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 专题06:记叙文阅读之伏笔照应(讲义)-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 现代文阅读(全国通用)
展开【课标要求】
1、伏笔.是在记叙、描写的过程中,对将要在文中出现的与中心事件有必然联系的人物、事件,预先作出提示或暗示,并在事件发展到必须的时候,再予以响应,以求“前后呼应”的写作技巧。
伏笔强调的是上文对下文的暗示、交待,在答案没有揭晓前,它在文章中是无关紧要的,当看到后面情节后,读者才会恍然明白前面的一些看似闲笔的资料,原来是为后面的内容服务的。
照应。是指文章的前后内容的相互关照和呼应。前面提到的问题,后面有着落,后面说到的内容,前面铺垫了背景、原因或埋下了伏笔,进行了暗示。行文前后照应,能使文章意脉相连,文气贯通,结构浑然一体。
【考查重点】
找出伏笔(照应)的语句,并分析其作用。
【主要题型】
文章多处设置伏笔(照应),请举出一例并分析其作用。
文章在构思上多处设置伏笔(照应),请结合文章内容,写出你的发现和理解。
设置伏笔(照应)是小说常用的一种手法,选择选文中的一处,分析其妙处。
【命题趋势】
运用“伏笔照应法”应注意的问题:
①有伏必有应,伏是为了应。应也是紧扣伏而来,补充前文,必不可少。只有伏、应相生,方能魅力无穷。
②伏笔要巧,最忌刻意显露。要看似漫不经心,随意顺笔一带而出,让人毫无察觉,正如“风行水上,自然成纹”。后一经照应,读者回头看去,顿觉光彩大放,从而领悟作者匠心而产生较强烈的审美效应,否则会弄巧成拙,劳而无功。
③伏应要有间隔,前后不宜紧贴。前伏如果太近,后应又过急,就容易使结构流于平庸呆板,缺乏迂回曲折、跌宕起伏的吸引力。
【备考策略】
记叙文阅读的命题有三个重要走向:一是从选文范围看,阅读材料由课内继续向课外延伸拓展。二是从选文内容看,更加贴近《语文课程标准》的阅读目标要求,更加注重对文化内涵、人文素养、人文精神的挖掘,十分重视选文所蕴含的教育意义,与学生的内心世界贴近,写青少年成长历程的文章占较大比例。三是从命题方向看,分值比重仍会不断加大,主观试题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综合性、探究性的试题越来越受重视,学科知识的交叉、综合和渗透有所体现。试题重点考査考生的知识与能力,关注考生对阅读材料的体验和感悟能力,体现阅读个性。
考点1.伏笔
1.含义
所谓“伏笔”,就是上文用看似无关紧要的事、物,对下文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的某种提示或暗示,或者说是前文为后文情节埋伏的线索(小说文体中的“悬念”)。
2.“伏笔”作用
“伏笔”的作用是:交待含蓄,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让读者读到下文内容时,不至于产生突兀疑惑之感。
【例题剖析】
【例1】(2024·四川广安·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陪 考
①那年,我参加高考,心里既紧张又忐忑。回到家,我对父亲说:“你陪我去高考吧?别的同学都有家长陪。”
②父亲正在堂屋内编一只柳筐,抬头笑吟吟地看着我,嘴里只吐出一个字:“好!”
③考场在市区的一所中学里,而我家住在偏远的郊县农村,离市区有二十多公里。我和父亲在高考前一天坐车到市里,然后在考场附近找一家小旅馆住下,第二天再进入考场。为了能让我晚间休息好,父亲特地订了个两人的小单间。小单间里面有两张床,我想,我和父亲正好一人一张。
④在旅馆里安顿好后,父亲又特地带着我去考场“踩点儿”,熟悉一下考场的位置、行车路线,以及考场周围环境等具体情况。再回到旅馆时,天色已经完全黑了下来,父亲看了看窗外,转头对我说:“你早些睡吧,好好养足精神,明天好好考!”之后又说:“天热,我睡不着,旅馆旁边有个小公园,我去那里凉快凉快。”
⑤我感到身体有些疲乏,便胡乱地答应了一声,脱了衣服倒在床上,不一会儿便呼呼睡着了。
⑥翌日,我一觉醒来,发现父亲不在,床铺收拾得齐齐整整,床单也平展得没有一丝皱痕,就好像昨晚根本没有人睡过似的。我刚洗漱完毕,父亲拎着油条、豆浆和茶叶蛋从门外走了进来:“快过来吃饭,咱们早点去考场。”吃饭时,我发现父亲脸上有些倦色,还不断地打着哈欠,便问他是不是昨晚没有睡好?父亲笑笑说:“睡惯了家里的床,冷不丁在旅馆睡,还真有点不习惯呢。”
⑦第一天考试考下来,自我感觉考得还不错,卷面答得满满登登,没留下一块空白。父亲听了很高兴,去外面买了烤鸡腿犒劳我,而他却就着白菜吃着早晨剩下的干油条。我咬了一口烤鸡腿,然后递给父亲。父亲抬手把鸡腿挡了回来:“你吃,你考试脑袋需要营养。”
⑧晚饭后,父亲又像昨天那样,对着我扔下一句:“你早些睡吧,好好养足精神,明天继续好好考!”然后就又出门去公园里纳凉了。
⑨很快,三天高考匆匆过去了,我和父亲又坐着大巴车回到郊县农村的家里。当天晚上,睡在父母隔壁屋里的我,无意中听到了父母的一番对话——
⑩“孩他妈,帮我按下腰吧?我的腰快要痛折了!”
