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第三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10月第2次质量检测地理试卷(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福建省福州第三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10月第2次质量检测地理试卷(含答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分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单选题
日晷的“日”指太阳,“晷”表示影子。日晷是利用日影测定时间的一种仪器或器具。日晷有多种类型,其中垂直式日晷亦称立晷,它是晷盘面垂直于地平面,刻度盘面采用垂直方向的日晷。垂直式日晷可分为三种:垂直向南日晷、垂直向北日晷和垂直向东和向西日晷。图1、图2分别为美国华盛顿大学西雅图校区物理天文大楼外墙上的日晷及其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根据图中时间推测,图中日晷位于大楼的哪面外墙上( )
A.东面B.西面C.南面D.北面
2.日晷上的太阳8字线,是每天正午的时候记录晷针影子位置而形成的。当晷针影子指到图中甲所示位置时,对应的日期可能在( )
A.6月B.9月C.12月D.3月
3.日晷上标注的PST意思为“太平洋标准时间”(西八区的标准时间),标注的PDT意思为“太平洋夏令时间”。当晷针正好指向PDT线上太阳8字线时,北京时间是( )
A.同一日的3:00B.次日的3:00C.同一日的4:00D.次日的4:00
某地理研究小组在宁夏南部山区对不同覆盖方式下马铃薯产量及土壤肥力进行了调查。该地多年平均降水量为433毫米,无霜期123天;当地马铃薯一般在4月中旬播种,9月下旬成熟收获。下表是该研究小组通过调查获得的数据。
4.与全膜覆盖相比,半膜覆盖烂薯率更高,主要原因是半膜覆盖( )
A.土壤的保温作用较差,易导致低温冻害
B.地温变化幅度较大
C.雨水下渗较多,成熟期土壤湿度过大
D.防鼠害、虫害作用差
5.与露地种植相比,全膜覆盖种植马铃薯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更高,主要是因为全膜覆盖( )
A.烂薯率较高,增加土壤肥力B.减少外力侵蚀,保水保肥效果好
C.抑制杂草生长,减少有机质消耗D.减小昼夜温差,减缓有机质分解
6.据该表推测,该地马铃薯最合理的种植方式是( )
A.全程全膜B.全程半膜
C.前期全膜,后期半膜D.前期全膜,中期半膜,后期露地
贵州多发大雾(能见度500m以下),成因多样。下图示意贵州某县1月1日15时—2日22时的能见度、逐时温差、地气温差(地表温度与气温之差)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图示时段能见度低的主要原因是( )
A.准静止锋控制成雾B.地面辐射冷却成雾
C.暖湿气团过境成雾D.地形抬升降温成雾
8.图示大雾消散的机制是( )
A.气温上升,水汽蒸发B.地温增大,雾滴蒸发
C.气温下降,化成降雨D.风速增大,吹散大雾
9.当地此现象多发的季节是( )
A.春季、夏季B.夏季、秋季C.夏季、冬季D.冬季、春季
10.2018年2月8日,南天区出现流星雨。下图为当天从北极上空看到的太阳系部分行星位置示意图。当天晚上,地球上能够观察到金星、土星位置关系正确的是( )
D.
