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100页未读,
继续阅读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好题汇编】八年级物理试题上学期分类汇编(人教版)专题10 探究和测量实验含解析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好题汇编】八年级物理试题上学期分类汇编(人教版)专题10 探究和测量实验含解析答案,共103页。
专题10 探究和测量实验【题型一】测量小车平均速度(2024广西柳州期末)1.如图所示是“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装置。实验时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滑下,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数字分别表示“时:分:秒”),即可求出小车经过不同路段的速度。 (1)实验时,为了使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长些,便于测量时间,应 (选填“增大”或“减小”)斜面的倾斜角度;(2)小车从A点运动到B点所用时间tAB= s;从A点到C点的路程sAC= cm;利用公式vAC= ,算出小车经过AC段的速度为 m/s。(2024广东肇庆期末)2.用图装置测量小车在AB段的平均速度: ①本实验测平均速度的原理公式是: ;完成本实验除了用到图中的刻度尺外,还需要用到秒表;②若测得时间,则AB段的平均速度是 m/s;③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 (选填“大”或“小”)。(2024新疆阿克苏期末)3.艾力同学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格式为:时∶分∶秒)。 (1)该实验的公式是 ,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是路程和时间分别用刻度尺和 测量;(2)实验中为了便于测量时间,应使斜面的坡度较 (选填“大”或“小”);(3)由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小车在斜面下滑时做 运动(选填“匀速”或“变速”)。(2024广东广州广雅中学期末)4.如图所示,如图是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 (1)本实验测平均速度的原理公式是: ;(2)除图中的刻度尺外,本实验中用到的测量工具还有 (填测量仪器名称);(3)图中AB段的距离 cm,测得时间,则AB段的平均速度是 m/s;(4)实验中可以发现 ;(选填“>”、“<”或“=”)(5)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 (选填“大”或“小”);(6)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B点后才停止计时,则会使所测AB段的平均速度偏 (选填“大”或“小”)。(2024河南南阳期末)5.某实验小组利用下图所示的装置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将小车从带刻度的斜面上端A点由静止释放,用停表记录小车的运动时间(数字分别表示“时:分:秒”),请回答下列问题: (1)组装器材时,应使斜面的坡度缓些,这样做的目的是 ;(2)小车运动的AB段长度为 cm,小车在AB段的运动时间t= s;(3)小车在AB段的平均速度vAB= m/s;(4)若释放小车时,稍微迟疑了一下才开始计时,则测量的平均速度比实际偏(选填“大”或“小”) 。(2024辽宁沈阳期末)6.如图所示,这是小苏同学设计的“测平均速度的实验”装置,利用这个装置测小车在斜面上做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1)实验时,斜面的坡度应 (选填“较大”、“较小”),其原因是为了 ;(2)如图所示,若秒表每格为1s,该次实验中,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v= m/s,实验中小车通过上半路程的平均速度 小车通过下半路程的平均速度(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2024山东淄博期末)7.如图所示,在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时,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并开始计时,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算出小车在各段的平均速度。 (1)该实验的原理是 ;(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 (选填“大”或“小”);(3)测得小车通过AB段时间,通过AC段时间,小车从A点运动到C点全程经过的路程为 cm,小车在AB段的平均速度 ;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小车做的是 (选填“匀速直线运动”或“变速直线运动”);(4)下列图象中能正确反映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情况的是 ;A. B. C. D. (5)为了测量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小字让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C点的时间,从而计算出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他的做法是 (选填“正确”或“错误”)的。(2024广西玉林期末)8.如图所示,在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并开始计时。 (1)本实验的原理是 (用公式表示),本实验需要的测量工具是刻度尺和 ;(2)斜面的一端用木块垫起,使它保持 (选填“很小”或“较陡”)的坡度;(3)小车从A点到C点共用时5s,则在AC段的平均速度为 m/s,小车通过B点的速度为v1,在第2.5s时的速度为v2,则v1与v2的大小关系是:v1 v2(选填“>”、或“<”);(4)小车从A点到C点的过程中,BC段的平均速度 AC段的平均速度(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2024四川绵阳期末)9.在“测量物体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1)小球从A处沿斜面由静止开始滚下,用频闪照相机记录了小球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如图甲所示。要完成该实验,还需要用到的测量器材是 ,测量小球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 。实验记录的数据如表所示,小球在BC段的平均速度是 ;(2)进一步探究小球在斜面上的运动速度与时间的关系,根据实验数据作出了v-t图像,如图乙所示,假设斜面足够长,小球从A处滚下,经过2s到达E点(图中未画出),则小球经过E时的速度为 m/s。【题型二】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2024江西宜春期末)10.一位同学在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时,做了下面的实验:(1)如图甲所示,用悬挂着的 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乒乓球被弹开,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此时用到的物理研究方法是 ;(2)如图乙所示,将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并由此推理可以得出真空不能传声,进而得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此时用到的物理研究方法是 。(2024广西河池期末)11.如图所示是探究声现象的三个实验情景,请回答下列问题:(1)如图甲敲击音叉,泡沫球的弹开说明声音是由物体 产生的,若把该实验移到月球上去做, (选填“能”或“不能”)看到泡沫球被弹起;(2)如图乙抽气一段时间后,若听到的手机铃声响度不变,则可能原因是 ;A.手机铃声频率太高B.未塞紧瓶塞存在漏气(3)利用图丙揭示的原理制成了医院中的 (选填“B超仪”或“碎石机”);(4)综合对比三个实验,用到的探究方法与另外两个不同的是 (选填“甲”、“乙”或“丙”)。(2024湖南怀化期末)12.如图八年级(2)班物理活动小组成员在探究声音能否在固体、液体、气体、真空中传播时的一些场境。(1)甲图一个同学敲桌子,另一个同学耳朵贴着桌子能听到声音,说明声音在 中能传播;(2)乙图将音乐芯片放入水中,同学们都能听到音乐声,说明 能够传声;(3)丙图中当向外不断地抽气时,闹钟的“嘀嘀声”在逐渐地减弱,说明声音在 中不能传播。【题型三】探究声音的特性(2024江西宜春丰城中学期末)13.小凡通过实验来探究声音的特征: (1)为了探究“音调与什么因素有关”,小凡设计了下面A、B、C、D四个实验,如图甲,你认为能够完成探究目的的是 (填字母,可多选),通过探究可知:音调是由发声体振动的 决定的;(2)在图D的实验中,小凡在扬声器播放音乐时,调大录放机音量,发现小纸团跳得更高。这说明:发声体的 越大,声音的 越大;(3)如图乙,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面适当的长度,拨动钢尺,可听到 (填“钢尺”或“桌面被拍打”)振动发出的声音,逐渐 (填“增大”或“减小”)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发现音调逐渐变低了,当钢尺伸出桌面超过一定长度时,虽然用同样的力拨动钢尺,却听不到声音了,这是由于此时产生的是 波。(2024江苏淮安期末)14.