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江西省“三新”协同教研共同体2023_2024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12月联考试题含解析

    江西省“三新”协同教研共同体2023_2024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12月联考试题含解析第1页
    江西省“三新”协同教研共同体2023_2024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12月联考试题含解析第2页
    江西省“三新”协同教研共同体2023_2024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12月联考试题含解析第3页
    还剩19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江西省“三新”协同教研共同体2023_2024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12月联考试题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江西省“三新”协同教研共同体2023_2024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12月联考试题含解析,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考号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人教版必修1、2,选择性必修1。
    一、单选题(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题2分,共24分)
    1. 下列关于生物史实叙述正确的是()
    A. 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利用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技术证明了光合作用O2中氧元素来自水
    B. 欧文顿用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了多次实验,根据结果推测细胞膜是由脂质组成
    C. 罗伯特森利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到细胞膜的“亮一暗一亮”三层结构,提出细胞膜为静态的统一结构
    D. 英国科学家列文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并将观察到的“小室”称为细胞
    【答案】B
    【解析】
    【分析】罗伯特•胡克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是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列文虎克用自制显微镜观察到了细菌、红细胞等。科学家通过追踪示踪元素标记的化合物,可以弄清化学反应的详细过程。这种科学研究方法叫做同位素标记法,也叫同位素示踪法。15N、18O不具有放射性。
    【详解】A、鲁宾和卡门利用同位素示踪的方法,用18O分别标记两组实验中的H2O和CO2,证明光合作用产生的O2中的O全部来自H2O,18O不具有放射性,A错误;
    B、欧文顿用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了多次实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溶于脂质的物质,容易穿过细胞膜;不溶于脂质的物质不容易穿过细胞膜,据此推测细胞膜是由脂质组成的,B正确;
    C、罗伯特森在电镜下观察到“暗-亮-暗”的三层结构并提出细胞膜是一种静态模型,C错误;
    D、1665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虎克通过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并命名了细胞,D错误。
    故选B。
    2. 用浓度为2ml·ml·L-1的KNO3溶液和2ml·ml·L-1的蔗糖溶液分别浸泡某种植物细胞,观察质壁分离现象,得到其原生质体体积变化情况如下图,240s时KNO3溶液中细胞原生质体相对体积和实验前一致。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240s时蔗糖溶液中的植物细胞肯定因失水过多而死亡
    B. 240s时KNO3溶液中细胞的细胞液浓度与0s时状态相同
    C. B点细胞失水量最大,此时原生质体相对体积最小,细胞吸水
    D. 120s后KNO3分子开始进入细胞内使细胞液浓度逐渐增大
    【答案】C
    【解析】
    【分析】1、由图可知,某种植物细胞处于KNO3溶液中,外界溶液浓度高于细胞液浓度,发生质壁分离,原生质体体积变小,细胞液浓度增大,随后KNO3进入细胞,使细胞液浓度增加,细胞吸水,发生质壁分离复原。
    2、某种植物细胞处于蔗糖溶液中,外界溶液浓度高于细胞液浓度,发生质壁分离,原生质体体积变小,又由于蔗糖溶液浓度较大,细胞会失水过多而死亡。
    【详解】A、由图分析:在240s时植物在蔗糖溶液中,其原生质体相对体积趋于稳定,此时失水最多,但细胞是否死亡,还需要将该细胞放在清水中实验,看是否会发生质壁分离复原来进行判断,A错误;
    B、由图可知,240s时的原生质体相对体积比0s时的大,说明这两个时刻,KNO3溶液中细胞的细胞液浓度不同,B错误;
    C、由图可知,在KNO3溶液中,B点细胞失水量最大,此时原生质体相对体积最小,细胞吸水能力最高,C正确;
    D、一开始,随着原生质体相对体积变小,细胞失水的同时KNO3就开始慢慢进入细胞,而不是在120s后KNO3分子才开始进入细胞内使细胞液浓度逐渐增大,D错误。
    故选C。
    3. 内环境的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有关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血红蛋白、DNA聚合酶、水通道蛋白以及胃蛋白酶都不是内环境的成分
    B. 剧烈运动产生乳酸,会让内环境的pH 明显下降
    C. 内环境的稳态都是通过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来实现的
    D. 氨基酸的脱水缩合发生在内环境中
    【答案】A
    【解析】
    【分析】1、内环境是指细胞外液,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
    2、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
    (1)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
