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重庆市铜梁一中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地理试卷(Word版附解析)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解析
      重庆市铜梁一中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地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
    • 原卷
      重庆市铜梁一中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地理试题 Word版无答案.docx
    重庆市铜梁一中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地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第1页
    重庆市铜梁一中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地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第2页
    重庆市铜梁一中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地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第3页
    重庆市铜梁一中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地理试题 Word版无答案第1页
    重庆市铜梁一中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地理试题 Word版无答案第2页
    重庆市铜梁一中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地理试题 Word版无答案第3页
    还剩10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重庆市铜梁一中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地理试卷(Word版附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重庆市铜梁一中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地理试卷(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重庆市铜梁一中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地理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重庆市铜梁一中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地理试题Word版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0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一、单选题(每题3分,15×3=45分)
    北京时间2022年6月5日10时44分,搭载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四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6月5日17时42分成功对接天和核心舱(距离地表约400千米),三位航天员将展开为期六个月的任务。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航天员在空间站驻留期间,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塔与文昌发射中心发射塔两地每天正午太阳高度的差值( )
    A. 持续不断变大B. 先变小后变大,之后保持不变
    C. 持续不断变小D. 先变大后变小,之后保持不变
    2. 神舟十四号发射时,下列说法可信的是( )
    A. 长城站可能出现极夜现象B. 北京天安门广场旗杆影子朝向西南
    C. 全球6日范围约占八分之五D. 全球不同日期的范围之比约为3:5
    【答案】1. B 2. B
    【解析】
