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生物精品教案第七章生物的变异和进化课时3生物的进化
展开考点1 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
学生用书P198
1.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主要组成
(1)地层中陈列的证据——化石
(2)当今生物体上进化的印迹——其他方面的证据
3.适应的普遍性和相对性
4.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1)拉马克的进化学说
(2)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5.达尔文以后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
基础自测
1.利用化石可以确定地球上曾经生活过的生物的种类及其形态、结构、行为等特征。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 √ )
2.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
2.较晚形成的地层中,没有较简单、较低等的生物化石。( × )
3.有共同祖先的生物个体在形态结构上没有差异。( × )
4.比较解剖学和胚胎学以及细胞和分子水平的研究,都给生物进化论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 )
5.不同生物的DNA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有差异,这说明生物不是由共同祖先进化而来的。( × )
6.所有生物共用一套遗传密码,这一事实支持生物有共同的祖先的说法。( √ )
7.拉马克认为生物的适应性特征的形成是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的结果。( √ )
8.拉马克认为因用进废退而获得的性状是可以遗传给后代的。( √ )
9.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正确地解释了生物的多样性、适应性以及遗传和变异的本质。( × )
10.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揭示了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是进化的结果。( √ )
情境应用
1.果蝇的卷翅突变体不能飞行,若将它们释放到自然环境中,它们的生存能力一定比正常翅野生型个体差吗?请说明理由。
提示 不一定。若将果蝇放在风大的海岛上,不能飞行的卷翅突变体受大风的影响小,反而能够生存下来,而野生型个体存活率会降低。
2.雷鸟在冬季来临前将羽毛换成白色,有利于在白雪皑皑的环境中保护自己,雷鸟的这种适应有没有局限性?由此说明了什么?
提示 有局限性。如果由于特殊因素冬季没有下雪,而雷鸟的白色羽毛更容易被天敌发现,这说明了适应是相对的。
深度思考
1.人和类人猿某段同源DNA的碱基序列高度相似,不同生物与人的细胞色素c中氨基酸序列的差异大小不一,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提示 人和类人猿某段同源DNA的碱基序列高度相似,可以说明二者有共同的祖先,并且亲缘关系很近。不同生物与人的细胞色素c中氨基酸序列差异大小不一,说明现存的各种生物与人有着或远或近的亲缘关系,差异大说明亲缘关系远,反之则近。
2.长颈鹿的脖子比较长是进化的结果,请分别用拉马克和达尔文的观点解释长颈鹿脖子长的原因。
提示 拉马克的观点:长颈鹿在旱季缺乏青草的时期就会用它的脖子去吃高处的树叶,这样长期“使用”它的脖子,久而久之它的脖子就更长了(用进废退),然后遗传给了下一代(获得性遗传)。达尔文的观点:在缺乏青草的干旱时期,那些颈部和四肢都较长的个体会有较多的机会吃到高处的树叶,能够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而那些颈部和四肢较短的个体则无法得到足够的食物,不容易生存下来,更无法繁殖后代,所以颈部和四肢较短的长颈鹿逐渐被淘汰。
学生用书P200
命题点1 生物进化的证据分析
1.[2023浙江6月]不同物种体内会存在相同功能的蛋白质,编码该类蛋白质的DNA序列以大致恒定的速率发生变异。猩猩、大猩猩、黑猩猩和人体内编码某种蛋白质的同源DNA序列比对结果如下表,表中数据表示DNA序列比对碱基相同的百分率。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D )
A.表中数据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分子水平的证据
B.猩猩出现的时间早于大猩猩、黑猩猩
C.人类、黑猩猩、大猩猩和猩猩具有共同的祖先
D.黑猩猩和大猩猩的亲缘关系比黑猩猩与猩猩的亲缘关系远
解析 同源DNA序列的比对是在分子水平上进行的研究,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分子水平的证据,A正确;根据题干可知,不同物种体内会存在相同功能的蛋白质,编码该类蛋白质的DNA序列以大致恒定的速率发生变异,人在进化中出现最晚,而猩猩的碱基和人类相同的百分率最小,说明猩猩出现的时间早于大猩猩、黑猩猩,B正确;由题意和题表信息可知,当今生物具有共同的祖先,C正确;黑猩猩和大猩猩体内编码某种蛋白质的同源DNA序列比对碱基相同的百分率是98.18%,黑猩猩与猩猩体内编码某种蛋白质的同源DNA序列比对碱基相同的百分率是96.58%,因此黑猩猩和大猩猩的亲缘关系比黑猩猩与猩猩的亲缘关系近,D错误。
2.[2024武汉模拟]下列有关生物进化证据的说法错误的是( C )
A.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
B.当今许多生物都有能进行生长、代谢和增殖的细胞,也为生物有共同祖先提供支持
C.成年人没有鳃裂和尾,而成年的鱼有鳃和尾,这一点不支持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观点
D.不同的生物都含有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这也从分子水平上支持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观点
解析 人和鱼在胚胎发育早期都会出现鳃裂和尾,支持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观点,只是随着发育的进行,人的鳃裂和尾消失了,这是长期进化的结果,C错误。
命题点2 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分析
3.[2023浙江6月]浙江浦江县上山村发现了距今1万年的稻作遗址,证明我国先民在1万年前就开始了野生稻驯化。经过长期驯化和改良,现代稻产量不断提高。尤其是袁隆平院士团队培育成的超级杂交稻品种,创造水稻高产新纪录,为我国粮食安全作出杰出贡献。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D )
A.自然选择在水稻驯化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B.现代稻的基因库与野生稻的基因库完全相同
C.驯化形成的现代稻保留了野生稻的各种性状
D.超级杂交稻品种的培育主要利用基因重组原理
解析 在水稻驯化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人工选择,A错误;经过长期驯化和改良后,现代稻的基因库与野生稻的基因库不完全相同,B错误;驯化形成的现代稻与野生稻性状不完全相同,如现代稻产量远高于野生稻,C错误;超级杂交稻品种的培育属于杂交育种,利用了基因重组原理,D正确。
