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免费同步测试题
展开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基础过关练
题组一 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1.有学者援引“漠然无为,而无不为也;澹然无治,而无不治也”以总结汉初统治思想。据此判断,汉初统治者吸收了先秦时期( )
A.法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儒家思想
2.徐天麟在《西汉会要》中说:“汉祖龙兴,取周秦之制而兼用之,其亦有意于矫前世之弊矣。”这里为“矫前世之弊”而采取哪一措施( )
A.废除宗法制
B.实行郡国并行体制
C.加强皇帝制
D.实行三公九卿制
3.汉高祖刘邦在剪除了异姓王之后,又陆续分封了一批同姓诸侯王管理地方。汉高祖的做法意在( )
A.用同姓王抑制异姓王
B.确保政权长治久安
C.吸收秦朝灭亡教训
D.争取同姓亲族支持
4.阅读下图“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的对比”,判断其反映的社会问题( )
A.诸侯国势力强大威胁着中央王朝
B.王国数量大大增加
C.“推恩令”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西汉王朝四分五裂
题组二 西汉的强盛
5.西汉初年,诸侯“连城数十,地方千里”,轻则骄奢淫逸,重则联手对抗中央。汉武帝为解决这一问题所采取的措施是( )
A.统一铸造货币
B.颁布“推恩令”
C.推行儒学教育
D.建立刺史制度
6.“汉朝实行的察举制度,有各种名目,有的叫孝廉(能尽孝道,做事正直),有的叫茂材异等(才学出众),有的叫贤良方正(品性贤良,行为端正),有的叫孝悌力田(孝父母、爱兄弟、勤恳种田)等等。”据此,下列对汉朝选官标准的判断,说法最全面的是( )
A.以孝廉为标准
B.以才学为标准
C.以品德和才学为依据
D.以贤良方正为依据
7.清朝史学家赵翼说:“西汉开国功臣多出于亡命无赖,至东汉中兴,则诸将帅皆有儒者气象。”出现“儒者气象”是因为( )
A.孔子主张“有教无类”
B.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C.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D.“五经”的流传
8.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铁器、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以及铸铁术、穿井法、造纸术都先后西传。同时,中亚、西亚的土特产也陆续传到中国。这反映出“丝绸之路” ( )
A.推动了沿线地区经济的发展
B.成为中西交通的主要通道
C.促使中国成为世界经贸中心
D.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题组三 东汉的兴衰
9.东汉的建立者励精图治,使国家出现了“光武中兴”的盛世局面。但好景不长,东汉中后期,国家却走向衰落,主要原因是( )
A.皇帝幼龄即位 B.外戚宦官专权
C.黄巾军大起义 D.地方军阀割据
10.“发如韭,剪复生;头如鸡,割复鸣。吏不必可畏,小民从来不可轻。”这首东汉末年的民谣反映了( )
A.当时人民的愤怒情绪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B.当时统治者对人民的蔑视和仇恨
C.当时人民的彷徨和苦难
D.当时统治者害怕人民起来进行起义的畏惧情绪
题组四 两汉的文化
11.鲁迅先生曾称誉《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下列关于《史记》的表述,正确的是( )
A.记述了从秦始皇到汉武帝时期的主要史事
B.由史学家班固所著
C.首创纪传体通史体裁
