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复习(计算作图与实验综合60题22大考点)-2024年八年级物理上册讲义(人教版)
展开TOC \ "1-3" \h \u
\l "_Tc16452" 【实验1 实验 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2
\l "_Tc5338" 【实验2 声音的传播条件】4
\l "_Tc31833" 【实验3 音调与频率的关系】6
\l "_Tc846" 【实验4 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8
\l "_Tc846" 【实验5 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10
\l "_Tc16452" 【实验6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13
\l "_Tc5338" 【实验7 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14
\l "_Tc31833" 【实验8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16
\l "_Tc846" 【实验9 探究光折射的特点】19
\l "_Tc846" 【实验10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22
\l "_Tc16452" 【实验11 固体的密度测量实验】24
\l "_Tc5338" 【实验12 液体的密度测量实验】28
\l "_Tc31833" 【作图13 光直线传播的应用】31
\l "_Tc846" 【作图14 作光的反射光路图】33
\l "_Tc846" 【作图15 平面镜成像的相关作图】35
\l "_Tc16452" 【作图16 作光的折射光路图】36
\l "_Tc5338" 【作图17 透镜的光路图】38
\l "_Tc31833" 【计算18 速度的计算和公式的应用】39
\l "_Tc16452" 【计算19 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42
\l "_Tc5338" 【计算20 回声测距离的应用】44
\l "_Tc31833" 【计算21 密度的计算与公式的应用】45
\l "_Tc846" 【计算22 空心、混合物质的密度计算】47
\l "_Tc16452" 【实验1 实验 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1.(2022秋•海沧区期末)利用如图所示的器材进行测量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s1=s2)
(1)实验原理是 v= 。
(2)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 小 。
(3)可以观察到,小车沿斜面下滑做 变速 直线运动。
(4)实验中测得s1、s2、s上的平均速度分别为v1、v2、v,三个速度中最大的是 v2 。
(5)实验中在小车到达挡板前不小心提前按下秒表停止计时,则测得的平均速度跟真实值相比偏 大 。
【答案】(1)v=;(2)小;(3)变速;(4)v2;(5)大。
【解答】解:(1)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v=;
(2)坡度较小,小车下滑速度就较小,所用时间较长,这样就比较方便准确的测量时间;
(3)小车沿斜面顶端下滑到斜面底端的运动时,速度越来越大,所以小车做的是变速直线运动;
(4)由于小车沿斜面做加速直线运动,所以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最小,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最大,整个路程的平均速度居中,故三个速度最大的是v2;
(5)实验中在小车到达挡板前不小心提前按下秒表停止计时,测得的时间偏小,根据速度公式v=可知,当通过的路程相等时,时间越小,速度越大,所以测得的平均速度跟真实值相比偏大。
故答案为:(1)v=;(2)小;(3)变速;(4)v2;(5)大。
2.(2022秋•周村区期末)如图所示,在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时,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并开始计时,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算出小车在各段的平均速度。
(1)该实验的原理是 v= ;
(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 小 (选填“大”或“小”);
(3)测得小车通过AB段时间tAB=1.6s,通过AC段时间tAC=2.4s,小车从A点运动到C点全程经过的路程为 80.0 cm,小车在AB段的平均速度vAB= 25 cm/s;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小车做的是 变速直线运动 (选填“匀速直线运动”或“变速直线运动”);
(4)下列图象中能正确反映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情况的是 B ;
(5)为了测量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小字让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C点的时间,从而计算出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他的做法是 错误 (选填“正确”或“错误”)的。
【答案】(1)v=;(2)小;(3)80.0;25;变速直线运动;(4)B;(5)错误。
【解答】解:(1)测量平均速度实验的原理是v=;
(2)为了计时方便,应该让小车运动的慢一些,因此斜面的坡度应该较小;
(3)由图可知,AC段的路程为:sAC=80.0cm﹣0.00cm=80.0cm=0.8m,
AB段的路程为:sAB=80.0cm﹣40.0cm=40.0cm,
AB段的时间为:tAB=1.6s,AB段的平均速度:vAB===25cm/s,
sAB=sBC;tAB=1.6s<tAC;相同路程所用时间不同,因此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小车做的是变速直线运动;
(4)小车从AB段到BC段速度变大,即小车速度随着时间增加而变大。
A.图像表示的是匀速直线运动,故A不符合题意;
B.图像表示小车速度随着时间增加而变大,故B符合题意;
C.图像表示小车处于静止状态,故C不符合题意;
D.图像中路程与时间比值是定值,表示匀速直线运动,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5)[7]小车从A点运动到B点时速度不是0,若让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C点的时间,则测出的时间会变长,因此该做法错误。
故答案为:(1)v=;(2)小;(3)80.0;25;变速直线运动;(4)B;(5)错误。
3.(2022秋•榆树市校级期末)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所选器材有:小车、秒表、长木板、小木块各一个。
(1)除了以上所选器材,还需要的实验器材有 刻度尺 。
(2)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 较小 。
(3)经测量,s1=0.9m,s2=0.4m,小车从斜面顶端由静止滑下过程中,秒表记录如图所示,则小车在s3路段的平均速度是 0.5 m/s。
【答案】(1)刻度尺;(2)较小;(3)0.5。
【解答】解:(1)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中需要测量路程和时间,因此还需要刻度尺和秒表;
(2)斜面的坡度越大,小车在斜面上滑下的速度越快,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越短,不便于测量时间,因此为了便于测量时间,应使它保持较小的坡度;
(3)路程s3=s1﹣s2=0.9m﹣0.4m=0.5m,所用时间t3=16:20:38﹣16:20:37=1s,
则小车通过路程s3的平均速度为:v3===0.5m/s。
故答案为:(1)刻度尺;(2)较小;(3)0.5。
\l "_Tc5338" 【实验2 声音的传播条件】
4.(2022秋•临邑县期末)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小明和小华一起做了下面的实验:
(1)如图甲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它 跳动起来 ,说明了声音是由 物体的振动 产生的。此探究中悬挂着的乒乓球的作用是 显示并放大音叉的振动 ;
(2)如图乙所示,为了验证(1)中的探究结论,小华同学用手使劲敲桌子,桌子发出了很大的声响,但他几乎没有看到桌子的振动,为了明显地看到实验现象,你的改进方法是: 在桌子上放一些纸屑或泡沫 ;
(3)如图丙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该实验能说明 空气 可以传声。在月球上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看到塑料球弹起;
(4)如图丁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所听到的声音将会逐渐 变小 ,这说明声的传递需要 介质 ,并由此推理可知 真空不能传声 。
【答案】(1)跳动起来;物体的振动;显示并放大音叉的振动;(2)在桌子上放一些纸屑或泡沫;(3)空气;不能;(4)变小;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解答】解:(1)如图甲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它跳动起来,说明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此探究中悬挂着的乒乓球的作用是显示并放大音叉的振动。
(2)如图乙所示,为了验证(1)中的探究结论,小华同学用手使劲敲桌子,桌子发出了很大的声响,但他几乎没有看到桌子的振动,为了明显地看到实验现象,你的改进方法是:在桌子上放一些纸屑或泡沫。
(3)如图丙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该实验能说明空气可以传声。在月球上不能看到塑料球弹起。
(4)如图丁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所听到的声音将会逐渐变小,这说明声的传递需要介质,并由此推理可知真空不能传声。
故答案为:(1)跳动起来;物体的振动;显示并放大音叉的振动;(2)在桌子上放一些纸屑或泡沫;(3)空气;不能;(4)变小;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5.(2022秋•北京期末)小金利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声音的传播条件。
(1)小金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此时听到声音逐渐减弱。现有的抽气设备总是很难将玻璃罩内的气体抽成真空状态,即实验无法达到绝对的真空。在这种情况下,你认为应该怎样得出实验结论? D 。(填写下列选项对应的字母)
A.通过日常生活经验得出的
B.用实验直接证实的
C.通过理论推导出来的
D.在实验基础上加以科学的推理得出的
(2)由此可以得出关于声音传播条件的结论是: 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答】解:(1)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此时听到声音逐渐减弱。现有的抽气设备总是很难将玻璃罩内的气体抽成真空状态,即实验无法达到绝对的真空;在这种情况下,在实验基础上加以科学的推理得出实验结论,故选D;