    (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的缓冲物质有关;
    (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
    3、内环境稳态的调节:
    (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和化学成分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
    (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
    (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详解】A、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DNA聚合酶在细胞内起作用、水通道蛋白是膜上蛋白,胃蛋白酶在胃中,与外界通道相连,故都不是内环境的成分,A正确;
    B、人体血浆中存在缓冲物质,能调节pH的相对稳定,因此人体剧烈运动时产生的乳酸不会导致血浆pH显著下降,B错误;
    C、内环境的稳态是通过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来实现的,C错误;
    D、氨基酸的脱水缩合在核糖体上进行,该过程不是在内环境中进行,D错误。
    故选D。
    4. 有研究表明,胃肠道遭受毒素入侵后,分布在肠嗜铬细胞上的Ca2+通道会被激活,使该细胞释放大量5-羟色胺(5-HT),使周围的迷走神经兴奋,进而引发有关中枢兴奋从而产生呕吐现象以及与“恶心”相关的厌恶性情绪,具体过程如图。下列有关该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多次摄入含有肠毒素的食物后会主动回避该食物,脑内可能有些突触的形态和功能发生了改变或者建立了新的突触
    B. 5-HT进入迷走神经元使其兴奋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
    C. Ca2+进入肠嗜铬细胞的方式与产生动作电位时Na+进入神经细胞的方式不同
    D. 胃肠道遭受毒素入侵后,经过一系列的信号传导,在脑干中会产生恶心的感觉
    【答案】A
    【解析】
    【分析】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进行传导,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位表现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详解】A、多次摄入含肠毒素的物质后主动回避该食物属于后天建立的条件反射,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脑内可能有些突触的形态和功能发生了改变或者建立了新的突触,A正确;
    B、神经递质5-HT与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起后膜兴奋,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神经递质不进入后膜神经元,B错误;
    C、分析题图可知,钙离子进入肠黏膜细胞,不需要消耗能量,顺浓度梯度进入,其跨膜运输方式为协助扩散;产生动作电位时Na+进入神经细胞的方式也为协助扩散,二者跨膜运输方式相同,C错误;
    D、胃肠道遭受毒素入侵后,经过一系列的信号传导,在大脑皮层中会产生恶心的感觉,D错误。
    故选A。
    5. 某科学家为了研究性激素在胚胎生殖系统中所起的作用,设计了如下实验:在家兔胚胎生殖系统分化之前,通过手术摘除即将发育为卵巢或睾丸的组织。当幼兔生下来之后,观察它们的性染色体组成及外生殖器的表现,实验结果如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实验结果说明发育出雌性器官需要来自卵巢提供的激素信号,当此信号缺失时,胚胎发育出雄性器官
    B. 某科学家的实验方法体现了自变量控制中的“减法原理”
    C. 实验结果说明性激素可以调节个体生殖系统的发育
    D. 为了进一步探究实验,在摘除即将发育为卵巢或睾丸的组织的同时,给予一定量的睾酮刺激,性染色体组成为XX或XY的胚胎均将发育为雄性
    【答案】A
    【解析】
    【分析】性激素可根据雌雄不同,分为雄性激素和雌性激素,雄性激素能够促进雄性生殖器官的发育和雄性生殖细胞的发生,维持雄性第二性征,同理雌性激素能够促进雌性生殖器官的发育和雌性生殖细胞的发生,维持雌性第二性征。
    【详解】A、因为在家兔胚胎生殖系统分化之前,通过手术摘除即将发育为睾丸或卵巢的组织,性染色体组成为XY和XX的都表现雌性,说明发育出雄性器官需要来自睾丸提供的激素信号,当这一信号缺失时,胚胎发育出雌性器官,A错误;
    B、实验控制中的“减法原理”是设法排除某种因素对实验对象的干扰,同时尽量保持被研究对象的稳定,而本实验通过手术摘除相应的腺体,来观察外生殖器的表现,属于自变量控制中的“减法原理”,B正确;
    C、在家兔胚胎生殖系统分化之前,通过手术摘除即将发育为睾丸组织,减少了性激素的分泌,性染色体组成为XY表现雌性,说明性激素可以调节个体生殖系统的发育,C正确;
    D、在摘除即将发育为卵巢或睾丸组织的同时,给予一定量睾酮激素(一种雄性激素)的刺激,性染色体组成为XX和XY的胚胎均发育出雄性器官,成为雄性,D正确。
    故选A。
    6. 研究发现,活化的T细胞表面的PD-1(程序性死亡受体)与正常细胞表面的PD-L1(程序性死亡配体1)一旦结合,T细胞即可“认清”对方,不触发免疫反应。肿瘤细胞可通过过量表达PD-L1来逃逸免疫系统的“追杀”。基于此,科学家使用PD-L1或PD-1抗体来阻断这一信号通路,从而使T细胞能有效对付癌细胞。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 除了上述方法,还可通过抗体偶联药物来增强治疗癌症的效果
    B. 过度阻断PD-1与PD-L1结合,可能会使免疫反应过强
    C. PD-1与PD-L1的结合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
    D. 使用PD-1或PD-L1抗体后,T细胞不会对自身正常细胞造成损害
    【答案】D
    【解析】
    【分析】T淋巴细胞在骨髓中产生,在胸腺中成熟,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均可发挥重要作用。
    【详解】A、抗体对肿瘤细胞表面抗原物质的结合具有特异性,故抗体能够将治疗癌症的药物定向运输到肿瘤细胞,从而增强治疗癌症的效果,A正确;
    B、过度阻断 PD1/PDL1 信号通路,会导致T 细胞无法识别正常细胞,从而引起过强的免疫反应,B正确;
    C、活化的T细胞表面的PD-1与正常细胞表面的PD-L1结合,T细胞即可“认清”对方,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C正确;
    D、使用PD-1或PD-L1抗体后,使T细胞能有效对付癌细胞的同时,也可能会增加对正常细胞的损害,D错误;
    故选D。
