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地理试题(解析版)
展开衰退性产业转移是指在原区域不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向外转移;扩张性产业转移是指在原区域仍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和竞争力的产业,为了扩大市场份额、产业规模而主动进行的向外迁移。读珠三角地区产业转移效应理论模型图,完成下面小题。
1. 下列最有可能属于珠三角地区衰退性产业和扩张性产业的是( )
A. 生物医药研发、纺织加工B. 节能环保、金融保险
C. 高端装备制造、电子装配D. 服装鞋帽生产、电子商务
2. 图中衰退性产业转移对广东省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产生的正效应是( )
A. 土地利用多样化,耕地面积扩大B. 环境污染严重,破坏生态环境
C. 增加就业机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D. 促进经济发展,提高高新技术产业比重
【答案】1. D 2. C
【解析】
【1题详解】
由所学知识可知,珠三角地区早期主要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出口加工贸易。随着经济的发展,珠三角地区廉价劳动力丰富的优势逐渐丧失,劳动密集型产业亟须转移,为提高国际竞争力,开始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与现代服务业。因此珠三角地区的衰退性产业应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如服装鞋帽生产、纺织加工及电子装配等;扩张性产业应为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如生物医药研发、节能环保、金融保险、高端装备制造、电子商务等。综上所述,D正确,ABC错误,故选D。
【2题详解】
承接产业转移需建工厂、基础设施等,会使耕地面积减少,A错误;环境污染严重和破坏生态环境属于产业转移产生的负效应,B错误;由上题分析可知,广东省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主要承接的衰退性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广东省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可以增加当地就业机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C正确;高新技术产业不属于珠三角地区的衰退性产业,D错误。故选C。
【点睛】产业转移的影响:对移出地的影响——便于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减轻环境压力,但短期内影响就业。对移入地的影响——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促进经济发展,缓解就业压力,但加大了环境压力。对移出企业的影响:降低生产成本,扩大消费市场,有可能减少市交易费用,扩大知名度。
2023年12月5日,湖北武汉钢铁集团与河南平顶山煤炭集团联手,将满载2150吨丹江水(用高品质尼龙液袋灌装)的100个集装箱通过浩吉铁路,从河南平顶山站运往内蒙古鄂尔多斯。浩吉铁路(北起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终到江西省吉安市)是国家“北煤南运”的运煤专线铁路,此趟列车将丹江水“捎脚运输”至陕西、山西、内蒙古沿线缺水城市,为晋、陕、蒙地区1500万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瓶装饮用水。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 “使用铁路集装箱进行“丹水北运”的直接原因是( )
A. 巨大的陆运闲置返空运力B. 广大的西北水源需求市场
C. 高品质的尼龙液袋灌装D. 先进的铁路站点装卸技术
4. 与传统的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相比,铁路集装箱运水的优势主要体现在( )
A. 水量较大B. 水质较好C. 水价较高D. 连续性好
5. 下列关于“丹水北运”铁路运输实施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解决了西北水量不足的现状B. 提高了西北居民用水的水价
C. 减少了运输途中的水分蒸发D. 增大了铁路交通的运输压力
