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达州市通川区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地理试题(解析版)
展开这是一份四川省达州市通川区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地理试题(解析版),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渤海水体更新周期最长的水域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考试时间为7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横滨市位于日本关东平原南部的丘陵地带,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时期,横滨市人口激增,市区居住密度过高,大量人口涌入郊区。为缓解城市问题,横滨市开始利用其西北部约2500hm2的土地建设港北新城,该地区临近东京,保留了横滨市面积最大的乡村地带。下图示意1980~2020年横滨市市域面积与人口数量的变化。完成下面小题。
1. 横滨市人口快速向郊区迁移的时间段是( )
A. 1890~1920年B. 1920~1940年
C. 1960~1990年D. 2000~2020年
2. 港北新城地区保留了横滨市面积最大的乡村地带,主要是由于当地( )
A. 地形崎岖,交通不便B. 土壤肥沃,农业发达
C. 临近东京,人口稀少D. 距海较远,气候干旱
3. 图中体现的横滨城市发展战略表现为( )
A. 向高处发展B. 沿河流发展C. 扩张式发展D. 内聚式发展
【答案】1. C 2. A 3. D
【解析】
【1题详解】
从图中可以看出,1960~1990年横滨市人口快速增长,该时期最可能出现人口快速向郊区迁移的现象,C正确;1890~1920年、1920~1940年横滨市人口数量较少且增长缓慢,不会出现人口快速向郊区迁移的现象,A、B错误;2000~2020年横滨市人口数量较多,但增长缓慢,不会出现人口快速向郊区迁移的现象,D错误。故选C。
【2题详解】
材料中提出,横滨市位于日本关东平原南部的丘陵地带,西北部最可能因为地形崎岖,交通等基础设施不完善,保留了当时面积最大的乡村地带,A正确;丘陵地区土壤并不肥沃,B错误;临近东京,不利于乡村景观保留,C错误;日本整体气候较为湿润,D错误。故选A。
【3题详解】
从图中可以看出,横滨市域面积1940年以后变化较小,但城市人口持续增长,内聚式发展最符合该市的城市发展战略,C错误、D正确;横滨市位于丘陵地带,海拔较高处地形崎岖,交通不便,不利于城市发展,A错误;丘陵地区河流短小,航运价值小,城市一般不沿河流发展,且从图中无法得出,B错误。故选D。
【点睛】经济因素是影响人口迁移关键驱动力。人们往往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条件、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收入而选择迁移。地域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越大,人口迁移的频率就越高。例如,城市化的进程和大型建设项目的布局都会引发大规模的人口流动。此外,交通和通信的发展也为经济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提供了便利。
喜马拉雅山中段南坡尼泊尔境内某南北走向河谷季风期降水受局地环流影响明显,不同海拔地区降水日变化特征不同(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4. 与高海拔地区相比,该河谷低海拔地区季风期( )
A. 降水量日变化大B. 日降水总量小C. 日降水有两个峰值D. 白天降水较少
5. 该河谷高海拔地区15~18时降水形成的原因是( )
A. 谷底暖空气被迫抬升B. 冷暖气团相遇C. 谷风沿山坡爬升D. 空气受热抬升
6. 图示季风期降水现象最明显的季节是( )
A. 春季B. 夏季C. 秋季D. 冬季
【答案】4. A 5. C 6. B
