湖北省襄阳市宜城市2023_2024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湖北省襄阳市宜城市2023_2024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现代文阅读(34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此乃含蓄之美。我们常说中华民族的特性中有这样的特征,说话委婉,强调含忍,说白了,说明了,就不美。而现代的审美观念,是外露的、张扬的、包装的。曲解的广告、张扬的建筑、直露的喊话等等,使我感到现在阐释含蓄的内在意蕴多么不合时宜,我似乎在说一个古老的梦幻、那个曾经存在过的审美事实。
在美学中,曲标示一种美感、一种美学情趣。从造型心理学角度看,横线能使人产生稳实感,竖线有力量感,而曲线则最富优美感、运动感。在中国美学的谱系中,曲线具有和西方不同的意韵。曲线所关心的是那悠远的纵深、那层层推进的妙处,那深藏于有形之象背后的有意味的世界。当然,隐不等于晦,必须要处理好隐和露之间的关系,如果一味讳莫如深,欣赏者一头雾水,便如坠五里云中。我们说,隐而不露,藏而不显。隐是为了更好的露,藏是为了更好的显。关键要有味,要启迪人想象的空间。
宛曲是中国诗中的高妙境界。卢照邻《曲池荷》:“浮香绕曲岸,圆影覆华池。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香味袅袅,荷影绰绰,曲岸风荷响,其韵传出遥远。影的舞动、味的轻扬和婉曲的小径、澹荡的清池,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它的境界是流动的、清幽的、绵长的、内蕴的。曲是中国园林的至上原则之一,在一定程度上,造园就是造曲的艺术。明刘侗《帝京景物略》记北京城东有曲水园,园中的漏云透月轩、掩山楼、宜雨亭、住秋阁,都在曲,含蓄蕴藉,一个唤起你更多想象的引子。园林的曲景在云墙和回廊的设置上体现最为充分,如拙政园的回廊,婉曲回转,极尽优柔。
中国书法史上有永字八法之说,这是以“永”字的八笔来说明中国书法运笔的方法。在我理解,永字八法透露出中国美学的含蓄蕴藉:笔笔藏,笔笔收,不直截,不显露,外表平静如无风的水面,但在其深处暗藏机锋。书道之妙在于藏,这是中国含蓄的美学传统所决定的,在书法中叫做蓄势。反对直露,认为直露一览无余便没有韵味。如颜真卿的藏头护尾,颜体可以说是藏的典范。起笔裹锋,没有裹锋,平平地写,那就太露;落笔回锋,没有回锌,一笔送出,就没有意思。无往不复,无垂不缩,点必隐锋,波必三折。书法无往不复的道理,是《周易》“一阴一阳之谓道”的思想体现,没有送出的一笔是不回的,一如《周易》所说没有绝对的去,也没有绝对的来,衰败之处就是生命的起点,灿烂之处也可能就是没落的开始。书法、园林、绘画等都是空间艺术,但中国美学强调,这一空间是“回荡的空间”,充满音乐的节秦。
雾里看花,乃是中国美学的又一种境界。它通过述离忧惚产生独特的美感,不同于西方美学的朦胧美,它具有独特的哲学思想内涵。论画中国古代有三远之说,北宋绘画理论家韩拙在《山水纯全集》有言:“有近岸广水、旷阔遥山者谓之阔远;有烟雾瞑漠、野水隔而不见者谓之迷远;景物至绝而微茫飘渺者谓之幽远。”此三者统之于远而归之于心,反映出宋人山水的境界追求。在韩拙这里,迷远被视为一种山水境界而予以推出;阔远,弥望的是无边的山色;幽远更是“微茫飘渺”,也具有迷远的审美特征。韩氏三远观使中国画的朦胧处理从技法而走向理论自觉。唐宋山水画颇多迷远之境,米芾及米友仁父子更是将迷远之境推向极致,他们创造的“云山墨戏”,以迷离漫滤之景出胸中之盘郁,使人能看到宇宙初开之象,在其朦胧恍惚的传达中看出鸿蒙的意味。在园林艺术中亦如此,园中点点皆实景,你不能在园中起一丝云烟,不能在山前着一片梦幻,但中国很多园林创造恰恰就是为飘渺的云,为迷离的雨,为那山前的梦幻设计的,看看他们为园景的命名就知道其用意。“浮翠阁”、“香影廊”、“养云精舍”、“月到风来”等等,景皆实但起意皆虚,实景虚意,妙出玲珑。曲胜过直,忍胜过躁,子路的冒进,夫子颇不以为然;颜回的忍辱,被夫子许以大气象。力从内在的冲荡来,胜过外在的强力,美从迷离中寻来,胜过通透的美感。中国艺术的世界宛如一条弯弯曲曲的小径,赏艺人沿着这条小道悠然前行,在那深深的处所,有一无上妙殿。
(摘编自朱良志《曲院风荷:中国艺术论十讲》)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造园几乎可以说是造曲的艺术,北京城东曲水园在曲中增添了含蓄,园内造景取名可唤起众人的想象力。
B. 书法“无往不复”之道与“一阴一阳之谓道”的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在一笔一划间表现出转折与回旋。
C. 西方美学的朦胧美与雾里看花同中有异,具有独特的思想哲学内涵,雾里看花则借助迷离恍惚展示美感。
D. 北宋韩拙提出的“阔远”“迷远”“幽远”,总体反映出宋人山水的境界追求,他突出了“迷远”的地位。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隐与露、藏与显是两组辩证关系,隐与藏的度要适中,过度则会让欣赏者如坠雾中,影响观瞻。
B. 卢照邻“浮香绕曲岸,圆影覆华池”中,若“曲岸”改为“直岸”会破坏诗句内蕴和谐的意境。
C. 园林命名不仅要点出实景,更要提高其格调虚意构思,才能让园林给予人回味无穷的想象空间。
D. 选文用总分总论证结构阐释核心观点,覆盖园林、绘画、书法、音乐、文学、哲学等多个领域。
3. 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三段观点的一项是( )
A. 诗人墨客安坐于潺潺流波曲水旁,取杯酒饮之而赋诗,“流觞曲水”流传成为一种独特的诗酒文化印记。
B. 苏州留园“华步小筑”一角,用砖砌地穴门洞,分隔成狭长的小径,步入便得“庭院深深深几许"之趣。
C. 《红楼梦》第十七回中,众人对桥上亭拟名,“翼然”不够准确,“泄玉”太粗陋太“实”,宝玉所提“沁芳”更为雅致。
D. 李结有词云“花圃萦回曲径通,小亭风卷绣帘重,秋千闲倚画桥东”,内容虽简,但对自然景物描写极尽委曲之致。
4. “含蓄”是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命题,内涵丰且影响远,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5. 人文科学的研究,既要求真也要求新:“真”在于研究材料的真实性、研究方法的合理性等;“新”在于研究者的立场和情怀,关联现实获得新价值等。请分析本文的求真与求新。
【答案】1. C2. D3. A
