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练习微专题 (2份,原卷版+解析版)
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练习专题二 宇宙中的地球(讲义)(2份,原卷版+解析版)
展开这是一份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练习专题二 宇宙中的地球(讲义)(2份,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练习专题二宇宙中的地球讲义原卷版docx、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练习专题二宇宙中的地球讲义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1页, 欢迎下载使用。
考点一 地球的宇宙环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宇宙中的天体
(1)宇宙是时间和空间的统一体,是运动、发展和变化着的物质世界。
(2)宇宙中物质存在的形式,它们连同通过望远镜或其他空间探测手段才能探测到的星际空间物质,统称为天体。
(3)天体类型
自然天体:包括宇宙中的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及星际间的气体和尘埃等。
人造天体:在太空中运行的人造卫星、宇宙飞船、国际空间站等。其中,最基本的自然天体是星云、恒星。
(4)主要天体的概念和特点
2.宇宙中的天体系统
宇宙中的天体都在运动着,运动中的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天体系统有不同的级别。地球所处的天体系统,按从低到高的级别,依次为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和可观测宇宙。
(1)地月系由地球和月球组成。地球是地月系的中心天体,月球围绕地球运动,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月地距离约为 38.4万千米。
(2)太阳系由太阳、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彗星、行星际物质等构成。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质量占整个太阳系质量的 99.86%,并以其强大的引力,约束其他天体按照一定的轨道绕着它运转。地球是距离太阳较近的一颗行星,日地距离约为1.5亿千米。
(3)银河系是由太阳和众多恒星组成的庞大恒星系统。在银河系中,有1000亿颗以上的恒星。银河系的直径约为 10万光年,太阳与银河系中心的距离约2.6万光年。
(4)目前,在银河系外,天文学家观测到许许多多同银河系类似的星系,统称它们为河外星系。银河系和现阶段所能观测到的河外星系,统称为可观测宇宙。
二、行星地球
1.地球的普通性
在太阳系的八大行星中,无论是从距日远近、自身的体积,还是从公转方式来看,地球都只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
(1)八大行星的公转运动特征
①同向性。绕日公转方向相同,都是自西向东。
②共面性。地球公转轨道与其他行星的公转轨道几乎在同一平面上。
③近圆性。各行星公转轨道的偏心率非常小,轨道近似正圆。
(2)八大行星的结构特征
太阳系八大行星中,距离地球最近的是金星,最远的是海王星;自转周期最长的是金星,最短的是木星;唯一逆向(自东向西)自转的行星是金星。八大行星离太阳越近的,公转速度越快,公转周期越短;离太阳越远的,公转速度越慢,公转周期越长。
2.地球的特殊性
根据人类目前所掌握的宇宙信息,地球是八颗行星中唯一存在高级智慧生命的星球。地球上具有高级智慧生命生存和繁衍的温度、水、大气等条件,这与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自身的体积和质量有关,也与地球有一个安全的宇宙环境有关。
(1)安全的宇宙环境
①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地球在漫长的发展演化过程中,太阳没有明显的变化,地球所处的光照条件一直比较稳定,生命从低级到高级的演化一直没有中断。
②安全的空间运行轨道。八大行星绕日公转方向一致,而且绕日公转轨道几乎在同一个平面上。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使地球处于一种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
(2)适宜的自身条件
①日地距离适中。 日地距离适中,使地球表面有适宜的温度条件,有利于生命过程的发生和发展,也保证了地球上液态水的存在,为生物生存创造了条件。
②地球自转周期适当。地球自转周期不太长,昼夜交替的周期只有 24小时,致使白天增温不至于太高,夜晚降温不至于过低,保证了地球上生命的存在和发展。
