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备战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北京专用)
- 综合测试04 说理议论类各题型专训(文言文阅读)-备战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北京专用)(含答案) 试卷 1 次下载
- 综合测试05 高考文言虚词专练(文言文阅读)-备战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北京专用)(含答案) 试卷 1 次下载
- 综合测试07 意象的作用专训(古诗鉴赏)-备战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北京专用)(含答案) 试卷 1 次下载
- 综合测试08 表达技巧专训(古诗鉴赏)(含答案) 备战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北京专用) 试卷 1 次下载
- 综合测试09 思想情感专训(古诗鉴赏)(含答案) 备战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北京专用) 试卷 1 次下载
综合测试06 结构技巧专训(古诗鉴赏)-备战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北京专用)(含答案)
展开这是一份综合测试06 结构技巧专训(古诗鉴赏)-备战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北京专用)(含答案),文件包含综合测试06结构技巧专训古诗鉴赏-备战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北京专用教师版docx、综合测试06结构技巧专训古诗鉴赏-备战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北京专用学生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3页, 欢迎下载使用。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题君山【注】
【唐】雍陶
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
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注】君山:在湖南省洞庭湖中。
1. 对这两首诗的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刘诗中“两相和”的“和”用字工稳,形象地勾画出秋夜中洞庭湖水和明月清光辉映成趣、水天一色的融和画面。
B. 刘诗中“潭面无风”句和雍诗中“烟波不动”句,都贴切地描绘了月光下湖面风平浪静、山影重重、朦胧而又静谧的景象。
C. 雍诗中“碧”是湖色,“翠”是山色,因为是凝视君山映在湖中的倒影,所以给人感觉湖水的颜色没有君山倒影的颜色浓重。
D. 雍诗中“水仙”指水中仙女,即娥皇和女英。她们是古代传说中尧的女儿、舜的妃子,死后化作湘水神,遨游于洞庭之上。
2. 关于这两首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刘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B. 雍诗从君山的倒影起笔,点出了湖山的色彩,继之又将神话传说融于景物描写之中,使山的秀美形神两谐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C. 两首诗都巧妙地以“螺”作比,但一首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成银盘中的青螺,一首将倒映湖中的山比成仙女青黛色的螺髻。
D. 两首诗都将洞庭的山水景物描写得高旷超俗,使人读后油然生出范仲淹《岳阳楼记》中那种“心旷神怡,宠辱偕忘”的感觉。
3. 题目是诗歌的眼睛,是读诗的门径。请以这两首诗歌为例,说说关注题目对读懂诗歌的作用。
【答案】1. B 2. D
3. (1)指出诗歌描写的对象,两首诗的对象是“洞庭湖”和“君山”;(2)点明诗歌题材类型,两首诗属于写景抒情诗;(3)题目暗含情感,两首诗暗含了诗人对湖光山色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都贴切地描绘了月光下……”错误,刘诗首句创造了湖光月色交相辉映和谐的意境。接着“潭面无风”句写了明月披照,湖上风平浪静,水汽缥缈、朦胧的景象。月色中的千里洞庭湖宛如一面未加磨试的巨大的铜镜,写出了月下洞庭湖朦胧、静谧的美。雍诗只写了洞庭湖中山的倒影。起句“烟波不动影沉沉”写洞庭湖风平浪静,看见君山在水中的厚重深沉的倒影,下句写因凝视倒影,所以只见翠山不见碧水。颜色浓淡相宜。这些景象只能在白天才能见到。况且雍陶的这首诗并无一词半语提出月夜,所以“烟波不动”句没写月光下的景象。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D.刘禹锡的《望洞庭》与其他写洞庭湖的诗文相比不同,它选择了月夜远望的角度,别开生面、超俗。这首诗高瞻远瞩,视野高旷,千里洞庭尽收眼底,写了湖光山色美景。雍陶的《题君山》超出世人写洞庭之处,是他别出心裁的以纤细精妙之笔写了湖中君山倒影的精美之图。但这首诗描写点只侧重于君山水中的倒影,还不能说“高旷”。刘、雍的这两首诗,确属工笔之作,描写细腻,引人入胜。但从它的意境和气势的角度与《岳阳楼记》相比,还有一定距离。如果说这两首诗的感染力,能与《岳阳楼记》有同样“宠辱偕忘”的效果,有些勉强。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标题的作用的能力。
诗歌题目的作用可以从指出对象、明确角度、点明类型、暗含情感、暗示手法等方面进行阐述。
指出诗歌描写的对象,“望洞庭”和“题君山”两个题目分别指出了诗歌描写的对象是“洞庭湖”和“君山”;
点明诗歌题材类型,“望洞庭”和“题君山”两个题目都以自然景物为吟咏的对象,属于写景抒情诗;
题目暗含情感,“望洞庭”和“题君山”描摹洞庭湖和君山的优美景色,暗含了诗人对湖光山色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二、(首句作用)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小题。
咸阳城西楼晚眺
许浑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①,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注】①溪,指磻溪;阁,指慈福寺。此句下作者自注:“南近磻溪,西对慈福寺阁。”
首句“一上高城万里愁”在全诗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答案】
开门见山。(2分)一个“愁”字直接点明作者的情感,统领全诗,奠定了整首诗的情感基调。(2分)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中的结构技巧。“一上高城万里愁”是全诗的首句,开篇就直接写愁,为全诗奠定情感基调,属于开门见山的结构技巧。
三、(中间句作用)(2022西城一模)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1]
谢朓[2]
灞滨望长安,河阳视京县[3]。
白日丽飞甍[4],参差皆可见。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
去矣方滞淫,怀哉罢欢宴。
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
有情知望乡,谁能鬒[5]不变!
