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测试06散文阅读(多文本)(含答案)备战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新高考通用)学案
展开
这是一份综合测试06散文阅读(多文本)(含答案)备战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新高考通用)学案,文件包含综合测试06散文阅读多文本教师版备战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新高考通用学案docx、综合测试06散文阅读多文本学生版备战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新高考通用学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0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4·黑龙江佳木斯·三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共4小题,16分)。
文本一:
父与子(节选)
王开岭
①有一条街,父亲总不让儿子挨近,总要找个理由,悄悄绕开。原来,这条街窝藏着全城的狗肉馆,一年到头,街边放满了栅笼,一只只憔悴的狗趴在里面,充当活物招牌。那条街上有股怪味,是恐惧的味道,是动物临终的味道,是血蒸发的味道,是告别身体的鲜毛皮在风里抽泣的味道……
②这是个高尚的父亲。
③他怕孩子吸入不良空气,他怕孩子的眼睛受伤,他怕幼小的心灵侵入毒素。他最怕的是,孩子在慢慢适应后变得坦然,在一次次惊愕和无能为力后变得麻木,最终,变成那些路人中的一个。
④我不知道,这对童话般的父子,在东躲西藏的世间能躲多久,在绕来绕去的路上能走多远。但他们的存在,如金子般贵重。他们改变了人群的成分,重新编辑了我对人间的印象。
⑤我想起一个高山上的习俗:一个猎人,在和野兽搏斗后,要用泉水和树叶洗净脸再回家,以免眼里有未散尽的凶煞,附体在婴儿身上。孩子断奶前,猎人不能捕杀哺乳期的动物,不能带沾血腥的兽皮回家,否则,孩子长大会成为歹人。
⑥这是个美丽的迷信。大凡迷信,都有这种特点:后果不成立,但禁忌中包含的精神主张却是高贵的。
⑦深夜,我欲搭一段美好时光入眠时,常把丰子恺的书搁在枕边。读漫画《趁爸爸不在》《瞻瞻的脚踏车》《爸爸回来了》《妹妹新娘子,弟弟新官人》,总忍不住笑出声,头重脚轻的小人儿,如雀、如花、如蜜饯,芬芳的童音、玻璃球似的吵闹,向日葵般的手臂……被他们簇拥着,几乎忘了那个时代的愁苦与险恶。在丰子恺眼里,婴幼儿才是真的人,童年才是未被篡改的人生。
⑧我常想,一个时代的气质和日常生活,若染上一点“丰子恺味道”,该多好,该多好。
⑨人生美学和美德,在儿童身上是存量最大的,只有思想成熟并保持一颗童心的人,才是美的成年人。
⑩一个国家,若能从孩子对家长的使唤中发现公民的权利,从父母对骨肉的垂怜中认证自己的义务,从他们的彼此互爱中找到国与民的逻辑,从他们的亲热和信赖中反省自己的冷漠与隔膜……若将一个家庭放大无数倍,若天下之人是由一群群“丰子恺”和其“孩子们”连缀而成……那么,一个健美的时代莅临了,“国家”就有了“家国”的基因和属性,该生存共同体的气质和细节变了,道德、风尚也就变了,变得简明、温美、清纯、风和日丽。
⑪看一个民族的生活美学,看一个时代的精神雅量,有个重要线索:要看它缔造和收纳了多少童话,看它的世俗文化和游戏规则是否激励、佑护童话人生,是否滋养童话发展,是否欣赏有儿童人格的成年人。表面上,童话是大人备给小儿的礼物,而更深层的真相是:童话乃成人对儿童的审美作业,反映了“大”对“小”的鉴赏力,本质上是“小”对“大”的馈赠。一个社会,若成人的精神系统里没有童话成分,若大众生活提前告别了童话,甚至贬低和嘲笑童话,那这个时代势必极度实用、功利、枯燥,人群也定是险恶、龌龊、粗戾的。
⑫儿童稀少,人堆里即缺少氧气和光线。童话衰落,一个国家的黄昏即早早降临。
⑬由于新闻职业,我每天要浏览大量媒体和网络信息,有一点是我担忧的:美和干净的事物太少,专心生活和认真说话者太少,能让孩子消费的东西太少,“热爱生活”的依据太少……我知道,这并非全部事实,而是兴趣和注意力所致,我们被自己的对立面绑架了。对于美,不仅生产能力锐减,更可怕的,我们丧失了消费能力、消费愿望和消费传统。
⑭那天,我在微博上说:“中国是个麻团型社会,让人纠结的事太多,‘忧愤’近乎日常表情。但我以为,一个优秀的时代人群里,应同时存在鲁迅和丰子恺这样反差极大的生命类型,对两者的消费应同样旺盛和隆重,甚至,随心灵艺术和生活主题的复位,后者应该居上。”
⑮当代中国有种精神危机:由于粗鄙和丑陋对视线的遮挡、对注意力的劫持,我们正逐渐丧失对美的发现和表述。这其实很危险,让生活有荒废的可能。我们从不乏思想的榜样,但鲜有生活的榜样,纯真意义上的生活,摆脱羁绊和干扰的生活,聚精会神、全心全意的生活。我们缺少生活的专业户。
⑯如此背景下,我们拿什么送给孩子?除了绝版的“动物世界”,除了文学史上那些经典童话,我们还有能力讲一个美好的故事吗?我们唇齿间还能挤出温情的语调和口吻吗?
