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福建省漳州市高二(下)期末生物试卷(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福建省漳州市高二(下)期末生物试卷(含解析),共2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引入到新环境的种群,一定时间内都能呈“J”形增长
B. 调查蚜虫等活动范围不大的动物的种群密度可以用样方法
C. 由于环境容纳量是有限的,种群增长到一定数量就会保持稳定
D. 林冠层郁闭度的增加,导致一年蓬的种群密度降低为密度制约因素的影响
2.如图能正确表示相关生物学概念之间关系的是( )
A. 1表示生态系统功能,则2~4可表示碳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
B. 1表示生物多样性价值,则2~4可表示直接价值、间接价值、潜在价值
C. 1表示生物多样性,则2~4可表示基因多样性、细胞多样性、物种多样性
D. 1表示生态系统信息种类,则2~4可表示物理信息、化学信息、生物信息
3.武夷山国家公园是我国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中保存较好的代表类型。典型植被是常绿阔叶林,常见有高大的米楮、甜楮等。狗脊、芒萁也是常见物种,但对其他物种影响不大。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狗脊、芒萁等在群落中数量多,在群落中占优势
B. 常绿阔叶林中的米楮、甜楮等存在种间竞争关系
C. 确定甜楮的生态位需要调查其出现的频率、种群密度等
D. 区分武夷山脉中阔叶林、针叶林等不同群落类型的依据是物种组成
4.如图是某草原生态系统中部分食物网,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食物网由6条食物链组成
B. 食虫鸟和蜘蛛存在种间竞争关系
C. 若蛇数量减少,鹰的数量明显减少
D. 草到食草昆虫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
5.下列有关生物学实验操作等方面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酵母菌的纯培养”实验中,接种环灼烧4次,说明操作员在培养基上进行了5次划线
B. “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与计数”实验中,涂布器从酒精中取出,将其灼烧,待酒精燃尽冷却后,再进行涂布
C. “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动态变化”实验中,先将样品滴在计数板上,再盖上盖玻片,然后计数
D. “设计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实验中,生态缸应放在直射光照下,保证有足够的能量来源
6.某生态系统中存在某条食物链“马尾松→松毛虫→灰喜鹊”。如图表示松毛虫摄入能量的流动过程(图中字母代表能量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中A表示松毛虫同化的能量
B. 由松毛虫流入分解者的能量可用C+D+F表示
C. 该食物链中的生物在数量上呈正金字塔型
D. 松毛虫和灰喜鹊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是正反馈调节的结果
7.下列有关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初生演替所需时间较短,次生演替所需时间较长
B. 沙丘、火山岩、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
C. 这两类演替,都是从结构简单的群落发展为结构复杂的群落
D. 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无竞争现象,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竞争明显
8.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之间相互联系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具有一定的结构和功能。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B. 绿色植物和硝化细菌都是生产者,动物都是消费者
C. 生态系统食物网中每一种生物只能占据一个营养级
D. 消费者和分解者都是异养生物,但获取营养的方式不同
9.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进入生态超载状态。如图是1961年以来,全球生态足迹总量和生态承载力总量变化曲线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生态足迹的值越大,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越大
B. 当生态承载力小于生态足迹就会出现生态赤字
C. 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快、人口增长缓慢,因此人均生态足迹小
D. 汽车尾气会增大生态足迹,建议人们绿色出行
10.下列关于消毒和灭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为预防杂菌污染,应用无水酒精对操作者双手、操作空间等进行消毒
B. 在100℃条件下煮沸5~6分钟属于灭菌方法,可杀死微生物和部分芽孢
C. 吸管、培养皿、培养基、金属用具等可以采用干热灭菌法进行灭菌
D. 实验操作时应避免已经灭菌处理的材料用具与周围物品相接触
11.下列有关“DNA的粗提取与鉴定”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酵母、菜花和哺乳动物的成熟红细胞都可作为提取DNA的材料
B. DNA在NaCl溶液中的溶解度与其浓度无关
C. 在溶有DNA的滤液中加入蛋白酶,可分解其中的杂质蛋白
D. 鉴定DNA时,应将丝状物直接加入二苯胺试剂中进行沸水浴加热
12.如图中的①②③表示培育番茄新品种的三种育种方法。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方法①和③的育种原理相同,方法②的育种原理是染色体变异
B. 方法②与方法①相比,具有明显缩短育种年限的优势
C. 方法③中的抗病基因导入受体细胞常用农杆菌转化法
D. 三种育种方式只有方法③需要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
13.幽门螺杆菌(Hp)感染会引发胃炎、消化性溃疡等多种疾病。研究人员将Hp的Ipp20基因作为目的基因,用限制酶XhⅠ和XbaⅠ切割,通过基因工程制备相应的疫苗,质粒及操作步骤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Ipp20基因整合到大肠杆菌的DNA中属于基因重组
B. 基因表达载体导入之前,可用Ca2+处理大肠杆菌
C. 培养基A中添加了氯霉素,培养基B中添加了潮霉素
D. 能用来生产Hp疫苗的大肠杆菌在菌落3和5中
14.以下诗句中涉及的种间关系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B.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C.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D.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15.基因工程中PCR扩增产物一般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来鉴定。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PCR通过调节温度来控制DNA双链的解聚及模板与引物的结合
B. DNA分子的迁移速率与DNA分子大小和构象有关,与凝胶浓度无关
C. DNA分子具有可解离的基团,可以带上电荷,在电场中运动
D. 凝胶中的DNA分子通过染色,可在波长为300nm的紫外灯下被检测
