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中考一模生物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展开(时间:60分钟;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最佳选项,每小题2分,共50分)
1. 下列生命现象与生物基本特征对应相符的是( )
A. 叶芽来年再生——遗传和变异
B. 候鸟的迁徙——生物影响环境
C. 草盛豆苗稀——生物有应激性
D. 鳄鱼流眼泪——新陈代谢
【答案】D
【解析】
【分析】生物的共同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详解】A.“叶芽来年再生”描述的是生物体能够由小长大,进行生长和发育的现象。这与遗传和变异没有直接关系,遗传和变异主要关注的是生物体性状的传递和变化,A错误。
B.“候鸟的迁徙”是生物对季节变化的一种适应性行为,体现了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即应激性。而生物影响环境通常指的是生物的活动对周围环境产生的改变,如植物的光合作用能改善大气环境等,B错误。
C.草和豆苗的生长情况是生物之间的竞争关系,草和豆苗都需要阳光、空气、水等生存资源,体现了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应激性是指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C错误。
D.鳄鱼流眼泪是其体内新陈代谢的一部分,通过泪腺排出多余的盐分,属于新陈代谢的范畴,D正确。
故选D。
2. 袁隆平院士及其团队研发的海水稻具有生长快、高产、营养丰富、适应性强等特点,大力推广种植海水稻是解决我国粮食问题的有效途径。下图是有关海水稻生长发育的相关过程,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
A. a是细胞的分裂和分化过程
B. 图中的B1~B5细胞所含的遗传物质都相同
C. C表示器官和系统
D. a过程是生物体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基础
【答案】C
【解析】
【分析】图中:A是细胞,B1B2B3B4B5是组织,C是器官,D是植物体,a是细胞的分裂和分化过程。
【详解】A.细胞分裂使细胞数目增多,细胞分化的结果形成不同的组织,因此,a是细胞的分裂和分化过程,A正确。
B.经细胞分化,细胞内的遗传物质保持不变,因此,图中的B1~B5细胞所含的遗传物质都相同,B正确。
C.植物体的结构层次没有系统,C表示器官,C错误。
D.a过程细胞分裂和分化是生物体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基础,D正确。
故选C。
3. 如图是蚕豆叶下表皮部分气孔的电镜扫描照片,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气孔的开闭由保卫细胞控制
B. 气孔的开闭会影响无机盐的运输
C. 气孔的开闭会影响光合作用
D. 陆生植物的气孔主要分布于叶的上表皮,有利于水分的散失和氧气、二氧化碳的吸收和排出
【答案】D
【解析】
【分析】植物的叶片上有许多气孔,气孔主要分布在叶片的下表皮。蒸腾作用是植物体内的水分以水蒸气的形式扩散到外界空气中去。
图中:①气孔张开,②气孔闭合。
【详解】A.气孔由一对半月形的保卫细胞围成,保卫细胞通过改变形状来开闭气孔,从而调节气体交换,A正确。
B.气孔的开闭会影响蒸腾作用的强弱,而蒸腾作用为水和无机盐的运输提供拉力,故气孔的开闭会影响无机盐的运输,B正确。
C.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气孔开闭影响二氧化碳的进入,进而影响光合作用的效率,C正确。
D.大多数陆生植物的气孔主要分布在叶的下表皮,以减少水分的蒸发,这是生物适应环境的一种表现,D错误。
故选D。
4. “运动演绎精彩,健康成就未来”。下列有关人体运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肱二头肌两端的肌腱附着在肱骨的两端
B. 运动至少由两组骨骼肌互相配合才能完成
C. 关节囊及其内外的韧带,可以使关节更牢固
D. 运动系统只有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才能产生运动
【答案】A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运动系统的组成及运动产生的原理。人体运动系统由骨、骨连结和骨骼肌组成; 骨骼肌至少跨一个关节,由肌腱附着在相邻的骨上;关节囊内外的韧带使关节具有牢固性,关节腔 内的滑液及关节头和关节窝表面都覆盖有光滑的关节软骨,使关节具有灵活性;运动不是仅靠运动 系统来完成的,还需要神经系统的支配和其他系统的辅助。
【详解】A.同一块骨骼肌的两端跨过关节分别固定在两块不同的骨上,A错误。
B.骨骼肌能收缩,牵拉骨,改变骨的位置,但不能推开骨。因此运动至少由两组骨骼肌互相配合才能完成,B正确。
C.关节囊由坚韧的结缔组织构成,其里面和外面都有坚韧的韧带,使关节牢固,C正确。
D.骨骼肌接受神经系统传来的刺激,才能收缩,牵引骨绕着关节发生位置变化,产生运动,D正确。
故选A。
5. 某兴趣小组设计了如下实验,将三支试管置于37℃温水中,10分钟后,分别向试管中滴加2滴碘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和丙对照可探究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在消化中的作用
B. 本实验的变量不唯一,无法得出实验结论
C. 实验现象是试管甲变蓝,乙、丙不变蓝
D. 该实验说明了37℃是唾液淀粉酶发挥作用的最适温度
【答案】A
【解析】
【分析】(1)唾液腺的开口在口腔,唾液腺能分泌唾液,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能够将淀粉初步消化为麦芽糖。
(2)淀粉遇到碘液会变蓝,麦芽糖遇到碘液不会变蓝。
(3)酶的活性受温度的影响,高温可能会使酶失去活性,低温会使酶的活性受到抑制,在37℃左右唾液淀粉酶的催化作用最强。
【详解】A.人体口腔中的牙齿和舌能够起到咀嚼和搅拌的作用。结合题图可知,甲(馒头碎屑、充分搅拌)和丙(馒头块、不搅拌)对照,可探究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在消化中的作用,A正确。
B.虽然实验中有两个变量,但通过设置对照组,可以控制变量,从而探究特定变量的作用。例如,甲和丙可探究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在消化中的作用,B错误。
C.实验中,甲试管加入了唾液,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在适宜的温度下,将淀粉全部分解为麦芽糖,麦芽糖遇碘液不变蓝,因此该试管滴加碘液后不变蓝;乙试管加入了清水,清水不能将淀粉分解,因此,该试管中有淀粉存在,滴加碘液后变蓝;丙试管中加入了馒头块而且不搅拌,唾液与馒头中的淀粉没有充分混合,唾液不能把淀粉全部消化,因此滴加碘液变浅蓝。所以,滴加碘液后,甲不变蓝,乙、丙变蓝,C错误。
D.该实验的变量不是温度,因此不能说明37℃是唾液淀粉酶发挥作用的最适温度,D错误。
故选A。
6. 下图是人体呼吸过程示意图,其中①②③④表示相应的生理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③过程中的氧气主要依靠血浆运输
B. ②④过程是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来实现的
C. 经过②④过程动脉血转化为静脉血
D. 图示结构中,氧气浓度最高的是组织细胞
【答案】B
【解析】
【分析】如图是人体呼吸的示意图,全过程包括①表示肺泡与外界的气体交换,②表示肺泡内的气体交换,③表示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④表示组织间气体交换四个连续的过程。
【详解】A.③过程中的氧气与血红蛋白结合,以氧合血红蛋白形式在血液中运输,A错误。
B.②表示肺泡内的气体交换、④表示组织间气体交换,两个过程中的气体交换都是通过扩散作用来实现的,B正确。
C.②表示肺泡内的气体交换,经过气体交换,血液中的氧气含量增加,血液由静脉血转变为动脉血,④过程氧气进入组织细胞,在组织细胞的线粒体中被利用,血液中的氧气含量会减少,血液由动脉血变成静脉血,C错误。
D.图示结构中氧气浓度最高的地方是肺泡,组织细胞处的二氧化碳浓度最高,D错误。
故选B。
7. 如图为人体血液循环部分图解,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①代表的气体是氧气
B. 若a表示主动脉,则c表示上下腔静脉
C. 若a表示肺动脉,则d表示肺泡
D. 血管b管腔最细,管壁最薄
【答案】A
【解析】