【答案】3. A 4. B 5. C
【解析】
【3题详解】
由材料“浩吉铁路是国家‘北煤南运’的运煤专线铁路”可知,浩吉铁路是“北煤南运”大通道,用铁路运水主要是利用巨大陆运闲置返空运力,A正确;西北缺水现象由来已久,主要解决方案是“南水北调”的水渠输水,B错误;高品质的尼龙液袋灌装和先进的铁路站点装卸技术促进丹水北运,但不是直接原因,CD错误。故选A。
【4题详解】
由所学可知,和传统的水渠运水东线工程相比,密封的集装箱、优质的尼龙液袋运输可以保证水质,从而为西北地区提供优质的饮用水,B正确;铁路集装箱运水,水量较小、连续性较差,BD错误;水价较高不属于优势,C错误。故选B。
【5题详解】
由材料信息可知,“丹水北运”铁路运输是利用“北煤南运”的返空运力,不会增加运输压力,可以缓解但不能解决西北缺水现状,AD错误;密封的集装箱、优质的尼龙液袋运输可以减少运输途中的水分蒸发,C正确;并没有增加西北居民用水价格,排除B。故选C。
【点睛】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 1、自然原因:区域分布不均匀;自然资源一般不具流动性。自然资源的区域分布不均存在着明显的资源富集区和资源贫乏区。2、经济原因: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区域资源供求不匹配。
耕地细碎化指由于自然或人为因素,耕地变得零碎分散、大小不一,面积比较小,呈现出分散和无序格局。江苏省地形以平原为主,低山丘陵集中在西南部。细碎化程度呈苏北<苏中<苏南的特征。随着我国农业生产规模化发展,农村承包土地细碎化问题越来越突出,制约了农业发展。我国多地通过“一户一田、小田并大田”,促进土地向种粮大户集中,提高土地利用率,利于粮食增产。读图(图中各地数据第一列为人口占比、第二列为面积占比、第三列为城市化占比)完成下面小题。
6. 导致江苏耕地细碎化地域分异明显的原因( )
A. 苏北地区平原小,区域耕地规模较小,空间分布分散
B. 苏南地区人口密度大,人均耕地少,农业经营规模小
C. 苏北地区人口密度小,人均耕地少,农业经营规模小
D. 苏北经济发展水平高于苏中,苏北非农业用地比重高于苏中
7. “一户一田,小田并大田”的做法在粮食增产上的作用( )
A. 增加耕地间的地界、小道,扩大耕地面积
B. 增加粮食种植面积,提高生产成本
C. 统一种植及科学管理,提高农业科技水平
D. 提高种粮积极性,加剧农村劳动力紧缺
【答案】6. B 7. C
【解析】
【6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江苏省地形以平原为主,低山丘陵集中在西南部,细碎化程度呈苏北<苏中<苏南的特征,苏北地区平原大,人口占比大,区域耕地规模较大,空间分布集中,A错误;苏南地区人口占比远大于苏中、苏北地区,但面积占比不大,故苏南地区人口密度大,人均耕地少,农业经营规模小,B正确;根据人口占比和面积占比数据可知,苏北地区人口密度小,人均耕地多,加上苏北地区社会经济水平相对较低(城市化水平低),可知苏北地区农业经营规模大,C错误;苏北城市化水平较苏中低,故经济发展水平低于苏中,D错误。故选B。
【7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我国多地通过“一户一田、小田并大田”,促进土地向种粮大户集中,提高土地利用率,利于粮食增产,在小田并大田过程中,耕地间的地界、小道可能减少,耕地面积可能扩大,但作用并不明显,A错误;土地流转后,耕地得到有效利用,可增加粮食种植面积,降低生产成本,B错误;统一种植及科学管理,提高农业科技水平,从而提高粮食产量,C正确;可提高种粮积极性,但不会加剧农村劳动力紧缺,D错误。故选C。
【点睛】由于农业生产的收益相对较低,很多农民选择离开农村前往城市务工,导致土地无人耕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大量农村劳动力流入城市,导致农村土地撂荒。
我校高二年级某组同学利用暑假进行地理研学旅行,他们沿图中虚线从①地出发,到达图中的⑨地(注:①包头,②太原,③西安,④成都,⑤甘孜藏族自治州,⑥攀枝花,⑦昆明,⑧贵阳,⑨赣州)。读图(图中实线为经纬线),完成下面小题。
8. 研学小组开展了下列主题研学考察活动,其目标基本没有实现的是( )
A. ①→②:森林湿地之旅B. ②→④:南北景观之旅
C. ④→⑤:农牧文化之旅D. ⑤→⑨:特色地貌之旅
9. 小宋同学在整理考察队给当地政府提出的农业发展策略时,不小心抄错了一处,这一项是( )
A. ①一节约用水,调整土地利用结构B. ②—植树种草,打坝淤地
C. ⑤—抓好粮食,种(植)养(殖)结合D. ⑦一利用气候,发展“彩色农业”
【答案】8. A 9. C
【解析】
