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区2024年初中学业水平模拟考试试题(解析版)
展开友情提示:请把所有答案填写(涂)到答题卡上!请不要错位、越界答题!!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一、选择题:本题共10题,每题3分,共30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2024年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为“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下列做法与这一主题不相符的是( )
A. 春节大量燃放烟花炮竹B. 元宵节猜灯谜
C. 中秋节赏月D. 除夕贴春联
【答案】A
【解析】
【详解】A、春节大量燃放烟花炮竹,会产生大量的污染物,污染空气,符合题意;
B、元宵节猜灯谜,不会产生污染物,不会污染环境,不符合题意;
C、中秋节赏月,不会产生污染物,不会污染环境,不符合题意;
D、除夕贴春联,不会产生污染物,不会污染环境,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 “夫礼之初,始诸饮食。”下列食物中富含蛋白质的是( )
A. 清汤面B. 鸡蛋羹
C. 烫青菜D. 粗粮馒头
【答案】B
【解析】
【详解】A、清汤面富含淀粉,淀粉属于糖类,不符合题意;
B、动物肌肉、皮肤、毛发,蛋清等富含蛋白质,故鸡蛋羹富含蛋白质,符合题意;
C、蔬菜、水果富含维生素,故烫青菜富含维生素,不符合题意;
D、粗粮馒头富含淀粉,淀粉属于糖类,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 安全重于泰山,危险化学品必须贴警示标识。浓硫酸应该贴的警示标识是( )
A. B.
C. D.
【答案】A
【解析】
【详解】A、图中所示标志是腐蚀品标志,浓硫酸具有腐蚀性,故选项符合题意;
B、图中所示标志是易燃气体标志,浓硫酸不属于易燃气体,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C、图中所示标志是自燃物品标志,浓硫酸不属于自燃物品,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D、图中所示标志是爆炸品标志,浓硫酸不是爆炸品,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A。
4. 艾草中含有丰富的黄酮类物质,其中矢车菊黄素的化学式为。下列关于矢车菊黄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B. 每个分子中含有42个原子
C. 相对分子质量为360 D. 、、的质量比为18:16:8
【答案】D
【解析】
【详解】A、由化学式可知,矢车菊黄素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不符合题意;
B、由化学式可知,每个矢车菊黄素分子由18个碳原子、16个氢原子、8个氧原子共42个原子构成,不符合题意;
C、矢车菊黄素的相对分子质量为:,不符合题意;
D、矢车菊黄素中C、H、O元素的质量比为:,符合题意。
故选D。
5. 下列实验操作不正确的是( )
A. 闻气体气味 B. 取用固体粉末
C. 转移蒸发皿 D. 比较蜡烛火焰各层温度
【答案】C
【解析】
【详解】A、闻气体气味,应用手在瓶口轻轻扇动,使少量气味飘进鼻孔中,不能凑到瓶口去闻,图中操作正确,不符合题意;
B、往试管里装入固体粉末时,为避免药品沾在管口和管壁上,可先使试管倾斜,把盛有药品的药匙(或用小纸条折叠成的纸槽)小心地送至试管底部,然后使试管直立起来。图中操作正确,不符合题意;
C、禁止用手去拿正在加热的蒸发皿,防止烫伤,应用坩埚钳夹取,符合题意;
D、将火柴梗迅速平放在蜡烛火焰上,约1~2s后取出,发现与蜡烛外焰接触部分碳化变黑,说明外焰温度最高,此实验可比较火焰各层温度,不符合题意。
故选C。
6. 天宫课堂中,航天员王亚平视频展示了在无容器材料实验柜中进行的“锆金属熔化与凝固”实验。下图是锆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及原子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锆离子:B. 锆原子的中子数为40
C. 锆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91.22 D. 锆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五周期
【答案】B
【解析】
【详解】A、锆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2,小于4,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最外层2个电子,从而带上2个单位的正电荷,形成Zr2+,不符合题意;
B、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名称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原子序数=质子数,故锆原子的质子数为40,不是中子数,符合题意;