16.研究发现,胰岛素进入血液循环后容易被降解,糖尿病患者需要反复注射胰岛素才能达到治疗效果。科研人员借助蛋白质工程改变了胰岛素中的某些氨基酸,提高了胰岛素在患者体内的稳定性,延长了其作用时间。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蛋白质工程的实质是在DNA分子水平上进行改造或合成
B. 氨基酸序列的差异是影响胰岛素在患者体内是否稳定的原因之一
C. 改造胰岛素应首先从设计胰岛素基因中的脱氧核苷酸序列出发
D. 蛋白质发挥功能必须依赖于正确的高级结构,因此蛋白质工程难度很大
17.“筛选”是生物技术与工程常用的技术手段,下列筛选目的与选用的技术手段不一致的是( )
A. AB. BC. CD. D
18.某同学在模拟“重组DNA分子”的操作中,获得5张写有部分DNA序列的硬纸片(如图1)。现用透明胶条模拟从大肠杆菌中分离出的DNA连接酶对它们进行连接,得到①~④四种结果(如图2),其中连接正确的有( )
A. 1个B. 2个C. 3个D. 4个
19.某机构欲生产出同时含有中药三白草和鱼腥草成分的有效成分D,并实现有效成分D的工业化生产,操作流程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过程①用酶解法处理,将组织分散成单个细胞
B. 过程②可以采用高Ca2+-高pH融合法来诱导原生质体融合
C. 过程③使细胞失去了特有的结构和功能,细胞的全能性降低
D. 过程④工厂化生产能提高单个细胞次生代谢产物的产量
20.为评估外源基因Vgb在菊花中的稳定性以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人员在种植转基因菊花的第二年,随机选取转基因菊花株系及周边非转基因菊花和各种杂草,提取DNA。根据Vgb设计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扩增,电泳结果如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注:CK表示质粒阳性对照,1为空白对照,2~10为转基因株系,11~15为不同种类杂草,16~20为非转基因菊花
A. 设置空白实验是为了排除实验操作、试剂污染等对结果的影响
B. 结果表明2年内Vgb基因在菊花细胞中稳定,且未发生向周边植物的扩散
C. 转基因植物与周边其他植物之间不可能通过花粉发生基因交流
D. 将Vgb基因转入其他植物时同样要经过安全性评价
21.毛束象是一种喜食植物嫩梢、幼叶的害虫,现对某地的毛束象种群进行调查,调查发现毛束象成虫危害主要发生期在雨季,其余时间无分布,其结果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b点数量小于a点,可能是由于幼叶成熟,食物来源减少所致
B. 调查说明毛束象的种群数量受湿度、温度等环境因素影响较大
C. 调查毛束象的种群数量时,可选择病害较重的植物进行统计
D. 为有效防治毛束象,应在a2前控制种群数量
22.科学家通过诱导iPS细胞定向分化,培育出所需器官进行自体移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iPS细胞是只能由成纤维细胞诱导形成的类似胚胎干细胞的一种细胞
B. 利用iPS细胞分化形成的器官进行自体移植后将引发机体产生细胞免疫
C. iPS细胞分化成不同细胞的过程中,遗传物质和蛋白质种类都发生了变化
D. iPS细胞较传统胚胎干细胞,具有细胞来源广泛、较少涉及伦理道德问题等优点
23.通过多种技术获得的胚胎,均需胚胎移植给受体才能获得后代,如图列举了几项技术成果。据此分析,叙述正确的是( )
A. ①过程需获得MⅡ期的去核卵母细胞
B. ②过程是通过有性生殖获得的克隆动物
C. ①②可通过③技术实现性状改良
D. 经胚胎移植产生的后代与受体性状保持一致
24.利用PCR技术扩增如图的一个P基因,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PCR扩增过程中,循环4轮共需要引物数为32
B. 利用PCR技术扩增图中的P基因,需要选择引物b、c
C. PCR扩增过程中,至少需要经过3轮循环后才能产生双链等长的P基因
D. 在延伸时,DNA聚合酶能够从引物的3'端开始连接脱氧核苷酸
25.诏安青梅以果大、皮薄、肉厚而驰名中外。青梅可用于制作果酒、果醋,图1为制作青梅果酒的简易装置图。青梅果肉含糖量低,制作果酒时需在青梅果浆中添加白砂糖,图2为添加的白砂糖浓度对酒精度和果酒感官评分的影响。据图回答问题:
(1)利用青梅进行酒精发酵时,其作用的菌种为 ______ ,家庭酿制青梅果酒时不需另外添加菌种,其原因是 ______ 。
(2)在青梅果酒发酵过程中,图1装置中的气阀a应处于 ______ (“打开”/“关闭”)状态,气阀b要通过一个长而弯曲的胶管与瓶身连接,目的是 ______ 。
(3)从图2可看出,青梅果酒酿制时果浆中初始糖度约为 ______ 时效果最佳。果酒发酵后期可接种醋酸菌继续发酵成果醋,请写出此过程果醋发酵的反应式 ______ 。
26.漳江口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福建省国际重要湿地之一,成片的红树林中,鱼虾在浅水中游弋,黑脸琵鹭和世界极度濒危鸟类勺嘴鹬等珍稀鸟类飞舞嬉戏。回答下列问题:
(1)自然状态下,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能较长时间保持相对稳定,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较强的 ______ ,从生态系统的结构分析,该能力大小取决于 ______ 。
(2)红树林演化出了支柱根、呼吸根与富含单宁酸的树皮等特殊结构,适应了间歇性潮水浸淹的特殊生境。单宁酸被动物取食后产生涩味,可抵御植食性动物的啮噬,单宁酸属于 ______ 信息,它的作用体现了信息传递可以 ______ 。分析支柱根与呼吸根对红树植物的作用: ______ 。
(3)涨潮的时候,鸟类在红树林的树冠上栖息,退潮的时候,又在林下滩涂上觅食;鸻鹬类水鸟有不同形状和长度的喙,分别吃滩涂中不同深度的食物。以上现象体现了群落具有 ______ 结构;从种间关系角度考虑,鸻鹬类水鸟具有不同的喙有利于 ______ 。
27.P24是HIV病毒颗粒的主要结构蛋白,P24单克隆抗体在HIV感染的诊断、治疗等方面有重要意义。现运用动物细胞融合技术生产P24单克隆抗体并对其进行活性鉴定。
(1)用P24蛋白对小鼠进行多次免疫,其目的是 ______ 。
(2)制备P24单克隆抗体过程中,取免疫小鼠脾中相应的细胞与小鼠骨髓瘤细胞,用 ______ (填一种方式)诱导融合,并经选择培养基筛选获得杂交瘤细胞。进一步筛选时,需先对含杂交瘤细胞的培养液进行稀释后培养,然后用 ______ 技术进行抗体检测,筛选出的细胞具有 ______ 的特性。
(3)T细胞被HIV感染后,会与未被感染的T细胞发生融合,从而形成多核巨细胞。多核巨细胞的数量可作为P24单克隆抗体活性鉴定的指标。请完善以下鉴定P24单克隆抗体活性的实验思路:
①将未被感染的T细胞等分为三组,处理如下:
A 组:未被感染的T细胞+细胞培养液;
B组:HIV感染的T细胞+未被感染的T细胞+细胞培养液;
C组:HIV感染的T细胞+未被感染的T细胞+ ______ ;
②48小时内每隔8小时测定三组的多核巨细胞数量,实验结果如图所示,并能得出结论:P24单克隆抗体能有效抑制多核巨细胞的形成。请推测图中①②③依次代表组 ______ 。
28.秦岭是我国南北区域分界线,植物种类多样、物种丰富,生活着大熊猫等珍稀物种。由于受到道路、农田及村民砍柴等的干扰,秦岭地区的大熊猫分割成几个局域种群,个别局域种群极小。
(1)研究秦岭大熊猫种群动态,常需要调查的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 ______ ,该数量特征除了受迁入率和迁出率的影响,还受大熊猫种群的 ______ 、 ______ 、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等因素的影响。
(2)我国已经启动了大熊猫生态廊道的调查规划和建设项目,这项措施对恢复大熊猫种群数量的意义: ______ 。
(3)建立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属于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中的 ______ 保护。已经建立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为什么还要建设保护大熊猫的自然保护区? ______ 。
(4)试从生物多样性价值的角度分析,“绿水青山可以带来金山银山,但金山银山买不到绿水青山。”原因是 ______ 。
