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1 文言断句考点专训(03)(含答案)2025年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满分宝典 学案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244692/0-1728735873391/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专题01 文言断句考点专训(03)(含答案)2025年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满分宝典 学案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244692/0-1728735873526/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专题01 文言断句考点专训(03)(含答案)2025年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满分宝典 学案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244692/0-1728735873543/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专题01 文言断句考点专训(03)(含答案)2025年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满分宝典 学案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244692/1-1728735874069/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专题01 文言断句考点专训(03)(含答案)2025年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满分宝典 学案
展开仓唐至,上谒曰:“孽子击之使者,不敢当大夫之朝,请以燕闲,奉晨凫敬献庖厨,绁北犬敬上涓人。”文侯悦曰:“击爱我,知吾所嗜,知吾所好。”召仓唐而见之, 曰:“击无恙乎?”仓唐曰:“唯,唯!”如是者三,乃曰:君出太子而封之国君名之非礼也文侯怵然为之变容,问曰:“子之君无恙乎?”仓唐曰:“臣来时,拜送书于庭。”
(节选自刘向《说苑·奉使》,有删改)
1.(2024届浙江温州高三第三次适应性考试)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君出[A]太子而封之[B]国[C]君名之[D]非[E]礼也[F]文侯怵[G]然为之[H]变容
【答案】CDF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第一处:“之国”作“封”的宾语,“封”带双宾语,动宾结构完整,中间不能断开,“太子”作“出”的宾语,动宾结构完整,中间不能断开,所以宾语“之国”后断句,即C处断句;“而”字连接两个动宾短语,第二个短语的宾语后C处断开。
第二处:“君”作主语,“名”作谓语,“之”作宾语,主谓宾句子结构齐全,宾语后断句,所以D处断句;
第二处:“也”句末语气词,所以F处断句。
【译文】
赵仓唐到了魏都,上书求见说:“庶子击的使者,不配像大夫一样朝见,请求在君侯退朝休息时,让我捧上野鸭,敬献给君侯的厨房,牵来北方的猎犬,敬献给您的内侍。”魏文侯高兴地说:“击敬爱我,知道我爱吃什么,也知道我喜欢什么。”于是召见仓唐,问道:“击一向可好?”仓唐说:“是的,是的!”像这样回答了几次,仓唐才说:“君侯已让太子出外并封给他中山国,您刚才还直接称呼他的名字,这不符合礼制。”文侯感到吃惊并因此变得严肃起来,问道:“你的君主身体健康吧?”赵仓唐说:“我来的时候,他还亲自到堂上行礼才送出这封书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二:
又时有小事,不欲人闻,则暴作威怒,以弭谤议。若所为是也,闻于外,其何伤?若所为非也,虽掩之,何益?故谚曰:“欲人不知,莫若不为;欲人不闻,莫若勿言。”为之而欲人不知,言之而欲人不闻,此犹捕雀而掩目盗钟而掩耳者只以取诮将何益乎?臣又闻之,无常乱之国,无不可理之民者。
2.(2024届重庆一中高三下学期模拟预测)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的方框内。(3分)
此犹A捕雀B而掩目C盗钟D而掩耳者E只以取F诮G将H何益乎?
