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江苏省连云港市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原卷
      江苏省连云港市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
    • 解析
      江苏省连云港市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江苏省连云港市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01
    江苏省连云港市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02
    江苏省连云港市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03
    江苏省连云港市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01
    江苏省连云港市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02
    江苏省连云港市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03
    还剩7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江苏省连云港市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江苏省连云港市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江苏省连云港市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江苏省连云港市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9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揖让之礼作为人们交往中的重要礼节,充分体现了中国礼文化“主敬”“谦让”的特征。《说文解字》中“揖,攘也,从手,最声。一曰手箸匈曰揖”,“攘”即为推,双手置于胸前向前推就叫作“揖”。而“让”字最早书写为“禳”,古同“攘”,意为谦让。揖让之礼承载的是儒家君子“谦卑”的德行,即便在“射礼”这种尚武的礼仪中也必不可少,“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论语·八佾》)。古人对揖让之礼十分重视,认为这是诚敬之心在行为上的体现,是礼乐文明的重要体现,因而有“揖让而天下治者,礼乐之谓也”的说法。揖让之礼始于何时已不可考,但据文献记载,周公“制礼作乐”中已包含作揖礼。
    揖礼在古代有许多类型。如《周礼》中记载了三种揖礼的形式:“诏王仪,南乡见诸侯,土揖庶姓,时揖异姓,天揖同姓。”即推手时分别有微微往下推手、举手平臂向前推平、与眉齐平再行礼之别。《周礼·夏官·司士》还记载:“孤卿特揖,大夫以其等旅揖,士旁三揖。”古人行作揖礼时不仅要区别身份官职,还有吉凶之分。《道德经》中记载了先秦时期“吉事尚左,凶事尚右”的观念。揖礼常与其他礼仪搭配使用。如周代“宾礼”的“士相见礼”中就有士人相互作揖的交往礼仪,以示尊重和谦卑。不同历史时期,揖礼的名称和身体表达姿势有所不同。广义而言,先秦时期的揖礼、唐宋时期的叉手礼、明清时期的拱手礼及清代流行的抱拳手势都可以称为揖礼。尽管与其他礼仪一样,作揖礼最早也只用于贵族之间的交往,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礼下庶人”成为重要的社会教化目标。随着礼文化的推广和下移,揖礼成为了规范平民之间日常交往的一种礼仪,实现了礼仪的“流行化”和“民俗化”。宋代王说《唐语林补遗四》云:“凡入门至食,凡数揖。祗揖者,古之肃拜也。”这里的“祗揖”即宋时流行的揖礼,文人著作中多有记载。《吕氏乡约》是我国最早在民间乡里制定的由乡人共同遵守的成文规约,书中曾载,晚辈拜见尊长有“揖而退”“揖而坐”“趋进揖”“揖而行”“下马前揖”等详细的行使规范。由此可见,在古代中国民间,揖礼也是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的礼仪之一。
    国内推行揖礼最主要的困境就是“封建”标签难撕,刻板印象阻碍。揖礼主要借助手势以及躯体上半部分的动作来完成,对尊卑贵贱的区分没有拜礼那么显著。整体而言,“揖拜之礼”自周代一直延续到清代。朝代更迭,凡少数民族政权统治的时代,为了强化皇权及尊卑,揖拜之礼中的拜礼得到强化。反之,汉族政权则致力于恢复传统,如明朝推翻元朝统治后,明太祖就多次下令禁止跪拜礼,从而强化了揖礼。为了维护皇权和社会等级秩序,在清朝“跪拜之礼”再次得到了强化,清政府甚至将其推广至与外国人的交往中,这导致了近代中西方的“礼仪之争”。握手礼起源于中世纪欧洲,自辛亥革命后在中国流行。1928年,国民政府拟定了《相见礼》,规定朋友相见时彼此互行一鞠躬礼或握手礼,已不见揖礼。1949年建国以后,从官方到民间,“揖礼”逐渐消失,握手礼取而代之。
    握手礼虽然体现了西方的“平等观”和价值观,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最大的问题在于手部的接触容易传染疾病,尤其是在流行性疾病爆发期间。相比之下,“非接触式问候”的揖礼具有显著的优势。作家韩少功就曾指出揖礼具有卫生、省时、优美和自主的优点。鸦片战争后,西方礼俗文化的流入动摇了我国传统的礼俗体系,在一个主权国家的传播场域里,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本末倒置会危及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体系的认知态度。重估并复兴传统揖礼更是重新建构中国文化主体性的重要途径之一。诚如赵世瑜教授所言:“中国传统社会的良性运转,正在于礼俗互动的政治制度框架与弹性实践机制的设计:在社会理念上,国家讲究礼制而不至于脱离俗情,民众以贴近国家正统为正途。在国家政治层面,倡导‘为政必先究风俗’‘居官以正风俗为先’等民俗原则,注重因俗制礼与以礼化俗相结合的社会实践。冀望通过礼仪教化达到礼俗融合的社会理想状态。”礼乐文明理念时至今日仍有现实意义,“因俗制礼,以礼化俗”是政治治理与社会教化的重要路径。
