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讲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课件)-2024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新教材新高考)
展开高中地理与初中的内容相差很大,初中多为是什么,在哪里,而高中是为什么,尤其高一的自然地理部分,学习时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理科思维。考生在高三复习中可以在以下方面进展尝试:1、重书本抓主干。从最原始的概念入手,把这些概念都弄清,千万不要混淆一些概念,根底知识,这点来说就是地理成功的一半掌握了,这些根底东西一定要掌握非常好,才能灵敏运用。注重书中特别案例的学习,和特殊国家的自然特征、人文状况的学习。2、重原理抓过程。我们必须从根底知识抓起,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过地理原理关。如:气温与气压的关系;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季风与季风气候;生态平衡的条件等。3、勤归纳会比较。要勤于考虑,注重平时的积累,将知识整理归纳形成主干,构建自己的思维导图。用联络的方法来表达头脑中的概念、思想和理论,把隐性的知识显性化、可视化。把平时遇到的区域的形成原因及影响因平素总结,把知识归纳成一个系统。4、多读图勤考虑。地理学习的灵魂是地图的阅读和使用,地图是学习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没有地图就没有地理学,地图是我们获得地理知识的重要工具,地理学习不可以分开地图。5、重标准有条理。答题标准、有条理是文科综合的得分重要法宝,因此学生在平时就要注重培养标准做题的才能,以进步得分率。
第17讲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考点一 自然环境要素及整体的形成知识点1 自然环境的要素组成(基础)知识点2 自然环境整体性的形成(基础)考点二 整体性原理知识点1 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基础)知识点2 自然环境的统一演化和要素组合(重点)知识点3 自然环境对干扰的整体响应(基础)热点应用01 生物多样性02 地形的影响
考点一 自然环境要素及整体的形成
知识点1 自然环境的要素组成(基础)
自然地理环境由地貌、气候、水文、土壤和生物等要素组成,每种自然地理要素都有各自的结构和功能,在自然地理环境的形成和演化过程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气候是较活跃的自然地理要素之一。大气过程支配着海陆间的水循环和地表的热量平衡。
土壤是结合无机界和有机界的纽带,是联系其他要素的关键环节。
各种水文过程是自然界内部相互联系的纽带。
动物的存在使自然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能量利用更加充分,物质循环的速度更快;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使自然界中的无机物质合成为有机物质,并把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储藏在有机物质之中,使无机界和有机界成为一个整体,保证了自然地理环境的稳定发展。
地貌直接或间接影响其他自然地理要素,使它们发生不同的反应和变化。地貌又是其他自然地理要素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转化的主要场所。
自然地理环境由自然地理要素组成,每一要素都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要素关系: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
地形 地势 地质 地貌 岩石·····
光照 热量 水分 风·····
水文 水系 河流 湖泊 海洋 冰川·····
肥力 深厚 湿度酸碱·····
动植物 种类 数量·····
知识点2 自然环境整体性的形成(基础)
自然环境各组成要素或各组成部分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的有机整体。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是自然地理过程的本质和核心,构成了自然环境整体性的基础。
地理环境中的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
自然环境各要素间相互作用
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
(1)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2)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3)某一要素的变化,不仅影响当地的整个自然地理环境,还会对其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一定影响。