注释:【1】三山:在今南京市西南,京邑:指南朝齐都城建康,即今南京市。【2】谢朓:南齐文学家。此诗作于他出任宣城太守途中。【3】灞:水名,流经长安城东,诗人王粲作于汉末长安大乱时的《七哀诗》中曾有“南登霸陵岸,回首塑长安”之句。京县,西晋都城洛阳。诗人潘岳《河阳诗》中曾有“引领望京室”之句。【4】甍(méng):屋脊。【5】鬒(zhěn):黑发。
1. 下列对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灞涘sì”二句,借典故写登高远望,表现出诗人对京色的眷恋之情。
B. “白日”二句,写豪门多光耀,流露出诗人对贫富参差可见愤慨。
C. “去矣”二句,写此去久远、欢宴难再,为下文惆怅泪流积蓄情势。
D. “有情”二句,写黑发会变,真切地传达出有情人望乡产生的愁绪。
2.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题中的“还望”明示诗人已在离京途中,与《涉江采芙蓉》中“还顾望旧乡”的情态相类似。
B. “白日丽飞甍”中的“丽”,与《梦游天姥吟留别》“栗深林兮惊层巅”中的“栗”用法有相同之处。
C. “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与《登岳阳楼》中“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都运用了拟人手法。
D. 诗中“佳期”指归期,秦观《鹊桥仙》中的“佳期”指有情人相逢的时刻,两个“佳期”都是美好的。
3. 请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入手,简析“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在全诗中作用。
【答案】1. B 2. C
3. (1)内容方面作用:未逝的晚霞铺展成多彩的锦缎,澄清的江水平静得如同素绢。内容作用:诗句呈现出的绚丽悦目(澄净开阔)的景物与全诗迟缓的情调形成反差,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旧乡的留恋。
(2)结构方面作用:与上句“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相接,与下句“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相连,六句诗共同构成一幅明丽美好、多彩空灵的画面,将诗人登临所见层次清楚地展现出来。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流露出诗人对贫富参差可见的愤慨”错误。“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斜阳照射使飞耸的屋脊色彩明丽,高高低低清晰可见。远远望去,皇宫和贵族第宅飞耸的屋檐高低不齐,在日光照射下清晰可见。写尽满城的繁华景象和京都的壮丽气派。“参差”二字既写京城宫殿楼阙的密集,又使整个画面显得错落有致。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及分析概括诗人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都运用了拟人手法”错误。“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群鸟的喧嚷越发衬出傍晚江面的宁静,遍地繁花恰似与满天落霞争美斗艳。运用对偶手法。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意思是说洞庭湖浩瀚无际,把广袤的东南地区分裂成吴楚两大部分;天地万物也好像都日日夜夜漂浮在湖水中一样。突显了洞庭湖壮阔的气势与景象。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句作用的能力。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残余的晚霞铺展开来就像美丽的彩锦,澄清的江水平静得如同一匹白练。描写白日西沉,灿烂的余霞铺满天空,犹如一匹散开的锦缎,清澄的大江伸向远方,仿佛一条明净的白绸。这一对比喻不仅色彩对比绚丽悦目,而且“绮”、“练”这两个喻象给人以静止柔软的直觉感受,也与黄昏时平静柔和的情调十分和谐。全诗前两句交代离京的原因和路程,领起望乡之意。料想此地难回而生的惆怅,表达了诗人对旧乡的留恋。
“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远远望去,皇宫和贵族第宅飞耸的屋檐高低不齐,在日光照射下清晰可见。“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是以细笔点染江洲的佳趣。鸟儿尚知归来,而人却离乡远去,何况故乡正满目春色如画,直教人流连难舍。由“白日”过渡到“余霞”,由“人家”过渡到自然,“喧鸟”更衬“江静”,繁花与“余霞”争艳。六句诗描绘了登高望景图,展现出时间的推移和诗人视角的变化。
四、(中间句作用)(2024海淀期末)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1】
陶渊明
闲居三十载,遂与尘事冥2】。
诗书敦【3】宿好,林园无世情。
如何舍此去,遥遥至南荆!