    复兴中华传统揖礼,需要正视文化资产,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推广,实现现代转化和国际传播价值。一方面,要师古不泥,简化身体姿势与手势,可参考清代流行的拱手礼甚至进一步简化,以保留其谦让、友好和尊敬的含义为重。另一方面,应“以我为主”,从国内开始推广普及,通过政治家发挥垂范引领作用、制定政策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发挥大众媒介优势打造“中国名片”、拓宽深化国际交流渠道等路径,让中国揖礼走向世界。
    (摘编自潘祥辉《“揖让而天下治”:中华传统揖礼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揖让之礼是深受古人重视的传统交往礼仪,尽管其确切的发源时间无法考证,但在周代已有文献记载。
    B. 古代揖礼类型繁多,手势不尽相同,根据场合吉凶可分为土揖、时揖、天揖、特揖、旅揖、三揖等形式。
    C. 广义揖礼的身体表达并不局限于双手置于胸前向前推的动作,也包括了叉手、拱手、抱拳、肃拜等姿势。
    D. 传统揖礼在历代政权更迭中经历过曲折反复的流变,是应被重估价值、合理取舍、着力复兴的文化资产。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多种礼仪在历朝历代常常搭配使用,这些搭配丰富着揖礼的运用范畴,深化着揖礼的积极意义。
    B. 鸦片战争后中国传统礼俗体系受到西方礼俗文化冲击,揖礼自此逐渐从官方和民间视野中淡出。
    C. 近代握手礼与揖拜之礼的斗争,隐含着社会文明场域内“平等观”与皇权等级秩序之间的较量。
    D. 推广揖礼不但要发挥官方引导作用,还应拓宽渠道,鼓励在B站、抖音等自媒体平台上的创作。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五段观点的一项是( )
    A. 清代诗人汪缙以诗句“揖让看闾里,诗书慕搢绅”表达了他在灾荒凶年后出门见到平民百姓作揖礼让时的欣慰之情。
    B. 林语堂《论握手》一文曾言:“拱手之源,我虽然未考,但是由医学上卫生上讲比拉手文明,这是谁也不能否认的。”
    C. 埃及驻华大使阿西姆·哈奈菲曾在“国际在线”网站《国际微访谈》栏目上写新春“福”字,向全球网友作揖拜年。
    D. 浙江省衢州市致力于打造“南孔圣地·衢州有礼”的城市文化IP,全体机关干部在市“两会”等活动上改行作揖礼。
    4. 论证时可以想象存在一个“虚拟论敌”,在对其驳论的过程中推出相关论点。根据本文的论证逻辑,对下表中的虚拟论敌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 )
    A. 揖礼在古代只用于贵族间交往。B. 古代政权曾弱化揖礼传统。
    C. 握手礼比揖礼更有优越性。D. 揖礼体现的礼文化在当代已过时。
    5. 不同的情境中,有人作揖向“清芬”,有人相逢“尽”叉手,亦有先生授揖礼。请运用本文观点,参照示例,简要阐释下列材料中揖礼的意义。
    [示例]材料: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唐·李白《赠孟浩然》)
    阐释:李白用“揖清芬”表达了对孟浩然清雅品格的尊敬,揖礼是古代士人相见的交往礼节。
    材料一:入郡腰恒折,逢人手尽叉。(唐·柳宗元《同刘二十八院长述旧言怀感时书事》)
    阐释一:
    材料二:22年6月,我省接待了来自美国、意大利、印度等国的“诗画浙江”友好使者,在参观孔氏南宗家庙时,使者们跟着身着汉服的老师认真学习作揖礼。
    阐释二:
    【答案】1. B 2. A 3. D 4. B
    5. 阐释一:柳宗元“手尽叉”暗示了唐代叉手礼的流行化和民俗化,揖礼也是平民日常交往的礼仪。
    阐释二:身着汉服的老师教海外使者学习揖礼说明了揖礼正成为“中国名片”之一,助力我国的文化传播与国际交流。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根据场合吉凶”错。土揖、时揖、天揖、特揖、旅揖都引自《周礼》,是后文“古人行作揖礼时不仅要区别身份官职”例证。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
    A.“积极作用”以偏概全,根据“为了维护皇权和社会等级秩序,在清朝‘跪拜之礼’再次得到了强化,清政府甚至将其推广至与外国人的交往中,这导致了近代中西方的‘礼仪之争’。”可知,第三自然段清代的例证可知揖拜之礼不乏消极意义。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第五段观点是:从国内开始推广普及,通过政治家发挥垂范引领作用、制定政策纳入国民教育体系,让中国揖礼走向世界。
    A.诗句说明揖让之礼的民俗化有助社会稳定;
    B.言论佐证了拱手在医学上、卫生上的好处;
    C.行为体现的是揖礼国际传播的成效;
    D.由“全体机关干部在市‘两会’等活动上改行作揖礼”可知,支撑了“通过政治家发挥率先垂范引领作用”观点。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观点和分析虚拟论敌的能力。
    B.偏离驳论重点,虚拟论敌应为“传统揖礼是 ‘封建’ 的写照”。
    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分析例句“阐释”,先明确对象“李白”,再写出诗句中的礼节“揖清芬”,最后阐释出揖礼的意义“表达了对孟浩然清雅品格的尊敬,揖礼是古代士人相见的交往礼节”。
    “入郡腰恒折,逢人手尽叉”说明叉手礼成为了当时社交的常用礼仪,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礼下庶人”成为重要的社会教化目标。随着礼文化的推广和下移,揖礼成为了规范平民之间日常交往的一种礼仪,实现了礼仪的“流行化”和“民俗化”,依据例句结构对“材料一”阐释为“柳宗元‘手尽叉’暗示了唐代叉手礼的流行化和民俗化,揖礼也是平民日常交往的礼仪”。
    在参观孔氏南宗家庙时,使者们跟着身着汉服的老师认真学习作揖礼。这说明在复兴中华传统揖礼,应“以我为主”,从国内开始推广普及,通过政治家发挥垂范引领作用、制定政策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发挥大众媒介优势打造“中国名片”、拓宽深化国际交流渠道等路径,让中国揖礼走向世界。依据例句结构对“材料二”阐释为“身着汉服的老师教海外使者学习揖礼说明了揖礼正成为“中国名片”之一,助力我国的文化传播与国际交流”。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马鞍子
    王族
    (1)白哈巴村的巴车是个有意思的人,去哈巴河县城做衣服。裁缝把衣服做好后,他将上衣穿上,用力甩甩胳膊,扩扩胸说,不紧,好!
    (2)裁缝又递给他裤子,他穿上后,快速蹲下,又快速站起,用手一摸屁股说,没开档,好!