29.CRISPR/Cas9是一种高效的基因编辑技术,原理如图1所示:由一条单链向导SgRNA引导Cas9蛋白识别并切割目标DNA双链的特定序列,以敲除目标基因或插入新的基因。我国科学家领衔的团队利用CRISPR/Cas9等技术,将的人突变亨廷顿舞蹈病致病基因(HTT基因)部分片段,插入猪基因组内,获得了人—猪“镶嵌”HTT基因,利用胚胎工程技术成功地构建了亨廷顿舞蹈病的动物模型。回答下列问题:
(1)PCR技术是获得HTT基因常用的方法,制备PCR反应体系时,向缓冲溶液中分别加入HTT基因模板、4种脱氧核糖核苷酸、 ______ 、 ______ 等进行扩增。
(2)SgRNA可识别并特异性结合目标DNA序列,二者结合所遵循的原则是 ______ 。Cas9蛋白相当于 ______ 酶,可催化 ______ 键断裂,可在受体细胞中特定的基因位点进行切割,改变基因结构。
(3)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可通过改变 ______ 的碱基序列,从而任意编辑基因组上的各种靶序列。若要将目标基因从目标DNA上切除下来,一般需要设计 ______ 种不同的SgRNA。
(4)含有插入序列的猪胚胎成纤维细胞在体外培养时通过细胞分裂,数量不断增加,当细胞贴壁生长到表面相互接触时,细胞停止分裂增殖,这种现象称为 ______ 。将含有插入序列的猪胚胎成纤维细胞的细胞核导入去核的卵母细胞的过程,称为 ______ 。此后进行体外胚胎培养并移植到代孕母猪体内,最终获得亨廷顿舞蹈病动物模型。
(5)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存在一定的脱靶效应:正常情况下,SgRNA通过20个核苷酸长度的引导序列与目标DNA序列发生碱基互补配对准确识别需要编辑的位点,然而有时会发生第18-20个碱基不匹配的情况,此时,Cas9可通过一个手指状的结构紧紧抓住错配区稳定住RNA-DNA双链,从而为Cas9切割DNA铺平道路,但这可能会导致Cas9在错误的基因位点切割双链DNA,从而引发潜在风险。请就如何降低脱靶效应,提出可能的思路: ______ 。
答案解析
1.B
【解析】解:A、引入到新环境的种群,若适应新环境,则一定时间内可能呈“J”形增长,A错误;
B、样方法适用于调查植物,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的种群密度。蚜虫活动范围不大,可以用样方法,B正确;
C、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很多,种群增长到一定数量后可能维持相对稳定或波动或下降,甚至衰退、消亡,C错误;
D、一年蓬的种群密度与林冠层的郁闭度有关,即与一年蓬受到的光照强度有关,阳光对种群密度的影响为非密度制约因素的影响,D错误。
故选:B。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有: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性别比例和年龄结构,此外还有种间关系、一些非生物因素等。
本题主要考查种群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结合所学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2.B
【解析】解:A、生态系统的功能有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A错误;
B、生物多样性价值包括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和潜在价值,B正确;
C、生物多样性的内容包括遗传(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C错误;
D、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有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D错误。
故选:B。
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指组成生物体的碳、氢、氧、氮、硫、磷等元素,都在不断进行着从非生物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非生物环境的循环过程。碳循环只是物质循环的一种。
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1)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的价值,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价值。
(2)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
(3)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
3、生态系统中的信息的种类有:
(1)物理信息: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如蜘蛛网的振动频率,蝙蝠发出的超声波。
(2)化学信息:通过化学物质传递,如动物的性外激素,信息素等。
(3)行为信息:通过动物特殊行为的传递,如蜜蜂跳舞、孔雀开屏等。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生物多样性的内容及价值,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3.A
【解析】解:A、不同的生态系统物种丰富度不同.物种丰富度指群落的物种数目,物种数目越多,物种丰富度越大,A错误;
B、米楮、甜楮等植物之间竞争阳光、空间,他们之间存在种间竞争关系,B正确;
C、研究植物的生态位,甜楮的生态位需要调查其出现的频率、种群密度等,C正确;
D、区分不同的群落类型,首先是依据其物种组成,D正确;
故选:A。
群落的特征包括群落的丰富度、群落的优势种、种间关系、空间结构范围和边界以及群落演替等,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之一,而衡量这一特征的为物种的丰富度,即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本题考查群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4.B
【解析】解:A、该食物网由5条食物链组成,A错误;
B、食虫鸟和蜘蛛都以食草昆虫为食,存在种间竞争关系,B正确;
C、若蛇数量减少,鹰的食物来源经过的食物链流向鹰的能量更多,因此鹰的数量先增加后保持稳定,C错误;
D、能量传递效率是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同化量之比,第二营养级含有植食性鸟,故草到食草昆虫的能量传递效率无法计算,D错误。
故选:B。
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是10%~20%。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多,在能量流动中消耗的能量就越多。
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等相关知识点,意在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熟练应用的能力。
5.B
【解析】解:A、实际上,平板划线法纯化菌种时,对接种环进行灼烧的次数并不代表在培养基上进行的划线次数,灼烧接种环的目的是杀死上次划线结束后接种环上残留的菌种,确保下次划线时接种环上的菌种来自本次划线,并目,最开始划线前也需要对接种环进行灼烧,因此,灼烧4次,提作员实际划线次数可能只有3次,A错误;
B、“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与计数”实验中,涂布器应该先在酒精中浸泡,然后在火焰上引燃,待酒精燃尽冷却后进行涂布,B正确;
C、“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动态变化”实验中,应该先盖上盖玻片,再将样品滴在盖玻片边缘,让其自行渗入计数室,C错误;
D、“设计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实验中,生态缸应放在散射光下,不能放在直射光照下,D错误。
故选:B。