【答案】CEG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第一处:“捕雀而掩目”“盗钟而掩耳”结构相同,据对称结构断句法,二者中间需停顿,C处断开
第一处:“此犹”,是主语和谓语,“者”,是……的人,“此犹……者”是主谓宾结构,“捕雀而掩目”“盗钟而掩耳”是“者”的定语,“者”后停顿,E处断开。
第三处:“取诮”即“取得别人的讥诮”,动宾结构完整,其后G处断开;“将何益乎”,是反问句,结构完整,句前停顿,G处断开。
【译文】
材料二:
陛下有时做的一些小事,不想让别人知道,就突然发威作怒,以此来遏制别人的议论。如果所做的事情是正确的,使外面的人听到,又有什么妨碍呢?如果所做的事情是错误的,即使极力掩盖,又有什么好处呢?所以谚语说:“若想要让别人不知道,除非自己不去做;若想让人不听说,除非自己不说。”自己做了却想让别人不知道,自己说了却想让别人听不见,这就像是捕猎鸟雀时却遮住自己的眼睛,偷窃铜铃时捂住自己的耳朵的人一样,只会被人讥笑讽刺,又有什么好处呢?臣又听说,没有长时间混乱的国家,也没有不可治理的百姓。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养由基射兕,中石,矢乃饮羽,诚乎兕也。伯乐学相马,所见无非马者,诚乎马也。宋之丁好解牛,所见无非死牛者,三年而不见生牛,用刀十九年,刃若新磨研,顺其理,诚乎牛也。钟子期夜闻击磬者而悲,使人召而问之曰:“子何击磬之悲也?”答曰:“臣之父不幸而杀人,不得生;臣之母得生,而为公家为酒;臣之身得生,而为公家击磬。臣不睹臣之母三年矣。昔为舍氏睹臣之母量所以赎之则无有而身固公家之财也是故悲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精通》)
3.(2024届重庆市高三三模)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昔为舍氏A睹臣之母B量所以赎之则无C有D而身固E公家之财也F是G故悲也。
【答案】BDF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第一处:“为舍氏”作状语,修饰“睹”,中间不断开,“睹臣之母”为动宾结构,B处断开;
第二处:“量所以赎之”“则无有”是转折关系,句意联系紧密,D处断开;
第三处:“而身固公家之财也”是判断句,中间不断开,后面F处断开。
【译文】
材料一:
养由基射犀牛,射中了石头,箭却隐没在石头深处只见箭羽,这是因为他心中专注想着犀牛的缘故。伯乐学习相马,眼中见的没有不是马的,是因为心中专注于马的缘故。宋人庖丁喜欢分解牛,眼中所看见的都是死牛,整整三年没有见过活生生的牛;刀用了十九年,刀刃还像刚刚磨过的,是因为他顺着牛的肌理宰割,精神专注于牛的缘故,钟子期在夜里听见敲击磬的声音很悲伤,派人召见敲磬的人问他说:“你为什么敲磬敲得这么悲伤?”那人回答说:“我的父亲不幸杀了人,自己不能活了;我的母亲得以活命,却替公家酿酒;我自己得以活命,却替公家敲磬,我已经三年没有见到我的母亲了。前些日子我在街市看到我的母亲,想为母亲赎身,可我什么都没有,而且连自己也是公家的财产。因此我心中悲伤。”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予每读此事,以为策之上者。及得李公择治齐州事,则又不然。齐素多盗,公择痛治之,殊不止。他日得黠盗,察其可用,刺为兵,使直事铃下。间问以盗发辄得而不衰止之故。曰:“此由富家为之囊。使盗自相推为甲乙官吏巡捕及门擒一人以首则免矣。”公择曰:“吾得之矣。”乃令凡得藏盗之家,皆发屋破柱,盗贼遂清。
(选自洪迈《容斋随笔》,有删改)
4.(2024届重庆市高三下学期5月大联考)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使盗自相推A为甲乙B官吏C巡捕D及门E擒F一人以G首H则免矣。
【答案】BEH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第一处:“使盗自相推为甲乙”是一个兼语句,“盗”既作“使”的宾语,又作“自相推为甲乙”的主语,“他们让盗贼团伙自己排序”,故应在B处断开;
第二处:“官吏”作主语,“巡捕”作谓语,“及门”是“到家门”的意思,故应在E处断开;