(2)由此可以得出关于声音传播条件的结论是: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故答案为:(1)D;(2)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l "_Tc31833" 【实验3 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6.(2022秋•新丰县期末)探究“影响声音音调高低的因素”实验,完成下列填空。
【答案】控制变量;快;高;振动。
【解答】解:(1)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保持振幅相同,运用的科学方法是控制变量法。
(2)缩短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发现钢尺振动得越来越快,音调越来越高。
(3)在桌面上撒些碎纸片,敲击桌子,发现桌子发声的同时,碎纸片被弹起,由此证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故答案为:控制变量;快;高;振动。
7.(2022秋•宿豫区期末)如图是某同学探究声音特性的两个实验:
实验一:如图A中甲所示用竖直悬挂的泡沫塑料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泡沫塑料球被弹起,这个现象说明 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如图A中乙所示,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这一现象既可以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也能说明声音可以在 空气 中传播;还能说明声音在空气中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的,声波具有 能量 。
实验二:如图B所示,有4支相同材料相同厚度的玻璃量筒,其中a、b、c等高,a、b粗细相同,c、d粗细相同。各量筒内装的水如图B所示,某同学根据所听声音音调的高低猜想气柱发声的频率可能与1、气柱的长短有关;2、量筒的粗细有关;3、水柱的长度有关。
(1)若探究“气柱越长,发声的音调越高”,应选量筒 a、b (填字母代号),其中所用到的科学研究方法是 控制变量 法;
(2)若选择的是量筒b、c,则探究的是 气柱发声频率跟横截面积的关系 ;
(3)小明用同样大小的力在c和d的口上吹气,使它们发声,则所发出的声音音调 一样高 (选填“c高”、“d高”或“一样高”);
(4)如果用同样大小的力敲击c和d使它们发声, c 所发出的声音音调较高。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答】解:实验一:
如图甲,用竖直的悬挂的泡沫塑料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泡沫塑料球会被弹起,这个现象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如图乙,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说明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还能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
实验二:
(1)当探究“发声的音调高低与气柱长度的关系”时,要控制量筒的粗细相同,气柱长短不同,观察图中可知a、b符合条件;一个量与多个量有关,要控制其它量不变,研究与其中一个量的关系,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控制变量法,因此所用到的科学研究方法是控制变量法;
(2)对比b、c可以发现:气柱长短相同,但量筒的粗细不同,所以这两个探究的是“气柱发声频率跟横截面积的关系”,且气柱愈细,发声的音调愈高;
(3)发声的音调高低与空气柱的长度、粗细有关,而c、d中空气柱的长度、粗细都相同,因此吹c、d时,发出声音的音调一样高。
(4)用敲击的办法也能使量筒发声,声音主要是量筒和水柱振动发出的,量筒中盛水越多,量筒和水的质量越大,越难振动,音调越低,故d的音调比c低。
故答案为:发声的物体在振动;空气;能量;(1)a、b;控制变量;(2)气柱发声频率跟横截面积的关系;(3)一样高;(4)c。
\l "_Tc846" 【实验4 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8.(2022秋•于洪区期末)小明在探究“某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时,所用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
(1)小明采用“水浴法”加热,这样做的好处是使物体受热 均匀 。
(2)小明使用A、B两支温度计,分别测量固体和水的温度。组装实验器材时应该 由下而上 (填“由下而上”或“由上而下”)依次安装。
(3)实验时,每隔一段时间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某时刻温度计B的示数如图甲所示,为 71 ℃。
(4)如图乙所示是温度计A、B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小明观察时发现,试管内出现液体时A的示数就不再升高,当固体全部变成液体后温度再升高。此现象说明固体是 晶体 (填“晶体”或“非晶体”)。
(5)t0时刻烧杯中的水开始沸腾,分析图像可知,水沸腾的特点是:吸收热量,温度 保持不变 。t0时刻试管中的物质处于 固液共存 态。
(6)实验中观察到:烧杯中水沸腾时,水中上升的气泡体积变 大 ,移开酒精灯,水会停止沸腾。
【答案】(1)受热均匀;(2)由下而上;(3)71;(4)晶体;(5)保持不变;固液共存;(6)大。
【解答】解:(1)采用“水浴法”加热的好处是物体受热均匀,且温度变化比较慢,便于记录实验温度;
(2)酒精灯加热需用使用外焰加热,所以安装器材时要按照“由下而上”的顺序组装;
(3)由图可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液面对应的刻度线为71,所以示数为71℃;
(4)因为晶体熔化时具有固定的熔点,由试管内出现液体时A的示数就不再升高,当固体全部变成液体后温度再升高,熔化时温度不变,可说明固体是晶体;
(5)水沸腾的特点是继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t0时刻试管中的物质已经熔化,但还没有完全变成液体,故属于固液共存状态。
(6)液体沸腾时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气泡上升时不断增大;
故答案为:(1)受热均匀;(2)由下而上;(3)71;(4)晶体;(5)保持不变;固液共存;(6)大。
9.(2022秋•皇姑区校级期末)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冰熔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规律”。
(1)不用酒精灯直接加热而采用水浴法加热可以使冰均匀受热,某时刻温度计的示数如图所示,此时冰的温度是 ﹣3 ℃。
(2)当冰全部熔化成水后继续加热,试管中的水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沸腾。若将试管中的水倒掉,装入另一种液体继续加热,发现烧杯中的水和试管中的液体都沸腾了,这说明水的沸点 高于 (选填“高于”“低于”或“等于”)试管中液体的沸点。
【答案】(1)﹣3;(2)不能;高于。
【解答】解:(1)由图可知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此时的温度为﹣3℃;
(2)①烧杯中水沸腾时温度不变,当试管中水温度达到沸点时,试管中水和烧杯中水温度相同,不能从烧杯中吸收热量,故试管中的水不会沸腾;
②烧杯中的水和试管中的液体都沸腾了,说明烧杯中的水和试管中的液体都能达到沸点,并且都能吸收热量,试管能从烧杯中吸收热量,一定是烧杯中水的沸点高于试管中液体的沸点,即烧杯中的水的沸点高于试管中液体的沸点。
故答案为:(1)﹣3;(2)不能;高于。
10.(2022秋•皇姑区校级期末)小明发现寒冷的冬季,下雪的天气环卫工人在冰雪路面上撒盐,从而使冰雪熔化。
(1)这个现象说明加了盐的冰雪熔点 低于 0℃(填“高于”、“低于”或“等于”)。
(2)第一次实验中大国要探究冰和盐冰(加盐的冰)的熔化过程。如图甲所示,在烧杯中装入适量碎盐冰,试管中装入适量碎冰,并用酒精灯给烧杯加热。组装好器材后(如图乙)进行实验,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是 秒表 。
(3)图丙是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试管内的碎冰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图像,第7min烧杯中的盐冰处于 液 态。
(4)第二次实验,大国将试管和烧杯内的物质做了调换,如图丁所示,若实验中两种物质的初温仍为﹣10℃,则加热的过程中 碎盐冰 (填“碎冰”或“碎盐冰”)先熔化。
【答案】(1)低于;(2)秒表;(3)液;(4)碎盐冰。
【解答】解:(1)冰雪的熔点正常应该是0℃,加入盐之后相当于加入杂质,所以加入盐后的冰雪的熔点会低于0℃;
(2)探究冰和盐冰(加盐的冰)的熔化过程,也就是探究晶体熔化过程中温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因此需要测量温度和时间,故除了温度计还需要停表或者秒表;
(3)由图丙可知,BC段是碎盐冰的熔化过程,当碎盐冰完全熔化之后的温度升高到0℃时,试管中的碎冰开始熔化,即DE段为碎冰的熔化过程,故试管中冰的熔点是0℃,第7min烧杯中的盐冰已完全熔化,处于液态;
(4)烧杯中的冰受热,温度升高,由于初温是﹣10℃,所以在温度升高到冰的熔点0℃前,会先达到碎盐冰的熔点﹣2℃,故碎盐冰先熔化。
故答案为:(1)低于;(2)秒表;(3)液;(4)碎盐冰。
\l "_Tc846" 【实验5 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
11.(2022秋•东莞市期末)在“探究水沸腾时的温度变化特点”的实验中:
(1)小明组装的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其中的错误之处是: 温度计的玻璃泡触到烧杯底 。
(2)小红观察到沸腾前和沸腾时水中气泡上升过程中的两种情况,如图2中甲、乙所示,则图 甲 (选填“甲”或“乙”)是水沸腾时的情况。水在沸腾过程中的特点是:吸热,但温度 不变 (选填“升高”“不变”或“降低”)。
(3)小明和小红虽然选用的实验装置相同,但加热到水开始沸腾的时间不同,他们绘制的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图象如图3所示,a、b两种图象不同的原因是水的 质量 (选填“初温”或“质量”)不同。
(4)取走酒精灯,将装有海波的大试管放入上面实验的热水中(如图4)。根据温度计A和B的示数,绘制了海波和热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5)。由图象可知,在第8min时,大试管内的海波处于 固液共存 (选填“固”“液”或“固液共存”)态,海波是 晶体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答案】(1)温度计的玻璃泡触到烧杯底;(2)甲;不变;(3)质量;(4)固液共存;晶体。
【解答】解:(1)由图可知:温度计的玻璃泡接触了容器底部;
(2)沸腾前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减小,沸腾时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增大,则图甲是水沸腾时的情况;水沸腾时,继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
(3)由图可知,两次实验中水的初温相同,沸腾时水的沸点也相同,则水沸腾所用时间不同的原因是水的质量不同;
(4)由图象可知第8分钟时,海波正处于熔化阶段,故海波处于固液共存态;海波在熔化过程中吸热,但温度不变,是晶体;
故答案为:(1)温度计的玻璃泡触到烧杯底;(2)甲;不变;(3)质量;(4)固液共存;晶体。
12.(2022秋•青白江区期末)用图甲所示装置探究水的沸腾特点。
