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实验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地理试题(Word版附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实验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地理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命题人:袁久骅 审题人:任申义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60分)
2020年10月23日上午10时,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全球均可同步观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在下列观看纪念大会的城市中,地球自转线速度最大的是( )
A. 成都(30°35′N)B. 拉萨(29°36′N)C. 武汉(30°42′N)D. 绵阳(31°36′N)
2. 当日前后地球公转速度变化特点是( )
A. 逐渐变快B. 逐渐变慢C. 先变快再变慢D. 先变慢再变快
【答案】1. B 2. A
【解析】
【1题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地球自转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极点线速度为0,同纬度地区海拔越高,线速度越大,四地相比而言,拉萨的纬度最低,平均海拔最高,线速度最大,B正确;成都、武汉和绵阳的自转线速度均小于拉萨,ACD错误。故选B。
【2题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地球公转速度近日点1月初最大,远日点7月初最小;据材料可知,当日10月23日,所以当日后地球向近日点靠近,所以公转速度逐渐变快,A正确,BCD排除。故选A。
【点睛】地球每年1月初到达近日点附近,公转速度快,7月初到达远日点附近,公转速度慢,可记忆为“一快近,七慢远”。
读我国局部地区地层剖面图,完成下面小题。
3. 图示地区出露地表的各岩层的新老关系为( )
A 自西向东由老到新B. 自东向西由老到新
C. 自中心向两侧由老到新D. 自A向B由老到新
4. 图中长腰山是( )
A. 沿顶部裂隙侵蚀而成的背斜山B. 沿槽部裂隙侵蚀而成的向斜山
C. 因顶部坚实抗侵蚀而成的背斜山D. 因槽部坚实抗侵蚀而成的向斜山
【答案】3. D 4. D
【解析】
【3题详解】
读图可知,岩层的新老关系是“后来者居上”,自西向东新老关系是由西部到长腰山,由老到新;由长腰山到A,由新到老;由A到B,由老到新。D正确,ABC错误。故选D。
【4题详解】
读图可知,长腰山处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构造,地势较高,为山地。成因是向斜槽部受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而成山,D正确,C错误;岩层是连续的,不存在裂隙,AB错误。故选D。
【点睛】正常情况下,背斜常形成山岭,但背斜顶部受张力,岩性破碎,常被侵蚀成谷地;向斜常形成谷地,但向斜槽部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常形成山岭。
卡帕多西亚位于土耳其中部,地质历史时期火山大规模爆发,厚厚的火山灰散落在地表,层层堆积固结形成凝灰岩。凝灰岩内部存在岩性差异,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塔状的“精灵烟囱”地貌景观。下图为“精灵烟囱”地貌演变过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 凝灰岩属于( )
A. 变质岩B. 沉积岩C. 喷出岩D. 侵入岩
6. 根据③阶段“精灵烟囱”的形态判断( )
A. b岩层岩性坚硬,对a岩层起支撑作用B. a岩层岩性松软,外力侵蚀速度快
C. a岩层岩性坚硬,对b岩层起保护作用D. b岩层岩性松软,内力断裂成塔状
7. 阶段④侵蚀速度急剧加快的主导因素是( )
A. 地震活动B. 河水流速C. 重力崩塌D. 岩性差异
【答案】5. B 6. C 7. D
