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鲁教版2019)(解析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6245581/0-1728781979677/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地理]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鲁教版2019)(解析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6245581/0-1728781979715/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地理]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鲁教版2019)(解析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6245581/0-1728781979749/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地理]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鲁教版2019)(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地理]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鲁教版2019)(解析版),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分第Ⅰ卷两部分,测试范围,难度系数,与地球上存在生命无关的因素是,对太阳辐射量影响较大的因素有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测试范围:第1章(鲁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6.难度系数:0.75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2024年6月2日6时23分,嫦娥六号着陆器成功着陆在月球背面,太阳能帆板顺利展开且工作正常,准备开始月壤采集工作。下图为天体系统层次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嫦娥六号着陆器成功着陆后,其所在的最低一级天体系统是( )
A.总星系 B.河外星系 C.太阳系 D.地月系
2.着陆器的太阳能帆板获取的能源直接来自( )
A.太阳引力 B.太阳活动 C.太阳辐射 D.太阳自转
【答案】1.D 2.C
【解析】1.由材料可知,嫦娥六号着陆器成功着陆在月球背面,月球绕地球公转,组成地月系。故其所在的最低一级天体系统是地月系,故选D。
2.由所学知识可知,着陆器的太阳能帆板获取的能源直接来自太阳辐射,故选C。
五星连珠,也叫“五星聚”,我国古代用以表示水、金、火、木、土五行星同时出现在天空同一方的现象。这种现象不常发生,所以古人曾唯心地认为它是“祥瑞”。完成下面小题。
3.“五星连珠”中的五颗行星按照距日远近、质量、体积等特征,属于类地行星的是( )
A.水星、火星、木星 B.水星、金星、火星
C.金星、木星、土星 D.金星、火星、土星
4.“五星连珠”中的五颗行星体积和质量最大的是( )
A.水星 B.金星 C.木星 D.火星
【答案】3.B 4.C
【解析】3.根据所学可知,水星、金星、火星、地球距日较近,且质量、体积等特征相近,被称为类地行星,木星和土星具有较大的体积和质量,被称为巨行星,B正确,ACD错误。故选B。
4.根据所学可知,木星在太阳系中八大行星中体积和质量都是最大的,C正确,ABD错误。故选C。
最新研究表明,地球最筒单、最远古的微生物,可幸存于火星极端稀薄的大气层中。虽然当前火星表面干燥寒冷,但是大量证据显示,数十亿年前河流、湖泊和海洋覆盖在火星表面,由于地球液态水存在的区域就有生命,科学家猜测当火星处于潮湿气候状态下,生命体可以进化形成。根据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5.火星生命体可以形成的条件必须要有( )
①微生物的存在②液态水充足③表面温度适宜④适宜的大气环境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②③ D.①②③
6.相对于地球来说,火星更容易遭受陨石袭击,主要原因是( )
A.火星的公转速度更快 B.火星的体积、质量更大
C.火星的大气密度更小 D.火星的表面宇宙辐射更强
【答案】5.B 6.C
【解析】5.据材料“大量证据显示,数十亿年前河流、湖泊和海洋覆盖在火星表面,由于地球液态水存在的区域就有生命,科学家猜测当火星处于潮湿气候状态下,生命体可以进化形成”,再结合地球上生命物质存在的条件,可知火星生命体可以形成的必要条件有:液态水充足;表面温度适宜;有适宜的大气环境,②③④正确;而微生物本身就是生命物质,它不是生命体可以形成的条件,①错误,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故选B。
6.火星空气稀薄,大气密度小,与陨石的摩擦力小,陨石不容易燃烧,所以火星更易遭陨石袭击;地球被厚厚的大气层包围,陨石在落向地面的过程中,由于和大气摩擦燃烧,不少在落地前燃烧成灰烬,不会对地表造成撞击,C正确。地球的公转速度比火星要快一些,A错误;地球的体积、质量更大,B错误;宇宙辐射强度与陨石袭击关系不大,D错误。故选C。