4. ①宛曲:与直露相对,宛曲、深远。
②藏势(蓄势):外表平静,内蕴玄机。
③迷远:迷离微茫,传达朦胧的美感。
④意义:启迪人想象的空间(欣赏者角度);不把意思表达尽,打造创造者与鉴赏者沟通的“回荡的空间”(创造者角度)。
5. 求真:
①研究材料真实:文中所引《曲池荷》、《帝京景物略》、韩拙的三远观等真实、规范。(论据真)
②比较辨析,论证合理:在中西方比较中,明确曲线和含蓄美的不同内涵,厘清概念,有理辨析,推导结论可信。(论证真)
③准确认识学说及理论:在阐述观点的过程中,作者对造型心理学、绘画理论、中国哲学等有准确的认识。(论点真)
求新:开篇即道出传统和现代审美观念的巨大差异,作者关注当下,强调含蓄的美学价值,彰显作者的研究立场与情怀。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C.“西方美学的朦胧美与雾里看花同中有异,具有独特的思想哲学内涵”错误,张冠李戴。由原文“雾里看花,乃是中国美学的又一种境界。它通过迷离恍惚产生独特的美感,不同于西方美学的朦胧美,它具有独特的哲学思想内涵”可知,选项把原文中的“它”换为“朦胧美”,犯了张冠李戴的错误。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覆盖园林、绘画、书法、音乐、文学、哲学等多个领域”错误。覆盖范围不包括“音乐”领域,原文“充满音乐的节奏”是用来描述“回荡的空间”的,选文并未在音乐领域举例或展开阐释。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曲水流觞”作为中国古典文化的代表符号,内容涉及艺术、文学、旅游、园林等多个方面,该项整体论证侧重“诗酒文化”,与第二段观点不符,相较之下最不合适。
B.可直接体现园林之“曲”的艺术趣味,可作为“造园就是造曲的艺术”的论据。
C.“沁芳”之名,既切景又没有太“实”,体现“新雅”之意,做到了“蕴藉含蓄”,可作为“造园就是造曲的艺术”的论据。
D.可作为“宛曲是中国诗中的高妙境界”的论据。
故选A。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宛曲:结合“隐而不露,藏而不显。隐是为了更好的露,藏是为了更好的显”可知,与直露相对;结合“园林的曲景在云墙和回廊的设置上体现最为充分,如拙政园的回廊,婉曲回转,极尽优柔”可知,宛曲、深远。
藏势(蓄势):结合“外表平静如无风的水面,但在其深处暗藏机锋。书道之妙在于藏,这是中国含蓄的美学传统所决定的,在书法中叫做蓄势”可知,外表平静,内蕴玄机。
迷远:结合“幽远更是‘微茫飘渺’,也具有迷远的审美特征”“以迷离漫滤之景出胸中之盘郁,使人能看到宇宙初开之象,在其朦胧恍惚的传达中看出鸿蒙的意味。在园林艺术中亦如此,园中点点皆实景,你不能在园中起一丝云烟,不能在山前着一片梦幻,但中国很多园林创造恰恰就是为飘渺的云,为迷离的雨,为那山前的梦幻设计的”可知,迷离微茫,传达朦胧的美感。
意义:结合“曲线所关心的是那悠远的纵深、那层层推进的妙处,那深藏于有形之象背后的有意味的世界。……隐是为了更好的露,藏是为了更好的显。关键要有味,要启迪人想象的空间”可知,启迪人想象的空间(欣赏者角度);结合“书法无往不复的道理,是《周易》‘一阴一阳之谓道’的思想体现,没有送出的一笔是不回的,一如《周易》所说没有绝对的去,也没有绝对的来,衰败之处就是生命的起点,灿烂之处也可能就是没落的开始。书法、园林、绘画等都是空间艺术,但中国美学强调,这一空间是‘回荡的空间’,充满音乐的节秦”可知,不把意思表达尽,打造创造者与鉴赏者沟通的“回荡的空间”(创造者角度)。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求真:
研究材料真实:“卢照邻《曲池荷》……”“明刘侗《帝京景物略》记北京城东有曲水园,……”“论画中国古代有三远之说,北宋绘画理论家韩拙在《山水纯全集》有言……”,文中所引《曲池荷》、《帝京景物略》、韩拙的三远观等真实、规范。(论据真)
比较辨析,论证合理:“在中国美学的谱系中,曲线具有和西方不同的意韵。曲线所关心的是那悠远的纵深、那层层推进的妙处,那深藏于有形之象背后的有意味的世界”“雾里看花,乃是中国美学的又一种境界。它通过述离忧惚产生独特的美感,不同于西方美学的朦胧美,它具有独特的哲学思想内涵”,在中西方比较中,明确曲线和含蓄美的不同内涵,厘清概念,有理辨析,推导结论可信。(论证真)
准确认识学说及理论:“隐不等于晦,必须要处理好隐和露之间的关系,如果一味讳莫如深,欣赏者一头雾水,便如坠五里云中。我们说,隐而不露,藏而不显。隐是为了更好的露,藏是为了更好的显”是作者对造型心理学准确的认识。“韩氏三远观使中国画的朦胧处理从技法而走向理论自觉。唐宋山水画颇多迷远之境,米芾及米友仁父子更是将迷远之境推向极致,他们创造的‘云山墨戏’,以迷离漫滤之景出胸中之盘郁,使人能看到宇宙初开之象,在其朦胧恍惚的传达中看出鸿蒙的意味”是作者对绘画理论准确的认识;“曲胜过直,忍胜过躁,子路的冒进,夫子颇不以为然;颜回的忍辱,被夫子许以大气象。力从内在的冲荡来,胜过外在的强力,美从迷离中寻来,胜过通透的美感”是作者对中国哲学准确的认识。在阐述观点的过程中,作者对造型心理学、绘画理论、中国哲学等有准确的认识。(论点真)
求新:“此乃含蓄之美。我们常说中华民族的特性中有这样的特征,说话委婉,强调含忍,说白了,说明了,就不美。而现代的审美观念,是外露的、张扬的、包装的。曲解的广告、张扬的建筑、直露的喊话等等,使我感到现在阐释含蓄的内在意蕴多么不合时宜,我似乎在说一个古老的梦幻、那个曾经存在过的审美事实”,开篇即道出传统和现代审美观念的巨大差异,作者关注当下,强调含蓄的美学价值,彰显作者的研究立场与情怀。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将军
刘建超
“十五年以后,我会成为一名将军。”哥查着字典读完一本泛黄的《孙子兵法》后,右手握着书轻轻抽打着左手心,站立窗前一脸庄严,两眼望着无边天际对我说。哥那年十二岁。哥高中毕业报名参军。在全县八百名应届毕业生中挑选3名飞行员,哥是最后六名候选人之一。哥打开箱子搬出平时不许我翻动的几十本宝贝书:“这些都留给你,好好学习,哥当了将军回来接你。”可哥政审没有通过。哥哭了一天,背着母亲缝好的被子到八十里外县化工厂当了一名学徒工,每月23元工资。
