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2022-2024)高考地理真题分类汇编(全国通用)专题03 地球上的大气(解析版)
展开考点01 大气的受热过程
(2024·安徽·高考真题)如图为我国某地面观测站(47°06'N,87°58'E),海拔561m)某月1日前后连续4天太阳辐射、地面反射太阳辐射、地面长波辐射和大气逆辐射的通量逐小时观测结果。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甲、乙、丙三条曲线依次表示( )
A.地面长波辐射、地面反射太阳辐射、大气逆辐射
B.地面长波辐射、大气逆辐射、地面反射太阳辐射
C.大气逆辐射、地面反射太阳辐射、地面长波辐射
D.大气逆辐射、地面长波辐射、地面反射太阳辐射
2.观测期间该地( )
①第1天晴朗无云 ②第2天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量最大
③第3天比第4天大气透明度低 ④可能经历了降水过程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3.该时段可能为( )
A.4月1日前后B.6月1日前后C.10月1日前后D.11月1日前后
【答案】1.B 2.D 3.B
【解析】1.结合所学知识,阅读图文材料可知,该地面观测站所示经纬度显示为我国新疆地区,图中显示太阳辐射在四天中白天出现,夜晚几乎为0,而地面反射太阳辐射需要太阳辐射,夜晚也不会出现,因此图中丙为地面反射太阳辐射,故AC错误;大气逆辐射是大气通过吸收地面辐射增温后辐射的,地面长波辐射≈大气逆辐射+射向宇宙空间的地面辐射,推测大气逆辐射小于地面长波辐射,从图中可以看出,甲大于乙,因此甲为地面长波辐射,乙为大气逆辐射,B正确,C错误。答案选择B。
2.结合所学知识,阅读图文材料和上题结论可知,图中显示期间,第一天出现大气逆辐射,因此有云层出现,不是晴朗无云,故①错误;第2天是四天中太阳辐射最弱的一天,因此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量小,故②错误;第3天太阳辐射小于第4天,说明第3天云层较厚,大气削弱作用强,大气透明度低,而第4天太阳辐射强烈,说明云层薄,大气透明度高,故③正确;四天中,第2、3两天太阳能辐射弱,说明大气削弱作用强,云层较厚,可能为阴雨天气,因此可能经历降水过程,故④正确。正确的有③和④,答案选择D。
3.结合第二小题结论,四天内趋于可能经历降雨过程,该区域为我国新疆地区,降水集中在5-6月,主要是5月气温回升快,冰雪融化,蒸发量大,阴雨天气较多,因此可能出现在6月1日前后,故B正确;4月气温尚未回升,阴雨天气可能性较小,故A错误;冬半年新疆地区气温低,且太阳辐射弱,故CD错误。答案选择B。
【点睛】太阳向宇宙发射的电磁波和粒子流,其能量主要集中在短于4μm波长范围内的辐射就叫太阳辐射。大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的同时,又以辐射的方式向外放射能量,大气这种向外放射能量的方式,称为大气辐射.由于大气本身的温度也低,放射的辐射能的波长较长,故也称为大气长波辐射。地球表面在吸收太阳辐射的同时,又将其中的大部分能量以辐射的方式传送给大气,地表面这种以其本身的热量日夜不停地向外放射辐射的方式,称为地面辐射。
(2024·浙江·高考真题)南美洲赤道附近的钦博拉索峰海拔6310米。1802年该峰植被分布上限是4600米,2012年上升到5185米。研究表明植被上限上升段的土壤温度有所升高。完成下面小题。
4.从受热过程看,引起植被上限上升段土壤温度升高的主要原因是( )
A.地面辐射减少B.大气辐射减少
C.太阳辐射增加D.地面吸收增加
5.植被上限上升后,该山地垂直带谱中( )
A.雪线海拔高度下降B.上限植被是高山草甸
C.自然带的数量减少D.森林带向高海拔扩展
【答案】4.D 5.D
【解析】4.地面吸收的辐射量增多,增温幅度加大,导致土壤温度上升,D正确;地面吸收增加,土壤温度升高,地面辐射增多,大气辐射也增多,AB错误;太阳辐射量没有明显变化,C错误。故选D。
5.随着热量条件改善,植被上限上升后,雪线海拔高度上升,A错误;植被分布上限上升到5185米,但该山峰海拔为6310米,因此上限植被不是高山草甸,海拔更高处还有高寒荒漠和冰川积雪,自然带的数量并没有减少,BC错误;由于土壤温度有所升高,植被上限上升后,森林带也向高海拔扩展,D正确。
【点睛】垂直带谱是指山地自下而上按一定顺序排列形成的垂直自然带系列。垂直带谱的结构类型主要取决于山地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山体本身的特点(相对高度与绝对高度、坡向、山脉排列形式等)。
(2023·全国·高考真题)位于日本海附近的珲春与内陆的辽源各日最高气温时刻(北京时间)的月均值不同(如表)。规定各日最高气温时刻与月均值相差超过1小时为偏离。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珲春7月各日最高气温时刻均值滞后当地正午约( )
A.1小时40分钟B.2小时00分钟C.2小时40分钟D.3小时20分钟
7.珲春的最高气温时刻月均值滞后当地正午的时间长于辽源,原因是珲春( )
A.降水多B.受海洋影响强C.风力强D.受山地影响强
8.辽源冬季偏离天数少,说明辽源冬季多( )
A.雨雪天气B.温带气旋C.晴朗天气D.冷锋过境
【答案】6.D 7.B 8.C
【解析】6.根据珲春的经度可知,当地时间比北京时间早约40分钟,当地正午时,北京时间约为11时20分。7月该地各日最高气温时刻均值约为14时40分,滞后当地正午约3小时20分钟,故D正确,排除ABC;故选D。
7.本题考查海陆位置及热力性质对气温的影响,与珲春相比,辽源更靠近内陆,海陆位置不同,受海洋影响的程度不同;水体比热容大,升温较慢,珲春受海洋影响较强,最高气温出现的时间晚于辽源,B正确,D错误;最高气温时刻月均值滞后与该地降水、风力关系不大,排除AC选项。故选B。
8.本题考查影响气温的因素,辽源冬季各日最高气温时刻与月均值偏离较少,说明此时段大气较稳定,多晴天,故C正确;受雨雪天气、温带气旋、冷锋过境影响下,天气变化较大,气温不稳定,偏离的天数较多,排除A、B、D选项。故选C。
【点睛】影响气温的因素有很多,如太阳辐射、下垫面性质、地形、天气等。晴天时,太阳辐射最强在正午12点,地面温度最高在中午后13点,气温最高值在午后14时左右,阴雨天气时,偏离会较大。
(2023·浙江·高考真题)当空气经过较暖的下垫面时,底部的大气增温形成比周边温度高的“热泡”,并不断向上运动,这是一切对流现象的基础。“热泡”超过凝结高度就会形成云层,海面上的云层在夜间常常会发生强烈对流,形成雷雨天气。下图为甲地下垫面附近“热泡”上升运动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9.若甲地上空1000米以下受到相同气压系统控制,则符合图示“热泡”运动的等压线分布是( )
A.B.C.D.
10.造成夜间海面上云强烈对流的原因有( )
①云底接受海面辐射,降温慢②云顶长波辐射,冷却剧烈③云底向下垫面辐射,降温慢④云顶水汽蒸发,冷却剧烈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答案】9.D 10.A
【解析】9.1000米之下有两个热泡,相同气压系统控制说明甲地的风向既要满足热泡1时的西北风,又要满足热泡②的偏西风,根据图示的等压线数值大小关系,A图中的甲地气压梯度力方向是由东北指向西南,结合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右偏应形成偏东风,既不是西北风也不是偏西风,A错误;B图中甲地的气压梯度力方向由南指向北,结合南半球地转偏向力左偏应形成偏东风,B错误;C图中甲地气压梯度力方向由东南指向西北,结合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右偏形成偏南风,而在热泡1时风向需要是西北风,C错误;D图中甲地气压梯度力方向由西北指向东南,热泡1时,结合南半球地转偏向力左偏和摩擦力的影响应是西北风(偏西风),在热泡2时远离地面摩擦力较小的情况下,结合南半球地转偏向力左偏应形成西南风,西南风属于偏西风,符合题意,D正确。故选D。
10.大气的主要热量来源是地面辐射,云层底部更接近地面辐射,受海面辐射的影响,降温慢,①正确;云顶远离地面,大气的长波辐射散热快,冷却剧烈,②正确;云底向下垫面辐射说明下垫面气温低,对流运动微弱,不符合题意,③错误;云顶海拔高,气温低,水汽不易蒸发,④错误。①②正确,故选A。
【点睛】近地面风向在由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地面摩擦力等的共同作用下,在地面摩擦力增大而其他力大小变化相对不明显的情况下,平衡时的风向与等压线有一定夹角。但是如果越到高空,近地面摩擦力就可以忽略不记,平衡时的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2022·湖南·高考真题)根据关键区域(虚线框内)风场辐合情况,冬季强华南准静止锋可分为三类。下图示意三类冬季强华南准静止锋及其850百帕等压面上≥4m/s的风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与北风辐合型相比,南风辐合型关键区域降水更多。下列解释合理的是( )
A.雨区范围更大B.冷空气势力更强
C.水汽量更充足D.地形阻挡更明显
12.受南北风辐合型冬季强华南准静止锋的影响,广东省北部地区( )
A.低温雨雪频发B.土壤侵蚀加剧C.河流入汛提前D.昼夜温差增大
【答案】11.C 12.B
【解析】11.读图可知,北风辐合型气流来自陆地,而南风辐合型气流主要来自海洋,因此气流带来的水汽差异明显,后者带来的水汽更充足,因此关键区域降水更多,C符合题意;降雨量是在一定时间内降落在地面上的某一 点或某一单位面积上的水层深度,与雨区范围大小无关,排除A;图中可以看出,与北风辐合型相比,南风辐合型在关键区域以偏南风为主,冷空气势力并不强,排除B;当地地形并不会有短时间的变化,因此排除D。故选C。
12.受南北风辐合型冬季强华南准静止锋的影响,广东省北部地区会出现降雨天气,雨水到达地表形成地表径流,地表径流对土壤具有明显侵蚀作用,因此土壤侵蚀加剧,B符合题意;图中显示,该类型锋面在广东北部以偏南风为主,相对比较温暖,因此当地出现低温雨雪的频率并不高,排除A;当地河流一般在春末夏初入汛,而此类锋面出现在冬季,降水强度和持续时期有限,因此使河流入汛提前的可能性不大,排除C;受锋面影响,广东省北部地区会出现阴雨天气,云层加厚,大气的削弱和保温作用增强,因此昼夜温差会减小,排除D。故选B。
【点睛】华南准静止锋主要活动于南岭山脉或南海地区,一年四季都可见到,但多出现于冬、春两季和秋末。冬季降水不强,春夏季可发生暴雨,持续数天,甚至10天以上。华南准静止锋的位置,随季节不同而有所变化。冬半年,锋面北侧冷高压势力强大,锋区位置偏南;夏半年,锋面南侧副热带高压势力强大,使锋区位置偏北。
(2022·浙江·高考真题)大气散射辐射的强弱和太阳高度、大气透明度有关。下图为我国某城市大气散射辐射日变化图。完成下面小题。
13.有关该城市大气散射辐射强弱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夏季大于冬季②郊区大于城区③冬季大于夏季④城区大于郊区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14.下列现象与大气散射作用密切相关的是( )
①晴天天空多呈蔚蓝色②朝霞和晚霞往往呈红色③深秋晴天夜里多霜冻④雪后天晴阳光特别耀眼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答案】13.B 14.A
【分析】13.据材料可知,大气散射辐射的强弱和太阳高度、大气透明度有关。又据图可知,北京时间12-14时,正午太阳高度角大,大气散射辐射强,说明大气散射辐射与正午太阳高度正相关,故大气散射辐射夏季大于冬季,①正确,③错误;又据图可知,阴天云层厚,大气透明度低,大气散射辐射强,说明大气散射辐射与大气透明度反相关,城区比郊区污染较严重,大气透明度低,大气散射辐射城区大于郊区,故②错误,④正确。综合起来①④正确,故A、C、D错误,B正确;故选B。
14.在太阳辐射的可见光中,波长较短的蓝色光最容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①正确;日出和日落的时候,太阳光要穿过较厚的大气层才能到达地面,波长较短的蓝光、青光、紫光大部分已被上层大气散射掉了,到达近地面大气时主要只有波长较长的红光、橙光、黄光了,故朝霞和晚霞往往呈红色,②正确;秋冬季节出现霜冻,与晴朗的夜晚云量少、大气逆辐射弱有关,与大气散射无关,③错误;雪后天晴阳光特别耀眼是因为云层少,大气透明度高,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散射、吸收作用少,不只是散射作用,④错误。综合起来,①②正确,B、C、D错误,A正确;故选A。
【点睛】秋冬季节气温较低,晴朗的夜晚,云量少,大气逆辐射弱,保温作用弱,降温明显,当温度低到0°C以下时,就会出现霜冻。
考点02 大气运动
(2024·湖南·高考真题)2019年9月17—18日西藏林芝地区出现了两次强降雨。研究表明,深入谷地的季风为该地降雨提供了充足的水汽,山谷风影响了降雨的时空变化,使降雨呈现明显的时段特征。如图示意两次强降雨时距地面10米处的风向与风速。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第一次和第二次强降雨可能出现的时段分别为( )
A.17日00:00—01:00 18日12:00—13:00B.17日07:00—08:00 18日12:00—13:00
C.17日22:00—23:00 18日01:00—02:00D.17日13:00—14:00 18日00:00—01:00
2.两次强降雨时谷地风速差异显著,主要原因是( )
A.地形阻挡B.东南风影响C.气温变化D.摩擦力作用
【答案】1.D 2.B
【解析】1.结合所学知识,阅读图文材料可知,西藏林芝发生第一次强降雨时段,该区域主要是季风的影响,距地面十米处的近地面风向由山谷吹向山顶,属于谷风,根据热力循环的原理,应该属于白天时间,故AC错误;右图中显示第二天强降雨,近地面风向发生了变化,风向主要由山峰吹向山谷,根据热力环流属于山风,应发生在晚上,故B错误,D正确。答案选择D。
2.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显示该区域谷地主要受季风影响,且左图中显示受东南风影响导致风速较快,右图中显示第二天风速减弱,没有受到东南风的影响,因此两次强降雨时谷地风速差异主要是受东南风的影响,故B正确;左图和右图中显示的同一区域,风速在河谷区域有较大差异,因此主要不是受地形阻挡和摩擦力作用,故AD错误;西藏地区海拔高,气温较低,位于河谷地区温差更小,因此主要不是受到气温变化影响,故C 错误。答案选择B。
【点睛】热力环流--山谷风:1.白天的谷风:白天山坡坡面获得的太阳辐射量多,升温快,气流沿山坡爬升形成谷风。(垂直方向)白天,相对同海拔的坡面,山谷气温低,气流下沉,补偿谷底沿坡面上升的气流。2.夜晚的山风:夜晚山坡散热快,气温低,气流沿山坡下沉,形成山风。(垂直方向)夜晚,相对同海拔的坡面。山谷散热慢,气温高,气流上升,补偿坡面下沉空气。
(2024·广东·高考真题)下图为珠穆朗玛峰南坡某冰川区暖季上、下气流运动状况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若暖季上、下行气流常在图中P地附近交汇,则该地( )
A.大气下沉气流增强B.冰面的流水作用减弱
C.局地降水概率增加D.下行风焚风效应减弱
4.近30年来,该地区暖季午间下行气流势力呈现增强趋势,由此可引起P地附近( )
A.年均气温趋于降低B.冰川消融加快
C.年降水量趋于增加D.湖泊效应增强
【答案】3.C 4.A
【解析】3.由材料“若暖季上、下行气流常在图中P地附近交汇”可知,暖季时高海拔地区的冷空气吹向下方,与低海拔地区暖湿气流在图中P地附近交汇,冷暖气流交汇,暖气流上升,气流在上升过程中,海拔升高,气温降低,水汽易凝结形成降水,致使局地降水概率增加,C正确;由题干关键词“若暖季”可知,暖季时气温相对较高,大气下沉气流减弱,上升气流增强,A错误;该地位于珠穆朗玛峰南坡,是阳坡,暖季时气温较高,冰川融化导致冰面的流水作用增强,B错误;下行风指空气从上向下流动,焚风效应是气流在背风坡下沉过程中温度升高,湿度降低形成的干热风,综上,下行风会导致焚风效应增强,D错误。故选C。