【解析】
【4题详解】
从图中可以看出,与高海拔地区相比,该河谷低海拔地区季风期日最高降水量与最低降水量差值较大,降水量日变化大,A正确;低海拔地区日降水总量更多,B错误;低海拔地区日降水有一个峰值,夜间降水多,高海拔地区日降水有两个峰值,下午和夜间降水多,CD错误。故选A。
【5题详解】
15-18时为下午,受谷地局地环流影响,此时盛行谷风,谷风自南向北沿山坡爬升,在较高海拔处产生降水,C正确;谷底暖空气被迫抬升为山风盛行时产生的现象,一般为夜雨,与图示不符,A错误;无信息表明冷暖气团相遇,B错误;空气受热抬升为对流雨特点,一般发生在14时左右,D错误。故选C。
【6题详解】
从图中可以看出,该河谷受局地环流(山谷风)影响,日降水量较大,说明夜晚谷底暖空气湿度较大(受夏季风影响),且白天谷风势力较强(叠加夏季风),湿度较大,能在高海拔地区产生降水,该现象最明显的季节是夏季,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山谷风的成因主要为昼夜交替过程中山坡-山谷和山地-平原间的气温差。气温差带来了近地面大气的密度和气压差,气压梯度力推动气流由高压(低温)区域向低压(高温)区域运动。
渤海是我国重要的陆架浅海,水体更新周期时间较长,其水体营养盐浓度的变化与环渤海河流(主要包括黄河流系、海河流系、滦河流系和辽河流系)输入有着密切联系。近年来,黄河流系营养盐输送呈下降趋势。下图示意注入渤海的主要河流分布及渤海洋流分布。完成下面小题。
7. 渤海水体更新周期最长的水域是( )
A. 莱州湾B. 渤海湾C. 西北近岸D. 辽东湾
8. 下列流系带来的营养盐类输送到渤海湾外用时最长的是( )
A. 黄河流系B. 海河流系C. 滦河流系D. 辽河流系
9. 造成近年来黄河流系营养盐类输送呈下降趋势的原因有( )
①环境保护政策实施②城市面积扩张③气候趋于湿润④河流筑坝拦沙
A. ①②B. ①④C. ②③D. ③④
【答案】7. D 8. C 9. B
【解析】
【7题详解】
从图中可以看出,辽东湾水域最为封闭,且受辽东半岛影响,洋流较弱,水体更新周期最长,D正确;与辽东湾相比,莱州湾、渤海湾与西北近岸海域较为开阔,水体更新周期较短,ABC错误。故选D。
【8题详解】
从图中可以看出,黄河流系、海河流系与辽河流系带来营养盐类能通过洋流较快输送到渤海湾外,ABD错误;观察图中洋流运动模式可知,滦河流系入海口附近的洋流向北、向南环绕渤海流动,因此其挟带的营养盐类输送到渤海湾外的用时最长,C正确,ABD错。故选C。
【9题详解】
环境保护政策的实施、河流筑坝拦沙会导致黄河流系营养盐类输送减少,①④正确;城市面积扩张,污水排放增加,会使黄河流系营养盐类输送增多,②错误;气候趋于湿润,河流流量增加,侵蚀与搬运能力增强,会使黄河流系营养盐类输送增多,③错误。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海水中的营养物质(如氮、磷)是海洋植物生长、发育、繁殖各阶段所必需的。但是,如果水体中营养物质输入过量,营养物质就会在水体中蓄积,结果造成水体的富营养化。水体的富营养化将引起某些水生生物,特别是浮游植物(包括赤潮生物)大量繁殖,甚至引发赤潮。
西藏地处我国西南边陲,是连接东亚与南亚的重要陆路门户。下图示意西藏物流网络分布。完成下面小题。
10. 日喀则市成为西藏二级轴心城市的突出优势是( )
A. 土地面积广阔B. 边境贸易发达C. 距离拉萨较近D. 城市等级较高
11. 影响西藏物流网络分布的决定性因素是( )
A. 经济B. 气候C. 政策D. 地形
【答案】10. B 11. A
【解析】
10题详解】
从图中可以看出,日喀则市国家口岸城市分布较多,与其他城市相比,边境贸易发达,成为西藏二级轴心城市,B正确;日喀则市土地面积小于那曲市、阿里地区,A错误;山南市距离拉萨最近,C错误;日喀则市为地级市,城市等级与其他地级市相同,D错误。故选B。
【11题详解】
从图中可以看出,西藏物流网络分布以拉萨市为中心,拉萨市至日喀则市为干线通道,拉萨市与其他地级市形成支线通道,物流网络以大城市为依托呈轴状分布,决定性因素是经济,A正确;气候、地形、政策因素影响小,BCD错误。故选A。