【分析】(1)血液循环途径包括:体循环和肺循环。体循环:左心室→主动脉→全身各级动脉→全身各处毛细血管→全身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经过体循环,血液中的氧气扩散进入组织细胞,血液由动脉血变成了静脉血。肺循环: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经过肺循环,肺泡中的氧气扩散进入血液,血液由静脉血变成了动脉血。
(2)气体总是由多的地方向少的地方扩散,即总是由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扩散,直到平衡为止。肺泡与血液之间、血液和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都是通过这种气体扩散作用实现的。
【详解】A.由于d可能是肺泡或者组织,故过程①②可以代表肺泡内的气体交换,也可以代表血液和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因此,①不一定代表氧气,A错误。
BC.结合分析和题图可知:若a表示主动脉,则题图表示体循环,c表示上、下腔静脉;若a表示肺动脉,则题图表示肺循环,则d表示肺泡,BC正确。
D.血管b是毛细血管,毛细血管腔最细,管壁只有一层细胞构成,红细胞呈单行通过,D正确。
故选A。
8. 肾脏是泌尿系统的主要器官,是人体形成尿液的场所。如图为尿液的形成示意图(序号表示结构),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 肾单位由①②③构成,是形成尿液的基本单位
B. ③内液体不含有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
C. 尿液中尿素浓度高是因为⑤的重吸收作用
D. 若出现蛋白尿、血尿,往往是肾小球发生病变引起的
【答案】A
【解析】
【分析】图中:①入球小动脉,②出球小动脉,③肾小囊,④肾小球,⑤肾小管。
【详解】A.肾单位由肾小球、肾小囊和肾小管组成,这是尿液形成的基本单位。在图中,④代表肾小球,它负责过滤血液;③代表肾小囊,它包裹在肾小球外部,接收过滤后的原尿;⑤代表肾小管,它对原尿进行重吸收和分泌作用,最终形成尿液,A错误。
B.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由于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过滤作用,除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外,血浆中的其他成分如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都会进入肾小囊腔,形成原尿。因此,肾小囊内的液体(即原尿)确实不含有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B正确。
C.尿液中尿素浓度高的原因是在尿液形成过程中,大部分水被肾小管重吸收回血液,而尿素不易被重吸收而相对浓缩在尿液中,C正确。
D.肾小球具有过滤作用,能够阻挡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进入肾小囊形成原尿。如果肾小球发生病变,其过滤功能受损,就可能导致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进入原尿,进而在尿液中出现蛋白尿和血尿的现象,D正确。
故选A。
9. 2024年釜山世乒赛中国队再创辉煌,包揽男团、女团冠军。图1为运动员击球的某一瞬间,图2为人眼球结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结构②表示视网膜,是形成视觉的部位
B. 外界光线进入眼球的途径为:角膜→瞳孔→玻璃体→晶状体
C. 看着乒乓球飞向远处的过程中晶状体的曲度变小
D. ③属于传出神经
【答案】C
【解析】
【分析】视觉的形成过程: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经过角膜、房水,由瞳孔进入眼球内部,再经过晶状体和玻璃体的折射作用,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物像,物像刺激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感光细胞产生的神经冲动沿着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就形成视觉。
题图2中,①玻璃体,②视网膜,③视神经。
【详解】A.视网膜是眼球内层,是形成物像的部位,内含感光细胞,负责将光信号转化为神经信号,再传递给大脑形成视觉,A错误。
B.外界光线进入眼球正确的路径是: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B错误。
C.看远处物体时,晶状体变得较平,曲度变小,因此看着乒乓球飞向远处的过程中晶状体的曲度变小,C正确。
D.③表示视神经,属于传入神经,将视觉信息传递到大脑,D错误。
故选C。
10. 如图表示进入和离开人体某器官时的血液内四种物质的相对含量,可判断该器官是( )
A. 小肠B. 肾C. 脑D. 肺
【答案】B
【解析】
【分析】由图可知该组织处的物质交换的特点是进入该器官的血液中氧气多,离开时少;进入该器官血液的二氧化碳少,离开时多;进入该器官血液的葡萄糖多,离开时少;离开该器官时血液中尿素含量有所减少。
【详解】A.在小肠,由于小肠的消化和吸收功能,葡萄糖进入时少离开时增多,故A错误。
B.血液流经肾脏时,血液与肾脏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将运来的养料和氧气供肾脏细胞利用,同时把肾脏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运走。这样血液由含氧丰富的动脉血变成含氧少的静脉血。血液流经肾脏后,葡萄糖的含量也会减少。由于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滤过作用以及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形成了尿液。尿素进入时的多离开时应减少。因此,符合图示中各成分含量的变化在肾脏,故B正确。
C.血液流经大脑时,血液与脑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将运来的养料和氧气供大脑细胞利用,同时把大脑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运走。这样血液由含氧丰富的动脉血变成含氧少的静脉血。尿素含量增加。故C错误
D.血液流经肺部毛细血管时,血液与肺泡进行气体交换,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肺泡,肺泡中的氧进入血液。这样血液由含氧少的静脉血变成含氧丰富的动脉血,不符合图示中氧和二氧化碳的变化,故D错误。
故选B。
11. 艾滋病是由HIV引起的一种人类免疫缺陷疾病,下列有关HIV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HIV是艾滋病的传染源
B. HIV必须生活活细胞内才能进行各种生命活动
C. HIV存在于患者的血液、精液、宫颈分泌物、泪液、唾液、尿液中
D. HIV能破坏人体免疫系统,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
【答案】A
【解析】
【分析】艾滋病病毒(HIV)是艾滋病的病原体,艾滋病病毒的结构简单,没有细胞结构,仅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不能独立生活,只有寄生在活细胞里才能进行生命活动,主要侵犯并破坏人体免疫系统。HIV主要存在于感染者和病人的血液、精液、宫颈分泌物、乳汁、尿液中。
【详解】A.传染源是指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在艾滋病中,HIV病毒本身并不具备传播疾病的能力,而是需要寄生在人体细胞内才能进行复制和传播。真正的传染源是携带HIV病毒的患者或感染者,他们能够通过血液、性接触等途径将病毒传播给他人,A错误。
B.HIV是一种病毒,它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进行生命活动。病毒必须寄生在其他生物的活细胞内,利用宿主细胞的原料和能量才能进行生命活动,B正确。
C.HIV病毒主要存在于患者的血液、精液、宫颈分泌物等体液中,这些体液是病毒传播的主要途径,C正确。
D.HIV病毒主要攻击人体的免疫系统,导致人体免疫功能下降或丧失。这使得患者容易感染各种疾病,甚至引发恶性肿瘤等严重后果,D正确。
故选A。
12. 为探究大豆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某实验小组将180粒大豆种子随机均分为3组进行实验,结果如图所示。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组和丙组可组成一组对照实验
B. 丙组种子没有完全萌发,可能是种子的胚受损
C. 适宜的光照更有利于大豆种子的萌发
D. 该实验证明种子萌发需要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适宜的温度
【答案】B