叩枻【4】新秋月,临流别友生。
凉风起将夕,夜景湛虚明。
昭昭天宇阔,皛皛【5】川上平。
怀役不遑寐,中宵尚孤征。
商歌6】非吾事,依依在耦耕【7】
投冠旋【8】旧墟,不为好爵萦。
养真衡茅下,庶以善自名。
注释:【1】公元401年,陶渊明回乡探亲假满,再次返回江陵(今湖北荆州)的官府。路经涂口时,写下这首诗。【2】冥:隔绝。【3】敦:厚,此指“加深”。【4】枻(yì):船舷。【5】皛(xiǎ):洁白明亮。【6】商歌:卫人宁戚曾唱商歌向齐桓公自荐,桓公因而重用了他。【7】耦耕:指并肩而耕,出自《论语·微子》“长沮、桀溺耦而耕”。【8】旋:返回。
11. 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题目交待了时间、地点和事由,诗中的所见、所遇、所感与之形成了呼应。
B. “如何”句,以反问表达不舍,其中的“此”指前四句所说的生活和爱好等。
C. “怀役”句,写诗人心忧国事,以致夜不能寐,点出了此次离家返任的原因。
D. “养真”句的“真”与《归园田居》“守拙归园田”的“拙”,都指自然本性。
12. 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叠词“遥遥”含义丰富,既强调空间上的距离,也突出了现实与理想间的渺远。
B. “临流别友生”与《归去来兮辞》中“临清流而赋诗”,两句均写出了高雅的志趣。
C. “商歌”“耦耕”两个典故寓示着不同的道路,诗人借此含蓄表达了人生的抉择。
D. 本诗用语平淡自然,结尾直抒胸臆,用“庶以善自名”这样的语句表达了希望。
13. 从全诗看,“凉风起将夕”至“晶晶川上平”四句,有何作用?
【答案】1. C 2. B
3. ①临近傍晚凉风微起,夜中景象澄澈空明,天宇空阔明亮如昼,皎洁江面一片宁静。这无限美好的境界,反衬出自己役事在身、中宵孤行之苦。
②一切美景,对此时的诗人说来,都成虚设,引发诗人下文的深思,追抚已往,也思考未来。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C.“写诗人心忧国事”错误。是诗人身负行役无暇安睡,夜半尚且独自远行,表现出自己役事在身、中宵孤行之苦。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与赏析的能力。
B.“两句均写出了高雅的志趣”错误。诗人告别友朋漂荡江中是因为他回乡探亲假满,再次返回江陵的官府,诗人高雅的志趣是诗书和园林,官场应酬这些尘事、虚伪欺诈这些俗情是诗人所讨厌的。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作用的能力。
新秋月上,凉风乍起,夜景虚明一片,天宇空阔无垠,平静的江波上闪映着月影,望过去分外皎洁。这是无限美好的境界,但是,作者如此着力描写这秋江夜景,不是因为“情乐则景乐”,而正是为了反映出自己役事在身、中宵孤行之苦。
美景引发诗人深思,追抚已往,也思考未来。在上节所写境和情的强烈矛盾下,诗人不自禁地像在自语,也像在对大江、秋月倾诉:“商歌非吾事,依依在耦耕”——像宁戚那样唱着哀伤的歌来感动齐桓公以干禄求仕的世不乏人,而自己却恋恋于像长沮、桀溺那样的并肩而耕。“商歌”和“耦耕”,代表着两条截然不同的生活道路,作者在此已作了明确的抉择。投冠还乡的意愿表现得如此明确而又坚决,自然应该视之为他已经有了较清醒的认识,而急欲摆脱这个是非之所。
五、(尾句作用)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小题。
赠弹筝者①
萨都剌
银甲弹冰五十弦,海门风急雁行偏。
故人情怨知多少,扬子江头月满船。
【注】①本诗写于元泰定四年(1327),即萨都剌登进士第前后。
请简要分析尾句在结构上的妙处。
【答案】
尾句运用了以景结情的结构技巧。(1分)“扬子江头月满船”描写了一曲终了后,四周一片安宁,奏者、听者都沉浸在筝曲之中,各怀心事,只见月光照进船头的场景,(1分)既表达了知音难觅的感叹,又表达了理想和抱负难成的失落。(2分)诗人以月光暗喻心事,意境悠远含蓄,给人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2分)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中的结构技巧。这首诗以写景句作结,景中含情,在结构技巧上称作“以景结情”。作答时,先要用自己的话描绘句中画面;然后联系上文,阐明诗人在景物描写中蕴含的具体情感;最后还要说明这种结构技巧有何艺术效果。第三句中的“故人”,既指弹筝者,又指诗人自己,两人都有知音难觅的感叹;“情怨”不仅指私人感情,还包括理想和抱负,而后者正是诗人一再感慨、难以排遣的伤心事。诗人并没有把这些情感直接抒发出来,而是暗含在尾句“扬子江头月满船”的景物描写之中,以景结情,故而令人遐想不已,达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六、(尾句作用)(2022朝阳期末)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春从天上来【注】
