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28页未读,
继续阅读
福建省漳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生物试卷(Word版附解析)
展开这是一份福建省漳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生物试卷(Word版附解析),共3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考试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答案请填写在答题纸上。
第I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有且仅有一个答案正确,每小题2分)请将选择题答案填写入答题卡中。
1. 对绝大多数生物来说,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 )
A. 多糖B. 蛋白质C. DNA片段D. RNA片段
2. 下列关于遗传学概念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 显性性状:两个亲本杂交,子一代中显现出来的性状
B. 性状分离: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
C. 等位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
D. 伴性遗传:由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遗传上总是与性别相关联的现象
3. 下列属于染色体异常遗传病的是( )
A. 白化病B. 猫叫综合征C. 镰状细胞贫血D. 青少年型糖尿病
4. 下列关于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研究,叙述正确的是( )
A. 孟德尔在豌豆杂交实验中进行了正交和反交
B. 雌雄配子之间随机结合,体现了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
C. “F1产生配子时,等位基因彼此分离”属于孟德尔假说内容之一
D. 孟德尔完成测交实验并统计结果属于“假说一演绎法”中演绎推理
5. 在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中,具有1:1比例的是( )
①杂种自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
②杂种产生配子类型的比例
③杂种测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
④杂种自交后代的遗传因子类型比例
⑤杂种测交后代的遗传因子类型比例
A. ①②④B. ②④⑤C. ①③⑤D. ②③⑤
6. 艾弗里的肺炎链球菌体外转化实验、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这两个实验在设计思路上的共同点是( )
A. 重组DNA片段,研究其表型效应
B. 去掉DNA片段,研究其表型效应
C. 设法分别研究DNA和蛋白质各自的效应
D. 应用同位素标记技术,研究DNA在亲代与子代之间的传递
7.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内含逆转录酶,携带的RNA在宿主细胞内不能直接作为合成蛋白质的模板。结合下图“中心法则”分析,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HIV蛋白质外壳的合成必须要经过③、①、②、⑤过程
B. HIV进行③、②、⑤过程的模板及原料来自于宿主细胞
C. 中心法则中④、⑤过程的碱基配对方式相同
D. 中心法则中①、②、③过程所需要的原料相同
8. 下列有关实验操作或现象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在“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中,2个桶内的彩球数量既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相等
B. 在广大人群中随机取样调查某种遗传病的发病率,在患者家系中调查某种遗传病的遗传方式
C. 在“低温诱导植物细胞染色体数目变化”实验中,根尖用卡诺氏液固定后用蒸馏水冲洗2次
D. 在“探究抗生素对细菌选择作用”实验中,抑菌圈直径随培养代数的增加而减小
9. 下列关于密码子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一种氨基酸对应一种或几种密码子
B. 同一密码子在不同情况下可能编码不同氨基酸
C. 与密码子5'-AGC-3'配对的反密码子为5'-GCU-3′
D. 密码子改变,其相应tRNA携带的氨基酸也发生改变
10. 我国科学家用辐射方法处理大豆,培育成了“黑农五号”大豆新品种,产量提高了16%。这种育种方法属于( )
A. 诱变育种B. 杂交育种C. 单倍体育种D. 多倍体育种
11. 下列关于可遗传变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都能导致新基因型的产生
B. 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换可能引起基因重组
C. 染色体结构变异,会使染色体上的基因数目或排列顺序发生改变
D. 基因突变可发生在一个DNA分子的不同部位,体现了基因突变的不定向性
12. 下图是用35S或32P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未标记大肠杆菌的实验示意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应分别用含35S或32P的培养基培养噬菌体,得到含35S或32P标记的噬菌体
B. 放射性检测的结果是a、d中放射性很高,b、c中放射性很低
C. 若实验二中c的放射性偏高,与④过程中搅拌不充分有关
D. 实验一和实验二的子代噬菌体均含有少量放射性
13. 表观遗传普遍存在于生物体的生长、发育和衰老的整个生命活动过程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表观遗传可能是基因中某些碱基发生甲基化修饰造成的
B. 构成染色体的组蛋白发生甲基化和乙酰化等修饰也会产生表观遗传
C. 表观遗传中基因碱基序列保持不变,只是表型改变,属于不可遗传变异
D. 基因甲基化可能干扰RNA聚合酶与基因的结合,从而抑制了基因表达
14. 香蕉栽培种是由二倍体的野生祖先种和四倍体香蕉杂交得到,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二倍体的野生祖先种和四倍体香蕉是不同物种
B. 香蕉栽培种减数分裂时联会紊乱难以形成可育配子
C. 用四倍体香蕉的花粉进行离体培养获得的植株长得弱小,且高度不育
D. 与野生祖先种相比,香蕉栽培种常常含有较多糖类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
15. 我国科学家结合单倍体育种技术成功培育出玉米新品种,部分育种过程如下图。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过程①通过有丝分裂进行细胞增殖
B. 该育种方法与杂交育种相比,能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C. 过程②需用秋水仙素或低温处理单倍体萌发的种子以获得二倍体
D. 该育种过程涉及的生物学原理有植物细胞的全能性和染色体变异
16. 以下4个遗传系谱图(图中黑色表示患者)一定不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的是( )