⑰想起了埃·奥·卜劳恩,这位德国人虽然身在最黑冷的年代并被其吞噬,却献出了温暖的《父与子》。巧得很,《父与子》最早的中译本,序言作者正是丰子恺。他们的精神相遇了,这是神奇的缘分,这是两个伟大父亲的会师。
文本二:
就像一份丰盛大餐,它的丰饶和美味,几乎照顾到了我肠胃的每一层褶纹。题材之丰浩、细节之精准、纹理之细密、精神发现之独特、关怀视野之阔大、言说的锐度和思路的延展性……盖超乎我的想象。
王开岭的文本显然属于一种手工,属于一种慢活。这使他的笔调又多了一种罕见的诚实和耐性。更要命的是,除了要求理性的精准,他还唯美。如果用形象表达的话,我想说,王开岭的文本散发着一种鲜见的紫檀气质。
在王开岭理性精神的背后,我感受强烈的还有一股挥之不去的浪漫:性情的浪漫,心灵的浪漫,目光的浪漫。这浪漫就像菌种,极大生动了他的体悟和才华。看得出,王开岭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即使在他最具现实性和批判性的文本中,也影影绰绰闪烁着生命审美。王开岭使你很难重复他,你可以重复其材料,搬运其观点,但你无法模仿其纹理和气质。他不仅贡献了思想,还贡献了思想的最好的形式。
(节选自吴散人《(精神自治(序))——阅读的盛宴》)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父亲不让儿子挨近狗肉馆给“我”的心灵带来了震撼,文本一第④段中用“童话般”一词说明了父亲此举的珍贵,“东躲西藏”则暗示了世界存在黑暗。
B.“我”从这对童话般的父子联想到高山上的习俗,衔接自然,一方面表现了“我”对迷信的批判,另一方面很好地体现了父爱的深沉和温暖。
C.童话与成人精神体系之间是有辩证关系的,童话表面上是成人送给儿童的礼物,本质上却是在用儿童的眼光审视、批判实用、功利的成人世界。
D.文本一用丰子恺的漫画谈自己的阅读体会,也用卜劳恩这个榜样父亲激励天下的父亲,要保护孩子童话般的纯真。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本一第⑫段将“儿童”比作“氧气”“光线”,比喻新奇。“氧气”给人生命活力,“光线”让人满怀光明、希望,其强调了“儿童”之于人类社会不可取代的价值。
B.文本一第⑯段“我们拿什么送给孩子?”“我们唇齿间还能挤出温情的语调和口吻吗?”使用设问,以犀利的语言表达了作者的质疑与忧思,体现出作者强烈的责任感。
C.文本一是一篇针砭时弊的散文,由日常故事引入,阐述了对于呵护儿童、涵养童心重要意义的深刻思考;文章结合现实情景,既意旨明确,又深入浅出。
D.文本一采用第一人称来叙述、议论、抒情:叙述展现情景,议论阐明观点,抒情增强感染力。叙述简明,褒贬分明,情真意切;笔法多变,意蕴丰富。
3.文本一在写“父与子”的关系时,多次提到丰子恺这一人物形象,分析每处的作用。(4分)
4.文本二评价王开岭的作品“即使在他最具现实性和批判性的文本中,也影影绰绰闪烁着生命审美”。请结合文本一,对此加以简要分析。(6分)
【答案】1.B 2.B
3.①第⑦段:联想到丰子恺漫画,肯定了其信念“童年才是未被篡改的人生”;②第⑧/⑩段:表达作者对人生美学和美德、国家民族的生活美学的看法。(“对健美时代来临、国家道德风尚变化的期待”,“对当下时代的某些病象的担忧”也可。)③第⑭段:对比丰子恺与鲁迅两种反差极大的生命类型,表达在当代中国,缺少像丰子恺这样的全心全意生活的榜样。④第⑰段:由卜劳恩的漫画《父与子》联想到丰子恺,跨越时空界限,丰富了文章内容/深化了主题。
4.(1)现实性和批判性:①现实性:王开岭关注时代、国家与民族的现实问题,思考“国与民的逻辑”,“民族的生活美学”与“时代的精神雅量”。②批判性:作者表达了对中国社会的各种担忧,又指出当代中国的精神危机,即粗鄙和丑陋的遮蔽,导致了人们对美的发现与表述的丧失,进而提倡纯真意义上的生活。(2)生命审美:文本一阐释作者的人生美学--守护童年的纯真,做思想成熟并能保持童心的美的成年人,拥有发现和表述美的能力,全心全意的生活。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
B.“一方面表现了‘我’对迷信的批判”理解有误。由原文第⑥段可知,“我”认同高山上的习俗是一种迷信,但它却是“美丽的迷信”,并认为其“禁忌中包含的精神主张却是高贵的”,体现了对父爱的深沉和温暖的赞扬,并没有表现“对迷信的批判”。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使用设问”错误。设问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常用于表示强调作用。为了强调某部分内容,故意先提出问题,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我们拿什么送给孩子”一句是设问句,其后“我们唇齿间还能挤出温情的语调和口吻吗”一句为反问句。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学作品艺术形象特点的能力。