【解析】
【5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凝灰岩是火山大规模爆发形成的火山灰散落在地表,层层堆积固结形成的,故为沉积岩,B正确,ACD错误。故选B。
【6题详解】
题干信息可知,凝灰岩内部存在岩性差异,且图中可以看出,上部的a层岩石形态保存较好,说明岩性坚硬;下部的b层岩石形态变化较大,说明岩性松软,外力侵蚀速度快。上层岩石可对下层岩石起保护作用。综上,C正确,ABD错误。故选C。
【7题详解】
④阶段顶部的a岩层已经被侵蚀完了,对下层岩石没有保护作用,故侵蚀速度会加快,这是由上下两层的岩性差异造成的,地震活动、河水流速、重力崩塌均不是主要影响因素,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不同类型岩石的特征岩浆岩:①构造特征:喷出岩是在温度、压力骤然降低的条件下形成的,造成溶解在岩浆中的挥发水分以气体形式大量逸出,形成气孔状构造;②冷凝特征:岩浆岩是由岩浆直接冷凝形成的岩石,因此,具有反映岩浆冷凝环境和形成过程所留下的特征和痕迹。沉积岩:①层理构造显著;②常含古代生物遗迹,即生物化石。变质岩:①有的具有片理(片状)构造,如片岩;②有的呈片麻构造(未形成片状),岩石断面上可看到各种矿物成带状或条状等,如花岗片麻岩;③有的呈板状构造,颗粒极小,肉眼难辨,如板岩。
位于青岛市的石老人海蚀柱,是我国基岩海岸典型的海蚀柱景观,高17米。正常天气情况下,石老人海蚀柱受潮汐涨落影响的部位高度为-0.7~2.08米,但是2022年10月3日凌晨的巨浪对石老人海蚀柱的冲击高度最高达6.35米,石老人海蚀柱上半部分突然坍塌。下图为退潮后的石老人海蚀柱(坍塌前)景观。完成下面小题。
8. 下列与石老人海蚀柱形成有关的有( )
①岩性差异②海浪侵蚀③溯源侵蚀④风积作用
A. ②③B. ①②C. ③④D. ②④
9. 石老人海蚀柱上半部分坍塌的诱因最可能是( )
A. 流水侵蚀增强B. 海水长期浸泡C. 沿海地区地震频发D. 极端天气影响
【答案】8. B 9. D
【解析】
【8题详解】
海浪侵蚀作用下,基岩海岸不断崩塌后退,但由于石老人海蚀柱所在位置的岩石比较坚硬而残留下来,与岩性差异和海浪侵蚀有关,①②,B正确;海洋没有溯源侵蚀,风积作用主要在干旱地区,③④错误,故选B。
【9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10月3日凌晨的巨浪对石老人海蚀柱的冲击高度最高可达6.35米,远远超过正常天气情况下潮汐涨落影响的高度,说明10月3日凌晨有极端天气出现,风浪大,导致石老人海蚀柱上半部分坍塌,D正确,流水侵蚀的高度有限,A错误;海水长期浸泡只是基部,而不是上部,B错误;没有地震出现,C错误;故选D。
【点睛】海蚀柱海岸受海浪侵蚀 、崩坍而形成的与岸分离的岩柱。海岸侵蚀地貌类型。它是在海蚀拱桥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女王头”景观(见图)位于台湾省东北部的野柳地质公园内。“女王头”本身是一个蕈状石(形状像蘑菇的石头),由于形似尊贵的女王而得名,已有约4000年的历史,但其“脖子”越来越细,将来可能自然崩塌。完成下面小题。
10. 导致“女王头”自然崩塌的外力作用最可能是( )
A. 海浪侵蚀B. 地震C. 风力侵蚀D. 流水侵蚀
11. 除野柳地质公园外,类似“女王头”形状的景观在我国最常见的地区是( )
A. 四川盆地B. 青藏高原C. 松嫩平原D. 西北地区
【答案】10. C 11. D
【解析】
【10题详解】
由图可知,“女王头”景观现在位于陆地上,受海浪和流水作用影响相对较小,A、D错误;地震和强风可能造成“女王头”崩塌,但地震属于内力作用,B错误,C正确。故选C。
【11题详解】
“女王头”景观形状与风蚀蘑菇类似,风蚀蘑菇为风力侵蚀地貌,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D正确,B错误;四川盆地和东北平原外力作用以流水作用为主,AC错误。故选D。
【点睛】裸露在地表的岩石,会受到地球外部圈层中多种因素的影响,比如温度、光照、流水、大气、生物等因素的破坏作用,导致岩石的理化性质发生变化,这个过程我们称为风化作用。风化作用的进行,又加剧了风力、流水的侵蚀作用的加剧,最终使得大块的岩石变成小块的岩石,最终变成粉末状的风化产物。
