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3页未读,
继续阅读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鲁教版2019高一地理 必修第一册 第一单元+从宇宙看地球 知识清单
展开
这是一份鲁教版2019高一地理 必修第一册 第一单元+从宇宙看地球 知识清单,共5页。
第一单元 从宇宙看地球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宇宙宇宙1. 概念:宇宙是时间和空间的统一体,是运动、发展和变化着的物质世界。2. 范围:目前天文望远镜的探测距离约为137亿光年。天体概念:宇宙中有多种多样的物质,这些物质统称为天体。恒星和星云是最基本的天体;太阳是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主要天体类型和特征(1)恒星:炽热气体,如太阳,自身能发出光和热;(2)行星:围绕恒星运动,自身本身不发光;(3)星云:气体和尘埃,呈云雾状;(4)卫星:环绕行星运行,大小差别很大;(5)流星体:运行于行星际空间的尘粒和固体块;(6)彗星:体积大,密度很小,具有云雾状的外表;4. 天体的判别(1)位于地球大气层之外,独立存在于宇宙中;(2)宇宙间的物质,一些现象不属于天体,如极光、流星雨;(3)在一定轨道上独自运行,依附在其他天体上运行的物体不属于天体。天体系统含义: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天体系统层次 地月系 太阳系 银河系 其他行星系可观测宇宙 其他恒星系 河外星系太阳太阳系概况组成:太阳(中心天体)、八大行星及其卫星,以及小行星、彗星等位置:A 水星,B 金星,C 地球,D 火星,E 木星,F 土星.G 天王星,H 海王星,其中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分类:ABCD为类地行星,EF为巨行星,GH为远日行星。太阳辐射概念: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传递能量,称太阳辐射;太阳辐射所传递的能量,称为太阳辐射能。能量来源:核心物质在高温高压下,经核聚变反映产生巨大能量。影响因素 (1)纬度:一般纬度越低,正午太阳高度越大,太阳辐射越多;(2)昼长:一般昼长越长,日照时间越长,太阳辐射越多;(3)地势:地势越高,大气层越薄,透明度越高,获得太阳辐射越多;(4)天气:晴天大气削弱作用弱,获得太阳辐射多。4. 日地距离:太阳与地球之间的平均距离约为1.5亿千米,太阳光能到达地球的时间大约为8分钟。5. 对地球的影响:(1)为地球提供光能和热能,维持地表温度;(2)为生物繁衍、大气和水体运动等提供能量;(3)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能源。如:太阳能、煤炭和石油。(三)太阳活动 1.亮度越来越暗;2.厚度越来越厚;3.温度越来越高。 (1)太阳大气层的结构:A光球层,B色球层,C日冕层。(2)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A层的黑子,B层的耀斑,其周期约为11年,它们都是太阳活动的重要标志。C层的太阳风,是太阳抛出的高能带电粒子流。(3)对地球的影响:①扰动地球的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②扰乱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③产生“极光”现象。④太阳活动对天气、气候也会产生一定影响。三、地球(一)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1. 物理性质相近:地球与水星、金星和火星都是类地行星,在质量、体积、密度等方面相似。2. 运动特征相似:(1)近圆性:各行星绕日公转轨道均近似圆形;(2)共面性:各行星公转轨道几乎在同一平面上;(3)同向性:绕日公转方向都是自西向东。(二)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特殊的行星——唯一有生命存在的天体1. 外部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2. 内部条件:地球本身条件适中。(1)日地距离适中:接受到的太阳光热适量,地表有适宜的温度,存在液态水;(2)地球的质量适中:形成包围地球的大气层,适合生物生存的大气条件;(3)公转、自转周期适当:地表温度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幅度不太大。第二节 地球的形成与演化一、地球历史的记录地层概念:地质历史上一定地质时期形成的各种成层岩石和堆积物。特点:具有时间顺序的层状岩石,有明显的层理结构。下老上新,侵入的岩层晚于被侵入的岩层。推断地层形成时的地表环境:石灰岩形成与浅海环境,页岩形成与静水环境,玄武岩是火山活动的产物。(二)化石1. 概念:是存留在地层综的古生物遗体、遗物和遗迹。2. 意义:化石是确定所在地层的年代和古地理环境的重要依据。3. 案例:地层中含有三叶虫化石,表明地层形成于古生代,当时是海洋环境。4. 应用:根据地层中所含化石,推测地层的年代。(三)地质年代表1. 科学家根据地质年代先后顺序,把地球历史上重大地质事件编成的时间顺序表。