1、生态瓶制作要求:生态瓶必须是封闭的;生态瓶中投放的几种生物必须具有很强的生活力,成分齐全(具有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态瓶材料必须透明;生态瓶宜小不宜大,瓶中的水量应占其容积的45,要留出一定的空间;生态瓶采光用较强的散射光;选择生命力强的生物,动物不宜太多,个体不宜太大。
2、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采集、调查,因为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
3、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常用的是样方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计数→计算种群密度;活动能力大的动物常用标记重捕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捕获并标记个体→重捕并计数→计算种群密度。
本题考查生物学实验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6.A
【解析】解:A、松毛虫的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因此A为松毛虫同化的能量,A正确;
B、粪便量不属于该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应为上一个营养级固定或同化的能量,故灰喜鹊流向分解者的能量F属于松毛虫的同化量,松毛虫流向分解者的能量C属于马尾松固定的能量,因此由松毛虫流入分解者的能量可用D+F表示,B错误;
C、该条食物链中,在数量上松毛虫的数量多于马尾松,因此该食物链中的生物在数量上不呈正金字塔形,C错误;
D、当松毛虫的数量增加时,灰喜鹊的数量也会增多,从而使松毛虫种群数量下降;当松毛虫种群数量下降时,灰喜鹊的种群数量也下降,从而使松毛虫数量增加,因此松毛虫和灰喜鹊数量保持相对稳定是负反馈调节的结果,D错误。
故选:A。
能量流经第二营养级的情况分析:
(1)初级消费者摄入的能量=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粪便中的能量,即粪便中的能量不属于该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应为上一个营养级固定或同化的能量。
(2)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呼吸消耗的能量+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3)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分解者利用的能量+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未被利用的能量。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态金字塔,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具体过程;识记生态金字塔的类型及特点,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7.C
【解析】解:A、初生演替从无到有,所需时间较长,次生演替有一定基础,所需时间较短,A错误;
B、沙丘、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B错误;
C、无论是初生演替还是次生演替,都是从结构简单的群落发展为结构复杂的群落,C正确;
D、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都有竞争现象,D错误。
故选:C。
1、群落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2、初生演替: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3、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4、群落演替的原因:生物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包括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等)与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本题考查群落演替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群落演替的类型及相关的实例,掌握群落演替的特点,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8.D
【解析】解:A、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A错误;
B、绿色植物和硝化细菌都是生产者,但是动物不都是消费者,如动物中的蚯蚓属于分解者,B错误;
C、一种生物在不同的食物链中可以占据不同的营养级,C错误;
D、消费者和分解者都是异养生物,消费者从活的生物体中获取营养物质,分解者从动植物遗体中获取营养物质,它们获取营养的方式有区别,D正确。
故选:D。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无机环境)。
(2)生产者(自养型):主要是绿色植物,还有少数化能合成型生物。
(3)消费者(异养型):主要是动物,还有营寄生生活的微生物。
(4)分解者(异养型):主要是指营腐生生活细菌和真菌,还有少数动物。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成分,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掌握各生物成分的类别及实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9.C
【解析】解:A、生态足迹是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生存所需要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生态足迹包含人口规模与人均对环境的影响,生态足迹的值越大,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越大,A正确;
B、人类负荷指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规模,可由生态足迹来衡量,若一个地区的生态承载力小于生态足迹时,就会出现生态赤字,B正确;
C、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快、人口增长缓慢,因此人均生态足迹大,C错误;
D、汽车尾气会增大生态足迹,建议人们绿色出行,D正确。
故选:C。
生态足迹:又叫生态占用,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面积。生态足迹越大,代表人类所需的资源越多,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越大。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难度适中。
10.D
【解析】解:A、为更好的预防杂菌污染,操作者双手、试验台等应用体积分数70%的酒精进行消毒,A错误;
B、在100℃条件下煮沸5~6分钟属于消毒方法,可杀死微生物的营养细胞和一部分芽孢,B错误;
C、吸管、培养皿、金属用具等可以采用干热灭菌法进行灭菌,培养基应采用湿热灭菌法,C错误;
D、为避免杂菌污染,实验操作时应避免已经灭菌处理的材料用具与周围物品相接触,D正确。
故选:D。
1、灭菌是指使用强烈的理化因素杀死物体内外一切微生物的细胞、芽孢和孢子的过程,常用的方法有灼烧灭菌、干热灭菌和高压蒸汽灭菌。消毒是指用比较温和的物理或化学方法仅杀死物体体表或内部的一部分微生物的过程,常用的方法有煮沸消毒法、巴氏消毒法、紫外线或化学药物消毒法等。
