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潍坊市昌乐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8月开学收心考试地理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展开下图为西班牙南部部分地区的海浪分布。西班牙南部某地有甲乙两个海岸,R河从甲海岸注入地中海。R河全段落差较大,2004年,当地政府在R河上游19km处修建了水坝。完成下面小题。
1. 甲海岸靠近R河入海口,但泥沙沉积量少于乙,原因是( )
①R河落差大,泥沙不易沉积②甲海浪更高,侵蚀作用强
③甲海岸岸线平直,海水动力弱④乙海岸海湾构造利于沉积
A. ①②B. ②③C. ②④D. ③④
2. R河水坝运行后,冬季甲海岸侵蚀情况及其理由判断正确的是( )
A. 加强,海水倒灌加强B. 加强,入海输沙量增加
C. 减弱,海水倒灌减弱D. 减弱,入海输沙量减少
【答案】1. C 2. A
【解析】
【1题详解】
根据浪高分布图可以判断出,甲海岸“大浪”较多,浪高更大,整体侵蚀作用强,沉积作用弱,②正确;图中显示,甲海岸形态更为平直,大浪较多,说明海水动力强,③错误;从图中来看,乙海岸“小浪”较多,浪高较小,沉积作用较强,乙海岸为海湾构造,此处海水流动性更慢,利于泥沙沉积,④正确。由材料可知,R河全段落差较大,河流的泥沙几乎不参与甲海岸的沉积,①错误。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故选C。
【2题详解】
水坝建立后,水库可拦截泥沙,同时调节径流,使得下游泥沙搬运能力下降,运输至下游的泥沙减少;而甲处泥沙沉积减少,且海岸平直,径流减少,海水倒灌加强,故水坝运行后,甲海岸侵蚀作用加强。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出现海水倒灌原因可能是:1、地势低平地区遇到潮汐、巨浪时;2、地下水的过分开采;3、中游、上游农业、生产用水多,导致河流下游水量减少,水位下降;4、过度采沙,河床下降,导致海水倒灌;5、出现有固定时间的天文大潮。
下图1为西藏林芝地形图。图2为图1中沿林芝所作剖面的局地大气环流示意图。其中黑色等值线表示雷达组合反射率(雷达组合反射率越强,降水概率越大),灰色阴影部分表示垂直气流速度(单位:m/S,正值表示向上运动,负值表示向下运动)。完成下面小题。
3. 图2中剖面所示地段及时间,组合正确的是( )
A. AB 午后B. AB 凌晨C. CD 午后D. CD 凌晨
4. 该时刻,甲区域反射率高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
A. 谷底热空气强对流所致B. 山风使谷底气流抬升
C. 山坡受热空气上升凝结D. 谷风受地形阻挡抬升
【答案】3. B 4. B
【解析】
【3题详解】
由图2中剖面图经纬度可知,左侧的经纬度所示位置位于右侧经纬度所示位置的西南方,因此该剖面为西南-东北向,对应图1的剖面为AB,CD错误;由材料可知,垂直气流速度,正值表示向上运动,负值表示向下运动,林芝两侧的山坡为下沉气流,林芝正上空为上升气流,可判断出此时,吹的是山风,应为凌晨,A错误,B正确。故选B。
【4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雷达组合反射率越强,降水概率越大,甲区域反射率高,可能出现阴雨天气,原因是夜间吹山风,山风使谷底气流抬升,气流在上升过程中遇冷凝结,容易成云致雨,导致甲区域反射率高,B正确;山坡是冷空气收缩下沉,C错误;结合上题分析可知,此时吹的时山风,而不是谷风,D错误;谷底盛行上升气流,但不是强对流,A错误。故选B。
【点睛】白天,山坡接受太阳光热较多,成为一只小小的“加热炉”,空气增温较多;而山谷上空,同高度上的空气因离地较远,增温较少。于是山坡上的暖空气不断上升,并在上层从山坡流向谷地,谷底的空气则沿山坡向山顶补充,这样便在山坡与山谷之间形成一个热力环流。下层风由谷底吹向山坡,称为谷风。到了夜间,山坡上的空气受山坡辐射冷却影响,“加热炉”变成了“冷却器”,空气降温较多;而谷地上空,同高度的空气因离地面较远,降温较少。于是山坡上的冷空气因密度大,顺山坡流入谷地,谷底的空气因汇合而上升,并从上面向山顶上空流去,形成与白天相反的热力环流。下层风由山坡吹向谷地,称为山风。