C、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名称下方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故锆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91.22,不符合题意;
D、由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锆原子核外有5个电子层,故锆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五周期,不符合题意。
故选B。
7. 实验课上,同学们设计了如下四个实验,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 测定空气中的氧气含量B. 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C. 探究水的组成 D. 验证不同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不同
【答案】B
【解析】
【详解】A、该实验中,红磷燃烧消耗氧气,待完全反应后,逐渐冷却至室温,由于消耗了氧气,装置内压强减小,打开弹簧夹,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进入水的体积就是消耗氧气的体积,可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不符合题意;
B、该实验中,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二氧化碳是气体,会散逸到空气中,导致左边质量减小,无法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符合题意;
C、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氢气由氢元素组成,氧气由氧元素组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可得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不符合题意;
D、该实验中,硝酸铵溶于水吸热,温度降低,饱和硝酸钾溶液有晶体析出,说明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饱和石灰水无晶体析出,说明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加,可以验证不同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不同,不符合题意。
故选B。
8. 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A. 铝比铁活泼,所以铝比铁更容易被锈蚀
B. 氧气和臭氧都是由氧元素组成的单质,所以化学性质相同
C. 氧气有助燃性,空气中含有氧气,所以铁丝可以在空气中燃烧
D. 金刚石和石墨的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所以它们的物理性质存在差异
【答案】D
【解析】
【详解】A、铝比铁活泼,但是铝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在其表面形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从而阻止铝进一步被氧化,而铁锈疏松多孔,具有吸附性,会加速铁的锈蚀,故铁比铝更易被锈蚀,不符合题意;
B、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氧气和臭氧都是由氧元素组成的单质,但是分子构成不同,故化学性质不同,不符合题意;
C、氧气具有助燃性,空气中含有氧气,但是空气中氧气含量比氧气中氧气含量低,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不符合题意;
D、金刚石和石墨均是由碳原子构成,但是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故物理性质差异很大,符合题意。
故选D。
9. 在生活中感悟化学原理。下列生活实例涉及的化学知识不正确的是( )
【答案】C
【解析】
【详解】A、常温下,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则氮气用作保护气,故选项说法正确;
B、洗洁精具有乳化作用,能将油污分散成小液滴使之随水流去,可用于清洗餐具上的油污,故选项说法正确;
C、煤气的主要成分是CO,CO是无色无味的气体,为了安全通常在煤气中加入难闻的气体,泄露后闻到臭味及时提醒人们煤气的泄漏,故选项说法错误;
D、将水加热至沸腾高温能使蛋白质变性,同时降低水的硬度,使可溶性的钙镁化合物变成沉淀析出,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10. 小明同学将稀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如图A进行混合,测得溶液的值变化如图B所示,图C是微观粒子结合过程的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甲是,乙是B. 该反应是复分解反应