③地球体积和质量适中。适中的体积和质量,使地球引力可以保持大气聚集在地球周围,形成包围地球的原始大气层,并逐渐演化成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④地球内部物质运动,促使了海洋的形成。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致热和原始地球重力收缩,使地球内部温度升高,结晶水汽化。地球内部物质的运动,如火山爆发,加速了水汽从内部逸出的过程,水汽经过降温、凝结、降雨,落到地面低洼处,形成原始的大洋。地球最初的单细胞生命就出现在大洋里。
例题1:(2023秋·山西长治·高三月考)我国首枚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于2021年5月15日7时18分软着陆火星表面,火星车驶离着陆平台,开展巡视探测等工作,实现中国在深空探测领域的技术跨越。结合图完成下面小题。
1.“天问一号”探测器进入火星轨道后,便脱离了( )
A.可观测宇宙B.银河系C.太阳系D.地月系
2.与地球相比,火星大气层稀薄的原因可能是( )
A.运动速度慢B.距日距离远C.质量与体积小D.公转周期长
3.最可能干扰探测器与地面指挥系统通信联系的是( )
A.云雾B.太阳辐射C.流星D.太阳活动
【答案】1.D 2.C 3.D
【解析】1.地球和火星同为太阳系中行星,“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一旦进入火星轨道,成为以火星为中心天体的行星系统,便脱离了以地球为中心的地月系,D符合题意;以火星为中心天体的行星系统,仍处于太阳系、银河系和可观测宇宙,因此“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进入火星轨道,并没有脱离太阳系、银河系、可观测宇宙,排除ABC。故选D。
2.由图中信息可知,火星的体积和质量比地球小得多,产生的引力小,所以表面只有稀薄的大气层,C正确;大气层的厚薄与运动速度快慢、距日距离远近、公转周期长短无关,A、B、D错误。故选C。
3.太阳活动发射出的强烈射电和高能粒子,到达地球后会引起大气电离层中强烈的电磁扰动,航天器与地面指挥系统通信信号穿过电离层时可能受到削弱甚至中断,D符合题意;云雾、太阳辐射、流星对航天器与地面指挥系统之间的电磁波信号影响小,排除ABC。故选D。
考点二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辐射
(1)太阳辐射
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能量,这种现象称为太阳辐射。太阳辐射的能量是巨大的,它是地球及整个太阳系光和热的主要源泉,尽管只有二十二亿分之一到达地球,但是对地球和人类的影响却是不可估量的。
(2)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源
太阳的能量来自太阳内部的核聚变,以目前聚变的速率来看,太阳正处于稳定的壮年期。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辐射为地球提供光和热,维持着地表温度,是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命活动的主要动力。
(2)太阳辐射为我们生活、生产提供能量。人们大量使用的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并积累的太阳能。
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大气层各层的特征
太阳的大气层,是人类能观测到的太阳的部分,从里到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个圈层。
2.太阳活动
(1)太阳活动:太阳大气的变化称为太阳活动。
(2)太阳活动现象
太阳活动现象较多,主要有太阳黑子、太阳耀斑、日珥、日冕物质抛射等,它们之间常有密切的联系。太阳耀斑、日珥、日冕物质抛射等是剧烈的太阳活动现象。
①太阳黑子是出现在光球层上的黑斑点。太阳黑子区域温度比周围低,因此颜色看上去深一些。人们发现太阳黑子数量具有周期性变化,有的年份多,有的年份少。
②太阳耀斑是色球表面忽然出现的大而亮的斑块。一个大的太阳耀斑在短期可以发出相当于10亿颗氢弹爆炸所产生的能量。长期的观测发现,大多数太阳耀斑和太阳黑子活动相关。
③日珥是在色球层上发生的一种剧烈太阳活动现象,喷射的气体呈弧状,像太阳的耳朵一样,由此得名。 日全食时,可用肉眼观测火红的日珥。 日珥爆发时会喷射大量带电粒子。
④日冕物质抛射表现为日冕结构在几分钟至几小时内发生明显变化,向外抛射大量带电粒子。它使大范围日冕受到扰动,破坏了太阳风的流动,是规模最大、程度最剧烈的太阳活动现象。
(3)太阳活动强弱:太阳黑子的多少和大小,可以作为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对地球气候的影响:太阳活动与地球上气候变化是有联系的。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与黑子的11年活动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
