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展开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和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
3.本次试卷考试时间为150分钟,分值为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28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中国,天文学是随着农业生产和星占两种需要而诞生的,诞生以后又受中国社会条件和传统文化的制约,和古希腊天文学走了一条很不相同的道路。古希腊天文学并不想鼓励人们去观察天象,相反地,它企图建立一个宇宙模型,使天文学成为数学的一个分支,这条思想路线决定了古希腊天文学的唯理性。
与此不同的是,中国的先哲们要求天文学只是“观乎天文,以察时变”(《易经》)和“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尚书·尧典》)。至于宇宙性质怎样,日月星辰为何东升西落,则不必追问。这条思想路线决定了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应用性。
中国古代天文学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历法和星占。古代中国的历法工作,一方面服务于农业生产和人民的日常生活,如用“二十四节气”直接表示寒来暑往的变化,给农业生产以极大方便,像“清明下种,谷雨插秧”这类谚语至今还在民间流行。另一方面历法又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颁布历法是统治权力的象征,为皇家所掌握,一个地区、一个民族奉行谁家颁布的历法,就表示拥护谁家的统治。正如《史记·历书》所说:“改正朔,易服色,推本天元,顺承厥意。”
中国的星占术属于预警性系统,古人利用天象来占卜国家大事,如年成的丰歉、战争的胜负,皇族的行动等等,据《汉书·五行志》记载,汉成帝建始三年十二月戊申朔,其夜未央宫中地震。杜钦回答皇帝:“人事失于下,史象见于上,能应之以德,则咎异消。”杜钦的这段话表明了古代中国星占术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论。天人合一论认为,天与人的关系并不单纯是天作用于人,人的行为,特别是帝王的行为和政治措施也会反映于天。因此,君主可以借助天上星宿的变化,来证明自己权力的正当性;而士大夫阶层则往往借助天变来警示、告诫君主要端正行为。
在中国,天文记录持续了几千年。“二十四史”中以“天文志”命名的篇章绝大部分是记录奇异天象和与它相关联的政治事件。这批记录,成了一份宝贵的遗产,对当今的天文学研究还有重要的作用,至今这些研究已在超新星遗迹、太阳活动、地球自转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天文学是一门应用科学,它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意识形态等各个领域都起着作用。
(摘编自席泽宗《中国古代天文学的社会功能》)
材料二:
从远古时代开始,各民族都有观察天象、解释天象的冲动。这份冲动不仅出于实用需要,也源于面对浩瀚宇宙产生的敬畏之情。这两个方面几乎是一切民族起初都具有的。不过,随着文明成型,各民族走上了不同的文化发展道路,那种原始的敬畏之情也有了不同的表达方式。
古希腊天文学本质上是一门几何学。古希腊人认为,宇宙是一个天球包地球的结构,所有的天体都镶嵌在天球上,随天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研究这些运动,是古希腊天文学的根本目标。古希腊人把天体的匀速运动看成是遵循理性的最佳范本,于是,那种原始的敬畏之情转化为对理性的坚定追求。德国哲学家康德有句名言:“世界上唯有两样东西能让我们的内心受到深深的震撼,这就是我们头顶的星空和我们内心的道德律。”自古希腊以来,西方人便把宇宙作为理性的代表,把对宇宙的着迷视为追求理性的一种标志。
同样,古代中国发达的天文学也不只是为了农业生产,把节气定到几分几秒,对农业生产来说并无太大意义,中国古代天文学最强大的研究动机来自“天人合一”的观念,以及由之衍生出来的种种文化观念和制度。“天人合一”的思想影响了中国的政治文化,也影响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推动天文学发展的那种原始的敬畏之情,在中国古代文化中,表现为对贯通天人的政治秩序和伦理秩序的忠实维护。
在古代中国,不只是皇帝需要天文学来维护秩序,普通百姓也需要。传统社会里,老百姓做大事之前都要看一下老皇历,看看哪天是黄道吉日,哪天流年不利。这些老皇历就是天文学家为“敬授民时”而编制的历书。因此,中国古代天文学就其研究动机而言,是政治星占术,是日常伦理学,一言以蔽之,是礼学,而不是希腊意义上的“科学”。
把中国古代天文学与古希腊天文学共同视为“科学”的最大理由是,中国古代天文学把“推算预报”日月行星的位置作为重要内容,并且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推算方法。这套推法,被称为中国古代的数理天文学,与古希腊数理天文学相对应。然而,我们必须意识到,古希腊数理天文学之所以用“几何建模”的方法去研究行星,是因为他们相信,宇宙的运行本来就是遵循几何规律的。相反,中国古代天文学家眼中的“天”有意志、情感。因此“天”是人格化的、上天显灵的场所,而不是古希腊天文学家眼中秩序和定律的场所。
(摘编自吴国盛《科学与礼学:希腊与中国的天文学》)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古代天文学重视对天文现象的观测、记录和诠释,古希腊天文学则与之相反,反对观察天象。
B.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人创造的天文历法,它既是农业生产的指南,也是皇家统治权力的象征。
C. 几乎一切民族起初都具有观察天象、解释天象的冲动,这与人们面对浩瀚宇宙产生的敬畏之情有关。
D. 古代中国与古希腊的天文学家基于相同的观念,形成了独特的推算日月行星位置的数理天文学。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不仅指通过观察天地运行规律来认知时节的变化,也指通过天象预测行事的时机。
B. “二十四史”中以“天文志”命名的绝大部分篇章中的记录对当今天文学在某些方面的研究仍具有重要作用。
C. 古希腊人因为向往天体运动的严谨性,进而形成了尊崇理性的观念,这一观念推动了古希腊天文学的发展。
D. 古希腊天文学家将宇宙视为秩序和定律的场所,认为其运行遵循几何规律,因而用“几何建模”的方法对其进行研究。
