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
展开本课主要讲述的是西汉初期的历史。西汉建立之初,经济凋敝,物价飞涨,社会动荡不安。为稳定社会秩序,恢复和发展生产,汉初统治者采取休养生息政策,使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出现了“文景之治”的局面,为西汉的逐步强盛和后来汉武帝大一统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教师应使学生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对汉朝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采取有效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和认识问题的能力。
学习目标
1.了解西汉的建立、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等基本史实。
2.分析汉初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
3.体会汉初统治者政治宽厚、生活恭俭的作风。
重点难点
重难点:休养生息政策。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史料研读法、讲授法等。
资源与工具
(一)资源
1.拓展阅读:《汉书》(书目)。
2.影视资源:《中国通史》(纪录片)。
(二)工具
1.数字资源包、学习成果上传和互动的平台。
2.图书馆资源、网络搜索工具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情境
在反秦浪潮中,由项羽、刘邦领导的军队在斗争中逐渐壮大。项羽在巨鹿之战中以少胜多,歼灭秦军主力,刘邦趁机率军直抵秦都咸阳,秦朝灭亡。秦朝灭亡后,项羽与刘邦为争夺国家统治权展开争战。最终,谁取得了胜利?新王朝的统治者又是如何治理这个千疮百孔的国家的?
二、预习检查
1.说说西汉建立的时间、都城、建立者。
2.西汉初期,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政策?
三、学习任务一
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利用多媒体,从“汉服”“汉字”“汉语”“汉学”引出历史上辉煌灿烂的王朝——汉朝,介绍汉朝的建立,并以记者采访的方式,引导学生模拟记者采访汉朝建立者刘邦的情境。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学习任务二
楚汉之争与西汉建立
1.楚汉之争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第63页的内容,梳理楚汉之争的相关知识。
学生回答:
(1)背景:秦朝灭亡后,拥有重兵的项羽分封诸侯,自封为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
(2)目的:争夺国家统治权。
(3)交战双方:西楚霸王项羽和汉王刘邦。
(4)性质: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争斗。
(5)结果:双方军队在垓下进行决战,楚军战败,刘邦取得了最终胜利。
(6)原因:项羽虽势力强大,但刚愎自用,一味依赖武力;刘邦注重收揽民心,善用人才,力量逐渐由弱变强。
教师提问:这场战争与项羽、刘邦在秦亡前领导的战争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
学生回答:这两场战争的目的不同。秦亡前项羽、刘邦领导的战争是农民起义,其目的是推翻秦朝的统治。秦亡后的楚汉之争是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其目的是争夺国家统治权。
教师活动:项羽死前曾叹道“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出示材料,引导学生分析项羽这句话是否正确,并分组讨论,说说理由。
材料一 范增因被项羽猜忌,辞官归家。
材料二 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
——《史记·项羽本纪》
材料三 刘邦说张良、萧何、韩信都是人杰,自己不如他们,但“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材料四 据《汉书》记载,刘邦率军到咸阳后,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
学生回答:项羽刚愎自用,进入咸阳后烧杀抢掠,失去民心。而刘邦注重收揽民心,善用人才,进入咸阳后军纪严明,深得民心。所以我认为项羽的说法并不正确。
教师总结:得民心者得天下,最终刘邦夺得了帝位,建立了汉朝。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研读史料,分析楚汉之争中项羽势力强大却最终失败的原因,使其进一步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2.西汉建立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63页的内容,梳理西汉建立的基本史实。
学生回答:
(1)建立时间:公元前202年。
(2)建立者:刘邦(汉高祖)。
(3)都城:长安。
【设计意图】通过勾画重点,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
五、学习任务三
汉高祖的休养生息政策
教师活动:出示材料,引导学生分析汉初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
材料 汉兴,接秦之敝……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天下既定……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
教师提问:根据材料,说说西汉建立之初,社会处于什么样的状况,以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
学生回答:
(1)社会状况:西汉建立之初,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到处是残破荒凉的景象。
(2)原因: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末的战乱。
教师总结:如何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巩固新的王朝,成为汉初统治者面临的首要问题。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编写剧本,表演情景剧。
主要人物:汉高祖和大臣。
场景:汉高祖在大殿召见群臣。
汉高祖:“我们已经打下了天下,现在的首要问题是如何坐稳天下。”
大臣甲:“如今天下初定,社会动荡。臣以为要加强法治,使天下太平。”
汉高祖:“是啊,维护社会秩序也是当务之急啊!”