C. 胶头滴管内吸取的是稀硫酸 D. 若往点溶液滴加酚酞试液,溶液变为红色
【答案】A
【解析】
【详解】A、氢氧化钠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该反应的实质是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分子,钠离子和硫酸根离子没有参与反应,故反应后溶液中钠离子和硫酸根离子的个数比为:2:1,故甲为Na+、乙为,符合题意;
B、该反应符合“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不符合题意;
C、由图可知,一开始pH>7,随着反应的进行,pH逐渐减小至小于7,故该实验是将稀硫酸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中,故胶头滴管内吸取的是稀硫酸,不符合题意;
D、由图可知,b点溶液pH>7,溶液显碱性,若往 b 点溶液滴加酚酞试液,溶液变为红色,不符合题意。
故选A。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共70分。
11.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农耕文明的产物。
(1)立春:万物复苏,春暖花开。用微观角度解释闻到花香的原因______。
(2)谷雨:谷雨乃降,百果乃登。工厂排放尾气中的______会产生酸雨,导致土壤酸化,可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
(3)小满:小满不满,麦有一险。为促进小麦的生长,可向土壤施用的复合肥是______。
A. 尿素B. 氯化钾
C. 磷矿粉D. 磷酸二氢铵
(4)夏至:夏至杨梅满山红。杨梅有“果中玛瑙”的美誉,钙、磷、铁的含量高出其它水果10多倍,适当食用,能预防缺______性贫血。
(5)白露:白露满地,割谷拾棉。棉花的主要成分为纤维素,鉴别棉纤维和羊毛纤维的方法是______。
【答案】(1)分子在不断的运动 (2)二氧化硫
(3)D (4)铁 (5)灼烧闻气味
【解析】(1)花香的分子在不断运动,所以闻到花香;
(2)工厂排放尾气中的二氧化硫溶于水会产生酸会引起酸雨,利用酸碱中和反应进行改良酸性土壤,熟石灰(氢氧化钙)与酸反应,可以改良酸性土壤;
(3)如果同时含有氮、磷、钾这三种营养元素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才是复合肥。
A.尿素属于氮肥,不符合;
B.氯化钾属于复合肥,不符合;
C.磷矿粉属于磷肥,不符合;
D.磷酸二氢铵属于复合肥,符合; 故选:D;
(4)亚铁离子是构成红细胞的成分;杨梅中钙、磷、铁的含量高出其它水果10多倍,适当食用,能预防缺铁性贫血;
(5)羊毛为蛋白质,灼烧时会有烧焦羽毛气味,棉灼烧时无烧焦羽毛气味,故鉴别棉纤维和羊毛纤维的方法是灼烧闻气味。
12. 氢能源是最理想的“绿色能源”之一,有规划地开发和使用氢能源是优化能源结构,实现“碳中和”的重要措施。我国氢能源的发展规划分为“灰氢”、“蓝氢”和“绿氢”三个阶段,具体如图所示。
(1)氢能源成为最理想的“绿色能源”是因为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通过反应制备的氢气属于______(选填“灰氢”、“蓝氢”或“绿氢”)。
(3)水分解生成“绿氢”时的另一种生成物为______。
【答案】(1) (2)蓝氢 (3)氧气##O2
【解析】(1)氢能源成为最理想的“绿色能源”是因为氢气燃烧生成水,无污染,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由图可知,通过天然气重整、碳捕捉得到“蓝氢”,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而该反应是通过甲烷和一氧化碳反应制备氢气,故制备的氢气属于蓝氢;
(3)水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故另一种生成物为氧气。
13. 探秘古钱币。
(1)古币
①我国古代的钱币有多种,如金币、银币、铜币、铁币等。小明同学家里收藏有一枚古币,可以被磁铁吸引,该古币是______(填币种)。
②中国最早的金币:战国时期楚国的印子金,含金量为:90-99%,属于______(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③铁硬度比铜大,密度比铜小,金和银做成的钱币比铜币腐蚀速度要慢得多,似乎更适合铸造钱币,但是中国历史上铜币的使用量远大于其它材质的货币。综上所述,古代铸造钱币选择金属考虑的是:______(任写一种)。
(2)金属来源
①赤铁矿是常见铁矿石,其主要成分的化学式为______。
②黄金一般以单质形式存在自然界中,是因为金的化学性质______。
(3)鉴别真假金币
黄铜是铜锌合金,呈金黄色。有不法之徒用黄铜币冒充金币。可用以下方法进行鉴别:
①将该金币放入稀盐酸中,若看到______,则为黄铜币。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②将该金币放入硝酸银溶液中,若无明显现象,则为______币。
(4)保存