11.图中MON表示晨昏线,阴影部分表示6日。非阴影部分表示7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地球公转速度较快B.Q点经线所在的地方时为0时
C.北京时间是6日12时D.NO为晨线
中国东南部典型的丹霞地貌山块往往四面陡崖,山块之间也因此形成被陡崖围合的沟谷,造就了许多特殊的小生境,产生了小尺度植被分异现象。下图示意丹霞孤立山块植被垂直分异模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从沟谷季雨林到山顶常绿阔叶与针叶混交林之间的植被依次是( )
A.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硬叶灌丛和耐寒草本—硬叶小乔木和灌木—常绿灌丛
B.常绿灌丛—硬叶灌丛和耐寒草本—硬叶小乔木和灌木—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C.常绿灌丛—硬叶小乔木和灌木—硬叶灌丛和耐寒草本—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常绿灌丛—硬叶灌丛和耐寒草本—硬叶小乔木和灌木
13.导致丹霞地貌山顶与山下植被分异的山顶效应是( )
A.“风岛”效应B.“雨岛”效应C.“冷岛”效应D.“干岛”效应
14.对崖下坡地植被分异影响最小的是( )
A.光照B.土壤C.水分D.坡度
如图左为中国部分大中城市可持续发展状况统计图,按可持续发展效率以图中虚线为界将城市发展状况划分为可持续发展、欠可持续发展和不可持续发展三类,图右为某四城市可持续发展体系构成示意图。
注:人类发展指数由预期寿命,成人识字率与人均GDP三个指标构成
15.根据图中信息,下列属于同一类城市的是( )
A.西宁和青岛B.南昌和深圳C.合肥和呼和浩特D.南宁和宁波
16.甲乙丙丁四城市中最符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是( )
A.甲B.乙C.丙D.丁
二、材料分析题
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咸海是位于中亚的咸水湖,原为世界第四大湖,湖水主要依赖阿姆河和锡尔河补充。随着湖水水位不断下降,咸海分成了南咸海和北咸海两片水域,但南咸海、北咸海面积变化完全不同。下图为2002~2016年咸海流域陆地水储量变化空间分布图。
(1)描述2002~2016年咸海流域陆地水储量的变化特征。
(2)简析导致咸海流域整体的陆地水储量变化趋势的原因。
(3)推测2002~2016年南咸海、北咸海面积变化差异,并说明判断理由。
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东岛(如下图)是西沙群岛中较大的珊瑚岛,周围是水深1米左右的宽大礁坪。岛屿地形呈浅碟状,边缘是高约5~6米的沙堤。岛屿东北部海平面以上4米高处发现多个重达几十千克的砗磲(巨型贝壳)和珊瑚块。岛上的牛塘原为潟湖(被沙坝或珊瑚分割的半封闭海域),随着沙堤发育和牛塘底部的物质沉积,逐渐转变为淡水湖。牛塘沉积剖面(如下右图)所示,剖面中埋深57-58cm处和69-70cm处的沉积层均为1024年前后形成。
(1)说明礁坪在东岛成岛过程中的作用。
(2)从水循环角度解释牛塘湖水由咸转淡的过程。
(3)科学家推测东岛曾经历一次海啸,说明该推测的依据。
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辽河口形成了大片广阔的潮滩,生长着一望无际的盐地碱蓬。潮涨潮落在滩面冲刷出一道道潮沟―类似河流坡面冲沟,呈树枝状分汊,被形象的称为“潮汐树”。盐地碱蓬能稳定沟岸和沟槽,是“潮汐树”发育生成的关键因素。若没有植被,潮水会不断破坏沟岸,冲刷出新的沟槽,形成的是散乱的辫状水道。目前,我国成规模、可观赏的“潮汐树”景观仅存于辽河口一带。下图示意辽河口位置及潮沟地貌景观图。
(1)指出“潮汐树”景观形成的必要条件。
(2)比较涨潮、落潮的流速差异,简述潮汐塑造潮沟的过程。
(3)分析盐地碱蓬在“潮汐树”生成过程中的作用。
(4)近些年,海产品养殖等人类活动在当地潮滩中随处可见。说明这种情况对当地“潮汐树”景观的不利影响。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图中日晷位于美国,太阳东升西落,图中晷表所在时间自左向右依次为8-12时、1-7时,上午时太阳位于图示方向的右侧,下午时 太阳位于图示方向的左侧,左侧为西、右侧为东,因此日晷位于大楼南面外墙上,故选C。
