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2.4  群 落 及 其 演 替知识点(填空版)高三生物选择性必修三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4  群 落 及 其 演 替知识点(填空版)高三生物选择性必修三第1页
    2.4  群 落 及 其 演 替知识点(填空版)高三生物选择性必修三第2页
    2.4  群 落 及 其 演 替知识点(填空版)高三生物选择性必修三第3页
    还剩8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4  群 落 及 其 演 替知识点(填空版)高三生物选择性必修三

    展开

    这是一份2.4  群 落 及 其 演 替知识点(填空版)高三生物选择性必修三,共11页。


    NO.4填空 第二章 群落及其演替第一节 群落的结构一、群落及其物种组成1.群落的概念:                         。【概念考察】 ①一个池塘里的全部鱼     (是/不是)群落。②一个池塘里全部的植物和动物     (是/不是)群落。③集市上所有的鸡、鸭、鹅、白菜、萝卜等动植物    (是/不是)群落。2.研究的问题:     、     、     、     、    和      等。3.研究       是研究群落的基础。4.物种组成:         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也是决定群落性质最重要的因素。5.物种丰富度:一个群落中的        。我国的森林群落,越靠近热带地区,单位面积内的物种越        。6.优势种(1)不仅      很多,对群落中其他物种的       也很大。(2)随      和       的变化而变化。7.物种组成特点:                  。二、种间关系注意:竞争的结果常表现为相互抑制;有时表现为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甚至灭亡。区分捕食者和被捕食者:                      。三、群落的空间结构在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包括    和      。1.垂直结构(1)概念: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     现象。(2)植物的分层 = 1 \* GB3 ①植物的分层与对      的利用有关,                  。 = 2 \* GB3 ②除了光照,在陆生群落中,决定植物地上层的环境因素还有 等条件,如高山植物的分布;决定植物地下分层的环境因素则是      等。(3)动物的分层:群落中植物的垂直分层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       和       。2.水平结构a.常呈   分布。b.影响因素:地形的变化、土壤    和    的差异、    的不同、生物    的特点等。【提醒】①一般情况下,任何群落都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②群落存在空间结构,而种群   空间结构。比如竹林中箭竹错落有致,不是群落的结构特征,这里的箭竹属于种群的范畴,不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③高山不同垂直带植物分布不同,属于群落的     ,影响植物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原因是不同高度的        不同。④植物的分层现象    动物的分层现象。⑤群落空间结构的形成是            的结果。四、群落的季节性由于    、温度和水分等随季节而变化,群落的       也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五、生态位(1)概念: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       ,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2)研究范围动物:           、           、天敌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植物:在研究区域内的     、     、      等特征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3)意义: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                         。(4)形成原因: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是群落中物种之间及生物与环境间    的结果。六、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1.实验原理(1)土壤动物具有                      的习性。(2)调查方法:常用      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身体微小,不适于用样方法进行调查)(3)调查对象:样本中肉眼可见的所有动物。(4)调查指标:样本中小动物的                  。(5)统计方法:一是      ;二是      。【注意】区分以上两种统计方法:记名计算法是指在一定面积的样地中,直接数出各个种群的个体数目。一般用于                的物种。目测估计法是按预先确定的多度等级来估计单位面积(体积)中的种群数量。等级的划分和表示方法有:非常多、多、较多、少、很少,等等。2.实验步骤(1)准备:制作取样器,记录调查地点的地形和环境的主要情况。(2)取样(3)采集小动物            采集;体型较大的小动物,可用包着纱布的镊子取出来;体型较小的可用    采集。采集的小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                  。(4)观察和分类:借助动物图鉴查清名称;使用放大镜、体视显微镜进行观察。(5)统计和分析:统计丰富度,完成研究报告。3.实验结论                                                                                      。【判断】(1)物种丰富度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2)原始合作和互利共生对双方都有利,且双方形成相互依赖的关系。( )(3)蝉吸食树的汁液,蝗虫啃食植物叶片都属于捕食关系。