    (3)我刚走进巴车的院子时,就看见他手提一副马鞍子,向拴在屋子旁的那匹马走去。他的马鞍子很古老,上面有铜饰花纹,皮子已油黑发亮,就连骑槽也已变得很黑。他走到马跟前抚摸着它的背说,休息好了吗?接着把鞍子往马背上一放,又说,穿上衣服;接着又系鞍子上的绳子,嘴里仍不闲着,系上腰带;最后,他在马脖子上挂一根红布条。我知道马挂红布条是为吉祥,但他却说,打上领带。做完这些,他把马牵出门,翻身上马,很快就出了村子。
    (4)巴车的马鞍子已经传了五代人,至少有十一匹马用过,走过的路比草原还长。今天,他要骑着马去草场。草场就在村子旁边,将白哈巴村映衬得如同绿绸布上的一块青玉。
    (5)村里人都知道巴车家有一副好马鞍子,巴车因而在村子里的地位很高。人们常说,好马配好鞍。有了好鞍子却不一定有好马,巴车现在正为此苦恼。他父亲曾骑过一匹好马,配的就是这个鞍子。巴车曾在十八岁那年骑过那匹马,迅疾如风,骑在上面顿感身轻如燕。可惜那匹马死在了他父亲前面,否则,就会传给他。这么多年了,他一直在寻找好马,但始终未能如愿,现在他骑的这匹马不能令人满意。我想找巴车聊聊马鞍子的事,但他骑马走了,我只好在村子里乱转。走到一户人家的门口,我看见一副被闲置的马鞍子,因为被闲置得太久,上面落满灰尘。有一根野草从马鞍子夹缝中钻出,开出一朵小花。这家人对马鞍子早已彻底遗忘,便懒得把长进它夹缝的野草拔去。马鞍子被彻底遗忘,却在另一种时间里存在,那朵小花就是证词。
    (6)太阳慢慢升高,被照亮的马鞍子仍显得硬朗,隐隐透出它昔日的稳健和坚实。正这么想着,一只蜜蜂落在马鞍子上,转瞬像隐身似的不见了。仔细一看,才发现马鞍子上有几个小孔。我正在惊讶,又有几只蜜蜂从小孔中钻了进去。在什么时候,是风、虫子还是雨珠把马鞍子弄出了小洞?后来让蜜蜂们发现了,便在里面筑了巢。小时候经常跟叔叔养蜜蜂,我知道只要一个地方有几只飞动的蜜蜂,里面肯定有一个巢……我觉得这个马鞍子真是有意思,被主人用旧了,随手扔在这里,却有一朵小花为它而开,有一群蜜蜂在里面筑巢。这虽是不会引人注目的事情,但却是生命,是一种更为平静和持久的存在。
    (7)主人从牧场回来了,在栅栏外卸下马鞍子,将马拴在屋旁。他的马鞍子虽然时间已经不短,却显得粗糙和简陋。主人对马鞍子格外珍惜,小心翼翼地卸下拎进屋去。村里人都很珍爱马鞍子,把一匹一匹的马骑老后,马鞍子却还很新,很难像巴车的马鞍子那样引人注目。据村里的老人说,马鞍子其实是被一匹又一匹马磨合出来的,一般情况下,三匹马可磨合出一个好马鞍子。有些马鞍子因为磨合不成,只好被遗弃,但被遗弃的马鞍子往往又有了新的存在方式,譬如一朵花和一群蜜蜂对它的依赖。正这样想着,一只蜜蜂从小孔中爬出,绕马鞍子飞一圈后又落下,很快,便爬出很多只蜜蜂,嗡嗡地向远处飞去。刚才爬出的第一只蜜蜂像是哨兵或值班员,先是出来打探动静,然后向里面发出信号,于是大部队才出动了。它们飞过栅栏,向草场飞去,草场中的野草正在开花,正是它们采蜜的好对象。它们是一匹匹马,身上有非常好的鞍子,它们的梦想就骑在上面,指引着它们。
    (8)下午,一群放牧者归来。走到村后的山坡上,他们突然纵马狂奔,马蹄声响成一片,像群鼓敲出的音乐。每匹马身上的鞍子都很显眼,在夕阳中反射出金黄的光芒。马蹄之音一浪高过一浪,闪着光的马鞍子被托起,又落下,让人觉得仿佛就是跳动的音符。过了一会儿,人们稳住马缓缓下坡,各自走回家去。他们都稳坐在马鞍上,身上落满金黄的夕阳。
    (9)几天后,传来消息说巴车的马鞍子碎了。当时,他骑着马正在山里疾驰,马突然浑身一抖停住,马鞍子哗啦一声碎落在地上。他下了马,眼泪就下来了,好好的一个马鞍子,怎么说碎就碎了呢?那是几代人传下来的老鞍子,是他家的荣耀,一下子什么都没有了。
    (10)村里人说,再快的马也有跑不动的时候,再好的马鞍子也有用坏的时候。人们都觉得巴车太年轻,虽然祖上传下来的马鞍子是宝贝,但用到一定的时候就应该收起来。再好的东西也有好的尽头,人不注意,它的好就会变短,就会被提前用完。
    (选自《山西文学》2018年第10期)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巴车在试衣服时一系列具有个性化的言行,符合其作为草原骑手的身份,体现了他对骑马的热衷。
    B. “已经传了五代人,至少有十一匹马用过”说明马鞍子使用时间久长,暗示其最终破碎的合理性。
    C. 家传的马鞍子之于巴车有着非比寻常的重要意义,既是他的精神寄托,又是他的社会地位的体现。
    D. “我”善于发现,勤于思考,从废弃的马鞍子身上认识到其独特的存在价值;无用之用才是大用。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中的环境描写虽寥寥数笔,却显示了草原的典型特点,与人物活动相得益彰,营造了和谐自然的氛围。
    B. 文中借助马鞍子,将眼前的一只只蜜蜂与想象之中的一匹匹奔马自然连结,形象地展现了草原人的梦想。
    C. 第(8)段通过金色的马鞍子对一群牧民放牧归来的场面进行描绘,丰富了人物群像,用以揭示本文的主题。
    D. 本文在简单塑造人物、叙述故事情节的同时,更关注情景描绘和情理抒写,兼具小说与散文的双重特点。
    8. 文中的马鞍子可以给我们带来哪些人生启示?