吴激
会宁府遇老姬,善鼓瑟。自言梨园旧籍,因感而赋此。
海角飘零。叹汉苑秦宫,坠露飞萤。梦里天上,金屋银屏。歌吹竞举青冥。问当时遗谱,有绝艺、鼓瑟湘灵。促哀弹,似林莺呖呖,山溜泠泠。
梨园太平乐府,醉几度春风,鬓变星星。舞破中原,尘飞沧海,飞雪万里龙庭。写胡笳幽怨,人憔悴、不似丹青。酒微醒。对一窗凉月,灯火青荧。
【注】春从天上来:词牌名。词人以宋臣身份出使到金国都城会宁府,被强行留滞。此词作于靖康之变后。
1.下列对词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起句“海角飘零”写老姬也写自己,颇有“同是天涯沦落人”之感。
B.词人写琴瑟之音如娇莺呖呖,山泉泠泠,体现音乐带来的快乐感受。
C.“鬓变星星”中的“变”字,将过往之美好与如今之衰老突显出来。
D.“舞破中原”写得惊心动魄,干戈撞击、战尘弥漫之状,如在眼前。
2.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梦里”两句如实描绘词人在金碧辉煌的金国宫殿听音乐的场景。
B.“尘飞沧海”化用“东海三为桑田”的典故,隐喻现实沧桑巨变。
C.词人以“胡笳幽怨”暗示了老姬流落金国,飘零憔悴,内心幽怨。
D.词作将视觉听觉相结合,巧妙而又形象地传达了词人复杂的心绪。
3.词作以“对一窗凉月,灯火青荧”作结,有何妙处?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6分)
【答案】1. B 2. A
3. 词人临窗枯坐,唯有一轮凉月、一盏青灯相伴,营造了凄凉寂寞的意境,抒发了词人漂泊异乡的孤独和国破家亡的沉痛之情。词句以景结情,意蕴悠远,耐人寻味。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B.“快乐感受”错,“促哀弹,似林莺呖呖,山溜泠泠”意思是说弹奏的既迅疾又悲凉,琴声犹如林中的黄莺,发出呖呖鸣声,又如山涧传来的泠泠水流声,是悲凉哀伤的感受。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艺术特色的能力。
A.“如实描绘”错,“梦里天上,金屋银屏” 以虚笔,写故国歌舞升平,恍若梦里天上一般。二句极写帝王生活的奢华、淫糜,暗讽之意顿现,虚笔点染,借以代指本朝故事,寓意便非同寻常,应该是虚写。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炼句的能力。
结尾两句“对一窗凉月,灯火青荧”意思是说只有自己对着窗外冷冷的月光,屋里青色的灯火微微闪烁。看似轻飘之言,又把词人带到真正的现实,凉月、青灯,一切都已成陈迹,恍然如一场春梦。结尾两句使用白描手法,以景结情,极具画面感和感染力,让人身临其境,“我”酒后微醒来,睡眼朦胧间靠窗独坐,寂静无声,唯有头顶一轮明月相伴,却是一种侵入肌肤的凉凉,另有一盏青灯,寂寂燃烧着,荧荧青光中别是一种寂寞和凄凉。词句以景结情,情景交融,意蕴悠远,委婉含蓄耐人寻味。此词最大的特点是运笔巧妙,对比强烈。梦里天上,金屋银屏,而现实却是国破家亡,今昔难比。往日美姬成憔妇,昔日佳音为遗曲。强烈的对比、强烈的情感,体现了词人对于国家灭亡的痛惜,以及晚年飘零异乡的孤独、寂寞和凄凉。
七、(句间关系)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小题。
木兰花·乙卯①吴兴寒食
张先
龙头舴艋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芳洲拾翠②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
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
【注】①乙卯:指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②拾翠:本指拾取翠鸟羽毛以为首饰。后指采摘绿叶或妇女春日嬉游。
下阕前两句在结构上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