在探究影响响度和音调的因素实验中,小明将直尺一端压在桌面上另一端伸出桌面。(1)拨动直尺,观察到直尺伸出桌面的部分在振动,同时听到直尺拍打桌面发出的声音,这是由于小明采用了图 所示的实验操作方法;(2)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振动越慢,发出声音的音调越 ,说明:音调的高低与 有关;(3)用力拨钢尺,钢尺振动的幅度越 ,发出声音的响度越 ;(4)站在离钢尺越远的地方,听到发出的声音越 。(2024山西晋城期末)15.太阳光在通过透镜时会被会聚或发散,那么声音在传播途中遇到“气体透镜”时,会不会像光一样也被会聚或发散呢?在老师的帮助下,同学们用音叉、三个相同的气球(内部充有不同气体)、示波器(显示声音的波形图)、麦克风等器材设计了如图一所示的实验装置,并进行了如下探究:(1)敲击音叉,让音叉发出的声音只通过空气传播,用麦克风将声音信号输入示波器,观察并记录此时的波形如图二中甲所示;保持 的距离不变,分别将充有二氧化碳气体、空气和氢气的气球,依次放在音叉和麦克风之间,敲击音叉让音叉发出声音,记录示波器显示的波形分别如图二中乙、丙、丁所示;(2)分析以上实验过程和现象可知:麦克风接收到的声音频率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声波在通过不同“气体透镜”时,充有 气体的气球对声波具有较明显的会聚作用,说明声音与光之间存在某种对应关系;(3)请你对本次实验过程提出一条改进建议: 。(2024湖南长沙期末)16.小宇和同学一起研究“声现象”教材中的两个实验:①拨动同一把钢尺,在保证其振幅相同情况下,改变其伸出桌边的长度,观察钢尺振动的快慢听声音的变化;②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音叉,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和声音的变化,来探究音叉振动时声音的响度与振幅的关系。(1)图甲是在探究声音的音调跟 的关系;实验时发现,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越长时,其振动发出声音的音调越 ;(2)做图乙实验时,敲音叉用力越大,音叉响度越大,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也越大,由实验现象可得到声音的响度与振幅的关系是: 。(2024河南商丘期末)17.如图1所示,从左至右7个瓶子里装着不同量的水(水越来越多)。(1)用木棒敲击瓶子时,发出的声音音调最低的是第 个瓶子;(2)用嘴对着瓶口吹时,由于 振动发出声音,发出的声音音调最低的是第 个瓶子;(3)如图2是我们往保温瓶里灌开水的场景,灌水过程中我们听声音就能判断出瓶里水是否快要灌满了,这是因为,随着水位的升高,瓶内空气柱振动越来越 (填“快”或“慢”),发出的声音音调越来越 (填“高”或“低”)。(2024江西南昌期末)18.小明在学习吉他演奏的过程中发现琴弦发出声音音调的高低,可能受各种因素影响,拧动弦钮,调整了琴弦松紧,音调高低也有变化。小明对此进行探究,经过与同学们讨论,做出了影响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的猜想:猜想一: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猜想二: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猜想三: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为验证猜想,他找来琴弦,规格如表所示:(1)为验证猜想一,可选编号为 的两组琴弦进行实验探究;(2)选择AC研究后发现音调不同,由此得出的结论是 ;(3)为验证猜想三,表格中琴弦D的横截面积应该是 mm2;(4)实验的研究方法是 法,你觉得琴弦音调高低还与琴弦的 有关。【题型四】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特点(2024广东湛江期末)19.小华设计了如图的甲、乙两种装置来探究“冰的物态变化规律”。 (1)实验应选用 (选填“大冰块”或“碎冰块”)来进行实验,效果更好些;(2)为使试管中的冰受热均匀,且便于记录各时刻的温度值,小华应选用 (选填“甲”或“乙”)装置来进行实验。实验中,小华测得某时刻冰的温度如丁所示,则此时冰的温度为 ℃;(3)用酒精灯对烧杯加热,当试管中的冰完全熔化后,继续加热一段时间,如图丙是整个实验过程中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图像,由图像可知:冰熔化的过程中是 段(用字母表示),熔化过程的特点是 ,在第5分钟时杯里的物质处于 态。(2024四川乐山期末)20.用如图甲所示装置探究萘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请回答下列问题。 (1)组装图甲所示的实验器材时,按照 (选填“由上到下”或“由下到上”)的顺序进行;(2)将装有萘的试管放入水中加热,而不是用酒精灯直接对试管加热,这样做不但能使萘 ,而且萘的温度上升速度较 (选填“快”或“慢”),便于记录各个时刻的温度;(3)图乙是萘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从图象中可看出,萘是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其熔化过程大约持续了 min。