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达标练 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达标练  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页
    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达标练  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页
    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达标练  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3页
    还剩6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达标练 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展开

    这是一份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达标练 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共9页。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风从草原走过/吹散多少传说/留下的只有你的故事/被酒和奶茶酿成了歌……到处传扬你的恩德/在牧人心头铭刻。”这首《成吉思汗》中,他被牧人传扬的“恩德”是(   )A.建立元朝 B.统一蒙古 C.攻灭夏金 D.康乾盛世2.宋代,李唐《采薇图》表彰士人气节,无名氏《折槛图》讴歌直言极谏,园林艺术则通过构筑“孔颜乐处”,意图实现“不以轩冕肆其欲,不以山林丧其节”。这些现象(   )A.丰富了传统儒学的基本内涵 B.推动社会核心价值观发生嬗变C.体现了对理想化人格的追求 D.表明意境和笔墨情趣受到关注3.朱熹认为“民富则君不至独贫,民贫则君不能独富”,请求朝廷省减赋税,以期实现“一方憔悴困穷之民,自此庶几复有更生之望矣”。他的这一思想(   )A.抒发了经世济民的情怀 B.认识到北宋民生的凋敝C.批驳了文人的空谈义理 D.背离了儒家的传统思想4.下表绘画作品所反映的现象在宋代绘画中较为普,这一现象出现主要是因为A.画学兴起,风俗画成为湖流 B.妇女生产成为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C.商业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 D.民营手工业在手工业中居主导地位5.宋初推行“不立田制”“不抑兼并”,使通过租佃制对“客户”进行剥削的“官户”地主和“乡户”地主取代了南北朝以来通过荫庇制控制大量部曲、佃客的士族门阀,士族与庶族完全合流。材料中的现象(   )A.打破士族门阀垄断仕途的特权 B.为官僚政治的发展提供了条件C.表明土地集中商品化趋势明显 D.促进社会阶层平等意识的觉醒6.北宋统治者设立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主要是为了解决A.中央政府和地方割据势力之间的矛盾B.统治集团内部文臣和武将之间的矛盾C.地主阶级和广大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D.统治集团内部皇权和相权之间的矛盾7.中央和地方关系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问题。下列措施中属于通过经济手段防止地方割据的是A.颁布附益之法 B.设置转运使 C.推行募兵制度 D.实施行省制度8.北宋司马光对于当时流行的婚姻现象深恶痛绝: “婚姻而论财,夷虏之道也……今世俗之贪鄙者,将娶妇,先问资装之厚薄,将嫁女,先问聘财之多少。”这直接反映出北宋社会(   )A.门第观念淡化 B.生活水平提高 C.国家管控放松 D.商品经济活跃9.观察下图,结合所学知识,你可以得到的结论有  西夏王子出行图             西夏壁画①仿唐宋王朝建立礼仪制度  ②从游牧向农耕经济发展③西夏实行一职双官制度  ④民族融合是历史的主流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10.“在宋朝,得到选拔的成功官员中,有三分之一多来自平民家庭,如此高的社会地位升迁比例⋯⋯是惊人的。”此现象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A.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 B.程朱理学的出现C.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 D.商品经济的繁荣11.民众日常生活能够反映时代特点。如果你生活在北宋末年,你有可能做到的事情是(   )A.晚上去听人说书 B.观看关汉卿的《窦娥冤》C.穿着黄色的棉袍 D.阅读长篇小说《西游记》12.北宋中前期,皖北地区人口维持在五十万户左右,沿汴河两岸兴起了六孜、庸桥、灵璧等商业大镇。金代时,汴河逐渐湮废,皖北地区的经济逐渐衰落,人口和北宋相比下降了近64%。元朝时撤并了归德府所辖的临涣、符离等八个人口不满千户的县。这说明A.经济重心逐渐向南转移B.交通是影响皖北商业的最主要因素C.民族政权轻视农业发展D.皖北地区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下降二、材料分析题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宋代《都城纪胜》记载:“其余坊巷市井,买卖关扑,酒楼敬馆,直至四鼓后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有趁卖早市者,复起开张。无论四时皆然。”从《清明上河图)中看,汴京城十字街口的各种店铺都有明显的招牌商标。在招牌商标广告中,许多商家把“仁”“义”“德”“信”等作为字号,刻写于牌额之上,公之于众。材料二 中国古代的城市与商业一贯发达,但中国的商业与城市一向都是在体制内发展的,受社会主流体制的节制与约束。商人与社会上其他成员同流,并不具备超主流体制的特殊身.且.历朝历代都有非常强大的官办商业,这几乎成为中国社会的一大传统。中国的城市主要不是起商业功能,而是起政治功能,是中央政府统治全国的政治中心。