⑪“咋?腰痛病又犯了?”
⑫“我在公园的长椅上睡了整整三个晚上,腰痛病能不犯吗!”
⑬“不是住在旅馆里吗?你去公园的长椅上睡觉做什么?”
⑭“你不是总说我睡觉打呼噜声音大得像牛叫吗?我怕在旅馆睡,影响咱儿子休息,耽误他高考!”
⑮……
⑯那一刻,躺在床上的我,泪如泉涌。
(选自《中国青年报》2023年6月6日,有改动)
1.精读文章第③至第⑦自然段,概括父亲为“我”做的事情,并补全结构图。
2.赏析画线词句。
(1)父亲听了很高兴,去外面买了烤鸡腿犒劳我,而他却就着白菜吃着早晨剩下的干油条。(从修辞手法角度)
(2)那一刻,躺在床上的我,泪如泉涌。(从人物描写方法角度)
3.请简要概括文中父亲的形象。(至少答两点)
4.✬文章有多处伏笔暗示父亲在公园的长椅上睡觉,请写出其中两处。
5.正在参加中考的你,读了本文后,想对陪伴、关心你的人说些什么呢?请写出你的真实感受。
考点2.照应
1.含义
所谓“照应”,就是一种前有所呼,后有所应的结构手段。在一篇文章中,如果前后的几个句子、几个段落、某个句子和某个段落意思相同,写的是同一件事,我们就说它们相互照应。
2.“照应”作用
“照应”的作用是:不但能使文章结构严谨,而且能强化某些关键的内容,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或某种启示。
【例题剖析】
【例1】(2024·四川自贡·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百战百胜
刘白羽
①战斗结束了。在附近一丛丛树林内的村庄里,王海清走在部队最前头。他一声不响听着背后战士们热情的纷纷谈论,笑声——他打过无数次胜仗,享受过无数次胜利的幸福,但,只有这一次,他感受了真正的胜利的愉快,愉快得有一滴眼泪从他眼边上要落下来,他赶紧伸手抹去了。村庄里充满一种和平的气氛,战争如同黑色旋风似的旋卷过去了。西下阳光把村边树林、田野照得通红,鸡在悠然的啼着,老乡们从村外牵回自己的牲口。王海清脸也不揩一把,走来走去,在战士群中挤着,最后在一家贫穷的农民房间里,他看见一小群战士蹲在灶火前面,火光熊熊照着他们的脸,他们注意力集中的在听中间一个抱着枪的战士讲什么——那战士慢吞吞的说:“你记住!——火线上,到了节骨眼上,你就往前,愈往前跑得快就能活下来,你愈跑得快,子弹打你的机会就愈少,敌人要打死你,可是你上去把他打死,你就活了……”这人是李百海,他眉飞色舞,坐在火光的红影里。王海清站在那里,任何人都没注意他,大家都陶醉在战后的谈话里。他笑了,他悄悄转过身走出来。
②第三天,他到营部,营长脸上漾着微笑,把一张油印的火线报纸推到他面前,诚恳地说:
③“你看!报纸上奖励你们有勇敢有战术。”
④回到连部以后,他与指导员研究了一番,把李百海的战场动作报告给团部了。经过战士们的讨论,李百海成为战斗英雄,当了班长。
⑤一九四七年冬季,冰天雪地里,经过几次残酷作战。营长升了团长,王海清升了营长,指导员因为合作得非常好,升了教导员了。不过两年多,十几次战火的锻炼,王海清已经成为一个熟练的指挥员了——他带出一个非常出色的连队,这连队有勇猛素质,又有了机动、灵活、打战术的优点。现在团里作战斗部署时,总愿意掌握这个营,在紧要关头,去完成艰巨任务。可是到现在为止,他总没忘记沙山子那一次血的教训,因此每次战斗以后,他和教导员仍然不顾疲劳,进行严格的检讨,把每一个战士的伤亡都提到战术原则高度,提到自己指挥问题上来。最近一次作战以后,夜晚,王海清望望教导员,听一听开会倒在炕上睡着了的副营长和副教导员的鼾声,他说:“把他们弄醒吧!”“弄醒!?——打了一天仗太疲劳了,让他们睡睡吧。”王海清坚持说:“可是天一亮也许又打上啦,指挥员多辛苦一点,战士就少受些苦……”检讨完了后,他按着嘴打了个呵欠,他的眼珠红了,他却走了出去。
⑥屋外不知何时落了雨,雨点打湿了他。这时整个村庄寂静无声,在一棵树下,他突然遇到站岗的战士,他看清,立刻想起这战士是两个月前从后方补充来的,也想起白天他是怎样在火线上作战的,因为白天他自己就在突击连的位置上,于是笑着谈起来:
⑦“你是松江省的阿城人吗?好,现在你是个好战士了,这回,你打得不坏。”
⑧战士坦然回答:“不坏,这不是我还在站岗吗?我打死了三个……”
⑨“对,你冲上去,十分勇敢,他们怕你了,是不是?——你冲上去,你活了,他死了,可是你通过麦子地,动作还不够好,你不应该直线跑,你应该迷惑敌人——让敌人瞄准了第一枪,第二枪又找不到你了。”
⑩那战士严肃的听着营长的指示,笑了。突然王海清问:
⑪“你们排长是哪个?”