4.由题干“近30年来,该地区暖季午间下行气流势力呈现增强趋势”可知,更强的下降风将高海拔地区的冷空气吹向下方,由此可能引起P地附近年均气温趋于降低,这种区域降温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冰川的融化,导致冰川消融减慢,A正确,B错误;更强的下降风也降低了区域风辐合的高度,从而减少了P地附近的降水量,导致P地附近年降水量趋于减少,C错误;湖泊效应指水库(人造湖泊)对气候的作用,由于水体巨大的热容量和水分供应,可使水库附近的平均气温升高,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变小,更强的下降风引起的区域降温会导致湖泊效应减弱,D错误。故选A。
【点睛】冰川风也称冰河风,是一种下降风,是指在冰川地区沿着高山冰川表面向下吹的风。风速每秒可达3米到10米(7级风左右)。由于冰川表面气温与周围同高度气温相比要低得多,近冰川面的空气冷缩,冷而重的空气团沿着冰雪表面向下坡方向流动,冰缘地区(冰川外围地区)较暖的空气被迫抬升,形成了由冰川表面向冰缘地带吹送的冰川风。我国青藏高原、天山、祁连山都有冰川风,其中珠峰北坡冰川风很强势,给登山造成很大威胁。
(2024·湖北·高考真题)科研小组利用多套测风系统,观测记录了敦煌绿洲边缘某年沙漠风和绿洲风的风速、风向与频次,并对表层沙粒采样分析。结果发现,当地冬季白天以沙漠风为主,晚上沙漠风和绿洲风频次相当;自沙漠向绿洲方向风速呈减小趋势,绿洲风风速衰减幅度比沙漠风小。如图示意采样点及其沙粒分选系数。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沿采样点1至9方向,沙粒( )
A.分选性由好变差B.平均粒径由细到粗
C.分选性由差变好D.平均粒径由粗到细
6.关于当地冬季昼夜主要风向成因的说法,合理的是( )
A.冬季白天,绿洲“冷岛效应”显著B.冬季白天,绿洲“热岛效应”显著
C.冬季夜晚,绿洲“冷岛效应”显著D.冬季夜晚,绿洲“热岛效应”显著
7.绿洲风对当地绿洲生态环境改善明显,是因为绿洲风有利于( )
A.降低绿洲居住区噪音污染B.给绿洲地区带来丰富的降水
C.沙物质从绿洲运移回沙漠D.增加绿洲地区阳光照射强度
【答案】5.D 6.B 7.C
【解析】5.由材料可知,分选系数数值越小,表示分选性越好,图中可知沿采样点1至9方向,沙粒分选系数先变大后变小,说明分选性先变差再变好,即分选性由好变差再变好,AC错误;由材料可知,自沙漠向绿洲方向风速呈减小趋势,可推测自沙漠向绿洲方向风力搬运作用减弱,沙粒平均粒径减小,即沿采样点1至9方向,沙粒平均粒径由粗到细,D正确,C错误。故选D。
6.由材料可知,当地冬季白天以沙漠风为主,说明沙漠气压高于绿洲,说明沙漠温度低于绿洲,可推测白天绿洲“热岛效应”显著,气压低,B正确;若白天绿洲“冷岛效应”显著,则白天绿洲气压高,应以绿洲风为主,A错误;由材料可知,冬季晚上绿洲风和沙漠风频次相当,说明冬季夜晚有时吹绿洲风,有时吹沙漠风,若绿洲“冷岛效应”显著,则以绿洲风为主,若绿洲“热岛效应”显著,则以沙漠风为主,CD错误。故选B。
7.绿洲风从绿洲吹向沙漠,由材料可知,绿洲风风速衰减幅度比沙漠风小,故可推测,绿洲风搬运沙物质向绿洲外输送,将部分沙物质运移回沙漠,从而改善绿洲的生态环境,C正确;绿洲风对噪音和光照影响不大,且噪音和光照也不是绿洲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AD错误;绿洲风会将绿洲的水汽向外输送,不能给绿洲地区带来降水,B错误。故选C。
【点睛】冷岛效应指指某一区域温度低于其周围区域及该区域所在地的平均温度的现象,主要指地球上干旱地区的绿洲、湖泊,在夏季其昼夜气温比附近沙漠、戈壁低,温差最高可达30℃左右的现象,因此也称“绿洲冷岛效应”。
(2024·甘肃·高考真题)2024年4月中旬,常年炎热干燥的波斯湾附近出现多个雷暴雨团,形成暴雨带,迪拜24小时内降水量超过160毫米,约为多年平均降水量的2倍。此类极端天气过程的形成与中纬度西风带的南移波动有关。下图示意暴雨时该区域500百帕高度气压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图中甲处500百帕高度的风向为( )
A.西北风B.东南风C.东北风D.西南风
9.本次暴雨过程中冷空气强烈下沉会导致迪拜( )
A.气温上升B.气压降低C.雨量剧增D.风速突变
10.相同天气现象易发生于( )
A.4月 美国东南部B.10月 南非西北部
C.10月 阿根廷西部D.4月 意大利北部
【答案】8.A 9.D 10.B
【分析】本题组以波斯湾附近极端降雨事件为背景材料创设情境,涉及等压线的判读、常见天气系统与天气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突出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核心素养。
8.根据甲处500百帕高度气压分布,气压较低,应位于高空,甲处等压线呈西北—东南走向,偏北部气压低,南部气压高。按风向的画法,气流由高压指向低压,在北半球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向右偏转,与等压线平行,为西北风。A正确,BCD错误。故选A。
9.本次暴雨过程中,冷空气强烈下沉会导致迪拜带来气温下降和气压上升,但对于雨量影响不大,雨量取决于暖湿气团的水汽含量,ABC错误;随着冷空气强烈下沉,该地气温、气压突变,风速突变,D正确。故选D。
10.根据材料可知,此次极端天气过程的形成与中纬度西风带的南移波动有关,四月受西风带的异常波动影响,据图可知一股强烈的低压深槽横扫中东地区,并伴随着冷空气的南下和暖湿气流的北上,从而导致冷暖气团的碰撞,引发强对流和降水的,引发极端天气。相同天气现象的发生往往与相似的气候条件和季节特征相关。波斯湾附近为热带沙漠气候,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常年炎热干燥,四月受西风带的异常南移波动影响,引发强对流和降水,造成极端降水。南非西北部位于热带沙漠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的过渡地带,纬度位置与图示区域相近;材料中的时间为4月份为该地区的春季,而南非10月同样处于春季,若南半球西风带异常北移波动,则该地区也可能受西风带的异常波动影响形成雷暴雨团的极端降水现象,因此与波斯湾附近大规模雷暴雨团相似。B正确。美国东南部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根据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分析可知,4月易受到大西洋暖湿气流的影响,容易出现对流天气形成雷暴雨团,一般不会受到西风带异常波动的影响。A错误。阿根廷西部位于安第斯山脉的东麓,地处西风带的背风坡,为温带大陆气候,一般不会受到西风带异常波动的影响,C错误。意大利北部纬度较高,4月依然受西风带控制,受西风带的异常波动影响几率不大。D错误。故选B。
【点睛】相同天气现象的发生往往与相似的气候条件相关,寻找具有相似的气候条件时还要结合该地季节特征进行分析。
(2024·福建·高考真题)研究人员在海南岛东侧大陆架水下38米处放置了传感器,检测底层海水温度与海平面变化,记录了由7月1日至7月31日的数据,不考虑天文潮汐。据此完成下面小题。(开头高的为海水温度,低的为海平面高度,作图趋势更为准确)
11.7月10日至7月13日时,海南岛东部海域的风向为( )
A.东北风B.东南风 C.西北风D.西南风
12.7月18日至7月20日时,海南岛东部海域( )
A.气压增大B.海水流动减缓C.风力加强D.蒸发减弱
【答案】11.B 12.C
【解析】11.由图可知,7月10日至7月13日,表层海水水面升高,底层水温也在升高,说明是由于表层温暖海水堆积下沉所致,说明此时吹向岸风,风从东侧吹来,带来较多表层海水,CD错误;此时为夏季,主要盛行偏南风,因此风向应该为东南风,B正确,A错误。故选B。
12.由图可知,7月18日至7月20日时,表层海水气温升高,导致底层水温升高,海洋表面气压降低,A错误;海平面迅速上升,表明海水流动增强,C错误;海平面回升速度快,说明风力加强,C正确;底层水温回升是由于表层海水温度升高所致,蒸发增强,D错误。故选C。
【点睛】影响风力大小的因素:水平气压梯度力、两地的温差、距风源地的远近、地形地势、植被覆盖率、地表的粗糙程度。
(2023·重庆·高考真题)台风的移动方向和速度受大尺度天气系统的气流影响。 下图示意某台风移动过程中的海平面气压分布。在甲地,该台风移动减缓,停留时间长达4天, 期间表层海水温度下降,台风强度减弱。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导致台风在甲地移动减缓的原因是甲地( )
A.地面摩擦力增大B.高空西风带强度减弱
C.下垫面水汽减少D.东西两侧的气流方向相反
14.该台风在甲地停留期间,表层海水温度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
A.寒流经过B.海水蒸发C.强风扰动D.云层遮挡
【答案】13.D 14.C
【解析】13.根据图中经纬网进行定位可知,甲地位于海洋,地面摩擦力小,下垫面水汽充足,AC错误;图中信息无法体现高空西风带强度减弱,B错误;甲地所处区域等压线向高值方向弯曲,为低压槽,东西两侧的气流往低压槽方向汇聚,两侧风向相反,导致台风在甲地移动减缓,D正确。故选D。
14.甲地为日本暖流流经区,A错误;海水蒸发会吸收大气的热量,因此海水蒸发不是导致海水温度下降的主要原因,B错误;该台风在甲地停留期间受强风扰动,热量容易扩散,导致海水温度降低,C正确;云层遮挡主要影响海水的昼夜温差,使海水白天温度更低,夜间温度更高,D错误。故选C。
【点睛】从低压中心往外延伸的区域为低压槽,低压槽处气压较两侧低,气流汇聚。
(2023·湖北·高考真题)图示意我国四个国家气象观测站测得的2018~2022年地面站点各月平均气压状况。完成下面小题。
15.甲、乙、丙、丁四个站点分别位于( )
A.海口、武汉、乌鲁木齐、拉萨B.武汉、海口、拉萨、乌鲁木齐
C.乌鲁木齐、武汉、拉萨、海口D.武汉、乌鲁木齐、海口、拉萨
16.丙地气压夏季高于冬季的主要原因是( )
①夏季热,气流辐合②夏季热,气流辐散③冬季冷,气流辐合④冬季冷,气流辐散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17.影响四地气压年变化差异的主要因素有( )
①地理纬度②天气状况③海拔高度④海陆性质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答案】16.B 17.B 18.C
【解析】16.四地中,丙的气压值最低,从选项来看,位于青藏高原的拉萨海拔最高,气压值最低,排除AD;1月,乌鲁木齐虽然临近蒙古-西伯利亚高压,但由于海拔高度远大于武汉和海口,因此乌鲁木齐的气压低于武汉、海口,由此判断,B符合题意,排除C。故选B。
197.从上题可知,丙地应为拉萨,夏季高原强太阳辐射炙烤大地进而向上加热大气,在近地面表现为辐合风场,四周空气向此处聚合,然后在这里上升到高空,在高空(对流层上部)则形成青藏高压,①正确,②错误;冬季近地面气温低,近地面气流辐散,高空形成低压,③错误,④正确。①④正确,故选B。
18.武汉气压总体比海口高,是受纬度影响,①正确;丙地位于青藏高原,气压值最低,③正确;海南纬度低,距离海洋更近,气压值更小,乌鲁木齐与之对应,受海陆性质影响较为明显,④正确;四地气压变化受天气影响较小,排除②。①③④正确,故选C。
【点睛】一般情况下,海拔越高,气压越低;下沉运动气压升高,上升运动气压降低;近地面,气温越高,气压越低。
(2022·辽宁·高考真题)为保障2022北京冬奥会顺利进行,气象部门提前在云顶和古杨树赛场建立自动观测气象站。左图示意云顶赛场甲、乙气象站和古杨树赛场丙、丁气象站的位置。右图为各气象站2019年1-3月平均气温的日变化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9.据图可知( )
A.白天古杨树赛场比云顶赛场最高气温低B.傍晚云顶赛场比古杨树赛场降温速率快
C.夜间气温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降低D.古杨树赛场比云顶赛场昼夜温差大
20.丙气象站夜间气温低是由于( )
A.冷空气聚集多B.水汽蒸发强C.海平面气压低D.降水量较大
21.古杨树赛场夜间气温的垂直变化多出现在天气图中的( )
A.等压线稀疏区B.气旋大风区C.等压线低值中心D.气旋降水区
【答案】19.D 20.A 21.A
【解析】19.根据图示信息可知,白天位于古杨树赛场丙、丁气象站的最高气温高于云顶赛场甲、乙气象站,A错误;傍晚古杨树赛场丙、丁气象站降温速率快于云顶赛场甲、乙气象站,B错误;根据图示信息可知,丁地海拔高于丙地,其夜间气温高于丙地,C错误;古杨树赛场丙、丁气象站的昼夜温差大于云顶赛场甲、乙气象站,D正确。所以选D。
20.根据图示信息可知,丙地海拔较低,为山谷地形,夜间盛行山风,冷空气顺山坡下沉聚集,导致下部气温低,上部气温高,因此丙地气温较低,A正确;该地气温较低,水汽蒸发较弱,B错误;海平面气压对于丙地夜间气温影响较小,C错误;该地为温带季风气候,冬季降水量较小,D错误。所以选A。
21.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古杨树赛场丙气象站气温低于丁气象站,说明近地面气温较低,随着海拔高度的上升,气温升高,对流运动较弱,大气性质稳定。等压线稀疏区大气性质稳定,以晴朗天气为主,可以出现此种现象,A正确;气旋大风区、等压线低值区、气旋降水区,都是低压中心,近地面为热源,大气运动剧烈,不符合该地在垂直方向上的气温变化,BCD错误。所以选A。
【点睛】影响气温的因素:1、纬度(决定因素):影响太阳高度、昼长、太阳辐射量、气温日较差,年较差(低纬度地区气温日、年较差小于高纬度地区);2、地形(高度、地势):阴坡、阳坡,不同海拔高度的山地、平原、谷地、盆地(如:谷地盆地地形热量不易散失,高大地形对冬季风阻挡,同纬度山地比平原日较差、年较差小等);3、海陆位置:海洋性强弱引起气温年较差变化;4、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5、天气状况(云雨多的地方气温日、年较差小于云雨少的地方);6、下垫面:地面反射率(冰雪反射率大,气温低);绿地气温日、年较差小于裸地;7、人类活动:热岛效应、温室效应等。
(2022·全国·高考真题)我国一海滨城市背靠丘陵,某日海陆风明显。下图示意当日该市不同高度的风随时间的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2.当日在观测场释放一只氦气球,观测它在1千米高度以下先向北漂,然后逐渐转向西南。释放气球的时间可能为( )
A.1时B.7时C.13时D.19时
23.据图推测,陆地大致位于海洋的( )
A.东北方B.东南方C.西南方D.西北方
24.当日该市所处的气压场的特点是( )
A.北高南低,梯度大B.北高南低,梯度小C.南高北低,梯度大D.南高北低,梯度小
【答案】22.C 23.D 24.B
【解析】22.氦气的密度小于空气的密度,故释放气球后气球在垂直方向上会上漂,在水平方向上会受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的影响,先向北漂,故当时风向为偏南风,受偏南风的影响飘向北,随着海拔的上升,再转向西南,故随后应受东北风的影响飘向西南,由图可知,13时该地近地面吹偏南风,随着海拔的上升吹东北风。故C正确,1时、 7时、 19时和该风向不对应,故ABD错误,故答案选C。
23.由热力环流的原理可知,在沿海地区,白天吹海风,夜间吹陆风。海陆风的形成主要是受下垫面性质影响,故图中高度较低的风向代表海陆风。15时风速最大,代表了海风较明显,为东南风,可推测陆地总体在海洋的西北方向。故D正确,ABC错误。故答案选D。
24.材料中显示该地某日海陆风明显,说明当日该市所处的气压梯度较弱,如果气压梯度较强,则当地盛行风强于海陆风,则海陆风不明显,海拔越高受地面的海陆热力性质影响越小,受当地一般的盛行风影响大,由图知在高空500m处偏北风实力强,故当地气压场为北高南低。故B正确,ACD错误。故答案选B。
(2022·浙江·高考真题)下图为北半球某地某季节平均纬向风速随高度分布图,甲、乙、丙为该地三个不同高程面,完成下面小题。
25.能正确反映上图平均纬向风速随高度分布的地点位于( )
A.春季的低纬度B.夏季的中纬度C.秋季的中纬度D.冬季的高纬度
26.最接近该地甲、乙、丙三个高程面上风向、风速的是( )