A. B.
C. D.
17. 下列有关生物学科学史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摩尔根发明了测定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相对位置的方法,说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B. 沃森和克里克发现了DNA双螺旋结构,提出了DNA半保留复制方式的假说
C. 格里菲思用肺炎链球菌感染小鼠的实验,证明了DNA是转化因子
D. 达尔文认为群体中出现可遗传的有利变异和环境的定向选择是适应形成的必要条件
18. 下列关于生物进化和生物多样性叙述,错误的是( )
A. 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就是新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
B. 适应相对性的根本原因是遗传的稳定性与环境不断变化之间的矛盾
C. 化石、比较解剖学和胚胎学等证据,有力支持了达尔文的共同由来学说
D. 将古人类化石中DNA与现代人类DNA进行比较,获得人类进化的证据属于分子生物学证据
19. 与有丝分裂相比,只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出现的特征是( )
A. 染色体发生复制B. 同源染色体联会
C. 染色体着丝粒分裂D. 姐妹染色单体分开
20. 某DNA含有m个碱基,其中有n个胸腺嘧啶。下图表示该DNA的复制过程,b、c表示子链,A、B表示相关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c链的左侧为3'端,右侧为5'端
B. 图中A是解旋酶,B是DNA聚合酶
C. 该DNA复制一次需要m/2-n个胞嘧啶
D. b、c两条子链均沿酶A移动方向延伸
21. 癌症是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有关细胞癌变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原癌基因突变导致相应蛋白质活性减弱,可能引起细胞癌变
B. 亚硝酸盐能改变核酸的碱基,可能诱发细胞癌变
C. 癌症的发生并不是单一基因突变的结果,而是一种累积效应
D. 癌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使其容易在体内分散转移
22. 预防和减少出生缺陷,是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举措。下列有关预防和减少出生缺陷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禁止近亲结婚可杜绝遗传病患儿的降生
B. 遗传咨询可确定胎儿是否患唐氏综合征
C. 产前诊断可确定胎儿是否患所有的先天性疾病
D. 患红绿色盲的女性和正常男性婚配,建议其生女儿
23. 水稻香味性状与抗病性状独立遗传。无香味(A)对有香味(a)为显性,抗病(B)对易感病(b)为显性。用无香味易感病植株与无香味抗病植株杂交得F1,F1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两亲本的基因型分别是Aabb、AaBb
B. F1中无香味抗病的植株占3/8
C. F1无香味易感病植株中能稳定遗传的占1/8
D. F1自交,F₂中有9种基因型
24. 鸽子的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腹部羽毛的颜色由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现将纯合白色雌鸽与纯合灰色雄鸽交配,F1中雌鸽均为灰色,雄鸽均为白色。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灰色对白色为显性性状
B. 亲本基因型分别是ZaW、ZAZA
C. F1的雌雄个体交配,F2中灰色雌鸽所占的比例为1/4
D. 在该种鸽子群体中,雌鸽白色个体的比例远大于雄鸽白色个体的比例
25. 果蝇眼色有紫色、红色和白色三种,受两对等位基因(A/a和B/b)控制。果蝇眼色色素的产生必须有A基因;B基因控制紫色色素的形成,b基因纯合使色素成为红色;无色素个体眼色呈白色。利用两只纯合亲本果蝇进行以下实验:
不考虑X、Y的同源区段,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控制果蝇眼色的两对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
B. F1雌雄个体经减数分裂都产生4种比例相等的配子
C. F2中紫眼的基因型有4种,白眼雌果蝇中纯合子占1/2
D. 让F2中红眼雌、雄果蝇相互交配,后代中白眼占1/6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二、非选择题
26. 下图甲~丁为某只果蝇(2N=8)体内细胞分裂示意图(仅画出部分染色体)。图甲中①~④表示染色体,a~h表示染色单体。图戊I~IV表示果蝇进行某种细胞分裂时,处于不同阶段四种细胞类型,a~c表示细胞核中DNA、染色体或染色单体。请回答问题:
(1)甲细胞中含有______个四分体,a和e同时进入一个配子的概率为______,①与④的片段交换属于_______变异。
(2)丙细胞中含有______个染色体组。丁细胞的名称是_______。在细胞甲~丁中,能体现基因分离和自由组合定律实质的是细胞______。
(3)图戊中表示DNA的是______(填字母)。图戊中I~IV中一定无同源染色体的细胞类型是______。
(4)已知果蝇的红眼(B)、白眼(b)基因仅位于X染色体上。两只红眼雌、雄果蝇进行杂交,子代出现一只性染色体组成为XXY的白眼果蝇,若不考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互换,产生该异常白眼果蝇原因是______。
27. 研究发现,β-地中海贫血症是由于正常基因A突变成致病基因a,导致患者的β-珠蛋白(血红蛋白的组成部分)合成受阻(见下图,AUG、UAG分别为起始密码子和终止密码子)。请回答问题:
(1)图中过程①所需的酶是______,过程②所需的RNA是_____。
(2)基因A与基因a不同根本原因是______。据图可知,基因A突变成基因a,是由于DNA模板链上的碱基发生________的变化。
(3)该异常β-珠蛋白分子量比正常珠蛋白小,原因是_____。β-地中海贫血症十分罕见,严重时会导致个体死亡,这表明该突变具有_______和多害性的特点。
28. 下图A~E表示五个昆虫种群,它们最初都是由种群A迁徙到甲、乙两个海岛上,经过长期演化形成。下图表示演化过程。请回答问题:
(1)在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受选择的是__________(填“表型”或“基因型”)。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过程实际上是生物与生物以及________的过程。
(2)A种群内部个体间形态和大小方面的差异,体现的是_______多样性。迁到乙岛的B种群没有进化为E种群而进化成D种群,原因是乙岛环境条件与甲岛不同,_______所起的作用不同,乙岛上B种群的________和基因库发生改变而进化成D种群。
(3)若人为地将E种群迁入乙海岛后,出现______,则说明D、E不是同一个物种。
(4)C种群(XY型,2N=24)中有一对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A/a)。AA、Aa、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20%、50%、30%,该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为_______。若要对该昆虫的基因组测序,应该测定_______条染色体。
29. 拟南芥被科学家誉为“植物中的果蝇”,其果瓣有紫色和白色两种表型,已知白色、紫色果瓣形成的生物化学途径如图所示。现有两株纯合白色果瓣植株杂交,F1植株全为紫色果瓣。将F,植株自交,F2植株中紫色果瓣:白色果瓣=9:7。请回答问题:
(1)控制拟南芥果瓣颜色性状的两对基因遵循基因的__________定律,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A、B基因控制拟南芥果瓣颜色性状的方式是通过控制__________,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2)杂交亲本的基因型是_______。现让F2中的紫色果瓣植株自交,单株收获种子并分别种植形成多个株系,其中后代表现为紫色果瓣:白色果瓣=9:7的株系占______。
(3)若两株白色果瓣植株杂交,所得F1中紫色果瓣:白色果瓣=1:1,则两亲本基因型为______。
30. 果蝇的体色(B、b)和毛形(F、f),分别由非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两对基因中有一对基因仅位于X染色体上。若甲、乙两组杂交组合繁殖得到的F1表型及比例如下表,请回答问题:
(1)果蝇的体色和毛形基因中,_______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毛形性状的_______为隐性性状。
(2)杂交组合甲亲本的基因型是______,杂交组合乙中母本的基因型是_____。
(3)杂交组合乙的后代没有雌性个体,其可能的原因有两个:①基因f使精子致死;②基因b和f共同使精子致死。现欲设计简单的杂交实验进一步明确原因,可从上述杂交组合的F1选择表型为_______的雄果蝇为父本,与雌果蝇杂交,观察统计子代性别及比例。预测结果及结论:若_______,则是基因f使精子致死;若______,则是基因b和f共同使精子致死。杂交组合
亲本表型
F1表型及比例
父本
母本
雄性
雌性
甲
灰身直毛
黑身直毛
1/4灰身直毛、1/4灰身分叉毛、1/4黑身直毛、1/4黑身分叉毛
1/2灰身直毛、1/2黑身直毛
乙
黑身分叉毛
灰身直毛
1/2灰身直毛、1/2灰身分叉毛
0
漳州市2023-2024学年(下)期末高中教学质量检测
高一生物(必修2)试卷
(考试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答案请填写在答题纸上。
第I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有且仅有一个答案正确,每小题2分)请将选择题答案填写入答题卡中。
1. 对绝大多数生物来说,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 )
A. 多糖B. 蛋白质C. DNA片段D. RNA片段
【答案】C
【解析】
【分析】基因通常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对RNA病毒而言,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RNA片段;每个DNA上有许多个基因,没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不属于基因但属于DNA的一部分。
【详解】对绝大多数生物(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和DNA病毒)来说,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故选C。