地球是太阳系一颗特殊的行星,据此完成以下小题。
7.地球是太阳系一颗特殊的行星,主要体现在( )
A.是太阳系中体积、质量最大的行星 B.是八大行星中质量最小的行星
C.既有自转运动,又有公转运动 D.是太阳系中唯一存在生命的行星
8.与地球上存在生命无关的因素是( )
A.日地距离适中 B.地球体积和质量适中
C.形成了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D.两极地区形成了美丽的极光
【答案】7.D 8.D
【解析】7.地球其特殊性表现在是太阳系中唯一存在生命的行星,D正确;木星是太阳系中体积最大的行星,A错误;水星是八大行星中质量最小的行星,B错误;既有自转运动,又有公转运动是八大行星共同的特征,属于地球是一颗普通行星的表现,C错误。故选D。
8.由所学知识可知,地球作为唯一一颗适合生物生存和繁衍的行星,与地球所处的安全的宇宙环境和自身的有利条件有关,自身条件为:适宜的温度、水、大气条件,C选项与存在生命有关;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适中,合适的日地距离使地球有适宜的温度,A选项与存在生命有关;地球合适的体积和质量使得引力可以使大量气体聚集在地球周围,形成包围地球的大气层,大气层的存在使地表温差不致于过大,有利于生命活动,B选项与存在生命有关;两极地区形成了美丽的极光与太阳活动有关,与存在生命无关,D符合题意。故选D。
太阳能汽车是一种靠太阳能来驱动的汽车,主要是通过使用太阳能电池把光能转换成电能,电能在蓄电池中备用,用来推动汽车的电动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下列城市不适宜大范围推行太阳能汽车的是( )
A.拉萨 B.西宁 C.吐鲁番 D.成都
10.对太阳辐射量影响较大的因素有( )
①地形②纬度③生物④土壤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11.太阳能汽车大范围推行遇到的主要阻碍为( )
A.运营成本过高 B.环境压力过大
C.对地形平坦度要求高 D.对太阳能资源要求高
【答案】9.D 10.A 11.D
【解析】9.拉萨、西宁位于青藏高原,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少,太阳辐射强,太阳能资源丰富;吐鲁番位于西北内陆,气候干燥,降水少,晴天多,太阳辐射虚弱少,太阳能资源丰富,适宜大范围推行太阳能汽车,AB不符合题意;成都位于四川盆地,多云雾,日照时数少,太阳能资源贫乏,不适宜大范围推行太阳能汽车,D符合题意。故选D。
10.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弱,太阳辐射强,太阳辐射量多,①正确;纬度低,太阳高度角大,经过的大气路程短,大气削弱少,且光能集中,得到的太阳辐射强,太阳辐射量较多,②正确;生物、土壤对太阳辐射影响较小,③④错误,结合选项可知,A对,BCD错误。故选A。
11.太阳能汽车以太阳能作为动力,主要是通过使用太阳能电池把光能转换成电能,大范围推行遇到的主要阻碍为对太阳能资源要求高,D正确;太阳能资源不需要购买,运营成本较低,A错误;太阳能是清洁能源,对环境影响小,B错误;太阳能汽车有电动机驱动,和普通机动车对地形需求相差不大,C错误。故选D。
12.下图为我国“人造太阳”图。有人说,“人造太阳”难以取代真正的太阳,支撑这种观点的依据有( )
①太阳能间接为我们提供了煤炭、石油等能源
②大气运动、水循环、生命活动、地壳运动也离不开太阳能
③太阳辐射直接为我们提供了清洁的光热资源④太阳辐射是极光产生的主要原因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答案】D
【详解】煤炭、石油、天然气等是地质历史时期储存的太阳能,因此太阳能间接为我们提供了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能源,①正确;大气运动、水循环、生命活动离不开太阳能,但地壳运动的能量来源于地球内部,与太阳能无关,②错误;太阳辐射直接为我们提供了清洁的光、热资源,③正确;极光是太阳大气抛出的高能带电粒子高速冲进两极地区的高空大气,并与那里的稀薄大气相互碰撞产生的,与太阳辐射无关,④错误。综上所述,D正确,ABC错误,故选D。
下图示意山东省1970-2009年多年平均日照时数(单位:小时),其中5月:平均日照时数最多。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泰安日照时数与周围地区差异明显,其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
A.纬度 B.海陆位置 C.地形 D.大气环流
14.与6月相比,山东省5月平均日照时数较多的原因是( )
A.太阳高度大 B.降水少 C.沙尘天气多 D.昼长长
【答案】13.C 14.B
【解析】13.据图可知,图中泰安的日照时数(2600,2800)小时、日照时数最长。泰安海拔较周围地区高,日均接收的日照时间较同纬度平原地区更长,日照时数相应更多,C正确;泰安与周围地区空间尺度差异小,故纬度、海陆位置、大气环流差异小,排除ABD。故选C。
14. 根据我国雨带的移动规律,5月雨带在长江以南,山东省云量少,降水少,云量对日照的影响小,B正确;与6月相比,山东省5月太阳高度小,昼长更短,排除AD;若沙尘天气多,日照时数会减少,排除C。故选B。
甘肃省敦煌市光电产业园的熔盐塔式光热电站,是利用定日镜将太阳光能反射到中部集热塔,塔内熔盐被加热,高温熔盐流入热熔盐罐中。当需要发电时,罐中的熔盐将水加热,产生蒸汽驱动汽轮机发电。每个定日镜配有跟踪设备实时调整水平方位角与仰俯角将光反射到中部集热塔的吸热器上。下图为熔盐塔式光热发电站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与太阳能光伏发电相比,熔盐塔式光热发电( )
