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人教版(2024新版)八年级全一册信息技术:第1~6单元共30课教学设计全套
信息技术第二单元 万物互联有协议教案及反思
展开这是一份信息技术第二单元 万物互联有协议教案及反思,共60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学情分析,教材分析,核心素养教育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课后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6课 数据传输方式多 教学设计
一、学情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到了各种数据传输的场景,如通过网络下载文件、使用蓝牙传输照片等。但对于不同的数据传输方式的特点和适用场景缺乏系统的认识。学生具有一定的信息技术操作基础和探索欲望,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自主学习和实践操作。
二、教材分析
本单元围绕万物互联有协议展开,第六课主要介绍数据传输的多种方式。通过学习,学生将了解不同数据传输方式的原理、特点和应用,为后续学习网络通信和物联网技术奠定基础。
三、核心素养教育目标
1.信息意识:让学生认识到数据传输在信息时代的重要性,能够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数据传输方式。
2.计算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比较不同数据传输方式的能力,以及设计数据传输方案的思维。
3.数字化学习与创新: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探索不同数据传输方式的应用,培养创新意识。
4.信息社会责任:教育学生在数据传输过程中遵守法律法规,注意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1.掌握物联系统数据传输的方式和过程。
2.理解物联网中不同通信协议的特点。
教学难点
1.区分各种数据传输方式和通信协议的适用场景。
2.深入理解数据传输过程中的技术实现。
五、教学准备
1.收集物联网中不同数据传输方式的实物或模型,如有线网络设备、无线网络设备等。
2.制作PPT课件,展示各种数据传输方式的图片、原理图和应用案例。
3.准备一些简单的物联系统演示道具,用于课堂演示数据传输过程。
4.设计一些与数据传输方式和通信协议相关的问题卡片,用于课堂互动。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了物联网是由各种设备连接而成的庞大网络,那么这些设备之间的数据是如何传输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物联网中数据传输的奥秘,了解不同的数据传输方式和通信协议。
(展示一些物联网设备之间数据传输的动画或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新课讲解
1.物联系统中的数据传输过程
(1)数据产生
师:在物联系统中,数据是由各种传感器和设备产生的。例如,温度传感器会测量环境温度并产生温度数据,摄像头会拍摄图像并产生图像数据。这些数据是物联系统的基础,它们反映了物联系统所监测的对象的状态和变化。
(展示一些传感器和设备产生数据的示意图,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数据的产生过程。)
(2)数据采集
师:产生的数据需要被采集到物联系统中。数据采集可以通过有线或无线的方式进行。有线方式通常使用电缆或光纤等物理连接,将传感器和设备与数据采集设备连接起来。无线方式则使用无线电波、红外线、蓝牙等技术,将数据从传感器和设备传输到数据采集设备。
(展示有线和无线数据采集的示意图,讲解它们的工作原理和特点。)
(3)数据传输
师:采集到的数据需要被传输到物联系统的其他部分,如服务器、控制器或其他设备。数据传输可以使用有线或无线的方式,也可以使用近距离通信或远距离通信。有线传输通常使用以太网、串口等技术,具有稳定、高速的特点,但需要物理连接,限制了设备的移动性。无线传输则使用WiFi、蓝牙、ZigBee、LRa等技术,具有灵活、方便的特点,但可能受到干扰和距离限制。近距离通信通常用于设备之间的短距离数据传输,如蓝牙、ZigBee等。远距离通信则用于设备与服务器之间的长距离数据传输,如WiFi、移动网络等。
(通过示意图和实例,详细讲解不同的数据传输方式和它们的特点。)
(4)数据处理
师:传输到物联系统其他部分的数据需要进行处理和分析。数据处理可以在服务器、控制器或其他设备上进行。数据处理的目的是提取有用的信息,做出决策,并控制物联系统的运行。数据处理可以使用各种算法和技术,如数据挖掘、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等。
(展示数据处理的流程图,讲解数据处理的过程和方法。)
(5)数据存储
师:处理后的数据可以被存储在物联系统中,以便后续查询和分析。数据存储可以使用数据库、文件系统等技术。数据存储的目的是保留物联系统的历史数据,以便进行趋势分析、故障诊断等。
(展示数据存储的示意图,讲解数据存储的方式和特点。)
2.物联网中的有线传输
(1)以太网
定义:以太网是一种基于总线型或星型拓扑结构的局域网技术,使用双绞线、光纤等物理介质进行数据传输。
工作原理:以太网采用CSMA/CD(载波监听多路访问/冲突检测)协议,允许多个设备共享同一物理介质进行数据传输。当一个设备想要发送数据时,它会先监听物理介质是否空闲。如果空闲,设备就会发送数据。如果物理介质正在被其他设备使用,设备就会等待一段时间,然后再次尝试发送数据。当数据在物理介质上传输时,其他设备会监听物理介质上的数据。如果发现数据与自己的地址匹配,设备就会接收数据。如果发现数据与自己的地址不匹配,设备就会忽略数据。
特点:以太网具有高速、稳定、可靠的特点,适用于需要大量数据传输的场合。但是,以太网需要物理连接,限制了设备的移动性。
应用场景:以太网广泛应用于企业、学校、家庭等场所的局域网建设,以及工业自动化、智能交通等领域的数据传输。
(展示以太网的实物和图片,讲解其工作原理和特点。)
(2)串口通信
定义:串口通信是一种基于串行通信协议的数据传输方式,使用串口线将两个设备连接起来进行数据传输。
工作原理:串口通信采用异步通信方式,发送方和接收方通过约定的波特率、数据位、停止位等参数进行数据传输。当发送方想要发送数据时,它会将数据转换成串行比特流,并按照约定的参数将比特流发送到串口线上。接收方则会按照约定的参数从串口线上接收比特流,并将比特流转换成数据。
特点:串口通信具有简单、可靠、成本低的特点,适用于设备之间的短距离数据传输。但是,串口通信的速度相对较慢,不适合大量数据传输的场合。
应用场景:串口通信广泛应用于工业自动化、仪器仪表、智能家居等领域的数据传输。
(展示串口通信的实物和图片,讲解其工作原理和特点。)
3.物联网中的无线传输
(1)WiFi
定义:WiFi是一种基于IEEE802.11标准的无线局域网技术,使用无线电波进行数据传输。
工作原理:WiFi采用CSMA/CA(载波监听多路访问/冲突避免)协议,允许多个设备共享同一无线信道进行数据传输。当一个设备想要发送数据时,它会先监听无线信道是否空闲。如果空闲,设备就会发送数据。如果无线信道正在被其他设备使用,设备就会等待一段时间,然后再次尝试发送数据。为了避免冲突,设备在发送数据之前会先发送一个请求发送(RTS)信号,接收方在收到RTS信号后会发送一个允许发送(CTS)信号。发送方在收到CTS信号后才会发送数据。当数据在无线信道上传输时,其他设备会监听无线信道上的数据。如果发现数据与自己的地址匹配,设备就会接收数据。如果发现数据与自己的地址不匹配,设备就会忽略数据。
特点:WiFi具有高速、灵活、方便的特点,适用于家庭、办公室、公共场所等场所的无线局域网建设。但是,WiFi的覆盖范围有限,信号容易受到干扰。
应用场景:WiFi广泛应用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等移动设备的无线接入,以及智能家居、智能办公等领域的数据传输。
(展示WiFi的实物和图片,讲解其工作原理和特点。)
(2)蓝牙
定义:蓝牙是一种基于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的标准,使用无线电波进行数据传输。
工作原理:蓝牙采用跳频扩频(FHSS)技术,将2.4GHz的频段分成79个信道,每个信道的带宽为1MHz。蓝牙设备在通信时会在这79个信道中随机跳频,以避免干扰和冲突。蓝牙设备之间的通信采用主从模式,一个设备作为主设备,其他设备作为从设备。主设备负责发起通信、控制信道的分配和数据的传输。从设备则负责响应主设备的请求、接收数据和发送数据。
特点:蓝牙具有低功耗、低成本、短距离通信的特点,适用于设备之间的近距离数据传输。但是,蓝牙的传输速度相对较慢,不适合大量数据传输的场合。
应用场景:蓝牙广泛应用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无线耳机、无线音箱等移动设备的无线连接,以及智能家居、智能穿戴等领域的数据传输。
(展示蓝牙的实物和图片,讲解其工作原理和特点。)
(3)ZigBee
定义:ZigBee是一种基于IEEE802.15.4标准的低功耗、低成本、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使用无线电波进行数据传输。
工作原理:ZigBee采用网状拓扑结构,每个设备都可以作为路由器,将数据转发到其他设备。ZigBee设备之间的通信采用自组织网络(Adhcnetwrk)模式,设备可以自动发现附近的其他设备,并建立通信连接。ZigBee设备在通信时会采用低功耗模式,只有在需要发送数据时才会唤醒无线模块,以降低功耗。
特点:ZigBee具有低功耗、低成本、短距离通信、自组织网络的特点,适用于智能家居、智能农业、智能工业等领域的数据传输。但是,ZigBee的传输速度相对较慢,不适合大量数据传输的场合。
应用场景:ZigBee广泛应用于智能家居、智能农业、智能工业等领域的传感器网络建设,以及无线遥控器、无线抄表等设备的数据传输。
(展示ZigBee的实物和图片,讲解其工作原理和特点。)
(4)LRa
定义:LRa是一种基于扩频技术的长距离、低功耗无线通信技术,使用无线电波进行数据传输。
工作原理:LRa采用线性调频扩频(CSS)技术,将信号扩展到很宽的频带上,以提高抗干扰能力和传输距离。LRa设备之间的通信采用星型拓扑结构,一个LRa网关作为中心节点,多个LRa终端设备作为从节点。LRa终端设备将数据发送到LRa网关,LRa网关将数据转发到服务器或其他设备。
特点:LRa具有长距离、低功耗、抗干扰能力强的特点,适用于物联网中的远距离数据传输。但是,LRa的传输速度相对较慢,不适合大量数据传输的场合。