【解析】
【分析】分析表中的实验设计可知:为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该实验方案设计了二组对照实验,甲与乙以水为变量形成一组对照实验,目的是探究种子萌发需要一定的水分;乙与丙以光为变量形成一组对照实验,目的是探究种子萌发需要光照。
【详解】A.甲组和丙组出现两个变量,水分和光照,无法形成对照,A错误。
B.种子的萌发不仅需要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等环境条件,种子自身还应满足具有完整的胚,胚是有生命的、处于成熟且已度过休眠期。因此,丙组中的种子没有完全萌发,可能是胚不完整,B正确。
C.从图中可以看出,甲组和乙组在光照条件上存在差异(甲组有光,乙组无光),但它们的萌发率基本相同。这说明光照并不是大豆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C错误。
D.该实验无法证明种子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没有设置温度这个变量,D错误。
故选B。
13. 如图为玉米的生长发育过程示意图,请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玉米“棒槌”很大,但有很多的空瘪粒,可能是开花季节传粉不足的原因
B. 新植物的幼体由2、3、4、6所示的结构组成
C. 1~6所有结构都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
D. ①过程中,最先突破种皮的是4
【答案】C
【解析】
【分析】被子植物的一生,要经历生长、发育、繁殖、衰老和死亡等几个连续的过程。主要包括种子的萌发、植株的生长、植株的开花与结果等三部分。种子萌发是种子的胚从相对静止状态变为生理活跃状态。图中:1种皮和果皮,2胚芽,3胚轴,4胚根,5胚乳,6子叶,①种子萌发,②③开花结果,A果实,B幼苗,C成株。
【详解】A.玉米的“棒槌”实际上是玉米的果穗,由多个玉米粒组成。如果在开花季节传粉不足,那么部分玉米粒就可能因为没有受精而无法发育成种子,从而形成空瘪粒,A正确。
B.在玉米的生长发育过程中,新植物的幼体实际上是由胚组成的,而胚又包括2胚芽、3胚轴、4胚根和6子叶,B正确。
C.在玉米种子的结构中,胚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但是,种子中的胚乳不是由受精卵直接发育而来的,而是由受精极核(即一个精子与两个极核结合形成的)发育而来的,C错误。
D.在玉米种子的萌发过程中,首先会进行吸水膨胀,然后胚根(对应图中的4)会首先突破种皮并发育成根,D正确。
故选C。
14. 下列繁殖方式更有利于植物进化的是( )
A. 小麦利用种子繁殖
B. 月季的茎进行扦插繁殖
C. 蟹爪兰嫁接到仙人掌上
D. 兰花的组织培养繁殖
【答案】A
【解析】
【分析】(1)有性生殖是指经过两性生殖细胞(例如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成为受精卵,再由受精卵发育成为新的个体的生殖方式,如利用种子繁殖。
(2)无性生殖的关键在于没有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方式,如嫁接、扦插、压条、克隆、组织培养等。
【详解】结合分析可知:“扦插月季的茎进行繁殖”、“蟹爪兰嫁接到仙人掌上”、“兰花的组织培养繁殖”不需要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都是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属于无性生殖,产生的新植物遗传上与亲本相同。
而“小麦利用种子繁殖”需要经过精子与卵细胞两性生殖细胞结合,属于有性生殖,因为种子是通过受精过程形成的,包含了来自两个亲本的遗传物质。在有性生殖过程中,来自不同亲本的遗传物质会结合,产生基因重组,从而增加后代的遗传多样性。这种遗传多样性为自然选择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使得生物更有可能出现适应环境的变异,并推动进化。因此,种子繁殖更有利于植物的进化。
可见,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5. 下图表示萤火虫的发育过程,下列昆虫与萤火虫发育过程不同的是( )
A. 蝇B. 蚜虫C. 蚊子D. 七星瓢虫
【答案】B
【解析】
【分析】(1)完全变态发育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等4个时期,昆虫幼虫与成虫在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上明显不同,差异很大。分析萤火虫的发育过程可知,萤火虫的发育方式属于完全变态。
(2)不完全变态发育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昆虫幼体与成体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非常相似,但各方面未发育成熟。
【详解】萤火虫、蝇、蚊子、七星瓢虫的发育属于完全变态发育,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等4个时期,昆虫幼虫与成虫在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上明显不同,差异很大。蚜虫的发育属于不完全变态发育,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昆虫幼体与成体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非常相似,但各方面未发育成熟。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6. 下列是观察鸡卵实验时的一些操作和分析,其中正确的是( )
A. 观察鸡卵卵壳的气孔时需要使用放大镜
B. 卵细胞由卵壳膜、卵白和卵黄组成
C. 将鸡卵的尖端敲碎,把破碎的卵壳和外层卵壳膜除去后,可以看到气室
D. 受精的鸡卵卵黄上有胚盘,未受精的鸡卵卵黄上没有胚盘
【答案】A
【解析】
【分析】鸡卵的结构:(1)卵壳:坚硬,起保护作用;有小孔透气。(2)气室:内充满空气,为胚胎发育提供氧气。(3)卵壳膜:包裹内部物质,具有保护作用。(4)卵白:为胚胎发育提供营养物质,具有保护作用。(5)卵黄:卵细胞的主要营养部分,为胚胎发育提供营养物质。(6)卵黄膜:起保护作用。(7)系带:起固定卵黄、减震的作用,利于孵化(位于卵黄上,一端与卵钝端的壳膜相连,另一端与卵尖端的壳膜相连)。(8)胚盘:含有细胞核。未受精的卵,胚盘色浅而小,已受精的卵,胚盘色浓而略大,胚盘在受精后可发育成胚胎。
【详解】A.卵壳表面并不光滑,而是有许多微小的气孔,这些气孔是鸡卵进行气体交换的通道。由于气孔非常微小,直接观察难以看清,因此需要使用放大镜来辅助观察,A正确。
B.卵细胞主要由卵黄膜、卵黄和胚盘组成。卵壳膜和卵白是鸡卵的外部结构,对卵细胞起到保护和提供营养的作用,但并不属于卵细胞的组成部分,B错误。
C.气室位于鸡卵的钝端(即大的一端),而不是尖端。将鸡卵的钝端敲碎,并除去破碎的卵壳和外层卵壳膜后,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个空腔,这就是气室,C错误。
D.胚盘是鸡卵中胚胎发育的起点,它含有细胞核和遗传物质。在受精的鸡卵中,胚盘会发育成胚胎;而在未受精的鸡卵中,胚盘则不会发育。但胚盘本身在两种情况下都是存在的,D错误。
故选A。
17. 如图是女性的生殖系统结构示意图,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受精作用的场所是①
B. 怀孕是指初期胚胎植入④的过程
C. 胚胎发育初期所需营养物质来自卵黄
D. 胎儿的性别决定于母亲怀孕的那一刻
【答案】D
【解析】
【分析】题图中:①输卵管,②卵巢,③子宫,④子宫内膜。
胚泡一般是在受精的第3-5天形成,通常属于早期胚胎。
【详解】A.含精子的精液进入阴道后,精子缓慢地通过子宫,在①输卵管内与卵细胞相遇,有一个精子进入卵细胞,与卵细胞相融合,形成受精卵,A正确。
B.受精卵不断进行细胞分裂,逐渐发育成胚泡。胚泡缓慢地移动到子宫中,最终附着在增厚的④子宫内膜上,就好比一粒种子落到了土壤中,这就是怀孕的开始,B正确。
C.人类胚胎发育初期所需的营养物质来自卵黄,发育中后期胚胎的营养物质来自母体,C正确。
D.受精时,如果是含有X染色体的精子与卵细胞结合,那么这个受精卵就发育成女孩;如果是含有Y染色体的精子与卵细胞结合,那么这个受精卵就发育成男孩。可见,人的性别决定于受精卵时,而不是母亲怀孕的那一刻,D错误。
故选D。
18. 下列关于基因、DNA和染色体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人体的所有细胞染色体数目都为23对
B. 同种生物的体细胞所含染色体的数目相同、形态相似
C. 1个DNA分子上通常有1个基因
D. 基因决定生物的性状,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答案】B
【解析】
