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南充市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四川省南充市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四川省南充市顺庆区四川省南充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生物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四川省南充市顺庆区四川省南充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生物试题Word版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6页, 欢迎下载使用。
考试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 下列有关体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其中细胞内液约占人体体液的1/3
B. 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为外环境,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液
C. 毛细血管壁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
D. 动物都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答案】C
【解析】
【分析】人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统称为体液,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又叫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组成。
【详解】A、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其中细胞内液约占人体体液的2/3,A错误;
B、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为内环境,不是外环境,B错误;
C、毛细血管壁细胞一侧接触血浆,另一侧接触组织液,所以其直接生活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C正确;
D、单细胞动物没有内环境,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D错误。
故选C。
2. 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是( )
①血液、组织液和淋巴液 ②血浆蛋白、O2和葡萄糖 ③无机盐、CO2和胰岛素 ④胃中的牛奶⑤激素、呼吸酶和氨基酸 ⑥转运离子的载体蛋白 ⑦口服后到达肠道中的抗菌药物
A. ①②③④⑤⑦B. ②③⑤⑥C. ②③⑥⑦D. ②③
【答案】D
【解析】
【分析】四类不属于内环境的物质:
(1)与外界相通的液体成分:消化液、泪液、汗液、尿液等;
(2)细胞内的物质:血红蛋白、胞内酶(呼吸酶、RNA聚合酶、解旋酶)等;
(3)细胞膜上的成分:载体、受体等;
(4)人体不能吸收的物质:纤维素、麦芽糖等。
【详解】①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血浆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但血液不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①错误;
②③血浆蛋白、O2、葡萄糖、无机盐、CO2和胰岛素,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②③正确;
④⑦胃中的牛奶和口服后到达肠道的药物都在消化道中,属于外界环境,不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④⑦错误;
⑤呼吸酶是细胞呼吸所需要的酶,存在于细胞内,属于细胞内液的成分,不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⑤错误;
⑥转运离子的载体蛋白位于细胞膜上,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⑥错误。
故选D。
3. 运动员在马拉松比赛后出现腿部肌肉酸痛的情况,一段时间后又得以缓解。查阅资料得知,肌细胞产生的乳酸会在肝脏内转化为葡萄糖,从而被组织细胞重新利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运动员在马拉松比赛时体内的肌肉细胞可利用氧气将丙酮酸还原为乳酸
B. 肌细胞产生的乳酸可在肝脏内的组织液中被转化为葡萄糖
C. 酸痛是乳酸积累导致血浆 pH显著下降所致