应用场景:LRa广泛应用于智能城市、智能物流、智能农业等领域的远距离数据传输,以及无线传感器网络建设。
(展示LRa的实物和图片,讲解其工作原理和特点。)
4.物联网中的通信协议
(1)MQTT
定义:MQTT(MessageQueuingTelemetryTransprt)是一种基于发布/订阅模式的轻量级消息传输协议,适用于物联网中的设备间通信。
工作原理:MQTT采用客户端/服务器模式,设备作为客户端连接到MQTT服务器。客户端可以发布消息到特定的主题,其他订阅了该主题的客户端可以接收到这些消息。MQTT协议具有简单、高效、低带宽的特点,适用于资源受限的设备和网络环境。
特点:轻量级、低带宽、发布/订阅模式、支持QS(服务质量)等级。
应用场景:智能家居、智能工业、智能交通等领域的设备间通信。
(展示MQTT的原理图和应用案例,讲解其工作原理和特点。)
(2)CAP
定义:CAP(CnstrainedApplicatinPrtcl)是一种专门为资源受限的物联网设备设计的协议,基于RESTful架构。
工作原理:CAP采用客户端/服务器模式,设备作为客户端向服务器发送请求,服务器响应请求并返回结果。CAP协议具有简单、高效、低功耗的特点,适用于物联网中的设备间通信和设备与服务器之间的通信。
特点:简单、高效、低功耗、支持RESTful架构、支持多播。
应用场景:智能家居、智能农业、智能医疗等领域的设备间通信和设备与服务器之间的通信。
(展示CAP的原理图和应用案例,讲解其工作原理和特点。)
(3)HTTP
定义:HTTP(HypertextTransferPrtcl)是一种用于传输超文本的协议,广泛应用于互联网中的Web服务。
工作原理:HTTP采用客户端/服务器模式,客户端向服务器发送请求,服务器响应请求并返回结果。HTTP协议具有简单、通用、易于实现的特点,适用于物联网中的设备与服务器之间的通信。
特点:简单、通用、易于实现、支持多种数据格式。
应用场景:物联网中的设备与服务器之间的通信,如设备向服务器上传数据、服务器向设备下发指令等。
(展示HTTP的原理图和应用案例,讲解其工作原理和特点。)
(三)巩固练习
1.数据传输方式分类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发放一些物联网设备的图片和说明。
(2)学生根据图片和说明,将这些物联网设备按照数据传输方式进行分类,分为有线传输和无线传输、近距离通信和远距离通信。
(3)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发言,介绍本小组的分类结果和理由。
(4)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总结不同数据传输方式的特点和适用场景。
(通过分类活动,巩固学生对物联网数据传输方式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分析和归纳能力。)
2.通信协议对比
(1)教师准备一些关于不同通信协议的问题,如MQTT、CAP、HTTP的特点和应用场景等。
(2)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和回答问题。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发言,阐述本小组的观点。
(3)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总结不同通信协议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
(通过对比分析不同通信协议,加深学生对通信协议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比较和评价能力。)
3.物联系统设计
(1)教师提出一个物联系统设计任务,如设计一个智能家居系统、智能农业系统等。
(2)学生分成小组,进行物联系统设计。学生需要考虑物联系统的数据传输方式和通信协议的选择,以及系统的功能和性能要求。
(3)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设计,绘制物联系统的架构图,撰写设计说明。
(4)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发言,展示本小组的物联系统设计方案。
(5)其他小组的学生对展示的方案进行评价,提出优点和不足之处。
(6)教师对每个小组的方案进行点评,评选出最佳设计方案。
(通过物联系统设计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四)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物联网中数据传输的方式和通信协议。我们了解了物联系统中的数据传输过程,包括数据产生、采集、传输、处理和存储。我们还学习了物联网中的有线传输和无线传输、近距离通信和远距离通信,以及不同的通信协议的特点和应用场景。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物联网中数据传输的重要性和复杂性,也了解了如何选择合适的数据传输方式和通信协议来满足不同的应用需求。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关注物联网技术的发展,积极探索物联网的应用,为推动物联网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五)作业布置
1.查阅资料,了解更多关于物联网数据传输方式和通信协议的知识,并选择一种自己感兴趣的通信协议进行深入研究,写一篇研究报告。
2.思考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物联网技术,设计一个基于物联网的小项目,如智能宠物喂食器、智能垃圾桶等,并撰写项目设计方案。
七、板书设计
1.物联系统数据传输过程
2.有线传输(以太网、串口通信)
3.无线传输(WiFi、蓝牙、ZigBee、LRa)
4.通信协议(MQTT、CAP、HTTP)
八、课后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如讲解、演示、讨论、实践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在新课讲解环节,对物联系统中的数据传输过程、有线传输、无线传输和通信协议进行了详细的讲解,使学生对物联网中数据传输的方式和通信协议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在巩固练习环节,通过数据传输方式分类、通信协议对比和物联系统设计等活动,巩固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提高了学生的分析、比较和综合应用能力。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在讲解通信协议时,由于这些协议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多举一些具体的例子,采用更加直观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通信协议的工作原理和特点。另外,在物联系统设计环节,部分学生的设计方案缺乏创新性和可行性。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提前给学生提供一些参考案例和设计思路,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设计水平。
总之,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对信息科技教学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7课 电子标签我揭秘 教学设计
一、学情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各种电子设备有一定的接触和了解,但对于电子标签的认识可能较为有限。这个阶段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基础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材分析
本单元围绕万物互联有协议展开,第七课聚焦电子标签,介绍了电子标签的概念、种类、应用场景以及工作原理等内容。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可以深入了解物联网中的关键技术之一,为后续学习物联网相关知识奠定基础。
三、核心素养教育目标
1.信息意识:让学生认识到电子标签在信息获取和传递中的重要性,培养对物联网技术的敏感度。
2.计算思维:引导学生分析电子标签的工作流程,培养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3.数字化学习与创新:鼓励学生探索电子标签的创新应用,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4.信息社会责任:强调电子标签在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方面的责任。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1.掌握射频识别技术的工作原理。
2.学会利用射频识别技术进行实践操作。
教学难点
1.理解射频识别技术中复杂的信号传输和处理过程。
2.解决实践操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五、教学准备
1.准备不同类型的射频识别标签(如无源标签、有源标签等)和读写器。
2.制作PPT课件,展示射频识别技术的图片、原理图和应用案例。
3.准备一些与射频识别技术相关的问题卡片,用于课堂互动。
4.搭建射频识别技术实践平台,包括电脑、读写器和标签。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会看到一些商品上贴着小小的标签,这些标签可不简单哦!它们可以被特殊的设备读取信息,实现物品的识别和管理。今天,我们就来揭开这些电子标签的神秘面纱,一起探索射频识别技术的奥秘。
(展示一些带有电子标签的商品图片,如超市的商品、图书馆的书籍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新课讲解
1.射频识别技术简介
(1)定义
师:射频识别技术(Radi Frequency Identificatin,简称RFID),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它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简单来说,就是利用无线电波来识别和读取物品上的标签信息。
