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古诗词赏析送别抒情专题训练(四)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6207934/1-1727698513467/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3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古诗词赏析送别抒情专题训练(四)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6207934/1-1727698513496/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3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古诗词赏析送别抒情专题训练(四)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6207934/1-1727698513516/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3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古诗词赏析送别抒情专题训练(一)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6207934/2-1727698516267/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3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古诗词赏析送别抒情专题训练(一)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6207934/2-1727698516289/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3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古诗词赏析送别抒情专题训练(一)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6207934/2-1727698516307/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3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古诗词赏析送别抒情专题训练(三)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6207934/3-1727698518811/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3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古诗词赏析送别抒情专题训练(三)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6207934/3-172769851884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3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古诗词赏析送别抒情专题训练(三)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6207934/3-1727698518862/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3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古诗词赏析送别抒情专题训练(二)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6207934/0-1727698510367/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3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古诗词赏析送别抒情专题训练(二)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6207934/0-1727698510476/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3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古诗词赏析送别抒情专题训练(二)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6207934/0-1727698510512/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3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古诗词赏析送别抒情专题训练(4)份
展开
这是一份2023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古诗词赏析送别抒情专题训练(4)份,文件包含2023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古诗词赏析送别抒情专题训练四docx、2023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古诗词赏析送别抒情专题训练一docx、2023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古诗词赏析送别抒情专题训练三docx、2023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古诗词赏析送别抒情专题训练二docx等4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84页, 欢迎下载使用。
1.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忆秦娥•送牛农师二首(其一)
元•许有壬
春山碧。诗成马上应相忆。应相忆。卢沟桥畔,晚云如织。
人生有别休多惜。但悲后会知何日。知何日。暮云心绪,断鸿消息。
(1)“忆秦娥”和“送牛农师二首(其一)”分别属于这首词的 和 。
(2)词中写“暮云”和“断鸿”有什么作用?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请解释“歧路”“儿女”两个词语。
(2)诗的颈联是千古名句,请结合诗句内容对此联进行赏析?
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唐)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下列对本诗的分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者王勃是“初唐四杰”之一。
B.首联第一句点出送别的地点,第二句把读者的视线引向了杜少府即将赴任之地。
C.颔联写离情别意,重在点出两人相同之处,即同为宦游人。
D.尾联紧承颈联而来,诗人嫌弃杜少府在临别时像小女儿般哭哭啼啼。
(2)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与本诗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现的都是对朋友的深厚情谊。请你结合诗句内容,简要说明两位诗人各自是如何抒发内心情感的。
4.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第7问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染,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探究这两首送别诗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各两点)。
5.古诗词鉴赏。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 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首联中的“ ”字,形象地写出了三秦大地护卫着长安城的景象,使诗歌意境开阔;“ ”字将相隔千里的京城和蜀地联系起来,拉近了两地的距离,拓展了诗歌的意境。
(2)人们说本诗一洗古代送别诗凄凉伤感的风格,你从诗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请举出一例并作简要分析。
6.阅读下面文本,完成问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和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这是一首送别诗。朋友将远赴蜀州,离别之际,诗人以两人共同的境遇“① ”宽解友人,并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劝慰鼓励友人。全诗既抒发了诗人送别友人的② 之情,也表现了诗人③ 的人生态度。
(2)下列对《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的赏所,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直入主题,点明送别的地点和友人的去向,给人空间的遥远和苍茫感。
B.颈联一改过去送别诗黯然伤魂的情调,代之以积极向上的情感,给人以鼓舞。
C.尾联点出“送”的主题,诗人与友人在离别之时难舍难分,都流下不舍的泪水。
D.全诗格调高昂、笔力雄健、感情真挚,是送别诗中的名作。
7.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友人
(唐•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萧萧”二字用得好吗?请发挥想象,描绘此情此景。
(2)颈联扣人心弦,充满诗情画意。试自选角度进行赏析。
8.古诗词阅读。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首联中的“ ”字形象地写出了三秦大地护卫着长安的景象,气势雄伟,使诗歌开篇意境开阔:“ ”字将相隔千里的京城和蜀地联系起来。
(2)为什么“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9.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此诗的作者是 ,他和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 ”。
(2)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是送别诗。
B.第一句点出了送别的地点,第二句则把读者的视线引向了杜少府即将赴任之地。
C.颔联是说,诗人要跟朋友分手,去外地做官。
D.尾联紧承颈联而来,诗人劝慰杜少府,不要在临别之时像儿女一般哭鼻子、抹眼泪。
(3)这首诗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传诵的句子,请分析它好在哪里。
10.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下列问题。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这首五言律诗的颈联很有特色,对仗工整,它还运用了什么修辞?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11.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这首诗在情感表达上有很多独到之处,请作简要分析?