要防止钱币生锈,应如何保存?______
【答案】(1)①. 铁币 ②. 混合物 ③. 资源是否丰富等
(2)①. Fe2O3 ②. 稳定
(3)①. 有气泡产生 ②. ③. 金
(4)保持干燥等
【解析】(1)①铁能被磁铁吸引,则该古币是铁币;
②印子金,含金量为:90-99%,含有多种物质,属于混合物;
③古代铸造钱币选择金属考虑的因素是资源是否丰富、稀缺性和耐腐蚀性等;
(2)①赤铁矿主要成分是氧化铁,化学式为Fe2O3;
②黄金一般以单质形式存在自然界中,是因为金的化学性质稳定;
(3)①铜、锌的合金,锌能和盐酸反应生成氢气,则可观察到金属表面产生气泡,则为黄铜币;锌和盐酸反应产生氯化锌和氢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②将该金币放入硝酸银溶液中,若无明显现象,因为银的活动性比金强,不反应,如果是黄铜币就会反应,因为金属活动性顺序:Zn>Cu>Ag;则钱币为金币;
(4)金属在潮湿的环境中会生锈,则需要保持钱币的干燥等。
14. 以典型物质为核心,进行问题设置与整合,是我们全面认识物质性质及应用的有效途径。小明同学对氯化钠的相关问题,以结构图的形式进行了如下梳理:
(1)氯化钠是______的主要成分。
(2)氯化钠在物质分类中属于______(填“酸”、“碱”或“盐”)。
(3)氯化钠是由______和______构成的。
(4)氯化钠在日常生活中可用于______(填一种即可)。
(5)氯化钠溶液中含有少量硝酸钾杂质,一般选用______(填“降温结晶”、“升温结晶”或“蒸发结晶”)进行提纯。
(6)写出氯化钠和硝酸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答案】(1)食盐 (2)盐
(3)①. Na+ ②. Cl- (4)调味品
(5)蒸发结晶 (6)NaCl+AgNO3=AgCl↓+NaNO3
【解析】(1)氯化钠是食盐的主要成分;
(2)氯化钠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在物质分类中属于盐;
(3)氯化钠的化学式为NaCl,是由Na+和Cl-构成的;
(4)氯化钠有咸味,在生活中可用作调味品;
(5)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不大,硝酸钾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较大,氯化钠溶液中含有少量硝酸钾杂质,一般选用蒸发结晶进行提纯;
(6)氯化钠和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和硝酸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Cl+AgNO3=AgCl↓+NaNO3。
15. 《周礼·考工记》记载战国时,人们制取氢氧化钾以漂洗丝帛的工艺。将干燥的木料烧成灰(含),再向灰汁中加入石灰浆,充分反应后,进一步提纯得到氢氧化钾。
(1)操作①的名称是______。
(2)木料燃烧时要将木料架空,是为了_____,往燃烧窑鼓入空气是为燃烧提供_____。
(3)写出反应池中发生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4)整个过程中能够循环利用的物质是______(填化学式)。
【答案】(1)过滤
(2)①. 增大木料和氧气的接触面积,燃烧更充分 ②. 氧气
(3)
(4)CaCO3
【解析】(1)操作a是将不溶于液体的固体物质与液体分离的一种方法,操作a的名称是过滤,故填:过滤。
(2)木料燃烧时要将木料架空,是为了增大木料和氧气的接触面积,燃烧更充分,往燃烧窑鼓入空气是为燃烧提供氧气;
(3)反应池中发生的反应是碳酸钾和氢氧化钙反应产生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钾,该过程涉及化学反应的方程式是:;
(4)由流程图可知,碳酸钙既是流程的反应物,又是流程的生成物,碳酸钙能够循环利用,故填:CaCO3。
16. 氧气是人类生存必不可少的气体。
I.实验室制取氧气
(1)仪器a的名称______。
(2)选用装置A制取氧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若要收集纯度较高的氧气,应选择的收集装置是______(选填字母)。
(3)搭建装置F时,需要调整试管的倾斜角度,可松开______(选填“”、“”或“”)处的螺丝,待调整后再拧紧。
Ⅱ.生活中制取氧气
图1为某款市售制氧杯实物图,图2为制氧杯内部结构剖面示意图,表格为制氧剂的相关信息。
【制氧剂】相关信息
【使用步骤】
Ⅰ.取下杯盖,在甲杯中加入A、B两种制氧剂,再加入清水至相应水位;
Ⅱ.取下与杯盖相连的乙杯,在乙杯中加入适量清水,将乙杯装回杯盖的中央正下方;
Ⅲ.将带有乙杯的杯盖和甲杯旋紧,形成一个如图1所示的整体;
Ⅳ.待出气孔②处有氧气逸出时,通过医用导气管供人呼吸补氧。
回答下列问题:
(4)在甲杯中加入清水的作用是______(填一种即可,下同)。在乙杯中加入清水的作用是______。
(5)制氧剂B中在制氧反应中起______作用。
(6)产生的氧气能从出气孔②逸出是因为氧气具有______的性质。
(7)制作制氧杯的聚碳酸酯(PC)属于有机______(填“天然”或“合成”)材料。
【答案】(1)集气瓶
(2)①. ②. E
(3)K2
