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物理苏科版(2024)八年级上册(2024)第一章 声现象四、人耳听不到的声音精品同步测试题
展开一、单选题
1.关于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A.超声波的频率范围是20-20000Hz
B.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C.只要物体振动,一定发出声音
D.禁鸣喇叭是为了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2.如图所示是声波灭火装置,这台低音频发声灭火装置,通过发出的低频音波,能够在短短数秒之内扑灭火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灭火装置是高科技产品,发声不需要振动
B.灭火装置利用的是其发声的响度大
C.灭火装置发出的是次声波
D.灭火装置能灭火说明声波具有能量
3.下列主要描述声音能够传递能量的是( )
A.利用声呐探测鱼群B.蝙蝠靠超声波探测飞行中的障碍和发现昆虫
C.声波使蜡烛熄灭D.医生用B超查看胎儿的发育情况
4.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B.“隔墙有耳”说明固体可以传声
C.根据响度能分辨不同乐器的声音
D.城区禁止鸣笛是为了阻断噪声的传播
二、多选题
5.倒车雷达是汽车倒车时的安全辅助装置,由超声波传感器、控制器和显示器(或蜂鸣器)等部分组成,如图所示。在倒车雷达工作过程中,应用到的物理知识有( )
A.声音可以传递信息B.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C.回声测距D.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最慢
6.汽车在行驶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噪声,为了减弱这种噪声污染,有些汽车使用了“以声消声”的方法,用车内麦克风监听噪声,然后利用喇叭产生反相噪声,与原噪声进行叠加,最终听到的声音会变弱,以下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噪声是一种超声波,对司机的驾驶起干扰作用
B.噪声源声音越强,车内喇叭产生的抑制声波的振幅要相应加强
C.噪声源声音越强,车内喇叭产生的抑制声波的频率要相应加强
D.汽车行驶时,风产生的噪声与轮胎产生的噪声不同,主要是两种声音的音色不同
三、填空题
7.2020年07月08日10时39分在云南昆明市东川区发生4.2级地震,地震时正逢高考第二日考试,在监考老师有序组织下。考试很快恢复正常。地震时会伴有 。(选填“超声波”或“次声波”)的产生;一般情况下,声波在地下岩石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填“快”或“慢”)。
8.蝙蝠的发声体在2s内振动了100000次,则它振动的频率是 Hz,这种声音属于 (选填“次声波”、“可听声”或“超声波”),人类 听到这种声音(选填“能”或“不能”).
9.远处隆隆的雷声预示着一场可能的大雨,这说明 能够传递信息;外科医生可以利用超声振动击碎人体内的结石,这说明声能够传递 。
10.人的听觉频率范围是 ,把低于 的声音叫次声波,把高于的声音叫 .
11.跳广场舞已经成为人们健身的一项运动,优美的舞曲声是由于扬声器纸盆的 产生的,该声音是通过 传入人耳的;“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能区分开“蝉”和“鸟”的叫声,是依据声音的 不同;茂盛的森林有吸声的作用,这是在 减弱噪声。
12.红绿灯路口常见大量交警在指挥交通。当红灯亮时,交警吹出四声短促的哨音加上一个长音,即“嘟、嘟、嘟、嘟、嘟……”,告知行人及车辆停止通行;当绿灯亮时,交警吹出一声长哨音,即“嘟……”,告知行人及车辆可以通行。这说明声音可以传递 (选填“信息”或“能量”)。
13.如图所示是中国古代的计程车“计里鼓车”。当车走一里,车上木人敲一下鼓,走十里,敲一下锣,人们根据声音的 不同,辨别是鼓声还是锣声,从而确定行驶一里还是十里,这是利用声能传递 。夜晚当人们觉得鼓声和锣声吵时会关窗,这是在 (选填“声源处”、“传播过程中”或“人耳处”)减弱噪声。
14.如图所示,古诗词“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描绘了春天的景象。人耳听不到蝴蝶翅膀扇动的声音是由于蝴蝶翅膀振动的 低,不在人耳的听觉范围;人们是根据声音的 来辨别黄莺啼声的。
四、实验题
15.小华和小刚利用一些长短、粗细、材料不完全相同的琴弦,探究“音调高低与哪些因素有关”。他们选用的琴弦长度、材料在图中已经标出(琴弦的横截面积关系:并且每根琴弦固定在“音箱”上的松紧程度一致。
(1)若他们想探究“音调的高低与琴弦长度”的关系应选择琴弦 和 ;
(2)若选择琴弦a和b,则可探究音调的高低与 的关系;分析该探究的实验现象,可得出结论:长度、材料、松紧程度相同时,琴弦越 ,音调越高。
16.如图四幅图片是有关声现象的四个实验。
(1)如图甲所示,用一张硬塑料片先后快拨和慢拨木梳的齿(两次用的力一样大),听到两种不同的声音,请你据此现象提出一个物理问题: ?