( )(4)一个竹林中的竹子有高有矮,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5)森林只有垂直结构,草原只有水平结构。( )(6)树上不同高度的喜鹊巢不能反映群落中的动物具有垂直结构。( )(7)玉米长势基本一致的玉米田群落没有垂直结构。( )(8)在海拔高度不同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群落,说明群落具有垂直结构。( )(9)动物在群落中垂直分布与食性有关,而与植物的分层现象无关。( )(10)不同物种的生态位不可能出现重叠现象。( )(11)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常用标记重捕法。( )(12)记名计算法一般用于统计个体较小和种群数量有限的物种丰富度。( )(13)草坪中的动物没有分层现象,而树林中的动物具有分层现象。( )(14)群落中某一种群数量下降说明群落丰富度下降。( )(15)小杜鹃主要生活在林冠层,这是小杜鹃的生态位。( )(16)“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这种草地外貌的变化体现了群落的季节性( )【判断答案】 6、16 √NO.5填空 第二节 群落的主要类型1.根据群落的_____和_________等方面的差异,可以将陆地的群落大致分为____、_____、____等类型2.荒漠生物群落(1)外貌特征:__________________(2)分布范围(环境条件)荒漠分布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群落特点:荒漠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物种组成:荒漠中的生物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性①主要植物类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主要动物类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生物特点(了解): 仙人掌具有肥厚的肉质茎,叶呈针状,气孔在夜晚才开放;骆驼刺植株才几厘米高,但根可长达15m; 爬行动物蜥蜴和蛇的表皮外有角质鳞片,有助于减少水分蒸发;它们的蛋壳坚硬,能保护正在发育的胚胎;它们的体温是变化的,其调节体温的方式是每天早早起来到阳光充足的地方,让身体暖和起来,待天热时退到地下等阴凉处;某些爬行动物以固态尿酸盐的形式排泄含氮废物,而不是产生需要更多水才能溶解的尿素。3.草原生物群落(1)外貌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布范围(环境条件) 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地区(3)群落特点:草原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物种组成:①主要植物类型及特点: 各种_________________的__________________占优势,有的草原上有少量的______,_____非常少见;草原上的植物往往叶片___________,表面有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能____________②主要动物类型及特点: 草原上的动物大都具有_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由于_______________,在草原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非常少见; 稀树干草原上,生长着伞形树冠状乔木,动物主要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为主;4.森林生物群落(1)外貌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布范围(环境条件):森林分布在_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______的地区(3)群落特点:森林群落结构_______________且____________________(4)物种组成:①主要动物类型及特点: 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的动物种类特别多,如长臂猿、松鼠、蜂猴、犀鸟、避役和树蛙等;②主要植物类型及特点:森林中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森林中_______________植物多居上层,能吸收比较强的阳光;林下光线相对较____,在热带雨林中,林下几乎都是___________________,仅有稀疏的光点和光斑;所以,三七、人参、黄连、半夏、贝母以及某些蕨类、苔藓等______________植物生活在林下5.为什么阴生植物适应在弱光条件下生存?P34最后一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自然群落分布的规律性:森林、草原、荒漠这些自然群落在陆地上的分布是________的,比如我国东部湿润地区往往随处可见____;在内陆半干旱区分布有大片的____;再到西部干旱区则出现______;7.不同物种之间是如何彼此协调、共同生活在一起的?P35第二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不同海拔高度分布着不同的群落类型,可能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群落中生物的适应性体现在那两个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群落类型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因素的影响很大;P3511.生活在这一地区的物种能够形成群落,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生物对非生物环境的适应体现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生物对生物环境的适应体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森林中的乔木、灌木与草本之间,对土壤、空间、阳光的利用存在一定程度的竞争,但为什么可以达到相对平衡的状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为什么每种群落中的物种组成均较为稳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森林、草原、荒漠还可以分为更具体的群落类型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7.