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浙科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稳态与调节第二节 人体通过非特异性免疫对抗病原体优秀习题
展开一、单选题
1.非特异性免疫,也叫天然免疫或固有免疫。它和特异性免疫一样都是人类在漫长进化过程中获得的一种遗传特性,非特异性免疫是人一生下来就具有的。下列有关非特异性免疫的分析,错误的是( )
A.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
B.若某种病毒能破坏吞噬细胞,则其只影响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
C.溶菌酶溶解细菌细胞壁进而将其杀死的过程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D.皮肤烧伤后易引起感染,这主要与非特异性免疫机能受损有关
【答案】B
【分析】人体的免疫三道防线:
非特异性免疫,包括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等;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溶菌酶)、吞噬细胞(如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
特异性免疫,也即第三道防线: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详解】A、非特异性免疫是人人生来就有,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没有特异性,A正确;
B、吞噬细胞既参与非特异性免疫也参与特异性免疫,若吞噬细胞受损,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都会减弱,B错误;
C、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溶菌酶)和吞噬细胞,溶菌酶可以溶解细菌的细胞壁,属于非特异性免疫,C正确;
D、皮肤是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因此人的皮肤烧伤后易引起感染,主要是由于非特异性免疫机能受损所致,D正确。
故选B。
2.人体皮肤破损会引起局部炎症反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受损部位毛细血管收缩,皮肤变红
B.组织液离子浓度降低,引起局部肿胀
C.某些细胞释放组织胺刺激神经系统,产生痛觉
D.巨噬细胞分化成大量的单核细胞,吞噬病原体的能力增强
【答案】C
【分析】1、组织水肿是指组织间隙液体过多而引起的全身或身体的一部分肿胀的症状,其形成原因有营养不良、过敏反应、淋巴回流受阻等。
2、细胞外液的理化特性:(1)溶液的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2)血浆pH(酸碱度);(3)体温 ,安静时人体产热主要来自内脏(肝脏、肾等),运动时主要来自骨骼肌。
【详解】A、受损部位的微动脉和毛细血管舒张、扩大,导致皮肤变红,A错误;
B、组织液离子浓度升高,导致组织液增加,引起局部肿胀,B错误;
C、某些细胞可以释放一种组织胺刺激神经系统,导致疼痛,产生痛觉,C正确;
D、单核细胞分化形成大量的巨噬细胞,吞噬病原体的能力增强,D错误。
故选C。
3.下列关于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特异性免疫是机体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与病原体接触后获得的
B.非特异性免疫作用范围广、无特异性,特异性免疫作用范围小、针对性强
C.免疫活性物质主要包括抗体、细胞因子、溶菌酶等
D.非特异性免疫是在特异性免疫的基础上形成的
【答案】D
【分析】1、非特异性免疫:
(1)概念:是指长期进化形成,具有先天性,生来就有的天然防御功能,是免疫的基础。
(2)特点:具有先天性,生来就有;不具专一性,不具特殊针对性;出现快,作用范围广,强度较弱。
(3)非特异性免疫的组成: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第二道防线:体液杀菌物质、吞噬细胞。
2、特异性免疫:以非特异性免疫为基础,出生后形成;具专一性,具特殊针对性;出现慢,针对性强,强度较强。
【详解】A、特异性免疫是后天形成,是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与病原体接触后获得的,A正确;