我国甲地(35°N,117°E)和乙地(44°N,126°E)两所学校同学同时开展为期半个月的日落后(上半夜)观测月相的地理实践活动。某日甲地日落后(上半夜)能观测月亮的时长约3小时,该日乙地昼长比甲地昼长长72分钟。完成下面小题。
5. 该日,甲地在南边天空观测到的月相可能是( )
A. ①B. ②C. ③D. ④
6. 该日,乙地日落后开始看到月亮的时刻比甲地约( )
A. 早36分钟B. 晚36分钟C. 同时看到D. 晚72分钟
【答案】5 B 6. C
【解析】
【5题详解】
根据月相的规律,“上上西西,下下东东”,图中的月相出现在上半夜,月相的凸面朝西,③④月面朝东,CD错误;且由材料可知,甲地日落后(上半夜)能观测月亮的时长约3小时,此时月球位于太阳以东约45°,日落时出现在西方或西南方低空,日落后2-3小时即落到地平线以下,可见部分为月球正面西部边缘,形状为一反C字形,该月相应为蛾眉月,②正确,B正确;①为上弦月,能见到月亮的时间为日落后的整个上半夜,A错误。故选B。
【6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该日乙地昼长比甲地昼长长72分钟,根据昼长计算公式,可以计算出乙地的日落时间比甲地晚36分钟,且甲地的经度为117°E,乙地的经度为126°E,经度相差9°,时间相差36分钟,乙在东,甲在西,乙地的地方时比甲地早36分钟,因此,该日,乙地日落后开始看到月亮的时刻与甲地相同,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月相的凸面总是面向太阳一侧。 新月和满月没有凸面;上弦月凸面朝西,因为太阳在月球西边;下弦月凸面朝东,因为太阳在月球东边。 上述月相的变化规律总结为八个字:“上上西西,下下东东”。 解释:上(上弦月)上(上半夜)西(西方天空)西(凸面朝西),下(下弦月)下(下半夜)东(东方天空)东(凸面朝东)。
下图为我国某地地质剖面图。完成下面小题。
7. 该处侵入岩( )
A. 可能为玄武岩B. 形成晚于C岩层C. 形成晚于断层D. 形成早于显生宙
8. 该地区经历的地质过程大致是( )
A. 固结成岩—褶皱运动—岩浆入侵—断层错位—外力侵蚀
B. 固结成岩—断层错位—褶皱运动—外力沉积—岩浆入侵
C. 地壳下沉—断层错位—褶皱运动—岩浆入侵—外力侵蚀
D. 地壳下沉—岩浆入侵—褶皱运动—断层错位—外力沉积
【答案】7. B 8. A
【解析】
【7题详解】
读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侵入岩为花岗岩,A错误;图中C岩层被侵入岩所破坏,故侵入岩形成晚于C岩层,B正确;侵入岩下部存在断层,故侵入岩形成早于断层,C错误;显生宙在5.46亿年前的寒武纪开始,读图可知其形成晚于显生宙,D错误。故选B。
【8题详解】
读图可知,该地区以水平的沉积岩为主,先经历固结成岩过程;后岩层受水平挤压力作用褶皱隆起;后经岩浆活动,侵入岩侵入岩层,后断层错位;最后上层缺失了部分奥陶纪之后的岩层,故受外力侵蚀,综上可知,A正确,BCD错。故选A。
【点睛】原始水平岩层原理:原始的沉积均为水平或近于水平岩层。岩层叠置原理:下老上新。切割律又称穿插关系,就侵入岩与围岩的关系来说,总是侵入者年代新,被侵入者年代老,这就是切割律。
地下水库是修建于地下并以含水层为调蓄空间的蓄水实体,具有地下水拦蓄-调节-开发利用功能的水利工程,滨海地区常采用有坝地下水库以阻止海水侵入。下图为地下水库区内盐度随时间变化立体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9. 与地上水库比,地下水库的优势有( )
①施工难度小 ②水质较稳定 ③蒸发损失小 ④综合效益高
A. ①③B. ①④C. ②③D. ③④
10. 能正确反映有坝地下水库阻止海水入侵后盐度变化过程的是( )
A. 甲-乙-丙-丁B. 甲-丙-乙-丁C. 乙-甲-丙-丁D. 乙-甲-丁-丙
【答案】9. C 10. A
【解析】