A.选址更灵活 B.天气影响大 C.供电更稳定 D.能量更集中
16.敦煌定日镜调整水平方位角与仰俯角幅度最大的月份可能是( )
A.3月 B.6月 C.9月 D.12月
17.该熔盐塔式光热电站运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主要有( )
①云量过多影响稳定性
②降尘影响镜面反射效果
③昼夜温差大影响发电效率
④风大影响反光精准性
⑤水资源短缺
⑥加剧土地盐碱化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④⑤⑥
【答案】15.C 16.B 17.C
【解析】15.结合材料信息可知,熔盐塔式光热发电利用塔内熔盐被加热,将高温的熔盐流入热熔盐罐中,当需要发电时,罐中的熔盐将水加热进行发电。对比太阳能光伏发电,该发电方式供电更加稳定,C正确;两者都利用了太阳能,因此,选址布局于太阳能资源较为丰富地区,受天气影响较为明显,能量大多分散,ABD错误。故选C。
16.结合材料信息可知,熔盐塔式光热电站是利用定日镜将太阳光能反射到中部集热器,为充分利用太阳能,定日镜需要调整方位角,定日镜调整水平方位角与仰角幅度最大的月份为夏季,此时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此时,镜子调整角度幅度最大,6月符合题意,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7.结合材料信息可知,熔盐塔式光热电站相对于太阳能稳定性较强,因此,云量过多并不会影响其稳定性,①错误;熔盐塔式光热电站需要利用定日镜,因此,降尘会影响镜面的反射效果,②正确;昼夜温差大对于发电效率影响较小,③错误;风力较大会影响镜子的反射,影响反射的精准性,④正确;熔盐塔式光热电站需要利用一定的水资源,会加剧该地区水资源短缺现状,⑤正确;该发电方式对于土地盐碱化影响较小,⑥错误。②④⑤组合正确,故选C。
2023年10月14日一场壮观的日环食从北到南贯穿美洲大陆,其中央的日食带遮挡住了大部分的太阳,使它看起来像“一个火环”。下图中的①代表太阳内部,②③④代表太阳大气层从里到外的三个圈层。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8.我们平时看到的像圆盘一样明亮发光的太阳大气层对应的是图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19.材料中数字代表的太阳大气层与发生的太阳活动组合正确的是( )
A.太阳耀斑—光球层—① B.太阳黑子—光球层—②
C.太阳风—日冕层—③ D.日珥—色球层—④
20.太阳活动的变化可以引发很多现象,下列现象可能与太阳活动有关的是( )
A.地球磁场不稳定出现磁暴现象 B.可以看到阴晴圆缺的月相变化
C.地球上的无线电长波通信中断 D.赤道地区夜空出现绚丽的极光
【答案】18.B 19.B 20.A
【解析】18.由图示信息可知,①是太阳内部、②是光球层、③是色球层、④是日冕层,我们平时看到的像圆盘一样明亮发光的太阳大气层应为光球层,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9.由图示信息可知,①是太阳内部、②是光球层,③是色球层、④是日冕层。太阳耀斑—色球层—③,A错误;太阳黑子—光球层—②,B正确;太阳风—日冕层—④,C错误;日珥—色球层—③,D错误。故选B。
20.太阳活动增强时,太阳发出的带电粒子流会干扰地球磁场,使地球磁场不稳定出现磁暴现象,A正确;阴晴圆缺的月相变化与月球绕地球的公转有关,与太阳活动没有关联,B错误;太阳活动可以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对无线电长波通信影响小,C错误;极光出现在高纬度地区的夜空,赤道地区没有极光现象,D错误。故选A。
极光是一种绚丽多彩的发光现象,需要特殊的条件才能形成。下图为天文爱好者拍摄的极光图片。完成下面小题。
21.如果你想拍摄到此照片,需要从网上提前查询( )
A.太阳辐射强度 B.太阳活动周期
C.当地日出时间 D.八大行星位置
22.你认为在我国可能拍摄到类似此照片的地点是( )
A.黑龙江漠河 B.青藏高原
C.海南三亚 D.山东济南
【答案】21.B 22.A
【解析】21.极光是由日冕物质抛射的高能粒子流冲进高纬度地区高层大气,使空气分子电离形成的,属于太阳活动产生的现象。因此要想拍摄到极光,首先需要查询太阳活动周期,B正确;太阳辐射强度、八大行星位置对太阳活动和极光现象没有影响,AD错误;拍摄极光应选择晴朗少云的夜晚,应查询天气预报,与日出时间无关,C错误。故选B。
22.由上题并结合所学可知,极光出现在高纬度地区,选项四个地区中,黑龙江漠河纬度最高,最可能拍摄到类似照片,符合题意,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024年是太阳活动的“大年”,现正处于太阳活动第25个周期。根据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数据,北京时间5月3日到5月8日,太阳连续出现强爆发活动,爆发形式主要以耀斑为主,其中强度达到X级的大耀斑共发生6次,这也是近20年来太阳连续发生X级耀斑最频繁的一次。此次太阳活动对地球地理环境带来了较大影响。完成下面小题。
23.关于太阳活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太阳活动等同于太阳辐射 B.太阳黑子与耀斑周期完全相同
