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讲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讲义)(含答案) 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
展开目录
TOC \ "1-4" \h \u
01 考情透视·目标导航 \l "_Tc5956" PAGEREF _Tc5956 \h 2
02 知识导图·思维引航 \l "_Tc21940" PAGEREF _Tc21940 \h 3
03 考点突破·考法探究 \l "_Tc9850" PAGEREF _Tc9850 \h 3
\l "_Tc19924" 考点一 整体性原理 PAGEREF _Tc19924 \h 3
知识梳理 \l "_Tc4339" PAGEREF _Tc4339 \h 3
\l "_Tc18816" 知识点1 自然环境要素及整体的形成 PAGEREF _Tc18816 \h 3
\l "_Tc20940" 知识点2 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 PAGEREF _Tc20940 \h 5
\l "_Tc15363" 知识点3 要素间相互影响 PAGEREF _Tc15363 \h 6
\l "_Tc26939" 知识点4 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PAGEREF _Tc26939 \h 7
核心突破 \l "_Tc32364" PAGEREF _Tc32364 \h 10
\l "_Tc1793" 考点 自然环境整体性原理的应用 PAGEREF _Tc1793 \h 10
\l "_Tc30905" 题型01 要素之间的影响 PAGEREF _Tc30905 \h 14
\l "_Tc5466" 题型02 分析区域间环境联系 PAGEREF _Tc5466 \h 14
\l "_Tc28040" 热点应用 PAGEREF _Tc28040 \h 15
\l "_Tc4217" 01 地形的影响 PAGEREF _Tc4217 \h 15
考点一 整体性原理
知识点1 自然环境要素及整体的形成
1.自然环境的要素组成
自然地理环境由地貌、气候、水文、土壤和生物等要素组成,每种自然地理要素都有各自的结构和功能,在自然地理环境的形成和演化过程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气候是较活跃的自然地理要素之一。大气过程支配着海陆间的水循环和地表的热量平衡。
土壤是结合无机界和有机界的纽带,是联系其他要素的关键环节。
水文:各种水文过程是自然界内部相互联系的纽带。
地貌直接或间接影响其他自然地理要素,使它们发生不同的反应和变化。
地貌又是其他自然地理要素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转化的主要场所。
生物:动物的存在使自然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能量利用更加充分,物质循环的速度更快;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使自然界中的无机物质合成为有机物质,并把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储藏在有机物质之中,使无机界和有机界成为一个整体,保证了自然地理环境的稳定发展。
自然地理环境由自然地理要素组成,每一要素都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2.自然环境整体性的形成
自然环境各组成要素或各组成部分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的有机整体。
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是自然地理过程的本质和核心,构成了自然环境整体性的基础。
地理环境中的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意义:
认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对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自然地理环境变化的预测、自然区划、生态环境保护和区域开发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认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对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自然地理环境变化的预测、自然区划、生态环境保护和区域开发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自然环境整体性特征对生产、生活的警示意义及应采取的措施
警示意义:从空间上看,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是客观现实;从时间上看,自然环境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因此,人类在生产、生活活动中,必须考虑陆地环境的整体性特征,否则会使环境因子发生一系列的异常,造成各种各样的灾害。