    7. 有的人吃了虾蟹会拉肚子,有的人一闻花粉就狂打喷嚏,还有的人皮肤接触冷空气会发痒,这些都是过敏反应。下列关于过敏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A. 过敏反应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B. 过敏反应是由于免疫能力过强引发的自身免疫缺陷病
    C. 过敏反应产生的抗体分布在体液中
    D. 过敏者通常在初次接触过敏原后会出现反应
    【答案】A
    【解析】
    【分析】过敏反应(1)概念:过敏反应是指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发生引发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的免疫反应。(2)特点:①有快慢之分;②许多过敏反应有明显的个体差异;③许多过敏反应有明显的遗传倾向。(3)预防:找出过敏原并且尽量避免再次接触该过敏原。(4)治疗:服用抗过敏药物。
    【详解】A、过敏反应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这是过敏反应具有的特点,A正确;
    B、由于免疫能力过弱会引发的自身免疫缺陷病,而过敏反应是由于免疫能力过强引起的,B错误;
    C、过敏反应产生的抗体会吸附在某些细胞,如肥大细胞表面,不会分布在体液中,C错误;
    D、过敏者通常在初次接触过敏原后不会出现反应,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发生引发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D错误。
    故选A。
    8. 植物激素在植物体内含量虽然微少,但是在调节植物生命活动方面的作用却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和动物激素一样,植物激素也需要体液运输至靶细胞和受体结合后,才能发挥作用
    B. 生长素主要促进细胞质的分裂,而细胞分裂素主要促进细胞核的分裂,二者协调促进细胞分裂的完成
    C. 脱落酸可以促进气孔关闭,因此耐旱植物合成脱落酸的能力较弱
    D. 植物生长调节剂跟植物激素作用效果相似,但来源不相同
    【答案】D
    【解析】
    【分析】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内产生的,能从产生部位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植物激素主要有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乙烯和脱落酸等,它们对植物各种生命活动起着不同的调节作用。
    【详解】A、 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一定部位的细胞合成的有机物,不能通过体液运输,A错误;
    B、生长素主要促进细胞核的分裂,而细胞分裂素主要促进细胞质的分裂,B错误;
    C、脱落酸可以促进气孔关闭,可以减少水分散失,因此耐旱植物合成脱落酸的能力较强,C错误;
    D、植物生长调节剂是人工合成的,植物激素是植物自身合成的,来源不相同,但是作用效果相似,D正确。
    故选D。
    9. 某雄性动物细胞分裂的部分染色体行为如下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该细胞处于有丝分裂中期,含有8条姐妹染色单体
    B. 若生成一个子细胞的染色体为abc,可推断A、B未发生正常分离
    C. 该细胞含有2个染色体组,并且含有该物种的2套遗传信息
    D. 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期,a与c可以发生缠绕并交换相应的片段
    【答案】B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细胞含有两对同源染色体 (A和B,C和D),且这两对同源染色体正在联会,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 (四分体时期) 。
    【详解】A、图示细胞含有两对同源染色体,且这两对同源染色体正在联会,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A错误;
    B、a和b分别是A和B的染色单体,A和B是一对同源染色体,减数分裂时,a和b应该伴随着A和B分开的,现在生成一个子细胞的染色体为abc,可推断A、B未发生正常分离,进入同一个细胞内导致的,B正确;
    C、该细胞含有2个染色体组,每个染色体组含有一套遗传信息,经过复制后,应该含有4套遗传信息,C错误;
    D、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发生互换是在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a与c是非同源染色体,D错误。
    故选B。
    10. 2023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发给了匈牙利科学家卡塔林·卡里科和美国科学家德鲁·韦斯曼,这两位获奖者关于核苷碱基修饰方面的发现,使开发针对新冠感染的有效mRNA疫苗成为可能。卡里科和韦斯曼发现,哺乳动物细胞RNA中的碱基经常被化学修饰,但这种修饰不会遗传给后代。而体外转录的mRNA则不被化学修饰。他们想搞清楚,体外转录的RNA中不被修饰的碱基是否可以解释某种不必要的炎症反应。为此,他们制造了不同的mRNA变体,每个变体的碱基都有独特的化学修饰,并将其传递给树突状细胞。结果令人震惊:当mRNA中包含碱基修饰时,炎症反应几乎被消除,且碱基修饰产生的mRNA的传递显著增加了蛋白质产量。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RNA的碱基修饰及修饰后指导蛋白质合成的场所一定都位于细胞质中
    B. 哺乳动物RNA的碱基被化学修饰而引起性状改变的现象称为“表观遗传”
    C. 材料中出现的基因表达调控属于基因在转录水平层次上的调控
    D. 结合材料可以推测RNA的功能有:储存遗传信息和表达遗传信息
    【答案】B
    【解析】
    【分析】表观遗传学是指基于非基因序列改变所致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包括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染色体重塑和非编码RNA调控等,主要通过对基因转录或翻译过程的调控,影响其功能和特性。
    【详解】A、哺乳动物细胞内的RNA主要是在细胞核内合成的,因此RNA的碱基修饰也可能是在细胞核内完成的,A错误;
    B、表观遗传是指基因的碱基序列不变,而基因的表达和性状发生改变的现象,因此哺乳动物RNA的碱基被化学修饰(基因的碱基序列未变)而引起性状改变的现象称为“表观遗传”,B正确;
    C、mRNA是翻译的模板,根据题意可知,当mRNA中包含碱基修饰时,显著增加了蛋白质产量,说明上述基因表达调控属于基因在翻译水平层次上的调控,C错误;
