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十二章环境与发展第一节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练习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十二章环境与发展第一节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练习含答案,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年山东青岛模拟)2023年6月12日,日本福岛核电站运营方不顾当地渔业从业者和周边邻国的强烈反对,开始对其新设置的核污染水排海设备进行试运行。为了处理这些核废水,日本政府曾讨论过包括蒸发释放、点解排放、稀释入海、地下掩埋以及注入地层等五种处理方案,但最后选择了直接排入大海。据此完成第1~2题。
1.日本政府最后选择将核废水直接排入大海,其主要原因是该方案( )
A.投入少 B.技术要求低
C.耗时短 D.安全系数高
2.日本核废水入海极易引发国际争端,其主要原因是( )
A.福岛及其周边海域将遭受二次伤害
B.核废水中的放射性物质无法完全消除
C.核污染将随洋流蔓延至太平洋沿岸国家
D.海洋物种减少导致海洋产业链发展受阻
【答案】1.A 2.C 解析:第1题,与蒸发释放、点解排放、稀释入海、地下掩埋以及注入地层等五种处理方案相比,直接排入大海投入少,会降低处理成本。第2题,引发国际争端的原因主要是核废水会随北太平洋暖流等洋流蔓延至太平洋沿岸的其他国家,引发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污染。
(2023年云南昆明模拟)位于北欧的瑞典,是较早开发利用地下空间的国家。该国把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与民房工程建设相结合;广泛修建地下商城、地下街道等各类工程;并率先建成城市地下“垃圾专列”运输系统,将分类后的垃圾通过强力抽吸式管道直运地表焚烧发电。据此完成第3~4题。
3.瑞典重视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主要原因是( )
A.气候寒冷 B.岩体坚固
C.技术先进 D.人多地少
4.瑞典对城市垃圾采用地下“专列”直运并焚烧发电的主要意义是( )
①提高城市环境质量 ②降低垃圾处理成本 ③减少化石燃料消耗 ④变垃圾为有机肥料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3.A 4.B 解析:第3题,由材料可知,位于北欧的瑞典,是较早开发利用地下空间的国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欧纬度高,气候寒冷,故早期开发地下空间是为了可以形成一个四季较温暖的地下世界,A项正确。第4题,瑞典对城市垃圾采用地下“专列”直运并焚烧,可以减少垃圾在城市表面运输中的污染,提高城市环境质量,①正确;采用地下“专列”直运垃圾,处理成本提高,②错误;燃烧垃圾发电,可以减少化石燃料消耗,③正确;垃圾被焚烧转化为电能,并没有变为有机肥料,④错误。
(2023年四川德阳诊断考试)2015—2017年,我国部分城市经济增速(ΔGDP%)与碳排放增速(ΔCO2%)之间呈现出一定的关系(如图)。据此完成第5~6题。
5.从可持续发展原则看,下列城市中碳排放与经济发展协调程度最高的是( )
A.武汉 B.乌鲁木齐
C.沈阳 D.深圳
6.为推动城市经济绿色低碳发展,可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
①控制GDP增长 ②优化资源配置 ③提高能源强度值 ④研发节能减排技术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5.D 6.D 解析:第5题,由图可知,深圳经济增速快,且碳排放增速慢,碳排放与经济发展协调程度最高,D项正确。第6题,城市经济要绿色低碳发展,主要是GDP增长与低碳环保并行,并不是单方面控制GDP增长,①错误,④正确;优化资源配置可以减少对高耗能产业的投入,加大对绿色低碳产业的投入,②正确;能源强度值降低才有助于实现绿色低碳,③错误。
(2023年北京延庆区模拟)高炉炼铁是一种传统的炼铁工艺,使用该工艺生产的铁占世界铁产量的95%以上。2016年瑞典某大型钢铁企业开始研发试验“氢气炼铁”工艺,并于2021年采用该工艺成功试验生产出首批钢材。如图示意高炉炼铁与“氢气炼铁”工艺比较。据此完成第7~8题。
7.与高炉炼铁相比,“氢气炼铁”工艺的突出优势是( )
A.能源消耗少 B.生产成本低
C.生产效率高 D.环境效益好
8.采用“氢气炼铁”工艺的钢铁企业在选址时应首先考虑的优势区位条件是( )
A.清洁能源丰富 B.铁矿品位较高
C.生态环境良好 D.交通运输便捷
【答案】7.D 8.A 解析:第7题,根据图示信息可知,“氢气炼铁”工艺使用非化石燃料作为能源,高炉炼铁工艺使用化石燃料作为能源,与高炉炼铁工艺相比,“氢气炼铁”工艺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环境效益更好,D项正确。第8题,根据图示信息可知,“氢气炼铁”工艺使用非化石燃料作为能源,所以清洁能源丰富是采用“氢气炼铁”工艺的钢铁企业在选址时应首先考虑的优势区位条件,A项正确。
(2023年江苏无锡期末)龙脊梯田位于广西桂林,有2 000多年的开垦历史。1999年以前,当地居民多外出务工维持生计,大量梯田撂荒。后来,当地以旅游业为主导,带动相关产业协调发展,形成了“四态均衡”共生模式(如图)。2018年,龙脊梯田被联合国列入全球农业文化遗产名录。据此完成第9~10题。