C.太阳活动发生在太阳内部 D.耀斑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
24.太阳活动的“大年”对地球地理环境的影响,表述正确的是( )
A.全球降水量普遍增多 B.极光只出现在高纬度地区
C.强耀斑会引发地磁暴 D.不会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
【答案】23.D 24.C
【解析】23.由已学可知,耀斑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D正确;太阳活动是太阳大气各种活动和变化的总称,太阳辐射是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传递的能量,二者不同,A错误;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是太阳黑子和耀斑,耀斑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二者的周期不完全相同,B错误;太阳活动是太阳大气各种活动和变化的总称,发生在太阳的外部圈层,C错误。故选D。
24.由已学可知,太阳活动峰年,地球的上降水有的地区增多、有的地区减少,A错误;太阳活动比较平静,则一般只有高纬度地区可以看到极光。如果是太阳活动极大年,则甚至一些中纬度地区也可以看到极光,B错误;强耀班爆发可以干扰地球磁场,引发地磁暴,C正确;耀斑爆发时会干扰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信号甚至使其中断,D错误。故选C。
研究表明,有颌类动物群的起源与演化是脊椎动物演化史上最关键的事件之一。我国科研团队曾在西南地区的地层中发现了大量保存完整的有颌鱼类化石(距今约4.4亿年前),填补了古生物学史上的空白。完成下面小题。
25.含有有颌鱼类化石的岩石属于( )
A.岩浆岩 B.沉积岩 C.变质岩 D.花岗岩
26.据此推断,我国西南地区发现有颌鱼类化石的区域,当时的古地理环境是( )
A.草原 B.水域 C.沙漠 D.山脉
【答案】25.B 26.B
【解析】25.化石一般存在于沉积岩中,B正确;花岗岩属于岩浆岩,其形成的过程伴随着高温条件,是由炙热的岩浆冷凝形成,没有化石,AD错误;变质岩的形成需要高温高压的环境,而化石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容易被破坏,难以存在,C错误。故选B。
26.由材料可知,我国科研团队曾在西南地区的地层中发现了大量保存完整的有颌鱼类化石(距今约4.4亿年前)。结合所学可知,有颌类古生物鱼类时代是古生代,其生活环境主要是浩瀚的海洋,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022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德国马普进化人类学研究所所长斯万特·帕博。斯万特·帕博虽然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古生物学家,然而这或许是历史上古生物学与诺贝尔奖走得最近的一次了。作为一门古老的学科,古生物学家们借助新的技术不断拓展学科的交叉,为我们认识地球生命演化和环境变迁提供新的认识。下图为鹦鹉螺化石图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7.图中化石出现在哪个时期( )
A.前寒武纪 B.古生代 C.中生代 D.新生代
28.化石所在的岩石类型,具有何种特点( )
A.具有层理构造 B.具有上老下新的特点
C.具有片理构造 D.无法反映时间顺序
29.在人类出现的时期,地表植被状况为( )
A.蕨类植物繁盛 B.裸子植物出现 C.裸子植物繁盛 D.被子植物繁盛
【答案】27.B 28.A 29.D
【解析】27.鹦鹉螺是古生代的典型生物,所以图中化石出现在古生代,B正确。前寒武纪时间更早,中生代和新生代都晚于古生代,ACD错误。故选B。
28.化石通常存在于沉积岩中,而沉积岩的典型特点就是具有层理构造,A正确。具有上老下新特点的是地层,不是岩石类型的特点,B错误;片理构造主要是变质岩的特点,C错误;沉积岩是可以反映时间顺序的,不同的岩层代表不同的时期,D错误。故选A。
29.人类出现在新生代,新生代被子植物繁盛,D正确。蕨类植物繁盛主要在古生代,A错误;裸子植物在中生代较为繁盛,B、C 选项不符合人类出现时期的植被状况。故选D。
读某地剖面示意图(下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0.图中地层中动物化石经历的演化过程是( )
A.海生无脊椎动物—爬行动物—脊椎动物
B.海生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爬行动物
C.爬行动物—海生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
D.爬行动物—脊椎动物—海生无脊椎动物
31.地质历史时期有两个重要的成煤期,下列组合中正确的为( )
①前寒武纪②古生代③中生代④新生代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32.请你根据地层沉积顺序和生物演化规律的基本原理,判断在①地层的上方,最有可能发现什么类型的化石( )
A.三叶虫化石 B.笔石化石 C.鱼类化石 D.狼等哺乳类动物化石
【答案】30.B 31.B 32.D
【解析】30.沉积岩具有层理构造;一般而言,越向下,岩层形成的时间越早。结合图例可知,图中动物的演化过程为三叶虫(海生无脊椎动物)——鱼类(脊椎动物)——恐龙(爬行动物),B正确,ACD错误。故选B。