第⑦段“在丰子恺眼里,婴幼儿才是真的人,童年才是未被篡改的人生”,由题目“父与子”联想到了丰子恺漫画,肯定其信念“童年才是未被篡改的人生”。
第⑧段“我常想,一个时代的气质和日常生活,若染上一点‘丰子恺味道’,该多好,该多好”“人生美学和美德,在儿童身上是存量最大的”“若天下之人是由一群群‘丰子恺’和其‘孩子们’连缀而成……那么,一个健美的时代莅临了……该生存共同体的气质和细节变了,道德、风尚也就变了,变得简明、温美、清纯、风和日丽”由“丰子恺味道”宕开一笔,着眼当下时代的某些病象论说自己对人生美学与美德的看法。
第⑭段“但我以为,一个优秀的时代人群里,应同时存在鲁迅和丰子恺这样反差极大的生命类型”,使用了借代的手法,用这两个人物借指两种不同的“生命类型”。而丰子恺先生则是一个能发现社会和人性的美好,善于勾画人情世态,实现诗意生活的人,文中的“丰子恺”就是代指像丰子恺先生一样性情温和、充满童趣的人。
结尾作者又把丰子恺的漫画、卜劳恩的《父与子》等素材串联起来,盛赞两位伟大的父亲,从而丰富了文章内容,深化了主题。
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品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
现实性和批判性:文本一阐述了对于呵护儿童、涵养童心之重要意义的深刻思考。①王开岭从国家与民族的站位指出,应从“父与子”之“彼此互爱”中寻找“国与民的逻辑”,从童话的存量与发展态势中窥探“民族的生活美学”与“时代的精神雅量”;②作者在第⑪段“一个社会,若成人的精神系统里没有童话成分,若大众生活提前告别了童话,甚至贬低和嘲笑童话,那这个时代势必极度实用、功利、枯燥,人群也定是险恶、龌龊、粗戾的”,第⑬段“对于美,不仅生产能力锐减,更可怕的,我们丧失了消费能力、消费愿望和消费传统”由自己的担忧谈及当代中国的精神危机,即由于粗鄙和丑陋的遮蔽,导致人们对美的发现与表述的丧失,进而提倡纯真意义上的生活。
生命审美:文本一以鲜活的事例、灵动的笔法来阐释自己的生活美学——守护童年的纯真,捍卫精神的明亮。如开篇部分在叙述父亲不让儿子挨近狗肉馆之事后,用一组排比、层递句,具体深入地阐释父亲对孩子的大爱,突出其对童真的珍视。思想深刻、情感真挚,为读者点亮一盏童真的精神明灯。文中所引事例、作者的行文笔法及文本所蕴涵的生活美学则可见生命审美。
(2024·山西晋中·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共4小题,16分)。
文本一:
细狗
周涛
吐尔逊别克的父亲来看吐尔逊别克。
当他来到连队的时候,这个哈萨克老人显得风尘仆仆,有些疲惫。他下了马,一直牵着那匹和他差不多苍老的马走到连部门口。他走过来的时候显得又矮又笨拙,仿佛不是一个完整的、行走的人,而是从马背上临时卸下来的一部分零件。
老人茫然地注意着周围的一切,脸上现出一种类似野生动物的表情,他始终不说话,沉默而又顺从,仿佛是一个刚被抓来的俘虏。
直到吐尔逊别克从屋子里出来,和他的老父亲见面的时候,老人低声地叽里咕噜了几句,脸上仍然没有绽开笑容。好像他不是骑着马翻山越岭走了三四天,而是从隔壁的屋里才走出来。
他把缰绳交给吐尔逊别克,看着儿子仍然熟练地拴了马,就跟进屋里去了。
当时连队院里站着好几个人,都在观望着这对哈萨克父子的相见。我也站在院子里,我为看到的这一幕过于朴实平淡而心生感动。要知道,这位哈萨克老牧人可是骑马穿过了好几个县来的,大冬天的风雪,少说几百公里,就单人匹马地来了。①他的狐狸皮帽子戴在那张苍劲的面孔之上,没有丝毫浪漫的骑士风采,只显得实用。
我走过去看了看他那匹马,很一般的那种牧民骑的马,鞍辩也普通。马有些瘦,马毛杂乱,被汗湿了的皮毛上结了冰霜。它低垂着头颈,一动不动,眼睛微闭,任人们评价。
这时我才发现连队门外游动着一条狗,它探头探脑,似乎想进来,但又犹豫不决,仿佛没有足够的信心确认它和这个院子的关系。
它太瘦了,瘦得像一张弯弓,一个问号。
但是它瘦得独特,甚至瘦得高贵优雅,一身白色,四条长得离奇的腿,犹如一只仙鹤,它的嘴也是尖而长的。它的腰部像一张弓,背向上耸起。肚腹间仿佛被豹子挖空了,其凹处足可一握。
这么一条狗,从哪儿来的呢?