B、非特异性免疫不具特殊针对性、出现快、作用范围广,特异性免疫出现慢、作用范围小但针对性强,B正确;
C、免疫活性物质包括抗体、细胞因子、溶菌酶等,细胞因子和抗体由免疫细胞产生,溶菌酶可以由其他细胞产生,C正确;
D、特异性免疫是在非特异性免疫的基础上形成的,D错误。
故选D。
4.下列关于白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部分白细胞属于人体的第二道防线
B.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利用了细胞膜的流动性
C.中性粒细胞可分化为巨噬细胞
D.中性粒细胞中的溶酶体含有多种酶,消化吞入细胞的微生物
【答案】C
【分析】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1、体液免疫过程为: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2、细胞免疫过程为: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同时T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增强免疫功能。效应T细胞发挥效应。
【详解】A、部分白细胞如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等属于人体的第二道防线,A正确;
B、吞噬作用是通过胞吞过程完成的,利用了细胞膜的流动性,B正确;
C、单核细胞分化为巨噬细胞,C错误;
D、中性粒细胞吞入的病原微生物可被溶酶体内的多种水解酶分解,D正确。
故选C。
5.研究显示,中性粒细胞、吞噬细胞等与皮肤伤口的愈合有关,皮肤受伤后中性粒细胞进入受伤部位,通过吞噬和产生活性氧阻止病原微生物入侵,皮肤受伤2~3天后,吞噬细胞聚集至伤口处,快速清除病原体及坏死的细胞,促进伤口修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中性粒细胞属于免疫的第一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B.中性粒细胞和吞噬细胞阻止病原微生物入侵的过程体现了免疫的监视功能
C.吞噬细胞具有吞噬消化、抗原处理和呈递功能
D.吞噬细胞的免疫功能是机体与病原体接触后获得的
【答案】C
【分析】人体免疫包括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包括第一、二道防线,第一道防线由皮肤和黏膜组成,第二道防线由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组成。特异性免疫是人体的第三道防线,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借助于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组成,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两种方式。
【详解】A、中性粒细胞属于免疫的第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A错误;
B、机体抵抗外来病原体入侵,体现的是免疫的防御功能,B错误;
C、吞噬细胞具有吞噬消化、抗原处理和呈递功能,C正确;
D、吞噬细胞的免疫功能生来就有,不是机体与病原体接触后获得的,D错误。
故选C。
6.关于阿尔茨海默病(AD)的发病机制,现在最流行的是β淀粉样蛋白(Aβ)假说。该假说认为由于Aβ“漏出”神经细胞,会引起周围的神经细胞膜和线粒体膜的损伤,神经纤维缠结。以下叙述错误是( )
A.AD病患者伴有神经纤维缠结这一异常细胞状态,会影响到兴奋的传导
B.AD病患者会出现大量记忆性神经元数目减少的现象,可能是由于体液中的吞噬细胞吞噬引起的
C.Aβ以主动运输“漏出”神经细胞
D.向患者体内注射抗Aβ的抗体是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方法之一
【答案】C
【分析】细胞吸收物质的方式有:被动运输、主动运输和胞吞、胞吐,其中小分子物质一般是被动运输、主动运输方式,大分子物质是通过胞吞或胞吐的方式运输的。
【详解】A、兴奋能在神经纤维上传导,故AD病患者伴有神经纤维缠结这一异常细胞状态,会影响到兴奋的传导,A正确;
B、AD病患者会出现大量记忆性神经元数目减少的现象,可能是由于体液中的吞噬细胞吞噬引起的,这属于人体免疫的第二道防线,为非特异性免疫,B正确;
C、Aβ是大分子物质,以胞吐“漏出”神经细胞,C错误;
D、抗体具有特异性,即一定的抗体能够与一定的抗原相结合,向患者体内注射抗Aβ的抗体,所注射得Aβ的抗体可与Aβ结合,从而降低Aβ对神经细胞膜和线粒体膜的破坏性,这是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方法之一,D正确。