3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地质史上两个重要的成煤期,分别是②古生代和③中生代,B正确;①前寒武纪、④新生代不是成煤期,ACD错误。故选B。
32.在正常情况下,沉积岩层中先形成的岩层在下,后形成的岩层在上;生物演化规律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为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哺乳动物、人类时代。读图可知,①岩层含有恐龙化石(爬行动物),故其上方为狼等哺乳类动物化石,D正确;三叶虫、笔石属于无脊椎动物,鱼类属于脊椎动物,形成都早于恐龙,ABC错误。故选D。
在海陆变迁过程中,陆地面积基本不变,全球环境却发生了深刻变化。下图示意不同地质历史时期海陆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3.图中地质历史时期由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排序正确的是( )
A.Ⅰ—Ⅱ—Ⅲ B.Ⅲ-Ⅱ-Ⅰ C.Ⅰ—Ⅲ—Ⅱ D.Ⅱ—Ⅲ—Ⅰ
34.受图中海陆变迁影响最直接的是( )
A.昼夜长短的变化 B.海洋面积的变化
C.物种演化及分布 D.季节更替的变化
35.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繁盛的时期分别是( )
A.Ⅰ、Ⅲ B.Ⅱ、I C.Ⅱ、Ⅲ D.Ⅲ、I
【答案】33.B 34.B 35.B
【解析】33.大陆漂移说认为,晚古生代时期全球所有大陆连成一体的超级大陆。中生代以来逐步解体,新时代形成现今的大陆、大洋,故Ⅲ是古生代,Ⅱ是中生代,I是新生代,故选B。
34.昼夜长短的变化、季节更替的变化都是地球公转造成的,与海陆变迁无关,A、D错误;海陆变迁会直接导致海洋面积增加或减少,B正确;海陆变迁也会影响物种的演化和分布,但属于间接影响,C错误。故选B。
35.新生代以哺乳动物和被子植物的高度繁盛为特征,中生代以爬行动物和裸子植物空前繁盛为特征,B正确,ACD错。故选B。
在黑龙江省嘉荫龙骨山,曾经出土了我国第一具恐龙化石——平头鸭嘴龙化石,被学者称为“神州第一龙”。研究发现平头鸭嘴龙生活在距今约6500万年~8500万年前,喜食多汁的灌木和水草。它的前肢短小,高悬于空中,用来抓食树上的枝叶,在指尖还长有适合划水的蹼,适于在湖沼水域或岸边生活。它的后肢粗大,靠尾巴保持平衡,在陆地上行走时尾巴如“方向盘”,在水中游泳时则变成“舵”。下表为部分地质年代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6.平头鸭嘴龙生存的地理环境可能是( )
A.气候干旱,树木稀疏 B.林草茂盛,河沼遍布
C.海洋环境,尚未成陆 D.气候寒冷,土壤贫瘠
37.若博物馆要给“神州第一龙”化石骨架做一个介绍牌,其年代信息可以写为( )
A.显生宙—中生代—白垩纪 B.元古宙—中生代—白垩纪
C.白垩纪—前寒武纪—中生代 D.显生宙—古生代—白垩纪
38.研究化石,可以( )
①确定地球的年龄②了解地球的生命历史③还原地貌形成过程④推测古地理环境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36.B 37.A 38.D
【解析】36.由材料可知,平头鸭嘴龙“喜食多汁的灌木和水草”,“指尖还长有适合划水的蹼,适于在湖沼水域或岸边生活”,可以判断平头鸭嘴龙喜欢生活在林草茂盛,河沼遍布的区域,B正确,AD错误;由材料可知,平头鸭嘴龙“后肢粗大,靠尾巴保持平衡,在陆地上行走时尾巴如‘方向盘’,在水中游泳时则变成‘舵’”,因此平头鸭嘴龙生活在两栖环境,不是海洋环境,排除C。故选B。
37.读图联系材料“平头鸭嘴龙生活在距今约6500万年~8500万年前”可知,“神州第一龙”平头鸭嘴龙生活在白垩纪晚期,白垩纪处于中生代最后一个纪,中生代是显生宙的中间一个代,若博物馆要给“神州第一龙”化石骨架做一个介绍牌,其年代信息可以写为显生宙一中生代—白垩纪,AD正确;地质年代依次为冥古宙、 太古宙、元古宙、显生宙,显生宇包括了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显生宇之前元古宙、太古宙、冥古宙均为前寒武纪,BCD错误。故选A。
38.根据动植物的演化规律,其形成的化石可以判断岩石之间的相对新老关系,而不能确定地球的年龄,①错误;了解地球生命历史,②正确;化石的形成无法还原地貌形成过程,③错误;根据动植物化石可以判断动植物的生长习性,从而推测古地理环境,④正确。综上所述,D正确,排除ABC。故选D。
地震预警是在地震发生后,地震台站根据测到的地震波的初期信息,快速估计地震参数并预测对周边地区的影响,抢在破坏性地震波到达之前将预警信息发送到手机用户。2022年9月5日12时52分,四川泸定县发生6.8级地震。图为某手机用户收到的地震预警信息。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9.手机用户可收到地震预警信息是基于( )
①横波传播速度比纵波慢②电磁波比地震波传播速度慢
③横波比纵波传播速度快④电磁波比地震波传播速度快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40.地震预警信息中特别强调“横波”是因为( )
A.横波最先到达地表 B.横波更具有破坏性
C.横波只在固体中传播 D.横波更容易被监测到
41.各地收到的预警时长有所不同是因为( )
A.震源深度不同 B.震级不同 C.震中距有差异 D.网速不同
【答案】39.D 40.B 41.C