A. B. C. D.
【答案】25.B 26.C
【解析】25.由图可知,自近地面到高空,纬向风速先变大,到对流层顶后达到最大,然后风速再变小,之后随高度增加,风速再变大,且风向有明显变化。对流层厚度在低纬度地区最大,约为17-18千米,由第1题图可知,春季的低纬度(0-30°),风速为0处与上图不符且20千米以下随海拔增加,风速先变大后变小,与上图不符,A错误;夏季的中纬度(30-60°),随海拔升高,风速先变大,再变小,等于0后,风速为负值,表示改变了风向,与上图相符,B正确;秋季的中纬度和冬季的高纬度,随海拔升高,风速的数值一直为正值,与上图不符,CD错误。故选B。
26.由题干图可知,由甲到乙到丙,风速在减小,但风向变化不明显,A图中丙为北风,D图中丙为南风,均没有明显的纬向风,B图中三地风向向左偏转,与北半球的位置不符,ABD错误;C图中三地风向差异小,为西南风,最接近题干中图的情况,C正确。故选C。
【点睛】对流层厚度随纬度和季节而发生变化。低纬度地区对流层厚度约为17-18千米,夏季大于冬季。
(2022·浙江·高考真题)下图为某地近地面等压线图,图中箭头表示甲地风向及受力情况。完成下面小题。
27.表示摩擦力的箭头是( )
A.aB.bC.cD.d
28.乙天气系统的气流运动方向是( )
①顺时针②逆时针③上升④下沉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答案】27.D 28.A
【分析】27.根据图示信息可知,a垂直于等压线切线,应为水平气压梯度力;b与水平气压梯度力相差约30°,由高压指向低压,为风向;c垂直于风向,应为地转偏向力;d与风向相反,应为摩擦力。表示摩擦力的箭头是d,D正确,ABC错误。所以选D。
28.根据上题分析可知,a为水平气压梯度力,乙为低压中心,垂直方向上为上升气流,③正确,④错误;根据上题分析可知,c为地转偏向力,向左偏,则该地位于南半球,乙水平方向气流为顺时针辐合,①正确,②错误。所以选A。
【点睛】气旋在垂直方向上为上升气流;水平方向上,北半球为逆时针辐合,南半球为顺时针辐合。
29.(2023·山东·高考真题)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为研究某地焚风的发展变化,研究人员在该地设A、B两处气象观测点进行观测(图左)。图右为某年1月28日在A观测点获取的气象数据。另据B观测点数据显示,当日地方时14:00左右该处出现一个锋面,停留了一段时间后,15:30左右开始移动。
(1)指出A观测点,焚风出现的时间(地方时)。
(2)分析AB段地形对焚风发展变化的影响。
(3)解释B处锋面形成的原因并指出15:30后锋面的移动方向。
【答案】(1)7-8时
(2)偏北方向的气流翻越北部山地后,在下沉过程中形成干热的焚风;经过AB河谷,狭管效应使风速增大;达到下游地区,地形开阔,风速减小。
(3)湖泊地区上空在午后形成相对冷湿的气团,干热的焚风气团到达湖泊附近,与冷湿的气团相遇,形成锋面。15:30后锋面的移动方向是偏北方向。
【分析】本题以某地焚风的发展变化为材料,设置3道小题,涉及焚风的特点及发展变化、锋面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
【详解】(1)焚风应越过山脉沿山坡下沉,即从山顶吹向山麓(高海拔向低海拔),同时受下沉增温影响,湿度下降,温度上升。因此据左图可知,A观测点弱出现焚风,则由山顶吹向A处所在的山麓,应为偏北风。据右图可知,该日7-8时A观测点风向由弱南风转为强北风,且伴有升温、减湿过程,应为焚风出现的时间。
(2)AB为南北走向山谷,地势北高南低焚风应为偏北风,偏北方向的气流翻越北部山地后,在下沉过程中形成干热的焚风。据左图分析,AB处山谷狭窄,具有"狭管效应",坡度较陡,风速较快。B处位于山谷出口,山谷变宽,坡度较缓,风速较小。
(3)锋面的本质是物理性质(冷暖、干湿)不同的气团相遇形成的过渡带(或交界面)其移动方向与势力较强的气团移动方向一致,据图分析,受焚风影响,锋面北侧为暖干气团,受湖泊影响,锋面南侧上空在午后形成冷湿气团,7:00-15:30焚风影响AB段,增温减湿,15:30后焚风减弱,并被南风取代,南侧冷气团推动锋面北上。
30(2022·全国·高考真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02年4~10月,澳大利亚大部分地区气候严重异常。同年10月22~23日,一场沙尘量创纪录的沙尘暴袭击了澳大利亚部分地区。下图示意澳大利亚及周边区域当地时间10月23日4时的海平面气压分布。
(1)推测当年4~10月澳大利亚气候异常的表现,并分析其在沙尘暴形成中的作用。
(2)在图示甲乙丙丁四地区中,指出10月23日4时正在经历沙尘暴的地区并说明判断依据。
(3)指出经历此次沙尘暴的地区10月22~23日风向、气温的变化。
(4)对于“人类是否应干预沙尘暴”这一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答案】(1)表现:降水少,气候异常干旱。
作用:干旱导致沙化土地和荒漠化土地增多,易形成沙尘源,为沙尘暴提供物质基础;前期干旱少雨,使春季气温回升快,利于产生大风或强风的天气,为沙尘暴提供动力条件。
(2)丙; 丙位于高压中心及沙漠东侧,以偏西风为,且风力较大,沙尘主要吹向丙地。
(3)风向变化:从偏北风转为西南风;气温变化:气温降低,温差变小。
(4)观点:干预沙尘暴;理由:沙尘暴是自然灾害,在一定范围内,可对沙尘暴进行干预,控制沙尘暴发生的频次和强度,减轻对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言之有理即可)
观点:不应干预沙尘暴;理由:沙尘暴是自然现象,是地球自然生态系统的一部分,也是自然物质循环中的重要环节。干预沙尘暴会引起自然系统的连锁反应,甚至引发其他生态灾难。(言之有理即可)
【分析】本题以澳大利亚及周边区域海平面气压分布图为背景,以澳大利亚历史上经历的一场严重沙尘暴事件为情境,涉及了沙尘暴形成条件、有关天气系统、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等内容,强调了对基础知识的扎实掌握与灵活运用,突出了对学生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等核心素养的考查。
【详解】(1)材料中提及2002年4月到10月,澳大利亚大部分气候严重异常。由于该时段当地主要属于冬、春季节,受副高或信风控制,澳大利亚这段时间处于旱季,其主要表现可能为降水偏少,会导致澳大利亚大部分地区出现异常干旱的情况。
作用:2002年澳大利亚大部分地区出现异常干旱现象,加剧了澳大利亚中西部地区沙化土地和荒漠化土地增多,为沙尘暴和沙尘天气的发生,提供物质基础。前期干旱少雨,春季天气变暖,气温回升,为沙尘暴形成的特殊的天气背景,不稳定的热力条件是利于风力加大、强对流发展,从而夹带更多的沙尘,并卷扬得更高,为沙尘暴提供动力条件。
(2)从图中可以看到甲地受高气压控制,乙地位于高压中心附近,两地均以晴朗天气为主,且等压线较为稀疏,风力较小;丁地距离沙漠较远,且丁地西侧有高大山脉阻挡,很难发生沙尘天气;丙地等压线较为密集,风力较大,同时丙地西部为沙漠,靠近沙源地,同时丙地为偏西风,便于把西部沙漠地区的沙尘带至此处,利于沙尘运动。
(3)此次沙尘暴受锋面影响较为显著,受锋面西部高压的影响,图中槽线不断由西向东移动。从图中可以看到丙地位于锋后,锋前为偏北风,来自低纬,属于暖性气流,锋后为西南风,来自高纬,属于冷性气流。故沙尘暴所经过的地区,其风向由偏北风转为西南风,同时也是冷气团取代暖气团的过程,伴随着气温下降;由于大气中尘埃较多,致使白天削弱作用增强,气温较低,夜间保温作用增强,使得全天温差变小。
(4)观点:人类应干预沙尘暴;理由:毕竟沙尘暴是自然灾害。沙尘暴致使能见度下降,且大量的尘埃降落在农业农作物上,导致农业减产,影响农业生产,同时受沙尘暴影响,大气能见度降低,影响交通,沙尘增多导致环境污染加重,干扰正常人类生活。通过对沙源地地区的环境改良,可以有效的减少沙尘暴的发生。 通过对沙化土地进行治理,可以大幅度降低沙尘暴暴发的频度和强度,进而能够有效的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生态环境毕竟是人类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基础。
观点:不应干预沙尘暴;理由:沙尘暴作为一种自然现象,是地球自然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和其他许多自然现象相互关联、互为因果。假如我们消灭了沙尘暴及其源头的沙漠干旱地区,也就消灭了地球上的多种自然生态,灭绝了适应干旱气候的一切物种,并会引起全球所有自然系统的更加可怕的反馈和报复,甚至引发我们难以想象的灾难。
31.(2022·山东·高考真题)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冬半年,美洲中部地区频繁受冷空气影响。下图示意2000年1月一次冷空气南下过程中,美洲中部附近海洋表层风场和海平面气温分布。甲处南北两侧的气压梯度较大。
(1)下图示意M点所在水平面上的等压线分布及空气质点的瞬时受力平衡情况。在图中用→画出M点风向 ,并指出山脉的阻挡对冷空气运动的影响 。
(2)在冷空气频繁南下的影响下,N海域表层水温较低、海产丰富。分析其原因。
【答案】(1)
冷空气受山脉阻挡,在迎风坡一侧减速、堆积,气流转向、绕行。
(2)南下的冷空气在较大的气压梯度和狭管效应的共同影响下,快速穿过峡谷,并在下坡过程中不断加速,近地面的风速较大;由于峡谷地势较低,冷空气过峡谷后在下沉过程中自身的增温幅度较小(焚风效应弱),且较大的风速使冷空气在到达N海域之前与下垫面的热量交换较少,增温幅度小,冷气团保持较低温度;冷气团与海水的热力交换使N海域表层水温降低;强离岸风使N海域底部冷海水上泛,表层海水温度降低;上泛的冷海水将下层的营养盐类带到表层,有利于浮游生物大量繁殖,饵料充足,使N海域海产丰富。
【分析】本题以美洲中部地区海洋表层风场和海平面气温分布图为材料,涉及风力受力分析、风力影响因素、海水表层水温影响因素、渔场的影响因素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综合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点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地理学科综合素养能力,形成独立运用图表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
【详解】(1)根据风的受力情况可知,近地面风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及摩擦力影响,水平气压梯度力应与等压线垂直,即图中的F1;该地为北半球,近地面风向向右侧偏转,而风向应与地转偏向力垂直,应与摩擦力方向相反;图中F3应为摩擦力,F2应为地转偏向力,故风向应与F3方向相反,与F2保持垂直。高大的山脉可以有效的阻挡冷空气的运动,使得其风力明显减弱,同时受山脉阻挡的影响,冷空气在迎风坡一侧减速、堆积,气流转向、绕行。
(2)水温较低:南下的冷空气在较大的气压梯度和狭管效应的共同影响下,快速穿过峡谷,并在下坡过程中不断加速,近地面的风速较大;由于峡谷地势较低,冷空气过峡谷后在下沉过程中自身的增温幅度较小,且较大的风速使冷空气在到达N海域之前与下垫面的热量交换较少,增温幅度小,冷气团保持较低温度,受冷空气频繁南下的影响,冷气团与海水的热力交换影响显著,使其表层海水水温降低。海产丰富:该地处于东北信风带位置,东北信风向西推动,受离岸风影响,该地海岸附近形成上升补偿流,底层海水上泛,上泛的冷海水将下层的营养盐类带到表层,有利于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可为鱼类提供大量的饵料,使N海域海产丰富。
考点03 气压带、风带
(2024·北京·高考真题)如图示意下加利福尼亚半岛和尤卡坦半岛的位置。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尤卡坦半岛西侧海域存在污染现象是由于( )
A.陆地河流众多,注入海域物质浓度高B.受东南信风影响,大气颗粒物数量多
C.天然井数量多,风化溶解物注入海湾D.海湾较为封闭,海洋污染物不易扩散
2.与尤卡坦半岛相比,下加利福尼亚半岛( )
A.以热带气候为主,年降水量大B.地势起伏大,铁路里程短
C.沿岸受暖流的影响,海雾频发D.海岸线长,遍布深水良港
【答案】1.D 2.B
【解析】1.读图可知,尤卡坦半岛北侧有大量岩溶天然井分布,岩溶天然井应多受流水作用侵蚀,不会有过多风化溶解物。C错误;图中尤卡坦半岛西侧河流分布少,A错误;该地盛行东北信风,B错误;尤卡坦半岛西侧海湾为墨西哥湾,该海湾深入内陆较封闭,与外界海水交换程度低,海洋污染物难以扩散,D正确。故选D。
2.由所学知识分析可知,下加利福尼亚半岛以热带沙漠气候为主,年降水量小,A错误;根据地形图可知,下加利福尼亚半岛地势起伏更大,铁路里程短,B正确;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下加利福尼亚半岛西侧有加利福尼亚寒流流经,C错误;虽然下加利福尼亚半岛海岸线长,但西岸水深较浅,东岸面临太平洋,许多沿岸没有良好的避风港,因此当地并不遍布深水良港,加上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港口分布数量较少,D错误。故选B。
【点睛】尤卡坦半岛东靠加勒比海,西临墨西哥湾、坎佩切湾,东北隔尤卡坦海峡与古巴相望,面积达19.76万平方公里。这一地带有着众多玛雅文化的遗迹,玛雅文化是考古学的概念,遗址主要分布在今天的墨西哥和危地马拉。
(2023·重庆·高考真题)美国夏威夷地区瓦胡岛(21°30'N,157°50'W)大范围连续性降水少,但受岛屿内高大山地影响,夏季阵性降水多。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瓦胡岛阵性降水多发期间,控制该岛的大气环流是( )
A.热带气旋B.西南季风C.盛行西风D.东北信风
4.瓦胡岛山体高大是由于( )
A.生物风化较弱B.降水侵蚀强烈C.海水侵蚀较弱D.内力作用剧烈
【答案】3.D 4.D
【解析】3.结合材料可知,瓦胡岛阵性降水多发期间为夏季。瓦胡岛位于21°30′N,夏季气压带和风带位置偏北,该处位于东北信风带控制区,东北信风从海洋携带水汽在该岛屿受到地形的阻挡抬升形成降水,D正确;该地基本不受西南季风和盛行西风的影响,BC错误;结合材料“受岛屿内高大山地影响,夏季阵性降水多”可知该岛降水为地形雨,不属于气旋雨,A错误。故选D。
4.瓦胡岛山体高大是由于受板块运动影响,内力作用强烈形成的,而外力作用(如生物风化较弱、降水侵蚀强烈、海水侵蚀较弱)均不是其山体高大的原因,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随着直射点位置的移动而移动,总体而言,北半球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2023·江苏·高考真题)西风漂流绕过南美大陆南端后部分向北形成北上寒流,与巴西暖流交汇后东流。下图为“1993-2016年西南大西洋海区36°S和41°S附近两个截面逐月洋流流量及变化趋势图”(数值表示流量大小;正负表示流向,北向为正,南向为负)。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从总体上看,1993—2016年西南大西洋海区( )
A.北上寒流和巴西暖流都增强B.北上寒流和巴西暖流都减弱
C.北上寒流增强,巴西暖流减弱D.北上寒流减弱,巴西暖流增强
6.与该海区洋流强弱变化趋势直接相关的是( )
A.极地东风带向南极方向收缩B.盛行西风带向南极方向移动
C.极地东风带向低纬方向扩张D.盛行西风带向低纬方向移动
7.下图中反映北上寒流和巴西暖流交汇处纬度位置年内变化的曲线是( )
A.①B.②C.③D.④
【答案】5.D 6.B 7.C
【解析】5.材料信息表明,正负代表流向,据图可知,36°S图中为负,为南向,表示此处为巴西暖流,同理判断,41°S处为北上寒流。数值代表流量大小,1993—2016年西南大西洋41°S海区为正值,且变化趋势变小,说明北上寒流减弱,左图中1993—2016年变化趋势线数值变大,说明变化趋势是变大, 则36°S的巴西暖流增强。D正确,排除ABC。故选D。
6.根据上题分析可知,1993—2016年西南大西洋海区北上寒流减弱、巴西暖流增强,说明盛行西风向高纬(南极)方向移动,B正确;极地东风纬度位置较高,不会影响该海域,AC错误;盛行西风带向低纬方向移动会导致北上寒流增强、巴西暖流减弱,D错误。所以选B。
7.北半球夏半年,气压带风带北移,导致北上寒流和巴西暖流交汇处纬度位置偏北;北半球冬半年气压带风带南移,导致北上寒流和巴西暖流交汇处纬度位置偏南,③曲线符合,C正确,①②④曲线不符合,ABD错误。所以选C。
【点睛】影响洋流的主要因素:风、海陆分布、地转偏向力、海水密度等。其中,风是形成洋流最主要的动力。
(2022·江苏·高考真题)2022年3月25—30日,北美部分地区受到冷空气影响,出现降温。下图为“冷空气影响期间降温范围及31日地面天气形势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影响图中降温区分布特点的因素是( )
A.海陆位置B.地形格局C.植被覆盖D.洋流性质
9.因受暖锋影响,31日最可能的降水区域是( )
A.甲B.乙C.丙D.丁
10.造成此次降温的天气系统,31日已移向( )
A.太平洋B.大西洋C.北冰洋D.墨西哥湾
【答案】8.B 9.D 10.B
【解析】8.阅读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美大陆地形西侧是世界最长的山系北段落基山脉,图示区域中东侧是美国的阿巴拉契亚山脉,中间是广阔的中央大平原,材料显示该时段北美受冷空气的影响,出现图示降温的区域为中央大平原区域,因此主要受到地形格局的影响,导致降温区分布状况,故B正确;海陆位置影响,应该是沿海和内陆的差异,一般呈现递增或递减,但图示区域不是,故A错误;北美大陆中,美国的中部和东部植被覆盖率都较高,故C错误;洋流性质影响海洋沿岸地区,但是图示区域降温不是沿海,故D错误。答案选择B。
9.观察图中信息可知,图中出现锋面气旋,北半球气旋呈逆时针辐合运动,在低压中心西侧槽线上,受来自北面冷空气的影响,甲、乙、丙三附近均形成冷锋,ABC与题意不符;丁处位于低压中心东侧槽线附近,南面暖气团主动向北面冷气团推进形成暖锋,暖锋是锋前降雨,丁位于锋前,若是水汽足够,最有可能发生降水,D正确。故答案选择D。
10.受高空引导气流的影响,在反气旋与锋面气旋活动频繁的中纬度地区,反气旋和锋面天气系统常表现为自西向东的移动趋势(由于大陆冬季冷高压的存在,反气旋常自西北向东南移动),因此造成3月25—30日降温的天气系统,由北美大陆北部向位于东南的大西洋移动。故选B。
【点睛】冷锋过境特点:冷锋过境前:由单一暖气团控制,气温较高、天气晴朗、气压较低;过境时:大风、降温、阴雨(降水集中在锋后,锋前也有);冷锋过境后:由冷气团控制,气温低,气压高,天气逐渐转晴。
(2022·广东·高考真题)某研究统计了50°N以北地区1979-2016年发生的所有气旋,并将中心气压值最低的前5%的气旋定义为超强气旋。下图示意该地区1979--2016年超强气旋总频数空间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影响图中北大西洋地区超强气旋生成的气压带、风带主要是( )
①副极地低气压带②副热带高气压带③极地东风带④盛行西风带⑤东北信风带
A.①③④B.①③⑤C.②③④D.②④⑤
12.冬季甲区域的超强气旋比乙区域多发,从洋流的影响考虑,是因为甲区域( )
A.寒流的范围更广B.离岸流规模更大C.暖流的势力更强D.沿岸上升流更盛
【答案】11.A 12.C
【解析】11.从图中超强气旋总频率空间分布图中可以看到,在北大西洋中超强气旋频率最高的位置出现在60°N—70°N之间。副极地低气压带位于60°N到北极圈附近,与超强气旋频率最高的位置接近,①正确。副热带高气压带位于回归线与30度附近,并不在超强气旋频率最高的位置附近,②错误。极地东风带与盛行西风带分别位于副极地低气压带两侧,与超强气旋频率最高的位置较为接近,③④正确。东北信风带位于北半球低纬度地区,位置差异明显,⑤错误。①③④正确,故选A。