    9. 有论者认为:“非虚构”写作,既具“介入”“在场”的真实性,又有文学的审美性。请简析本文是如何体现“非虚构”特征的。
    【答案】6. D 7. C
    8. ①好的马鞍子要与好马相配,用马来磨合,启示人生既要抓住机遇,又要历经磨砺;②马鞍子磨合不成便会被遗弃,却会以新的方式存在,启示不同的人生会有不同的精彩,应当坦然面对;③好的马鞍子如果过度使用就会提前用废,启示精彩的人生要倍加珍惜,遵循规律,适度经营。
    9. ①真实性:形式上以第一人称叙事,描述“我”在白哈巴村的所见所闻,使作品具备了“介入”“在场”的真实品格;选材源于日常,贴近生活,不追求情节的曲折和完整,真实反映了牧民们的草原生活。②审美性:“我”对马鞍子的命运展开思考和联想,以优美的语言、细腻的笔触,表达丰富的情感,揭示深刻的人生哲理,赋予作品以文学的审美性。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无用之用才是大用”错误。文章通过对废弃的马鞍子的描写,是为了突出事物即使表面看起来失去了作用,但却还会以新的方式体现出另外的价值和意义,自有一份平静和持久。选项属于过分解读。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用以揭示本文的主题”错误。文中对牧民放牧归来的描写,写出了人与马鞍子相得益彰的完美配合是草原上亮丽的风景,突出马鞍子在草原的独特意义,丰富了文章内容,没有揭示文章主题。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
    根据文中“人们常说,好马配好鞍。有了好鞍子却不一定有好马,巴车现在正为此苦恼”“他父亲曾骑过一匹好马,配的就是这个鞍子。巴车曾在十八岁那年骑过那匹马,迅疾如风,骑在上面顿感身轻如燕。可惜那匹马死在了他父亲前面”可知,好的马鞍子可遇不可求,好的马鞍子配上好马更是难得,对于难得之事不可枉自嗟叹,一定要抓住转瞬即逝的机会,珍惜当下的每一个机遇。“马鞍子其实是被一匹又一匹马磨合出来的,一般情况下,三匹马可磨合出一个好马鞍子”可知,马鞍子需要经过一匹又一匹马、长时间的磨合才能成为一件好鞍子,如同人生也需要经过长时间的磨练才能真正成长一样。
    根据文中“这个马鞍子真是有意思,被主人用旧了,随手扔在这里,却有一朵小花为它而开,有一群蜜蜂在里面筑巢。这虽是不会引人注目的事情,但却是生命,是一种更为平静和持久的存在”可知,马鞍子虽然不能骑马使用了,虽然被闲置一旁,但它依然为一朵小花,一群蜜蜂提供了生长之地、栖息之所,依然有它存在于世的价值和意义,如同人生一样,尽管有时会暂时落寞,但我们要学会坦然面对,因为我们可以在不同方面成就自己的精彩,生活不只有一种可能,生活也不只有一种色彩。
    根据文中“再好的马鞍子也有用坏的时候”“虽然祖上传下来的马鞍子是宝贝,但用到一定的时候就应该收起来。再好的东西也有好的尽头,人不注意,它的好就会变短,就会被提前用完”可知,马鞍子尽管很好,但也有自己的寿命,也有自己的期限,过度使用会提前结束它美好的用途。如同人生一样,生命很精彩,人生很美好,需要我们珍惜每分每秒,每时每刻,但也不可过度消耗,过度消费,过度营销,只有按照生命本来的规律,才能让美好更长久,让精彩能持续。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艺术特色的能力。
    作答时首先要抓准将题干中的关键词,即真实性和审美性。真实性指作品具有人物插入事件之中进行干预的现场性及内容的真实性。审美性指文学作为审美艺术的特征,主要体现为情感引起共鸣的情感性、手法生动多样的形象性和对现实世界和自我超越的超越性。
    真实性:文中以“我”的所见所闻来展开故事情节,通过“我”展现了马鞍子在草原上的重要地位,让读者可以感受到在白哈巴村“我”的观察、“我”的听闻、“我”的思考,具有很强的现场性。文中写了巴车与马鞍子、一个被遗弃的马鞍子、一群放牧者等内容,写的内容都是草原上发生的日常,都是牧民的日常,写平淡的生活,写平淡的片断,没有离奇的情节,没有跌宕的故事,让人感受到所写内容的真实性。
    审美性:文中写了围绕马鞍子的日常生活,但又不局限于日常琐碎,在马鞍子上、在日常生活中寄寓着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对生活的认识,有着耐人寻味的人生哲理。作品注重细节描写,如对巴车试衣服的描写、对小花的描写、对蜜蜂的描写、对新旧马鞍子的描写,生动细腻;“将白哈巴村映衬得如同绿绸布上的一块青玉”“让人觉得仿佛就是跳动的音符”等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但却是生命,是一种更为平静和持久的存在”“马鞍子被彻底遗忘,却在另一种时间里存在,那朵小花就是证词”等句子优美隽永,引人遐思,使作品具有很强的文学性。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宋人使门尹般如昔师告急。公曰:“宋人告急,舍之则绝;告楚不许,我欲战矣,齐、秦未可,若之何?”先轸曰:“使宋舍我而赂齐秦,藉之告楚。我执曹君而分曹卫之田以赐宋人,楚爱曹卫,必不许也。喜赂怒顽,能无战乎?”公说,执曹伯,分曹卫之田以畀宋人。子玉使宛春告于晋师曰:“请复卫侯而封曹,臣亦释宋之围。”先轸曰:“不许楚言,是弃宋也,救而弃之,谓诸侯何?不如私许复曹卫以携之,执宛春以怒楚,既战而后图之。”公说乃拘宛春于卫且私许复曹卫曹卫告绝于楚子玉怒,从晋师。晋师退。军吏曰:“以君辟臣,辱也,且楚师老矣,何故退?”子犯曰:“师直为壮,曲为老。岂在久乎?微楚之惠不及此,退三舍辟之,所以报也。背惠食言,以亢其雠,我曲楚直,其众素饱,不可谓老。我退而楚还,我将何求?若其不还,君退臣犯,曲在彼矣。”退三舍,楚众欲止,子玉不可。楚师背脚①而合,晋侯患之。子犯曰:“战也。战而捷,必得诸侯;共其不违。表里山河,必无害也。”楚师败绩。
    节选自《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材料二