2、实验室常用的灭菌方法:①灼烧灭菌:将微生物的接种工具,如接种环、接种针或其他金属工具,直接在酒精灯火焰的充分燃烧层灼烧,可以迅速彻底地灭菌,此外,在接种过程中,试管口或瓶口等容易被污染的部位,也可以通过火焰燃烧来灭菌。②干热灭菌:能耐高温的,需要保持干燥的物品,如玻璃器皿(吸管、培养皿)和金属用具等,可以采用这种方法灭菌。③高压蒸汽灭菌:将灭菌物品放置在盛有适量水的高压蒸汽灭菌锅内,为达到良好的灭菌效果,一般在压力为100kPa,温度为121℃的条件下,维持15~30min。
本题考查消毒和灭菌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具备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1.C
【解析】解:A、只要含有DNA的生物组织均可作为提取DNA的材料,但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无细胞核,不可作为提取DNA的材料,A错误;
B、DNA在2ml/L的NaCl溶液中的溶解度最大,高于或低于此浓度其溶解度均降低,B错误;
C、在溶有DNA的滤液中加入蛋白酶,可分解其中的杂质蛋白,C正确;
D、鉴定DNA时,应将丝状物溶于2ml/L的NaCl溶液中,然后再加入二苯胺试剂进行沸水浴加热,D错误。
故选:C。
DNA、RNA、蛋白质和脂质等在物理和化学性质方面存在差异,可以利用这些差异,选用适当的物理方法或化学方法对它们进行提取。
本题主要考查DNA粗提取实验,对于此类试题,需要学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原理、实验采用的试剂及试剂的作用、实验步骤等,需要学生注意在学习过程中的积累。
12.D
【解析】解:A、方法①是杂交育种,原理是基因重组,方法③是基因工程育种,原理也是基因重组;方法②是单倍体育种,其原理为染色体数目变异,A正确;
B、方法②是单倍体育种,与杂交育种相比,确实具有明显缩短育种年限的优势,B正确;
C、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常用农杆菌转化法,C正确;
D、单倍体育种过程中也需要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来获得单倍体植株,D错误。
故选:D。
①为杂交育种并让植株连续自交进行筛选;②是单倍体育种中选取花药进行离体培养;③是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将抗病基因导入叶肉细胞。
本题考查育种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能结合所学知识正确作答。
13.C
【解析】解:A、基因重组是指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发生重新组合,主要发生在有性生殖过程中,但通过基因工程将不同来源的 DNA 拼接,可以赋予生物新的遗传特性,也属于基因重组的范畴,故利用基因工程将Ipp20基因整合到大肠杆菌的DNA中属于基因重组,A正确;
B、原核细胞作为受体细胞时,可用Ca2+处理受体细胞,使细胞处于一种能吸收周围环境中DNA分子的生理状态,更容易将基因表达载体导入其中,B正确;
CD、该过程使用了限制酶 Xh I和Xba I切割质粒和Ipp20基因,结合图示可知,在构建目的基因表达载体的过程中氯霉素抗性基因被切割掉,保留了潮霉素抗性基因,不管是正常质粒还是重组质粒都含有潮霉素抗性基因,但只有正常质粒才同时含有氯霉素抗性基因,因此,可以先用含有潮霉素的培养基A筛选出导入正常质粒、重组质粒的大肠杆菌,再采用同位影印接种到含有氯霉素的培养基B和含有潮霉素的培养基A中,此时含有重组质粒的大肠杆菌不能在含有氯霉素的培养基 B上生长,从而与培养基A(对照)相比会消失一些菌落,对照两个平板上减少的菌落就是符合要求的大肠杆菌菌落,结合图示可知,符合要求的大肠杆菌菌落是3和5,C错误,D正确。
故选:C。
基因工程技术的基本步骤:
1、目的基因的获取:方法有从基因文库中获取、利用PCR技术扩增和人工合成。
2、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是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基因表达载体包括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和标记基因等。
3、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根据受体细胞不同,导入的方法也不一样。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的方法有农杆菌转化法、基因枪法和花粉管通道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最有效的方法是显微注射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微生物细胞的方法是感受态细胞法。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基因工程的操作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难度适中。
14.B
【解析】解:ABCD、渔翁捕食鹬和蚌,种间关系为捕食;豆和草属于竞争关系,种间关系为竞争;鹿捕食青草,种间关系为捕食;“螳螂捕蝉”中螳螂属于捕食者,蝉属于被捕食者,而“黄雀在后”中黄雀是捕食者,而螳螂是被捕食者,种间关系为捕食。综上所述,以下诗句中涉及的种间关系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B,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种间关系是指不同物种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关系,主要包括互利共生、寄生、竞争和捕食四种。
本题考查种间关系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5.B
【解析】解:A、PCR在高温作用下,打开DNA双链,在此基础上,适当降温使模板与引物相结合,A正确;
B、DNA分子的迁移速率不仅与DNA分子大小和构象有关,也与凝胶浓度有关,B错误;
C、DNA分子带有可解离的基团,能带上电荷从而在电场中运动,C正确;
D、凝胶中的DNA分子经染色后可在特定波长300nm的紫外灯下被检测出来,D正确。
故选:B。
1、DNA粗提取和鉴定的原理:(1)DNA的溶解性:DNA和蛋白质等其他成分在不同浓度NaCl溶液中溶解度不同;DNA不溶于酒精溶液,但细胞中的某些蛋白质溶于酒精;DNA对酶、高温和洗涤剂的耐受性。(2)DNA的鉴定:在沸水浴的条件下,DNA遇二苯胺会被染成蓝色。
2、PCR原理:在高温作用下,打开DNA双链,每条DNA单链作为母链,以4种游离脱氧核苷酸为原料,合成子链,在引物作用下,DNA聚合酶从引物3'端开始延伸DNA链,即DNA的合成方向是从子链的5'端自3'端延伸的。实际上就是在体外模拟细胞内DNA的复制过程。DNA的复制需要引物,其主要原因是DNA聚合酶只能从3′端延伸DNA链。
本题考查PCR技术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具备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6.C
【解析】解:A、蛋白质工程的基本流程为:预期蛋白质功能→设计预期的蛋白质结构→推测应有氨基酸序列→据氨基酸序列推出脱氧核苷酸序列(基因)→DNA合成,最终要利用基因工程上来解决蛋白质的合成,因此蛋白质工程的实质是在DNA分子水平上进行设计和改造蛋白质,A正确;
B、氨基酸序列差异,导致胰岛素的空间结构有所改变,影响了它的功能,因此氨基酸序列的差异是影响胰岛素在患者体内是否稳定的原因之一,B正确;
C、胰岛素属于蛋白质,改造胰岛素应首先从设计预期的蛋白质结构出发,C错误;
D、多数蛋白质除具有一级结构(即氨基酸顺序)外,还具有复杂的高级结构,即空间结构,而很多蛋白质的空间结构是人们目前还不清楚的,因此实施蛋白质工程的难度很大,D正确。
故选:C。
蛋白质工程的基本流程:根据中心法则逆推以确定目的基因的碱基序列:预期蛋白质功能→设计预期的蛋白质结构→推测应有氨基酸序列→据氨基酸序列推出脱氧核苷酸序列(基因)→DNA合成,最终还是回到基因工程上来解决蛋白质的合成。
本题考查蛋白质工程基本原理,要求考生识记蛋白质工程的原理及基本流动等,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17.D
【解析】解:A、质粒上的标记基因可表达出特殊的物质或使得细胞具有特殊的属性,因而可利用质粒上的标记基因筛选重组DNA分子,A正确;