(2)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首联中的“辅”或“望”字。
12.阅读古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朋友将远赴蜀州,离别之际,诗人以两人共同的境遇“① ”宽解友人,并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劝慰鼓励友人。全诗既抒发了诗人送别友人的② 之情,也表现了诗人③ 的人生态度。
13.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送别诗,作者王勃和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初唐四杰。
B.首联写出了送行的地点和友人要赴任的地方,写景气势宏伟,寓不必伤别之意。
C.颔联写对友人的安慰:彼此处境相同,感情一致,一股悲伤之情油然而生。
D.尾联作结:青春年少,当奋发有为,虽别而如此为邻,别时则不应有儿女之态。
(2)说说千古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好在哪里?
14.古诗文阅读。
临江仙•送钱穆父①
苏轼
一别都门三改火②,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③。
惘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算。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注】①钱穆父:苏轼的友人,时被谪出知瀛州。②改火:古代钻木取火,四季换用不同木材,称为“改火”,这里指年度的更替。③筠:竹子。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赠别词。词人对老友的眷眷惜别之情,写得深沉细腻,动人心法。
B.“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写苏轼和钱穆父久别重逢时的场景。两人虽一别三年,可再见面时依然能够给彼此温暖。
C.“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运用了拟人、对偶手法,赞扬了友人淡泊、忠君爱国的品格。
D.词的上片写与友人久别重逢。词的下片切入正题,写月夜送别友人。
(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一句。
15.阅读诗歌,请自选角度赏析“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这一联写景的妙处。
送友人
【唐】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2023年04月20日试用的初中语文组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古诗词赏析(共15小题)
1.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忆秦娥•送牛农师二首(其一)
元•许有壬
春山碧。诗成马上应相忆。应相忆。卢沟桥畔,晚云如织。
人生有别休多惜。但悲后会知何日。知何日。暮云心绪,断鸿消息。
(1)“忆秦娥”和“送牛农师二首(其一)”分别属于这首词的 词牌 和 题目 。
(2)词中写“暮云”和“断鸿”有什么作用?
【分析】这首词上阕以春山之景引出对友人的思念,并回忆起昔日游玩场景;下阕进一步抒发作者感慨,最后借景抒情,表达了与友人不得见的忧愁。
【解答】(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忆秦娥”是词牌名,最早见于《忆秦娥•箫声咽》词。因词中有“秦娥梦断秦楼月”句,故名“忆秦娥”。“送牛农师二首(其一)”是词的题目。
(2)本题考查重要意象赏析。“暮云”是景物描写,结合“但悲后会知何日”可知,傍晚的云衬托了词人因思念友人而产生的忧伤情绪。“断鸿”指失群的孤雁,这里喻指与友人不能相见的词人。由此可见,一景物,一比喻,都突出了词人对友人的思念和孤独之感。
答案:
(1)词牌 题目
(2)“暮云”写的是傍晚的云彩,运用景物描写,衬托了词人与友人分离而产生的思念、忧伤之情。“断鸿”指失群的孤雁,这里运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词人因与友人分离而产生的孤独之感。这两个意象,形象生动,有力地突出了词人的情感。
译文:春天的山一片碧绿。诗词写于马上,勾起对朋友、往事的回忆。应当回忆啊。那难忘的卢沟桥畔和如织的晚云下美好的生活。人生常有分别不必叹惜。只是为何日再相见感到悲伤。何日再相见啊。心绪犹如这傍晚之云,我就像失群的孤雁。
【点评】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请解释“歧路”“儿女”两个词语。
(2)诗的颈联是千古名句,请结合诗句内容对此联进行赏析?
【分析】《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送别诗的名作,诗意在慰勉友人勿在离别之时悲哀。首联描画出送别地与友人出发地的形势和风貌,隐含送别的情意,严整对仗;颔联为宽慰之辞,点明离别的必然性,以散调相承,以实转虚,文情跌宕;颈联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使友情升华到一种更高的美学境界;尾联点出“送”的主题,而且继续劝勉、叮咛朋友,也是自己情怀的吐露。此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堪称送别诗中的不世经典。
【解答】(1)本题考查理解词语的能力。尾联的意思是绝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像小儿女那样悲伤泪湿佩巾。歧路指的是岔路,儿女是指年轻男女。
(2)本题考查学生对名句的理解。“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句写远离分不开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就是天涯海角也如同近在邻居一样,一秦一蜀又算得什么呢。表现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是永恒的,无所不在的,所抒发的情感是乐观豁达的。这两句因此成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表达深厚情谊的不朽名句。
答案:
(1)岔路;年轻男女
(2)自古以来,写离别的诗作大多情感悲伤,基调低沉,而这两句则全无伤感之情,写得昂扬乐观,能给友人以安慰和鼓励,这种对待离别的积极态度值得称道。作者以理性的议论展现友情和别情的新境界,运用形象的比喻写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的深情与厚谊,气象阔大,志趣高远,表达了真正的友谊不受时间限制和空间阻隔。成为送别诗中的不朽名句。