——钱乘旦《前资本主义世界发展:东方普遍性与西方特殊性》(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宋商品经济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归纳阻碍中国古代城市商业发展的因素。14.市易法是力推的富国之法,其中一些做法值得思考。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宋神宗时期,随着大商人势力的发展,他们在本行业实行垄断经营,囤积居奇,操纵物价,欺凌压榨外来商人,盘剥勒索本地行铺稗贩。……熙宁五年(1072年)三月,朝廷在京师设立市易务。尔后,全国较大城市亦陆续设置市易务或市易司。……设立市易务的初衷是使“出入不失其平”、“开阖敛散之权不移于富民”以及“因得取余息以给公上”。﹣﹣方宝璋《怎样看宋代市易法》材料二:市易务拥有“增”、“损”物价的权力,贱买贵卖就披上了合法的外衣。市易务官大多是从被称为“兼并之家”的大商人中召募的,一旦大权在手,强迫客商低价卖给市易务,再转手高价强卖给行铺户。……市易务吏人众多,如市易法规定在京市易务设勾当公事官一员,但从设置之初就突破了这一限制。……法定的市例钱远不够增设的吏人俸给,庞大的行政开支压力促使市易务不择手段地增加收入。﹣﹣魏天安《王安石市易法真相:国家强制剥夺国民财产》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指出宋代推行王安石市易法的主要背景和目的。(2)除了市易法,王安石还采取了哪些富国之法?(3)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市易法的初衷并没有真正实现的原因。三、论述题15.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图一(唐代诗人总计2712人)图二(宋代词人总计9215人)比较图一、图二,提取两项有关唐宋间历史文化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参考答案:1.B【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成吉思汗的主要成就是统一蒙古,B项正确;忽必烈建立元朝,排除A项;攻灭夏金与成吉思汗无关,排除C项;康乾盛世发生于清朝,排除D项。故选B项。2.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采薇图》《折槛图》及园林艺术表现了文人气节,体现了对理想化人格的追求,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丰富了传统儒学的基本内涵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社会核心价值观发生嬗变,排除B项;“意境和笔墨情趣受到关注”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3.A【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作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南宋时期(中国)。根据“请求朝廷省减赋税,以期实现‘一方憔悴困穷之民,自此庶几复有更生之望矣’”可知,朱熹希望朝廷能够减轻人民赋税,以降低其负担,体现了经世济民的情怀,A项正确;朱熹是南宋时期的人物,所以认识到北宋民生凋敝的说法明显有误,排除B项;朱熹是注重民生,并不是在批驳文人的空谈义理,排除C项;朱熹的思想是继承发展了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并没有背离儒家的传统思想,排除D项。故选A项。4.C【详解】表格中罗列的几幅画描绘的都是市井风俗,底层妇女成为描绘的对象,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种情况的出现与宋代市民阶层兴起,绘画迎合市民阶层的意趣有关,故选C;仅根据材料中罗列的几幅画不能说明风俗画成为潮流,排除A;在中国古代,妇女并不是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民营手工业在手工业中居主导地位是在明代,排除D。5.B【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宋代不抑制土地兼并,租佃关系普遍,士族与庶族地主合流,庶族地主再不抑制兼并政策下,大力发展租佃制,进一步壮大实力,为官僚政治的发展提供了条件,B项正确;材料现象为官僚政治的发展提供了条件,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土地集中商品化趋势,排除C项;“促进社会阶层平等意识的觉醒”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6.D【详解】本题考查宋代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依据所学可知,为了限制相权和加强皇权,北宋统治者设置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因此这是为了解决统治集团内部皇权和相权之间的矛盾,故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是在中央设置的分割相权加强君权的措施,与解决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矛盾无关;B选项错误,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是在中央设置的分割相权加强君权的措施,与统治集团内部文臣和武将之间的矛盾无关;C选项错误,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是在中央设置的分割相权加强君权的措施,与地主阶级和广大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无关。因此正确答案为D选项。7.B【详解】北宋设转运使,掌握地方财政,目的是通过经济手段防止地方割据。故选B。8.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宋时期(中国)。