(1)实验中可以看到,水沸腾时形成大量的气泡不断上升、体积 变大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到水面破裂开来,里面的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
(2)实验结束后撤去酒精灯,水还能继续沸腾一小会,这说明水沸腾时不需要吸热。这种判断是 错误 (选填“正确”或“错误”)的;
(3)由实验数据作出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乙所示。根据图象,请给实验提一条合理化建议: 提高水的初温 。
【答案】(1)变大;(2)错误;(3)提高水的初温。
【解答】解:(1)实验中可以看到,水沸腾时形成大量的气泡不断上升、体积变大,到水面破裂开来,里面的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
(2)实验结束后撤去酒精灯,水还能继续沸腾一小会,是因为石棉网的温度高于水的沸点,不能说明水沸腾是不需要吸热;
(3)由实验数据作出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乙所示。根据图象,加热时间过长,因而减少水的质量或提高水的初温;
故答案为:(1)变大;(2)错误;(3)提高水的初温。
13.(2022秋•绵阳期末)如图甲所示,是兰兰在探究“水在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的实验装置。
(1)兰兰正确组装器材后,进行实验,某时刻温度计示数如图乙所示,读数是 95 ℃。
(2)在水温升高到90℃后,兰兰每隔1min观察1次温度计的示数,记录在上表中,直至水沸腾后一段时间停止读数;但是在第8min兰兰忘记记录数据,此时的水温应为 99 ℃。
(3)兰兰描绘了该次实验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如图丙中a图线所示(实线部分)。若其他条件不变,既增加水的质量,又减小液面上方气压,这种情况中,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对应图丙中的图线为 D 。
A.a B.b C.c D.d
【答案】(1)95;(2)99;(3)D。
【解答】解:(1)零刻度在温度计的下方,液柱远离零刻度,是零上,每一个大格代表10℃,每一个小格代表1℃,示数是95℃;
(2)由实验数据知,水沸腾时,不断吸收热量,保持99℃不变,所以在第8min的水温为99℃;
(3)1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沸点跟气压有关,气压越低,沸点越低.实验中其他条件不变,既增加水的质量,又减小液面上方气压,符合图线为D。
故答案为:(1)95;(2)99;(3)D。
\l "_Tc16452" 【实验6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14.(2022秋•西城区期末)小娟“研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她在相同的A、B两块玻璃板上分别滴上等量的、表面积大小相同的水滴,用酒精灯加热B玻璃板,如图所示。加热一段时间后,观察到B玻璃板上的水滴干的较快。请你根据小娟的实验过程及现象,写出她所探究的科学问题 蒸发的快慢与液体的温度是否有关 。
【答案】蒸发的快慢与液体的温度是否有关。
【解答】解:小娟在相同的A、B两块玻璃板上分别滴上等量的、表面积相同的水滴,用酒精灯加热B玻璃板,在这个过程中,控制了液体的表面积相同、表面空气流动速度相同,只有温度不同,依据控制变量法,她所探究的科学问题是蒸发的快慢与液体的温度是否有关;
故答案为:蒸发的快慢与液体的温度是否有关。
15.(2022秋•怀宁县校级期末)为了通过实验探究蒸发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几位同学做了如下三组实验。
(1)小凡同学在4块相同的玻璃板上各滴一滴等量的水,进行如图1所示的实验探究。通过A、D两图的对比,可以得出水蒸发快慢与水的 上方的气流速度 有关;通过 A、C 两图的对比,可以得出水蒸发快慢与水的温度有关。
(2)小玲同学进行了如下探究:在相同环境下的两块相同的玻璃板上分别滴上一滴水和一滴酒精(如图2),结果发现酒精先蒸发完。于是他得出结论:液体蒸发的快慢与 液体的种类 有关。
(3)小文同学进行了如下探究:在相同环境下的两块相同的玻璃板上分别滴上一滴水和两滴水(如图3),结果发现甲图中水先蒸发完。于是他得出结论:水蒸发快慢与水的多少有关,水越少蒸发越快。从实验设计环节看,他没有控制水的 表面积 相同。
【答案】(1)上方的气流速度;A、C;(2)液体种类;(3)表面积。
【解答】解:(1)A、D两图中,水的温度和表面积相同,水的上方的气流动速度不相同,因此通过A、D两图的对比,可以得出水蒸发快慢与水面上的气流速度有关;
要研究水蒸发快慢与水的温度是否有关,需控制水的表面积及表面上的空气流动速度相同,而水的温度不同,由图可知符合条件的是A和C。
(2)在相同环境下的两块相同的玻璃板上分别滴上一滴水和一滴酒精,发现酒精先蒸发完,由此可得出结论:液体蒸发的快慢与液体的种类有关。
(3)小文同学的验证过程是错误的,因为从设计的环节看他没控制水的表面积相同。
故答案为:(1)上方的气流速度;A、C;(2)液体种类;(3)表面积。
\l "_Tc5338" 【实验7 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
16.(2022秋•青白江区期末)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中,如图所示,水平放置平面镜,白色纸板竖直立在平面镜上,纸板由E、F两部分组成,可以绕OV翻折。
(1)为了探究反射角与入射角大小的关系,应进行的操作是 D ;
A.改变纸板与平面镜之间的夹角 B.沿ON向后转动纸板E
C.沿ON向后转动纸板F D.改变入射角的大小
(2)将一束光贴着纸板E沿AO射到镜面上O点,纸板F上会显示出反射光束OB,接着将纸板F绕ON向后翻折,则纸板F上不能显示出反射光束,由此说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 同一平面 内;
(3)若让另一束光沿BO方向射向平面镜,反射光将沿OA方向射出。该实验现象说明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 可逆的 。
【答案】(1)D;(2)同一平面;(3)可逆的。
【解答】解:(1)在探究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关系时,为了得出普遍的规律,应多次改变入射角的大小,这样才能避免结论的偶然性,应进行的操作是改变光线AO与ON的夹角,故D正确;
(2)沿ON向后转动右侧纸板,在右侧纸板上不能看到反射光线,说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3)让一束光沿BO方向射向平面镜,即让光线逆着原来的反射光线射向镜面,反射光将沿OA方向射出,即反射光线逆着原入射光线方向射出,该实验现象说明,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故答案为:(1)D;(2)同一平面;(3)可逆的。
17.(2022秋•绵阳期末)“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标有角度(图中未画出)的白色纸板ABCD竖直放置于平面镜上,能绕垂直于CD的ON轴向后折转,在纸板上安装一支可在纸板平面内自由移动的激光笔。
(1)当入射光线EO贴着纸板A绕入射点O沿顺时针方向转动,可观察到反射光束沿 B (填序号)方向转动。(选填“A.顺时针”或“B.逆时针”)
(2)如图乙,将纸板右半部分绕ON向后折转任意角度,发现纸板上均无反射光呈现,这可说明 B 。
A.反射光线不存在
B.反射光线、法线和入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
C.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
(3)如图丙所示,激光笔始终紧贴纸板ABCD沿EO入射到平面镜的O点,现将激光笔和纸板ABCD绕CD边向后倾斜,此时与图甲情形对比,没有发生改变的有 AD 。
A.法线的方向
B.反射光线方向
C.入射角大小
D.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关系
【答案】(1)B;(2)B;(3)AD。
【解答】解:(1)移动激光笔,使入射光束绕入射点O沿顺时针方向转动,则入射角减小,反射角也减小,则反射光线会靠近法线,即反射光线将会逆时针转动;
(2)以法线ON为轴线,把纸板右半部分向后缓慢旋转,在纸板右半部分上不能观察到反射光线;只有在纸板左右两部分在同一平面上时,才能观察到反射光线,此时反射光线、法线、入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故选:B;
(3)保持平面镜水平不变,将纸板向后倾斜一个角度,入射光线仍能呈现在纸板上,且沿EO方向入射到平面镜的O点,但与原来相比,入射光线的方向改变了,法线方向不变(垂直于镜面),由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所以反射光线方向改变,则在纸板上不能看到反射光线,而入射角度数改变,但反射角与入射角大小关系不改变(即仍然相等),故A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1)B;(2)B;(3)AD。
\l "_Tc31833" 【实验8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8.(2022秋•千山区期末)如图所示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图。
(1)实验室提供了如下器材:①厚为2mm的茶色玻璃;②厚为5mm的透明玻璃;③直尺;④光屏;⑤两支相同的蜡烛;⑥火柴。探究活动中应选用的玻璃板是 ① (填序号),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来实验的目的是 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
(2)在竖立的玻璃板前点燃蜡烛A,拿未点燃的蜡烛B竖立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人眼一直在玻璃板的 前侧 (填“前侧”或“后侧”)观察,直至看到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
(3)实验时,将蜡烛A逐渐远离玻璃板,它的像的大小 不变 (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4)为了探究所成的像是虚像还是实像,移去蜡烛B,在其原来像的位置上放一块光屏,从玻璃板 后侧 (填“前侧”或“后侧”)观察光屏上能不能出现蜡烛A的像。
(5)若实验时,无论怎样移动蜡烛B,B都不能与A的像重合,原因可能是 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 。
【答案】(1)①;便于确定像的位置;(2)前侧;(3)不变;(4)后侧;(5)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
【解答】解:(1)因为厚玻璃板的两个面都可以当作反射面,会出现两个像,影响到实验效果,所以应选用薄玻璃,故用2mm厚的茶色玻璃,故选:①;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可以观察到玻璃板的另一侧,便于找到像的位置;
(2)在竖立的玻璃板前点燃蜡烛A,拿未点燃的蜡烛B竖立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人眼一直在玻璃板的前侧观察,直至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这种确定像与物大小关系的方法是等效替代法;
(3)由于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等,所以实验时,将蜡烛A逐渐远离玻璃板,它的像的大小不变;
(4)移去蜡烛B,在其原来位置上放置一块光屏,光屏上不能呈现蜡烛的像,从玻璃板的后侧观察光屏上能不能出现蜡烛A的像;
(5)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A蜡烛所成的像可能偏高或偏低,这样B蜡烛与A蜡烛的像就无法重合了。