    【1题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酒泉(39°N)纬度高于文昌(20°N),酒泉正午太阳高度全年小于文昌,故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塔与文昌发射中心发射塔两地每天正午太阳高度的差值等于文昌正午太阳高度减酒泉正午太阳高度,据材料,要驻留6个月,则太阳直射点先向北在向南移。在6月5日到6月22日之间,太阳直射点向北移,酒泉正太阳高度角变大,文昌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小,两者之差变小;6月22日之后,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到北纬20度之间时,酒泉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小,文昌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大,两者之差变大;再之后,太阳直射点从北纬20度继续向南移,离文昌和酒泉距离都变远了,故两者的正午太阳高度角都在变小,那么两者的两者之差保持不变,B正确,排除ACD,故选B。
    【2题详解】
    神舟14号发射时为6月5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长城站在南极圈以外,不会出现极夜现象,A错误;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北半球太阳日出东北,正午在正南,日落在西南,由此可知,10点44分的时候,北京的太阳位于东北方向,那么旗杆影子朝西南,B正确;根据北京时间东八区区时6月5日10点44分,可以求出西二区区时6月5日0:44,西三区区时是6月4日23:44,全球还没有到6日,C错误;6月5日的时区为从西二区到东十二区,6月4日的时区为西三区向西到西十二区,6月5日占14.5个时区,6月4日占9.5个时区,全球不同日期的范围之比约为3:2,D错误。故选B。
    【点睛】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规律:从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可知,直射点向该地靠近,该地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大,直射点远离该地,该地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小
    地质构造线是指区域性构造在地面上的延伸线(如岩层层面与水平面交线的延伸方向),下图为某区域地质平面图,该地质区域形成初期以沉积作用为主,图中辉绿岩为岩浆岩体。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 该区域甲处地质构造和断层的主要延伸方向为( )
    A. 背斜;西北—东南B. 背斜;西南—东北
    C. 向斜;西北—东南D. 向斜;西南—东北
    4. 下列关于该区域地质事件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地质构造可以打井找水B. 寒武纪处的地表形态为山
    C. 辉绿岩体侵入晚于断层D. S地层可寻哺乳动物化石
    5. 下列选项能表示甲处地质构造形成顺序的是( )
    A. 固结成岩—变质作用—岩浆侵入—构造运动—外力侵蚀
    B. 固结成岩—岩浆侵入—变质作用—构造运动—外力侵蚀
    C. 沉积作用——岩浆侵入—外力侵蚀——岩浆侵入—变质作用
    D. 构造运动—岩浆侵入—变质作用—固结成岩—外力侵蚀
    【答案】3. C 4. A 5. B
    【解析】
    3题详解】
    由题干可知,地质构造线指的是岩层层面与水平面交线的延伸方向。由图可知,图中以寒武纪、志留纪、泥盆纪等岩层层面为主,结合岩层新老关系,中部岩层新,两侧岩层老,为向斜构造,AB错。结合图示方向标和断层分布,断层的延伸方向为西北—东南,C正确,D错误。故选C。
    【4题详解】
    由图可知,甲地质构造为向斜,且靠近断层,地下水易渗透,成为地下水输送通道,地下水资源汇集,可以打井找水,A正确;根据岩层对称关系可知,该处为背斜,背斜在形成之初为背斜山,不过随着外力作用,顶部被侵蚀形成背斜谷,题干中信息有限无法判断出地表形态为山,B错误;断层切断了辉绿岩,即辉绿岩的形成要早于断层,C错误;S地层是志留纪地层,属于古生代早期,哺乳动物繁盛在新生代,因此S地层中不可能有哺乳动物化石,D错误。故选A。
    【5题详解】
    结合材料可知,图中岩层具有自寒武纪到白垩纪时期的多个时期的沉积岩,故该地质区域形成初期以沉积作用为主,不同时期的沉积物经过固结成岩形成沉积岩,之后岩浆侵入沉积岩岩层,说明岩浆侵入晚于沉积岩的形成;岩浆侵入沉积岩岩层后冷却凝固形成辉绿岩,岩浆侵入过程中存在高温高压的环境,可以发生变质作用,但变质作用一般晚于岩浆侵入;之后受构造运动的影响,造成岩层发生弯曲和破碎,出现了褶皱和断层;同时构造运动会使部分岩石出露地表,出露地表的岩石接受外力侵蚀,因此顺序为固结成岩—岩浆侵入—变质作用—构造运动—外力侵蚀,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从形态上看,背斜岩层一般向上拱起,向斜岩层一般向下弯曲。从岩层新老关系上看,背斜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部分岩层较新;向斜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部分岩层较老。