第三处:“擒”作谓语,“一人”作宾语,“以首”作“擒一人”的目的,“则免矣”主语省略,故应在H处断开。
【译文】
我每次读到这事,总认为崔安潜的做法的确是治理盗贼的上策。等到知道了李公择治理齐州的事迹,才知道不是这样。齐地一向多盗贼,李公择严加治理盗贼,但是屡禁不止。有一天抓到一名奸猾盗贼,李公择发现他可以利用,将他脸上刺字编为士卒,让他在自己帐下听差。李公择乘便拿盗贼大量被捕却屡禁不止的原因询问他。(那个盗贼)回答说:“这是由于富豪人家为他们窝藏。他们让盗贼团伙自己排序,官员搜捕到家中,就抓一人来告发,其余盗贼就可逃脱了。”李公择说:“我有办法了。”于是,他下令凡是窝藏盗贼的人家,都拆除房子,盗贼就绝迹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医善吮人之伤含人之血非骨肉之亲也利所加也。故舆人成舆,则欲人之富贵;医人咸棺,则欲人之夭死也。非舆人仁而匠人贼也。人不贵,则舆不售;人不死,则棺不买。情非憎人也,利在人之死也。故人主不可以不加心于利己死者。
(节选自《韩非子·备内》)
5.(2024年吉林省部分名校高三三测)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医善A吮B人之伤C含人之D血E非骨肉之F亲也G利所H加也。
【答案】CEG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第一处:“善”的宾语为“吮人之伤”,动宾结构完整,中间都不应断开,应在“伤”后面断开,即在C处断开;
第二处:“含”的宾语为“人之血”,动宾结构完整,中间不应断开,应在“血”后面断开,即在E处断开;
第三处:“非……也”为否定式判断句,所以应在“也”后面断开,即在G处断开;“所”和“加”构成“所”字结构,中间不应断开。
【译文】
医生善于吮吸别人的伤口,吸出别人的脓血,不是与别人有骨肉亲情,是利益所致。因此造车的人制造成车子,就希望别人富贵;造棺材的人制成棺材,就希望别人早死。这不是造车的人仁德制棺材的人狠毒。别人不富贵,那么车子就卖不掉;别人不死,那么棺材就没有人买。本意并不是憎恨别人,而是因为利益就在别人的死亡上。因此君主不能不留心那些认为自己死了对他们有利的人。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成侯邹忌为齐相,田忌为将,不相说。公孙闬谓邹忌曰:“公何不为王谋伐魏?胜,则是君之谋也,君可以有功;战不胜田忌不进战而不死曲挠而诛。”邹忌以为然,乃说王而使田忌伐魏。
田忌三战三胜,邹忌以告公孙闬,公孙闬乃使人操十金而往卜于市,曰:“我田忌之人也,吾三战而三胜,声威天下,欲为大事,亦吉否?”卜者出,因令人捕为人卜者,亦验其辞于王前。田忌遂走。
(选自《战国策·齐策》,有删改)
6.(2024年山东省部分重点中学高三二模)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战不胜A田忌B不进C战D而不E死F曲挠G而诛。
【答案】ACF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第一二三处:“战不胜”与“战而不死”是两种情况,语义对举,单独成句,前后ACF处断开;
“战不胜”是主谓句,“田忌不进”是主谓句,前后AC处断开。
【译文】
材料一:
成侯邹忌担任齐相,田忌任将军,这两人关系不好。公孙闬(hàn)对邹忌说:“您为何不替大王出主意去进攻魏国呢?如果战胜了,因为用了您的计划,就可以立功;如果战败了,田忌没有努力向前进攻,即使没有战死,也会因临阵退缩的罪名被处死。”邹忌认为他说得对,就建议齐王派田忌进攻魏国。
田忌连战连胜,邹忌把此事告诉公孙闬,公孙闬就派人拿了十金到集市上去算卦,说:“我是田忌的部下,我们屡战屡胜,威震天下,想要做一番大事业,看看吉利不吉利?”当算卦的人走出来时,(公孙闬)就叫人把算卦的抓起来,将其带到齐王面前去证明这一席话。田忌于是只好逃离齐国。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王问太公曰:“君务举贤,而不获其功,世乱愈甚,以至危亡者,何也?”太公曰:“举贤而不用,是有举贤之名,而无用贤之实也。”文王曰:“其失安在?”太公曰:“其失在君,好用世俗之所誉,而不得真贤也。”文王曰:“何如?”太公曰:“君以世俗之所誉者为贤以世俗之所毁者为不肖则多党者进少党者退。