(2)对地球电离层的影响:耀斑爆发时发射的电磁波进入地球电离层,会引起电离层的扰动。此时在电离层传播的短波无线电信号会部分或全部被吸收,从而导致通讯衰减或中断。
(3)对地球磁场的影响:地球上存在着磁场,当太阳活动增强时,太阳风变得强劲,使地球磁场受到扰动,产生磁暴现象,强烈时,会对卫星导航、空间通信、电网、航空航天等人类活动产生灾害性影响。
(4)产生极光:太阳风进入地球磁场,高速冲进两极高空大气层,同稀薄大气相撞产生各种颜色的光带或光弧,形成极光。
例题2:(2023秋·四川德阳·高三德阳五中校考开学考试)据外媒2022年8月报道,随太阳活动逐渐接近最大值,在短短两周内,太阳已经发生了36次日冕物质抛射,爆发了14次太阳黑子和6次耀斑。这意味着太阳目前正处于第25次太阳周期之中,预计将在2025年年中达到顶峰。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2022年8月的日冕物质抛射和耀斑爆发给地球带来的影响有( )
①北极及附近地区出现极光 ②无线电短波通信信号削弱或消失
③发生磁暴现象 ④引发火山喷发和地震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5.试推断,太阳黑子数目第24次峰值年及造成的主要现象是( )
A.2014年,极端天气增多B.2011年,粮食全面减产
C.2014年,树木年轮变宽D.2011年,河流汛期延长
【答案】4.C 5.A
【解析】4.日冕物质抛射和耀斑会干扰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会扰乱地球磁场,出现磁暴现象,因此②③符合题意,C正确;8月份北极及附近地区出现极昼,看不见极光现象,因此①错误,排除AB;日冕物质抛射和耀斑爆发与地震、火山喷发没有直接关系,④错误,从而排除D。故选C。
5.太阳黑子的活动周期平均为11年,第25次太阳活动将在2025年达到顶峰,由此推断第24次太阳活动顶峰大约发生在2014年。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太阳黑子数目增多会使地球上的极端天气增多,粮食产量、树木年轮宽度和河流汛期的长短可能与太阳活动有关,但存在区域差异和正负相关性。 BCD错误,A正确。故选A。
考点三 地球的历史
一、化石和地质年代表
1.沉积岩:裸露在地表的各种岩石,在风吹、日晒、雨淋以及生物的作用下被破坏,破坏的产物(包括碎屑物质和溶解物质)被风和流水等搬运后沉积起来,经过压紧固结而形成的岩石叫沉积岩。一般地说,具有层理构造和常含有化石是沉积岩的两个重要特征。
2.地层:地层是具有时间顺序的层状岩石。其具有以下特点:
①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
②岩层上部新、下部老;
③同一时代的地层往往含有相同或相似的化石,越古老的地层含有越低级、越简单生物的化石。地层中生物化石上部复杂高级,下部简单低级。
3.化石:化石是存留在沉积岩中的古生物遗体、遗物或遗迹,最常见的是骨骼与贝壳等。常见化石有三叶虫化石、植物化石、贝壳化石、足印化石、恐龙化石、鱼化石等。
4.地质年代表:科学家对全球各地的地层和古生物化石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地球演化呈现明显的阶段性,据此把漫长的地球历史按照宙、代、纪等时间单位,进行系统性地编年,这就是地质年代表。
二、地球的演化历程
1.前寒武纪
2.古生代(远古的生物时代)
3.中生代(中间的生物时代)
4.新生代(最近的生物时代)
例题3:(2023秋·河南郑州·高三洛阳市第一高级中学月考)当地时间2023年6月16日,智利一研究团队表示,他们在该国发现了一种以前从未在南半球发现过的草食性恐龙化石,它们距今已有至少7200万年的历史,这是在智利发现的第五种恐龙化石。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6.智利第五种恐龙生活的地质年代( )
A.被子植物兴盛B.裸子植物繁茂C.蓝细菌大爆发D.出现两栖动物
7.下列岩石中最有可能发现智利第五种恐龙化石的是( )
A.花岗岩B.板岩C.大理岩D.石灰岩
【答案】6.B 7.D
【解析】6.由材料可知,距今7200万年应为中生代。新生代被子植物兴盛,A错误;中生代裸子植物繁茂,B正确;蓝细菌大爆发出现在前寒武纪的元古宙,C错误;两栖动物出现在晚古生代,D错误。故选B。
7.三大类岩石中,沉积岩是外力作用下形成,层理构造明显,常含有化石,其他岩石受内力作用影响不能含有化石。花岗岩属于岩浆岩,石灰岩属于沉积岩,大理岩和板岩属于变质岩,D正确,ABC错误。故选D。
考点四 地球的圈层结构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1.地震波
2.两个不连续面(界面)
3.三个圈层