地层接触关系是指新老地层或岩石在空间上的相互叠置状态,常见的接触关系有整合接触、不整合接触。整合接触是指上、下地层之间没有发生过长时期沉积中断或地层缺失;不整合接触是指上、下地层间的层序发生间断。下图为“某区域地质平面图”,①②为断层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 该区域的沉积岩大多形成于( )
A. 前寒武纪B. 古生代C. 中生代D. 新生代
13. 以下地层接触关系为不整合接触的是( )
A. ③B. ④C. ⑤D. ⑥
14. ③处的接触关系表明新老地层形成期间,该地( )
A. 发生剧烈构造运动,沉积从未间断
B. 发生过褶皱运动、地面侵蚀和沉积
C. 未发生构造运动,但发生过侵蚀作用
D. 发生过褶皱运动和一直连续的沉积
【答案】12. B 13. A 14. B
【解析】
【12题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奥陶纪、志留纪和石炭纪均属于古生代;二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属于中生代。结合图中字母代号可知该区域的沉积岩大多形成于古生代,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3题详解】
“不整合接触是指上、下地层间的层序发生间断”判断可知,③处C岩层上方缺少S沉积岩,且C岩层上方存在凹陷,说明其被侵蚀,为不整合接触,沉积曾经中断,A正确;而④⑤⑥处岩层均连续,没有发生过长时期沉积中断或地层缺失,不属于不整合接触,BCD错误。故选A。
【14题详解】
读图可知,③处接触关系为不整合接触,与右侧相比缺失S志留纪地层,但上覆J、K地层,表明新老地层形成期间,该地发生过褶皱运动、地面侵蚀和再沉积,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不整合接触是指上、下地层间的层序发生间断,即先后沉积的地层之间缺失了一部分地层。这种沉积间断的时期可能代表没有沉积作用的时期,也可能代表以前沉积了的岩石被侵蚀的时期。
独特的地质构造和适宜的地理环境使江西省三清山形成了奇特的地貌景观。三清山山体以花岗岩为主,而山体周边地区分布有大量页岩。下图为三清山地貌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 图示山体的岩石类型及形成该地貌主要外力作用分别是( )
A. 沉积岩流水侵蚀B. 沉积岩风力侵蚀
C. 岩浆岩流水侵蚀D. 岩浆岩风力侵蚀
16. 该地貌形成的地质过程正确的是( )
A. 岩浆侵入一地壳抬升—风化、侵蚀一搬运沉积
B. 地壳抬升—搬运沉积—风化、侵蚀—岩浆侵入
C. 搬运沉积—岩浆侵入—风化、侵蚀—地壳抬升
D. 搬运沉积一岩浆侵入一地壳抬升—风化、侵蚀
【答案】15. C 16. D
【解析】
【15题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图中的岩石类型为花岗岩,花岗岩属于侵入型岩浆岩,AB错误;三清山地处我国亚热带季风区,气候湿润,形成该地貌的外力作用以流水侵蚀为主,C正确,D错误。故选C。
【16题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三清山周边地层是页岩,属于沉积岩。三清山地貌是花岗岩经风化、侵蚀作用形成的。故其形成的地质过程是先有搬运沉积作用形成页岩,然后岩浆侵入页岩冷凝形成花岗岩,受地壳抬升后,风化、侵蚀形成如今的峰林。故该地貌形成的地质过程为搬运沉积一岩浆侵入一地壳抬升一风化、侵蚀,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岩石按照成因可分成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每年9月23日的傍晚时分,N城(23°N,108°E)的某街道会迎来大批摄影爱好者,争相拍摄难得一见的街道悬日奇观(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7. 推测该街道的走向大致为( )
A. 东西走向B. 东北—西南走向C. 南北走向D. 东南—西北走向
18. 除上述时间外,该街道悬日奇观还可能会出现在每年的( )
A. 立春B. 春分C. 夏至D. 冬至
19. 图示时刻,全球与N城同属一个日期的区域面积与地球总面积的比例为( )
A. 等于1/2B. 大于1/2小于3/4C. 等于3/4D. 大于3/4
【答案】17 A 18. B 19. D
【解析】
【17题详解】