3. 根据材料对中国古代天文学的相关论述,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民间谚语中“大暑不割禾,一天少一箩”说法,这表明古代中国历法能够指导人们的农业生产活动。
B.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是一句流行颇广的气象谚语,这表明中国先民有观察天象,研究其规律的意识。
C. 《唐雎不辱使命》中“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表现了中国古代天文学中“天人合一”的思想。
D. 《小二黑结婚》中二诸葛说自己“罗喉星照运,要谨防戴孝的冲了运气”,这体现了天文学对普通百姓生活的影响。
4. 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说明“天人合一”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5. 两则材料都对中国古代天文学与古希腊天文学的差异进行比较,但比较的角度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1. C 2. C
3. B 4. ①内容:天作用于人,人的行为,特别是帝王的行为和政治措施也会反映于天。②影响:影响了中国的政治文化,也影响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
5. ①材料一侧重于思想路线的比较,指出古希腊天文学重视唯理性,而中国古代天文学重视应用性。②材料二侧重于研究动机与学科性质的比较,指出古希腊天文学是追求理性的几何学(科学),而中国古代天文学是研究天人合一的礼学。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 “反对观察天象”错。原文为“不鼓励观察天象”,不等于 “反对观察”。
B.“也是皇家统治权力的象征”错。原文是“颁布历法是统治权力的象征,为皇家所掌握,一个地区、一个民族奉行谁家颁布的历法,就表示拥护谁家的统治”,并不是说“二十四节气”是皇家统治权力的象征。
D.“古代中国与古希腊的天文学家基于相同的观念”错。古希腊数理天文学相信,宇宙的运行本来就是遵循几何规律的,而中国古代天文学家眼中的“天”是有意志、情感的,两者明显不同。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理的能力。
C.“古希腊人因为向往天体运动的严谨性,进而形成了尊崇理性的观 念”错。因果倒置,希腊人因为尊崇理性的观念,才向往天体运动的严谨性。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B.“这表明中国先民有观察天象,研究其规律的意识”错。两则材料都没有提及这一点,而且根据材料“至于宇宙性质怎样,日月星辰为何东升西落,则不必追问。这条思想路线决定了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应用性。中国古代天文学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历法和星占”的表述,证明我们的先民是不研究其规律的。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内容要点,结合材料一第四段“杜钦回答皇帝……天人合一论认为,天与人的关系并不单纯是天作用于人,人的行为,特别是帝王的行为和政治措施也会反映于天”分析可知。
影响要点,结合材料二第三段“‘天人合一’的思想影响了中国的政治文化,也影响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分析可知。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根据“古希腊天文学并不想鼓励人们去观察天象,相反地,它企图建立一个宇宙模型,使天文学成为数学的一个分支,这条思想路线决定了古希腊天文学的唯理性”“与此不同的是,中国的先哲们要……这条思想路线决定了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应用性”可知,材料一侧重于思想路线的比较,指出古希腊天文学重视唯理性,而中国古代天文学重视应用性。
根据“古希腊天文学本质上是一门几何学……研究这些运动,是古希腊天文学的根本目标。古希腊人把天体的匀速运动看成是遵循理性的最佳范本,于是,那种原始的敬畏之情转化为对理性的坚定追求。自古希腊以来,西方人便把宇宙作为理性的代表,把对宇宙的着迷视为追求理性的一种标志”“中国古代天文学最强大的研究动机来自‘天人合一’的观念,以及由之衍生出来的种种文化观念和制度”“中国古代天文学就其研究动机而言,是政治星占术,是日常伦理学,一言以蔽之,是礼学,而不是希腊意义上的‘科学’”可知,材料二侧重于研究动机与学科性质的比较,指出古希腊天文学是追求理性的几何学(科学),而中国古代天文学是研究天人合一的礼学。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还魂草[注]
巴金
敏,五年了,我没给你写过一个字。
然而今天在林那拿到你托他转给我的短笺。你的亲切的微笑浮现在我眼前,还是那么生动,就像你昨天才离开我似的。
傍晚,我离开林,匆匆赶回小镇。回到家里,半睡半醒地躺了好一会儿,直到一个小女孩清脆的声音从楼梯上送进来。
“黎伯伯,你的信来了!”孩子快乐地叫着。
她略带黑色的宽脸上闪耀着一对漆黑发亮的大眼珠,嘴带笑地张开,雪白的牙齿露在外面。她把信递给我后,小小的手伸起来指着她的浓黑头发,得意中略含一点羞惭,说:“你看,好不好?”
一只红缎子扎的大蝴蝶伏在她的乌亮头发上,映着灯光发出炫目的光彩。
“好看得很,”我称赞道,“哪个给你戴上的?”
“妈妈,”她笑了,“黎伯伯,你给我——”她抿着嘴笑,不再说下去。
“你说,黎伯伯给你做什么?”
“你给我讲个像还魂草那样好听的故事啊!”
“你还想听得哭起来吗?”我笑说。敏,你该记得还魂草的故事,这是我们敬爱的一个年长朋友根据传说改编的。我第一次听到它时,还同你住在一起。我们被感动得许久说不出话,默默地互相注视。这个情景我至今还不能忘记。
敏,你的短笺我反复诵读。在你忙碌的生活中,还时时在打听我的消息。可是我却像石人一样地沉默了。我为这件事情感到惭愧。
我预备写一封信,告诉你我最近的生活情形,应该从什么地方写起呢?
我的书桌就放在窗前,窗上玻璃被炸弹全震破了,现在补上了几块,也留着几个空洞。只要起一阵风,大股的尘土就会灌进房里来。你看,我们就是在灰尘中生活着的。
昨天早晨,我又被利莎喜悦的声音唤醒了,秦家凤也来了。两个女孩年轻的笑脸灿烂地发亮,把我从充满阴郁气氛的世界中救出来了。她们表情有点相似,只是利莎多一点稚气,秦家凤略带一点沉静的大人气。此外,纯洁、善良、友爱等等,两张脸上都有,而且同样充满朝气,好像早晨刚刚开放的花朵。
利莎望着我,央求说:“黎伯伯,给我们讲个故事罢。”她又看看秦家凤说:“秦姐姐,你不是来听黎伯伯讲故事吗?”