【分析】染色体是细胞核中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两种物质组成。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DNA分子为双螺旋结构,像螺旋形的梯子。DNA上决定生物性状的小单位叫基因,基因决定生物的性状。
【详解】A.人体的体细胞(如皮肤细胞、肌肉细胞等)中染色体数目为23对,但人体的生殖细胞(精子和卵细胞)在形成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减半,因此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为23条,而非23对,A错误。
B.同种生物的体细胞在遗传上是相对稳定的,它们所含的染色体数目相同,且形态相似。这是保证生物体遗传稳定性的重要基础,B正确。
C.基因是DNA分子上具有特定遗传信息的片段,而一个DNA分子上通常包含有多个基因。这些基因在DNA分子上呈线性排列,共同控制着生物体的遗传性状,C错误。
D.基因确实决定生物的性状,但DNA才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它携带着生物体所有的遗传信息,并通过基因的形式表现出来,D错误。
故选B。
19. 下图是人类某种遗传病的系谱图,相关基因由A、a表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1号和2号再生一个健康孩子的概率是3/4
B. 6号体细胞的基因组成是AA或Aa
C. 1号、2号、7号基因型相同
D. 8号的性染色体X可能来自第一代的1、2、3、4号
【答案】D
【解析】
【分析】(1)生物体的某些性状通常是由成对基因控制的,当细胞内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都是显性或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生物体表现出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当控制某种性状的基因都是隐性时,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
(2)在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过程中,子代个体中出现了亲代没有的性状,新出现的性状一定是隐性性状,由一对隐性基因控制,亲代的性状是显性性状,亲代的基因组成是杂合的。
【详解】A.1、2号正常个体的女儿5号患病,因此该病为隐性遗传病,5号个体基因型为aa,其a基因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因此,1、2号个体的基因型为Aa、Aa,再生一个孩子遗传图谱如下:
由遗传图谱可知1号和2号再生一个健康孩子的概率是,A正确。
B.6作为1、2号的子代,其表现性正常,因此,基因型是AA或Aa,B正确。
C.由A选项分析可知,1、2号个体基因组成均为Aa、Aa;由于4号个体为患病个体,基因型为aa,一定会遗传一个a基因给7号个体 ,因此,7号正常个体基因型也为Aa,C正确。
D.男性的性染色体是XY,女性的性染色体是XX,性别遗传图为:
8号是女性,X染色体可来自第一代的1、3、4号,D错误。
故选D。
20. 夏季的蚊子令人讨厌,很多驱蚊效果良好的蚊香使用一段时间后效果越来越差。对此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
A. 蚊香的质量越来越差
B. 蚊子朝着有利于生存和繁殖的方向变异
C. 蚊子存在抗药性变异,蚊香对这种变异起到了选择作用
D. 在蚊香的不断“熏陶”下,蚊子的抵抗力逐渐变强
【答案】C
【解析】
【分析】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是生物进化论的核心内容。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是: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
【详解】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首先蚊子的抗药性存在着差异。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使用蚊香时,把抗药性弱的蚊子杀死,这叫不适者被淘汰,抗药性强的蚊子活下来,这叫适者生存。活下来的抗药性强的蚊子,繁殖的后代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在使用蚊香时,又把抗药性弱的蚊子杀死,抗药性强的蚊子活下来。这样经过若干代的反复选择。最终活下来的蚊子大多是抗药性强的,在使用同样的蚊香时,就不能起到很好的杀蚊作用,导致蚊香的灭蚊的效果越来越差,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21.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
B.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都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实现的
C. 一个小的生态瓶可以较长时间的维持平衡状态,说明从物质和能量角度分析,生态系统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独立系统
D. 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相互联系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答案】C
【解析】
【分析】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都是借助于生物之间的取食过程进行的。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同时进行的,它们把各个组分有机地联结成为一个整体,从而维持了生态系统的持续存在。
【详解】A.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二者是同时进行的,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故A正确。
B.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和释放都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等过程。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因此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都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实现的,它们将生态系统各种成分联系成了统一的整体,故B正确。
C.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在物质循环过程中,非生物环境中的物质可以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因此生物圈在物质方面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独立系统,但是在一个小的生态系统中不能实现;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来自太阳能,很显然在能量方面不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独立系统,故C错误。
D.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二者是相互依赖,相互依存;物质循环是能量流动的载体,后者是物质循环的动力;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以食物链、食物网为流动渠道,使生态系统各成分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故D正确。
故选C。
22. 生态系统中,能够把有机物转变成二氧化碳和水等物质返回无机环境的是( )
A. 生产者B. 消费者C. 分解者D. 以上都是
【答案】D
【解析】
【分析】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生态系统。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主要是植物)、消费者(主要是动物)和分解者(腐生的细菌、真菌)组成。
【详解】生物的活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叫做呼吸作用。呼吸作用的实质是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为生物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都能通过呼吸作用把有机物转变成二氧化碳和水等物质返回无机环境,故D正确,ABC不全面。