有人拿石头扔它,它灵巧地躲闪开,怯生生的。它对人有一种忍让的品格,决不吠叫。还有人看见它就笑了,说:“没见过这么瘦的狗哎,明天就饿死了,太可怜了。”
但是这狗并不走远,也不进来,它很警惕,也很陌生;有可怜它的人扔馒头给它吃,它看也不看一眼。它的眼神是一种聪明、羞怯、丝毫没有凶相的少女似的眼神,黑而清澈,仿佛它什么都明白,就是不太好意思。
我忽然对它产生兴趣,感到它有些不同寻常,我想起有些外国小说插图里画的猎兔狗,也是这种类似的样子。那是一些欧洲贵族围猎时用的名犬,这条狗会是吗?
我试着追逐了它一阵,果然,它跑起来轻盈得就像是没有分量,轻松极了,随意一跳就蹿出去一丈之遥。它跑起来就像一只豹子,不,比豹子更富有弹射力,它简直就是在把自己射出去!
姿势太漂亮了,优雅极了。
它是一条狗,然而它使自己具有了鸟类一般的轻灵,这真是奇迹。它的跑跳几乎就是飞行,因它身躯的奇异细长而伸缩自如、灵活有力。
②这不是瘦弱,而是犬中的某项天才!
我知道了,它是细狗。细狗是草原上最受哈萨克猎人珍爱的一种名犬,专门用来捕狐。一般的牧羊犬粗壮凶猛,可以与狼搏斗。但是它们太沉重了,追不上狐狸,而狐皮是相当贵重的,价值远胜狼皮;只有细狗可以追捕狐狸,还能钻进狐狸的洞穴,细狗生来仿佛就是为了对付狐狸的。
吐尔逊别克朝我走过来了。他微笑着朝我打手势:“不要打它,我父亲的狗。”
我问他:“是细狗吗?”
“当然了,”他很骄傲地说,“这是我父亲最宝贵的东西,比马还重要;这样的狗,不是太多,人家拿十只羊换它,我的父亲不愿意呢!”
③“可是刚才还有人说它瘦得快死了呢!”
“那些人懂什么!他们不懂。哈萨克人一看就知道,最高级的狗啦!它从来不咬人,看起来老实得很,其实它厉害,一看到狐狸,没有跑掉的,一定抓住!”
“公安局抓特务么?”我开玩笑。
“比公安局抓特务还厉害!”我们俩都笑起来。
吐尔逊别克的父亲第三天就走了,走的时候,我才看到那只白色细狗兴奋、激动的样子。它像一只白色的鸟儿盘旋、飞翔在主人前后,稍不留神,就远远地把自己射出好几百米开外……它的身姿矫捷得令人赞叹!
我在连队门外一直目送着他们,我想,一类天才式的人物在世间也是这样被误解的,和良种犬一样。它身上没有保留供人食用和役用所需的多余的肉,因而在一般人眼里,它毫无价值。
但是吐尔逊别克的父亲了解它,知道它的本事,把它看得非常珍贵。
吐尔逊别克的父亲不是名犬鉴赏家,不是生物学家,他只是一个骑着老马的草原猎人,看起来表情简单、缺乏激情。
④一双罗圈腿。笨拙迟缓。
1995年1月6日(摘编自《周涛散文精选》,有删改)
文本二:
周涛的散文多取材于西北边疆生活,开掘、张扬在极度艰难中谋求生存和发展的生命韧性,传达了一种真正的西部精神,格调雄壮冷峻,气势沉雄、意蕴深远、笔力雄健。
周涛的散文都贯穿了一个大的主题——对生命的颂赞、崇敬和对生命本质的探索与参悟。在周涛的散文中,对生命现象的描绘和对生命本质的探索总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作家真挚的情感和深沉的思考亦如水乳交融,浑然一体。周涛散文的魅力,正是在于他给我们展示了生命之树的翠绿色泽和精神风貌,加深了我们对平凡而又伟大的生命的认知和参悟。
(摘编自邓跃东《我自深秋与初春》)
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哈萨克老人牵着与他一样苍老的马走到连部时,仿佛不是“完整”“行走”的人,而是从马背上卸下的一部分零件,暗示老人旅途的遥远与艰辛。
B.与儿子见面后,哈萨克老人低语、不“绽”笑容,看儿子熟练地“拴”马等朴实平淡的行为,可看出这个哈萨克老人面对这样的重逢不喜形于色。
C.细狗出现在连队门外时,已饿得瘦弱不堪,它探头探脑,犹豫不决,被人扔石头只能灵巧躲闪,决不吠叫,表现出一种极能忍让的品格。
D.文本一取材于西北边疆生活,聚焦日常平凡的人事,表现艰难生活之中的生命张力具有真挚情感与深沉思考自然融合的魅力。
6.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句子①“苍劲”“实用”与“狐狸皮帽子”“骑士风采”形成审美反差,“狐狸皮帽子”与下文描写细狗是捕狐能手等内容形成呼应。
B.句子②是对细狗“瘦弱”的正名,承上启下,自然过渡到对细狗的深度认知和对其捕狐技能的赞美,使文章达到先扬后抑的效果。
