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 专题06:提建议谈看法(讲义)-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 现代文阅读(全国通用)(教师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6252248/0-1728949468128/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3部分 专题06:提建议谈看法(讲义)-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 现代文阅读(全国通用)(教师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6252248/0-1728949468181/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3部分 专题06:提建议谈看法(讲义)-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 现代文阅读(全国通用)(教师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6252248/0-1728949468193/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3部分 专题06:提建议谈看法(讲义)-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 现代文阅读(全国通用)(学生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6252248/1-1728949470178/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3部分 专题06:提建议谈看法(讲义)-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 现代文阅读(全国通用)(学生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6252248/1-1728949470197/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3部分 专题06:提建议谈看法(讲义)-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 现代文阅读(全国通用)(学生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6252248/1-1728949470218/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 现代文阅读(全国通用)
第3部分 专题06:提建议谈看法(讲义)-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 现代文阅读(全国通用)
展开
这是一份第3部分 专题06:提建议谈看法(讲义)-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 现代文阅读(全国通用),文件包含第3部分专题06提建议谈看法讲义-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现代文阅读全国通用教师版docx、第3部分专题06提建议谈看法讲义-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现代文阅读全国通用学生版docx等2份学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学案共29页, 欢迎下载使用。
【课标要求】
议论文阅读往往设计拓展探究类题目,这类题目要求考生,领悟作品内涵,能够表达从中获得的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能联系文章,做出自己的评价。这就要求考生在把握文章主要观点的基础上,能够进行拓展探究,进行有创意的表达。
【考查重点】
1. 评述观点或者相关说法:这一类题要注意适当结合文中的思想观点,尽量用积极向上的思想来理解,并做出阐述。语言要有逻辑性,行文要清晰流畅。
2. 围绕观点谈感悟、写经历:这一类题需要紧紧围绕论点谈感受,从作者的观点出发并延伸。同时,还要结合自己的经历,写清观点在个人的经历中所起的作用,最后概括自己的感悟或者启发。
3. 材料探究或者简述看法:如果提供了材料,就要将材料和选文联系起来分析,注意做到二者的表情达意的关联性。如果简述看法及理由,需要说清看法,述说理由时能够做到自圆其说,言之有理。
【主要题型】
议论文拓展探究类题目设 问的方式通常为:
①针对文中第x段所提到的现象,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②阅读本文后,你获得了哪些启示?