同样都是森林群落,在不同的森林类型中,生物适应群落的特点完全相同吗?________________18.P36在不同的群落中,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_______________,每一种生物__________________,因此,群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9.除以上三种,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其他群落类型20.①农田中的生物形成人工生物群落,为什么说它是群落?②它与森林、草原等自然生物群落有哪些不同?③如无人工干预,农田生物群落能长期保持农田的特征吗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判断】(1)不同群落在物种组成、群落外貌和结构上都有着相似的特点。( )(2)荒漠生物群落中的某些爬行动物以固态尿酸盐的形式排泄含氮废物,而不是产生需要更多水才能溶解的尿素,以减少水分的消耗。( )(3)阴生植物的茎细长,叶薄,细胞壁薄,机械组织发达,但叶绿体较小、呈深绿色,比较适宜于在弱光条件下生存。( )(4)不同群落中的生物具有与该群落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和分布特点。( )(5)群落只有荒漠、草原、森林三种类型( )(6)草原群落中的生物不能在荒漠群落中生存。( )(7)森林中乔木高大根系发达,在竞争阳光、土壤等方面占绝对优势,会导致森林中的小灌木、草本植物很难生存。( )(8)湿地生物群落中动植物物种十分丰富,但只有水生生物。( )(9)某地的群落类型,受水分、光照强度等因素的影响很大。( )(10)群落中不同种群之间通过复杂的种间关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形成有机整体,从而维持物种之间的协调和平衡。( )(11)在不同的森林群落中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不尽相同,每一种生物都有自己适宜的生存环境。( )【判断】(1)× (2)√(3)×(4)√(5)×(6)×(7)×(8)×(9)× (10)√ (11)√NO.6填空 第3节 群落的演替二、【特别提醒】1.次生演替比初生演替时间短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优势取代,即优势种的更迭,原先的优势种不一定消失;3.演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演替是生物和环境反复相互作用,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可逆变化,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演替最终 都能形成森林,演替最终能否形成森林取决于 ________ 等条件,如干旱地区或冻土地带很难演替到森林阶段。5.群落演替是一个无休止的过程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演替的结果: ;*演替休止的前提是 ;7.在某一地区,群落演替的结果往往是由 共同作用决定的,但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有时超过其他因素的影响;8.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意:①人类活动可以使群落演替的速度在原来的基础上 ;②人类活动往往会使演替___ __其自然演替的方向,有时也会和自然演替的 ;③人类活动___________同时改变速度和方向;人类对群落演替的影响都是不良的吗? 10.群落演替的特点:① :自然界中群落演替是普遍现象,可发生于每个群落;② :群落演替有一定的规律;③ :人类掌握规律就能根据现有情况预测群落的未来,从而正确掌握群落的动向,使之朝着对人类有益的方向发展;④ :群落演替最终都会到达一个与其所处环境相适应的相对稳定的状态;⑤ :外部环境,群落内部种群相互关系的发展,人类活动等因素常处于变化的过程中,因此群落不断的演替11..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为处理好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走 道路,我国明确提出退耕还林、还草、还湖和退牧还草,颁布了《退耕还林条例》【判断】(1)初生演替趋向于形成新群落。( )(2)群落内部因素的变化不会影响群落演替。( )(3)根据群落演替的理论,所有的群落最终都会演替成森林。( )(4)沙丘、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 )(5)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不再会变化。( )(6)演替过程中后一阶段优势种的兴起,一般会造成前一阶段优势种的消亡。( )(7)由于人类活动总是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所以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总是不利的。( )(8)人类活动可以使群落演替的方向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也可以使群落演替方向与自然演方向相同。( )(9)初生演替都从裸岩阶段开始( )(10)群落演替使各种群的K值都在上升。( )(11)人类活动对生物群落演替的影响远远超过其他自然因素。( )(12)人类掌握群落演替的规律,可使其朝着对人类有益的方向发展。( )(13)决定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在于群落的外部环境条件,如气候、地貌、土壤和火等。( )(14)群落演替的结果一定是群落的结构越来越复杂。( )【现学现用】1.甲是___ _____演替,乙是_______ ___演替;2.判断依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判断】√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现学现用】1.次生 初生 2.甲演替的起点物种丰富度不为零,而乙演替的起点物种丰富度为零NO.7填空 第三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第1节 生态系统的结构1.生态系统的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哪些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食物网中不包含的成分有哪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各组成成分的作用?