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八年级上册藤野先生教案设计
展开教学目标
梳理课文主要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线索。
透过事件理解作者的情感。
学习鲁迅先生将个人的志愿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强烈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
梳理课文主要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线索。
感受藤野先生毫无民族偏见的精神和鲁迅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关于老师,在鲁迅先生的文章中出现甚少,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我们认识了他的启蒙老师——寿镜吾先生,在《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中,我们知道了章太炎先生,再就是这篇文章中所写的藤野先生,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走进课文,去认识鲁迅先生眼中的藤野先生。
检查预习,了解背景。
作者简介。
写作背景
1902年4月,鲁迅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到日本留学。1904年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想通过医学达到改造国家的目的。在此期间他结识了藤野先生,并与其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同时,鲁迅的思想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弃医从文,想从改变国民精神入手,挽救民族危亡。20年后,鲁迅在反动军阀和御用文人的迫害下,离开北京,来到厦门。《藤野先生》就是这时在厦门大学写的,作为对藤野先生永久的怀念。
读准字音字形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梳理课文中的具体事件,体会其作用,进而理清文章线索。
本文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相识、相处、惜别、怀念)为叙事线索。
写了以下事件
①离开东京之缘由 ②仙台求学受优待
③初识藤野先生 ④添改讲义
⑤纠正解剖图 ⑥关心解剖实习
⑦了解中国女人裹脚 ⑧匿名信事件
⑨看电影事件 ⑩离别先生
根据这些事件与刻画人物的关系,将其分为三类,并分别说说不同类别事件的作用。
第一类:写藤野先生其人,直接为刻画人物服务。
第二类:写作者离开藤野先生及对藤野先生的怀念、感激之情。
第三类:字里行间并未写藤野先生的事件。
出示相关材料,引导学生体会第三类事件的作用。
提示:求医是因为爱国,弃医从文也是因为爱国。
4、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事件体现出藤野先生是个什么样的人?
藤野先生是一个没有民族偏见、正直、热情、诚恳、关心异国青年、严谨认真、简朴求实的人。
5、“爱国青年”是一伙怎样的人?有何意味?
指当时日本一些受军国主义思想影响而妄自尊大、盲目忠君、思想狭隘的青年,称他们为“爱国青年”有讽刺意味。
6、这节课我们着重解读了藤野先生这一人物形象,了解了他的精神品质。对于这样一个藤野先生,鲁迅先生怀着怎样的情感?
万分的感激,深切的怀念和愧疚。这种感激、怀念体现在行动上:(1)装订收藏讲义。(2)悬挂先生照片。(3)以笔做刀枪,多写文章,把怀念之情化为斗争的勇气和力量。
提炼本文线索,理解文章主题。
明线: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对先生的怀念之情
暗线:作者强烈的爱国之情。
品味语言 感受魅力
1、“实在标致极了”在文中指什么?
“标致”本义是指相貌、姿态美丽,而且是多用于形容女人的。用来形容“清国留学生”,表现他们外表华美,精神空虚的特点,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鄙夷和反感。
2、第⑤段开头“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一句话应怎样理解?
“大概”表示推测语气,不敢肯定。“物以希为贵”是说“我”受到优待的原因。以“物以希为贵”为喻,表现出一个弱国国民的辛酸和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3、精读第⑮段,赏析语句中用得精当的词语。
(1)“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中的“添改”表明:不仅增添了脱漏之处,还订正了错误之处。可见藤野先生批改之认真,一丝不苟。
(2)“连文法的错误”中的“连”表明:意想不到。表明了作者的吃惊、不安和感激。
(3)“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中的“一直”表明:添改讲义持续进行,从未中断。表现了藤野先生自始至终认真负责的精神。
五、深入研读,探究方法。
1.双线并行,脉络分明。
2.选材典型,特征突出。
3.语言生动,饱含深情。
学以致用:试选取一个典型的材料写一段话,描写一位你熟悉的人,注意要突出描写对象某一方面的特点。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藤野先生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a href="/yw/tb_c133196_t8/?tag_id=27" target="_blank">藤野先生教案</a>,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授,拓展延伸,小结课堂,课后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藤野先生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藤野先生教案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研读课文,分析藤野先生的形象,领会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藤野先生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藤野先生教学设计及反思,共1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检查字词,层次结构,研读课文,人物形象,合作探究,本文主旨,文本特色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