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师备课专用教学设计(教案)
人教部编版(2024)八年级下册壶口瀑布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2024)八年级下册壶口瀑布教案,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教学开展,作业布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了解游记的文体要素、各要素的特点及要素之间的关系。
2.感受课文独特的写景角度,把握所写景物的特点,理解作者的所感所思。
3.仔细品味课文独具特色的语言,体会课文的风格特点。
4.领会文中所写的黄河的伟大性格,激发热爱中华民族母亲河的感情。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一听到这两句诗,我们的脑海中马上会浮现出一条雄壮磅礴、奔腾不息的大河。而最能集中体现黄河磅礴气势的,莫过于壶口瀑布了。今天我们就跟随散文家梁衡先生走进《壶口瀑布》一文,一起领略壶口瀑布“千里黄河一壶收”的壮观风采。
二、教学开展
1.目标任务一:搜集资料,扫清障碍。
◎字词积累。自由朗读,结合课后的“读读写写”掌握“驰骋”“寒噤”“震耳欲聋”等重点字词。
可参见《创优作业·背记手册》本课字词部分。
◎作者简介
梁衡,1946年生,山西霍州人,新闻理论家、作家。主要著作有新闻作品《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等,散文集《人杰鬼雄》《只求新去处》等。
◎文体知识
游 记
2.目标任务二:整体感知,理解内容。
◎速读课文,勾画出文中描写不同季节的壶口瀑布的四字短语,填写表格,并概括其特点。
◎作者从声形、态势等方面描写了雨季和枯水季的壶口瀑布,表现其不同的特点。写了壶口瀑布的水之后,作者为什么又写“脚下的石”?
①壶口瀑布是水和石共同造就的,文章以写水为主,但不宜对石不置一词。②写被河水侵蚀的石头,能够展现河水的真正力量,这样就改变了前文描写河水在石壁的阻遏挤压下“各自流淌”所有可能带来的片面印象,也为后面写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的个性奠定基础。③从观景角度来看,作者定点换景,游目四顾,最后把视线收归脚下,转换非常自然。④作者所感慨的小小壶口却“一下子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的奇景,正是产生于石头对水的约束,因而接下来描写“脚下的石”也是很自然的了。
◎文章主体部分写了壶口瀑布,我们再来看,开头、结尾写了什么?分别有什么作用?
开篇交代壶口瀑布的地理位置和“我”游览的次数,引起下文;结尾表达作者对壶口瀑布表现出来的黄河伟大的性格的赞美之情,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本文分别写了两次到壶口瀑布的经历,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
学习任务单
[参考答案]①枯水季节 ②河心 ③俯视 ④一锅正沸着的水
3.目标任务三:精读品析,理清游记要素。
◎回顾游记要素。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游记。结合以前学习游记的经验,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学习这类文章的?
游记三要素:“所至”(游踪)、“所见”(风貌)和“所感”(感想)。
(1)“所至”是作者的游踪。
(2)“所见”是作者在游程中目睹的风貌,包括山水景物、名胜古迹、风土人情、历史掌故、现实生活等。
(3)“所感”是作者由所见所闻而引发的所思所想。
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所至”是游记的线索,也是写景抒情的基础;“所见”是游记的主体,也是作者着力描写的对象;“所感”是游记的灵魂,也是游记的生命力所在。
◎理清作者“所至”。作者写了两次游览壶口瀑布的经历,其中详写了枯水季时瀑布的景象。 朗读第3—5段,圈出表示观察顺序的词句,把握作者的立足点和观察角度。
关键词句:下到沟底—走到河心、一条深沟—向上游看去—(河水)跌了进去、沟底—沿着龙槽的边沿轰然而下—细观脚下的石
立足点:沟底河心的一块大石头上
观察角度:俯视龙槽—仰观河面—视线随河水由上而下—平视龙槽两边—俯视脚下
小结:像作者这样立足点不变,而从不同角度描绘不同方位景物的写作方法,即定点换景法。
◎理清作者“所见”。作者运用定点换景法,视线转换自如,描绘的景物也呈现出独特的美。 勾画出描写壶口瀑布的语句,赏析作者从不同观察角度描绘的景物的独特特征。
第3—5段描写作者在枯水季节来到壶口瀑布的经历。根据游记的特点,看看作者都写了哪些景,这些景有何特征。
◎理清作者“所感”。作者采用在河心游目四顾的多重视角,描绘枯水季的壶口瀑布,所写景物有远有近,有静有动,刚柔相济,使《壶口瀑布》展现出一种审美的立体感,不同于雨季时所见的磅礴之景。面对不同季节的壶口瀑布,作者产生了怎样的感受?勾画文中表达作者感受的语句,根据提示将其归类,并说说自己的理解。
温馨提示
作者在文中的感受大致包括三个类型:一是观景时的直接体验,二是由景物引发的感想,三是基于景物进行的带有较多理性色彩的思考。