故选D。
23. 稻田养鱼形成了一种人工建立的生态系统,下列有关稻田养鱼的叙述:①“稻田养鱼”生态系统中人的作用非常关键,是最基本的成分;②与草原生态系统相比,该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更强;③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来源是水稻中的有机物;④稻田中的细菌、真菌也属于该生态系统。其中正确的是( )
A. ①②B. ②③C. ①④D. ④
【答案】D
【解析】
【分析】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生态系统。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主要是植物)、消费者(主要是动物)和分解者(腐生的细菌、真菌)组成。
【详解】 ①“稻田养鱼”生态系统中人的作用非常关键,是最基本的成分:人在稻田养鱼中起到管理和维护的作用,但不是生态系统的基本成分。基本成分包括生产者(如水稻)、消费者(如鱼)、分解者(如细菌、真菌)和非生物环境。 因此,①错误。
②与草原生态系统相比,该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更强:人工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通常较弱,因为它依赖于人类的管理和维护。因此,②错误。
③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来源是水稻中的有机物: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来源是太阳能,水稻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有机物。 因此,③错误。
④稻田中的细菌、真菌也属于该生态系统:细菌和真菌作为分解者,分解有机物质,释放无机物,属于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因此,④正确。
综上,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24. 图是五种不同的微生物,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与⑤相比,①最明显的区别是不含叶绿体
B. ③的结构最简单,对人类的危害最小
C. ①属于分解者,②③④属于消费者,⑤属于生产者
D. ②③属于原核生物,①④⑤属于真核生物
【答案】A
【解析】
【分析】分析图:①酵母菌,②细菌,③病毒,④草履虫,⑤衣藻
【详解】A.①酵母菌没有叶绿体,营养方式是异养;⑤衣藻有叶绿体,营养方式是异养,故A正确。
B.③病毒结构最简单,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侵入人体后往往会导致疾病发生,故B错误。
C.①②属于分解者,③④属于消费者,⑤属于生产者,故C错误。
D.②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属于原核生物;①④⑤⑥有成形的细胞核,属于真核生物;③没有细胞结构,故D错误。
故选A。
25. 下列实例与相应的生物技术对应错误的是( )
A. 老酸奶的制作——发酵技术
B. 试管婴儿的诞生——组织培养
C. 小羊“多莉”的诞生——克隆技术
D. 利用大肠杆菌生产人类胰岛素——转基因技术
【答案】B
【解析】
【分析】生物技术是指人们以现代生命科学为基础,结合其他科学的原理,采用先进的科学手段,按照预先的设计改造生物体或加工生物原料,为人类生产出所需产品或达到某种目的。
【详解】A.老酸奶的制作是通过乳酸菌等微生物在适宜条件下对牛奶进行发酵,产生乳酸等风味物质,从而制成具有特殊口感的酸奶。这个过程明显属于发酵技术,A正确。
B.试管婴儿的诞生是通过体外受精和胚胎移植技术实现的。具体来说,是将精子和卵子在体外结合形成受精卵,然后将受精卵培养到一定阶段后,再移植到母体子宫内继续发育直至诞生。这个过程并不涉及组织培养,组织培养通常是指在无菌和人工控制的环境条件下,利用适当的培养基,对离体的植物、动物或微生物的组织、器官或细胞进行培养,以获得再生完整植株或生产具有经济价值的其他产品的技术,B错误。
C.克隆技术是指利用生物技术由无性生殖产生与原个体有完全相同基因组织后代的过程。科学家利用核移植技术,将一只母羊的乳腺细胞的细胞核移植到另一只母羊的去核卵母细胞中,形成重构胚,然后将重构胚移植到第三只母羊的子宫内发育,最终诞生了与提供细胞核的母羊遗传性状几乎完全相同的小羊“多莉”,C正确。
D.转基因技术是指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将人们期望的目标基因,经过人工分离、重组后,导入并整合到生物体的基因组中,从而改善生物原有的性状或赋予其新的优良性状。科学家将人类胰岛素基因导入到大肠杆菌中,使大肠杆菌能够表达出人类胰岛素,然后通过发酵和提取工艺,就可以从大肠杆菌的培养液中获得大量的人类胰岛素,D正确。
故选B。
二、简答题(本题共7小题,每空1分,共50分)
26. 实验课上同学们制作了人口腔上皮细胞的临时装片,用显微镜观察如下图所示,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图是制作人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各个步骤,其正确的排列顺序是____(用字母和箭头表示),步骤c中滴加的液体是____。
(2)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下降时,眼睛应该注视乙图的[ ]____。在10×物镜下观察到的视野如图丙所示,换20×物镜后在视野中能观察到____个完整细胞,视野的亮度会变____。
(3)同学们又制作观察了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临时装片,视野如图戊所示,气泡的产生可能是其制作过程中____时过快导致的。图丁是某同学绘制的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结构图,其最明显的错误是____。
【答案】(1) ①. c→b→a→d→e ②. 生理盐水
(2) ①. 5物镜 ②. 3 ③. 暗
(3) ①. 盖盖玻片 ②. 多画了叶绿体
【解析】
【分析】(1)制作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实验步骤简单的总结为:擦、滴、撕、展、盖、染。
(2)图乙中,1目镜,2粗准焦螺旋,3细准焦螺旋,4转换器,5物镜,6遮光器,7反光镜。
(3)图丁中,①细胞质,②细胞核,③叶绿体,④细胞壁,⑤细胞膜,⑥液泡,⑦线粒体。
【小问1详解】
甲图制作人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的正确步骤是:擦、c滴、b刮、a涂、d盖、e染。在制作口腔上皮细胞的临时装片时,为了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在载玻片上必须滴加与体液浓度相同的生理盐水。
【小问2详解】
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下降时,眼睛应该注视乙图的5物镜,防止物镜镜头压坏玻片标本。要从10×低倍物镜观察调换为20×高倍物镜观察,必须转动1转换器。此时放大了两倍,丙视野中有6个细胞,将放大倍数变为原来的2倍,看到的细胞数目减少一半,因此只能看到3个完整的细胞,视野的亮度会变暗。
【小问3详解】
步骤d盖操作不当时,装片易产生气泡,如戊所示,视野中就出现了较多的气泡,是其制作过程中盖盖玻片时过快导致的。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属于非绿色部分植物体的细胞,因此其细胞结构中没有叶绿体。图丁是某同学绘制的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结构图,其最明显的错误是多画了叶绿体。
27. 两种作物间行种植称为间作,单独种植一种作物称为单作。下图是玉米间作和单作时吸收二氧化碳与光照强度关系,请回答下列问题:
(1)只有“爆裂型玉米”才可以制作爆米花,而普通玉米不能制成。“爆裂型玉米”的这种特性是由____决定的。
(2)玉米粒的____中含有大量的淀粉,这是光合作用的产物。请写出光合作用过程的反应式:____。
(3)光照强度小于a时,间作和单作CO2的吸收无明显差别,主要原因是____。光照强度大于c时,____方式更能充分的利用光能,提高作物总产量。
(4)光照强度大于c时,作物的产量不再随光照强度的增强而增加,此时可以采取____(写出1条即可)等措施进一步提高作物产量。
(5)玉米与大豆间作增产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大豆根部有大量的根瘤菌,具有____作用,能够提高土壤的肥力。
【答案】(1)基因 (2) ①. 胚乳 ②.
