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七年级上册(2024)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形成课文课件ppt
展开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
知道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通过了解良渚古城、陶寺古城等考古发现,知道早期国家的产生,认识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初步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通过了解部落联盟时期的远古传说,认识传说与史实的区别。
一、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源
大约在5000多年前,我国原始社会的农业、畜牧业有了较大发展,人口显著增长并开始向区域中心集中,早期城市逐步形成。
社会成员之间的分化加剧,出现以王为首的统治阶级,他们对内进行统治,对外发动战争,从而形成了早期国家。 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
相关史事 牛河梁遗址位于辽宁朝阳,属于西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距今约5800-5000年。遗址中有祭坛、女神庙和埋葬着贵族的积石冢,反映了红山文化晚期的社会分化和祭祀礼仪。
牛河梁遗址的积石冢、祭坛
二、良渚古城与陶寺古城
1.良渚古城(1)地点:浙江余杭(2)时间:距今约5300-4300年
(3)概况:古城面积大、有水利工程和多组高等级建筑,反映了良渚社会拥有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统治者较强的调动、组织能力;贵族墓地和普通墓葬对比鲜明,说明当时的社会阶级分化已经相当明显。
(4)意义:距今约5000年,长江下游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
2.陶寺古城(1)地点:山西襄汾(2)时间:距今约4300-4000年(3)概况:都城面积大、有多处高等级建筑基址;当时阶级分化严重
(4)意义:表明当时黄河中游地区已经出现了早期国家。
良渚古城、陶寺古城等考古发现,表明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初步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距今5000年左右,黄河、长江、西辽河流域都发展出了各具特色的早期文明,它们彼此之间不断地交流和融合,共同构成了早期中华文明的主体。
从良渚古城和陶寺古城的考古发现,谈谈为什么说当时已进入文明社会。
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良渚古城、陶寺古城的考古发现,证明当时的阶级分化已经非常明显,早期国家已经出现,所以说当时已进入文明社会。
1.时间 五六千年前,我国进入部落联盟时期。2.黄河流域的主要部落 炎帝、黄帝、蚩尤等部落。
黄帝联合一些部落炎帝部落
炎帝战败,归顺黄帝,两大部落结成联盟。
蚩尤战败,其部落部分归附炎黄部落联盟
5.炎黄部落联盟的发展 这一部落联盟逐渐演化为后来的华夏族,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近代以来,海内外华人也以“炎黄子孙”自称。
6.尧舜禹的禅让 相传在黄帝之后,尧、舜、禹依次成为首领。当时实行禅让制,首领传位给贤德之人。
中国历史上传说的古帝王之一。尧、舜禅让,是流传很广的故事。就尧、舜传说故事来看,当时应属父系家长制氏族部落联盟的盛期濒临解体前的时期。尧、舜只是军事民主制中部落联盟的军事首长,而不是帝王。
中国历史上传说的古帝王之一。受尧识拔,摄行政务,终至膺受历数为天子,最后又南巡而身死,葬于苍梧之野。
夏代开国的君主。颛顼之孙,姓姒氏,号禹。因平治洪水有功,受舜禅让为天子,世称为大禹。在位八年而卒,传位于子启,而开君主世袭之制。亦称为夏后氏。 禹是中国人所知的一位治水英雄,他为治水三过家门不入。贵为天子,保持本色,亲近百姓,为民谋利。是帝国君主制度下的君主典范。
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梁启超《太古及三代载记》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华夏族的形成有什么特点?
由材料可知,华夏族由错居杂处的众多民族,在不断的交往、交流过程中逐渐融合而成。
7.大禹治水(1)背景:禹的父亲鲧受舜之命治理水患,他采用封堵的方法,过了许多年都没有成功,后被处死。(2)经过:禹接替父亲治水,总结教训,采用疏导的方法,开凿河渠引洪水入海。经过10多年的努力,终于消除了水患。
大禹治水画像石拓片(局部)
禹竭尽全力治水,公而忘私,“三过其门而不入”,后来人们以此形容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
说说考古发现的遗迹遗物和远古传说对认识中华文明起源的意义。
考古发现的遗址遗物为认识中华文明起源提供了重要依据,例如良渚古城遗址、陶寺古城遗址出土的大量遗物证实了当时我国长江下游地区和黄河中游地区已经出现了早期国家;远古传说蕴含着一定的历史信息,传说华夏族由炎黄部落联盟逐渐发展形成,因此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海内外的华人也以“炎黄子孙”自称。
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
表明当时已经出现早期国家,表明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炎黄部落联盟逐渐形成为华夏族
部落联盟时期实行禅让制
传说4000多年前,炎帝、黄帝结盟打败蚩尤,后来又与九黎族经过长期发展融合,形成了华夏族,后人尊奉的华夏族祖先是( ) A.炎帝、尧 B.炎帝、黄帝 C.黄帝、尧 D.尧、舜
良渚古城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内城面积约300万平方米,外城面积630万平方米。能够修建这样一个大规模的城市,说明当时良渚( ) A.以原始农耕生活为主 B.统治者组织调动能力强 C.具有原始的宗教信仰 D.社会阶级分化相当明显
高中历史华师大版第二册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集体备课课件ppt: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华师大版第二册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集体备课课件ppt,共1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早期城市,掌握权力的王,早期国家,可能出现了早期国家,用于祭祀的礼器,象征军事指挥权,存在社会的阶级分化,选贤举能天下为公,鼓励人们发展生产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形成教学演示课件ppt: 这是一份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a href="/ls/tb_c4049660_t3/?tag_id=26" target="_blank">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形成教学演示课件ppt</a>,共2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远古的传说,1禅让原则,2禅让实质,3禅让概况,中华文明的起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历史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形成优秀课件ppt: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a href="/ls/tb_c4049660_t3/?tag_id=26" target="_blank">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形成优秀课件ppt</a>,文件包含第3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形成pptx、牛河梁遗址mp4、良渚古城mp4、良渚古城遗址mp4等4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17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