(1)地壳:地壳是地球表面一层由固体岩石组成的坚硬外壳,位于莫霍界面以外。地壳厚薄不一,海洋地壳薄,一般为5—10千米;大陆地壳厚,平均厚度为 39—41千米,有高大山脉的地方地壳会更厚,最厚达70千米。
(2)地幔:地幔从莫霍界面直至 2900千米深处的古登堡界面,占地球总体积的 80%。根据地震波波速的变化,地幔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上地幔的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温度很高,岩石部分熔融,能缓慢流动。科学家推断,软流层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地球板块的运动与之相关。上地幔顶部与地壳都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岩石圈。
(3)地核:地核主要由铁和镍等金属组成,厚度约 3400多千米。根据地震波的变化,可将地核分为外核和内核两层。外核是熔融状态的金属物质,科学家认为,外核液态物质的运动形成了地球的磁场。内核是一个密度极大的固体金属球,超强的压力将铁原子和镍原子紧紧挤压在一起。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
1.大气圈
(1)概念:大气圈是由气体和悬浮物质组成的复杂系统,它的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
(2)影响:大气圈笼罩着地球,使得地球上的温度变化和缓,同时提供了生物生存所必需的氧气。大气圈中的风、云、雨、雪等天气现象,与人类息息相关。
2.水圈
(1)概念:水圈是地表和近地表的各种形态水体的总称,其主体是海洋,还包括陆地上的河流、湖泊、沼泽、冰川、地下水等。
(2)影响:水是最活跃的自然环境要素之一,在地球表面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所不可或缺的。
3.生物圈
(1)概念: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的总称。
(2)影响:地球生物的活动和影响范围虽然涉及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但多数生物集中分布在大气圈、水圈与岩石圈很薄的接触带中。生物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同时也在促进太阳能转化、改变大气圈和水圈组成、改造地表形态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4.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之间的相互联系: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与岩石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例题4:下列甲图为地震波典型时距曲线(表示地震时纵波和横波到达不同地震台站所需的时间)图,乙图为某次地震时,M、N、Q三地震台站测得不同的震中距,并以此为半径绘成大小不同的圆。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8.若M台站测得纵波和横波时距差为5分钟,则M台站的震中距最接近( )
A.2000kmB.3000kmC.4000kmD.4500km
9.依据M、N、Q三地震台测得的震中距判断,此次地震震中位于( )
A.①B.②C.③D.④
10.不能穿越地核的波是( )
A.W1B.W2C.W1和W2D.W1或W2
【答案】8.B 9.B 10.A
【解析】8.据图可知,震中距为3000km时,纵波、横波到达时间差约为5分钟,B正确;震中距为2000km时,纵波、横波到达时间差约为3.5分钟,A错误;震中距为4000km时,纵波、横波到达时间差约为5.5分钟;震中距为4500km时,纵波、横波到达时间差约为6分钟。综上所述,故B正确,ACD错误。
9.地震时,M、N、Q三地震台站测得不同的震中距圈交汇之处,应是震中所在地,图中①、②、③、④四地中,②地为三站测得的震中距圈交汇之地,因此此次地震震中位于②地。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0.地核指从地下2900km古登堡界面以下向内到地心的地球核心部分。图中W2到达距离震中距5000km用时较少,波速更快,应该是纵波,W1是横波;外核呈液态,不能传播横波、纵波波速明显下降,因此不能穿过地核的波是W1,A正确,BCD错误,故选A。
重点1 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
1.和谐的外部条件——“安全”和“稳定”
(1)“安全”——太阳系中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为地球提供安全的宇宙环境。
(2)“稳定”——亿万年以来,太阳光照条件没有明显的变化,为地球提供稳定的太阳光照。