12.甲区域与乙区域均位于北半球中高纬地区,此处的洋流,甲为北大西洋暖流,乙为北太平洋暖流。二者皆为暖流与寒流并无关联,A选项错误。北大西洋暖流与北太平洋暖流,从成因来看均属风海流,受盛行西风带影响显著,与离岸流、上升补偿流并无关联,B、D选项错误。墨西哥湾圆弧状的陆地轮廓对于墨西哥湾暖流的阻挡较小,墨西哥湾暖流顺着北美大陆南侧往东流动,直接进入广阔的大西洋海域,墨西哥湾暖流推动加上盛行西风的推动作用,一定程度上甲区域暖流更强,C选项正确。故选C。
【点睛】洋流是全球海洋表层海水的大规模运动,其流动的方向通常十分稳定,洋流的形成因素中,最重要的是盛行风,主要是低纬信风带和中纬西风带,在盛行风的长期吹拂下,海水就会稳定的超风向吹拂的方向运动,从而形成“风海流”。由盛行风形成的风海流,规模十分巨大,蕴含着巨大的能量,此外,海陆轮廓对于洋流的强弱会产生重要的影响。比如,位于南半球40°至60°的西风漂流带,由于没有陆地阻挡,使得洋流可以360°环绕地球,形成环状的西风漂流带。
(2022·重庆·高考真题)桥楼殿坐落在太行山东部一处坚硬的石英岩悬崖之间,因其建在一座石拱桥上而得名。古人在修建桥楼殿时,就地取材,在适当季节,将大量枯枝、禾草与水冻结成结实的、顶部为拱形的支柱,在拱形支柱上用条石架设拱桥,然后在拱桥上建设了这座巧夺天工的宏伟楼殿。下图为桥楼殿景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该处搭建拱形支柱最适宜的季节是( )
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
14.崖壁对石拱桥长期保存有重要作用,是因为该处( )
A.坡面水流缓B.岩石抗蚀力强
C.昼夜温差小D.植被覆盖高
【答案】13.D 14.B
【解析】12.结合材料“将大量枯枝、禾草与水冻结成结实的、顶部为拱形的支柱”搭建时对低温的要求较高,华北地区冬季气温低,满足其要求,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4.结合材料“一处坚硬的石英岩悬崖之间”可知,桥两端支撑处得益于岩石的强度使得桥体始终保持稳定,岩石抗蚀力强起到重要作用,B正确;崖壁坡度大,水流急,A错误;从图中可以看出,崖壁植被覆盖率低,岩石裸露,昼夜温差大,CD错误。故选B。
【点睛】石英岩主要矿物为石英,可含有云母类矿物及赤铁矿、针铁矿等。石英岩是一种主要由石英组成的变质岩(石英含量大于85%),是石英砂岩及硅质岩经变质作用形成。一般是由石英砂岩或其他硅质岩石经过区域变质作用,重结晶而形成的。也可能是在岩浆附近的硅质岩石经过热接触变质作用而形成石英岩。
(2022·河北·高考真题)横断山区位于我国地势一、二级阶梯交界地带,地形复杂,气候和地表水资源地域差异显著。下图示意该区域中三个典型地区的位置及多年平均径流深分布(径流深是指某一时段内的径流总量平铺在其集水区上的水层深度,反映地表水资源量丰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Ⅰ、Ⅱ、Ⅲ区年均降水量( )
A.I>Ⅱ>ⅢB.Ⅱ>I>>ⅢC.Ⅲ>Ⅱ>ID.Ⅱ>Ⅲ>I
16.相较于I、Ⅱ区,Ⅲ区径流深较小的主要原因是( )
A.集水面积大、植被截留强B.集水面积小、蒸散发较强
C.地表渗漏多、蒸散发较强D.地表渗漏多、植被截留强
【答案】15.D 16.C
【解析】15.读图可知,云南省位于我国西南地区,受西南季风影响显著,Ⅱ地区位于西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量最大,Ⅲ地区位于河谷地区,受西南季风影响,降水量较大,I地区位于金沙江流域,距西南季风远,且位于背风坡,降水最少,故Ⅰ、Ⅱ、Ⅲ区年均降水量由多到少是Ⅱ>Ⅲ>I,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6.据材料“径流深是指某一时段内的径流总量平铺在其集水区上的水层深度,反映地表水资源量丰缺”,相较于I、Ⅱ区,Ⅲ区径流深较小的主要原因是断裂构造发育,地表渗漏多,海拔低,气温高,蒸散发较强,C正确;根据径流深的定义,集水面积对径流深的影响较小,Ⅲ区地表水资源相对较少,说明植被截留作用并不比其他两个区域强,ABD错误。故选C。
【点睛】云南气候基本属于亚热带高原季风型,立体气候特点显著,类型众多、年温差小、日温差大、干湿季节分明、气温随地势高低垂直变化异常明显。
(2022·全国·高考真题)蒙古族将靠近山林的优质草原称为杭盖草原。杭盖草原地形和缓,多由缓丘和河谷组成。缓丘上牧草葱郁,河谷中的牧草更加繁茂。通常鼠类打洞、啃食等对草原多有破坏,而杭盖草原的河谷中鼠害却很轻。杭盖草原是古时游牧民族最喜爱的牧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7.杭盖草原附近山地对古时游牧民族越冬的重要性在于( )
A.提供水源B.挡风保暖
C.食物丰富D.围猎场所大
18.相对于周边坡度较大的草原,杭盖草原的缓丘牧草生长更好,是因为缓丘上( )
A.降水较多B.蒸发较弱
C.温度较高D.径流较少
19.杭盖草原的河谷鼠害很轻,是因为河谷( )
A.缺乏鼠类食物B.冷空气易集聚
C.地下水位高D.鼠类天敌多
【答案】17.B 18.D 19.C
【解析】17.据材料可知,杭盖草原为蒙古族的牧场,纬度较高,距离冬季风源地近,冬季受西北季风的影响强烈,气候寒冷。选择有山地的地区南坡即阳坡越冬,相比北坡而言,一方面日照时间较长,光热条件较好,另一方面,位于西北季风的背风坡,受冬季风影响较小,较温暖,B正确。山地的水源、食物相比浅丘和河谷没有优势,AC错误。游牧民族以放牧为生,猎人以狩猎为生,故围猎场所与游牧民族选择山地越冬关系不大,D错误。故选B。
18.杭盖草原位于我国西北地区,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较少,A错误。温度与坡向和海拔有关,与坡度无关;蒸发与温度和坡向有关,小尺度范围内影响很小,BC错误。缓丘草原相对于周边坡度较大的草原,径流速度较慢,有利于下渗,地表径流更少,土壤水分条件较好,牧草生长更好,D正确。故选D。
19.据材料可知,鼠类通过打洞、啃食等,对草原多有破坏,打洞为其提供栖息和生活的场所,在河谷地区,地下水位较高,打洞常常被地下水淹没,导致无法栖息,所以鼠类往往远离河谷地区生活繁衍,故导致杭盖草原的河谷鼠害很轻,C正确。河谷中的牧草更加繁茂,鼠类食物丰富,A错误。河谷位于缓坡之间,冷空气集聚作用不明显,B错误。河谷与缓坡空间距离并不远,天敌数量差异不大,D错误。故选C。
【点睛】“杭盖”是森林边缘的优质牧场。有河流从密林深山中发源,滋养山下的草地,山林、河流与草原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这就是牧民眼里天堂般的杭盖。在蒙古高原连同周边的广阔地区,有几个较大的杭盖,比如蒙古国东部的肯特山、西部的杭爱山周边,蒙古国、俄罗斯与中国新疆交界处的阿尔泰山地区,还有我国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的大兴安岭附近。
20.(2024·上海·高考真题)变暖中的格陵兰
材料一 格陵兰岛为世界第一大岛屿,80%的面积被冰盖覆盖。冰盖是面积超过五万平方千米的冰川体,通常为穹形,冰盖会缓慢移动。冰盖对全球气候、大气环流、海平面产生重大影响。近年来,格陵兰岛冰川加速融化,引起了全球各地的注意。
材料二 图1、图2
(1)格陵兰岛南部主要盛行 风(填风向),北部主要盛行 气流(选填:上升/下沉),因此格陵兰岛南部降水量大于北部。
(2)关于格陵兰岛冰盖融化速度区域差异的描述,正确的是(不定项选择)( )
A.边缘融化比中心快B.中心融化比边缘快
C.南部融化比北部快D.北部融化比南部快
(3)对格陵兰岛冰盖进行监测,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可以(不定项选择)( )
A.冰盖的移动速度B.冰盖的海拔高度
C.海岸线的变化D.冰盖消融量
(4)下左图为上海(31°N)夏至日的太阳视运动图,据此在下右图绘制该日格陵兰岛卡纳克(78°N)小镇的太阳视运动轨迹。
(5)格陵兰岛西部城镇明显多于东部,简述城镇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的原因。
(6)格陵兰岛冰盖有约10万年的历史,格陵兰岛的一家公司将格陵兰岛上的冰卖往远在几千公里外的迪拜特许餐厅用来制作鸡尾酒,遭到了人们的反对。从生态和资源的角度解释人们反对的原因。
【答案】(1) 西南 下沉
(2)AC
(3)ABC
(4)具体要求(如下图):子夜日落、日出时太阳高度∠1≈11°,正午太阳高度∠2≈35°;太阳视运动方向的箭头(顺时针向)正确。
(5)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西部沿海地区地势相对较平坦;沿岸有暖流经过,气候相比东海岸暖湿;近海海域封冻期短,通航时间较长; 距经济发达的北美东部(或:加拿大/北美)近,利于发展海洋渔业、海洋运输、对外贸易,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大,经济相对发达,因此人口、城镇较多。
(6)(从对格陵兰岛不利影响的角度)在格陵兰岛开采冰块,不仅消耗能源、排放废气、固体废弃物,而且导致冰川面积迅速减少,直接破坏当地动物栖息地,影响生物多样性,给当地带来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从海洋运输过程中产生的不利影响角度)格陵兰岛与迪拜相距遥远,海洋运输时间长,运输和保存冰块,需要消耗大量化石燃料,浪费冰块资源、能源;在海运过程中各类废弃物的排放,可能带来海洋污染,加剧海洋生态破坏。
(从对迪拜的不利影响角度)格陵兰岛冰块古老,里面可能含有未知病毒,冰块在迪拜地区融化食用,激活病毒,可能会加剧传染病流行,引发生态灾难,威胁人类健康。
【分析】本题以格陵兰岛冰川变化为材料,设置6道小题,涉及气压带风带、地理信息系统、太阳视运动、村落影响因素、自然环境整体性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点、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相关地理知识的能力。
【详解】(1)图1显示南部位于60°-70°,夏半年气压带风带北移,该区域受北半球西风带控制,该风带风向为西南风,从海洋暖流上带来较多的降水;冬半年受副极地低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降水较多。北部纬度高,受极地高压带控制,加上又受寒流影响,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少。
(2)图1显示格陵兰岛中部地区海拔比边缘高,年均温相对低,冰盖融化速度慢,故A正确,B错误;格陵兰岛位于北半球,南部跨纬度较大,南部纬度低,获得太阳辐射相对较多,年均温相对较高,冰盖融化速度较快,故C正确,D错误。故选AC。
(3)全球导航卫星系统是指利用人造地球卫星技术,实时提供全天候、全球性的位置、速度和时间等信息服务的系统。目前该系统已深入应用到日常生活、社会经济、军事行动和科学研究等诸多领域。其中,该系统直接提供某地的经度、纬度、海拔高度信息,对格陵兰岛冰盖进行监测人员,可以运用该系统,直接获得冰盖的海拔高度,故B正确;对比分析冰盖同一观测地点、海岸同一观测地点在不同年份的经度、纬度数据,可以精确计算出冰盖的移动速度、海岸线的变化速度和方向,故A、C正确。某区域的冰川消融量,是以体积或水深表示的冰川消融数量,由冰川的面积、温度和临界温度共同决定的。因此,冰盖消融量是无法通过GNSS监测获得数据的,故D不正确。故选ABC。
(4)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线(23°26′N),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包括78°N)出现极昼现象,即图中画出的太阳周日视运动轨迹,都在地平面上方,太阳在子夜0时正北方落下的同时、随即升起。夏至日78°N任何地点在正午12点时,太阳位于正南方天空,且太阳高度为90°-(78°-23°26′)=35°26′(即图中∠2的数值);子夜0时太阳位于正北天空、太阳高度为一天中最低值、且太阳高度为78°-(90°-23°26′)=11°26′(即图中∠1的数值),同时太阳视运动方向的箭头应为顺时针方向。
(5)和东部地区相比,图1显示,西部沿海地区等高线较稀疏,说明地势平坦,土地资源丰富;沿海有暖流经过,气温和降水较丰富,热量资源、水资源较丰富;暖流导致结冰期相对较短,发展海洋渔业时间较长,食物资源较丰富;海上通航时间也较长,对外开放程度高;图2显示西部距离北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近,利用发展国际贸易,并且吸引北美游客来旅游观光,因此西部沿海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对较大,人口容量较大,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利于城镇、村庄的形成和发展。
(6)根据题意,该公司行为对“冰块产地、运输过程、输入地”三个区域各自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就是人们反对的原因。在格陵兰岛对冰川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在格陵兰岛开采冰块,会消耗能源、排放废弃物,污染环境,导致冰川面积减少,会直接减小极地动物栖息地,影响生物多样性,威胁格陵兰岛的生态环境安全;格陵兰岛与迪拜相距遥远,若用海洋运输,路程长,海洋运输时间长,运输和保存冰块,需要消耗大量化石燃料,浪费冰块资源、能源;海运过程中消耗能源资源、排放废弃物,也可能带来一定的海洋污染,威胁沿线海域的生态环境安全;格陵兰岛冰盖有约10万年的历史,格陵兰岛冰块古老,在漫长的时间里,里面可能含有未知病毒,冰块在融化过程中可能会激活地质时期的病毒,可能会加剧传染病流行,威胁人类的健康,给迪拜等地带来生态灾难。
21.(2024·浙江·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2021年,印度人口13.9亿,年龄结构较为年轻。该国城镇化水平34.5%,低于亚洲主要发展中国家,近年来国内人口出现跨区域迁移。该国粮食生产基本自给,是世界主要粮食出口国,但粮食出口常受政策限制。
材料二:2020年,印度提出“自立印度”经济方案,推动本土制造、本土市场和本土供应链发展。但有学者认为,该国宜发挥劳动力优势,面向国际市场生产工业品,发展出口导向型工业。图左为印度略图,图右为2021年印度农业、工业、服务业比重及重要产业部门。
(1)从气候角度,简述该国常限制粮食出口的原因。
(2)指出该国人口迁移方向,并简析其主要原因。
(3)从产业结构角度,简析该国城镇化水平较低的原因。
(4)说明该国宜发展出口导向型工业的理由。
【答案】(1)西南季风不稳定/季风不稳定,降水变化大/降水年际变率大/降水年际变化大,旱涝灾害频繁/水旱灾害频繁/洪涝、旱灾频繁/。
(2)向南/西南。推力:北方农业人口多。拉力:南部港口经济发展/海港发达,经济发达/经济发展水平高,就业岗位多/工资水平高,投资环境好。
(3)
农业/第一产业:比重(占比)偏高/大 。工业/第二产业:比重(占比) 较低/小。工业以资金/资源密集型为主;信息/技术/高新技术产业属技术密集型,吸纳劳动力较少/劳动力数量需求。
(4)劳动力丰富;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生产成本较低;工业品附加值低,宜海运;海运便利;国际市场需求量大;生产规模大,规模效益显著。
【分析】本题以印度为材料,设置4道小题,涉及气候、人口迁移、城市化、工业区位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
【详解】(1)该国为印度,位于南亚地区,主要气候类型为热带季风气候,季风不稳定,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使旱涝灾害频繁。受其影响,粮食产量不稳定,为了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该国粮食出口常受政策限制。
(2)根据图中箭头指向可知,人口迁移的方向为往南部和西南部迁移。人口迁移是迁出地的推力和迁入地的拉力共同起作用的结果。从迁出地的推力来看,北部为粮食主产区,农业人口多,农村剩余劳动力多;从迁入地的拉力来看,南部港口地区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有更好的投资环境,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收入水平,吸引人口迁入。
(3)城镇化比重较低,说明人口主要分布在农村,迁入城镇的人口较少,可从产业结构或人口迁移的拉力推力等角度进行分析。读2021年印度农业、工业、服务业比重及重要产业部门图可知,该国农业占比为17.7%,占比偏高;工业占比仅为29.1%,占比偏低;而工业设计的产业部门中,乙汽车、钢铁、化工和医药等资金和资源密集型产业为主,而信息技术产业属于高技术产业,因此该国的劳动力密集型企业较少,对劳动的需求量有限,工业和服务业等吸纳的劳动力较少,导致该国城镇化水平较低。
(4)印度人口众多且年龄结构较为年轻,劳动力丰富;出口导向型工业多为代工企业,属于劳动力密集型企业,生产成本较低;该国海岸线漫长,多优良港口,海运便利,利于运输附加值较低的工业品;出口导向型工业产品面向国际市场,国际市场广阔;发展出口导向型工业利于产业集聚,生产规模大,规模效益显著。
22.(2024·广西·高考真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a示意欧洲部分区域一种典型的海平面气压分布形势。冬季受该气压形势控制时,瑞士中部高原地区(图b)风速较大,最大风速位于莱芒湖区,时速可超过100千米。这种风会使瑞士中部高原地区出现逆温层,逆温层下方常有层云(低空中呈层状的云层)形成;当有其他条件配合时,莱芒湖畔局地还容易出现冰冻现象。右图为莱芒湖畔某次发生冰冻时的街景。
(1)结合图,分析莱芒湖区大风的形成过程。
(2)说明冬季受该气压形势控制时,瑞士中部高原地区层云的成因。
(3)指出除大风外,莱芒湖畔局地出现冰冻现象所需的自然条件。
【答案】(1)等压线较为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较大;偏北风越过汝拉山脉后下沉过程中,受重力影响加速;地处阿尔卑斯山和汝拉山脉之间,谷地呈东北一西南走向,与风向平行,具有狭管效应;湖面摩擦力小,风速大。
(2)气压北高南低,偏北风越过汝拉山脉下沉增温,高空气团性质温暖;冷空气因密度大,堆积在阿尔卑斯山和汝拉山脉之间的谷底,下部气团性质较冷,上下气团形成逆温;莱芒湖的蒸发为下部气团提供水汽;大气稳定,晴天多,(夜晚)辐射散热强,下部气团的水汽易冷却凝结成云;由于逆温层的存在,难以对流,云系难以向上发展,形成层状展开。
(3)气温下降到0℃以下;天气晴朗;近地面相对湿度较大;具有逆温现象,对流较弱。
【分析】本题以欧洲部分区域海平面气压分布图、莱芒湖畔局地图为材料,设置三个小题,涉及风的影响因素、云的成因、冰冻的自然条件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说明和阐释地理现象成因的能力。
【详解】(1)从图中来看,莱芒湖位于汝拉山脉与阿尔卑斯山脉之间,处于瑞士中部高原的南部地区,该地区谷地呈东北——西南走向,与该地盛行西南风风向大致平行,同时由于两山相夹,该地地形较窄,具有一定的狭管效应。从图中等压线形式来看,该湖泊附近的等压线相对较为密集,整体水平气压梯度力相对较大。从图中可以看到该地北部有明显的高压中心,东南部有明显的低压中心,较强的偏北风越过汝拉山脉后,在下沉的过程中受山地重力的影响,会对风力起到加速的作用。同时由于湖泊表面摩擦力相对较小,使得风速也相对较大。
(2)材料提及瑞士中部高原地区出现逆温层,而逆温层的下方常有层云的出现,层云是指低空中呈层状的云层。从图中可以看到,该地气压北部相对较高,南部相对较低,较强的偏北风在越过汝拉山脉后顺地势向下运动,而下沉气流会出现增温效应,使得高空气团的性质相对较为偏暖。冷空气密度相对较大,易堆积在阿尔卑斯山和汝拉山脉之间的谷地,导致下部气团相对较冷,而上部气团相对较暖,上下部气团形成明显的逆温层,莱芒湖的蒸发又为其下部提供了充足的水汽。同时逆温现象会导致风力偏小、大气稳定,在夜晚时由于辐射散热相对较强,下部气团的水汽容易凝结成云。同时由于逆温层的存在,对流运动相对较弱,云层难以向上发展,最终呈现出层状向四周展开。