2. 下列关于遗传学概念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 显性性状:两个亲本杂交,子一代中显现出来的性状
B. 性状分离: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
C. 等位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
D. 伴性遗传:由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遗传上总是与性别相关联的现象
【答案】A
【解析】
【分析】相对性状是指同一生物的同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具有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F1表现出来的性状是显性性状,未表现出的性状是隐性性状。等位基因是指位于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上,控制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的一对基因。一般用同一英文字母的大小写来表示,如A和a。
【详解】A、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F1表现出来的(唯一)性状是显性性状,不表现出的性状是隐性性状,A错误;
B、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为性状分离,B正确;
C、等位基因是指位于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上,控制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的(相对性状)一对基因,C正确;
D、由位于性染色体上基因控制,遗传上总是与性别相关联的现象,即在雌雄个体中比例不同,这种现象称为伴性遗传,D正确。
故选A。
3. 下列属于染色体异常遗传病的是( )
A. 白化病B. 猫叫综合征C. 镰状细胞贫血D. 青少年型糖尿病
【答案】B
【解析】
【分析】1、人类遗传病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1)单基因遗传病包括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并指)、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白化病)、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血友病、色盲)、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抗维生素D佝偻病);(2)多基因遗传病是由多对等位基因异常引起的,如青少年型糖尿病;(3)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包括染色体结构异常遗传病(如猫叫综合征)和染色体数目异常遗传病(如21三体综合征)。2、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变异(重复、缺失、易位、倒位)和染色体数目变异。
【详解】A、白化病是由于基因突变导致黑色素合成缺陷所引起的单基因遗传病,不是染色体异常遗传病,A错误;
B、 猫叫综合征是人的第 5 号染色体部分缺失引起的遗传病,属于染色体结构异常遗传病,B正确;
C、 镰状细胞贫血是由于基因突变导致血红蛋白分子结构异常引起的单基因遗传病,不是染色体异常遗传病,C错误;
D、青少年型糖尿病属于多基因遗传病,不是染色体异常遗传病,D错误。
故选B。
4. 下列关于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研究,叙述正确的是( )
A. 孟德尔在豌豆杂交实验中进行了正交和反交
B. 雌雄配子之间随机结合,体现了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
C. “F1产生配子时,等位基因彼此分离”属于孟德尔假说内容之一
D. 孟德尔完成测交实验并统计结果属于“假说一演绎法”中的演绎推理
【答案】A
【解析】
【分析】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
(1)提出问题:在纯合亲本杂交和F1自交两组豌豆遗传实验基础上,观察现象,提出问题。
(2)做出假设:生物的性状是由细胞中的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
(3)演绎推理:以假说为依据,预期测交实验结果的过程。如果这个假说是正确的,那么F1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配子,这样测交就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后代。
(4)实验验证:比较测交实验的实际结果与演绎推理的预期结果,如果一致,就证明假说是正确的,否则假说是错误的。
(5)得出结论。
【详解】A、孟德尔在选用纯种的高茎豌豆和矮茎豌豆作亲本,进行了正反交实验,A正确;
B、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结合,B错误;
C、孟德尔时期并没有基因的概念,孟德尔假说的核心内容是F1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C错误;
D、孟德尔完成测交实验并统计结果属于“假说一演绎法”中实验验证,D错误。
故选A。
5. 在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中,具有1:1比例的是( )
①杂种自交后代性状分离比
②杂种产生配子类型的比例
③杂种测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
④杂种自交后代的遗传因子类型比例
⑤杂种测交后代的遗传因子类型比例
A. ①②④B. ②④⑤C. ①③⑤D. ②③⑤
【答案】D
【解析】
【分析】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详解】①杂种自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3:1,①错误;
②杂种子一代为杂合子,其产生的配子比例为1:1,②正确;
③杂种子一代测交后代性状分离比例为1:1,③正确;
④杂种自交后代的遗传因子类型比例为1:2:1,④错误;
⑤杂种测交后代的遗传因子类型比例为1:1,⑤正确。
综上,②③⑤正确,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6. 艾弗里的肺炎链球菌体外转化实验、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这两个实验在设计思路上的共同点是( )
A. 重组DNA片段,研究其表型效应
B. 去掉DNA片段,研究其表型效应
C. 设法分别研究DNA和蛋白质各自的效应
D. 应用同位素标记技术,研究DNA在亲代与子代之间的传递
【答案】C
【解析】
【分析】1、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思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思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2、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详解】A、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中发生了基因重组,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并没有发生基因重组,A错误;
B、两个实验中都没有去掉DNA片段,B错误;
C、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关键是,设法将DNA与其他物质分开,单独地、直接地观察他们的作用,C正确;
D、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没有应用同位素示踪技术,D错误。
故选C。
7.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内含逆转录酶,携带的RNA在宿主细胞内不能直接作为合成蛋白质的模板。结合下图“中心法则”分析,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HIV蛋白质外壳的合成必须要经过③、①、②、⑤过程
B. HIV进行③、②、⑤过程的模板及原料来自于宿主细胞
C. 中心法则中④、⑤过程的碱基配对方式相同
D. 中心法则中①、②、③过程所需要的原料相同
【答案】C
【解析】
【分析】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TV)是RNA病毒,主要侵染T细胞,在宿主细胞内能进行逆转录和相关蛋白质的合成。
【详解】A、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TV)携带的RNA在宿主细胞内不能直接作为合成蛋白质的模板,因此子代病毒蛋白质外壳的合成至少要经过③逆转录、②转录、⑤翻译过程,A错误;
B、病毒提供了模板RNA,在宿主细胞中发生的所有过程的原料都来自于宿主细胞,B错误;
C、④RNA复制和⑤翻译过程碱基配对方式均是A-U、U-A、G-C、C-G,C正确;
D、①DNA复制所需原料为脱氧核糖核苷酸、②转录所需原料为核糖核苷酸、③过程所需要的原料为脱氧核糖核苷酸,D错误。
故选C。
8. 下列有关实验操作或现象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在“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中,2个桶内的彩球数量既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相等
B. 在广大人群中随机取样调查某种遗传病的发病率,在患者家系中调查某种遗传病的遗传方式
C. 在“低温诱导植物细胞染色体数目变化”实验中,根尖用卡诺氏液固定后用蒸馏水冲洗2次
D. 在“探究抗生素对细菌的选择作用”实验中,抑菌圈直径随培养代数的增加而减小
【答案】C
【解析】
【分析】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实验:
(1)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实验的原理:低温能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子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两极,从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