2.适宜的自身条件——“三个适中”
重点2 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因素
太阳辐射强度是单位面积上、单位时间内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的数量。其影响因素主要有:
(1)纬度位置:纬度低则太阳高度大,太阳辐射经过的大气路程短,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全球的太阳辐射强度表现出从低纬向高纬降低的趋势。
(2)天气状况:天气晴朗,云量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
(3)海拔高低: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
重点3 全球太阳辐射分布
(1)空间分布
①大体从低纬向高纬递减,南、北半球纬度值相同的地区,太阳辐射量随月份变化的规律相反。
②同纬度地区,由沿海向内陆递增,地势高处太阳辐射强,地势低处太阳辐射弱。
(2)时间分布:夏季太阳辐射大于冬季。
重点4 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的空间分布
(1)总体特征:从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陆逐渐增强。如下图所示:
(2)特例分析
①高值中心——青藏高原
原因:纬度较低,太阳高度大;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弱;晴天多,日照时间长;大气中尘埃含量少,透明度高,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量多。
②低值中心——四川盆地
原因:盆地地形,水汽不易散发,空气中含水汽多,阴天、雾天较多,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
重点5 太阳能电站建设的区位条件
重点6 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划分及特征
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地球固体表面以下可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具体分析如下所示:
例题5:(2023·江西南昌·统考三模)集中式光伏电站是集中建立的大型光伏电站,所获的电力直接并入国家电网。分布式光伏电站是指装机规模较小,布置在用户附近的发电系统,下表为我国四省区光伏发电统计数据。完成下面小题。
1.甲省份最有可能是( )
A.四川B.浙江C.福建D.甘肃
2.影响西藏与新疆光伏装机总量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国土面积B.自然环境C.市场需求D.科技水平
3.与新疆相比,江苏分布式光伏装机比例较大,其优势是( )
A.输电损耗低B.稳定性强C.空间限制小D.便于管理
【答案】1.D 2.C 3.A
【解析】1.根据图示,甲省份集中式光伏电站装机总量位居四省份第三,集中式位居四省份第二,光伏发电量较大,结合所学知识,光伏发电占地面积大、需要在晴天较多的区域,选项中只有甘肃位于西北地区、光照充足,可占用建设光伏电站的面积较大,D正确;四川、浙江、福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较多,且地形崎岖,排除ABC。故选D。
2.从图示信息可以得出,新疆的光伏电站装机总量远大于西藏,结合所学知识,新疆探明的矿产资源丰富,工业规模大于西藏,市场用电需求较大,光伏电站装机总量远大于西藏,C正确;比较两个区域可知,新疆位于西北地区,西藏属于青藏地区,光照条件都很优越,自然环境对两地光伏装机总量差异影响较小,国土面积大小相差较小,排除AB;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下,科技水平对建设光伏电厂影响较小,且两地科技水平差异较小,排除D。故选C。
3.根据材料信息“分布式光伏电站是指装机规模较小,布置在用户附近的发电系统”可知,与新疆相比,江苏经济发达地区,用户数量多,其光伏发电输距离短,损耗较小,A正确;江苏气候降水较多,稳定性差,排除B;江苏经济发达,面积小,空间限制大,光伏发电可用面积小,排除C;光伏电站建设后都会配备检修和维护人员,所以二者管理上差别不大,排除D。故选A。
例题6:(2023·福建龙岩·上杭县第二中学校考二模)如图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4.在大陆地壳的某地层中发现恐龙化石,推测该地层形成于( )
A.新生代B.中生代C.古生代D.元古宙
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莫霍面在地下平均2900千米处B.甲圈层属于地球外部圈层
C.大洋地壳平均厚度比大陆地壳小D.软流层位于乙圈层最顶部