③结合本文观点,联系自身实际,具体谈谈我们可以怎样做到“……”。
④联系文章,谈谈你对文中的“……”一句话的理解。
⑤结合链接材料和本文观点,比较侧重点有何不同,写出你的探究结果或理解分析。
⑥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建议。
【命题趋势】
中考议论文阅读试题,主要以考查理解能力为主,包括准确理解阅读材料的程度和速度,要求能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论点、论据、论证,了解文章的基本思路,领会文章语言的表达效果,并能进行概括和表达;在此基础上,能创造性阅读,完成开放性的题目。
【备考策略】
紧密结合材料或生活融入自己的思考。注重观点的表达。回答时,首先应表明自己的观点态度,观点要明确,言简意赅,不能模棱两可。然后阐述理由,阐述时要抓住问题的本质,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总之,一定要贴切到位地阐述清楚自己的观点。
读题干,明要求。读材料,找信息。针对问题寻对策针对要求,围绕主题,立场鲜明,表达得体。建议合理可操作。
考点一:提建议
①整体感知,把握观点。明确题干是要求对文中所涉及的某个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评价,还是对全文的思想内容提出子节点看法和评价,看其要求从哪个方面发表建议;
②围绕观点,大胆表述。仔细审题,明确答题方向,紧扣文章论点,可操作性强;
③联系生活,有感而发。找到个人生活与文章的对接点,把自己感受、体会最深的一点提炼出来,做到观点有理有据,内容准确全面;
④表述有序,语言通顺。分条陈述,层次清晰,一目了然。
【例题剖析】
【例1】(2024·贵州·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欣赏别人是一种智慧①
官秀镇
①在人际交往中,没有人不希望得到别人的欣赏和赞许。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欣赏自己,自夸自赞者多;欣赏别人,夸人赞人者少。君不见,在当下常有这么一种现象:欣赏别人大多是敷衍客气而已,很少见到赞人具体优点和长处;相反,____________,彼此之间因见解不同、观点不合,便唇枪舌剑,嘲讽揶揄对方,甚至口出狂言,有失风范……总之,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看到的是欣赏自己很容易,而坦坦荡荡地欣赏别人却很难。
②善于欣赏别人,是一个人度量、格局和谦恭品行的体现,更是一个人智慧的表现。这是古人用经验教训告诉我们的一个常理。就拿楚汉争霸中的刘邦和项羽来说吧。刘邦原为一介平民,出身农家,发迹前只是一个亭长。项羽比刘邦则显赫得多。他,将门之子,才气超人,力能扛鼎,神勇威猛。在楚汉之战中谁都不相信刘邦会打败项羽。然而,事实却超出人们的意料,项羽败给了刘邦。刘邦成了西汉开国皇帝,项羽却自刎乌江。
③为何?刘邦有言:“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知人者智,知己者明”。正因为刘邦有“智”又有“明”,他知道自己的短处,也了解部下的长处,并善于赏之用之,从而成就了他开国皇帝之梦。项羽则不然,他长处过人,刚愎自用,不仅看不到别人的长处优点,更谈不上欣赏别人和善用人才,还嫉妒贤能,容不下韩信、陈平这样的帅才、智囊,迫使他们投奔刘邦,站到自己的对立面。唯一死心塌地辅佐他的谋臣亚父范增,还被他气走,发疽而死。“超人”变成了孤家寡人,能不败吗?刘邦总结项羽失败的教训说:“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A
④欣赏别人,不是恭维、吹捧,更不是无原则的夸奖和投其所好的精神按摩。欣赏别人是建立在客观事实基础之上的真实和来自内心的真诚,是心口如一的赞美,是对别人优点的肯定和认可。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有一双慧眼。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世间万物都有瑕疵,没有“慧眼”的人,看到的只有“瑕疵”;有“慧眼”的人,看到的是“瑕疵”中的美。正如罗丹所说:“世界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人人都有缺点,当然也有优点,关键看你有没有发现和欣赏别人优点的智慧,这智慧就是海纳百川的宽容和气度。花放在懂得欣赏的人面前,才显得美丽。正如有人所说,一棵树,若花不好看,也许叶子好看;花叶都不足观,也许枝干错落有致;花叶枝干皆不中看,也许它生长的位置很好,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远远地看起来,流露出几分美感。只要你肯去欣赏它,总可以发现它的美。
⑤真诚地欣赏赞誉别人,可以“以人为镜”,让自己变得更优秀;可以调动别人的积极性,让自己的事业变得更辉煌;可以拉近人的距离,让社会变得更和谐。
⑥欣赏别人是一种智慧。让我们学会欣赏别人吧!