4.[2023铁岭模拟]枯叶蝶在停息时,它的翅很像一片枯叶,这是枯叶蝶对环境的一种适应。同枯叶蝶一样,所有的生物都具有适应环境的特征。下列关于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分析正确的是( A )
A.达尔文认为适应的来源是可遗传的变异,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B.生物的适应性特征的形成是由于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C.枯叶蝶表现这种性状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自然选择获得的性状都可以通过遗传进行积累
D.适应具有普遍性,且是绝对的、完全适应的
解析 拉马克认为生物适应性特征的形成是由于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这不是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观点,B错误;自然选择获得的性状,若是可遗传变异的结果,则可以通过遗传进行积累,但自然选择获得的性状不一定都可以通过遗传进行积累,C错误;所有的生物都具有适应环境的特征,适应具有普遍性、相对性,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错误。
考点2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学生用书P201
1.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
(1)种群和种群基因库
(2)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
(3)自然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影响
2.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
(1)物种
(2)隔离
(3)新物种形成的一般过程
3.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4.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
5.探究抗生素对细菌的选择作用
(1)实验原理
一般情况下,一定浓度的抗生素会杀死细菌,但变异的细菌可能产生[21] 耐药性 。在实验室连续培养细菌时,如果向培养基中添加抗生素,[22] 耐药菌 有可能存活下来。
(2)实验步骤
(3)实验结果
与区域①相比,区域②③④纸片周围会出现抑菌圈;②③④区域抑菌圈的平均直径逐代[27] 减小 。
(4)实验结论
细菌耐药性的出现是发生了可遗传的变异;[28] 抗生素的选择作用 导致耐药菌比例逐代升高。
基础自测
1.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个体而影响种群的基因频率。( √ )
2.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趋势既能预测进化的方向又能预测变异的方向。( × )
3.生物进化的方向与基因突变的方向一致。( × )
4.环境发生变化时,种群的基因频率可能改变,也可能不变。( √ )
5.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型频率的改变。( × )
6.种群间的地理隔离可阻止基因交流,但不一定出现生殖隔离。( √ )
7.若某物种仅存有一个种群,则该种群中的每个个体均含有这个物种的全部基因。( × )
8.交配后能产生后代的两个动物种群属于同一物种。( × )
9.最早的光合生物产生的氧气为好氧生物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 )
10.协同进化都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 × )
11.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就是新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 × )
12.人工选择可以培育新品种,自然选择不能形成新物种( × );经自然选择,同一物种的不同种群的基因库发生相同的变化( × )[2021浙江1月,T14B、D]。
情境应用
有人觉得生病时去医院很麻烦,就直接吃抗生素;有的禽畜养殖者直接将抗生素添加到动物饲料中,这些做法会有什么后果?
提示 这些做法会使细菌的耐药性不断增强,产生抗生素杀不死的超级细菌;另外,滥用抗生素会杀灭生物体内正常的细菌,造成体内菌群失调,对人和动物都是不利的。
深度思考
1.为什么说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而不是个体?
提示 因为在生物繁衍过程中,个体有新老交替,而基因则是代代相传,所以研究生物的进化时仅仅研究个体是否与环境相适应是不够的,还需要研究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故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而不是个体。
2.分析生物进化与物种形成基本环节图解,回答问题:
(1)图中①②③④分别代表什么?
提示 图中①是突变和基因重组,②是自然选择,③是地理隔离,④是生殖隔离。
(2)物种形成的三个环节是什么?
提示 物种形成的三个环节是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和隔离。
(3)物种的形成是否一定要经过地理隔离?举例说明。
提示 不一定。例如,二倍体植株经染色体加倍成了四倍体植株,二倍体植株与四倍体植株杂交产生的三倍体植株是高度不育的,二者之间存在生殖隔离,是不同的物种,但没有经过地理隔离。
(4)经过漫长的地理隔离,一定会产生生殖隔离吗?
提示 不一定。如果两个种群的生活环境都不发生变化或变化微小,或发生相似的变化,则两个种群的进化方向相同,可能不会产生生殖隔离。
3.什么是“收割理论”?捕食者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提示 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这样就会避免出现一种或少数几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的局面,为其他物种的形成腾出空间,这就是“收割理论”。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
4.同种动物为争夺配偶或食物而发生了进化,是不是发生了协同进化?为什么?
提示 不是。协同进化发生在生物与生物之间(不同种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同种生物为争夺配偶或食物而发生的进化,不属于协同进化的范畴。
5.探究抗生素对细菌的选择作用实验中,培养皿上抑菌圈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 滤纸片上的抗生素渗出,杀死其周围的细菌,使细菌不能形成菌落而出现抑菌圈。
学生用书P204
命题点1 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与生物进化的关系分析