【答案】4.B 5.C
【解析】4.根据所学知识,在中生代晚三叠纪至白垩纪末,是恐龙的活跃期,这一时期属于中生代,B正确,ACD错误。故选B。
5.莫霍界面距离地表平均深度33千米,是地壳和地幔的分界线,地面以下2900千米深处应为古登堡面,A错误;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的部分),它的范围比地壳大,因此属于地球的内部圈层,B错误;据图可知,大洋地壳平均厚度比大陆地壳小,C正确;据图可知,软流层位于上地幔的上部,而不是顶部,D错误。故选C。
例题7:(2023·浙江·模拟)中国地质博物馆的馆藏精品中华龙鸟化石,中华龙鸟生存于距今1.4亿年的白垩纪早期,产于我国辽宁省西部含有火山灰的湖泊沉积形成的页岩中,该岩层还含有丰富的各类动植物化石。读“中华龙鸟化石图片”,完成下面小题。
6.“火山灰”可能来源于地球内部圈层的( )
A.地壳B.软流层C.地核D.下地幔
7.中华龙鸟繁盛时期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我国东北、华北抬升成陆地B.是形成铁矿的重要时代
C.三叶虫广泛存在海洋中D.裸子植物成为陆地代表植物
【答案】6.B 7.D
【解析】6.结合所学可知,火山灰和岩浆等火山活动喷发物一般认为发源于地幔上部的软流层,B正确,ACD错误。故选B。
7.由材料可知,中华龙鸟生存于白垩纪,属于中生代。我国华北东北抬升成为陆地在古生代,A错;太古代是重要的成铁时代,B错;古生代早期,是海生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时代,三叶虫广泛存在,C错;裸子植物成为陆地代表植物在中生代,D对。故选D。
例题8:(2023·湖南衡阳·校考一模)下图为青岛—拉萨地形起伏与相应地壳厚度变化对比剖面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8.图中甲为( )
A.地表B.软流层
C.莫霍界面D.古登堡界面
9.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距离海洋越远,地壳厚度越薄
B.山地的地壳一般比平原的地壳薄
C.地壳厚度与距大陆中心远近呈正比
D.地形起伏与地壳厚度变化基本呈正相关
【答案】8.C 9.D
【解析】8.根据所学知识,地壳厚度不均,一般来说,陆地地壳厚度大,大洋地壳厚度小。在陆地上,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结合图中信息,大体可判断曲线甲与地形曲线呈正相关,曲线甲为表示地壳厚度的曲线,而地壳是位于莫霍界面之上的部分。因此甲为莫霍界面,C正确;从甲所处的深度可知,不可能代表地表、软流层和古登堡界面,ABD错误。故选C。
9.地壳厚度不均,一般来说,陆地地壳厚度大,大洋地壳厚度小。在陆地上,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大体可以判断地形起伏与地壳厚度变化基本呈正相关,D 正确;地壳厚度不与距大陆中心远近呈正比,A错误;山地、高原的地壳一般比平原的地壳厚,B错误;地壳与距离海洋远近没有绝对的关系,C错误。故选D。天体
概念
特点
体积
质量
密度
是否发光
温度
恒星
由炽热气体组成、能自己发光的球状或类球状天体,主要成分是氢和氦
次大
次大
大
是
最高
行星
在椭圆轨道上绕恒星运行的、近似球状的天体
较大
较大
最大
否
低
卫星
环绕行星运转的天体
较小
较小
最大
星云
由气体和尘埃组成的呈云雾状外表的天体,主要物质是氢
最大
最大
小
彗星
在扁长轨道上绕太阳运行的一种质量较小的天体,呈云雾状
小
小
较小
流星体
是星际空间的尘粒和固体小块,数量众多
小
小
最大
星际物质
在恒星与恒星之间存在着极其广大的空间,称为星际空间,弥漫于星际空间的极其稀薄的物质称为星际物质,主要是星际气体和星际尘埃
最小
最小
最小
分类
行星
距日
远近
表面
温度
质量
体积
密度
卫星
光环
组成物质
类地行星
水星
最近
高
小
小
大
无
无
中心有铁核,金属元素含量高
金星
近
地球
最大
少
火星
大
巨行星
木星
中
中
最大
最大
小
多
有
氢、氦、氖
土星
大
大
最小
最多
远日行星
天王星
远
低
中
中
中
少
有
氢、甲烷
海王星
太阳大气层
突出特征
厚度
亮度
外↓里
日冕
太阳大气的最外层
可以延伸到几个太阳半径,甚至更远
仅为光球的百万分之一,只有在日全食时或用特制的日冕仪才能用肉眼看见
色球
位于光球之外
约几千米
发出的可见光总量不及光球的千分之一,平常看不到它,只有在日全食时或者用特殊的望远镜才能看到
光球
太阳大气的最底层
约500千米
发出的可见光最强,是用肉眼可以观测到的太阳表面
时期
时间
地质年代
演化特点
前寒武纪
自地球诞生到距今5.41亿年,约占地球历史的90%
冥古宙
①大气演化:有原始大气的无氧环境变为有氧环境。②生物演化:太古宙时期出现了原核生物(蓝藻,能制造氧气);元古宙时,蓝藻大爆发演化出真核生物和多细胞生物。③地质矿产:重要的成矿时期,大量的铁、金、镍、铬等出现在这一时期的地层中
太古宙
元古宙
时期
时间
地质年代
演化特点