火地岛位于南美洲最南端,西部和南部山地为安第斯山脉余脉,海岸线曲折,多峡湾。雪线高度仅500~800米,现代冰川发育。火地岛西部和南部生长着超过全球5%种类的苔藓植物,其中约60%是本地特有的,具有固氮、固碳的作用。这些苔藓植物可以从陆地水中选择性吸收化学元素,分泌酸性物质。下图为火地岛地理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火地岛西部和南部适合苔藓生长的自然条件有( )①极地东风,风力强劲 ②生长环境潮湿③冰川侵蚀,土层薄 ④地形坡度小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2.苔藓植物生长使得当地( )A.大气杂质减少 B.土壤肥力改变C.昼夜温差增加 D.冰川面积扩大
知识点1 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基础)
自然环境作为一个系统,在各自然环境要素共同作用下,拥有了整体功能
自然环境的功能既包括自然要素的自身功能,也包括整体功能
自然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生产功能生产功能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在光合作用过程中,植物提供叶绿素,大气提供热量和二氧化碳,土壤及水圈、岩石圈提供水分及营养盐
自然环境生产功能的差异性
生物、大气、水、土壤、岩石及地貌的不同组合,生产功能强弱有明显差异相邻的坡地与平地,坡度、太阳辐射、水分条件、土壤肥力、风化物粗细等也不同,共同影响着土地的生产功能,即使生长同种植物,生物量也有较大差别
自然环境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环境具有能够自我调节、保持性质稳定的功能
大气二氧化碳含量的稳定效应
人类活动增加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但大气本身不具有消减二氧化碳的功能
自然环境主要通过以下两个途径来削减其一,植物与大气的碳交换,把碳保存在植物体及土壤中其二,通过海一气相互作用,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海水中溶解的钙相结合,形成沉淀,这是消减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的最主要途径这样,通过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碳交换,部分实现了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
案例: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后旗靠近中蒙边境的地带,人迹罕至,生活着大量当地俗称“戈壁红驼”的红骆驼。戈壁红驼属于双峰驼,体型高大,性情温和,习惯远距离游走,食性广而杂,尤其爱啃食荒漠中的梭梭林、骆驼刺等沙生植物的枝叶。梭梭林是抗逆性极强的旱生植物,繁殖速度快,需要不定期的进行平茬。作为骆驼的主要食物来源,两者相互依存,但有“草原之灾”之称的老鼠最喜欢在梭梭林下打洞做沙窝,严重威胁了梭梭林根系的生长。思考:几种物种之间是如何和谐共生的。
梭梭为红驼提供了食物来源;红驼啃食梭梭为其平茬,促进其生长;红驼粪便为梭梭提供肥料;红驼体型高大,可踩踏老鼠的沙窝,利于减轻鼠害。
坡面土壤表层常常发生流水侵蚀。岩石不断风化,为土壤形成提供原料。流水侵蚀和岩石风化共同控制着土壤厚度。一般来说,如果流水侵蚀强烈,土壤薄,下覆岩石受环境影响剧烈,风化加速。相反,如果流水侵蚀较弱,在厚厚的土壤保护下,岩石就不易风化。表面上看,流水对土壤的侵蚀很明显,一次降水过程就能观察到;而土壤的形成速度比较慢,短时间内难以察觉,土壤厚度似乎应该变薄。但事实上,在自然状态下植被生长良好的坡面,经过多年的土壤侵蚀与土壤形成过程,土壤厚度一般没有明显变化。通过土壤与水、土壤与岩石间的物质交换,土壤厚度及自然环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案例:坡面土壤厚度的稳定性
读材料思考:■流水侵蚀强弱与土壤下覆岩石风化速度的关系。流水侵蚀强,岩石风化速度快;反之,速度减慢。■流水侵蚀速度与土壤厚度的关系。流水侵蚀速度快,土层越薄。■坡面土壤厚度保持相对稳定的原因。土壤与水,土壤与岩石间物质的交换使土壤的厚度和自然环境保持相对稳定。
案例:可可西里位于青藏高原西北部,海拔多在4500米以上,是藏羚羊的主要栖息地。在自然状态下,藏羚羊的数量虽然随着环境变化而有所波动,但基本稳定。
1.推测可可西里地区的气候与植被特点。
●气候:可可西里地处青藏高原西北部,海拔高,气温低,降水少,气候严寒。●植被:以高寒草甸为主,植被较为稀疏。
2.说明可可西里地区动物(如藏羚羊)是数量更易受环境条件影响的原因。
●可可西里地区气候严寒、植被稀少,生产功能和稳定功能弱,生态环境脆弱,使动物数量易受环境影响。
3.藏羚羊的数量虽有波动,但基本稳定。这种现象符合什么地理原理?