    昔晋文公将与楚人战于城濮,召咎犯而问曰:“楚众我寡,奈何而可?”咎犯对白:“臣闻繁礼之君,不足于文,繁战之君,不足于诈。君亦诈之而已。”文公以咎犯言告雍季,雍季曰:“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诈伪之道,虽今偷可,后将无复,非长术也。”文公用咎犯之言,而败楚人于城濮。反而为赏,雍季在上。左右谏曰:“城濮之功,咎犯之谋也。君用其言而赏后其身,或者不可乎!”文公曰:“雍季之言,百世之利也;咎犯之言,一时之务也。焉有以一时之务先百世之利者乎?”孔子闻之,曰:“临难用诈,足以却敌;反而尊贤,足以报德。文公虽不终,始足以霸矣。”成乎诈,其成毁,其胜败。众诈盈国,不可以为安,患非独外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孝行览·义赏》)
    【注】①鄙:城濮附近之地。
    10.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公说A乃拘B宛春C于卫D且私E许复F曹卫G曹卫告H绝于楚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爱,吝惜、吝啬,与《过秦论》中“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的“爱”意思相同。
    B. 壮,强盛、雄壮,与《烛之武退秦师》“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的“壮”意思相同。
    C. 食言,指不履行诺言、言而无信,与成语“食言而肥”中的“食言”意思相同。
    D. 山河,指的是大山大河,此处是子犯借晋国地势险要,劝谏晋文公下定决心开战。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宋国被楚国围攻,向晋国求救。晋文公想与楚国交战,先轸认为,让宋向齐秦赠礼,由两国求楚退兵,挑起楚国与齐秦的矛盾,实现开战目的。
    B. 晋文公听从先轸的建议,没有答应楚国复卫、封曹、释宋的要求,私下答应曹卫复国以离间他们和楚国的关系,并拘押使者宛春来激怒楚国
    C. 面对楚军进逼,晋军选择退让,子犯认为出兵作战,士气高低关键在于道义上是否占理,而晋军的退让能使己方立于有理的位置、
    D. 文公采纳咎犯建议,击败楚国,行赏时雍季居首位,因为雍季认为咎犯建议属于竭泽而渔、焚戮而田,不是长久之道,自己说的才对百世有利。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微楚之惠不及此,退二含辟之,所以报也
    (2)临难用诈,足以却敌;反而尊贤,足以报德。
    14. 成语有“兵不厌诈”,《孙子兵法》中亦有言“兵者,诡道也”,它们都强调了战争需要什么条件?《吕氏春秋》对此的态度又是什么?
    【答案】10. ADG
    11. B 12. D
    13. ①如果没有楚国的恩惠我们到不了今天,退却三舍的距离来躲避他们,就是作为报答。②遇到危难用诈术,足以击退敌人;回来以后尊崇贤人,足以报答恩德。
    14. ①欺骗(或欺诈之术)。②靠诈术成功,最终也必定因此而失败;各种诈术充满国家,这样的国家不可能安定。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晋文公很高兴,于是把宛春囚禁在卫国,同时私下里允诺恢复曹、卫。曹、卫就与楚国断交。
    “说”通“悦”,解释为“高兴”,所以“公悦”是主谓句,表意完整,其后A处断开;
    “乃拘宛春于卫”为状语后置句,后置状语“于卫”后D处断开;
    “第一个“曹卫”是前句宾语,第二个是后句主语,中间G处断开。
    综上应在ADG三处断开。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及文言一词多义的能力。
    A.正确。句意:楚国吝惜曹国、卫国。/不吝惜奇珍贵重的器物和肥沃富饶的土地。
    B.错误。强盛、雄壮;壮年。句意:出兵作战,有理就气壮。/我壮年时,尚且比不上别人。
    C.正确。句意:背弃恩惠而说话不算数。/形容为了自己占便宜而说话不守信用。
    D.正确。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因为雍季认为咎犯建议属于竭泽而渔、焚戮而田,不是长久之道,自己说的才对百世有利”有误,从原文“文公曰:‘雍季之言,百世之利也;咎犯之言,一时之务也。焉有以一时之务先百世之利者乎’”来看,是文公认为咎犯建议属于“一时之务”,不应得最高赏赐,而雍季之言对百世有利,可以得到最高赏赐。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微”,如果没有、如果不是;“辟”,通“避”,躲避;“所以”,用来……的。
    (2)“临”,遇到;“却”,击退;“反”,通“返”,回来。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兵不厌诈”大意是“用兵不厌嫌诈术”,比喻用兵作战不排斥运用诡变、欺诈的策略或手段克敌制胜。“兵者,诡道也”大意是“用兵打仗是一种变化无常之术,需要运用种种方法欺骗迷惑敌人”。都强调用兵会用到欺诈的策略、手段。
    《吕氏春秋》中说到“成乎诈,其成毁,其胜败。众诈盈国,不可以为安,患非独外也”,意思是靠诈术成功,最终也必定因此而失败;各种诈术充满国家,这样的国家不可能安定。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宋国派门尹般到晋军中报告情况非常危急。晋文公说:“宋国来报告危急情况,不去救他便断绝了交往,如果请楚国退兵,楚国又不答应。我们想作战,齐国和秦国又不同意,怎么办?”先轸说:“让宋国丢开我国而去给齐国、秦国赠送财礼,假借他们两国去请求楚国。我们逮住曹国国君,把曹国、卫国的田地分给宋国,楚国吝惜曹国、卫国,必定不答应齐国和秦国的请求。齐国和秦国喜欢宋国财礼而怒恨楚国不接受调解的顽固态度,能不参战吗?”晋文公很高兴,拘捕了曹共公,把曹国和卫国的田地分给了宋国人。子玉派宛春到晋军中报告说:“请恢复卫侯的君位,同时把土地交还曹国,我也取消对宋国的包围。”