【解析】39.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地震波横波比纵波传播速度慢,破坏性大的横波来临前有一定的时间差,同时,电磁波比地震波传播速度快的多,足以利用这一时间差进行大范围预报,故①④正确,②③错误。故选D。
40.根据材料信息“抢在破坏性地震波到达之前将预警信息发送到手机用户。”地震波中,横波的破坏性远远大于纵波,故在地震预警信息中特别强调“横波”,B选项正确;纵波的速度大于横波的速度,故纵波先到达地面,A选项错误;纵波也可以在固体中传播,与传播介质无关,C选项错误;横波传播速度慢,更不容易被监测到,D选项错误。故选B。
41.地震预警时长取决于该地区距离震中的远近,即震中距的差异。与震源深度、震级、网速关系不大。C选项正确,A、B、D选项错误。故选C。
据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2021年12月24日,老挝丰沙里省约乌县发生6.0级地震,震源深度15千米。图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2.该次地震震源位于( )
A.d层 B.e层 C.f层 D.g层
43.地震发生后,地震波向上传播的过程中,其波速( )
A.横波逐渐减小,纵波逐渐增大
B.横波逐渐增大,纵波逐渐减小
C.横波、纵波都增大
D.横波、纵波都减小
44.下列关于图中圈层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地震波中横波不能通过软流层 B.圈层利用GNSS和GIS技术划分
C.组成物质密度最大的是岩石圈 D.活跃的生物圈是地球特有的圈层
【答案】42.A 43.D 44.D
【解析】42.由材料可知,此次震源深度15千米,而根据所学可知,整个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其中大陆地壳厚度较大,平均为33千米,则说明震源位于地壳。读图可知,d层是地壳,e层是地幔,f层是地核,g层是岩石圈。故选A。
43.根据所学可知,地震波在地壳中传播的规律是,深度越深,速度越快。地震发生后,地震波在向上传播的过程中,横波、纵波都减小,D正确,ABC错误。故选D。
44.地震波中横波可以通过软流层,A错误;地球内部圈层是利用地震波传播速度划分的,B错误;组成物质密度最大的是地核,C错误;活跃的生物圈是地球特有圈层,存在生命是地球最为特殊的一点,D正确。故选D。
2022年5月,我国科考队员登顶珠穆朗玛峰,进行冰雪厚度测量等研究活动。读图“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45.冰雪所属圈层是( )
A.大气圈 B.生物圈 C.水圈 D.岩石圈
46.图示地球圈层中( )
A.大气圈主要成分是氧气和二氧化碳 B.生物圈仅位于水圈和大气圈的接触带
C.岩石圈的密度最大且表面高低不平 D.水圈的主体是河流、湖泊以及地下水
【答案】45.C 46.C
【解析】45.冰雪是陆地上以固体形态存在的水,所以冰雪属于水圈,ABD错误,C正确,故选C。
46.大气圈是多种气体组合成的混合物,其中低层大气的主要成分是干洁空气、少量水汽和固体杂质,A错误;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B错误;岩石圈的密度大,表面高低不平,C正确;水圈的主体是海洋,陆地水体占比较小,D错误;故选C。
下图以集合形式示意地球四个圈层,圆甲示意岩石圈,圆乙、圆丙和椭圆丁示意地球的外部圈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7.图中属于生物圈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48.生物圈的主要特点是( )
A.是四大圈层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圈层
B.生物圈就是地球上动植物的总和
C.生物圈生命起源于陆地
D.存在于其他星球
【答案】47.D 48.A
【解析】47.读图可知,甲表示岩石圈;丙圈层分布最高,表示大气圈;乙圈层位于岩石圈和大气圈之间;丁圈层广泛分布于其它几个圈层,联系了其它几个圈层,主要分布在大气圈的底部,乙圈的全部,岩石圈的上部,代表生物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乙圈层代表水圈。综上所述,D正确,ABC错误,故选D。
48.生物圈的主要特点是是四大圈层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圈层,A正确。生物圈是地球上动植物和生存环境的总称,B错误。生物圈生命起源于海洋,C错误。目前生物圈只存在于地球,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D错误。故选A。
下图为王老师在开车回家的路上看到的路牌(此附近道路规划为方格状)。完成下面小题。
49.此时,王老师开车行驶的道路是( )
A.前湖大道 B.丰和南大道 C.学府大道 D.红谷南大道
50.路牌上显示为东西走向的道路有( )
A.1条 B.2条 C.3条 D.4条
【答案】49.A 50.C
【解析】49.根据路牌信息可知,王老师的前方(东方)道路为丰和南大道,经过丰和南大道继续向东分别为红谷南大道和赣江中大道,王老师开车行驶的道路是前湖大道,A正确,BCD错误。故选A。
50.结合路牌信息,牌子的左上角显示东方,可以判断王老师行驶的道路前湖大道为东西走向,前湖大道向东经过丰和南大道、红谷南大道、赣江中大道(南北走向),丰和南大道向北行驶为学府大道,东西方向;丰和南大道向南行驶为岭北一路,东西方向;所以路牌上显示为东西走向的道路有共有3条,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第Ⅱ卷