【9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地下水库是修建于地下并以含水层为调蓄空间的蓄水实体,故其较地上水库工程量大,施工难度高,①错误;地下水库较地上水库受外界干扰小,水质较稳定 ,蒸发损失小,②③正确;综合效益二者都较高,④错误;故选C。
【10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滨海地区常采用有坝地下水库以阻止海水侵入,读图可知,根据盐质量浓度,深色为盐度高的区域,浅色为盐度低的区域,根据盐质量浓度与盐水面积的变化,甲盐水进入库区的面积最大,故为最开始,随着坝体的阻拦作用,盐水面积逐渐缩小,故为甲-乙-丙-丁,故选A。
【点睛】地下水库是地下砂砾石孔隙、岩石裂隙或溶洞所形成的,或建筑地下截水墙,截蓄地下水或潜流而形成的有确定范围的贮水空间。可贮存地下水,采用回灌方式贮存地面水。具有不占地、库容大、投资少、蒸发损失小、安全可靠等优点。
读某大洲周边海域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1. 图中甲地洋流性质及乙地板块界线正确的是( )
A. 暖流生长边界B. 暖流消亡边界C. 寒流生长边界D. 寒流消亡边界
12. 当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丙地上升流______,海洋向大气释放的二氧化碳数量______。( )
A. 减弱 增加B. 减弱 减少C. 增强 增加D. 增强 减少
【答案】11. D 12. B
【解析】
【11题详解】
读图可知,甲地洋流自南向北流,由温度低的区域流向温度高的区域,故为寒流,AB错误;生长边界位于图中大西洋中部海岭,乙地不在中部海岭范围内,故乙地位于美洲板块与南极洲板块的消亡边界,C错误;D正确;故选D。
【12题详解】
当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东南信风减弱,导致秘鲁沿岸的上升流减弱,秘鲁寒流减弱,故丙地上升流减弱,深层海水储存有大量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厄尔尼诺现象减弱了深海海水的上升运动,因而也就减少了海水散失到大气层里的温室气体,故海洋向大气释放的二氧化碳数量减少,故选B。
【点睛】洋流分布规律:中低纬度海区: 以副热带海区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顺南逆、东寒西暖;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 以副极地海区为中心的大洋环流,逆时针、东暖西寒;南纬40°~60°: 西风漂流;北印度洋: 季风洋流,冬逆夏顺。
拉萨(29°41'N,91°E)海拔3650米,地势北高南低、东高西低,周围山地海拔5000米以上,拉萨河穿城而过,气象要素有明显的日变化。表1为1961—1970年7—9月不同时刻拉萨平均低云量及积雨云出现次数统计表,表2为7—9月不同时刻拉萨实测风向频率统计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表1
注:积雨云是低云的一种,能造成降水。
表2
13. 7—9月拉萨低云量日变化明显,其影响因素主要是( )
A. 植被覆盖度B. 城市热岛效应C. 山谷风环流D. 大气相对湿度
14. 由表中数据推测,7—9月拉萨日降水概率最高的时段为北京时间( )
A. 2—8时B. 8—14时C. 14—20时D. 20—2时
15. 随城市规模扩大,7—9月拉萨气象要素会发生新的变化,表现为( )
A. 各时段降水差异减小B. 积雨云出现次数增加
C. 偏东风势力减弱D. 低温、霜冻灾害增多
【答案】13. C 14. D 15. B
【解析】
【13题详解】
植被覆盖度在7-9月变化不大,它对低云量的日变化影响并不直接且显著,A错误。城市热岛效应主要影响城市与郊区之间的温度差异,对低云量的日变化影响有限,B错误。拉萨地势北高南低、东高西低,且拉萨河穿城而过,这种地形和河流分布使得拉萨地区容易形成山谷风环流。白天,山坡受热快,空气上升,形成谷风,将低云吹向山顶,导致河谷地区低云量减少;夜晚,山坡冷却快,空气下沉,形成山风,将山顶的低云吹向河谷,导致河谷地区低云量增加。这种山谷风环流是导致拉萨低云量日变化明显的主要因素,C正确。大气相对湿度的日变化较小,它并不直接导致低云量的日变化,D错误。故选C。