    D、mRNA携带遗传信息,是翻译的模板,因此推测RNA的功能有:携带遗传信息和表达遗传信息,D错误。
    故选B。
    11. 猪肉、牛肉、羊肉等因血红素(一种含铁化合物)含量较高而呈暗红色,被称为“红肉”,而禽肉、鱼肉、虾肉等则被称为“白肉”。红肉的脂肪含量更高,且多数为饱和脂肪酸,对体重和血脂的影响较大。且有研究表明,大量摄入红肉可能会增加患癌风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脂肪由脂肪酸和甘油组成,饱和脂肪酸的熔点较低,不容易凝固
    B. 对于缺铁性贫血患者,适当补充红肉可能更恰当
    C. 红肉与白肉的区别,根本上讲是基因表达的不同造成的
    D. 红肉脂肪含量高,会增加患癌风险,吃白肉比红肉更健康
    【答案】B
    【解析】
    【分析】饱和脂肪酸的熔点较高,容易凝固,不饱和脂肪酸的熔点较低,不容易凝固。植物脂肪大多含有不饱和脂肪酸,在室温时呈液态,如日常炒菜用的食用油(花生油、豆油和菜籽油等);大多数动物脂肪含有饱和脂肪酸,室温时呈固态。
    【详解】A、脂肪是由三分子脂肪酸与一分子甘油发生反应而形成的酯,植物脂肪大多含有不饱和脂肪酸,熔点较低,不容易凝固,成液态,大多数动物脂肪含有饱和脂肪酸,熔点较高,容易凝固,A错误;
    B、红肉血红素含量更高,血红素是含铁化合物,对于缺铁性贫血患者适当补充红肉可能更恰当,B正确;
    C、猪肉、牛肉、羊肉等因血红素(一种含铁化合物)含量较高而呈暗红色,被称为“红肉”,而禽肉、鱼肉、虾肉等则被称为“白肉”,红肉与白肉的区别,根本上讲是基因不同导致的,C错误;
    D、没有哪种肉类更健康,关键在于适量、多样化、均衡,D错误。
    故选B。
    12. 化学突触是最常见的突触类型,它依赖于神经递质(下图中的去甲肾上腺素NE)单向传递信息。1959年科学家在研究小龙虾的巨大运动神经元时发现了一种几乎没有时间延迟的电突触:其突触间隙仅2~3nm宽(化学突触的间隙宽约20nm),有通道蛋白跨越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离子易通过,因而动作电位能从一个神经元直接传导至下一个神经元,信息传递速度快且通常具有双向性。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A. 去甲肾上腺素可与多种受体结合,这表明去甲肾上腺素不具有特异性
    B. 化学突触中的神经递质经突触前膜释放后,只能作用于突触后膜
    C. 电突触传递速度更快,使躲避反射等能更快完成,增强机体感知环境的灵敏度
    D. 电突触与植物细胞间的胞间连丝相似,在传递过程中其突触后膜不会发生电位变化
    【答案】C
    【解析】
    【分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其具体的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
    【详解】A、去甲肾上腺素与受体结合具有特异性,A错误;
    B、由左图可知,在突触前膜也有NE受体,神经递质NE既能作用于突触前膜也能作用于突触后膜,但NE的突触前受体的作用是促进NE的释放(正反馈调节),B错误;
    C、与化学突触相比,电突触传递速度更快,这使得躲避反射等能更快完成,可以增强机体感知环境的灵敏度,C正确;
    D、在电突触的兴奋传递过程中,有离子经通道蛋白移动,因此电突触的突触后膜也会有膜电位的变化,D错误。
    故选C。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有多个选项符合题意,每题4分,漏选得2分,错选得0分,共16分)
    13. 在杭州举行的第19届亚运会中,全红婵夺得跳水女子10米台金牌,其中第二跳7名裁判全部给出十分,惊艳四座。请问全红婵在入水那一刻,她的身体状况会出现的变化是()
    A.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兴奋并且分泌TRH作用于甲状腺,使其分泌甲状腺激素
    B. 副交感神经兴奋,心跳加速,胃肠蠕动减慢
    C. 毛细血管收缩,立毛肌收缩
    D. 汗腺分泌减少,皮肤血流量减少
    【答案】CD
    【解析】
    【分析】支配内脏、血管和腺体的传出神经,它们的活动不受意识的支配,称为自主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组成,它们的作用通常是相反的。当人体处于兴奋状态时,交感神经占优势;而当人体处于安静状态时,副交感神经占优势。
    【详解】A、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兴奋并且分泌TRH,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A错误;
    B、人体处于兴奋状态时,交感神经占优势,心跳加速,胃肠蠕动减慢,B错误;
    C、入水那一刻,进入较寒冷的环境,机体毛细血管收缩,立毛肌收缩,以维持体温相对稳定,C正确;
    D、入水那一刻,进入较寒冷的环境,机体汗腺分泌减少,皮肤血流量减少,以维持体温相对稳定,D正确。
    故选CD。
    14. 下图是膝跳反射的示意图,数字代表反射弧的各个部分,a、b处分别放置了刺激该部位的电极,c处放置的是电流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给予a处一适宜强度刺激,兴奋先沿着神经纤维进行传导,后③处完成信号转换,最终引起膝跳反射
    B. 切断②后刺激感受器,既无感觉也无效应;切断④后刺激感受器,有感觉无效应
    C. 给予b处一适宜强度的刺激,则肌肉会收缩,c处电流计指针不会偏转
    D. 若切断图中某条神经,刺激断点的左侧,肌肉收缩;刺激右侧,肌肉不收缩,则切断的神经是②
    【答案】ABD
    【解析】
    【分析】1、反射弧通常是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肌肉或腺体等)组成。
    2、据图分析可知:①是感受器,②是传入神经,③是神经中枢,④是传出神经,⑤是效应器。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因此,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
    【详解】A、神经中枢需要通过突触进行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经过突触传递需要通过化学信号的传转换。因此给予a处一适宜强度刺激,兴奋先沿着②神经纤维进行传导,随后在③处完成信号转换,最终引起膝跳反射,A正确;
    B、反射弧通常是由①感受器、②传入神经、③神经中枢、④传出神经和⑤效应器(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组成。切断②后传入神经后刺激感受器,兴奋无法传递,所以既无感觉也无效应;切断④传出神经后刺激感受器,兴奋能够传递到神经中枢,但是无法到达效应器,所以有感觉无效应,B正确;
    C、由图可知b在传出神经上,因此给予b处一适宜强度的刺激,则肌肉会收缩;由图示可知c处电流计一端在传入神经,一端在传出神经上,因为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因此指针只能偏转一次,C错误;