1.[2023海南]某学者按选择结果将自然选择分为三种类型,即稳定选择、定向选择和分裂选择,如图所示。横坐标是按一定顺序排布的种群个体表型特征,纵坐标是表型频率,阴影区是环境压力作用的区域。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
A.三种类型的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影响是随机的
B.稳定选择有利于表型频率高的个体
C.定向选择的结果是使种群表型均值发生偏移
D.分裂选择对表型频率高的个体不利,使其表型频率降低
解析 由题意可知,三种类型的选择都是自然选择,自然选择会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A错误。由题图可知,稳定选择会淘汰表型频率较低的个体,有利于表型频率高的个体,B正确。定向选择可以使种群中某些基因频率定向增加,会使种群表型均值发生偏移,C正确。分裂选择会淘汰表型频率高的个体,对表型频率高的个体不利,D正确。
2.[2022广东]白车轴草中有毒物质氢氰酸(HCN)的产生由H、h和D、d两对等位基因决定,H和D同时存在时,个体产HCN,能抵御草食动物的采食。如图为某地不同区域白车轴草种群中有毒个体比例,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D )
A.草食动物是白车轴草种群进化的选择压力
B.城市化进程会影响白车轴草种群的进化
C.与乡村相比,市中心种群中h的基因频率更高
D.基因重组会影响种群中H、D的基因频率
解析 草食动物和白车轴草的种间关系为捕食,据题干信息“H和D同时存在时,个体产HCN,能抵御草食动物的采食”可知,草食动物是白车轴草种群进化的选择压力,A正确;根据曲线图可知,从市中心到市郊再到乡村,白车轴草种群中产HCN个体比例增加,说明城市化进程会影响白车轴草种群的进化,B正确;与乡村相比,市中心种群中产HCN个体比例小,即基因型为D_H_的个体所占比例小,则与乡村相比,市中心种群中d和h的基因频率更高,C正确;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基因重组不会影响种群中H、D的基因频率,D错误。
命题点2 隔离与物种形成的关系分析
3.[2021福建]物种甲和物种乙为二倍体植物。甲生活在阳光充足的悬崖顶,乙生活在悬崖底的林荫里。在某些山地坡度和缓的地方,甲和乙分别沿着斜坡向下和向上扩展,在斜坡上相遇并杂交产生丙。若丙不能产生子代,则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D )
A.甲和乙仍然存在生殖隔离
B.甲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说明甲发生了进化
C.甲、乙向斜坡的扩展可能与环境变化有关
D.甲、乙、丙含有的基因共同构成一个种群的基因库
解析 据题意,甲、乙杂交产生的丙不可育,说明二者仍然存在生殖隔离,A正确;种群基因频率改变,说明种群发生了进化,B正确;由题干信息“在某些山地坡度……相遇并杂交产生丙”可推知,甲、乙向斜坡的扩展可能与环境变化有关,C正确;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这个种群的基因库,而甲、乙、丙不是一个物种,D错误。
思维提升
辨析生物进化和物种形成
4.[2022浙江1月]峡谷和高山的阻隔都可能导致新物种形成。两个种的羚松鼠分别生活在某大峡谷的两侧,它们的共同祖先生活在大峡谷形成之前;某高山两侧间存在有限的“通道”,陆地蜗牛和很多不能飞行的昆虫可能会在“通道”处形成新物种。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 C )
A.大峡谷分隔形成的两个羚松鼠种群间难以进行基因交流
B.能轻易飞越大峡谷的鸟类物种一般不会在大峡谷两侧形成为两个物种
C.高山两侧的陆地蜗牛利用“通道”进行充分的基因交流
D.某些不能飞行的昆虫在“通道”处形成的新种与原物种存在生殖隔离
解析 地理隔离导致两个羚松鼠种群间难以进行基因交流,A正确;据题干“某高山……新物种”推测,高山两侧的陆地蜗牛间不能进行充分的基因交流,C错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产生生殖隔离,D正确。
思维提升
物种形成的模式
命题点3 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分析
5.[2022辽宁]下列关于生物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B )
A.通过杂交育种技术培育出许多水稻新品种,增加了水稻的遗传多样性
B.人类与黑猩猩基因组序列高度相似,说明人类从黑猩猩进化而来
C.新物种的形成意味着生物类型和适应方式的增多
D.生物之间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生物多样性是协同进化的结果
解析 人类与黑猩猩基因组序列高度相似,可以说明人类与黑猩猩亲缘关系较近,但不能说明人类从黑猩猩进化而来,B错误。
6.小黄蜂可为无花果授粉,小黄蜂的繁殖又依赖无花果,因为它们在花中产卵,幼虫在果中发育,无花果和小黄蜂具有悠久的共同演化历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A.共同演化过程中无花果的基因库是不断变化的
B.小黄蜂与无花果间的协同进化不利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C.无花果进化的过程仅靠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进化的原材料
D.无花果与小黄蜂之间的共同演化体现了个体水平上的协同进化
解析 生物间的协同进化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B错误;无花果进化的过程中可发生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三者均可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C错误;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无花果和小黄蜂之间的共同演化体现了种群水平上的协同进化,D错误。
命题点4 抗生素对细菌的选择作用分析
7.为探究不同抗生素对连续传代的大肠杆菌的抑菌效果,某研究小组在固体培养基平板上测定了大肠杆菌连续三代的抑菌圈平均直径,结果如表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C )
A.本实验中每种抗生素在每一代的使用剂量必须相等
B.随传代次数增加,大肠杆菌对三种抗生素的敏感性均下降
C.不同抗生素可能诱导大肠杆菌产生了不同的抗性基因突变
D.纸片中抗生素在培养基中的扩散速率差异会影响实验结果
解析 本实验中每种抗生素在每一代的使用剂量是无关变量,应该相同且适宜,A正确;随传代次数增加,抑菌圈平均直径均越来越小,说明大肠杆菌对三种抗生素的敏感性均下降,B正确;抗生素的使用只是为大肠杆菌提供了选择的因素,大肠杆菌的抗性基因突变在使用抗生素之前就已产生,C错误。
8.[2023扬州检测]在农业生产上,害虫的防治是夺得高产的重要措施。人们在害虫防治过程中发现,一种农药使用若干年后,它对某种害虫的杀伤效果逐年减小,害虫对该农药产生了抗药性。害虫抗药性产生的原因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B )
A.害虫抗药性产生的时间晚于农药使用的时间
B.农药定向选择害虫,使种群基因频率改变
C.图中显示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有利变异的保存
D.抗药性个体的后代全表现为抗药性,不可能出现非抗药性个体