9.1999年以前,导致龙脊梯田大量撂荒的根本原因是当地( )
A.产业升级需要 B.劳动力短缺
C.耕地面积减少 D.生产效益低下
10.“四态均衡”共生模式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 )
A.生态 B.形态
C.业态 D.文态
【答案】9.D 10.A 解析:第9题,由材料可知,导致龙脊梯田大量撂荒的根本原因是当地发展梯田种植粮食,生产效益低下,不能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居民便外出务工维持生计,D项正确。第10题,任何一个地区的可持续发展都是以生态持续发展为基础,生态是形态、业态、文态的前提和基础,所以当地“四态均衡”共生模式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生态,A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11.(2022年山东高考地理)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宋代以来,珠江三角洲某地的人们通过沿江沿海筑堤、修坝、淤地等一系列人工活动围垦田地。堤围始建于宋代,初次合围(环绕围垦田地的外堤合拢)于明初,兴盛于清中叶。如图示意该地不同时期的围垦景观。围内河道纵横交错。
(1)宋元时期,当地乡民沿水而居,居民点呈散点状分布。分析居民点呈散点状分布的主要自然原因。
(2)明代中期,当地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水利系统,水稻产量显著提高并有大量余粮输出。说明堤坝对提高水稻产量的作用。
(3)清代中期,人口规模扩大,当地农业生产方式由以水稻种植为主逐渐转变为以桑基鱼塘为主。这种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适应了当地环境,体现了人地和谐。对此作出合理解释。
【答案】(1)地势低洼,河网密布,可利用的土地面积小而分散。
(2)通过堤坝围垦,增加土地面积,扩大种植规模;沿江(河)堤坝便于防洪、灌溉,提高土地质量,改善种植条件;沿海堤坝防止海潮入侵,保护农田安全。
(3)顺应当地气候、地形、水文等自然条件发展桑基鱼塘,因地制宜;增强了农业生产对旱涝等灾害的承受能力,提高了生产的稳定性;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了当地资源环境承载力,满足人口发展需求。
12.(2023年山东聊城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云南省泸西县午街铺镇山林哨村,在政府政策扶持与培训支持下,村民通过试种实践,采取“果园种草—牧草养畜—畜粪还田”的复合种养模式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有效实现了增收致富,并形成了生态环保的农业良性立体种养循环模式。果园树下和行间的牧草多以紫花苜蓿和黑麦草等优质牧草为主。紫花苜蓿是世界上分布最广的豆科牧草,素有“牧草之王”的美称。紫花苜蓿耐干旱,耐冷热,产量高而质优,且具有固氮作用,被广泛栽培,主要用作牧草和绿肥等。在推广“果—草—畜”模式的过程中,也面临着农村人口老龄化等困难。如图示意传统清耕种植模式与复合种养模式果园投入成本的对比。
(1)比较复合种养模式比清耕种植模式投入成本的变化。
(2)说明果园树下和行间种植黑麦草和紫花苜蓿对土壤的好处。
(3)请你对云南省泸西县如何进一步推广“果—草—畜”复合种养循环模式提出合理化建议。
【答案】(1)化肥投入减少;农家肥投入增加;机械投入成本降低,人工投入成本增加。
(2)植被覆盖率提高,减少蒸发,改善土壤水分条件;紫花苜蓿有固氮作用,加上牧草的新陈代谢,可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肥力;减少化肥投入,改善土壤结构;植被覆盖率提高,减少流水对地表的侵蚀,保持水土;植被覆盖率提高,调节土壤温度。
(3)加强种植和养殖技术培训;加大科技投入,提升机械化水平;发展水果、畜牧加工业,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实行土地流转,推进农场化经营。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5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考点突破训练题第2部分人文地理第十二章环境与发展第一讲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考点二走向人地协调__可持续发展,共4页。
这是一份2025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考点突破训练题第2部分人文地理第十二章环境与发展第一讲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考点一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共3页。
这是一份2025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2部分人文地理第12章环境与发展第1讲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提能训练,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