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产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消费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解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食物网的概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食物网形成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食物链(网)的功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为什么说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越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每个生物体的生存都离不开物质和能量。这些生物是怎样获得物质和能量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食物链上一般不超过五个营养级,这是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判断】(1)食物链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无分解者( )(2)食物网中两种生物之间只可能是捕食关系( )(3)同一生物在不同食物链中所占的营养级可能不同( )(4)“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条食物链中,螳螂是第二营养级( )(5)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6)一种生物只能属于生态系统中的一种生物成分( )(7)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是生物群落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 )(8)所有的自养型生物都是生产者,生产者都是自养型生物( )(9)所有的异养型生物都是消费者( )(10)所有的消费者和分解者都是异养型生物( )(11)植物都是生产者,生产者都是植物( )(12)动物都是消费者,消费者都是动物( )(13).细菌都是分解者,分解者都是细菌( )(14)太阳光来源于地球之外,不属于生态系统的成分( )(15)食物网的复杂程度取决于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 )(16)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应包括生物群落及其非生物环境( )(17)城市生态系统和冻原生态系统均属于自然生态系统( )(18)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包括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非生物环境的总和。( )判断答案:1、3、7、8、10、16、18正确NO.8填空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1. 能量流动的含义:生态系统中能量的 、 、 和 的过程。2. 能量的输入(1)能量的源头: 。 (2)能量流动的起点: 。 作用绿色植物、光合细菌(3)相关生理过程: (主要途径) 作用硝化细菌 (4)流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注:流入人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包括: + 。3. 能量的传递呼吸作用呼吸作用呼吸作用遗体遗体遗体枯枝败叶(起点)未固定……呼吸作用呼吸作用太阳能生产者(植物)初级消费者(植食动物)次级消费者(肉食动物)三级消费者(肉食动物)分解者(细菌、 真菌等微生物)(1)生产者(第一营养级)能量的来源和去路(2)各级消费者能量的来源和去路各级消费者摄入的能量不等于其同化量,它们之间的关系式:同化量= - 。(3)传递形式: 。(4)传递途径: 。4. 能量的转化和散失5. 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分析(定时分析)(1)W1表示 ,W1= 。(2)D1表示 ,D1= 。(3)A表示 ,B表示 ,C表示 ,D表示 。(4)由生产者到初级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eq \f(D1, W1 )= 。6. 能量流动的特点(1) 。原因:能量只能从上一营养级流入下一营养级,不可逆转,也不能循环流动。食物链中各营养级的顺序是不可逆转的,这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原因:①各营养级生物 作用以 形式散失大部分能量,无法再利用。②各营养级的生物中有一部分能量未被下一营养级的生物利用,即 部分。③少部分能量被 分解利用。7. 能量传递效率:一般来说,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大约是 。公式:相邻两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eq \f( 下一营养级同化量 , 上一营养级同化量 )×100%某一湖泊的能量金子塔第二营养级第三营养级第四营养级第一营养级8. 能量金字塔(1)概念:将单位时间内各个 所得到的 ,由 绘制成图,可形成一个能量金字塔。(2)分析①金字塔中,每一台阶的大小代表该营养级生物所含的 。 储存能量最多的成分是 ,属于 营养级;储存能量最少的是金字塔的顶端,属于 营养级。 ②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多(食物链越长),能量流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就 ,最高营养级获得的能量就 。③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一般不超过 个营养级。知识拓展:生态金字塔是生态学中表示不同关系的一种形式。不同的金字塔能形象地说明营养级与能量、生物个体数量、有机物总量之间的关系,是定量研究生态系统的直观体现。9. 能量流动的相关计算规律(重在理解)(1)正推型:知低营养级(A营养级净重M),求高营养级(D营养级增重多少)D营养级最多增重:选最 食物链,按 计算。D= 。D营养级最少增重:选最 食物链,按 计算。D= 。(2)逆推型:知高营养级(D营养级增重N),求低营养级(消耗A营养级多少)最多消耗A营养级:选最 食物链,按 计算。