译文:
雄伟长安城由三秦之地拱卫,透过那风云烟雾遥望着五津。和你离别心中怀着无限情意,因为我们同是在宦海中浮沉。只要在世上还有你这个知己,纵使远在天涯也如近在比邻。绝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像小儿女那样悲伤泪湿佩巾。
【点评】做好本题要根据注释了解诗作的写作背景,阅读全诗理解诗歌内容,从诗人所描写的景物特点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读懂诗歌要注重重点字词的理解与赏析。
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唐)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下列对本诗的分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D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者王勃是“初唐四杰”之一。
B.首联第一句点出送别的地点,第二句把读者的视线引向了杜少府即将赴任之地。
C.颔联写离情别意,重在点出两人相同之处,即同为宦游人。
D.尾联紧承颈联而来,诗人嫌弃杜少府在临别时像小女儿般哭哭啼啼。
(2)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与本诗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现的都是对朋友的深厚情谊。请你结合诗句内容,简要说明两位诗人各自是如何抒发内心情感的。
【分析】《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送别诗的名作,诗意在慰勉友人勿在离别之时悲哀。首联描画出送别地与友人出发地的形势和风貌,隐含送别的情意,严整对仗;颔联为宽慰之辞,点明离别的必然性,以散调相承,以实转虚,文情跌宕;颈联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使友情升华到一种更高的美学境界;尾联点出“送”的主题,而且继续劝勉、叮咛朋友,也是自己情怀的吐露。此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堪称送别诗中的不世经典。
【解答】(1)ABC.正确;
D.有误,“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意思是在这即将分手的岔路口,不要同那小儿女一般挥泪告别啊!表达乐观旷达之情。勉励朋友不要在离别的时候伤心,要乐观对待。
故选:D。
(2)本题考查对古诗的赏析。“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句写远离分不开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就是天涯海角也如同近在邻居一样,一秦一蜀又算得什么呢。表现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是永恒的,无所不在的,所抒发的情感是乐观豁达的。这两句因此成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表达深厚情谊的不朽名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是寄情于景,对诗友进行由衷的劝勉和宽慰。意思是,我将自己对你的一片情思寄与明月,希望这千里共有的明月光带着我的思念随你直到你远谪的偏远之地,聊慰你孤寂的身影。借明月以抒发旅思乡愁怀旧念远的感情这里既有对老友遭遇的深刻忧虑,也有对当时现实的愤慨不平,有恳切的思念,也有热诚的关怀。表达了诗人对朋友远行的思念和祝福。、
答案:
(1)D
(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抒发的是格调高昂,更显出诗人在与友人惜别之时的高远的志趣和旷达的胸怀;“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更多的表现出诗人对友人远行的关切与同情。
译文:
雄伟长安城由三秦之地拱卫,透过那风云烟雾遥望着五津。和你离别心中怀着无限情意,因为我们同是在宦海中浮沉。只要在世上还有你这个知己,纵使远在天涯也如近在比邻。绝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像小儿女那样悲伤泪湿佩巾。
【点评】如何阅读诗歌:
1.首先看到诗后先看题目和作者,因为题目往往有作者的写作意图;
2.然后再看注释,看注释可以看出作者的事迹;
3.最后看诗句翻译,一般的诗歌可以通过注释翻译出来,通过翻译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4.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第7问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染,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探究这两首送别诗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各两点)。
【分析】《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意在慰勉友人勿在离别之时悲哀。首联描画出送别地与友人出发地的形势和风貌,隐含送别的情意,严整对仗;颔联为宽慰之辞,点明离别的必然性,以散调相承,以实转虚,文情跌宕;颈联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使友情升华到一种更高的美学境界;尾联点出“送”的主题,而且继续劝勉、叮咛朋友,也是自己情怀的吐露。
《送友人》题目点明了这是一首送别诗,作者通过送别环境的刻画、气氛的渲染,表达出依依惜别之意。写得新颖别致,不落俗套。诗中青山,流水,红日,白云,相互映衬,色彩璀璨。班马长鸣,形象新鲜活泼,组成了一幅有声有色的画面。自然美与人情美交织在一起,写得有声有色,气韵生动,画面中流荡着无限温馨的情意,感人肺腑。
【解答】本题考查比较阅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朋友远行的留恋之情,同时也勉励朋友乐观进取、勇往直前,去迎接新的生活,体现了作者宽阔的胸怀和远 大抱负。《送友人》这首诗通过对送别环境的描写,表达了李白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所以,相同点:两首诗歌都表达了送别友人时的深情厚谊。不同点:甲文侧重勉励朋友乐观进取、勇往直前,去迎接新的生活,体现了作者宽阔的胸怀和远大抱负。乙文表达了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和难舍难分。
答案:
相同:两首诗歌都表达了送别友人时的深情厚谊。