2. 简化的地质年代表二、地球形成与演化简史地球演化过程生物演化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分布空间上,由海洋向陆地扩展;伴随着生物的衰退和灭亡,出现新生物的诞生和兴盛。海陆变迁构造运动导致了海陆的变迁、地形的变化,对气候的变化、生物的演化以及一些矿产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中生代:泛大陆的解体;晚新生代:青藏高原隆起)矿产形成:前寒武纪为铁矿成矿期;古生代后期和中生代为煤炭成矿期。第三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地球的内部圈层地震波地球内部圈层划分依据:通过对地震波传播速度的研究。界面:图中C为莫霍面,D为古登堡面。圈层:图中由内向外,E+F为地核,G为地幔,H为地壳。地球内部各圈层的主要特点归纳地球外部圈层的特点大气圈:由气体(氮气和氧气)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系统,是地球生命的保护伞。生物圈:是地球特有的圈层,也是最活跃的圈层。水圈:由地球表层各种水体组成的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地球的各个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不断进行着物质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环境。宙代纪开始年代(百万年前)主要事件显生宙新生代第四纪1.8并核实其;人类诞生新近纪5.3人类的祖先——类人猿出现古近纪65被子植物繁荣,哺乳动物目崛起中生代白垩纪99恐龙等大批生物灭绝侏罗纪199鸟类出现,恐龙繁荣;被子植物出现,裸子植物繁荣三叠纪251恐龙出现,盘古大陆形成,卵生哺乳动物出现 古生代二叠纪299地球上95%的生物灭绝,盘古大陆轮廓初现石炭纪359裸子植物出现;蕨类繁荣;成煤期;爬行动物出现泥盆纪416种子植物出现;两栖动物出现志留纪443陆生的裸蕨植物出现奥陶纪488鱼类出现;海生藻类繁盛寒武纪542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前寒武纪(寒武纪之前的时期)2300蓝藻、细菌繁盛 多细胞生物出现2500重要的铁矿成矿期4570地球形成 出现海洋圈层名称不连续界面深度地震波的速度变化特征地壳莫霍面古登堡面平均约17千米约2900千米纵波和横波速度明显加快纵波速度突然下降,横波消失1.固体外壳;2.厚度最小,其中大陆地壳较厚,大洋地壳最薄。地幔1.固态,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物质处于熔融状态;2.温度、压力、密度增大。地核外核呈液态内核呈固态
第一单元 从宇宙看地球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宇宙宇宙1. 概念:宇宙是时间和空间的统一体,是运动、发展和变化着的物质世界。2. 范围:目前天文望远镜的探测距离约为137亿光年。天体概念:宇宙中有多种多样的物质,这些物质统称为天体。恒星和星云是最基本的天体;太阳是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主要天体类型和特征(1)恒星:炽热气体,如太阳,自身能发出光和热;(2)行星:围绕恒星运动,自身本身不发光;(3)星云:气体和尘埃,呈云雾状;(4)卫星:环绕行星运行,大小差别很大;(5)流星体:运行于行星际空间的尘粒和固体块;(6)彗星:体积大,密度很小,具有云雾状的外表;4. 天体的判别(1)位于地球大气层之外,独立存在于宇宙中;(2)宇宙间的物质,一些现象不属于天体,如极光、流星雨;(3)在一定轨道上独自运行,依附在其他天体上运行的物体不属于天体。天体系统含义: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天体系统层次 地月系 太阳系 银河系 其他行星系可观测宇宙 其他恒星系 河外星系太阳太阳系概况组成:太阳(中心天体)、八大行星及其卫星,以及小行星、彗星等位置:A 水星,B 金星,C 地球,D 火星,E 木星,F 土星.G 天王星,H 海王星,其中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分类:ABCD为类地行星,EF为巨行星,GH为远日行星。太阳辐射概念: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传递能量,称太阳辐射;太阳辐射所传递的能量,称为太阳辐射能。能量来源:核心物质在高温高压下,经核聚变反映产生巨大能量。影响因素 (1)纬度:一般纬度越低,正午太阳高度越大,太阳辐射越多;(2)昼长:一般昼长越长,日照时间越长,太阳辐射越多;(3)地势:地势越高,大气层越薄,透明度越高,获得太阳辐射越多;(4)天气:晴天大气削弱作用弱,获得太阳辐射多。4. 日地距离:太阳与地球之间的平均距离约为1.5亿千米,太阳光能到达地球的时间大约为8分钟。5. 对地球的影响:(1)为地球提供光能和热能,维持地表温度;(2)为生物繁衍、大气和水体运动等提供能量;(3)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能源。如:太阳能、煤炭和石油。(三)太阳活动 1.亮度越来越暗;2.