故选C。
二、非选择题
1.人的皮肤损伤后,往往会引起局部炎症,如图所示:
(1)当皮肤破损时,作为警报信号的化学物质是由 释放的,该种化学物质不仅可以作为警报信号,引发 ,使人产生痛觉;还会使受损伤部位的 和 舒张、扩大,皮肤变红;使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升高, 和 逸出,形成局部肿胀,同时局部体温 。进而增强 吞噬侵入病原微生物的作用。
(2)吞噬细胞细胞膜表面的 可以识别并结合许多细菌表面 的组分,并通过 方式将其摄入细胞内形成 ,然后与溶酶体融合,溶酶体内的 可将吞噬的微生物消化、分解。分解后的产物,如果是对细胞有用的物质,细胞可以 , 则被排出细胞外。
【答案】(1) 损伤细胞 神经冲动 微动脉 毛细血管 蛋白质 液体 升高 白细胞
(2) 受体 共同存在 胞吞 吞噬小泡 水解酶 再利用 废物
【详解】(1)当皮肤破损时,损伤细胞会释放作为警报信号的化学物质,该种化学物质不仅可以作为警报信号,还可引发神经冲动,传到大脑皮层,使人产生痛觉;还会使受损伤部位的微动脉和毛细血管舒张、扩大,血流量增加,皮肤变红;使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升高,蛋白质和液体逸出进入组织液,导致组织液渗透压升高,形成局部肿胀,同时局部体温升高。进而增强白细胞吞噬侵入病原微生物的作用。
(2)吞噬细胞细胞膜表面的受体可识别抗原,吞噬细胞细胞膜表面的受体可以识别并结合许多细菌表面共同存在的组分,并通过胞吞方式将其摄入细胞内形成吞噬小泡,然后与溶酶体融合,溶酶体内的水解酶可将吞噬的微生物消化、分解。分解后的产物,如果是对细胞有用的物质,细胞可以再利用,废物则被排出细胞外。
2.淋巴细胞再循环是指淋巴细胞在血浆、组织液、免疫器官之间的反复循环的过程,淋巴细胞仿佛在循环系统中“巡逻”,途径各个淋巴结,具体过程如下图。
注:HEV是高内皮细胞, HEV胞质中常见正在穿越的淋巴细胞。
回答下列问题:
(1)免疫器官主要指淋巴器官,是 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如图中的淋巴结和 。
(2)骨髓中的一部分淋巴干细胞进入 继续分化、增殖、发育为成熟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和 然后被释放到血液中。据图可知淋巴细胞由血管进入淋巴结有两个途径:①通过毛细血管壁进入 后经输入淋巴液到淋巴结;②通过 直接进入淋巴结。
(3)抗原进入体内后即可经血管和淋巴管迅速地运行至全身,其中绝大部分依靠第 道防线清除,只有少部分留存于淋巴器官中诱导免疫应答。因此淋巴循环不仅使淋巴器官不断地从循环中得到新的淋巴细胞的补充,还能促进淋巴器官截获 。
【答案】(1) 免疫 脾脏
(2) 胸腺 辅助性T淋巴细胞 组织液 HEV/高内皮细胞
(3) 二 抗原
【分析】免疫系统主要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活性物质。免疫器官主要由淋巴组织构成,并借助于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相互联系。免疫器官包括骨髓、胸腺、脾、淋巴结和扁桃体等。骨髓和胸腺是免疫细胞产生并发育成熟的地方;脾、淋巴结和扁桃体是免疫细胞集中分布的场所。免疫细胞包括淋巴细胞、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等。
【详解】(1)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如图中的淋巴结和脾脏。
(2)胸腺是T淋巴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和辅助性T淋巴细胞都属于T淋巴细胞。由此可推知:骨髓中的一部分淋巴干细胞进入胸腺继续分化、增殖、发育为成熟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和辅助性T淋巴细胞然后被释放到血液中。题图显示出淋巴细胞由血管进入淋巴结有两个途径:①通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后经输入淋巴液到淋巴结;②通过HEV(高内皮细胞)直接进入淋巴结。
(3)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是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血管中流动的血浆和淋巴管内流动的淋巴液均属于体液。抗原进入体内后即可经血管和淋巴管迅速地运行至全身,其中绝大部分依靠第二道防线清除,只有少部分留存于淋巴器官中诱导免疫应答。因此淋巴循环不仅使淋巴器官不断地从循环中得到新的淋巴细胞的补充,还能促进淋巴器官截获抗原。