(展示射频识别技术的概念图,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其定义。)
(2)组成部分
师:一个完整的RFID系统通常由电子标签、读写器和天线三部分组成。
电子标签:它是射频识别系统的数据载体,由耦合元件及芯片组成,每个标签具有唯一的电子编码,附着在物体上标识目标对象。电子标签可以分为无源标签和有源标签。无源标签不需要电源,它通过接收读写器发出的射频信号获取能量,并将存储在芯片中的信息反射回读写器。有源标签则自带电源,具有更远的通信距离和更强的信号发射能力。
读写器:读写器是射频识别系统的信息读取和写入设备,它可以发射射频信号,激活电子标签并读取其存储的信息,也可以向电子标签写入数据。读写器通常由射频模块、控制模块和接口模块组成。
天线:天线是在标签和读取器间传递射频信号的装置。它可以将读写器发出的射频信号转换成电磁波发射出去,也可以将电子标签反射回来的电磁波转换成射频信号传输给读写器。
(展示RFID系统的组成部分图片,详细讲解每个部分的作用。)
2.RFID系统的工作原理
(1)电子标签的工作原理
师:当电子标签进入读写器的射频场时,标签天线会接收读写器发出的射频信号。对于无源标签来说,标签天线会将接收到的射频信号转换成电能,为标签芯片提供工作电源。标签芯片会对接收到的射频信号进行解调和解码,提取出读写器发送的指令信息。如果指令是读取标签信息,标签芯片会将存储在芯片中的电子编码等信息调制到射频信号上,并通过标签天线反射回读写器。对于有源标签来说,由于自带电源,它可以主动发射射频信号,将存储在芯片中的信息发送给读写器。
(通过示意图和动画演示,详细讲解电子标签的工作原理。)
(2)读写器的工作原理
师:读写器首先通过天线发射特定频率的射频信号,当电子标签进入读写器的射频场时,电子标签会被激活并反射回带有标签信息的射频信号。读写器的天线接收到反射回来的射频信号后,将其传输给读写器的射频模块。射频模块对接收的射频信号进行解调和解码,提取出电子标签发送的信息。控制模块对提取出的信息进行处理和分析,判断信息的有效性和完整性。如果信息有效且完整,控制模块会将信息通过接口模块传输给外部设备,如电脑、数据库等。如果需要向电子标签写入信息,控制模块会将待写入的信息调制到射频信号上,并通过天线发射出去,电子标签接收到写入指令后,会将信息存储在芯片中。
(通过示意图和动画演示,详细讲解读写器的工作原理。)
(3)天线的工作原理
师:天线在RFID系统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它负责在电子标签和读写器之间传递射频信号。天线的工作原理基于电磁感应和电磁波的传播。当读写器发射射频信号时,天线会将射频信号转换成电磁波发射出去。电磁波在空间中传播,当遇到电子标签时,会在电子标签的天线中产生感应电流。电子标签的天线会将感应电流转换成射频信号,并将其反射回读写器。读写器的天线接收到反射回来的射频信号后,会将其转换成电信号传输给读写器的射频模块。
(通过示意图和动画演示,详细讲解天线的工作原理。)
3.RFID技术的常见应用
(1)物流与供应链管理
师:在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中,RFID技术可以实现货物的快速识别、跟踪和管理。通过在货物上粘贴电子标签,可以在货物的运输、仓储、配送等环节中实时获取货物的位置、状态等信息,提高物流效率和管理水平。例如,在快递行业中,快递包裹上的电子标签可以被快递分拣设备快速识别,实现自动化分拣,提高分拣效率。在仓储管理中,仓库中的货物可以通过电子标签进行定位和盘点,减少人工操作,提高库存管理的准确性和效率。
(展示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中RFID技术的应用案例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了解其应用场景。)
(2)智能交通
师:在智能交通领域,RFID技术可以用于车辆识别、收费管理、交通流量监测等方面。通过在车辆上安装电子标签,可以实现车辆的快速识别和自动收费,提高交通效率和管理水平。例如,在高速公路收费系统中,车辆上的电子标签可以与收费站的读写器进行通信,实现不停车收费,减少车辆排队等待时间。在城市交通管理中,电子标签可以用于公交车、出租车等车辆的识别和调度,提高公共交通的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
(展示智能交通中RFID技术的应用案例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了解其应用场景。)
(3)图书馆管理
师:在图书馆管理中,RFID技术可以实现图书的快速借还、盘点和查找。通过在图书上粘贴电子标签,可以在图书的借还、盘点等环节中实现自动化操作,提高图书馆的服务效率和管理水平。例如,读者可以通过自助借还书机快速借还图书,无需人工干预。图书馆工作人员可以通过手持读写器对图书进行盘点,快速了解图书的库存情况。在图书查找方面,读者可以通过图书馆的查询系统快速定位图书的位置,提高图书查找的效率。
(展示图书馆管理中RFID技术的应用案例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了解其应用场景。)
(4)门禁系统
师:在门禁系统中,RFID技术可以实现人员的快速识别和出入控制。通过在人员的证件或卡片上安装电子标签,可以在门禁处实现快速识别和自动开门,提高门禁系统的安全性和管理水平。例如,在企业、学校、小区等场所的门禁系统中,人员可以通过刷电子标签卡进入相应的区域,避免了传统钥匙和密码的繁琐操作,提高了出入的便利性和安全性。
(展示门禁系统中RFID技术的应用案例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了解其应用场景。)
4.读取电子标签编号实践探索
(1)实践目的
师:通过本次实践探索,让学生亲身体验RFID技术的应用,了解读取电子标签编号的过程,掌握RFID读写器的基本操作方法。
(2)实践器材
RFID读写器一台。
不同类型的电子标签若干。
电脑一台。
(3)实践步骤
连接设备:将RFID读写器通过USB线连接到电脑上,安装读写器的驱动程序和软件。
激活读写器:打开读写器软件,设置读写器的参数,如频率、功率等。激活读写器,使其处于工作状态。
放置电子标签:将不同类型的电子标签放置在读写器的天线范围内,观察读写器软件的显示界面。
读取电子标签编号:在读写器软件中选择读取标签编号的功能,读写器会自动读取电子标签的编号,并将其显示在软件界面上。记录不同类型电子标签的编号,观察其特点和差异。
分析结果:对读取的电子标签编号进行分析,了解电子标签的编码规则和存储信息。思考如何利用电子标签编号实现物品的识别和管理。
(4)注意事项
在连接设备和操作读写器时,要按照说明书的要求进行,避免损坏设备。
在放置电子标签时,要确保电子标签在读写器的天线范围内,以保证能够正常读取标签信息。
在读取电子标签编号时,要注意观察读写器软件的显示界面,确保读取的信息准确无误。
在分析结果时,要结合所学的知识进行思考,深入理解RFID技术的应用原理。
(三)巩固练习
1.RFID知识问答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
(2)教师准备一些与RFID技术相关的问题,如RFID系统的组成部分、工作原理、应用场景等。
(3)每个小组的代表依次回答问题,答对一题得一分,答错一题扣一分。
(4)最后得分最高的小组获胜,教师给予奖励。
(通过知识问答的方式,巩固学生对RFID技术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竞争意识。)
2.RFID系统设计
(1)教师提出一个设计任务,如设计一个基于RFID技术的图书馆管理系统。
(2)学生分成小组,进行系统设计。每个小组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不同的设计方向,如图书借还管理、图书盘点管理、读者信息管理等。
(3)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设计,绘制系统架构图,撰写设计说明。
(4)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展示,介绍自己小组的设计方案。
(5)其他小组的学生对展示的方案进行评价,提出优点和不足之处。
(6)教师对每个小组的方案进行点评,评选出最佳设计方案。
(通过系统设计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将所学的RFID技术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3.RFID实践操作
(1)教师准备一些不同类型的电子标签和读写器,以及一些待识别的物品。
(2)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实践操作。每个小组的任务是利用RFID读写器读取电子标签的编号,并将其与待识别的物品进行关联,实现物品的识别和管理。
(3)学生在小组内进行操作和记录,完成任务后提交实践报告。
(4)教师对学生的实践报告进行评价,总结学生在实践操作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通过实践操作的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RFID技术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射频识别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常见应用,还进行了读取电子标签编号的实践探索。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RFID系统的组成部分、工作原理和应用场景,掌握了RFID读写器的基本操作方法。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关注射频识别技术的发展,积极探索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为推动信息技术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五)作业布置
1.查阅资料,了解更多关于射频识别技术的应用案例,并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案例进行分析,写一篇短文。
2.思考如何利用射频识别技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出一个创意方案,并撰写方案说明。
六、板书设计
1.RFID技术简介(定义、组成部分)
2.工作原理(电子标签、读写器、天线)