(3) ①. 光照强度低 ②. 间作 (4)增加二氧化碳浓度 (5)固氮
【解析】
【分析】对照实验是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唯一变量。一般的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对照组。为确保实验组、对照组实验结果的合理性,对影响实验的其他相关因素应设置均处于相同且理想状态,这样做的目的是控制单一变量,便于排除其它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和干扰。
【小问1详解】
性状由基因控制,因此“爆裂型玉米”的这种特性是由基因决定的。
【小问2详解】
玉米种子由种皮、胚和胚乳三部分组成,玉米种子只有一片子叶,营养物质储存在胚乳中,因此玉米粒的胚乳中含有大量的淀粉,这是光合作用的产物。
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为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光合作用过程的反应式:。
【小问3详解】
当光照强度小于a时,间作和单作的光合速率无明显差别;当光照强度大于a后,间作的光合速率逐渐高于单作。由此说明,当光照强度为a时,导致间作和单作光合速率无明显差别的主要原因是光照强度低。
【小问4详解】
光照强度大于c时,作物的产量不再随光照强度的增强而增加,此时可以通过延长光照时间、增加二氧化碳浓度的措施提高光合作用强度,提高作物产量。
【小问5详解】
大豆根部的根瘤菌通过固氮作用能够提高土壤肥力。从大豆与根瘤菌互利共生角度,玉米和大豆间作,可通过大豆根部根瘤菌固氮作用增加此土壤的肥力,有利于玉米的生长。
28. 《黄帝内经》中有“诸血皆归于心”“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等论述,人们把循环系统比作体内繁忙“交通运输网”。下图为小华同学绘制的人体部分生理活动示意图,图一中①②③表示生理过程,a、b表示相关物质,A、B、C表示相关的血管或管道;图二中A~D表示心脏四腔,1~5表示血管,请回答下列问题:
(1)剧烈运动时呼吸频率和心率会加快,这有利于体内的组织细胞得到更多的____。人体的心血管运动中枢和呼吸中枢位于____。
(2)①②过程是通过____实现的,过程①时膈肌和肋间肌处于____状态。
(3)小华早餐吃了面包、鸡蛋和蔬菜等食物,食物中所含的供能物质有____。这些物质被消化吸收后到达脑细胞被利用所经过的最短途径:2→____→D→3(用图二中的字母、数字和箭头表示)。
(4)与图一中血管A比较,血管B中液体成分的主要变化是____。管道C中流出的液体含有较多的葡萄糖,可能的原因是图一中的[ ]____分泌不足。
【答案】(1) ①. 氧气##氧气和养料 ②. 脑干
(2) ①. 呼吸运动 ②. 收缩
(3) ①. 糖类、脂肪、蛋白质 ②. A→B→4→5→C
(4) ①. 尿素含量减少##尿素、氧气、养料含量减少 ②. b胰岛素
【解析】
【分析】图一表示了人体新陈代谢的部分生理过程,包括了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血液循环、呼吸以及泌尿等生理过程。图中,a表示胰腺分泌胰液,b表示胰岛分泌胰岛素,①表示吸气,②表示呼气,③表示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血管A表示肾动脉,血管B表示肾静脉,管道C表示肾小管。甲系统为循环系统,乙系统为呼吸系统。图二1上腔静脉,2下腔静脉,3主动脉,4肺动脉,5肺静脉,A右心房,B右心室,C左心房,D左心室。
【小问1详解】
剧烈运动时,人体对氧和能量的需求增加。为了满足这种需求,呼吸频率和心率会加快。呼吸频率的加快使得更多的氧气被吸入肺部,并通过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心率的加快则增强了心脏的泵血功能,使得更多的血液(携带氧气和营养物质)能够迅速输送到组织细胞,以满足其代谢活动的需要。因此,剧烈运动时呼吸频率和心率的加快有利于体内的组织细胞得到更多的氧气。而人体的心血管运动中枢和呼吸中枢都位于脑干,这是控制这些基本生命活动的重要中枢。
【小问2详解】
①②过程分别表示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即呼吸运动)。这两个过程都是通过呼吸运动实现的。呼吸运动包括吸气和呼气两个过程,其中吸气时,肋间肌和膈肌收缩,使得胸腔容积增大,肺随之扩张,肺内气压降低,外界气体被吸入肺内。因此,过程①(即吸气)时,膈肌和肋间肌处于收缩状态。
【小问3详解】
小华早餐吃了面包、鸡蛋和蔬菜等食物,这些食物中所含的供能物质主要有糖类、脂肪和蛋白质。这些物质在消化道内被消化成小分子物质后,通过小肠绒毛的吸收作用进入血液。然后,这些营养物质随着血液循环被输送到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包括脑细胞。对于脑细胞来说,这些营养物质所经过的最短途径是:首先通过小肠绒毛进入下腔静脉(即图二中的2),然后下腔静脉将血液送入右心房(A),再通过右心室(B)泵入肺动脉(即图二中的4),到达肺后进行气体交换后,通过肺静脉(即图二中的5)进入左心房(C),如何通过左心室(D)泵入主动脉(即图二中的3),到达脑细胞。
【小问4详解】
与图一中血管A(肾动脉)相比,血管B(肾静脉)中液体成分的主要变化是尿素等代谢废物、氧气及营养物质含量减少。这是因为肾脏是形成尿液的器官,通过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血液中的大部分物质被重新吸收回血液,而尿素等代谢废物则随尿液排出体外。因此,从肾小球流出的血液中,尿素等代谢废物的含量会明显减少;同时在肾小管处会发生气体和物质交换,氧气含量和营养物质降低。另外,如果管道C(肾小管)中流出的液体含有较多的葡萄糖,可能的原因是图一中的[④]胰岛分泌的b胰岛素不足。胰岛素是调节血糖的重要激素,它能够促进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从而降低血糖浓度。如果胰岛素分泌不足,就会导致血糖浓度升高,进而出现尿糖现象。
29. 我国人群中幽门螺杆菌感染率高达40%~60%,主要分布在胃内,是胃癌重要的诱因之一,呈明显的家庭聚集性传播现象。
(1)幽门螺杆菌能导致胃黏膜损伤,引发胃炎、胃溃疡等疾病,甚至导致胃癌。幽门螺杆菌与人体细胞结构上明显的区别是____。
(2)分餐制是阻断幽门螺杆菌传播的有效措施,这种预防措施属于____。胃黏膜能分泌溶菌酶和胃酸,可杀死多种病菌,这属于____免疫。幽门螺杆菌表面含有一种称为尿素酶的蛋白质,可以将尿素分解为氨,从而中和周围的酸,所以它能在胃酸中生存,这充分体现了____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3)奥美拉唑是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三联疗法”的药物之一,乳铁蛋白具有广谱抗菌、抗癌、调节免疫系统功能等作用。为探究乳铁蛋白对幽门螺杆菌的治疗作用,研究人员分别用不同药物对若干胃内感染幽门螺杆菌的小鼠连续灌胃7天后,检验小鼠体内白细胞介素8的含量(体内白细胞介素8含量越高,幽门螺杆菌感染越严重),结果如下表所示:
①设置Ⅰ组实验的作用是____。
②实验结果说明:乳铁蛋白对幽门螺杆菌病____治疗效果。治疗幽门螺杆菌病的最佳药物是____。
③利用“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通常需要2~4周。时间不能太短,期间不能随意停药,否则不但不能彻底的杀死幽门螺杆菌,而且还会导致其____逐渐增强。
