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名著《唐诗三百首》整本书阅读基本知识 学案-2024-2025学年度初中语文(统编版)

    名著《唐诗三百首》整本书阅读基本知识 学案-2024-2025学年度初中语文(统编版)第1页
    名著《唐诗三百首》整本书阅读基本知识 学案-2024-2025学年度初中语文(统编版)第2页
    名著《唐诗三百首》整本书阅读基本知识 学案-2024-2025学年度初中语文(统编版)第3页
    还剩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名著《唐诗三百首》整本书阅读基本知识 学案-2024-2025学年度初中语文(统编版)

    展开

    这是一份名著《唐诗三百首》整本书阅读基本知识 学案-2024-2025学年度初中语文(统编版),共6页。学案主要包含了作者介绍,作品概述,文学常识,思想价值,艺术特色,阅读方法,阅读策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作者介绍】
    《唐诗三百首》的编选者蘅塘退士(1711-1778),原名孙洙,字临西,江苏无锡人,祖籍安徽休宁。他自幼家贫,性敏好学,寒冬腊月读书时,常握一木,谓木能生火可敌寒。乾隆十六年得中进士,历任卢龙、大城知县。为官清廉如水,爱民如子,又勤勉好学,书似欧阳询,诗宗杜工部,著有《蘅塘漫稿》。乾隆二十八年春,开始编选《唐诗三百首》。选诗标准是“因专就唐诗中脍炙人口之作,择其尤要者”。既好又易诵,以体裁为经,以时间为纬。《唐诗三百首》于清乾隆二十九年编辑完成,书的题目有的说脱胎于民谚“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有的说取自“诗三百”,说法各不相同。《唐诗三百首》被世界纪录协会收录为中国流传最广的诗词选集。
    【作品概述】
    《唐诗三百首》是一部流传很广的唐诗选集。唐朝(618年-907年)二百八十九年间,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云蒸霞蔚,名家辈出,唐诗数量多达五万余首。《唐诗三百首》共选入唐代诗人77位,计311首诗。书中入选的作品大多是唐代著名诗人的代表作,其中杜甫诗最多,有38首,王维诗29首,李白诗27首,李商隐22首,此外如孟浩然、刘长卿、韦应物、杜牧等也各选十多首。同时对每位诗人又能各取所长,例如李白多收其五、七古与乐府,岑参多收其歌行,李颀多收其七古,王昌龄多收其七绝,李商隐多收其律诗。除此之外,编者也注意到初唐、盛唐、中唐、晚唐不同时期在全书中的比重,注意到有些知名度不高的诗人的一些脍炙人口的作品。这就不但突出了重点,而且照顾到了全面,加上所选作品能注意通俗易懂,便于吟诵,因而选集诞生二百余年来,可谓家喻户晓、历久弥新,被视为诗歌初学者的最佳选择。
    【文学常识】
    五言古诗简称五古,是唐代诗坛较为流行的体裁。唐人五古笔力豪纵,气象万千,直接用于叙事、抒情、议论、写景,使其功能得到了空前的发挥,五古代表诗人有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韦应物等。
    七言古诗简称七古,起源于战国时期,甚至更早。现在公认最早的、最完整的七古是曹丕的《燕歌行》。南北朝时期,鲍照致力于七古创作,将之衍变成一种充满活力的诗体。唐代七古显示出大唐宏放的气象,手法多样,深沉开阔,代表诗人有李白、杜甫、韩愈等。
    乐府诗,又名汉乐府。乐府是自秦代以来设立的配置乐曲、训练乐工和采集民歌的专门官署,汉乐府指由汉时乐府机关所采制的诗歌。这些诗,原本在汉族民间流传,经由乐府保存下来,汉人叫作“歌诗”,魏晋时始称“乐府”或“汉乐府”。后世文人仿此形式所作的诗,亦称“乐府诗”。唐代诗人作乐府诗,有沿用乐府旧题以写时事,抒发自己情感的,如《塞上曲》《关山月》等;也有即事名篇,无复依傍,自制新题以反映现实生活的,如杜甫的《兵车行》《哀江头》等。
    五言绝句、七言绝句简称五绝和七绝,都是古典诗体中绝句的一种。五绝起源于汉,七绝起源于六朝,两者都在齐梁时期成型,初唐阶段成熟。唐代绝句气象高远,率真自然,达到了吟诵自由化的最高峰,名家有李白、王维、王昌龄、韦应物、杜牧、刘禹锡等人。
    五言律诗简称五律,是律诗的一种。五律源于五言古体,风格峻整,音律雄浑,含蓄深厚,成为唐人应制、应试以及日常生活中普遍采用的诗歌体裁。唐代五律名家数不胜数,以李白、王昌龄、王维、孟浩然、杜甫、刘长卿成就为大。