●自然环境的稳定功能。
分析藏羚羊数量与环境的关系
可可西里位于青藏高原西北部,海拔多在4500米以上,是藏羚羊的主要栖息地。在自然状态下,藏羚羊的数量虽然随着环境变化而有所波动,但基本稳定。
自然地理系统整体性的强弱,取决于各组完备性和功能的协调性。
组分和结构简单,功能不协调,稳定性差。
整体性强,系统抗干扰能力强,稳定性好。
自然环境整体功能的意义
自然环境的生产功能、稳定功能等保证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协调人地关系,必须充分考虑不同区域自然环境生产功能和稳定功能的差异
◆变化性:自然要素每时每刻在变化
●在流水侵蚀下,高原的峡谷不断拓宽,高原面萎缩,逐步演化为山地。
●山地逐步侵蚀为丘陵,进而演化成平原。
知识点2 自然环境的统一演化和要素组合(重点)
一个要素的演化必然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各个要素的演化是统一的。
例如,山地演化为丘陵的过程中,坡面变缓,地表径流减少,水土流失减弱,土壤逐渐变厚,植被更为发育,大气湿度有所增加。
自然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保证了自然环境要素之间的协调,形成了阶段性的自然要素组合。
黄山“四绝”组合就是花岗岩断块山形成与演化过程中特定阶段的组合。花岗岩岩体沿节理风化,造就“怪石”。山体高大,气流抬升强烈,形成“云海”。岩缝间缺水少土,黄山松发育不良成为“奇松”。岩浆上涌加热地下水,形成“温泉”。
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是地貌、气候、生物、土壤、水文等要素统一演化的过程。
认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对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自然地理环境变化的预测、自然区划、生态环境保护和区域开发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意义
自然环境整体性特征对生产、生活的警示意义及应采取的措施(1)警示意义 从空间上看,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是客观现实;从时间上看,自然环境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因此,人类在生产、生活活动中,必须考虑陆地环境的整体性特征,否则会使环境因子发生一系列的异常,造成各种各样的灾害。(2)人类应采取的措施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决定了在协调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时,要用动态的、联系的、立体的、综合的思维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人类活动不仅要遵循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规律,还应预测受人类活动影响后的自然环境的发展变化趋势。
(1)地理环境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是协调一致的。地理环境的总体特征一般由地貌和气候(特别是气候)决定并体现,如我国西北地区干旱、半干旱和青藏地区高寒的特征。第一步,根据区域的地理位置和地貌确定气候的类型和特征。第二步,概括出地理环境的总体特征。第三步,与环境总体特征相联系,逐一分析其他要素的特征。下图为我国西北地区的环境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的关系图。
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要素分析法—环境特征的一致性
(2)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任何一个要素的变化,都可能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况的变化,即“牵一发而动全身”。首先明确发生变化的要素(所牵的“一发” ),然后逐一分析该要素变化引起的其他要素发生的变化,最终导致“全身”发生怎样的变化。以滥伐森林引起的生态环境破坏为例:
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要素分析法—要素的内在关联性
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变化会影响到其他区域。 首先要明确这一区域发生的变化体现在哪些要素上,然后分析这一区域与其他区域存在哪些要素上的联系,最后分析出其他区域发生的具体变化。
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要素分析法—发生发展的统一性
在河流上、中游地区滥伐森林,导致水土流失,会对下游地区的自然环境产生影响。
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应用的分析思路
在分析某地区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时通常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答题思路:
分析区域环境的变化过程及特点“牵一发而动全身”