(2)该实验的步骤为选材→固定→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3)该实验采用的试剂有卡诺氏液(固定)、改良苯酚品红染液(染色),体积分数为15%的盐酸溶液和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溶液(解离)。
【详解】A、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中,每个小桶中两种小球的数量必须相等,但两个小桶中小球的总数不一定相等,A正确;
B、通过遗传咨询可推测出某些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大致推测出该病在家族中的发病率,发病率应对人群进行随机调查才能推算出,B正确;
C、低温诱导植物细胞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实验中,卡诺氏液固定细胞形态后,用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冲洗2次,C错误;
D、“探究抗生素对细菌的选择作用”实验中抑菌圈边缘可能存在具有耐药性的细菌,从抑菌圈边缘的菌落上挑取细菌,经过抗生素的多代筛选,细菌的耐药性越来越强,抗生素抑制细菌生长的作用越弱,抑菌圈的直径越小,D正确。
故选C。
9. 下列关于密码子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一种氨基酸对应一种或几种密码子
B. 同一密码子在不同情况下可能编码不同氨基酸
C. 与密码子5'-AGC-3'配对的反密码子为5'-GCU-3′
D. 密码子改变,其相应tRNA携带的氨基酸也发生改变
【答案】D
【解析】
【分析】密码子具有简并性和通用性。
【详解】A、密码子具有简并性,一种氨基酸可能有多种与之相对应的密码子,A正确;
B、同一密码子在不同情况下可能编码不同氨基酸,这是生物适应环境的结果,B正确;
C、密码子与反密码子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与密码子5'-AGC-3'配对的反密码子为5'-GCU-3',C正确;
D、密码子具有简并性,一种氨基酸可能有多种与之相对应的密码子,所以密码子改变,其相应tRNA携带的氨基酸不一定发生改变,D错误。
故选D。
10. 我国科学家用辐射方法处理大豆,培育成了“黑农五号”大豆新品种,产量提高了16%。这种育种方法属于( )
A. 诱变育种B. 杂交育种C. 单倍体育种D. 多倍体育种
【答案】A
【解析】
【分析】诱变育种的原理为基因突变;育种方法为:用物理因素(如X射线、γ射线、紫外线、中子、激光、电离辐射等)或化学因素(如亚硝酸、碱基类似物、硫酸二乙酯、秋水仙素等各种化学药剂)或空间诱变育种(用宇宙强辐射、微重力等条件)来处理生物
基因突变主要发生在DNA复制过程中,即发生在有丝分裂间期或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间期。
【详解】科学家用辐射方法处理大豆,培育成了“黑农五号”大豆新品种,产量提高了16%.这种通过物理因素使生物的基因发生突变,然后从突变的类型中选择出目标类型,进而获得新品种,该育种方法属于诱变育种,A正确。
故选A。
11. 下列关于可遗传变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都能导致新基因型的产生
B. 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换可能引起基因重组
C. 染色体结构变异,会使染色体上的基因数目或排列顺序发生改变
D. 基因突变可发生在一个DNA分子的不同部位,体现了基因突变的不定向性
【答案】D
【解析】
【分析】可遗传的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1)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这会导致基因结构的改变,进而产生新基因;
(2)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非等位基因重新组合,包括两种类型:①自由组合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着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组合;②交叉互换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体),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的交叉互换而发生重组。此外,某些细菌(如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在人为作用(基因工程)下也能产生基因重组;
(3)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变异(重复、缺失、易位、倒位)和染色体数目变异。
【详解】A、基因突变可以产生新的基因,进而产生新的基因型,基因重组可以使不同的基因重新组合,进而产生新的基因型,所以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都能导致新基因型的产生,A正确;
B、在减数分裂Ⅰ的前期,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换可能引起基因重组,B正确;
C、染色体结构缺失或重复,会使染色体上基因的数目发生改变,易位或倒位会使染色体上基因的排列顺序发生改变,C正确;
D、基因突变可发生在一个DNA分子的不同部位,体现了基因突变的随机性,D错误。
故选D。
12. 下图是用35S或32P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未标记大肠杆菌的实验示意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应分别用含35S或32P的培养基培养噬菌体,得到含35S或32P标记的噬菌体
B. 放射性检测的结果是a、d中放射性很高,b、c中放射性很低
C. 若实验二中c的放射性偏高,与④过程中搅拌不充分有关
D. 实验一和实验二的子代噬菌体均含有少量放射性
【答案】B
【解析】
【分析】1、噬菌体是DNA病毒,它的头部和尾部的外壳都是由蛋白质构成的,头部含有DNA。S是蛋白质的特征元素,P是DNA的特征元素。
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组装→释放。
3、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该实验的结论:DNA是遗传物质。
【详解】A、噬菌体为寄生生活的微生物,不能直接用培养液培养,A错误;
B、实验一中用35S标记的是蛋白质,蛋白质不能进入大肠杆菌,分离后出现在上清液中,故a的放射性很高,b的放射性很低;实验二中用32P标记的是DNA,分离后出现在沉淀物中,故d的放射性很高,c的放射性很低,B正确;
C、用含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时,c部分放射性含量偏高的原因是混合培养时间过短导致DNA还来不及注入细菌,或混合培养时间过长导致细菌裂解后释放出了子代噬菌体,C错误;
D、实验一的子代噬菌体不含有少量放射性,D错误。
故选B。
13. 表观遗传普遍存在于生物体的生长、发育和衰老的整个生命活动过程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表观遗传可能是基因中某些碱基发生甲基化修饰造成的
B. 构成染色体的组蛋白发生甲基化和乙酰化等修饰也会产生表观遗传
C. 表观遗传中基因碱基序列保持不变,只是表型改变,属于不可遗传变异
D. 基因甲基化可能干扰RNA聚合酶与基因结合,从而抑制了基因表达
【答案】C
【解析】
【分析】表观遗传是指DNA序列不发生变化,但基因的表达却发生了可遗传的改变,即基因型未发生变化而表型却发生了改变,如DNA的甲基化。
【详解】A、表观遗传可能是基因中某些碱基发生甲基化修饰造成的,该过程基因的碱基序列未发生变化,但可能导致表型发生变化,A正确;
B、构成染色体的组蛋白发生甲基化和乙酰化等修饰也可能影响基因的表达,从而产生表观遗传,B正确;
C、表观遗传是指DNA序列不发生变化,但基因的表达却发生了可遗传的改变,C错误;
D、基因甲基化可能干扰RNA聚合酶与基因的结合,导致转录不能进行,从而抑制了基因表达,D正确。
故选C。
14. 香蕉的栽培种是由二倍体的野生祖先种和四倍体香蕉杂交得到,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二倍体的野生祖先种和四倍体香蕉是不同物种
B. 香蕉栽培种减数分裂时联会紊乱难以形成可育配子
C. 用四倍体香蕉的花粉进行离体培养获得的植株长得弱小,且高度不育
D. 与野生祖先种相比,香蕉栽培种常常含有较多糖类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
【答案】C
【解析】
【分析】多倍体植株的特点是茎干粗壮,花、叶、果实形状较大,体内的糖类、蛋白质物质含量较高,生长速度迟缓、植株高度较低、果实产量较少。
【详解】A、二倍体的野生祖先种和四倍体香蕉杂交后代(香蕉栽培种)不可育,故两者是不同物种,A正确;
B、香蕉栽培种体细胞内含有三个染色体组,减数分裂时联会紊乱难以形成可育配子,B正确;
C、用四倍体香蕉的花粉进行离体培养获得的植株是单倍体,单倍体植株一般长得弱小,但是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可育,C错误;
D、与二倍体的野生祖先种相比,香蕉栽培种(三倍体)是多倍体,可能含有较多糖类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D正确。
故选C。
15. 我国科学家结合单倍体育种技术成功培育出玉米新品种,部分育种过程如下图。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过程①通过有丝分裂进行细胞增殖
B. 该育种方法与杂交育种相比,能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C. 过程②需用秋水仙素或低温处理单倍体萌发的种子以获得二倍体
D. 该育种过程涉及的生物学原理有植物细胞的全能性和染色体变异
【答案】C
【解析】
【分析】植物组织培养的原理是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其过程为:离体的植物组织,器官或细胞经过脱分化过程形成愈伤组织(高度液泡化,无定形状态薄壁细胞组成的排列疏松、无规则的组织),愈伤组织经过再分化过程形成胚状体,进一步发育成为植株。
【详解】A、过程①包含脱分化和再分化,通过有丝分裂进行细胞增殖,A正确;
B、单倍体育种一般是利用由花粉粒直接培育出的单倍体植株,通过人工诱导,使它的染色体数加倍,从而使每对染色体上的成对基因均为纯合体来培育新品种,这样的个体一般都是纯合子,自交后代不会发生性状分离,且还能明显缩短育种年限,B正确;
C、过程②需用秋水仙素或低温诱导处理单倍体的幼苗,不是种子,C错误;
D、该过程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涉及植物细胞的全能性,由单倍体到纯和二倍体运用了染色体数目变异,D正确。
故选C。
16. 以下4个遗传系谱图(图中黑色表示患者)一定不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的是( )