(4)①. 溶解制氧剂A,使制氧反应发生(或控制氧气产生的速率) ②. 湿润氧气,且可通过产生气泡的速率观测生成氧气的速率
(5)催化
(6)不易溶于水,且与水不反应
(7)合成
【解析】(1)由图可知,仪器a的名称是:集气瓶;
(2)A装置适用于固体加热反应制取气体,适用于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受热分解生成氯化钾和氧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氧气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可用排水法或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排水法收集的氧气比较纯净,故收集装置可选E;
(3)K1处螺丝顶住铁架台竖直的铁杆,用于固定铁夹的高度;K2处螺丝顶住铁夹后面的铁杆,用于固定铁夹的角度(试管口略向下倾斜);K3处螺丝在铁夹上,用于夹紧试管,故搭建装置F时,需要调整试管的倾斜角度,可松开K2处的螺丝;
(4)在甲杯中加入清水,水可以溶解制氧剂A,使制氧反应发生,同时可通过加入不同量的水,来控制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从而控制氧气产生的速率;
在乙杯中加入清水,水可以起到湿润氧气的作用,并可通过产生气泡的速率观测生成氧气的速率;
(5)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故二氧化锰是催化剂,起到催化作用;
(6)产生的氧气能从出气孔②逸出是因为氧气具有不易溶于水,且与水不反应的性质;
(7)制作制氧杯的聚碳酸酯(PC)属于塑料,属于有机合成材料。
17. 很多化学反应都伴随肉眼可见的实验现象,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进行实验分析。但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没有明显的实验现象。甲乙小组同学设计了以下实验变“隐性”为“显性”,证明反应的发生。
查阅资料知:
②甘蓝试剂在不同酸碱溶液中会显示不同颜色,如表1。
②20℃时,氢氧化钠、碳酸钠、氯化钠在水中、乙醇中的溶解度如下表。
表1 紫甘蓝试剂在不同酸碱溶液中的颜色变化
甲小组同学:
(1)
(2)上述实验装置如何检查气密性?
(3)实验一中温度计示数上升,说明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是______(填“吸热”或“放热”)反应。
(4)写出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乙同学小组:
(5)
(6)20℃时,碳酸钠在水中的溶解度为21.8g,在酒精中不溶,体现了物质的溶解性与______(填“溶质种类”“溶剂种类”或“温度”)有关。
(7)若要验证稀盐酸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的气体是二氧化碳,可将右侧试管内的溶液改成______,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
【交流与讨论】:
(8)甲乙小组同学进行讨论后认为,为避免反应时产生杂质对实验结果产生干扰,应将______(填药品名称)换成______。
【答案】(1)①. 有 ②. 碳酸##H2CO3
(2)在右边装置中加入适量水,组装好仪器,用手紧握试管,观察导管口是否有气泡冒出,有气泡冒出,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3)放热
(4)
(5)浑浊
(6)溶剂种类
(7)①. 澄清石灰水 ②.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8)①. 稀盐酸##盐酸 ②. 稀硫酸##硫酸##H2SO4
【解析】(1)实验一:将注射器中的稀盐酸注入试管中,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如果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不反应,则双颈烧瓶中溶液颜色不变,而双颈烧瓶中溶液颜色由黄色变为绿色,说明碱性减弱,说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
实验二:双颈烧瓶中溶液颜色由淡紫色变为粉红色,酸性增强,是因为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显酸性;
(2)检查装置气密性:在右边装置中加入适量水,组装好仪器,用手紧握试管,观察导管口是否有气泡冒出,有气泡冒出,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3)实验一中温度计示数上升,说明 CO2 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是放热反应;
(4)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5)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氢氧化钠能溶于水酒精,碳酸钠不溶于酒精,故饱和的氢氧化钠的酒精溶液变浑浊;