3.常见应用
4.实践探索要点
七、课后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如讲解、演示、实践操作、小组讨论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在新课讲解环节,对射频识别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常见应用进行了详细的讲解,使学生对RFID技术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在实践探索环节,让学生亲身体验了读取电子标签编号的过程,掌握了RFID读写器的基本操作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在讲解RFID技术的工作原理时,由于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多采用一些直观的教学方法,如动画演示、实物展示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RFID技术的工作原理。另外,在实践操作环节,部分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如设备连接不上、读取不到标签信息等。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提前对实践操作的步骤和注意事项进行更加详细的讲解,同时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及时解决学生在实践操作中遇到的问题。
总之,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对信息科技教学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8课 巧用蓝牙做工具 教学设计
一、学情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蓝牙技术有一定的接触和了解,如使用蓝牙耳机、蓝牙音箱等设备。但对于蓝牙的工作原理、具体设置和应用开发等方面的知识较为缺乏。这个阶段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动手实践能力,渴望通过实际操作来探索新技术。
二、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题是万物互联有协议,第八课聚焦蓝牙技术,介绍了蓝牙的特点、应用场景以及如何在不同设备之间进行蓝牙连接和数据传输。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将深入了解蓝牙在物联网中的重要作用,掌握基本的蓝牙操作技能。
三、核心素养教育目标
1.信息意识:让学生认识到蓝牙技术在信息传输中的便捷性,培养学生对新技术的敏感度。
2.计算思维:引导学生分析蓝牙连接过程中的问题,培养其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3.数字化学习与创新:鼓励学生利用蓝牙技术进行创新应用,提高学生的数字化创新能力。
4.信息社会责任:强调蓝牙使用中的安全规范,培养学生的信息安全意识。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1.掌握蓝牙协议的工作原理。
2.理解近距离通信的特点。
3.学会利用蓝牙进行实践操作。
教学难点
1.深入理解蓝牙协议的技术细节。
2.解决蓝牙实践操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三、教学准备
1.准备蓝牙设备,如蓝牙音箱、蓝牙鼠标、蓝牙键盘等。
2.制作PPT课件,展示蓝牙技术的图片、原理图和应用案例。
3.准备一些与蓝牙技术相关的问题卡片,用于课堂互动。
4.搭建蓝牙实践平台,包括电脑、蓝牙适配器和蓝牙设备。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会用到一些无线设备进行通信,比如我们可以用蓝牙耳机听音乐、用蓝牙鼠标操作电脑等。这些设备是如何实现无线通信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蓝牙技术的奥秘,了解蓝牙协议的基本原理和近距离通信的特点。
(展示一些蓝牙设备的图片,如蓝牙耳机、蓝牙音箱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新课讲解
1.蓝牙协议简介
(1)定义
师:蓝牙是一种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标准,它可以在设备之间进行数据传输和通信。蓝牙技术的出现,使得我们可以摆脱有线连接的束缚,更加方便地进行设备之间的通信和数据交换。
(展示蓝牙技术的概念图,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其定义。)
(2)发展历程
师:蓝牙技术最早由瑞典爱立信公司于1994年开始研发,1998年成立了蓝牙技术联盟(Bluetth Special Interest Grup,简称SIG)。经过多年的发展,蓝牙技术不断更新和完善,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各种领域。
蓝牙1.0和1.1版本:这两个版本的蓝牙技术主要用于手机、耳机等设备之间的通信,传输速率较低,只有721Kbps。
蓝牙2.0和2.1版本:这两个版本的蓝牙技术在传输速率和安全性方面有了很大的提升,传输速率达到了2.1Mbps,并且增加了安全简单配对(Secure Simple Pairing,简称SSP)功能,使得设备之间的配对更加方便和安全。
蓝牙3.0和4.0版本:蓝牙3.0版本引入了高速传输技术(High Speed,简称HS),传输速率可以达到24Mbps。蓝牙4.0版本则引入了低功耗蓝牙(Blue tth Lw Energy,简称BLE)技术,使得蓝牙设备的功耗更低,续航时间更长。
蓝牙5.0和5.1版本:蓝牙5.0版本在传输速率、传输距离和功耗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升,传输速率可以达到2Mbps,传输距离可以达到300米,功耗也更低。蓝牙5.1版本则引入了方向查找(Directin Finding)功能,可以实现更加精确的位置定位。
(通过图片和文字介绍,展示蓝牙技术的发展历程,让学生了解蓝牙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完善。)
(3)蓝牙协议栈
师:蓝牙协议栈是蓝牙技术的核心部分,它由多个协议层组成,包括物理层、链路层、逻辑链路控制和适配协议层(LgicalLinkCntrlandAdaptatinPrtcl,简称L2CAP)、服务发现协议层(ServiceDiscveryPrtcl,简称SDP)、射频通信协议层(RadiFrequencyCmmunicatin,简称RFCOMM)等。
物理层:物理层负责蓝牙设备之间的无线通信,它使用2.4GHz的ISM频段进行通信,采用跳频扩频(FrequencyHppingSpreadSpectrum,简称FHSS)技术,以提高通信的抗干扰能力和安全性。
链路层:链路层负责蓝牙设备之间的链路管理和控制,它包括链路控制协议(LinkCntrlPrtcl,简称LCP)、链路管理协议(LinkManagerPrtcl,简称LMP)等。链路控制协议负责建立和维护蓝牙设备之间的物理链路,链路管理协议负责管理蓝牙设备之间的逻辑链路,包括链路的建立、断开、加密、解密等。
L2CAP层:L2CAP层负责蓝牙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和通信,它提供了面向连接和无连接的数据服务,可以支持多种数据格式和协议。L2CAP层还提供了流量控制和错误控制功能,以保证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SDP层:SDP层负责蓝牙设备之间的服务发现和描述,它可以让蓝牙设备自动发现周围的其他蓝牙设备,并了解这些设备所提供的服务和功能。SDP层还可以让蓝牙设备向其他设备描述自己所提供的服务和功能,以便其他设备进行连接和使用。
RFCOMM层:RFCOMM层是一种模拟串口通信的协议层,它可以让蓝牙设备之间模拟串口通信,从而实现对传统串口设备的支持。RFCOMM层还可以提供流量控制和错误控制功能,以保证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通过示意图和文字介绍,详细讲解蓝牙协议栈的各个协议层的作用和功能。)
2.蓝牙的工作原理
(1)蓝牙设备的连接过程
师:蓝牙设备之间的连接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设备发现:当一个蓝牙设备想要与其他蓝牙设备进行连接时,它会首先进入设备发现模式,向周围发送查询请求(InquiryRequest)。周围的蓝牙设备收到查询请求后,会返回查询响应(InquiryRespnse),其中包含了设备的地址、名称、服务等信息。查询设备收到查询响应后,会根据这些信息选择要连接的设备。
配对和绑定:当查询设备选择了要连接的设备后,它会向该设备发送配对请求(PairingRequest)。被连接的设备收到配对请求后,会返回配对响应(PairingRespnse),其中包含了设备的配对码(Passkey)。查询设备收到配对响应后,会提示用户输入配对码。用户输入配对码后,查询设备会将配对码发送给被连接的设备。被连接的设备收到配对码后,会进行验证。如果配对码正确,两个设备就会完成配对和绑定,建立起逻辑链路。
连接建立:当两个设备完成配对和绑定后,它们就可以建立起物理链路和逻辑链路,进行数据传输和通信。在连接建立过程中,两个设备会协商通信参数,如传输速率、数据格式、加密方式等。
(通过示意图和动画演示,详细讲解蓝牙设备的连接过程,让学生了解蓝牙设备之间是如何建立连接的。)
(2)蓝牙数据传输过程
师:蓝牙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数据封装:当一个蓝牙设备想要向另一个蓝牙设备发送数据时,它会将数据封装成蓝牙数据包(BluetthPacket)。蓝牙数据包由包头(Header)、有效载荷(Paylad)和包尾(Trailer)组成。包头包含了数据包的类型、长度、校验码等信息,有效载荷包含了要传输的数据,包尾包含了数据包的结束标志。
数据传输:蓝牙设备将封装好的蓝牙数据包通过无线信道发送出去。在发送过程中,蓝牙设备会采用跳频扩频技术,不断地在不同的频率上发送数据包,以提高通信的抗干扰能力和安全性。
数据接收:另一个蓝牙设备接收到数据包后,会对数据包进行校验和解析。如果数据包校验正确,接收设备就会将有效载荷中的数据提取出来,并进行相应的处理。如果数据包校验错误,接收设备就会请求发送设备重新发送数据包。