(3)本题要求是冰冻现象所发生的自然条件。要想发生冰冻现象,首先气温应下降到0℃以下;同时天气晴朗,便于夜晚快速降温;而冰冻现象需要近地面水汽相对较为充足,故需要近地面相对湿度较大;同时出现逆温现象会减弱对流发生,增强冰冻现象的发生。
23.(2024·上海·高考真题)长江口的河海交互作用。
材料一 长江在入海口分为南支和北支,大约95%的径流量从南支入海,南支又分为北港和南港。长江口河海相互作用明显,枯水期潮汐作用大于径流作用,淡水和海水充分混合,河海交互作用强,垂直方向上的盐度几乎无变化。丰水期时,径流作用大于潮汐作用,淡水和海水部分混合,垂直方向盐度变化明显。
材料二 2006年,上海市政府决定将青草沙建设成上海新的水源地。2011年,青草沙水库全面建成通水。为避免咸潮入侵对上海市居民用水的影响,青草沙水库采取了“避咸蓄淡”的措施,并取得了较好成效。
材料三 图1 为青草沙水库位置及某次咸潮入侵路径图,图2为长江口某日7点-21点盐度与河水相对水位变化曲线图,图3为某日长江口T1、T2时刻盐度空间分布图。
(1)崇明岛受流水 (单选:A.长期受到侵蚀 B.长期受到沉积)作用而成。历史上,崇明岛最高海拔小于五米,可以反映海水 (单选A.高潮小于五米 B.低潮小于五米)。
(2)长江流域大部分属于 气候区,长江主要补给类型是 ,径流量有明显的 变化。
(3)长江水位比高时,长江口水体盐度总体偏 (单选:A.高 B.低)。当长江水位比低、出现较强咸潮入侵,甲监测站河水盐度出现0.5%-2%的主要原因是(单选:A.北支有咸水入侵 B.南支有咸水入侵 C.北港有咸水入侵 D.南港有咸水入侵),此时从甲监测站到乙监测站盐度变化状况是 。
(4)长江口河海相互作用受潮汐影响大,高潮的时候长江径流流速 (单选:A.加快 B.减慢)。若今日低潮出现在15:00左右,次日首次低潮出现在 。
(5)根据盐度空间分布状况,可以了解河海相互作用状况。图3T1时期体现河海 (单选:A.充分融合 B.部分融合)状况,T2发生在长江的 (单选:A.洪水期 B.枯水期)。
(6)伏旱和台风给青草沙水库“蓄淡避咸”增加压力,从河海相互的角度,说明其影响过程。
【答案】(1) B A
(2) 亚热带季风 降水 季节
(3) B A 越来越低
(4) B 3:25
(5) B B
(6)长江口水域的盐度受河流和海洋水相互作用影响,进而影响青草沙水库的水质;伏旱期间,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少、蒸发旺盛,入海径流量小,导致长江径流作用小于潮汐作用,此时水库需要避咸;台风来临时引发的海洋风暴潮,海水潮汐作用大于长江径流作用,海水倒灌严重,此时水库也需要避咸,以确保水质。
【分析】本题以青草沙水库为背景材料,涉及海水盐度、咸潮等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培养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的学科素养。
【详解】(1)长江入海口因地势地平,水流缓慢,长江从中上游带来的泥沙发生沉积,形成崇明岛,所以崇明岛受流水沉积形成。崇明岛最高海拔小于五米,说明高潮时的高水位不会淹没岛屿,所以高潮小于五米。
(2)长江流域位于秦岭-淮河以南,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大,长江的主要补给类型是降水,季风气候降水季节变化大,故河流径流量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有夏汛。
(3)从图2统计图可知,河水水位与盐度呈反比,这主要是因为河流为淡水,对海水盐度有稀释作用。图1显示长江口遭遇咸潮入侵时,从海水从北支倒灌较强,倒灌海水上溯到甲处,再从甲处向东流向海洋,这直接造成甲处盐度偏高,并导致从甲监测站到乙监测站,盐度越来越低。图1显示北港和南港也有咸水入侵,但不会上溯到甲处。
(4)高潮时,海水水位高,对入海河水顶托作用强,河流径流流速减慢。受月球运动周期影响,地球上海水半日潮周期是12小时25分钟,故次日首次低潮出现在夜间3:25。
(5)结合材料一文字,图3显示T1时期,长江口垂直方向等盐度线向海洋方向弯曲,说明同一水域盐度的垂直方向变化明显,推测出此时长江径流作用大于潮汐作用,是长江处于丰水期期间的长江淡水和海水部分混合的结果。T2时期长江口垂直方向等盐度线为直线,即表层海水盐度与底层海水盐度大体相同,垂直方向上的盐度几乎无变化,说明此时淡水和海水充分混合,原因是长江处于枯水期期间潮汐作用大于长江径流作用导致。
(6)长江中下游地区每年7月、8月受副热带高压影响,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少、但蒸发旺盛,导致长江径流量减少,长江口区域长江径流作用小于潮汐作用,咸水入侵,避咸压力增大;台风带来的大风天气,会造成长江口沿岸风暴潮,抬高潮水位,造成长江径流作用小于潮汐作用,咸水入侵,避咸压力增大;结合图1中青草沙水库位于上下游咸水“夹击”的位置,需采取“避咸蓄淡”的措施,保障水库稳定供应高质量淡水的压力。
26.(2024·上海·高考真题)“聚宝盆”再开发。
柴达木盆地是青藏高原隆升而逐渐成为一个高原盆地,在其地质演化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油气和盐类等矿产资源,被誉为我国的“聚宝盆”。近年来,当地加强能源基地建设,积极开发太阳能。太阳能清洁可再生但不稳定,目前格尔木地区采取水(能)光(能)互补,保障绿电稳定供应。
(1)柴达木盐地年降水不足100毫米,造成其气候干旱的原因( )(不定项选择)
A.沙漠广布B.地处中纬C.高山环抱D.身居内陆
(2)柴达木盆地本是湿润的陆地地理环境,下列哪些化石可以提供证据( )(不定项选择)
A.珊瑚B.常绿阔叶林C.大象和犀牛D.沙葱
(3)石油储存在 (单选:A岩浆岩 B变质岩 C沉积岩)岩石里面,右图中大型的油田应该存储在 (单选:A甲 B乙 C丙)区域,该地油气生成在 (单选:A泥岩 B砂岩)。
(4)右图区域中上侏罗纪和古近纪之间的白垩纪地层缺少,请分析其地质过程 。
(5)2023年8月19日,柴达木盆地格尔木市南山口抽水蓄能电站开工建设,建成后主要服务当地可再生能源基地开发,并兼顾青海电网的调峰、调频、调相和紧急事故备用等任务。分析气候变化对该水电站抽水蓄能的影响。
(6)柴达木盆地太阳能丰富,但是不稳定,分析其原因,并说明水光互补的必要性。
【答案】(1)CD
(2)BC
(3) C B A
(4)该地在白垩纪之前,在内力作用下,地壳下沉,各地质年代的沉积物依次沉积于此;后随青藏高原隆升,在风力、流水等侵蚀作用下,地表白垩纪期间形成的沉积物被剥蚀殆尽;但该地于古近纪开始,在内力作用下,地壳又发生下沉运动,后续各地质年代依次沉积,形成现有的地层分布。
(5)
该水电站的水,主要来自昆仑山冰雪融水,随着全球变暖,导致冰川融化加速,带来水量的增加,从而可能在短期内提升发电量;但从长期来看,随着冰川体积进一步减少,来水量减少,水电站可能面临无水发电的状况。
(6)柴达木盆地海拔高,大气稀薄,气候干旱、多晴天,光照强,因此太阳能丰富。但受天气变化和季节变化的影响,太阳能不稳定。水能相对于太阳能而言,比较稳定,水光互补,不仅可以保障绿电稳定供应,还可以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 实现可持续的电力供应体系。
【分析】本题以柴达木盆地为材料,涉及影响降水的因素、地质演化、岩石圈、地质过程以及资源开发条件评价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以及地理实践力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1)沙漠广布是气候干旱导致的,不是气候干旱的成因,故A错。纬度位置主要影响气温,不是影响降水的主要因素,故B不正确。中纬度大陆东岸和西岸,均受来自海洋气流(迎岸风)的影响,故自沿海向内陆,降水渐少,高海拔的柴达木盆地,深居内陆,不受海洋气流影响,降水少;盆地地形,周围高山环抱,不仅阻碍湿润气流深入,而且盆地内都为背风坡,盛行下沉气流,降水更少,故C、D正确。所以选CD。
(2)化石是指地质历史时期形成并赋存于地层中的生物遗体和活动遗迹,包括植物、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等化石及其遗迹化石。生物是在地形、气候、水文、土壤综合作用下的产物,故也指示其生存环境特征。研究化石,亦可以推测该地地质历史时期的地理环境状况。湿润的陆地地理环境,需要生活在陆地、湿润环境下生物化石提供证据。珊瑚,属于海洋生物,不符合题意,A错误。常绿阔叶林、大象和犀牛出现在温暖湿润的陆地环境,符合题意,B、C正确。沙葱是多年生旱生草本植物,适合在干旱的陆地环境生长,不符合题意,D错误。所以选BC。
(3)有机成因认为石油是由古代海洋或湖泊中的生物经过漫长的演化形成的。这种学说认为,古代的动植物遗体和残骸在沉积物中经过长时间的高温高压作用,发生了热解反应,产生了石油和天然气等碳氢化合物。这种过程主要发生在沉积岩中,因此,世界上已发现的油气田几乎全部分布在沉积岩中,故C正确。背斜构造表现为岩层向上拱起,这种结构使得油气能够聚集在其中。油气密度较小,自然分布在位置较高的地方,而背斜的拱起形态正好满足了这一条件,使得油气能够储存在背斜的顶部和中部。背斜具有闭合的特点,上覆岩层能够有效地与外界隔绝,防止油气逸出。图2中只有甲地地下岩层为背斜构造,故B正确。生成石油的岩层(如泥岩等)叫作生油层。石油生成后呈微滴状分散在生油层里。由于生油层岩性致密,不能储藏大量的石油。在地层压力和毛细管作用下,生油层的石油被挤到有较大孔隙的岩层(如砂岩)中聚集起来,这种孔隙较大可聚集石油的岩层,叫作储油层。另外,图2中泥岩层位于砂岩层下方,受重力作用时间更长,岩石质地密度也应该更大,故该地油气生成在泥岩,A正确。
(4)图2显示岩层有明显的层状构造,为沉积岩,是在外力(风力、流水等)作用下,尤其是沉积作用下形成的沉积物被深埋到地下通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的。沉积作用,发生在地壳下沉运动时期。某一地质时期岩层缺失,是该时期该岩层(堆积物)在地表被外力(风力、流水等)侵蚀、搬离的结果。侵蚀作用,则发生在地壳停止或上升运动时期。即:按“地壳下沉→地表物质沉积→岩层存在;地壳停止下沉、地壳上升→地表物质被侵蚀→岩层缺失”的思路,进行逻辑分析。在白垩纪之前,该地在受内力作用影响,地壳下沉,接受沉积,各个年代的沉积物依次沉积于此,形成完成的沉积序列;侏罗纪地层形成之后,地壳抬升,青藏高原地壳隆升,遭受风力、流水等外力作用侵蚀,白垩纪期间形成的地层被侵蚀掉;古近纪时期,该地受内力作用影响,地壳下沉,接受沉积,各个年代沉积物依次沉积于此,形成古近纪地层分布。
(5)河流水量越大、越稳定,水电站发电能力越强。该地气候干旱,河水主要依靠冰雪融水补给,随着全球变暖,冰川融化加速,河流径流量增加,短期内对水库发电有利,可以提高短时间发电的量。但长期来看,随着冰川进一步融化,冰川体积减小,冰川融水补给量的减少,水电站径流量减小,水电站面临无水发电的局面,可能会废弃掉。
(6)柴达木盆地太阳能丰富的原因:柴达木盆地地处内陆高原,降水稀少,大气稀薄,以晴朗天气为主,光照充足,太阳能丰富。不稳定的原因:太阳能资源受天气影响较大,使其发电不稳定;该地为盆地地形,四周环山,冬季昼长较短,受山地阻挡作用较强,日照时间较短,光照不足。
水光互补的必要性:与太阳能相比,水电比较稳定,能够对不稳定的太阳能发电进行调节,提供稳定的电力供应,保障居民生产生活用电的稳定;能够提高区域太阳能资源和水能资源的充分利用,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增加能源供给,保障我国能源安全,实现可持续的电力供应。
25.(2024·甘肃·高考真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环南极海域表层海水中叶绿素光合作用所需的营养素含量丰富,但陆地物质输入匮乏、铁元素不足,导致该海域光合作用潜力无法充分发挥,成为典型的高营养素—低叶绿素海域。凯尔盖朗海台是一个顶面平坦宽阔的海底高地,位于46°S—64°S之间,宽200—600千米,北部最高处有岛屿分布。研究表明,该海台东侧海域叶绿素水平显著高于周边其他海域。下图示意凯尔盖朗海台及周边等深线。
(1)描述图中岛屿的气候特征并分析其成因。
(2)解释凯尔盖朗海台东侧海域叶绿素水平显著高于周边其他海域的原因。
(3)推测环南极海域叶绿素水平变化在气候变化中的作用。
【答案】(1)特征:夏季凉爽,冬季寒冷,年平均温度低,较为寒冷;气候湿润,降水量较大;多风暴。
原因:纬度较高,且受西风漂流(寒流)影响而降温;四面环海,且终年受盛行西风影响,水汽含量较高。
(2)西风漂流从凯尔盖朗海台穿过,携带海台的碎屑物和铁元素进入东侧海域;受西风漂流影响,东侧海域为离岸流,深层海水上泛,带来海底的铁元素;盛行西风携带含铁的风尘,越过岛屿之后受到扰动,部分铁元素沉降入海;因此岛屿东侧海域突破铁元素限制,促进浮游生物繁殖,叶绿素水平较高,而周边海域因铁元素匮乏,浮游生物较少,叶绿素浓度较低。
(3)气候变暖,水温升高,南极陆缘冰融化提供的营养物质增多,促进浮游生物繁殖,叶绿素水平提高;叶绿素水平上升,光合作用增强,固定更多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减少温室气体含量,降低大气对长波辐射的吸收,缓解气候变暖。
【分析】本题以环南极海域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气候特征、影响生物的因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
【详解】(1)读图可知,该岛屿位于50°S附近的印度洋海域,纬度较高,夏季凉爽,冬季寒冷,年平均温度低,较为寒冷;地处西风带,受盛行西风影响,水汽含量较高,气候湿润,降水量较大;由于受西风影响大,多风暴;周围是海洋,受西风漂流(寒流)影响而降温。故气候特征表现为夏季凉爽,冬季寒冷,年平均温度低,较为寒冷;气候湿润,降水量较大;多风暴。
(2)凯尔盖朗海台是一个顶面平坦宽阔的海底高地,位于46°S-64°S之间,西风漂流从凯尔盖朗海台穿过,携带海台的碎屑物和铁元素进入东侧海域;受西风漂流影响,东侧海域形成离岸流,海水离岸流走导致近岸海水缺失,形成上升补偿流,深层海水上泛,带来海底的铁元素;地处盛行西风带,盛行西风携带含铁的风尘,越过岛屿之后受到扰动,部分铁元素沉降入海;因此岛屿东侧海域位于下风向和西风漂流流经海域,铁元素含量增加,有利于促进浮游生物繁殖,叶绿素水平较高;而除了东侧的周边海域因缺乏铁元素,浮游生物数量少,生长慢,叶绿素浓度较低。
(3)环南极海域的叶绿素水平代表了该区域浮游植物(如藻类)的生物量;气候变暖,导致海水温度升高,南极陆缘冰融化提供的营养物质增多,浮游生物繁殖加快,叶绿素水平提高;随着叶绿素水平的增加,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增强会吸收更多的二氧化碳,进而降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降低大气对地貌长波辐射的吸收,对缓解全球气候变化产生积极影响。
26.(2023·北京·高考真题)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南极半岛地表污染物少的原因。
含碳物质不完全燃烧叶产生黑碳。在科考站附近采样点积雪中,黑碳含量较其他区域偏高。
(2)说出采样点积雪中黑碳的可能来源。并说明黑碳对当地积雪的影响。
【答案】(1)南极半岛人类活动少,排放的污染物少;南极半岛位于极地东风带控制区,风力强劲,不利于污染物沉降。
(2)来源:在科考站附近采样点,游客和科学工作等人类活动可能排放不完全燃烧的黑碳;其他地区化石燃料和生物质燃烧产生的黑碳进入大气层,经大气环流带至南极半岛上空,通过降雪带至采样点。
影响:黑碳会降低地表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使地表温度升高,从而加速积雪融化。
【分析】本题以南极半岛为材料,设置2道小题,涉及南极半岛地表污染物少的原因、积雪中黑碳的可能来源、黑碳对当地积雪的影响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
【详解】(1)南极半岛纬度高,气候寒冷,人类活动少,排放的污染物少;南极半岛位于极地东风带控制区,风力强劲,大气中的污染物容易扩散吹走,不利于污染物沉降至南极半岛地表。
(2)黑炭的来源:可从直接来源和间接来源两方面分析,直接来源主要是游客和科学工作等人类活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济发展,前往南极半岛的游客和科学工作人员增多,排放不完全燃烧的黑碳不断增多;间接来源主要是大气环流,其他地区化石燃料和生物质燃烧产生的黑碳进入大气层,经大气环流带至南极半岛上空,通过降雪带至采样点。
对积雪的影响:黑碳颜色较深,会降低地表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使地表吸收的太阳辐射量增多,地面温度升高,从而加速积雪融化。
27.(2023·浙江·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黄河上、中游蒸发的水汽会随大气环流输送,并在沿途形成降水。径流深度是单位流域面积上的径流总量。近年来,人类活动对黄河流域径流深度变化影响显著。
材料二图1为黄河中上游流域略图。图2为黄河中游两个时期径流深度空间分布示意图。
图1 图2
(1)黄河中游地区两个时期径流深度空间分布的共同特点是 ,并指出造成径流深度变化的主要人类活动 。
(2)黄河中上游流域蒸发后的再降水,太行山西侧明显多于黄土高原,分析其原因。
(3)有专家认为,“南水北调”西线引水有利于黄河中上游流域的种植业发展。你是否赞同?试从水循环角度,说明你的理由。
【答案】(1) 南深北浅 生产生活用水
(2)太行山西侧受西北风影响,黄河中上游蒸发的水汽受太行山地形抬升的作用,属于迎风坡的位置,降水量较多;而黄土高原受边缘海拔阻挡的影响,导致内部降水量少,且距海较远,气候加干旱,降水量较少。
(3)赞同。“南水北调”西线引水,增加黄河中上游水量,进而增加中游流域内的地表径流,有利于区域内的种植业的灌溉;中上游河流流量增大,蒸发量加强,区域内水汽增加,降水量增加,有利于种植业的发展。
【分析】该大题结合图文材料,设置三个小题,涉及河流的水文特征、影响降水的因素、水循环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区域认知能力和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详解】(1)阅读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黄河中游地区南部区域支流较多且落差较大,因此径流深度较深,而北部区域支流较少,水量较小,落差相对较小,因此径流深度较浅。两个时期对比下,主要影响其径流深度变化的人类活动是农业生产用水和生活用水不断增加,导致径流的水量减少,因此深度变浅。
(2)根据题意,结合所学知识,黄河中上游流域蒸发的水汽,会形成再次降水。太行山位于中上游以东,冬季受西北风的影响,太行山西侧处于迎风坡上,且太行山地势较高,地形抬升,水汽凝结形成降水,因此降水量较大;黄土高原四周相对陡峭,将会阻挡中上游水汽的进入,导致其降水量较少,且距离海洋更远,气候较为干旱,降水难度相对较大。
(3)阅读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将水引入黄河,增加了黄河中上游的水量,为沿线的农业增加水源,同时增加了区域内水汽的蒸发量,使得区域内的空气更加湿润,更易形成降水,有利于农业的水分吸收。同时区域内的雨水灌溉增多,也有利于种植业的发展。
28.(2023·全国·高考真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夏威夷岛人口密度低,以第三产业为主。该岛海拔2400米以上区域常年受副热带高压控制,1800米以下区域受信风控制。1958年以来,科学家在夏威夷岛上的观测站对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开展观测,是全球最早对大气二氧化碳浓度进行持续观测的站点。观测得到的数据被普遍认为能够反映全球大气二氧化碳的平均浓度变化,为科学认识气候变化提供了重要依据。下图示意夏威夷岛位置与地形。
(1)指出夏威夷岛人为二氧化碳排放的总体特征。
(2)从大气环流角度,分析该岛人为排放的二氧化碳对观测数据未构成明显干扰的原因。