二、综合题:本题共4小题,共50分。
51.读太阳系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6分)
(1)图中八大行星,地球是 (填字母),离太阳最近的是 ,远日行星有 和 。(写行星名称)(4分)
(2)八大行星绕日公转具有同向性,即都是自 向 。另外行星绕日公转的 具有共面性,公转轨道的 具有近圆性。(4分)
(3)图中所示宇宙空间范围内共包括 级天体系统,其中最高一级天体系统的中心天体是 。(2分)
(4)目前为止,人类还没有发现地球以外存在生命的星球。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包括地球宇宙环境条件和自身条件。按照因果关系把下列序号填在适中的方框中。(6分)
①地球内部物质运动,形成原始的海洋②日地距离适中③地球体积、质量适中④液态水
⑤地球自转公转的周期适中⑥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⑦适宜的温度⑧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答案】(1) C 水星 天王星 海王星(每空1分)
(2) 西 东 轨道(平面) 形状(每空1分)
(3) 2 太阳(每空1分)
(4) A-⑥ B-⑦ C-④ D-⑧ E-② F-①(每空1分)
【解析】(1)结合所学知识,地球位于八大行星第三个轨道(有里到外),故地球是字母C,离太阳最近的是水星,远日行星是天王星和海王星。
(2)结合所学知识,八大行星绕日公转具有同向性,即都是自西向东。另外行星绕日公转的轨道具有共面性,公转轨道的形状具有近圆性。
(3)图中有太阳和绕其运动的大小行星,包括了太阳系和各个行星系两级天体系统,最高级的的天体系统的是太阳系,中心天体是大小行星绕其运动的太阳。
(4)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中,宇宙环境包括太阳环境和行星环境,故对应A的应该是⑥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这属于行星环境;⑤是地球自转公转的周期适中,这是影响地球温度的条件,因此B为⑦适宜的温度,影响温度的还有E,是②日地距离适中;③地球体积、质量适中影响的是地球吸引大气的能力,故D应为⑧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剩下的条件是液态水,故C为④液态水,形成的条件F,对应①地球内部物质运动,形成原始的海洋。
52.下图为“太阳外部结构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8分)
(1)太阳辐射能来源于太阳内部的 反应产生的能量,它为地球提供 ,促进生物生长、为大气运动和水循环提供动力,由于不同地带接受的太阳辐射的差异,使许多自然地理现象呈现 (纬度/经度)地带差异。(3分)
(2)日常生活中,人们用肉眼可见的是太阳大气层的 层(字母),延伸范围最广的大气层是 层(名称)。(2分)
(3)列举两个太阳活动对地球的负面影响。(3分)
【答案】(1) 核聚变 光和热量 纬度(每空1分)
(2) A 日冕层(每空1分)
(3)磁暴导致指南针晃动,不能正确指示方向
太阳风导致的通信和导航系统受到干扰(答1条得1分,答2条得3分)
【解析】(1)由所学知识可知,太阳辐射能来源于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 它为地球提供光和热量,促进生物生长、为大气运动和水循环提供动力。由于不同地带接受的太阳辐射的差异,使许多自然地理现象呈现纬度地带差异。
(2)由所学知识可知,日常生活中,人们用肉眼可见的是太阳大气层的A光球层,延伸范围最广的大气层是C日冕层。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负面影响主要包括扰乱地球大气层、干扰地球磁场、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等。太阳活动增强时,发出的电磁辐射和高能带电粒子流强烈干扰高空的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甚至会使各类无线电通信产生短时间的中断现象;来自太阳的高能带电粒子流会干扰地球磁场,产生磁针剧烈震动而不能正确指示方向的“磁暴”现象,使导航系统受到干扰。
53.读“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9分)
(1)图中①②③④地层形成由早到晚的顺序是 。(1分)
(2)在图中①②③④地层中,有可能找到大量三叶虫化石的是 ,蕨类植物繁盛的是 ,有早期人类遗迹的是 ,为地质历史上重要成煤期的是 、 。(填数码)(5分)
(3)②地层形成时期 类动物盛行,主要的植被类型为 。(2分)
(4)在新生代第四纪时期,全球出现了数次 交替变化。(1分)
【答案】(1)④③②①(完全正确才可得分)
(2) ④ ③ ① ② ③(后两空可互换)(每空1分)
(3) 爬行 裸子植物(每空1分)
(4)冷暖
【解析】(1)读图可知,①地层为新生代地层,②地层为中生代地层,③地层为古生代晚期地层,④地层为古生代早期地层。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图中①②③④地层形成由早到晚的顺序是④③②①。