(通过示意图和动画演示,详细讲解蓝牙数据传输过程,让学生了解蓝牙设备之间是如何进行数据传输的。)
3.近距离通信的特点
(1)短距离通信
师:近距离通信的最大特点就是通信距离短。蓝牙技术的通信距离一般在10米左右,有些蓝牙设备的通信距离可以达到100米以上。相比之下,远距离通信技术如WiFi、移动网络等的通信距离可以达到几百米甚至几千米。
(展示蓝牙设备和远距离通信设备的通信距离对比图,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近距离通信的短距离特点。)
(2)低功耗
师:近距离通信设备通常采用低功耗设计,以延长设备的续航时间。蓝牙技术中的低功耗蓝牙(BLE)就是一种专门为低功耗设备设计的蓝牙技术,它可以在保持通信功能的同时,将设备的功耗降低到非常低的水平。相比之下,远距离通信设备如手机、平板电脑等的功耗较高,需要经常充电。
(展示蓝牙设备和远距离通信设备的功耗对比图,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近距离通信的低功耗特点。)
(3)简单易用
师:近距离通信设备通常采用简单易用的设计,用户可以很容易地进行设备之间的连接和通信。蓝牙技术中的设备发现、配对和绑定等过程都非常简单,用户只需要按照提示进行操作即可。相比之下,远距离通信设备如手机、平板电脑等的连接和设置过程相对复杂,需要用户具备一定的技术知识和操作经验。
(通过实际操作演示,让学生感受蓝牙设备的简单易用性,与远距离通信设备进行对比。)
(4)安全性高
师:近距离通信设备通常采用较高的安全标准,以保证通信的安全性和隐私性。蓝牙技术中的加密、认证等安全机制可以有效地防止数据被窃取和篡改。相比之下,远距离通信设备如WiFi、移动网络等的安全风险相对较高,容易受到黑客攻击和窃听。
(展示蓝牙设备和远距离通信设备的安全风险对比图,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近距离通信的高安全性特点。)
4.蓝牙翻页笔实践探索
(1)实践目的
师:通过本次实践探索,让学生亲身体验蓝牙技术的应用,了解蓝牙翻页笔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掌握蓝牙设备的连接和操作技巧。
(2)实践器材
蓝牙翻页笔一支。
电脑一台。
投影仪一台。
(3)实践步骤
连接蓝牙翻页笔:将蓝牙翻页笔的电源开关打开,然后按下翻页笔上的连接按钮,使其进入连接模式。在电脑上打开蓝牙设置,搜索附近的蓝牙设备,找到蓝牙翻页笔后,点击连接按钮进行连接。
测试蓝牙翻页笔:连接成功后,打开一个演示文稿或文档,测试蓝牙翻页笔的上下翻页、激光笔等功能是否正常。如果功能不正常,可以检查蓝牙连接是否稳定,或者重新连接蓝牙翻页笔。
分析蓝牙翻页笔的工作原理:在使用蓝牙翻页笔的过程中,观察蓝牙翻页笔与电脑之间的通信过程,思考蓝牙翻页笔是如何通过蓝牙技术实现与电脑的连接和通信的。可以结合所学的蓝牙技术知识,分析蓝牙翻页笔的工作原理和技术实现。
(4)注意事项
在连接蓝牙翻页笔时,要确保电脑的蓝牙功能已经打开,并且蓝牙翻页笔处于连接模式。
在使用蓝牙翻页笔时,要注意保持蓝牙连接的稳定性,避免距离过远或有障碍物干扰。
在分析蓝牙翻页笔的工作原理时,要结合所学的蓝牙技术知识进行思考,不要盲目猜测。
(三)巩固练习
1.蓝牙知识问答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
(2)教师准备一些与蓝牙技术相关的问题,如蓝牙协议的版本、蓝牙设备的连接过程、蓝牙数据传输的原理等。
(3)每个小组的代表依次回答问题,答对一题得一分,答错一题扣一分。
(4)最后得分最高的小组获胜,教师给予奖励。
(通过知识问答的方式,巩固学生对蓝牙技术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竞争意识。)
2.蓝牙设备连接实验
(1)教师准备一些蓝牙设备,如蓝牙音箱、蓝牙鼠标、蓝牙键盘等。
(2)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蓝牙设备连接实验。每个小组的任务是选择一种蓝牙设备,按照设备的说明书进行连接和设置,然后测试设备的功能是否正常。
(3)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实验和记录,完成任务后提交实验报告。
(4)教师对学生的实验报告进行评价,总结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通过实验的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蓝牙设备的连接和使用过程,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蓝牙应用创意设计
(1)教师提出一个设计任务,如设计一个基于蓝牙技术的智能家居系统、智能办公系统等。
(2)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蓝牙应用创意设计。每个小组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不同的设计方向,如智能家居控制、智能办公设备、智能健康监测等。
(3)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设计,绘制系统架构图,撰写设计说明。
(4)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展示,介绍自己小组的设计方案。
(5)其他小组的学生对展示的方案进行评价,提出优点和不足之处。
(6)教师对每个小组的方案进行点评,评选出最佳设计方案。
(通过创意设计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将所学的蓝牙技术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四)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蓝牙协议的基本原理、近距离通信的特点以及蓝牙翻页笔的实践探索。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蓝牙技术的发展历程、蓝牙协议栈的组成、蓝牙设备的连接过程和数据传输原理,掌握了近距离通信的特点和蓝牙设备的使用方法。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关注蓝牙技术的发展,积极探索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为推动信息技术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五)作业布置
1.查阅资料,了解更多关于蓝牙技术的应用案例,并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案例进行分析,写一篇短文。
2.思考如何利用蓝牙技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出一个创意方案,并撰写方案说明。
六、板书设计
1.蓝牙协议简介(定义、发展历程、协议栈)
2.工作原理(设备连接、数据传输)
3.近距离通信特点
4.蓝牙翻页笔实践要点
七、课后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如讲解、演示、实践操作、小组讨论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在新课讲解环节,对蓝牙协议的基本原理、近距离通信的特点和蓝牙翻页笔的实践探索进行了详细的讲解,使学生对蓝牙技术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在巩固练习环节,通过知识问答、实验操作和创意设计等活动,巩固了学生对蓝牙技术知识的掌握,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在讲解蓝牙协议栈的组成部分时,由于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多采用一些直观的教学方法,如动画演示、实物展示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蓝牙协议栈的工作原理。另外,在实践操作环节,部分学生在连接蓝牙设备时遇到了一些问题,如设备无法连接、连接不稳定等。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提前对实践操作的步骤和注意事项进行更加详细的讲解,同时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及时解决学生在实践操作中遇到的问题。
总之,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对信息科技教学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9课 互联协议仍沿用 教学设计
一、学情分析
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对互联网有了一定的认识,了解了一些基本的网络概念和操作。但对于互联网协议的具体内容和作用还缺乏深入的理解。此阶段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喜欢通过实际操作和案例分析来学习新知识。
二、教材分析
本单元围绕万物互联有协议展开,第九课重点介绍互联协议仍沿用的原因和重要性。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和简洁的语言,引导学生理解互联网协议在网络通信中的关键作用。
三、核心素养教育目标
1.信息意识:让学生认识到互联网协议在信息传递中的重要性,培养对网络信息的敏感度。
2.计算思维:帮助学生理解互联网协议的工作原理,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数字化学习与创新:鼓励学生利用互联网协议进行创新实践,提高数字化学习能力。
4.信息社会责任:引导学生在使用互联网协议时遵守法律法规,增强信息安全意识。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1.掌握HTTP通信的基本过程。
2.学会物联系统从互联网获取数据的方法及应用程序接口的使用。
教学难点
1.理解传统互联网协议在物联系统中的局限性。
2.解决在使用应用程序接口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五、教学准备
1.制作PPT课件,展示HTTP通信过程的图片、原理图和应用案例。