B、胚胎移植前,需要对通过体外受精或其他方式得到的胚胎进行质量筛选,以便选择发育良好的胚胎进行移植,提高移植后胚胎的成活率,B正确;
C、制备单克隆抗体时,第一次筛选出杂交瘤细胞,第二次从分子水平筛选出产生所需抗体的杂交瘤细胞,C正确;
D、要筛选能分解尿素的细菌,配制的培养基中要以尿素为唯一氮源,而蛋白胨可提供氮源,筛选出能分解尿素的细菌需要在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上筛选,马铃薯培养基上含有氮源,不能用其添加尿素来筛选能分解尿素的细菌,D错误。
故选:D。
单克隆抗体制备流程:先给小鼠注射特定抗原使之发生免疫反应,之后从小鼠脾脏中获取已经免疫的B淋巴细胞;诱导B细胞和骨髓瘤细胞融合,利用选择培养基筛选出杂交瘤细胞;进行抗体检测,筛选出能产生特定抗体的杂交瘤细胞;进行克隆化培养,即用培养基培养和注入小鼠腹腔中培养;最后从培养液或小鼠腹水中获取单克隆抗体。
本题考查生物技术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具备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8.C
【解析】解:DNA连接酶是连接两个DNA片段的磷酸二酯键,平末端可以直接相连,黏性末端需要互补才能相连,所以图中①③④的连接是正确的。
故选:C。
限制酶:
(1)来源:主要从原核生物中分离纯化出来。
(2)特异性:能够识别双链DNA分子的某种特定核苷酸序列,并且使每一条链中特定部位的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断裂。
(3)结果:形成黏性末端或平末端。
本题考查限制酶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限制酶的来源、特点及作用结果,能扣住两个“特定”理解限制酶的专一性,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19.B
【解析】解:A、过程①是获得原生质体,因为植物细胞的细胞壁阻碍着细胞间的杂交,因此必须先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去除细胞壁,获得原生质体,不是将组织分散成单个细胞,A错误;
B、过程②是诱导原生质体融合,人工诱导原生质体融合的方法包括物理法和化学法。物理法包括电融合法、离心法;化学法包括聚乙二醇融合法、高Ca2+-高pH融合法,B正确;
C、过程③为诱导杂种原生质体经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脱分化指已分化的细胞失去其特定的结构和功能,转变为未分化的细胞,进而形成不定形的薄壁组织团块,因此细胞的全能性增强,C错误。
D、利用植物细胞培养技术对单个细胞或细胞团进行增殖,从中提取次生代谢物,实现细胞产物的工厂化生产,但工厂化生产不能提高单个细胞次生代谢物的产量,D错误。
故选:B。
分析题图:图中过程①是获得原生质体,过程②是诱导原生质体融合,过程③为诱导杂种原生质体经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过程④是提取有效成分D。
本题考查植物体细胞杂交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植物体细胞杂交的具体过程及应用,能正确分析题图,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20.C
【解析】解:A、设置空白实验是为了排除实验操作、试剂污染等对结果的影响,能提高实验的准确度,A正确;
B、2~10为转基因菊花株系均检测到外源基因Vgb,11~15为不同种类杂草均未检测到外源基因Vgb,16~20为非转基因菊花均未检测到外源基因Vgb,说明2年内Vgb基因在菊花细胞中稳定,且未发生向周边植物的扩散,B正确;
C、实验结果不能证明转基因植物与周边其他植物之间没有通过花粉发生基因交流,可能存在其他植株将花粉传给转基因植株,在转基因植物上也能检测到外源基因Vgb,C错误;
D、将外源基因转入其他植物时同样要经过安全性评价,D正确。
故选:C。
基因工程技术的基本步骤:
(1)目的基因的获取:方法有从基因文库中获取、利用PCR技术扩增和人工合成。
(2)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是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基因表达载体包括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和标记基因等。
(3)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根据受体细胞不同,导入的方法也不一样.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的方法有农杆菌转化法、基因枪法和花粉管通道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最有效的方法是显微注射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微生物细胞的方法是感受态细胞法。
(4)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分子水平上的检测:①检测转基因生物染色体的DNA是否插入目的基因--DNA分子杂交技术;②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了mRNA--分子杂交技术;③检测目的基因是否翻译成蛋白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个体水平上的鉴定:抗虫鉴定、抗病鉴定、活性鉴定等。
本题考查基因工程及应用,要求考生识记基因工程的操作工具及操作步骤,掌握基因工程的原理及应用,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理解和应用层次的考查。
本题结合图解主要考查基因工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
21.C
【解析】解:A、a点对应的是5月份,b点对应的是7月份,根据题干“喜食植物嫩梢、幼叶”可知,b点数量小于a点,可能是由于幼叶成熟,食物来源减少所致,A正确;
B、题干中指出调查发现毛束象成虫危害主要发生期在雨季,其余时间分布少,因此种群受温度和湿度等环境因素影响较大,B正确;
C、在调查毛束象的种群数量时,要随机取样,如果选择病害较重的植物进行统计会导致结果偏大,C错误;
D、如图所示,最大环境容纳量大概是a,有效防治害虫应在种群数量达到a2之前,D正确。
故选:C。
调查种群数量时应随机取样。分析题图可知,毛束象成虫的危害期与该地的雨季相吻合,说明其种群受温度和湿度等环境因素影响较大。
本题考查种群数量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2.D
【解析】解:A、iPS细胞可由成纤维细胞诱导形成的类似胚胎干细胞,也可由其它的细胞诱导形成,如:已分化的T细胞、B细胞,A错误;
B、利用iPS细胞分化形成的器官进行自体移植,可避免机体产生细胞免疫,B错误;
C、iPS细胞分化成不同细胞的过程,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故基因表达的产物—蛋白质的种类发生了变化,但遗传物质没有发生变化,C错误;
D、将特定转录因子导入成纤维细胞,获得了诱导多能干细胞(简称iPS细胞),类似于胚胎干细胞,而胚胎干细胞取自胚胎,故与胚胎干细胞相比,使用iPS细胞治疗疾病更不易涉及伦理问题,D正确。
故选:D。
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本题考查细胞分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具备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3.C
【解析】解:A、核移植过程中需要处于MⅡ期的去核卵母细胞,而过程①是培育试管动物,需要培育到适宜时期(桑葚胚或囊胚等时期)进行胚胎移植,A错误;
B、过程②得到的是克隆动物,是无性生殖的一种,B错误;
C、过程③是转基因技术,转基因可导入外源优良基因,为过程①②提供了改良性状的方式,C正确;
D、经胚胎移植产生的后代与供体性状基本保持一致,D错误。
故选:C。
分析图可知,图中过程①是培育试管动物,过程②是克隆技术,属于无性繁殖,过程③是转基因技术获得转基因动物。