不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侧重于安慰朋友不要忧虑,真挚的友谊,可以克服空间的阻隔,消除孤独的苦闷,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送友人》表达了送别友人时的难舍难分,也有分别时的洒脱。
译文: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雄伟长安城由三秦之地拱卫,透过那风云烟雾遥望着五津。和你离别心中怀着无限情意,因为我们同是在宦海中浮沉。只要在世上还有你这个知己,纵使远在天涯也如近在比邻。绝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像小儿女那样悲伤泪湿佩巾。
《送友人》青翠的山峦横卧在城墙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围绕着城的东边。在此地我们相互道别,你就像孤蓬那样随风飘荡,到万里之外远行去了。浮云像游子一样行踪不定,夕阳徐徐下山,似乎有所留恋。挥挥手从此分离,友人骑的那匹将要载他远行的马萧萧长鸣,似乎不忍离去。
【点评】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景、事、人、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
5.古诗词鉴赏。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 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首联中的“ 辅 ”字,形象地写出了三秦大地护卫着长安城的景象,使诗歌意境开阔;“ 望 ”字将相隔千里的京城和蜀地联系起来,拉近了两地的距离,拓展了诗歌的意境。
(2)人们说本诗一洗古代送别诗凄凉伤感的风格,你从诗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请举出一例并作简要分析。
【分析】《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这是王勃在京城长安送别一位姓杜的朋友到蜀地任县令时所作的抒情诗。朋友即将上任,诗人劝慰他不要为远别而悲伤:虽然远隔天涯,但友谊不会因为距离的遥远而淡薄,他们的心是连在一起的。虽为送别诗,但全诗却无伤感之情,诗人的胸襟开朗,语句豪放清新,委婉亲切,表现了友人间真挚深厚的友情。
【解答】(1)本题考查诗歌的炼字。首联“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意思是雄伟长安城由三秦之地拱卫,透过那风云烟雾遥望着五津。可知“辅”字形象地写出了三秦大地护卫着长安城的景象,使诗歌意境开阔。“望”字,将相隔千里的京城和蜀地联系起来,拉近了两地的距离,拓展了诗歌的意境。
(2)本题考查诗歌的思想感情。一般送别诗重在表达离愁别绪,本诗却一扫离别的千古愁云,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远离分不开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就是天涯海角也如同近在邻居一样,运用夸张手法,表现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是永恒的,无所不在的,所抒发的情感是乐观豁达的。
由“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意思是虽然远隔天涯,但友谊不会因为距离的遥远而淡薄,他们的心是连在一起的。这两句可以表达诗人对朋友的劝慰(或者鼓励、叮咛、安慰)和旷达的胸怀。
答案:
(1)辅 望。
(2)示例一:“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现了诗人宽阔的胸襟、乐观豁达的情感。
示例二:“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表达诗人对朋友的劝慰(或者鼓励、叮咛、安慰等)和旷达的胸怀。
译文:雄伟长安城由三秦之地拱卫,透过那风云烟雾遥望着五津。和你离别心中怀着无限情意,因为我们同是在宦海中浮沉。只要在世上还有你这个知己,纵使远在天涯也如近在比邻。绝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像小儿女那样悲伤泪湿佩巾。
【点评】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人、事、景、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
6.阅读下面文本,完成问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和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这是一首送别诗。朋友将远赴蜀州,离别之际,诗人以两人共同的境遇“① 同是宦游人 ”宽解友人,并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劝慰鼓励友人。全诗既抒发了诗人送别友人的② 不舍 之情,也表现了诗人③ 豁达 的人生态度。
(2)下列对《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的赏所,有误的一项是 C
A.首联直入主题,点明送别的地点和友人的去向,给人空间的遥远和苍茫感。
B.颈联一改过去送别诗黯然伤魂的情调,代之以积极向上的情感,给人以鼓舞。
C.尾联点出“送”的主题,诗人与友人在离别之时难舍难分,都流下不舍的泪水。
D.全诗格调高昂、笔力雄健、感情真挚,是送别诗中的名作。
【分析】《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这是王勃在京城长安送别一位姓杜的朋友到蜀地任县令时所作的抒情诗。朋友即将上任,诗人劝慰他不要为远别而悲伤:虽然远隔天涯,但友谊不会因为距离的遥远而淡薄,他们的心是连在一起的。虽为送别诗,但全诗却无伤感之情,诗人的胸襟开朗,语句豪放清新,委婉亲切,表现了友人间真挚深厚的友情。
【解答】(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以情感的理解。“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的意思是和你离别心中怀着无限情意,因为我们同是在宦海中浮沉。其中的“同是宦游人”,诗人以两人共同的境遇宽解友人。“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意思是绝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像小儿女那样悲伤泪湿佩巾。所以全诗既抒发了诗人送别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也表现了诗人豁达的人生态度。
(2)本题考查诗歌的赏析。
ABD.正确。