9月23日为秋分日,正东日出,正西日落,傍晚时分接近日落,太阳位于正西方天空,且恰好位于街道内,故该街道应为东西走向,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8题详解】
该街道为东西走向,傍晚时分的悬日奇观应为正西方向日落,除秋分外,每年的春分日也是正西方向日落,出现悬日奇观,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9题详解】
全球新的一天的范围从0时经线所在时区向东至东十二区,其余部分为旧的一天。图示时刻,108°E的地方时为18时,故0时经线为162°W,位于西十一区,即西十一区向东至东十二区为新的一天,跨23.5个时区,旧的一天跨0.5个时区,N城位于新的一天,则图示时刻,与N城同属一个日期的区域面积占地球总面积的比例为23.5/24,大于3/4,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太阳直射北半球时,全球各地(极昼、极夜地区除外)东北日出,西北日落;太阳直射南半球时,全球各地(极昼、极夜地区除外)东南日出,西南日落;太阳直射赤道时,全球各地正东日出,正西日落。
冬菇石位于广东省佛山市西樵山国家地质公园,为巨大的角砾凝灰岩(由火山喷出的灰、砂固结而成,多层理构造)所构成,顶部硕大圆润,根部较窄(如图所示)。完成下面小题。
20. 与角砾凝灰岩成因相似的是( )
A. 玄武岩B. 花岗岩C. 砂岩D. 大理岩
21. 形成冬菇石景观特点的主要外力作用有( )
A. 火山喷发、风力侵蚀B. 风化作用、流水侵蚀
C. 风力侵蚀、流水侵蚀D. 冰川侵蚀、风力侵蚀
【答案】20. C 21. B
【解析】
【20题详解】
玄武岩是岩浆冷却凝固形成的,与火山活动有关,但与角砾凝灰岩成因不同,因为玄武岩不是由火山灰、砂固结而成,而是直接由岩浆冷却形成,A错误。花岗岩是岩浆冷却凝固形成的侵入型岩浆岩,与岩浆活动有关,与角砾凝灰岩成因不同,B错误。砂岩是由砂粒固结而成的沉积岩,其中砂粒可以包括火山喷出的灰、砂,经过压实、胶结等过程形成,与角砾凝灰岩成因相似,C正确。大理岩是由石灰岩或其他硅质岩石经过区域变质作用形成的变质岩,与角砾凝灰岩成因不同,D错误。故选C。
【21题详解】
火山喷发是内力作用,A错误。风化作用可以使岩石破碎、瓦解,而流水侵蚀则可以使破碎的岩石被搬运、磨蚀,最终形成冬菇石顶部硕大圆润、根部较窄的特点,B正确。风力侵蚀主要发生在干旱地区,对湿润的广东地区影响较小,不是主要作用,C错误。冰川侵蚀主要发生在高纬度或高海拔地区,广东地区不存在冰川,D错误。故选B。
【点睛】裸露在地表的岩石,会受到地球外部圈层中多种因素的影响,比如温度、光照、流水、大气、生物等因素的破坏作用,导致岩石的理化性质发生变化,这个过程我们称为风化作用。
流动性较好的岩浆喷出冷凝后,易形成平坦的地形单元。如下图所示,某海拔500米左右的台地上,有较多海拔700米左右的平顶山,及少量海拔900米左右的尖顶山,调查发现,构成台地、平顶山、尖顶山的岩层分别形成于不同喷发时期。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2. 构成上图地貌的地表基岩具备的特点是( )
A. 含有砾石B. 层理结构C. 多孔隙D. 富含有机质
23. 上图地貌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
A. 尖顶山—平顶山—台地B. 台地—尖顶山—平顶山
C. 尖顶山—台地—平顶山D. 台地—平顶山—尖顶山
【答案】22. C 23. A
【解析】
【22题详解】
读图可知,地貌的地表基层岩石为喷出型岩浆岩玄武岩,典型特点是多孔隙,C正确;含有砾石、具备层理结构和富含有机质主要是沉积岩的主要特点,ABD均错误。故选C。
【23题详解】
地貌侵蚀程度越严重,说明岩石裸露时间越长,形成时间越早。台地受侵蚀最轻,形成时间最晚;尖顶山已经没有台地的特征,形成时间最早;平顶山保留了台地的部分特征,形成时间晚于尖顶山。因此,图中地貌单元形成的先后顺序为尖顶山-平顶山-台地,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最常用的岩石分类。1.火成岩(岩浆岩)——由岩浆形成的岩石,指由地球深处的岩浆侵入地壳内或喷出地表后冷凝而形成的岩石。又可分为侵入岩和喷出岩(火山岩)。2.沉积岩——是由沉积作用形成的岩石,指暴露在地壳表层的岩石在地球发展过程中遭受各种外力的破坏,破坏产物在原地或者经过搬运沉积下来,再经过复杂的成岩作用而形成的岩石。沉积岩的分类比较复杂,一般可按沉积物质分为母岩风化沉积、火山碎屑沉积和生物遗体沉积。3.变质岩——是经历过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指地壳中原有的岩石受构造运动、岩浆活动或地壳内热流变化等内营力影响,使其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而形成的岩石。又可分为正变质岩和副变质岩。