A. B.
C. D.
【答案】D
【解析】
【分析】几种常见的单基因遗传病及其特点:
1、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红绿色盲、血友病等,其发病特点:(1)男患者多于女患者;(2)隔代交叉遗传,即男患者将致病基因通过女儿传给他的外孙。
2、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抗维生素D性佝偻病,其发病特点:(1)女患者多于男患者;(2)世代相传。
3、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多指、并指、软骨发育不全等,其发病特点:患者多,多代连续得病。
4、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白化病、先天聋哑、苯丙酮尿症等,其发病特点:患者少,个别代有患者,一般不连续。
5、伴Y染色体遗传:如人类外耳道多毛症,其特点是:传男不传女。
【详解】A、根据A图不能确定其遗传方式,可能是伴X隐性遗传病,也可能是常染色体遗传病,A错误;
B、根据B图不能确定其遗传方式,可能是伴X隐性遗传病,也可能是伴X显性遗传病,也可能是常染色体遗传病,B错误;
C、根据C图可以确定其是隐性遗传病,可能是伴X隐性遗传病,也可能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C错误;
D、D图如果是伴X隐性遗传病,则父亲正常,女儿一定不患病,所以D一定不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D正确。
故选D。
17. 下列有关生物学科学史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摩尔根发明了测定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相对位置的方法,说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B. 沃森和克里克发现了DNA双螺旋结构,提出了DNA半保留复制方式的假说
C. 格里菲思用肺炎链球菌感染小鼠的实验,证明了DNA是转化因子
D. 达尔文认为群体中出现可遗传的有利变异和环境的定向选择是适应形成的必要条件
【答案】C
【解析】
【分析】萨顿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的假说,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
【详解】A、摩尔根和他的学生发明了测定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相对位置的方法,即荧光标记法,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A正确;
B、沃森和克里克依据威尔金斯和富兰克林提供的DNA衍射图谱及有关数据,推算出DNA分子呈螺旋结构,提出了DNA半保留复制方式的假说,B正确;
C、格里菲思依据在“肺炎链球菌的转化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做出的推论是: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促成“R型活细菌转化成S型活细菌”的转化因子,但他并不知道这种“转化因子”到底是什么物质,C错误;
D、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认为适应的来源是可遗传的变异,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可遗传的变异和定向的环境变化是适应形成的必要条件,D正确。
故选C。
18. 下列关于生物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就是新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
B. 适应相对性的根本原因是遗传的稳定性与环境不断变化之间的矛盾
C. 化石、比较解剖学和胚胎学等证据,有力支持了达尔文的共同由来学说
D. 将古人类化石中DNA与现代人类DNA进行比较,获得人类进化的证据属于分子生物学证据
【答案】A
【解析】
【分析】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1)化石证据: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最重要的、比较全面的证据,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先后顺序,说明了生物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逐渐进化而来的。(2)比较解剖学证据:具有同源器官的生物是由共同祖先演化而来。这些具有共同祖先的生物生活在不同环境中,向着不同的方向进化发展,其结构适应于不同的生活环境,因而产生形态上的差异。(3)胚胎学证据:①人和鱼的胚胎在发育早期都出现鳃裂和尾;②人和其它脊椎动物在胚胎发育早期都有彼此相似的阶段。(4)细胞水平的证据:①细胞有许多共同特征,如有能进行代谢、生长和增殖的细胞;②细胞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5)分子水平的证据:不同生物的DNA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既有共同点,又存在差异性。
【详解】A、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过程不仅仅是新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还有基因层次以及生态系统层次的多样性,A错误;
B、适应相对性的根本原因是由于遗传物质的稳定性决定的性状的稳定性与环境不断变化之间的矛盾,B正确;
C、化石、比较解剖学和胚胎学等证据,有力支持了达尔文的共同由来学说,C正确;
D、将古人类化石中DNA与现代人类DNA进行比较,获得人类进化的证据属于分子生物学证据,D正确。
故选A。
19. 与有丝分裂相比,只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出现的特征是( )
A. 染色体发生复制B. 同源染色体联会
C. 染色体着丝粒分裂D. 姐妹染色单体分开
【答案】B
【解析】
【分析】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主要区别有以下几点,分别是:①、有丝分裂的结果是染色体数目不变,DNA数目减半,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染色体和DNA都减半。②、有丝分裂无同源染色体分离,减数分裂同源染色体要分离。③、有丝分裂前DNA复制一次分裂一次,减数分裂DNA复制一次分裂两次。④、1个细胞有丝分裂产生2个细胞,减数分裂1个细胞分裂产生4个细胞。⑤、减数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要进行联会,有丝分裂无联会现象。
【详解】A、有丝分裂间期和减数分裂前的间期均会发生染色体复制,A错误;
B、有丝分裂不发生同源染色体联会,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发生同源染色体联会,B正确;
C、有丝分裂后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均发生染色体着丝粒分裂,C错误;
D、有丝分裂后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均发生姐妹染色单体分开,D错误。
故选B。
20. 某DNA含有m个碱基,其中有n个胸腺嘧啶。下图表示该DNA的复制过程,b、c表示子链,A、B表示相关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c链的左侧为3'端,右侧为5'端
B. 图中A是解旋酶,B是DNA聚合酶
C. 该DNA复制一次需要m/2-n个胞嘧啶
D. b、c两条子链均沿酶A移动方向延伸
【答案】D
【解析】
【分析】图示为DNA复制的过程,A为解旋酶,B为DNA聚合酶,a、d为DNA的两条母链,b、c为正在合成的子链。
【详解】A、DNA复制时,子链的延伸方向是5'→3'端,由图可知,c链的合成是不连续的,所以判断c链的左侧为3'端,右侧为5'端,A正确;
B、图示为DNA复制的过程,A为解旋酶,B为DNA聚合酶,B正确;
C、某DNA含有m个碱基,其中有n个胸腺嘧啶,则A=T=n,C=G=1/2(m-2n)=m/2-n,所以该DNA复制一次需要m/2-n个胞嘧啶,C正确;