我在利莎的头上轻轻敲了一下:“就你一个人花样多。”
“黎伯伯,不是她一个人,我也是来听你讲故事的。”秦家凤忙解释道。她亲密地看看利莎。
这时我忽然想起了还魂草的故事。故事里不是也有两个这样年纪的孩子么?他们不也是这样亲密地过着日子么?
起初她们听我讲两个孩子的友情,还以为我在拿她们开玩笑,后来跟着我的叙述她们看见两个孩子长成了,两颗热烈的心连结在一起,用同样的脚步,四处去找寻那个普照万物、永不熄灭的明灯。……她们的笑容没有了,利莎的手被捏在秦家凤的手里。
我继续讲下去:在一个寒冷的夜里,在黑暗的荒山中,两人中的一个跌在岩石上受了重伤。另一个人用尽方法仍然不能挽救朋友的性命。那时据说有这样一种还魂草,要用活人的热血培养,才会长成粗大的叶子,可以用来救人。这个人找到了,他每天早晚用自己的血来浇这棵草,救活了他的朋友。
敏,还魂草的故事已经加进了我的感情;我随讲随编,给故事换了一个乐观的结局。我看见两张年轻的脸上都笼罩着明澈无比的微笑,一股热气进了我的心中,我全身都感到了温暖,我感激地微笑了。
敏,这封信对你是一个意外,对我更是。我静静地坐在书桌前,血像一层雾在我的想象中升上来。我无处逃避。
炸弹在小镇上空刷刷落下时,我和利莎一家人正在川康银行的防空洞里。飞机盘旋声,炸弹下落声,然后便是震撼山岳似的霹雳巨响。举目四顾,眼前只有黑暗。我听见利莎担心地自言自语:
“秦姐姐不晓得躲在哪儿?”
“她们一定在城里躲防空洞的。”我安慰她。利莎默默地捏住我的手,她的手在微微颤动。
听见解除警报,她脸上还挂着愁云,低声说:“黎伯伯,我们先到秦家去。”
我拉着她的手走出银行,转眼便是横街,前面显得异常拥挤。街的右边高坡上,一排平屋变成了大堆瓦砾,人们就站在坡上挖掘。利莎丢了我的手疯狂地往前跑去。我跟着她跑。那里原先有一棵枝叶繁茂的大树,现在树上只剩下几根光秃的空枝,树下连接地摊开两张草席,一只小小的带泥的腿静静地伸在外面。
席子旁边,秦家凤的父亲埋着头在那里痛哭。一切的疑惑都是多余的了。死吞食了那个垂着双辫的瓜子脸的小姑娘和那个瘦弱的中年妇人。利莎呜呜地哭起来。天色突然暗起来,太阳落到天外去了。我们走上野草丛生的土坡,利莎的哭声停止了。她弯下身子,拔起一棵叶子粗大颜色碧绿的草,捏在手里,出神凝视。
“黎伯伯,这是什么草?”
“这是野草,我叫不出名字。”
“我要带它回去,拿针刺出手指头的血来培养它。”她庄重自语道。
“这种野草?有什么用?”我惊奇地问。
“那么这不是还魂草了。”她失望地说。
“黎伯伯,你给我找一根还魂草来,我会培养它,要我流多少血,我都不怕。”
她的脸颊上还留着泪痕,这个平时脸上永远带笑的孩子现在却有这么多的眼泪,我不能再开口了,我不能再写下去了。
(有删改)
【注】《还魂草》写于1941年,以抗战时期大后方重庆为背景,是作者根据自己的见闻创作的一篇书信体小说。小说共六封信,本文节选自第一封和第五封。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与“敏在忙碌中时常挂念我”相比,“石人一样地沉默”表现了“我”对“敏”有所亏欠的心理。
B. 还魂草的故事在文中有两个版本。“我”曾作为倾听者,被还魂草故事感动:“我”又作为讲述者,为还魂草故事感到温暖。
C. 文中黎伯伯在给孩子们讲“还魂草”的故事时,将故事换了一个乐观的结局,从中可以看出他积极阳光、充满童心的一面。
D. 文章的结局写秦家凤和她的母亲在战火中逝去,剩下父亲埋头痛哭,容易唤起大众对侵略者的仇恨和反抗。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中对“利莎”“秦家凤”两个小女孩进行了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的描写,她们善良友爱、有朝气,给故事增添了一抹亮色。
B. 文章中的“敏”是“我”的倾诉对象,文章情节也在“我”对“敏”的倾诉中逐步展开,叙述方式可谓是别开生面。
C. 盘旋的飞机,刷刷落下的炸弹,残破的窗户,弥漫的尘土,这是对当时环境的描写,也是战时重庆人们苦难生活的真实写照。
D. “敏”虽在文中所占篇幅不多,但她是作者着力刻画的对象。同时作者也借助给“敏”写的信,蕴含着自己对社会的思考。
8. 小说中“还魂草”多次出现,它在文中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9. 小说以书信的形式讲故事,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6. C 7. D
8. ①“还魂草”隐喻着对友情和生命的珍视,象征着战争阴影中的人性光辉。②“还魂草”象征了面对外敌入侵的反抗精神,寄托着战区人们坚韧的精神状态。③“还魂草”具有起死回生的神奇功效,寄予着苦难中的希望与力量。
9. ①使故事更加真实可信。通过写信向远方的朋友诉说自己的生活和心路历程,使得读者仿佛能够亲身经历“我”的内心世界,更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
②更好地刻画人物,使其形象更丰满。书信能直接描写主人公的内心,增强人物的感染力,使读者可以更全面地理解人物的爱憎之情等。
③加快叙事节奏,使情节发展流畅紧凑。书信便于自由切换各种场景,省去了一些不必要的交代,串联回忆与现实,使情节更加紧凑集中。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 “充满童心”错误,可以看出他想让孩子们对未来充满希望,呵护童心。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但她是作者着力刻画的对象”错误,作者并不着力刻画“敏”的形象,她的形象特征在文中并不明确。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中物象的含义的能力。
首先,“还魂草”指“我”所讲的故事中的一种草,故事中的“他”找到还魂草,“并每天早晚用自己的血来浇这棵草,救活了他的朋友”,“还魂草”隐喻着对友情和生命的珍视,象征着战争阴影中的人性光辉。