厚度越来越厚;3.温度越来越高。 (1)太阳大气层的结构:A光球层,B色球层,C日冕层。(2)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A层的黑子,B层的耀斑,其周期约为11年,它们都是太阳活动的重要标志。C层的太阳风,是太阳抛出的高能带电粒子流。(3)对地球的影响:①扰动地球的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②扰乱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③产生“极光”现象。④太阳活动对天气、气候也会产生一定影响。三、地球(一)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1. 物理性质相近:地球与水星、金星和火星都是类地行星,在质量、体积、密度等方面相似。2. 运动特征相似:(1)近圆性:各行星绕日公转轨道均近似圆形;(2)共面性:各行星公转轨道几乎在同一平面上;(3)同向性:绕日公转方向都是自西向东。(二)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特殊的行星——唯一有生命存在的天体1. 外部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2. 内部条件:地球本身条件适中。(1)日地距离适中:接受到的太阳光热适量,地表有适宜的温度,存在液态水;(2)地球的质量适中:形成包围地球的大气层,适合生物生存的大气条件;(3)公转、自转周期适当:地表温度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幅度不太大。第二节 地球的形成与演化一、地球历史的记录地层概念:地质历史上一定地质时期形成的各种成层岩石和堆积物。特点:具有时间顺序的层状岩石,有明显的层理结构。下老上新,侵入的岩层晚于被侵入的岩层。推断地层形成时的地表环境:石灰岩形成与浅海环境,页岩形成与静水环境,玄武岩是火山活动的产物。(二)化石1. 概念:是存留在地层综的古生物遗体、遗物和遗迹。2. 意义:化石是确定所在地层的年代和古地理环境的重要依据。3. 案例:地层中含有三叶虫化石,表明地层形成于古生代,当时是海洋环境。4. 应用:根据地层中所含化石,推测地层的年代。(三)地质年代表1. 科学家根据地质年代先后顺序,把地球历史上重大地质事件编成的时间顺序表。2. 简化的地质年代表二、地球形成与演化简史地球演化过程生物演化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分布空间上,由海洋向陆地扩展;伴随着生物的衰退和灭亡,出现新生物的诞生和兴盛。海陆变迁构造运动导致了海陆的变迁、地形的变化,对气候的变化、生物的演化以及一些矿产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中生代:泛大陆的解体;晚新生代:青藏高原隆起)矿产形成:前寒武纪为铁矿成矿期;古生代后期和中生代为煤炭成矿期。第三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地球的内部圈层地震波地球内部圈层划分依据:通过对地震波传播速度的研究。界面:图中C为莫霍面,D为古登堡面。圈层:图中由内向外,E+F为地核,G为地幔,H为地壳。地球内部各圈层的主要特点归纳地球外部圈层的特点大气圈:由气体(氮气和氧气)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系统,是地球生命的保护伞。生物圈:是地球特有的圈层,也是最活跃的圈层。水圈:由地球表层各种水体组成的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地球的各个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不断进行着物质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环境。宙代纪开始年代(百万年前)主要事件显生宙新生代第四纪1.8并核实其;人类诞生新近纪5.3人类的祖先——类人猿出现古近纪65被子植物繁荣,哺乳动物目崛起中生代白垩纪99恐龙等大批生物灭绝侏罗纪199鸟类出现,恐龙繁荣;被子植物出现,裸子植物繁荣三叠纪251恐龙出现,盘古大陆形成,卵生哺乳动物出现 古生代二叠纪299地球上95%的生物灭绝,盘古大陆轮廓初现石炭纪359裸子植物出现;蕨类繁荣;成煤期;爬行动物出现泥盆纪416种子植物出现;两栖动物出现志留纪443陆生的裸蕨植物出现奥陶纪488鱼类出现;海生藻类繁盛寒武纪542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前寒武纪(寒武纪之前的时期)2300蓝藻、细菌繁盛 多细胞生物出现2500重要的铁矿成矿期4570地球形成 出现海洋圈层名称不连续界面深度地震波的速度变化特征地壳莫霍面古登堡面平均约17千米约2900千米纵波和横波速度明显加快纵波速度突然下降,横波消失1.固体外壳;2.厚度最小,其中大陆地壳较厚,大洋地壳最薄。地幔1.固态,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物质处于熔融状态;2.温度、压力、密度增大。地核外核呈液态内核呈固态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