解析 害虫抗药性产生在农药使用之前,A错误;农药对害虫的选择作用具有定向性,从而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B正确;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C错误;抗药性个体的后代可能出现非抗药性个体,D错误。
1.[2023北京]抗虫作物对害虫的生存产生压力,会使害虫种群抗性基因频率迅速提高,导致作物的抗虫效果逐渐减弱。为使转基因抗虫棉保持抗虫效果,农业生产上会采取一系列措施。以下措施不能实现上述目标的是( B )
A.在转基因抗虫棉种子中混入少量常规种子
B.大面积种植转基因抗虫棉,并施用杀虫剂
C.转基因抗虫棉与小面积的常规棉间隔种植
D.转基因抗虫棉大田周围设置常规棉隔离带
解析 大面积种植转基因抗虫棉,并施用杀虫剂,会选择出抗药性较强的害虫,导致害虫种群抗药性基因频率升高,转基因抗虫棉不能保持抗虫效果,且施用杀虫剂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环境污染,B符合题意。
2.[2023湖北]现有甲、乙两种牵牛花,花冠的颜色由基因A、a控制。含A基因的牵牛花开紫花,不含A基因的牵牛花开白花。甲开白花,释放的挥发物质多,主要靠蛾类传粉;乙开紫花,释放的挥发物质少,主要靠蜂类传粉。若将A基因转入甲,其花颜色由白变紫,其他性状不变,但对蛾类的吸引下降,对蜂类的吸引增强。根据上述材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
A.甲、乙两种牵牛花传粉昆虫的差异,对维持两物种生殖隔离具有重要作用
B.在蛾类多而蜂类少的环境下,甲有选择优势,A基因突变加快
C.将A基因引入甲植物种群后,甲植物种群的基因库未发生改变
D.甲释放的挥发物是吸引蛾类传粉的决定性因素
解析 由题可知,甲、乙两种牵牛花传粉昆虫不同,不会使甲和乙之间相互传粉,对维持两物种生殖隔离具有重要作用,A正确;蛾类多蜂类少,有利于甲传粉,但是A基因突变频率不会加快,B错误;种群的基因库指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甲开白花,说明甲中不存在A基因,将A基因引入甲植物种群后,其基因库会发生改变,C错误;据题干信息分析,将A基因引入甲后,甲花色由白变紫,其他性状不变,但是对蛾类的吸引下降,推测吸引蛾类传粉的决定性因素不是甲释放的挥发物,可能是植物的花色,D错误。
3.[2022浙江6月]由欧洲传入北美的耧斗菜已进化出数十个物种。分布于低海拔潮湿地区的甲物种和高海拔干燥地区的乙物种的花结构和开花期均有显著差异。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
A.甲、乙两种耧斗菜的全部基因构成了一个基因库
B.生长环境的不同有利于耧斗菜进化出不同的物种
C.甲、乙两种耧斗菜花结构的显著差异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若将甲、乙两种耧斗菜种植在一起,也不易发生基因交流
解析 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构成一个基因库,甲、乙两种耧斗菜是两个物种,不属于同一种群,A错误;甲、乙两种耧斗菜种植在一起,因为开花期有显著差异,且属于两个物种,它们存在生殖隔离,故不易发生基因交流,D正确。
4.[2022北京]人与黑猩猩是从大约700万年前的共同祖先进化而来,两个物种成体的血红蛋白均由α和
β两种肽链组成,但α链的相同位置上有一个氨基酸不同,据此不能得出( D )
A.这种差异是由基因中碱基替换造成的
B.两者共同祖先的血红蛋白也有α链
C.两者的血红蛋白都能行使正常的生理功能
D.导致差别的变异发生在黑猩猩这一物种形成的过程中
解析 由于两个物种成体的血红蛋白均由α和β两种肽链组成,但α链的相同位置上有一个氨基酸不同,可判断这种差异是由基因中碱基替换造成的,A不符合题意;人与黑猩猩是从大约700万年前的共同祖先进化而来,且两个物种成体的血红蛋白均由α和β两种肽链组成,推测两者共同祖先的血红蛋白也有α链,B不符合题意;人与黑猩猩的血红蛋白都存在于红细胞中,都能行使正常的生理功能,C不符合题意;人与黑猩猩的血红蛋白均由α和β两种肽链组成,但α链的相同位置上有一个氨基酸不同,导致差别的变异发生在黑猩猩或人形成的过程中,D符合题意。
5.[2022湖南]稻蝗属的三个近缘物种①日本稻蝗、②中华稻蝗台湾亚种和③小翅稻蝗中,①与②、①与③的分布区域有重叠,②与③的分布区域不重叠。为探究它们之间的生殖隔离机制,进行了种间交配实验,结果如表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D )
注:精子传送率是指受精囊中有精子的雌虫占确认交配雌虫的百分比
A.实验结果表明近缘物种之间也可进行交配
B.生殖隔离与物种的分布区域是否重叠无关
C.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D.②和③之间可进行基因交流
解析 由题表可知,①日本稻蝗与③小翅稻蝗、②中华稻蝗台湾亚种与③小翅稻蝗之间的交配率不为0,说明近缘物种之间也可进行交配,A正确。三种生物为三个物种,它们之间存在生殖隔离,①与②、①与③的分布区域有重叠,②与③的分布区域不重叠,说明生殖隔离与物种的分布区域是否重叠无关,B正确。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C正确。②与③之间存在生殖隔离,不能进行基因交流,D错误。
6.[2021广东]兔的脂肪白色(F)对淡黄色(f)为显性,由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控制。某兔群由500只纯合白色脂肪兔和1 500只淡黄色脂肪兔组成,F、f的基因频率分别是( B )
A.15%、85%B.25%、75%
C.35%、65%D.45%、55%
解析 某兔群由500只纯合白色脂肪兔(FF)和1 500只淡黄色脂肪兔(ff)组成,F的基因频率=(500×2)÷[(500+1 500)×2]×100%=25%,f的基因频率=1-25%=75%,B正确。
7.[2021湖南]金鱼系野生鲫鱼经长期人工选育而成,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现有形态多样、品种繁多的金鱼品系。自然状态下,金鱼能与野生鲫鱼杂交产生可育后代。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B )
A.金鱼与野生鲫鱼属于同一物种
B.人工选择使鲫鱼发生变异,产生多种形态
C.鲫鱼进化成金鱼的过程中,有基因频率的改变
D.人类的喜好影响了金鱼的进化方向
解析 自然状态下,金鱼能与野生鲫鱼杂交产生可育后代,表明金鱼和野生鲫鱼属于同一物种,A正确;变异是生物自身产生的,不是选择的结果,B错误;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可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C、D正确。
8.[2023天津,12分]某植物4号染色体上面的A基因可以指导植酸合成,不能合成植酸的该种植物会死亡。现有A3-和A25-两种分别由A基因缺失3个和25个碱基对产生的基因,已知前者不影响植酸合成,后者效果未知。
(1)现有基因型为AA25-的植物,A、A25-这两个基因是 等位 基因。对该植物自交后代中的相关基因进行PCR,正向引物与A25-缺失的碱基配对,反向引物在其下游0.5 kb处,PCR后进行电泳,发现植物全部后代PCR产物电泳结果均具有明亮条带,原因是 自交后代中基因型为A25-A25-的个体死亡,基因型为AA25-和AA的个体由于含有A基因,因此其中的A基因可以与正向引物和反向引物结合进而完成PCR,获得明亮条带 ,其中明亮条带分为较明亮和较暗两种,其中较明亮条带代表基因型为 AA 的植物,所占比例为 1/3 。