【8题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①→②是包头至太原考察线路,气候较为干旱,森林很少,以草原景观为主,A符合题意;②→④是太原到成都,太原位于北方地区,成都位于南方地区,属于南北景观之旅,B不符题意;④→⑤是成都到甘孜藏族自治州,属于农牧文化之旅,C不符题意;⑤→⑨是主要经过川西高原和云贵高原,属于特色地貌之旅,D不符题意。故选A。
【9题详解】
①包头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较干旱,应节约用水,调整土地利用结构,A不符题意;②太原位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应植树种草,打坝淤地,治理水土流失,B不符题意;⑤为川西草原应该加强湿地和草场的保护,合理发展畜牧业,而不是抓好粮食种植,C符合题意;⑦为昆明,四季如春,可利用气候,发展“彩色农业”,D不符题意。故选C。
【点睛】我国东部季风气候区主要发展种植业,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主要发展畜牧业
区域是人们在地球表面按照一定的目的和标准划定的空间单元,某些区域界线有明显的地理标志物。2023年11月9日,某岛西南部24小时内发生了1400多次地震,科学家预测这些地震可能诱发火山爆发,进而形成“阳伞效应”导致全球气温降低。下图为该岛某地理分区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0. 区域A可能属于( )
A. 美洲板块范围B. 极地苔原气候区
C. 冰盖分布地区D. 熔岩高原地形区
11. 火山爆发导致“阳伞效应”,是因为( )
A. 大气对太阳辐射吸收减少B. 地面反射太阳辐射增强
C. 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D.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减弱
【答案】10. A 11. C
【解析】
【10题详解】
根据经纬度位置以及区域轮廓可知,该地为冰岛,该地位于美洲板块和亚欧板块的生长边界,西侧区域A属于美洲板块,A正确;区域A主要是温带海洋性气候区,没有冰盖分布,BC错误;当地岩浆活动多沿单一通道形成火山,并未沿线状裂隙形成熔岩高原,D错误。故选A。
【11题详解】
结合材料“ 科学家预测这些地震可能诱发火山爆发,进而形成“阳伞效应”导致全球气温降低”,由此可知火山爆发产生的大量火山灰削弱了太阳辐射,因此达到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引起全球气温降低,C正确;大气对太阳辐射吸收较少,主要有臭氧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由于太阳辐射的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部分,因此大气主要吸收地面长波辐射,A错误;火山爆发对地面的反射作用影响较小,B错误;火山爆发产生的大量杂质会增强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从而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将热量返还给地面,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增强,D错误。故选C。
【点睛】地面反射率的大小取决于地面的性质和状态。一般来说,深色土壤的反射率比浅色土壤小,潮湿土壤的反射率比干燥土壤小,粗糙表面的反射率比平滑表面小,陆地表面的平均反射率为10—35%,新雪面反射率最大,可达95%。水面反射率随太阳高度角而变,太阳高度角愈小反射率愈大。
土壤水分转化是联系降水、地表水、地下水的重要环节。某科研小组进行人工降雨实验,测量降雨前后土壤体积含水率随时间的变化过程:降雨情景相同,土壤质地相同,在30°的坡地上设置覆盖石子、裸地两种情况,土壤体积含水率的测量深度分别为 30 厘米、60 厘米和 100 厘米。实验结果如图所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 根据图a判断曲线I是深度为 30 厘米土壤体积含水率变化曲线,依据是曲线I( )
A. 变化最早B. 初始值适中
C. 峰值最高D. 波动最大
13. 图b中曲线Ⅱ和Ⅲ没有明显变化,表明( )
A. 降雨最大B. 地表产流多
C. 土壤水分饱和D. 雨水下渗多
14. 相对于裸地,坡地上覆盖石子有利于增加 ( )
①地表径流 ②地下径流 ③土壤水分 ④蒸发
A. ①③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12. A 13. B 14. C
【解析】