    西班牙南部某地有甲乙两处沙质海岸,两海岸附近的浪高及沙滩沉积物颗粒差异较大,下图示意该地甲乙两处海岸,完成下面小题。

    6. 影响甲乙海岸附近浪高差异主要因素是( )
    ①盛行风向②陆地轮廓③入海径流④海岸性质
    A. ①③B. ②④C. ①②D. ③④
    7. 据此推测,甲、乙两处海岸沉积物颗粒大小及侵蚀最严重的季节,组合正确的是( )
    A. 甲>乙,夏季B. 甲<乙,夏季
    C 甲>乙,冬季D. 甲<乙,冬季
    【答案】6. C 7. C
    【解析】
    【6题详解】
    该地位于地中海沿岸,地处西风带,盛行西南风,甲海岸面向风向,与风向近乎垂直,浪高较大。乙海岸受半岛阻挡,且海岸与风向一致,浪高较小。综上所述,影响甲乙海岸附近浪高差异的主要因素是盛行风向、陆地轮廓,①②正确,C对;R河入海径流主要影响入海口处的浪高,其对甲乙海岸附近浪高差异的影响较小,甲乙两处均为沙质海岸,海岸性质相同,③④错误,排除ABD。故选C。
    【7题详解】
    甲乙两地为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高控制,风浪较小,冬季受西风带控制,风浪较大。甲处浪高较大,海浪侵蚀及搬运能力较强,沉积物颗粒较大。乙海岸浪高较小,海浪侵蚀及搬运能力相对较弱,沉积物颗粒较小。综上所述,C对,排除ABD。故选C。
    【点睛】海岸沙丘指平行于海岸的垄岗状砂质堆积地形。是在开阔、且有大量松散沉积物源的海岸地带上,向岸的强劲海风将未固定的沙粒吹到离岸不远处堆积,同时又不断拦截从海滩刮来的物质,不断加宽、加长和加高,从而形成沙丘。一般由较纯净的石英砂组成,可作为玻璃原料、造型用砂和建筑材料使用。裸露沙丘易随风移动,对附近农田和居民点造成威胁,经开发、治理也可以开辟为旅游和疗养胜地。
    金沙江谷地b处曾多次发生较大规模的山体滑坡,形成堰塞坝体,并在其上游龙川江谷地形成湖泊。后因湖水外泄,湖泊逐渐消失。左图为龙川江谷地及其附近地形水系图,右图为图中a处河流阶地示意图,T1、T2为不同的河流阶地,这两个阶地深度(某阶地底部到上一阶地底部的垂直距离)差异较大。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 出现黄土状沉积物后,形成阶地T1的地质作用过程是( )
    A. 河水下切、河水侧侵、流水沉积B. 河水侧侵、河水下切、流水沉积
    C. 河水下切、河水侧侵、风力沉积D. 流水沉积、风力沉积、河水下切
    9. 阶地T1、T2深度差异较大的主导因素是( )
    A. 龙川江河水流量B. 堰塞坝体垮塌幅度
    C. 湖相沉积物厚度D. 下游山体滑坡规模
    10. 龙川江谷地形成多个河流阶地是因为( )
    A. 地壳多次发生沉降B. 湖相沉积物不断增多
    C. 堰塞坝体多次垮塌D. 龙川江地壳不断下沉
    【答案】8. A 9. B 10. C
    【解析】
    【8题详解】
    读图可知,黄土状沉积物后,湖水因b处堰塞坝体垮塌而外泄,河水下切。当水位稳定后不断向两侧侵蚀,后经流水沉积形成一层河相沉积物,A正确,BCD错误。故选A。
    【9题详解】
    下切侵蚀主要与流速关系密切,流量大小与阶地深度关系不大,A错误;每一阶地形成最初是因河水下切而加深,下切幅度由水位下降幅度决定,水位下降幅度由b处堰塞坝体垮塌程度决定,B正确;阶地是侵蚀形成,不是沉积形成,C错误;河流下切与上游水流关系密切,与下游关系不大,D错误。故选B。
    【10题详解】
    从图中可知,河道位置海拔不断下降,阶地不断上升,说明地壳发生多次抬升,A错误;湖相沉积说明流速缓慢,而阶地主要是流水侵蚀形成,所以沉积不可能形成阶地,B错误;图中显示龙川江谷地有多级河流阶地,每一级阶地的形成过程都包括河水下切、河水侧蚀、沉积夷平,说明堰塞坝体多次垮塌,C正确;从阶地与河道位置看,河道下降,阶地抬升,说明地壳不断抬升,D错误。故选C。
    【点睛】河流阶地是在地壳间歇性上升和河流下蚀作用、侧蚀和堆积作用下形成。在凸岸泥沙堆积形成河漫滩,枯水季节露出水面,丰水季节被水淹没。
    研究发现,部分南极地区已经被绿藻覆盖,甚至在太空中都能看到成片的绿色。据估计,南极地区的绿藻面积在夏季可达到1.9平方千米,其中62%的绿藻爆发点分布在南极大陆周围的小岛上。下图为南极地区绿藻爆发点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 推测影响南极地区绿藻分布的主要因素有( )
    A. 光照和土壤B. 岩石和地形C. 气温和液态水D. 风力和液态水
    12. 绿藻对南极地区气温升降的影响,目前尚不确定。关于“不确定”的原因说法正确的是( )
    ①绿藻生长可减少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
    ②绿藻生长可增加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
    ③绿藻可使白天气温更高,夜间气温更低
    ④绿藻可以减少地表对太阳辐射的反射
    A ①④B. ①③C. ②③D. ③④
    13. 近年来图示南极半岛地区气温持续升高,可能会导致( )