D.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12.蔡伦被当今世人誉为“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之一,人类“有史以来最佳发明家”之一,是因为他( )
A.修筑都江堰 B.发明印刷术
C.改进造纸术 D.编著《天工开物》
能力提升练
题组一 唯物史观
1.()《史记·平准书》记载:“(汉武帝初年)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是由于( )
A.推行郡国并行制 B.“汉承秦制”
C.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D.颁布“推恩令”
2.()汉初平定“七国之乱”后,汉景帝重新对诸侯王国进行了调整,如对参加叛乱的吴、楚等七国依其不同情况加以分别处置,继续大力推行削藩政策,令“诸侯不得复治国”,废除诸侯王国的相关经济特权等。这些做法( )
A.使王国失去了割据的物质基础
B.调整了中央和地方的行政体制
C.使诸侯国与朝廷的矛盾尖锐化
D.有利于“大一统”局面的重建
3.()有学者曾说:“战国以来存在着强大的城市化与商业化进程,其中隐含的种种可能,在汉代帝国复杂的政治与社会演变中遭到了窒息。”这主要是因为汉代( )
A.农业经济相对发达
B.战争导致经济衰落
C.盐铁官营阻碍进程
D.内乱加剧政局动荡
题组二 历史解释
4.()从汉初崇尚黄老之学,到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变化反映了( )
A.春秋以来思想自由局面的结束
B.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与利益的冲突
C.董仲舒对儒家思想的发展创新
D.从恢复国力到加强集权的政治转变
5.()1900年,瑞典人斯文·赫定在新疆楼兰遗址中发现了魏晋纸本文书,大多为麻纸。1933年,考古学家黄文弼在新疆罗布泊更挖出西汉麻纸。由此推知( )
A.西汉时纸已传到西域
B.造纸技术最早发明于新疆
C.汉代造纸业十分发达
D.魏晋时期新疆普遍使用麻纸
题组三 时空观念
6.()西汉初,文人创作群体以诸侯王为中心,创作多是抒发怀才不遇之情;西汉中叶以后,创作群体逐渐转移到以朝廷为中心,创作内容多是渲染皇帝的尊严或者描写帝王游猎的宏大场景。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央权威的加强 B.儒学正统地位形成
C.选官制度的变革 D.文化专制空前加强
7.()东汉改西汉御史大夫为司空,不负监察之责,而将御史大夫属下的御史中丞改任御史台长官,负责监察百官。这一改变意在( )
A.减少决策失误 B.建立强有力的监察系统
C.加强君主权力 D.对官员进行有效监督
题组四 综合分析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是时天子问匈奴降者(投降的人),皆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月氏王)头为饮器,月氏遁逃而常怨仇匈奴,无与共击之(匈奴)。汉方欲事灭胡(匈奴),闻此言,因欲通使(月氏)。道必更(经过)匈奴中,乃募能使者。骞以郎应募,使月氏。
——《史记·大宛列传》
材料二 开凿于初唐时期的莫高窟第323窟绘有张骞出使西域图。该图讲述的故事是汉朝军队击败匈奴,获得两尊金人,却不知道这是什么神,皇帝于是派张骞出使西域,寻访金人的来历。
——摘编自沙武田《角色转换与历史记忆——莫高窟
第323窟张骞出使西域图的艺术史意义》
材料三 2015年底江西省南昌市汉武帝之孙海昏侯刘贺墓的发掘震动全国。墓中出土了有孔子及其弟子画像、生平故事的屏风和竹书《论语》等珍贵文物上万件。
——摘编自相关考古发掘报道
(1)材料一中“天子”是谁?“骞以郎应募,使月氏”的目的是什么?材料一《史记》的作者是谁?该书的历史地位如何?
(2)材料二中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是什么?张骞出使西域有哪些历史意义?