⑫“李百海。”
⑬“哦——二排的,二排有好作风,有勇敢传统……李百海怎么样?”
⑭“跟着排长没亏吃。”
⑮王海清笑了。
⑯等不到天亮,营长跟一个哨兵关于战术动作的谈话就流传开了,战士们热心的讨论起来,他们通过一个决议:“下次给咱们突击机会吧,咱们打个更漂亮的仗。”
⑰当那满纸歪歪扭扭战士笔迹的信拿到教导员手里时,王海清问:
⑱“他们说什么?”
⑲“他们打上劲儿了。”
⑳“因为他们知道打仗并不一定就非死,倒是打死敌人。”
㉑教导员沉思一下抬起头:“对,从前我常想,我们为什么就这样能打胜仗,现在我明白了——不管怎样,我们的进步是大的,我们从每次血的教训里学得东西,老王,用不到你拿枪托子到火线上去擂了。”
㉒王海清兴奋的说:“沙山子以后,我一次也没擂过,现在更用不到我擂了。”
(有删节)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写王海清“一声不响听着”等一系列行为,表现了他打胜仗后的愉快和自傲。
B.小说没有对战争场面进行直接描写,而是聚焦于描写战斗后的反思等,视角独特。
C.“一九四七年”“血的教训”等词语表明,小说创作背景是残酷的解放战争时期。
D.小说塑造了王海清、李百海、哨兵等形象,表现了人民军队在战争中成长的主题。
2.✬小说多处运用前后照应的写法,请从文中找出一例并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3.请按要求完成下面两题。
(1)村庄里充满一种和平的气氛,战争如同黑色旋风似的旋卷过去了。(揣摩句子的含义)
(2)他按着嘴打了个呵欠,他的眼珠红了,他却走了出去。(从描写角度分析人物形象)
4.魏巍在《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中写到“我们以我们的祖国有这样的英雄而骄傲”,王海清带领的部队也是“这样的英雄”。请结合小说内容,说说这支英雄部队能“百战百胜”的原因,并谈谈对你有什么启示?
考点3.“伏笔照应法”
“伏笔照应法”,就是在文章的前边对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出某种暗示,在文章的后边再进行呼应、说明,它是一种增强文章内部联系、勾联全文的重要谋篇技法。“前有伏笔,后有照应”技法的运用,能够使情节跌宕有致,脉络分明,结构也更加严谨。
朱自清《背影》一文中四次写“背影”,三次写“流泪”,反复照应,感情抒发一次次更加强烈,滚滚热泪既表达了儿子的情感,又衬托出背影形象的感人。
莫顿·亨特《走一步,再走一步》中,“‘全看你自己了。’杰里看起来很担心,但最后还是和其他孩子一起走了”,这一句既照应了前文“我最好的朋友”,又为下文杰里找爸爸来救“我”埋下伏笔。
【例题剖析】
【例1】(2024·内蒙古赤峰·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文后的问题。
______________
①锔匠还有吗?现在已见不着了,我们小时候常见,他们挑担走街串巷,口里吆喝着:“钯碗钯盆喽——”所以我们叫他们钯碗钯盆的。
②那时家里碗盆打破了,舍不得扔,叫锔匠锔好再用。
③胜利爷爷就是个锔匠,他从老家来后,邻居们有活儿就交给他干了,爷爷边干活儿边手把手教给胜利锔活儿,钯碗钯盆是不被人瞧起的,胜利爷爷也就不被瞧起。
④我们瞧不起胜利,不光是因他爷爷,还嫌他笨,流鼻涕,穿得脏破。特别是国庆,最好欺负他,两人妈吵过架,国庆从不跟他玩,也叫大家都不跟他玩,还撵他,钯碗钯盆去吧!