    A. 绿藻爆发点的数量先增多后减少,分布面积减少
    B. 绿藻爆发点的数量先减少后增多,分布面积增加
    C. 绿藻爆发点的数量先增多后减少,分布面积增加
    D. 绿藻爆发点的数量先减少后增多、分布面积减少
    【答案】11. C 12. A 13. C
    【解析】
    【11题详解】
    由材料中的“南极地区的绿藻面积在夏季可达到1.9平方千米、其中62%的绿藻爆发点分布在南极大陆周围的小岛上”,可推测,绿藻难以从冰块获得水源,必须通过液态水,南极半岛以及南极大陆周围的小岛纬度较低,夏半年时,气温可超过0℃,表层冰层会融化,为绿藻生存提供所需的液态水,C正确;光照、岩石、地形、风力等对南极地区绿藻分布没有决定性影响,故排除ABD三项。所以本题选C。
    【12题详解】
    绿藻会吸收二氧化碳,使当地二氧化碳含量减少,从而会减少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使气温降低;而绿藻的反射率比冰雪地面低,会让地表吸收更多的热量,使气温升高,因此绿藻对南极地区气温升降的影响,目前尚不确定,①④符合题意;前面分析可知,绿藻生长不会增加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绿藻不一定会使白天气温更高,但不会导致夜间气温更低,而且这些均不是绿藻对南极地区气温升降不确定的原因,②③不符合题意,故选项A正确,B C D错误。故选A。
    【13题详解】
    随着气温持续升高,岛上的冰层融水增多,多地会出现绿藻爆发,数量增多,但随着气温升高,许多地点的冰雪将融化殆尽,最终绿藻无法取得液态水,则许多分散的绿藻爆发点消失,数量减少,据此排除BD两项;南极半岛地区气温持续升高让南极冰川边缘的夏季温度超过0℃,提供绿藻有利的生存环境,成片出现绿藻,则总面积会扩大,C正确,A错误。故选C。
    【点睛】全球气候变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全球气候变暖对低纬度的大部分国家,农作物的产量将减少;高纬度的国家,农作物产量有可能增加。海平面上升,会给沿海地区带来巨大影响。可能使蒸发加大,改变区域降水量和降水分布格局,导致洪涝、干旱灾害的频次和强度增加。对人类健康的威胁会增加。
    湖水的冻结和融化时间称为湖冰物侯。图为中亚四个湖泊多年平均湖冰物候图(图中以1月1日为第1天,1月2日为第2天,以此类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 每年冬半年封冻最早的是( )
    A. 巴尔喀什湖B. 阿拉湖C. 卡拉库尔湖D. 斋桑泊
    15. 下列有关四个湖泊的说法,最可能正确的是( )
    A. 巴尔喀什湖2月湖冰面积减小B. 阿拉湖消融期内的水位逐渐升高
    C. 卡拉库尔湖11月盐度逐渐降低D. 斋桑泊消融过程蒸发量逐渐增加
    【答案】14. B 15. D
    【解析】
    【14题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北半球中高纬度的湖泊一般每年秋冬季开始冻结,春季开始融化。读图可知,斋桑泊、阿拉湖、卡拉库尔湖中,阿拉湖封冻期的时间最早,而巴尔喀什湖到次年1月才完全封冻,故A、C、D错误,B正确。故选B。
    【15题详解】
    读图可知,巴尔喀什湖2月仍处于封冻期,湖冰面积基本不变,A错误。阿拉湖的消融期大致处于5~9月,此时受冰雪融水补给影响,补给先增加后减少,水位可能先升高后降低,B错误。卡拉库尔湖11月从消融期进入冻结过程,湖水蒸发减弱,但仍在蒸发,且后期部分淡水转化为冰,盐分留在未结冰的湖水中,盐度可能增加,C错误。消融过程气温不断升高,且湖冰面积逐渐缩小,湖水和大气接触面积增加,湖泊的蒸发量逐渐增加,D正确。故选D。
    【点睛】影响湖泊结冰的因素:(1)气温;(2)盐度(盐度高不易结冰);(3)海陆位置;(4)水域深度(表层易结冰,越深越不易结冰);(5)流速(流速大不易结冰)等。
    二、综合题(3道,共计55分)
    16.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受坂块挤压影响,青藏高原地壳仍整体处于抬升中,但高原内部的抬升并不均匀,高原内部河流地貌的演变也深受其影响。雅鲁藏布江地处青藏高原南部,该流域属干旱半干旱气候向半湿润、湿润气候的过渡区,汛期显著,冬春季节多大风。两岸坡面多分布有沙丘,这些沙丘以江心洲、河漫滩为依托,沿山坡爬升。雅鲁藏布江有一半的流程是在宽谷与窄谷交替出现的峡谷中,被称为“峡江”,野外考察发现,在雅鲁藏布江干流谢通门以下1000千米河段。峡谷(宽度200米以下)段和宽谷(宽度3000米以上)段相间分布。下图(上)为雅鲁藏布江流域示意图,下图(下)为雅鲁藏布江干流在谢通门以下1000千米河段的河谷宽度和沉积物厚度统计图。
    (1)雅鲁藏布江两岸多沙坡地景观。试说明该景观形成的过程。
    (2)根据河谷宽度和沉积物厚度统计图,推测雅鲁藏布江干流宽谷段和峡谷段地壳抬升速度的差异,并说明理由。
    (3)雅鲁藏布江干流加查以下河段沿岸山体崩塌、滑坡现象多发,产生的大量石块易堆积在河道内形成堰塞体。推测在堰塞体形成后堰塞体上游段河谷形态的变化及其原因.