A= 。最少消耗A营养级:选最 食物链,按 计算。A= 。练习:下图为某生态系统食物网的一部分图解,据图分析回答:(1)该生态系统中所需的能量来自于 。(2)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 。(3)猫头鹰获取能量最多的一条食物链是 。猫头鹰获取能量最少的一条食物链是 。(4)若猫头鹰的体重增加0.5kg,至少消耗绿色植物 kg,最多消耗绿色植物 kg。(5)若绿色植物有1000kg,则鹰最多增重 kg,最少增重 kg。10. 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1)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实现对能量的 ,从而提高能量的 。(2)帮助人们合理地 ,使能量 。11. 利用能量流动特点确定食物链(网)(1)据能量流动逐级递减特点:能量含量越多,其营养级别越低;能量含量越少,其营养级别越高。(2)据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可确定相邻两个营养级能量差别在5~10倍,若能量相差不多,则应列为同一营养级。写出下列各图表中的食物链(网):图1食物链(网): 。图2食物链(网): 。表一食物链(网): 。表二表示每个营养级生物体内残留的有机汞的浓度,有机汞存在生物富集作用,即随着营养级的增加,有机汞的浓度增加,可知表2食物链(网)为: 。拓展:生物富集的原因: 。【判断】1.太阳辐射到地球的能量就是输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2.分解者分解释放的能量是该营养级同化量的一部分。( )3.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多,在能量流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就越多。( )4.任何生态系统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补充,以便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 )5.能量金字塔、生物量金字塔、数量金字塔都是上窄下宽的金字塔形。( )答案:××√√ ×NO.9填空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1.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1)概念:组成生物体的 ,不断地在 和 之间循环流动的过程。(2)范围: 。这里所说的生态系统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3)特点: 、 。2. 碳循环(1)碳的存在形式①无机环境中:主要以 和 的形式存在。②生物群落中:以 的形式存在。 (2)循环过程图解(填图)① ② ③ ④ ⑤ (3)碳进入生物群落①形式: 。 作用硝化细菌 作用绿色植物②生理过程: (主要途径) (4)碳返回无机环境(大气中CO2的来源)①形式: 。②途径:a.动植物的 ;b.分解者的 (实质仍然是 作用);c. 。(5)碳的循环形式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间:主要以 的形式进行。②在生物群落内:以 的形式进行,渠道为 。 图例分析:右图是生态系统碳循环图解,图中A~D代表生态系统四种成分,①~⑦代表碳元素在生态系统中循环的途径。(1)图中A代表 、B代表 、C代表 、D代表 。(2)代表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呼吸作用和分解作用的序号分别是 、 、 。(3)D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 。(4)在碳循环中,碳元素在①②④⑦中以 形式流动,在③⑤⑥中以 形式流动。3. 温室效应(1)形成原因:主要是 短时间内大量燃烧,使大气中 含量迅速增加,打破了生物圈的平衡。(2)危害: 升高,加快极地和高山的融化,导致 上升,进而对人类和其他许多生物的生存构成威胁。(3)减缓温室效应的措施:①开发 ,减少 燃烧;②大力 ,增加绿地面积,从而增加对CO2的吸收。4.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5.【探究】探究土壤微生物对淀粉的分解作用(1)实验原理①土壤中存在种类、数目繁多的 等微生物,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成分为 。②分解者的作用是将环境中的 分解为 ,其分解速度与环境中的 等生态因子相关。(2)设计案例注:案例1中实验组的土壤要进行处理,以尽可能排除土壤微生物的作用,同时要尽可能避免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变(例如,将土壤用塑料袋包好,放在60℃恒温箱中1h灭菌)。6. 富营养化:指水体中 等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增多,导致 植物等大量繁殖,并引起水质恶化和鱼群死亡的现象。原因分析: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等的排放,使水体中 等矿质元素增多,导致水体中植物和浮游动物大量繁殖,通过 呼吸大量消耗水中溶解氧,它们死后的残渣遗体又被好氧微生物分解,进一步使水体中的 含量降低,导致鱼虾等水生生物死亡,尸体被 微生物分解,释放出H2S、CH4等有毒物质,进一步使水质恶化,造成更多水生生物死亡。在淡水中引起的叫 ,海水中引起的叫 。7.生物富集:生物体从周围环境吸收、积蓄某种元素或难以降解的化合物,使其 ,称作生物富集。【判断】1.植物可通过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参与生态系统的碳循环。(选择性必修2 P61~62思考·讨论)( )2.碳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的。(选择性必修2 P62正文)( )3.铅可沿食物链进入人体,在人体内的浓度可能超过环境浓度。(选择性必修2 P64正文)( )4.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选择性必修2 P65正文)( ) 答案:√ ×√ ×NO.10填空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1. 生态系统信息的种类2. 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3. 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1)提高 或 的产量。如利用模拟的动物信息吸引大量的 ,就可以提高果树的传粉率和 。