⑤我们煤矿子弟刚工作都下井,后来都陆续通过关系上了井,唯有胜利在井下直干到煤矿破产。煤矿破产后各找各的门路。国庆早就辞职下海,生意都做到了海外,回来请我们吃饭,从不叫胜利。
⑥胜利只会挖煤,又没门路,啥活儿也找不到。
⑦女儿倒是学习好,都说能考上重点大学。老婆提起这就抹眼泪,数落胜利无能,没钱咋上大学。胜利蹲地上一声不吭,忽见床底爷爷留下的工具,拽出来,冒出一句,我钯碗钯盆。老婆抹泪扑哧一声,你傻!胜利没理,收拾好工具,还真在院门口路边钯起碗来。
⑧围不少人看,孩子最多,没见过,好玩。
⑨这天来个人,车上抱下个瓷鱼缸,画面游鱼生动,非常漂亮,只是几道裂纹。
⑩能修吗?最喜欢这鱼缸,舍不得扔。还真来了活儿。胜利连说,能能。
⑪头件活儿一定要干漂亮些,他想起爷爷讲过的锔活儿秀。过去有那独具匠心的锔匠,利用名贵紫砂壶上裂纹的走向,将钯钉锔出花枝图案来,修好后反倒比原来更具身价,后来就有人故意将紫砂壶装黄豆注水撑裂,再请高明的锔匠锔成花纹图案,锔活儿成了艺术。
⑫胜利有了想法,便根据鱼缸的裂纹,把钯钉锔成水草的样子,配上原来的游鱼,画面竟有了立体感。
⑬鱼缸修好,周围发出赞叹,那人问价,胜利说,随便给。那人竟出二百元,胜利嫌多,留下一百。
⑭以后还真有了活儿。锔工艺品,锔敝帚自珍的老器皿,还有故意打破瓷器,带孩子来看锔活儿玩的。
⑮女儿考上了重点大学,两口子又喜又忧,就在为孩子筹借上学费用时,一个陌生人带件唐代青花瓷瓶找上门来。
⑯没见你出,就找来了。陌生人说,这是我们公司的稀世珍宝,裂纹本来有,越来越严重,听说你能修,还不影响美观。
⑰你慢慢来,修得好,公司会给你很高的报酬。想到女儿要用钱,胜利接下了。他认得这叫青花瓷,别的就不懂了。瓶上绘的是王维那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诗境山水。胜利看过松泉石上的裂纹,有了设计,钯钉锔在松针、树干和岩石边的草丛里,分别构成松枝、树干疤痕和草茎,钯钉与画面天衣无缝。
⑱陌生人取货来了,看罢拿出张支票道,这是公司给你的报酬。
⑲支票是十万元,胜利惊呆了,连连摆手,竟话也说不出。对方把支票放在桌上,瓷瓶经你这一修,真是无价了,十万也不多,少了,传出去,宝贝掉价,公司名誉也受影响,你必须收下。
⑳瓷瓶取走了,支票留在桌上。
㉑这事很快传遍了全城。
㉒恰逢市里决定在这座煤城建一个湿地公园,因为是古城,公园中建一个仿古水镇,设些怀旧摊点,吹糖葫芦、捏面人、磨剪子、磨菜刀等,有关部门就找到了锔匠胜利。
㉓胜利有了固定工作和收入,游览者锔器皿,还另有提成。都说胜利老了,转运了。胜利说,托爷爷的福。
㉔湿地公园全部完工剪彩的日子,市领导和各投资商都来了。一投资商驻足胜利摊前。
㉕胜利抬起头,竟是国庆。
㉖多年没见了,那年他在国外,母亲生病,是胜利连夜用平板车送到医院,还帮着照料到出院。国庆回来,对胜利几乎是感激涕零,请是请不动,想酬谢门儿也没有。胜利记仇。
㉗胜利问罢国庆父母,便埋头继续做自己的事。国庆见他不理自己,便随来宾走了。
㉘庆典过后,水镇展厅多了件青花瓷贩,胜利认得是他锅的那件稀世珍宝。馆长说,瓷瓶不值钱,是仿品,有价值的是这锔匠的手艺。
㉙馆长不知锔匠就是胜利,对胜利还说,瓷瓶就是那天跟你说话的投资商捐赠的。
(《小说选刊》2021年10月有删改)
1.读小说要梳理情节。请根据小说的发展脉络,将故事情节补充完整。
2.读小说要关注题目。请从以下选项中选择一个作为小说的题目,并说说你的理由。
A.不动声色的善良 B.锔匠
3.✬读小说要关注伏笔和照应。请从文中找出一组伏笔与照应的语句。
4.读小说要品结尾。“馆长不知锔匠就是胜利,对胜利还说,瓷瓶就是那天跟你说话的投资商捐赠的。”想象一下,此时胜利会有怎样的表现呢?试写一个80字左右的片段。
一、关于“伏笔”
(一)伏笔作用
①伏笔含蓄交待,照应贯通前后。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
②情节发展合理,不至于产生突兀怀疑之感。
③读者读到下文内容时,往往能产生会心一笑、心灵共鸣或意外感悟等阅读惊喜。
④伏笔照应搭配使用能使情节发展产生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效果。
(二)设置伏笔的方法
伏笔的位置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在篇首设置伏笔,二是在篇中设置伏笔。设置伏笔的方法灵活多样,具体可以因文、因材料的特点而定。
①通过描写环境设置伏笔。这是最常用的一种形式。如鲁迅《社戏》中,孩子们月夜行船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时,“河流的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声了,“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三次描写到触手可及的“豆麦”,就为下文看戏回来偷豆吃的情节埋下伏笔。
②通过描写人物语言设置伏笔。如鲁迅《故乡》中,“我”刚回到故乡时,母亲说:“还有闰土,他每到我家来时,总问起你,很想见你一面。我已经将你到家的大约日期通知他,他也许就要来了。”这是一处伏笔,它不仅点明了闰土和“我”的关系,而且暗示“我”将要与闰土见面,使后面闰土的出场十分自然。