故答案为:(1)①;便于确定像的位置;(2)前侧;(3)不变;(4)后侧;(5)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
19.(2022秋•东莞市期末)如图甲所示,将茶色玻璃板M作为平面镜竖直放置在一张方格纸上,并准备了两支大小相同的蜡烛A和B、刻度尺、铅笔等,用来探究蜡烛A在平面镜中成像的特点。
(1)该实验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为了 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
(2)在寻找蜡烛像的位置时,应该移动蜡烛B,人要在蜡烛 A (选填“A”或“B”)一侧,直到观察到手中蜡烛与另一蜡烛的像完全重合。
(3)在研究像和物到镜面距离的关系时,应多次改变A蜡烛的位置,重复实验,多次实验的目的是 使实验结论具有普遍性 。
(4)在探究平面镜所成的是实像还是虚像时,小明应把光屏放在蜡烛B的位置处,然后 直接 (选填“透过玻璃板”或“直接”)观察光屏,实验中他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在光屏上看到像。
(5)如图乙所示,将平面镜和铅笔竖直放置在水平桌面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A.铅笔水平向右移动时,它的像将变小
B.平面镜竖直向上移动时,铅笔的像也将向上移动
C.若改用一块较小的平面镜,铅笔的像将变小
D.若铅笔按图示箭头方向转过45°,铅笔将与它的像垂直
【答案】(1)便于确定像的位置;(2)A;(3)使实验结论更具有普遍性;(4)直接;不能; (5)D。
【解答】解:(1)透明的玻璃板能反射光,也能透光,所以玻璃板既能成像,又能观察到玻璃板后面代替蜡烛A的蜡烛B,当蜡烛B和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时,蜡烛B的位置就是蜡烛A像的位置,所以使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在玻璃板前放一支点燃的蜡烛A,可以看到玻璃板后蜡烛的像,拿另一支大小相同的未点燃的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从A侧观察到玻璃板前不同位置看去它好像点燃了似的,说明像与物大小相等;
(3)在研究像和物到镜面距离的关系时,应多次改变A蜡烛的位置,重复实验,多次实验的目的是使实验结论更具有普遍性;
(4)因为平面镜成的是虚像,所以在探究平面镜所成的是实像还是虚像时,应把光屏放在像的位置处,然后直接观察光屏,实验中不能在光屏上看到像;
(5)A、平面镜成像时,像的大小与物体相等,所以铅笔水平向右移动时,它的像大小不变,故A错误;
B、平面镜竖直向上移动时,铅笔的像与铅笔还是关于平面镜所在平面对称的,故像不动,故B错误;
C、平面镜成像时,像的大小与物体相等,与镜子的大小无关,故若改用一块稍小的平面镜,铅笔的像大小不变,铅笔也能成完整的像,故C错误;
D、若铅笔按图示箭头方向转过45°,即铅笔与平面镜的夹角为45°,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此时平面镜将铅笔与像的夹角平分,所以铅笔的像也将逆时针转过45°,铅笔与它在平面镜中的像互相垂直,故D正确,故选:D。
故答案为:(1)便于确定像的位置;(2)A;(3)使实验结论更具有普遍性;(4)直接;不能; (5)D。
20.(2022秋•海沧区期末)用如图所示的器材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1)玻璃板应 竖直 放置在水平桌面上。
(2)将光屏放到像的位置,不透过玻璃板,发现在光屏上不能承接到A的像,说明平面镜所成的是 虚 像。
(3)在玻璃板一侧点燃蜡烛A,将另一只未点燃的蜡烛B放到玻璃板后像的位置,与像重合,说明 像与物大小相等 。
(4)为探究平面镜所成的像左右是否是相反的,应选用图乙中的 E 进行实验。
(5)如果要使像看得更清楚,可以在蜡烛 B (填“A”或“B”)一侧的玻璃板贴上一层增反膜。
【答案】(1)竖直;(2)虚;(3)像与物大小相等;(4)E;(5)B。
【解答】解:(1)玻璃板应竖直放置在水平桌面上。
(2)虚像不能成在光屏上,将光屏放到像的位置,不透过玻璃板,发现在光屏上不能承接到A的像,说明平面镜所成的是虚像。
(3)在玻璃板一侧点燃蜡烛A,将另一只未点燃的蜡烛B放到玻璃板后像的位置,与像重合,因两蜡烛完全相同,说明像与物大小相等。
(4)为探究平面镜所成的像左右是否是相反的,应选用左右不对称的物体,图乙中的E进行实验。
(5)用玻璃板和平面镜都能看到蜡烛A的像,是平面镜成像,因为光在它们表面发生反射后进入人眼。经观察对比后发现在玻璃板中成的像稍暗些,其原因是平面镜只反射光,而玻璃板除反射外还有部分光发生折射,玻璃板反射的光比平面镜少;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如果要使像看得更清楚,可以在蜡烛B一侧的玻璃板贴上一层增反膜。
故答案为:(1)竖直;(2)虚;(3)像与物大小相等;(4)E;(5)B。
\l "_Tc846" 【实验9 探究光折射的特点】
21.(2022秋•宿城区期末)小兰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光的折射规律,其中竖直放置的光屏EF右侧可绕其上MN所在直线前后转动。
(1)实验时,小兰先将E、F调至同一竖直平面上,让光束贴着E沿AO射入水中,光束进入水中后折射光线向OB方向偏折,说明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传播方向发生了改变:接着将F板向后折转一定角度时,在F板上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看到折射光线,此时折射光线 在 (选填“在”或“不在”)法线和入射光线决定的同一平面内;
(2)小兰多次改变入射光线AO与ON的夹角进行实验,测量记录如下表所示。分析数据得出的结论是: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 小于 入射角,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 增大 。实验中进行多次测量的目的是 避免偶然性,使结论具有普遍性 。
(3)让一束光垂直于水面射入水中时,传播方向将 不偏转 。
(4)如果让光线沿BO方向从水中斜射向O点,光进入空气时将沿 OA 方向射出,这说明光在折射时光路具有 可逆 性。
【答案】(1)不能;在;(2)小于;增大;避免偶然性,使结论具有普遍性;(3)不偏转;(4)OA;可逆。
【解答】解:(1)因折射光线 和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所以,光贴着光屏从空气射入水中,该小组同学将F板向后折转一定角度,则在F板上不能看到折射光,此时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
(2)分析数据得出的结论是: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且折射角随着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实验中进行多次测量的目的是避免偶然性,使结论具有普遍性;
(3)光垂直射到界面时不改变方向;所以,让这一束光垂直于水面射入空气,其传播方向不偏转;
(4)在图中将光沿着BO方向射向空气时,光在空气中沿着OA方向射出,说明折射光路具有可逆性。
故答案为:(1)不能;在;(2)小于;增大;避免偶然性,使结论具有普遍性;(3)不偏转;(4)OA;可逆。
22.(2022秋•建邺区期末)如图甲所示,将透明的薄壁(厚度可忽略不计)方形水槽水平放置,固定在水槽底部的激光笔沿图示方向发出一细光束,小明通过缓慢改变水槽中的水量来探究光的折射现象。
(1)水槽中注入一定量的水后,侧壁上B处得到一个光点,为使B处的光点移至C处,则应使水槽中的水量 增加 (选填“增加”、“减少”或“不变”),若BC间距离为2cm,则水面高度的变化量Δh 大于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2cm;
(2)如图乙所示,小明将激光笔移至虚线框内向水槽底部照射,为使光束第一次从水面射出后沿DE方向传播,则激光笔照射的方向应满足的条件是 平行于DE ,且激光笔照射在水槽底部的位置必须在 ② (选填“①”、“②”或“③”)区内。
【答案】(1)增加;>;(2)平行于DE;②。
【解答】解:(1)因入射角和折射角都不变,要使B处的光点向上移到C处,则应使水槽中的水量增加;若BC间距离为2cm,因两次折射光线是平行的,如下面图所示,则水面高度的变化量大于2cm;
(2)将激光笔移至虚线框内向水槽底部(厚度可忽略不计)照射,因光从空气斜射进入水中和从水斜射进入空气中时,两次发生折射,一次折射角减小,另一次折射角增大,则最终的折射光线与最初的入射光线是平行的,所以激光笔应该与DE平行入射到区域②的位置,才能实现,如下面图所示;
故答案为:(1)增加;>;(2)平行于DE;②。
\l "_Tc846" 【实验10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3.(2022秋•潍坊期末)吴立用凸透镜、蜡烛,光屏和光具座等器材,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为使像呈现在光屏的中心,实验前应进行相应的调节,具体做法是 点燃蜡烛之后应将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调整在同一高度 。
(2)当蜡烛、透镜、光屏的位置如图所示时,在光屏上恰好观察到一个清晰的像,此时的物距应记作 35.0 cm,依据此原理人们制成的光学仪器是 照相机 (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
(3)他把自己的近视眼镜放在凸透镜与蜡烛之间,发现光屏上的像变得模糊不清了。她应当向 远离 (选填“远离”或“靠近”)透镜的方向移动光屏,可再次得到清晰的像。
【答案】(1)点燃蜡烛之后应将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调整在同一高度;(2)35.0;照相机;(3)远离。
【解答】解:(1)为使像呈现在光屏的中心,点燃蜡烛之后应将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调整在同一高度;
(2)由图可知,物距为50.0cm﹣15.0cm=35.0cm,物距大于2倍焦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此现象应用于照相机;
(3)近视眼镜是凹透镜,把近视眼镜放在凸透镜与蜡烛之间,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像将远离凸透镜,应当向远离透镜的方向移动光屏。
故答案为:(1)点燃蜡烛之后应将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调整在同一高度;(2)35.0;照相机;(3)远离。
24.(2022秋•皇姑区校级期末)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选用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实验操作规范。
(1)实验前,要调整烛焰、光屏的中心在凸透镜的 主光轴上 。实验过程中,点燃蜡烛后,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在光具座上的位置如图所示,此时光屏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则该像是 倒立 (填“正立”或“倒立”)、 缩小 (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实像。
(2)保证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位置不变,若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合适的位置放一个近视眼镜,为了使光屏上重新呈现清晰的像,光屏应向 远离 (选填“靠近”或“远离”)透镜方向移动。得到清晰的像后可以发现,该像的大小与原来的像相比 变大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在上述情况下,若不移动光屏,并保持近视眼镜的位置不变,将原来的凸透镜更换为另一个焦距不同的凸透镜,在光屏上也得到了清晰的像,后来更换的凸透镜的焦距应该 小于 (选填“大于”或“小于”)原来凸透镜的焦距。