例:分析某地区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对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的影响。 [关键词] 气候 地貌 植被 水文 土壤 生态环境 [答题思路] 当××要素发生变化后,其他的××随之发生变化。例如当砍伐森林(植被)后,地表拦截大气降水(气候)的功能下降,下渗减少,地表水(水文)汇流速度加快,对土壤的侵蚀加强,极易造成水土流失(地貌),由此导致土壤贫瘠;植被破坏后,光合作用减弱,吸收二氧化碳减少,影响大气的成分,这样的连锁反应,最终导致整个自然地理环境的改变,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掌握自然环境整体性的3大分析思路
(1)判断自然环境的主导性因素主要从分析地理位置入手,抓住区域内的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环境因素中的主导性因素。(2)“一果多因”的推理“整体性”是一种分析问题的基本思维模式,在分析、解释一些地理现象时,往往是“一果多因”,需要根据“果”利用发散性思维进行推理“因”。例如,大陆副热带高压控制地区西海岸的沙漠成因,除受大气环流的影响外,还受洋流的影响。(3)“一因多果”的推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表现之一就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在分析某一地理环境要素时,定要抓住“因”,并分析该因的变化所引起的其他地理因素的变化。例如,在热带雨林区破坏植被后所引起区域内气候、水文、土壤、生物等方面的变化。
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的四大应用
(1)分析自然环境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协调一致的关系。(2)分析自然环境某一要素变化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的变化。(3)根据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分析一个区域的变化对其他区域的影响。(4)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决定了在协调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时,必须考虑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特征。
题型 自然环境的统一演化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花江喀斯特峰丛峡谷位于贵州西南部,该地区石灰岩广布,总面积47.63km2,是云贵高原上一个典型的喀斯特峡谷区域。花江峡谷喀斯特分布面积占比达88.07%,石漠化现象严重。水海坝附近岩层裂发育明显,峰丛地貌最为典型。图a为花江喀斯特峡谷地质剖面图,图b为该地月降水量分布图。材料二:生长在此处的植物表现出石生性、耐旱性、喜钙性。顶坛花椒是广泛栽培于贵州花江喀斯特峡谷地区的地方品种,历来以“香味浓、麻味重、产量高”而著称,迄今已有数百年的栽培历史。在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的支持下,该地区已建成数万亩的连片顶坛花椒生产基地,顶坛花椒林成为当地主要的人工林生态系统。研究发现,花椒林下保留低密度矮小的杂草,对于顶坛花椒林的生长产生了很多积极影响。
【答案】自然地理环境是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整体。该区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喀斯特地貌广布,地表水易渗漏;地形坡度大,水资源存储条件差;夏季高温,蒸发旺盛,造成本地区地表土壤缺水,易发生干旱,生长在此处的植物具有耐旱的特征。
知识点3 自然环境对干扰的整体响应(基础)
整体响应:某一自然要素受到外部干扰发生变化,进而改变了该要素与其他要素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使得其他要素发生连锁变化,最终导致整个自然环境发生改变。响应特点: ①与自然环境普遍存在的演化相比,(人为)干扰下的环境变化多为快速的,各要素变化也不同步。例如山地侵蚀为丘陵的过程中,植被由灌草演化为森林,可能需要上千万年,而遭受火灾干扰后,植被由灌草演化为森林可能只需几十年;②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干扰不断增强。干扰的后果被放大,环境变化也越来越快,环境的快速变化往往不利于人类的适应。
东北林区北部为寒温带针叶林,南部为针阔叶混交林和温带落叶阔叶林经过100多年的大规模采伐,至20世纪末,东北林海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森林面积锐减
案例:森林过度采伐导致东北自然环境的整体变化
森林面积锐减①土壤缺乏枯枝落叶的补给,土壤肥力下降②水土流失加剧,地面沟谷纵横③土层变薄,岩石裸露,岩石风化速度加快④滞水功能降低,降水时易形成洪水,无降水时河流水量锐减甚至断流
空气湿度增大,温差减小
案例:认识修建大坝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材料一:冻土是指0℃以下含有冰的各种岩石和土壤,对温度的变化极其敏感。青海省祁连山俄博岭地区冻土广布,热融灾害较为典型,主要类型为热融滑塌,且在不同坡向发生热融滑塌的差异较大,对当地的自然环境产生了巨大影响。材料二:热融滑塌主要发生在坡度较缓的斜坡地带,由于冻土的暴露融化以及外力因素使坡脚失稳,饱含水分的土体沿厚层冻土滑动,产生坍塌滑落的现象。材料三:图左为俄博岭地区不同坡向多年累计热融滑塌面积、次数分布示意图,图右为热融滑塌原理示意图。
说明热融滑塌对当地自然环境产生的影响。