2.准备电脑及网络环境,用于演示从互联网获取数据的过程。
3.收集一些开放的应用程序接口(API)资料。
4.设计一些与HTTP通信和物联系统获取数据相关的问题卡片。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了解了物联网的很多知识,知道物联网中的设备可以相互通信和交换数据。但是,大家有没有想过,物联系统是如何从互联网中获取数据的呢?在这个过程中,又会用到哪些协议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物联系统从互联网获取数据的方法,以及其中一个重要的协议——HTTP。
(展示一些物联系统从互联网获取数据的场景图片,如智能手表显示天气预报、智能家居设备根据网络时间自动调整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新课讲解
1.HTTP通信简介
(1)定义
师:HTTP(Hypertext Transfer Prtcl),即超文本传输协议,是一种用于分布式、协作式和超媒体信息系统的应用层协议。它是互联网上最常用的协议之一,主要用于在Web浏览器和Web服务器之间传输超文本数据,如网页、图片、视频等。
(展示HTTP协议的概念图,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其定义。)
(2)发展历程
师:HTTP协议最早由蒂姆·伯纳斯·李于1989年在欧洲核子研究组织(CERN)提出,目的是为了方便科学家之间共享研究成果。随着互联网的发展,HTTP协议也在不断地演进和完善。
HTTP/0.9:这是HTTP协议的第一个版本,只支持简单的文本传输,没有请求头和响应头。
HTTP/1.0:这个版本增加了请求头和响应头,支持多种数据类型的传输,如图片、音频、视频等。同时,还引入了状态码,用于表示服务器的响应状态。
HTTP/1.1:这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HTTP版本,它在HTTP/1.0的基础上进行了很多改进,如增加了持久连接、管道化传输、分块传输编码等功能,提高了传输效率和性能。
HTTP/2:HTTP/2是对HTTP/1.1的重大升级,它采用二进制分帧层,实现了多路复用、头部压缩、服务器推送等功能,进一步提高了传输效率和性能。
HTTP/3:HTTP/3基于QUIC协议,使用UDP代替TCP作为传输层协议,具有更低的延迟和更高的可靠性。
(通过图片和文字介绍,展示HTTP协议的发展历程,让学生了解HTTP协议的不断进步和完善。)
(3)工作原理
师:HTTP通信是基于客户端服务器模型的。客户端(通常是Web浏览器)向服务器发送请求,服务器接收请求并返回响应。HTTP通信的基本过程如下:
建立连接:客户端通过TCP/IP协议与服务器建立连接。在建立连接之前,客户端需要知道服务器的IP地址和端口号。一般情况下,Web服务器的端口号是80(HTTP)或443(HTTPS)。
发送请求:客户端向服务器发送HTTP请求,请求包括请求方法、请求URL、请求头和请求体。请求方法表示客户端对服务器的操作,如GET(获取资源)、POST(提交数据)、PUT(更新资源)、DELETE(删除资源)等。请求URL表示客户端要请求的资源的地址。请求头包含了一些关于请求的元数据,如客户端的类型、接受的数据类型、语言等。请求体包含了客户端要提交给服务器的数据,如表单数据、文件等。
处理请求:服务器接收到客户端的请求后,根据请求方法和请求URL确定要处理的资源,并对请求进行处理。服务器处理请求的过程可能包括读取数据库、执行脚本、生成动态内容等。
返回响应:服务器处理完请求后,向客户端返回HTTP响应,响应包括响应状态码、响应头和响应体。响应状态码表示服务器对请求的处理结果,如200(成功)、404(未找到资源)、500(服务器内部错误)等。响应头包含了一些关于响应的元数据,如服务器的类型、响应的数据类型、长度等。响应体包含了服务器返回给客户端的数据,如网页内容、图片、视频等。
关闭连接:客户端接收到服务器的响应后,根据HTTP协议的规定,可以选择关闭连接或者保持连接。如果是短连接,客户端在接收到响应后会立即关闭连接;如果是长连接,客户端可以在一段时间内保持连接,以便后续的请求可以复用这个连接。
(通过示意图和动画演示,详细讲解HTTP通信的工作原理,让学生了解HTTP通信的基本过程。)
2.传统互联网协议在物联系统中的局限性
(1)资源消耗大
师:传统互联网协议如HTTP通常是为了满足Web浏览等大规模数据传输的需求而设计的,在物联系统中,很多设备的资源有限,如存储空间小、处理能力弱、电池电量有限等。使用传统互联网协议会消耗大量的资源,如内存、CPU时间、网络带宽等,这可能会导致设备性能下降、电池寿命缩短等问题。
(展示一些资源有限的物联设备图片,如传感器节点、智能手表等,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传统互联网协议在物联系统中的资源消耗问题。)
(2)实时性差
师:物联系统中的很多应用需要实时的数据传输和处理,如工业自动化、智能交通等。传统互联网协议通常采用请求响应模式,客户端需要主动发起请求才能获取数据,这种模式的实时性较差,不能满足物联系统的实时性要求。
(展示一些需要实时数据传输的物联系统应用场景图片,如智能工厂中的生产线监控、智能交通中的车辆导航等,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传统互联网协议在物联系统中的实时性问题。)
(3)安全性低
师:物联系统中的设备通常连接到公共网络,容易受到黑客攻击和恶意软件的感染。传统互联网协议在安全性方面存在一些不足,如缺乏对设备身份的认证、数据加密强度不够等。这可能会导致物联系统中的数据被窃取、篡改或破坏,影响物联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展示一些物联系统受到黑客攻击的案例图片,如智能家居设备被黑客控制、智能汽车被远程攻击等,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传统互联网协议在物联系统中的安全性问题。)
3.物联系统从互联网获取数据的方法
(1)使用HTTP请求
师:物联系统中的设备可以通过发送HTTP请求来从互联网获取数据。这种方法的优点是简单易用,很多物联设备都支持HTTP协议。但是,如前所述,使用HTTP请求会消耗大量的资源,实时性也较差。
(通过实际案例演示,如一个物联设备通过HTTP请求获取天气预报数据,让学生了解物联系统使用HTTP请求从互联网获取数据的方法。)
(2)使用应用程序接口(API)
师:应用程序接口(API)是一组定义了软件组件之间交互方式的规范。物联系统中的设备可以通过调用互联网上的API来获取数据。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可以实现更加灵活和高效的数据获取,同时也可以提高物联系统的可扩展性和兼容性。但是,使用API需要一定的编程知识和技能,对于一些资源有限的物联设备来说可能比较困难。
(展示一些开放的API平台,如天气API、地图API等,让学生了解物联系统使用API从互联网获取数据的方法。)
(3)使用消息队列遥测传输(MQTT)协议
师:MQTT(MessageQueuingTelemetryTransprt)是一种轻量级的发布/订阅消息传输协议,专门为资源有限的设备和低带宽、高延迟的网络环境设计。物联系统中的设备可以通过MQTT协议订阅互联网上的主题,当有新的数据发布到该主题时,设备就可以接收到数据。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资源消耗小、实时性高、安全性好,非常适合物联系统中的数据获取。但是,使用MQTT协议需要一定的编程知识和技能,同时也需要一个MQTT服务器来支持。
(展示MQTT协议的工作原理图,让学生了解物联系统使用MQTT协议从互联网获取数据的方法。)
4.互联网中天气数据实践探索
(1)实践目的
师:通过本次实践探索,让学生亲身体验物联系统从互联网获取天气数据的过程,掌握使用HTTP请求和API从互联网获取数据的方法。
(2)实践器材
电脑一台。
网络连接。
(3)实践步骤
使用HTTP请求获取天气数据:
打开浏览器,输入一个提供天气数据的网站地址,如中国天气网。
在网站上找到天气查询功能,输入要查询的城市名称。
观察浏览器地址栏中的URL,可以看到一些参数,如城市代码、日期等。这些参数是用来向服务器发送请求的。
按下回车键,浏览器会向服务器发送HTTP请求,服务器会返回响应,其中包含了天气数据。
观察浏览器显示的天气数据,了解HTTP请求获取天气数据的过程。
使用API获取天气数据:
注册一个提供天气API的平台,如和风天气。
获取API的密钥(Key),这是调用API的凭证。
查看API的文档,了解API的调用方法和参数。
使用编程语言(如Pythn)编写代码,调用天气API,传入城市名称等参数。
运行代码,观察输出的天气数据,了解使用API获取天气数据的过程。
(4)注意事项
在使用HTTP请求获取天气数据时,要注意选择可靠的天气网站,避免访问不安全的网站。
在使用API获取天气数据时,要注意保护API的密钥,不要泄露给他人。同时,要遵守API的使用条款和限制,避免滥用API。
(三)巩固练习
1.HTTP知识问答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
(2)教师准备一些与HTTP通信相关的问题,如HTTP请求的方法有哪些、HTTP响应状态码的含义是什么、HTTP协议的版本有哪些等。
(3)每个小组的代表依次回答问题,答对一题得一分,答错一题扣一分。
(4)最后得分最高的小组获胜,教师给予奖励。
(通过知识问答的方式,巩固学生对HTTP通信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竞争意识。)
2.物联系统数据获取实验
(1)教师准备一些物联设备模拟软件,如虚拟传感器、虚拟智能手表等。
(2)学生分成小组,进行物联系统数据获取实验。每个小组的任务是选择一种物联设备模拟软件,使用HTTP请求或API从互联网获取数据,并将获取的数据显示在物联设备上。
(3)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实验和记录,完成任务后提交实验报告。
(4)教师对学生的实验报告进行评价,总结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通过实验的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物联系统从互联网获取数据的过程,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API应用创意设计
(1)教师提出一个设计任务,如设计一个基于API的物联系统应用,如智能农业灌溉系统、智能家庭能源管理系统等。
(2)学生分成小组,进行API应用创意设计。每个小组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不同的设计方向,如环境监测、健康管理、交通出行等。