(4)将点燃的蜡烛放在光具座上某位置处,发现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在光屏中心只能看到一个大小不变的圆形亮斑,可能的原因是 烛焰放在了凸透镜的焦点上 。
【答案】(1)主光轴上;倒立;缩小;(2)远离;变大;(3)小于;(4)烛焰放在了凸透镜的焦点上。
【解答】解;(1)为了使像呈现在光屏的中央,实验前,要调整烛焰、光屏中心在凸透镜的主光轴上;
由图可知,此时的物距为u=50.0cm﹣10.0cm=40.0cm>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2)近视眼镜是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故所成的像后移,光屏应向远离透镜方向移动。该像的大小与原来的像相比变大。
(3)因凹透镜对式有发散作用,要成像不变应换用聚光能力更强的凸透镜,则凸透镜的焦距变小,故后来更换的凸透镜的焦距应该小于原来凸透镜的焦距。
(4)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在光屏中心都只能看到一个大小不变的圆形光斑,这说明光通过凸透镜后为平行光,所以烛焰放在了凸透镜的焦点上。
故答案为:(1)主光轴上;倒立;缩小;(2)远离;变大;(3)小于;(4)烛焰放在了凸透镜的焦点上。
25.(2022秋•于洪区期末)小明用蜡烛.凸透镜(焦距10cm),光屏在光具座上进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
(1)实验前,小明调节 烛焰 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
(2)如图所示,此时光屏上出现了烛焰清晰的像,此像是倒立、 缩小 的实像,这一成像规律应用在 照相机 (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上。
(3)保持蜡烛光屏位置不动,把凸透镜移到 35 (填“35”、“30”或“25”)cm刻线处,光屏上会再次出现烛焰清晰的像。
(4)实验过程中,飞来一只小昆虫落在凸透镜上,光屏上 不会 (填“会”或“不会”)出现小昆虫的像。
(5)凸透镜放在50cm刻线处,将蜡烛从焦点位置向远离透镜的方向移动,同时移动光屏,小明发现从 30 cm刻度线处开始,光屏上不再出现放大的像。
【答案】(1)烛焰;(2)缩小;照相机;(3)35;(4)不会;(5)30。
【解答】解:(1)为了使像成在光屏中央,实验前应调节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
(2)如图,恰好在光屏上得到烛焰清晰的像,此时物距大于像距,物体在二倍焦距以外,像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成倒立、缩小的实像;这一成像规律应用在照相机上。
(3)在如图乙所示实验情形下,如果保持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不变,把凸透镜移到光具座上35cm刻线处,此时物距等于原来的像距,像距等于原来的物距,根据在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可逆可知,可以在光屏上再次得到烛焰清晰的像。
(4)实验过程中,飞来一只小昆虫落在凸透镜上,昆虫在凸透镜上,物距小于一倍焦距,不能成实像,光屏上不会出现小昆虫的像。
(5)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把凸透镜放在50cm刻线处,将蜡烛从焦点位置向远离透镜的方向移动,同时移动光屏,像在二倍焦距以外逐渐靠近二倍焦距,当蜡烛移动到二倍焦距时像也在二倍焦距处,此过程中像由放大变成等大,蜡烛移动到二倍焦距以外时,像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像是缩小的,因此从30cm刻度线处开始,即蜡烛在二倍焦距以外时,光屏上不再出现放大的像。
故答案为:(1)烛焰;(2)缩小;照相机;(3)35;(4)不会;(5)30。
\l "_Tc16452" 【实验11 固体的密度测量实验】
26.(2022秋•东莞市期末)小明为了测量小石块的密度,进行了以下实验:
(1)把天平放在水平工作台上,如图甲所示,在调节天平横梁平衡过程中的操作错误是 游码未归零 。
(2)纠正错误后,调节天平平衡时,指针如图乙所示,此时应将平衡螺母向 左 移动,使天平平衡。
(3)将小石块放置于天平的左盘,往右盘中添加砝码,并移动游码,当天平再恢复平衡时,托盘中的砝码以及游码的位置如图丙所示,小石块的质量是 56.2 g。
(4)用量筒测量小石块体积的过程如图丁所示,小石块的体积是 20 cm3。
(5)小石块的密度是 2.81×103 kg/m3。
(6)若实验中将(3)和(4)步骤对调,那么测测出小石块的密度将 偏大 (选填“偏大”或“偏小”)。
【答案】(1)游码未归零;(2)左;(3)56.2;(4)20;(5)2.81×103;(6)偏大。
【解答】解:(1)天平在调节时,首先应将其放在水平台上,将游码拨到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再调节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央,所以明在调节天平横梁平衡过程中的操作错误是:没有将游码调零;
(2)由图乙可知发现指针偏向分度盘的右侧,平衡螺母应向左调节;
(3)物体的质量等于砝码的总质量加游码所对应的刻度值,由图丙知,小石块的质量为:m=50g+5g+1.2g=56.2g;
(4)由图丁知,量筒内水的体积为60mL,量筒内水和小石块的总体积为80mL,则小石块体积为:V=80mL﹣60mL=20mL=20cm3;
(5)小石块的密度为:ρ===2.81g/cm3;=2.81×103kg/m3;
(6)如果将实验步骤(3)和(4)互换一下,先测体积再测质量,会因为小石块上沾有水而使质量的测量值偏大,而体积测量准确,根据公式ρ=知,测出小石块的密度将偏大。
故答案为:(1)游码未归零;(2)左;(3)56.2;(4)20;(5)2.81×103;(6)偏大。
27.(2022秋•金水区期末)如图(a)甲所示是紫砂壶,小明想知道紫砂壶的密度,将壶带到学校实验室进行测量。
(1)用天平测量壶盖的质量:
①把托盘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把游码放在标尺的 零刻度线 处,发现指针如图(a)乙所示,此时应将平衡螺母向 左 端调节(选填“左”或“右”),直到指针指向分度盘的中央;
②将壶盖放在左盘中,在右盘中增减砝码并移动游码直至横梁在水平位置平衡时,右盘中砝码的质量和游码的位置如图(a)丙所示,则壶盖的质量是 43.4 g;
(2)测量壶盖的体积时,他发现壶盖放不进量筒,于是设计了如图(b)所示的步骤:
a.往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水,把壶盖浸没,在水面到达的位置上作标记;
b.然后取出壶盖;
c.先往量筒装入40mL的水,然后将量筒的水缓慢倒入烧杯中,使水面到达标记处,量筒里剩余水的体积如图所示,则壶盖的体积为 14 cm3,则该紫砂壶密度是 3.1×103 kg/m3;
(3)根据以上步骤,你认为这个同学测出的紫砂壶密度比真实值 偏小 (选填“偏大”或“偏小”)。
【答案】(1)①零刻度线;左;②43.4;(2)14;3.1×103;(3)偏小。
【解答】解:(1)①放在水平桌面上的托盘天平调节平衡时,发现游码放在标尺的零刻线处,指针指在分度盘中央的右侧,应将横梁右端的平衡螺母向左移,或将横梁左端的平衡螺母向左移。
②标尺一个大格1g,每一个小格0.2g,并且以游码的左侧对准的刻度为准,物体的质量m=20g+20g+3.4=43.4g;
(2)在量筒上,10cm3之间有5个小格,一个小格代表2cm3,即量筒的分度值为2cm3;量筒内水的体积为26ml,
则壶盖的体积为V=40ml﹣26ml=14m=14cm3,
壶盖的密度为ρ===3.1g/cm3=3.1×103kg/m3。
(3)因为取出壶盖时,壶盖上会沾有水,因此倒入水的体积大于壶盖的体积,由ρ=可知,测量结果偏小。
故答案为:(1)①零刻度线;左;②43.4;(2)14;3.1×103;(3)偏小。
28.(2022秋•于洪区期末)小明想通过下列实验测量小石块的密度,请帮助他完成实验。
(1)在调节天平时,发现指针偏向如图甲所示,为使天平横梁平衡,应将平衡螺母向 左 端调节。
(2)小明用天平称量小石块的质量时,在最小的砝码放入右盘后,发现天平的指针静止时仍如图甲所示,此时小明取下最小的砝码,下一步操作是 B (填字母序号)。
A.调节平衡螺母
B.调节游码
C.向相同方向同时调节游码和平衡螺母
(3)当右盘中所加砝码和游码位置如图乙所示时,天平横梁平衡,则小石块的质量为 51.4 g。
(4)在量筒内先倒入适量的水,如图丙所示,然后将用细线系好的小石块放入量筒中,如图丁所示。测得小石块的体积为 20 cm3,小石块的密度为 2.57×103 kg/m3。
(5)向量筒中放入小石块时,若操作不当使水溅出,将导致小石块密度的测量值比真实值 偏大 (填“偏大”或“偏小”)。
【答案】(1)左;(2)B;(3)51.4;(4)20;2.57×103;(5)偏大。
【解答】解:(1)在调节天平时,发现指针偏右,故应该将平衡螺母向左调节。
(2)小明用天平称量小石块的质量时,在最小的砝码放入右盘后,发现天平的指针偏右,说明右盘砝码重了,应该取下最小的砝码,然后通过调节游码使天平平衡,故B符合题意,AC不符合题意,故选:B。
(3)当右盘中所加砝码和游码位置如图乙所示时,天平横梁平衡,则小石块的质量为:m=50g+1.4g=51.4g;
(4)根据丙丁图可知石块的体积为V=40mL﹣20mL=20mL=20cm3;
根据密度公式可得:ρ===2.57g/cm3=2.57×103kg/m3;
(5)向量筒中放入小石块时,若操作不当使水溅出,将导致测量出的石块的体积偏小,根据密度公式ρ=可知,密度的测量值比真实值偏大。
故答案为:(1)左;(2)B;(3)51.4;(4)20;2.57×103;(5)偏大。
\l "_Tc5338" 【实验12 液体的密度测量实验】
29.(2022秋•千山区期末)在学完质量和密度之后,小明和小军利用托盘天平和量筒测某种油的密度。
(1)他们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当游码移至标尺左端零刻线处时,发现分度盘上的指针如图甲所示,这时他们应将平衡螺母向 右 (填“左”或“右”)移动,使横梁平衡。
(2)天平调节平衡后,他们开始测量,具体测量步骤如下:
A.用天平测出烧杯和剩余油的总质量。
B.将待测油倒入烧杯中,用天平测出烧杯和油的总质量。
C.将烧杯中一部分油倒入量筒,测出倒入量筒中的这部分油的体积。
以上步骤,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BCA (填字母代号)。
(3)若在步骤B中测得烧杯和油的总质量为65.6g,其余步骤数据如图乙和丙所示,则倒入量筒中的这部分油的质量是 18.2 g。
(4)根据密度的计算公式可以算出,这种油的密度是 0.91×103 kg/m3。
(5)如果在向量筒中倒油的过程中,有油溅出,则测得油的密度偏 大 (填“大”或“小”)。
(6)实验中,为什么不直接用量筒放在天平的托盘上,测量空桶和倒入油后的质量呢? 量筒比较细长,放在托盘中不容易操作 。
【答案】(1)右;(2)BCA;(3)18.2;(4)0.91×103;(5)大;(6)量筒比较细长,放在托盘中不容易操作。
【解答】解:(1)如图,指针偏向分度盘的左侧,则应当将平衡螺母向右移动,使横梁平衡;若在测量过程中,可以向右移动游码,使横梁平衡;
(2)在测量时,需先测出烧杯和油的总质量,再将烧杯中的一部分油倒入量筒,测出这部分油的体积,并测出烧杯和剩余油的总质量,所以测量顺序为BCA;
(3)剩余油与烧杯的总质量:m剩=20g+20g+5g+2.4g=47.4g,
倒入量筒中油的质量:m=m总﹣m剩=65.6g﹣47.4g=18.2g,
(4)量筒中油的体积:V=20mL=20cm3;
油的密度:ρ===0.91g/cm3=0.91×103kg/m3;
(5)在向量筒倒油的过程中,有油溅出,会导致测量出油的体积偏小,根据密度公式ρ=知测量出的密度的偏大;
(6)不直接用量筒放在天平的托盘上,测量空桶和倒入油后的质量是因为量筒比较细长,放在托盘中不容易操作。
故答案为:(1)右;(2)BCA;(3)18.2;(4)0.91×103;(5)大;(6)量筒比较细长,放在托盘中不容易操作。