D、DNA分子的两条链是反向平行的,在DNA复制时,两条链都为模板,所以b链沿酶A移动方向延伸,c链沿酶A移动的相反方向延伸,D错误。
故选D。
21. 癌症是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有关细胞癌变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原癌基因突变导致相应蛋白质活性减弱,可能引起细胞癌变
B. 亚硝酸盐能改变核酸的碱基,可能诱发细胞癌变
C. 癌症的发生并不是单一基因突变的结果,而是一种累积效应
D. 癌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使其容易在体内分散转移
【答案】A
【解析】
【分析】癌细胞是指受到致癌因子的作用,细胞中遗传物质发生变化,变成不受机体控制的、连续进行分裂的恶性增殖细胞。细胞癌变的原因包括外因和内因,外因是各种致癌因子,内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癌细胞的特征:能够无限增殖;形态结构发生显著改变;细胞表面发生变化,细胞膜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
【详解】A、原癌基因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过程,原癌基因突变或过量表达导致相应蛋白质活性增强,可能引起细胞癌变,A错误;
B、亚硝酸盐属于致癌因子,可能诱发细胞癌变,B正确;
C、癌症的发生并不是单一基因突变的结果,至少在一个细胞中发生5~6个基因突变,才能赋予癌细胞所有的特征,这是一种累积效应,C正确;
D、癌细胞中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容易在体内分散和转移,D正确。
故选A。
22. 预防和减少出生缺陷,是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举措。下列有关预防和减少出生缺陷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禁止近亲结婚可杜绝遗传病患儿的降生
B. 遗传咨询可确定胎儿是否患唐氏综合征
C. 产前诊断可确定胎儿是否患所有的先天性疾病
D. 患红绿色盲的女性和正常男性婚配,建议其生女儿
【答案】D
【解析】
【分析】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
1、产前诊断:胎儿出生前,医生用专门的检测手段确定胎儿是否患某种遗传病或先天性疾病,产前诊断可以大大降低病儿的出生率。
2、遗传咨询:在一定的程度上能够有效的预防遗传病的产生和发展。
【详解】A、禁止近亲结婚可以降低隐性遗传病的发病率,但不能杜绝遗传病患儿的降生,A错误;
B、遗传咨询可分析新生儿可能患某些遗传病的概率是否偏高,但不能确定胎儿是否患唐氏综合征,唐氏综合征是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可以通过产前诊断(羊水检查)确定,B错误;
C、产前诊断可以确定胎儿是否患有某种遗传病或先天性疾病,但不能确定所有的先天性疾病,C错误;
D、患红绿色盲的女性和正常男性婚配,因为儿子一定会患红绿色盲,因此建议其生女儿,D正确。
故选D。
23. 水稻香味性状与抗病性状独立遗传。无香味(A)对有香味(a)为显性,抗病(B)对易感病(b)为显性。用无香味易感病植株与无香味抗病植株杂交得F1,F1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两亲本的基因型分别是Aabb、AaBb
B. F1中无香味抗病的植株占3/8
C. F1无香味易感病植株中能稳定遗传的占1/8
D. F1自交,F₂中有9种基因型
【答案】C
【解析】
【分析】分析子代的性状,可以用分离定律的思想解决自由组合的问题,如单独分析抗病感病的比例,可知亲本的基因型,分析无香味和有香味的比例,可知亲本另一对基因型。一对相同性状的亲本杂交,若子代出现不同于亲本的性状,则双亲均为杂合子,如题中的无香味亲本。
【详解】A、分析柱状图,图中无香味感病与无香味抗病植株杂交后代中:抗病和不抗病的比为50:50=1:1,说明亲本相关基因型是Bb与bb;无香味和有香味的比值为75:25=3:1,说明亲本相关基因型是Aa与Aa,则亲本的基因型是AaBb与Aabb,A正确;
B、亲本的基因型是AaBb与Aabb,则F1中无香味抗病(A_Bb)的植株占3/4×1/2=3/8,B正确;
C、亲代的基因型为Aabb×AaBb,F1无香味易感病A_bb占3/4×1/2=3/8,纯合子AAbb占1/4×1/2=1/8,因此F1无香味易感病植株中能稳定遗传的占1/3,C错误;
D、亲本的基因型是AaBb与Aabb,F1关于A/a的基因型有AA、Aa、aa,关于B/b的基因型有Bb、bb,因此F1自交,F2中有9种基因型,D正确。
故选C。
24. 鸽子的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腹部羽毛的颜色由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现将纯合白色雌鸽与纯合灰色雄鸽交配,F1中雌鸽均为灰色,雄鸽均为白色。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灰色对白色为显性性状
B. 亲本基因型分别是ZaW、ZAZA
C. F1的雌雄个体交配,F2中灰色雌鸽所占的比例为1/4
D. 在该种鸽子群体中,雌鸽白色个体的比例远大于雄鸽白色个体的比例
【答案】C
【解析】
【分析】决定性状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在遗传上总是和性别相关联,这种现象叫作伴性遗传。
【详解】AB、依题意,鸽子的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且“纯合白色雌鸽与纯合灰色雄鸽交配,F1中雌鸽均为灰色,雄鸽均为白色”,可推断控制腹部羽毛颜色的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且亲本的基因型为ZaZa、ZAW。雌鸽亲本表现白色,因此,白色对灰色为显性性状,AB错误;
C、亲本的基因型为ZaZa、ZAW,则F1的基因型为ZaW、ZAZa。F1的雌雄个体自由交配,F2中灰色雌鸽(ZaW)所占的比例为1/2×1/2=1/4,C正确;
D、腹部羽毛颜色的遗传为伴性遗传,且白色为显性性状,则雄鸽白色个体的比例大于雌鸽白色个体的比例,D错误。
故选C。
25. 果蝇眼色有紫色、红色和白色三种,受两对等位基因(A/a和B/b)控制。果蝇眼色色素的产生必须有A基因;B基因控制紫色色素的形成,b基因纯合使色素成为红色;无色素个体眼色呈白色。利用两只纯合亲本果蝇进行以下实验:
不考虑X、Y的同源区段,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控制果蝇眼色的两对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
B. F1雌雄个体经减数分裂都产生4种比例相等的配子
C. F2中紫眼的基因型有4种,白眼雌果蝇中纯合子占1/2
D. 让F2中红眼雌、雄果蝇相互交配,后代中白眼占1/6
【答案】D
【解析】
【分析】紫色果蝇应同时含有A和B基因,红色果蝇应含有A基因但不含B基因,白色个体不含A基因。亲本杂交后F1中雌雄个体表现型不同,说明果蝇的眼色与性别相关联。
【详解】A、由“果蝇眼色色素的产生必须有A基因;B基因控制紫色色素的形成,b基因纯合使色素成为红色;无色素个体眼色呈白色”可判断,紫色果蝇应同时含有A和B基因,红色果蝇应含有A基因但不含B基因,白色个体不含A基因。亲本纯合红眼雌果蝇和纯合白眼雄果蝇杂交,F1中雌、雄个体的表现型不同,说明生物的性状与性别相关联。若A/a位于X染色体上、B/b位于常染色体上,亲本纯合红眼雌果蝇的基因型为bbXAXA、纯合白眼雄果蝇的基因型为bbXaY或BBXaY,F1雌雄个体全为红眼或全为紫眼,不符合题意。若A/a位于常染色体上、B/b位于X染色体上,亲本纯合红眼雌果蝇的基因型为AAXbXb、纯合白眼雄果蝇的基因型为aaXBY时,F1雌果蝇基因型为AaXBXb,表现型为紫眼,雄果蝇基因型为AaXbY,表现型为红眼,F2中紫眼个体(A XB )占比=3/4×1/2=3/8,红眼个体(A XbXb、A XbY)占比=3/4×1/2=3/8,白眼个体(aa )占比=1/4×1=1/4,与题干F2中比值相符,说明假设正确。A/a位于常染色体上、B/b位于X染色体上,控制果蝇眼色的两对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A正确;
B、F1雌性个体的基因型为AaXBXb,能产生配子类型及比例为AXB:AXb:aXB:aXb=1:1:1:1;F1雄性个体基因型为AaXbY,能产生配子类型及比例为AXb:AY:aXb:aY=1:1:1:1,B正确;