D. 促进乳酸在体内的运输有利于缓解酸痛
【答案】D
【解析】
【分析】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
(1)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
(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的缓冲物质有关;
(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详解】A、运动员在马拉松比赛时,由于高强度运动可能导致氧气供应不足,肌肉细胞在无氧条件下将丙酮酸还原为乳酸,而不是利用氧气,A错误;
B、乳酸先需通过血液运输到肝脏,在肝脏细胞中通过糖异生过程转化为葡萄糖,而不是直接在组织液中转化,B错误;
C、虽然乳酸积累会导致局部组织酸性增强,但不会显著降低血浆的pH,C错误;
D、乳酸通过血液运输到肝脏等地,并被代谢或转化,从而减少肌细胞中的乳酸积累,有助于缓解肌肉酸痛,D正确。
故选D。
4. 某同学分别以清水、缓冲液(含 K2HPO4、KH2PO4的溶液,pH=7)和血浆为实验材料进行实验,探究“血浆是否具有维持pH稳定的功能”。该同学用如图所示曲线来预期探究结果。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本实验还应补充加入 NaOH溶液处理组
B. 实验开始时无须对清水、缓冲液、血浆的pH进行检测
C. 预期结果中明显不科学的是缓冲液组
D. 该实验可证明家兔血浆中含有HPO、H2PO缓冲物质
【答案】A
【解析】
【分析】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的缓冲物质有关。
【详解】A、如果要证明血浆确实具有维持pH稳定的功能,本探究实验还应该补充,加入NaOH后血浆的pH值仍可在一定范围内保持稳定,A正确;
B、 起始pH值可能影响实验结果对比的准确性,因此需要检测初始pH,B错误;
C、在清水中加入HCl,溶液的pH不可能大于7,故加水组预期结果明显不科学,C错误;
D、实验仅能证明血浆具有一定的缓冲能力,无法具体证明存在特定的缓冲物质如HPO₄²⁻、H₂PO₄⁻,D错误。
故选A。
5. 如图表示人体内的细胞与细胞外液和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①②③分别代表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
B. 当人体蛋白质长期供应不足时,①③等处的渗透压会降低
C. ①中含有的成分有血浆蛋白、抗体、神经递质、水、无机盐等
D. 生活在①②③中的细胞依赖于内环境,但是不参与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
【答案】B
【解析】
【分析】题图分析:内环境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组成,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分析题图可知,①与③相互渗透,且③可以形成②,因此①是血浆,②是淋巴液,③是组织液。
【详解】A、据图可知,①与③相互渗透,且③可以形成②,因此①是血浆,②是淋巴液,③是组织液,A错误;
B、人体蛋白质长期供应不足时,①血浆渗透压降低,大量的水通过毛细血管壁进入③组织液,组织液的渗透压降低,B正确;
C、①血浆中含有的成分有血浆蛋白、抗体、水、无机盐等,但不含有神经递质,神经递质可存在于组织液,C错误;
D、生活在①②③中的细胞依赖于内环境,也参与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D错误。
故选B。
6. 某人因意外受伤而成为“植物人”,处于完全昏迷状态,饮食只能靠“鼻饲”,人工向胃内注流食,呼吸和心跳正常。请问他的中枢神经系统中,仍能保持正常功能的部位是( )
A. 脑干和脊髓B. 小脑和脊髓
C. 小脑和脑干D. 只有脊髓
【答案】A
【解析】
【分析】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脊髓中含有低级生命活动的中枢,如如肌肉的牵张反射中枢,排尿排粪中枢、性功能活动的低级反射中枢,跖反射、膝跳反射和内脏反射等躯体反射;脑包括大脑、小脑、脑干和三部分部分,主要功能在于控制呼吸,吞咽、心跳和消化等,小脑主要控制躯体平衡,大脑是高级生命活动的调节中枢。
【详解】ABCD、“植物人”呼吸和心跳正常,说明脑干保持正常功能;饮食只能靠“鼻饲”,人工向胃内注流食,说明消化器官能正常蠕动,则脊髓功能应正常,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7. 下列有关内环境稳态失调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呼吸不畅使CO₂不能充分排出,会导致酸中毒
B. 援藏技术人员在青藏高原出现头痛、乏力、心跳加快等症状,属于体温失调
C. 小腿抽搐可能是由于内环境成分发生变化而引起的
D. 无机盐等代谢废物不能及时排出体外,导致尿毒症属于稳态失调
【答案】B
【解析】