    D、若切断图中某条神经,刺激断点的左侧,肌肉能够收缩,刺激断点的右侧,肌肉不收缩,则切断的是②传入神经;刺激断点的左侧,肌肉不能收缩,刺激断点的右侧,肌肉收缩,则切断的是④传出神经,D正确。
    故选ABD。
    15. 人类ABO血型是由位于常染色体上复等位基因IA、IB、i决定(血型的表型与基因型对应关系如下表)。下图是某个家庭的遗传系谱图,1号为A型血,3号为O型血,4号为AB型血,5号A型血。已知人群中O型血占比9%,IB的基因频率为50%。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复等位基因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突变
    B. 该人群中IA的基因频率为20%
    C. 6号个体有可能为O型血
    D. 5号个体基因型为IAIA的概率是25%
    【答案】ABD
    【解析】
    【分析】人类的ABO血型是受IA,IB和i三个复等位基因所控制的.IA和IB对i基因均为显性,IA和IB为共显性关系,即两者同时存在时,能表现各自作用.A型血有两种基因型IAIA和IAi,B型血有两种基因型IBIB和IBi,AB型为IAIB,O型为ii。
    【详解】A、由于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因此可能产生多种等位基因,构成复等位基因,故复等位基因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突变,A正确;
    B、人群中O型血占比9%,即ii基因型频率为9%,则i的基因频率为30%,IB的基因频率为50%,故IA的基因频率=1-30%-50%=20%,B正确;
    C、4号为AB型血,基因型为IAIB,5号A型血,基因型可能为IAIA或IAi,其孩子6号基因型不可能为ii,从而不可能是O型血,C错误;
    D、人群IA的基因频率为20%,i的基因频率为30%,则IAIA基因型频率为4%,IAi基因型频率为12%,5号A型血,基因型为IAIA的概率是25%,D正确。
    故选ABD。
    16. 同位素标记可用于示踪物质的运行和变化规律,同位素标记法是生物学研究中一种重要的方法。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利用3H标记亮氨酸探究分泌蛋白合成和分泌过程,可依次在核糖体、高尔基体、内质网检测到放射性
    B. 利用C63H12O6,探究有氧呼吸的过程,放射性最终出现在H2O中
    C. 利用15N标记DNA探究DNA复制的过程中,一个DNA分子复制两次后的产物有一半的DNA分子有放射性
    D. 利用14CO2探究光合作用的过程,放射性可先后出现在C3和(CH2O)中
    【答案】A
    【解析】
    【分析】1、在同一元素中,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原子为同位素。同位素的物理性质可能有差异,但组成的化合物化学性质相同。用物理性质特殊的同位素来标记化学反应中原子的去向,就是同位素标记法。
    2、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首先在核糖体上以氨基酸为原料合成肽链,并且边合成边转移到内质网腔内,再经过加工、折叠,形成具有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内质网膜鼓出形成囊泡,包裹着蛋白质离开内质网,到达高尔基体,与高尔基体膜融合,囊泡膜成为高尔基体膜的一部分。高尔基体对蛋白质做进一步的修饰加工,然后由高尔基体膜形成包裹着蛋白质的囊泡,囊泡转运到细胞膜,与细胞膜融合,将蛋白质分泌到细胞外。在分泌蛋白的合成、加工、运输的过程中,需要消耗能量,这些能量主要来自线粒体。
    【详解】A、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中,需要依次经过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因此用3H标记亮氨酸探究蛋白质的合成和分泌过程中,含放射性标记的物质先后出现在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A错误;
    B、利用C63H12O6,探究有氧呼吸的过程中,在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C63H12O6被分解成C33H4O3和[3H];在有氧呼吸第二阶段,C33H4O3和H2O反应形成CO2和[3H]、[H];在有氧呼吸第三阶段,所有[H]与O2参与反应,形成水,所以被标记的C63H12O6,放射性最终出现在H2O中,B正确;
    C、DNA的复制为半保留复制,所以一个被标记的DNA(两条链)中的15N复制两次后,后形成4个DNA分子,2个被标记,2个未被标记,即一半被标记,C正确;
    D、光合作用中14CO2的转移途径大致为:14CO2+C5→214C3,14C3+NADPH→(14CH2O)+14C5+H2O,即CO2→C3→C6H12O6,D正确。
    故选A。
    三、填空题(共60分)
    17. 甲图是人体某组织的模式图,乙图是内环境稳态与各系统的功能联系示意图,①②③④表示液体,箭头表示液体流动方向,A、B、C、E表示系统,D表示器官。请回答相关问题:
    (1)内环境主要由图甲中___________构成(填序号)。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___________(填序号)。
    (2)若图甲中的组织细胞是胰岛细胞,则饭后半小时③中胰岛素含量左侧___________右侧(填“>”“<”或“=”);若图甲中的组织细胞是肝脏细胞,则饥饿时③中葡萄糖浓度左侧___________右侧(填“>”“<”或“=”)。
    (3)图乙中B代表呼吸系统,可以运输气体分子,外界环境中的氧气要进入组织细胞中并被利用,至少要穿过___________层磷脂分子层。
    (4)由图中可知,组织细胞需要通过F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说明内环境的作用是_________。
    (5)某人长期营养不良导致全身浮肿,这种现象称之为组织水肿。下列组织水肿案例中,与他浮肿的原因相同的是(填字母)。
    A. 肝脏受损导致的水肿
    B. 局部组织代谢过度旺盛引发的水肿
    C. 肾小球发炎引发的水肿
    D. 淋巴循环受阻引发的水肿
    【答案】(1) ①. ②③④ ②. ②④
    (2) ①. < ②. < (3)22
    (4)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物质交换的媒介 (5)AC
    【解析】
    【分析】分析图可知,图中①表示细胞内液,②表示组织液,③表示血浆,④表示淋巴液,A可以消化吸收食物中的物质,所以A表示消化系统,B可以和外界交换氧气等气体,所以B表示呼吸系统,C可以将大量尿素排出体外,所以C表示泌尿系统,E表示循环系统,据此答题即可。
    【小问1详解】