相国寺储气库位于重庆市北碚区和渝北区交界处,利用碳酸盐岩枯竭型气藏改建而成,是西南地区首座地下储气库,建库条件为“注得进、存得住、采得出”。该储备库是保障川渝地区天然气供应的重要气源。图为相国寺储气库构造剖面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24. 该地建设天然气储备基地的有利条件是( )
A. 向斜构造,利于储气B. 储气岩层,密封性好C. 区域多断层,利于输气D. 铁路网发达,利于运输
25. 与地表储气库相比,地下储气库的特点是( )
A. 空间具有局限性,储存量小B. 受地表干扰小,安全性高
C. 地价较高,但建造成本低D. 破坏地质,诱发地震
【答案】24. B 25. B
【解析】
【24题详解】
结合图中信息可知,该地区岩层整体向上拱起,为背斜构造,密封性好,是天然的储气构造,B正确,排除A;断层存在不利于储气,排除C;未反映出本地区铁路发达,排除D。故选B。
25题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地下储气库相对于地上储气库受地面干扰影响较小,安全性较高,B正确;地下储气库空间并不狭小,排除A;地下储气库修建成本较高,排除C;地下储气库修建会破坏地质,但不会引发地震,排除D。故选B。
【点睛】地质构造包括褶皱和断层。褶皱包括背斜和向斜构造,背斜为岩层向上拱起,岩层新老关系为中间老两翼新;向斜为岩层向下弯曲,岩层新老关系中间新两翼老。背斜岩层向上拱起形成山地,向斜处岩层向下弯曲形成谷地。
2011年日本福岛核泄漏事件之后,德国宣布逐步放弃核电而重点发展光伏发电。下图示意2014年某日德国电力总需求和电力净需求的变化(电力净需求量=电力总需求量一光伏发电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6. 图中所示这一天所在的月份是( )
A. 3月B. 6月C. 9月D. 12月
27. 随着光伏发电量的增加,电力净需求量( )
A. 全天性减少B. 时段性增加C. 时段性减少D. 不发生变化
28. 降低夜间的电力净需求量,关键是发展( )
A. 火力发电技术B. 光伏发电技术C. 特高压输电技术D. 电能储存技术
【答案】26. B 27. C 28. D
【解析】
【26题详解】
根据材料,电力净需求量=电力总需求量一光伏发电量,当电量总需求量等于电量净需求量时,光伏发电量为0,说明此时为黑夜;读图可知,电量总需求量等于电量净需求量的时段为格林尼治时间大约19点到凌晨3点多,远小于12个小时,昼长夜短,为北半球夏季,德国位于北半球,B正确;3月和9月昼夜大致等长,12月昼长远小于夜长,ACD错误。故选B。
【27题详解】
读图观察“光伏发电量增加200%时电力净需求量预测曲线”,与电力净需求量曲线对比可看出,随着光伏发电量的增加,电力净需求量在大约3点多到18点减少,其余时段没有变化,C正确,ABD错误。故选C。
【28题详解】
根据公式,电力净需求量=电力总需求量一光伏发电量,要降低夜间电力净需求量,需要增加光伏发电量;而光伏发电在白天进行,夜间要使用必须提高电能的储存量,就要提高电能储存技术,B错误,D正确;火力发电技术和特高压输电技术与此无关,AC错误。故选D。
【点睛】与常规能源相比,光伏发电的优点主要体现于:①无枯竭危险;②安全可靠,无噪声,无污染排放外,绝对干净(无公害);③不受资源分布地域的限制,可利用建筑屋面的优势;例如,无电地区,以及地形复杂地区;④无需消耗燃料和架设输电线路即可就地发电供电;缺点:①照射的能量分布密度小,即要占用巨大面积;②获得的能源同四季、昼夜及阴晴等气象条件有关。③相对于火力发电,发电机会成本高。④光伏板制造过程中不环保。
研究地层是人类了解地质历史的主要途径。下图为某地区的地质剖面图,其中①为断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9. 图中①②③④形成的先后顺序依次为( )
A. ①②③④B. ②①③④C. ②①④③D. ②③①④
30. 图示地质剖面图中没有记录的地质作用为( )
A. 侵蚀作用B. 岩浆活动C. 变质作用D. 沉积作用
【答案】29. C 30. C