其次,由“我要带它回去,拿针刺出手指头的血来培养它”“黎伯伯,你给我找一根还魂草来,我会培养它,要我流多少血,我都不怕”可见,利莎欲寻还魂草的举动,象征了面对外敌入侵的反抗精神,寄托着战区人们坚韧的精神状态
最后,“还魂草”具有起死回生的神奇功效,它救活了故事中受伤的人,战争之下的利莎希望得到还魂草救活被日本侵略者杀害的秦家凤,“还魂草”寄寓了寄予着苦难中的希望与力量。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艺术手法能力。
首先,小说以书信的形式讲故事,如“敏,五年了,我没给你写过一个字”“敏,你的短笺我反复诵读”等,使故事更加真实可信。通过写信向远方的朋友诉说自己的生活和心路历程,使得读者仿佛能够亲身经历“我”的内心世界,更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
其次,以书信的形式讲故事,更好地刻画人物,使其形象更丰满。书信能直接描写主人公的内心,如“敏,你该记得还魂草的故事……我们被感动得许久说不出话,默默地互相注视。这个情景我至今还不能忘记”“她的脸颊上还留着泪痕,这个平时脸上永远带笑的孩子现在却有这么多的眼泪,我不能再开口了,我不能再写下去了”等,增强人物的感染力,使读者可以更全面地理解人物的爱憎之情和动机。
最后,以书信的形式讲故事,加快叙事节奏,使情节发展流畅紧凑。书信便于自由切换各种场景,如文中写道“回到家里,半睡半醒地躺了好一会儿,直到一个小女孩清脆的声音从楼梯上送进来”“昨天早晨,我又被利莎喜悦的声音唤醒了,秦家凤也来了”等,省去了一些不必要的交代,串联回忆与现实,使情节更加紧凑集中,更具艺术感染力。
二、古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子贡东见越王,王闻之,除道郊迎,身御至舍。问曰:“此僻狭之国,蛮夷之民,大夫何索然若不辱乃至于此?”子贡曰:“吊君,故来。”越王勾践再拜稽首,曰:“孤闻祸与福为邻,今大夫之吊,孤之福矣。孤敢不问其说?”子贡曰:“臣今者见吴王,告以救鲁而伐齐,其心畏越。”越王再拜,曰:“孤少失前人内不自量与吴人战军败身辱,遁逃,上栖会稽,下守海滨,唯鱼鳖见矣。今大夫辱吊而身见之,又发玉声以教孤,孤赖天之赐也,敢不承教?”子贡曰:“今吴王有伐齐、晋之志,君无爱重器以喜其心,无恶卑辞以尽其礼。而伐齐,齐必战。不胜,君之福也。彼战而胜,吾度必以其兵临晋。骑士锐兵弊乎齐,车骑、羽毛尽乎晋,则君制其余矣。”越王再拜,曰:“昔者,吴王奋其民之众以残吾国,鄙吾百姓,夷吾宗庙。孤之怨吴,深于骨髓。孤身不安重席,口不尝厚味,目不视美色,耳不听雅音,既已三年矣。焦唇干舌,苦身劳力,上事群臣,下养百姓,愿一与吴交战于天下平原之野。思之三年,不可得也。今大夫有赐,敢不待令乎?”子贡曰:“臣观吴王为数战伐,士卒不息。夫子胥为人精诚,中廉外明而知时,不以身死隐君之过,正言以忠君,直行以为国,其身死而不听……”越王大悦。
(节选自《吴越春秋·夫差内传》,有删改)
材料二:
子贡曰:“赐为君观夫吴王之为人,坚强以恣下,下不能逆,数战伐,士卒不能忍。太宰豁为人,智而愚,强而弱,巧言利辞以内其身,善为伪诈以事其君,知前而不知后,顺君之过以安其私,是祸国之吏,灭君之臣也。”越王大悦。
(节选自《越绝书·越绝内传陈成恒》)
10.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孤少A失B前人C内不自D量E与吴人F战G军败H身辱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说”指“主张”,与《石钟山记》中“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的“说”含义相同。
B. “爱”指吝惜,与《种树郭橐驼传》中“则又爱之太恩”的“爱”字意思不同。
C. “吾度必以其兵临晋”与“因自度此曲”(《扬州慢》)中的“度”字意思不同。
D. “逆”的意思是反对,与《孔雀东南飞》中“逆以煎我怀”的“逆”字意思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子贡来到越国后,勾践对他礼遇有加,感谢他屈尊前来,还给越国送上了金玉良言,勾践表示愿意接受他的指教。
B. 子贡见吴王时,劝告吴王援救鲁国而攻打齐国,可吴王心里害怕越国;子贡劝越王向吴王示好,促成吴王伐齐之事。
C. 越王对吴王的怨恨深入骨髓,他节制物欲,身受劳苦,刻苦磨砺自己,希望有朝一日能和吴国一战,但一直未能实现。
D. 子贡对吴国讨伐齐国之事进行了推演,认为不管吴国胜利与否,结果都对越国有利,越国都可以制服吴国的残余力量。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贡东见越王,王闻之,除道郊迎,身御至舍。
(2)吴王奋其民之众以残吾国,鄙吾百姓,夷吾宗庙。
14. 子贡认为吴国终不会有好结果,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答案】10. CEG
11. D 12. D
13. (1)子贡向东去拜见越王,越王听说这件事后,就修整道路,到城外迎接子贡,亲自驾车送至客舍。
(2)吴王调动了大量的军队来残害我国,轻视我的百姓,铲平我的宗庙。
14. ①吴王凶暴而独断专行。②吴王好征伐,穷兵黩武,不体恤士兵,军队得不到休息。③吴王疏远忠贤之臣,信任伪诈谄媚之臣。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我小时候失去了父亲,由于不自量力,就和吴人开 战了,结果军队战败自己受辱。
“前人”做“失”的宾语,语意完整,其后断,故在 C处断;
“内不自量”和“与吴人战”一个是思想方面,一个是行动方面,中间应断开, 故在E处断;
“军败身辱” 是“战”的结果,“战” 后应断,故在G处断。