(3)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设计,绘制系统架构图,撰写设计说明。
(4)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展示,介绍自己小组的设计方案。
(5)其他小组的学生对展示的方案进行评价,提出优点和不足之处。
(6)教师对每个小组的方案进行点评,评选出最佳设计方案。
(通过创意设计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将所学的API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四)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HTTP通信的基本过程、传统互联网协议在物联系统中的局限性以及物联系统从互联网获取数据的方法。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HTTP协议的定义、发展历程和工作原理,认识到了传统互联网协议在物联系统中的局限性,掌握了物联系统从互联网获取数据的方法,包括使用HTTP请求、API和MQTT协议。同时,我们还通过实践探索,亲身体验了物联系统从互联网获取天气数据的过程。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关注物联系统的发展,积极探索物联系统与互联网的融合,为推动物联系统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五)作业布置
1.查阅资料,了解更多关于物联系统从互联网获取数据的方法,并选择一种方法进行深入研究,写一篇短文。
2.思考如何利用物联系统从互联网获取的数据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出一个创意方案,并撰写方案说明。
七、板书设计
1.HTTP通信简介(定义、发展历程、工作原理)
2.传统互联网协议局限性
3.物联系统获取数据方法
4.天气数据实践要点
八、课后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如讲解、演示、实践操作、小组讨论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在新课讲解环节,对HTTP通信的基本过程、传统互联网协议在物联系统中的局限性以及物联系统从互联网获取数据的方法进行了详细的讲解,使学生对物联系统与互联网的融合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在巩固练习环节,通过知识问答、实验操作和创意设计等活动,巩固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在讲解传统互联网协议在物联系统中的局限性时,由于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多采用一些具体的案例和对比分析的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传统互联网协议在物联系统中的局限性。另外,在实践操作环节,部分学生在使用API从互联网获取数据时遇到了一些问题,如API调用失败、数据解析错误等。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提前对API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进行更加详细的讲解,同时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及时解决学生在实践操作中遇到的问题。
总之,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对信息科技教学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10课 物物互通有新径 教学设计
一、学情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物联网有一定的接触和感受,如智能手表、智能家居设备等。但对于物联网的技术原理和实现方式了解较少。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喜欢通过实践活动来学习新知识。
二、教材分析
本单元围绕万物互联有协议展开,第六课主要介绍数据传输的多种方式。通过学习,学生将了解不同数据传输方式的原理、特点和应用,为后续学习网络通信和物联网技术奠定基础。
三、核心素养教育目标
1.信息意识:让学生认识到物联网在信息时代的重要性,培养对物联网技术的敏感度。
2.计算思维:引导学生分析物物互通的实现过程,培养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3.数字化学习与创新:鼓励学生探索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4.信息社会责任:培养学生在使用物联网设备时的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1.掌握MQTT的通信机制。
2.学会利用物联网服务平台实现订阅功能。
教学难点
1.理解MQTT通信机制中复杂的概念和流程。
2.解决在使用物联网服务平台实现订阅功能时可能遇到的问题。
五、教学准备
1.制作PPT课件,展示MQTT通信机制的图片、原理图和应用案例。
2.准备电脑及网络环境,用于演示MQTT通信和物联网服务平台的操作。
3.注册一个物联网服务平台账号,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演示和学生实践。
4.设计一些与MQTT通信和订阅功能相关的问题卡片。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在前面的课程中,我们已经了解了物联网中的一些通信方式和数据传输方法。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种新的物物互通途径——MQTT协议。MQTT协议在物联网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它可以实现高效、可靠的物物通信。那么,MQTT的通信机制是怎样的呢?我们又如何利用它来实现物物互通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程。
(展示一些物联网中使用MQTT协议进行通信的场景图片,如智能家居系统中设备之间的通信、工业自动化中的传感器数据传输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新课讲解
1.MQTT通信机制简介
(1)定义
师:MQTT(MessageQueuingTelemetryTransprt),即消息队列遥测传输协议,是一种轻量级的发布/订阅消息传输协议。它主要用于在低带宽、不可靠的网络环境下,为远程连接的设备提供实时可靠的消息服务。
(展示MQTT协议的概念图,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其定义。)
(2)MQTT的主要特点
轻量级:MQTT协议的设计非常简洁,占用的网络带宽和设备资源都非常少。这使得它非常适合在资源受限的物联网设备上使用。
发布/订阅模式:MQTT采用发布/订阅模式进行通信。发布者将消息发布到特定的主题(Tpic)上,订阅了该主题的订阅者就可以接收到这些消息。这种模式使得设备之间的通信更加灵活和高效。
可靠性高:MQTT协议提供了三种不同的服务质量(QS)级别,分别是最多一次(Atmstnce)、至少一次(Atleastnce)和恰好一次(Exactlynce)。这使得开发者可以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选择合适的服务质量级别,保证消息的可靠传输。
支持多种网络环境:MQTT协议可以在各种网络环境下工作,包括低带宽、高延迟、不可靠的网络。它还支持断线重连功能,当设备与服务器断开连接后,重新连接时可以自动恢复订阅状态。
(通过图片和文字介绍,详细讲解MQTT协议的主要特点,让学生了解MQTT协议的优势。)
(3)MQTT的基本架构
师:MQTT协议的基本架构由发布者(Publisher)、订阅者(Subscriber)和服务器(Brker)三部分组成。
发布者:发布者是消息的生产者,它将消息发布到特定的主题上。发布者可以是任何能够连接到MQTT服务器的设备,如传感器、控制器、智能手机等。
订阅者:订阅者是消息的消费者,它订阅了特定的主题,并接收发布者发布到该主题上的消息。订阅者也可以是任何能够连接到MQTT服务器的设备,如显示器、报警器、服务器等。
服务器:服务器是MQTT协议的核心,它负责接收发布者发布的消息,并将这些消息转发给订阅了相应主题的订阅者。服务器还负责管理发布者和订阅者的连接,维护主题列表和订阅关系等。
(通过示意图和文字介绍,详细讲解MQTT协议的基本架构,让学生了解发布者、订阅者和服务器之间的关系。)
2.MQTT的通信过程
(1)连接建立
师:发布者和订阅者在与服务器进行通信之前,首先需要建立连接。连接建立的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客户端(发布者或订阅者)向服务器发送连接请求,请求中包含客户端的标识、用户名、密码等信息。
服务器收到连接请求后,对客户端的身份进行验证。如果验证通过,服务器会向客户端发送连接确认消息,建立连接。
客户端收到连接确认消息后,连接建立成功。
(通过示意图和动画演示,详细讲解连接建立的过程,让学生了解MQTT通信的第一步。)
(2)发布消息
师:发布者在连接建立成功后,可以向服务器发布消息。发布消息的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发布者确定要发布的消息内容和主题。
发布者将消息内容和主题封装成MQTT消息格式,并向服务器发送发布消息请求。
服务器收到发布消息请求后,将消息存储在相应的主题中,并将消息转发给订阅了该主题的订阅者。
(通过示意图和动画演示,详细讲解发布消息的过程,让学生了解发布者的操作。)
(3)订阅主题
师:订阅者在连接建立成功后,可以向服务器订阅特定的主题。订阅主题的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订阅者确定要订阅的主题。
订阅者向服务器发送订阅主题请求,请求中包含要订阅的主题列表。
服务器收到订阅主题请求后,将订阅者加入到相应主题的订阅列表中,并向订阅者发送订阅确认消息。
(通过示意图和动画演示,详细讲解订阅主题的过程,让学生了解订阅者的操作。)
(4)接收消息