【分析】内环境稳态的调节: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和化学成分呈现动态平衡的调节过程。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详解】A、呼吸不畅使CO₂不能充分排出,会导致酸中毒,A正确;
B、援藏技术人员在青藏高原出现头痛、乏力、心跳加快等症状是由于高原空气稀薄、氧分压低,造成体内缺氧,但机体体温调节正常,不属于体温失调,B错误;
C、小腿抽搐可能是内环境成分缺钙引起的,C正确;
D、无机盐等代谢废物不能及时排出体外,导致尿毒症属于内环境稳态的失调,D正确。
故选B。
8. 神经系统通过复杂而精巧的调节使得机体能保持高度的协调一致与稳定。下列与神经系统相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轴突相对于树突而言长而细,用来将胞体的信息传向其他神经元
B. 神经末梢是树突和轴突末梢的细小分支,分布在全身各处
C. 神经胶质细胞数量远比神经元少,对神经元有辅助作用
D. 中枢神经系统中的脑神经和脊神经都有支配内脏器官的神经
【答案】B
【解析】
【分析】神经元:是一种高度特化的细胞,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之一,它具有感受刺激和传导兴奋的功能。神经细胞呈三角形或多角形,可以分为树突、轴突和细胞体这三个区域。
【详解】A、轴突相对于树突而言长而细,能将信息从细胞体传向其他神经元、肌肉或腺体,A错误;
B、轴突和树突末端细小的分支叫做神经末梢,它们分布在全身各处,B正确;
C、神经系统主要由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组成,神经胶质细胞对神经元有支持、保护、营养神经元的辅助作用,数量远大于神经元,C错误;
D、脑神经和脊神经都有支配内脏器官的神经,脑神经和脊神经属于外周神经系统,D错误。
故选B。
9. 俗话说,“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但饭后不宜马上运动,叙述正确的是( )
A. 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过程受神经系统的调节
B. 运动时,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消化液分泌增加
C. 人体每个器官都同时受到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共同作用
D.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组成自主神经系统,属于中枢神经系统
【答案】A
【解析】
【分析】自主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组成,它们的作用通常是相反的。当人体处于兴奋状态时,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心跳加快,支气管扩张,但胃肠的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活动减弱;而当人处于安静状态时,副交感神经活动则占据优势,此时,心跳减慢,但胃肠的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会加强,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同一器官的作用,犹如汽车的油门和刹车,可以使机体对外界刺激作出更精确的反应,使机体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
【详解】A、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过程受神经系统的调节,其中副交感神经兴奋,胃肠的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会加强,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A正确;
B、当人体处于运动状态时,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运动会使交感神经兴奋性升高,副交感神经兴奋性下降,使消化液分泌减少,B错误;
C、内脏器官一般同时受到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共同作用,C错误;
D、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组成自主神经系统,都属于外周神经系统的传出神经,都属于外周神经系统,D错误。
故选A
10. 人类在婴儿时期就可完成一些简单的非条件反射,之后由于机体不断接触外界环境,经过训练可逐渐形成越来越多的条件反射。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迅速走过斑马线的动作产生是非条件反射的结果
B. 条件反射建立后需要反复应用条件刺激才能维持