故选CEG 。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 正确。都是主张、学说。句意:我怎敢不请教一下您的高见呢?/但是这个说法,我更加怀疑它。
B. 正确。吝惜;/宠爱。句意:请您不要吝惜贵重宝物去讨吴王的欢心。 /又爱得太深。
C. 正确。猜测、估计;/谱写、作曲。句意:我估计就一定会把军队开到晋国。/于是自创了这首曲子。
D.错误。反对;/预料,想到将来。句意:臣下不能有反对意见。/想到将来他一定会违背我的心意使我内心饱受熬煎。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越国都可以制服吴国的残余力量”错误。据前文可知,制服吴国的残余力量,还有一个前提是“骑士锐兵弊乎齐,车骑、羽毛尽乎晋”,即吴国讨伐齐国成功且又攻打晋国。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见”,朝见、拜见;“除”,修整;“身御”,亲自驾车;“郊”,到郊外,到城外。
(2) “奋”, 调动,发动;“残”,残害;“民之众”,定语后置,众之民;夷”,铲平。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根据材料二“赐为君观夫吴王之为人,坚强以恣下,下不能逆”可知,吴王凶暴而独断专行。
根据材料一“臣观吴王为数战伐,士卒不息”和材料二“数战伐,士卒不能忍”可知,吴王好征伐,穷兵黩武,不体恤士兵,军队得不到休息。
根据材料一“夫子胥为人精诚,中廉外明而知时,不以身死隐君之过,正言以忠君,直行以为国,其身死而不听”和材料二“太宰豁为人,智而愚,强而弱,巧言利辞以内其身,善为伪诈以事其君, 知前而不知后,顺君之过以安其私,是祸国之吏,灭君之臣也”可知,忠贤之臣被疏远,伪诈谄媚之臣却被信任。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子贡向东去拜见越王,越王听说这件事后,就修整道路,到城外迎接子贡,亲自驾车送至客舍,问子贡说:“这是偏僻狭小的国家,人都是落后的蛮夷,大夫怎么孤寂一人就像是不怕屈辱来到这里呢?”子贡说:“要慰问您,所以来了。”越王勾践拜了两拜后又行了稽首之礼,说道:“我听说祸与福是相邻的,如今大夫前来慰问,是我的福分。我怎敢不请教一下您的高见呢?”子贡说:“我最近去见了吴王,劝告他援救鲁国而攻打齐国,可他心里害怕越国。”越王拜了两拜,说:“我小时候失去了父亲,由于不自量力,就和吴人开战了,结果军队战败自己受辱,逃跑出来后,在上栖居于会稽山,在下困守在大海边,能见到的只是鱼鳖。现在大夫屈尊前来慰问我并且亲自见我,又以金玉良言来指教我,这是我依赖了,上天的恩赐,怎敢不接受您的教导?”子贡说:“现在吴王有攻打齐国、晋国的意向,请您不要吝惜贵重的宝物去讨吴王的欢心,不要厌恶说出谦卑的话来尽到对吴王的礼数。如果吴国去攻打齐国,齐国一定会应战。假如吴国打不赢,那是您的福气。假如吴国取胜,我估计就一定会把军队开到晋国。这样的话,吴国的骑兵和精锐部队就会在齐国疲惫不堪,车骑、旌旗就会在晋国消耗殆尽,那么您就可以制服吴国的残余力量了。”越王又拜了两拜,说:“从前,吴王调动了大量的军队来残害我国,鄙视侮辱我的百姓,铲平我的宗庙。我对吴王的怨恨,深入骨髓。我不在两层席上安歇,口不品尝美味佳肴,眼睛不看美丽的姿色,耳朵不听高雅的音乐,这样已经三年了。我嘴唇枯焦,舌头干燥,身受劳苦,对上侍奉群臣,对下教养百姓,希望有朝一日能和吴国在广阔的原野上交战。这样考虑了三年,一直不能实现。如今大夫有所赐教,怎敢不等待您的指教?”子贡说:“我看吴王屡次发动战争,士兵不得休息。那伍子胥的为人纯粹专一,内心正直,外面明达,而且明晓时局,不会因为怕自己被杀死就掩饰君主的过错,用正直的言论来效忠君主,用正直的行为为国效力,可是吴王赐他一死而不听从他的忠谏……”越王听了非常高兴。
材料二
子贡说:“我替您观察吴王夫差的为人,他刚愎强横,对臣下恣意妄为,臣下不能有反对意见,又多次征战,士兵们不堪忍受战争之苦。太宰豁为人貌似聪明,实则愚蠢;外表刚强,实则虛弱;凭借花言巧语以求接纳自己,善于弄虚作假来欺骗他的君主;只知贪图眼前的利益而不懂得考虑后患,顺从君主的错误来满足自己的私欲。他是一个断送国家的奸吏、灭亡君主的佞臣。”越王听了非常高兴。
(二)古诗阅读(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次韵幼安留别①
唐庚
白头重踏软红尘,独立鹓行觉异伦。
往事已空谁叙旧,好诗乍见且尝新。
细思寂寂门罗雀,犹胜累累冢卧麟。
力请宫祠②知意否,渐谋归老锦江滨。
【注】①诗人因蔡京指斥其为元祐党人,被贬官,六年后遇赦,返京复官。②请宫祠:请求辞官。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写白发苍苍的诗人再次踏入繁华的都城,觉得自己在如鹓鸟一般上朝的官员中卓异超群。
B. 颔联“乍”字写出诗人读到友人之诗的兴奋,往事虽不在,但尚可从品赏友人的新诗中获得安慰。
C. 颈联运用“寂寂”“累累”两个叠词,使诗句更富于音乐美,也强化了对两种人生的比照。
D. 尾联“知意否”是诗人在问友人幼安“知道我的心意了吗”,再用“力”字表明自己心意之坚决。
16. 诗人返京复官不久,便“渐谋归老”,请结合诗歌分析其原因。
【答案】15. A 16. ①虽返京复官,但没有归属感。“白头”与“红尘”,“独立”与“鹓行”皆构成对比,体现出诗人与京城繁华与上朝队列的格格不入。②往事成空,好友寥寥,备感孤独。往事已矣,令人怅惘,无人叙旧,更添凄伤,这让诗人极易产生辞官的念头。③旷达之心态使诗人能够摆脱名利的束缚。就算孤独处世,毕竟还是胜过已入高冢的达官贵人,诗人仿佛已洞穿世间名利。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A.“觉得自己在如鹓鸟一般上朝的官员中卓异超群”错。“独立鹓行觉异伦”是诗人以鹤群的飞行有序,比喻上朝的队列,诗人觉得自己与他们不是同类人。