哥的师傅为人尖刻。哥除了干活还要给师傅洗衣打饭,星期天还去乡下帮助师傅家干田里的活。哥的师傅烟瘾大,爱下棋,常哄着哥陪他下棋,谁输了谁就买一包“黄金叶”。哥的工资除去吃饭大都“孝敬”师傅吸烟了。学校放暑假,我背着一小口袋白蒸馍去看哥,哥屋里除了母亲缝的那床被子,啥都没有。一张苇席铺在地上,上面堆满了棋书,哥光着膀子坐在席上打棋谱能打一通宵。“目前局势是这样的,我赢师傅已在把握之中了。”哥说。晌午,哥和师傅下棋又连输三盘。师傅抻着黑乎乎的手从小口袋里抓走了三个白蒸馍,我心疼得直掉泪。哥说:“兵不厌诈,你还不懂。”哥学徒期满那天,在职工食堂向师傅挑战“谁输一盘一条‘黄金叶’”,哥将三条烟放在桌上。围观的人开始起哄。师傅掏出一沓菜票:“输了下个月吃咸菜!”哥就蹲在凳子上,一手托腮,一手调动兵力,直杀得师傅大冷天硬是出了一头汗。不少人给哥的师傅当“高参”也无济于事,哥干脆利索连胜三盘。哥收起菜票提着烟从容潇洒走出食堂。师博瞪着眼张着嘴半天没缓过劲儿。
十五年后,哥没有当上将军却当上了爸爸。哥给女儿起了个响亮的名字:上将。嫂子噘着嘴老大不愿意。上将升入小学后,嫂子的厂里出现困难,厂里不少职工托人找关系往哥的厂子里调,嫂子也怂恿哥去找领导谈谈。哥在屋里背着手不停踱着步子,说:“从目前局势看,我厂的效益确实不错,但是污染严重,治理是早晚的事。而你厂的产品是国家建设的资源性产品,定当扶持。”如哥所料,不出一年,哥的厂被勒令停产,嫂子的厂子又红火起来。嫂子对哥佩服得不得了,对哥伺候得更周到。
上将升中学时,城里兴起建房热,许多职工借钱筹资在县城新规划的职工新区盖房子。哥不为所动。老街坊为庆祝新房建成,请哥去喝酒,饭桌上,哥蹦出两个字“惜哉”。主人让哥说个明白。哥用手指蘸着酒在桌上画了一幅地图,一手撑着腰,一手拿着一根筷子:“目前的局势是这样的,世界资源之争,重点在石油,10年20年之后,则是水资源。云梦河水质优良,却是水患之根,治理是早晚的事。从地理位置看,治理云梦河非葫芦口处莫属。在此地建职工新区,费了人力、物力、财力,住不上三年五载就拆迁,岂不惜哉?”主人不爱听,酒席未散就把哥请了出去。3年后,职工新区果然开始拆迁,哥成了县城家喻户晓的人物。
天不降大任于哥,同样劳其筋骨,空乏其身。女儿上将在一次郊外春游中出了车祸,嫂子晾晒衣服时不慎从二楼坠下,住院三个月,还要定期做康复理疗。哥花光所有积营,变卖了家当,背了一身债务。哥却处之坦然,只是头发白了许多。闲暇时,哥推着嫂子出去“散步”,嫂子怀中抱着两样东西,一只折叠小马扎,一副象棋。哥放稳轮椅,打开小马扎,铺开棋盘。接受男女老少的挑战。不论其棋艺高低,哥从不敷衍。每次把对手逼入绝境,一声“将”之后,哥便从衣兜里摸出一包烟来,抽出一支叼在嘴上,嫂子会及时划一根火柴将烟点燃,对哥粲然一笑。哥深吸一口烟,再将烟雾从鼻孔唇缝缓缓吐出,那份踌躇满志的神态俨然一位将军。
选自《中国小小说典藏品》,有删改)
6. 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头写“哥查着字典读完一本泛黄的《孙子兵法》”看似闲笔,却是为下文哥胜师傅,考虑问题有前瞻性埋下伏笔。
B. 哥把平时不许让我动的宝贝书留给我,并叮嘱我好好学习,通过动作和语言描写表现哥对当上将军信心满满和对现实困难估计不足的幼稚。
C. “哥”选择在学徒期满那天,在职工食堂向师傅挑战,并“干脆利索连胜三盘”“收起菜票提着烟从容潇洒走出食堂”,表现哥之前的输都是让着师傅的。
D. “目前局势是这样的”,该口头禅细腻地展现出“哥”虽然没有成为真正的将军,但灵魂深处的将军梦使他不自觉地产生角色代入感。
7. 画横线的句子意蕴丰富,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化用孟子的名言,以对名言的质疑,表达了“我”对哥不幸遭遇的不平,写出普通人的辛酸。
B. 文章主题是说明理想和现实是有差距的,告诉我们不要好高骛远,理想要建立在现实基础上。
C. 以“我”的视角评论“哥”的境遇,既有真实感,又流露出对哥坚强面对困境的赞扬。
D. 这句话,上承“哥”没有实现“将军”梦的遗憾,下启“哥”后来的坎坷遭遇。
8. 本文在表现“哥”时,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来烘托哥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9. 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人生如棋。乙组提出一个关键词:《孙子兵法》,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结合文章内容写出你的短评思路。
【答案】6. C7. B
8. ①用我对比哥。看见哥连输三盘,把白蒸馍都输掉了,我心疼的要命,但哥说:“兵不厌诈,你还不懂。”展现哥深谋远虑,欲擒故纵的隐忍。
②用嫂子对比哥。嫂怂恿哥去找领导谈,调到哥的厂子里,引出“哥”对两家单位发展趋势的高明预见。体现哥高瞻远瞩。
③老街坊对比哥。老街坊都庆祝职工新区建成,唯独哥摇头叹息,表现哥对局势发展了如指掌,预测拆迁,目光高远。
9. 小组1人生如棋:人生如下棋,每一次选择都要统观全局大局,不能只顾眼前,这样才有前瞻性。比如在嫂子换厂,职工小区建设上,哥都看的长远而准确;
人生如棋,和师傅之前的对弈中,学会让棋,迷惑对方,最后一举获胜;
人生如棋,当人生棋局处在劣势之时,要保持冷静平淡之心,等待命运的转机。比如嫂子摔伤,哥哥女儿车祸,哥哥面对如此人生困境依然乐观。
人生如棋,尊重每一个对手。如“不论其棋艺高低,哥从不敷衍”。
小组2:《孙子兵法》:告诉我们学会隐忍,哥与师傅下棋体现出《孙子兵法》中假痴不癫,欲擒故纵;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哥了解师傅,也了解自己的实力已经能胜师傅,所以才会在出师那天拿出几条烟,让师傅轻敌,押出一个月的饭票,最后大获全胜。
运用了孙子兵法中的抛砖引玉,故意输掉一些的小的利益,引出“师傅一个月饭票”的收获。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都”错误。从第三段哥说“目前局势是这样的,我赢师傅已在把握之中了” 暗示之前的确实力不够,并不是“都”是让着师傅的。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句子含义的理解能力。
B.“告诉我们不要好高骛远”错,这句话并不是用来批评“好高骛远”不好的,再说当将军也不是不切实际的理想。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写作手法的能力。
①用我对比哥。“晌午,哥和师傅下棋又连输三盘。师傅抻着黑乎乎手从小口袋里抓走了三个白蒸馍,我心疼得直掉泪。哥说:‘兵不厌诈,你还不懂。’”,看见哥连输三盘,把白蒸馍都输掉了,我心疼的要命,但哥说:“兵不厌诈,你还不懂。”展现哥深谋远虑,欲擒故纵的隐忍。