人类应采取的措施: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决定了在协调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时,要用动态的、联系的、立体的、综合的思维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人类活动不仅要遵循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规律,还应预测受人类活动影响后的自然环境的发展变化趋势。
知识点2 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
自然环境作为一个系统,在各自然环境要素共同作用下,拥有了整体功能
自然环境的功能既包括自然要素的自身功能,也包括整体功能。
(1)生产功能
自然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生产功能,生产功能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
在光合作用过程中,植物提供叶绿素,大气提供热量和二氧化碳,土壤及水圈、岩石圈提供水分及营养盐,通过光合作用,生产出有机物
注意:生物、大气、水、土壤、岩石及地貌的不同组合,生产功能强弱有明显差异
相邻的坡地与平地,坡度、太阳辐射、水分条件、土壤肥力、风化物粗细等也不同,共同影响着土地的生产功能,即使生长同种植物,生物量也有较大差别
(2)稳定功能
概念:指自然环境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环境具有能够自我调节、保持性质稳定的功能,也称为平衡功能。各地理要素本身不具备此功能,但自然地理环境拥有此功能。
案例:大气二氧化碳含量的稳定效应
人类活动增加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但大气本身不具有消减二氧化碳的功能
自然环境主要通过以下两个途径来削减:
其一,植物与大气的碳交换,把碳保存在植物体及土壤中
其二,通过海一气相互作用,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海水中溶解的钙相结合,形成沉淀,这是消减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的最主要途径。
这样,通过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碳交换,部分实现了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
自然环境整体功能的意义:自然环境的生产功能、稳定功能等,保证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协调人地关系,必须充分考虑不同区域自然环境生产功能和稳定功能的差异。
知识点3 要素间相互影响
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
(1)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2)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
(3)某一要素的变化,不仅影响当地的整个自然地理环境,还会对其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一定影响。
知识点4 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表现:自然环境的统一演化和要素组合;自然环境对干扰的整体响应。
1.自然环境的统一演化和要素组合
(1)自然要素的特点
变化性:自然要素每时每刻在变化
案例:在流水侵蚀下,高原的峡谷不断拓宽,高原面萎缩,逐步演化为山地。山地逐步侵蚀为丘陵,进而演化成平原。
统一性:一个要素的演化必然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各个要素的演化是统一的。
例如,山地演化为丘陵的过程中,坡面变缓,地表径流减少,水土流失减弱,土壤逐渐变厚,植被更为发育,大气湿度有所增加。
(2)自然环境统一演化的意义
自然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保证了自然环境要素之间的协调,形成了阶段性的自然要素组合。
案例1:黄山“四绝”的形成:黄山“四绝”组合就是花岗岩断块山形成与演化过程中特定阶段的组合。
花岗岩岩体沿节理风化,造就“怪石”。
山体高大,气流抬升强烈,形成“云海”。
岩缝间缺水少土,黄山松发育不良成为“奇松”。
岩浆上涌加热地下水,形成“温泉”。
案例2:湿润区湖泊演化为陆地的过程
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是地貌、气候、生物、土壤、水文等要素统一演化的过程。
2.自然环境对干扰的整体响应
整体响应:某一自然要素受到外部干扰发生变化,进而改变了该要素与其他要素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使得其他要素发生连锁变化,最终导致整个自然环境发生改变。
牵一发而动全身
响应特点:
①与自然环境普遍存在的演化相比,(人为)干扰下的环境变化多为快速的,各要素变化也不同步。例如山地侵蚀为丘陵的过程中,植被由灌草演化为森林,可能需要上千万年,而遭受火灾干扰后,植被由灌草演化为森林可能只需几十年;
②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干扰不断增强。干扰的后果被放大,环境变化也越来越快,环境的快速变化往往不利于人类的适应。
案例:森林过度采伐导致东北自然环境的整体变化
东北林区北部为寒温带针叶林,南部为针阔叶混交林和温带落叶阔叶林
经过100多年的大规模采伐,至20世纪末,东北林海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森林面积锐减
