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4-2025年新教材】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精品课件+学案
2024版新教材七上: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单元测试卷)
展开
这是一份2024版新教材七上: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单元测试卷),文件包含2024版新教材七上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单元测试卷原卷版docx、2024版新教材七上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单元测试卷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5页, 欢迎下载使用。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浙江良渚古城遗址发现了同时期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夏王朝二里头遗址有宫殿建筑群和手工业作坊。安阳殷墟有商王和奴隶主的大型墓葬区等。这些考古成果共同反映了( )
A.早期人类的进化和演变的规律B.奴隶制国家形成和分封制确立
C.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组织能力D.阶级社会内部权力和财产分配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浙江良渚古城遗址发现了同时期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夏王朝二里头遗址有宫殿建筑群和手工业作坊……大型墓葬区”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良渚古城遗址中的大规模的水利工程、二里头遗址中的宫殿建筑群和手工业作坊和殷墟中的大型墓葬区等,这些考古成果共同反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还反映了强大的社会组织能力,C项正确;题干中提供了多项遗址和建筑群内容,并没有反映早期人类的演进和变化规律,排除A项;良渚古城不属于奴隶制国家,排除B项;材料涉及了水利工程、宫殿建筑、大型墓葬区等,没有涉及权力和财产的分配,排除D项。故选C项。
2.学者余秋雨说:“废墟是昨天派往今天的使者,废墟让我们把地理读成了历史。”站在“殷朝废墟”上,我们可以读到的“历史”是( )
A.平王迁都洛邑B.发生“国人暴动”C.盘庚迁都D.禹建都阳城
【答案】C
【详解】通过材料信息殷朝废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朝时期盘庚迁都到殷,即现在的河南安阳地区,C项正确;平王迁都洛邑及今天的洛阳,排除A项;国人暴动发生于西周时期,是在西周的都城镐京,今陕西西安一带,排除B项;禹建都阳城是在现在的河南登封,排除D项;故选C项。
3.《孟子·告子》记载“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该材料反映了( )
A.天子与诸侯平等关系B.天子与诸侯敌对关系
C.天子与诸侯臣属关系D.天子与诸侯宗亲关系
【答案】C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和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建立诸侯国,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天子作战;材料中反映诸侯应对天子尽有述职的义务,如果不朝见天子将会受到降爵、削地、和武力惩罚,体现分封制下诸侯对天子应尽的义务,天子与诸侯是臣属关系,C项正确;分封制下诸侯对天子应尽一定的义务,平等关系和敌对关系不符合史实,AB项错误;只有部分被分封的王室和天子有宗亲关系,并不能代表全部,排除D项。故选C项。
4.下面思维导图反映的内容是( )
A.远古的传说B.原始农耕生活C.动荡的春秋时期D.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答案】C
【详解】依据题干的图片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代,出现了铁器,生产力发展,经济发展,诸侯国逐渐强大起来,王室衰微,分封的诸侯国不再听天子的命令,天子要依附强大的诸侯,为了夺取更多的土地、财产和人口,争当左右天下、支配别国的霸主,几个大的诸侯之间,展开了长期的争霸战争,C项正确;远古的传说与诸侯争霸、王室衰微无关,排除A项;原始农耕生活与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有关,排除B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与北京人、山顶洞人等有关,排除D项。故选C项。
5.据规定,诸侯国国君每5年就要朝见周天子一次。但据鲁史《春秋》记载,在242年间,鲁国国君朝见周天子只有3次,朝见晋国国君却多达20次。这反映了春秋时期( )
A.鲁国定期向周天子纳贡B.周王室地位衰微
C.周天子依附听命于诸侯D.诸侯间争霸不断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据规定,诸侯国国君每5年就要朝见周天子一次……在242年间,鲁国国君朝见周天子只有3次,朝见晋国国君却多达20次”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鲁国国君朝见晋国国君的次数明显多于朝见周天子的次数,这说明在鲁国国君看来,晋国国君比周天子重要,这从另外一个侧面表明,春秋时期,诸侯势力崛起,周王室衰微,B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反映了春秋时期随着诸侯壮大,周王室衰微的现象,据分封制要求,鲁国定期向周天子纳贡,但材料内容没有强调这方面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内容主要反映了周天子衰微,实力衰弱的现象,不代表周天子依附听命于诸侯,排除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各诸侯之间的争霸战争不断,但材料内容没有强调这时期各诸侯之间的战争,排除D项。故选B项。