(2)如图乙所示,在探究声音的响度与发声体振幅的关系时,我们可以撒一些黄豆在鼓面上,通过黄豆跳起的高度来反应鼓面振幅的大小,这种物理方法叫 。
(3)如图丙所示,用抽气机抽气,听到振铃声越来越弱,最后几乎听不到铃声,由此现象可推理出: 。这种物理方法叫 。
(4)如图丁所示,将一把长钢尺(足够长)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面适当的长度,拨动钢尺,就可听到钢尺振动发出的声音。若增加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然后用一样大的力拨动钢尺,细心的同学会发现声音的音调变 了(选填“高”或“低”)。当钢尺伸出桌面超过一定长度时,我们再也听不到钢尺振动的声音了,这是因为 。
17.某物理实验小组的同学们在课余时间做了以下两个实验探究;
(1)如图甲所示,往鼓面上撒一些纸屑,用较小的力敲鼓,发现纸屑跳起的高度较小,发声的响度较小;用较大的力敲鼓,发现纸屑跳起的高度较 ,发声的响度较大。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发声体发声时的 越大,响度越大;
(2)该实验中,在鼓面上撒纸屑的作用是 ,这种科学探究方法叫 法;
(3)如图乙所示,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用大小不同的力拨动钢尺,钢尺振动的 不同,听到刻度尺发出声音的 不同;
(4)在图乙实验中,某次将钢尺伸出桌面较大长度,用较大或较小的力度拨动钢尺,均听不到钢尺发出的声音,原因可能是 。
18.某同学用刻度尺探究声音的音调和响度分别与什么因素有关时,做了以下实验:
(1)用手拨动钢质刻度尺,钢尺会发出声音。增大钢尺振动的幅度,声音的 增大;
(2)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用大小相同的力拨动钢尺,钢尺振动的快慢不同,听到的声音不同。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较长时,声音较 (选填“高”或“低”),钢尺振动较 (选填“快”或“慢”)。这是探究 与声源振动的频率的关系;
(3)实验时,不同小组使用刻度尺的材质不同,刻度尺振动发出声音的 (填声音的特性)不同;
(4)在实验中会发现:当用手慢慢摇动钢尺,却听不到声音,这是由于钢尺振动发出的是 (填“超声波”或“次声波”),科学家利用这种声波可以监测地震,说明声音可以传递 。
五、简答题
19.如图所示,是人的双耳效应,从图中可以看出,人的双耳效应的作用是什么?
(1) ;
(2) .
六、计算题
20.声呐被称为潜艇的耳目。它发出声波的频率大多为10~30kHz。若停在海水中的潜艇A发出的声波在8s内被潜艇B反射回来,并让潜艇A收到。(声波在海水中的速度是v声=1500m/s,激光在海水中的速度是v光=3×108m/s)求:
(1)潜艇A与潜艇B的距离;
(2)如果是发射激光,8s内激光可以传播的路程。
21.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是1500m/s,为了开辟新航道,某科学探测船装有回声探测仪器,探测水下有无暗礁,某次探测船发出的声音信号0.6s。通过计算说明海底障碍物到探测船舱底的距离是多少?