【注释】①选自《杂文月刊》,有改动。
1.与选文“欣赏”的含义最相近的一项是( )
A.敷衍客气的表扬B.有所需求的恭维
C.客观公正的评价D.内心真诚的赞美
2.将下面的材料加入选文A处恰当吗?请表明观点并阐述理由。
西晋左思,构思十年,写成《三都赋》,可惜出身贫寒,名气低微,未受重视。当初,大文学家陆机也想写《三都赋》,听说左思在写,感到好笑,在给陆云的信中说:“这里有一个粗鄙之人,想写《三都赋》,等他写成后,我将用来盖酒瓮。”陆机文采倾动一时,却无度量、格局欣赏别人,让人叹惋。后来,他读到左思的《三都赋》后,认为无法超越,只能搁笔不写。
3.请联系上下文,补写选文第一段画线处的内容。
4.★某同学说:“我想变得更优秀,但周围的同学都很平凡,不能成为我学习的榜样。”请运用选文观点,给该同学提两条建议。
考点二:谈感悟
首先要紧扣论点谈感受,从作者的观点出发延伸,结合自己的经历,写清楚该观点在自己人生经历的事件中所起到的作用,其次表达自己领悟到的启示。切忌写名人事例,切忌绕开阅读材料不切实际地陈述。答案组织上要注意采用总分结构,即“我认为…理由是…”。
【例题剖析】
【例1】(2024·青海·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无用的境界
黄钰琦
①无用是一种哲学境界,也是一种存在状态,无用即大用。“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庄子·人间世》中这样写道。山中的林木因为不是良木,反而得以保全,长成参天大树。可见,无用往往在关键之时有大用。文中所写,表面上说的是林木,实则讲的是人生哲理,也在讲述庄子的故事。庄子一生困顿,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在官场上没有名气,一生落魄。世俗之人看庄子,无功无禄,觉得庄子是无用的。但若论超凡脱俗,庄子是漆园傲吏,也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更是一位真正的智者。一生逍遥世外,他获得的,其实是真正的自由。
②无用的第一重境界是“总得花看能几日,最难留惜是芳时”。世间事物纷繁复杂,世人以为诗酒音乐是无用之物,往往因此错过人间诸多美好。作诗,乘舟远去,苏轼在“袅袅风蒲乱,猗猗水荇长”中感悟无用之乐,“不知何所乐,竟夕独酣歌”。苏轼成也诗词,败也诗词,诗词既记载着他的沉浮,也是反哺他的精神食粮。酌酒,远望,李白在“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中感悟无用之乐,“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作诗时饮酒,赏月时也饮酒,酒赋予李白诗情逸兴,为他的人生增添无限潇洒。没有酒这无用之物,就没有李白这有用之人。静坐,抚琴,王维在“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中感悟无用之乐,“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不仅参禅悟理,学庄信道,还精通诗书画乐。可见,真正让人精神高贵的东西,大多无用。
③无用的第二重境界是“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在成功学盛行的当下,有用无用成了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最常见的标准。世人习惯于追逐有用之事,如功名,如利禄,但生命中的大多有用之事是被动的,忽略了内心深处的喜好,很容易让人身心疲惫。而无用之事似与成功相离,独忠于自己的喜爱与内心,是人世间最孤独的事。但只要钟情于所爱,纵使无用又如何?所爱之事给人内心深处带去的震撼经久不息,是人世间最潇洒的事,能使人获得极高的精神愉悦。陶渊明“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隐居山林,躬耕田园。这相比于蜚声官场、荣华富贵实在是无用得很,但就在这无用之中,他悟到了“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自然真意,乐夫天命,那么随心,那么自如。最终他成为了中国第一位山水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谁能说他的一生无用?李渔说:“一种本性特别喜欢的东西可以当药。”无用的喜欢可以治愈生活的疲倦,带来身心的愉悦。