(2)由所学知识可知,三叶虫属于古生代早期生物,④为古生代早期地层,故④地层有可能找到大量三叶虫化石。蕨类植物繁盛于古生代晚期,③为古生代晚期地层。人类出现在新生代,①地层为新生代地层。地质历史上重要成煤期是古生代晚期和中生代,②地层为中生代地层,③地层为古生代晚期地层。
(3)读图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②地层为中生代地层,中生代被称为“爬行动物时代”,该时期裸子植物繁盛。
(4)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生代第四纪时期,全球出现了数次冰期和间冰期的交替,即冷暖交替。
5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7分)
材料一 北京时间2023年9月22日22时59分在印尼班达海发生里氏5.7级地震,震源深度150千米。
材料二 地震波波速变化示意图和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
(1)(多选)地震发生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1分)
A.地震通过地震波向四周传播能量
B.地球的内能主要来源于太阳辐射
C.地震发生时,首先到达地面的是地震波中的纵波
D.发生在海洋中的强烈地震不会对人类产生危害
(2)结合材料二判断:不连续面A为 ,B为 。地震波通过B界面时,波速变化特征是:横波 ,纵波 ,说明B界面上方的物质状态是 态,B界面下方的物质状态为 。(6分)
(3)填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圈层名称:C ,D+E ,F+G 。(3分)
(4)地球外部圈层中,厚度最大的是 ,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是 ,其范围渗透到其他圈层之中的是 。(3分)
(5)生物圈占有大气圈的底部、 圈的全部和 圈上部。这些圈层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2分)
(6)请据图分析地壳厚度的特点是:陆壳比洋壳 ,具体表现为海拔越高陆壳越 。(2分)
【答案】(1)AC(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2)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完全)消失 (突然)下降 固 液态或熔融状态(每空1分)
(3)地壳 地幔 地核(每空1分)
(4) 大气圈 水圈 生物圈(每空1分)
(5) 水 岩石(每空1分)
(6) 厚 厚(每空1分)
【解析】(1)根据所学可知,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的爆发,它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分为纵波和横波,纵波传播速度比横波快,所以地震发生时首先到达地面的是地震波中的纵波,AC正确;地球的内能来自地球内部,B错误;发生在海洋中的强烈地震容易引发海啸,对大陆沿岸地区以及岛屿的城市和人类造成危害,D错误。故选AC。
(2)地面以下第一个不连续界面是莫霍界面,即A为莫霍界面;第二个不连续界面是古登堡界面,即B为古登堡界面。当地震波通过B古登堡界面时,读图可知,横波完全消失,纵波速度下降,由于横波只能在固态中传播,而纵波则可以在三态中传播,则可推测B界面以下可能是液态或熔融状态,界面以上是固态。
(3)地球内部圈层界线是A莫霍界面和B古登堡界面,则结合所学可判断C为地壳,D+E为地幔,F+G为地核。
(4)根据所学可知,地球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厚度最大的是大气圈,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是水圈,渗透到其他圈层之中的是生物圈。
(5)根据所学可知,生物圈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6)读图可知,陆壳比洋壳厚,具体表现为海拔越高陆壳越厚。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地理]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江苏专用)(解析版),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分第Ⅰ卷两部分,测试范围,难度系数,此次太阳活动是,日冕物质抛射,翼龙生存的地质年代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地理]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人教版2019专用)02(解析版),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分第Ⅰ卷两部分,测试范围,难度系数,对太阳辐射量影响较大的因素有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地理]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人教版2019专用)01(解析版),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分第Ⅰ卷两部分,测试范围,难度系数,五月初三的月相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