    【答案】(1)雅鲁藏布江落差大,夏季丰水期,流水侵蚀作用强烈,河流挟带大量泥沙:进入中游宽阔河谷后。流速减缓,泥沙大量堆积,形成江心(沙)洲和河漫滩:冬春季节气候干冷,河流水位下降,河漫滩,江心洲大面积裸露,且干燥松散;冬春季节大风侵蚀河漫滩,江心洲泥沙,搬运到河岸两边遇山地地形阻挡,风力下降堆积形成沙坡地。
    (2)差异:峡谷段抬升速度快(或宽谷段抬升速度慢)理由:峡谷段沉积物厚度小(或峡谷段宽度小),说明河床坡度大,河水流速快,下切侵蚀严重,堆积作用微弱,而峡谷段抬升速度快可导致上述结果。(或从宽谷段角度进行说明)
    (3)河流排水暂时受阻(流速减慢),河床下切速度减缓,堆积作用增强,河谷拓宽。
    【解析】
    【分析】本题以雅鲁藏布江流域示意图与雅鲁藏布江干流在谢通门以下1000千米河段的河谷宽度和沉积物厚度统计图为背景材料,涉及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地貌的形成过程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
    【小问1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雅鲁藏布江落差大,夏季受西南季风影响,降水多,为丰水期,流水侵蚀作用强烈,河流挟带大量泥沙;进入中游宽阔河谷后,流速减缓,搬运能力下降,泥沙大量堆积,形成江心(沙)洲和河漫滩;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冬春季节气候干冷,降水少,河流水位下降,河漫滩,江心洲大面积裸露,且干燥松散,冬春季节多大风,强烈的河谷风挟带大量沙尘,在河岸两边遇山地地形阻挡堆积形成沙坡地。
    【小问2详解】
    根据右图中信息,峡谷段沉积物厚度小(或峡谷段宽度小),说明河床坡度大,河水流速快,下切侵蚀严重,堆积作用微弱,而峡谷段抬升速度快可导致上述结果。根据右图中信息,宽谷段沉积物厚度大,说明河床坡度小,河水流速慢,下蚀较弱,堆积作用明显,而峡谷段抬升速度慢可导致上述结果
    【小问3详解】
    堰塞体形成后,河流排水暂时受阻(流速减慢),水位上升,侵蚀能力下降,河床下切速度减缓,堆积作用增强,河谷会拓宽。
    17.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新石器时代以后,今洞庭湖地区一直在沉降。先秦汉晋时期,该地区为河网交错、局部有小湖分布的平原地貌景观。东晋、南朝之际,受长江荆江段兴筑堤坝等因素的影响,长江水分两股进入该地区,干扰该地区水系,在该地区迅速形成大湖景观。之后洞庭湖不断扩张,在宋代达历史最深。研究表明,宋代以来,长江含沙量持续增加;洞庭湖洪水特征逐渐由以“春溜满涨”为主转变为以“夏秋连涨”为主。至清代中叶,洪水期洞庭湖面积扩张至历史鼎盛。图1示意先秦汉晋时期该地区水系,图2示意明末清初该地区水系。
    (1)据图1,用遗址分布说明与新石器时代相比,汉代该地区河网湖沼广布。
    (2)说明荆江堤坝修筑致荆江河床相对堤外不断增高的原因。
    (3)简述宋代以来洞庭湖洪水由“春溜满涨”为主逐渐转变为“夏秋连涨”为主的原因。
    【答案】(1)新石器时代遗址数量多,汉代遗址数量少,说明新石器时代更多区域为陆地,更适合人类活动,而汉代河网湖沼广布;新石器时代遗址分布广泛,汉代遗址仅分布在西侧,说明中东侧(下游方向)河网湖沼扩张。
    (2)堤坝修筑导致洪水被约束在河床,难以向外漫溢;洪水流速快,输沙总量大,(当水量减小、流速减慢时)泥沙主要在河床沉积,导致河床增高;为了达到较好的防洪效果,随着河床抬升,人们加高大堤,该过程循环持续。
    (3)宋代之前,洞庭湖入湖水量主要来自湘、资、沅、澧四水,流域纬度较低,春季受冷暖气团交绥影响,多降水,入湖径流量大;随着长江河床抬高,长江倒灌进入洞庭湖的水量增大;与四水流域相比,长江流域纬度较高,雨带控制较晚;长江河床抬升导致洞庭湖水排泄受阻,叠加洞庭湖湖盆泥沙淤积,洪水期延长,出现夏秋连涨;气候变化导致夏季降水量增大。
    【解析】