C. 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都一定需要神经中枢参与
D. 条件反射的形成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而条件反射的消退不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
【答案】C
【解析】
【分析】反射一般可以分为两大类: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成;条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
【详解】A、走过斑马线动作需要大脑皮层参与,是后天形成的行为,不属于非条件反射,A错误;
B、条件反射建立后需要反复应用非条件刺激才能维持,B错误;
C、条件反射需要高级中枢大脑皮层参与,非条件反射需要低级中枢参与,C正确;
D、条件反射的形成和消退都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D错误。
故选C。
11. 如图表示膝跳反射的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图中效应器是指屈肌和伸肌
B. 图中支配左腿的传出神经受损,其它结构正常,则左腿不能运动,也无感觉
C. 结构④属于传出神经,结构③受大脑皮层高级中枢控制
D. 刺激结构⑤,能通过结构④向神经中枢传递神经冲动
【答案】C
【解析】
【分析】一个典型的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只有在反射弧完整的情况下,反射才能完成。
【详解】A、该图中的效应器是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屈肌和伸肌,A错误;
B、图中支配左腿的传出神经受损,其它结构正常,则左腿不能运动,但有感觉,B错误;
C、结构④属于传出神经,结构③是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会受到大脑皮层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控,C正确;
D、结构④为传出神经,兴奋在反射弧中只能单向传递,不能反向传递,刺激结构⑤,不能通过结构④向神经中枢传递神经冲动,D错误。
故选C。
12. 枪乌贼的神经元是研究神经兴奋的好材料,将枪乌贼的神经元置于溶液H(相当于细胞外液)中,测定其静息电位,然后给予神经元适宜强度的刺激,神经元会产生动作电位。若提高枪乌贼神经元外的Na+浓度,则神经元( )
A. 静息电位值会降低B. 静息电位值会升高
C. 动作电位值会降低D. 动作电位值会升高
【答案】D
【解析】
【分析】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
【详解】静息电位主要由K+维持的,而大小取决于内外K+的浓度差;动作电位主要由Na+维持的,大小取决于内外Na+的浓度差;所以若提高枪乌贼神经元外的Na+浓度,,细胞内外的钠离子浓度差增大,静息电位不变,动作电位峰值会升高,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13. 镇痛类药物根据作用原理分为两类,一类是作用于突触前膜上的相关受体,使C物质释放减少,从而减弱或阻滞痛觉信号的传递;另一类主要是作用于Na+通道蛋白,抑制神经冲动的产生从而减缓疼痛反应。下图是这两类药物作用的示意图,A、B为具体药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药物A起作用时,Na+会内流导致膜内电位变为正电位
B. 药物B起作用时,不影响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的融合
C. 物质C传递痛觉信号时不需要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
D. 物质A、B、C的作用均不具有持久性,需定期输入或机体持续产生
【答案】D
【解析】
【分析】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为:当神经末梢有神经冲动传来时,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受到刺激,就会释放一种化学物质-神经递质,神经递质经扩散通过突触间隙,然后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即引发一次新的神经冲动。这样,兴奋就从一个神经元通过突触传递到了另一个神经元。
【详解】A、药物A起作用时,作用于Na+通道蛋白,抑制神经冲动的产生,因此抑制动作电位的产生,膜内电位为负电位,A错误;
B、药物B起作用时,作用于突触前膜上的相关受体,影响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的融合,B错误;
C、物质C属于神经递质,传递痛觉信号时需要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C错误;