过渡(承上启下)。(2分)上句写云去山昏,游人散后,郊外一片空寂,为上阕白天赛龙舟、踏青的热闹场面作结;下句写笙歌已歇,喧嚣一天的池院显得分外清静,为下文写静谧优美的夜景做了铺垫。(2分)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中的结构技巧。所考句子处在词的中间,优先考虑的结构性作用是过渡,然后对上下文意进行总结,验证该句是否承上启下。“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写白天的游人散去,远山渐渐昏暗下来;音乐停止,夜晚的庭院显得异常幽静。“行云去后”承接上文热闹的游春景象,“已放笙歌池院静”引起下文幽雅、恬静的庭院景色。
八、(相互照应)(2023东城一模)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问题
放歌行二首(其一)
陈师道
春风永巷①闭娉婷,长使青楼②误得名。
不惜卷帘通一顾,怕君着眼未分明。
注 ①永巷:汉代幽禁宫女妃嫔的地方。②青楼:青漆涂饰的豪华精致的楼房,指显贵人家的闺阁,即淑女入宫之前的住所。
“春风永巷闭娉婷”中的“闭”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闭”,关。有如此芳容,却不受恩宠,反被深锁冷宫。②对比,“闭”的处境与明媚的“春光”形成反差。③表现了她处境的孤独寂寞冷清(或内心的凄凉悲苦)。④“闭”字与下文“长”字,分别从空间和时间的角度描述,形成照应。
【解析】
前两句:“春风永巷闭娉婷,长使青楼误得名。”以“娉婷”点明宫女的美丽,也代指这位佳人。以“春风”,点出时节是芳春。这样妙丽的佳人,逢着这样美好的季节,原本应该生活得欢欣美满,可是恰恰相反,她被深锁在冷宫里面,长门永闭,一任外面花开花谢,春风吹不到她的身边,春天明媚的光景,对她全没有份儿。诗用一个“闭”,揭示她遭境的凄凉和内心的悲苦。第二句中的“青楼”,指代此女从前所住的处所,正因为当年她以美丽得名,才造成后来为姿容所“误”的后果。“长使”两字,无限辛酸,倘使当年没有如此绝世的芳容,也不致有此时这样冷落的处境。
第三四两句:“不惜卷帘通一顾,怕君着眼未分明。”写这位宫女自矜而又自重的心境,她想到过去也许对方没有真正认识到自己的春风之面,因而很希望有个机会,不惜卷起珠帘,让君王亲自一顾,自己是否明艳如花,但转而一想,又只怕君主“着眼”仍未“分明”,还是得不到青睐,更由此引起新的哀怨。这两句中“不惜”和“怕”互相映照,“不惜”示宫女自怜之情,“怕”字点自珍之意,她虽然热盼对方的一顾,但又意识到过去之被弃置,正由于君王未着眼,未分明的缘故,这蓦然的一顾,不一定就能“着眼分明”。兴念及此,适才的炽热的心情,又顿然冰消瓦解了。
全诗借宫女失意的幽怨,托志士不遇的悲辛,表现才名往往误人,以致怀有绝代才华的有为之士,往往困顿在风尘之中,老死于蓬门之下,和宫女的禁闭深官,徘徊永巷一样,都有难通一顾之感;即便偶有时机,又因“着眼未明”,仍然有奋飞无路、恩遇无由之恨。诗中寄寓着“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王安石《明妃曲》)的悲痛,虽有绚丽之情,但在委屈中以矜持自重作结,立言得体。
九、(层层铺垫)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雉带箭①
韩 愈
原头火烧静兀兀,野雉畏鹰出复没。
将军欲以巧伏人,盘马弯弓惜不发。
地形渐窄观者多,雉惊弓满劲箭加。
冲人决起百余尺,红翎白镞随倾斜。
将军仰笑军吏贺,五色②离披马前堕。
【注】 ①唐德宗贞元十五年,韩愈在徐州武宁军节度使张建封幕府中为节度推官。此诗写他随从张建封射猎情景。②五色:这里用五色鸟羽代指野雉。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古体诗《雉带箭》写将军射猎的场面,全诗未描写射猎过程,却交错地刻画了射者、观者和猎物,生动传神。
B.开篇状物写景,“静兀兀”烘托了猎前的肃穆气氛,可以想见围猎者屏息静气,全神贯注于猎物出没的情状。
C.诗人略去了将军的纵横驰骋,呼鹰嗾犬,转而捕捉他骑马盘旋,拉满强弓,却引而不发的身姿,很讲究蓄势。
D.接写猎场地形渐窄,观者愈多,劲弓正满,野雉被惊,而箭不得不发,将军审情度势如此,一举使众人折服。
2.本诗是如何塑造将军这一形象的?请简要分析。
1.【答案】A
【解析】
A项,本诗描写了射猎过程,只是有详略取舍。
2.【答案】
本诗运用层层铺垫的手法,塑造了一位精于骑射而不无自矜的神武将军形象。(2分)先写原野火起时的寂静,鹰飞雉zhì藏,渲染围猎气氛;(1分)再写将军盘马弯弓,引而不发;(1分)三写地形变窄,野雉受惊,而观者愈多。终一箭中雉,而雉带箭决起,跌落马前。将军神技巧伏一众军吏。(2分)
【解析】