①观景时的直接体验。雨季时“只有一个可怕的警觉:仿佛突然就要出现一个洪峰将我们吞没”,枯水期时“我听了不觉打了一个寒噤”。前者表现水势之大,偏重“可怕”,后者表现瀑布之“险”,偏重“震撼”。
②由景物引发的感想。“眼前这个小小的壶口,怎么一下子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作者由自然联想到人本身,巧妙地把水的多样与人的多情联系起来。
③基于景物进行的理性思考。“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由脚下的巨石引出对黄河个性的诠释。
小结:本文紧扣游记的三要素——所至、所见、所感,采用定点换景法,以自己的游踪为线索,描绘了雨季和枯水季的壶口瀑布各具特色的景观,层次清晰、鲜明逼真地展示了壶口瀑布的立体美,表达出充满智慧的感悟与思考。
第2课时
1.目标任务一:品析语言,感受瀑布之美。
◎朗读第3、4段,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写景语句,读一读,从句式特点、修辞手法、词语运用(四字短语、动词、叠词、重复用词)等角度品析这些精彩的语句,体会壶口瀑布的磅礴气势和伟大精神,并做好批注。
【示例】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
赏析①:“挤、撞、推、搡、呼、拥”等动词准确地表现出水的种种动态。“挤着”“撞着”突出波浪数量之多、密度之大,“推推搡搡”是横向的动态,“前呼后拥”是纵向的动态,这样就把“撞”的情态写得非常细致生动,突出壶口瀑布波涛汹涌、奔腾激越的气势。(动词)
赏析②:用短促急骤的句式,表现河水奔腾汹涌之势,突出画面的动态美。(句式特点)
赏析③:“排排涌来”“推推搡搡”“排排黄浪”“堆堆白雪”中叠词的运用,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叠词)
(1)只见那平坦如席的大水像是被一个无形的大洞吸着,顿然拢成一束,向龙槽里隆隆冲去,先跌在石上,翻个身再跌下去,三跌,四跌,一川大水硬是这样被跌得粉碎,碎成点,碎成雾。
赏析:“跌”“碎”二字反复出现,不仅强化了瀑布流水的力量,也形成了独特的音节效果。(重复用词)
(2)尽管这样,壶口还是不能尽收这一川黄浪,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的,乘隙而进的,折返迂回的,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旋。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
赏析①:大量地运用四字短语,如“一川黄浪”“夺路而走”“乘隙而进”“折返迂回”“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潺潺成溪”“哀哀打旋”“如丝如缕”,将泉、溪、漩涡的形态描绘得精练生动,简洁整齐,余味无穷,显得典雅而有韵味。(四字短语)
赏析②:“夺路而走”“乘隙而进”“折返迂回”等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水的流淌拟作人的动作,使其一下子就有了不同的情感,甚至成为人遭遇困难、障碍时选择心态的象征——有的果断放弃,有的伺机而动,有的灰心退却。(修辞手法)
小结:本文语言畅达自然、雅洁凝练,富有古典气息;节奏感强,张弛有度;善用修辞,生动形象;用词精准,表现力强;运用叠词,富有音韵美。作者用这种磅礴大气的语言,淋漓尽致地表现了黄河磅礴的气势和一往无前的精神,既生动形象,又别有雅韵。
2.目标任务二:研读课文,感悟哲理之美。
◎在第4段中,作者由壶口瀑布联想到人。齐读课文中作者的沉思,理解人的“喜、怒、哀、怨、愁”在文中具体指什么内容以及作者借此表达的情感。
喜: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
怒:于是洪流便向两边涌去,沿着龙槽的边沿轰然而下,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
哀: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旋。
怨: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的,乘隙而进的,折返迂回的。
愁: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
作者情感:作者由水的各种形态,联想到人生百态。壶口集纳了水的所有形态,表现了黄河宽广博大的胸怀,表达了作者对黄河博大胸襟的赞美之情。
◎黄河正是在水流与山石的搏击中形成了伟大的性格。齐诵文章最后一段,思考:作者由黄河伟大的性格联想到了人,其中蕴含着什么哲理?抓住关键句进行理解。
关键句:①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②正像一个人,经了许多磨难便有了自己的个性。
哲理:一个人历经磨难,坚强不屈,百折不挠,勇往直前,方显英雄个性。
◎我们知道,黄河是中华文明的摇篮,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那么,作者借赞美黄河的伟大性格想表达什么情感?