【14题详解】
根据表1中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到在20-2时这一时段,积雨云的出现次数最多。积雨云是低云的一种,能造成降水,因此可以推测7—9月拉萨日降水概率最高的时段为北京时间20-2时,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5题详解】
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热岛效应会增强,导致城市与郊区的温度差异加大。这种温度差异会进一步影响山谷风环流,使得山风(偏东风)的势力增强,而谷风的势力相对减弱。由于山风将山顶的积雨云吹向河谷,因此积雨云的出现次数可能会增加,从而导致降水增多,B正确,C错误。但各时段的降水差异可能会增大,而不是减小,A错误。同时,由于城市热岛效应的存在,低温、霜冻灾害可能会减少,而不是增多,D错误。故选B。
【点睛】白天,山坡接受太阳辐射较多,气温迅速升高,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形成低压区;而谷底接受太阳辐射相对较少,气温上升较慢,形成相对高压区。于是,气流从谷底吹向山坡,形成谷风。夜晚,情况正好相反,山坡迅速冷却,气流下沉,形成高压区;而谷底由于热容量大,降温较慢,形成低压区。因此,气流从山坡吹向谷底,形成山风。
二、综合题(本题4小题,55分)
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莱州湾是山东最大的海湾,湾内有广阔的滩涂,其中东部的莱州浅滩仍然在向北延伸。图1为莱州湾及其周边地理位置示意图。
材料二:2020年7月山东烟台“耕海1号”大型智能生态海洋牧场综合体平台正式运营。它是一座深水座底式分层网箱,它的运营实现了我国从近岸养殖向深海离岸养殖的突破。该平台在国内首次将渔业养殖、智慧渔业、观光渔业、科技研发、新能源产业(风能、太阳能自给)等融为一体的现代海洋产业融合基地。图2为“耕海1号”景观图。
(1)从水体运动角度,说明莱州浅滩不断扩大的过程。
(2)与近岸传统养殖相比,说明深海离岸养殖的优势。
(3)简述“耕海1号”运营模式对海洋渔业发展的经济意义。
【答案】(1)莱州湾入海河流多,带来了丰富的泥沙;湾内洋流携带泥沙向北输送;与湾外的洋流相遇或相互顶托作用;流速减慢,泥沙不断沉积,浅滩不断扩大;(从陆地水体和海洋水体运动方面说明)
(2)①养殖空间大;②水产品质好(效益更高);③抵御灾害能力强;④海洋水文环境更稳定;
⑤海洋污染少。 (3)①延长了产业链,增加渔业的附加值;②推动渔业转型升级;③提高渔业相关技术发展;
④减少能耗或劳力成本。
【解析】
【分析】本题以山东烟台“耕海1号”大型智能生态海洋牧场为背景材料,涉及地貌的形成、海洋资源利用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
【小问1详解】
莱州浅滩不断扩大的过程可以从陆地水体和海洋水体运动方面说明,由材料可知,莱州湾是山东最大的海湾,湾内有广阔的滩涂,说明莱州湾入海河流多,带来了丰富的泥沙;东部的莱州浅滩仍然在向北延伸,湾内洋流携带泥沙向北输送;受海水运动的影响,与湾外的洋流相遇或相互顶托作用;汇入莱州湾的河流随着地形变缓,流速减慢,泥沙不断沉积,浅滩不断扩大。
【小问2详解】
近岸传统养殖海域面积较小,深海离岸养殖养殖空间大;近岸传统养殖受人类活动影响大,从而影响水产品的品质,深海离岸养殖受人类活动影响小,海洋污染少,水产品质好(效益更高);近岸传统养殖易受海浪等影响,深海离岸养殖抵御灾害能力强;深海离岸养殖海洋水文环境更稳定,海鲜的成活率较高。
【小问3详解】
由材料可知,该平台在国内首次将渔业养殖、智慧渔业、观光渔业、科技研发、新能源产业(风能、太阳能自给)等融为一体的现代海洋产业融合基地,延长了产业链,增加渔业的附加值;推动渔业转型升级,创造就业机会,增加居民收入,提升经济效益;该模式技术含量较高,能够提高渔业相关技术发展,增加产量;该模式自动化程度高,能减少能耗或劳力成本,提高经济收益。