④无用的第三重境界是“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从水穷到云起,正如一个人在修行中一而再、再而三地面对抉择。旁人的三言两语、生活的无奈,都可能成为摧毁无用之物的利刃。如果因此而生退心,就要把念头回到初心上。初发时,内心空无一物,似是无用,回望过去,我们不是已经走了相当长的路程了吗?春日晴好,看到盛开的玉兰,不该以有用无用看待,而应想到“霓裳片片晚妆新,束素亭亭玉殿春”。若要使无用之物在生命中绽放,唯有以自适之心观世事,超凡脱俗,享受这一刻的美好,抓住心灵颤动的那一刹那,你的人生又是何等的幸福美好。守护无用之物,一定要抵住纷扰,坚持己心。
⑤春江花月,诗酒年华,悲欢离合,人生诸多无用事,亦可演绎别样的精彩。
(摘自《读者》2024年第7期,有删改)
1.本文结构完整,论证严密,请你梳理其论证结构,完成下面的表格。
2.请你从第③自然段中找出任意一种论证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3.★请结合你的生活实际,谈谈阅读本文的感悟。
拓展探究题答题方法
谈启示:
联系文章观点(文章的中心论点或是自己感受最深的一句话)+生活中的实例或现象+我认为…(对以上内容谈自己的看法)。
提建议:
①整体感知,把握观点。明确题干是要求对文中所涉及的某个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评价,还是对全文的思想内容提出子节点看法和评价,看其要求从哪个方面发表建议;
②围绕观点,大胆表述。仔细审题,明确答题方向,紧扣文章论点,可操作性强;
③联系生活,有感而发。找到个人生活与文章的对接点,把自己感受、体会最深的一点提炼出来,做到观点有理有据,内容准确全面;④表述有序,语言通顺。分条陈述,层次清晰,一目了然。
发表见解:
①用一个层次明晰的句子简明地表述自己的观点;
②用“分点说明”的方式进行答题,也可用“总分式”的结构进行答题,先用“总说”来表达观点,然后从几个方面进行分说。
结合自身实际谈感悟:
首先要紧扣论点谈感受,从作者的观点出发延伸,结合自己的经历,写清楚该观点在自己人生经历的事件中所起到的作用,其次表达自己领悟到的启示。切忌写名人事例,切忌绕开阅读材料不切实际地陈述。答案组织上要注意采用总分结构,即“我认为…理由是…”。
评述观点:
①要紧扣文章作者的正面观点,与文章的价值取向保持一致;
②从容易作答的角度表明自己的观点看法,不能模棱两可;
③可从原文中提炼可支持自己的观点结论的论据,语言表述要简洁;④思路条理清晰,有说服力。
结合链接材料,写探究结果(或理解分析):
①提炼材料阐述的观点或内容;
②根据链接材料,从原文中找相关阐述的观点;
③把链接材料同文章论点进行比较,找出相吻合的观点作为自己的观点;④结合链接材料和原文的内容进行论证。
联系实际谈看法:
要注意紧扣论点谈认识或写感悟,从作者的观点出发,结合自己的经历,写清楚自己对题干所提到的现象(观点)的认识及受到的启示等。切忌脱离原文随心所欲、不切实际地陈述。
所以,答题时必须紧扣文本并充分利用文本 中的观点。明确作者的立场,以此为基础,结合生活中的具体现象、事例,谈自己的认识,一般是作者观点的延伸,尽量不要标新立异。
答题格式为:①明确自己的观点;②阐述理由,联系材料或生活实际,分析为什么这样认为;③小结,重申观点,发出号召。
一、(2024·内蒙古·模拟预测)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用毅力和恒心托举梦想
于石
①“用双手成就梦想”,是很多人奋斗拼搏的写照。也有一些人,在用另一种方式托举着希望。不久前,一位名叫彭超的无臂少年,在研究生复试考场用脚写字,最终考入同济大学。考场上,认真的神情、执着的眼神,让奋力的书写绽放希望,让多年的坚持开花结果。
②写字、洗脸、刷牙、洗衣、做饭,生活中对常人而言轻而易举的小事,对双臂截肢的彭超来说都是难以逾越的难事。命运的挫折可能不期而遇,但遇见人生的彩虹一定需要顶风冒雨的跋涉。让双脚像双手一样灵活,是“只有这一条出路”的无奈之举,也证明了“别人做得到的,我也可以”。在宿舍叠被子,用手机发信息,选修足球课……这位少年用一个个不可思议的成功向人们证明:托举起梦想的不只是双臂,更是顽强的毅力和坚韧的恒心。
③为梦想而不懈奋斗,谁都了不起。以脚代手的彭超在生活能够自理之后,开始向更远的地方出发。喜欢诗词里“带给人力量的豪迈”,他在《中国诗词大会》上乘风破浪、夺得擂主;经历过高考失利、考研失败,但他总能咬紧牙关、百折不挠,“从不向命运低头”。几年前,彭超在社交平台上发了一段话,分享一次登山的经历,也映照着他一路走来的心路历程:“清明去达瓦更扎山徒步登山去了,负重登山19公里,走8个小时才走上去……是第一次,可绝不是最后一次”。在迄今为止的人生舞台上,有坚持、有梦想、有收获,也有恐惧、有绝望、有崩溃,但独独没有“放弃”二字。有网友感慨:自强的人生无需任何怜悯,“折翼的天使”仍旧可以活得精彩!