先轸说:“不答应楚国的请求,这是抛弃宋国;救援了又抛弃他,将对诸侯说什么?不如私下里答应恢复曹国和卫国来离间他们,逮了宛春来激怒楚国,等打起仗再说。”晋文公很高兴,于是把宛春囚禁在卫国,同时私下里允诺恢复曹、卫。曹、卫就与楚国断交。子玉发怒,追击晋军。晋军撤退。军吏说:“以国君而躲避臣下,这是耻辱;而且楚军已经衰疲,为什么退走?”子犯说:“出兵作战,有理就气壮,无理就气衰,哪里在于在外边时间的长短呢?如果没有楚国的恩惠我们到不了这里。退避三舍,就是作为报答,背弃恩惠而说话不算数,要用这个来抵抗他们的敌人,我们理曲而楚国理直,加上他们的士气一向饱满,不能认为是衰疲。我们退走而楚军回去,我们还要求什么?若他们不回去,国君退走,而臣下进犯,他们就缺理了。”晋军退走三舍,楚国骑士要停下来,子玉不同意。楚军背靠着险要的丘陵宿营扎寨,晋文公对此很忧虑。子犯说:“出战吧!打了胜仗,一定会得到诸侯的拥护。如果打不胜晋国外有大河(黄河),内有高山(太行山),也必定不会受什么损害。”楚军大败。
    材料二:
    从前,晋文公要与楚国人在城濮作战,召来咎犯问他说:“楚国兵多我国兵少,怎么办才能取胜?”咎犯回答说:“我听说礼仪繁琐的君主,对于文饰礼仪从不感到满足,频繁作战的君主,对于诡诈之术从不感到满足,您也对楚国实行诈术就行了。”晋文公把咎犯的话告诉了雍季,雍季说:“把池塘的水弄干捉鱼,难道不能获得鱼吗?可是第二年就没有鱼了;把沼泽地的草木烧光来打猎,难道不能获得野兽吗?可是第二年就没有野兽了。欺诈作假的手段,即使现在勉强可行,以后就不会再有效果,不是久长之计。” 晋文公采纳了咎犯的意见,在城濮战败了楚国人。回来后论功行赏,雍季被列为首位。晋文公身边的人进言说:“城濮之战的成功,是因为用了咎犯的谋略,主公采纳他的谋略而论功行赏却把他放在后边,这或许不合适吧?”晋文公说:“雍季的话可以百世获利;咎犯的话,是应付一时之急的方法,哪有将一时之急的方法放在百世之利前面的道理呢?”孔子听说这件事后说:“面临危难采用诈术,足可使敌兵退却;退敌回来尊崇贤人,足可报答贤人的恩德。晋文公虽然不能始终如一,却也足以成为霸主啊。”靠诈术来取得成功,那成功最终必定毁坏,那胜利必定变为失败。各种诈术充斥整个国家,不可认为是安定的局面,祸患不单单来自国外啊。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啼鸟 (节选)
    欧阳修
    春到山城苦寂寞,把盏常恨无娉婷。
    花开鸟语辄自醉,醉与花鸟为交朋。
    花能嫣然顾我笑,鸟劝我饮非无情。
    身闲酒美惜光景,惟恐鸟散花飘零。
    可笑灵均楚泽畔,离骚憔悴愁独醒。
    [注]此诗作于诗人被贬滁州期间。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句先写春光明媚时诗人却心情黯淡,为后面写诗人寻觅慰藉做好了铺垫。
    B. 两个“醉”字使用顶真手法,生动表现了诗人在花鸟陪伴中频频举杯的情态。
    C. 花朵嫣然含笑而鸟儿殷勤劝饮,忘却尘俗的快乐透露出诗人归隐山林的心志。
    D. 原本消愁的苦酒后来却变成赏春时品尝的美酒,诗歌的情调有了明显的变化。
    16. 有人说“可笑”二字既是嘲笑屈原也是诗人自嘲。请结合诗歌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15. C 16. (1)诗人嘲笑屈原因被贬而憔悴独醒太不值得,不如洒脱一点,与花鸟相伴,以美酒自醉。(2)诗人嘲笑自己其实与屈原同病相怜,担心鸟散花谢,同样无法逃脱孤独与忧愁的命运。(或:与花鸟相伴,却无法掩盖无人相伴的孤独,以美酒自醉,却无法消除被贬山城的苦闷。)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C.“忘却尘俗的快乐透露出诗人归隐山林的心志”错误。由后文诗人担心鸟散花谢,可见这种消遣只能暂且排忧而无法斩断诗人心中羁绊,并非忘却尘俗的快乐;由后文诗人借屈原的典故抒怀,可见诗人仍为遭遇贬谪而苦闷,其志向仍是施展才华而不是归隐山林。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人情感的把握能力。
    尾联的意思是可笑屈原老先生有点懵懂,独自徘徊楚国水滨,愁容满面,瘦骨伶仃,说什么天下人都醉了,只有他一个清醒。所以尾联诗人嘲笑屈原因被贬而憔悴独醒,不如像自己一样与花鸟相伴,以美酒自醉,活得洒脱一些。
    本诗写春天的山城非常寂寞,实际上是写诗人被贬滁州的寂寞,只能借酒消愁,而花香鸟语令诗人陶醉,醉后与花鸟攀上了交情。鲜花对诗人露出笑容,鸟儿劝诗人饮酒,真是一片挚诚。悠然地喝着美酒,其乐无穷,只怕时光流逝,鸟儿飞去花儿飘零,所以诗人只能与花鸟为伴,担心鸟散花谢,同样无法逃脱孤独与忧愁的命运,其实自己是和屈原同病相怜的,所以嘲笑屈原实际上也是对自我的一种嘲笑。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同为月下泛舟,苏轼和张孝祥都留下了千古名句。《赤壁赋》中“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与《念奴娇•过洞庭》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都以宽广的水面衬出了船之渺小。
    (2)《春江花月夜》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鱼雁传书”的典故,含蓄地表达书信不能往来,暗含相思之苦。