D、因为神经递质不能持续起作用,因此物质A、B、C的作用均不具有持久性,需定期输入或机体持续产生,D正确。
故选D。
14. 实验小组的同学利用甲、乙两只电表探究兴奋在神经纤维传导及突触部位传递的情况。刺激部位和测量部位如图1所示,图2是图1某处兴奋时膜电位的变化图。已知药物X可以抑制兴奋性神经递质的释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静息状态下,甲电表指针向左偏转,图2中bc段由Na+内流所致
B. 静息状态下,图2中a处膜电位为-70mV主要与K+外流有关
C. 适宜电刺激N处,可判断兴奋在图1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
D. 用药物X处理后,适宜电刺激M处只有一只电表发生一次偏转
【答案】A
【解析】
【分析】1、神经冲动的产生过程: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大量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就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下去。
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可双向传导,但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因为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突触传递存在延搁现象。
【详解】A、静息状态下,膜外正电荷与膜内负电荷之间存在电位差,甲电表的指针会向右偏转,图2中bc段为动作电位的产生,主要与Na+内流有关,A错误;
B、静息状态下,a处膜电位为-70mV主要与K+外流有关,B正确;
C、适宜电刺激N处,甲电表、乙电表的指针均发生偏转,可用于判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双向传导的,C正确;
D、用药物X处理图1结构后,适宜电刺激M处,只有甲电表发生一次偏转,D正确。
故选A。
15. 多巴胺转运体(DAT)是一种神经递质转运蛋白,能将突触间隙中的兴奋性神经递质多巴胺回收至突触前膜内。毒品可卡因会阻断DAT的转运功能,导致吸毒者产生毒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正常机体中需要多巴胺转运体参与多巴胺的释放才能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兴奋
B. 若多巴胺转运体不能正常工作,可能会导致突触后神经元持续兴奋
C. 可卡因的作用可能会引起突触后膜多巴胺受体数量减少
D. 抑郁症患者可通过药物抑制多巴胺转运体的功能,以增强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答案】A
【解析】
【分析】神经递质是由突触前膜通过胞吐释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突触后膜上有特异性受体,神经递质分为兴奋性神经递质和抑制性神经递质,多巴胺属于兴奋性神经递质,正常情况下,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会被酶分解或被运回突触前神经元。
【详解】A、多巴胺的释放方式为胞吐,不需要转运蛋白的协助,A错误;
B、若多巴胺转运体不能正常工作导致突触间隙中的兴奋性神经递质多巴胺无法回收,持续作用在突触后膜,会导致突触后神经元持续兴奋,B正确;
C、吸食可卡因后,可卡因会使转运蛋白失去回收多巴胺的功能,于是多巴胺就留在突触间隙持续发挥作用,导致突触后膜上的多巴胺受体减少,C正确;
D、抑郁症患者可通过药物抑制多巴胺转运体的功能,导致突触后神经元持续兴奋,增强神经系统的兴奋性,D正确。
故选A。
二、非选择题(共55分)
16. 下图为人体局部内环境的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某人皮肤烫伤后,出现水泡,该水泡内的液体主要是指__________(用图中标号表示)。
(2)人体内环境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图中标号表示)。
(3)人体②的组成细胞,其主要的生活环境是[ ]__________和[ ]__________。④和⑥相比,⑥中含量明显较少的成分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
(4)人体内环境通过________________调节实现相对稳定。
(5)④中的化学组成中有、等物质,它们对于维持_____________的稳定有重要意义。
(6)正常人体液中水和电解质的含量也是相对稳定的。如果脑中缺血,使⑦内Na+浓度升高,会引起细胞_________;如果人体大量失水,④的渗透压将________,这些都会影响细胞正常的生命活动。
【答案】(1)⑥ (2)①④⑥
(3) ①. ①淋巴液 ②. ⑥组织液 ③. 蛋白质