师:订阅者在订阅了特定的主题后,就可以接收发布者发布到该主题上的消息。接收消息的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服务器将发布者发布的消息转发给订阅了相应主题的订阅者。
订阅者收到消息后,对消息进行处理。
(通过示意图和动画演示,详细讲解接收消息的过程,让学生了解订阅者如何接收消息。)
3.MQTT的服务质量(QS)级别
师:MQTT协议提供了三种不同的服务质量级别,分别是最多一次(Atmstnce)、至少一次(Atleastnce)和恰好一次(Exactlynce)。
最多一次(QS0):在这种服务质量级别下,消息的发送是不可靠的。发布者将消息发送到服务器后,不会等待服务器的确认消息。因此,消息可能会丢失或重复发送。这种服务质量级别适用于对消息可靠性要求不高的场景,如环境监测数据的传输。
至少一次(QS1):在这种服务质量级别下,消息的发送是可靠的。发布者将消息发送到服务器后,会等待服务器的确认消息。如果服务器没有收到消息,发布者会重新发送消息,直到收到服务器的确认消息为止。因此,消息可能会重复发送,但不会丢失。这种服务质量级别适用于对消息可靠性要求较高的场景,如工业自动化中的控制命令传输。
恰好一次(QS2):在这种服务质量级别下,消息的发送是最可靠的。发布者将消息发送到服务器后,会与服务器进行两次握手,确保消息只被发送一次且被正确接收。这种服务质量级别适用于对消息可靠性要求非常高的场景,如金融交易数据的传输。
(通过示意图和文字介绍,详细讲解MQTT的服务质量级别,让学生了解不同服务质量级别之间的差异和适用场景。)
4.利用物联网服务平台实现订阅功能
(1)选择物联网服务平台
师:目前,市面上有很多物联网服务平台可供选择,如阿里云IT、腾讯云IT、百度云IT等。这些平台都提供了MQTT协议的支持,可以方便地实现设备之间的通信和数据传输。在选择物联网服务平台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功能和性能:选择一个功能强大、性能稳定的物联网服务平台,可以保证设备之间的通信和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和效率。
易用性:选择一个易于使用的物联网服务平台,可以降低开发难度和成本。
安全性:选择一个安全可靠的物联网服务平台,可以保护设备和数据的安全。
成本:选择一个成本合理的物联网服务平台,可以降低项目的总体成本。
(通过对不同物联网服务平台的介绍和比较,让学生了解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物联网服务平台。)
(2)注册和登录物联网服务平台
师:选择好物联网服务平台后,需要注册一个账号并登录平台。注册账号的过程通常比较简单,只需要提供一些基本的信息,如用户名、密码、邮箱等。登录平台后,可以进入平台的控制台,进行设备管理、数据管理、规则引擎等操作。
(通过实际操作演示,让学生了解如何注册和登录物联网服务平台。)
(3)创建主题和订阅主题
师:在物联网服务平台上,可以创建主题和订阅主题。创建主题的过程通常比较简单,只需要指定主题的名称和描述即可。订阅主题的过程也比较简单,只需要选择要订阅的主题,并指定订阅者的标识和订阅方式即可。
(通过实际操作演示,让学生了解如何在物联网服务平台上创建主题和订阅主题。)
(4)测试订阅功能
师:创建主题和订阅主题后,可以进行测试订阅功能。测试的方法可以是使用一个发布者设备发布消息到特定的主题上,然后观察订阅者设备是否能够接收到这些消息。如果订阅者设备能够接收到消息,说明订阅功能正常。如果订阅者设备不能接收到消息,需要检查发布者和订阅者的配置是否正确,以及网络连接是否正常。
(通过实际操作演示,让学生了解如何测试订阅功能。)
(三)巩固练习
1.MQTT知识问答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
(2)教师准备一些与MQTT通信机制相关的问题,如MQTT的发布/订阅模式是怎样的、MQTT的服务质量级别有哪些、如何在物联网服务平台上创建主题等。
(3)每个小组的代表依次回答问题,答对一题得一分,答错一题扣一分。
(4)最后得分最高的小组获胜,教师给予奖励。
(通过知识问答的方式,巩固学生对MQTT通信机制的掌握,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竞争意识。)
2.MQTT订阅功能实验
(1)教师提供一些物联网设备模拟软件,如虚拟传感器、虚拟显示器等。
(2)学生分成小组,进行MQTT订阅功能实验。每个小组的任务是选择一种物联网设备模拟软件,使用物联网服务平台实现订阅功能,并将接收到的消息显示在模拟设备上。
(3)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实验和记录,完成任务后提交实验报告。
(4)教师对学生的实验报告进行评价,总结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通过实验的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MQTT订阅功能的实现过程,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MQTT应用创意设计
(1)教师提出一个设计任务,如设计一个基于MQTT协议的智能家居系统、智能农业系统等。
(2)学生分成小组,进行MQTT应用创意设计。每个小组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不同的设计方向,如环境监测、设备控制、安全防范等。
(3)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设计,绘制系统架构图,撰写设计说明。
(4)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展示,介绍自己小组的设计方案。
(5)其他小组的学生对展示的方案进行评价,提出优点和不足之处。
(6)教师对每个小组的方案进行点评,评选出最佳设计方案。
(通过创意设计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将所学的MQTT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四)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MQTT的通信机制和利用物联网服务平台实现订阅功能的方法。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MQTT协议的定义、特点、基本架构和通信过程,掌握了发布者、订阅者和服务器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在物联网服务平台上创建主题和订阅主题。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关注物联网技术的发展,积极探索MQTT协议在物联网中的应用,为推动物联网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五)作业布置
1.查阅资料,了解更多关于MQTT协议的应用案例,并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案例进行分析,写一篇短文。
2.思考如何利用MQTT协议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出一个创意方案,并撰写方案说明。
七、板书设计
1.MQTT通信机制简介(定义、特点、架构)
2.通信过程(连接建立、发布消息、订阅主题、接收消息)
3.服务质量级别
4.订阅功能实践要点
八、课后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如讲解、演示、实践操作、小组讨论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在新课讲解环节,对MQTT的通信机制和利用物联网服务平台实现订阅功能的方法进行了详细的讲解,使学生对MQTT协议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在巩固练习环节,通过知识问答、实验操作和创意设计等活动,巩固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在讲解MQTT的服务质量级别时,由于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多采用一些具体的案例和对比分析的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不同服务质量级别之间的差异和适用场景。另外,在实践操作环节,部分学生在使用物联网服务平台实现订阅功能时遇到了一些问题,如无法连接到服务器、订阅失败等。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提前对物联网服务平台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进行更加详细的讲解,同时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及时解决学生在实践操作中遇到的问题。
总之,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对信息科技教学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义务教育版(2024)八年级全一册第27课 安全事件与风险教案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学情分析,教材分析,核心素养教育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信息技术义务教育版(2024)八年级全一册第10课 物物互通有新径教案,共1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学情分析,教材分析,核心素养教育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课后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信息技术义务教育版(2024)八年级全一册第9课 互联协议仍沿用教案,共1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学情分析,教材分析,核心素养教育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课后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