(2024安徽期末)21.甲图是小明探究物质熔化规律的实验装置,请根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物质在加热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乙所示,根据图像特征可判断该物质是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2)的该物质的状态为 。A.固态 B.液态 C.固液共存态 D.以上都有可能(2024辽宁沈阳四十三中期末)22.小明发现寒冷的冬季,下雪的天气环卫工人在冰雪路面上撒盐,从而使冰雪熔化。 (1)这个现象说明加了盐的冰雪熔点 0℃(填“高于”、“低于”或“等于”);(2)第一次实验中大国要探究冰和盐冰(加盐的冰)的熔化过程。如图甲所示,在烧杯中装入适量碎盐冰,试管中装入适量碎冰,并用酒精灯给烧杯加热。组装好器材后(如图乙)进行实验,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是 ;(3)图丙是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试管内的碎冰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图像,第7min烧杯中的盐冰处于 态;(4)第二次实验,大国将试管和烧杯内的物质做了调换,如图丁所示,若实验中两种物质的初温仍为-10℃,则加热的过程中 (填“碎冰”或“碎盐冰”)先熔化。(2024云南临沧期末)23.如图所示是小明探究“冰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的实验。(1)在安装实验器材时应按照 (选填“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安装。在调整铁圈A的高度时 (选填“需要”或“不需要”)点燃酒精灯;(2)实验中采用水浴法的好处是能使物质 ;(3)小明正确实验后根据实验数据描绘出该物质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图像,如图乙所示,由图像可知该物质是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在第3min时该物质处于 (选填“固”、“液”或“固液共存”)状态;该物质熔化过程共持续了 min;(4)另一同学把冰放入如图丙所示的烧杯中,并未用酒精灯加热,冰也熔化了,于是他认为冰熔化不需要吸收热量,他的想法是 (选填“正确”或“错误”)的。(2024辽宁大连期末)24.探究“海波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时。(1)根据生活中冰、石蜡等物质都是在温度较高的环境下熔化的,因此实验装置中选择用酒精灯加热,同时为使固体药品受热均匀且缓慢,选择了 法加热;(2)实验中,为了使 ,以便更准确地记录药品温度,应不停地用搅拌器搅拌药品;(3)加热过程中,某时刻温度计中的液面位置如图丙所示,此时温度计的示数是 ℃;(4)实验过程中,小明每隔一段时间记录一次温度,观察到第5min时试管内出现液体,第10min时试管内固体全部变成液体,可知固体熔化持续了 min;(5)根据实验数据在方格纸上描点如图乙所示,请用笔画线,将图象补充完整 ;(6)由图像可知海波熔化过程,温度 ;由此可知海波是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2024河北邢台三中期末)25.小明利用如图甲所示的器材探究海波熔化时的变化规律, 请你根据图中信息完成下列问题:(1)该实验中先把海波放入试管再放在烧杯中加热的原因是 ;(2)由图可知海波的熔点是 ℃,当加热至第 3 min 时, 海波处于 状态 (选填“固态”、“液态” 或“固液共存”);(3)图中海波熔化过程共经历 min ,若要延长海波的熔化过程,可以 。(2024贵州毕节期末)26.学习了熔化和凝固的知识之后,同学们进行了一些实验研究。小红与小明分别设计了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冰的熔化过程。(1)小明组装实验装置时,应 (选填“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进行组装。(2)小红未对冰进行加热,可是试管中的冰仍然熔化了,小红认为冰的熔化不需要吸热。她的看法是 (选填“正确”或“错误”)的。(3)图乙是小红在某个时刻观察到的温度计的示数,此时所测的温度是 ℃。(4)小明根据实验数据,绘出了如图丙所示的冰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由图象可知,冰在熔化过程中的特点是 。(5)如图丁所示是小严探究盐水的凝固点所绘制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根据图象,小严知道了人们常在不能及时熔化的积雪地面上撒融雪剂(工业盐),可加快积雪的熔化的原因是 。