(节选自《六韬·举贤第十》)
7.(2024年大连市高三适应性测试)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题标号涂黑。(3分)
君以世俗A之所誉者为B贤C以世俗D之所毁者E为不肖F则多G党者进H少I党者退
【答案】CFH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第一处:“君以世俗之所誉者为贤”主谓结构完整,其后C处断开;
第二处:“以世俗之所毁者为不肖”省略主语“君”,和上句结构一样,并且对称,其后F处断开;
第三处:“多党者进”与“少党者退”是结构对称,意思相反的句式,其间H处断开。
【译文】
材料一:
文王问太公说:“君主致力于推举人才,却不能取得功效,世局越来越混乱,以致国家陷入危亡,为什么呢?”太公说:“推举贤人而不任用,这只是有举贤的虚名,而没有重用贤人的实效。”文王问:“那么这是谁的过失呢?”太公说:“过失在于君主。君主喜好用世俗所称誉的人,而得不到真正的贤人。”文王问:“为什么会这样呢?”太公说:“君主把世俗所称誉的人当作贤人,把世俗所诋毁的人当作不贤之人;所以,集结朋党多的人就被进用,集结朋党少的人就被降低职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二:
夫伯夷,古之论有孔子、孟子焉。孔孟皆以伯夷遭纣之恶,不念以怨,不忍事之,以求其仁,饿而避,不自降辱,以待天下之清,而号为圣人耳。然则司马迁以为武王伐纣,伯夷叩马而谏①,天下宗周,而耻之,义不食周粟而为《采薇》之歌;韩子因之,亦为之颂,以为微二子,乱臣贼子接迹于后世矣,是大不然也。
夫商衰而纣以不仁残天下,天下孰不病纣?而尤者,伯夷也。尝与太公②闻西伯③善养老,则往归焉。当是之时,欲夷纣者,二人之心岂有异邪?及武王一奋太公相之遂出元元于涂炭之中伯夷乃不与。何哉?
(节选自《王安石文集·伯夷论》)
【注】①叩马而谏:武王伐纣,伯夷与叔齐拉着武王的马劝谏阻止。②太公:姜子牙。③西伯:周文王。
8.(江苏南通2024届高三三调)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及武王A一奋B太公C相之D遂出E元元F于涂炭之中G伯夷H乃不与。
【答案】BDG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第一处:“及武王一奋”作时间状语,其后断开,选B;
第二处:“太公相之”主谓宾结构完整,其后断开,选D;
第三处:“遂出元元于涂炭之中”省略主语“武王”,“于涂炭之中”介词短语作状语,状语后置,修饰“出”,其后断开,选G。
【译文】
材料二:
伯夷,古代论述他的有孔子和孟子。孔子孟子都认为他赶上了残暴的纣王,不记旧怨,又不忍屈心侍奉,来求得他的仁义,甘心受饿,退避隐居,不肯自己降低自己去受污辱,等待天下政治清明,从而有了圣人的称号。然而,司马迁却认为武王伐纣时,伯夷敲着马进谏,天下归周后,伯夷感到耻辱,坚持道义不吃周的粮食,而做《采薇》这首歌。韩愈根据这个说法,也为他写了篇《伯夷颂》,认为没有伯夷叔齐这两个人,乱臣贼子会接连不断地出现于后世。这是非常不正确的。
商朝衰落,纣王因不仁残害天下人,天下人谁不怨恨纣王呢?而最怨恨的,是伯夷了。伯夷与姜太公曾经听说西伯侯善于奉养老人,就打算归附他。在这个时候,想要消灭商纣的心情,他们二人会有什么不同吗?等到武王起事,姜太公辅佐他,于是就把黎民百姓从水火中拯救出来,这时伯夷却没参与,这是为什么呢?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周定王八年,使刘康公聘于鲁,发币于大夫。季文子、孟献子皆俭,叔孙宣子、东门子家皆侈。
归,王问鲁大夫孰贤?对曰:“季、孟其长处鲁乎!叔孙、东门其亡乎!若家不亡,身必不免。”王曰;“何故?”对曰:“宽肃宣惠,君也:敬恪恭俭,臣也。宽所以保本也,肃所以济时也,宣所以教施也,惠所以和民也。若本固而功成施遍而民阜乃可以长保民矣其何事不彻?
(节选自《国语·周语》)
9.(湖南怀化2024届高三三模)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若本固而功A成B施C遍而民D阜E乃可以长F保民矣G其何H事不彻?