②用嫂子对比哥。“上将升入小学后,嫂子的厂里出现困难,厂里不少职工托人找关系往哥的厂子里调,嫂子也怂恿哥去找领导谈谈。哥在屋里背着手不停踱着步子,说:‘从目前局势看,我厂的效益确实不错,但是污染严重,治理是早晚的事。而你厂的产品是国家建设的资源性产品,定当扶持。’如哥所料,不出一年,哥的厂被勒令停产,嫂子的厂子又红火起来”,嫂怂恿哥去找领导谈,调到哥的厂子里,引出“哥”对两家单位发展趋势的高明预见。体现哥高瞻远瞩。
③老街坊对比哥。“上将升中学时,城里兴起建房热,许多职工借钱筹资在县城新规划的职工新区盖房子。哥不为所动。老街坊为庆祝新房建成,请哥去喝酒,饭桌上,哥蹦出两个字‘惜哉’……‘目前的局势是这样的,世界资源之争,重点在石油,10年20年之后,则是水资源。云梦河水质优良,却是水患之根,治理是早晚的事。从地理位置看,治理云梦河非葫芦口处莫属。在此地建职工新区,费了人力、物力、财力,住不上三年五载就拆迁,岂不惜哉?’主人不爱听,酒席未散就把哥请了出去。3年后,职工新区果然开始拆迁,哥成了县城家喻户晓的人物”,老街坊都庆祝职工新区建成,唯独哥摇头叹息,表现哥对局势发展了如指掌,预测拆迁,目光高远。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相关内容,写文学短评思路的能力。
写文学短评,要亮明观点,然后从文中筛选整合相关信息进行分析评价。
小组1人生如棋:
人生如下棋,每一次选择都要统观全局大局,不能只顾眼前,这样才有前瞻性。比如嫂子厂子效益不好,嫂子怂恿哥找人把她调到哥的厂子里,可哥却说“从目前局势看,我厂的效益确实不错,但是污染严重,治理是早晚的事。而你厂的产品是国家建设的资源性产品,定当扶持”,后来果然像哥预料的那样;还有在职工小区建设上,哥也看的长远而准确,他说“目前的局势是这样的,世界资源之争,重点在石油,10年20年之后,则是水资源。云梦河水质优良,却是水患之根,治理是早晚的事。从地理位置看,治理云梦河非葫芦口处莫属。在此地建职工新区,费了人力、物力、财力,住不上三年五载就拆迁,岂不惜哉?”,结果也都在哥的预料之中;
人生如棋,和师傅之前的对弈中,学会让棋,迷惑对方,最后一举获胜。哥经常受师傅欺负,于是他自己研究棋书,心里已经有把握赢了,仍然故意输棋,直到学徒期满那天,哥“就蹲在凳子上,一手托腮,一手调动兵力,直杀得师傅大冷天硬是出了一头汗……哥干脆利索连胜三盘。哥收起菜票提着烟从容潇洒走出食堂”。
人生如棋,当人生棋局处在劣势之时,要保持冷静平淡之心,等待命运的转机。比如“女儿上将在一次郊外春游中出了车祸,嫂子晾晒衣服时不慎从二楼坠下,住院三个月,还要定期做康复理疗。哥花光所有积营,变卖了家当,背了一身债务。哥却处之坦然”,嫂子摔伤,哥哥女儿车祸,哥哥面对如此人生困境依然乐观。
人生如棋,尊重每一个对手。如“哥放稳轮椅,打开小马扎,铺开棋盘。接受男女老少的挑战。不论其棋艺高低,哥从不敷衍”。
小组2:《孙子兵法》:
告诉我们学会隐忍,哥与师傅下棋体现出《孙子兵法》中假痴不癫,欲擒故纵。小说开头就写哥研究过《孙子兵法》,“哥查着字典读完一本泛黄的《孙子兵法》”,在跟师傅下棋时他虽然能赢师傅了,也不声张,故意“又连输三盘”,最后学徒期满那天,哥“就蹲在凳子上,一手托腮,一手调动兵力,直杀得师傅大冷天硬是出了一头汗……哥干脆利索连胜三盘。哥收起菜票提着烟从容潇洒走出食堂”。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此前哥跟着师傅学手艺,也陪师傅下棋,哥了解师傅,也了解自己的实力已经能胜师傅,“目前局势是这样的,我赢师傅已在把握之中了”,但他故意藏拙,直到学徒期满那天,“在职工食堂向师傅挑战‘谁输一盘一条“黄金叶”’,哥将三条烟放在桌上。围观的人开始起哄。师傅掏出一沓菜票:‘输了下个月吃咸菜!’”,所以才会在出师那天拿出几条烟,让师傅轻敌,押出一个月的饭票,最后大获全胜。
运用了孙子兵法中的抛砖引玉,故意输掉一些的小的利益,“晌午,哥和师傅下棋又连输三盘。师傅抻着黑乎乎的手从小口袋里抓走了三个白蒸馍”,麻痹师傅,让他接受最后的挑战,引出“师傅一个月饭票”的收获。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古者先王尽力于亲民,加事于明法。被法明,则忠臣劝;罚必,则邪臣止。忠动邪止而地广主尊者,秦是也。群臣朋党比周,以隐正道,行私曲而地削主卑者,山东是也。乱弱者亡,人之性也:治强者王,古之道也。越王勾践恃大朋之龟与吴战而不胜,身臣入宦于吴反国弃龟明法亲民以报吴则夫差为擒。故恃鬼神者慢于法,恃诸侯者危其国。曹恃齐而不听宋,齐攻荆而宋灭曹。荆恃吴而不听齐,赵伐吴而齐灭荆。许恃荆而不听魏,荆攻宋而魏灭许。郑恃魏而不听韩,魏攻荆而韩灭郑。今者韩国小而恃大国,主慢而听秦、魏,恃齐、荆为用,而小国愈亡。故恃人不足以广壤,而韩不见也,荆为攻魏而加兵许、鄢,齐攻任、扈而削魏;不足以存韩,而韩弗知也。此皆不明其法禁以治其国,恃外以灭其社稷者也。
臣故曰:明于治之数,则国虽小,富;赏罚敬信,民虽寡,强。赏罚无度,国虽大,兵弱者,地非其地,民非其民也。无地无民,尧、舜不能以王,三代不能以强。人主又以过予,人臣又以徒取。舍法律而言先王明君之功者,上任之以国。臣故曰:是原古之功,以古之赏,赏今之人也。主以是过予,而臣以此徒取矣。主过予则臣偷幸,臣犹取则功不尊,无功者受赏,则财匮而民望;财匮而民望,则民不尽力矣。故用赏过者失民,用刑过者民不畏。有赏不足以劝,有刑不足以禁,则国虽大,必危。故曰:小知不可使课事,小忠不可使主法。
《节选自《韩非子·怖邪》,有删改》
材料二:
其安易持,其术兆易谋。其脱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术有,治之于术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练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责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节选自《老子》第六十四章,有删改》
【注】大朋之龟;又称“十朋之龟”,指用以占古凶、决疑难的十类龟,古人视为大室。
10.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身臣入A宦于吴B反国C弃龟D明法E亲民F以报G吴H则夫差为擒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朋党”,指为争权夺利,排斥异己而结合起来的集团,在本文意为拉帮结派。
B. “偷幸”,意思为苟且侥幸,与《鸿门宴》中“妇女无所幸”意思不相同。
C. “民望”,民众心生怨恨,与现代汉语“众望所归”的“众望”意思不同。