    (3)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无声之境”十分受高人雅士青睐,它是一种超脱耳根直诉灵魂的感觉体验,比如有诗词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玉鉴琼田三万顷 ②. 着我扁舟一叶 ③. 鸿雁长飞光不度 ④. 鱼龙潜跃水成文 ⑤. 别有幽愁暗恨生 ⑥. 此时无声胜有声(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波心荡,冷月无声/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须知淡澹听,声在无声中)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鉴”“琼”“着”“鸿雁”“度”“潜”“跃”“幽”“惟”。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宋代花事是由大的背景推送出来的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它的一大特点便是日常化和大众化。宋人对花的赏爱,很少再有狂欢式的热烈,也并非 A ,佯装高雅之态,而是把花事作为生活中每一天里的一点温暖,一份美丽的点缀。①从宫廷到贵胄到平常人家,买花卖花、种花赏花、咏花送花,故而寄托心志、传递友情、吟咏花事之作 B 。宋人花事是很商业化的,但不妨碍它浸润诗意。②市声是人间烟火里也会捕捉的风雅,就连宋徽宗的《宣和官词》中也曾提及此事。③旅店用日送鲜花的方式慰藉客中情怀,也成了当时一种日常化的服务
    ④宋人爱花,远不止于此。无论是杨万里言及的“胆样银瓶玉样梅”,李弥逊笔下的“睡梦里,胆瓶儿,枕畔数枝”,林希逸眼中的“胆瓶花在读书床”,还是赵孟坚描绘的“便须著个胆瓶儿,夜深在,枕屏根畔”。这些诗词都是讲人们睡觉时枕旁边要放个胆瓶,而胆瓶里自然要插花,即算是如此日常的事也要有花相伴,花事对宋人生活的影响之大 C 。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下列句子中的“连”与文中加点的“连”,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你还是再斟酌一下吧,这两句话连不起来。
    B. 这出话剧颇受观众喜爱,我们连演了一个多月。
    C. 这果子连皮一共三十斤,已经装好准备发车了。
    D. 你怎么连他也不告诉一声,你应该跟他提前说说的。
    20.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这两句古诗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①处B. ②处C. ③处D. ④处
    【答案】18. 示例:A.附庸风雅 B.不胜枚举/不计其数/数不胜数 C.可见一斑
    19. D 20. B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成语的能力。
    A前有“狂欢式的热烈”,可知此处应当也是表明一种现象,“并非”一词作否定,可知此处填的应是一种反面现象。后文就此又补充了“佯装高雅之态”一句,可填“附庸风雅”。附庸风雅:指某些人为了装点门面而结交名士,从事有关文化的活动。
    B文中强调从宫廷到贵胄到平常人家,各种花事都备受人们喜爱,由此也就有了很多的吟咏之作。前面提及的花事极多,由“故而”一词可知,前后是因果关系,后文又指向由花事衍生出的吟咏作品,便知此处强调吟咏作品的数量之多,可填“不胜枚举/不计其数/数不胜数”。不胜枚举/不计其数/数不胜数:无法一个个全列出来,形容为数极多。
    C这一段是承接上一段进一步讲宋人爱花,但所举的例子却是日常小事。最后一句总结道:“即算是如此日常的事也要有花相伴”,然后落脚点是花事对宋人的影响之大,由生活中极其日常的小事切入,反映的是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故用“可见一斑”。可见一斑:比喻从一点可推知全貌。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的能力。
    A.动词,连接。
    B.副词,连续,接续。
    C.介词,表示包括在内。
    D.介词,表示强调,下文多有“也、都”等词跟它呼应,含有“甚而至于”的意思。与例句用法及意义相同。
    故选D。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
    从前文中的“但不妨碍它浸润诗意”及后文中“市声是人间烟火里也会捕捉的风雅”可知此处应有诗句及叫卖的市声。②句“市声是人间烟火里也会捕捉的风雅”,二者内容上最协调。
    故选B。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11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植物是非常有智慧的。为了防止食草族的侵袭,它们有的浑身布刺,有的身披铠甲,而另一些则怀揣毒药,倘若有不知好歹的胆敢冒犯,定叫它吃不了兜着走。
    除了防御, ① 。当山树受到天蛾幼虫啃食时,它们会分泌一种物质。摄入这种物质的天蛾幼虫;蛋白消化障碍和生长停滞等问题就出现了,从而无力继续为非作歹。
    更让人称奇的是,有些植物在受到毛虫袭击时,会静悄悄地向周围的食虫族群发化学求救信号。比方野烟草是烟草天蛾幼虫的最爱。当烟草天蛾幼虫在野烟草叶子上大快朵颐的时候,野烟草受损的叶片会分泌一类叫绿叶挥发物的化学物质,这些绿叶挥发物发散到空气中, ② 酷爱烟草天蛾卵子的大眼长椿则会闻讯赶来,搜捕幼虫附近尚未孵化的卵子,专门吸食里面的营养,从而解除了野烟草的后顾之忧。
    ③ ,植物们还能搜索到同类的求救信号或抗击动态,得到“危险就在身边”的情报,这样它们才能及时巩固自己的防御系统,以避免危险来临时措手不及。例如上面提到的山艾树积极反击天蛾幼虫的例子,在这场反击战进行得十分激烈之时,山艾树周围的同类甚至异类们(例如野烟草)也到了硝烟的味道,从而得以早早备好胰蛋白酶抑制剂,以随时应战。
    2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要求修改为包含假设关系的句子。可增删个别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21. 示例:①有些植物还会积极地组织反击
    ②就成了野烟草的一种求救信号
    ③除了反击、求救 22. 天蛾幼虫一旦(如果)摄入这种物质,就会出现蛋白消化障碍和生长停滞等问题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能力。