③通过描写人物动作设置伏笔。如鲁迅《孔乙已》一文中写到孔乙己最后一次来到咸亨酒店买了酒喝了酒,在别人的耻笑声中是“用手慢慢走去”的凄惨情景,“用手慢慢走去”这一动作描写,看似不经意的一笔,实则是为后文的推测孔乙己“大约的确死了”这一结果的出现而设置的一个伏笔。读完后人们自然会联想到用手走去的孔乙已是必死无疑的。这一结果的得出来源于前文的“用手慢慢走去”的提示。
④通过描写人物心理设置伏笔。如莫顿·亨特《走一步,再走一步》中:“我犹豫了。我渴望像他们一样勇敢和活跃,但是在八年岁月中,我绝大部分时间都是一个病弱的孩子,并将妈妈的警告牢记在心——我不像其他孩子那样强壮,而且不能冒险。”这里的心理描写交代了“我”不敢冒险的原因,为下文“我”爬悬崖遇险埋下了伏笔。
(三)伏笔与铺垫的区别
①从形式来看,用作伏笔的,言语不多,通常只是一两笔,点到为止,否则就失去了“伏”的意义。所以,伏笔一般是“隐性”的;为了达到衬托的目的,铺垫对起陪衬作用的部分往往大肆渲染,惟恐读者不见,因此,铺垫可以说是“显性”的。
②从运用来看,伏笔与下文照应的“点”有一段距离,甚至是文首与文尾;而铺垫一般是紧接着,如前面写环境景物,接着就写人物。
③从作用来看,伏笔主要是谋篇布局即结构上的技巧,是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作提示或暗示,以求前后呼应;铺垫是写作方法上的技巧,作者尽管是在次要人物或事件上下功夫,其着眼点却是主要的人物或事件,主要是对内容起作用,比如推动情节发展,突出人物形象等。
二、关于“照应”
(一)照应的方法:
①题文照应。《驿路梨花》一文中多处出现“梨花”,有物有人,与题照应,结尾处引诗“驿路梨花处处开”,再次点题。
②首尾照应。注重对首尾照应的锤炼,往往能使语言不仅为信息的载体,而且成为贯通文脉优化结构的手段,以唤起读者阅读心理上的美感。
如莫怀戚的《散步》,是一篇用顺叙方法写成的记叙文,其中就运用了这种照应的方法。先看开头:“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再看结尾:“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这两段文字的照应,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情节的照应,即“散步”;二是人物的照应,即“我”母亲、妻子、儿子等祖孙三代四个人。而且,照应的顺序很有讲究,开头是“散步”总概,结尾是具体的“散步”;开头由“我”到“母亲”到妻子”到“儿子”,结尾依然是这样的安排顺序。这样照应,既有序,又有物,既合理,又严密。
③前后照应。文章内容的前后照应,能显示结构的严谨和精致,行文的流畅和通达。《白杨礼赞》除首尾照应外,主体部分多次出现“白杨树是不平凡的”一类的语句,前后照应十分紧密。
④对话照应。就是以典型人物语言多次重复照应。如鲁迅《祝福》中祥林嫂的口头禅:“我真傻,真的,我单知道下雪的时候野兽在山坳里没有食吃,会到村里来;我不知道春天也会有。”这句话在文中多次出现,突出了孩子之死对祥林嫂的沉重打击。
⑤细节照应。如契诃夫的小说《变色龙》里奥楚蔑洛夫身上穿的那件大衣,文章中出现了四次,从穿着新的大衣出场,到裹紧大衣退场,加上其中一“脱”一“穿”的动作,淋漓尽致地勾画出他变色过程中的丑态以及他卑劣的心理活动,前呼后应,浑然天成。
⑥悬念照应。在作品中设悬,又不马上释念,而是反复暗示,造成一种情节的跌宕起伏,使读者的心随着故事的情节而起伏变化。它包括“设悬”和“释悬”两个方面。前有“设悬”,后必有“释悬”(照应)。如《谁是最可爱的人》用标题设悬,《背影》用开头倒叙设悬等。
(二)伏笔与照应的关系:
①“伏笔”是对“照应”的暗示,“伏笔”与“照应”互为因果。
②“伏笔”与“照应”在文中的位置经常相隔较远。
③伏笔往往是一笔带过,在没有看到“照应”之前,貌似闲笔。
一、(2024·湖南邵阳·一模)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重生的月季花
明前茶
①那天,我提着水果和饭盒,去养老院看望逐渐失智的父亲。一进门,平时走路都需要搀扶的他,竟颤悠悠地站起来,拉着我的手,要带我去后院。
②一到后院,就闻见新鲜土壤的湿润味道。原本空荡荡的花坛里,翻了土,种上了一些经过矮化处理的月季花,红的、粉的、黄的、橙的、白的,还有各种镶边的、混色的……虽然月季的朵形远没有5月份时那么硕大,有些植株还被虫子啃去了半边,但另外一半依旧顽强地、郁郁葱葱地生长着,并且还在不断爆出新的花蕾。
③为了看花,老先生老太太们有的摇着轮椅,有的推着学步车,纷纷从房间里出来了。父亲也一改愁眉苦脸的模样,脸上有了兴致与光辉,他一步一蹭地从小房间里出来,穿过走廊,穿过餐厅,一直走到后院里。一路上,我都听见他的鞋底儿在地上重重摩擦的声音。养老院的吴院长欣慰地说:“为了看花,老人家们个个成了运动员。你爸这几天走得鞋底儿都蹭掉了一层。我们的理疗师苦口婆心动员他们多做运动,恐怕都起不了这几朵花那么大的作用。”
④这几十株花是哪儿来的?我很好奇。因为养老院压根没有搞绿化的钱,前几年应消防的要求,把后院堆放杂物的棚屋都拆除了,改建成花圃,但吴院长好久都没有筹集到栽花、栽树的经费。
⑤吴院长揭开了谜底:“张嫂送来的呀!那个在我这里应聘护理员不成,就在大厅里当众痛哭的黑高个儿,你还记得?”