2.答案:C
解析:太阳8字线是每天正午的时候记录晷针影子位置形成的。图示8字线代表了二分二至日的日影变换,因为晷面垂直地面,因此正午时太阳高度角越大晷针的影子越长,太阳高度角越小则影子越短,甲处晷针影子较短,为冬至日前后,故选C。
3.答案:B
解析:PDT意思为“太平洋夏令时间”,即比标准时间早了一个小时,太阳8字线代表当地正午时分,当晷针正好指向PDT线.上太阳8字线时,即西八区标准时间为11时时,北京位于东八区,此时时间为11+16=次日3时,故选B。
4.答案:C
解析:马铃薯烂薯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马铃薯不耐涝,雨涝或湿度过大都会导致其烂薯。宁夏地区降水集中于夏季,半膜相对于全膜会增加夏季雨水下渗,但半膜覆盖也减弱了水分蒸发,因此成熟期土壤湿度过大,导致烂薯。故C正确。A、C、D不是马铃薯烂薯的原因。所以选C。
5.答案:B
解析:全膜覆盖种植马铃薯可以减少水土流失,保水保肥,故B正确。土壤有机质不是来源于烂薯,故A错误。“杂草生长”结果是杂草与马铃,薯争夺土壤中的有机质,而不是导致“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变化。C错误:昼夜温差对有机质的分解影响不大,且有机质的分需长期的过程,D错误。所以选B。
6.答案:D
解析:“前期全膜”,有利于提高播种期土壤的温度,“中期半膜”有利于生长期雨水的下渗,“后期露地”有利于土壤水分的蒸发,防止因土壤过湿导致烂薯。故D正确。A、B、C错误。所以选D。
7.答案:A
解析:材料显示此时为冬季,且图示时段雾持续时间较长,可能是受准静止锋控制成雾,故A确。辐射雾在北方冬季、初春和秋末等季节比较常见,主要出现在晴朗、微风、近地面、水汽比较充沛的夜间或早晨,题目中该县的雾持续时间长,所以不是地面辐射冷却成雾,故B错误。由于地气温差为正值,表明地温高于气温,所以应该没有暖湿气团过境,故C错误。地形抬升降温,容易形成降水,故D错误。故选A。
8.答案:C
解析:读图可知,大雾消散时间为19点,1月份19点贵州太阳已经落山,此时气温和地温都是下降的,故AB错误。19点之前,逐时温差出现负值,表明气温下降,大雾转为降雨,故C正确。根据图中材料无法判断风速是否增大,故D错误。故选C。
9.答案:D
解析:夏季气温高,水汽容易蒸发,到高空遇冷凝结,多降雨,故ABC错误。冬春季节,近地面水汽充足,且近地面气温低,水汽容易在近地面发生凝结,形成雾,故D正确。故选D。
10.答案:A
解析:三星呈一条直线的,可选AC,木星在正南附近的只有A,据此分析本题选A。
11.答案:D
解析:图中地球自转方向为顺时针,则该图中心为南极点。由阴影部分与非阴影部分日期不同,可知Q点及P点所在经线是日期分界线,而弧MON表示晨昏线,弧MON把地球平分为昼、夜半球,P点所在经线平分其中一个半球,据此可知P点所在经线为0时经线,Q点所在经线是180°经线:0点与P点经度相差120°,根据经度数增大方向可判断P点的经度为60°W。P点的地方时为0时,则P点所在半球是夜半球弧ON为晨线,弧OM为昏线,南极及其周围为极夜,此时地球公转速度慢。
12.答案:D
解析:该地位于我国东南部,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沟谷独特的水热环境使得植被为季雨林:山麓地区(沟谷季雨林上部)应为亚热带季风气候下的地带性植被——亚热带常绿阔叶林,BC错;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上部,坡度相对较大,土层相对较薄,土壤水分相对下部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处较差,应为常绿灌丛:顶部光照强,风力较大,蒸发较强,应为硬叶植被,但边缘土层较薄,应为硬叶灌丛和耐寒草本,顶部中部保土条件更好,土层相对深厚,应为硬叶小乔木和灌木,A错,D正确,故选D。
13.答案:D
解析:山下集水条件好,且被陡崖围合,热量不易散失,水热条件好,植被为季雨林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山上通风条件好,风力较强,光照较强,蒸发较大,水分条件较差,多为硬叶植被,这种分异的效应应为“干岛”效应,D正确,B错:丹霞地貌山顶与山下植被分异主要是山顶和山下的土壤水分差异导致,其中风力和温度对这种分异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但最直接、表述最恰当的是土壤水分的差异,排除AC。故选D。