    七言律诗简称七律,是近体诗的一种,格律要求与五律相同。七律源于七言古体,在初唐时期渐成规模,至杜甫臻至炉火纯青。在唐代,七律圣手有王维、杜甫、李商隐、杜牧、罗隐等,风华绝代,辉映古今。
    【思想价值】
    《唐诗三百首》以诗人活动时间的先后为顺序,集合了唐代诗歌的精华。
    其中包括唐诗各个时期各个流派的代表作。其体裁和题材非常广泛,包括自
    然现象。政治动态、劳动和社会生活等,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唐诗的风貌,能
    够帮助读者体会唐诗的深层内涵。
    【艺术特色】
    1.最突出的特点在于诗体完备。
    2.题材多样,名家众多,且兼具小家名篇,很好地展现了唐诗概况。
    3.通俗易懂,雅俗共赏。
    【阅读方法】
    ①知人论世识
    “知人”就是要了解作者其人以及作者与作品的关系。诗人的生平、经历、境遇等都会在诗歌中有所体现,并形成诗人独特的创作风格和个性,决定着诗歌的特殊主题。如陶渊明的脱俗与田园情结,李白的大气豪放,王维的生活情趣,李清照的闲适与愁苦。
    “论世”就是要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诗人自身的经历与境遇离不开社会政治背景,了解他在什么情况下针对什么东西写作,也就是把诗作与写作的时代背景联系起来考察。诗歌作为典型的文学样式,其思想内容不可能不打上时代的烙印。比如,南北朝时代,北朝战乱频繁,加之北方少数民族性格粗犷剽悍,在诗歌中往往表现出尚武精神;南朝社会相对比较安定,故南朝诗多写男女相思。唐代社会安定,经济、文化高度繁荣,诗歌题材自然也就丰富多彩,有希望建立军功的、反映边塞生活的、描绘山水田园的,等等,达到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巅峰。鉴赏古典诗歌,一般要联系其写作背景,才能从深层次准确地而不是牵强附会地把握主题。
    ②字字研读解诗意
    ③圈点勾画做批注
    ④熟读精思能背诵
    ⑤诗作分类画导图
    【阅读策略】
    整体阅读
    1.理解诗歌内容。理解诗歌内容是阅读诗歌的基本要求。在阅读过程中,要认真阅读“作者介绍”“注释““评析”以及“辑评”中的文字,理解每一句诗的意思,进而把握整首诗的思想内容。
    2.把握诗歌的意象在我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如“月”“云”“梅”“柳”“竹”“菊”等,诗人常常通过这些意象传达思想情感。如“月”是唐诗中经常出现的意象。诗人往往借月抒发思乡怀人之情。一提到“月”,人们会很自然地想起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想起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想起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可以说,诗歌中的很多传统意象已经深深扎根在人们的心中。在阅读过程中,我们要关注诗歌的意象,并品味蕴含其中的思想情感。(1)可以着眼于整首诗的思想内容,体会意象所蕴含的情感,如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中“落花”意象的丰富内涵。(2)可以比较同一意象在不同诗歌中的不同意蕴,如骆宾王笔下的蝉和李商隐笔下的蝉的异同。(3)可以以某一意象为中心,这些意象又分别蕴含着怎样的思想感情,进而体会这些意象在表情达意上的丰富性。(4)可以着眼于某一种题材,如边塞诗、田园诗、送别诗等,看看这些题材中哪些意象出现得比较多,而诗人们借助这些意象又主要传达什么情感。