①改变了地形地貌,地表出现凹槽、沟谷等;②破坏植被,草场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③水土流失加剧,地表径流含沙量增加,河湖泥沙淤积量增加;④热融滑塌释放了封在深土中的碳,影响碳循环;⑤改变土壤的性质,如土壤变干等。
01 生物多样性
(2018·北京卷)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与多米尼加等拉丁美洲国家的经济交流合作不断深化,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多米尼加动植物种类丰富,东北部海域为大西洋座头鲸的洄游区,中部山区的植物达数千种,西南部湖泊是世界著名鳄鱼保护区。
说明多米尼加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原因。
海陆兼备;地处低纬,以热带气候为主;地形复杂,山区面积广;山地垂直地带性明显。
生物多样性是一个描述自然界多样性程度的一个内容广泛的概念,通常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组成部分。其中区域生物物种多样性分析是目前高考命题关注的热点,区域生物物种多样性一般包含生物种类多样、生物个体众多和生物数量随时空变化明显等方面。 一个区域生物多样性主要受气候、地形、水文、空间大小、人类活动等地理要素的影响,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生物多样性(物种)丰富的原因见下表。
生物繁殖条件与生存空间(空间大小影响数量,自然条件差异影响种类,孤立空间利于特有物种生存)、 食物、水源、气候,以及天敌、灾害等因素有关;还与动物自身特点、人为的干扰与保护有关。
陆生动物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水生动物(鱼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02 地形的影响
(2023·全国甲卷)下图为某区域的典型剖面示意图,该区域的山坡受流水侵蚀,谷地持续接受沉积。山坡多生长森林,谷地中草甸广泛发育,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导致山坡与谷地植被分异的主要因素是( )A. 气温 B. 降水C. 土壤温度D. 土壤水分
1.地形对气候的影响(1)地形影响宏观气候地形对宏观气候的影响表现在四个方面:①形成独特的高山高原气候区,如青藏高原、天山山脉由于海拔高,形成了独特的高山高原气候区。②导致非地带性气候区形成的原因之一,如位于赤道地区的东非高原本应该形成热带雨林气候,但是由于海拔较高,气温较低,气流对流运动减弱,从而形成了热带草原气候;马达加斯加岛东侧本应该是热带草原气候,但是由于来自海洋的东南信风受地形抬升多地形雨,加上沿海暖流增温增湿作用,最终形成了热带雨林气候。
1.地形对气候的影响(1)地形影响宏观气候地形对宏观气候的影响表现在四个方面:③雨影效应,如南美洲巴塔哥尼亚高原干旱环境的形成。④影响大气环流,如北美南北向的落基山脉阻挡了西风深入,而东西向的阿尔比斯山脉利于西风深入;北美中央大平原贯穿南北利于冷空气南下和暖空气北上,而中国东西向的阴山、秦岭、南岭等对冬季风的阻挡明显。⑤在干旱地区山地易形成“雨极”(地形雨),如我国祁连山、天山降水多于周围地区,是西北地区的“雨极”。
(2)地形影响局部气候地形对局部小气候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①影响局部气温。海拔、坡向、地形类型→气温(高低、变化)一般而言,海拔越高,气温越低。山体的阴坡和阳坡影响气温,一般而言,同一海拔,山体阳坡气温高于阴坡。山体迎风坡和背风坡影响气温,一般而言,同一海拔,迎风坡气温低于背风坡。背风坡空气下沉增温、空气干燥,易形成焚风效应。如冬季风的迎风坡,受冷空气影响大,气温低;冬季风背风坡,受冷空气影响小,气温高。地处盆地、谷地,热量不易散失,气温高。
(2)地形影响局部气候地形对局部小气候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②影响局部降水(地形雨)。坡向、海拔→降水(多少、变化)就同一山体而言,从山麓到山顶,降水先增加后递减,降水最多的地方在山腰;山体的迎风迎风坡降水远远大于背风坡。地形雨的形成对山体高度有一定的要求,一般要求相对高度高于500米。就同一地区不同山体而言,海拔高的山体降水量较多。③影响光照、温差、风。坡向、海拔、山脉走向等→光、温差、风力 地势高,光照充足,紫外线强;地势高,气温日较差大、年较差小;山脉与风向大致垂直,可降低风速;山脉与风向平行,对风速削弱作用较弱;山脉隘口可增加风速(狭管效应)。
2.地形对河流的影响“气候是河流之父,地形是河流之母”,地形对河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①地形影响河流流向,如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大部分河流自西向东流。②地形影响河流的流域面积和水系形状,如秦岭是长江流域和黄流流域的分界线,南岭是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分界线;盆地多为向心状水系,平原多树枝状水系(羽毛状水系)。③地形影响河流的流速,一般而言,山区河流流速较快,平原区河流流速较慢。④地形影响河道剖面,一般而言,山区河流多呈“V”字型,平原区河流多呈“U”字型。⑤地形影响河流的航运条件,一般而言,平原、盆地地形河流航运条件较好,山地、丘陵河流航运条件较差。⑥地形影响河流的水能状况,一般而言,平原、盆地内部水能较贫乏,山地、丘陵、盆地、高原边缘处水能较丰富。
3.地形对土壤的影响(1)坡度:坡度大,地表疏松物质的迁移速度快,水土流失严重,很难发育成深厚和肥沃的土壤(土层厚度、土壤肥沃)。坡度小,地表疏松物质的侵蚀速率较慢,成土母质能在较稳定的气候、生物影响下,逐渐发育成深厚的土壤。(2)坡向:阳坡温度状况较阴坡好,水分状况较阴坡差,发育的土壤也存在差别。(3)海拔:影响土壤的垂直分异。