14.答案:A
解析:崖下被陡崖围合,光照较差,崖下坡地光照差异不大,A正确:崖下自沟谷到崖底,土层深度变薄,水分条件变差,坡度变大,土壤、水分以及坡度等对崖下坡地植被分异均有一定的影响,BCD错。故选A。
15.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结合图一分析可以看出一、三象限为可持续发展,二象限为不可持续发展,四象限为欠可持续发展。理由是人类发展指数、生态指数皆高或者皆低为经济社会生态相协调可持续。反之不可持续。故答案只有南昌和深圳符合题意选B。故选B。
16.答案:A
解析:结合图二分析只有甲社会、经济、生态数值高,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即经济可持续是条件,社会可持续是目的,生态可持续是基础。A正确。故选A。
17.答案:(1)2002~2016年咸海流域陆地水储量呈现总体亏损,中部腹地和东部盈余,周边亏损的特征;其中流域北部和西部水量亏损程度大于南部地区,尤其西北部咸海地区亏损最为严重。
(2)咸海面积呈减小趋势,故该流域陆地水储量整体呈亏损状态,原因是全球变暖,湖水蒸发旺盛;过度引水,入湖径流量减少,如种植水稻、棉花等作物,大量引水灌溉,导致入湖水量减少;人类活动破坏植被,植被涵养水源的能力下降。
(3)南咸海水面持续萎缩,北咸海湖泊面积小幅增加。南咸海分裂为东咸海和西咸海两部分,且阿姆河水不易补给南咸海;北咸海建设大坝拦截锡尔河,有充足的水源,北咸海的蓄水量增加。
解析:(1)根据咸海水域范围变化即咸海面积不断缩小,可推断该流域陆地水储量整体呈亏损状态;由图中图例可知,中部及东部陆地水储量变化为正值,其余地区为负值,故可知中部腹地和东部盈余,周边亏损的特征;根据符号颜色程度可看出,北部、西部颜色深于南部地区,尤其是西北部咸海及其附近地区颜色最深,故可知流域北部和西部水量亏损程度大于南部地区,尤其西北部咸海地区亏损最为严重。
(2)导致咸海面积缩小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自然原因,二是人为原因:气候变暖导致蒸发旺盛,于是成海的面积在缩小;而同时注入咸海的河水水量减少,也导致了咸海缩小。人为原因主要是注入湖泊的河流水减少,原因是阿姆河、锡尔河流域人口增加、经济发展,导致用水量增加,入湖水量减少,因此面积不断缩小;再就是人类活动对地表植被的破坏,导致植被涵养水源的能力下降之后流入咸海的水量减少。实际上,自然原因也与人类有关。人类数量的增加使得人类活动增加,于是导致了全球变暖、蒸发旺盛,导致注入咸海的河水水量减少。
(3)随着水位不断下降,咸海被分成南咸海和北咸海两片水域。到2016年时南咸海大部分干涸消失,但北威海面积基本恢复且小幅增加。理由是南咸海分裂为东咸海和西咸海两部分,面积逐渐减小,咸海水域的萎缩使阿姆河水不易补给咸海;北部咸海的深度比南部要深,北部蓄水量大且有锡尔河注入,可以补充水源,北部咸海建设大坝,建成后大坝拦截锡尔河及北部湖水的补充;水域面积增加。
18.答案:(1)提供宽浅的沉积平台;海浪冲击礁坪形成大量礁石碎屑,为岛屿形成提供物质来源;礁坪消减风浪,利于沉积,减弱侵蚀。
(2)东岛(位于季风影响的热带海洋中,)降水量大于蒸发量;岛屿周高中低,牛塘汇流面积较大,岛上降水通过地表径流转化为湖水;高出海平面的湖水下渗后通过地下径流排向海洋,逐渐淡化。
(3)珊瑚砂夹层上下沉积物形成年代基本一致,可见珊瑚砂夹层形成于很短时间,是一次突发事件形成的;湖相沉积层物质来源是湖岸陆地,夹层珊瑚砂来源于海洋,表明一强大动力将珊瑚砂推送到已经与海隔离的湖泊;来自海洋的巨大的砗磲和珊瑚块出现在岛上高处,也印证发生过海啸。
解析:(1)根据材料可知,东岛属于珊瑚岛,是珊瑚虫遗骸堆积形成。图中礁坪水深1米左右,形态宽大,有利于珊瑚虫的生长,水深适宜,提供了宽浅的沉积平台,有利于珊瑚虫遗骸沉积形成珊瑚岛。其次,受海浪的侵蚀作用,一方面,海浪直接侵蚀礁坪,形成礁石碎屑,并将礁石碎屑携带至东岛附近沉积,为东岛的形成提供了大量物质来源;另一方面,海浪直接侵蚀的是礁坪,从而削弱了风浪对东岛的侵蚀,为东岛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沉积环境,有利于东岛的形成。