30.(2022秋•巩义市期末)物理实验室有一瓶无色无味的液体,兴趣小组的同学想知道该液体的密度,他们利用天平和量筒进行了多次测量,操作如图所示:
(1)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游码移到标尺左端零刻度线处,发现指针静止时如图甲所示,应将天平的平衡螺母向 左 端调,使横梁平衡;
(2)往右盘加减砝码,当最后放入5g的砝码时,发现指针指在分度盘中线的右侧,则他下一步的操作是 C ;
A.向右移动游码
B.向左移动平衡螺母
C.取出5g的砝码
(3)用天平测液体的质量,当天平平衡时,放在右盘中的砝码大小和游码的位置如图乙所示,则称得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m为 66.4 g;
(4)将烧杯中的液体全部倒入量筒中测体积,尽管体积测量方法正确,但大家在对实验过程及结果进行评估时发现液体的体积测量值V比它的实际值 偏小 (选填“偏大”或“偏小”);
(5)他们对测量方法进行修正后,测出了几组实验数据并根据测量结果作出了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m与液体体积V关系图像,如图丙所示。由图像可知,空烧杯的质量为 30 g,该液体的密度为 0.75×103 kg/m3。
【答案】(1)左;(2)C;(3)66.4;(4)偏小;(5)30;0.75×103。
【解答】解:(1)由图甲可知,使用前,指针停在分度盘的右侧应向左调节平衡螺母。
(2)天平平衡后,用镊子向右盘加减砝码,当把砝码盒中最小的砝码放入右盘后,发现指针偏向分度盘的右侧,接下来正确的操作步骤是把天平右盘的最小的砝码拿走,并向右移游码,使天平平衡,故C正确;
(3)如图所示,砝码质量为5g+10g+5g=65g,游码所对的刻度值为1.4g,因此物体的质量为65g+1.4g=66.4g;
(4)由于将液体从烧杯中向量筒中倒入的过程中,总有部分液体吸附在烧杯壁上,没有全部倒入量筒中,所以导致了体积测量值偏小;
(5)由图像丁可知,当烧杯中没有液体时,烧杯的质量为30g;当烧杯中液体的体积为40cm3时,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为60g,
由此可知烧杯中液体的质量为m=60g﹣30g=30g,
液体的密度为ρ===0.75g/cm3=0.75×103kg/m3。。
故答案是:(1)左;(2)C;(3)66.4;(4)偏小;(5)30;0.75×103。
31.(2022秋•长安区校级期末)为了测量盐水的密度,小明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
(1)他将天平放在水平台面上,将游码移到标尺左端的 零刻度线 处。横梁静止时,指针如图甲所示。接下来应将平衡螺母向 右 (选填“左”或“右”)移动。
(2)天平调平后,小明将盛有适量盐水的烧杯放在左盘,称量后记录示数为128g。然后将杯中一部分盐水倒入量筒中,如图乙所示,则量筒中盐水的体积为 60 cm3。
(3)再将盛有剩余盐水的烧杯放在天平左盘内,按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加砝码时,出现了如图丙的情况,下一步应进行的操作是 B 。(选择A或B)
A.向右移动平衡螺母;
B.继续向右盘中加更小的砝码。
(4)横梁恢复水平平衡后,右盘中砝码质量和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图丁所示,则杯子及杯内剩余盐水的总质量为 62 g;根据上述实验数据计算盐水的密度为 1.1 g/cm3。
【答案】(1)零刻度线;右;(2)60;(3)B;(4)62;1.1。
【解答】解:(1)天平使用前,要先将游码移至左端零刻度线处,横梁静止后,由甲图可知,指针朝左偏,说明左边重,需要向右调节平衡螺母,给右边增重,使天平平衡。
(2)图乙中量筒分度值为4mL,所以量筒中盐水的体积为60cm3。
(3)天平在使用过程中不允许调整平衡螺母,丙图中称量时指针左偏说明左边重,可以继续向右盘中加更小的砝码。
故选:B。
(4)丁图中砝码60g,游码对应刻度为2.0g,所以杯子及杯内剩余盐水的总质量为62g,
所以量筒中盐水质量为m=m总﹣m余=128g﹣62g=66g,
所以盐水密度:;
故答案为:(1)零刻度线;右;(2)60;(3)B;(4)62;1.1。
\l "_Tc31833" 【作图13 光直线传播的应用】
32.(2022秋•青白江区期末)成语“凿壁偷光”,是指西汉匡衡凿穿墙壁引邻家之烛光读书一事(如图所示).其原理可简化成如图乙所示的模型:S为邻家烛焰,ABCD是匡衡在厚墙壁上凿穿的方形孔洞,请作出邻家蜡烛S在匡衡家照亮的范围(用阴影线表示),完成相应光路图。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答】解: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邻家蜡烛S在匡衡家照亮的范围如图乙中阴影线所示:
33.(2022秋•黄冈期末)游泳运动有益健康,同时也存在安全隐患。如图所示,某游泳馆救生员在泳池边的椅子上注视着泳池中的情况。但是由于泳池边缘的阻挡,泳池有一块视觉监管不到的区域,即视觉盲区。请通过光学作图,标出视觉盲区的大致范围。
【答案】见解答图。
【解答】解:由于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根据人的眼睛和泳池边缘的折射光线可得入射点O,过入射点O垂直于水面作出法线,根据光的折射规律(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大致找出对应的入射光线,该入射光线的右侧区域即为盲区的大致范围,如图所示:
34.(2022秋•邢台期末)你能解释“坐井观天,所见甚小“吗?请你在图中用光学知识画图说明。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答】解:过井沿的边缘和青蛙的眼球画出进入青蛙眼睛最边缘的两条光线,如图所示,可见“井底之蛙,所见甚小”。
\l "_Tc846" 【作图14 作光的反射光路图】
35.(2022秋•于洪区期末)如图所示,请完成下列光路。牙医借助平面镜观察牙齿的背面。请你在图中画出牙齿A在平面镜中的像A′,并画出从牙齿A点发出的一束光经平面镜反射后,其反射光线恰好经过人眼B的光路。
【答案】
【解答】解:牙齿发出的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到人眼;首先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作出牙齿的虚像A',连接虚像A'和人眼,与平面镜的交点就是入射点O,然后作出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如图所示:
36.(2022秋•九龙坡区校级期末)如图所示,请画出从光源S发出并传播到A点的光线。
【答案】
【解答】解:由平面镜成像可知,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首先做出光源S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S',连接光源的像与A点,作出反射光线,并找出在平面镜上的反射点,再连接光源与反射点,即为入射光线;本题可以直接连接SA,如下图所示:
37.(2022秋•礼泉县期末)反射光线与镜面成50°角,请在图中画出入射光线并标出入射角的大小。
【答案】见解答
【解答】解:过入射点垂直于镜面作出法线,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为50°,则反射角为90°﹣50°=40°,根据光的反射规律可知,入射角等于40°,由此可以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在法线左侧画出对应的入射光线。如图所示:
\l "_Tc846" 【作图15 平面镜成像的相关作图】
38.(2022秋•市北区期末)请将图甲中的光路图补充完整;画出图乙中物体AB通过平面镜的像A′B′。
【答案】见解答图
【解答】解:(1)法线已经画出,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在法线的右侧画出反射光线;
(2)先作出端点A、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B′,用虚线连接A′、B′即为物体AB的像,如图所示:
39.(2022秋•招远市期末)如图所示,A同学通过平面镜可以看到隔墙的B同学(含眼睛),图中A、B同学用黑点代表,请在图中画出A看到B的光路图。(保留作图过程)
【答案】
【解答】解: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物与像关于镜面对称,可确定B的像的位置B′,根据平面镜成像的原因,可知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过像点,连接AB′,与平面镜交于一点O,连接AO,BO即可,如图所示:
\l "_Tc16452" 【作图16 作光的折射光路图】
40.(2022秋•潍坊期末)一束光从水中射向空气,如图所示是折射光线,请作出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
【答案】
【解答】解:先过折射点垂直于水面画出法线,然后根据光从水中射向空气时,折射光线向偏离法线方向偏折,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在法线的右侧的水中画出入射光线;
然后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在水中法线的左侧画出反射光线,如下图所示:
41.(2022秋•海沧区期末)如图所示,一束光线从空气中入射到半球形玻璃砖中的O点,请画出光线经过O点后,折射到空气中的大致方向。
【答案】
【解答】解:过入射点作出法线,光线AO从玻璃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更远离法线。如图所示:
42.(2022秋•赵县期末)一束光线斜射到玻璃砖的平面上,请在图中画出该光线进入和离开玻璃砖的大致折射光线。
【答案】
【解答】解:先过入射点O垂直玻璃砖左表面作出法线,再在玻璃砖内部法线的另一侧作出折射光线,注意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过O′点垂直玻璃砖右表面作出法线,再在玻璃砖的右侧空气中作出折射光线,注意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与玻璃砖左表面的入射光线平行,如图所示:
\l "_Tc5338" 【作图17 透镜的光路图】
43.(2022秋•宿城区期末)根据图中方框前后的光路图在方框中画出合适的透镜。
【答案】见解答图
【解答】解:折射光线比起入射光线更加远离主光轴,所以该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因此填凹透镜,如图所示:
44.(2022秋•东莞市期末)如图1、2所示,画出图中入射光线经透镜折射后的折射光线。
【答案】见解答图
【解答】解:图1中,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通过焦点,过光心的光线其传播方向不变;
图2中,平行于主光轴的入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反向延长通过焦点,如图所示:
45.(2022秋•千山区期末)如图所示,一条光线以45°角斜射入平面镜,请完成反射和折射的光路图,并标出反射时的反射角度。
【答案】见解答图
【解答】解:(1)过入射点垂直于镜面作出法线,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在法线的另一侧作出反射光线;入射角为90°﹣45°=45°,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大小也是45°;
(2)反射角等于入射角,都等于45°,则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为90°,因为入射光线垂直于凸透镜的主光轴,所以该反射光线平行于凸透镜的主光轴,经凸透镜折射后过凸透镜另一侧的焦点,如图所示:
\l "_Tc31833" 【计算18 速度的计算和公式的应用】
46.(2022秋•崂山区校级期末)如图所示,是小丽爸爸开车即将到达隧道口时所发现的交通标志牌如图甲所示。
(1)若小丽爸爸开车的v﹣t图像如图乙所示,则他是否超速行驶?依此速度行驶,他开车通过隧道的时间是多少?