【答案】(1)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2) ①. 切断传播途径 ②. 非特异性 ③. 生物与环境
(3) ①. 对照 ②. 有 ③. 乳铁蛋白+三联疗法 ④. 抗药性
【解析】
【分析】(1)细菌的结构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等组成,没有成形的细胞核,营养方式异养。
(2)人体的免疫包括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人体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皮肤、黏膜及分泌物(唾液),阻挡杀死病原体,清除异物,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嘴细胞,溶解、吞曝和消灭病菌,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是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产生抗体,消灭病质体,属于特异性免疫。
(3)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够在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预防传染病的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
(4)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小问1详解】
细菌的细胞结构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等组成,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因此,从细胞结构上看,幽门螺杆菌与人体细胞不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小问2详解】
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包括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等措施。分餐制是阻断幽门螺杆菌传播的有效措施,这种预防措施属于切断传播途径。
胃黏膜能分泌溶菌酶和胃酸,属于第一道防线,可杀死多种病菌,这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现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幽门螺杆菌表面含有一种称为尿素酶的蛋白质,可以将尿素分解为氨,从而中和周围的酸,所以它能在胃酸中生存,这充分体现了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小问3详解】
对照实验中,接受变量处理的组为实验组,不接受变量处理的组为对照组。该实验为探究乳铁蛋白对幽门螺杆菌的治疗作用,Ⅰ组没有接受变量处理,为对照组。因此,设置Ⅰ组实验的作用是对照。
分析实验结果,Ⅰ组体内白细胞介素8含量为503.38pg/m2,Ⅱ组体内白细胞介素8含量为107.95pg/m2,明显下降了,乳铁蛋白对幽门螺杆菌病有治疗效果。
分析实验结果,Ⅳ组白细胞介素8含量最低,为22.58pg/m2,因此,治疗幽门螺杆菌病的最佳药物是乳铁蛋白+三联疗法。
利用“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通常需要2~4周。时间不能太短,期间不能随意停药,否则不但不能彻底的杀死幽门螺杆菌,而且还会导致其抗药性逐渐增强,影响治疗效果。
30. 黄瓜清脆爽口,富含维生素E,对抗衰老有一定作用,深受人们喜爱。栽培型黄瓜是由野生型黄瓜培育而来,图1是两种黄瓜不同器官苦味素的相对含量,图2是有关的遗传系谱图(相关基因用B、b表示)。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有苦味是因为细胞中有苦味素,黄瓜的苦味素存在于叶或果实细胞的____中。
(2)黄瓜果实苦与果实不苦是一对____,据图2可知,____是显性性状。为确定子二代中某果实苦的黄瓜基因组成,让它与____的黄瓜杂交,产生足够多的后代。若后代的黄瓜有苦的也有不苦的,则其基因组成为Bb。
(3)研究发现,通过浇水、施肥、温度和光照等条件的改变可以降低黄瓜果实的苦味,可以说明生物的性状是由____决定的。
(4)苦味的黄瓜可以减少害虫啃食,是对环境的适应,是经过长期的____形成的。栽培型黄瓜比野生型黄瓜更受人类的欢迎,可以推测,栽培型黄瓜是在野生型黄瓜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的____形成的。
【答案】(1)细胞液 (2) ①. 相对性状 ②. 果实苦 ③. 果实不苦
(3)基因和环境共同 (4) ①. 自然选择 ②. 人工选择
【解析】
【分析】(1)生物的性状由基因控制,基因有显性和隐性之分。当细胞内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都是显性或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生物体表现出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当控制某种性状的基因都是隐性时,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
(2)在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过程中,子代个体出现了亲代没有的性状,则亲代个体表现的性状是显性性状,新出现的性状一定是隐性性状,由一对隐性基因控制。
【小问1详解】
苦味素是一种植物代谢产物,通常这类物质会储存在细胞的液泡中,因此黄瓜的苦味素存在于叶或果实细胞的液泡中。
【小问2详解】
黄瓜果实苦与果实不苦是一对相对性状。根据图2的遗传系谱图,我们可以看到亲代果实苦和果实不苦的黄瓜,子一代都是果实苦的黄瓜,这说明果实不苦是隐性性状,基因型为bb,果实苦是显性性状。子一代果实苦一定会获得亲代果实不苦的b基因,因此,子一代果实苦的基因型为Bb。子一代自花传粉后能够产生Bb和BB两种基因型的果实苦个体。为了确定其具体的基因型,可以选择隐性个体,即果实不苦的个体与其进行杂交。
【小问3详解】
研究发现通过改变浇水、施肥、温度和光照等条件可以降低黄瓜果实的苦味。这说明生物的性状不仅由基因决定,还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我们可以说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和环境共同决定的。
【小问4详解】
苦味的黄瓜可以减少害虫的啃食,这是黄瓜对环境的一种适应。这种适应性状是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逐渐形成的。同样地,栽培型黄瓜比野生型黄瓜更受人类的欢迎,这也是因为栽培型黄瓜在野生型黄瓜的基础上经过了长期的人工选择,逐渐形成了更符合人类需求的性状。
31. 下图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部分食物网以及碳循环情况,A、B、C是生态系统的不同生物成分,①~⑤表示生理过程,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共有____条食物链,该食物网中生物属于图乙中B2成分的有____。