C.句子③故意重提他人看法,突出那些人对细狗“瘦”的误解。单独成行,可以使表达的感情强烈。
D.句子④在结尾特写老人的腿,与开篇外貌描写照应,突显其平凡的外表下不凡的精神品质,语言朴实,余味无穷。
7.文本一是如何从侧面展现出细狗的非凡的?请简要分析。(4分)
8.文本二认为周涛散文的主题“贯穿了对生命本质的探索与参悟”,你从文本一中能参悟到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5.C 6.B
7.①用吐尔逊别克与“我”的对话,侧面写细狗看起来老实其实是捕狐高手,是最高级的猎狗。
②通过哈萨克老人对细狗的珍视,侧面写出细狗的珍贵。
8.①人不可貌相。哈萨克老人外表是极其平凡普通的,他矮小笨拙,甚至有一双罗圈腿,但他却能翻山越岭几百公里来找儿子,也是最懂和最能驾驭细狗的人。
②有伯乐才有千里马。有哈萨克老人的赏识,才有细狗发挥自身的优势,成为草原捕狐高手的可能。
③极致的弱有时是极致的强。细狗瘦弱不够粗壮凶猛,但也因瘦弱才能成为捕狐的能手。
④换个角度看问题,无价值的也可能会变成无价之宝。一般人眼里有供人食用和役用所需的多余的肉才是良种犬,这正是扼杀细狗类的天才犬才能的原因,天才式的人物也常被误解而怀才不遇。
【解析】5.本题考查理解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
C.“已饿得瘦弱不堪”错,认为细狗因饿而瘦是错误的,原文“它太瘦了,瘦得像一张弯弓,一个问号”只是说狗瘦弱,没有写是因为饥饿造成的,瘦弱正是它的天才所在,瘦弱它才能飞如鸟射如豹善捕狐。
故选C。
6.本题考查赏析文章重要语句的艺术特色的能力。
B.“先扬后抑”错误,应是先抑后扬。这句话前面主要是写对细狗初见时的印象,“抑”指外在的瘦弱形象与羞怯神情,“扬”指内在的聪明、警惕、机智,以及特殊的弹射力,为下文写它的捕狐能力作铺垫。
故选B。
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学作品表达技巧的能力。
由“我问他:‘是细狗吗?’当然了,他很骄傲地说,‘是我父亲最宝贵的东西,比马还重要;这样的狗,不是太多,人家拿十只羊换它,我的父亲不愿意呢’‘可是刚才还有人说它瘦得快死了呢!‘……哈萨克人一看就知道,最高级的狗啦!它从来不咬人,看起来老实得很,其实它厉害,一看到狐狸,没有跑掉的,一定抓住!’‘公安局抓特务么?’我开玩笑。‘比公安局抓特务还厉害’”分析,用吐尔逊别克与“我”的对话,侧面写细狗看起来老实其实是捕狐高手,是最高级的猎狗。
由“他很骄傲地说,‘是我父亲最宝贵的东西,比马还重要;这样的狗,不是太多,人家拿十只羊换它,我的父亲不愿意呢’”分析,通过哈萨克老人对细狗的珍视,侧面写出细狗的珍贵。
8.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意蕴的能力。
由“他走过来的时候显得又矮又笨拙,仿佛不是一个完整的、行走的人,而是从马背上临时卸下来的一部分零件”“一双罗圈腿。笨拙迟缓”“这位哈萨克老牧人可是骑马穿过了好几个县来的,大冬天的风雪,少说几百公里,就单人匹马地来了。他的狐狸皮帽子戴在那张苍劲的面孔之上”分析,哈萨克老人外表是极其平凡普通的,他矮小笨拙,甚至有一双罗圈腿,但他却能翻山越岭几百公里来找儿子,也是最懂和最能驾驭细狗的人。真是人不可貌相啊。
由“是我父亲最宝贵的东西,比马还重要;这样的狗,不是太多,人家拿十只羊换它,我的父亲不愿意呢”“哈萨克人一看就知道,最高级的狗啦!它从来不咬人,看起来老实得很,其实它厉害,一看到狐狸,没有跑掉的,一定抓住”分析,看似瘦弱的细狗,有哈萨克老人的赏识,才有细狗发挥自身的优势,成为草原捕狐高手的可能。所以,千里马还需伯乐赏识,有伯乐才有千里马。
由“这不是瘦弱,而是犬中的某项天才”“它太瘦了,瘦得像一张弯弓,一个问号。但是它瘦得独特,甚至瘦得高贵优雅,一身白色,四条长得离奇的腿,犹如一只仙鹤,它的嘴也是尖而长的。它的腰部像一张弓,背向上耸起。肚腹间仿佛被豹子挖空了,其凹处足可一握”“它跑起来轻盈得就像是没有分量,轻松极了,随意一跳就蹿出去一丈之遥。它跑起来就像一只豹子,不,比豹子更富有弹射力,它简直就是在把自己射出去”“细狗是草原上最受哈萨克猎人珍爱的一种名犬,专门用来捕狐。一般的牧羊犬粗壮凶猛,可以与狼搏斗。但是它们太沉重了,追不上狐狸,而狐皮是相当贵重的,价值远胜狼皮;只有细狗可以追捕狐狸,还能钻进狐狸的洞穴,细狗生来仿佛就是为了对付狐狸的”分析,细狗外形瘦弱,后文牧羊犬比,细狗不够粗壮凶猛,但也因瘦弱才能成为捕狐的能手。由此可见,极致的弱有时是极致的强。