(2)在不超速的情况下,小丽爸爸通过隧道的最短时间是多少?
【答案】(1)若小丽爸爸开车的v﹣t图像如图乙所示,则他没有超速行驶;依此速度行驶,他开车通过隧道的时间是3min;
(2)在不超速的情况下,小丽爸爸通过隧道的最短时间是2.7min。
【解答】解:(1)由标志牌知,限速v=80km/h,由图乙读出速度v'=20m/s=20×3.6km/h=72km/h<80km/h,则他没有超速行驶;
根据速度公式得,开车通过隧道的时间是:t==3min;
(2)根据速度公式得,在不超速的情况下,小丽爸爸通过隧道的最短时间是:t'==2.7min。
答:(1)若小丽爸爸开车的v﹣t图像如图乙所示,则他没有超速行驶;依此速度行驶,他开车通过隧道的时间是3min;
(2)在不超速的情况下,小丽爸爸通过隧道的最短时间是2.7min。
47.(2022秋•靖西市期末)甲、乙两辆小车同时从同一地点出发,沿同一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甲车的速度为20m/s,且甲车的速度大于乙车的速度,出发1min后,两辆车相距300m。试问:
(1)甲车1min行驶的路程多少m?
(2)乙车的速度是多少m/s?
(3)若乙车以原来的速度比甲车先出发2min,为使甲车出发8min后追上乙车,则此时甲车的速度是多少m/s?
【答案】(1)甲车1min行驶的路程1200m;
(2)乙车的速度是15m/s;
(3)若乙车以原来的速度比甲车先出发2min,为使甲车出发8min后追上乙车,则此时甲车的速度是18.75m/s。
【解答】(1)甲车1min行驶的路程由v=得:
s甲=v甲t甲=20m/s×1×60s=1200m;
(2)乙车通过的路程:s乙=s甲﹣Δs=1200m﹣300m=900m,
乙车的速度:v乙====15m/s;
(3)乙车运动的时间:t=t乙′+t甲′=2×60s+8×60s=600s,
此时甲车通过的路程等于乙车通过的路程:s甲′=s乙′=v乙t=15m/s×600s=9000m,
此时甲车的速度:v甲′===18.75m/s。
答:(1)甲车1min行驶的路程1200m;
(2)乙车的速度是15m/s;
(3)若乙车以原来的速度比甲车先出发2min,为使甲车出发8min后追上乙车,则此时甲车的速度是18.75m/s。
48.(2022秋•长安区校级期末)一列长150m的火车匀速行驶,一名观察者站在路基旁测出整列火车通过他用时5s。求:
(1)这列火车的速度是多少?
(2)已知A地与B地相距54km,如果这列火车以上述速度匀速行驶,火车从A地到B地需用多少小时?
【答案】(1)这列火车的速度是108km/h;
(2)火车从A地到B地需用0.5小时。
【解答】解:(1)由题意可知,火车在5s内经过的路程是150m(即等于火车的长度),则这列火车行驶的速度:;
(2)火车从A地到B地需用时间:;
答:(1)这列火车的速度是108km/h;
(2)火车从A地到B地需用0.5小时。
49.(2022秋•法库县期末)如图甲所示,被称为“中国奇迹”的“超级工程”——港珠澳大桥,于2018年10月24日正式通车,图乙是港珠澳大桥限速牌的一部分。大桥全长55km,其中粤港澳三地共同建设的主体工程由长达22.9km的桥梁工程和6.7km的海底沉管隧道组成。请你通过计算解答:
(1)一辆小客车匀速通过大桥用时40min,该小客车是否超速。
(2)某车队以20m/s的速度完全通过海底沉管隧道用时6min,该车队的长度。
【答案】(1)该小客车没有超速;
(2)该车队的长度为500m。
【解答】解:(1)客车通过大桥所用时间t=40min=h,大桥全长s=55km,
则客车的速度为:v===82.5km/h;
由图乙可知客车在该路段的最大限速为100km/h,因此客车没有超速;
(2)车队完全通过海底沉管隧道行驶的路程为:s′=v′t′=20m/s×6×60s=7200m,
海底沉管隧道长度L=6.7km=6700m,
则该车队的长度:L车=s′﹣L=7200m﹣6700m=500m。
答:(1)该小客车没有超速;
(2)该车队的长度为500m。
\l "_Tc16452" 【计算19 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
50.(2022秋•千山区期末)如图甲所示的无人快递派送车已应用于很多大学城,某次该车从快递驿站出发,10min后到第一个派送点停靠并等待取件,完成任务后再次出发,4min后到达第二个派送点。整个过程的路程s与时间t的关系如图乙所示。求:
(1)从快递驿站出发到达第一个派送点,派送车的平均速度为多少km/h?
(2)派送车全程的平均速度为多少m/s?(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答案】(1)从快递驿站出发到达第一个派送点,派送车的平均速度为6km/h;
(2)派送车全程的平均速度为11.11m/s。
【解答】解:(1)由图可知,快递驿站到第一个派送点的距离为1.0km,从快递驿站到第一个派送点所用的时间t=10min=h;
派送车从快递驿站到第一个派送点的平均速度:v===6km/h;
(2)总路程s=2km=2000m,
总时间t=15min=180s,
派送车全程的平均速度:v平==≈11.11m/s。
答:(1)从快递驿站出发到达第一个派送点,派送车的平均速度为6km/h;
(2)派送车全程的平均速度为11.11m/s。
51.(2022秋•潜山市期末)质量为2t的汽车,在平直公路上从静止开始运动,经15s运动200m恰好达到最大速度,接着匀速运动25s关闭发动机,滑行100m停下,其v﹣t图象如图所示。求:
(1)汽车在前15s的平均速度;
(2)汽车在全程的平均速度。
【答案】(1)汽车在前15s的平均速度为13.3m/s;
(2)全程中汽车的平均速度为16m/s。
【解答】解:(1)汽车在前15s的平均速度:v1==≈13.3m/s;
(3)由v=可得,匀速运动的路程:s2=ν2t2=20m/s×25s=500m,
由图象可知,滑行100m用的时间t3=10s,
则全程中汽车的平均速度:ν====16m/s。
答:(1)汽车在前15s的平均速度为13.3m/s;
(2)全程中汽车的平均速度为16m/s。
52.(2022秋•阳信县期末)一辆汽车以72km/h的速度在水平道路上匀速行驶,司机突然发现前方有紧急情况,经过0.5s(反应时间)后才开始制动刹车,又经过2.5s汽车滑行了20m后停止运动。从司机发现紧急情况到汽车完全停止的这段时间内,求:
(1)汽车通过的路程s;
(2)汽车的平均速度v。
【答案】(1)汽车从发现情况到完全停止的这段时间内汽车通过的路程是30m。
(2)这段时间内汽车的平均速度是10m/s。
【解答】解:(1)汽车的行驶速度:v=72km/h=20m/s;
由v=得,汽车从发现情况到制动刹车前行驶的路程:
s1=vt1=20m/s×0.5s=10m;
发现情况到完全停止通过的路程:
s=s1+s2=10m+20m=30m;
(2)汽车从发现情况到完全停止所用的时间:
t=t1+t2=0.5s+2.5s=3s;
则从发现情况到完全停止汽车的平均速度:
v===10m/s。
答:(1)汽车从发现情况到完全停止的这段时间内汽车通过的路程是30m。
(2)这段时间内汽车的平均速度是10m/s。
\l "_Tc5338" 【计算20 回声测距离的应用】
53.(2022秋•福田区期末)小江和爷爷一起出海捕鱼,渔船从港口出发行驶45km抵达目的地,渔船平均速度为5m/s,求:
(1)渔船从港口到目的地需多少小时?