(4)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5)pH (6) ①. 吸水 ②. 升高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①是淋巴液,②是毛细淋巴管壁,③是红细胞,④是血浆,⑤是毛细血管壁,⑥是组织液,⑦是组织细胞。
【小问1详解】
某人皮肤烫伤后,出现水泡,该水泡内的液体主要是指组织液,对应图中的⑥。
【小问2详解】
人体内环境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液,图中①是淋巴液,④是血浆,⑥是组织液。
【小问3详解】
人体②是毛细淋巴管壁细胞,其主要的生活环境是淋巴液和组织液,分别对应的是①和⑥。血浆和组织液相比,组织液中的蛋白质含量较少。
【小问4详解】
人体内环境通过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实现相对稳定。
【小问5详解】
④中的化学组成中有HCO3-、HPO42-等物质,它们对于维持pH的稳定有重要意义。
【小问6详解】
如果脑中缺血,使⑦组织细胞内Na+浓度升高,细胞内液的渗透压大于细胞外液,会引起细胞吸水。如果人体大量失水,④血浆的渗透压将升高这些都会影响细胞正常的生命活动。
17. 甲图是人体某组织的模式图,乙图是稳态与各系统的功能联系示意图,①、②、③、④表示液体,A、B、C、E表示系统,D表示器官。
(1)正常人体内③的渗透压大小主要与_____的含量有关。图中E表示_____系统,具有运输体内物质的作用; D表示_____器官。
(2)正常情况下,外环境食物中的葡萄糖进入组织细胞被利用至少穿过_____膜。
(3)由于工作强度过大,某人出现尿量大增现象,尿检中发现有葡萄糖,可能是C中_____生理过程出现异常。
(4)CO2不从组织液进入组织细胞的原因是_____。
【答案】(1) ①. 蛋白质和无机盐 ②. 循环 ③. 肾脏
(2)7##七 (3)肾小管的重吸收
(4)组织细胞内的CO2浓度高于组织液
【解析】
【分析】甲图中的①是细胞内液,②是组织液,③是血浆,④是淋巴。乙图中的A是消化系统,B是呼吸系统,C是泌尿系统,D是肾脏,E是循环系统。
【小问1详解】
正常人体内③血浆的渗透压大小主要与蛋白质和无机盐的含量有关。图中E表示循环系统,具有运输体内物质的作用。D表示参与代谢废物排出体外的器官肾脏。
【小问2详解】
正常情况下,外环境食物中的葡萄糖进入组织细胞被利用,需要穿越小肠上皮细胞和毛细血管壁细胞进入血浆,在穿越毛细血管壁细胞进入组织液,穿越组织细胞进入组织细胞被利用,至少穿越7层膜。
【小问3详解】
尿液的形成主要经过滤过和重吸收两个连续过程。 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全部葡萄糖、大部分的水和部分无机盐等被肾小管重新吸收,并且进入包绕在肾小管外面的毛细血管中,送回到血液里。 体检时发现尿液中含有葡萄糖,可能是肾小管的重吸收生理过程异常所致。
【小问4详解】
由于组织细胞内的CO2浓度高于组织液,因此CO2不从组织液进入组织细胞。
18. 冠心病是指给心脏供血的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使血管腔狭窄或闭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心肌缺血缺氧引发心前区疼痛,导致心率加快,可通过受体阻断药来治疗。预防冠心病,要注意低脂饮食。
(1)研究发现,高血脂沉积在损伤内皮下形成斑块,斑块长大甚至破裂,使血管完全堵塞导致心梗,产生胸痛感甚至心搏骤停,产生胸痛感的中枢位于_____,该过程_____(填“是”或“不是”)反射,理由是_____。
(2)NE是_____(填“兴奋性”或“抑制性”)神经递质。
(3)为证实神经—心肌突触传递的是化学信号进行如下实验: 取蛙保持活性的心脏A和B,并切除心脏B的副交感神经,将二者置于相同的营养液中;刺激心脏A的副交感神经后,其心率变化是_____(填“加快”或“减慢”);取适量心脏A的营养液注入心脏B的营养液中,推测心脏B心率变化是_____(填“加快”或“减慢”)。
(4)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构成了自主神经系统,受体阻断药可选择性结合受体,阻止相应信号的作用。现以狗为实验对象,据图选择作用于心肌细胞的受体阻断药(假定给药过程不影响心率),通过检测心率证明: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心率的调节具有拮抗作用。
实验思路:取甲、乙两组狗,先测定两组狗正常安静状态下的心率,然后甲组用_____处理,乙组用_____处理,再分别检测心率进行比较。
预期结果:_____。
【答案】(1) ①. 大脑皮层 ②. 不是 ③. 大脑皮层产生痛觉过程没有完整的反射弧参与
(2)兴奋性 (3) ①. 减慢 ②. 减慢
(4) ①. 适量M3受体阻断药 ②. 等量a和β型受体阻断药 ③. 甲组心率升高,乙组心率降低
【解析】
【分析】1、副交感神经释放Ach,激活N1受体进一步释放Ach,进而激活心肌细胞上的M3受体,使心肌收缩减弱,心率减慢。