首句想见从猎人员屏气静息,全神贯注地伫伺猎物的情态。三、四句转入猎射,写将军的心理活动和猎射时的风度、神采。将军出猎自然不是单纯为了觅取野味,而是要显示自己的神功巧技。“雉惊弓满劲箭加”,一“惊”一“满”一“劲”一“加”,紧凑简练,干脆有力,“巧”字之意于此全出。
【译文】原野上火光冲天 ,火势盛大,野雉被猎火驱出草木丛,一见猎鹰,又吓得急忙躲藏起来。将军想当众表演自己的神功巧技,故而,骑马盘旋不进,拉满劲弓,却并不轻易发箭。地形越来越窄,而观看的人越来越多,正当野雉受惊乍飞的一刹那,将军引满弓,强有力的箭,迅速而准确地命准雉鸡。野雉受惊而飞,蓄满待发的弓箭也同时射出,野雉应声而中。那只受伤的野雉带着箭冲着人高高地飞起,一番挣扎之后,终于精疲力尽,染血的羽毛和雪亮的箭镞随着倾斜而下。将军仰天大笑,把射中的有着五色羽毛的野雉挂在马前,随行军吏都来向他祝贺。
十、(行文布局)(2023丰台一模)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问题
解语花·梅花
吴文英
门横皱碧,路入苍烟,春近江南岸。暮寒如剪【1】。临溪影、一一半斜清浅。飞霙【2】弄晚。荡千里、暗香平远。端正看,琼树三枝,总似兰昌见【3】。
酥莹云容夜暖,伴兰翘清瘦,箫凤柔婉。冷云荒翠,幽栖久、无语暗申春怨。东风半面【4】。料准拟、何郎词卷【5】。欢未阑,烟雨青黄【6】,宜昼阴庭馆。
注释:【1】剪:化用贺知章“二月春风似剪刀”句。【2】霙:雪花。【3】“琼树”二句:暗用唐代薛昭于兰昌宫见张云容、刘兰翘、萧凤台三美女事。下阕“云容”“兰翘”“箫凤”即指三美女。【4】半面:喻花瓣凋落。【5】何郎:指南朝梁诗人何逊,有《咏早梅》诗。【6】青黄:指梅子熟时。
11. 下列对词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门横”三句写词人沿路寻找梅花,只见烟水苍茫,春景迷离。
B. “临溪影”两句直接展现出梅花在春风吹拂下呈现出横斜之姿。
C. “酥莹云容”三句写出了梅花温润、晶莹、清瘦、柔婉等特点。
D. “料准拟”两句写梅花即使凋零,也能为何郎所赏而写入诗篇。
12.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飞霙弄晚”中的“飞霙”,既呼应“皱碧”,又为“琼树”埋下伏笔。
B. “夜暖”“暮寒”二词相互映照,突出了暮春时节天气变化无常的特点。
C. “冷云”三句,兼写三美女与梅花的凄凉处境,意在表现梅花幽怨之情。
D. 词中梅花的繁盛与凋零、三美女与何郎分别构成对比,以寄托复杂情思。
13. 此词咏梅,词人是如何一步一步展现梅花形象的呢?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答案】11. B 12. C
13. 上阕先从地理环境和天气写起,为梅花出场做铺垫;接着又着笔于梅影,写梅花映在水中的横斜之态;再接着,宕开一笔,写飞雪将梅香吹散千里;之后梅花正式出场,但又以三美女为喻,上下阕衔接,写梅花温润、晶莹、清瘦、柔婉等特点;然后笔锋一转,写梅花处于清冷荒凉的境地,无语中暗含春怨;然后写梅花凋残孤独之景;最后想象欣赏梅子成熟时的情景,从而丰富了梅花的形象。
【解析】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直接展现出梅花在春风吹拂下呈现出横斜之姿”错误。“临溪影、一一半斜清浅”,意思是夜来春寒恰似剪刀,剪出溪畔梅影在清浅的水中斜浮,据此看出“临溪影”两句,写梅花的影子,梅影映在溪中,枝枝疏影横斜,临水照花清浅。并非直接展现出梅花的横斜之姿。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A.“飞霙”呼应“皱碧”错。“飞霙弄晚”,写素雪飘零,飞舞暮色。“门横皱碧”,意思是碧水荡漾,横于门前。可看出二者并未形成呼应。
B.“天气变化无常”错。“酥莹云容夜暖”,意思是梅枝晶莹酥软像体态婀娜的张云容,夜里给人送来温情香暖。据此看出“夜暖”为词人赏梅的心理感受。
D.“对比”错误,“端正看、琼树三枝,总似兰昌见”,意思是仔细看它绝似兰昌宫里的三个美人,琼树三枝多有风度。“料准拟、何郎词卷”意思是想何逊一定打算把它写入诗卷。据此看出“三美女与何郎”不存在对比关系。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能力。
上阕“门横皱碧,路入苍烟,春近江南岸”,意思是碧水荡漾横于门前,苍烟茫茫迷糊了小路,江南岸边春光溶溶。可看出先从地理环境和天气写起,为梅花出场做铺垫;
接着又着笔于梅影,“暮寒如剪。临溪影、一一半斜清浅”,意思是夜来春寒恰似剪刀,剪出溪畔梅影在清浅的水中斜浮。可看出写梅花映在水中的横斜之态;
再接着,宕开一笔,“飞霙弄晚。荡千里、暗香平远”,意思是雪花故意在晚上飞闲自得,梅花的幽香亦随之向千里外飘去。可看出写飞雪将梅香吹散千里;