参考答案:
1.C
【详解】A.超声波的频率高于20000Hz,故A错误;
B.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B错误;
C.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只要物体振动,一定发出声音,故C正确;
D.禁鸣喇叭是为了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D错误。
2.D
【详解】A.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低音频发声灭火装置发出的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故A错误;
B.低音频发声灭火装置发出声音的频率比较低,响度与发声体的振幅有关,所以其响度不一定大,故B错误;
C.低音频发声灭火装置发出声音的频率范围在30~60赫兹,而次声波的频率要小于20赫兹,所以该装置发出的不是次声波,故C错误;
D.声波可以传信息,也可以传能量,声波可以灭火说明声波具有能量,故D正确。
故选D。
3.C
【详解】A.利用声呐探测鱼群,可以得到鱼群的方位、距离等信息,说明声音能够传递信息,故A不符合题意;
B.蝙蝠利用“回声定位”技术,靠超声波探测飞行中的障碍和发现昆虫,说明声音能够传递信息,故B不符合题意;
C.声波使蜡烛熄灭,则蜡烛受到了能量的影响,说明声音能够传递能量,故C符合题意;
D.医生用B超查看胎儿的发育情况,可以得到更准确的信息,说明说明声音能够传递信息,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4.B
【详解】A.物体振动的频率低于20Hz属于次声,人耳无法听到次声,故A错误;
B.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传声,“隔墙有耳”说明固体可以传声,故B正确;
C.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响度可以相同,但音色不同,分辨不同乐器的声音依据的是音色,故C错误;
D.城区禁止鸣笛是为了从声源处减小噪声,故D错误。
故选B。
5.AC
【详解】倒车雷达,即倒车防撞雷达,也叫泊车辅助装置,它能以声音或更为直观的显示告知司机车辆周围是否有障碍物,倒车时,利用超声波原理,由装置在车尾保险杠上的探头发送超声波撞击障碍物后反射此声波,计算出车体与障碍物间的实际距离,然后提示给司机,使停车或倒车更容易、更安全,所以说倒车雷达应用了回声定位、回声测量距离的原理,获得一些信息。所以倒车雷达工作过程中,应用了超声波、回声、声音可以传递信息,没有涉及到声音可以传递能量、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最慢的知识点,故AC符合题意,BD不符合题意。
故选AC。
6.BD
【详解】A.人听不到超声波,噪声能干扰到司机,说明噪声不是超声波,故A错误;
BC.要利用喇叭产生反相噪声,与原噪声进行叠加,减弱噪声,噪声源声音越强,车内喇叭产生的抑制声波的响度要加强,即振幅要相应加强,故B正确,C错误;
D.风产生的噪声与轮胎产生的噪声由于声源物质种类不同,发出噪声的音色不同,故D正确。
故选BD。
7. 次声波 快
【详解】[1][2]地震等自然灾害常常会伴有次声波的产生;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声音在岩石中的传播速度比空气中快。
8. 50000 超声波 不能
【详解】[1] 蝙蝠的发声体每秒振动的次数为:
次/s
即它振动的频率是50000Hz;
[2] 50000Hz高于20000Hz属于超声波;
[3]人耳的听觉范围是20Hz~20000Hz,因此听不到超声波.
9. 声音
能量
【详解】[1]声音能够传递信息和能量,听到雷声,就知道快要下雨了,说明声音能够传递信息。
[2]人体内的结石被击碎所获得的能量是超声波振动传递的,这说明声波能够传递能量。
10. 超声波
【详解】根据人耳的听觉范围解答.
人的听觉频率范围是20Hz-2000Hz;
把低于20的声音叫次声波,把高于的声音叫超声波.
【点睛】注意牢记人耳的听觉范围,即20Hz-2000Hz,高于此频率的为超声波,低于此频率的为次声波,人耳都是听不到的.
11. 振动 空气 音色 传播过程中
【详解】[1][2]舞曲声是扬声器纸盆的振动产生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入人耳。
[3]音色反映的是声音的品质与特色;能区分出“蝉”和“鸟”的叫声是声音的音色不同。
[4]在茂密的森林有吸声和消声的作用,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12.信息
【详解】红绿灯路口指挥交通的交警,通过哨音告知行人及车辆停止通行或可以通行,这是利用声音传递是否可以通行的信息,所以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13. 音色 信息 传播过程中
【详解】[1]由于鼓和锣的结构和材质不同,所以音色不同,人们根据鼓和锣发声的音色不同,区分鼓声和锣声。
[2]由于走一里,敲一下鼓,走十里,敲一下锣,所以通过鼓声或锣声确定行驶的是一里还是十里,这是利用声能传递信息。
[3]夜晚当人们觉得鼓声和锣声吵时会关窗,通过关窗阻止声音的传播,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14. 频率 音色
【详解】[1] 人耳听不到蝴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是因为蝴蝶的翅膀振动频率低于20Hz,不在人耳的听觉范围,它对人来说是次声波。
[2] 音色是声音的特色,与发声体的结构和材料有关,不同发声体的音色一般不同,人们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辨别黄莺啼声的。
15. a d 横截面积 细
【详解】(1)[1][2]想探究“音调的高低与琴弦长度”的关系,则需要控制除长度之外的条件相同,故选择琴弦a和d。
(2)[3]由图可知,琴弦a和b的差异是横截面积不同,则可探究音调的高低于横截面积的关系。
[4]音调高低与琴弦的粗细(横截面积)有关,其他条件相同时,琴弦越细,音调越高。
16. 音调与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什么关系 转换法 真空不能传声 科学推理法 低 钢尺发声的频率低于20Hz,属次声波,人耳无法听到
【详解】(1)[1]用硬塑料片先后快拨和慢拨木梳的齿(两次用的力一样大),木梳的齿振动快慢不同(振动频率不同),听到两种音调不同的声音,根据这一现象提出的物理问题是:音调与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什么关系?