一.单项选择题
1.体温升高可抑制病毒增殖,因此在感染病毒后,人体往往出现发热症状。临床上有时使用含糖皮质激素的药物来退烧。糖皮质激素还会影响到机体的免疫功能,其机理如下: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病毒感染后出现炎症,可通过补充糖皮质激素进行抑制
B.下丘脑既受糖皮质激素的影响也可调节糖皮质激素的分泌
C.长期大剂量使用糖皮质激素,可能导致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
D.长期的不良情绪不会影响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
【答案】D
【分析】糖皮质激素是由肾上腺皮质分泌的,下丘脑分泌促糖皮质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分泌促糖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含量增多,又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功能,使激素含量下降,该过程是反馈调节。
【详解】A、糖皮质激素抑制淋巴细胞活化和免疫活性物质的释放,可以降低由于病毒感染后引起的炎症的发生,A正确;
B、下丘脑分泌促糖皮质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分泌促糖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含量增多,又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功能,使激素含量下降,糖皮质激素的调节有分级调节和负反馈调节的特点,因此下丘脑既受糖皮质激素的影响也可调节糖皮质激素的分泌,B正确;
C、体内糖皮质激素增多时会抑制垂体分泌促糖皮质激素,而促糖皮质激素能促进肾上腺生长发育,故长期大剂量使用糖皮质激素,可能导致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C正确;
D、长期的不良情绪会抑制免疫活性物质(如溶菌酶、细胞因子等)的释放以及抑制淋巴细胞的活化,导致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和特异性免疫功能降低,D错误。
故选D。
2.细菌会产生内毒素,高浓度的内毒素进入人体会引发广泛的炎症反应和内毒素血症。研究者测定了不同温度下药物单独或联合处理细菌时内毒素的释放量。下列相关分析或推理错误的是( )
A.对照组的处理是培养细菌但不添加药物,结果说明细菌可白发地释放内毒素
B.在两种温度下,抗生素B在杀菌的同时均可引起较多的内毒素释放到细菌细胞外
C.与单独使用抗生素B相比较,溶菌酶A与其联合处理时可显著降低内毒素的释放量
D.若因细菌感染引起高烧,单独使用溶菌酶A进行治疗对缓解内毒素血症的效果最差
【答案】D
【分析】表格分析:37℃时,与对照组比较,只有溶菌酶A产生的内毒素量减少,而抗生素B和联合用药,内毒素释放量都升高;40℃时,溶菌酶A处理,内毒素下降较大,而抗生素B内毒素释放量增加,联合用药内毒素下降,但下降幅度小于溶菌酶A。
【详解】A、对照组的处理是培养细菌但不添加药物,结果说明细菌可自发地释放内毒素,A正确;
B、由表格分析可知,在两种温度下,抗生素B在杀菌的同时均可引起较多的内毒素释放到细菌细胞外,B正确;
C、据表格数据可以看出,与单独使用抗生素B相比较,溶菌酶A与其联合处理时可显著降低内毒素的释放量,C正确;
D、若因细菌感染引起高烧,单独使用抗生素B进行治疗对缓解内毒素血症的效果最差,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是一个实验题,分析表格中的数据找到自变量是“温度”和“所加物质的种类”,因变量是内毒素浓度,结合表格中的数据进行分析。
3.当细菌、病毒等进入人体时,免疫系统会调动白细胞和某些化学物质进行保护,这种反应通常被称为发炎。天然抗氧化剂多酚存在于各种果蔬、茶叶中,有助于减少体内导致炎症发生的氧化应激,从而保护人体健康。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当细菌、病毒等进入人体时,首先会破坏非特异性免疫能力
B.免疫调节过程中产生的免疫活性物质只能来自免疫细胞
C.多酚能清除体内自由基,阻断氧化反应,可以提升人体免疫力
D.炎症肿胀期进行治疗时一般不宜首选糖皮质激素进行治疗
【答案】B