【答案】BEG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第一二处:“本固而功成”和“施遍而民阜”结构一致,是由“若”统领的对称结构句子,提出假设,所以BE两处断开;
第三处:“乃可以长保民矣”,是前面假设后的结果,有“矣”这个句尾语气词这一标志,所以G处断开。
【译文】
材料一:
周定王八年,派刘康公出使鲁国去聘问,向鲁国的大夫分送礼物。季文子、孟献子都俭朴,而叔孙宣子、东门子家却很奢侈。
回来后,定王询问鲁国的大夫哪位贤德?刘康公答道:“季、孟可以在鲁国长期保持地位吧。叔孙、东门会败亡吧。即使家族不亡,本人必不能免祸。”定王说:“那是什么原因呢?”刘康公答道:“宽厚、整肃、周遍、仁爱,是君道;忠敬、勤恪,谦恭、俭补,是臣道。宽厚来维护基业,整肃来完成政务,周遍来施行教化,仁爱来亲近百姓。如果基业稳固而改务成就,教化周遍而民众富足,才能够长久地保有百姓,还有什么事做不到呢?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二:
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是以君子恭敬节,退让以明礼。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
(节选自《礼记·曲礼》)
10.(2024届湖北鄂东南省级学校联盟高三二模)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是故圣人作A为B礼C以教人D使人F以有礼G知H自别于禽兽。
【答案】ADG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第一处:“作”是“圣人”的谓语,“兴起”的意思,其后A处断开;
第二处:“为礼”的目的是“教人”,用目的连词“以”连接,中间不断开,D处断开;
第三处:“使人以有礼”是兼语句,“人”既作“使”的宾语,又作“有礼”的主语,中间不断开,G处断开。
【译文】
材料二:
礼是用来确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亲疏,判断事情的疑似难明,辨别事物的异同,分辨道理的是非的。因此君子待人恭敬并且克制自己,以谦让的态度来表明礼节。鹦鹉能说话,(但)始终是飞鸟;猩猩会说话,(也)始终属于禽兽。人如果没有礼仪,即使能说话,不也是和禽兽有同样的心吗?所以圣人兴起,制定礼法教化人们。使人们有礼。(从而)懂得把自己与禽兽区别开来。
(节选自《礼记·曲礼》)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夫县令之任重矣,而其秩则卑,故后世多以为筮仕①之官,才不才非有前效之可验,欲先辨而使克副其职,虽具知人之鉴者未易也。然士当初受一命,初试一邑,苟非繇胥史异途而升,则其不畏清议、甘为败类、以病国虐民者,固鲜矣。无以激之,其浊不惩;无以扬之,其清不展;轧于上官,其用不登;责以奔趋,其节不立;夫亦存乎上之所以用之者耳。重宪纪以纠其不若则有所戒也县清要以待其拔擢则有所劝也。
(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玄宗》)
【注】①筮仕:初出做官。
11.(2024届湖北黄冈中学5月二模)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重宪纪以纠A其B不若C则有所戒也D县清要以待E其F拨擢G则有所H劝也
【答案】CDG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第一处:“重宪纪”“纠其不若”都是动宾短语,“以”表目的,中间不可断开,所以“若”后C处断开;“则”做连词,承接上句,故在前面的C处断开。
第二处:“则有所戒也”是判断句,在后面的D处断开。
第三处:“县清要以待其拔擢”与前句“重宪纪以纠其不若”对称,所以DG处断开;“则有所劝也”,单独成句,照应前面的“则有所戒也”,故在“则”前的G处断开。
【译文】
县令的权责很大,但是他们的品级很低,所以后世大多把县令当成仕途的起点,他们是否有才能,无法通过之前的效果来检验,想要事先辨别从而让他们能够胜任自己的职位,即使是知人善任的人也不容易做到。然而,士子在刚接受一项任命,刚开始在一个县做官的时候,如果不是通过胥吏或异途升迁到这个官职的,那么他们不害怕舆论、甘心沦为败类,来祸国殃民的,本来也少见啊。没有人抨击他们,他们不好的做法就不会改变;没有人表扬他们,他们好的做法就不能彰显;被上司倾轧,他们就不能得到重用提拔;责令他们奔走效劳,他们的节操就不能树立。这也要看君主使用他们的方法。重视法纪来纠正他们的不良行为,他们就会有所警惕;空缺出职权高、任务轻的官职来等待他们被提拔,那么他们就会努力。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二:
春,正月癸卯,太庙四室坏,上素服避正殿。时上将幸东都,以问宋璟、苏,对曰:“陛下三年之制未终遽尔行幸恐未契天心灾异为戒。愿且停车驾。”又问姚崇,对曰:“太庙屋材,皆苻坚时物,岁久朽腐而坏,适与行期相会,何足异也!且王者以四海为家,陛下以关中不稔幸东都,百司供拟已备,不可失信,但应迁神主于太极殿,更修太庙,如期自行耳。”上大喜,从之,赐崇绢二百匹。己酉,上行享礼于太极殿,命姚崇五日一朝,仍入閤供奉,恩礼更厚,有大政辄访焉。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七》)
12.(武汉市2024届高三年级五月模拟)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陛下三年A之制B未终C遽尔D行幸E恐未契F天心G灾异H为戒。
【答案】CEG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第一处:“陛下三年之制”作主语,“未终”作谓语,主谓结构完整,故应在C处断开;
第二处:“遽尔”作“行幸”的状语,句意完整,故应在E处断开;
第三处:“恐”作谓语,“未契天心”作宾语,动宾结构完整,故应在G处断开。
【译文】
材料二:
春天,正月癸卯日,太庙中有四间房屋倒塌,玄宗(为此)身着丧服,离开正殿(到其他殿堂处理政事)。当时玄宗准备到东都洛阳去,便向宋璟和苏颐征询意见,(两人)回答道:“陛下三年之丧尚未守完,就急忙前往东都,恐怕与天意不符,因此上天才用灾异来示警。希望暂时取消巡幸计划。”(玄宗)又征询姚崇的意见,(姚崇)回答道:“太庙的木料,都是(三百多年前)前秦苻坚时的旧物,因年代久远而腐朽倒塌,碰巧与陛下的行期相合罢了,这有什么值得奇怪的呢!况且君主以四海为家,陛下因关中粮食歉收而巡幸东都,有关部门已经做好一切准备,(陛下)不能失信于民,只是应将祖宗的牌位迁移到太极殿中,重新修理太庙罢了,(车驾)还是应该如期东行。”玄宗十分高兴,采纳了姚崇的意见,并赏赐给他二百匹绢帛。已酉日,玄宗在太极殿举行享礼,命姚崇每五日朝见一次,仍像以往那样进入内殿任职,对他的礼遇也更加隆重,每有重要政事便征询他的意见。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武德中,王珪为隐太子中允,甚为建成所礼。建成诛后,太宗即位,召拜谏议大夫。每推诚尽节,多所献纳。珪尝上封事切谏,太宗谓曰:“卿所论皆中朕之失,自古人君莫不欲社稷永安然而不得者只为不闻己过或闻而不能改故也。今朕有所失,卿能直言,朕复闻过能改,何虑社稷之不安乎?”太宗又尝谓珪曰:“卿若常居谏官,朕必永无过失。”
吴兢《贞观政要》
13.(湖南郴州2024届高三二模)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自古人君A莫不欲社稷永安B然C而不得者D只为不闻已E过F或闻G而不能改H故也
【答案】BDF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第一处:“人君”作主语,“欲”作谓语,“社稷永安”作宾语,主谓宾结构完整,中间不断开,其后B处断开;
第二处:“然而不得者”与“只为不闻己过”为两句,构成因果关系,“者”后D处断开;
第三处:“闻”的宾语是“己过”,动宾结构完整,宾语后F处断开。
【译文】
武德年间,王珪担任太子中允,被太子李建成礼遇。建成被诛杀后,太宗即位,王珪被太宗召回,拜官为谏议大夫。王珪忠心耿耿,尽职尽责,所进献的言论,多被采纳。王珪曾经上书批评太宗过失,太宗说:“你所谈论的都说中我的过失。自古以来,没有哪一个国君不想把自己的国家治理好,永享安定太平的,然而都没有实现,只是因为他们听不到自己的过失,或者是他们听到了自己的过错却不能改正的缘故。现在我有过错,你能直言不讳,我也能知错就改,何必担心国家不长治久安呢?”太宗还曾经对王珪说:“你如果一直做谏官,我必定永远没有过错。”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太史公曰:语曰“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也;台榭之榱,非一木之枝也;三代之际,非一士之智也”。信哉!夫高祖起微细定海内谋计用兵可谓尽之矣。叔孙通希世度务,制礼进退,与时变化,卒为汉家儒宗。“大直若诎,道固委蛇”,盖谓是乎?