【解析】
【29题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②岩层为石灰岩,是发生沉积作用形成;根据②岩层出现位移可知,石灰岩形成后,该地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出现断裂并产生位移,从而形成断层,①在②形成后出现;④是花岗岩,属于岩浆岩的侵入岩,根据其侵入使岩层②和断层①分节可知,④在②①之后形成;而由于地壳抬升,发生侵蚀作用,部分花岗岩出露地表;③是砂砾岩,也是沉积岩的一种,说明在发生侵蚀作用后,该地发生了沉积作用,③应该在④之后形成,因此图中①②③④形成的先后顺序依次为②①④④。故选C。
【30题详解】
④岩层下方形成了一个不规则的界面,岩层历经侵蚀,记录了侵蚀作用,A不符合题意;④为侵入岩,为岩浆侵入,记录了岩浆活动,B不符合题意;没有变质岩,没有记录变质作用,C符合题意;②为石灰岩,属于沉积岩,记录了沉积作用,D不符合题意。故选C。
【点睛】简单来说就是岩层的形成有先有后,先形成的岩层就是老岩层,后形成的岩层就是新岩层。一般来说因为形成先后的关系,老岩层在下,新岩层在上。但不同岩层会有一定区别,如下:1、沉积岩形成早晚规律:从下往上,岩层越来越新。(覆盖者新,被覆盖者老);2、岩浆岩形成晚于其所在的岩层。(切穿关系:被切穿的老,切入的新(插足者新,被插足者老));3、与岩浆交界处往往会因为高温高压作用形成变质岩。4、若为褶皱,背斜中间老两翼新,向斜中间新两翼老;5、海底岩层:距大洋中脊(海岭)越近,岩层越新。距海沟越近,岩层越老;6、根据化石:生物越简单形成时间越早,越复杂形成时间越新。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31.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家住广东省清远的小明同学于暑假7月18日到7月22日与家人去新疆旅行。当他们一家于北京时间20点到达新疆机场(87°E,44°N)时,惊奇地发现太阳还在天空,小明想在酒店欣赏日落。下图为酒店房间布局图。
(1)比较小明同学旅行期间绵阳与乌鲁木齐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
(2)结合酒店布局图,说明小明同学应选择哪个房间欣赏日落并解释原因。
【答案】(1)绵阳大于乌鲁木齐。
(2)房间1。原因:7月18日到7月22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日落西北;房间1位于西边,无建筑阻挡,适合观看日落。
【解析】
【分析】本大题以“小明同学新疆旅行”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太阳方位角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能力,体现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的地理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据材料可知,小明同学7月18到7月22日到新疆旅游;结合所学知识,旅游的这几天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且向南移动,正午太阳高度的移动规律为由直射点的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因绵阳位于四川省,纬度低,离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较新疆近,所以绵阳的正午太阳高度大于乌鲁木齐。
【小问2详解】
据上题分析可知,7月18到7月22日,太阳直射北半球,日出东北日落西北。结合酒店房间布局图可知,日落时房间2、3、4、5有建筑物遮挡,看不到日落景观,房间1位于酒店西侧,没有建筑物遮挡适合欣赏日落。
32.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涪江发源于氓山,是嘉陵江最大的支流,该江穿越龙门山后,携带大量碎屑物质在山前地带堆积形成多个大小规模不等的冲积扇。下图为涪江冲积扇周边地区的地形地质构造分布图。
(1)指出涪江冲积扇发育最快的季节,并解释原因。
(2)指出冲积扇Q2和Q3中哪一个沉积物颗粒较小,并说明理由。
【答案】(1)夏季。原因:夏季降水多,河流径流量较大河流搬运作用强,携带的泥沙物质多,冲积扇发育最快。