(2)对 进行控制。如利用音响设备发出 吸引鸟类,使其结群捕食害虫;利用昆虫 诱捕或警示有害动物,降低害虫的 ;利用特殊的 扰乱某些动物的雌雄交配,使有害动物种群的 下降,从而减少有害动物对农作物的破坏。目前控制动物危害的技术大致有 、 和 等。这些方法各有优点,但是目前人们越来越倾向于利用对人类生存环境无污染的 。4. 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 、 和 。它们的区别与联系如下:【判断】1.昆虫、鱼类以及哺乳动物等生物体中都存在能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信息素。( )2.生物可以通过一种或多种信息类型进行交流。( )3.羊和草之间的信息传递有利于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4.通过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可以防治有害动物,也可以提高农产品或畜产品的产量。( )5.昆虫通过特殊的腺体分泌的信息素可以通过空气传播。( )NO.11填空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平衡的含义及特征概念:生态系统的 和 处于相对稳定的一种状态。处于生态平衡的生态系统具有的特征: 、 、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概念:生态系统维持或恢复自身结构与功能处于相对平衡状态的能力。生态系统具有稳定性的原因:具有一定的 。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两个方面抵抗力稳定性:生态系统 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 (不受损害)的能力。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 的能力。稳定性高低的比较: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高低主要取决于生态系统 的复杂程度。一般来说,生态系统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越 ,恢复力稳定性越 ,如热带雨林生态系统;反之,抵抗力稳定性 ,恢复力稳定性越 ,如农田生态系统。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控制对生态系统的 ,在不超过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范围内,合理、适度地利用生态系统。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给予相应的 的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五、生态缸设计实验1.基本原理(1)在有限的空间内,依据生态系统原理,将生态系统的 进行组织,构建一个人工微生态系统是可能的。 (2)设计时要考虑系统内组分及营养级之间的 。2.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三者之间应保持适宜比例的原因: 。3.设计要求【判断】1.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就是生态平衡。( )2.自我调节能力越强的生态系统,其抵抗力稳定性也就越高。( )3.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 )4.一个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很低,则恢复力稳定性就一定很高。( )5.就生态系统结构而言,生态缸的稳定性取决于物种数。( )答案:√√√√√NO.12填空 第四章 人与环 第1节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生态足迹:又叫 ,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生存所需的 和 的土地及水域面积。生态足迹 ,代表人类所需的资源 ,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越大。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 、 、 、 、 、 等。(2)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对 造成了威胁,同时也影响了人类的 。我们应正确处理 与 的关系,践行 、 和 。(3)我国政府倡导生态文明建设,将“ ”作为基本国策。NO.12 第4章人与环境 第1节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1.生态足迹中的碳足迹表示扣除海洋对碳的吸收量之后,吸收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所需的森林面积。( )2.我国目前已进入低生育水平国家行列,但我国依然是人口大国,未来城市化和人口老龄化还将加速。3.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对生物圈的稳态造成了威胁,同时也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 )4.生态足迹与人的消费水平和生活方式有关( )5.生态足迹的值越大,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就越大。( ) ( )6.目前我国人口发展处于高增长率、高增长量的态势。( ) ( )7.造成地面紫外线照射增强的直接原因是南极冰川融化。( ) ( )8.我国在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许多都与人口众多直接相关。( ) ( )9.绿色出行,多吃植物性食物、少吃肉类等,都可以缩小生态足迹(  )10.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及水泥的生产等是臭氧层被破坏的原因(  )NO.12答案:6.7.10.×NO.13填空 第2节 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1. ,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 、 、 。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1)直接价值:对人类有 等实用意义的,以及有 等非实用意义的。