C.有误,“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的意思是绝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像小儿女那样悲伤泪湿佩巾。所以“诗人与友人在离别之时难舍难分,都流下不舍的泪水”理解有误。
故选:C。
答案:
(1)①同是宦游人 ②不舍(惜别) ③豁达(乐观,积极向上)
(2)C
译文: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雄伟长安城由三秦之地拱卫,透过那风云烟雾遥望着五津。和你离别心中怀着无限情意,因为我们同是在宦海中浮沉。只要在世上还有你这个知己,纵使远在天涯也如近在比邻。绝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像小儿女那样悲伤泪湿佩巾。
【点评】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景、事、人、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
7.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友人
(唐•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萧萧”二字用得好吗?请发挥想象,描绘此情此景。
(2)颈联扣人心弦,充满诗情画意。试自选角度进行赏析。
【分析】本诗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送别诗,为李白名篇之一,全诗八句四十字,表达了作者送别友人时的依依不舍之情与离情别绪之意。起句点出送友远行时的景物环境,继写友人别后将如孤蓬万里,不知要漂泊到何处,隐含不忍分离之情。后四句寓情于景,把惜别的情思写得委婉含蓄,深切感人。
【解答】(1)本题考查诗歌的炼字。“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挥手”是写了分离时的动作,那么内心的感觉如何呢?诗人没有直说,只写了“萧萧班马鸣”的动人场景。这一句出自《诗经•车攻》“萧萧马鸣”班马,离群的马。诗人和友人马上挥手告别,频频致意,那两匹马仿佛懂得主人心情,也不愿脱离同伴,临别时禁不住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马犹如此,人何以堪!隐喻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
(2)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这两句“浮云”对“落日”,“游子意”对“故人情”,对得很工整,切景切题。诗人不仅是写景,而且还巧妙地用“浮云”来比喻友人:就象天边的浮云,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谁知道会飘泊到何处呢?无限关切之意自然溢出,而那一轮西沉的红日落得徐缓,把最后的光线投向青山白水,仿佛不忍遽然离开,而这正是诗人此刻心情的象征,衬托与友人分别之情意,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抒发出依依惜别之意。
答案:
(1)诗人和友人马上挥手告别,频频致意,那两匹马仿佛懂得主人心情,也不愿脱离同伴,临别时禁不住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
(2)示例一:这两句诗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隐喻友人像浮云一样飘忽不定,诗人则像落日依恋大地一样与友人难舍难分,真切表达了对友人的关怀与离别深情。
示例二:这两句诗对仗工整,“浮云”对“落日”,“游子意”对“故人情”,有景有情,扣人心弦,句式整齐,读之朗朗上口。
示例三:这两句描绘“浮云”“落日”之景,衬托与友人分别之情意,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抒发出依依惜别之意。
译文:
青翠的山峦横卧在城墙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围绕着城的东边。在此地我们相互道别,你就像孤蓬那样随风飘荡,到万里之外远行去了。浮云像游子一样行踪不定,夕阳徐徐下山,似乎有所留恋。挥挥手从此分离,友人骑的那匹将要载他远行的马萧萧长鸣,似乎不忍离去。
【点评】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景、事、人、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
8.古诗词阅读。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首联中的“ 辅 ”字形象地写出了三秦大地护卫着长安的景象,气势雄伟,使诗歌开篇意境开阔:“ 望 ”字将相隔千里的京城和蜀地联系起来。
(2)为什么“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分析】《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这是王勃在京城长安送别一位姓杜的朋友到蜀地任县令时所作的抒情诗。朋友即将上任,诗人劝慰他不要为远别而悲伤:虽然远隔天涯,但友谊不会因为距离的遥远而淡薄,他们的心是连在一起的。虽为送别诗,但全诗却无伤感之情,诗人的胸襟开朗,语句豪放清新,委婉亲切,表现了友人间真挚深厚的友情。
【解答】(1)本题考查诗歌的炼字。首联“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意思是雄伟长安城由三秦之地拱卫,透过那风云烟雾遥望着五津。可知“辅”字形象地写出了三秦大地护卫着长安城的景象,使诗歌意境开阔。“望”字,将相隔千里的京城和蜀地联系起来,拉近了两地的距离,拓展了诗歌的意境。
(2)本题考查诗歌名句的赏析。要先言一般送别诗的特点:悲凉凄怆之气,常流伤感之泪。“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音调明快爽朗,语言清新高远,内容独树一帜,一洗往昔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表明友谊不受时间限制和空间阻隔,是永恒的,无所不在的,所抒发的情感是乐观豁达的,体现了诗人高远的志向、豁达的情趣和旷达的胸怀。因而这两句成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表达深厚情谊的不朽名句。
答案:
(1)辅 望
(2)这句诗既写出了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又表达了宽慰和惜别之情;境界开阔、格调高昂,一扫离别的千古愁云,在送别诗中别具一格。(言之有理即可)
译文:
三秦之地拱卫着都城长安,弥漫的雾中怎么也望不到想象中的五津。
我与你都充满着离别愁意,(因为我们)都是远离家乡,外出做官的人。
只要四海之中有了解自己的人,天涯海角也好似亲密近邻。