故选A。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①首联写的是诗人回京复官后的感受,意为诗人六年后重回京师,繁华之景依旧,而自己却已须发皆白,一派苍老龙钟之态;他站在百官云集的上朝队列之间,内心却感到异常孤独,虽朝冠在身,却仿佛仍不属其中一员。诗人通过色彩“红尘”与“白头”、众寡“鹓行”与“独立”的强烈反差,体现出诗人与京城繁华与上朝队列的格格不入,表现出了自己虽返京复官,但没有归属感。
②颔联“往事已空谁叙旧”一个“已”字表明往事成空,无人叙旧,诗人倍感孤独,这种伤感自然会让人想到远离此地。经历过遭奸臣构陷贬官飘零的生活,这种伤感让诗人极易产生辞官的念头。诗人“渐谋归老”是因往事成空,好友寥寥,备感孤独。
③颈联“细思寂寂门罗雀,犹胜累累冢卧麟”,可以看出诗人此时通过独处静思,情绪也由前面凄黯的氛围转向旷达和自慰。作者思索发现孤独处世,还是胜过已入高冢的达官贵人,似有从名利追逐和与日俱增之忧患中挣脱出来之感。“力请宫祠知意否,渐谋归老锦江滨”,他开始向往归乡后摒弃尘世喧嚣纷扰、躬耕田亩、啸傲林塘的自由生活。这是一个饱经仕途忧患且洞穿尘世名利之后的人才会作出的抉择,这也体现诗人的旷达之心。诗人“渐谋归老”是因旷达之心态使诗人能够摆脱名利的束缚。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兰亭集序》中交代集会目的的句子是“________”,直接表明作者参加集会时的心情的句子是“_________”。
(2)苏轼在《石钟山记》中明确地指出“_________,_________”的做法是错误的,表现出注重调查研究的务实精神。
(3)屈原《离骚》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他对世俗中人投机取巧、违背规则的行为的不满和严厉指斥。
(4)李白在《蜀道难》中想象自己在星星中间穿行,心惊胆寒,徒然长叹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
(5)小华游览武侯祠时,想用诗句来表达对诸葛亮事业未竟的叹惋之情,不禁吟诵起杜甫《蜀相》中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
(6)《望海潮》中,柳永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八个字展现出杭州的繁华富庶。
(7)姜夔《扬州慢》中“_________,________”用“扬州芍药甲天下”反衬“寂寞开无主”的荒凉,一声长叹,把伤今怀古之情推向高潮。
(8)《客至》中,杜甫笔下的“__________,_________”写乡村生活率真纯朴的人际关系,颇有陶渊明“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之趣。
(9)黄庭坚在《登快阁》中描绘自己登上快阁亭时所览胜景,展现自己胸襟怀抱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
(10)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中“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绵绵的春雨彻夜淅沥,清晨卖花声里透出淡雅的春意,写得形象而又深致。
【答案】 ①. 修禊事也 ②. 信可乐也 ③. 事不目见耳闻 ④. 而臆断其有无 ⑤. 固时俗之工巧兮 ⑥. 偭规矩而改错 ⑦. 扪参历井仰胁息 ⑧. 以手抚膺坐长叹 ⑨. 出师未捷身先死 ⑩. 长使英雄泪满襟 ⑪. 市列珠玑 ⑫. 户盈罗绮 ⑬. 念桥边红药 ⑭. 年年知为谁生 ⑮. 肯与邻翁相对饮 ⑯. 隔篱呼取尽余杯 ⑰. 落木千山天远大 ⑱. 澄江一道月分明 ⑲. 小楼一夜听春雨 ⑳. 深巷明朝卖杏花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有:禊、臆、偭、扪参、历、抚膺、长、襟、玑、绮、澄、巷。
三、基础部分(26分)
18.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①少长咸集(全,都); ②审容膝之易安(审视); ③听臣微志(聆听)
B. ①长人者(治理);②已为墙,凡再变矣(两次);③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及)
C. ①余韵徐歇(韵味); ②茂林修竹(修整); ③引壶觞以自酌(酒杯)
D. ①若甚怜焉(怜爱); ②聊乘化以归尽(依靠); ③当侍东宫(应该)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审,深知;听,任从。句意:年轻的年长的都聚在一起。/深知这狭小之地容易使我心安。/请允许我完成臣下一点小小的心愿。
B.句意:治理百姓的人。/然后又砌成了墙,一共变了两次。/到了晋朝建立,我蒙受着清明的政治教化。
C.韵,声音;修,长,高。句意:余音慢慢的消失了。/茂密高大的树林竹林。/拿酒来自斟自饮。
D.聊,姑且;当,承担。句意:好像很怜爱百姓。/姑且顺随自然变化,度到生命的尽头。/担当侍奉太子的职务。
故选B。
19. 下面对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①余扃牖而居(窗户) ②汝识之乎(知道) ③曷不委心任去留(委屈)
B ①勖尔植(勉励) ②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敲击) ③先妣抚之甚厚(对待)
C. ①刘病日笃(病重) ②辍飧饔以劳吏者(午饭) ③临文嗟悼(面对)
D. ①早实以蕃(多) ②不矜名节(怜悯) ③喻之于怀(比喻)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扃,关闭;委,顺从。句意:我关着窗子住在里面/你知道那些(典故)吗?/为什么不随心所欲,听凭自然的生死?