⑥我当然记得,四年前,性情如火的张嫂急着要为一对双胞胎女儿筹集大学学费,见吴院长不肯留她,急坏了……结果,养老院一些好心肠的老太太们,纷纷摇着轮椅出来劝她,见劝不住这女人滚滚的热泪,又拿出了压箱底的手帕包,自发捐了两千多元给张嫂。
⑦这件事,让张嫂惦记上了养老院的老人家。吴院长说,张嫂现在出息了,成了搞城市绿化的能手,组织了30多位老乡干绿化,街心公园、十字路口、有轨电车驶过的草坪、高架桥快速线的两侧花圃,到处都有他们戴着草帽和护袖,埋头养护、修剪、补种的身影。张嫂在太阳下晒得黝黑,拿下眼镜擦汗,眼周都有一个颜色稍淡的方框印子。
⑧前不久,一个周末,她开着小皮卡,领着几位老乡,在养老院门口卸下半车月季老桩。她用满是老茧的手一把拉住吴院长:“养老院要种花,让这里的老人家看到泼辣的颜色、兴旺的花朵,这好处,不用我多说了吧。”
⑨吴院长特别不好意思:“可是,我没有经费买你的花……”
⑩张嫂戴着粗线手套,拎起一棵带土的花来给吴院长细看:“不要钱,这是刚从珠江路上淘汰下来的花。你放心,遭了虫的月季,我已经自掏腰包杀了虫;生长不良的部分已经作了修剪。起码有一小半月季老桩看着还挺有生命力,就这样一股脑儿淘汰了,太可惜。”
⑪吴院长还没有发话,张嫂和她的伙伴们已经从小皮卡上拿下了花耙、花锄、多用剪、小花铲、三字花铲等,还拿下了只有十几厘米高的小板凳,飞快地进入荒废许久的花圃,先翻一遍地,把小石头与小砖块拣出去,马上开始种花。
⑫吴院长感动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本来,脸和手臂都晒成酱油色的张嫂他们,这会儿把淘汰的花运到垃圾站去,一天的工作就完成了,而今,他们却要在这里再苦干三四个钟头。吴院长只好立刻吩咐厨房煮了绿豆稀饭,还把自己的端午福利都拿了出来,热粽子、切鸭蛋,让这些淳朴的工友们垫垫肚子。
⑬张嫂吸溜着薄粥,宽慰吴院长:“你不晓得,这些花,夏天我们去喷水,秋天我们去修剪,前两年下暴雪前,又去盖草垫子防冰冻……有感情了。如今要丢了它们,心里也不忍。替它们寻找一个好人家,心里才踏实。”
⑭这些差点儿被丢弃的月季花,适应了养老院的环境后,逐渐有了元气。它们如今不再呼吸马路上的尾气了,恐怕比当年栽在马路中间的花坛里,精神还要昂扬得多。新的一批花朵又开起来了,比春天时的花朵,有的色彩淡了一些,有的朵形小了一些,但它们依旧是活泼又绚烂的月季啊。它们的花期还很长,可以从现在开到晚秋。
⑮养老院里坐轮椅的老人家也出来呼吸新鲜空气了。他们努力端稳了手机,拍花朵上的蝴蝶和瓢虫。这样简单又深刻的变化,由做绿化的张嫂带来,真是了不起。
(选自《家庭文摘》2023年第12期)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⑮段中“这样简单又深刻的变化”是指张嫂让养老院空荡荡的花坛鲜花怒放。
B.第⑥段插叙养老院的老太太们为张嫂捐款的事,为后文情节做铺垫。
C.“我”是线索人物,见证张嫂给养老院送花一事,使故事更具真实性。
D.种花前后父亲的行为形成鲜明对比,凸显了兴旺的花朵给老人带来的好处。
2.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张嫂的形象。
3.✬这篇小说前有伏笔后有照应,请你从文中找出一组伏笔与照应的语句,并分析其作用。
4.文章标题“重生的月季花”中的“重生”蕴含怎样的深意?请联系全文简要分析。
(2024·安徽宿州·二模)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最准的一枪
和菜头
①2000年的冬天,我马上要结束在香格里拉的执勤任务返回昆明。任务即将结束,人也就变得非常散漫。终日精力旺盛到无处发泄,像一条被踩了尾巴的猫一样在香格里拉县城里窜出窜进,喝酒、闲逛,并无一刻宁时。
②那是在前往香格里拉机场的路上,当时主路在维修,我们走烈士陵园到白塔的那条路。路修在高坡上,下面是草甸和水塘。车子悄然停在路边,大家很小心地摇下车窗。在一个洗澡盆大小的池塘里有三只大鸟。我能分辨出其中一只灰色的是大雁,边上是两只不知其名绿色脖颈的鸭子。那天很晴,太阳直射,晒得皮肤生疼,无风。车上放了三只小口径步枪。从停车处到水塘的直线距离只有50米不到,他们低声说:“一枪怎么都能打倒一只!”