(2)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起点是[ ]____,生态系统中的能量除燃烧外,主要通过____方式返回无机环境。
(3)我国共有32种猫头鹰,全部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2021年2月5日)二级保护动物。欲使猫头鹰获得100千焦的能量,至少需要消耗草的能量是____千焦。
(4)碳在食物链中主要以____的形式进行传递,在生态系统中主要以____的形式参与物质循环。
【答案】(1) ①. 5 ②. 食草鸟、昆虫
(2) ①. ②光合作用 ②. 呼吸作用
(3)2500 (4) ①. 有机物 ②. 二氧化碳
【解析】
【分析】(1)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消费者(绝大多数的动物)、分解者(主要是细菌和真菌)。
(2)食物链书写的原则是:食物链中只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以生产者开始,以最高营养级结束;食物链中的箭头由被捕食者指向捕食者。
【小问1详解】
食物链以生产者开始,以最高营养级结束,图甲中食物链有:草→食草鸟→猫头鹰,草→昆虫→食虫鸟→猫头鹰,草→昆虫→蜘蛛→蟾蜍→蛇→猫头鹰,草→昆虫→蟾蜍→蛇→猫头鹰,草→昆虫→蜘蛛→食虫鸟→猫头鹰,共5条。能量沿食物链逐级递减,所以营养级别越低,体内有机物含量越多,生物数量也越多,该食物网中生物属于图乙中B2成分的有食草鸟、昆虫。
【小问2详解】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从植物进行②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开始,能量沿食物链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生态系统中的能量除燃烧外,主要通过呼吸作用方式返回无机环境。
【小问3详解】
食物链中只有10%-20%的能量能流入下一营养级,因此猫头鹰要获得100千焦的能量,至少需要草提供的能量:100÷20%÷20%=2500(千焦)的能量。
【小问4详解】
碳元素在无机环境中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参与循环,通过光合作用由无机环境进入生物体;在食物链中,碳主要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
32. 我们平时吃甘蔗时,经常发现甘蔗中央有部分的红色丝状物,这是甘蔗发生了霉变。小亮同学想利用小鼠通过实验来探究霉变的甘蔗对小鼠胃黏膜是否有损伤及损伤程度。实验过程如下:取生长发育状况相似的健康小白鼠40只,随机分为4组,分别放入A、B、C、D四只鼠笼,每组10只,实验处理及结果如下表,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请完善实验过程:①____;②____。
(2)实验结果:霉变甘蔗汁浓度越大,胃黏膜出现炎症的小鼠数量____。
(3)分析实验结果,可以得出实验结论:霉变甘蔗汁____。
(4)进一步科学研究表明,导致甘蔗呈现棕红色霉变的真凶是节菱孢霉菌,其代谢过程中会产生3-硝基丙酸毒素,直接刺激胃肠黏膜,造成胃肠道反应。节菱孢霉菌属于____,其主要生殖方式是____。
【答案】(1) ①. 未霉变的甘蔗汁0.2ml/d ②. 相同且适宜
(2)越多 (3)能够损伤小鼠胃黏膜,霉变程度越高损伤越大
(4) ①. 真菌 ②. 孢子生殖
【解析】
【分析】对照实验是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唯一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的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小问1详解】
对照组与实验组实验变量不同,其他因素相同。本实验中A组是对照组,所以①处填写灌胃生理盐水0.2ml或者未霉变的甘蔗汁0.2ml。此实验中除去霉变甘蔗汁的喂食剂量不同其余生长条件相同且适宜。
【小问2详解】
实验结果显示,随着霉变甘蔗汁浓度的增大,胃黏膜出现炎症的小鼠数量也逐渐增多。这一结果说明霉变甘蔗汁的浓度与小鼠胃黏膜的炎症程度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小问3详解】
从表格中的出现炎症小鼠数量可知:霉变蔗汁会对小鼠胃黏膜产生损伤,霉变程度越高,损伤越大。这一结论为我们提供了关于霉变甘蔗汁对生物体健康影响的重要信息。
【小问4详解】
进一步的科学研究表明,导致甘蔗呈现棕红色霉变的真凶是节菱孢霉菌。节菱孢霉菌属于真菌,它是一类具有细胞壁和细胞核的真核生物。真菌的主要生殖方式是孢子生殖,即通过产生孢子来繁殖后代。节菱孢霉菌在代谢过程中会产生3-硝基丙酸毒素,这种毒素能够直接刺激胃肠黏膜,造成胃肠道反应,对人体健康构成威胁。祖别
药物
白细胞介素8(pg/m2)
Ⅰ
生理盐水
503.38
Ⅱ
乳铁蛋白
107.95
Ⅲ
三联疗法
2584
Ⅳ
乳铁蛋白+三联疗法
22.58
组别
饲喂溶液及剂量
生长条件
出现炎症小鼠数量
A组
灌胃①
每天在相同时间饲喂一次,其余培养条件②
1
B组
灌胃100%霉变甘蔗汁0.2mL/d
8
C组
灌胃75%霉变甘蔗汁0.2mL/d
5
D组
灌胃50%霉变甘蔗汁0.2mL/d
3
2021年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中考二模生物试题及答案: 这是一份2021年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中考二模生物试题及答案,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简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精品解析:2021年山东省滨州市无棣县中考二模生物试题(解析版+原卷版): 这是一份精品解析:2021年山东省滨州市无棣县中考二模生物试题(解析版+原卷版),文件包含精品解析2021年山东省滨州市无棣县中考二模生物试题解析版doc、精品解析2021年山东省滨州市无棣县中考二模生物试题原卷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5页, 欢迎下载使用。
精品解析:2020年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中考二模生物试题(B)(解析版+原卷版): 这是一份精品解析:2020年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中考二模生物试题(B)(解析版+原卷版),文件包含精品解析2020年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中考二模生物试题B解析版doc、精品解析2020年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中考二模生物试题B原卷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4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