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沧州市献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4月期中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展开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60分钟,满分:6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1. “千古大运河,日日千帆过。船运南北货,舟载八方客。京畿品稻米,余杭尝面馍。北地唱吴歌,江南奏鼓乐。”材料反映出隋朝大运河的开通( )
A. 推动了隋朝完成统一B. 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C. 减轻了劳动人民的负担D. 大大加速隋朝灭亡的进程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千古大运河,日日千帆过,船运南北货,舟载八方客。京畿品稻米,余杭尝面馍。北地唱吴歌,江南奏鼓乐。”可知大运河的开通促进南北货物的交流及南北音乐的交流,说明大运河促进了南北的经济文化交流,B项正确;大运河是在隋统一之后开通的,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大运河的修建是否减轻了劳动人民的负担,排除C项;材料为阐述大运河的修建和隋朝灭亡的关系,不能得出大大加速隋朝灭亡的进程,排除D项。故选B项。
2. 隋朝创立的选拔制度,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员选拔的范围。这一选拔制度正式创立的标志是( )
A. 隋文帝通过考试选拔人才B. 隋炀帝创立进士科
C. 唐太宗增加科举考试科目D. 武则天创立殿试制度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隋朝创立的选拔制度,这一选拔制度正式创立的标志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隋朝,隋炀帝创立进土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B项正确;隋文帝通过考试选拔人才为科举考试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排除A项;唐太宗增加科举考试科目促进了科举考试的发展,排除C项;武则天创立殿试制度完善了科举制度,排除D项。故选B项。
3. 图片是历史的最佳载体之一。下列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A. 唐朝经济繁荣B. 唐朝民族关系和谐
C. 开放社会风气D. 多彩的文学艺术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图片中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在唐朝前期的100多年中,经济发展迅速,社会呈现繁荣景象。在农业方面,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发明并推广了一些重要的生产工具,如曲辕犁和筒车。唐朝的手工业发展到很高水平。闻名中外的唐三彩,造型精美色彩亮丽。唐朝开元通宝是唐朝货币。由于其质量合理,通货控制得当,钱币做工比较精美,故深受百姓喜爱。因此,题干中的图片都反映了唐朝经济的繁荣,A项正确;唐朝民族关系和谐体现在唐朝与吐蕃,唐朝与北方、西北少数民族交往上,图片中未出现少数民族信息,排除B项;唐朝开放的社会风气体现在妇女参与的活动,衣食住行上,图片中未出现相关信息,排除C项;唐朝多彩的文学艺术体现在唐诗、绘画等艺术上,题干中未出现唐诗、绘画等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
4. 玄奘和鉴真是唐朝时期的僧人,他们历尽艰辛,完成了自己的使命。“玄奘西行”和“鉴真东渡”的共作用是( )
A. 扩大了唐朝疆域B. 开通了丝绸之路
C. 促进了民族交融D. 为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玄奘西行’和‘鉴真东渡’的共作用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贞观后期,玄奘他携带大量的佛经回到长安,并专心翻译佛经,有利于中国佛教文化发展;鉴真东渡日本是为了宣扬佛法,在日本期间他还传播了唐朝的文化。故“西行”和“东渡”的共同作用是都为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D项正确;玄奘西行和鉴真东渡是中外交流,玄奘西行和鉴真东渡并未扩大唐朝疆域,排除A项;西汉张骞出使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与材料时间信息不符,排除B项;材料中二者主要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不涉及民族交融的问题,排除C项。故选D项。
5. 吕思勉在《中国通史》中提道:“军人跋扈,是紊乱政治的根本,也是引起祸患的原因。唐玄宗后期一场兵变使唐室不能复振。”据此可知,这场兵变( )
A. 使唐朝进入了鼎盛时期B. 引发了黄巢起义
C. 使唐朝国势由盛转衰D. 导致了唐朝的灭亡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材料“军人跋扈,是紊乱政治根本,也是引起祸患的原因。唐玄宗后期一场兵变使唐室不能复振”可知,唐玄宗后期的兵变指的是安史之乱,755年,身兼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和他的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这场叛乱历时八年,后被唐平定,史称“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C项正确;唐朝进入鼎盛时期是在唐玄宗统治前期,排除A项;黄巢起义爆发于唐朝末年,与唐玄宗无关,排除B项;唐朝末年,朱温篡唐,唐朝灭亡,其与唐玄宗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6. 北宋建立后,为根除唐末以来藩镇割据、武将专权等弊端,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其中,与“杯酒释兵权”这一典故对应的是( )