(2)将一个A基因导入基因型为A3-A25-的植物的一条6号染色体,构成基因型为A3-A25-A的植物,该植物自交子代中含有A25-A25-的个体所占的比例是 1/5 。
(3)在某逆境中,基因型为A3-A3-的植物具有生存优势,现有某基因型为A3-A的植物,若该种植物严格自交,且基因型为A3-A3-的植物每代数量增加10%,补齐下面的表格中子一代基因频率数据(保留一位小数)。
基因频率改变,是 自然选择 的结果。
解析 (1)由题干信息知,A25-基因是由A基因缺失25个碱基对产生的基因,因此A基因和A25-基因属于等位基因。基因型为AA25-的植物自交,理论上,后代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AA∶AA25-∶A25-A25-=1∶2∶1。对该植物自交后代中的相关基因进行PCR时,正向引物与A25-缺失的碱基配对,反向引物在其下游0.5 kb处,则A25-基因(缺失25个碱基对)无法与正向引物配对,因而无法扩增,理论上基因型为A25-A25-的个体中的相关基因经PCR扩增后并电泳,不出现条带;A基因能与正向引物和反向引物进行配对,从而扩增出目的基因,理论上基因型为AA、AA25-的个体中的相关基因经PCR扩增并电泳,均有条带。题中显示,对该植物自交后代中的相关基因进行PCR后,再进行电泳,发现植物全部后代PCR产物电泳结果均具有明亮条带,原因可能是自交后代中基因型为A25-A25-的个体死亡,基因型为AA25-和AA的个体由于含有A基因,因此其中的A基因可以与正向引物和反向引物结合进而完成PCR,获得明亮条带。基因型为AA、AA25-的个体PCR产物电泳结果均有条带,且A基因个数越多,扩增产物越多,条带越明亮。因此,较明亮条带代表基因型为AA的植物,所占的比例为1/3。较暗条带代表基因型为AA25-的植物,所占的比例为2/3。(2)已知基因A3-和A25-都在4号染色体上,再将一个A基因导入6号染色体上,由于它们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故该植物产生的配子的基因型为1/4A3-A、1/4A25-A、1/4A3-、1/4A25-,该植物自交后代中基因型为A25-A25-的个体死亡,所占比例为1/4×1/4=1/16,存活个体所占比例为1-1/16=15/16,子代中含有A25-A25-的个体的基因型有2种,分别是AAA25-A25-(理论上所占比例为1/4×1/4=1/16)、AA25-A25-(理论上所占比例为1/4×1/4×2=2/16),因此该植物自交子代中含有A25-A25-的个体所占比例是(1/16+2/16)÷(15/16)=1/5。(3)基因型为A3-A的植物自交,理论上子一代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所占的比例为1/2×1/2=1/4,基因型为A3-A的个体所占的比例为2×1/2×1/2=1/2,基因型为A3-A3-的个体所占的比例为1/2×1/2=1/4。由题中信息“在某逆境中……基因型为A3-A3-的植物每代数量增加10%”可知,实际上子一代中基因型为A3-A3-的个体所占比例为(1/4+1/4×10%)÷[(1/4+1/4×10%)+1/4+1/2]=11/41,基因型为A3-A的个体所占的比例为1/2÷[(1/4+1/4×10%)+1/4+1/2]=20/41,基因型为AA的个体所占的比例为1/4÷[(1/4+1/4×10%)+1/4+1/2]=10/41,子一代中A的基因频率为10/41+1/2×20/41≈48.8%,A3-的基因频率为11/41+1/2×20/41≈51.2%。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有更多的机会产生后代,种群中相应基因的频率会不断提高;相反,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留下来的机会少,种群中相应基因的频率会下降。因此,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
学生用书·练习帮P465
一、选择题
1.[2023衡阳模拟]如图是未被破坏的地层示意图,图中A和B均为该地层中发掘出的最高等的生物的化石。下列关于物种A、B的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D )
①物种A比物种B结构复杂 ②物种A比物种B结构简单 ③物种B的出现早于物种A ④物种B的出现晚于物种A
A.①④ B.①② C.②④ D.①③
解析 由题意可知,物种B位于更古老的地层,因此物种A比物种B更复杂、更高等,①正确、②错误;物种B位于更古老的地层,这说明物种B的出现早于物种A,③正确、④错误。
2.[2024重庆巴蜀中学模拟]雷鸟羽色因季节变化而变化,春夏多为有横斑的灰褐色羽,冬季则换成白色羽。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
A.雷鸟在冬季来临前换羽的适应现象能完全避免天敌捕食
B.雷鸟的这一特点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C.若冬季降雪稀少,则换成白色羽不利于雷鸟生存
D.若天敌急剧减少,则雷鸟换羽的特点并不会迅速消失
解析 适应具有相对性,雷鸟在冬季来临前换羽的适应现象不一定就能避免被天敌捕食,如果当年冬季没有下雪或降雪稀少,会起反作用,使雷鸟更容易被发现不利于其生存,A错误、C正确;在一定的环境选择作用下,有利变异得以保留,不利变异被淘汰,雷鸟的羽色随季节变化而变化,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B正确;雷鸟随季节换羽是长期进化的结果,即使天敌急剧减少,这种特点也不会迅速消失,D正确。
3.[2024北京模拟]“番茄没有小时候的味道了”是人们在选育番茄时更注重品相而忽略了风味导致的。如一个与番茄风味相关的基因t可在90%以上的野生番茄中被检测到,但仅有不到7%的栽培番茄中含有此基因。从进化的角度来看,人工选育( D )
A.使番茄形成了新物种
B.为番茄进化提供了原材料
C.使番茄基因库消失
D.使番茄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解析 栽培番茄与野生番茄之间没有产生生殖隔离,即并未形成新物种,A错误。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人工选育是对原材料进行选择的过程,B错误。人工选育的过程可能使番茄基因库发生改变,但并未使番茄基因库消失,C错误。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人工选择可使番茄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D正确。
4.[2024新余模拟]科研人员对某种高粱进行研究时发现,高粱在灌浆期后会散发香味,吸引大量麻雀迁飞至农田,但并不是所有高粱都受麻雀青睐,有些高粱只有极少籽粒被麻雀啄食。不受麻雀青睐的高粱通过基因表达合成了大量单宁(涩味)和少量香味挥发物,进而减少被麻雀采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B )
A.麻雀的摄食行为使高粱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B.受麻雀青睐和不受麻雀青睐的高粱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C.能产生大量单宁等物质的高粱品种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高粱和麻雀之间的相互作用可提高生物的基因多样性