由“有人拿石头扔它,它灵巧地躲闪开,怯生生的。它对人有一种忍让的品格,决不吠叫。还有人看见它就笑了,说:‘没见过这么瘦的狗哎,明天就饿死了,太可怜了’”“有可怜它的人扔馒头给它吃,它看也不看一眼”“可是刚才还有人说它瘦得快死了呢”“那些人懂什么!他们不懂。哈萨克人一看就知道,最高级的狗啦!它从来不咬人,看起来老实得很,其实它厉害,一看到狐狸,没有跑掉的,一定抓住”分析,一般人眼里有供人食用和役用所需的多余的肉才是良种犬,这正是扼杀细狗类的天才犬才能的原因,天才式的人物也常被误解而怀才不遇。所以,换个角度看问题,无价值的也可能会变成无价之宝。
(2023·辽宁鞍山·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共4小题,16分)。
文本一:
通渭人家
贾平凹
①通渭是甘肃的一个县,我去的时候正是五月,过经关中平原,到处是麦浪滚滚,成批成批的麦客蝗虫一般从东往西撵场子,他们背着铺盖,拿着镰刀,涌聚在车站、镇街的屋檐下和地头,与雇主谈条件,讲价钱,争吵,咒骂,甚或就大打出手,环境的污染,交通的混乱,让人急迫而烦躁,却也感到收获的紧张和兴奋。一进入陇东高原,渐渐就清寂了,尤其过了会宁,车沿着苦丁河在千万个峁塬沟冷间弯来拐去,路上没有麦客,田里也没有麦子,甚至连一点绿的颜色都没有,看来,这个地区又是一个大旱年,颗粒无收了。太阳还是红膛膛地照着,风也像刚从火炉里喷出来,透过车窗玻璃,满世界里摇曳的是丝丝缕缕的白雾,搞不清是太阳下注的光线,还是从地上蒸腾的气焰,一切都变形了,开始是山,是路,是路边卷了叶子的树,再后是蹴在路边崖楞上发痴的人和人正看着不远处铁道上疾驶而过的火车。火车一吼长笛,然后是轰然的哐哐声。司机说:你听你听,火车都在说,甘肃——穷,穷,穷,穷……!
②我就是这样到了通渭。
③通渭缺水,这在我来之前就听说的,来到通渭,其严重的缺水程度令我瞪目结舌。我住的宾馆里没有水,服务员关照了,提了一桶水放在房间供我洗脸和冲马桶,而别的住客则跑下楼去上旱厕。小小的县城正改造着一条老街,干燥的浮土像面粉一样,脚踩下去噗噗地就钻一鞋壳。小巷里一群人拥挤着在一个水龙头下接水,似乎是有人插队,引起众怒,铝盆被踢出来咣啷啷在道路上滚。
④这天晚上,我见到了通渭县的县长,他的后脖是酱红颜色,有着几道皱纹,脖子伸长了,皱纹就成白的。县长是天黑才从乡下检查蓄水节溉工程回来,听说我来了就又赶到宾馆,我们一见如故。自然就聊起今年的旱情,聊起通渭的状况,他几乎一直在说通渭的好话,比加,干旱和交通的不便使通渭成为整个甘肃最贫困的县,但通渭民风却质朴淳厚,使你能想到陶潜的《桃花源记》。
⑤“是吗?”我有些不以为然地冲着他笑,“孟子可是说过:衣食足,知礼仪。”
⑥“孟子是不知道通渭的!”
⑦“我也是到过许多农村,如果哪个地方民风淳厚,那个地方往往是和愚昧落后连在一起的……”
⑧“可通渭恰恰是甘肃文化普及程度最高的县!”县长几乎有些生气了,他说明日他还要去乡下的,让我跟着他去亲眼看看。
⑨我于是跟着县长去乡下了,转了一天,又转了一天。我出身于乡下,这几十年里也不知走过了多少村庄,但我从未见过像通渭人的农舍收拾得这么整洁,他们的房子有砖墙瓦顶的,更多的还是泥抹的土屋,但农具放的是地方,柴草放的是地方,连楔在墙上的木撅也似乎经过了精心的设计。越是缺水,越是喜欢着花草树木。我经过一个卧在半山窝的小村庄时,一抬头,一堵土院墙内高高地长着一株牡丹,虽不是花开的李节,枝叶隆起却如一个笸篮那么大。山沟人家能栽牡丹,牡丹竟长得这般高大,我惊得大呼小叫,说:这家肯定生养了漂亮女人!敲门进去,果然女主人长得明眸皓齿,正翻来覆去在一些盆里倒换着水,我不明白这是干哈,她笑着说穷折腾哩,指着这个盆里是洗过脸洗过手的水,那个盆里是涮过锅净过碗的水,这么过滤着,把清亮的水喂牲口和洗衣服,洗过衣服了再浇牡丹的。水要这么合理利用,使我感慨不已,对着县长说;瞧呀,鞋都摆得这么整齐!台阶上是有着七八双牲,差不多都破得有了补丁!却大小分开摆成一溜儿。女主人倒有些不好意思了,说:图个心里干净嘛!