③于是,最精准的一杆枪放在了我的手里,它还配有瞄准镜。我是优秀的射手,近视丝毫不会妨碍我的射术,没有人教我应该如何呼吸,也没有人教我应该如何击发,当我抱着步枪瞄准,人和枪一起上下起伏,如同躺在水面上。我根本看不清楚100米外的靶心,但是我天然知道应该在身体落下的某一瞬间叩动扳机。
④我极为缓慢地伸出手指,轻柔地牵缠在扳机上。一切都很清晰,我看到日光洒落在池塘上,反射出一片破碎的白色。三只鸟在水边寒暄嬉戏,不时张开翅膀撩起水花,喉咙里发出低沉而欢快的鸣叫声。我可以击杀那只大雁,南下过冬的大雁肥美,可以和虫草炖满一大砂锅。我也可以击杀两只绿颈鸭子,等吃过之后,我就会记得这种动物。我甚至在想,是否存在某个角度,某个瞬间,可以同时击杀它们中的两只。
⑤我长久地凝视着它们,任由十字瞄准线一次次经过它们的头部,它们的脖颈,以及硕大无朋的翅膀。太容易了,这实在是太容易了,它们挤在那么小的池塘里,闭着眼睛打一枪出去,也一定能撂倒其中的一个。这不是狩猎,而是谋杀。我要做个精准的谋杀犯,我要一枪打中两个,我要一枪打中三个,我心情不高不低,我对一切都全无所谓。
⑥日光继续撒下来,水花不断溅起,地面附近甚至因此有了雾蒙蒙的一团水气。我极为真切地看见了绿色颈部上的羽毛,在阳光的直射下反射出耀眼的绿光。光芒顺着优美的颈部曲线上下移动,就像是日脚在羽毛上舞蹈。它们在用喙彼此整理羽毛,就像是乘坐了很久火车的春运的农民工,在小站停靠时冲下月台,在水龙头上清洗自己,用看不出颜色的毛巾擦拭面孔。我所期待的一刻终于出现了,两只绿颈鸭子把长颈交叠在一起,彼此摩擦。一粒子弹,穿过那唯一的一点,奇迹就此诞生。
⑦可是我并没有叩动扳机,太阳晒在它们身上,也晒在我的身上,让人感觉到同样的温暖。我听到风声,我的耳朵感到风从雪山吹来,呼呼作响。在我和它们之间,有一条看不见的子弹轨迹,把我们以及这一刻,包括那些溅起的水珠,耀眼的绿光,全部都联系在了一起。我喜欢这一刻,我愿意在这一刻里无限长久地呆下去,可以让太阳就那么一直晒着,让风一直那么吹着,让吉普车一直那么停着,让我兄弟们一直那么等着。一切有所谓,一切很有所谓。
⑧他们在一边小声催促我,告诉我说只要经过的大车一次鸣笛,所有的鸟都会飞走。他们说已经看到大车开过来了,他们说路很窄,他们说一定会鸣笛的,他们说你究竟在干什么呢?……我一枪命中水塘的中央,溅起一团漂亮的水花。似乎过了一个千年那么久,枪声才终于降落到地上,三只鸟振翅飞去,我的身边一团咒骂叹息。这是不可思议的事情,换了他们中的任何一个,在这样的地方,用这样的枪械,闭着眼睛也能撂倒一只。然而,命运竟然如此弄人,子弹竟然会打在了那么小的一块地方,穿过了所有挥舞着的翅膀,交叉的脖颈,打在了水面上。他们嘲笑我,重新发动吉普车,为我点上一根香烟,不断拍我的后脑勺和后背,不停的嘲笑我。
⑨我也笑得很开心,因为我知道,那是我有生以来最准的一枪。
(选自《小小说月刊》2015年第18期,有改动)
5.结合全文,文章标题“最准的一枪”中的“准”有哪几层含义?
6.结合第⑤段和第⑦段的末句,简要分析开头一段为什么写“我”“非常散漫”?
7.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光芒顺着优美的颈部曲线上下移动,就像是日脚在羽毛上舞蹈。它们在用喙彼此整理羽毛,就像是乘坐了很久火车的春运的农民工,在小站停靠时冲下月台,在水龙头上清洗自己,用看不出颜色的毛巾擦拭面孔。
8.✬小说讲究伏笔和照应。请根据提示从原文中找出为下面两处细节埋设伏笔的句子。
(1)它们挤在那么小的池塘里: (第②段)
(2)一粒子弹,穿过那唯一的一点,奇迹就此诞生: (第④段)
9.文章第②段说“那天很晴,太阳直射,晒得皮肤生疼,无风”,而第⑦段却说“太阳晒在它们身上,也晒在我的身上,让人感觉到同样的温暖。我听到风声,我的耳朵感到风从雪山吹来,呼呼作响。”这两处环境描写是否矛盾?为什么?