解析 麻雀的摄食行为对高粱来说属于自然选择,自然选择可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A正确;受麻雀青睐和不受麻雀青睐的高粱属于同一物种,它们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B错误;高粱和麻雀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促进两者的进化,有利于提高生物的基因多样性,D正确。
5.[2023河南名校联考]马进化的趋势是体型由小变大,腿增长而脚趾数减少,牙齿由低冠变成高冠,食性从食用森林中的嫩叶变成食草。下列关于马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C )
A.马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作这个种群的基因库
B.马在进化过程中腿增长而脚趾数减少更利于马在草原上奔跑
C.马生活环境的改变使马种群产生了控制牙齿高冠性状的基因
D.各种不定向且随机的变异为马的进化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
解析 基因库是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故马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作马种群的基因库,A正确;由题意可知,马在进化过程中的趋势之一是腿增长而脚趾数减少,这更利于马在草原上奔跑,增加其生存的机会,B正确;马种群产生了控制牙齿高冠性状的基因是生物变异的结果,而马生活环境的改变只是起到了选择作用,C错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是突变和基因重组,故各种不定向且随机的变异为马的进化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D正确。
6.[2024江西九校联考]一般认为,寄生动物需要招募共生微生物来降解植物细胞壁,从而侵袭植物。但研究发现,在植物上寄生的两种不同线虫中都有同种编码细胞壁降解酶的基因,这种基因与细菌的基因非常相似,且不存在于其他线虫类群中。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D )
A.具有降解酶基因的线虫可以适应各种生活环境
B.两种不同线虫的细胞壁降解酶基因频率一定相同
C.基因突变是这两种线虫获得该基因的根本原因
D.线虫、植物及微生物之间通过自然选择协同进化
解析 具有降解酶基因的线虫可以降解植物细胞壁,但酶发挥作用需要一定的条件,如适宜的温度和pH等,故具有降解酶基因的线虫不能适应各种生活环境,A错误;两种不同线虫是进化而来的,自然选择对两种不同线虫的作用可能不同,两种不同线虫的细胞壁降解酶基因频率不一定相同,B错误;由题干“这种基因与细菌的基因非常相似,且不存在于其他线虫类群中”,推测这两种线虫获得该基因的方式可能是基因重组,C错误。
7.[2023安康联考]趋同进化是指不同的物种在进化过程中,由于适应相同的环境而呈现出表型上的相似性。趋同进化在自然界中十分普遍,如海豚和鱼类、蝙蝠和鸟类等。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
A.趋同进化是在相同自然环境下自然选择的结果
B.趋同进化是以物种为基本单位进行的
C.海豚和鱼类、蝙蝠和鸟类形态相似,亲缘关系很近
D.长期趋同进化的两个物种可突破生殖隔离,产生可育后代
解析 趋同进化是不同物种在相同自然环境下经长期的自然选择产生的表型相似的现象,A正确;生物进化以种群为基本单位,B错误;海豚与蝙蝠是哺乳动物,海豚和鱼类、蝙蝠和鸟类形态相似,但它们的亲缘关系较远,C错误;长期趋同进化的两个物种在形态上具有相似性,但不能突破生殖隔离,不能产生可育后代,D错误。
8.[2023南京调研]加拉帕戈斯群岛有海洋鬣鳞蜥和陆生鬣鳞蜥。它们的祖先来自南美大陆离群的陆生鬣鳞蜥。与陆生鬣鳞蜥相比,海洋鬣鳞蜥的足有部分足蹼、眼睛上方有分泌盐分的腺体,能适应低温并可以潜入海底以海藻为食。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B )
A.海洋环境能定向诱导海洋鬣鳞蜥发生适应环境的基因突变
B.加拉帕戈斯群岛的陆生鬣鳞蜥与海洋鬣鳞蜥可能存在生殖隔离
C.自然选择可改变陆生鬣鳞蜥种群的基因型频率,基因型频率的改变是生物进化的标志
D.海洋鬣鳞蜥演变过程中,只有基因突变为进化提供原材料
解析 海洋鬣鳞蜥的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海洋环境能定向选择适应环境的变异,A错误;加拉帕戈斯群岛的陆生鬣鳞蜥与海洋鬣鳞蜥长期不生活在一起,基因不能交流,故可能存在生殖隔离,B正确;自然选择可改变陆生鬣鳞蜥种群的基因频率,基因频率的改变是生物进化的标志,C错误;海洋鬣鳞蜥演变过程中,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都能为进化提供原材料,D错误。
9.[2023河南名校联考]科研人员将野生型金黄色葡萄球菌随机均分成甲、乙两组,甲组逐代提高培养基中青霉素的含量,乙组先在无青霉素的普通培养基上进行培养,然后转移至0.1单位青霉素/cm3的培养基上培养。结果显示:甲组出现的耐药菌能在250单位青霉素/cm3的培养基上生存,而乙组的野生型菌在0.1单位青霉素/cm3的培养基上绝大多数会死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C )
A.甲组所用的青霉素对野生型菌进行了定向选择
B.甲组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进化速度比乙组的要快
C.青霉素的使用导致野生型菌发生了耐药性变异
D.金黄色葡萄球菌不会发生染色体结构变异
解析 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甲组所用的青霉素对野生型菌的抗药性进行了定向选择,A正确;甲组出现的耐药菌能在250单位青霉素/cm3的培养基上生存,而乙组的野生型菌在0.1单位青霉素/cm3的培养基上绝大多数会死亡,说明甲组的耐药性基因频率大于乙组,其初始状态基本一致,因此甲组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进化速度比乙组的要快,B正确;变异是不定向的,青霉素不能使野生型菌发生耐药性变异,只能对其进行选择, C错误;金黄色葡萄球菌为原核生物,没有染色体,不会发生染色体结构变异,D正确。
二、非选择题
10.[2024琼海一测,10分]如图为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概念图,请据图回答相关问题:
(1)②导致①改变的内因是生物的 突变 和 基因重组 ,其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图中③指 自然选择学说 ,③的观点没有提出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隔离是指群体间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自由交流的现象,也就是物种形成必须要有 生殖 隔离。
(2)曼彻斯特地区的桦尺蠖有黑色类型和浅色类型,经过若干年自然选择后,黑色类型桦尺蠖占多数,说明自然选择是 定向的 (填“定向的”或“不定向的”),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选择的是 表型 (填“基因型”或“表型”)。