⑩正是心里干净,通渭人处处表现着他们精神的高贵。你可以顿顿吃野菜喝稀汤,但家里不能没有一张饭桌;你可以出门穿的衣裳破旧,但不能不洗不浆;你可以一个大字不识,但中堂上不能不挂字画。我到过一些家境富裕的农民家,正房里,厦屋里每面墙上悬挂了装裱得极好的书法作品;也去过那些日子苦焦的人家,什么家当都没有,墙上仍挂着字。仔细看了,有些是明清时一些国内大家的作品,相当有价值,而更多的则是通渭县现当代书家所写。我在一个只有十几户人家的小山村里,见到了其中三家挂有于右任和左宗棠的字,而一家的主人并不认字,墙上的对联竟是“玉楼宴罢醉和春,千杯饮后娇伺夜”。
⑩在一个村里,县长领我去见一位老者,说老者虽不是村长,但威望很高。六月的天是晒丝绸的,村人没有丝绸,晒的却是字画,这位老者院子里晒的字画最多,惹得好多大人都去看,他家老少出来脸面犹如盆子大。我对老者说,你在村里能主持公道,是不是因为藏字画最多?他说:连字画都没有,谁还听你说话呀?县长就来劲了,叫嚷着他也为村人写几幅字,立即笔墨纸砚就摆开了,县长的字写得还真好,他写的是“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写毕了,问道:怎么样?我说:好!他说:是字好还是内容好?我说字好内容好通渭好。县长就让我也写写,我提笔写了几张,写得高兴了,竟写了我曾在华山上见到的吉祥联:太华顶上玉井莲,花开十丈藕如船。
⑩这天下午,一场雨就哗哗地降临了。村人欢乐得如过年节,我却躺在一面土炕上睡着了,醒来,县长还在旁边鼾声如雷。
(有删改)
文本二:
①中国散文的一兴一衰,皆是真情的一得一失。60年代初期之所以产生一批散文名家和名作,形成一个不大不小的高潮,依赖的便是真情的勃发。但不久社会生活不正常,后来一场文化革命,使人的虚伪恶行发展为疯狂,文风衍变为一种声嘶力竭的空喊,以致从此声名狼藉。
②唾弃轻而狂的文风,有人却走向另一绝地,使散文的题材狭窄,精神脆弱,仅写花花草章;矫揉造作,小,巧,甜腻。振兴中华,紧要的是振兴国民性,增强民族的自尊自强自立的素质,散文要以此为己任,让时代精神进来,让社会生活进来,张扬大度、力度,弃去俗气、小气。文学史上之所以有大家,大家之所以出现,就是在每一个世风浮靡、文风花拳绣腿的时期有人力排陈腐,复归生活实感和人之性灵。
(选自贾平凹《序》,有删改)
9.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一群人拥挤接水时“铝盆被踢出来咣啷啷在道路上滚”,这一情节与后文通渭淳朴的民风形成鲜明对比,体现了先抑后扬的创作手法。
B.县长“后脖”的细节描写,如“酱红颜色,有着几道皱纹”,既侧面体现了通渭炎热干旱的现状,也暗示了其勤政为民的精神品质。
C.文本一第⑩段,作者用“竟是”二字评价一户不认字的人家墙上的字画,表达了作者的出乎意料和惊喜赞叹,表现了通渭人精神的高贵。
D.县长的对联和“我”题写的对联内容风格不同,既体现了身份的差异,也体现了生活环境及文化影响的不同,于细节处见精神,
10.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本一第②段单独成段,有利于读者把握文章脉络,同时调整了叙述节奏,明快、有力,充分引起读者注意,收到了突出强调的效果。
B.贾平凹注重散文语言的“经营”,文本一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如比喻、比拟、排比和夸张等,显现出艺术表现力。
C.本文以“我”的视角行文,以通渭县长为线索,集中描述所见所感,展现通渭的风土人情,表现了“我”对通渭人家的独特感悟。
D.本文和《秦腔》都呈现出浓郁的地域文化特征,既有对民俗风情的浅层描摹,也有对文化意蕴的深层关照,读来犹如踏入真实乡间。
11.文本一第⑤~⑧段的对话去掉不影响文章连续性,保留又别有滋味,请结合文章谈谈这几段对话的效果。(4分)
12.文本二中,贾平凹批判散文在“轻而狂”的文风之后走向“另一绝地”,表达了自己的创作主张,他的创作主张在文本一中是如何体现的?请结合文本从不同的角度简要分析。(6分)
【答案】9.A 10.C
11.①(内容上)写出了我和县长关于“民风”的争论,使文章饶有兴味,丰富了文章内容;②(结构上)引出了下文对通渭人家精神世界的刻画,与后文连续性更强;③(表达效果上)为行文制造波澜,吸引读者阅读兴趣,使文章别具风味;④(文体特点上)丰富了文章表达方式,使得文章思路灵动,结构自由,不拘一格。
12.①选材上,将目光投射到甘陇大地,描绘通渭的自然风貌和通渭人家的日常生活、民俗风情,选材丰富,视角广阔;②主题上,着眼于通渭人家在恶劣环境中的生存状态,从中挖掘出质朴淳厚的民风和高贵的精神,文化意蕴厚重,感情充沛,真挚感人;③文风上,大气厚重,追求语言的平实浅近,亲切自然,字里行间饱含着对通渭这片热土和人民的赞美,文风质朴粗犷。④语言上,简约又充满张力。文章语言修辞生动,用词传神,长短句结合,张扬有力。