A. 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B. 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
C. 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D. 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题干中的“杯酒释兵权”和所学知识可知,“杯酒释兵权”是指宋太祖赵匡胤通过一次酒宴,在杯酒之间解除大将石守信等人的军权,这些将领原本掌握着禁军的指挥权,这一事件直接对应了北宋为根除武将专权弊端而采取的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即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B项正确;“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是北宋加强皇权、削弱相权的具体措施,与“杯酒释兵权”无直接关联,排除A项;“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是北宋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的措施之一,目的是防止武将割据和地方势力过大,与“杯酒释兵权”无直接联系,排除C项;“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是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目的是加强对地方行政的监督和控制,与“杯酒释兵权”无直接对应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
7. 《文献通考》记载:“王安石变法后,熙宁(宋神宗)十年(1077年),国家财政收入与治平(宋英宗)时相比增长了4倍……中央积蓄的钱粟,数十百巨万,作为户部的经费,可以支二十年之用。”这则史料反映了王安石变法( )
A. 增加了财政收入B. 增强了军事力量
C. 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D. 触犯了地主利益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王安石变法后,熙宁(宋神宗)十年,国家财政收入与治平(宋英宗)时相比增长了4倍⋯⋯中央积蓄的钱粟,数十百巨万,作为户部的经费,可以支二十年之用”并结合所学可知,王安石变法的核心是理财,其目的是实现富国强兵,挽救统治危机。材料中的“国家财政收入与治平(宋英宗)时相比增长了4倍⋯⋯中央积蓄的钱粟,数十百巨万,作为户部的经费,可以支二十年之用”,说明王安石变法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的局面,A项正确;材料只是强调国家财政收入的增加,未反映军事力量的增强,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国家财政收入增长,未提及对人民的控制,排除C项;北宋实施不限制土地兼并的措施,而且材料未提到触犯了地主利益,排除D项。故选A项。
8. 宋仁宗在庆历年间,赐辽使八字,曰“南北两朝,永通和好”。“澶渊之盟”所确立的宋辽“兄弟”相称的称呼,也被宋真宗和辽圣宗的后继者延续百年有余。这说明澶渊之盟后( )
A. 宋辽之间保持了长久的和平B. 宋辽的经济都得到快速发展
C. 宋辽之间战争不断,谈判失败D. 宋辽的军队力量都不断加强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澶渊之盟’所确立的宋辽‘兄弟”相称的称呼,也被宋真宗和辽圣宗的后继者延续百年有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004年,宋真宗统治时,寇准力主宋真宗亲征,澶州之战宋军击退辽军。1005年,战后双方订立盟约,辽朝退兵,宋给辽岁币,史称为“澶渊之盟”。宋辽订立的和议后,宋辽之间保持了一百多年的相对和平局面,促进了双方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A项正确;经济都得到快速发展、谈判失败,都不符合史实,排除BC项;宋辽的军队力量都不断加强,题干内容无法体现,题干信息反映的是“‘澶渊之盟’所确立的宋辽‘兄弟”相称的称呼,也被宋真宗和辽圣宗的后继者延续百年有余”,排除D项。故选A项。
9. 小海同学绘制了宋、辽、西夏、金时期的政权更替图。据此可知该时期的时代特征是( )
A.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B. 繁荣与开放
C. 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D. 民族政权并立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辽宋金夏时期的政权更替图”结合所学可知,当时与北宋并立的政权有北方契丹族建立的辽,西北党项族建立的西夏,与南宋并立的少数民族政权有西夏、金,故该时期的时代特征是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D项正确;材料展示的政权更替图,表明此时是政权分立时期,而非统一时期,排除A项;隋唐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繁荣与开放的时代,与题干示意图信息不符,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宋、辽、西夏、金时期,而非五代十国时期,事件信息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0. “宋代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商业方面的发展,或许可以恰当地称之为中国的商业革命。”宋代“商业革命”的突出表现是( )