6.观察下面两幅图,通过比较最能说明( )
A.建筑技术的发展B.手工工艺的提高
C.战争武器的改进D.生产力水平不断进步
【答案】D
【详解】根据图片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石斧和骨耜是石器时代的主要工具,生产力水平较为低下,而铁农具和牛尊体现了我国进入铁器时代,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D项正确;图片信息是生产工具,不能体现建筑技术的发展,排除A项;图片信息是生产工具,不能体现手工工艺的提高,排除B项;图片信息是生产工具,不能体现战争武器的改进,排除C项。故选D项。
7.从中华民族发展的角度来看,下列图片反映的史实( )
A.持续时间特别长B.带来了巨大伤亡
C.交战范围特别广D.促进了民族交融
【答案】D
【详解】根据地图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春秋争霸的过程中,有的诸侯国被灭掉,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 域不断扩展,与此同时,中原的“诸华”“诸夏” 在同周边的戎、狄、蛮、夷等民族长期交往和斗争中,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D项正确;图片没有体现“持续时间特别长”,排除A项;争霸战争带来了巨大伤亡,但地图无法体现,排除B项;争霸战争主要在各诸侯国之间展开,“交战范围特别广”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
8.下表为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实行的变法。表中措施( )
A.维护了周朝分封制度B.代表了农民阶级利益
C.瓦解了封建社会秩序D.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答案】D
【详解】据题干“魏国 :李悝变法 “食有劳而禄有功”,根据功劳和能力选官 ;楚国 : 吴起变法 “使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逐步废除旧贵族世官特权 ;秦国:商鞅变法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宗室贵族如果没有军功,不能享受公族特权”结合所学可知,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因此,表中措施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D项正确;维护了周朝分封制度与题意不符,题干反映的是各诸侯国的变法措施,分封制逐渐瓦解,排除A项;代表了农民阶级利益与题意不符,题干反映的实现维护的是地主阶级的利益,排除B项;瓦解了封建社会秩序说法错误,不涉及瓦解封建社会秩序,维护的是封建社会制度,排除C项。故选D项。
9.《史记▪河渠书》记载:“蜀守冰凿离堆,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材料描述的史实是( )
A.李冰修建都江堰B.黄帝发明船只
C.战国时使用铁器D.秦国变法
【答案】A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蜀守冰凿离堆,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并结合所学可知,描述的是李冰修建都江堰,A项正确;黄帝,名轩辕,与炎帝并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相传黄帝发明船只,但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B项;战国时使用铁器,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但与题干描述的都江堰不符,排除C项;秦国进行的商鞅变法,增强了秦国国力,为秦国统一中国奠定了重要基础,但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0.某校七年级学生在学习了“百家争鸣”一课后,结合教材内容和生活实际,围绕着如何遏制校园内“损害公物”行为进行分组讨论,产生了若干观点。其中哪个组的观点更为合理( )
A.儒家组:损害公物属于道德方面的问题,可以通过说服教育解决
B.法家组:损害公物属于犯罪行为,应依照法律条款惩处
C.道家组:损害公物属于无意识行为,可以让学生闭门修炼自行解决
D.墨家组:损害公物属于奢侈浪费行为,要大力提倡节俭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教材内容和生活实际”,儒家主张以德治国,损害公物属于道德方面的问题,可以通过说服教育解决,符合儒家观点和生活实际,A项正确;法家主张法治,损害公物属于违法行为,应依照法律条款惩处,但不符合生活实际,排除B项;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可以让学生闭门修炼自行解决,不符合生活实际,排除C项;墨家主张兼爱非攻,损害公物不属于奢侈浪费行为,与节俭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1.下表中内容反映出“百家争鸣”( )
A.推动了战国时期经济的繁荣B.导致了战国时期社会变革
C.对后世的思想文化影响深远D.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答案】C
【详解】根据题干表格中看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很多内容,如“文明”“和谐”“法治”等内容与春秋战国时期各家思想主张有渊源,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思想对后世思想文化的影响深远,C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且表格信息未反映百家争鸣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排除A项;生产力的发展导致了战国时期社会变革,B项表述错误,排除B项;表格反映了百家争鸣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联系,百家争鸣解放了人们思想,但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C项。