    3.品味诗歌语言古典诗歌的语言准确精炼、形象生动,又意蕴丰富、耐人咀嚼。在阅读过程中,我们要细心品味、揣摩诗歌语言,体会其丰富的内涵,感受蕴含其中的思想情感。诗歌语言有自身的特点。或因字数限制,或平仄、对仗、押韵等声律上的要求,或为了突出某种情感,或为了追求新意,或出于诗人的表达习惯等,诗歌常常会出现省略、倒装等语言现象。比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由第一句“松下问童子”,必然是有所问,而通过“言师采药去”可知,问的大概是“你的老师干什么去了”,此时一略。接着“只在此山中”的回答将问话“到哪里采药去了”隐含其中,此是再略。最后“云深不知处”,又包含着问句“采药是在山前?山后?山顶?山腰?”,此是三略。明明是几番问答,在诗人的笔下,竟精简成了二十字的小诗;这其中种种场景和意味,正留待读者去尽情琢磨或想象。而这个从留白到饱满的过程,即通过字面走进诗歌的过程。又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这几句诗都是几个意象的叠加,中间没有动词连缀,看起来似乎脱节了。而实际上我们阅读这些诗句的时候,就会从意象出发,寻找意象之间的联系,并通过想象一幅幅画面来“填补”空白,从而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这其实也是一种创造,而创造也让读者更加体会到阅读诗歌的乐趣。还有一些诗句因用韵或平仄的需要,有时存在词语颠倒的现象。如王维《山居秋暝》中的“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归浣女”“下渔舟”是“浣女归”“渔舟下”的倒装。杜牧《旅宿》中的“家书到隔年”即“家书隔年到”。对这样的诗句,适当调整语序,将有助于理解其意思。古典诗歌还讲究炼字。很多诗人在作诗时,会根据诗歌内容或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精当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杜甫的《春望》是我们熟悉的一首诗。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的“在”字极其平常,是说山河还存在着,还依然如故。这不正是我们日常所见之事物吗?但和“国破”联系起来,就有了深层含义:虽然山河还在,但过去的兴盛繁华已不在;山河好像没什么变化,但当时的社会面貌因战乱已发生了巨变。这个“在”正暗示了另一面的“不在”,含蓄而又沉痛地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遭受灾难的无限感慨。“深”字,本是春天草木繁茂、生机的表现,然而,此处却是“深”在城中,越“深”,越暗含因战乱而人迹罕至、杂草丛生、荒凉已久之景象。一个“深”字,更显诗人此时此刻目睹昔盛今衰的沉痛之感。对这些精妙传神的字词结合诗歌内容及意境,用心体会,细心揣摩。
    4.关注诗歌的表达技巧古人作诗,往往会运用一些表达技巧,比较常见的如比喻、拟人、对偶、夸张、借代等修辞手法,还有用典、衬托、渲染、对比、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托物言志等写作手法。如高适的《燕歌行》中“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通过强烈的对比,增强了讽刺的效果。如白居易的《琵琶行》,开篇用“枫叶荻花秋瑟瑟”作环境的烘托和渲染,传达出秋夜送客的萧瑟落寞之感。其中有一些表达技巧,金先生在“注释”或“评析”中也有所点拨,对于我们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情感,有很大帮助,阅读时可加以关注。
    5.体会诗歌的情感借诗言志,以诗抒怀,是古典诗歌的传统。情感是诗歌特别是抒情诗歌的核心,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是欣赏诗歌的重要内容。无论是理解内容,还是关注意象;无论是品味语言,还是分析表达技巧,都是为了更好地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理解诗歌内容,是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的基础。我们可以通过反复诵读,借助注释和解说等提示,理解诗歌内容,为体会诗歌情感打好基础。不同题材的诗歌所抒发的情感有所不同。如边塞诗,有的表现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雄心,有的表现亲人分离、兵士思乡的痛苦,有的则表现厌恶战争、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的批判等;而田园诗,则主要通过描写宁静自然的田园风光,表现诗人恬淡闲适的心境以及对田园生活的向往等;送别诗主要表现依依惜别、牵挂思念、嘱托宽慰等。