三、(2024·黑龙江大庆·二模)阅读《春遂人愿》,完成下面小题。
春遂人愿
朱灿铭
①晨光熹微,青山如黛,黄花似金,好一派怡人的春光。在这样的季节出行,无疑是极大的乐事。坐上公交车下乡游玩的我,沉醉于一路山水一路花。窗外,油菜花正在风中摇曳,宛若亭亭舞女绰约多姿,沐浴着温暖的春阳,每朵花笑开了脸,溢出浓情的春意。
②车突然停了,应该是要上乘客。伴随车门打开,“咣当”一声响,引得我转头看去。车厢地上,赫然躺着一块木板,装有四个轱辘,油光锃亮。随后,一双纱手套,蓝灰色的衣服,逐一映入我的眼帘。哦,这是位失去双腿的残疾人。我站起身想去帮忙,却见他先将木板推向前,用双手悬起身体,向前荡到空位旁,再按住座垫,一用力就撑起身子,轻巧地落到我旁边的座位上。这时,他解下鼓囊囊的大背包,放到靠座位的过道边。
③没帮上忙,又看到如此情景,我一阵脸热,赶紧往里挪了挪,生怕将他挤了下去。
④心怀愧疚,仔细打量了身边的他:板寸头精神抖擞地竖立着。古铜的脸庞,浓眉大眼,炯炯的眼神,坚挺的鼻梁,浓密的八字须,精心打理过,整齐而有生气。整洁的外套,质朴而干净利落,裤管在大腿处打了个偌大的结,醒目而刺眼。右手摊放在腿上,左手抓住竖放在背包边的木板。
⑤也许感觉到我的注意,他转过脸给了我一个憨厚、热情的笑容,让人着实温暖。于是,我们攀谈起来。他住在城郊,去乡下做小买卖。
⑥“你的腿怎么了?是遭遇到车祸了吧?”我小心地问。
⑦他爽朗一笑,似乎看透了我的紧张:“不是人祸,是天灾。那年遇到地震,腿就没了。”
⑧“地震?”我疑惑不解,显得语无伦次,但是迫切地想知道答案,“庐江哪来的地震?你是怎么被救的?”
⑨“当年地震的时候,在四川打工。那天地动山摇,墙倒屋塌,就被压在楼板下面,觉得双腿钻心地疼。我告诉自己,家里在等我回去,可不能死。不久,我就晕过去。好在埋得不深,我很快就获救了,送到医院里,腿没保住,人却活了下来。”谈起这段经历,他如此轻描淡写,好像事不关己。
⑩“你是没有生活保障,才要四处奔波讨生活的吗?你出来,家里怎么放心?”我担心不已。
⑪“受伤后,回到老家,村里就给办了低保。自己倒是衣食无忧,但一想自己是个男人,还有妻儿老小,怎么也要担负起男人的责任,要让他们生活得更好。”他笑了笑,眼神很是坚毅,“这样跑是很累,可是我能用自己的双手,实现我的愿望,还能看看大千世界,这不也很快乐吗?再说,摆地摊做生意,很多人特地照顾,或多或少表达爱心,世上还是好人多呀!就冲这,不要说感恩,我也要好好活着。”
⑫说着笑着,他还扬起手中的木板:“这是我的老伙计,我的腿脚,它为我遭罪了。每天回到家,再晚再累,都要把它清洗干净,和它说会话,每年还给上次桐油呢!手套、衣服每天都换洗,干干净净,清清爽爽,不就是腿没了吗,干吗搞得凄凄惨惨的,活就活个人样!人啊,想要自己活着,就得用心做事,不能尽往坏处想,只要有精气神,就没有过不去的坎,什么事都会变好的。雪天冷,不方便,我就想,再忍一忍,过段时间,春天就到了。”
⑬他顿了一下,指着窗外的油菜花:“这不,春天不就来了!”
⑭我震惊了。
⑮春遂人愿。一个人只要有美好的愿望,不屈服命运,他原本可能黯淡无光的人生也会有春的万紫千红。
10.文中的“我”对残疾的“他”的情感有一个逐步变化的过程,请根据文章内容,用恰当的词语填空。
“我”的心理:愧疚 → ① →② → 担心 →③
11.从人物描写角度赏析第④段画线的句子。
12.✬这篇文章前有伏笔后有照应,请你从文中找出一组相照应的语句,并分析其作用。
13.请简要概括文中的“他”是怎样的一个人。
14.文章第⑭段写道:“我震惊了。”请展开想象,补写“我”当时的心理活动。(要求:60字左右)
订两人的小单间
→
→
去公园纳凉(睡觉)
→
为“我”买早餐
→
第1部分 专题11:记叙文阅读之记叙顺序(讲义)-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 现代文阅读(全国通用): 这是一份第1部分 专题11:记叙文阅读之记叙顺序(讲义)-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 现代文阅读(全国通用),文件包含第1部分专题11记叙文阅读之记叙顺序讲义-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现代文阅读全国通用教师版docx、第1部分专题11记叙文阅读之记叙顺序讲义-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现代文阅读全国通用学生版docx等2份学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学案共38页, 欢迎下载使用。
第1部分 专题10:记叙文阅读之句子赏析(讲义)-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 现代文阅读(全国通用): 这是一份第1部分 专题10:记叙文阅读之句子赏析(讲义)-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 现代文阅读(全国通用),文件包含第1部分专题10记叙文阅读之句子赏析讲义-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现代文阅读全国通用教师版docx、第1部分专题10记叙文阅读之句子赏析讲义-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现代文阅读全国通用学生版docx等2份学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学案共54页, 欢迎下载使用。
第1部分 专题08:记叙文阅读之拓展探究(讲义)-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 现代文阅读(全国通用): 这是一份第1部分 专题08:记叙文阅读之拓展探究(讲义)-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 现代文阅读(全国通用),文件包含第1部分专题08记叙文阅读之拓展探究讲义-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现代文阅读全国通用教师版docx、第1部分专题08记叙文阅读之拓展探究讲义-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现代文阅读全国通用学生版docx等2份学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学案共51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