间接价值:对 起到 的价值,也叫做 ,例如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具有制造有机物、固碳、供氧等功能;森林和草地具有 、 的作用,湿地可以 、 、 等。此外,生物多样性在促进生态系统中 和 等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 (3)潜在价值:目前人类 的价值。注意:生态系统的 明显大于 。3.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1)人类活动对 的破坏,主要表现为使 或 。(2) 包括 、 。(3) (4)农业、林业品种的 导致 丧失,以及与之相应的经长期协同进化的 消失。 (5) 。4.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1) : 在 对保护的 建立 和 等 ,这是对生物多样性 的保护。(2) :是指把保护对象从 在异地进行专门保护。例如建立 、 以及 。这是为 提供最后的生存机会。(3)利用 对 进行保护 :建立 、 等,这是对濒危物种保护的 。(4) (关键) :如 、 、 等。(5)加强 、 和 ,使每个人都理性地认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自觉形成保护生物多样性的 。(6)反对 开发利用大自然(不意味着禁止开发和利用, 是最好的保护)。(7)做好生态系统 ,深入开展生物多样性及其 。NO.13 第4章人与环境 第2节 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生态系统在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体现了生态系统的间接价值。2.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明显大于它的直接价值。(  )3.易地保护能给物种提供好的生存空间,所以它的保护效果优于就地保护。(  )4.遗传多样性较低的种群适应环境能力强(  )5.生物多样性的丰富程度与自然选择无关(  )6.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体现了其间接价值(  )7.盲鱼作为进化研究的材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8.外来入侵物种进入一个新环境中必定表现为“J”形增长(  )9.在植物园引种栽培红豆杉的措施属于易地保护(  )NO.13答案:134578×NO.14填空 第3节 生态工程1.生态工程概念:指人类应用 和 等学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人工生态系统进行 、 和 ,或对已被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 、 ,从而提高生态系统的 或 ,促进人类社会与 的系统工程技术或综合工艺过程。2.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生态工程以生态系统的 、 为基础,遵循着 、 、 、 等生态学基本原理。自生:①由生物组分而产生的 、 、 、 就是系统的自生。② 要求: ;③创造有益于生物组分的 ,以及它们形成 关系的条件。(2)循环:指在生态工程中促进系统的 ,既保证各个环节的 ,也保证主要 。即保证 。例子:无废弃物农业。(3)协调:即 等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要求:处理好 ,需要考虑 。(4)整体:①自然生系统是通过 而形成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树立 ,遵循 。② 要求:a.遵从 ,各组分之间要有 ,不同组分之间应构成 ,通过 ,达到 的目的。b.不仅要考虑 ,也需要考 ,考虑 等。3.生态工程的实例和发展前景(1)农村综合发展型生态工程青贮:玉米等农作物没有完全成熟时,将果穗和秸秆一起收获切碎,通过 成为牛羊的饲料。氨化:指利用氨水或氮素化肥处理稻麦秸秆,使之 ,提高其作为饲料的营养价值。(2)湿地生态恢复工程:在实地周围建立缓冲带,尽量减少人类活动的干扰,使湿地依靠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机制恢复其生态功能。(3)矿区废弃地生态恢复工程:关键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首要步骤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判断】1.人类大量燃烧煤、石油等化石燃料,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形成温室效应,导致气温升高。2.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是“在不牺牲未来几代人需要的情况下,满足我们这代人的需要”,它追求的是自然、经济、社会的持久而协调的发展。( )3.种群内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体现“遗传多样性”。( )4.沼渣、沼液作为肥料还田,使能量能够循环利用。( )5.氟利昂等物质的大量排放,引起臭氧层被破坏。( )6.绿色出行,多吃植物性食物、少吃肉类等,都可以缩小生态足迹。( )7.生活方式的不同会影响生态足迹的大小。( )8.遗传多样性较低的种群适应环境能力强。( )9.在植物园引种栽培红豆杉的措施属于易地保护。( )10.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明显大于其直接价值。( )11.辽宁西部的章古台地区,单一种植了 大片的樟子松林,一段时间后松毛虫肆虐,使很多地方的樟子松奄奄一息,原因是违反了生态工程中的自生原理。( )12.人类也处于-一个社会- -经济- - 自然复合而成的巨大系统中,在进行生态工程建设时,不但要考虑到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还要考虑到经济和社会等系统的影响力。( )13.与传统的工程相比,生态工程是一类少消耗、多效益、可持续的工程体系。( )14.生态工程遵循循环、自生、协调、整体等基本原理。( )15.生态工程可以解决所有环境问题,所以可以走“先污染破坏, 后治理”的老路。( )16.“无废弃物农业”遵循生态工程的自生原理。( )17.生态系统的协调原理,需要考虑环境容纳量。( )18.建设 “社会一 经济一 自然复合系统”遵循生态系统的整体原理。 ( )19.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全球气候变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和生物多样性锐减等。( )20.保护生物多样性,必须做到禁止开发和利用,如禁止森林砍伐,保护森林;保护海洋生物,必须禁止乱捕乱捞。( )NO.14答案:4、8、15.