    分析图可知,②表示组织液,③表示血浆,④表示淋巴液,因此内环境主要由图甲中①②③构成。分析图可知,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②组织液和④淋巴液。
    【小问2详解】
    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饭后半小时,血糖升高,胰岛 B 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多,因此左侧胰岛浓度比右侧更低。饥饿时,血糖降低,肝糖原会分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浆,因此左侧血糖浓度比右侧更低。
    【小问3详解】
    氧气从外界环境进入细胞被利用,先要经过肺泡,肺泡是单层细胞,穿过 2 层膜;氧气穿过肺泡通过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浆中再被红细胞运输,再通过毛细血管壁进去入组织液中,进而进入组织细胞的线粒体中被利用,毛细血管壁细胞是单层细胞,红细胞单层膜,组织细胞单层膜,线粒体两层膜,一共是 2+2+2+1+2=9;9 层膜加上穿过肺泡的 2 层膜,一共 11 层膜,一层膜 2 层磷脂,一共 22 层磷脂分子层。
    【小问4详解】
    由图中可知,组织细胞需要通过F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说明内环境的作用是细胞与外界环境物质交换的媒介。
    【小问5详解】
    长期营养不良导致全身浮肿,是因为血浆渗透压下降,导致血浆流向组织液增多,从而引发组织水肿,A、肝脏受损导致的水肿和C、肾小球发炎引发的水肿原因与其相同。B、局部组织代谢过度旺盛导致组织液渗透压升高,使血浆流向组织液增多;D、淋巴循环受阻,淋巴液无法回到血浆,从而造成组织液流向淋巴减少,组织液增多,与浮肿的原理不同,所以BD错误,AC正确,故选AC。
    18. 血液激肽-1(HK-1)是近几年新发现的一种速激肽。相关研究表明HK-1对抓挠等神经性反应及某些炎症具有调节作用。请回答相关问题。
    (1)HK-1对炎症的调节过程如图所示,可知机体分泌HK-1的过程的调节方式是__________,SP和HK-1在调节炎症a调节细胞的活性方面,表现为___________关系。
    (2)已知在一般情况下,小鼠体内的HK-1含量与肾上腺素的含量呈正相关,则阻断健康小鼠下丘脑与垂体之间的联系一段时间之后,小鼠体内HK-1含量的变化趋势为___________(填升高、降低或基本不变),原因是____________。
    (3)Duffy发现SP可通过促进HK-1的分泌来促进炎症a调节细胞的生长。某实验人员以无NKIR-S(SP的特异性受体)的小鼠炎症a调节细胞为材料,在细胞培养液中额外添加不同物质分组培养,欲验证该结论。实验设计如下表。
    实验结果分析:
    I.D组的设计意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II.请分别填写①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
    III.请结合本实验目的,尝试填写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结果如表所示。
    【答案】(1) ①. 神经-体液调节 ②. 协同关系(或协同作用)
    (2) ①. 基本不变 ②. 肾上腺素的分泌不受垂体的调控
    (3) ①. 排除腺体a缺失小鼠血清本身的影响 ②. 较于A组生长明显加快 ③. 无明显生长变化 ④. 无明显生长变化 ⑤. 腺体 a 缺失小鼠注射过SP的血清
    【解析】
    【分析】据图可知,感受器兴奋后产生的神经冲动作用到腺体a,使其分泌S物质(SP),SP能促进炎症a调节细胞的活性升高,同时SP也能促进淋巴细胞分泌HK-1,HK-1能促进炎症a调节细胞的活性升高。
    【小问1详解】
    据图可知,机体淋巴细胞分泌HK-1的过程,需要外界刺激引起感受器兴奋,通过一系列过程促进腺体a分泌SP,再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淋巴细胞,使淋巴细胞分泌HK-1,这一系列过程需要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参与。SP和 HK-1 都可使炎症a调节细胞的活性升高,二者作用效果相似,表现为协同关系。
    【小问2详解】
    小鼠体内的HK-1含量与肾上腺素的含量呈正相关,肾上腺素的分泌直接受下丘脑的调控,不受垂体的调控,因此阻断健康小鼠下丘脑与垂体之间的联系一段时间之后,肾上腺素的分泌不受影响,从而HK-1的含量也不受影响。
    【小问3详解】
    I、本实验的目的是要验证的是SP可通过促进HK-1的分泌来促进炎症a调节细胞的生长,自变量为添加物质的种类,本实验以无NKIR-S(SP的特异性受体)的小鼠炎症a调节细胞为材料,为排除腺体a缺失小鼠血清本身的影响,因此D组添加的是腺体a缺失小鼠的血清。
    II、由题意可知,题目要验证的是SP可通过促进HK-1的分泌来促进炎症a调节细胞的生长,SP本身则不起这一作用,因此①②③分别是较于A组生长明显加快、无明显生长变化、无明显生长变化。
    III、根据表格D组额外添加的物质是腺体a缺失小鼠的血清,再联系题干给的流程图,HK-1能促进炎症a调节细胞的活性升高,可推测E组额外添加的物质应该是腺体 a 缺失小鼠注射过 SP 的血清,该血清中含有HK-1,能使小鼠炎症a调节细胞较于A组生长明显加快。
    19. 经常受到接触性刺激的植物常表现为叶色深绿、茎秆更加粗壮、生长发育延缓、对病虫害抗性增强等现象。植物因为接触性刺激发生形态上的改变被定义为接触性形态建成。利用接触性刺激提高作物抗性和产量早已在农业生产上广泛采用,如我国常见的稻田养鸭模式。昆明植物研究所科学团队发表研究论文,揭示了下图1中乙烯和茉莉酸途径精细调控接触性形态建成的分子机理。研究发现,拟南芥受到触碰刺激后乙烯和茉莉酸两种激素的含量增加,从而激活了两个信号传递途径:植物释放更多的乙烯(ET)、积累更多的信号传递关键蛋白EIN3,EIN3结合在赤霉素降解基因GA2x8启动子上,抑制该基因的表达,阻止触碰刺激后活性赤霉素GA4含量的过度降低。同时触碰刺激引起茉莉酸(JA)途径的关键转录因子MYC2蛋白积累增加,而MYC2能够结合在另一个赤霉素降解基因GA2x7的启动子的G-bx上,激活该基因的转录,这是植物产生接触性形态建成的直接原因。这种精细的调控模式使植物在受到触碰刺激后,能够精准地调控赤霉素含量,从而控制自身生长发育速度。
    (1)根据以上信息分析,与相同时期的正常植株相比接触性形态建成的植株是图2中的___________(填甲或乙),该植物形态形成的机制是:茉莉酸途径的MYC2激活赤霉素降解基因GA2x7的___________,使GA4含量___________,而乙烯途径的EIN3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从而使GA含量相对稳定在___________(填“较高”或“较低”)水平,从而形成接触性形态植株。该植株表现出植株高度明显与同时期正常植株不同这说明赤霉素GA具有_______________的生理作用。