本题考查细胞核移植技术和胚胎移植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两种技术的概念、过程、类型及应用,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24.A
【解析】解:A、PCR扩增过程中,循环4轮共新形成30条DNA单链,每新形成一条单链需要消耗一个引物,所以PCR扩增过程中,循环4轮共需要引物数为30,A错误;
BD、DNA聚合酶不能从头合成DNA,只能将单个核苷酸加到已有链的3'端,所以利用PCR技术扩增图中的P基因,引物需要与模板链的3'端结合,即需要选择引物b、c,BD正确;
C、由于DNA复制为半保留复制,所以PCR扩增过程中,至少需要经过3轮循环后才能产生双链等长的P基因,C正确。
故选:A。
PCR利用了DNA的热变性原理,通过调节温度来控制DNA双链的解聚与结合。PCR仪实质上就是一台能够自动调控温度的仪器,一次PCR一般要经历30次循环。
本题考查PCR技术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PCR技术的概念、条件等基础知识,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25.酵母菌 青梅表皮上附有酵母菌 关闭 避免空气中其他微生物进入发酵装置 20% C2H5OH+O2→酶CH3COOH+H2O+能量
【解析】解:(1)利用青梅进行酒精发酵时起作用的菌种为酵母菌。家庭酿制青梅果酒时不需另外添加菌种,是因为在青梅表面本身就存在酵母菌。
(2)在青梅果酒发酵过程中,气阀a应处于关闭状态,以创造无氧环境,利于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气阀b要通过一个长而弯曲的胶管与瓶身连接,目的是防止空气中的杂菌进入。
(3)从图2曲线可看出,当初始糖浓度为20%时,酒精度及果酒感官评分均最高,青梅果酒酿制时果浆中初始糖度约为20%时效果最佳。在果酒的基础上,果醋发酵的反应式为C2H5OH+O2→酶CH3COOH+H2O+能量。
故答案为:
(1)酵母菌 青梅表皮上附有酵母菌
(2)关闭 避免空气中其他微生物进入发酵装置
(3)20% C2H5OH+O2→酶CH3COOH+H2O+能量
1、果酒制作菌种是酵母菌,代谢类型是异养兼性厌氧型真菌,属于真核细胞,条件是18~30℃、前期需氧,后期不需氧。
2、果醋制作菌种是醋酸菌,属于原核细胞,适宜温度为30~35℃,需要持续通入氧气。
本题考查发酵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6.自我调节能力 生态系统的组分多少,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 化学 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 支柱根有利于抗击风浪,呼吸根便于在潮水浸淹期间吸收氧气 垂直 减少竞争,充分利用环境资源
【解析】解:(1)生态平衡指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的一种状态。生态平衡是通过负反馈调节机制实现的,即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与生态系统的组分多少,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
(2)化学信息指在生命活动中,生物产生的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单宁酸被动物取食后产生涩味,从而抵御植食性动物的啮噬,因此单宁酸属于化学信息,它体现了生物信息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进而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生物的特征与环境相适应,支柱根具有支持的作用,有利于红树林抗击风浪呼吸根便于红树林在潮水浸淹期间吸收氧气。
(3)群落在垂直方向的配置状态称为群落的垂直结构。由题意可知,鸟类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在不同的层次都不同,这体现了群落具有垂直结构。鸻鹬类水鸟具有不同的喙,分别吃滩涂中不同深度的食物,从种间角度考虑,鸻鹬类水鸟具有不同的喙可以减少竞争,充分利用环境资源。
故答案为:
(1)自我调节能力 生态系统的组分多少,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
(2)化学 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 支柱根有利于抗击风浪,呼吸根便于在潮水浸淹期间吸收氧气
(3)垂直 减少竞争,充分利用环境资源
1.生态平衡
(1)概念: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的一种状态。
(2)调节机制:负反馈调节。
2.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1)有利于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2)有利于生物种群的繁衍。
(3)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进而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本题考查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7.促使小鼠产生更多的能分泌抗P24抗体的B细胞 灭活的病毒(聚乙二醇、电融合) 抗原—抗体杂交 能产生P24抗体又能无限增殖 P24单克隆抗体+细胞培养液 BCA
【解析】解:(1)对小鼠多次接种P24蛋白(抗原),目的是使其产生更多的(能分泌抗P24抗体的)B细胞。
(2)动物细胞融合可用仙台病毒或聚乙二醇或电刺激法进行促融。此后需要经过两次筛选,第一次筛选出杂交瘤细胞(即效应B细胞和骨髓瘤细胞融合形成的),第二次通过克隆化培养和抗体检测(原理是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筛选出既能产生特异性抗体P24又能无限增殖的杂交瘤细胞。
(3)由题意可知,该实验目的是验证P24单克隆抗体的活性,其中A组为对照,B组验证T细胞被感染后形成大量多核巨细胞,C组验证P24抗体的活性,所以C组应为HIV感染的T细胞+未被感染的T细胞+P24单克隆抗体。预期对照组(A组)无多核巨噬细胞,B组有较多多核巨噬细胞,C组多核巨噬细胞数量较B组少,因此①②③依次代表组BCA。
故答案为:
(1)促使小鼠产生更多的能分泌抗P24抗体的B细胞
(2)灭活的病毒(聚乙二醇、电融合) 抗原—抗体杂交 能产生P24抗体又能无限增殖
(3)P24单克隆抗体+细胞培养液 BCA
基因工程技术的基本步骤:
(1)目的基因的获取
方法有从基因文库中获取、利用PCR技术扩增和人工合成。
(2)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
是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基因表达载体包括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和标记基因等,标记基因可便于目的基因的鉴定和筛选。
(3)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
根据受体细胞不同,导入的方法也不一样。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的方法有农杆菌转化法、基因枪法和花粉管通道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最有效的方法是显微注射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微生物细胞的方法是钙离子处理法。
(4)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
分子水平上的检测:①检测转基因生物染色体的DNA是否插入目的基因——PCR技术;②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了mRNA——PCR技术;③检测目的基因是否翻译成蛋白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个体水平上的鉴定:抗虫鉴定、抗病鉴定、活性鉴定等。