、16、20 xNO.14 第4章人与环境 第3节 生态工程1.生态工程以生态系统的自组织、自我调节功能为基础,遵循着整体、协调、循环、自生等生态学基本原理。(  )2.由生物组分而产生的自组织、自我优化、自我调节、自我更新和维持就是系统的自生。( )3.“无废弃物农业”充分体现了生态系统的协调原理。(  )4.处理好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的协调与平衡,需要考虑环境容纳量。(  )5.“无废弃物农业”遵循的是循环的原理。(  ) ( )6.在建设高新农业时,沼气池的建立遵循了循环原理。(  ) ( )7.根据协调原理,一个生态系统中种群的数量不应超过环境容纳量。(  ) ( )8.在应用植物修复技术治理重金属污染的土壤时,需选择符合要求的植物,这遵循了生态工程的整体原理。(  )9.生态工程是一类多消耗、多效益、可持续发展的工程体系(  )10.生态系统的协调原理,需要考虑环境容纳量(  )11.建设“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系统”遵循生态系统的整体原理(  )12.有了生态工程,可以走“先污染、破坏,后治理”的老路(  ) NO.14答案:3.8.9.12× 关系数量坐标图能量关系图概念举例原始合作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时,双方都   ,但分开后,各自也能      。海葵与寄居蟹互利共生两种生物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  。如果彼此分开,则双方或者一方不能独立生存。        寄生一种生物从另一种生物(宿主)的体液、组织或已消化的物质中    并通常对   产生危害的现象马蛔虫与马、病毒与宿主种间竞争两种或更多种生物共同利用同样的有限    而产生的相互排斥的现象某种农作物与某种杂草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  的现象狼与兔子能量金字塔数量金字塔生物量金字塔形状特点正金字塔形一般为正金字塔形,有时会出现倒金字塔形一般为正金字塔形象征含义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过程中具有逐级递减的特性生物个体数目在食物链中随营养级升高而逐级递减生物量(现存生物有机物的总质量)沿食物链逐级递减每一阶含义每一营养级生物所含能量的多少每一营养级生物个体的数目每一营养级生物的有机物总量特殊形状无如一棵树与树上昆虫及鸟的数量关系:如人工养殖的鱼塘,生产者的生物量可以小于消费者的生物量表一营养级ABCD固定的总能量15.9870.70.9141.0表二生物体ABCDE有机汞浓度(ppm)0.0570.51680.39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形式 → → (散失)化学元素( → → )范围生态系统各营养级生物圈(全球性)过程沿 单向流动在 和 间往复循环特点  联系①在生物群落中它们的流动渠道都是 ,且二者 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②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和释放,都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等过程③ 作为 的载体,使 沿着 流动④能量作为 ,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 和 之间循环往返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组成成分,正是通过 和 ,才能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项目案例1案例2实验假设土壤微生物能分解落叶使之腐烂土壤微生物能分解淀粉实验设计实验组对土壤 处理A烧杯:30mL +淀粉糊在室温(20℃左右)下放置7天对照组对土壤 处理(自然状态)B烧杯:30mL +淀粉糊自变量  实验现象在相同时间内实验组落叶腐烂程度 (大于/小于)对照组对照组落叶腐烂所需时间比实验组 AA1 在A1、B1中加入碘液,在A2、B2中加入斐林试剂并水浴加热A2 BB1 B2 结论分析微生物对落叶有 作用土壤浸出液中的微生物能 淀粉种类含义实例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 等,通过 传递的信息。物理信息的来源可以是 ,也可以是 蜘蛛网的振动、动物体温、红外线、萤火虫发光、电磁波、蝙蝠的“回声定位”、昆虫发出的声音、鲜艳的花朵、飞蛾的趋光性等化学信息生物在 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 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等化学物质,动物的性外激素,狗利用其小便记路,某种动物以尿液来标记领地,淡淡的花香行为信息动物体产生的可以在 生物间传递某种信息的 特征蜜蜂跳舞、雄鸟的“求偶炫耀”(孔雀开屏)、鸟类的报警行为(如危险时急速煽动翅膀)层次作用举例个体 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蝙蝠的“ ”;莴苣、茄、烟草种子的必须接受某种波长的光信息才能萌发生长种群生物种群的 ,离不开信息的传递自然界中,植物开花需要光信息刺激,当日照时间达到一定长度时,植物才能够开花(进行生殖生长);昆虫分泌性外激素,引诱同种异性个体前来交尾生物群落调节 ,以维持 食物链中 的关系;草原返青时的“绿色”为食草动物提供可采食的信息;狼根据兔留下的气味去猎捕,兔根据狼的气味或行为特征去躲避项目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区别来源   途径  特点   范围  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地位生态系统的动力生态系统的基础决定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和状态联系共同把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联系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并调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设计要求相关分析生态缸必须是封闭的生态缸中投放的几种生物必须具有很强的生活力,种类齐全(具有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态缸的材料必须透明生态缸宜小不宜大,缸中的水量应适宜,要留出一定的空间生态缸的采光应用较强的散射光选择的动物不宜过多,个体不宜太大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