    (2)根据对接触性形态建成机理的理解,分析我国常见的稻田养鸭的农业模式中由于水稻受到鸭的经常性接触性刺激,使水稻产生接触性形态建成,从而提高了水稻产量,请结合以上信息从光合作用角度分析水稻增产的原因是___________。
    (3)以上实例说明,植物的生长发育的调控,是由_________共同完成的。
    【答案】(1) ①. 甲 ②. 转录 ③. 降低 ④. 通过抑制 GA2x8的转录,防止GA含量过度降低 ⑤. 较低 ⑥. 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
    (2)水稻产生接触性形态建成使植物表现出叶色深绿、生长发育延缓,从而能延长光照时间、吸收更多光能促进水稻的光合作用产生更多有机物
    (3)基因表达的调控、激素调节和环境因素
    【解析】
    【分析】激素调节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对环境的适应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激素调节只是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一部分。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在根本上是基因组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光照、温度等环境因子的变化,会引起植物体内产生包括植物激素合成在内的多种变化,进而对基因组的表达进行调节。
    【小问1详解】
    由题干可知,接触性形态建成的植株茎秤更加粗壮、生长发育延缓,所以和同时期的正常植株比较,生长发育更慢,植株抽墓更晚,高度要矮一些,图2中甲植株更符合。该植物形态形成的机制是:茉莉酸途径的MYC2能够结合在另一个赤霉素降解基因GA2x7的启动子的G-bx 上促进赤霉素的降解,同时乙烯途径的EIN3结合在赤霉素降解基因GA2x8的启动子上,抑制该基因的表达,阻止触碰刺激后活性赤霉素GA4含量的过度降低,在两条途径的共同作用下,接触刺激是植物赤霉素GA含量降低,从而抑制植株长高,这说明赤霉素具有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的功能。
    【小问2详解】
    我国常见的稻田养鸭的农业模式中由于水稻受到鸭的经常性接触性刺激,使水稻产生接触性形态建成,从而使水稻植株表现出叶色深绿、生长发育延缓,从光合作用角度分析,生长发育延缓能延长植株的光照时间,叶色深绿可以促进植株吸收更多光能,从而使水稻光合作用时间和效率更高,产生更多有机物,提高产量。
    【小问3详解】
    根据图中信息可知,植物的生长发育调控是基因表达的调控、激素调节和环境因素共同完成的。
    20. 新生儿溶血通常是指因母、子血型不合引起的同种免疫性溶血,母亲的血型抗体通过胎盘以后,引起胎儿、新生儿的红细胞破坏。通常所说的血型是指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与临床关系最密切的是ABO血型系统及RH血型系统。决定ABO血型系统的基因位于第9号染色体上,由IA、IB和i三个复等位基因决定,且IA和IB为共显性关系。A、B抗原在自然中广泛存在。与RH血型有关的基因则位于第1号染色体上,D基因编码红细胞表面的RHD蛋白(D抗原),其等位基因d不编码蛋白质。D抗原自然界中没有,只存在于红细胞上。基因型为D被称为RH阳性,dd为RH阴性。下图示各血型中所含相应的抗原和抗体情况(注:各型血的血清中不含同类抗体)。
    (1)根据相关生物学知识完成上图表格,从上往下依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B型RH阴性血个体的相关基因型为_________。
    (3)若一个AB型RH阳性血的母亲十月怀胎生了一个AB型RH阴性血的儿子,则父亲的血型可能有___________种。若该母亲同时还是色盲基因的携带者与AB型RH阴性血色觉正常的父亲再生一个B型RH阴性血的色盲儿子的概率为____________。
    (4)由于胎盘屏障的存在,母胎之间血细胞交换极少。但在分娩时,子宫创面和胎盘血液直接接触,大量胎儿红细胞,可由此进入母体。血型抗体的来源有两类。第一类天然抗体为生物体本身就存在的抗体。如A型血天生携带的B抗体,多为IgM型分子量较大,不能通过胎盘。第二类免疫性抗体,受自然抗原刺激或胎儿血细胞抗原刺激时才产生,多为IgG型分子量小,能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产生时间为两周。
    ①临床上某O型血的母亲,如果提前受到自然界中A抗原刺激,产生了___________(填“天然”或“免疫性”,1分)A抗体,则孕育A型血孩子时,新生儿溶血现象最早可以发生在第___________胎。
    ②若该母亲未提前受刺激,请解释该母亲连续孕育两个A型血孩子时,为何新生儿溶血情况更易发生在第二胎?________________。
    【答案】20. ①. 无 ②. 无
    21. ddIBi、ddIBIB
    22. ①. 10 ②. 1/32
    23. ①. 免疫性 ②. 一 ③. 第一胎胎儿红细胞或A抗原进入母体,产生少量记忆细胞,当这位母亲第二次怀孕时胎儿的红细胞或A抗原再次进入母体,引起次免疫,母体内的记忆细胞会增殖分化,产生更多的A抗体,此时的抗体也更容易进入胎儿循环系统,导致新生儿溶血。
    【解析】
    【分析】血型是根据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对血液进行区分的一种方式。这种红细胞表面上的特异性糖蛋白抗原物质统称为凝集原,在血浆中则含有与之对应的特异性抗体,称为凝集素。若将血型不相同的两个人的血液滴加在玻片上并使之混合,则会发生抗原一抗体反应,红细胞凝集成簇,这一现象称为红细胞凝集,在 ABO 血型系统中,红细胞上只有凝集原 A 的为 A 型血,其血清中有抗 B 凝集素;红细胞上只有凝集原 B 的为 B 型血,其血清中有抗 A 的凝集素;红细胞上 A 、 B 两种凝集原都有的为 AB 型血,其血清中无抗 A 、抗 B 凝集素;红细胞上 A 、 B 两种凝集原皆无者为 O 型血,其血清中抗 A 、抗 B 凝集素皆有。具有凝集原 A 的红细胞可被抗 A 凝集素凝集;抗 B 凝集素可使含凝集原 B 的红细胞发生凝集。母体孕育胎儿的过程中,胎儿通过脐带从母体的胎盘中获取氧气,营养物质并带走代谢产物。若母亲是O型血,血液中含有的抗A、抗B凝集素有可能进入到胎儿循环系统,若恰好胎儿为A型、B型或AB型的血型,将会引起血液中红细胞上凝集原与抗A、抗B凝集素的反应,造成ABO溶血。
    【小问1详解】
    红细胞上 A 、 B 两种凝集原都有的为 AB 型血,其血清中无抗 A 、抗 B 凝集素;红细胞上 A 、 B 两种凝集原皆无者为 O 型血,其血清中抗 A 、抗 B 凝集素皆有。
    【小问2详解】
    B型血基因型为IBi、IBIB,RH阴性血基因型dd,所以B型RH阴性血个体的相关基因型为ddIBi,ddIBIB。
    【小问3详解】
    一个AB型RH阳性血的母亲十月怀胎生了一个AB型RH阴性血的儿子,AB型RH阴性血的儿子的基因型为ddIAIB,所以AB型RH阳性血的母亲的基因型为DdIAIB,所以父亲的基因型可能有IAIA、IAi、IBIB、IBi、IAIB与Dd、dd组合共有10种。若该母亲同时还是色盲基因的携带者DdIAIBXEXe与AB型RH阴性血色觉正常的父亲ddIAIBXEY再生一个B型RH阴性血的色盲儿子ddIBIBXeY的概率为1/41/21/4=1/32。