其他还有羁旅行役诗、怀古咏史诗、咏物诗、宫苑诗、爱情诗、悼亡诗等题材。在阅读中,可以借助诗歌的题材特点,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用心体会诗人的情感。诗歌的意象,是寓“意”之“象”,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通过解读意象,往往能体会到诗歌的情感。如“雁”这个意象,鸿雁每年秋季南迁,春天北返,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或羁旅伤感之情;古代又有鸿雁传书的说法,因此也以鸿雁来指代书信,表现离别思念之情。王湾《次北固山下》中的“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归雁”传递“乡书”,表现了游子思乡之情。而杜甫《天末怀李白》中的“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则表现了杜甫对李白的惦念,急切盼望着李白的音讯。因此,在阅读中,我们要注意通过品读意象来体会诗歌的情感。语言是思想情感的外壳,我们要善于透过这个外壳去探寻其内在的韵味和情思。前文提到贾岛的《寻隐者不遇》,省略使这首诗语言简洁,但正如古人所说“言简而意丰”,简洁的诗句背后有着深沉的情感。寻访隐者而隐者不在,一般就自然离去了。而这首诗不然,知道隐者不在却不肯离去,一问再问甚至三问。几次问答,层层深入,表现出情感上的起伏:“松下问童子”时,充满希望;“言师采药去”,顿生失望;“只在此山中”,又萌生了一丝希望;“云深不知处”,则无可奈何了,且无可奈何之中似乎还有对隐者的无限遐想。诗歌的表达技巧是为表情达意服务的。诗人使用表达技巧是为了更好地抒发情感。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前两句写自己做客他乡,因佳节来临,更加想念亲人。后两句则是从对面写,是诗人想象中的情景。本来是自己想念亲人,却不承接一二句写自己如何想念亲人,而是写兄弟们如何想念自己。写兄弟们想念自己又不明说,而是设想了一个情景:今天是重阳节兄弟们到山上登高,在往头上插茱萸的时候,自然会感到少了一个人,他们一定会很惦记我这个作客异乡的人。这两句又从对面着笔,写兄弟们思念自己,这样自己思念亲人的情感就更加突出了。在抒情方式上,有的直抒胸臆,情感表达直接率真。如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等,读来痛快淋漓;又如裴迪《送崔九》中的“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则是对崔九的直接劝慰。直接抒情的诗句将作者的情感态度表现得清楚明白,相对容易把握。但大多数诗歌在情感表达上含蓄委婉,甚至曲折变化。有的借景抒情,如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作者借花鸟的落泪惊心,抒发乱世别离的悲凉;有的诗歌表现诗人思想情感上的矛盾,如李白的《将进酒》,既有怀才不遇的感叹,又有乐观通达的情怀,还流露出人生几何、当及时行乐的情绪;有的需要结合诗人的生平及创作背景,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对于抒情含蓄委婉的诗歌,我们要结合“注释”“评析”“辑评”“作者介绍”,也可以参考其他资料,细心解读,用心体会。
    6.边塞诗里的密码
    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旅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其高产期在“大唐盛世”,盛唐时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开疆拓土,不少文人或投笔从戎,或置身幕府,因而出现了蔚为壮观的边塞战争题材作品。边塞诗的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翰、王维等。
    边塞诗标题常含“塞”“征”“军”“塞上”“塞下”“征人”“从军”等字词,如柳中庸的《征人怨》、王昌龄的《从军行》、王维的《使至塞上》等。