    【分析】本题以洞庭湖区域的相关图文材料为背景设置试题,涉及河流对聚落的影响、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落实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读图1可知,与新石器时代遗址相比,汉代遗址数量较少,说明汉代河网湖沼广布,陆地面积较小,人类活动区域较少;而新石器时代更多区域为陆地,更适合人类活动;汉代遗址集中分布在西侧,东侧没有分布,说明中东侧靠近河流下游方向,河网湖沼扩张,陆地面积缩小,不适宜居住,而新石器时代遗址分布广泛,说明新石器时代河湖较少,陆地较多,更适合居住等。
    【小问2详解】
    读图文资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荆江河段地势低平且河道弯曲,流速较缓,泥沙易在此沉积,随着时间的推移,泥沙不断淤积,导致河床逐渐抬高;修筑荆江大堤,割裂了长江与江汉平原的水沙联系,导致洪水被约束在河床,难以向外漫溢,荆江河床淤积加速;荆江河段是长江山区河流过渡到平原河流的第一个冲积河段,河流摆幅巨大,分汊较多,利于泥沙淤积抬高河床;洪水流速快,流量大,输沙总量大,当水量减小、流速减慢时,泥沙在河床沉积,导致河床增高;为了达到较好的防洪效果,随着荆江河床的抬升,人们不断加高大堤,该过程循环持续,导致荆江河床不断增高。
    【小问3详解】
    宋代之前,洞庭湖入湖水量主要来自湘、资、沅、澧四水,这四水主要位于长江南岸,流域纬度较低,春季受冷暖气团交绥影响,多降水,入湖径流量大,湖泊水位升高,出现“春溜满涨”;宋代以后,随着荆江河床泥沙的不断淤积,洪水位持续抬升,使得洞庭湖受长江来水的影响越来越大,长江倒灌进入洞庭湖的水量增大;与四水流域相比,长江流域纬度较高,雨带控制较晚,夏秋季降水量大,水位较高;宋代以来,由于江水变得相当浑浊,含沙量明显加大,长江河床抬升导致洞庭湖水排泄受阻,叠加洞庭湖湖盆泥沙淤积,洪水期延长,出现夏秋连涨,气候变化导致夏季降水量增大,湖泊水位增高,故洞庭湖洪水由“春溜满涨”为主逐渐转变为“夏秋连涨”。
    18. 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冰碛垄是指冰川搬运、堆积下来的碎屑物。在冰川末端与边沿堆积起来的冰碛垄,标志看古冰川曾达到的位置和规模,末次冰期最盛期时,白玉沟冰川伸入波堆藏布江河谷,后随着气候变暖出现阶段性后退,形成了Ⅰ、Ⅱ两期规模不同的冰碛垄;之后,距今1.6-1万年间,受波堆藏布江水流影响,在白玉沟出口附近形成堰塞体,一个古湖在河谷出现,6000年后该湖溃决。考察发现,古湖段河床的沉积物粒径呈现“上大下小”的垂直分异。图示意波堆藏布江局部区域地貌。
    (1)判断I、II期冰碛垄形成的先后顺序,并比较两者的分布差异。
    (2)推测波堆藏布江河谷形成古湖的过程。
    (3)分析古湖段河床沉积物粒径呈现“上大下小”垂直分异的原因。
    【答案】(1)I期冰碛垄先形成, II期冰碛垄后形成。分布差异:与II期冰碛垄相比,I期冰碛垄分布范围较大;分布在冰川末端的I期冰碛垄海拔位置较高;II 期冰碛垄覆盖在I期冰碛垄之上。
    (2)随着气候变暖,冰川消融量增加,波堆藏布江径流量加大;流水侵蚀增强,沿岸大量冰碛物不断滑塌入河,逐渐堆积形成堰塞体;堰塞体阻塞河道,河水在谷地汇集成湖。
    (3)古湖溃决前,湖水平静,水流速度较慢,搬运作用弱,粒径较小的沉积物可堆积湖底;古湖溃决后,河流流速快,搬运作用强,粒径较大的沉积物可堆积河床,并覆盖到粒径较小的沉积物之上。