(我们)不要在分手的路口,像青年男女那样(让泪水)沾湿佩巾。
【点评】赏析诗歌要注意在了解写作背景的基础上熟读全诗,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懂得用心去感悟。
9.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此诗的作者是 王勃 ,他和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 初唐四杰 ”。
(2)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C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是送别诗。
B.第一句点出了送别的地点,第二句则把读者的视线引向了杜少府即将赴任之地。
C.颔联是说,诗人要跟朋友分手,去外地做官。
D.尾联紧承颈联而来,诗人劝慰杜少府,不要在临别之时像儿女一般哭鼻子、抹眼泪。
(3)这首诗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传诵的句子,请分析它好在哪里。
【分析】《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送别诗的名作,诗意在慰勉友人勿在离别之时悲哀。首联描画出送别地与友人出发地的形势和风貌,隐含送别的情意,严整对仗;颔联为宽慰之辞,点明离别的必然性,以散调相承,以实转虚,文情跌宕;颈联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使友情升华到一种更高的美学境界;尾联点出“送”的主题,而且继续劝勉、叮咛朋友,也是自己情怀的吐露。此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堪称送别诗中的不世经典。
【解答】(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此诗的作者是王勃,他和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初唐四杰”。
(2)本题考查诗歌的赏析。
ABD.正确;
C.有误,错在对诗句内容的曲解,“同是宦游人”理解为“因为我们同是在宦海中浮沉”,颔联用两人处境相同、感情一致来宽慰朋友,借以减轻友人的的悲凉和孤独之感。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对名句的理解。“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句写远离分不开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就是天涯海角也如同近在邻居一样,一秦一蜀又算得什么呢。表现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是永恒的,无所不在的,所抒发的情感是乐观豁达的。这两句因此成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表达深厚情谊的不朽名句。
答案:
(1)王勃 初唐四杰
(2)C
(3)自古以来,写离别的诗作大多情感悲伤,基调低沉,而这两句则全无伤感之情,写得昂扬乐观,能给友人以安慰和鼓励,这种对待离别的积极态度值得称道。作者以理性的议论展现友情和别情的新境界,运用形象的比喻写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的深情与厚谊,气象阔大,志趣高远,表达了真正的友谊不受时间限制和空间阻隔。成为送别诗中的不朽名句。
译文:
雄伟长安城由三秦之地拱卫,透过那风云烟雾遥望着五津。和你离别心中怀着无限情意,因为我们同是在宦海中浮沉。只要在世上还有你这个知己,纵使远在天涯也如近在比邻。绝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像小儿女那样悲伤泪湿佩巾。
【点评】如何鉴赏诗歌:一要知人论世。读懂一首诗,首先要了解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作家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二要把握形象。诗是通过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抒发感情,阅读、鉴赏诗歌就要通过认真分析、品味,理解和把握这种形象。三要理解情感。感情是诗歌的生命和灵魂,只有很好地体会诗人在诗中的感情和基调,才能准确理解诗歌的主旨。
10.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下列问题。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这首五言律诗的颈联很有特色,对仗工整,它还运用了什么修辞?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分析】《送友人》是一首由诗仙李白创作的送别诗。诗中起句点出送友远行时的景物环境,继写友人别后将如孤蓬万里,不知要飘泊到何处,隐含不忍分离之情。后四句寓情于景,把惜别的情思写得委婉含蓄,深切感人。全诗情深意切,境界开朗,对仗工整,自然流畅,表达了作者送别友人时的依依不舍之情与离情别绪之意。
【解答】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此句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来表明心意。天空中一抹白云,随风飘浮,象征着友人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远处一轮红彤彤的夕阳徐徐而下,似乎不忍遽然离开大地,隐喻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
答案:
“浮云”写云飘忽不定(比喻游子行踪不定),“落日”指太阳缓缓落下(比喻难舍之情),表达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或与友人难舍难分)。
译文:
青翠的山峦横卧在城墙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围绕着城的东边。
在此地我们相互道别,你就像孤蓬那样随风飘荡,到万里之外远行去了。
浮云像游子一样行踪不定,夕阳徐徐下山,似乎有所留恋。
挥挥手从此分离,友人骑的那匹将要载他远行的马萧萧长鸣,似乎不忍离去。
【点评】解答赏析题,应先把要赏析的字或词所在的诗句描绘一下,或者分析一下写出了什么情景,然后再回答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或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11.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这首诗在情感表达上有很多独到之处,请作简要分析?