(3)④指遗传多样性、 物种多样性 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4)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 种群 ,进化的实质是 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 自然选择 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解析 (1)②表示可遗传的变异,包括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图中③指自然选择学说,③的观点没有提出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隔离是指不同群体间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自由交流的现象,也就是物种形成必须要有生殖隔离。(3)④指遗传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4)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一、选择题
11.[2024德阳模拟]如图所示,自然选择有三种类型,①稳定选择:淘汰种群中极端变异个体,保留中间类型个体;②分裂选择:按照不同方向保留种群中极端变异个体,淘汰中间类型个体;③单向选择:保留种群中趋于某一极端变异个体,淘汰另一极端变异个体。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B )
A.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而不是个体
B.②中的自然选择是不定向的,可能形成两个物种
C.三种自然选择类型都会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
D.③中种群发生的不定向变异为进化提供了原材料
解析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A正确;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自然选择是定向的,B错误;自然选择可以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因此三种自然选择类型都会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C正确;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故③中种群发生的不定向变异为进化提供了原材料,D正确。
12.[2024安徽六校联考]202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斯万特·帕博发现生活在非洲之外的欧洲或亚洲血统的现代人体内都有1%~4%的尼安德特人的基因(用NADTG表示),现代人的线粒体和Y染色体基因中则没有发现尼安德特人的基因。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
A.现代人线粒体和Y染色体基因中无NADTG的原因是NADTG在人线粒体和Y染色体上分别为母系和父系遗传
B.若对尼安德特人的基因组测序,需要测定24条染色体上的所有碱基序列
C.不同生物的DNA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差异可以揭示物种亲缘关系的远近
D.据题中信息推测,尼安德特人和现代人的祖先曾经发生过基因交流
解析 据题干“生活在非洲之外……发现尼安德特人的基因”,推测现代人线粒体和Y染色体基因中无NADTG的原因可能是NADTG存在于人类的常染色体上,A错误;人类为二倍体生物,染色体组成是44条常染色体+2条性染色体,因此对尼安德特人的基因组进行测序时应该测定22条常染色体、X染色体和Y染色体上的所有碱基序列,B正确;不同生物的DNA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差异可以揭示物种亲缘关系的远近,C正确;欧洲或亚洲血统的现代人体内都有1%~4%的尼安德特人的基因,推测尼安德特人和现代人的祖先曾经发生过基因交流,D正确。
13.[2023荆州检测]如图表示油菜籽的含油量随世代选择的变化情况,说明选择育种对高含油量油菜籽品种的产生所起的作用是( B )
A.改变了控制产油量的一对等位基因的总频率
B.淘汰了部分表型,使高含油量基因的频率增大
C.定向诱导了高含油量基因的表达
D.改变了油菜的基因库,导致油菜新品种的产生
解析 一对等位基因的总频率等于1,选择育种对其无影响,A错误;淘汰含油量低的个体,使高含油量基因频率增大,B正确;选择育种只能起到选择的作用,不能定向诱导高含油量基因的表达,C错误;基因频率改变,基因库也改变,但不一定形成新物种,因为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产生生殖隔离,D错误。
二、非选择题
14.[2023成都七中检测,16分]研究者对分布在喜马拉雅山东侧不同海拔的358种鸣禽进行了研究,绘制了该地区鸣禽物种的演化图表(部分)及其在不同海拔分布情况的示意图(图中数字编号和字母代表不同鸣禽物种的种群)。
(1)该地区出现了358种鸣禽,体现了 物种 多样性。
(2)研究表明,种群分布区域的扩大是喜马拉雅山鸟类新物种形成的关键步骤之一,就⑥⑦形成过程而言,种群X分布区域扩大促进⑥⑦原种群之间形成 地理 隔离,与此同时⑥⑦原种群出现不同的 突变和基因重组 ,为进化提供原材料;此外,种群分布区域扩大更容易形成不同的地理环境, 自然选择 对不同种群基因频率改变所起的决定作用就有差别;久而久之,不同种群的 基因库 就会形成明显的差异,并逐步积累形成 生殖 隔离,该隔离一旦形成,原来属于一个物种X的⑥⑦,就成了不同的物种。
(3)高海拔生活的鸣禽大多耐低氧能力特别强,这也是长期进化的结果。据调查,高海拔区域本来无鸣禽种群,由于分布区域扩大,原始种群迁入高海拔区域,迁入初期耐低氧个体(基因型为aa)比例较少,图中能比较准确地表示A和a基因在长期的自然选择过程中比例变化情况的是 A 。
(4)在进化过程中,不同种鸣禽与其他物种之间,以及它们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 协同进化 ,是生态系统多样性形成的主要原因。
解析 (3)高海拔生活的鸣禽大多耐低氧能力特别强,由于分布区域扩大,原始种群迁入高海拔区域,迁入初期耐低氧个体(基因型为aa)比例较少,但耐低氧个体更容易存活,因此A的基因频率逐渐降低,a的基因频率逐渐升高,故选A。
15.[情境创新,9分]竞争和协同是普遍存在于生物个体或种群之间的两种表现行为。大量实验和研究表明,在一定范围和水平上,竞争有利于生物形态、生理特征及生活方式等适应策略的进化;协同能够使生物以最小的代价或成本实现自身在自然界的存在与繁殖(最大适合度)。回答下列问题:
(1)协同进化是指 不同物种 之间、 生物与无机环境(两空顺序可调换) 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协同进化与竞争进化中, 协同进化 更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有序性和多样性。
(2)竞争关系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竞争的结果常表现为 相互抑制,有时也表现为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甚至灭亡 。竞争关系可通过改变种群的出生率和存活率,最终影响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种群密度 。
(3)生物在竞争或协同过程中释放的总能量是一定的,这使其形成了一定的能量投资策略——“生态成本”权衡策略,即投入某一方面的能量多,必然会影响另一方面的投入。一般生物在以下方面需要有能量的投入与消耗:①生长、 发育和繁殖 ;②抵御不良气候等。
