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文言文挖空训练(试卷)-高二语文上学期教材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汇总(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229223/0-1728378615903/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二单元文言文挖空训练(试卷)-高二语文上学期教材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汇总(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229223/0-1728378615966/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二单元文言文挖空训练(试卷)-高二语文上学期教材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汇总(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展开
这是一份第二单元文言文挖空训练(试卷)-高二语文上学期教材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汇总(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共4页。
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上文言文挖空训练出题人:周维维 审核人:刘坤 出卷日期:2024年9月28日《论语》十二章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 )无求安,敏( )于事而慎于言,就( )有道而正( )焉,可谓好学也已( )。”(学而)子曰:“人而( )不仁,如礼何( )?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子曰:“君子喻( )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子曰:“见贤( )思齐( )焉,见不贤而内( )自省也。”(里仁)子曰:“质( )胜文则野( ),文( )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雍也)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 )毅( ),任重而道远。仁以为( )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 ),不亦远乎?”(泰伯)子曰:“譬如为( )山,未成一篑,止( ),吾止也。譬如平地( ),虽覆( )一篑,进,吾往也。”(子罕)子曰:“知( )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颜渊问仁。子曰:“克( )己复( )礼为仁。一日( )克己复礼,天下归( )仁焉。为仁由( )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 )斯( )语矣。”(颜渊)子贡问曰:“有一言( )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 )‘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 ),可以观( ),可以群( ),可以怨( )。迩( )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大学之道》大学之道( ),在明( )明德( ),在亲民( ),在止( )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 ),静而后能安( ),安而后能虑( ),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 )其家;欲齐其家( )者,先修( )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 )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 )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 )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 );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 )天子以至于庶人( ),壹( )是皆以修身为本(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 )之心。先王有不忍( )人之心,斯( )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 )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 ):今人乍( )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chù)惕( )恻隐( )之心,非所以内(nà)交( )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yāo)誉( )于乡党朋友也,非恶(wù)( )其声而然( )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wù)( )之心,非人也;无辞让( )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 )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 )也。有是四端而自谓( )不能者,自贼( )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 ),泉之始达( )。苟( )能充之,足以保( )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老子>四章》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 )埴( )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 ) 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第十一章)企( )者不立,跨者不行( ),自见( )者不明( ),自是( )者不彰( ),自伐( )者无功,自矜( )者不长(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 ),物( )或恶( )之,故有道者不处( )。(第二十四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 )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 )者寿。(第三十三章)其安易持,其未兆( )易谋( ),其脆易泮( ),其微( )易散。为( )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九层之台,起于累( )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 ),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 )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 )难得之货,学不学,复( )众人之所过( ),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五石之瓠惠子谓( )庄子曰:“魏王贻( )我大瓠( )之种,我树( )之成而实( )五石。以盛水浆,其坚( )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 )大也,吾为( )其无用而掊( )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 )矣。宋人有善为不龟( )手之药者,世世以( )洴澼絖( )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 )之曰:‘我世世为洴澼( )絖 ( ),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 )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 )吴王。越有难,吴王使( )之将( )。冬,与越人水( )战( ),大败越人,裂( )地而封( )之。能不龟手一( )也,或( )以( )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 )有五石之瓠,何不虑( )以为大樽而浮( )乎( )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 )也夫!”翻译重点语句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第十一章) 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答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上文言文挖空训练《论语》十二章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居住的环境)无求安,敏( 勤勉 )于事而慎于言,就(靠近,接近 )有道而正(匡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同“矣”,句尾语气词表陈述,相当于“了”)。”(学而)子曰:“人而(如果)不仁,如礼何(怎样对待礼呢;如…何:固定句式,译为“怎样…呢?,对…怎么办? )?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子曰:“君子喻(知晓、明白)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子曰:“见贤(形作名,有德行的人)思齐(与......看齐)焉,见不贤而内(内:名作状,在心里 )自省也。”(里仁)子曰:“质(质朴、朴实)胜文则野(粗野鄙俗),文( 文采、华美 )胜质则史( 虚饰、浮夸 )。文质彬彬( 文质兼备、配合适当的样子 ),然后君子。”(雍也)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 广、大,这里指志向远大 )毅( 坚强 ),任重而道远。仁以为( 把…作为 )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 停止 ),不亦远乎?”(泰伯)子曰:“譬如为(堆积 )山,未成一篑,止(停止 ),吾止也。譬如平地(填平洼地 ),虽覆(倾倒 )一篑,进,吾往也。”(子罕)子曰:“知(同“智” )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颜渊问仁。子曰:“克( 约束 )己复(归复)礼为仁。一日(一旦)克己复礼,天下归(称赞)仁焉。为仁由(依靠)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条目、细则)。”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实践)斯(这)语矣。”