(2)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首联中的“辅”或“望”字。
【分析】《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唐代诗人王勃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此诗意在慰勉友人勿在离别之时悲哀。首联描画出送别地与友人出发地的形势和风貌,隐含送别的情意,严整对仗;颔联为宽慰之辞,点明离别的必然性,以散调相承,以实转虚,文情跌宕;颈联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使友情升华到一种更高的美学境界;尾联点出“送”的主题,而且继续劝勉、叮咛朋友,也是自己情怀的吐露。此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堪称送别诗中的不世经典,全诗仅仅四十个字,却纵横捭阖,变化无穷,仿佛在一张小小的画幅上,包容着无数的丘壑,有看不尽的风光,至今广泛流传。
【解答】(1)本题考查理解诗人情感。要结合写作背景和重点词句分析。此诗是王勃送别友人而作,意在慰勉友人勿在离别之时悲哀。诗歌前四句,写与友人“同是宦游人”的自己,因为朋友要从长安远赴四川,远远望着四川一带风尘烟霭苍茫无际,因为这是杜少府要去的处所,诗人并未说离别,只描画出这两个地方的形势和风貌。依依惜别的情意自在其中了;但这首诗与一般哀婉忧伤的送别诗不同,“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意思是远离分不开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就是天涯海角也如同近在邻居一样,一秦一蜀又算得什么呢。表现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是永恒的,无所不在的,所抒发的情感又是积极乐观的。
(2)本题考查炼字的能力。解答时从关键词语的词性、色彩、修辞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去把握它的内涵。分析时要结合诗句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去回答。“辅”,辅佐,可以理解为护卫。“辅三秦”,意思是关中一带的茫茫大野护卫着长安城,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拟人修辞手法的作用一般有: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情形。“辅三秦”,写长安城在三秦大地的护卫之中,意境开阔,气象雄伟。“望”指远望,是在想象中“望”。远远望去,但见四川一带风尘烟霭苍茫无际。因为朋友要从长安远赴四川,这两个地方在诗人的感情上自然发生了联系。诗人并未说离别,只描画出这两个地方的形势和风貌。依依惜别的情意自在其中了。
答案:
(1)这首诗一洗往昔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体现出诗人高远的志向、豁达的情趣和旷达的胸怀。
(2)“辅”示例:形象地写出了三秦大地护卫着长安的景象,气象雄伟,使诗歌开篇意境开阔。“望”示例:将相隔千里的京城和蜀地联系起来,表达了对友人的惜别之情。
【参考译文】
雄伟长安城由三秦之地拱卫,透过那风云烟雾遥望着五津。
和你离别心中怀着无限情意,因为我们同是在宦海中浮沉。
只要在世上还有你这个知己,纵使远在天涯也如近在比邻。
绝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像小儿女那样悲伤泪湿佩巾。
【点评】诗歌炼字技巧:
1.体悟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看是否运用修辞手法。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思考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12.阅读古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朋友将远赴蜀州,离别之际,诗人以两人共同的境遇“① 宦游人 ”宽解友人,并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劝慰鼓励友人。全诗既抒发了诗人送别友人的② 不舍、依依惜别 之情,也表现了诗人③ 乐观豁达 的人生态度。
【分析】《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这是王勃在京城长安送别一位姓杜的朋友到蜀地任县令时所作的抒情诗。朋友即将上任,诗人劝慰他不要为远别而悲伤:虽然远隔天涯,但友谊不会因为距离的遥远而淡薄,他们的心是连在一起的。虽为送别诗,但全诗却无伤感之情,诗人的胸襟开朗,语句豪放清新,委婉亲切,表现了友人间真挚深厚的友情。
【解答】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此诗是送别诗的名作,起句严整对仗,三、四句以散调相承,以实转虚,文情跌宕。“离别意”写出了两人共同的境遇。朋友将远赴蜀州,离别之际,诗人以两人共同的境遇“同是宦游人”宽解友人。第三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尾联点出“送”的主题。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音调明快爽朗,语言清新高远,内容独树碑石。此诗一洗往昔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体现出诗人高远的志向、豁达的情趣和旷达的胸怀。据此理解作答。
答案:
宦游人 不舍、依依惜别 乐观豁达
【参考译文】
雄伟长安城由三秦之地拱卫,透过那风云烟雾遥望着五津。和你离别心中怀着无限情意,因为我们同是在宦海中浮沉。只要在世上还有你这个知己,纵使远在天涯也如近在比邻。绝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像小儿女那样悲伤泪湿佩巾。
【点评】理解诗歌内容:
1.了解诗歌基本意思;
2.结合关键词语理解诗歌内容;
3.注意重点句子。
13.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C
A.这是一首送别诗,作者王勃和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初唐四杰。
B.首联写出了送行的地点和友人要赴任的地方,写景气势宏伟,寓不必伤别之意。
C.颔联写对友人的安慰:彼此处境相同,感情一致,一股悲伤之情油然而生。
D.尾联作结:青春年少,当奋发有为,虽别而如此为邻,别时则不应有儿女之态。
(2)说说千古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好在哪里?