【点睛】西藏所处地区的自然环境恶劣,生态脆弱,交通不便,科教文化落后,经济基础薄弱,这一切都严重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其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应:在今后的发展中,应首先发展科教文化事业,大力发展基础设施,改善交通,加强与我国内地的经济文化交往,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发展特色旅游,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经济,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甘肃段祁连山东段北坡山高谷深,是河西走廊多条河流的发源地,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受降水影响,常引发灾害链且灾害隐蔽性强。下图示意该区水系分布。完成下面小题。
12. 推测图中各县市受泥石流灾害影响最严重的是( )
A. 永昌县B. 武威市C. 古浪县D. 景泰县
13. 该区灾害链发展模式为( )
A. 碎屑流滑坡→高位崩塌→次生泥石流B. 高位崩塌→次生泥石流→碎屑流滑坡
C. 碎屑流滑坡→次生泥石流→高位崩塌D. 高位崩塌→碎屑流滑坡→次生泥石流
【答案】12. C 13. D
【解析】
【12题详解】
从图中各县市与河流相对位置可以看出,古浪县位于河流出山口处,河流上游地势起伏大,流速快,泥石流灾害多发,C正确;永昌县、武威市远离河流出山口,位于冲积扇边缘,受泥石流灾害影响小,A、B错误;景泰县远离河流,不受泥石流影响,D错误。故选C。
【13题详解】
材料中提出,受降水影响,常引发灾害链。海拔较高处崩塌发生后,崩落的大量岩块触发下方斜坡发生滑动,形成滑坡。崩滑体碎屑物稳定性差,在降雨的影响下,碎屑物进一步演变为泥石流,因此灾害链发展模式为:高位崩塌→碎屑流滑坡→次生泥石流,D正确,ABC错。故选D。
【点睛】地质灾害多发原因:板块交界处,地壳不稳定地区,多火山、地震;山区岩石破碎,地势起伏大,且降水集中多暴雨的地区易出现滑坡和泥石流。
光照强度指示光照的强弱。下图示意某月某日荷兰某温室大棚棚内、棚外光照强度一天内的变化,该日天气晴朗。完成下面小题。
14. 该月最可能是( )
A. 1月B. 3月C. 7月D. 9月
15. 该日与上午相比,下午光照强度( )
A. 棚内大于棚外B. 变化速率较大C. 整体水平较高D. 变化趋势相同
16. 造成该日甲、乙两曲线光照时长差异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A. 棚内温度较高B. 棚顶覆盖保温C. 棚外白昼较长D. 棚外树木遮挡
【答案】14. A 15. C 16. B
【解析】
【14题详解】
材料中提出,该地位于荷兰。从图中可以看出,棚内、棚外该日有光照强度的时间大约为16:00-8:00=8小时,昼短夜长,1月符合,A正确;3月和9月昼长大约为12小时,B、D错误;7月昼长大于12小时,C错误。故选A。
【15题详解】
从图中可以看出,与上午相比,下午光照强度整体较高,变化速率较小,B错误、C正确;棚内受温室固定不透明部分的遮阴,及透光部分的透光率等影响,光照强度小于棚外,A错误;上午光照强度随时间递增,下午光照强度随时间递减,变化趋势相反,D错误。故选C。
【16题详解】
结合上题分析可知,甲曲线为棚外光照强度变化曲线,乙曲线为棚内光照强度变化曲线,冬季荷兰地区温度较低,上午9时前、下午15时后会对大棚进行覆盖保温,因此棚内光照时间缩短,B正确;棚内温度较高不会影响光照时长,A错误;棚内外白昼时长相等,C错误;冬季荷兰地区树木落叶,对棚内遮挡作用小,D错误。故选B。
【点睛】温室大棚采用的是吸热保温原理,是通过透光覆盖材料和环境调控装备,形成局部小气候,营造有利于作物生长发育的环境,温室大棚的功能是进行高效生产,使棚内温度提高,加快植物的生长速度,并且温室大棚可以栽种反季蔬菜。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