森林面积锐减导致
①土壤缺乏枯枝落叶的补给,土壤肥力下降
②水土流失加剧,地面沟谷纵横
③土层变薄,岩石裸露,岩石风化速度加快
④滞水功能降低,降水时易形成洪水,无降水时河流水量锐减甚至断流
3.整体性的表现小结
青藏高原的隆起(地形地貌),阻挡了西伯利亚南下气流(大气),导致中亚、西亚干旱区的细小粉尘随冬季风(大气)向东输送,逐渐沉积,形成黄土高原(地形地貌)。黄土高原土质疏松(土壤),极易受流水冲蚀,泥沙随流水汇入黄河,被流水搬运到下游(水文),由于流速变慢,逐渐淤积,形成“地上河”,造成严重水患(生态环境问题)。颗粒更小的泥沙则注入渤海,致使河口向海延伸。这一系列的过程彼此间连成一根长链,其间发生着物质、能量运动,产生多方面的生态环境效应。
考点 自然环境整体性原理的应用
1.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要素分析法
(1)环境特征的一致性
自然环境各要素与环境整体特征是协调一致的。自然环境的总体特征一般由地貌和气候(特别是气候)决定并体现,如我国西北地区干旱、半干旱和青藏地区高寒的特征。
第一步,根据区域的地理位置和地貌确定气候类型和特征。
第二步,概括出自然环境的总体特征。
第三步,与环境总体特征相联系,逐一分析其他要素的特征。以我国西北地区的环境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的关系为例:
(2)要素的内在关联性
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任何一个要素的变化,都可能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况的变化,即“牵一发而动全身”。以滥伐森林引起的生态环境破坏为例:
(3)发生发展的统一性
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变化会影响到其他区域。
案例①:在河流上、中游地区滥伐森林,导致水土流失,会对下游地区的自然环境产生影响。
案例②:青藏高原隆起对东亚、南亚、中亚、西亚的自然环境产生巨大影响。
2.自然环境整体性原理的应用
明确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两类答题思路
(1)以自然地理环境中某要素的变化为切入点,运用整体性原理分析它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该类型试题答题思路一般为:
(2)从因果关系角度分析。该类型试题答题思路一般为:
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应用的分析思路
分析区域环境的变化过程及特点“牵一发而动全身”
例:分析某地区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对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的影响。
[关键词] 气候 地貌 植被 水文 土壤 生态环境
[答题思路] 当××要素发生变化后,其他的××随之发生变化。例如当砍伐森林(植被)后,地表拦截大气降水(气候)的功能下降,下渗减少,地表水(水文)汇流速度加快,对土壤的侵蚀加强,极易造成水土流失(地貌),由此导致土壤贫瘠;植被破坏后,光合作用减弱,吸收二氧化碳减少,影响大气的成分,这样的连锁反应,最终导致整个自然地理环境的改变,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掌握地理环境整体性四大应用
(2024·全国甲卷)阿拉斯加某冰川前端(61.5°N,142.9°W附近)的冰面上,呈斑块状分布着少量的矿物质,并生长着一种苔藓球。这种苔藓球内部由生物体和有机残体交织,形成相对独立的生存环境。它们靠暖季在冰面上滚动方能维持生存,被形象地称为“冰川老鼠”。下图是冰面上的苔藓球照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冰川老鼠”在暖季滚动使其( )
A.排出水分B.获得养分C.躲避阳光D.保持热量
2.暖季“冰川老鼠”内部比周边大气( )
A.平均温度高B.氧气含量高C.水汽含量低D.气压波动大
3.(2024·安徽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南美洲的卡西基亚雷河(以下简称“卡河”)是奥里诺科河(以下简称“奥河”)上游的一条汊河,经内格罗河流入亚马孙河(如图)。奥河在分汊口附近堆积有大量沉积物。自分汊口向下游方向,相比较而言,奥河河道宽而浅,卡河河道窄而深,卡河河床纵剖面坡度明显大于奥河。目前该分汊口上游约四分之一的来水流入到卡河,专家预测卡河未来将成为主要河道。
(3)如果分汊口上游来水完全流入卡河,分析其对内格罗河流域自然环境的影响。
题型01 要素之间的影响
我国天山南坡某山地坡地与谷地植被存在着较大差异。山坡风化作用强烈,森林带以上有常年积雪带,山地表层以砂岩层为主,受地形和自然环境的影响较大。谷地较少有人类活动干扰。下图示意该山地地形剖面,Ⅰ、Ⅱ、Ⅲ为该山地的三个草甸区。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该山地的植被正在发生着较大的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图示中的三个草甸区( )
A.Ⅰ区植被类型、数量较多B.Ⅱ区范围受地表径流影响
C.Ⅲ区植被稳定性较差D.Ⅲ区水分条件最为优越
2.全球气候持续变暖,推测该地植被带的变化特点是( )
A.山地森林带下限持续降低B.山谷草甸带范围可能变大
C.山地森林带上限先升高后降低D.谷地生物数量先减少后增多
题型02 分析区域间环境联系