【分析】《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这是王勃在京城长安送别一位姓杜的朋友到蜀地任县令时所作的抒情诗。朋友即将上任,诗人劝慰他不要为远别而悲伤:虽然远隔天涯,但友谊不会因为距离的遥远而淡薄,他们的心是连在一起的。虽为送别诗,但全诗却无伤感之情,诗人的胸襟开朗,语句豪放清新,委婉亲切,表现了友人间真挚深厚的友情。
【解答】(1)本题考查诗歌的理解。
ABD.正确。
C.有误,颔联没有悲伤之情。
故选:C。
(2)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解答此题要先言一般送别诗的特点:悲凉凄怆之气,常流伤感之泪。“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音调明快爽朗,语言清新高远,内容独树一帜,一洗往昔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表明友谊不受时间限制和空间阻隔,是永恒的,无所不在的,所抒发的情感是乐观豁达的,体现了诗人高远的志向、豁达的情趣和旷达的胸怀。因而这两句成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表达深厚情谊的不朽名句。
答案:
(1)C
(2)示例:一般送别诗大多表达悲伤的情感,基调低沉,这两句则全无伤感之情,写得昂扬、乐观,能给友人安慰和鼓励,这种对待离别的积极态度值得称道。作者以理性的议论展现友情和别情的新境界,写出了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们之间的深情厚谊,气象阔大,志趣高远,表达了真正的友谊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阻隔,成为送别诗中的不朽名句。
译文: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雄伟长安城由三秦之地拱卫,透过那风云烟雾遥望着五津。和你离别心中怀着无限情意,因为我们同是在宦海中浮沉。只要在世上还有你这个知己,纵使远在天涯也如近在比邻。绝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像小儿女那样悲伤泪湿佩巾。
【点评】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景、事、人、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
14.古诗文阅读。
临江仙•送钱穆父①
苏轼
一别都门三改火②,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③。
惘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算。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注】①钱穆父:苏轼的友人,时被谪出知瀛州。②改火:古代钻木取火,四季换用不同木材,称为“改火”,这里指年度的更替。③筠:竹子。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C
A.这是一首赠别词。词人对老友的眷眷惜别之情,写得深沉细腻,动人心法。
B.“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写苏轼和钱穆父久别重逢时的场景。两人虽一别三年,可再见面时依然能够给彼此温暖。
C.“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运用了拟人、对偶手法,赞扬了友人淡泊、忠君爱国的品格。
D.词的上片写与友人久别重逢。词的下片切入正题,写月夜送别友人。
(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一句。
【分析】《临江仙•送钱穆父》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全词一改以往送别诗词缠绵感伤、哀怨愁苦或慷慨悲凉的格调,创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议论风生,直抒性情,写得既有情韵,又富理趣,充分体现了作者旷达洒脱的个性风貌。
【解答】(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ABD.正确。
C.有误,“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运用了比喻和对偶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友人已修炼到心如枯井,不起波澜的程度,而且像秋天的竹竿一样有气节有操守。赞扬了友人淡泊、坚贞的品格。
故选:C。
(2)本题考查诗句赏析。“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一句意思是:人生在世就好像住旅馆,我也包括在旅行者里边。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是苏轼这种豪放性格、达观态度的集中体现。然而在这些旷达之语的背后,仍能体察出词人对仕宦浮沉的淡淡惆怅,以及对身世飘零的深沉慨叹。
答案:
(1)C
(2)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词人认为人生如行旅,人人都是漂泊的旅人,自当随遇而安。表现了诗人超然物外,恬淡自安的洒脱情怀。
译文:
自从我们在京城分别一晃又三年,远涉天涯你奔走辗转在人间。相逢一笑时依然像春天般的温暖。你心如古井水不起波澜,高风亮节象秋天的竹竿。
我心惆怅因你要连夜分别扬孤帆,送行之时云色微茫月儿淡淡。陪酒的歌妓不用冲着酒杯太凄婉。人生在世就好像住旅馆,我也包括在旅行者里边。
【点评】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景、事、人、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
15.阅读诗歌,请自选角度赏析“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这一联写景的妙处。
送友人
【唐】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分析】《送友人》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送别诗,为李白名篇之一,全诗八句四十字,表达了作者送别友人时的依依不舍之情与离情别绪之意。此诗写得情深意切,境界开朗,对仗工整,自然流畅。起句点出送友远行时的景物环境,继写友人别后将如孤蓬万里,不知要飘泊到何处,隐含不忍分离之情。后四句寓情于景,把惜别的情思写得委婉含蓄,深切感人。
【解答】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能力。“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的意思是“青翠的山峦横卧在城墙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围绕着城的东边”。交代出了告别的地点。诗人已经送友人来到了城外,然而两人仍然不愿分离。只见远处,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城东潺潺流过。这两句中“青山”对“白水”,“北郭”对“东城”,首联即写成工丽的对偶句,别开生面。“青山”“白水”从色彩角度写景。“横”字勾勒青山的静姿,“绕”字描画白水的动态,用词准确而传神。诗笔挥洒自如,描摹出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
答案:
“青山”“白水”从色彩角度写景;动静结合,“横”写出了山的静态,“绕”写出了水流的动态。
译文:
青翠的山峦横卧在城墙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围绕着城的东边。在此地我们相互道别,你就像孤蓬那样随风飘荡,到万里之外远行去了。浮云像游子一样行踪不定,夕阳徐徐下山,似乎有所留恋。挥挥手从此分离,友人骑的那匹将要载他远行的马萧萧长鸣,似乎不忍离去。
【点评】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景、事、人、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4山东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 古诗词曲分类训练 (含答案),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1~2题,四两句,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2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06 古诗词赏析(教师版),共14页。
这是一份2022年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中考古诗词考点解读及训练——赏析经典名句,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