本题考查单克隆抗体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具备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8.种群密度 出生率 死亡率 打破了大熊猫种群间的地理隔离,促进种群间的基因交流,有利于大熊猫的繁衍 易地 建设自然保护区是对大熊猫进行就地保护的措施,是对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保护 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大于直接价值
【解析】解:(1)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种群密度受迁入率和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的直接影响,受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的间接影响。
(2)大熊猫生态廊道打破了大熊猫种群间的地理隔离(地理隔离指的是同一种生物由于地理上的障碍而分成不同的种群,使得种群间不能发生基因交流的现象),可促进种群间的基因交流,有利于大熊猫的繁衍。
(3)易地保护是指将濒危生物迁出原地,移入动物园、植物园、水族馆和濒危动物繁育中心,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管理,故建立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属于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中的易地保护。就地保护是保护物种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因为建设自然保护区是对大熊猫进行就地保护的措施,是对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保护,故已经建立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还要建设保护大熊猫的自然保护区。
(4)生物多样性具有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和潜在价值。一般来说,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明显大于它的直接价值,“绿水青山”主要体现间接价值,“金山银山”主要体现直接价值,所以“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就是因为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大于直接价值。
故答案为:
(1)种群密度 出生率 死亡率
(2)打破了大熊猫种群间的地理隔离,促进种群间的基因交流,有利于大熊猫的繁衍
(3)易地 建设自然保护区是对大熊猫进行就地保护的措施,是对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保护
(4)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大于直接价值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①就地保护(自然保护区):就地保护是保护物种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②易地保护:动物园、植物园。③利用生物技术对生物进行濒危物种及濒危物种的基因保护。
本题考查种群和生物多样性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种群的数量特征;识记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等知识,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29.引物 耐高温的DNA聚合酶 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限制 磷酸二酯 SgRNA的引导序列 2 接触抑制 动物体细胞核移植 设计SgRNA的长度为17个碱基,避免第18-20个碱基不匹配时,导致错误位点的切割
【解析】解:(1)PCR反应体系中除了HTT基因模板、4种脱氧核糖核苷酸,还需要加入耐高温的DNA聚合酶(如TaqDNA聚合酶)和引物。
(2)结合图1可知,SgRNA与目标DNA序列结合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Cas9蛋白相当于限制酶,可催化磷酸二酯键断裂,可在受体细胞中特定的基因位点进行切割,改变基因结构。
(3)RISPR/Cas9是一种高效的基因编辑技术,原理如图1所示:由一条单链向导SgRNA引导Cas9蛋白识别并切割目标DNA双链的特定序列,以敲除目标基因或插入新的基因。因此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可通过SgRNA的引导序列来编辑基因组上的靶序列;要将目标基因从目标DNA上切除下来,一般需要设计2种不同的SgRNA。设计两种sgRNA时,它们可以分别与目标基因两侧的特定序列互补。当Cas9蛋白在这两个sgRNA的引导下进行切割时,就会将目标基因所在的片段从DNA链上更精确地切除。
(4)细胞贴壁生长到表面相互接触时停止分裂增殖的现象称为接触抑制;将细胞核导入去核的卵母细胞的过程称为体细胞核移植。
(5)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存在脱靶效应的原因,即有时会出现第18-20个碱基不匹配时,Cas9仍能通过手指状结构稳定双链从而导致在错误位点切割DNA。可以从提高SgRNA与目标DNA序列碱基互补配对的准确性、优化Cas9对匹配程度的识别能力等方面来思考降低脱靶效应的思路。例如设计SgRNA的长度为17个碱基,避免第18-20个碱基不匹配时,导致错误位点的切割。
故答案为:
(1)引物 耐高温的DNA聚合酶
(2)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限制 磷酸二酯
(3)SgRNA的引导序列 2
(4)接触抑制 动物体细胞核移植
(5)设计SgRNA的长度为17个碱基,避免第18-20个碱基不匹配时,导致错误位点的切割
1、PCR技术是获取目的基因的一种技术,需要有基因模板、4种脱氧核糖核苷酸作为原料、以及引物和TaqDNA聚合酶等才能进行。
2、基因工程技术的基本步骤:目的基因的获取,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
本题综合考查了PCR技术、基因工程、动物细胞培养及核移植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理解识记有关技术的原理及操作步骤,掌握各操作步骤中需要注意的细节,能将教材中的知识结合题中信息进行迁移应用。生物技术与工程
筛选目的
技术手段
A
基因工程
获得含重组质粒的受体细胞
用特定的标记基因筛选
B
胚胎工程
获得高质量健康胚胎
移植前对胚胎进行遗传筛查
C
单克隆抗体制备
获得能产生特定抗体的杂交瘤细胞
克隆化培养和抗体检测
D
微生物的培养
获得尿素分解菌
配制添加尿素的马铃薯培养基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生物][期末]2023~2024学年福建省漳州市高二(下)期末试卷(有解析),共27页。
这是一份[生物][期末]福建省漳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共2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非选择题,共50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生物][期末]福建省漳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共2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非选择题,共50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