17.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近年来,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实施了治沟造地工程——通过人工削斩山脚边坡,取土填沟,辅以修建排洪渠和边坡护理等措施,快速建造耕地。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某小流域沟壑纵横,地形坡度较大,水土流失严重。下图示意2023年8月21日~9月25日,该小流域沟道造地后,新造耕地表层土壤不同土层深度含水量随降雨量的变化。
(1)指出影响新造耕地降雨入渗补给土层深度的主要因素。
(2)描述新造耕地表层土壤含水量随降雨量的变化特点。
(3)简述该小流域治沟造地产生的环境效益。
【答案】(1)降雨量(或降雨时长、降雨强度);雨前土壤含水量。
(2)降雨后土壤含水量增加;土层越浅,土壤含水量随降雨的变化越剧烈;降雨后土壤含水量增加具有滞后性,且随着土层深度的加深,滞后时间延长。
(3)通过平整沟谷及边坡护理等措施,水土流失减轻,河流含沙量下降,土壤肥力提高;通过修建排洪渠等措施,减轻了洪涝灾害;减少陡坡开垦,提高了植被覆盖率,生物多样性增加;流域小气候趋于湿润。
【解析】
【分析】本题以黄土高原为背景,涉及土壤水分变化、黄土高原的治理措施等相关知识,考查对图表信息的阅读与获取能力,知识的调动和运用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等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土壤水分的补给主要取决于降雨量、降雨时长、降雨强度以及雨前土壤干湿状况。一定范围内,降雨量越大、降雨时间越长、降雨强度越小、雨前土壤含水量越大,降雨入渗补给的土层深度就越大。
【小问2详解】
从图中可以看出,降雨后表层土壤不同深度土层含水量都呈增加趋势,两者大致呈正相关;与较深土层相比,浅层土壤随降雨量的变化较为剧烈,对降雨更为敏感;降雨后土壤含水量增加具有滞后性,且随着土层深度的加深,滞后时间延长。
【小问3详解】
材料中提出,治沟造地工程为通过人工削斩山脚边坡,取土填沟,辅以修建排洪渠和边坡护理等措施,快速建造耕地。该小流域沟壑纵横,地形坡度较大,水土流失严重,治沟造地可以减轻水土流失现象,并带来提升土壤肥力、减轻洪涝灾害、提高生物多样性、改善小气候等环境效益。
18.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墨西哥湾海域辽阔(图甲),蕴含丰富的油气资源和风能资源。传统海洋油气平台供电主要为自发电,以油田伴生气、原油等为燃料(图乙)。近年来,美国在墨西哥湾海域积极探索海上风电与海洋油气平台融合发展。图丙示意海上风电与海洋油气平台融合发展模式,海上风电通过海底电缆为油气平台供电,多余的电力通过岸电通道外送至电网优先利用。
(1)说明海上风电替代海洋油气平台传统供电的优势。
(2)分析美国将海上风电场连接岸上电网的目的。
(3)评价墨西哥湾海上风电与海洋油气平台融合发展的自然条件。
【答案】(1)风电为清洁能源,能减少碳排放及污染物排放;风电为可再生能源,长期经济效益较高;靠近海洋油气平台,可就近供电。
(2)缓解陆上能源短缺,满足陆上用电需求;增加风能发电量,提高风能利用率;扩大海上风电市场,提高经济效益;提高清洁能源消费比重,利于能源结构转型。
(3)有利条件:海洋油气资源与风能丰富,资源重合度高;海岸线较长,海域辽阔,可利用面积大。
不利条件:受飓风等强风天气影响大。
【解析】
【分析】本题以海上风电为背景,涉及海上风电的区位因素、意义、影响等相关知识,考查对图表信息的阅读与获取能力,知识的调动和运用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等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材料中提出传统海洋油气平台供电主要为自发电,以油田伴生气、原油等为燃料,且结合图乙可知,发电站分布较为分散,导致明显的碳排放、污染物排放和效益折减。风电为清洁能源,能减少碳排放及污染物排放;风电为可再生能源,长期经济效益较高;从图中看,海上风电靠近海洋油气平台,可就近供电。
【小问2详解】
材料中提出,海上风电通过海底电缆为油气平台供电,多余的电力通过岸电通道外送至电网优先利用。将海上风电场连接岸上电网能缓解陆上能源短缺,满足陆上用电需求;调节风能发电量,提高风能利用率;扩大风电市场,提高海上风电经济效益;提高清洁能源消费比重,利于能源结构转型。