(3)说明该站观测的数据能够反映全球大气二氧化碳平均浓度变化的原因。
(4)若要在亚欧大陆建设一座能够反映全球二氧化碳浓度变化的观测站,请提出合适的站址并说明理由。
【答案】(1)排放总量少,主要分布在较低海拔(沿海)地区。
(2)人为排放的二氧化碳主要源自较低海拔(1800米以下)区域,受信风控制易扩散。观测站海拔高于3000米,受副热带高压的下沉气流控制,较低海拔区域人为排放的二氧化碳难以向观测站扩散。
(3)夏威夷岛远离大陆二氧化碳集中排放区域,二氧化碳经过长距离输送,与空气充分混合,浓度基本稳定;该站观测年代早、时间序列长,能够反映全球大气二氧化碳平均浓度变化。
(4)从远离二氧化碳集中排放区、受下沉气流(高压)控制或高海拔等角度选择合理区域,如东西伯利亚、青藏高原等。
【分析】本题以夏威夷岛二氧化碳浓度观测为材料背景设置试题,涉及人为二氧化碳排放的总体特征及原因、二氧化碳浓度的观测等知识,考查学生的图文材料信息获取能力和对地理基本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落实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和人地协调观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1)根据材料可知,夏威岛的人口密度低,而且以第三产业为主,相对于重工业等能源消耗大的产业,该岛的人为二氧化碳排放量相对较少;夏威夷岛以第三产业为主,则人为二氧化碳以第三产业(交通运输和旅游)排放为主,工业排放少,而夏威夷岛的旅游、交通运输等由右图等高线和图例可推知集中在海拔较低的沿海地区。
(2)由上题分析可知,夏威夷岛人为二氧化碳排放集中在沿海低海拔地区,而根据材料可知,1800米以下区域受信风控制,受信风影响,二氧化碳易扩散;读右图可知,观测站海拔高于3000米,而由材料信息可知,海拔2400米以上高空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受副热带高压的下沉气流控制,较低海拔区域人为排放的二氧化碳难以向观测站扩散。因此,该岛人为排放的二氧化碳对观测数据未构成明显干扰。
(3)根据图示并结合所学可知,夏威夷岛位于太平洋腹地,远离大陆,受某一大陆二氧化碳集中排放的干扰小,二氧化碳经过长距离输送,与空气充分混合,浓度基本稳定;由材料可知,该观测站自1958年开始对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进行观测,是全球最早对大气二氧化碳浓度进行持续观测的站点,该站观测年代早、时间序列长,能够反映全球大气二氧化碳平均浓度变化。
(4)由前边小题分析可知,要在亚欧大陆建设一座能够反映全球二氧化碳浓度变化的观测站,应该选择具备干净的大气环境、远离主要污染源的地区,受下沉气流(高压)控制或高海拔的地区,可以减少人为排放二氧化碳对观测数据的干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伯利亚地区的高海拔地区人口密度相对较低,人为排放的二氧化碳较少;同时海拔变化较大,这可以设置多个观测点,以获得更全面和准确的数据,类似的地区还有青藏高原等。
29.(2023·浙江·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昆仑山地区岩浆岩含钾较高,其北部察尔汗盐湖有丰富的钾、镁等资源。察尔汗盐湖是我国最大的钾盐、钾肥生产基地,该基地通过对盐湖卤水自然蒸发析盐的选矿方法来进行钾盐生产。近年来随着钾肥产量的逐年攀升,钾资源尤其是高品位钾资源卤水矿已被逐渐开发殆尽。
材料二左图为察尔汗及周边地区略图,右图为察尔汗多年月平均气象要素图。
材料三世界主要钾盐储量国、生产国和我国钾盐主要进口国表
注:储量为2020年数据,产量和进口量为2018年数据。
(1)根据右图信息,说出察尔汗主要气候特征。
(2)指出格尔木河乙至甲河段含钾量的变化趋势,并分析该地理现象的形成过程。
(3)指出钾盐生产对盐湖环境的不利影响。
(4)分析我国钾盐供应安全风险较高的原因。
【答案】(1)相对湿度小;降水量少;蒸发强烈;气温年较差大。
(2)增加。南部山地的钾随水进入河流;无支流注入,流速减缓,蒸发量逐渐增加。
(3)镁等资源富集,打破了盐湖资源的平衡;卤水水位下降,盐湖萎缩;废弃卤水排放,污染环境;卤水资源枯竭,影响固体钾盐开采。
(4)国内钾盐储量少,自给率低;国外钾盐资源分布和生产集中;进口国单一、集中度过高;对外依存度高,受国际关系影响大。
【分析】本题以察尔汗盐湖为材料,涉及气候特征的判读、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工业生产对地理环境影响以及国家资源安全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地理知识调用分析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以及人地协调观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1)根据图示信息可知,该地蒸发量常年都较高;降水量常年都较少;相对湿度常年都较低;气温变化较大,气温年较差较大。
(2)根据图示信息可知,乙河段位于甲河段的上游;来自南部山地的钾盐会随流水进入河流,并从乙流向甲;甲乙河段之间无支流注入,甲乙之间的河段落差较小,河流流速较慢,区域降水量较少,蒸发量较大,下渗较多,水分不断减少,钾盐的总量无明显变化,所以乙至甲河段含钾量会增大。
(3)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察尔汗盐湖有丰富的钾、镁等资源,当地是通过自然蒸发析盐的选矿方法来进行钾盐生产,会导致镁等资源不断富集,导致盐湖资源的平衡受到破坏;大规模开采卤水进行钾盐生产,会导致卤水水位下降,察尔汗盐湖面积萎缩;通过自然蒸发析盐的选矿方法来进行钾盐生产会产生大量的废弃卤水,卤水的盐度含量较高,任意排放会污染环境;卤水资源枯竭之后,会导致盐湖地区的固体钾盐开采受到影响等。
(4)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我国从国外进口的钾盐与我国钾盐年产量差距不大,自给率相对较低;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我国钾盐的储量较少,只占世界总储量的2.5%;我国进口钾盐的进口国相对单一,容易受到贸易战争的冲击;国外钾盐资源的分布和生产相对集中,不利于我国钾盐供应的安全;我国钾盐供应对国外依赖度较高,受国际关系等影响较大,难以保障我国钾盐供应的安全等。
30.(2022·福建·高考真题)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我国某区域(上图),森林、村寨、鱼塘和梯田等构成了动人的美景,其中鱼塘兼具为梯田储水的功能。该区域甲地的传统村寨食物自给自足;海拔越高,水稻和鱼的产量越低;鱼可弥补粮食不足。甲地森林茂密,保护较好;乙地植被矮小稀疏。2019年发生极端干旱事件时,甲地的干旱程度低于乙地,然而地表温度上升幅度大于乙地。下图示意该极端干旱事件对地表环境要素的影响。
(1)甲地的村寨中,海拔最低的村寨鱼塘总面积最小,合理解释此现象。
(2)与甲地相比,分析2019年乙地地表温度上升幅度较小的原因。
(3)从甲地植被覆盖率的角度提出措施,并选择右图中任一与之关联的要素,说明该措施对缓解旱情的作用。
【答案】(1)甲地海拔最低的村寨汇水面积最大,且可以从高处梯田、鱼塘和森林获得补给水源,无需更多鱼塘为梯田储水;海拔最低的村寨水稻产量最高,粮食相对充足,无需更多的鱼塘产鱼。
(2)乙地地处背风坡谷地,盛行下沉气流,高温温干燥(干热河谷),植被稀疏且耐热耐旱;极端干旱事件时降水减少,植被所受影响较小,植被覆盖率下降较小,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增幅较小,地表吸收热量增幅较小。
(3)植树造林(封山育林,不乱砍滥伐)。“地表水体面积”:植被覆盖率提高,涵养水源能力增强,利于地表水下渗,地下水增加,补给河湖水量增加,地表水体面积增加。“土壤水分”:植被覆盖率提高,涵养水源能力增强,利于地表水下渗,土壤水分增加。“地表温度”:植被覆盖率提高,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蒸腾作用增强),地表温度下降,土壤蒸发减弱,土壤水分增加(或地表蒸发减弱,地表水体面积增加)。
【分析】本题以我国某村寨为材料,涉及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气温及其影响因素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地理知识调用分析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以及地理实践力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1)甲地海拔最低的村寨由于汇水面积大,水资源丰富,且可以从高处梯田、鱼塘和森林获取充足的补给水源,水资源的补给较为便利,无需修建更多鱼塘为梯田储水;由于海拔越高,水稻和鱼的产量越低,鱼可弥补粮食不足,由此可知海拔最低的村寨水稻产量最高,粮食作物水稻相对充足,无需更多的鱼塘产鱼来弥补粮食的不足,居民的食物来源充足。
(2)乙地位于山地北坡,处于夏季风的背风坡谷地,盛行下沉气流,高温干燥,焚风效应导致的干热河谷明显,植被稀疏且耐热耐旱,植被减少的较少,温度上升的程度小;极端干旱事件时,降水减少,乙地植被稀疏,降水减少对乙地植被的减少影响较小,植被覆盖率下降较小,植被影响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的增幅较小,地表吸收热量增幅也较小。
(3)由图表可知该地区地表温度增幅程度主要取决于植被覆盖率的高低。对于“地表水体面积”:植被覆盖率提高,地表涵养水源能力增强,可以有效拦蓄地表径流,减少地表径流,利于地表水分下渗,地下水水量增加,地下水补给河湖的水量增加,使得地表水体面积增加,有利于缓解旱情。“土壤水分”:植被覆盖率提高,涵养水源能力增强,减少地表径流,增加地表水分下渗,增加土壤中的水分含量,缓解旱情。“地表温度”:植被覆盖率提高,植被的荫蔽率提高,导致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减少,且植物的蒸腾作用增强,地表温度下降,土壤水分蒸发减弱,土壤含水量增加;植被覆盖率提高,地表蒸发减弱,地表水体面积随之增加,能够有效缓解旱情。
31.(2022·重庆·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回答下列小题。
斯里兰卡是一个中低收入国家,该国甲地居民在农舍周边种植许多高大乔木用以遮阴。受降水等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影响,当地水土流失严重。近几年,在某国际组织支持下,当地居民种植喜阴的攀缘植物香草(高档食品调香原料),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1)推测4、5月控制甲地的气压带名称 ,并说明理由 。
(2)甲乙两地受相同季风影响,但相比乙地,甲地年降水量更大,分析季风为甲地带来更多降水的原因。
(3)分析甲地居民利用农舍附近的高大乔木栽种香草的有利条件。
【答案】(1) 赤道低气压带。 理由:甲地地处北纬5-10度之间,4、5月太阳直射点北移(气压带、风带随之北移),所以该地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2)两地降水都主要来自西南季风,西南季风到达甲地时间更早,移出的时间更晚,雨季更长。
(3)高大乔木可供香草攀缘生长(提供阴蔽环境),乔木分布广、数量多,有利于种植更多的香草,乔木生长在农舍附近便于香草管护收获(便于管理,劳动投入小)
【分析】本题以“斯里兰卡”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气压带、降水、农业区位因素的相关内容,考查学生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和规律的能力,区域综合认知、地理实践力的素养。
【详解】(1)甲地位于斯里兰卡,纬度较低,4、5月该地降水丰富,受太阳直射点北移影响,该纬度分为的气压带为赤道低气压带,故赤道地气压带随之北移,4、5月控制甲地的气压带即为赤道地气压带。
(2)根据所学知识,该地区夏季均受西南季风的影响,但是甲地纬度低、距离西南季风较近,受西南季风控制时间更长,降水更为丰富;乙地位于印度陆地的东侧,受地形阻挡,西南季风控制时间较短,雨季短。
(3)甲地纬度低、降水丰富、气温高,自然条件优越,满足种植香草的水热条件;同时农舍附近的高大乔木可供香草攀缘生长,位于农舍附近也便于收割管护;热带地区高大乔木数量较多,可种植香草数量多。
32.(2022·江苏·高考真题)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下图为“亚欧大陆某区域自然带及该区域局部冰川、河流分布图”。
(1)写出图中自然带II的类型,并简析其向南凸出的原因。
(2)根据右图中冰川、河流的分布,简述该局部区域的地势特征;结合地势特征,用曲线绘出虚线框内M河流域与N河流域的分水岭。
(3)分析右图中R处附近冰川较多的原因。
【答案】(1)类型:苔原带。
原因:受地形影响,地处山地,气温低
(2)地势特征:山地呈东北——西南走向;中间高,东、西低。
分水岭:
(3)靠近海洋,水汽在极地东风吹送下,受地形抬升,降雪多;纬度高,气温低,积雪消融少,积累多,冰川多;山谷发育,积雪易留存,冰川数量多。
【分析】本题以亚欧大陆某区域自然带及该区域局部冰川、河流分布图为材料,涉及自然带类型、自然带影响因素、地形地势特征描述、分水岭的位置、冰川的影响因素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利用地理知识及原理,解答地理现象的能力,培养学科分析及阐释能力。
【详解】(1)从图中可以看到,II自然带主要位于北冰洋沿岸附近,靠近极圈附近,其南部III自然带位于大陆内部,面积广大,为亚寒带针叶林带,II自然带应为苔原带,I自然带位于极圈以内,靠近极点附近应属冰原带。
向南突出的原因:从图中位置来看,该地位于东经60°附近,其植被带向南突出的方向,大致为南北方向;该地位于亚欧分界线乌拉尔山附近,乌拉尔山大致呈南北走向,其海拔相对较高,其西侧为东欧平原,东侧为西西伯利亚平原;乌拉尔山较东西两侧海拔高,气温更低,因此其植被带发育为高纬度的苔原带。
(2)河流应由高向低流,河流的流向一般可判断地势的走向。从该地区河流分布来看,其东部河流向东流,西部河流向西侧流动,说明其地势中部高东西两侧低;从中部山峰高度来看,其北部山峰大致位于1200~1300米左右,其南部山峰大约为1400~1500米左右,中部地区南高北低。
河流应由高处向低处流动, M流域与N流域其支流的源头的中间地带应为山地分水岭,将中间地带连接成线,即为M河流域和N河流域的分水岭,如下图:
(3)从图中可以看到R地纬度较高,其北部靠近北冰洋,从纬度来看,该地位于极圈内部,受极地东风影响较为显著,北冰洋水汽在极地东风的吹送下向南运动,R地为乌拉尔山北部,受地形抬升影响,该地降雪较多。同时该地纬度较高,常年气温较低,积雪融化的相对较少,大量积雪易累积,易形成面积较大的冰川。从河流分布图可以看到R地附近河流众多,河流多从山谷流出,山谷发育较多,谷地受太阳辐射影响相对较少,其积雪更易储存,其谷地冰川数量较为众多。
33.(2023·北京·高考真题)近年来,中国在农业领域为巴哈马国提供相关技术支持。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概述拿骚的气候特征。
(2)简述卡特岛的形态特征,并说出图中所示的风对该岛形成所起的作用。
巴哈马农业发展缓慢。2018年种植业和渔业总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0.9%。可用于耕作的土地约占国土面积的0.8%,土层薄,以石灰土壤为主,农业面临多种自然灾害威胁。
(3)说明巴哈马提高农业发展水平的主要途径。
【答案】(1)全年高温,干湿季分明。5至10月为湿季,高温多雨;11月至次年4月为干季,气温稍低,降水较少。
(2)岛屿陆地部分总体沿西北-东南走向延伸,呈长条状堆积体,地势较低;东北部坡度较陡,西南部坡度较缓。图中所示风向为东北风,并引起海水运动,海水及风力对东北部产生侵蚀作用,形成陡坡;西南部为背风坡,受海水和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缓坡。
(3)加强农业技术人员的培训,提高从事农业生产劳动力素养;改良土壤,增加耕地面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发挥海域广阔的优势,发展水产品养殖业。
【分析】本题以中国在农业领域为巴哈马国提供相关技术支持等信息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气候、地形特征描述,风对地貌的影响,农业发展水平提高的主要途径等相关知识点,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图文信息的能力,利用所学地理知识解释地理现象的能力。
【详解】(1)由图中拿骚的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可知,拿骚全年高温,每年5-10月气温较高(最低气温25℃左右,最高气温不超过30℃);11月至次年4月温度稍低(最低气温20℃左右,最高25℃),1月、2月为最冷月份。降水具有明显的干湿季,5至10月为湿季(月均降水量超过100㎜),11月至次年4月为干季。
(2)由左图反映的岛屿整体形态可知,岛屿陆地部分总体沿西北-东南走向延伸呈长条状堆积体,由右侧剖面图可知,岛屿地势较低,且东北侧与西南侧坡度差异较大,东北侧较陡,西南侧较缓。图中风向与西北指向标垂直,故可知风向为东北风,东北部受海浪和风力侵蚀作用,坡度较陡,西南坡位于背风坡,受海浪和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缓坡。
(3)中国在农业领域为巴哈马国提供相关技术支持:一是加强农业技术人员的培训,提高从事农业生产劳动力素养;由于巴哈马可用于耕作的土地约占国土面积的0.8%,土层薄,以石灰土壤为主,所以应通过土壤改良,增加耕地面积,扩大种植规模;“农业面临多种自然灾害威胁”,所以应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巴哈马属于岛国,海域广阔,可利用我国现有的养殖科研技术能力,进行海产品养殖。
34.(2023·浙江·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一个特定区域的大气降水主要由水汽输入与水汽输出决定。长江流域多年平均水汽输入、输出和径流量之间基本平衡。长江流域受季风影响,降水变率较大。2022年长江流域出现了“主汛期反枯”、长期高温少雨的大面积干旱现象,中下游的许多支流和湖泊干涸。
材料二下图为长江流域水循环简图及长江流域示意图。
(1)分析长江下游地区8月降水年际变率大的原因。
(2)图中长江流域入海径流占比为 。说出长江沿江城市在工业高质量发展中合理利用水资源的策略 。
(3)针对2022年长江流域干旱状况,专家认为仅调长江上游水库的水无法有效解决中下游农业缺水问题,试从水循环角度分析原因。
【答案】(1)副高控制位置、强度变化大;夏季风不稳定;台风雨占比高,年变率大。
(2) 13.3% 控制高耗水工业布局;循环利用水资源
(3)汛期降水少,上游水库蓄水量少;输水距离远,沿途蒸发、下渗多;支流灌区农田海拔高,地表水无法自流灌溉;河口海水倒灌,可供灌溉地表径流减少。
【分析】本题以长江流域水循环简图及长江流域示意图未治疗,涉及了影响降水的因素、陆地水体和水循环的知识,重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及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体现了综合思维能力的学科素养。
【详解】(1)结合所学可知,我国长江流域夏季会受到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但是副高的强度和位置并不确定,因此降水年际变化较大;长江中下游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受季风影响较大,不够稳定;我国长江中下游8月会受到台风的影响,台风会带来强降水,但是台风的年际变化较大。