【12题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I、Ⅱ和Ⅲ是在30°的坡地上覆盖石子情况下,土壤体积含水率的测量深度为30厘米、60厘米和100厘米的实验结果,三种情况中,30厘米测量土壤深度最浅,因此土壤体积含水率最先受到雨水下渗影响,土壤体积含水率最先上升,变化最早,A正确;初始值适中并不能说明其土壤深度较浅,B错误;从图中可看出,峰值最高的是Ⅲ曲线,Ⅲ曲线的波动最大,CD错误。故选A。
【13题详解】
从图b中可以看出,I曲线变化明显,降雨后土壤含水量上升明显,说明其为测量深度30厘米土壤体积含水率,曲线Ⅱ和Ⅲ为测量60厘米和100厘米的土壤体积含水率,Ⅱ和Ⅲ在降雨后没有明显变化,说明裸地下渗量小,地下径流少,地表产流多,对土壤深处的土壤含水率影响不大,B正确,CD错误;图b中曲线I、Ⅱ和Ⅲ是同时进行人工降雨实验,降水量一致,A错误。故选B。
【14题详解】
相对于裸地,坡地上覆盖石子降水后下渗增加,因此地表径流减少,地下径流增加,土壤水分增加,②③正确,①错误;与裸地相比,在坡地上覆盖石子使得土壤上有覆盖物,可以减少土壤水分蒸发,④错误,综上所述,C项的②③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包括成土母质、生物、气候、地貌、时间等。成土母质是土壤发育的物质基础,它决定了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影响土壤的质地。生物是影响土壤发育的最基本也是最活跃的因素,生物残体为土壤提供有机质。岩石风化的强度和速度与温度、降水量呈正相关,气候影响和控制了土壤的分布。
艾比湖是新疆第一大咸水湖。近年来,艾比湖面积不断萎缩,由建国初期的1200km²缩小至400km²左右,盐尘暴(由大风将含盐的尘土吹起而形成)频发,生态环境恶化。下图示意艾比湖地理位置及2000~2020年不同部位的面积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 艾比湖面积严重萎缩,会导致( )
A. 入湖河流的流程总体增长B. 入湖河流数量减少
C. 日温差变大,湖陆风增强D. 湖区流域面积缩小
16. 当地盐尘暴的来源地主要位于湖泊的( )
A. 东南部B. 西北部C. 西南部D. 东北部
【答案】15. A 16. B
【解析】
【15题详解】
湖泊面积减少,使得入湖的河流流程变长才能流入湖泊中,A正确;艾比湖是咸水湖,入湖河流减少会导致艾比湖面积萎缩而不是面积萎缩导致入湖河流减少,因果倒置,B错误;日温差变大,但湖陆热力性质差异减小,故湖陆风减弱,C错误;湖泊的流域面积与分水岭有关,不会因为湖泊面积变化而变化,D错误。故选A。
【16题详解】
艾比湖为咸水湖,盐尘暴的盐类物质来源主要是在裸露的湖床,根据艾比湖地理位置及2000~2020年不同部位的面积变化图可知,西北部湖泊面积减少最多,湖泊萎缩最严重,湖床裸露面积最大,成为盐尘暴的主要来源地,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缩防治艾比湖盐尘暴的措施:减耕地面积,发展节水农业,加大入湖水量,减少湖底裸露面积(或合理调配流域水量,提高湖泊水位);种植耐盐植物,提高干涸湖盆的植被覆盖度,减少裸露土地,降低起尘量;合理灌溉,减轻附近农耕区土壤盐渍化。
二、综合题
17.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4年,在广东省振兴粤东西北地区的政策推动下,深圳市宝安区和河源市龙川县在龙川辖区内共建“产业转移工业园”发展“飞地经济”。2023年,龙川县亦在宝安辖区内揭牌成立“飞地园区”,着力建设专业孵化器和研发中心,开辟“孵化在深圳、转化在龙川”的产业招商和产业培育新路径,两地由此实现了从“单向飞地”向“双向飞地”的转变,产业协同发展进入新阶段。图示意宝安区和龙川县的地理位置分布。
(1)分析龙川县建设“产业转移工业园”的有利条件。
(2)简述龙川企业在深圳的“飞地园区”设立研发和销售中心的原因。
(3)说明发展“双向飞地”模式对两地经济协同发展的影响。
【答案】(1)劳动力成本和土地成本较低;与深圳市的地缘关系较近,便于承接深圳的产业转移;有公路和铁路与深圳直接相连,交通运输便利。
(2)设立研发中心的原因:深圳的技术水平较高,在深圳设立研发中心能够借助先进的技术,提高产品质量;便于与其他相关产业之间信息交流与融合。
设立销售中心的原因:深圳人口密集,消费市场广阔;龙川人口较少,消费市场较小;能够提高龙川企业的市场知名度。
(3)能够促进龙川产业结构升级,促进龙川经济发展;深圳能够腾出空间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有利于促进深圳产业结构调整;能够提高两地之间的交流与联系,促进两地协调发展。
【解析】