A. 从越南引进优良品种占城稻B. 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
C. 四川地区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D. 江西地区成为我国制瓷业中心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商业革命的突出表现是交子的出现。北宋时期,商品经济发展迅速,那时候,市场上流通的仍是金属货币,人们携带很不方便,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了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C项正确;从越南引进优良品种占城稻属于农业方面的发展,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项;长江流域、太湖流域成为粮仓属于农业方面的发展,与材料商业革命信息不符,排除B项;江西景德镇发展成为著名的瓷都属于宋代的手工业,排除D项。故选C项。
11. 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中说:“铁木真是历史上最伟大的组织家和军事家之一,他在政治上和战场上的光辉成就,在二十世纪之前,很少有人可以跟他媲美。”他给予铁木真如此评价的主要依据是( )
A. 统一蒙古,建立蒙古政权B. 建立元朝,定都大都
C. 灭南宋,完成全国统一D. 设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铁木真是历史上最伟大的组织家和军事家之一,他在政治上和战场上的光辉成就,在二十世纪之前,很少有人可以跟他媲美。’他给予铁木真如此评价的主要依据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206年,铁木真完成蒙古草原的统一,建立蒙古政权,被拥立为大汗,被尊称为成吉思汗,A项正确;建立元朝,定都大都的是忽必烈,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项;灭南宋,统一全国的是忽必烈,排除C项;设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是忽必烈,排除D项。故选A项。
12. 1333年,元朝开科取士,在所取进士百人中,有蒙古、回回、畏兀儿等民族50名,有58%的人的母亲为汉人,已婚者中有近70%的人娶汉人为妻。这主要说明了元朝( )
A. 科考更加公平B. 对外交流频繁C. 民族交融加强D. 农业不断发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所取进士百人中,有蒙古、回回、畏兀儿等民族50名,有58%的人的母亲为汉人,已婚者中有近70%的人娶汉人为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看出,这体现了民族间的相互通婚,说明民族交融趋势加强,C项正确;材料信息主旨不是科举制,不能体现科考更加公平,排除A项;材料信息主旨不是对外交流,涉及的是民族间的交融,不能体现对外交流频繁,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元朝时期农业发展的状况,不能得出农业不断发展,排除D项。故选C项。
二、非选择题(共3题,共36分)
1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贞观二年,太宗谓待臣曰:“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政之要,唯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到治。今所任用,必以德行、学识为本。”
——摘自《贞观政要》
材料二:唐朝人口统计表。
材料三:“唐朝的民族政策,有利于唐政权与周边各少数民族建立良好的关系,加速了民族交融。唐朝是民族交融的又一次高峰,而这首先表现为民族血缘的交融……唐朝皇室与少数民族联姻成为平常事。”
——摘编自郑师渠《中华民族精神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太宗的治国思想。
(2)材料二反映了唐朝人口发展呈现出怎样的趋势?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唐朝人口发展呈现出这种趋势与哪两个盛世有关?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列举一个“唐朝皇室与少数民族联姻”的历史事件。
(4)综上所述,概括唐朝时期的社会特点。
【答案】(1)要务本,以人本;用人要各尽其才,注重德才兼备。
(2)呈上升趋势。 “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
(3)文成公主入藏。 (4)繁荣与开放。
【解析】
【小问1详解】
治国思想:根据材料一“贞观二年,太宗谓待臣曰:‘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可得出唐太宗的治国思想是要务本,以人为本;根据材料一“用非其才,必难到治。今所任用,必以德行、学识为本”可得出唐太宗的治国思想是用人要各尽其才,注重德才兼备。
【小问2详解】
趋势:根据材料二“唐朝人口统计表”反映出唐朝人口呈上升趋势
盛世:根据材料二“唐朝人口统计表时间线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人口的上升与“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两个盛世有关。
【小问3详解】
事件:根据材料三“唐朝皇室与少数民族联姻成为平常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皇室与少数民族联姻”的历史事件是文成公主入藏。
【小问4详解】
特点: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的社会特点是繁荣与开放。