(2)结合图片可知,降水补给总量主要是25.1%+1.7%=26.8%,蒸发量应为11.8%+1.7%=13.5%,地表径流占比应为26.8%-13.5%=13.3%;长江流域经济发达,因此合理利用水资源的策略,首先应该控制控制高耗水工业布局,减少水资源的消耗;在政策上,应该循环利用水资源,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3)水循环的主要环节有:蒸发、降水、水汽输送、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植物蒸腾等;结合所学可知,2022年长江流域汛期降水较少,因此上游水库蓄水量少,无法通过调配来缓解干旱;长江上游水库距离中下游地区输水距离远,沿途蒸发、下渗多,因此水资源的消耗较大;支流灌区农田海拔高,地表水无法自流灌溉,需要动力引水;河流水量较少,因此河口海水倒灌,河流盐度上升,可供灌溉地表径流减少。
35.(2022·上海·高考真题)贵州位于我国地势阶梯的过渡地区,喀斯特地貌广布,地形崎岖破碎,由西南季风和东亚季风影响,形成“多雨少湖”的地域特征,根据下图回答问题。
(1)判读贵州气候类型与自然植被类型。
(2)兴义与都匀降水量大,而毕节降水量少,分析降水量差异的原因。
(3)从自然环境角度,分析贵州缺水的原因。
(4)根据贵州缺水问题,兼顾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提出合理建议。
【答案】(1)亚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2)兴义、都匀分别位于从太平洋及印度洋来的东南季风、西南季风的迎风坡,受到地形抬升,形成大量地形雨;毕节位于东南季风、西南季风背风坡,受雨影效应的影响,降水少。
(3)季风气候,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喀斯特地貌广布,多地下溶洞和暗河,水分流失快;地表裸露,植被覆盖率低,涵养水源能力差;纬度较低,气温高,蒸发量大。
(4)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使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生态社会相协调;加大科技投入,培育优良品种,发展节水农业;调整产业结构,取消高耗水产业,节约利用水资源,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发展循环经济;开发特色旅游产品,发展旅游业;注重环境保护,防治水污染。
【分析】本大题以贵州省的喀斯特地貌、“多雨少湖”的地域特征、贵州省地理简图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气候类型、典型自然植被、降水及其影响因素、水资源的短缺、区域可持续发展等知识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从材料和图文中获取地理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地理问题、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考查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1)由图结合区域地理知识可知,贵州位于25°N~35°N的亚欧大陆东岸,夏季受西南季风和东南季风共同影响,冬季受西北季风影响,形成亚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下,发育的典型自然植被是四季常绿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2)降水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大气环流、海陆位置、洋流、地形、人类活动等,兴义、都匀、毕节的海陆位置差异较小,且不在海岸附近,受洋流影响小,故本小题主要从大气环流和地形的角度进行分析。由图可知,兴义、都匀分别位于从太平洋及印度洋来的东南季风、西南季风的迎风坡,受到地形抬升,形成大量地形雨,降水量大;毕节位于东南季风,西南季风背风坡,受雨影效应的影响,降水少。
(3)缺水的原因可从水量收支平衡的角度进行分析,水量收入主要指大气降水;水量支出有蒸发、下渗、径流排出等。贵州是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季节分配不均,易导致水资源的时间分布不均出现缺水现象;由材料“喀斯特地貌广布,地形崎岖破碎”结合所学喀斯特地貌知识可知,喀斯特地貌区多地下溶洞和暗河,水分流失快;由于喀斯特地貌广布,水土流失严重,地表裸露,植被覆盖率低,涵养水源能力差,导致当地水资源短缺;且当地纬度较低,气温较高,蒸发量大,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
(4)由于贵州缺水,且喀斯特地貌区水土流失严重,故兼顾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合理化建议可从有利于提高当地水资源利用率、保持水土等角度进行分析。贵州可根据本省优势特色资源,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使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生态社会相协调;农业方面,可加大科技投入,培育优良耐旱耐贫瘠品种,发展节水农业;工业方面,可调整产业结构,取消高耗水产业,节约利用水资源,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发展循环经济;可利用当地喀斯特地貌的独特景观,开发特色旅游产品,发展旅游业;同时在发展过程中,应注重环境保护,防治水污染。
36.(2022·福建·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珊瑚藻主要生长在温暖石质海岸潮间带(高潮水位和低潮水位之间的地带),且海浪作用相对较弱的环境,其所在位置代表生长时期的海平面。北大西洋东部的某岛屿(左图)目前不存在珊瑚藻,但存在珊瑚藻化石。该岛甲、乙两地出露于海平面之上的地层剖面(右图)中,砂岩层含有海洋生物化石,乙地珊瑚藻化石层水平连续性比甲地好。
(1)简述该岛风向的季节变化特点。
(2)从位置和地层特征的角度,判断甲、乙两地海浪作用相对大小,并说明判断依据。
(3)推测该岛从珊瑚藻时期到砂岩时期,再到现阶段的海平面升降。有人认为,如果不考虑气候等因素,海平面的升降是由地壳运动决定的;也有人认为,如果不考虑地壳运动等因素,海平面的升降是由气候变化决定的。请选择其中一个观点,对你的推测给予合理解释。
(4)该岛海洋生物化石独特,简述发展旅游中保护化石可采取的措施。
【答案】(1)冬季为西北风(偏西或西风),夏季无盛行风向(无风,少风)。
(2)甲地海浪作用比乙地大。依据:甲地位于迎风海岸,风力较大;砂岩层厚度较小,说明侵蚀作用较强,沉积作用较弱;珊瑚藻化石层水平连续性较差,说明侵蚀作用较强。
(3)先上升后下降。
选“地壳运动”:砂岩层含有海洋生物化石,说明地壳下降,海平面上升;地层剖面出露于当前海平面之上,说明地壳上升,海平面下降。
选“气候变化”:砂岩层含有海洋生物化石,说明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地层剖面出露于当前海平面之上,说明气候变冷,海平面下降。
(4)加强海洋生物化石的科普宣传,增加游客对海洋生物的了解;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游客的保护意识;做好景区规划,控制游客人数;保护海岸海滩,建立自然保护区;制定和完善相应法规。
【分析】本大题以珊瑚藻相关图文为材料设置四道试题,涉及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旅游环境保护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论证和探究地理事物的能力,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核心素养。
【详解】(1)材料信息,左图为北大西洋东部的某岛屿,读图,该岛位于30°-40°N,根据已学知识和该岛海陆位置、纬度位置可知,该岛冬季受盛行西风控制,结合岛屿上山脉的走向和风频玫瑰图信息提示,该岛冬季盛行西北风(偏西或偏北风),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以下沉气流为主,夏季无盛行风向(无风,少风)。
(2)读左图,甲地位于该岛北侧,乙地位于该岛南侧,结合上题结论:冬季为西北风(偏西或偏北风),夏季无盛行风向(无风,少风),可知,甲地位于迎风海岸,风力较大;根据已学知识,砂岩属于沉积岩,读右图,甲地砂岩层厚度较小,说明侵蚀作用较强,沉积作用较弱;材料信息“珊瑚藻主要生长在温暖石质海岸潮间带(高潮水位和低潮水位之间的地带),且海浪作用相对较弱的环境,其所在位置代表生长时期的海平面”和“乙地珊瑚藻化石层水平连续性比甲地好”提示,甲地珊瑚藻化石层水平连续性较差,反映甲地珊瑚藻生长时期海浪作用相对较强,说明侵蚀作用较强;综上从位置和地层特征的角度判断,甲地海浪作用比乙地大。
(3)结合材料和读右图,甲、乙两地出露于海平面之上的地层剖面中,最上层砂岩层含有海洋生物化石,岩层往下出现含珊瑚藻化石的石灰岩(又根据材料,珊瑚藻所在位置代表生长时期的海平面),可知,甲、乙两地出露于海平面之上的地层,从珊瑚藻时期到砂岩时期是处于海洋环境的,推测海平面先上升;再到现阶段地层出露于当前海平面之上,推测海平面后下降。综上所述,如果不考虑气候等因素,海平面的升降是由地壳运动决定的,推测理由为:砂岩层含有海洋生物化石,说明砂岩形成时期,地壳下降,海平面上升,形成良好的沉积环境;地层剖面出露于当前海平面之上,且甲、乙两地砂岩层、珊瑚藻化石层出现侵蚀差异,说明地壳上升,海平面下降,沉积结束,侵蚀开始。如果不考虑地壳运动等因素,海平面的升降是由气候变化决定的,推测理由为:砂岩层含有海洋生物化石,说明砂岩形成时期,气候变暖,两极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地层剖面出露于当前海平面之上,说明气候变冷,两极冰川补给增多,海平面下降。
(4)根据已学知识,旅游环境保护措施之一就是对环境容量的管理:积极措施:分流,增强非饱和区的旅游吸引力;消极措施:限流,收付加费等;还有其他旅游环保措施:1.环境立法和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2.建设各种环境保护区;3.旅游环境保护教育;4.禁止计划、施工中的破坏旅游环境的各种工程;5.提倡“绿色”旅游的六要素等。综上所述,该岛海洋生物化石独特,发展旅游中保护化石可采取的措施有:做好景区规划,控制游客人数;制定和完善相应法规;保护海岸海滩,建立自然保护区;加强海洋生物化石的科普宣传,增加游客对海洋生物的了解;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游客的保护意识等等。
考点04 常见天气系统
.
(2024·北京·高考真题)2024年成都世界园艺博览会于4月26日至10月28日举行。图a显示成都部分气象站点2023年4月—10月某日的最高气温,图b为北京时间2024年5月15日14时西南地区局部海平面气压分布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据图a可知( )
A.数据观测日期可能在10月底B.气温随纬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
C.数据采集时段为11时—17时D.气温从东北向西南呈递增趋势
2.图b中( )
A.贵州北部受低压控制,天空云量多B.昆明以西受反气旋影响,气流下沉
C.成都受高压的影响,气温升高明显D.重庆市区风力大,气流辐合有雾霾
3.成都世界园艺博览会主会场内,通过造景手法展现黄河穿城而过大美景象的展园是( )
A.武汉园B.兰州园C.天津园D.深圳园
【答案】1.C 2.C 3.B
【解析】1.读材料可知,图示气温为某日的最高气温,通常日最高气温出现在当地地方时14时前后,因此数据采集时间应为11时-17时,C正确;图示气象站点气温均在32℃以上,应该是夏季,而10月底已是秋季,A错误;图示气温并非随纬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B错误;图示气温从东北向西南大致是递减趋势,D错误。故选C。
2.读图可知,贵州北部、成都和重庆受高压控制,天气晴朗,天空云量少,太阳辐射强,气温升高明显,重庆附近地区等压线稀疏,风力小,C正确,A,D错误;图示昆明以西受气旋影响,气流上升,B错误。故选C。
3. 结合选项和所学知识可知,有黄河穿城而过的城市是兰州,B正确;武汉是长江穿城而过,A错误;黄河不流经深圳、天津,C,D错误。故选B。
【点睛】天气系统通常是指引起天气变化和分布的高压、低压和高压脊、低压槽等具有典型特征的大气运动系统。气象卫星观测资料表明,大大小小的天气系统是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着、在大气运动过程中演变着。
(2024·浙江·高考真题)2023年某日,一场源自地中海的风暴席卷黑海北岸,给甲地带来强降水。下图为该日某时刻的天气形势图。完成下面小题。
4.该日甲地出现强降水,主要因为甲地( )
A.大气受热上升强B.位于高压脊附近
C.位于气旋中心D.位于锋线前方
5.未来两日,甲地风向变化最大可能是( )
A.东北→西南B.东北→西北
C.西南→东南D.东南→西北
【答案】4.D 5.A
【解析】4.读图可知,甲处附近有低压槽分布,该低压槽位于气旋偏东侧,北半球气旋呈逆时针方向流动,东侧低压槽处气流由南部纬度较低的暖气团主动向北部纬度较高的暖气团移动,容易形成暖锋,甲位于暖锋的锋前,因此出现降水,D正确;甲处并没有位于气旋中心,大气也没有受热强烈上升,AC错误;甲处附近分布低压槽,而不是高压脊,且高压脊盛行下沉气流,不易形成降水,B错误。故选D。
5.读图可知,甲地目前位于低压中心偏北侧,气压梯度力指向偏南,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形成东北风(偏北风);之后随着风暴中心的移动,两日后甲位于低压中心的偏南侧,气压梯度力指向偏北,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形成西南风。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风向的判断: 1、水平气压梯度力由高压指向低压,垂直于等压线,2、风向南半球左偏,北半球右偏。
(2023·重庆·高考真题)台风的移动方向和速度受大尺度天气系统的气流影响。 下图示意某台风移动过程中的海平面气压分布。在甲地,该台风移动减缓,停留时间长达4天, 期间表层海水温度下降,台风强度减弱。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导致台风在甲地移动减缓的原因是甲地( )
A.地面摩擦力增大B.高空西风带强度减弱
C.下垫面水汽减少D.东西两侧的气流方向相反
7.该台风在甲地停留期间,表层海水温度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
A.寒流经过B.海水蒸发C.强风扰动D.云层遮挡
【答案】6.D 7.C
【解析】6.根据图中经纬网进行定位可知,甲地位于海洋,地面摩擦力小,下垫面水汽充足,AC错误;图中信息无法体现高空西风带强度减弱,B错误;甲地所处区域等压线向高值方向弯曲,为低压槽,东西两侧的气流往低压槽方向汇聚,两侧风向相反,导致台风在甲地移动减缓,D正确。故选D。
7.甲地为日本暖流流经区,A错误;海水蒸发会吸收大气的热量,因此海水蒸发不是导致海水温度下降的主要原因,B错误;该台风在甲地停留期间受强风扰动,热量容易扩散,导致海水温度降低,C正确;云层遮挡主要影响海水的昼夜温差,使海水白天温度更低,夜间温度更高,D错误。故选C。
【点睛】从低压中心往外延伸的区域为低压槽,低压槽处气压较两侧低,气流汇聚。
(2023·江苏·高考真题)蒙古气旋是发源于蒙古国的温带气旋。下图为“某年4月9日某时刻亚洲局部地区海平面天气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图中蒙古气旋总体上( )
A.气压梯度小,冷锋活动弱B.气压梯度大,冷锋活动强
C.气压梯度小,暖锋活动弱D.气压梯度大,暖锋活动强
9.此刻影响西乌尔特地区的气团性质是( )
A.冷干B.冷湿C.暖干D.暖湿
10.未来我国受该气旋过境影响最大的地区是( )
A.华中地区B.华北地区C.东北地区D.西北地区
【答案】8.B 9.C 10.C
【解析】8.根据图示信息可知,此时蒙古气旋与周围地区之间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大,且冷锋所处位置等压线比暖锋更密集,说明冷锋活动强于暖锋,B正确,ACD错误。所以选B。
9.根据图示信息可知,乌尔特地区位于冷锋锋前、暖锋锋后,受暖气团控制,此时为4月份,位于亚欧大陆内部的乌尔特地区气候干旱,所以该地气团性质为暖干,C正确,ABD错误。所以选C。
10.我国东北地区距离该气旋较近,且位于其移动路径之上,受其影响较大,C正确;华中地区、华北地区、西北地区距离该气旋较远,受其影响较小,ABD错误。所以选C。
【点睛】温带气旋,又称为“温带低气压”或“锋面气旋”,是活跃在温带中高纬度地区的一种近似椭圆型的斜压性气旋。温带气旋活动时常伴有冷空气的侵袭,降温、风沙、雪、霜冻、大风和暴雨等天气现象随之而来。从结构上讲,温带气旋是一种冷心系统,即温带气旋的中心气压低于四周,且具有冷中心性质。从尺度上讲,温带气旋的尺度一般较热带气旋大,直径从几百公里到3000公里不等,平均直径为1000公里。
(2023·广东·高考真题)露点温度是指气压不变、水汽无增减情况下,未饱和空气因冷却而达到饱和时的温度。图所示的是2020年11月18—19日吉林省某气象站记录的一次较强降水过程相关信息。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此次降水过程呈现的天气变化依次是( )
A.风雨交加、冻雨夹雪、雪花纷飞B.疾风骤雨、雪花纷飞、冻雨夹雪
C.雪花纷飞、风雨交加、冻雨夹雪D.风和日丽、冻雨夹雪、和风细雨
12.此次天气过程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对流旺盛B.逆温增强C.暖锋经过D.冷锋过境
【答案】11.A 12.D
【解析】11.由材料可知,当气温高于露点温度时,水汽不会凝结。读图2可知,18日14时一20时气温达到露点温度,空气中的水汽饱和形成降水,且风速逐渐增大,应为风雨交加;同时在18日20时左右,离地2m气温开始逐渐低于0℃,降水容易以固态的形式呈现且气温依旧达到露点温度,在此阶段经历了大风、降雨、降雪且持续降温过程,因此天气变化依次为风雨交加、冻雨夹雪、雪花纷飞,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2.此地位于我国吉林省,且在18日14时—19日20时经历了降水、大风、降温等一系列天气现象,此时为11月中旬,故最有可能是冷锋过境,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冷锋:冷气团(锋后)推动冷锋向暖气团(锋前)一侧移动。过境前受单一暖气团控制,晴朗,气温较高,气压较低;过境时降温,常有大风、雨雪或沙尘天气;过境后冷气团代替暖气团的位置,单一冷气团控制,天气转晴,气温降低,气压升高。
(2023·浙江·高考真题)贵州中西部地区冬季多出现水平能见度小于1千米的锋面雨雾,雾区位于锋线附近。下图为贵州某次锋面雨雾发生过程中,大致呈纬向分布的三个测站测得的能见度变化图。这次雨雾形成的气象条件是西南气流沿锋后弱冷平流爬升,形成弱降水。雨雾随锋面缓慢东移消亡。完成下面小题。
13.三个测站的地理位置,自西向东依次排序正确的是( )
A.①②③B.①③②C.②③①D.③①②
14.本次锋面雨雾出现时,雾区地面以上气温垂直变化最接近的是( )