    【解析】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冰川地貌,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与解读地理信息,调动与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述地理原理的能力,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末次冰期强盛时,白玉沟冰川深入波堆藏布江河谷,后来随着气候转暖,出现阶段性后退,形成Ⅰ、Ⅱ两期规模不同的冰碛垄,而冰碛垄是冰川搬运、堆积下来的碎屑物,根据图示信息可知,Ⅱ期冰碛垄更靠近白玉沟沟谷,分布海拔相对更低,Ⅰ期冰碛垄分布海拔相对较高,所以可推知:末次冰期强盛时,冰川向低海拔地区推移,带动碎屑物向前搬运,形成Ⅰ期冰碛垄,之后冰期进一步强盛,冰川推移至河谷地区,带动碎屑物在河谷地区堆积,形成Ⅱ期冰碛垄。后来气候转暖,冰川消融,冰川向高海拔地区退却,冰碛垄出露地表。所以Ⅰ期冰碛垄先形成,Ⅱ期冰碛垄后形成。根据图示信息以及前面分析可知,相比而言,Ⅰ期冰碛垄分布的海拔更高,部分碎屑物埋藏在Ⅱ期冰碛垄之下,Ⅱ期冰碛垄覆盖在Ⅰ期冰碛垄之上,Ⅰ期冰碛垄分布的范围更大。
    【小问2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距今1.6~1万年期间,受波堆藏布江的影响,在白玉沟口形成堰塞区,出现古湖。结合图中波堆藏布江、冰碛垄、以及古湖的位置可知,随着气候转暖,冰川消融量增加,冰川对河水的补给量增大,使得波堆藏布江河流径流量增大,流水侵蚀能力增强,河流水侵蚀沿岸的冰碛物,从而使得冰碛物不断滑塌入河,逐渐堆积形成堰塞体,堰塞体阻塞河道,河水在谷地不断汇集,形成古湖。
    【小问3详解】
    沉积物的颗粒大小与流水的搬运侵蚀能力紧密相关,同时,河床沉积物下部先形成,上部后形成。在古湖溃决之前,湖水平静,水流的速度较慢,搬运能力较弱,使得粒径较小的沉积物沉积在湖底。之后由于湖水溃绝,河流流速加快侵蚀,搬运能力增强,使得粒径较大的沉积物堆积在河床,并覆盖在原先颗粒较小的沉积物较上,从而形成上大下小的垂直分异。

    相关试卷

    重庆市铜梁一中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地理试题:

    这是一份重庆市铜梁一中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地理试题,文件包含高三10月月考地理试题docx、10月月考地理参考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0页, 欢迎下载使用。

    重庆市铜梁一中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地理试题:

    这是一份重庆市铜梁一中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地理试题,文件包含铜梁一中高二地理10月月考题docx、铜梁一中高二地理10月月考答案docx、铜梁一中高二地理10月月考答题卡docx等3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1页, 欢迎下载使用。

    重庆市巴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地理试卷(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重庆市巴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地理试卷(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重庆市巴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地理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重庆市巴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地理试题Word版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6页, 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