【分析】本题以“双向飞地”为材料,涉及产业转移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地理知识调用分析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以及地理实践力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根据图示信息可知,龙川县距离深圳较近,两地的地缘关系较近,生活和语言习惯相似,便于承接深圳的产业转移;龙川县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地价水平和工资水平较低,便于承接产业转移;根据图示信息可知,龙川县与深圳之间有公路和铁路直接相连,交通运输条件便利,便于承接深圳的产业转移。
【小问2详解】
龙川企业在深圳的“飞地园区”设立研发中心的原因:根据常识可知,深圳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技术水平较高,在深圳设立研发中心,能够借助先进的技术,提高研发水平,提高产品的质量,获取更高的效益;深圳相关产业较多,产业集聚较好,偏于与相关产业之间的信息交流与融合,便于接触最新的市场动态和市场需求。
龙川企业在深圳的“飞地园区”设立销售中心的原因:龙川县人口较少,本地市场规模较小;深圳的人口数量较多,市场较大,能够扩大销量,提高收益;能够打造宣传推广龙川产业、企业、特色产品的展示中心及招商引资、对接项目的平台窗口,提高龙川企业的市场知名度,提高收益。
【小问3详解】
龙川承接深圳的产业转移,能够促进龙川产业发展,促进龙川工业化的进程,推动龙川的经济发展;深圳将产业转移出去之后,能够腾出空间和资源,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深圳的产业结构升级,促进深圳的经济发展;能够提高两地之间的信息和经济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两地协调发展。
18.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黄河以含沙量大而著称,以河口、桃花峪为界,分为上、中、下游。近年来,我国应时代发展,针对黄河下游设计出“分区治理”模式,将黄河河道至大堤之间的流域空间依次划分为生态移民安置区、高效生态农业区和生态湿地等功能区,图1示意黄河干流含沙量的变化,图2为黄河下游河道相关地理信息示意图。
(1)根据图1水文站数据,在下图中绘制黄河含沙量柱状统计图,并指出黄河上、中、下游干流泥沙含量的变化特征。
(2)结合黄河中游区域特征,说明该河段泥沙含量变化的原因。
(3)分析采用“分区治理”模式对黄河下游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答案】(1)
变化特征:上游泥沙含量最少,缓慢提高,没有超过平均值;中游泥沙含量快速提高,可达到37.7kg/m³;下游逐渐降低,泥沙含量介于上游和中游之间。
(2)河段流经了黄土高原,沟壑纵横,地势落差大;黄土土质疏松,裂隙较多,易受流水侵蚀;乱砍滥伐严重,植被遭破坏,造成水土流失;该区域夏季降水强度大,冲刷强。
(3)社会可持续:移民安置,利于保障民生,生态治理与人民安居乐业和谐共生;
经济可持续:高效生态农业区,利用黄河流域的自然资源,发展生态农业,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
生态可持续:规划生态湿地,为生态保障提供空间,因地制宜,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解析】
【分析】本题以黄河各段相关特征为材料,涉及河流水文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流域治理措施与可持续发展等知识点,考查学生对于课本知识的掌握程度,解读和获取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以及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的地理素养。
【小问1详解】
根据图1可知,水文站有兰州、河口、龙门、陕县和利津,对应的值分别为3.48、6.67、33.3、37.7、24.7。根据文字信息可知,兰州位于上游,利津位于下游,各个段的含沙量陕县最高,上游小,中游高,下游次高可以得出,上游含少量少,且缓慢升高,在整个河流中为最低段,中游快速提高,达到最高值37.7,之后往下游逐渐降低,介于上游和中游之间。
【小问2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黄河含沙量高主要是由于流水侵蚀搬运的泥沙进入黄河,该段河流位于黄土高原区,土质疏松,同时沟壑纵横,落差大,夏季多暴雨,人类破坏植被导致植被稀疏,综上原因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大量携带泥沙的水流进入黄河,使得黄河含沙量升高。
