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高教版(2023)拓展模块上册(2024)第四单元一 故都的秋完整版ppt课件
展开秋天给人一种怎样的感觉?
郁达夫三岁丧父,在日本十年的异国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在个人的性格方面,他抑郁善感;在文艺观和审美追求上,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似文学。”
郁达夫(1896年12月7日-1945年9月17日)原名郁文,字达夫,幼名阿凤,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作家,革命烈士,小说家,散文家。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郁达夫是新文学团体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一位为抗日救国而殉难的爱国主义作家。在文学创作的同时,还积极参加各种反帝抗日组织,先后在上海、武汉、福州等地从事抗日救国宣传活动,其文学代表作有《怀鲁迅》、《沉沦》、《故都的秋》、《春风沉醉的晚上》、《过去》、《迟桂花》等。 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追认郁达夫为革命烈士。 1983年6月20日,民政部授予其革命烈士证书。
1931年9月18日后,由于白色恐怖的威胁,郁达夫避居杭州,写了大量的寄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散文。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 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的优美散文《故都的秋》。 抗日战争期间中华前年的文化古都——北平(今北京)处在风雨飘摇之中。郁达夫虽蛰居原离北平的杭州,一样会感受到国事的危急。当他到达北平时更是触景伤情,在《故都的秋》中描绘了“悲凉”的景物,流露出“悲凉”的心绪,表达了对古都的眷恋之情。
混混沌沌( ) 潭柘寺( )槐树( ) 扫帚( ) 落蕊( ) 一椽破屋( ) 廿四桥( ) 蟋蟀( ) 嘶叫( ) 房檩( )平平仄仄( ) 普陀寺( ) 譬如( ) 鲈鱼( )
“故都”二字意味着北平不再是垂拱天下的政治中心,亦非京都繁华之地,但却是拥有数百年辉煌的历史文化的旧都。 “故都”与“秋”所组合的标题,既让人肃然感受到故都的苍凉和凄清,也会很自然地读出作者心中对这座历史名城的珍爱、赞叹及深情的眷恋和向往。
表明描写的地点含深切的眷恋之意,也暗含着一种文化底蕴。
确定描写的内容因“故都”的修饰而被赋予了厚重的人文色彩
请同学们标注好自然段序号,齐读课文,并思考如何划分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2):总写对北国之秋、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抒发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第二部分(3-12):分写部分,从记叙和议论两部分描写故都纷繁多彩的秋天景象,赞美北国之秋。第三部分(13-14):总括全文,强调南国之秋不及北国之秋,直抒作者对北国之秋的眷恋。
带着以下问题品读第一二自然段。1.郁达夫笔下的故都的秋有何特点?2.文中第一二自然段写了什么?有何用意?
特点(北国之秋)北国的秋天特别的来得清,来得静,来的悲凉。清、静、悲凉。
特点(南国之秋)草木凋的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慢、润、淡。
南国之秋——慢、润、淡
对比,突出故都的秋“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的特点,能够让人玩味到十足,借以抒发作者对故都的秋的喜爱、眷恋之情。
北国之秋——清、静、悲凉 (文眼)
五幅秋景图小院秋晨 小院独坐听鸽哨 槐叶细数漏日光 小院独坐听鸽哨 破壁静对牵牛花 小院浓茶听鸽哨 槐叶漏光看牵牛秋槐落蕊 飒飒秋风落槐蕊 昧昧清晨留帚痕秋蝉残鸣 秋到故都蝉嘶鸣 残声阵阵唱全城 秋到故都蝉嘶鸣 残声阵阵绕全城秋雨话凉 淅沥秋雨云卷霁 桥头青衣叹秋凉秋日佳果 墙头灶房黄绿是 枣柿葡萄秋果香
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1)故都的秋的特点:清、静、悲凉。
故都的秋有怎样的特点(本文的文眼)
此句提纲挈领,笼罩全文
清、静、悲凉的特点,在第一、二幅图画中找具体的语句说明。(学生回答)
景物透着破败—— 扣故都
第1自然段,写作者对北国之秋的感受与向往。作者用了三个短语“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试分析这三个短语的作用。
“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是全文的文眼,精要地描述了故都秋的特色。三个短语还构成排比,既有顺畅的气势,又有抑扬顿挫的声韵之美,奠定了文章的基调和底色。为了饱尝一尝“故都的秋味”,作者不远千里、急匆匆赶来北平,表现了对故都的秋无限向往之情。不妨试作简省:“可是,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静、悲凉。”稍作改动,意思一点没变,可意味、情味大变,可见作者用语的精心,在文章起始就定下一个浓厚的抒情色调。
第12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这段属于议论,写中外文人学士对秋的深沉,悠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指出“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散文的主要特点是“形散而神聚”。本文的“形” 、“神”是什么?形神的结合点是什么?