大臣乙:“严刑峻法会使天下更乱,短命的秦朝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啊!臣以为要推行黄老之学,与民休息。”
教师讲述:休养生息政策,是国家在大动荡或大变革以后,实施的减轻人民负担、保养民力、增加人口,以达到恢复社会经济、稳定政治统治的政策。
教师提问:西汉初期,统治者为什么要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学生回答:
(1)西汉初年,经济凋敝,社会动荡不安。
(2)吸取秦朝因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
(3)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目的)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64页的内容,归纳汉高祖刘邦具体采取了哪些措施。
学生回答:
(1)增加农业劳动力:下令让部分士兵还乡务农,并将那些因战乱、饥荒而成为奴婢的人释放为平民。
(2)减轻农民的负担:鼓励民众致力农业生产,实施轻徭薄赋的政策,减轻农民的赋税,把田租定为十五税一,相应地减免徭役及兵役。
(3)缓和民族关系: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以缓和双方的关系,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营造了和平的环境。
教师提问:汉高祖的这些措施产生了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使西汉经济从战乱中逐步恢复,国家局势稳定下来,巩固了汉朝的统治。
【设计意图】以问题为引领,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从中寻找答案,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六、学习任务四
“文景之治”
教师提问:汉高祖死后,休养生息政策是否延续了下来?继任的统治者又是如何治理国家的?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汉高祖刘邦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他死后,继任的统治者继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64、65页的内容,归纳汉文帝和汉景帝统治时期采取的措施。
学生回答:
(1)汉文帝:十分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与民休息。
(2)汉景帝:下诏准许缺少耕地的农户迁到耕地有余、水利条件好的地方。
(3)共同:进一步把田租降到三十税一,有的年份朝廷还下令免去田租;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
教师提问:汉文帝为什么提倡以农为本?
学生回答:农业是主要生产部门,是社会之根本,农业收入是国家主要财源,提倡以农为本有利于保障人民基本生活,维护社会安定。
教师补充:汉文帝以身作则,在位20多年,生活俭朴,宫室、园林以至车骑都没有增加。修建陵墓时,汉文帝要求不许用金、银、铜等装饰,只可用瓦器。
教师过渡:在汉文帝和汉景帝的统治下,西汉王朝发生了什么变化?我们通过一段视频来了解一下。(播放有关汉文帝和汉景帝统治时期的视频片段)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并回答“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人民生活安定,出现了‘文景之治’的治世局面”。
教师总结:“文景之治”是我国封建社会出现的第一个治世局面,为后来汉武帝时期的强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梳理教材知识,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了解;播放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过程性评价
《七彩作业》课堂练习。
八、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生主要学习了三部分内容:楚汉之争与西汉建立、汉高祖的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这三部分内容关系密切,刘邦在楚汉之争中取得胜利,建立了西汉,西汉建立是休养生息政策实施的前提,“文景之治”又是前两部分的结果。汉朝吸取了秦亡的教训,同时又继承了秦朝的优点,使各方面的发展更加完善,从而创造了盛世。
九、布置作业
1.基础型作业:完成课后活动题,并标明所考查的知识点。
2.发展型作业:完成《七彩作业》课时练习。
十、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初中历史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a href="/ls/tb_c4049672_t8/?tag_id=27" target="_blank">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a>,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手段,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西汉的建立,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十一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十一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十一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十一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程标准,教学目标,学情分析,教材分析,重点难点,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