④人生的境遇各不相同,奋起的背影何其相似。篮球场上的独臂少年张家城坚持训练,众多篮球明星为之喝彩、为之感动;乌蒙山里身残志不残的张顺东、李国秀夫妇不等不靠、不找不要,书写了脱贫攻坚的故事,给人以震撼、以启示;绣架前的“独臂绣娘”陈再英依靠刺绣手艺,开辟出自己的人生舞台……以现实观之,他们的身躯并不健全;从精神而言,他们追梦的身手无比矫健。漫漫人生路,纵然曲折坎坷,天道酬勤的世界从不辜负奋进者,梦想的光芒会照耀到每一个人。
⑤崇尚身残志坚的励志故事,并不是为了单纯的感动。于普通人,这当然是一种触动、一种激励,正如网友所言:“还有什么不努力的理由?”对于故事的主人公们,不能止于舆论的好奇、短暂的关注。张家城的篮球梦想值得尊重,同时,从长远来看,单手打球如何更好支撑起未来的人生?彭超的求学生涯让人敬佩,未来完成学业的他又该作何打算?张顺东、李国秀夫妻俩的小康之路走得不容易,后头更好的日子要从哪里着手?感动之余,感慨之外,给予他们最现实最及时的支持,发现并关怀那些还没有被聚光灯照到的角落,才是励志故事最合理的展开、最圆满的结局。
⑥无论如何,让生活充满温度、未来充满广度,也让每个人有所领悟、有所感触,才能让他们继续乘风飞翔,激励更多人振翅高飞。
(有删改)
1.本文①②段有何作用?
2.本文第④段中的画线句子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3.★结合文意,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中学生应该怎样用毅力和恒心托举梦想。
二、(2024·黑龙江·模拟预测)阅读《走出“信息茧房”》一文,回答问题。
走出“信息茧房”
①网上尖锐对立的不同观点造成的人群撕裂触目惊心。不同的持论者不仅不赞同对方的观点,而且拒绝交流讨论,连对方提供的事实与信息也一概拒绝。
②这一方面展示了文化和思想的多元性,另一方面也表现出思想和文化的偏颇、偏执和狭隘。
③不禁让人感叹:原本以为网络是思想交流的平台、理性讨论的园地,却不承想成了不同持论者们织就的“信息茧房”和步入其中各执己见党同伐异的场所。
④“信息茧房”的说法非常形象,它点出了不同的持论者囿于已见、作茧自缚。
⑤《庄子》有段话的含义是:你跟一只生长在水井里的青蛙讲海是什么,它理解不了,因为它的生长空间局限于水井,从未见过、也想象不出大海的广阔。你跟一只主要生存在夏季的昆虫讲冰雪是什么,它理解不了,因为它的生命在秋天就结束了。你跟一个曲学阿世的人讲什么是道,是没有用的,因为他所受的教化就是精致利己。所以,我们应该努力走出囿于己见、偏执陋见的“信息茧房”。
⑥超越利益藩篱。利之所在趋之若鹜,这是人的本性,很难超越,也不宜动辄进行道德评判与道德绑架。但是,为了表面、眼前与部分利益而丧失实质、长远与整体利益,显然是不足取的。而且,有时确实需要为了群体利益而牺牲一些个人利益,只要这样的牺牲可以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而且从整体上和长远来看,值得而且可以获得补偿,那也应该是可以接受的。
⑦更何况,我们平时所进行的讨论交流,大多并不与利益直接相关,更多的是思想的差异、观点的分歧,有时甚至仅是意气之争。固执己见的原因,仅是觉得若是承认自己的观点错了,被对方说服了,就输了气、降了格、掉了份似的。这其实大可不必。你修正了自己的观点,或是接受了对方的观点,是你丰富了思想、拓展了思维,是收获而不是失去。
⑧拓展知识边界。一个人不管怎样博学深思,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其知识和思想都会有所局限:对边界内的知识比较了解,思想比较成熟;边界之外,知识未免浅陋,思想未免幼稚。在不与别人交流的情况下,可能很难发现自己的知识与思想的局限;在与人发生争论时,越是自己感到生疏和冷僻的知识与思想,越可能是自己的未知领域。面对这样的情况,如果顺势拓展自己的知识与思想的疆域,即可获得新的知识与思想的版图;而固于已见坚守陋见,就丧失了获得新知和丰富思想的机会。在知识快速更新、思想日新月异的现代,如果思想和知识总是缺乏更新替代,唯一的结果就是逐渐落伍,最终被时代远远地抛在后面。
⑨保持思想开放。封闭只会落后,开放才可图强。对一个国家、民族是这样,对一个人也是这样。“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是因为它永远保持对所有江河湖泊的开放和容纳。“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是因为它们保持开放与运动。湖北是千湖之省,武汉是多湖之城。为解决市内湖泊的水质问题,武汉采取的办法就是将它们与奔流的长江连接起来,使湖泊从封闭变为开放,湖水从死水变成活水。一个人的思想也是这样,如果不开放、不交流,总是拒绝新鲜的知识和思想,就会因为呆滞而变得腐臭不堪;开放和流动,才可永葆青春与活力。