之后梅花正式出场“端正看、琼树三枝,总似兰昌见”,意思是仔细看它绝似兰昌宫里的三个美人,琼树三枝多有风度。可看出又以三美女为喻。
上下阕衔接“酥莹云容夜暖。伴兰翘清瘦,箫凤柔婉”,意思是梅枝晶莹酥软像体态婀娜的张云容,夜里给人送来温情香暖。它插戴在头上与刘兰翘一样清瘦,又如萧凤台那般柔婉。可看出写梅花温润、晶莹、清瘦、柔婉等特点;
然后笔锋一转“冷云荒翠,幽栖久、无语暗申春怨”,意思是它久栖于枯寒荒冷的幽涧,春来了它默默无语独自抱怨。可看出写梅花处于清冷荒凉的境地,无语中暗含春怨;
然后写“东风半面。料准拟、何郎词卷”,意思是东风吹过只留半面,想何逊一定打算把它写入诗卷。可看出写梅花凋残孤独之景;
最后“欢未阑,烟雨青黄,宜昼阴庭馆”,意思是人们观赏它的兴致未尽,天空又布满了青黄的烟雨,应让它安放于白天阴凉的庭馆。可看出词人想象欣赏梅子成熟时的情景,从而丰富了梅花的形象。
十一、(行文布局)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守岁①
苏 轼
欲知垂尽岁,有似赴壑蛇。
修鳞半已没,去意谁能遮?
况欲系其尾,虽勤知奈何!
儿童强不睡,相守夜哗。
晨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②。
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
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
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
注 ①嘉祐七年冬末,苏轼官于歧下,岁暮思归而不可得,故为《馈岁》《别岁》《守岁》三诗以寄子由。②挝:敲打。
写诗作文都要讲究谋篇布局、内容安排,即所谓“章法”。试从章法角度赏析本诗。
【答案】
本诗题为“守岁”,却从反面入题,以“赴壑蛇”为喻,写岁将尽,守不住,也不必守,这是欲擒先纵。中间六句则是正面写守岁时的情景,“强”字突出了儿童守岁的特点,“晨鸡”两句写守岁时的心理,“坐久”两句则逼真再现成人守岁的情景, 引人共鸣。末四句与第一层的欲擒故纵相对照,表明守岁有理。“努力”两句是点睛之笔,既正面交待应守岁到除夕尽头,又与子由共勉,珍惜年华,在积极奋发中收束全诗。
十二、(行文结构)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木兰花慢·席上送张仲固帅兴元①
辛弃疾
汉中开汉业,问此地,是耶非?想剑指三秦②,君王得意,一战东归。追亡事③,今不见;但山川满目泪沾衣。落日胡尘未断,西风塞马空肥。
一编书④是帝王师,小试去征西。更草草离筵,匆匆去路,愁满旌旗。君思我,回首处,正江涵秋影雁初飞。安得车轮四角⑤,不堪带减腰围。
[注] ①这首词是孝宗淳熙八年(1181年)秋天,作者在江西安抚使任上,为原江西路转运判官张仲固奉调兴元知府设宴饯行,有感而作此词。兴元,汉中。②指刘邦占领关中事三秦,即雍、塞、翟三国地。③追亡事:韩信投奔刘邦之初不得重用,趁机逃跑,萧何知道韩信是难得的人才,将韩信追回,并在刘邦面前力荐,韩信遂得刘邦重用。④一编书是帝王师:张良闲步游下邳,有一老者给他一卷书说,读了这卷书可以辅佐君王。⑤车轮四角:车轮生出四角,意为使离人无法即刻离去。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开篇两句,追忆了汉初三杰辅佐刘邦建立汉朝基业的历史往事,既写出了刘邦开创基业的雄豪意气,也表达了自己渴望光复故土,洗去金军侵略耻辱的一腔报国之志。
B.“一编书”,用张良佐汉的故事,写出张仲固可堪帝王之师;“小试”,有微讽之义,既讽刺宋朝不重用大才,又暗含词人勉励张仲固帅兴元只是牛刀小试,今后必能为国大用。
C.本篇语言颇为精练,善于化用前人诗句,如“山川满目泪沾衣,富贵荣华能几时”原是唐代李峤的诗句,但词人却能一扫消极情绪,以之恰到好处地描写了热泪纵横的爱国情景。
D.词的最后两句,以对方思念自己的方式来表达词人对友人别后相思的满腹离愁,这种抒情方式与“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诗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D [D项,“以对方思念自己的方式抒发了词人对友人别后相思的满腹离愁”错。“君思我,同首处,正江涵秋影雁初飞”一句,从对方思念自己着笔,写孤独的友人望雁寄情,寓情于景;“安得车轮四角,不堪带减腰围”一句,从自己思念友人出发,写留别苦情和别后相思。]
2.本词的结构颇为紧凑,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