    【小问4详解】
    第二类免疫性抗体,受自然抗原刺激或胎儿血细胞抗原刺激时才产生,所以母亲产生的是免疫性A抗体,因为母亲可能在怀孕前体内已经产生了A抗体,新生儿溶血现象最早可以发生在第一胎。
    第二胎发生新生儿溶血的原因是第一胎胎儿红细胞或A抗原进入母体,产生少量记忆细胞,当这位母亲第二次怀孕时胎儿的红细胞或A抗原再次进入母体,引起次免疫,母体内的记忆细胞会增殖分化,产生更多的A抗体,此时的抗体也更容易进入胎儿循环系统,导致新生儿溶血。
    21. 秋冬时节是支原体肺炎的高发期,患者常伴有支气管炎咳嗽等并发症。该病的病原体肺炎支原体是一类没有细胞壁的原核生物,结构如下图一所示。肺炎支原体感染全年均可发生,尤其是夏末秋冬季发病率高,5岁以上的学龄前及学龄儿童、青少年属于高发人群。健康人因吸入病人咳嗽、打喷嚏喷出的口鼻分泌物而感染。感染人体后,常黏附于呼吸道上皮细胞表面,抑制细胞纤毛活动并伸出微管插入胞内吸取营养、损伤细胞膜继而释放出核酸酶、过氧化氢等代谢产物造成细胞的溶解坏死。树突状细胞(简称DC细胞)在应对支原体肺炎的免疫反应中有强大的摄取、处理和传递抗原的功能,下图二为DC细胞参与免疫的过程,请回答问题:
    (1)支原体在分类上属于原核生物的主要理由是_____________。
    (2)DC细胞能通过___________方式将外来抗原摄取入细胞内,将其分解处理后,DC细胞外出现特定的物质能与辅助性T细胞上具有识别作用的___________相结合,激活信号分子(S1、S2)从而激发辅助T性细胞产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
    (3)DC免疫疗法是通过采集患者自体的外周血液,在体外诱导培养出大量DC细胞,使之负载上抗原信息后再回输给患者。这些DC细胞进入患者体内后,可以被___________细胞识别,进而引起该细胞分裂并分化,最终将病原体裂解。同时,还能使机体产生免疫记忆,具有防止疾病复发的功效,该免疫过程属于___________免疫。
    (4)具有摄取、处理及传递抗原能力的细胞,除树突状细胞外还有___________等。
    【答案】(1)支原体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2) ①. 胞吞 ②. 受体 ③. 细胞因子
    (3) ①. 细胞毒性T细胞 ②. 细胞 (4)B细胞、巨噬细胞
    【解析】
    【分析】1、根据细胞内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把细胞分为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两大类,原核细胞是组成原核生物的细胞,这类细胞主要特征是没有以核膜为界的细胞核, 同时也没有核膜和核仁, 只有拟核。根据外表特征,可把原核生物分为放线菌、细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等。
    2、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参与体液免疫的免疫细胞有B细胞、APC、辅助性T细胞、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参与细胞免疫的免疫细胞有细胞毒性T细胞、APC、辅助性T细胞和记忆T细胞。
    【小问1详解】
    分析图一可知,支原体有细胞膜、核糖体和DNA,没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故支原体属于原核生物。
    【小问2详解】
    分析图二可知,DC细胞摄取外来抗原的方式是胞吞,这一过程依赖细胞膜的流动性;DC细胞将抗原分解处理后,细胞外出现特定的物质能与辅助性T细胞上具有识别作用的受体结合,从而激发辅助T性细胞产生细胞因子,细胞因子作为信息分子,可以促进B细胞的分裂分化。
    【小问3详解】
    大量DC细胞负载上抗原信息后再回输给患者。这些DC细胞进入患者体内后,可以被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进而引起细胞毒性T细胞分裂、分化形成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T细胞,最终能使病原体裂解。同时产生的记忆T细胞还能使机体产生免疫记忆,具有防止疾病复发的功效,该免疫过程属于细胞免疫。
    【小问4详解】
    抗原呈递细胞(APC)具有强大的摄取、处理及传递抗原的能力,抗原呈递细胞包括B细胞、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性染色体组成
    外生殖器表现
    未做手术
    手术后
    XY
    雄性
    雌性
    XX
    雌性
    雌性
    血型
    A
    B
    AB
    O
    基因型
    IAIA或IAi
    IBIB或IBi
    IAIB
    ii
    组号
    额外添加物质
    炎症a调节细胞生长状况
    A

    无明显生长变化
    B
    HK-1

    C
    SP

    D
    腺体a缺失小鼠的血清

    E

    较于A组生长明显加快
    血型
    红细胞膜上抗原
    血清中天然抗体
    A型
    A抗原
    B抗体
    B型
    B抗原
    A抗体
    AB型
    A、B抗原
    O型
    A、B抗体

    相关试卷

    江西省_三新_协同教研共同体2023_2024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12月联考试卷pdf:

    这是一份江西省_三新_协同教研共同体2023_2024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12月联考试卷pdf,共8页。

    江西省“三新”协同教研共同体2023_2024学年高三生物上学期12月联考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江西省“三新”协同教研共同体2023_2024学年高三生物上学期12月联考试题含解析,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江西省“三新”协同教研共同体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生物试卷:

    这是一份江西省“三新”协同教研共同体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生物试卷,文件包含江西省“三新”协同教研共同体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生物试卷docx、生物学试卷参考答案1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3页, 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