A. B. C. D.
【答案】13.B 14.A
【解析】13.这次雨雾形成的气象条件是西南气流沿锋后弱冷平流爬升,形成弱降水,雨雾随锋面缓慢东移消亡,由此可知,第一天能见度低整体自西向东提高,由图可知第一天能见度整体①最低,其次为③,能见度最高的是②。故B正确ACD错误。故答案选B。
14.结合材料可知,锋面附近上方为暖气团西南风,锋面下方为冷气团,所以说锋面附近出现逆温现象,然后向高空气温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降低,A正确;锋面下方,不会出现逆温,BD错误;逆温出现在锋面附近,而不是锋面上方,C错误。故答案选A。
【点睛】锋面雾是在冷暖空气交界的锋面附近产生的。在锋面上暖气团中长生的水汽凝结物(云滴或雨滴)落入较冷的气团内,经蒸发使近地面的低层空气达到饱和而形成的雾,称为锋面雾。锋面雾经常发生在冷暖空气交界的锋面附近,随锋面降水相伴而生,故又称降水雾或雨雾。
(2023·湖南·高考真题)大气污染受湿度、大气运动等因素影响。我国某地某月7日8:00 至10日20:00经历了一次较强的大气污染,PM2.5浓度变化大。此期间该地空气垂直运动弱。下图示意此期间该地相关气象要素的变化情况(箭头表示对应时刻的近地面风向和风速,帕/秒是气象部门计量空气垂直运动速度的单位)。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7日20:00至9日20:00,该地( )
A.不同高度空气垂直运动方向相同B.空气当中的水汽以向外输出为主
C.垂直气流强弱与湿度大小变化一致D.下沉气流相对较强时近地面风速小
16.8日8:00至10日20:00,先后控制该地的天气系统是( )
A.冷锋、反气旋B.冷锋、气旋C.暖锋、反气旋D.暖锋、气旋
17.下列四个时刻,该地污染最严重的是( )
A.7日20:00B.8日20:00C.9日20:00D.10日20:00
【答案】15.B 16.A 17.A
【解析】15.读图可知,不同高度空气垂直运动方向不一定相同,有的地方上升,有的地方下沉,A错误;读图可知,7日20:00至9日20:00空气的湿度呈下降趋势,因此空气当中的水汽以向外输出为主,B正确;图中显示,垂直气流强弱与湿度大小关联度不明显,并不一致,C错误;读图可知,下沉气流速度与近地面风速关联度不大,有些下沉气流相对较强时近地面风速大,D错误。故选B。
16.读图可知,8日8:00至10日20:00,当地近地面风速先呈加大趋势,后风速减小,近地面均以下沉气流为主,空气湿度呈下降趋势,先后符合冷锋、反气旋天气系统控制的天气特征,A符合题意;此时段的天气特征与暖锋、气旋特征差异较大,排除BCD。故选A。
17.材料信息表明,当地经历的大气污染属于颗粒物(PM2.5)污染,这种污染一般多出现在静风环境下,空气湿度大时,容易形成较严重的雾霾天气,大气污染较严重,读图可知,四个选项时段中,7日20:00时,近地面风速小、空气湿度大,因此此时污染最为严重。A符合题意,排除BCD。故选A。
【点睛】高密度人口的经济及社会活动必然会排放大量细颗粒物(PM 2.5),一旦排放超过大气循环能力和承载度,细颗粒物浓度将持续积聚,此时如果受静稳天气等影响,极易出现大范围的雾霾。
(2022·重庆·高考真题)江苏盐城市滨海平原滩涂面积大。我国在建规模最大的液化天然气储备基地位于该地,2022年2月20日,由我国自主设计和建造的、世界单罐容量最大的6座液化天然气储罐的地基——承台混凝土浇筑工程在该基地全部建成。在承台混凝土浇筑期间,为保证工程质量需要实时监测气温变化情况。下图是该基地建设局部场景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8.当地有利于该基地建设的条件是( )
A.港阔水深B.用地充足C.地基牢固D.地下水多
19.气温剧变对承台混凝土浇筑质量有重要影响,推测引起该地1月气温剧变的原因( )
A.台风次数较多B.锋面活动频繁C.太阳辐射减弱D.海陆热力差异减弱
【答案】18.B 19.B
【解析】18.当地滨海平原滩涂面积大,沿岸水较浅,A错误;从材料“江苏盐城市滨海平原滩涂面积大”可知,该地滨海平原滩涂面积大,基地建设用地充足,B正确;该基地的地基为承台混凝土浇筑,地基牢固不是有利于建设该基地的条件,C错误;地下水多不利于基地建设,D错误。故选B。
19.冬季该地台风次数较少,A错误;1月亚洲高压势力较强,冷空气南下频繁,来自大陆的冷气团与来自低纬的暖气团相遇,锋面过境频繁易引起气温剧变,B正确;1月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并逐渐向北移动,该地太阳辐射应增强,C错误;1月份海陆热力差异应变强,D错误。故选B。
【点睛】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冬季风势力比夏季风势力强,冷空气南下形成的快行冷锋长导致气温骤降。
(2022·河北·高考真题)北京时间2022年4月25~26日,欧洲西部经历了一次明显的天气变化过程,下图示意这两日该区域的海平面等压线(单位:百帕)分布,期间,一艘驶向甲地的货轮正途经乙地(图b),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0.甲地这两日的天气变化是( )
A.暖锋过境,雨过天晴B.气压上升,气温降低
C.风速减弱,云量增加D.阴雨连绵,湿度增大
21.此时,乙地货轮航行状况为( )
A.顺风顺水B.逆风逆水C.逆风顺水D.顺风逆水
22.该货轮以40km/h的速度由乙地航行约660km到达甲地,届时甲地正值( )
A.夕阳西下B.深夜时分C.太阳初升D.日近正午
【答案】20.B 21.C 22.B
【解析】20.读图可知,甲处由低压槽的位置,转到高压脊的位置,说明冷锋过境,天气转晴,云量减少,气压上升,气温降低,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1.读图可知,乙地位于欧洲西部的大西洋中,位于40°~60°N的盛行西风带,此时受高压系统影响,乙处盛行风向是偏东风,从乙地驶往甲地的货轮逆风航行,AD错误;有北大西洋暖流经过,从乙地驶往甲地的货轮顺水航行,C正确,B错误。故选C。
22.据题干信息“该货轮以40km/h的速度由乙地航行约660km到达甲地”可知,乙地航行到甲地需要16.5小时,读图可知,此时北京时间是26日17时,甲地位于0°附近,时间是26日9时,再加上航线时间,甲地时间大约27日1时30分,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锋面在移动过程中,冷气团起主导作用,推动锋面向暖气团一侧移动,这种锋面称为冷锋。冷锋过境时,多会出现积雨云,发生雷暴及强降水。若冷锋移动快,则积雨云分布在锋前狭窄的区域中,锋后会迅速转少云到晴;如冷锋移动慢,则会形成范围较大的高层云和雨层云。
23.(2022·天津·高考真题)下图为某日某时刻的天气图。回答下题。
据图判断,此时图中阴影所示地区最可能出现降水的是( )
A.甲B.乙C.丙D.丁
【答案】D
【详解】受高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不易成云致雨,甲乙丙地位于高压延伸出来的区域,也就是受高压脊控制,天气晴朗;丁位于低压延伸出来的区域(低压槽)附近,容易形成锋面(气旋),丁在暖锋锋前,可能出现降水,ABC错误,D正确,故选D。
(2022·海南·高考真题)下图为2022年4月20日20时亚洲部分地区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单位:百帕)。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4.据图,此时( )
A.甲地大风降温B.乙地北风劲吹C.丙地阴雨连绵D.丁地风大浪高
25.4月21日上午,北京地面能见度较高,高空出现浮尘。浮尘升空的动力来源是( )
A.冷锋B.反气旋C.低压D.西北风
【答案】24.A 25.C
【解析】24.由等压线图可以看出甲地等压线密集,风力大,结合气压分布,可知甲地吹偏北风,为冷气团,且位于冷锋锋后附近,所以有大风降温天气,故A正确;结合等压线分布可知乙处吹偏南风,故B错误;丙地位于高压附近,盛行下沉气流,多晴朗天气,故C错误;丁地等压线稀疏,风浪小,故D错误。故答案选A。
25.4月21日上午,北京地面能见度较高,高空出现浮尘,说明4月21日北京气流以上升为主。而冷锋天气是由偏北风形成的,以大气水平运动为主,故AD错误;反气旋控制时气流以下沉为主,故B错误;低压控制时,气流以上升为主,故C正确。故答案选C。
【点睛】锋面在移动过程中,冷气团起主导作用,推动锋面向暖气团一侧移动,这种锋面称为冷锋。冷锋过境后,冷气团占据了原来暖气团所在的位置,冷锋过境后,气温下降,气压上升,天气多转晴好。
(2022·江苏·高考真题)2022年3月25—30日,北美部分地区受到冷空气影响,出现降温。下图为“冷空气影响期间降温范围及31日地面天气形势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6.影响图中降温区分布特点的因素是( )
A.海陆位置B.地形格局C.植被覆盖D.洋流性质
27.因受暖锋影响,31日最可能的降水区域是( )
A.甲B.乙C.丙D.丁
28.造成此次降温的天气系统,31日已移向( )
A.太平洋B.大西洋C.北冰洋D.墨西哥湾
【答案】26.B 27.D 28.B
【解析】26.阅读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美大陆地形西侧是世界最长的山系北段落基山脉,图示区域中东侧是美国的阿巴拉契亚山脉,中间是广阔的中央大平原,材料显示该时段北美受冷空气的影响,出现图示降温的区域为中央大平原区域,因此主要受到地形格局的影响,导致降温区分布状况,故B正确;海陆位置影响,应该是沿海和内陆的差异,一般呈现递增或递减,但图示区域不是,故A错误;北美大陆中,美国的中部和东部植被覆盖率都较高,故C错误;洋流性质影响海洋沿岸地区,但是图示区域降温不是沿海,故D错误。答案选择B。
27.观察图中信息可知,图中出现锋面气旋,北半球气旋呈逆时针辐合运动,在低压中心西侧槽线上,受来自北面冷空气的影响,甲、乙、丙三附近均形成冷锋,ABC与题意不符;丁处位于低压中心东侧槽线附近,南面暖气团主动向北面冷气团推进形成暖锋,暖锋是锋前降雨,丁位于锋前,若是水汽足够,最有可能发生降水,D正确。故答案选择D。
28.受高空引导气流的影响,在反气旋与锋面气旋活动频繁的中纬度地区,反气旋和锋面天气系统常表现为自西向东的移动趋势(由于大陆冬季冷高压的存在,反气旋常自西北向东南移动),因此造成3月25—30日降温的天气系统,由北美大陆北部向位于东南的大西洋移动。故选B。
【点睛】冷锋过境特点:冷锋过境前:由单一暖气团控制,气温较高、天气晴朗、气压较低;过境时:大风、降温、阴雨(降水集中在锋后,锋前也有);冷锋过境后:由冷气团控制,气温低,气压高,天气逐渐转晴。
29.(2024·吉林·高考真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3年2~3月北半球中高纬大气环流异常,导致沙源地气候异常暖干。持续偏暖偏干对沙源地地表物质产生重要影响。沙尘强度、传输路径等又与天气系统密切相关。图1为2023年2~3月北半球部分区域海平面气压距平(相对于多年气压平均值的差值)图。图2示意2023年春季两次沙尘天气中部分城市日最高PM10质量浓度的变化(图2-a)和高、低压中心位置(均为当日17时)的变化(图2-b)。
图1
图2
(1)根据海平面气压距平分布的主要特征,分析沙源地气候异常暖干的原因。
(2)说明持续偏暖偏干对沙源地地表物质的影响。
(3)据图2-a,指出与3月相比,4月沙尘传输强度和路径的特点,结合图2-b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
【答案】(1)
欧亚大陆上空的大气环流异常,呈纬向带状分布;西伯利亚高压和东亚大槽偏弱,冷空气势力偏弱;蒙古国周边受高压异常控制,天气晴朗,降水稀少。
(2)持续偏暖,加热地表温度,土壤失墒,土质疏松;气候偏暖,蒸发偏强,积雪覆盖低,土壤易干化、开裂,阻碍植被生长;持续偏暖和偏干造成沙源地沙砾干燥松散,为沙尘暴的发生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沙源条件。
(3)特点:沙尘传输强度有所降低,路径由向东转变为向东和向东南方向。
原因:3月蒙古高压气压值较高,势力较强,易形成超级沙尘暴,蒙古高压向东北方向移动,强沙尘暴侵袭我国东北地区;4月蒙古高压气压值下降,势力减弱,冷高压强度较弱,沙尘传输强度较之前有所下降,蒙古高压向东南方向移动,在弱冷空气的作用下,沙尘粒子进一步向东南南漂移。
【分析】本题以2023年2~3月北半球部分区域海平面气压距平图及2023年春季两次沙尘天气为材料,设置3道小题,涉及等压线图判断、大气环流、沙尘暴成因及影响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点、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相关地理知识的能力。
【详解】(1)从图中可以看到,沙源地位于蒙古附近,材料提及“2023年2~3月北半球中高纬大气环流异常”,图中可以看到欧亚大陆上空的大气环流异常,整体大气等压线呈纬向带状分布;图中可以看到,西伯利亚附近海平面气压距平值相对较低,导致西伯利亚高压和东亚大槽偏弱,冷空气势力偏弱,南下降温的力量弱;从图中可以看到,蒙古国周边受高压异常控制为主,天气晴朗,降水稀少,导致沙源地气候异常暖干。
(2)持续偏暖的大气加热了地表土壤温度,引起土壤快速失墒,导致土质变得疏松;异常暖干天气,降水偏少,气候偏暖,蒸发偏强,导致地表基本无积雪覆盖,致使土壤干化、开裂,阻碍了植被返青和生长;持续偏暖和偏干的气候条件造成沙源地产生了大量干燥松散的沙砾,为沙尘暴的发生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沙源条件。
(3)沙尘天气的起沙、传输和沉降等过程均与天气扰动密切相关。从图a中可以看到,3月蒙古高压气压值较高,此时其高压势力较强,加之气候暖干,地表松散物质多,易形成超级沙尘暴,同时从移动路径可以看到,蒙古高压向东北方向移动,强沙尘暴侵袭我国东北地区;从图a中可以看到,4月蒙古高压气压值下降,势力减弱,冷高压强度较弱,沙尘传输强度较之前有所下降,蒙古高压向东南方向移动,在弱冷空气的作用下,沙尘粒子进一步向东南南漂移。故与3月相比,4月沙尘传输强度有所降低,路径由向东转变为向东和向东南方向。
30.(2023·辽宁·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在对流层的中低层,风的辐合、辐散和水汽输送是影响天气和气候的重要因子。辐合是水平气流的流速降低或流向变化造成气流聚集而产生的上升运动,辐散是水平气流的流速增加或流向变化造成气流分散而产生的下沉运动。图为1981~2010年中亚及周边地区中低层平均风场分布图。
(1)分析甲地1月降水的成因。
(2)指出7月影响甲地的主要天气系统,分析该系统对甲地天气的影响。
(3)与甲地相比,说明乙地的气候特点。
【答案】(1)1月甲站受偏西风影响,风由海洋吹向陆地,带来水汽;该站周边及上游地区位于风场辐合区;该地地势起伏较大,西南风迎风坡抬升气流显著,有利于降水的发生和增强。
(2)反气旋性环流。该地位于反气旋环流东侧,西北风的背风坡,气流下沉增温,降水少;反气旋控制下气流下沉,多晴朗天气。
(3)夏季气温较低,冬季寒冷;夏季降水较甲地偏多,冬季少雨;整体降水季节变化较甲地小。
【分析】本题以1981~2010年中亚及周边地区中低层平均风场分布图为材料,涉及降水影响因素、常见天气系统以及气候特点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地理知识调用分析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以及地理实践力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1)依据图中信息,1月甲地出偏西风,偏西风由海洋吹向陆地,带来水汽,该站周边及上游地区位于风场辐合区,偏西风风向、风速变化区,加西南风迎风坡地形抬升影响,使气流上升,气流在上升过程中降温,水汽容易凝结,有利于降水的发生和增强。
(2)依据图中信息,7月存在反气旋性环流(风场顺时针旋转),环流中心位于里海南部,高压或高压脊控制时,风力一般较弱。甲地处于反气旋性环流的东侧,位于西北风的背风坡,气流在下沉过程中增温,水汽不易凝结,降水少。另外受反气旋控制时,以下沉气流为主,多晴热(晴朗)天气。
(3)根据1月和7月环流分析可知,1 月主要盛行西风环流,7月高压北抬,西风环流减弱。乙地终年盛行西风(深居内陆,水汽到达量小),为典型温带大陆性气候特征,夏季气温较低,冬季寒冷,而甲地三面环山,冬季阻挡北方南下的冷空气,使冬半年的气温相对温和。乙地夏季降水较甲地偏多,冬季较甲地少雨, 整体降水季节变化较甲地不明显。
31.(2022·浙江·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每年的5月中下旬至6月上旬,黄淮地区经常会出现一种高温、低湿并伴有一定风速的干热风灾害天气。这种天气一般是在当地受东移的高压控制,近地面吹西南风时发生。干热风天气出现时间较短。图1为皖、苏两省年平均干热风日数分布图。图2为图1中宿州的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
材料二冬小麦喜温、喜凉、耐旱,生长期怕湿涝。4-6月是黄淮地区冬小麦的拔节至成熟时期,需水量较大,期间常遇干热风灾害天气,农民曾用大水漫灌方式进行防治,但带来许多问题。
(1)皖、苏两省干热风灾害的空间分布特点是 、 。
(2)从天气角度,分析黄淮地区5至6月干热风灾害形成的原因。
(3)指出用大水漫灌方式防治干热风灾害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
【答案】(1) 位于西北(北) 日数自西北向东南递减
(2)气流下沉,天气晴朗;气温上升快,风速较大,蒸发旺盛。
(3)水资源短缺,易造成浪费;产生湿涝,不利小麦生长;受灾时间短,灾后排水工程量大;抬高地下水位,易产生土壤盐碱化。
【分析】本题以安徽、江苏两省平均干热风日数分布图及该地区气温降水图为材料,涉及地理空间分布特征、自然灾害成因、自然灾害治理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点解决问题的能力。
【详解】(1)从图中可以看到干热风等值线数值较大位置集中在安徽、江苏两省的北部或西北部地区,其中安徽西北部地区是干热风年平均日数最大值地区,其干热风日数等值线变化趋势为自西北向东南递减。
(2)从材料中可以看到干热风一般是受东移的高压控制,受高气压控制气流以下沉运动为主,降水少,晴天多;五六月份太阳直射点逐步向北运动,太阳高度角逐渐增大,受高压控制,其以晴天为主,气温上升速度快,温差进一步增大,气压梯度力增大,风速较大,地表水分迅速蒸发,形成低湿天气。
(3)从材料中可以看到4~6月份是黄淮海地区冬小麦拔节至成熟的关键时期,此时需水量较大,若此时用大水漫灌的方式来防治干热风,会造成水资源大量的浪费,易造成水资源短缺的状况;同时冬小麦生长期怕湿涝,大水漫灌会影响冬小麦生长期品质,可能造成冬小麦减产;从材料中可以看到干热风是一种出现时间较短的灾害,其受灾时间短,且大水漫灌易造成地表存于大量积水,在短暂的干热风之后,其排水的工程量相对较大;同时华北地区春季气温回升速度快,地表多大风,蒸发旺盛,大水漫灌易造成当地地下水位上升,加剧该地的盐碱化。考点
三年考情(2022-2024)
命题趋势
考点1 大气的受热过程
(5年10考)
2024安徽\、浙江:热力循环,影响热力循环的因素;
2023浙江、全国:海陆位置及热力性质对气温的影响;
2022湖南、浙江:影响热力循环的因素。
近五年各地区的高考命题内容和趋向,大气的垂直分层考察的相对较少,主要考察其特征。大气的受热过程和气温是高考考察重点方向。既涉及到其中原理过程的分析,也注重到运用实际现象考察原理过程。新高考考察中预测会侧重理论与实际的运用。
热力环流与大气的水平运动是考察的重点。热力环流的考察主要考察它的形式并进行原理过程的引申。大气的水平运动单独考察较少,常见于与等压线相结合,融入到天气系统中进行综合判断与分析。
气候的考场是各地区的热门考察方向。尤其是结合结合大气环流的原理,考察对气候形成的影响。并对学生的综合思维提出较高要求,需要考生综合分析气候的形成、变化以及气候相关内容与生产活动之间的管联性。
天气系统的考场是热门方向。尤其是结合等压线或创新等压线模式图,考察天气系统的演变过程。并对学生的综合思维提出较高要求,要学会运用原理分析某种天气现象形成的过程或原因,以及解释某天气灾害产生的原因。
考点2 大气运动
(5年20考)
2024福建、湖南、湖北、广东、甘肃:日地相对位置:热力环流-、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大气运动
2023重庆、湖北、山东:影响大气运动的因素;
2022山东、辽宁、浙江、全国:影响气温的因素等。
考点3 气压带、风带
(5年24考)
2024北京、广西、浙江、甘肃、上海;
2023全国、重庆、北京、江苏、浙江;
2022全国、河北、江苏、上海、福建、广东、重庆:气压带风带的性质,对气候的影响,气压带风带的移动对地区气候的主要影响。
考点4 常见
天气系统
(5年30考)
2024北京、浙江、黑/吉/辽:
2023重庆、江苏、浙江、广东、湖南、黑/吉/辽:
2022河北、江苏、天津、广东、重庆、海南、浙江:常见天气系统与气压带和风带,冷暖峰,和气压带、风带的移动非天气系统的影响等。
气象台站
经度
纬度
1月各日最高气温时刻均值
1月偏离天数/天
7月各日最高气温时刻均值
7月偏离天数/天
珲春
130.35°E
42.86°N
约14时00分
20.8
约14时40分
19.6
辽源
125.15°E
42.90°N
约13时20分
14.4
约13时50分
17.2
钾盐主要
储量国
储量
(亿吨)
储量世界
占比(%)
钾盐主要
生产国
年产量
(万吨)
年产量世界占比(%)
我国主要进口国
年进口量(万吨)
年进口量占比(%)
俄罗斯
49.1
38.2
加拿大
1399
32
加拿大
191
40
加拿大
32.6
25.4
白俄罗斯
726
17
俄罗斯
98
21
白俄罗斯
12.9
10.0
俄罗斯
705
16
白俄罗斯
89
19
中国
3.2
2.5
中国
541
12
其他
93
20
三年(2022-2024)高考地理真题分类汇编(全国通用)专题02 宇宙中的地图(原卷版): 这是一份三年(2022-2024)高考地理真题分类汇编(全国通用)专题02 宇宙中的地图(原卷版),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天生港4月11日A,阅读材料,完成下列任务,“聚宝盆”再开发,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三年(2022-2024)高考地理真题分类汇编(全国通用)专题01 地球和地图(解析版): 这是一份三年(2022-2024)高考地理真题分类汇编(全国通用)专题01 地球和地图(解析版),共2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F岛的位置可能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三年(2022-2024)高考地理真题分类汇编(全国通用)专题01 地球和地图(原卷版): 这是一份三年(2022-2024)高考地理真题分类汇编(全国通用)专题01 地球和地图(原卷版),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F岛的位置可能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