D. “其安易持”中“安”与《大学之道》中“静而后能安”的“安”意思相似,都指安然未变。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开篇运用了举例和对比论证,以秦国和山东六国的国运对比,来证明彰明法度的重要性。
B. 材料一选用越王勾践的故事,也从正面上论证了治理国家要显明法度。
C. 材料一中用较大篇幅说明韩国的灭亡,指明其灭亡原因完全在于它自身不彰明法度。
D. 材料二运用“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自然、社会现象说明“为之于未有,治之于乘乱”的观点。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赏不足以劝,有刑不足以禁,则国虽大,必危。
(2)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14. 在治国理政的理念上,老子和韩非子有何不同?请结合选文简要评析,并说明你的观点。
【答案】10. BDH11. D12. C
13. (1)有奖赏不能起到鼓励作用,有刑罚不能起到禁止的作用,那么一个国家即使强大,也一定会危险。
(2)一般人做事,常在接近成功时遭致失败。审慎面对事情的终结,一如开始时那样,就不会失败。
14. ①韩非子主张治国理政应当彰明法度(赏罚符合法度)。②老子则主张无为,顺应自然规律不妄为。③道法结合。既要遵循自然规律,又要让治国理政有法可依。“道”为“法”的基础;“法”可维护“道”。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自己做俘虏到吴国去服贱役,回国以后抛弃龟卜,彰明法度、亲近民众以报复吴国,结果吴王夫差被他活捉。
“入宦于吴”是状语后置句,中间不断开,“吴”后B处断开;
“反国弃龟”中“反国”是时间状语,“弃龟”是动宾结构,后面D处断开;
“明法亲民以报吴”中“以”表目的,连接“明法亲民”的做法和“报吴”的目的,中间不断开,“吴”后H处断开。
故在BDH处断句。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及文言一词多义的能力。
A.正确。
B.正确。苟且侥幸;宠幸。句意:君主错误地给予奖赏,臣下就会抱有侥幸心理。/妇女没有被宠幸的。
C.正确。民众心生怨恨;众人的希望。句意:国家的财力就会匮乏而民众就会心生怨恨。/形容某人威望很高,受到大家敬仰和信赖。
D.错误。安然未变;性情安和。句意:事物安然未生变的时候容易持守。/镇静不躁才能够性情安和。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完全在于它自身不彰明法度”错,原文“此皆不明其法禁以治其国,恃外以灭其社稷者也”,可见还有“恃外”这个原因。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劝”,鼓励;“则”,那么;“虽”,即使。
(2)“民”,一般人;“从事”,做事;“几”,接近;“慎”,审慎。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中思想观点的能力。
①由“古者先王尽力于亲民,加事于明法。被法明,则忠臣劝;罚必,则邪臣止”“臣故曰:明于治之数,则国虽小,富;赏罚敬信,民虽寡,强。赏罚无度,国虽大,兵弱者,地非其地,民非其民也”可知,韩非子主张治国理政应当彰明法度(赏罚符合法度)。
②由“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可知,老子则主张无为,顺应自然规律不妄为。
③评析:老子主张的“无为”是顺应自然规律;韩非子主张要使用法律治理国家。最好的办法是二者结合,道法结合。既要遵循自然规律,又要让治国理政有法可依。“道”为“法”的基础;“法”可维护“道”。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古代的先王尽力于亲近民众,从事于彰明法度。彰明法度,忠臣就能自我勉励;刑罚必行,奸臣就停止作恶。忠臣自我勉励,奸臣停止作恶而国土得到拓展,君主因此尊贵,秦国就是这样的;群臣拉帮结伙,紧密勾结来破坏法治,谋私营利因而使国土削弱,君主卑下,崤山以东的六国就是这样的。混乱弱小的国家就衰亡,这是人事的常规;社会安定而强盛的国家就称霸天下,这是自古以来的道理。越王勾践依仗贵重的龟甲占卜来与吴国打仗而不能取胜,自己做俘虏到吴国去服贱役,回国以后抛弃龟卜,彰明法度、亲近民众以报复吴国,结果吴王夫差被他活捉。所以依仗鬼神保佑的就会忽视法治,依仗别的诸侯国的就会危害自己的国家。曹国依仗齐国而不听从宋国,齐国进攻楚国的时候宋国便灭掉了曹国。楚国依仗吴国而不听从齐国,赵国攻打吴国的时候齐国消灭了楚国。许国依仗楚国而不听从魏国,楚国进攻宋国的时候魏国便灭掉了许国。郑国依仗魏国而不听从韩国,魏国攻打楚国的时候韩国就消灭了郑国。现在韩国弱小而依仗大国,君主不重视法治而听从秦国、魏国,依仗齐国、楚国可以利用,而使韩国越来越衰亡。所以依仗别人不能拓广自己的疆土,但韩国看不到这一点。楚国为了进攻魏国而对许、鄢用兵,齐国进攻任、扈而侵夺魏地;但这些都不足以保存韩国,而韩国不明白这一点。这些都是不彰明法律禁令来治理自己的国家,依仗国外的势力而使自己的国家灭亡的例子。
我所以说:认识到治理国家的法术,那么国家虽然小,可以富足;赏罚谨慎而诚信,民众虽然少,国家可以强盛。赏罚没有准则,国家虽广大,但军队弱小,那么土地可能会不属于自己,民众也会不属于自己。没有了土地和民众,尧、舜也不能统治天下,夏、商、周三个朝代也不能强盛。君主又错误地给予奖励,臣民又白白地取得赏赐。那些置国法于不顾而谈论先王明君功绩的人,君主却把国事委托给他,我所以说:这是指望古代君主那样的功绩,用古代君主给臣下的奖赏赏赐给今天的人;君主用这种形式错误地给予奖赏,臣下用这种形式白白地取得赏赐。君主错误地给予奖赏,臣下就会抱有侥幸心理,臣下白白地取得了奖赏,那么功劳就不显得尊贵。没有功劳的人受到奖赏,国家的财力就会匮乏而民众就会心生怨恨,国家财力匮乏而民众埋怨,那么民众就不会为君主尽力了。所以使用奖赏错误就会失去民众,使用刑罚太滥民众就不再害怕。有奖赏不能起到鼓励作用,有刑罚不能起到禁止的作用,那么一个国家即使强大,也一定会危险。所以说:一点小聪明不可以去谋划事情,只对私人效忠的人不能让他掌管法制。
材料二:
事物安然未生变的时候容易持守,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事物脆弱的时候容易分离,事物细微的时候容易散失。要在事情未发生时就做,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处理妥当。合抱的大木,是从细小的萌芽生长起来的;九层的高台,是从一筐筐泥土建筑起来的;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举步走出来的。动手去做就会坏事,有所把持的就会失去。所以圣人不求有所作为,因此不会败事;不执意把持,因此不会丧失。一般人做事,常在接近成功时遭致失败。审慎面对事情的终结,一如开始时那样,就不会失败。所以圣人想要常人所不想要的,不珍爱难得的货品;学习常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犯的过错。以辅助万物的自然变化而不加以干预。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池鹤①
白居易
高竹笼前无伴侣,乱鸡群里有风标。
低头乍恐丹砂②落,晒翅常疑白雪消。
转觉鸬鹚毛色下,苦嫌鹦鹉语声娇。
临风一唳思何事?怅望青田云水遥。
注释:①此诗作于诗人江州司马任上。②丹砂:又名朱砂,一种红色的矿物。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中的“高竹笼”“乱鸡群”,写出池鹤恶劣的生活环境,尽管如此,它仍有孤标傲世的品格。
B. 颔联中的“丹砂”“白雪”运用借代手法,既写出了池鹤的形象之美,又写出了池鹤的品格之美。
C. 颈联说池鹤觉得鸬鹚毛色污浊,讨厌鹦鹉的叫声太过谄媚,诗人以此突出池鹤不讨好取媚的风骨。
D. 尾联用细节描写写出池鹤对青田云水的向往神态,白居易的《琵琶行》结尾一句也用了此种手法。
16. 本诗借物抒怀,诗人借池鹤抒发了哪些情感?请简要概括。
【答案】15. B16. ①对知音的渴求。
②对高洁风骨的珍视之情。
③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对官场俗辈的厌恶”亦可)。
④对自然的向往与不得的无奈。(“对理想不能实现的苦闷”亦可。)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B.“运用借代手法”错。颔联从表面上看,意思是丹顶鹤害怕低下头,头上象征高贵的标志丹砂落下,晒翅的时候担忧白色的毛色变得不好看。从意义上理解,应该还有一层:低下头,不仅仅担忧高贵的标志不再,还因为低头本身就代表了屈服和卑微,和孤高的形象气度相悖;“晒翅常疑白雪消”,这里的白雪不仅仅是指毛色,更多的是保持一种圣洁的清白。由此,一个清高孤傲,而又不愿意对世俗妥协的丹顶鹤形象便脱颖而出。因此,“丹砂”“白雪”应为“借喻”,喻指“池鹤美好高洁的品格”。
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①首联意思是在高高的竹笼前找不到自己的知音,在庸俗的鸡群还凸显着自己的风度和节操,抒发作者对知音的渴求。
②颔联意思是低下头,不仅仅担忧高贵的标志不再,还因为低头本身就代表了屈服和卑微,和孤高的形象气度相悖;“晒翅常疑白雪消”,这里的白雪不仅仅是指毛色,更多的是保持一种圣洁的清白,抒发作者对高洁风骨的珍视之情。
③颈联意思是转眼四望,觉得鸬鹚毛色污浊,徒有其表而又善于学舌的鹦鹉太娇弱,这两者不仅形象气质欠佳,而且善于侍奉讨好主人,完全没有自己的自由和主见,更不要说具备一副铮铮的傲骨了,抒发作者对仕宦生活的厌倦。
④尾联意思是没有知音的欣赏,没有主人的青睐,只是在囚笼里长唳,惆怅的望向远方,那遥不可及的云水之乡才是梦想的天堂。丹顶鹤所思的,不仅仅是宝贵的自由,还有知音的赏识,和对自己理想抱负不能实现的苦闷,但又希望保持自己孤高的品格和非凡的气质才华,将来能鹤唳云端,展翅冲天。因此抒发作者对自然的向往与不得的无奈。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古人常用“百无一用是书生”来形容有才但浮夸读书人,用《论语》中的句子说就是他们“________”,所以孔子提倡“_________”,既要有文化修养,又不要迷失了本性,只有这样才能够称得上是真正的君子。
(2)《大学之道》中,齐家的前提条件是“________”,修身的前提条件是“________”。
(3)《四章》中“_________,__________”一个对自己事业追求执着的人,人可谢世,而精神事业价值万古长存。
【答案】 ①. 文胜质则史 ②. 文质彬彬 ③. 先修其身 ④. 先正其心 ⑤. 不失其所者久 ⑥. 死而不亡者寿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史”“彬”“修”等。
三、语言文字运用(21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今天看到一个热搜的话题,“安徽一算命网红3年非法盈利200多万”,这不禁让我想起科学上的不确定性这个话题。
相较于不确定性来说,人们_ (1) ,因为确定性提供的是简单的答案,但是从本质上来说,我们内心恐惧不确定性,这也就给某些能够提供确定性答案的“算命大师”提供了存在的空间,毕竟他们声称可以提供绝对“确定”且简单的答案,他们用某种愿望替代了赤裸裸的现实,而这几乎是一种伪科学。它用科学总是无法满足人们的需要这一说法来适应人们强烈的情感需求,提供给人们的是我们缺少而又盼望得到的对人的力量的幻想,它宣称可以满足人们的精神渴求、医治疾病等,甚至它会高调宣布 (2) ,而自己才是真正的“科学”。
与此相对的是,①证科学提供确定性的答案,又何其难也。②即使说不确定性是生活中的一种常态,③但是人们无法接受科学的不确定性,④而且往社会要求科学家提出明确的确定性,⑤比如转基因食品是否安全:一种疾病能不能完全被治愈等等,⑥如果科学家不能给出令人满意的确定性,⑦人们就会往往去寻找替代的说法和主张。
18.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丙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19. 文中第三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18. ①更愿意相信确定性
②科学并不“科学”
19. 语句②修改为:虽然说不确定性是生活中的一种常态。
语句④修改为:而且往往会要求科学家提供明确的确定性。
语句⑦修改为:人们往往就会去寻找替代的说法和主张。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处,前语境说“相较于不确定性来说”,空处应该填比较的结论,对应“人们”这个主语,再结合后文“因为确定性提供的是简单的答案”分析可知空处应该有“不确定性”这个关键词,于是得出答案①更愿意相信确定性。