解析 (1)协同进化包括两个方面:不同物种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协同进化能够使生物以最小的代价或成本实现自身在自然界的存在与繁殖(最大适合度),因此,协同进化表示生物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铸造了生物的多样性,也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有序性。(2)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其竞争的结果通常是相互抑制,有时也表现为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甚至灭亡。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3)“精明”的生物擅长能量投资,但生物也有必要的能量投入与消耗,例如用于生物体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以及抵御不良气候等。课标要求
核心考点
五年考情
核心素养对接
1.尝试通过化石记录、比较解剖学和胚胎学等事实,说明当今生物具有共同的祖先;
2.尝试通过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等知识,说明当今生物在新陈代谢、DNA的结构与功能等方面具有许多共同特征;
3.举例说明种群内的某些可遗传变异将赋予个体在特定环境中的生存和繁殖优势;
4.阐明具有优势性状的个体在种群中所占比例将会增加;
5.说明自然选择促进生物更好地适应特定的生存环境;
6.概述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为地球上的生命进化史提供了科学的解释;
7.阐述变异、选择和隔离可导致新物种形成;
8.探讨耐药菌的出现与抗生素滥用的关系
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
2023:江苏T3D、浙江6月T3和T9、广东T5B;
2022:北京T6;
2021:河北T6AC、湖北T15B;
2020:北京T21(1)
1.生命观念——进化与适应观:生物是不断进化的,并与生存环境相适应。
2.科学思维——归纳与概括: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关系;分析与计算:种群的基因频率与基因型频率的计算;演绎与推理:进化学说的提出;批判性思维: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
3.社会责任——关注不正确使用抗生素带来的危害,关注人体健康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2023:重庆T5CD、广东T4、海南T10、天津T16(3)、湖北T17和T18、北京T6;
2022:广东T14、湖南T12、 浙江6月T17、浙江1月T16、海南T15、天津T7D、重庆T17、辽宁T3、江苏T10AB、河北T6AD;
2021:湖南T8、广东T8、江苏T8、福建T5、河北T6BD;
2020:浙江1月T9;
2019:天津T6
命题分析预测
1.高考对本部分内容的考查侧重于运用所学进化理论对教材中列举的实例进行分析,或结合遗传规律进行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计算,既有选择题,也有非选择题。
2.预测2025年高考将以新情境为切入点,考查考生运用所学进化理论解释进化的实质、基因频率的计算等。另一方面,可能会加大对教材细节的挖掘,甚至可能对教材课后习题进行拓展考查
中心内容
自然选择
主要观点
①过度繁殖:选择的基础;②生存斗争:生物进化的动力和选择的手段;③遗传和变异:生物进化的内因;④适者生存:自然选择的结果
评
价
贡献
①使生物学第一次摆脱了神学的束缚,走上了科学的轨道;②揭示了生物界的统一性是由于所有的生物都有共同祖先,而生物的[20] 多样性和适应性 是进化的结果
局限
对遗传和变异的认识还局限于性状水平,不能科学地解释[21] 遗传和变异 的本质
大猩猩
黑猩猩
人
猩猩
96.61%
96.58%
96.70%
大猩猩
98.18%
98.31%
黑猩猩
98.44%
步骤1
分组、编号、做标记
用记号笔在培养皿的底部画2条相互垂直的直线,将培养皿分为4个区域,分别标记为①~④
步骤2
接种
取少量[23] 细菌的培养液 ,用无菌的涂布器(或无菌棉签)均匀地涂抹在培养基平板上
步骤3
自变量控制
用无菌的镊子先夹取1张不含抗生素的纸片放在①号区域的中央,再分别夹取1张[24] 含抗生素的纸片 放在②~④号区域的中央,盖上皿盖
步骤4
培养
将培养皿倒置于37 ℃的恒温箱中培养12~16 h
步骤5
观察结果
观察培养基上纸片附近是否出现[25] 抑菌圈 ,并测量、记录其直径,取平均值
步骤6
重复实验
从[26] 抑菌圈边缘 的菌落上挑取细菌,接种到已灭菌的液体培养基中培养,重复步骤2~5。如此重复几代,记录每一代培养物抑菌圈的直径
项目
生物进化
物种形成
标志
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出现生殖隔离
变化后生
物与原生
物的关系
可能属于同一物种,也可能属于不同物种
属于不同物种
二者联系
①生物进化是量变,生物进化不一定形成新物种;
②物种形成是质变,新物种形成一定发生生物进化;
③二者的种群基因库均产生了明显的差异
抗生素类型
大肠杆菌抑菌圈平均直径(cm)
第一代
第二代
第三代
青霉素
1.95
1.48
0.88
四环素
2.72
1.55
0
头孢他啶
0.56
0.48
0.38
交配(♀×♂)
①×②
②×①
①×③
③×①
②×③
③×②
交配率(%)
0
8
16
2
46
18
精子传送率(%)
0
0
0
0
100
100
亲代
子一代
子二代
A基因频率
50%
48.8 %
46.9%
A3-基因频率
50%
51.2 %
53.1%
2024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教案第七单元生物的变异和进化第3课时生物变异在育种上的应用(苏教版):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教案第七单元生物的变异和进化第3课时生物变异在育种上的应用(苏教版),共1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易错辨析,填空默写,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教案第七单元生物的变异和进化第4课时生物的进化(苏教版):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教案第七单元生物的变异和进化第4课时生物的进化(苏教版),共20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易错辨析,填空默写,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5版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教案必修2第七单元生物的变异育种与进化第三讲生物的进化考点三基因频率及基因型频率的计算: 这是一份2025版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教案必修2第七单元生物的变异育种与进化第三讲生物的进化考点三基因频率及基因型频率的计算,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