B.句意:勉励你们种植。/却用斧头去敲击(湖岸边水下有空穴的石头)去考证石钟的来由。/先母对她很好。
C.饔,早饭。句意:但祖母刘氏的病却一天比一天重。/停下晚饭早饭来慰劳那些吏役。/面对着(他们的)文章而嗟叹感伤。
D.矜,看重;喻,明白。句意:结果实早而且又多。/并不顾惜名声节操。/在心里清楚地说明。
故选B。
20. 下列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①臣以险衅(祸患); ②名我固当(恰当); ③桴止响腾(飞扬)
B. ①知来者之可追(追赶);②庶刘侥幸,保卒余年(庶民);③故病且怠(困苦)
C. ①景翳翳以将入(日光);②感吾生之行休(终结);③未曾废离(停止)
D. ①遂而鸡豚(于是); ②列坐其次(次序); ③其制稍异于前(规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①险,坎坷;③腾,传播。句意:我因命运不好。/叫我这个名字实在很恰当。/鼓槌停止了敲击,声音还在响。
B.①追,补救;②庶,希望。句意:知道未来的事还来得及补救。/希望祖母刘氏能够侥幸地保全她的余生。/所以我们既困苦又疲乏。
C.句意:阳光黯淡,太阳快落下去了。/感慨我的一生即将结束。/从来就没有停止侍奉而离开她。
D.①遂,养好;②次,旁边。句意:喂养好你们的鸡和猪。/人们在它旁边排列而坐。/规制跟过去稍有不同。
故选C。
2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鸡栖于厅 ②遂见用于小邑
B. ①风飘飘而吹衣 ②呱呱而泣
C. ①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②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D. ①但以刘日薄西山 ②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介词,在;表被动。句意:鸡在厅堂内栖宿。/我就被委任到小县做官。
B.都为连词,表修饰。句意:轻风缓缓的吹过衣服。/呱呱地哭泣。
C.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动词,往、到。句意:我是进退两难,十分狼狈。/为什么心神不定,还想去什么地方?
D.介词,因为;介词,用。句意:只是因为祖母刘氏寿命即将终了。/我俯伏思量晋朝是用孝道来治理天下的。
故选B。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1/10000大小的粒子,能有什么用?答案超乎你的想象。纳米粒子正在改变医学。一直以来,当大脑需要药物治疗时, ① ,这是一个挑战。近日,麻省理工学院发明了一种纳米粒子。这种可穿过血脑屏障的神奇的纳米粒子,是科学家们经过不断探索研发出来的能够解决脑部疾病药物递送难题的将会给脑部疾病患者带来福音的新型脂质体。此外,眼药水中的纳米粒子可以协助矫正视力;植入眼睛、耳朵或大脑中的纳米粒子,可使人类的夜视能力或听力高度提升。
纳米粒子能带来诸多好处,那么它们对人类来说安全吗?以大家较熟悉的氧化锌为例,氧化锌经过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的审核,认为是安全有效的。科学家们尽管已经比较了解纳米级氧化锌对健康的影响,但并不完全了解大粒子氧化锌对健康的影响。一些使用人类细胞进行分析的前沿研究,甚至得出了相互矛盾的结果。人们既担心穿过人体细胞膜的纳米级粒子对健康的影响, ②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防晒霜中的纳米级氧化锌正在破坏珊瑚礁,但目前全世界每年要产出数百吨的纳米级氧化锌。这种物质不易降解,如果人们不能更好地了解它,必然也无法预测它最终是否会造成巨大的环境问题。
2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8个字。
23. 文中画横线处是个长句,请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4. 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
【答案】22. ①如何把药送达对应的脑组织 ②也担心这些粒子对环境的影响
23. 这种可穿过血脑屏障的神奇的纳米粒子是一种新型脂质体,它是科学家们经过不断探索研发出来的,能够解决脑部疾病药物递送的难题,将会给脑部疾病患者带来福音。
24. 氧化锌经过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的审核,被认为是安全有效的。科学家们尽管已经比较了解大粒子氧化锌对健康的影响,但并不完全了解纳米级氧化锌对健康的影响。
【解析】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上文提出“大脑需要药物治疗”时,会面临是一个挑战;结合下文“这种可穿过血脑屏障的神奇的纳米粒子……能够解决脑部疾病药物递送难题的新型脂质体”可知,本空内容应为与“脑部疾病药物递送难题”有关,可填“如何把药送达对应的脑组织”。
第二空,结合后文“这种物质不易降解,如果人们不能更好地了解它,必然也无法预测它最终是否会造成巨大的环境问题”可知,本空的内容是纳米级粒子对环境会产生影响;根据上文“既担心……影响”的内容和句式,本空要有关联词语与上文照应,同时句式可以保持一致,可填“也担心这些粒子对环境的影响”。
【2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变换句式的能力。
长句变短句的方法,一是提取主干(可保留最近的定语或状语);二是切分修饰成分,转换成主谓句子;三是根据句子与句子间的逻辑关系调整语序。
先提取主干,本句的主谓宾是“神奇的纳米粒子是新型脂质体”。再切分修饰成分,将之转换成主谓句。“这种神奇的纳米粒子可穿过血脑屏障”“是科学家们经过不断探索研发出来”“能够解决脑部疾病药物递送难题”“会给脑部疾病患者带来福音”。最后调整语序。
故答案为:这种可过血脑屏障的神奇的纳米粒子是一种新型脂质体,它是科学家们经过不断探索研发出来的,能够解决脑部疾病药物递送的难题,将会给脑部疾病患者带来福音。
【2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语病有二:
一是偷换主语。“氧化锌经过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的审核,认为是安全有效的”中途易辙,第一句主语是“氧化锌”,第二句主语是“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应使句子前后主语一致,在“认为”前加“被”。 故改为:氧化锌经过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的审核,被认为是安全有效的。
二是不合逻辑。结合下文内容,人们对纳米级氧化锌认识不多,以及它对健康和环境的影响认识有限。可知,本句中应是对“纳米级氧化锌”不完全了解,故改为:科学家们尽管已经比较了解大粒子氧化锌对健康的影响,但并不完全了解纳米级氧化锌对健康的影响。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自从在大西北的那次相见,你的形象,不,你所代表的一种信念,便植入我的脑海,像夜空里的一颗星,时时在闪光。①一有绿色这个媒介,她便会释放出来,叫我心里翻腾不已。
我见到你是在招待所里采访时。你敲门进来,坐在沙发上,你已50岁,皮肤黧黑,手背上青筋突起,脸上也已爬上皱纹。我脑际本装着你传闻中的英姿,你动人的歌声、爽朗的笑语。我心里②一顿,没有想到你会是这个样子。你对我笑笑,坐在沙发上,等我先问话。窗外绿柳红花。
你开始叙述往事,双眸中又闪出青春的火花。1950年炎热的麦收时节,你在南疆的农场里看场,在这夏日沙子能烤熟大饼的西北,绿荫比金子还宝贵。你心里萌生起一个念头,③一心一意学林业去,要让绿色染满戈壁。毕业后你来到石河子,这里正是涂抹绿色的最广阔天地。晚上你和队友④一道睡在工棚厨房里,白天你们一起扛着标杆去测量。冬天,没膝的深雪将你单薄的裤腿冻成冰棍;在春天里,风沙肆虐,你秀气的脸上长出皱纹:夏天,炎炎的烈日将你嫩白的皮肤晒成黑炭。你这位水乡姑娘,执着地追求着自己的理想。
25. 文中加点的“一”的义项,下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①处的“一”表示前后动作的接续性,一旦。
B. ②处的“一”表示动作的短暂性,一次。
C. ③处的“一”表示动作的持续性,始终。
D. ④处的“一”表示动作的同一性,一道。
26. 好的新闻通讯注重现场感,请从人称角度,分析第二段是如何营造现场感的。
【答案】25. C 26. ①使用第一人称“我”,写出了采访过程中的亲身感受,真实自然,富有现场感;②使用第二人称“你”,将采访对象沧桑的形象直接展现在读者面前,真实亲切,富有现场感;③“我”“你”人称交替出现,营造访谈时“我”“你”之间的对话感,真实再现了访谈的场景,富有现场感。
【解析】
【2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同词异境的含义的能力。
C.③处的“一” 表示专一, 可译成“整个、全”。
故选C。
【2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叙述人称效果的能力。
根据“我见到你”“我心里一顿”“我脑际本装着”等内容,可知第一人称的运用使得叙述变得个人化,仿佛作者正在直接与读者分享其个人的经历和感受。这种直接的个人体验让读者能够更容易地与叙述者产生共鸣,增强了场景的现实感和紧迫感。
根据“你敲门进来”“你已50岁”“你对我笑笑”等内容,可知运用第二人称让读者感觉仿佛自己就是被叙述的对象,增强了读者的参与感和代入感。这种直接的称呼方式将读者直接放在了场景之中,与被采访者处于同一空间,使读者能够更加身临其境地体验场景。
一二人称交叉使用,共同营造出一个生动、具有现场感的采访场景,这种写作手法在新闻通讯中非常有效,可以让读者更加贴近新闻事件,感受到新闻现场的氛围和情感。
四、写作(60分)
27.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莎士比亚说:“名称有什么关系呢?玫瑰不叫玫瑰,依然芳香如故。”郭橐驼(一个驼背之人,姓郭)也曾舍其名而自谓驼,对其所种之树,世人依然“争迎取养”。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哪些感悟﹖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
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莎士比亚的话告诉我们,玫瑰备受喜爱,不是因它好听的名称,而是因它浓郁的花香。玫瑰没有因为外界的定义而改变其所蕴含的价值。郭橐驼是一个传奇人物,他外貌不佳,“橐驼”还是别人给他取的外号,他却欣然接受。他种树技艺高超,真正掌握了行业之道,所种之树被世人“争迎取养”。郭橐驼没有因为外表和乡人的戏谑而影响自己种树的追求。综合来看,材料引导考生思考如何处理称谓等外在因素和内在素养,人生价值、追求之间的关系。人也一样,与其追求外在的虚名,不如修养自我,锤炼自我,让生命由内而外散发芬芳,让人们因自己的能力而尊敬自己。
在写作过程中,我们可以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讲述自己对外界的定义和内在价值的认识和感受,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在论证过程中,可以采用逐层深入的结构,先列现象,指出外界的定义和内在价值的关系;再分析怎样处理外界的定义和内在价值的关系,可以采用对照式的结构,从不同角度切入分析,如不因外界的定义迷失方向,应把重心放在如何提升自我等;最后得出结论,指出外界的定义虽可贵,内在价更高等。要注意结合材料内容,提出有深度、有见地的观点和看法。
立意:
1.不为外界的定义所累,努力提升自我。
2.虚名和内涵,我选择后者。
3.不为世俗名号所累,不为世俗荣辱所羁。
[语文][期末]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语文][期末]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九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九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