12.下框内容为某历史人物的嘉言懿行,下列名言或主张同属于该历史人物的是( )
A.人们与世无争,天下就能太平B.“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C.“兼爱”“非攻”D.治国要靠法令、权术和威势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有教无类”“不耻下问”“举一反三”和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孔子的思想主张,孔子还主张“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B项正确;老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人们与世无争,天下就能太平,排除A项;墨家主张“兼爱”“非攻”,排除C项;法家主张治国要靠法令、权术和威势,排除D项。故选B项。
13.甲骨文在研究汉字的形成和演变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从如图中可以得到的信息是甲骨文( )
A.完整记录中华古老文明的起源B.记录从山顶洞人到周朝的历史
C.已经具备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D.是年代最为久远、成熟的文字
【答案】C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和所学可知,甲骨文具备汉字的构成方法,如: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形声字等,是比较成熟的文字,说明甲骨文已经具备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C项正确;图中信息无法体现甲骨文记录了中华文明的起源,排除A项;甲骨文是商朝的文字,无法记录山顶洞人时期的历史,排除B项;年代最为久远的说法错误,在甲骨文之前,世界上已经出现了其他文字,排除D项。故选C项。
14.四川三星堆遗址出土的文物中,青铜尊、青铜鼎的造型,与中原青铜器的同类器型非常相似;作为祭祀仪仗的玉璋、玉璧、玉琮,与二里头、殷墟出土玉器几乎如出一辙。这说明( )
A.三星堆文明源于中原文明B.区域文明之间存在交流
C.蜀地文明的特色十分鲜明D.早期国家注重祭祀仪式
【答案】B
【详解】据材料“四川三星堆遗址出土的文物中,青铜尊、青铜鼎的造型,与中原青铜器的同类器型非常相似;作为祭祀仪仗的玉璋、玉璧、玉琮,与二里头、殷墟出土玉器几乎如出一辙”,结合所学,四川和中原(二里头、殷墟)位于不同区域,却出土了风格相似的文物,这可说明区域文明之间存在交流,B项正确;中华文明是多元起源的,三星堆文明受到中原文明的影响,但并不源于中原文明,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文明的共性,不是地方特色,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区域文明间的交流,无法体现早期国家注重祭祀仪式,排除D项。故选B项。
15.《夏小正》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科学文献之一,记载:“正月农纬厥耒,囿有见韭;三月摄桑,委扬,始蚕,祈麦实,越有小旱;四月囿有见杏;五月种黍、菽、糜时也。”这说明夏代历法( )
A.体系发展已趋于成熟B.催生了农时观念
C.与农业生产联系紧密D.适应了小农经济发展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夏代历法记载的是不同月份对应了不同的果蔬、农作物的生长,可见,夏代历法与农业生产紧密,C项正确;材料中未涉及夏代历法体系的发展,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涉及夏代历法和农时的关系,排除B项;小农经济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共20分)
16.(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谓小康。
——摘编自《礼记·礼运》
材料二 周人以同姓兄弟或姻姓亲信所封的诸侯国已非过去承认的原有邦国,而是以武力为背景,在原有众多邦国的地域内人为“插队”进去,新建的“殖民基点”,很像是“掺沙子”。这是鉴于殷商孤立而亡的教训,属于周的创造。分封出去的邦国,仍是“有其土、田、人民”的地方实体,并实行贵族世袭统治,地方拥有实权。
——摘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三 夏、商、周三朝是中国古代文明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时期……商、周政权的更迭如同夏、商政权的更迭一样,也是通过大规模的战争实现的。
——摘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写出“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的典型例子。“天下为家”的局面反映了什么制度的开始?(4分)
(2)材料二中“周的创造”是什么?结合所学说说,这一“创造”有何积极作用?(4分)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谈谈,夏、商、周三朝政权的更迭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2分)
【答案】(1)尧、舜、禹之间的禅让。世袭制。(4分)
(2)创造:在原有邦国的地域内建立诸侯国。
作用: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4)
(3)暴政导致亡国,只有实行仁政,才能使国家长治久安;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制度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等等。(2分)
【详解】(1)例子:结合所学,“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指的是禅让制,这一制度下的典型例子是尧、舜、禹之间的禅让。
