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科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三册第1章静电力与电场强度第1节静电的产生及其微观解释练习含答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6/16121999/0-1725162488942/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鲁科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三册第1章静电力与电场强度第1节静电的产生及其微观解释练习含答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6/16121999/0-1725162489061/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鲁科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三册第1章静电力与电场强度第1节静电的产生及其微观解释练习含答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6/16121999/0-1725162489095/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中物理鲁科版 (2019)必修 第三册第1节 静电的产生及其微观解释同步测试题
展开这是一份高中物理鲁科版 (2019)必修 第三册第1节 静电的产生及其微观解释同步测试题,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已知电子的电荷量为e=-1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基础过关练
题组一 静电的产生
1.(2022福建龙岩期末)将一束塑料包扎带一端打结,另一端撕成细条后,用手迅速捋细条,观察到细条散开了,如图所示。下列关于细条散开现象的分析中,正确的是( )
A.撕成细条后,由于所受重力减小,细条自然松散
B.撕成细条后,由于空气浮力作用,细条散开
C.用手迅速捋细条时,由于感应起电,细条带同种电荷,相互排斥散开
D.用手迅速捋细条时,由于摩擦起电,细条带同种电荷,相互排斥散开
2.(2023辽宁铁岭期末)在物理课堂上老师用易拉罐和气球演示静电现象,如图所示,充气后的气球在头发上摩擦后带负电,再靠近不带电的空易拉罐,在气球未接触空易拉罐的情况下,可观察到空易拉罐会朝气球方向滚动,关于这一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上述过程经历了摩擦起电、感应起电两个过程
B.空易拉罐远离气球的一侧带正电
C.空易拉罐在气球靠近后整体带正电,所以被带负电的气球吸引
D.气球对空易拉罐远、近两侧的作用力大小相等
3.如图所示,用起电机使金属球A带上正电,靠近不带电的验电器B,则( )
A.验电器金属箔片不张开,因为球A没有和B接触
B.验电器金属箔片张开,因为整个验电器都带上了正电
C.验电器金属箔片张开,因为整个验电器都带上了负电
D.验电器金属箔片张开,因为验电器下部箔片都带上了正电
4.(2023福建上杭一中开学考试)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记录了“顿牟掇芥”。顿牟即琥珀,芥指芥菜籽,统喻干草、纸等微小屑末。这个词的意思就是经过摩擦的琥珀能够吸引干草、纸等轻小的物体。下列关于这个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
A.经过摩擦的琥珀带了电
B.经过摩擦的琥珀有了磁性
C.琥珀与干草一定带异种电荷
D.琥珀与干草一定带同种电荷
题组二 电荷守恒定律
5.(2024江西赣州第四中学校考)如图所示,在用丝绸摩擦玻璃棒起电的过程中( )
A.通过摩擦创造了电荷
B.丝绸上有些正电荷转移到了玻璃棒上
C.玻璃棒上有些正电荷转移到了丝绸上
D.玻璃棒上有些电子转移到了丝绸上
6.(2024山西阶段练习)已知电子的电荷量为e=-1.60×10-19 C,A、B两个完全相同的金属小球所带电荷量分别为QA=+3.2×10-9 C、QB=+1.6×10-9 C,让两个小球接触,在接触过程中( )
A.球B向球A转移了2.5×109个电子
B.球B向球A转移了5×109个电子
C.球A向球B转移了2.5×109个电子
D.球A向球B转移了5×109个电子
能力提升练
题组一 静电的产生
1.(2024河南期中)两块带有手柄的绝缘板甲和乙上带有等量的异种电荷,现将甲、乙按下列不同操作方式伸入验电器最上边的空心球内但不与金属球接触,如图所示,操作过程中甲、乙两绝缘板不接触,要使验电器箔片出现张开、闭合、再张开的现象,相应的操作是( )
A.仅将甲或乙伸入球内
B.将甲、乙先后伸入球内
C.将甲、乙先后伸入球内,然后将甲或乙撤出
D.将甲、乙同时伸入球内,然后将甲或乙撤出
2.(2024福建厦门一中开学考试)取一对用绝缘柱支持的导体A和B,使它们彼此接触。起初它们不带电,贴在下部的两片金属箔是闭合的,如图所示。手握绝缘棒,把带正电荷的带电体C移近导体A。下列对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带电体C移近导体A时,两边的金属箔都闭合
B.保持C不动,先把导体A和B分开,然后移开C,张开的金属箔都合拢
C.保持A和B接触,C不动,若用手触碰导体A的左端,则导体A下方的金属箔合拢
D.保持A和B接触,C不动,若用手触碰导体B的右端,则导体B下方的金属箔合拢
3.橡胶板置于绝缘水平桌面上,某同学戴着绝缘手套先用毛皮摩擦橡胶板,使橡胶板带负电,然后手握绝缘手柄将铝板靠近橡胶板,铝板的下表面与橡胶板上凸起的接地铁钉接触,并在其上表面撒上细纸屑,迅速上抬铝板至某一位置后,可以看到细纸屑从铝板上飞溅出来,这就是“静电飞花”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铝板未与橡胶板接触所以始终不带电
B.纸屑是因为带正电相互排斥而不断飞散
C.铝板与铁钉接触时,电子从大地通过铁钉流向铝板
D.铝板与铁钉接触时,铝板上、下表面带等量异种电荷
题组二 电荷守恒定律
4.(2022山东济南检测)有A、B、C三个用绝缘柱支撑的相同导体球,A带正电,电荷量为q,B和C不带电。讨论用什么办法能使:
(1)B、C带等量正电荷;
(2)B、C都带负电;
(3)B、C带等量的异种电荷;
(4)B带正电,电荷量为38q。
5.(2023河北邢台二中月考)相同的两金属小球A、B带电荷量绝对值相等,相隔一定的距离,现让第三个相同的不带电金属小球C,先后与A、B接触后移开。
(1)若A、B两球带同种电荷,接触后A、B两球的电荷量绝对值之比为多大?