【分析】人体有三道防线来抵御病原体的攻击。皮肤、黏膜是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和吞噬细胞(如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是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这两道防线人人生来就有,是机体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遗传下来的,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的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因此叫作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是机体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与病原体接触后获得的,主要针对特定的抗原起作用,因而具有特异性,叫作特异性免疫。
【详解】A、当细菌、病毒等进入人体时,首先要突破免疫系统的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也就是非特异免疫,A正确;
B、免疫活性物质包含细胞因子、抗体、溶菌酶,唾液腺细胞、泪腺细胞、造血细胞等很多细胞(包括非免疫细胞)都可以产生溶菌酶,B错误;
C、据题可知多酚是天然抗氧化剂,阻断氧化反应可以减少自由基的产生,体内自由基减少能够减缓细胞衰老,可以提升人体免疫力,C正确;
D、糖皮质激素对细胞因子等免疫活性物质均有抑制作用,炎症肿胀期进行治疗时一般不宜首选糖皮质激素进行治疗,D正确。
故选B。
4.宠物猫狗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生活中人被猫狗抓伤、咬伤的事情时有发生,这些动物若携带狂犬病病毒,则可能使人患狂犬病。狂犬病病毒是一种嗜神经病毒,它能通过神经纤维迅速侵染到中枢神经系统大量繁殖,人患病后会出现恐水、痉挛、吞咽困难等症状,最终会因呼吸肌麻痹而死亡。如图为狂犬病病毒侵入神经细胞的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病人出现呼吸困难可能与狂犬病病毒侵染小脑细胞有关
B.狂犬病病毒侵入细胞后沿着轴突逆行,与神经冲动在轴突上的传导方向相同
C.狂犬病病毒侵入神经细胞的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的结构特点
D.吞噬细胞能吞噬消灭部分病毒,此时发挥作用的是免疫系统的第二道防线
【答案】D
【分析】1、人体的三道防线
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及其附属物、分泌物;
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和吞噬细胞(如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
第三道防线: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发挥作用的主要是淋巴细胞。
【详解】A、人的呼吸中枢在脑干,所以病人出现呼吸困难可能与狂犬病病毒侵染脑干细胞有关,A错误;
B、狂犬病病毒侵入细胞后,其RNA沿着轴突逆行,与轴突上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相反,B错误;
C、狂犬病病毒以胞吞的方式入侵神经细胞,体现了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的结构特点,C错误;
D、当狂犬病病毒侵入人体后,吞噬细胞能吞噬消灭部分病毒,抵御病原体的攻击,此过程属于机体免疫系统的第二道防线,D正确。
故选D。
二.非选择题
吞噬细胞吞噬处理病原体与溶酶体有关,溶酶体是一种含有多种水解酶的细胞器,其内部的pH为5左右。
(1)吞噬细胞依赖于细胞膜上的 识别病原体。溶酶体内水解酶的单体的结构通式是 。
(2)溶酶体通过 方式把近中性的细胞质基质中的H+运输进入溶酶体内,以维持其pH,溶酶体内少量的水解酶泄漏到细胞质基质中不会引起细胞损伤,原因是 。
(3)细胞膜是吞噬细胞的系统边界,可控制物质进出细胞。如图是生物膜和人工膜(仅含双层磷脂)对多种物质的通透性比较。
①与人工膜相比,生物膜上 (填“存在”或“不存在”)协助H2O通过的物质,判断的依据是 ;
②图示结果表明,与人工膜相比,生物膜对不同物质(如K+、Na+、Cl-)的通透具有选择性,支持这一结论的证据是 。
【答案】(1) 糖蛋白(或受体)
(2) 主动运输 细胞质基质的pH为7.0,溶酶体内水解酶的最适pH为5.0左右,溶酶体中的水解酶进入细胞质基质中,由于pH升高,其活性降低