【答案】
①上阕先追忆刘邦以汉中为据,重用贤才,多谋善战,剑指关中,开创汉朝基业的雄豪意气;接着笔锋一转,以“追亡事,今不见”一句加以过渡;由历史的回顾转向眼下的现实,既感慨再也见不到汉初风云际会,君臣相得的盛况,又痛惜眼前山河分裂、神州陆沉的现状。怀古与伤今浑然一体,抒发了词人炽烈的爱国之情。②下阕先从张仲固即将帅兴元,词人心中对友人的依依不舍的沉恨离愁写起;接着以“回首处”二句加以过渡;想象离别之后友人望雁寄情的孤独和词人对友人的相思痛苦之情。离别与相思融为一体,抒发了词人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感情。
【解析】
上阙开篇点题,首句词人提到“汉中”,自然地联想到汉朝基业的建立。他满怀报国之志,渴望光复故土。接着“想剑指三秦”三句,词人追忆了汉初三杰辅佐刘邦建立汉朝基业的历史往事,写出了刘邦开创基业的雄豪意气,也表达了自己渴望光复故土,洗去金军侵略耻辱的一腔报国之志。然后词人笔锋一转,由“追亡事,今不见”过渡,由历史的回顾转向眼下的现实,既感慨再也见不到汉初风云际会,君臣相得的盛况,又痛惜眼前山河分裂、神州陆沉的现状。最后抒情:“胡尘未断”和“塞马空肥”,既写出严重的民族危机,又抒发报国无路的悲愤。怀古与伤今浑然一体,抒发了词人炽烈的爱国之情。下阕先从张仲固即将帅兴元写起,表达词人心中对友人不舍的离愁。“更草草离筵”三句,以“更”字领起,纵笔直抒沉恨离愁,充分揭示出别离时的愁苦心境。接着以“回首处”二句加以过渡;想象离别之后友人望雁寄情的孤独和词人对友人的相思痛苦之情。于是“安得车轮四角”,从对方思念自己着笔写留别苦情;“不堪带减腰围”,从自己思念友人出发写别后相思。综上分析,本篇结构颇为紧凑,可以这样回答本题:上片只有两层意思,其问以“今不见;但山川满目泪沾衣”过渡,既感慨再也见不到汉初风云际会,君臣相得的盛况,又痛惜眼前山河分裂、神州陆沉的现状。这样,就使怀古与伤今浑然联成一体,可以全面地表达词人炽烈的爱国之情。下片在结构安排上也有相似之处,即从张仲固写起,以“回首处”二句过渡,接写作者的愁怀。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综合测试04 说理议论类各题型专训(文言文阅读)-备战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北京专用)(含答案),文件包含综合测试04说理议论类各题型专训文言文阅读-备战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北京专用教师版docx、综合测试04说理议论类各题型专训文言文阅读-备战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北京专用学生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52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综合测试01 识记默写(高考背诵课内分篇训练)-备战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北京专用)(含答案),文件包含综合测试01识记默写高考背诵课内分篇训练-备战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北京专用教师版docx、综合测试01识记默写高考背诵课内分篇训练-备战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北京专用学生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76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综合测试06散文阅读(多文本)(含答案)备战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新高考通用)学案,文件包含综合测试06散文阅读多文本教师版备战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新高考通用学案docx、综合测试06散文阅读多文本学生版备战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新高考通用学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0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