(2)[2]敲击鼓使其振动发声,鼓面振动较小,不宜观察,在鼓面放置一些黄豆,敲击鼓面,通过黄豆跳起的高度来反映鼓面振幅的大小,这种物理方法叫转换法。
(3)[3][4]由实验现象可知,用抽气机抽气,听到振铃声越来越弱,最后几乎听不到铃声,根据空气越来越稀薄,听到声音越来越弱,进一步推理,若抽成真空,则听不到声音,故可推理出:真空不能传声;这种研究方法称为理想实验法或科学推理法。
(4)[5][6]增加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然后用一样大的力拨动钢尺,此时钢尺振动变慢,频率变低,所以声音的音调变低;当钢尺伸出桌面超过一定长度时,我们再也听不到钢尺振动的声音了,这是因为钢尺发声的频率低于20Hz,属次声波,人耳无法听到。
17. 大 振幅 将鼓面的振动放大 转换 振幅 响度 钢尺的振动频率低于20Hz
【详解】(1)[1][2]用更大的力敲鼓,发现纸屑跳起的高度较大,鼓面的振幅更大,响度更大,说明声音的响度与物体振动的振幅有关。
(2)[3][4]纸屑在实验中所起的作用是将鼓面的振动放大,使实验现象更明显,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做转换法。
(3)[5][6]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用大小不同的力拨动钢尺,此时改变的是钢尺振动的幅度,听到钢尺发出声音的响度不同,故可得结论:钢尺振动的振幅不同,听到刻度尺发出声音的响度不同。
(4)[7]当钢尺伸出桌面超过一定长度,振动的频率小于20Hz,此时声音的频率不在人的听觉范围之内,故听不到声音。
18. 响度 低 慢 音调 音色 次声波 信息
【详解】(1)[1]钢尺发出声音的响度与钢尺振动幅度有关,拨动钢尺的力度越大钢尺振动幅度越大,发出声音的响度越大,所以增大钢尺振动的幅度,发出声音的响度增大。
(2)[2][3][4]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用大小相同的力拨动钢尺,钢尺振动的快慢不同,听到的声音不同。当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时,振动越慢,发出声音的音调越低;当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越短时,振动越快,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由此可得出音调的高低与发声物体的振动频率有关。
(3)[5]实验时,不同小组使用刻度尺的材质不同,刻度尺振动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4)[6][7]在实验中会发现:当用手慢慢摇动钢尺,钢尺振动频率很小,听不到声音,这是因为钢尺振动发出的是次声波,科学家利用这种声波可以监测地震,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19. 判断声源方位 人耳听到立体声
【详解】解答: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这就是双耳效应.正是由于双耳效应,人们可以准确地判断声音传来的方位,所以说,我们听到的声音是立体的.
点睛:人有两只耳朵,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间也就不同,声音在传播过程中,声音的强弱也会发生变化,我们的双耳就能根据这些不同来确定声音发出的方位.
20.(1)6000m;(2)2.4×109m
【详解】(1)潜艇A发出的声波在8s内通过的路程
该过程是声波在A、B两艇间的往返路程,故潜艇A与潜艇B的距离
(2)如果是发射激光,8s内激光可以传播的路程
答:(1) 潜艇A与潜艇B的距离为6000m;
(2)如果是发射激光,8s内激光可以传播的路程为。
21.450m
【详解】解:由可得,声音信号所传播的距离
所以海底障碍物到探测船舱底的距离
答:海底障碍物到探测船舱底的距离是450m。
初中物理苏科版八年级上册1.4 人耳听不见的声音课堂检测: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苏科版八年级上册<a href="/wl/tb_c16831_t7/?tag_id=28" target="_blank">1.4 人耳听不见的声音课堂检测</a>,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实验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1.4 人耳听不见的声音课时作业: 这是一份苏科版八年级上册<a href="/wl/tb_c16831_t7/?tag_id=28" target="_blank">1.4 人耳听不见的声音课时作业</a>,文件包含课时14人耳听不到的声音练习原卷版docx、课时14人耳听不到的声音练习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1页, 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物理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第一章 声现象1.4 人耳听不见的声音一课一练: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苏科版八年级上册<a href="/wl/tb_c16831_t7/?tag_id=28" target="_blank">第一章 声现象1.4 人耳听不见的声音一课一练</a>,文件包含14人耳听不到的声音考点解读原卷版docx、14人耳听不到的声音考点解读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4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