(2)冲积扇Q3的沉积物颗粒较小。理由:Q3位于Q2的下游,搬运距离更远,磨蚀更严重。Q2沙洲形成,沉积泥沙多,粒径较大。
【解析】
【分析】本题以涪江为材料,设置2个小题,涉及河流地貌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
【小问1详解】
冲积扇发育最快的季节是夏季;涪江位于四川,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降水多,水流速度快,冲刷和搬运能力强,水流携带的颗粒物质多。在流出山口后,由于地势变得平缓,水流变缓慢,泥沙逐渐淤积在山前地带形成冲积扇。
【小问2详解】
Q2河段的沙洲更多,说明河流沉积作用较明显,较大的颗粒物大多在这一河段沉积下来,导致进入Q3冲积房的沉积物颗粒更小;且Q3位于Q2下游,地势更加平坦,越往下游,颗粒物越小。因此冲积扇Q3的沉积物颗粒较小。
33.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盐风化是岩石表面的盐分随着降水渗入岩石孔隙(或裂隙)中,向岩石背风面运动,在干燥的背风面结晶、膨胀,导致岩石背风面崩裂,在岩石表面形成坑坑洼洼的风化穴。这种风化作用多见于沿海和内陆干旱地区的近地面岩石中。下图示意盐风化原理和崖壁盐风化穴景观。
(1)简述我国西北干旱地区盐风化穴形成的基本条件。
(2)我国西北干旱地区盐风化现象主要发生在岩石东南侧,分析其原因。
(3)若地壳运动导致陡崖上升,推测陡崖上盐风化穴的变化特点。
【答案】(1)具有可渗水孔隙(裂隙)的岩石;渗入水分含盐量较高;干湿交替的小气候环境。
(2)西(北)风迎风坡一侧(西北侧)雨水较丰富,东南侧一般干燥;偏南侧比北侧光照强,蒸发量大,盐分易结晶,破坏岩石表面。
(3)陡崖上升,盐风化穴分布高度增大;岩层表面形成新的盐风化穴,盐风化穴分布面积增大/数量增多;经过长期的风化作用,早期形成的盐风化穴崩塌消失。
【解析】
【分析】本题以盐风化为背景材料,设置3个小题,涉及外力作用与地貌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
【小问1详解】
要根据盐风化的概念并结合图示岩层中的水运动,如材料中“降水渗入”“孔隙”和“干燥的背风面”等关键词思考答题切入点。岩石表面具有可渗水孔隙或裂隙结构,利于盐分随降水渗入;渗入水分含盐量较高,盐分结晶、膨胀会导致岩石背风面崩裂;干湿交替的小气候环境利于岩石风化形成风化穴。
【小问2详解】
我国西北干旱地区盐风化现象发生在岩石的东南侧,主要与降水、光照、蒸发量、盐分结晶对岩石表面的破坏密切相关。结合左图中信息,结晶位置是背风坡。西北地区盛行西风,迎风坡一侧是西北侧,西北侧雨水较丰富,而东南侧一般保持干燥;且南侧是阳面,比北侧光照强,南侧昼夜温差大,蒸发量大,盐分易结晶,破坏岩石表面。
【小问3详解】
本题要结合图示信息,描述盐风化穴随陡崖上升发生的动态变化。若陡崖上升,背风面扩大,盐风化穴分布高度随之增大;若陡崖上升,岩层表面会在陡崖底部风化,形成新的盐风化穴,盐风化穴分布面积增大;据左图分析,经过长期的风化作用,早期形成的盐风化穴位于顶部,失去底部支撑,会崩塌消失。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集团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联考地理试题(Word版附答案),文件包含地理试题doc、地理答题卡pdf、地理答案docx等3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9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地理试题(PDF版附答案),文件包含10月地理试题pdf、10月地理答案pdf、10月地理答题卡pdf等3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7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地理试题(Word版附答案),文件包含地理试题12docx、地理答题卡_pdf、地理答案12docx、地理细目表docx等4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0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