第二空处,由上文“它用科学总是无法满足人们的需要这一说法来适应人们强烈的情感需求,提供给人们的是我们缺少而又盼望得到的对人的力量的幻想,它宣称可以满足人们的精神渴求、医治疾病等,甚至它会高调宣布”和下文“而自己才是真正的‘科学’”可知空处内容应该是算命大师的自以为是的说法,他们否定科学以肯定自己,于是得出答案②科学并不“科学”。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语句②处“即使”这个关联词语不能搭配语句③处的“但是”,因为“即使”表达让步假设关系,而文中上下句关系为转折,关联词搭配错误,可以把“即使”改为“虽然”。
语句③“但是人们无法接受科学的不确定性”中主体为“人们”,语句④和语句③逻辑关系为递进,应该共同陈述“人们”的态度,结构混乱不合逻辑,可以删掉语句④的“社会”,或者修改为:而且社会往往会要求科学家提供明确的确定性。
语句⑦语序不当,“往往”应该放在“就在”前面。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湘大的四周没有高山,一眼望去的是些低矮而平级的丘陵,这里的人家,①不像喜欢抱团聚居的瑶村,而是三三两两,散开在各个山洼中,很多还是独门独户,房子基本都掩映在青林间,跟人捉迷藏似的。有时你在林子里转来转去,到了人家的屋前还不知道。突然间爆出的一声大吠,就会吓得你一跳。心魂甫定,你一边后退,一边与狗对吼,狗愈发来劲了,咆哮着追出来,几乎被咬到。主人这时会恰到好处地出来,喝住黄狗,然后笑着跟你打招呼。
站在稍高的地方放眼望去,是重重叠叠的苍翠,黛碧上的那一抹新绿,则像国画大师,醉酒后随意洒上去的笔墨。山坳里袅袅升起的炊烟,像几根新发芽的昂藤,不过得以青翠的山色为背景,一旦高出山脊,②就淡了,虚了,散了,飘渺了,与云天一色,再也看不见了。
山洼的荒塘里,白水的中央,则娇娇俏俏地擎几枝新荷,像是舞台上一群少女,在音乐响起之前摆出的一种造型。动心之处,似乎比柔柔弱弱的花更胜二三分。最奇的是,每口池塘的水面都俏立着这么一群精灵,难怪湘潭被人称作莲城。
20. 文中有三个重叠形式“重重登叠、娇娇俏俏、柔柔弱弱”,说说它们和“重叠、娇俏、柔弱”相比,语意上各自有什么不同。
21. 对文学作品来说,标点标示的停顿,有时很有表现力。文中有两处画横线部分,请任选一处,分析其中的逗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
22. 语言文字运用Ⅰ和Ⅱ中画波浪线部分,都有“几乎”,说说二者表意上的不同。
(1)他们用某种愿望替代了赤裸裸的现实,而这几乎是一种伪科学。
(2)狗愈发来劲了,咆哮着追出来,几乎被咬到。
【答案】20. ①“重重叠叠”形容一层又一层地摞在一起的样子,比“重叠”数量更多,更能凸显苍翠的绿意。②“娇娇俏俏”意为柔美俊俏,比“娇俏”更能描摹荷花当时柔美娇羞的状态。③“柔柔弱弱”比“柔弱”表示的程度深,更能表现其他花娇小,令人怜惜的特点,更能凸显荷花的“娇羞”“俏皮”,这才是更让人心动。
21. ①处的两个逗号将“三三两两”独立出来,起到了强调作用,凸显了湘大人家的居住状态:分散、独立。②处三个逗号将“虚了”“散了”“缥缈了”三个动词分割开来,三个动词分割开来起强调作用,突出了炊烟按照时间依次变化的状态,凸显了炊烟的变化过程。
22. (1)“而这几乎是一种伪科学”中“几乎”表示接近,差不多,指的是算命大师用愿望代替现实,这种行为与“伪科学”相差无几,是不符合科学中“不确定”性的。
(2)“几乎被咬到”中的“几乎”表示差点儿,文中指的是差点儿就被狗咬到,而实际上并未被狗咬到,通过写狗的凶猛凸显居住的分散,主人的及时出现等。
【解析】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一般词语的表达效果的能力。
(1)“重重叠叠”,形容一层又一层地摞在一起的样子。叠词。
“重叠”,同样的东西层层堆叠,部分相一致,叠加。
语境中“重重叠叠的苍翠,黛碧上的那一抹新绿”中的“重重叠叠”比“重叠”数量更多,更能凸显苍翠的绿意,
(2)“娇娇俏俏”,柔美俊俏。叠词。
“娇俏”,美丽俊俏。
“娇娇俏俏地擎几枝新荷,像是舞台上一群少女”中的“娇娇俏俏”比“娇俏”更能描摹荷花当时柔美娇羞的状态。
(3)“柔柔弱弱”,柔软而脆弱,通常与女性的柔美、娇羞和脆弱的形象相联系。
“柔弱”,软弱,不刚强;柔软,不坚硬。
“柔柔弱弱”比“柔弱”表示的程度深,“柔柔弱弱的花”更能表现其它花娇小,令人怜惜的特点,更能凸显荷花的娇羞、俏皮,更让人心动。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第①处中两个逗号将“而是三三两两”独立出来,起到了强调作用,凸显了湘大人家分散、稀疏、独立的居住状态,与“不像喜欢拒团聚居的瑶村”“散开在各个山洼中”前后照应。
第②处中三个逗号将“虚了”“散了”“缥缈了”三个动词隔开,写出了炊烟的变化过程,强调炊烟按照时间依次变化的状态。如果去掉这三个逗号,语句间缺少停顿,强调作用减弱。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一般词语的词义的能力。
(1)“他们用某种愿望替代了赤裸裸的现实,而这几乎是一种伪科学”中的“这”是指大师们用某种愿望替代现实。“几乎”表示接近,差不多,指的是算命大师用愿望代替现实,这种行为与“伪科学”差不多。结合前句“这也就给某些能够提供确定性答案的‘算命大师’提供了存在的空间,毕竟他们声称可以提供绝对“确定”且简单的答案”可知,算命大师们的这种行为是不符合科学中“不确定”性的。
(2)“几乎被咬到”中的“几乎”表示差点儿,文中意思是人差点儿就被狗咬到,实际上并未被狗咬到,表现了狗的凶猛。通过写狗的凶猛体现了湘大人家的居住特点是分散的、稀疏的以及主人及时出现等情况。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老子》
材料二: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劝学》
材料三:
张华是复兴中学高二年级的学生,他发现自己有个学习上的大问题:常常在学期初干劲十足,制定计划,执行计划,各方面都表现积极;但一段时间后就开始松弛懈怠,学期末的时候他发现自己早忘了当初的目标,而且离心目中理想的自己越来越远了。对此,他深感困扰。
假如你是张华的同学,请你结合材料,联系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实际,给张华写一封信,帮助他认清问题,并给他一定的指导和建议。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相互督促,善始善终
——致张华同学的一封信
张华吾友:
你好!