【小问3详解】
新增小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可持续发展的意义主要为生态、社会和经济三个方面,首先生态移民主要是社会持续发展即社会意义,能保障民生,保障生态治理区的人民的正常生活,生态治理与人民安居乐业共存;高效生态农业是利用黄河流域自然条件发展经济效益高的农业产业活动,从而带动经济发展,同时生态农业也能减少对流域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影响,产生良好的经济和生态效益;最后划分生态湿地区,即因地制宜建立生态保护区,保障生态空间,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良好的生态效益为社会和经济发展做保障。
19. 阅读图文资料,按要求作答。
我国铁矿储量丰富,但共生、伴生矿多,平均品位较世界平均水平低10多个百分点。目前我国是全球最大的铁矿石进口国,80%以上来源于澳大利亚和巴西。1992年中国S企业获得秘鲁马尔科纳铁矿的永久性开采、经营权。目前该企业年产能超过2000万吨,精矿产品年产能达到1800万吨。下图示意马尔科纳铁矿位置。
(1)简述马尔科纳的气候特征,并说明其对铁矿开采的影响。
(2)分析中国铁矿储量丰富但仍需大量进口的原因。
(3)指出保障中国铁矿资源安全的有效途径。
【答案】(1)全年炎热干燥晴天多,可开采时间长;气温高,太阳辐射强,工人易中暑;降水少,铁矿开采需水量大,加剧水资源短缺等。
(2)中国铁矿共生、伴生矿多,利用难度大,开采成本高;低品位铁矿石开采会产生更多的废物和尾矿,对环境污染严重;国内铁矿石需求量大,尤其是对高品位铁矿石的需求大等。
(3)推进资源供给国际化战略,加大投资海外铁矿资源项目;加大国内资源的勘探与开采,寻找替代资源;建立健全铁矿资源储备制度;加大对国内低品位铁矿石开采研究,提高国内铁矿石利用效率等。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资源开发条件分析,我国矿产资源安全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与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马尔科纳位于秘鲁沿海地区,属于热带沙漠气候,气候特征为全年高温少雨,炎热干燥。该气候对铁矿开采的影响既有有利影响,也有不利影响。高温少雨的气候条件有利于矿区的露天开采和运输,晴天多,可开采时间长。同时,由于降水稀少,水资源匮乏,可能会对矿区的生活和生产用水造成一定的压力,加剧水资源短缺,且太阳辐射强,开采中易导致开采工人中暑等。
【小问2详解】
首先,我国铁矿石的平均品位较世界平均水平低,导致开采和冶炼成本较高,且共生、伴生矿多,提纯难度大,增加了生产成本,且低品位铁矿石开采会产生更多的废物和尾矿,对环境污染严重,需要大量进口高品位矿石。其次,我国是全球最大的钢铁生产国,对高品位铁矿石的需求量巨大,国内资源难以完全满足需求,而在国际市场上,特别是澳大利亚和巴西的铁矿石品位高、价格相对低廉,进口更具经济性。
【小问3详解】
保障中国铁矿资源安全需要多方面努力。首先,加强国内铁矿资源的勘探和开发,需要寻找替代资源。其次,加大对低品位铁矿石的选矿和冶炼技术的研发投入,提高国内铁矿石的利用效率。此外,多元化进口来源,减少对单一国家的依赖,积极参与海外矿产资源的投资和开发,确保稳定的资源供应。最后,建立战略储备,增强应对国际市场波动的能力。
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地理试题(原卷版): 这是一份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地理试题(原卷版),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入学考试地理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入学考试地理试题(解析版),共12页。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入学考试地理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入学考试地理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入学考试地理试题原卷版docx、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入学考试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8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