4.地形对植被的影响(1)坡向:影响植被类型:阳坡一般为喜阳植被,如马尾松;阴坡一般为喜阴植被,如冷杉。影响植被分布的海拔:同一山体同一垂直带阳坡分布的海拔高于阴坡。(2)地势起伏——垂直分异规律(立体农业)
(2023·广东卷)草毡层是由土壤物质与植物根系交缠而成的毡状表土层,主要分布在高寒和极地地区。青藏高原上的草毡层,虽然厚度不大,但坚韧且富有弹性,是维护青藏高原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与基岩风化物为成土母质的土壤不同,这里草毡层中的细土物质以风力搬运输入的外源粉尘为主。图示意青藏高原某地草毡层景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如果青藏高原某区域草毡层遭到破坏,会导致当地( )①草地初级生产力降低 ②冻土融化速率减缓③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 ④地表侵蚀强度增加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2022·全国甲卷)蒙古族将靠近山林的优质草原称为杭盖草原。杭盖草原地形和缓,多由缓丘和河谷组成。缓丘上牧草葱郁,河谷中的牧草更加繁茂。通常鼠类打洞、啃食等对草原多有破坏,而杭盖草原的河谷中鼠害却很轻。杭盖草原是古时游牧民族最喜爱的牧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杭盖草原附近山地对古时游牧民族越冬的重要性在于( )A.提供水源B.挡风保暖C.食物丰富D.围猎场所大3.相对于周边坡度较大的草原,杭盖草原的缓丘牧草生长更好,是因为缓丘上( )A.降水较多B.蒸发较弱C.温度较高D.径流较少4.杭盖草原的河谷鼠害很轻,是因为河谷( )A.缺乏鼠类食物B.冷空气易集聚C.地下水位高D.鼠类天敌多
5. (2019·全国卷Ⅰ) 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随着非洲板块及印度洋板块北移,地中海不断萎缩,里海从地中海分离。有学者研究表明,末次冰期晚期气候转暖,里海一度为淡水湖。当气候进一步转暖,里海北方的大陆冰川大幅消退后,其补给类型发生变化,里海演化为咸水湖,但目前湖水盐度远小于地中海的盐度。图示里海所在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
(1)板块运动导致的山脉隆起改变了区域的地貌、水文和气候特征,分析这些特征的变化对里海的影响。
山脉隆起,里海与海洋分离,形成湖泊;山脉隆起,导致里海汇水面积缩小,湖泊来水量减少,湖泊面积缩小;山脉隆起,阻挡湿润气流,导致干旱,推动湖泊向内陆湖演化。
第17讲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练习)-备战2024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课件+讲义+练习(新教材新高考): 这是一份第17讲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练习)-备战2024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课件+讲义+练习(新教材新高考),文件包含第17讲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练习原卷版docx、第17讲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练习解析版docx等2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0页, 欢迎下载使用。
第17讲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练习)-备战2024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课件+讲义+练习(新教材新高考): 这是一份第17讲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练习)-备战2024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课件+讲义+练习(新教材新高考),文件包含第17讲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练习原卷版docx、第17讲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练习解析版docx等2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0页, 欢迎下载使用。
第17讲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课件)-备战2024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课件+讲义+练习(新教材新高考): 这是一份第17讲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课件)-备战2024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课件+讲义+练习(新教材新高考),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考情分析,网络构建,“牵一发而动全身”,热点应用,真题感悟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