(2)若A、B两球带异种电荷,接触后A、B两球的电荷量绝对值之比为多大?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第1章 静电力与电场强度
第1节 静电的产生及其微观解释
基础过关练
1.D 用手迅速捋塑料细条,手与塑料细条摩擦起电,细条带同种电荷,互相排斥,所以细条散开,故A、B、C错误,D正确。
2.A 题述过程经历了摩擦起电、感应起电两个过程,根据静电感应现象原理,易拉罐靠近气球一侧带正电荷,远离气球一侧带负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故气球对空易拉罐远侧为排斥作用,对近侧为吸引作用,且对易拉罐近侧的力大于对远侧的力。故选A。
3.D 金属球A带上正电,靠近验电器B,发生静电感应,根据“近异远同”规律,可知验电器B上端的金属球带负电,金属箔片带正电,金属箔片在斥力作用下张开,即验电器金属箔片张开,是因为箔片都带上了正电。故选D。
4.A “顿牟掇芥”属于静电现象,是因为经过摩擦的琥珀带了电,B错误,A正确;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带电体都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所以干草不一定带电,C、D错误。故选A。
5.D 电荷既不能创生也不能消灭,故A错误;摩擦起电的过程,实质上是电子的转移,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可知在摩擦过程中,玻璃棒上有些电子转移到了丝绸上,玻璃棒失去了电子,丝绸得到了电子,从而玻璃棒带正电,丝绸带负电,故B、C错误,D正确。故选D。
6.B 两小球接触后,每个小球的电荷量均为Q=QA+QB2=+2.4×10-9 C,可知接触过程中球B向球A转移的电子数量为n=Q−QBe=5×109个,故选B。
能力提升练
1.C 仅将甲或乙伸入空心球内后,由于静电感应,验电器箔片会一直张开,故A不符合题意;将甲、乙先后伸入球内,验电器箔片先张开、后闭合,故B不符合题意;将甲、乙同时伸入球内,验电器箔片不动,将甲或乙撤出后箔片张开,故D不符合题意;将甲、乙先后伸入球内,验电器箔片先张开再闭合,将乙或者甲撤出后箔片又张开,故C符合题意。故选C。
2.D 把带正电荷的带电体C移近导体A时,根据静电感应的“近异远同”规律可知,A左端带负电,B右端带正电,两边的金属箔都张开,故A错误;根据上述,保持C不动,先把导体A和B分开,A、B带等量异种电荷,然后移开C,A、B中的电荷不能中和,仍然带电,张开的金属箔不会合拢,故B错误;保持A和B接触,C不动,无论用手触碰导体A的左端还是B的右端,导体B上正电荷都被中和,导体A上的负电荷依然存在,则导体B下方的金属箔合拢,导体A下方的金属箔仍然张开,故C错误,D正确。故选D。
归纳总结 感应起电的判断方法
当带电体靠近导体时,导体靠近带电体的一端与带电体带异种电荷,远离带电体的一端与带电体带同种电荷,如图甲所示。
导体接地时,该导体与地球可视为一个导体,该导体靠近带电体的一端为近端,与带电体带异种电荷,地球就成为远端,如图乙、丙所示。
3.B 橡胶板带负电,铝板靠近后,铝板的下表面带正电,上表面带负电,当下表面与接地铁钉接触后,上表面的负电荷会流到大地,只有下表面带正电;上抬铝板过程中,下表面的正电荷减少,上表面正电荷增加,纸屑与铝板带同种电荷(正电荷),相互排斥而不断飞散,B正确。
4.答案 见解析
解析 (1)B与A接触后,再与C接触。
(2)使A靠近B、C,B、C用导线接地后,断开导线。
(3)用导线将B、C连接,使A靠近B,断开导线。
(4)B与A接触后,再与C接触,此时A带q2正电,B带q4正电,让B再次与A接触分开后,B带38q正电。
5.答案 (1)2∶3 (2)2∶1
解析 (1)若A、B带同种电荷,设电荷量为Q,C与A接触后,A、C所带的电荷量均为12Q;C再与B接触后,B、C所带的电荷量均为12×12Q+Q=34Q。A、B最终的电荷量绝对值之比为12Q∶34Q=2∶3。
(2)若A、B带异种电荷,设电荷量分别为Q、-Q,A、C接触后,所带的电荷量均为12Q;C再与B接触,平分二者的总电荷量,C、B所带的电荷量均为12×12Q−Q=-14Q。A、B最终的电荷量绝对值之比为2∶1。1.D
2.A
3.D
4.A
5.D
6.B
1.C
2.D
3.B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中物理鲁科版 (2019)必修 第三册第1节 静电的产生及其微观解释精品课时作业,共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西晋的《博物志》中记载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物理鲁科版 (2019)必修 第三册第1节 静电的产生及其微观解释同步训练题,共2页。
这是一份物理必修 第三册第1章 静电力与电场强度第1节 静电的产生及其微观解释习题,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