【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的能力。
A.“与通渭淳朴的民风形成鲜明对比”“先抑后扬”错,原文为“与雇主谈条件,讲价钱,争吵,咒骂,甚或就大打出手。环境的污染,交通的混乱,让人急迫而烦躁,却也感到收获的紧张和兴奋。一进入陇东高原,渐渐就清寂了”,可看出主要是突出陇东高原的清寂,没有与通渭淳朴的民风形成对比,也没有先抑后扬。
故选A。
10.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C.“以通渭县长为线索”错,线索应该是贯通全文的,前面并没有出现县长,所以县长不是线索。
故选C。
1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①内容上,“孟子可是说过:衣食足,知礼仪。”“孟子是不知道通渭的!”“我也是到过许多农村,如果哪个地方民风淳厚,那个地方往往是和愚昧落后连在一起的……”“可通渭恰恰是甘肃文化普及程度最高的县!”写出了我和县长关于“民风”的争论,使文章饶有兴味,丰富了文章内容;
②结构上,引出了下文“我从未见过像通渭人的农舍收拾得这么整洁……”“正是心里干净,通渭人处处表现着他们精神的高贵”对通渭人家精神世界的刻画,与后文连续性更强;
③表达效果上,我和县长关于“民风”的争论为行文制造波澜,吸引读者阅读兴趣,使文章别具风味;
④文体特点上,人物对话的形式丰富了文章表达方式,避免了平铺直叙,使得文章思路灵动,结构自由,不拘一格。
1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
选材上,作者将目光投射到甘陇大地,“来到通渭,其严重的缺水程度令我瞠目结舌”“但我从未见过像通渭人的农舍收拾得这么整洁,他们的房子有砖墙瓦顶的,更多的还是泥抹的土屋,但农具放的是地方,柴草放的是地方,连楔在墙上的木撅也似乎经过了精心的设计。越是缺水,越是喜欢着花草树木”,描绘通渭的自然风貌和通渭人家的日常生活,选材丰富,视角广阔;
主题上,“你可以顿顿吃野菜喝稀汤,但家里不能没有一张饭桌;你可以出门了穿的衣裳破旧,但不能不洗不浆;你可以一个大字不识,但中堂上不能不挂字画”“也去过那些日子苦焦的人家,什么家当都没有,墙上仍挂着字。仔细看了,有些是明清时一些国内大家的作品,相当有价值,而更多的则是通渭县现当代书家所写。我在一个只有十几户人家的小山村里,见到了其中三家挂有于右任和左宗棠的字”,着眼于通渭人家在恶劣环境中的生存状态,从中挖掘出质朴淳厚的民风和高贵的精神,文化意蕴厚重;
风格上,“台阶上是有着七八双鞋,差不多都破得有了补丁!却大小分开摆成一溜儿。女主人倒有些不好意思了,说:图个心里干净嘛”“正是心里干净,通渭人处处表现着他们精神的高贵”“我说字好内容好通渭好”“这天下午,一场雨就哗哗地降临了。村人欢乐得如过年节”,追求语言的平实浅近,亲切自然,字里行间饱含着对通渭这片热土和人民的赞美,文风质朴大气。
语言上,简约又充满张力。“成批成批的麦客蝗虫一般从东往西撵场子”“太阳还是红膛膛地照着,风也像刚从火炉里喷出来,透过车窗玻璃,满世界里摇曳的是丝丝缕缕的白雾”文章语言修辞生动,用词传神,“再后是蹴在路边崖楞上发痴的人和人正看着不远处铁道上疾驶而过的火车”“机说:你听你听,火车都在说,甘肃——穷,穷,穷,穷……!”“写毕了,问道:怎么样?我说:好!他说:是字好还是内容好?我说字好内容好通渭好”长短句结合,张扬有力。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考点49实用文本阅读-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解读新闻内容——明“新闻要点”,解读新闻结构——理“新闻脉络”,解读新闻主题——评“新闻主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考点49实用文本阅读-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解读新闻内容——明“新闻要点”,解读新闻结构——理“新闻脉络”,解读新闻主题——评“新闻主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考点48散文的语言-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共2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句式选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