⑩你有一个革果,我有一个革果,交换之后各有一个苹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交换之后各有两个思想。
⑪苹果是物质的礼物,思想是精神的礼物。如果有人与你交换,或者赠送你一个苹果,你即使不接受,也不会觉得对方有什么恶意;为什么当别人希望与你交换,或与你共享一个思想的时候,你不仅会拒绝接受,而且还会激烈反击呢?这真是一个饶有兴味和值得深思的问题。
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5.简要概括想要走出“信息茧房”,我们应该怎么做?
6.简要分析第⑨段的论证思路。
7.★请你结合生活实际,谈谈本文对你的启示。
三、(2024·河北邯郸·一模)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选择与安排(节选)
朱光潜
①在作文运思时,最重要而且最艰苦的工作不在搜寻材料,而在有了材料之后,将它们加以选择与安排,这就等于说,给它们一个完整有生命的形式。材料只是粗糙的钢铁,选择与安排才显出艺术的锤炼刻画。就粗糙的材料说,世间可想到可说出的话,从前人想过说过;然而后来人却不能因此就不去想不去说,因为每个人有他的特殊的生活情境与经验,所想所说的虽大体上仍是那样的话,而想与说的方式却各不相同。变迁了形式,就变迁了内容。所以他所想所说尽管在表面上是老生常谈,而实际上却可以是一种新鲜的作品,如果选择与安排给了它一个新的形式,新的生命。“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在大体上和“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表现同样的情致,而各有各的佳妙处,所以我们不能说后者对于前者是重复或是抄袭。
②文章的通病总不外两种,不知选择和不知安排。第一步是选择。斯蒂文森说;文学是“裁剪的艺术”。裁剪就是选择的消极方面。有选择就必有抛弃,有割爱。在兴高采烈时,我们往往觉得自己所想到的意思样样都好,尤其是费过苦心得来的,要把它一笔勾销,似未免可惜。所以割爱是大难事,它需要客观的冷静,尤其需要谨严的自我批评。不知选择大半由于思想的懒惰和虚荣心所生的错觉。遇到一个题目来,不肯朝深一层想,只浮光掠影地凑合一些实在是肤浅陈腐而自以为新奇的意思,就把它们和盘托出。我常看大学生的论文,把一个题目所有的话都一五一十地说出来,每一点都约略提及,可是没有一点说得透彻,甚至前后重复或自相矛盾。如果有几个人同做一个题目,说的话和那话说出来的形式都大半彼此相同,看起来只觉得“天下老鸦一般黑”。这种文章如何能说服读者或感动
③我们拿戏剧、小说来说明选择的道理。戏剧和小说都描写人和事。人和事的错综关系向来极繁复,一个人和许多人有因缘,一件事和许多事有联络,如果把这种关系辗转追溯下去,可以推演到无穷。一部戏剧或小说只在这无穷的人事关系中割出一个片段来,使它成为一个独立自足的世界,许多在其他方面虽有关系而在所写的一方面无大关系的事事物物,都须斩断撇开。我们在谈劫生辰纲的梁山泊好汉,生辰纲所要送到的那个豪贵场合也许值得描写,而我们却不能去管。再就一个角色或一个故事的细节来说,那是数不尽的,你必须有选择,而选择某一个细节,必须有它典型性,选了它其余无数细节就都可不言而喻。吴敬梓在《儒林外史》里写严监生只挑选他临死时看见油灯里有两茎灯芯不闭眼一事。《红楼梦》对于妙玉着笔墨最少,而她那一副既冷僻而又不忘情的心理却令我们一见不忘。刘姥姥吃过的茶杯她叫人掷去,却将自己用的绿玉斗斟茶给宝玉;宝玉做寿,众姊妹闹得欢天喜地,她一人枯坐参禅,却暗地递一张粉红笺的贺帖。寥寥数笔,把一个性格,一种情境,写得活灵活现。在这些地方多加探索,我们就可悟出选择的道理。