制度:结合所学,“天下为家”的局面反映了世袭制的开始。
(2)创造:根据材料二“周人以同姓兄弟或姻姓亲信所封的诸侯国已非过去承认的原有邦国,而是以武力为背景,在原有众多邦国的地域内人为‘插队’进去,新建的‘殖民基点’,很像是‘掺沙子’”并结合所学可知,“周的创造”是实行分封制,在原有邦国的地域内建立诸侯国。
作用:根据材料二“分封出去的邦国,仍是‘有其土、田、人民’的地方实体,并实行贵族世袭统治,地方拥有实权”并结合所学可知,分封制下,有利于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政局,扩大西周的统治范围。
(3)启示:根据材料三“商、周政权的更迭如同夏、商政权的更迭一样,也是通过大规模的战争实现的”并结合夏、商、周三朝政权更迭的史实可知,暴政导致亡国,只有实行仁政,才能使国家长治久安,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等。
17.(10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大国争霸的背后就是经济实力的竞争,几乎所有的争霸落实到经济制度和经济政策层面;而黄河流域丰厚的土地资源为这一次农业扩张提供了天然的舞台;传统农业技术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推广,都强化农业的开发利用。
——引自贺耀敏著《中国古代农业文明》
材料二 春秋时期,山东诸小国为齐所并,河北、山西诸小国为晋所并,江淮、汉水诸小国为楚所并,西北诸小国为秦所并,使春秋初年百十个国家,缩减成几个大国。周边的蛮、夷、戎、狄不断袭扰中原;中原霸主也以“攘夷”相号召,与之进行斗争……华夏族与其他少数民族彼此犬牙交错,杂居共处。
材料三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史记·李斯列传》
(1)根据材料一,归纳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农业发展的原因。(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的积极作用。(2分)
(3)根据材料三并所学知识,分析商鞅变法的历史意义。(4分)
(4)根据以上材料,概括推动社会进步的因素。(2分)
【答案】(1)原因:诸侯国重视农业发展;黄河流域土地资源丰厚;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推广。(2分分)
(2)积极作用:出现了一些强大的诸侯国,加快了统一的步伐;促进了民族交融。(2分)
(3)历史意义:商鞅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4分)
(4)因素:国家政策,生产工具的改进,民族交融,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等。(2分)
【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一“大国争霸的背后就是经济实力的竞争,几乎所有的争霸落实到经济制度和经济政策层面;”得出诸侯国重视农业发展;根据材料一“而黄河流域丰厚的土地资源为这一次农业扩张提供了天然的舞台;”得出黄河流域土地资源丰厚;根据材料一“传统农业技术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推广,都强化农业的开发利用。”得出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推广。
(2)积极作用:根据材料二“……使春秋初年百十个国家,缩减成几个大国。”得出出现了一些强大的诸侯国,加快了统一的步伐;根据材料二“……华夏族与其他少数民族彼此犬牙交错,杂居共处。”得出促进了民族交融。
(3)历史意义:根据材料三“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4)因素:本题相对开放。根据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发展的原因可知,国家政策,生产工具的改进等推动社会进步,根据材料二春秋争霸的积极作用,可知民族交融推动社会进步,根据材料三商鞅变法的历史意义可知,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推动社会进步。故答案为国家政策,生产工具的改进,民族交融,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等。
石斧和骨耜
铁农具和牛尊
诸侯国
名称
部分措施
魏国
李悝变法
“食有劳而禄有功”,根据功劳和能力选官
楚国
吴起变法
“使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逐步废除旧贵族世官特权
秦国
商鞅变法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宗室贵族如果没有军功,不能享受公族特权
百家争鸣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儒家
仁义礼智信; 民为邦本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 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 诚信、友善
墨家
“兼爱”, 爱无差别等级
法家
“尚法”,依法治国
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
教育学生要“不耻下问”要求学生做到“举一反三”
……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初中人教版(2024)第6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优秀达标测试,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年七年级历史上册期中真题汇编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原卷版)(安徽专用),共29页。
这是一份2024年七年级历史上册期中真题汇编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解析版)(安徽专用),共5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