文章的“形”是故都的自然风物,具体说是五幅秋色图
文章的“神”是赞美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向往眷念故都之秋的真情。
结合点是“清、静、悲凉”。
作者用一支生花妙笔,把浓浓的秋味展现得淋漓尽致,但作者觉得这样仍然意犹未尽。因此在第13段,再次提到了北国的秋和南国的秋,与前文呼应,并运用形象的比喻,以排比的句式进行鲜明的对比来体现两者的不同。
课文的第3自然段说,“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这段话是分别从哪些角度描写清晨静观图的?运用了哪些修辞?“飞声”“细数”是不是与“静”相矛盾?为什么?
这段话分别从视觉、听觉两个角度进行景物描写。景物写得非常细致,如“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也写了观景、赏景的心态、动作,如“细数”“静对”,透露出悠闲、惬意,表现了作者热爱故都之秋的情怀,其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飞声”“细数”运用了反衬的手法,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突出了北国之秋“静”的特点,也体现了作者的心境。
蓝色,宁静而淡远;白色,纯净而雅洁;紫黑色虽然清冷,却又沉重了点;红色是暖色调,都是暖色调,与作者的心境不符。况且,从牵牛花所处的环境“破壁腰”,亦能发现作者的特殊喜好。 “疏疏落落的秋草”作陪衬,传递的是一种悲凉的无可奈何的心境。
作者为什么喜欢蓝朵而最不喜欢红色,而且牵牛花底下还要有“疏疏落落的秋草”作陪衬?
作者为什么会喜欢“清、静、悲凉”的秋景?思考角度点拨(知人论世): 1.作家个人人生经历 2.时代特点 3.作家审美追求
缘景入情 探究情因
从当时的具体情况,与作家的个人背景经历、时代、文艺追求有关。 第一,跟作家个人气质的抑郁善感有关。 作者生于乱世,一生命运坎坷。幼年(三岁)父亲去世,中年母亲饿死、兄长被杀、妻子离异,孩子无人照管,真个“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生活的经历,多多少少会折射到文学作品中来,因而作者尝到的秋是清、静、悲凉的,与别人的不一样。
第二,跟当时的时代环境有关。 1933 年至 1936 年他一方面受白色恐怖的威胁,一方面对革命非常失望,这导致他思想苦闷,逃避现实。他从上海迁居杭州,“退到隐逸恬适的山水之间”。 第三,还跟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有关。 在杭州期间,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学”。
作者写“故都的秋”,紧扣住“清”、“静”、“悲凉”的特点,不用浓墨重彩,而用平常的景物,绘秋色、谱秋声、抒秋心,写出了独具特色的秋,真实地表达了他对故都之秋的热爱与眷恋。 所以作者在文末说:“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北国的秋:清、静、悲凉
南国之秋:色彩不浓,回味不永
北国之秋:色彩浓,回味永
中职语文部编高教版(2023)拓展模块上册(2024)三 像山那样思考优质课课件ppt: 这是一份中职语文部编高教版(2023)拓展模块上册(2024)<a href="/yw/tb_c4054920_t3/?tag_id=26" target="_blank">三 像山那样思考优质课课件ppt</a>,共2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作者简介,夯实基础检查字音字义,整体感知,课文探究,写作特点,课堂总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中职语文部编高教版(2023)拓展模块上册(2024)二 我的母亲优秀课件ppt: 这是一份中职语文部编高教版(2023)拓展模块上册(2024)<a href="/yw/tb_c4054918_t3/?tag_id=26" target="_blank">二 我的母亲优秀课件ppt</a>,共3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作者简介,内容分析,子欲养而亲不待,细节描写,学习写法,拓展延伸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中职语文部编高教版(2023)拓展模块上册(2024)一 改造我们的学习优秀课件ppt: 这是一份中职语文部编高教版(2023)拓展模块上册(2024)<a href="/yw/tb_c4054892_t3/?tag_id=26" target="_blank">一 改造我们的学习优秀课件ppt</a>,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新课导入,作者介绍,文体知识,字词积累,题目解说,第二课时,知识总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