(3) 存在 生物膜运输水的速率大于人工膜 人工膜对K+、Na+、Cl-三种离子的通透性相同,且均处于较低值,而生物膜对三种离子的通透性不同,说明生物膜对物质运输具有选择透过性。(答到生物膜对K+、Na+、Cl-通透性不同即可,其他答案合理也可)
【分析】1.被动运输:简单来说就是小分子物质从高浓度运输到低浓度,是最简单的跨膜运输方式,不需能量。被动运输又分为两种方式:自由扩散:不需要载体蛋白协助,如:氧气,二氧化碳,脂肪,协助扩散:需要载体蛋白协助,如:氨基酸,核苷酸,特例主动运输:小分子物质从低浓度运输到高浓度,如:矿物质离子,葡萄糖进出除红细胞外的其他细胞需要能量和载体蛋白。3.胞吞胞吐:大分子物质的跨膜运输,需能量。
(1)
受体大多数是糖蛋白,吞噬细胞通过细胞膜上的受体识别病原体;水解酶是蛋白质,单体是氨基酸,氨基酸由一个氨基、 一个羧基、一个R基和一个H连接在同一个碳上,结构通式如下。
(2)
溶酶体内部的pH为5左右,细胞质基质中pH接近中性,因此细胞质中的H+浓度低,离子从低浓度运至高浓度方式为主动运输;细胞质基质的pH为7.0,溶酶体内水解酶的最适pH为5.0左右,溶酶体中的水解酶进入细胞质基质中,由于pH升高,其活性降低,因此溶酶体内少量的水解酶泄漏到细胞质基质中不会引起细胞损伤。
(3)
人工膜(仅含双层磷脂),结合图示可知,生物膜对水的通透性比人工膜大(生物膜运输水的速率大于人工膜),因此生物膜上有协助水通过的物质,即水既可以自由扩散也可以协助扩散进出细胞;人工膜对K+、Na+、Cl-三种离子的通透性相同,且均处于较低值,而生物膜对三种离子的通透性不同,说明生物膜对物质运输具有选择透过性。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题图获取信息的能力,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并应用相关知识结合题图信息综合解答问题的能力。
分组
温度
内毒素浓度(µg/mL)
对照组
溶菌酶A
抗生素B
溶菌酶A+抗生素B
37℃
5.4
5.1
22.4
8.2
40℃
5.0
1.5
16.8
2.3
浙科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稳态与调节第三节 人体通过特异性免疫对抗病原体精品课时作业: 这是一份浙科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稳态与调节<a href="/sw/tb_c4015792_t7/?tag_id=28" target="_blank">第三节 人体通过特异性免疫对抗病原体精品课时作业</a>,文件包含浙教版2019高二生物选择性必修143人体通过特异性免疫对抗病原体原卷版docx、浙教版2019高二生物选择性必修143人体通过特异性免疫对抗病原体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1页, 欢迎下载使用。
浙科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稳态与调节第三节 人体通过特异性免疫对抗病原体优秀当堂检测题: 这是一份浙科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稳态与调节<a href="/sw/tb_c4015792_t7/?tag_id=28" target="_blank">第三节 人体通过特异性免疫对抗病原体优秀当堂检测题</a>,文件包含浙教版2019高二生物选择性必修143人体通过特异性免疫对抗病原体原卷版docx、浙教版2019高二生物选择性必修143人体通过特异性免疫对抗病原体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1页, 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生物浙科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稳态与调节第二节 人体通过非特异性免疫对抗病原体优秀练习: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浙科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稳态与调节<a href="/sw/tb_c4015791_t7/?tag_id=28" target="_blank">第二节 人体通过非特异性免疫对抗病原体优秀练习</a>,文件包含浙教版2019高二生物选择性必修142人体通过非特异性免疫对抗病原体原卷版docx、浙教版2019高二生物选择性必修142人体通过非特异性免疫对抗病原体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0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