C、F1雌性个体的基因型为AaXBXb,雄性个体基因型为AaXbY,F1雌雄个体相互交配后F2中紫眼个体基因型有AAXBXb、AaXBXb、AAXBY、AaXBY共4种;F2中白眼雌果蝇(aaXBXb、aaXbXb)占比=1/4×1/2=1/8,白眼雌果蝇纯合子(aaXbXb)占比=1/4×1/4=1/16,所以白眼雌果蝇中纯合子占1/2,C正确;
D、让F2中红眼雌果蝇(A XbXb)基因型及比例为AAXbXb:AaXbXb=1:2、F2中红眼雄果蝇(A XbY)基因型及比例为AAXbXb:AaXbXb=1:2,只有雌性个体基因型为AaXbXb、雄性个体基因型为AaXbXb时,雌雄个体相互交配后代才能出现白眼个体,白眼个体(aa )出现的概率是=2/3×2/3×1/4×1=4/9,D错误。
故选D。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二、非选择题
26. 下图甲~丁为某只果蝇(2N=8)体内细胞分裂示意图(仅画出部分染色体)。图甲中①~④表示染色体,a~h表示染色单体。图戊I~IV表示果蝇进行某种细胞分裂时,处于不同阶段四种细胞类型,a~c表示细胞核中DNA、染色体或染色单体。请回答问题:
(1)甲细胞中含有______个四分体,a和e同时进入一个配子的概率为______,①与④的片段交换属于_______变异。
(2)丙细胞中含有______个染色体组。丁细胞的名称是_______。在细胞甲~丁中,能体现基因分离和自由组合定律实质的是细胞______。
(3)图戊中表示DNA的是______(填字母)。图戊中I~IV中一定无同源染色体的细胞类型是______。
(4)已知果蝇的红眼(B)、白眼(b)基因仅位于X染色体上。两只红眼雌、雄果蝇进行杂交,子代出现一只性染色体组成为XXY的白眼果蝇,若不考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互换,产生该异常白眼果蝇原因是______。
【答案】(1) ①. 2 ②. 1/16 ③. 染色体(结构)
(2) ①. 4 ②. (第一)极体 ③. 乙
(3) ①. c ②. Ⅲ和IV
(4)(雌果蝇)在减数分裂Ⅱ后期两条Xb移向了同一极,产生了XbXb的卵细胞
【解析】
【分析】甲是减数分裂Ⅰ的前期,乙是减数分裂Ⅰ后期,丙是有丝分裂后期,丁是减数分裂Ⅱ后期。
分析图戊:图中a为染色体,b为染色单体,c为DNA。
【小问1详解】
图甲中有2对同源染色体正在联会形成2个四分体,随着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所以①③进入同一极形成次级卵母细胞的概率为1/4,减数分裂Ⅱ后期,染色体着丝粒分开,姐妹染色单体形成染色体,在纺锤丝的牵引下移向两极,形成af、ae、bf、be,所以a和e同时进入一个配子的概率1/4×1/4=1/16,①与④是非同源染色体,片段的交换为染色体结构变异。
【小问2详解】
丙处于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数目加倍,染色体组加倍,所以有四个染色体组,乙细胞细胞质不均等分裂,是初级卵母细胞,丁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细胞质均等分裂,处于减数分裂Ⅱ后期,是极体。基因分离和自由组合定律发生在减数分裂Ⅰ后期,随着同源染色体分开,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造成等位基因分离和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对应细胞乙。
【小问3详解】
图戊中b有时存在,有时不存在,是姐妹染色单体,a的数目与c相比,要么相等,要么小于c,所以a是染色体,c是DNA,Ⅰ可以是卵原细胞,Ⅱ是减数分裂Ⅰ或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Ⅲ是减数分裂Ⅱ前期和中期,Ⅳ是减数分裂结束形成的生殖细胞,所以图戊中I~IV中一定无同源染色体的细胞类型是Ⅲ和IV。
【小问4详解】
两只红眼雌、雄果蝇进行杂交,子代出现一只性染色体组成为XXY白眼果蝇,所以亲本基因型是XBXb和XBY,子代的基因型是XbXbY,所以形成原因是雌果蝇在减数分裂Ⅱ后期两条Xb移向了同一极,产生了XbXb的卵细胞。
27. 研究发现,β-地中海贫血症是由于正常基因A突变成致病基因a,导致患者β-珠蛋白(血红蛋白的组成部分)合成受阻(见下图,AUG、UAG分别为起始密码子和终止密码子)。请回答问题:
(1)图中过程①所需的酶是______,过程②所需的RNA是_____。
(2)基因A与基因a不同的根本原因是______。据图可知,基因A突变成基因a,是由于DNA模板链上的碱基发生________的变化。
(3)该异常β-珠蛋白分子量比正常珠蛋白小,原因是_____。β-地中海贫血症十分罕见,严重时会导致个体死亡,这表明该突变具有_______和多害性的特点。
【答案】(1) ①. RNA聚合酶 ②. mRNA、tRNA、rRNA
(2) ①. 脱氧核苷酸(或碱基)排列顺序不同 ②. G替换为A(或G→A)
(3) ①. (基因突变后,)转录产生的mRNA中提前出现了终止密码子,导致翻译过程提前结束 ②. 低频性
【解析】
【分析】分析图解可知,图甲中,过程①表示遗传信息的转录,过程②表示翻译。图中看出,基因突变后,密码子变成了终止密码子,因此会导致合成的肽链缩短。
【小问1详解】
过程①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该过程为转录,需要RNA聚合酶的催化;过程②为翻译,场所是细胞质的核糖体上,过程②所需的RNA是mRNA、tRNA、rRNA。
【小问2详解】
基因 A 与基因 a 为等位基因,基因 A 与基因 a不同的根本原因是脱氧核苷酸(碱基)的排列顺序不同。 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 DNA 片段,不同的基因中脱氧核苷酸的数目、排列顺序不同,使得基因具有特异性。据图可知,正常基因A发生了碱基对的替换,即由G→A,突变成β-地中海贫血症基因a。
【小问3详解】
图中看出,替换后的部位转录形成的密码子为UAG,该密码子为终止密码子,使翻译提前终止。因此若异常mRNA进行翻译产生了异常β-珠蛋白,则该异常β-珠蛋白与正常β-珠蛋白相比相对分子质量要小。β-地中海贫血症十分罕见说明基因突变具有低频性,严重时会导致个体死亡说明基因突变具有多害性。
28. 下图A~E表示五个昆虫种群,它们最初都是由种群A迁徙到甲、乙两个海岛上,经过长期演化形成。下图表示演化过程。请回答问题:
(1)在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受选择的是__________(填“表型”或“基因型”)。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过程实际上是生物与生物以及________的过程。
(2)A种群内部个体间形态和大小方面的差异,体现的是_______多样性。迁到乙岛的B种群没有进化为E种群而进化成D种群,原因是乙岛环境条件与甲岛不同,_______所起的作用不同,乙岛上B种群的________和基因库发生改变而进化成D种群。
(3)若人为地将E种群迁入乙海岛后,出现______,则说明D、E不是同一个物种。
(4)C种群(XY型,2N=24)中有一对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A/a)。AA、Aa、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20%、50%、30%,该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为_______。若要对该昆虫的基因组测序,应该测定_______条染色体。
【答案】(1) ①. 表型 ②. 生物与无机环境协同进化
(2) ①. 遗传(或基因) ②. 自然选择 ③. 基因频率
(3)D和E不能交配(或D、E交配后不能产生可育后代,或D、E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4) ①. 55% ②. 13
【解析】
【分析】1、物种: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而且在自然状态下能够相互交配和繁殖,并能够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
2、隔离:不同种群间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发生自由交流的现象。常见的有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
3、地理隔离在物种形成中起促进性状分离的作用,是生殖隔离必要的先决条件。