3.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镍主要用于生产不锈钢、合金钢、三元动力电池等,是全球重要的战略资源。印度尼西亚镍矿储量占世界镍总储量的52%,主要以风化淋积型红土镍矿床为主,多分布在山麓地带。独特的地形和气候条件,造就了当地红土镍矿矿床规模大、埋藏浅、易于露天开采的特点。岩浆岩中的橄榄岩是红土型镍矿的主要成矿母岩。中国镍金属消费量约占世界消费总量的58%,其中约85%的镍金属应用于不锈钢生产。近年来,印度尼西亚禁止本国镍原矿资源直接出口,我国Q控股集团对印度尼西亚镍矿进行直接投资,在当地建设红土镍矿—镍铁—不锈钢生产厂,积极开发针对印度尼西亚低品位红土镍矿的规模化冶炼工艺。如图示意印度尼西亚主要镍矿产地分布。
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角度分析印度尼西亚红土镍矿的形成过程。
热点应用
01 地形的影响
(2023·全国甲卷)下图为某区域的典型剖面示意图,该区域的山坡受流水侵蚀,谷地持续接受沉积。山坡多生长森林,谷地中草甸广泛发育,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导致山坡与谷地植被分异的主要因素是( )
A. 气温 B. 降水
C. 土壤温度D. 土壤水分
知识点拨:
1.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1)地形影响宏观气候
地形对宏观气候的影响表现在四个方面:
①形成独特的高山高原气候区,如青藏高原、天山山脉由于海拔高,形成了独特的高山高原气候区。
②导致非地带性气候区形成的原因之一,如位于赤道地区的东非高原本应该形成热带雨林气候,但是由于海拔较高,气温较低,气流对流运动减弱,从而形成了热带草原气候;马达加斯加岛东侧本应该是热带草原气候,但是由于来自海洋的东南信风受地形抬升多地形雨,加上沿海暖流增温增湿作用,最终形成了热带雨林气候。
③雨影效应,如南美洲巴塔哥尼亚高原干旱环境的形成。
④影响大气环流,如北美南北向的落基山脉阻挡了西风深入,而东西向的阿尔比斯山脉利于西风深入;北美中央大平原贯穿南北利于冷空气南下和暖空气北上,而中国东西向的阴山、秦岭、南岭等对冬季风的阻挡明显。
⑤在干旱地区山地易形成“雨极”(地形雨),如我国祁连山、天山降水多于周围地区,是西北地区的“雨极”。
(2)地形影响局部气候
地形对局部小气候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①影响局部气温。海拔、坡向、地形类型→气温(高低、变化)
一般而言,海拔越高,气温越低。山体的阴坡和阳坡影响气温,一般而言,同一海拔,山体阳坡气温高于阴坡。山体迎风坡和背风坡影响气温,一般而言,同一海拔,迎风坡气温低于背风坡。背风坡空气下沉增温、空气干燥,易形成焚风效应。如冬季风的迎风坡,受冷空气影响大,气温低;冬季风背风坡,受冷空气影响小,气温高。
地处盆地、谷地,热量不易散失,气温高。
②影响局部降水(地形雨)。坡向、海拔→降水(多少、变化)
就同一山体而言,从山麓到山顶,降水先增加后递减,降水最多的地方在山腰;山体的迎风迎风坡降水远远大于背风坡。地形雨的形成对山体高度有一定的要求,一般要求相对高度高于500米。就同一地区不同山体而言,海拔高的山体降水量较多。
③影响光照、温差、风。坡向、海拔、山脉走向等→光、温差、风力
地势高,光照充足,紫外线强;地势高,气温日较差大、年较差小;
山脉与风向大致垂直,可降低风速;山脉与风向平行,对风速削弱作用较弱;山脉隘口可增加风速(狭管效应)。
3.地形对土壤的影响
(1)坡度:坡度大,地表疏松物质的迁移速度快,水土流失严重,很难发育成深厚和肥沃的土壤(土层厚度、土壤肥沃)。坡度小,地表疏松物质的侵蚀速率较慢,成土母质能在较稳定的气候、生物影响下,逐渐发育成深厚的土壤。
(2)坡向:阳坡温度状况较阴坡好,水分状况较阴坡差,发育的土壤也存在差别。
(3)海拔:影响土壤的垂直分异。
4.地形对植被的影响
(1)坡向:
影响植被类型:阳坡一般为喜阳植被,如马尾松;阴坡一般为喜阴植被,如冷杉。
影响植被分布的海拔:同一山体同一垂直带阳坡分布的海拔高于阴坡。
(2)地势起伏——垂直分异规律(立体农业)
考点要求
考题统计+考点提取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2024全国甲卷,7-8题,8分,“冰川老鼠”在暖季滚动使其、 暖季“冰川老鼠”内部比周边大气,要素之间的影响和某要素对整体性的影响
2024北京卷,18(2)(3)题,8分,从自然地理环境的角度说明在该地开展科考活动的主要困难、推断多年冻土层融化加剧气候变暖的过程,要素之间的影响
2024甘肃卷,18(3)题,4分,推测环南极海域叶绿素水平变化在气候变化中的作用,要素之间的影响
2024新课标卷,37题,28分,以雨养型泥炭湿地、典型泥炭湿地为情境,考查要素之间的影响
2024安徽卷,19(3)题,6分,如果分汊口上游来水完全流入卡河,分析其对内格罗河流域自然环境的影响,要素之间的影响
2024广东卷19(3)题,6分,结合当地气候特征,分析裂隙中硫酸钠的存在对该地石刻雕像表层岩体完整性的影响,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2024广西卷,14-16题,12分,以大兴安岭北部某山间洼地“树岛”为情境,考查要素之间的影响
2024湖北卷,18题,20分,以北极育空河流域为情境,考查要素之间的影响
2024湖南卷,19(3)(4)题,8分,以贡嘎山自然保护区主要栖息地的分布图为情境,考查要素之间的影响
命题趋势:从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的视角,审视某地植被特征、地貌形态演变及其产生的影响是近年来命题的重点。试题多以某区域为背景考查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和表现等,重点关注地理事物背后的内在关联性。以区域图为载体,结合人类活动,运用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解释地理现象。