古生代(远古的生物时代)
距今5.41亿年一2.52亿年
早古生代: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
①海陆演化:地壳运动剧烈,形成联合古陆。②生物演化:
早古生代
晚古生代
动物
海洋无脊椎动物(如三叶虫、笔石、鹦鹉螺等)
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
晚古生代: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
植物
陆上低等植物(如蕨类植物)
裸子植物开始出现,蕨类植物繁盛(成煤期)
末期发生物种大灭绝,95%的物种消失,古生代结束
③地质矿产:晚古生代是重要的成煤期
时期
时间
地质时代
演化特点
中生代(中间的生物时代)
距今2.52亿年-6600万年
三叠纪
①海陆演化:板块运动剧烈,联合古陆解体,各大陆向现在的位置源移。
②生物演化:a.动物:爬行动物盛行(“爬行动物的时代”),恐龙空前繁盛;中后期,一些爬行动物进化出羽毛,开始向鸟类发展;小型哺乳动物出现。 b.植物:裸子植物极度兴盛((成煤期)。末期发生物种大灭绝,绝大多数物种从地球上消失,包括恐龙,中生代结束。
③地质矿产:是主要的成煤期
侏罗纪
白垩纪
时期
时间
地质时代
演化特点
新生代(最近的生物时代)
距今6 600万年至今
古近纪
①海陆演化:联合古陆解体,形成现代海陆分布格局;地壳运动剧烈,形成了现代地势起伏的基本面貌。②生物演化(生物界逐渐呈现现代面貌):被子植物高度繁盛,草原面积扩大;哺乳动物快速发展;第四纪出现了人类(这是生物发展史上的重大飞跃)。③气候演化:第四纪时期,全球出现了数次冷暖交替变化。目前,地球处于一个温暖期
新近纪
第四纪
项目
内容
分类
纵波(P波)
振动方向和传播方向一致
横波(S波)
振动方向和传播方向垂直
传播
共性
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经过不同介质的交界面时会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
特性
①纵波的传播速度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②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意义
研究地球内部圈层的结构和状态,划分内部圈层
界面
深度/千米
地震波波速的变化
分界
莫霍界面
在大陆地面下平均33 千米处
P波和S波的速度都明显增加
地壳与地幔
古登堡界面
在地下约 2 900千米处
P波速度突然下降,S波完全消失
地幔与地核
圈层名称
特征
地壳
①固体外壳;②厚薄不一,其中大陆地壳厚,海洋地壳薄
地幔
上地幔
①固态,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物质处于熔融状态;②温度、压力、密度大
下地幔
地核
外核
呈液态
内核
呈固态,温度很高,压力、密度很大
装机总量(单位:万千瓦)
集中式(单位:万千瓦)
分布式(单位:万千瓦)
江苏
2131
952
1179
新疆
1295
1278
17
西藏
138
136
2
甲
1228
1143
85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练习专题6 地貌(讲义)(2份,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练习专题6地貌讲义原卷版docx、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练习专题6地貌讲义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75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练习专题2 宇宙中的地球(练习)(2份,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练习专题2宇宙中的地球练习原卷版docx、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练习专题2宇宙中的地球练习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8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练习专题1 宇宙中的地球(练习)(2份,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练习专题1宇宙中的地球练习原卷版docx、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练习专题1宇宙中的地球练习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3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