【小问1详解】
在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受选择的是表型。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过程实际上是生物与生物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协同进化的过程。
【小问2详解】
种群A内部个体间形态和大小方面的差异,体现的是生物多样性的遗传(基因)多样性。迁到乙岛的B种群没有进化为E种群而进化成D种群,原因是乙岛环境条件与甲岛不同,自然选择所起的作用不同,乙岛上B种群的基因频率和基因库发生改变而进化成D种群。
【小问3详解】
物种之间的界限是生殖隔离,如果D和E不能交配,或交配后不能产生可育后代,说明它们不是同一个物种(或若D和E之间存在生殖隔离,说明它们不是同一个物种)。
【小问4详解】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某一年B种群中AA、Aa、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20%、50%、30%,A基因的频率是45%,a基因的频率是55%;若要对该昆虫的基因组测序,应该测定11条常染色体和2条性染色体,即13条染色体。
29. 拟南芥被科学家誉为“植物中的果蝇”,其果瓣有紫色和白色两种表型,已知白色、紫色果瓣形成的生物化学途径如图所示。现有两株纯合白色果瓣植株杂交,F1植株全为紫色果瓣。将F,植株自交,F2植株中紫色果瓣:白色果瓣=9:7。请回答问题:
(1)控制拟南芥果瓣颜色性状的两对基因遵循基因的__________定律,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A、B基因控制拟南芥果瓣颜色性状的方式是通过控制__________,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2)杂交亲本的基因型是_______。现让F2中的紫色果瓣植株自交,单株收获种子并分别种植形成多个株系,其中后代表现为紫色果瓣:白色果瓣=9:7的株系占______。
(3)若两株白色果瓣植株杂交,所得F1中紫色果瓣:白色果瓣=1:1,则两亲本基因型为______。
【答案】(1) ①. 自由组合 ②. F2植株中紫色果瓣:白色果瓣=9:7 ③. 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
(2) ①. AAbb和aaBB ②. 4/9
(3)AAbb、aaBb或Aabb、aaBB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若无A基因,则无酶A,果瓣表现为白色,即基因型aaB-、aabb表现为白色果瓣,若有A基因,有酶A,无B基因,无酶B,则果瓣仍然表现为白色,即基因型A-bb为白色果瓣,若有A、B基因,细胞中有酶A和酶B,则细胞中有紫色物质生成,果瓣表现为紫色,即基因型为A-B-表现为紫色果瓣。
【小问1详解】
将F1植株自交,所得F2植株中紫果瓣:白果瓣=9:7,是9:3:3:1的变式,因此两对基因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由题图知,因为酶A酶B,花瓣出现不同的颜色,所以A、B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小问2详解】
根据题意,基因型为A-B-表现为紫色果瓣,基因型为A-bb、aabb、aaB-均表现为白色,亲本为纯和白色果瓣植株杂交,F1全为紫果瓣,则亲本基因型为AAbb和aaBB。让F2中的紫果瓣植株自交,单株收获种子并分别种植形成多个株系,株系中紫果瓣:白果瓣=9:7。要求其上一代亲本基因型为AaBb,在F2中占比4/16,紫色果瓣基因型A-B-,占比9/16,则紫色果瓣中基因型为AaBb的占比为4/9。
【小问3详解】
若不同基因型的两白色果瓣植株杂交,所得F1中紫色果瓣:白色果瓣=1:1,由于F1中有紫色果瓣出现,则亲本的组合中应具有A和B基因,由于比例为1:1,至少应有一对等位基因的杂交类型为测交,结合紫色果瓣形成的生物化学途径图中可知:紫色果瓣基因型为A_B_,白色果瓣基因型为A_bb、aaB_、aabb,综合分析可知亲本的基因型为AAbb×aaBb或Aabb×aaBB。
30. 果蝇的体色(B、b)和毛形(F、f),分别由非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两对基因中有一对基因仅位于X染色体上。若甲、乙两组杂交组合繁殖得到的F1表型及比例如下表,请回答问题:
(1)果蝇的体色和毛形基因中,_______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毛形性状的_______为隐性性状。
(2)杂交组合甲亲本的基因型是______,杂交组合乙中母本的基因型是_____。
(3)杂交组合乙的后代没有雌性个体,其可能的原因有两个:①基因f使精子致死;②基因b和f共同使精子致死。现欲设计简单的杂交实验进一步明确原因,可从上述杂交组合的F1选择表型为_______的雄果蝇为父本,与雌果蝇杂交,观察统计子代性别及比例。预测结果及结论:若_______,则是基因f使精子致死;若______,则是基因b和f共同使精子致死。
【答案】(1) ①. 毛形(或F、f) ②. 分叉毛
(2) ①. BbXFY和bbXFXf ②. BBXFXf
(3) ①. 灰身分叉毛 ②. 后代只有雄性个体 ③. 后代个体雌性:雄性=1:2
【解析】
【分析】分析表格信息可知,甲组合中,子代雌性个体、雄性个体灰身:黑身=1:1,说明灰身和黑身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雄性个体分叉毛与直毛之比是1:1,雌性个体都是直毛,没有分叉毛,说明分叉毛和直毛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且直毛对分叉毛是显性性状;乙杂交组合中,黑身与灰身杂交,子代都是灰身,说明灰身是显性性状。
【小问1详解】
分析表格信息可知,甲组合中,子代雌性个体、雄性个体灰身:黑身=1:1,说明灰身和黑身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雄性个体分叉毛与直毛之比是1:1,雌性个体都是直毛,没有分叉毛,说明分叉毛和直毛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且直毛对分叉毛是显性性状;乙杂交组合中,黑身与灰身杂交,子代都是灰身,说明灰身是显性性状,黑身是隐性性状。
【小问2详解】
根据(1)分析和表格中杂交组合甲的F1表型及比例,黑身与灰身杂交,子代有黑身与灰身,因此灰身亲本基因型是Bb,直毛雌性亲本的后代雄性个体既有直毛也有分叉毛,说明母本含有直毛基因和分叉毛基因,因此对两对等位基因来说,杂交组合甲亲本的基因型是BbXFY和bbXFXf;乙组合中,黑身与灰身杂交,子代都是灰身,因此灰身亲本基因型是BB,直毛雌性亲本的后代雄性个体既有直毛也有分叉毛,说明母本含有直毛基因和分叉毛基因,因此对两对等位基因来说,母本的基因型是BBXFXf。
【小问3详解】
如果是f精子致死,选择BbXfY的雄性个体与雌果蝇杂交,雄性产生的具有活力的配子是BY、bY,与雌性个体杂交后代都是雄性;如果是b、f共同存在使精子致死,则产生的有活力的精子的基因型及比例是BXf:BY:bY=1:1:1,与雌性个体交配,后代雌性:雄性=1:2。
杂交组合
亲本表型
F1表型及比例
父本
母本
雄性
雌性
甲
灰身直毛
黑身直毛
1/4灰身直毛、1/4灰身分叉毛、1/4黑身直毛、1/4黑身分叉毛
1/2灰身直毛、1/2黑身直毛
乙
黑身分叉毛
灰身直毛
1/2灰身直毛、1/2灰身分叉毛
0
相关试卷
[生物][期末]福建省漳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解析版):
这是一份[生物][期末]福建省漳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解析版),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福建省漳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这是一份福建省漳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福建省漳州市乙级学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Word版附答案):
这是一份福建省漳州市乙级学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Word版附答案),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