④选择之外,第二件要事就是安排,就是摆阵势。兵家有所谓“常山蛇阵”,它的特点是“击首则尾应,击尾则首应,击腹则首尾俱应”。亚里士多德在《诗学》里论戏剧结构说它要完整,于是替“完整”一词下了一个貌似平凡而实则精深的定义:“我所谓完整是指一件事物有头,有中段,有尾。头无须有任何事物在前面笼盖着,而后面却必须有事物承接着。中段要前面既有事物笼盖着,后面又有事物承接着。尾须有事物在前面笼盖着,却不须有事物在后面承接着。”这与“常山蛇阵”的定义其实是一样。用近代语言来说,一个艺术品必须为完整的有机体,必须是一件有生命的东西。有生命的东西第一须有头有尾有中段,第二是头尾和中段各在必然的地位,第三是有一股生气贯注于全体,某一部分受影响,其余各部分不能麻木不仁。一个好的阵形应如此,一篇好的文章布局也应如此。一段话如果丢去仍于全文无害,那段话就是赘疣;一段话如果搬动位置仍于全文无害,那篇文章的布局就欠斟酌。布局愈松懈,文章的活力就愈薄弱。
(摘自《谈文学》译林出版社,有删改)
8.选文部分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9.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和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采用“总一分一总”的结构,围绕作文的“选择与安排”展开论述。
B.选文第②段引用斯蒂文森的话,论证了“有选择就必有抛弃,有割爱”。
C.选文第③段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论证观点。
D.一篇好的文章必须为完整的有机体,须有头有尾有中段。
10.★结合选文第③段内容以及下面的链接材料,谈谈你对文学创作中“选择”的理解。
链接材料:
魏巍创作《谁是最可爱的人》初稿题目是“自豪吧,祖国”,文中用了20多个事例来表现志愿军战士的精神。这些事例虽然都能围绕中心,但由于“例子堆得太多,好像记流水账”,所以效果不好。于是作者对材料作了果断取舍,集中笔墨只写了三个最有代表性的例子,即“松骨峰战斗”“马玉祥火中救小孩儿”和“小战士防空洞吃雪”,从不同侧面表现出中心思想,于是《谁是最可爱的人》成为传世佳作。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第4部分 专题03:非连续文本之评价建议(讲义)-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 现代文阅读(全国通用),文件包含第4部分专题03非连续文本之评价建议讲义-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现代文阅读全国通用教师版docx、第4部分专题03非连续文本之评价建议讲义-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现代文阅读全国通用学生版docx等2份学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学案共44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第3部分 专题05:句段作用(讲义)-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 现代文阅读(全国通用),文件包含第3部分专题05句段作用讲义-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现代文阅读全国通用教师版docx、第3部分专题05句段作用讲义-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现代文阅读全国通用学生版docx等2份学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学案共32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第3部分 专题04:论证结构与思路(讲义)-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 现代文阅读(全国通用),文件包含第3部分专题04论证结构与思路讲义-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现代文阅读全国通用教师版docx、第3部分专题04论证结构与思路讲义-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现代文阅读全国通用学生版docx等2份学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学案共36页, 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