    第①处,横线前有“除了防御”,后文有“当山艾树受到天蛾幼虫啃食时……无力继续为非作歹”,可知该空应填植物有关“反击”的措施;下文有“有些植物”,故主语“植物”前加“有些”更加科学准确。另外,第4段有“山艾树积极反击天幼虫的例子”呼应,可填:有些植物还会积极地组织反击。
    第②处,该段第一句中有“发化学求救信号”总起,后文是举例说明,横线前有“绿叶挥发物发散到空气中”,可知该空应填“野烟草的求救信号”之类文字,还应该有“就成了”这样的文字衔接以呼应前文。
    第③处,横线后面有“还能搜索到同类的求救信号或抗击动态”,得到“情报”,“及时巩固自己的防御系统”,可知横线处应填过渡句,总结上文,从而引出下文的植物第三种措施:未雨绸缪,主动防御。另外,第二段有句子“除了防御”,此处应对应。可填:除了反击、求救。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语病是搭配不当。
    从后文来看,“从而无力继续为非作歹”的主语应是“天蛾幼虫”,但中间句子的主语变成“蛋白消化障碍和生长停滞等问题”,这就导致语义不连贯,且主语不一致,中间偷换了主语。
    可让“天蛾幼虫”作主语,题干要求修改成假设关系的复句,可增加表假设关系的关联词,在“摄入”前加“一旦”,改成:天蛾幼虫一旦(如果)摄入这种物质,就会出现蛋白消化障碍和生长停滞等问题。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好的家教往往能助力孩子成为更优秀的新时代青年。看了四幅漫画,作为新时代青年的你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请结合现实,以其中两三幅为基础确定立意,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图画式+任务驱动型作文题。
    学生需要读懂漫画的内容:
    第一幅,做孩子的榜样,不仅表现在外在或行为,更应该表现在思想和品德上。
    第二幅,让孩子学习整理,体现劳动教育、好习惯培养,从小事做起,“秩序”一词也可以不局限于玩具或家务,引申为社会秩序、规则。
    第三幅,给子孩子爱与空间,可进一步思考可以“关注”些什么,比如生命安全、优点缺点等,“关注”的背后是爱。思考不能“关住”些什么,比如自由、梦想、未来的可能性,以及什么“关住”了孩子,过高的期待?过重的学业负担?可以联系“双减”有所阐释,“不关住”的背后是放手。
    第四幅,尊重每个孩子的独特性,并因材施教,引导他们成为更好的自己。
    由此可见,作文主题为“家庭教育”。要求看懂漫画,选择其中2~3幅组合立意,同样需要寻找漫画间的关系,注重对逻辑的考查。学生的选择是自由多样的,可以找到图片共有的特点立意,提炼关键词后按照一定逻辑组合,不鼓励不经概括地对材料语句进行平行组接。
    由“好的家教往往能助力孩子成为更优秀的新时代青年”一句,可以确定,题目的核心是“家教”,文章需要依据漫画理清“好的家教”是怎样的,思考“更优秀”具有怎样的内涵(可以从立德树人、五育并举的角度思考),好的家教如何助力新时代青年更优秀。写作者应当站在新时代青年的角度,结合现实,进行思考和立意。不能空谈古代,要有对当下现实的思考,可以表达出你的建议。另外,本文既可以写成具有思想和启迪的议论文,也可以写成和自身经历相关的记叙文。不论如何选择,文体必须明确。
    立意:
    1.身教胜于言教。(结合图1、图2,提取共性,行文中需强调榜样作用,提及劳动或秩序)
    2.寻精神榜样,释前路羁绊。(结合图1、图3,体现新时代青年教育的期待)
    3.正身以为范,因材以施教。(结合图1、图4要关注教育者和孩子双方特点)
    4.关注习惯,不束发展。(结合图2、图3)
    5.习惯为基,绽放个性。(结合图2、图4,鼓励孩子在尊重一般秩序的基础上,发展个性)
    6.不束缚,自发光。(结合图3、图4)
    虚拟论敌
    本文论据
    本文分论点
    A
    《唐语林》对宋代流行“祇揖”的记载;
    《吕氏乡约》对揖礼详细规范的记载
    揖礼在古代也是民间乡里的日常礼仪
    B
    明太祖多次下令禁止跪拜礼,强化揖礼
    传统揖礼对尊卑贵贱的区分并不显著
    C
    手部接触容易传染疾病;
    韩少功曾指出揖礼具有卫生等优点
    握手礼存在局限性;
    揖礼相比之下有显著优势
    D
    赵世瑜教授的言论
    礼乐文明理念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相关试卷

    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0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上海市青浦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上海市青浦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上海市青浦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上海市青浦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6页, 欢迎下载使用。

    江苏省连云港市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江苏省连云港市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文件包含江苏省连云港市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江苏省连云港市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2页, 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