(2)到达目的地后,爷爷用声呐向海底垂直发射声波探测鱼群所在深度,经过0.2s后收到回波,求鱼群距海面约有多深?(海水中声速v2=1500m/s)
【答案】(1)渔船到达目的地需要2.5小时;(2)鱼群距海面约为150m。
【解答】解:(1)渔船的速度v1=5m/s=18km/h,到达目的地的路程s1=45km,
故所需时间t1==2.5h。
(2)超声波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是v2=1500m/s,
超声波从发射到抵达鱼群处所用时间为t2=×0.2s=0.1s,
故海水深度s2=v2t2=1500m/s×0.1s=150m。
答:(1)渔船到达目的地需要2.5小时;
(2)鱼群距海面约为150m。
54.(2023春•让胡路区校级期末)如图所示火车在笔直的轨道上匀速行驶,在从山崖驶向一座长为1km的大桥的过程中,当火车头在距离桥头150m,距离山崖775m时鸣笛,鸣笛5s后火车头到达桥头,此时车头的司机听到来自山崖的回声。到达桥头后,火车又用50s完全通过了该大桥。
(1)计算火车的速度;
(2)声音的速度;
(3)火车的长度。
【答案】(1)火车的速度为30m/s;
(2)声音的速度为340m/s;
(3)火车的长度为500m。
【解答】解:(1)火车的速度:
v车===30m/s;
(2)设声音传播的路程s声,司机鸣笛时车到山崖的距离为s=775m,
则:2s=s声﹣s1,s声=2s+s1=2×775m+150m=1700m,
声音的速度为v声===340m/s;
(3)火车完全通过大桥的路程:
s2=v车t2=30m/s×50s=1500m,
则火车的长度:
L车=s2﹣L桥=1500m﹣1000m=500m;
答:(1)火车的速度为30m/s;
(2)声音的速度为340m/s;
(3)火车的长度为500m。
\l "_Tc31833" 【计算21 密度的计算与公式的应用】
55.(2022秋•于洪区期末)小明在眼镜店配眼镜时,了解到组成眼镜主要材料的部分技术参数如表:
通过性能、价格比较,最终小明选择了树脂镜片和铜合金镜架组成的眼镜。小明所选的眼镜,每块树脂镜片的体积为6cm3,铜合金镜架的质量为24g。求:
(1)小明所选眼镜的总质量。
(2)若以同样体积的钛合金镜架代替铜合金镜架,钛合金镜架的质量。
【答案】(1)小明所选眼镜的总质量为39.6g;
(2)若以同样体积的钛合金镜架代替铜合金镜架,钛合金镜架的质量为13.5g。
【解答】解:(1)由可得:每块树脂镜片的质量为:
m1=ρ1V1=1.3g/cm3×6cm3=7.8g,
眼镜的总质量:m=2m1+m2=2×7.8g+24g=39.6g
(2)由可得,铜合金镜架的体积为:
=3cm3,
又因为钛合金镜架的体积等于铜合金镜架的体积,所以V钛=V2=3cm3,
则钛合金镜架的质量:m钛=ρ钛V钛=4.5g/cm3×3cm3=13.5g。
答:(1)小明所选眼镜的总质量为39.6g;
(2)若以同样体积的钛合金镜架代替铜合金镜架,钛合金镜架的质量为13.5g。
56.(2022秋•崂山区校级期末)如图所示的是我国自行研制的C919大型喷气客机。为了减轻飞机的质量,设计师将飞机的某些钢制零件改为铝锂合金等新材料,这类材料具有耐腐蚀、密度小等优点。假如某钢制零件的质量为31.6kg,求:(钢的密度ρ钢=7.9×103kg/m3,铝锂合金的密度ρ合金=2.4×103kg/m3)
(1)钢制零件的体积;
(2)当改成铝锂合金材料后(零件的形状、大小未发生变化),该零件的质量。
【答案】(1)钢制零件的体积是4×10﹣3m3;
(2)该零件的质量是9.6kg。
【解答】解:(1)已知钢制零件的质量为:m钢=31.6kg,钢的密度为:ρ钢=7.9×103kg/m3,
根据ρ=知该零件的体积为:V钢==4×10﹣3m3;
(2)铝锂合金的密度ρ合金=2.4×103kg/m3,改用等体积的铝锂合金替换,
即,V=V钢=4×10﹣3m3;
则用铝锂合金制成的新零件质量为:m合金=ρ合金V=2.4×103kg/m3×4×10﹣3m3=9.6kg。
答:(1)钢制零件的体积是4×10﹣3m3;
(2)该零件的质量是9.6kg。
57.(2022秋•永兴县期末)小明为了测量一个容积是6m3油罐装满油时的质量,用一个容器从油桶中取50cm3油,测出其质量为40g,则;
(1)油桶中所装油的密度是多少?
(2)油罐中装满油时,油的质量为多少?
(3)小明用油桶探究了另一种液体质量与体积的关系绘制出如图所示图像,请通过图像数据计算出这种液体的密度是多少?
【答案】(1)油桶中所装液体的密度是0.8×103kg/m3;
(2)油罐中装满油时,油的质量为4.8×103kg;
(3)这种液体的密度是1g/cm3。
【解答】解:(1)油的密度:
(2)油罐中装满油时,油的质量:
m=ρV=0.8×103kg/m3×6m3=4.8×103kg
(3)由图像可得:当液体的体积为20cm3时,油桶和液体的总质量为60g,当液体的体积为0时,质量为40g,则油桶的质量为40g;
则液体的密度:
。
答:(1)油桶中所装液体的密度是0.8×103kg/m3;
(2)油罐中装满油时,油的质量为4.8×103kg;
(3)这种液体的密度是1g/cm3。
\l "_Tc846" 【计算22 空心、混合物质的密度计算】
58.(2022秋•和平区校级期末)现有密度分别为ρ1和ρ2的两种液体(ρ1>ρ2)体积均为V0。小明在实验室中按质量比1:1的比例配置一种混合液(混合前后总体积不变),且使混合液体体积最大。
(1)推导混合液体的密度ρ。
(2)按要求配置后,剩下那部分液体的体积是多少?
【答案】(1)混合液体的密度为。
(2)按要求配置后,剩下那部分液体的体积是(1﹣)•V0。
【解答】解:(1)按质量比 1:1 的比例配制一种混合液,
设一种液体的质量为m,则混合液体的质量为2m,
两种液体的体积分别为V1=,V2=,
则混合液体的体积为V混合=V1+V2=+,
混合液体的密度:
ρ===;
(2)为原来两液体的体积相等,且ρ1>ρ2,
由m=ρV可知,m1>m2,
即体积相等的两液体,密度为ρ1的液体质量较大,
按质量比1:1的比例混合,要使所得混合液的质量最大,
则密度为ρ2的液体全部用完,密度为ρ2的液体有剩余,
设等质量的密度为ρ1的液体体积为V1(实际取用的体积),
根据等质量混合可得ρ2V0=ρ1V1,所以V1=,
所以,密度为ρ1的液体剩余的体积为:
V1′=V0﹣V1=V0﹣=(1﹣)•V0。
答:(1)混合液体的密度为。
(2)按要求配置后,剩下那部分液体的体积是(1﹣)•V0。
59.(2022秋•开江县期末)体积为120cm3,质量为790g的一个铁球。(铁的密度为7.9g/cm3)
(1)通过计算判断它是实心的还是空心的?
(2)如果是空心的,其空心部分体积是多少cm3?
(3)如果在其空心部分注满水,求这个球的总质量是多少g?(ρ水=1g/cm3)
【答案】(1)它是空心的;
(2)如果是空心的,其空心部分体积是20cm3;
(3)如果在其空心部分注满水,这个球的总质量是810g。
【解答】解:(1)铁球中铁的体积:V实===100cm3,
铁球的体积是120cm3,因为V实<V球,所以此球是空心的;
(2)空心部分体积V空=V球﹣V实=120cm3﹣100cm3=20cm3
(3)如果在其空心部分注满水,水的质量m水=ρ水V空=1g/cm3×20cm3=20g,
注满水后球的总质量为m总=m水+m球=20g+790g=810g;
答:(1)它是空心的;
(2)如果是空心的,其空心部分体积是20cm3;
(3)如果在其空心部分注满水,这个球的总质量是810g。
60.(2022秋•九龙坡区校级期末)冬天行知小组找到一块包有铝球的冰块,想要对它们进行探究。于是小杨同学用天平测出冰和铝球的总质量是112.5g,通过量筒测出冰和铝球的总体积(冰未熔化)为100cm3。将它们放在盛有928mL水的圆柱形薄壁轻质容器中沉底(如图甲所示)。当冰全部熔化后,容器里的水面高度变化量Δh=0.2cm(如图乙所示)。容器足够高,且容器底面积为40cm2,ρ冰=0.9×103kg/m3,ρ水=1.0×103kg/m3,ρ铝=2.7×103kg/m3。求:
(1)冰熔化成水体积减少了多少cm3?
(2)小杨同学分析这个铝球是空心球,结合计算可以求出空心体积是多少cm3?
(3)同组成员小姚同学查询到,工业中常用密度为1.08g/cm3的盐水进行选种。实验室中有一瓶标记了密度为1.1g/cm3、质量为5500g的盐水,预备和乙图中容器里的水进行混合,配比出密度为1.08g/cm3的盐水,则配比后的盐水质量最多可为多少kg?
【答案】(1)冰熔化成水体积减少了8cm3;(2)空心体积是5cm3;(3)配比后的盐水质量最多可为5.4kg。
【解答】解:(1)当冰全部熔化后,容器里的水面高度变化量Δh=0.2cm,容器足够高,且容器底面积为40cm2,
故冰熔化成水后体积减小了ΔV=40cm2×Δh=40cm2×0.2cm=8cm3,
(2)假设冰的质量为m冰,根据冰熔化成水后体积减小了,结合(1)可得,
所以冰的质量m冰=72g,,则铝的体积,
故铝的质量m铝=112.5g﹣m冰=112.5g﹣72g=40.5g,则空心部分的体积,
(3)将它们放在盛有928mL水的圆柱形薄壁轻质容器中沉底,故现有水的体积:,
水的质量为,
假设试验中使用密度为1.1g/cm3的盐水质量为m,可得,
解得:m=4400g,
则配比后的盐水质量最多可为m+1000g=4400g+1000g=5400g=5.4kg;
答:(1)冰熔化成水体积减少了8cm3;(2)空心体积是5cm3;(3)配比后的盐水质量最多可为5.4kg。
过程方法
(1)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保持振幅相同,运用的科学方法是 控制变量 法。
现象
(2)缩短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发现钢尺振动得越来越 快 ,音调越来越 高 。
问题
讨论
(3)在桌面上撒些碎纸片,敲击桌子,发现桌子发声的同时,碎纸片被弹起,由此证明声音是由物体 振动 产生的。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9
10
温度/℃
90
91
93
94
96
97
98
99
99
99
入射角α
15°
30°
45°
60°
折射角β
11.3°
22.1°
35.4°
40.9°
材料
技术参数
树脂镜片
玻璃镜片
铜合金
钛合金
密度(kg/m3)
1.3×103
2.5×103
8.0×103
4.5×103
性能
较耐磨损
耐磨损
较耐腐蚀
耐腐蚀
期中复习(易错60题31大考点)-2024年八年级物理上册讲义(人教版): 这是一份期中复习(易错60题31大考点)-2024年八年级物理上册讲义(人教版),文件包含期中复习易错60题31大考点解析版docx、期中复习易错60题31大考点学生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61页, 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第五章 透镜及其应用第1节 透镜优秀练习题: 这是一份人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a href="/wl/tb_c15199_t7/?tag_id=28" target="_blank">第五章 透镜及其应用第1节 透镜优秀练习题</a>,文件包含综合复习透镜易错60题15大考点解析版docx、综合复习透镜易错60题15大考点学生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57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4年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八年级上册物理期末复习(解答题综合60题20大考点)(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2024年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八年级上册物理期末复习(解答题综合60题20大考点)(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八年级上册物理期末复习解答题综合60题20大考点原卷版docx、八年级上册物理期末复习解答题综合60题20大考点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52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