17.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港口(包括码头)基础设施建设、人工养殖等填海活动会导致海岸地貌和海域动力环境发生改变,从而影响其海岸带韧性。芝罘湾位于山东半岛北部烟台市芝罘区北部,芝罘岛南岸与烟台市区北岸之间海域,湾口北起芝罘岛东南角,南至东炮台,为“U”形半封闭海湾;湾顶(A、B点)为砂质海岸,两侧为基岩海岸。图左示意芝罘湾地理位置,图右示意1977—2022年芝罘湾岸线结构变化。
(1)描述1977—2022年芝湾海岸线的变化特点。
(2)芝罘湾是建设港口的最佳海域,说明芝罘湾港口建设的有利自然条件。
(3)分析人类对海洋空间资源的利用对芝深湾海岸带产生的影响。
【答案】(1)人工岸线长度不断增加,自然岸线长度不断减少,自然岸线保有率呈下降趋势。
(2)地理位置优越,地处交通要道;“U”形半封闭海湾,风浪小;水深适宜,满足大型船舶通航停靠要求;两侧基岩海岸稳定;湾顶砂质海岸便于建设维护。
(3)改变海岸地貌,海岸线推进、海湾面积缩小,可能改变海底地形; 改变海域动力环境;破坏生态环境,减少海洋生物栖息地、降低生物多样性,可能导致海水污染和富营养化;降低海岸带韧性,自然灾害发生时更易受破坏。
【解析】
【分析】本题以芝罘湾岸线结构变化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海岸线变化的特点、交通运输点的区位因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以及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的学科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读图可知,1977—2022 年芝罘湾海岸线的变化特点如下:人工岸线长度不断增加,自然岸线长度不断减少,自然岸线保有率呈下降趋势。
【小问2详解】
芝罘湾港口建设的有利自然条件有:位于山东半岛北部,地处交通要道,便于货物的集散和运输;根据材料“为U形半封闭海湾”可知,海湾形状良好,“U”形半封闭海湾,风浪较小,有利于船舶的停泊和作业;水深条件适宜,能够满足大型船舶的通航和停靠要求;根据材料“两侧为基岩海岸”可知,基岩海岸地质结构稳定,不易发生海岸侵蚀和滑坡等地质灾害;根据材料“湾顶为砂质海岸”可知,湾顶为砂质海岸,便于港口设施的建设和维护。
【小问3详解】
填海活动改变了芝罘湾的海岸地貌,使海岸线向海推进,海湾面积缩小。同时,填海工程可能导致海底地形发生变化,影响海洋水流和泥沙运动。港口建设和人工养殖等活动会改变海域的水流、波浪和潮汐等动力环境;人类活动可能破坏芝罘湾的海洋生态环境,导致海洋生物栖息地减少,生物多样性降低。此外,填海工程还可能导致海水污染和富营养化等问题。人类活动改变了芝罘湾的海岸地貌和海域动力环境,降低了海岸带的韧性。在自然灾害(如台风、风暴潮等)发生时,海岸带可能更容易受到破坏。
18.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经向热输送是指在大气或海洋中热量从一个纬度向另一个纬度的传输过程。这种热量传输通常与大气或海洋环流模式有关,并对全球气候有着重要影响。下图示意热带印度洋的两个断面上(图中的两条横线为经向热输送的两个参考断面)表层海水经向热输送的年内变化。
(1)描述印度洋赤道断面上表层海水经向热输送量的年内变化特点。
(2)分析与阿拉伯海断面相比,印度洋赤道断面表层海水经向热输送量较大的主要原因。
(3)说出印度洋表层海水经向热输送对全球气候的主要影响。
【答案】(1)4—9月越赤道向南输送,最大输送量出现在6—7月;10月—次年3月越赤道向北输送,最大输送量出现在12月一次年1月;向南输送的热量和向北输送的热量大体相当。
(2)印度洋赤道断面纬度低,全年接受的太阳辐射多,海水温度较高,可输送的热量较多;断面附近海域东西宽阔、面积大,通过断面的热输送量大;断面附近存在强盛的赤道洋流和季风环流系统,经向输送热量的能力较强;断面附近地区季风强劲,促进了热量的经向输送等。