1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朝《神童诗》云:“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宋朝有谚语曰:“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材料二 有宋一代,文士地位的显赫尊崇是历代不曾有过的……宋朝大力发展科举,彻底取消了门第限制,社会各阶级的优秀子弟都被允许应试入仕。提倡读书,重用文人,这里既有“不能马上治天下”的客观需要,更重要的是以此来抑制武将权势。因此,历宋一朝,高级官员都使用文人,就连专门掌管全国军权及军令的枢密院长官也大都是由文官担任的。
(1)材料一反映了宋朝的一种社会风气,这种风气源于朝廷实行的什么政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宋朝实行这一政策的目的及积极作用。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宋代注重文教,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对宋代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案】(1)重文轻武的政策。
(2)目的:既有“不能马上治天下”的客观需要,更重要的是抑制武将权势。积极作用: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
(3)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读书风气,也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解析】
【详解】(1)根据所学和材料一“……唯有读书高……做人莫做军……”可知,这种风气源于朝廷实行的重文轻武的政策。
(2)根据所学和材料二“……既有不能马上治天下的客观需要,更重要的是以此来抑制武将权势……”可知,目的是,既有“不能马上治天下”的客观需要,更重要的是抑制武将权势。积极作用有,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
(3)根据所学和材料二“有宋一代,文士地位的显赫尊崇是历代不曾有过的……宋朝大力发展科举……”可知,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对宋代社会产生的影响是,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15.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元朝的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际不及焉。
——《元史·地理志》
材料二:元朝政府所设的宣政院,其主要职责之一即是兼管青藏的政务,“遇吐蕃有事,则为分院往镇”。这都说明青藏地区在元朝已正式成为我国行政区划的一部分,其政治制度和宗教制度都是由元朝政府规定的。(澎湖)岛分三十有六,巨细相间……地隶泉州晋江县,至元间,立澎湖巡检司。
——元《夷岛志略》
(1)从材料一中你可以获取什么重要信息?元朝为实现对其疆域的有效管辖实行了什么制度?
(2)根据材料二,写出元朝在西藏、台湾设立的机构名称。从国家统一的角度回答,元朝对这两个地区的管理说明了什么?
【答案】(1)元朝疆域辽阔,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行省制度。
(2)宣政院、澎湖巡检司。说明西藏、台湾在元朝正式成为我国的地方行政区域,西藏和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解析】
【小问1详解】
信息:根据材料一“(元朝的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际不及焉”,可得出材料涉及了元朝的疆域比汉唐时期都大,说明元朝疆域辽阔,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对疆域进行有效管理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进行管理。
【小问2详解】
机构名称:根据材料二“元朝政府所设的宣政院,其主要职责之一即是兼管青藏的政务”,可得出元朝在西藏地区设置宣政院;根据材料二“(澎湖)岛分三十有六,巨细相间……地隶泉州晋江县,至元间,立澎湖巡检司”,可得出元朝在台湾地区设置澎湖巡检司进行管理。说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对西藏和台湾地区的管理,说明西藏、台湾在元朝正式成为我国的地方行政区域,西藏和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时间
649年
726年
741年
人口数
1900万人
4141万人
4531万人
河北省沧州市献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7月期末历史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河北省沧州市献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7月期末历史试题(含答案),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河北省沧州市献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这是一份河北省沧州市献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材料中的“□□□□”应是,服饰的演变与时代发展紧密相连,右图材料可以用于研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5,河北省沧州市献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5月月考历史试题: 这是一份15,河北省沧州市献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5月月考历史试题,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