(6)20℃时,碳酸钠在水中的溶解度为21.8g,在酒精中不溶,溶质种类相同,溶剂种类不同,故体现了物质的溶解性与溶剂种类有关;
(7)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故若要验证稀盐酸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的气体是二氧化碳,可将右侧试管内的溶液改成澄清石灰水,观察到的现象是: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8)盐酸具有挥发性,氯化氢会挥发出去,氢氧化钠能与氯化氢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反应生成的氯化钠可能会影响实验,故为避免反应时产生杂质对实验结果产生干扰,应将稀盐酸换成稀硫酸。
18. 根据国家标准(GB/T19790)对一次性筷子的要求,经换算,合格一次性筷子浸出量应低于0.6mg/g。为检测某一次性筷子的:残留量是否符合国家标准。取一次性筷子样品2g,剪成小段取其浸取液,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充分反应,实验中消耗氢氧化钠1mg,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1)计算该样品中:的质量。
(2)该样品中:残留量______(填“符合”或“不符合”)国家标准。
【答案】(1)解:设2g筷子样品中SO2的质量为。
=0.8mg
答:该样品中SO2的质量是0.8mg。
(2)符合
【解析】(1)详见答案。
(2)该样品中SO2残留量=,所以该样品中SO2残留量符合国家标准。故填:符合。
选项
生活实例
化学知识
A
氮气用作保护气
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
B
用洗洁精清洗餐具
洗洁精具有乳化作用
C
煤气泄露后闻到臭味
煤气中的有臭味
D
将水加热至沸腾
既能杀菌还能降低水的硬度
【制氧剂】相关信息
制氧剂A的成分为:
制氧剂A放入水中后发生的反应:
制氧剂B的成分为:
颜色
颜色
<3.0
红色
110
绿色
4.0-7.0
紫红色
11.5-12.0
黄绿色
7.0-8.5
蓝色
12.0
黄色
8.5-10.5
青绿色
>12.5
深黄色
溶质溶剂
氢氧化钠
氯化钠
碳酸钠
水
109g
36.0g
21.8g
乙醇
17.3g
不溶
不溶
实验装置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实验一
1.组装仪器后,检查装置气密性。2.如图所示,装入药品。3.将注射器中的稀盐酸注入试管中。
双颈烧瓶中溶液颜色由黄色变为绿色,温度计示数上升。
与氢氧化钠______(填“有”或“没有”)发生化学反应。
实验二
1.组装仪器后,检查装置气密性。2.如图所示,装入药品。3.将注射器中的稀盐酸注入试管中。
双颈烧瓶中溶液颜色由淡紫色变为粉红色,温度计示数不变。
与水反应,生成______。
实验装置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实验三
1.组装仪器。2.如图所示,装入药品。3.将1mL稀盐酸注入试管中。
试管中碳酸钠逐渐消失,有气体生成,饱和的氢氧化钠的酒精溶液变______。
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化学反应。
[化学]2022年湖南省邵阳市初中学业水平模拟考试化学试题试卷(原题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化学]2022年湖南省邵阳市初中学业水平模拟考试化学试题试卷(原题版+解析版),文件包含化学2022年湖南省邵阳市初中学业水平模拟考试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化学2022年湖南省邵阳市初中学业水平模拟考试化学试题原题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5页, 欢迎下载使用。
[化学]福建省南平市政和县2024年初中学业水平模拟测试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化学]福建省南平市政和县2024年初中学业水平模拟测试试题(解析版),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学年福建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化学三模冲刺训练试卷解析: 这是一份2024学年福建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化学三模冲刺训练试卷解析,文件包含2024学年福建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化学三模冲刺训练试卷解析docx、2024学年福建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化学三模冲刺训练试卷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7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