循环类型
水循环
生物循环
岩石圈物质循环
图解
环节
蒸发(蒸腾)、水汽输送、凝结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
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分解作用
冷却凝固、重熔再生、变质作用、固结成岩
能量交换
太阳能→动能→重力势能
太阳能→生物能(化学能)→热能
地球内部热能、太阳能、重力能
影响
(海陆、高低纬、海气之间)热量传递;塑造地表;联系海陆
生产功能(光合作用)和平衡功能;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
塑造地表形态;形成矿产资源;实现地区间、圈层间物质的循环
生产功能
稳定功能
内容
自然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功能
自然环境要素通过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使自然环境具有能够自我调节、保持性质稳定的功能
举例
生产功能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植物提供叶绿素,大气提供热量和二氧化碳,土壤及水圈、岩石圈提供水分和营养盐
人类活动增加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通过植物光合作用、海—气相互作用的削减,部分实现了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
意义
保证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协调人地关系,必须充分考虑不同区域自然环境生产功能和稳定功能的差异
要素
相互影响
典例
气候与地貌
气候→地貌
云贵高原的喀斯特地貌形成于湿热的气候环境中,西北内陆的风沙地貌形成于干旱的气候环境中
地貌→气候
横断山区山高谷深,气温和降水的垂直差异大,形成“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气候
气候与水文
气候→水文
我国北方河流大多有结冰期,温带海洋性气候区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小
水文→气候
在湖泊、水库周围,空气湿度大,昼夜温差小
气候与生物
气候→生物
赤道附近为雨林,动物耐热;亚寒带地区则为针叶林,动物耐寒
生物→气候
森林茂密的地方,周围的气候相对湿润,我国西北地区植被稀少,加剧干旱程度
气候与土壤
气候→土壤
东北地区气候冷湿,土壤有机质分解慢,形成肥沃的黑土;东南丘陵地区气候湿热,有机质分解快,形成贫瘠的红壤
土壤→气候
冻土加剧气候的寒冷
地貌与水文
地貌→水文
刚果河的向心状水系与盆地地形有关;北欧高地上多湖泊,由冰川地貌积水形成
水文→地貌
黄土高原的沟壑地表是流水侵蚀的结果;长江三角洲是流水堆积作用形成的
地貌与生物
地貌→生物
阴坡与阳坡植物不同,如马尾松分布在阳坡,冷杉分布在阴坡
生物→地貌
生物对地貌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加剧岩石的风化过程,改变地貌形态;另一方面又具有保持水土、减少侵蚀的作用,保护了原始地表形态
水文与生物
水文→生物
骆驼刺生长在干旱的环境中;芦苇生长在水湿的环境中
生物→水文
水生生物通过生命活动,不断改变水的化学成分
土壤与生物
土壤→生物
南方低山丘陵的酸性红壤适合茶树的生长
生物→土壤
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变化性
统一性
内容
自然环境要素每时每刻都在演化。自然环境的演化,是要素间物质迁移的结果
一个要素的演化必然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各个要素的演化是统一的
意义
保证了自然环境要素之间的协调,形成了阶段性的自然环境要素组合
整体性的表现
举例说明
意义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及影响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
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全球变暖的原因及危害
遵循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规律,并以此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
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他地区
青藏高原隆起产生的影响
全球共同努力保护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
分析角度
答题思路
分析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主要从分析地理位置入手,抓住区域内的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环境要素进行分析,点明每一要素呈现的主要特点即可
解释区域内某种地理现象的形成原因
由于区域地理环境要素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区域地理现象往往是不同地理要素间的因果联系导致的,其中气候、地貌是许多地理现象形成