(3)影响全球气温的空间分布;影响全球气温的季节变化;影响全球的气候变化(水汽输送和降水)等。
【解析】
【分析】本题以热带印度洋的两个断面上表层海水经向热输送的年内变化图为背景,设置3小题,涉及海气相互作用及影响等知识,考查学生获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
【小问1详解】
读右图,实线表示印度洋0°纬度的经向热量输送,4-9月份热量输送量小于0,由“经向热输送向南输送为负值”可知,4-9月印度洋赤道断面上表层海水经向热输送量越赤道向南输送,其中6-7月的绝对值最大,说明最大输送量出现在6-7月;10月-次年3月热量输送量大于0,由“经向热输送向北输送为正值”可知,10月-次年3月越赤道向北输送,其中12-次年1月数量最大,说明最大输送量出现在12月-次年1月。一年内总体上向南输送的热量和向北输送的热量大体相当。
【小问2详解】
表层海水经向热输送量可以从表层海水温度、海域面积大小及热量传输的媒介等角度进行分析。读左图可知,与阿拉伯海断面相比,印度洋赤道断面纬度低,正午太阳高度更大,全年接受的太阳辐射多,海水温度较高,可输送的热量较多;且断面附近海域东西经度跨度更大,海域更宽阔、面积大,因此通过断面的热输送量大;由材料“这种热量传输通常与大气或海洋环流模式有关”可知,北印度洋海区盛行南亚季风,断面附近地区季风更强劲,促进了热量的经向输送,同时受低纬信风及季风的影响,断面附近存在强盛的赤道洋流和季风环流系统,经向输送热量的能力较强等。
【小问3详解】
读右图可知,印度洋表层海水经向热量向南、北输送,因此影响了全球气温的空间分布;同时又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因此影响了全球气温的季节变化;通过“大气或海洋环流”实现了高低纬度间的热量和水汽的输送,影响了全球的水热分布及变化等。
19.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南极秦岭站(罗斯海新站)是中国第五个南极科考站,第3个常年考察站。秦岭站在建设过程中,采用模块化方式建设:模块在国内建设好后,运输至目的地进行组装。2024年2月7日,中国南极秦岭站建成并投入使用。下面左图为秦岭站地理位置示意图。下面右图为我国某科考站提供蔬菜设计的温室建筑外景照片。
材料二南、北极海冰作为全球气候系统的敏感因素,参与了大洋和极区表面的辐射、能量和物质平衡的过程,以及区域性和全球性的洋流、盐流、气流的形成和循环。近年来,两极海冰融化速度在加快。下图为南、北极海冰面积年内变化统计图。
(1)简要说明秦岭站投入使用当天,长沙市的太阳方位变化。
(2)说明秦岭站采用模块化建设的理由。
(3)根据蔬菜温室的特点,说明蔬菜温室对当地自然环境的适应性。并说明南极蔬菜种植的优点。
(4)简述南、北极海冰融化速度加快,对洋流的影响。
【答案】(1)东南-正南-西南。
(2)秦岭站气候恶劣,采用模块化建设可提高效率,缩短工期;当地生态环境脆弱,模块化建设可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及破坏;南极洲基础设施不足,模块化建设可实现异地建设,降低修建难度,减少建设成本。
(3)适应性:高脚离地的设计——减少地温对温室的影响,减少暴雪堆积的影响,增加建筑的耐久性;透明墙体的设计——充分利用南极地区夏半年的光照。优点:无病虫害影响,蔬菜种植可以做到绿色无公害;洁净的大气和水分,蔬菜品质高;夏半年白昼时间长,蔬菜生长光照效果好。
(4)海冰融化加快,会在一定时间内释放大量的淡水,降低海水的密度,使海水在高纬度地区的下沉减弱;同时产生势力较强的从极地向较低纬度流动的冷海水,会阻碍低纬度海域的海水向高纬度海域流,从而减弱大洋环流强度。
【解析】
【分析】本题以中国南极秦岭站为材料,涉及太阳方位的变化、南极蔬菜种植的优点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能力。
【小问1详解】
秦岭站投入使用的日期是2024年2月7日。此时为北半球冬半年。北京地区的人们可以看到太阳东南升,然后逐渐偏南,正午12点位于正南方,此后逐渐向西运动,最后在西南方向落下。