    边塞诗常出现的地名有:轮台、夜郎、楼兰、阴山、瀚海、凉州、边关、玉门关等;常出现的少数民族的称呼有:胡、羌、羯、夷、吐谷浑等;常出现的乐器与乐曲有:羌笛、胡笳、琵琶等,《折杨柳》《落梅花》《关山月》等;常出现的与战争有关的器物有: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斧、刀、号角等;常出现的与边塞有关的景物有:大漠、烽烟、长城、黄沙、长云、雪山、黑山、孤城、大雁、战马等。
    边塞诗抒发的感情大致有:
    描摹边塞奇异风光,如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表现诗人投笔从戎、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如杨炯《从军行》中的“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歌颂将士奋勇杀敌、以身许国的豪情,如王昌龄《从军行(其四)》中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控诉战争的残酷,反映连年征战对广大人民生活的干扰和破坏,反对统治者穷兵黩武、拓土开边,如王翰《凉州词》中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二)专题阅读
    1.分体裁阅读
    按照目录中划分好的体裁来阅读,可以比较完整地认识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等不同体裁的诗歌的特点。比如,可以阅读所有的古体诗,包括五言的和七言的;可以阅读所有的律诗,包括五言的和七言的。阅读时,应注意不同体裁的诗歌在诗句长短、平仄、押韵、对仗等方面的特点。
    2.分题材阅读
    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可以按照边塞诗、田园诗、送别诗、羁旅行役诗、怀古咏史诗、咏物诗、爱情诗、宫苑诗等题材,将诗歌重新分类,进行专题阅读。这样有利于把握各种题材的诗歌在内容、表现手法、抒发情感等方面的特点。在按题材阅读时还要注意比较。如几首送别诗,李白的《金陵酒肆留别》《送孟浩然之广陵》,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维的《渭城曲》,可以从体裁、艺术手法、思想情感等方面进行比较阅读。如丘为的《寻西山隐者不遇》、释皎然的《寻陆鸿渐不遇》和贾岛的《寻隐者不遇》,同为寻隐者不遇诗,可以比较其思想内容、艺术手法等方面的异同。同学们可以组成阅读小组,一起选择诗歌,确定比较点,查阅资料,交流研讨,形成阅读成果。
    3.分诗人阅读
    本书所选诗歌按照体裁编卷,而很多诗人既写了古体诗,又写了乐府、律诗或绝句。我们可以以诗人为中心,集中阅读某位诗人的作品,看看他写了哪些内容,是如何写的,又抒发了哪些情感等。这样可以较好地把握这位诗人地诗歌特点个风格。同学们可以自己选择一位诗人进行专题阅读,也可以几个人组成阅读小组,分红合作,共同研读。

    相关学案

    名著《唐诗三百首》专题阅读—袖珍版唐诗选集叶聚—山水田园诗 学案-2024-2025学年度初中语文(统编版):

    这是一份名著《唐诗三百首》专题阅读—袖珍版唐诗选集叶聚—山水田园诗 学案-2024-2025学年度初中语文(统编版),共39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写作背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名著《唐诗三百首》专题阅读——袖珍版唐诗选集——叶聚——送别诗 学案-2024-2025学年度初中语文(统编版):

    这是一份名著《唐诗三百首》专题阅读——袖珍版唐诗选集——叶聚——送别诗 学案-2024-2025学年度初中语文(统编版),共43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写作背景,古诗译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名著《唐诗三百首》专题阅读——名句积累 学案-2024-2025学年度初中语文(统编版):

    这是一份名著《唐诗三百首》专题阅读——名句积累 学案-2024-2025学年度初中语文(统编版),共5页。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