的基础因素,分析时应理清要素间的因果联系链,由因到果步步推进,完整呈现因果关系
分析区域环境的变化过程及特点
区域内某要素的变化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区域其他要素的变化,乃至整个区域环境的整体变化
分析区域间的环境联系
主要从自然环境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的角度分析不同区域间存在的因果联系,组成逻辑思路清晰的因果链条,规范学科语言的使用
要素
思考方向
分析思路
气候
位置、地形、洋流等
①纬度位置主要影响气温。②海陆位置主要影响降水。③地形影响气温和降水。④洋流影响气温和降水
地貌
气候、水文、植被等
①不同气候条件下形成不同的地貌类型。②河流、海洋、冰川对地貌造成影响。③植被覆盖率的高低也影响地貌
水文
气候、地形、植被、土壤
①气候影响河流的水量、水位、结冰期、含沙量、汛期、水能等。②地形影响河流的含沙量、水能等。③植被影响河流的含沙量和水量变化。④土壤主要影响河流的含沙量等
植被
位置、气候、地形、土壤等
不同的地理位置、气候、地形、土壤条件下,发育的植被不同
应用方向
主要内容
分析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主要从分析地理位置入手,抓住区域内的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环境要素进行分析,点明每一要素呈现的主要特点
解释区域内某种地理现象的形成原因
由于区域地理环境要素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区域地理现象往往是不同地理要素间的因果联系导致的,其中气候、地貌是许多地理现象形成的基础因素,分析时应理清要素间的因果联系链,由因到果步步推进,完整呈现因果关系
分析区域环境的变化过程及特点
区域内某要素的变化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区域其他要素的变化,乃至整个区域环境的整体变化
分析区域间的环境联系
主要从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的角度分析不同区域间存在的因果联系,组织成逻辑思路清晰的因果链条,规范学科语言的使用。如青藏高原的隆起有效阻挡了海洋水汽的进入,使得我国西北地区的气候干旱加剧
第18讲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讲义)(含答案) 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 这是一份第18讲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讲义)(含答案) 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文件包含第18讲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讲义教师版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docx、第18讲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讲义学生版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07页, 欢迎下载使用。
第18讲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练习)(含答案) 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 这是一份第18讲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练习)(含答案) 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文件包含第18讲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练习教师版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docx、第18讲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练习学生版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9页, 欢迎下载使用。
第17讲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练习)(含答案) 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 这是一份第17讲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练习)(含答案) 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文件包含第17讲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练习教师版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docx、第17讲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练习学生版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2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