【小问2详解】
秦岭站采用模块化建设的原因,可以从该工程的建设效率、环境保护、施工难度和施工成本方面考虑。秦岭站位于南极,可以建设的时间只有白天,而南极夏季时间较短,可供建设的时间短,模块化建设可提高效率,缩短工期;南极生态环境脆弱,就地建设,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大,模块化建设只需组装,因此对环境的影响较小;南极地区人烟稀少,基础设施不完善,模块化建设可以降低施工难度,降低施工成本。
【小问3详解】
根据图片可知,蔬菜温室有两个重要的特点。一是高脚设计,温室整体不接触地面。这样的设计有两个好处,第一可以减少南极地区极低的地温对蔬菜温室的影响,从而降低蔬菜种植难度,减少能源消耗;第二可以减少南极的暴风雪在蔬菜温室堆积。二是透明墙体的设计,这样的设计可以充分利用南极地区夏半年的光照。南极地区气候恶劣,常年低温,当地种植作物的好处是没有病虫害,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蔬菜种植可以做到绿色无公害;南极地区基本上属于无污染的环境,洁净的大气和水分,可以保障蔬的菜品质;夏半年白昼时间长,日照充足,蔬菜生长光照效果好。
【小问4详解】
洋流又称海流,是指海洋中具有相对稳定的流速和流向的大规模海水运动,南北极海冰融化加快会对洋流产生重要影响,海冰融化释放大量的淡水到海洋中,这些淡水会降低海水的盐度,从而降低海水的密度。密度较低的海水在高纬度地区下沉的速度减缓,影响了深层水的形成和循环,这会改变盐度和温度的垂直分布,进而影响到洋流的形成和运动。海冰融化,会形成势力较强的从极地向较低纬度流动的冷海水,这种冷海水的流动会阻碍低纬度海域的海水向高纬度海域流动,从而减弱了大洋环流的强度。
月份
7月
8月
9月
北京时间/时
2
8
14
20
2
8
14
20
2
8
14
20
低云量
7.8
7.9
6.4
7.7
82
8.3
6.8
7.6
5.8
7.1
6.0
5.2
积雨云次数
18.1
10.7
16.0
25.3
19.8
13.2|
16.6
24.1
10.9|
8.1
12.3
16.1
月份
7月
8月
9月
风向北京时间/时
NE—SE
SW—NW
NE—SE
SW—NW
NE—SE
SW—NW
2
28
23
30
24
30
21
14
24
34
17
44
15
48
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地理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地理试题(解析版),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地理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地理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地理试题原卷版docx、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9页, 欢迎下载使用。
河南省洛阳市第一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地理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河南省洛阳市第一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地理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河南省洛阳市第一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地理试题原卷版docx、河南省洛阳市第一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5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