【小问3详解】
评价要从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两方面分析。从有利条件来看,海洋油气平台和海上风电均位于墨西哥湾,具有相同的地理分布,部分资源存在重叠;墨西哥湾海岸线较长,海域辽阔,可利用面积大。从不利条件来看,墨西哥湾飓风多发,强风天气会对油气平台与风电场造成不利影响。
19.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波堆藏布江发源于念青唐古拉山东段南坡,主河谷有古冰川活动遗迹。末次冰盛期,古冰川前缘移动到林琼村段河谷附近。进入冰消期后,受冰川作用影响,林琼村段河谷曾形成古湖。下图示意林琼村段河谷现代地貌分布,其中冰碛垄为冰碛物堆积成的垄岗状地貌,是古冰川前缘曾在此停留的痕迹。
(1)判断M1、M2、M3冰碛垄形成的先后顺序,并说明判断理由。
(2)简述该处湖相沉积地层的形成过程。
(3)指出古湖形成对湖泊上下游河段流水侵蚀强度变化的影响。
【答案】(1)M3先形成,M2后形成,M1最晚形成。判断理由:冰碛物堆积过程中,新的堆积物会覆盖在旧的堆积物之上,图中M2冰碛垄覆盖在M3冰碛垄之上,M1冰碛垄又覆盖在M2冰碛垄之上。
(2)冰盛期,古冰川前缘移动到该段河谷;冰消期冰川消融,高大的冰碛垄堵塞河谷;冰雪融水增多,河流发育,在冰碛垄处河流上游形成堰塞湖;河流挟带泥沙在湖底堆积,形成湖相沉积地层。
(3)湖泊上游河段流水侵蚀强度减弱;湖泊下游河段流水侵蚀强度增强。
【解析】
【分析】本题以冰川地貌为背景,涉及冰川地貌,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与解读地理信息,调动与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述地理原理的能力,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材料中提出,冰碛垄为冰碛物堆积成垄岗状地貌,是古冰川前缘曾在此停留的痕迹。从图中可以看出,M2冰碛垄覆盖在M3冰碛垄之上,M1冰碛垄又覆盖在M2冰碛垄之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冰碛物堆积过程中,新的堆积物会覆盖在旧的堆积物之上,因此M3冰碛垄先形成,M2冰碛垄后形成,M1冰碛垄最晚形成。
【小问2详解】
材料中提出,末次冰盛期,古冰川前缘移动到林琼村段河谷附近。进入冰消期,受冰川作用影响,林琼村段河谷曾形成古湖。因此古湖的形成与冰消期冰川融化形成冰碛垄,冰碛垄阻塞河道,形成堰塞湖。古湖形成后,接受流水堆积,形成湖相沉积地层。
【小问3详解】
堰塞湖形成,导致湖泊上游河流水位升高,落差减小,流速减慢,流水侵蚀强度减弱;湖泊下游落差增大,加之泥沙主要在湖底堆积,下游河流含沙量减小,流水侵蚀强度增强。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河南省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地理试题(解析版),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安徽省A10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地理试题(解析版),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安徽省A10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地理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安徽省A10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地理试题原卷版docx、安徽省A10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1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