(2)该牛塘原为潟湖,属于被沙坝或珊瑚分割的半封闭海域,应为咸水环境,从水循环的角度来说,东岛位于西沙群岛,属于季风影响下的热带海洋地区,降水量大,且降水量大于蒸发量,降水导致牛塘湖水稀释。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岛屿地形呈浅碟状,边缘是高约5~6米的沙堤,岛屿四周高,中部略低,牛塘汇流面积较大,岛上的降水通过地表径流的形式向湖泊汇集,而湖水高出海平面,高出海平面的湖水下渗后,通过地下径流排向海洋,最终导致湖泊逐渐淡化,形成淡水湖泊。
(3)由材料信息“剖面中埋深57—58cm处和69—70cm处的沉积层均为1024年前后形成”,而埋深57—58cm处和69—70cm处的沉积层为含有机残体的湖相沉积层,属于陆源沉积,沉积物来自于湖岸陆地,而57—58cm处和69—70cm处的沉积层之间为珊瑚砂夹层,珊瑚砂来源于海洋,表明该珊瑚砂夹层形成时期有一股强大的力量,使得珊瑚砂被推送至已经与海洋隔离的湖泊地区沉积,应为海啸导致。同时,埋深57—58cm处和69—70cm处的沉积层均为1024年前后形成,形成年代基本一致,表明珊瑚砂夹层的形成时间很短,属于突发事件下所形成,应是海啸导致。结合材料信息“岛屿东北部海平面以上4米高处发现多个重达几十千克的砗磲(巨型贝壳)和珊瑚块”可知,东北部海平面以上地区发现有巨型贝壳和珊瑚块等来自海洋的物质,表明也受到海啸的影响。
19.答案:(1)大河入海口泥沙沉积形成的广阔沿海滩涂;潮涨潮落作用明显;滩涂上生长着耐盐碱的植被;人类的干扰较少(可替代任何一个答案)。
(2)落潮的流速快于涨潮。涨潮时,海水向海岸方向涌动,由于滩涂宽广坡度小,海水向岸的前进速度慢,以淤积为主,当落潮时海水向离岸方向,落差加大,流速加快,在滩面上进行冲蚀,形成最初的冲沟,随着每天潮涨潮落,伴随着溯源侵蚀和侧蚀等活动,汇流面积不断增加,沟槽逐渐加宽加深,分汊也不断增加。
(3)盐地碱蓬减慢了海水的流速,在已经形成的潮汐水道中水的速度相比较就加快了,加大了水道中水的侵蚀和冲刷的力量,使得水道稳定下来;而水道岸边因盐地碱蓬分布,起到加固作用,侵蚀速度慢,使得潮沟的沟岸基本不被破坏。
(4)人类活动破坏了沿海滩涂,潮汐作用减弱,盐地碱蓬数量减少,潮汐树景观数量减少、规模减小。
解析:
覆盖方式
单株结薯/个
单株薯重/g
商品薯率/%
烂薯率/%
产量/(kg/hm)
土壤有机质/(g·kg')
全膜
8.4
1115.8
63.3
2.9
50609
13.01
半膜
7.2
984.3
67.9
6.7
40530
12.42
露地
8.4
1151.2
59.3
0.0
46385
11.82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福建省福州市第三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地理试题(Word版附答案),文件包含福州三中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高三第二次质量检测地理docx、福州三中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高三第二次质量检测地理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1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福建省福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试卷+地理(含答案),文件包含福建省福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三年级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试卷+地理pdf、福建省福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三年级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试卷+地理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5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福建省福州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质量检测地理试题,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