作者借对黄河伟大性格的赞美,表达了对中华民族面对磨难时的坚强不屈、勇于抗争、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精神的歌颂。
结束语:正如梁衡所说,《壶口瀑布》写的是他对黄河精神的理解,这伟大的精神是黄河在冲过壶口的一刹那被他看见的。特别的季节、独特的视角让梁衡不仅看到了黄河的坚强不屈,还看到了它的博大宽厚,更看到了母亲河把她的这种伟大精神给予每一个中国人,铸就了我们这个伟岸的中华民族。今天,每当我们的民族面对挑战的时候,支撑我们不断前行的就是我们的民族精神。同学们在面对学习生活上的困难时,也不能轻言放弃,要勇往直前。
三、作业布置
课外阅读郁达夫的《西溪的晴雨》、徐迟的《黄山记》、王充闾的《读三峡》等,体会它们在选材、构思、语言等方面的特点。
本课教学设计紧扣游记的三要素进行“文体教学”,从而让学生掌握阅读游记文章的方法,提升阅读技能。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用抓关键词的方法理清“所至”,感受文章独特的写景角度;用赏析写景语句的方法学习“所见”,把握景物的独特特征;用品读的方式体味“所感”,逐步体悟作者通过描绘壶口瀑布表达的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赞美之情。课堂的每个环节都引导学生运用相应的方法,切实地进行游记学习。另外,游记作品也是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的好材料。品读语言,不仅可以让学生体会作者的绘景之精、体悟之细,而且可以体会黄河的伟大品格和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激发学生爱黄河、爱祖国的情感。
定义
以记叙旅途见闻为主的文章。
三要素
所至(线索)
作者的游踪,既可以是实录游程,也可以是视角的变换。
所见(主体)
作者在游程中目睹的风貌,包括自然景物、人文景观、风土人情、社会生活等。
所感(灵魂)
作者由所见所闻而引起的所思所想。
季节
声形
态势
特点
雨季
(涛声)隐隐如雷、雾气弥漫、浪沫横溢、水浸沟岸、雾罩乱石、震耳欲聋
扑面而来
“像一锅正沸着的水”,“由平地向更低的沟里跌去”,水势浩大,涛声如雷,令人害怕
枯水季
排排黄浪、堆堆白雪、一川黄浪、汩汩如泉、潺潺成溪、哀哀打旋、如丝如缕
深不可测、千军万马、轰然而下、夺路而走、乘隙而进、折返迂回、钻石觅缝……
景观丰富多样,有的雄浑壮阔,有的陡峭奇绝,有的多姿多彩
第一次(第2段)
第二次(第3—5段)
时间
雨季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位置
河滩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观景视角
③___________________(单一视角)
俯视—仰观—视线由上至下,又由下而上—平视—俯视(定点观景,视角变换)
景观特点
像④_________________,水汽扑面、涛声如雷
大水,如泉,成溪,如丝如缕……集纳了所有水的形态;河底巨石
观景体验
可怕、急慌慌、心不住地跳
从从容容、陷入沉思
所至(立足点)
所见
景物特点
于河心俯视“河中河”
龙槽“壶口”
奇
依河心大石仰视上游
滚滚而来的黄河水
雄
视线随河水由上至下
黄河水跌入深沟,碎为水雾
险
平视龙槽两边
千姿百态的河水、水雾、彩虹
多姿多彩
视角转到脚下立足点
被河水冲刷侵蚀的河底巨石
震撼人心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语文八年级下册壶口瀑布教案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教学过程,好书推荐,拓展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壶口瀑布教案,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学情分析,设计理念,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壶口瀑布教学设计,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初识壶口,再访壶口,感悟主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