据材料“今世俗之贪鄙者,将娶妇,先问资装之厚薄;将嫁女,先问聘财之多少”,可知宋代婚姻更加注重钱财,不注重门第,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北宋婚姻中人们注重钱财,不注重门第,材料不能反映北宋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排除B项;材料涉及信息与社会管控无关,材料涉及北宋时期的婚姻现象,排除C项;宋代婚姻中人们注重钱财不注重门第说明当时社会门第观念淡化,商品经济活跃是推动这种观念变化的原因,排除D项。故选A项。9.A【详解】第一幅图片反映出西夏仿宋王朝建立礼仪制度;第二幅图片反映的是牛耕的使用,说明西夏从游牧向农耕经济的发展;两幅图片的共同点都反映了民族交融;故①②④符合题意,A项正确;西夏的制度基本模仿北宋,中央机构除汉式官称外,同时有一套本民族称谓的官称,故③说法正确,但在图片中并没有体现出来,故③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故选A。10.A【详解】依据材料“在宋朝,得到选拔的成功官员中,有三分之一多来自平民家庭,如此高的社会地位升迁比例⋯⋯是惊人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科举制更加的完善,更加注重公平公正,阶层流动性增强,A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科举制的作用,未涉及程朱理学,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君主专制,而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是清朝军机处的设置,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是科举制的作用,未涉及商品经济的状况,排除D项。故选A项。11.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宋(中国)。据材料可知,北宋时期,出现了专供市民娱乐的瓦市、勾栏,因此可以在晚上去听人说书,A项正确;关汉卿的《窦娥冤》在元朝时期,排除B项;棉衣在元朝时期称为人们的主要衣料,排除C项;《西游记》是明朝时期的著作,排除D项。故选A项。12.D【详解】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中国人口的问题与农业生产关系最紧密,北宋到元朝皖北地区人口的大幅下降,说明该地区农业水平下降,D项正确;经济重心向南转移在南宋已经完成,且材料未涉及南方的经济情况,排除A项;影响商业的最主要因素是农业和手工业,不是交通,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民族政权有轻视农业发展的政策,排除C项。故选D项。13.(1)商业活动突破时空限制;注重广告的作用;受儒家思想较大。(2)社会主流体制的制约;商人社会地位不高;官办商业强大;城市主要起政治功能的作用。【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其余坊巷市井,买卖关扑,酒楼敬馆,直至四鼓后方静”可归纳出商业活动突破时空限制;根据材料“汴京城十字街口的各种店铺都有明显的招牌商标”可归纳出注重广告的作用;根据材料“许多商家把‘仁’‘义’‘德’‘信’等作为字号”可归纳出受儒家思想较大。(2)因素:根据材料“,受社会主流体制的节制与约束”可归纳出社会主流体制的制约;根据材料“商人与社会上其他成员同流,并不具备超主流体制的特殊身”可归纳出商人社会地位不高;根据材料“历朝历代都有非常强大的官办商业”可归纳出官办商业强大;根据材料“中国的城市主要不是起商业功能,而是起政治功能,是中央政府统治全国的政治中心”可归纳出城市主要起政治功能的作用。14.(1)背景:大商人垄断经营,扰乱商业秩序。目的:平抑物价;抑制兼并;增加国家财政收入。(2)结合所学可知,王安石变法中富国之法除市易法外,还有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均输法等。(3)原因:国家过度干预商业;执行机构动机,手段不当。【详解】(1)背景:根据材料一“……他们在本行业实行垄断经营,囤积居奇,操纵物价,欺凌压榨外来商人……”得出大商人垄断经营,扰乱商业秩序;目的:根据材料一“设立市易务的初衷是使‘出入不失其平’、‘开阖敛散之权不移于富民’以及‘因得取余息以给公上”可从平抑物价、抑制兼并、增加国家财政收入等方面进行概括即可。(2)结合所学可知,王安石变法中的富国措施还包括推行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均输法。(3)原因根据材料二“市易务拥有‘增’、损’物价的权力……市易务官……强迫客商低价卖给市易务,再转手高价强卖给行铺户……但从设置之初就突破了这一限制……庞大的行政开支压力促使市易务不择手段地增加收入。”可从国家过度干预、执行机构动机和手段不当等方面进行概括。15.信息一:唐代诗人主要分布在北方,宋代词人主要分布在南方;说明:①唐朝的政治经济中心在北方;②宋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南方文化得到发展;③南宋偏安江南,政治重心南移,文人南迁;信息二:宋代词人总数大于唐代诗人总数。说明:①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城市发展,市民阶层兴起,推动文学世俗化和词的创作;②宋词打破了律诗的限制,形式更加自由、灵活,故词作丰富、词人辈出。【详解】本题是一个开放性的题目,要求考生从材料中提取信息,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唐宋间历史文化变迁的信息:信息一:唐代诗人主要分布在北方,宋代词人主要分布在南方。结合南北经济发展的状况分析即可。信息二:宋代词人总数大于唐代诗人总数。从宋朝商品经济的发展分析即可。并注意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纺车图卷》描绘了两位农村妇女纺线的情景,一位穿带补丁裤子、满面皱纹的老妇人,另一位中年妇女一边劳作一边哺乳《杂剧打花鼓》表现的是两位底层女伎表演节目的场景。《骷髅幻戏图》描绘了两位农村妇女,一位在给婴儿哺乳,另一位在逗小孩看傀儡戏。《蚕织图》描绘的是农家妇女养蚕、织布的场景。唐代诗人分布图 宋代诗人分布图题号12345678910答案BCACBDBAAA题号1112        答案AD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