(2024江苏淮安期末)27.如图甲是“探究物质熔化规律”的实验装置。(1)采用水浴法加热的好处是 ;(写出一点即可)(2)图乙是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该固体熔化图像,由图像可知该物质是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当温度为50℃时,该物质的状态可能是 ;A.固态 B.液态 C.固液共存 D.以上三种情况(3)图乙中BC段反映出的规律是:晶体熔化过程中,需要持续 (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但是温度 (选填“升高”或“不变”)。(2024四川遂宁期末)28.如图甲是某同学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的实验装置,实验时,他在烧杯中放入适量的水,用水浴法对物体加热,观察熔化过程中温度变化的情况。 (1)实验中,试管放在水中加热,目的是 。(2)如图乙是试管中的固体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某时刻该固体的温度如图甲所示,则此时该物质处于 态(选填“固”、“液”或“固液共存”)。(3)实验过程中,该同学发现水面上方的烧杯壁上有水珠出现,你认为水珠应出现在烧杯的 (选填“内壁”或“外壁”)。【题型五】探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2024广东东莞期末)29.探究蒸发快慢影响因素的实验中,在四块相同的玻璃板上各滴上等量的水,如图中A、B、C、D所示。 (1)选择A、B两图进行实验探究,可以探究蒸发快慢与液体的 是否有关;(2)选择 两图进行实验探究,可以探究蒸发快慢与液体的温度是否有关;(3)通过A、D两图的对比。可以探究水蒸发快慢与水表面的空气流速是否有关,实验中如果利用电吹风来改变空气流速, (选填“应该”或“不应该”)使用热风;(4)本实验运用的科学研究方法是 法;(5)干湿温度计是一种既能测量空气温度,又能测量空气相对湿度的常用测量仪器,仪器上有两支相同的温度计并列地安装在同一刻度板上,如下图(图乙为其背面),其中一支温度计的测温泡外面裹有被水浸湿的棉纱,为“湿”温度计;另一支温度计的测温泡直接裸露在空气中,为“干”温度计;通常情况下,湿温度计的示数比干温度计的示数会 (选填“高”或“低”)一些,这是由于湿温度计棉纱上的水蒸发要 的缘故,而且两温度计的差异越大,表示空气越 (选填“干燥”或“湿润”)。 (2024江苏无锡期末)30.实验小组在探究“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时,在相同的玻璃板上各滴一滴质量相同的水,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探究:(1)同学们在图A、D两次实验中,观察到图D实验中玻璃板上的水先蒸发完,由此可知水表面空气流动越快,水蒸发得越 ;(2)图A、B两次实验中,图B的水先蒸发完,由此可知,水的 越 ,水蒸发得越快。(3)分析比较图 两次实验可探究蒸发快慢与温度的关系。【题型六】探究液体沸腾时温度变化特点(2024河南信阳期末)31.如图甲所示是“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的实验装置。 (1)此实验装置的组装顺序应为 (选填“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要完成这个实验,除了图中所示的器材外,还需要一个测量工具是 ;(2)试验中某时刻温度计的读数如图甲所示,此时水的温度是 ℃;(3)根据实验数据绘制水的温度随加热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乙所示,由图像可知:水在沸腾过程中要继续吸热,温度 。(选填“升高”或“不变”)(2024河北沧州期末)32.如图所示,甲图是“探究水的沸腾特点”的实验装置。 (1)安装实验器材应按照 (选填“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的顺序;(2)如图乙所示,观察气泡可判断是水沸腾 (选填“前”或“时”)的现象;(3)图丙中,图像A、B是某班两个实验小组的同学根据实验数据作出的图像。由图像可知水的沸点是 ℃,水沸腾时的温度特点是 ;他们用相同的酒精灯和相同的烧杯进行实验,图像不同的原因可能是 。(2024黑龙江大庆三十六中期末)33.物理课上,李老师和学生一起进行了关于“水沸腾”的实验探究。(1)小佳组装好器材,如图甲所示,用酒精灯给水加热,在水温升高到90℃后,每隔1min观察1次温度计的示数,记录在表中:如图乙所示是第3mín时温度计的示数,此时水的温度是 ℃;(2)由表中数据可知,实验中水的沸点为 ℃,水沸腾后继续加热,温度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3)李老师在课堂上给学生进行了图丙的实验演示:水沸腾后把烧瓶从火焰上拿开,迅速塞上瓶塞,把烧瓶倒置并向瓶底浇冷水,结果发现已停止沸腾的水又重新沸腾,这是因为浇冷水时烧瓶内的水蒸气 (填物态变化名称)导致水面上方的气压减小,沸点 (选填“升高”或“降低”)造成的;(4)水沸腾时,其内部气泡自下而上越来越 (选填“大”或“小”)。