2、交感神经的调节有两个路径:(1)交感神经释放Ach,激活N1受体进一步释放NE,进而激活心肌细胞上的α和β型受体,使心肌收缩加强,心率加快。(2)交感神经释放Ach,激活N2受体,使肾上腺髓质释放Adr、NE,经体液循环进而激活心肌细胞上的α和β型受体,使心肌收缩加强,心率加快。
【小问1详解】
人体的感觉中枢都位于大脑皮层。反射需要完整的反射弧,大脑皮层产生痛觉过程没有完整的反射弧参与,该过程不是反射。
【小问2详解】
由题图可知,NE和特异性受体结合后,会引起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加强,可推测NE为兴奋性神经递质。
【小问3详解】
据图可知,刺激心脏A的副交感神经会产生Ach,经N1、M3受体依次识别,使心肌收缩减弱,心率减慢。Ach属于神经递质,要从突触前膜通过胞吐作用释放到细胞外,所以心脏A的培养液中含有Ach,因此将其注入心脏B后也会导致心脏B心率变减慢。
【小问4详解】
验证“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心率的调节具有拮抗作用”的实验,自变量是分别刺激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因变量是检测心率的变化。由于题干要求使用受体阻断药来控制自变量,图中M3受体为副交感神经反射弧中的激素受体,α和β型受体为交感神经反射弧中的激素受体,所以用适量M3受体阻断药处理代表阻断副交感神经,用等量α和β型受体阻断药处理代表阻断交感神经,检测心率变化即可;根据图中信息副交感神经导致心率减慢、心肌收缩减缓,交感神经导致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加强,可以预测甲组因副交感神经被阻断,导致心率升高,乙组因交感神经被阻断,导致心率降低。
19. 202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DavidJ。Julius发现了产生痛觉的细胞信号机制。辣椒素受体TRPVI是感觉神经末梢上的非选择性阳离子通道蛋白,辣椒素和43℃以上的高温等刺激可将其激活,并打开其通道,激活机理如图甲,结合图甲、图乙回答下列问题:
(1)辣椒素与辣椒素受体TRPV1结合引起感觉神经末梢上的阳离子通道打开,Na+内流导致神经纤维膜两侧发生的电位变化是______,从而产生兴奋。兴奋沿传入神经纤维传至神经纤维末梢,引起储存在______内的谷氨酸(一种神经递质)以______的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并作用于突触后神经元,经一系列神经传导过程,最终在_______产生痛觉。
(2)某科研团队研制了TRPVI靶点镇痛药,据图乙分析该药与TRPVI结合后可引起Ca2+通道_______,进而抑制_______以阻断痛觉信号传递。
(3)由题分析,吃辣椒产生的感觉实际上是一种痛觉,所以吃辛辣食物时,应该喝_______(填“热饮”或“冷饮”),原因是_______。
【答案】(1) ①. 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 ②. 突触小泡 ③. 胞吐 ④. 大脑皮层
(2) ①. 关闭 ②. 神经递质的释放(或过程①)
(3) ①. 冷饮 ②. 因为热饮温度较高,而较高温度刺激也能激活TRPVI,促进Ca2+、Na+进入神经细胞,增强电信号的传导,使痛觉增强,因此此时喝冷饮可以缓解痛觉
【解析】
【分析】在未受到刺激时,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
【小问1详解】
Na+内流,会形成动作电位,从使神经纤维膜两侧的电位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从而产生兴奋。兴奋沿传入神经纤维传至神经纤维末梢,引起储存在突触小泡内的谷氨酸以胞吐的方式释放并作用于突触后神经元,最终在大脑皮层产生痛觉。
【小问2详解】
由图乙可知,Ca2+进入神经细胞内,会促进神经递质的释放,镇痛药物与TRPV1受体结合后引起Ca2+通道关闭,从而抑制Ca2+内流,进而抑制神经递质的释放,以阻断痛觉信号的传递。
【小问3详解】
由题意“辣椒素和43 ℃以上的高温都可以激活TRPV1,并打开其通道”可知,较高温度刺激能激活TRPV1,且TRPV1是位于疼痛感神经末梢的非选择性阳离子通道蛋白,它可以通过开合控制相关离子进出神经细胞,使神经细胞膜产生快速的电位变化,电信号就会沿着神经细胞传至大脑,所以激活的TRPV1促进Ca2+、Na+进入神经细胞,增强电信号的传导,使疼觉增强,所以吃辛辣食物,应该喝冷饮。
20. 家蚕(ZW型)体表有斑纹和无斑纹由基因A、a控制,斑纹的颜色深浅受基因B、b控制。科研人员利用无斑纹品系和深斑纹品系进行杂交,实验结果见下图(不考虑ZW同源区),请回答:
(1)无斑纹和有斑纹中,_______为显性形状。A、B基因分别位于_______、_______染色体上。
(2)亲本的基因型分别为_______、_______。F1无斑纹雄蚕的一个次级精母细胞中含有_______个b基因。
(3)F2代中无斑纹蚕包含_______种基因型,无斑纹蚕相互交配,后代中深斑纹雄蚕的概率为_______。
(4)野生型家蚕的卵色为黑色,已知w-1白色隐性突变品系的突变基因位于2号染色体,现又发现两个白色隐性突变品系w-2和w-3,让其与w-1白色突变品系进行杂交(正反交结果一致),结果如下表:
①请在答题卡相应的图中标注杂交组合一、二中F1的突变型基因与野生型基因的相对位置_______(w-1、w-2、w-3的隐性突变基因分别用w1、w2、w3表示,野生型基因用“+”表示)
②杂交组合一、二的F1相互杂交,子代出现白卵的概率是_______。
【答案】(1) ①. 无斑纹 ②. 常 ③. Z
(2) ①. AAZbW ②. aaZBZB ③. 0或2(0或2或1)
(3) ① 8##八 ②. 7/144
(4) ①. ②. 1/4
【解析】
【分析】鸟类、鳞翅目昆虫、部分两栖类和爬行类的性别决定方式属于ZW型,此类性别决定的特点是雌性个体细胞内有两条异型的性染色体ZW,雄性个体细胞内有两条同型的性染色体ZZ。
【小问1详解】
以纯合无斑纹甲为母本,纯合深斑纹乙为父本进行杂交,F1全为无斑纹,可推出无斑纹为显性,由A基因控制;F2中雌雄中的有斑纹∶无斑纹=1∶3,说明A\a位于常染色体上,且F1均为Aa。F2中雌性中深纹∶浅纹=1∶1,雄性个体中均为深纹,雌性和雄性中深纹和浅纹表现型比例不同,说明该性状与性别相关联,则B、b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且F1的基因型为ZBZb(♂)、ZBW(♀)。
【小问2详解】
F1的基因型为AaZBZb、AaZBW,P为纯合子,因此基因型为AAZbW(♀)、aaZBZB(♂);由于减数分裂的间期进行基因的复制,因此F1无斑纹雄蚕(AaZBZb)的初级精母细胞中含2个b,初级精母细胞一分为2形成2个次级精母细胞,因此一个次级精母细胞中含有0或2个b基因。若考虑交叉互换,则一个次级精母细胞中含有0或1或2个b基因。
【小问3详解】
F1雄性个体的基因型为AaZBZb,F1雌性个体的基因型为AaZBW,F2中无斑纹家蚕基因型为A_ZBW(2种)、A_ZbW(2种)、A_ZBZ-(4种),共有8种基因型;无斑纹家蚕雌性(A_ZBW、A_ZbW)与无斑纹家蚕雄性(A_ZBZ_)相互交配,A_中为1/3AA、2/3Aa,A的频率为2/3,a的频率为1/3,后代aa为1/9,A_为8/9,1/2ZBW、1/2ZbW(产生的雌配子为1/4ZB、1/4Zb、1/2W)与1/2ZBZB、1/2ZBZb(产生的雄配子为3/4ZB、1/4Zb)交配,产生的ZBZB(3/16)、ZBZb(1/16+3/16)共7/16,因此后代中深斑纹雄蚕(aaZBZ-)的概率为1/9×7/16=7/144。
【小问4详解】
杂交组合一的F2为9∶7,为9∶3∶3∶1的变式,因此F1为+w1+w2,w1、w2位于两对染色体上,位置标注如下:,根据杂交组合二的结果为1∶1可知,w3与w1位于同一对染色体上,位置标注如下:。杂交组合一的F1产生的配子为1/4w1+、1/4++、1/4w2+、1/4w1w2,杂交组合二的F1产生的配子为1/2w3+、1/2w1+,相互杂交,子代出现白卵(1/8w1w3++、1/8w1w1++)的概率是1/4。杂交组合
F1
F2
黑卵
白卵
分离比
一
w-2×w-1
全部为黑卵
765
527
9∶7
二
w-3×w-1
全部为黑卵
613
609
1∶1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四川省南充市顺庆区四川省南充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生物试题(无答案),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江苏省连云港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江苏省连云港市连云区连云港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生物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江苏省连云港市连云区连云港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生物试题Word版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8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四川省南充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卷(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四川省南充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生物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四川省南充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生物试题Word版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7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