(颜渊)子贡问曰:“有一言(一个字 )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 大概 )‘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指激发人的感情 ),可以观(指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可以群(指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可以怨( 指讽刺时政 )。迩( 近 )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大学之道》大学之道( 宗旨 ),在明( 彰显)明德(美好的德行),在亲民( 亲近爱抚民众 ),在止( 达到)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 心不妄动 ),静而后能安(性情安和 ),安而后能虑( 思虑精祥 ),虑而后能得(处事合宜)。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 使…整齐有序)其家;欲齐其家(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 )者,先修(修养 )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使端正 )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 使…真诚 )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获得知识 )。致( 获得 )知在格物( 推究事物的原理 )。物格而后知至(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 从 )天子以至于庶人(普通百姓),壹( 一律,一概 )是皆以修身为本(本源、根本)。《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 怜爱别人 )之心。先王有不忍(狠心,忍心 )人之心,斯(那么,就 )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 施行 )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 之所以 .......的 ):今人乍( 突然)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chù)惕(惊骇,恐惧 )恻隐( 哀痛,怜悯 )之心,非所以内(nà)交( 结交。 内:同“纳”)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yāo)誉( 博取名誉。要:求取 )于乡党朋友也,非恶(wù)( 厌恶 )其声而然( 这样 )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wù)( 对自己不善感到羞耻、对他人不善感到憎恶 )之心,非人也;无辞让( 谦逊推让 )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 萌芽,发端 )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四肢)也。有是四端而自谓( 认为 )不能者,自贼(伤害 )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同“燃” 燃烧 ),泉之始达(流通,指泉水涌出)。苟(如果)能充之,足以保(安定)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老子>四章》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功用 )。埏(揉和 )埴(黏土)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门窗 ) 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第十一章)企(踮起脚)者不立,跨者不行(行走不稳),自见(同“现”,显露)者不明(显明 ),自是(认为……正确)者不彰(彰显),自伐(夸耀)者无功,自矜(夸耀)者不长(长久)。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同“形”),物( 人,众人 )或恶( 厌恶 )之,故有道者不处(为,做)。(第二十四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 勤勉 )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消亡)者寿。(第三十三章)其安易持,其未兆(没有显露迹象)易谋(解决),其脆易泮(同“判”,分离 ),其微( 细微 )易散(散失)。为(做)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比喻极其细微的事物 );九层之台,起于累( 土筐 )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 顺应自然,不求有所作为 ),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接近)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以……为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弥补,补救)众人之所过( 过错 ),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五石之瓠惠子谓(对……说)庄子曰:“魏王贻( 赠送 )我大瓠(葫芦)之种,我树(种植)之成而实(充满,填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坚固程度)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内中空虚而宽大的样子 )大也,吾为(认为)其无用而掊(击破)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大的东西)矣。宋人有善为不龟( 同“皲”,皮肤冻裂 )手之药者,世世以(把)洴澼絖(漂洗丝絮)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商量)之曰:‘我世世为洴澼(漂洗)絖 (丝絮),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卖出)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同“悦”,取悦)吴王。越有难,吴王使(派遣)之将(领兵,带兵打仗)。冬,与越人水(在水上)战(作战),大败越人,裂(分割)地而封(封赏)之。能不龟手一(同样,一样)也,或(有的人)以(因此)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对对方的尊称,你)有五石之瓠,何不虑(用绳结缀)以为大樽而浮(浮游)乎(相当于“于”,在)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比喻不通达的见识)也夫!”翻译重点语句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孔子说:“早晨得知真理,当晚死去都可以啊。”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孔子说:“君子知晓的是义,小人知晓的是利。”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孔子说:“看见贤能的人就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能的人就在心里反省自己(有没有同他类似的毛病)。”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曾子说:“士不可以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们责任重大,路途遥远。把实现人道作为自己的责任,这不是很重大吗?一直到死方才停止,这不是很遥远吗?”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显美德,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使人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万物都有本有末,凡事都有始有终。知道事物的先后次序,那就是接近(大学的)宗旨了。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古代想要彰明美德于天下的人,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获得知识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推究了事物的原理而后才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从天子直到平民,一概都以修养自身作为根本。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三十根辐条聚集到一个车毂当中,车的功用正是产生于车毂中空地方的无。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第十一章)所以“有”(车子、器皿、房屋)供人方便利用,正是“无”起了作用。 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自我显露的人不能显明,自以为是的人不能彰显,自我夸耀的人不能建功,自我夸耀的人不能长久。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这些(行为)用道的观点来看,就叫做剩饭、赘瘤,人们常常厌恶它们,所以有道的人不这样做。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知道满足的人能够富有,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能够长久,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长寿。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事物安然未生变的时候容易持守,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事物脆弱的时候容易分离,事物细微的时候,容易散失。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在事情未发生时就做,在祸乱没有产生的时候就处理妥当。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一般人做事情,常在接近成功时失败。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审慎面对事情的终结,一如开始时那样,就不会失败。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所以圣人想要常人不想要的,不珍重难得的货品,学习常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犯的过错,以辅助万物的自然变化而不加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