(节选自《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14.(2024届湖南名校联盟高三仿真二联)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夫高祖A起B微细C定海内D谋计E用兵F可谓G尽之矣
【答案】CDF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第一处:“起微细”是“起(于)微细”的省略,状语后置,“细微”后C处断开;
第二处:“定海内”动宾结构完整,其后D处断开;
第三处:“谋计用兵”是并列短语做主语,停顿以突出主语,“可谓”意思是可以称为、可以说是,放在句首,因此在F处断开。
【译文】
太史公说:有道是“价值千金的皮裘衣,不是一只狐狸的腋皮;楼台亭榭的椽子,不是一棵树上的枝条;夏、商、周三代的当时业绩,也不是一个贤士的才智”。确实如此呀!高祖从低微的平民起事,平定了天下,谋划大计,用兵作战,可以说极尽能事了。叔孙通善于看风使舵,度量事务,制定礼仪法规或取或舍,能够随着时世来变化,最终成了汉代儒家的宗师。“最正直的好似弯曲,事理本来就是曲折向前的”,大概说的就是这类事情吧?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卒然边境有急,数千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政治未毕通也,远方之能疑者并举而争起矣,乃骇而图之,岂将有及乎?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
(节选自《汉书·食货志》)
15.(湖南邵阳2024届高三二模)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兵旱相乘A天下大屈B有勇力者C聚徒D而衡击E罢夫F羸老G易子H而咬其骨
【答案】ABE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第一二处:“兵旱相乘”“天下大屈”都是主谓结构单独成句,并且对称,所以AB处断句;
第三处:“而”连接两个动词“聚”“击”,期间不能断开,“击”后E处断开;“罢夫羸老”作主语,主语前断句,所以E处断句。
【译文】
世上有灾荒,这是自然界常有的现象,夏禹、商汤都曾遭受过。假如不幸有纵横二三千里地方的大旱灾,国家用什么去救济灾区?如果突然边境上有紧急情况,成千上万的军队,国家拿什么去发放粮饷?假若兵灾旱灾交互侵袭,国家财富极其缺乏,胆大力壮的人就聚集歹徒横行抢劫,年老体弱的人就互换子女来吃。政治的力量还没有完全达到各地,边远地方能够同皇上对抗的人,就一同举兵争先起来闹事,皇上才惊慌不安地谋划对付他们,难道还来得及吗?积贮,是国家的命脉。
专题03 文言材料有关内容概述考点专训(03)(含答案)2025年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满分宝典 学案: 这是一份专题03 文言材料有关内容概述考点专训(03)(含答案)2025年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满分宝典 学案,文件包含专题03文言材料有关内容概述考点专训03教师版2025年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满分宝典docx、专题03文言材料有关内容概述考点专训03学生版2025年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满分宝典docx等2份学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学案共10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03 文言材料有关内容概述考点专训(01)(含答案)2025年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满分宝典 学案: 这是一份专题03 文言材料有关内容概述考点专训(01)(含答案)2025年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满分宝典 学案,文件包含专题03文言材料有关内容概述考点专训01教师版2025年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满分宝典docx、专题03文言材料有关内容概述考点专训01学生版2025年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满分宝典docx等2份学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学案共8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03 情境补写考点专训(01)(含答案)2025年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满分宝典 学案: 这是一份专题03 情境补写考点专训(01)(含答案)2025年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满分宝典 学案,文件包含专题03情境补写考点专训01教师版2025年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满分宝典docx、专题03情境补写考点专训01学生版2025年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满分宝典docx等2份学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学案共9页, 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8799326979f03b68cbfed985436f7611.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