(3)材料三出土文物反映了墓主人推崇什么思想?这可能与汉代哪一项政策有关?该政策带来了什么影响?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
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基础过关练
1.B | 2.B | 3.B | 4.A | 5.B | 6.C | 7.C | 8.D | 9.B | 10.A | 11.C | 12.C |
1.B 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漠然无为,而无不为也”“澹然无治,而无不治也”可以判断这符合道家的思想特征。故选B。
2.B 本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语“取周秦之制而兼用之”,结合所学可知,西汉初期实行郡国并行体制,故B项正确。
3.B 据题干可知,汉初剪除异姓王分封同姓王,维护了统治,B项正确。材料表明异姓王已经剪除不存在“抑制”,排除A项;C、D两项与题干设问没有必然的逻辑关系,排除。
4.A 从“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的对比”可以看出,汉初分封的诸侯王势力逐渐膨胀,对中央王朝构成了严重威胁。因此,A选项符合题意。
5.B 据题干所给的“诸侯”“对抗中央”等关键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汉初分封的诸侯国已具有一定的势力,严重威胁中央集权。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接受了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下令要求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以削弱其势力。故选B项。
6.C 由材料“茂材异等(才学出众)”“孝悌力田(孝父母、爱兄弟、勤恳种田)”等信息可以看出汉代选官标准是以品德和才学为依据的。故选C。
7.C 依据“西汉开国”“东汉中兴”等信息可知,经过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故选C项。A、B、D三项均与材料无关,排除。
8.D 据材料,中国的产品与技术先后西传,同时,中亚、西亚的土特产也陆续东传可知,“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故D项正确。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与材料内容不一致,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丝绸之路”是中西通道,但没有体现出是“主要”通道,排除B项;就材料无法得出中国成为世界经贸中心的结论,排除C项。
9.B 东汉中后期走向衰落的原因是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故选B项。
10.A 材料信息“剪复生”“割复鸣”“吏不必可畏,小民从来不可轻”等信息可知A项正确。
11.C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首创纪传体通史体裁,C项正确。
12.C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蔡伦在总结前人造纸经验的基础上,改进造纸术,降低了造纸的成本,同时提高了纸的产量和质量,为人类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明的进步作出了杰出贡献,故C项正确。
能力提升练
1.C | 2.D | 3.C | 4.D | 5.A | 6.A | 7.C |
1.C 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经济发展,材料的信息体现了这一点,故选C项。
2.D 据材料可知,汉景帝采取相关措施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统治,故D项正确;据所学可知,当时诸侯在封地内仍保留着较大的自主权,并未丧失割据的物质基础,排除A项;汉景帝削藩并未改变汉初地方体制,排除B项;通过削藩,汉朝中央加强了对诸侯国的控制,排除C项。
3.C 农业的发达能够为商业与城市化进程提供原料和动力,而不会使其遭到窒息,故A项错误;B项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故B项错误;盐铁官营等经济政策阻碍了个体商业的发展,更使得城市化进程被大大延缓,故C项正确;D项不是其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
4.D 汉初社会经济破坏严重,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尊奉道家的“黄老之术”,即“无为而治”的思想;到了汉武帝时期,西汉的经济实力得到恢复和增强,国力强盛,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形势,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所以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项正确;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5.A 据材料可知,西汉时期纸已传到西域,故A项正确;B项与史实不符,故错误;材料无法体现造纸业十分发达,故C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魏晋时期新疆普遍使用麻纸,故D项错误。
6.A 据材料文人创作从以诸侯王为中心转移到以朝廷为中心,内容多为渲染帝王可知,中央权威加强,A项正确;“儒学正统地位”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C、D两项与题干设问没有必然的逻辑关系,排除。
7.C 东汉政府把地位较高的御史大夫改为司空,而以地位较低的御史中丞改任御史台长官,此举更便于皇帝控制监察机构,加强君主权力,故选C项。
8.答案 (1)天子:汉武帝。目的:联络月氏夹击匈奴。作者:司马迁。地位:首创纪传体通史体裁。
(2)目的:寻访金人的名号及来历。意义: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加强了中原与西域各国的联系。
(3)思想:儒家思想。政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影响:儒家思想被确立为历代王朝的正统思想,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解析 第(1)问汉武帝时,为了联合月氏夹击匈奴,派张骞前后两次出使西域。西汉时期司马迁著《史记》一书,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时期的主要史事,首创纪传体通史体裁。第(2)问根据材料二中的“……获得两尊金人,却不知道这是什么神,皇帝于是派张骞出使西域,寻访金人的来历”可见,材料二认为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是寻访金人的名号及来历。张骞通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加强了中原与西域各国的联系。第(3)问根据材料三中的“墓中出土了……上万件”可看出墓主人推崇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为了实现大一统,在思想上,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被确立为历代王朝的正统思想,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同步测试题: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同步测试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史记》载,易中天认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历史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随堂练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随堂练习题,共6页。
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课时练习: 这是一份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课时练习,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清朝学者赵翼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淮南子》认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