虽然朝夕相处,但仅凭言语交流总感觉言不尽意,今天听你向我谈起你的能善始、难善终的苦恼,正巧我也面临着同样的困扰,因此,趁此良夜,修书一封,向老朋友你提点粗浅建议,也真诚地向老朋友你寻求帮助。
你所说的,学期初干劲十足,学期中松弛懈怠,学期末茫然无所得,我也经历过。正如你为之苦恼,我也为此而焦虑自责;不过,我挺过来了。之所以能挺过来,是因为我妈妈曾经给我看了一幅漫画,上面是一个人扛着铁锹挖井,挖的井眼虽然多,但每一个都挖到一定深度,看看没有水,就放弃了。结果他一直没有挖到水。由这幅画,我认识到,人生的失败,可能不在于有多少次开始,而在于是否能坚持到底。不然,再多的开始都是徒劳。我们的学习,其实也是这样。因此,我痛下决心,改掉了这个毛病。
为什么我们会出现这种状况呢?我觉得可能由于以下几个原因。首先,我们现在的学习任务确实繁重,科目多,题量大,题目难,制定了计划,很难执行到位、执行到底。其次,我们自控能力还有待提高。当初,我在校还好,一回到家就想放松放松,本来一碰到题多题难就发怵,结果在家里,逗逗猫狗,玩玩手机,就把时间都浪费掉了。另外,我觉得,我们还缺少督促。虽然父母盯着,老师管着,但是,毕竟他们不能时刻跟踪着,一逃出他们的视线,我们就松懈了。久而久之,我们当初制定的计划,就泡了汤;我们当初发下的誓言,都随风散。
你觉得我找到的原因,跟你的契合吗?如果契合的话,我倒是有个想法,不知道你意下如何。我想,咱俩可以成立一个学习互助小组。不是题难吗?咱俩一起克服啊,打虎还得亲兄弟,我们合体,还有破解不了的难题?不是缺少自控和监督吗?咱俩相互监督啊,正好可以互相帮助。
不过,我最期望的还是和你,一起培养出能够善始善终的习惯。我们的课文中提到:“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先哲的教导,的确值得我们警醒啊。我们以后,总有一天要走出校园,向社会的大舞台,我们在学历上毕了业,我们在精神意志上也能毕业才行啊。不然,如果带着这种能善始而不善终的坏习惯走向人生的长途,那我们岂不就像那个挖井人一样,徒劳一生,一无所获?
亲爱的同学,我们要坚信韩老夫子的话: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咱弟兄俩携起手来,相互督促,共同学习,善始善终地处理好学业,借此养成习惯,以便在以后的人生的长途中,既做到善始,又做到克终。
祝亲爱的同学
烦恼无,学习乐!
某某某
某年某月某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本次作文题目由三则材料组成。材料一节选自课本选择性必修上册《〈老子〉四章》,大意是:人们做事情,往往在事情快要成功的时候却失败了,如果能慎终如始,那么做事就不会失败了。本则材料主要强调“慎终如始”的重要性。材料二节选自必修上册《劝学》,这段话主要从正反两方面证明了坚持的重要性。材料三则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用张华的困惑代表了一部分学生的困惑,即做事情不能善始善终,在开始阶段积极努力,在过程中松弛懈怠,最终放弃目标,浑浑噩噩。
引导语给出了写作者的身份:张华的同学。考生写作时要注意写作者的身份,应该在充分共情的基础上给出一定建议,不要居高临下。同时材料给出了写作文体:书信。“结合材料”要求考生充分结合三则材料,要运用材料一和材料二来针对材料三反映的问题,对给予张华一定的指导。另外“联系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实际”,要求考生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设身处地地去认识、分析张华的问题,并能够有所拓展;“帮助他认清问题,并给他一定的指导”,则要求考生完成两个任务:一个是要帮助张华认清困扰他的问题根源在哪里;一个是给他提供一定的指导,也就是给他一些建议。
在写作时,要进入角色,从称呼语、问候语、祝福语,到劝导时的口吻,再到思考问题的角度,都要体现出是作为一名同学,来帮自己的好友张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在书信的主体部分,首先可以对张华的这种能善始不能善终的做法给予一定程度的理解:作为同龄人,能体会到那种攀登的辛苦。接下来可以分析这种做法的危害:浅尝辄止,享受不到成功的甘甜。接下来,可以试着站到他的角度,寻找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障碍重重、独学无友、缺少督促、自控力差等等。进而指出解决的办法、路径:两个人成立学习互助小组,共同克服困难,相互督促。
立意:
1.锲而不舍,慎终如始。
2.慎终如始,则事可成。
3.锲而不舍勤耕耘,慎终如始事可成。
4.锲而不舍长坚持,慎终如始莫大意。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湖北省黄冈市2023_2024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湖北省襄阳市宜城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湖北省襄阳市宜城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卷Word版含解析docx、湖北省襄阳市宜城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卷Word版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0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湖北省襄阳市宜城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卷,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答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