(2024广东汕头潮阳实验学校期末)34.图甲是探究“水的沸腾”的实验装置。 (1)A、B、C三种读数方法正确的是 (填字母代号);(2)由图乙可知,水的沸点是 ℃。水沸腾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 (选填“升高”“降低”或“保持不变”);(3)实验器材中纸板的作用是 ;(4)实验结束后,移开酒精灯,发现烧杯内的水没有立即停止沸腾,可能的原因是 ;(5)实验现象中,沸腾时水中气泡的情形应为图丙中的 图。(2024四川凉山期末)35.图1是“探究水沸腾特点”的实验装置。当水温上升到90℃时,每隔1min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直到水沸腾5min后停止记录。 (1)图1中甲、乙、丙三名同学读取温度计示数的方法正确的是 。(2)图2中表示水沸腾时的现象的是 (选填“A”或“B”)。(3)根据实验数据,作出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3所示。由图象可知,水的沸点是 ℃,沸腾时,水的温度 。(4)标准大气压下,酒精的熔点是-117℃、沸点是78℃;水银的熔点是-39℃、沸点是357℃,若要测沸水的温度应选用 (选填“酒精”或“水银”)温度计。(2024广东东莞期末)36.在“探究水沸腾时的温度变化特点”的实验中: (1)小明组装的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其中的错误之处是: ;(2)小红观察到沸腾前和沸腾时水中气泡上升过程中的两种情况,如图2中甲、乙所示,则图 (选填“甲”或“乙”)是水沸腾时的情况。水在沸腾过程中的特点是:吸热,但温度 (选填“升高”“不变”或“降低”);(3)小明和小红虽然选用的实验装置相同,但加热到水开始沸腾的时间不同,他们绘制的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图象如图3所示,a、b两种图像不同的原因是水的 (选填“初温”或“质量”)不同;(4)取走酒精灯,将装有海波的大试管放入上面实验的热水中(如图4)。根据温度计A和B的示数,绘制了海波和热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5)。由图像可知,在第8min时,大试管内的海波处于 (选填“固”“液”或“固液共存”)态,海波是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2024江西吉安期末)37.在冬天,美味的炖汤深受人们欢迎。小芳利用以下装置进行水沸腾实验的探究。(1)如图1所示,实验装置应按照 (选填“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安装。图1中存在的一处明显错误是 ;(2)为了使水尽快沸腾,可以采取下列选项中的 ;A.掀开盖板 B.增加水的用量 C.撤去石棉网 D.提高水的初温(3)如表是水沸腾前后的实验数据,分析数据可知,此时水的沸点是 ℃,水在沸腾过程中需要 热(选填“吸”或者“放”);(4)如图2所示,炖汤要先把汤料和水置于炖盅内,再把炖盅浸在大煲的水中,并用蒸架把盅与煲底隔离。若汤的沸点与水的沸点相同,持续加大火力,盅内的汤 (选填“会”或“不会”)沸腾。通过这个实验,你会建议小芳在大煲内的水沸腾后选择 (选填“保持大火”或“调为小火”)继续炖汤。(2024湖南郴州期末)38.在标准大气压下,做“观察水的沸腾”的实验时,甲、乙、丙三个实验小组的同学分别从图中A、B两套实验装置中任选一套来完成实验。 (1)甲组同学从水温升高到90℃时开始记录数据,以后每隔1min记录一次水的温度,直到水沸腾5min为止,实验数据如表,分析表中的数据可知,甲组同学选择的是 (A/B)套装置;(2)乙、丙两组同学都选择了另外一套实验装置,这两组同学虽然选用的实验装置相同,但水开始沸腾的时刻不同,他们绘制的沸腾图象如图C所示,得到a、b两种不同图象的原因是: 不同。A.酒精灯火力 B.水的初始温度(3)实验后,甲组的同学对大家提出了这样的疑问:如果不对水加热,能让水重新沸腾吗?老师马上将一杯停止沸腾的水放进能抽气的密闭玻璃罩中,如图D,接通抽气机电源,随着玻璃罩中空气的抽出,热水居然沸腾起来。通过分析,同学们知道了发生此现象的原因是:抽气机抽气时,玻璃罩内的气压减小,水的沸点 (升高/不变/降低),因此在不加热的情况下,水能重新沸腾;(4)水沸腾时产生大量气泡,在上升过程中气泡逐渐变 (填“大”或“小”),直至水面破裂;(5)如图,将烧瓶内水沸腾时所产生的水蒸气通入试管A中,试管A放在装冷水的容器B内,过一段时间,观察到试管A中产生的现象是越来越多 (选填“水蒸气”“小水珠”“小冰晶”),同时看到温度计C的示数 (“降低”或“升高”)。这个实验说明了水蒸气液化时要放出热量。 (2024山东济南期末)39.小明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水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 (1)在组装器材时,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了烧杯底部,此时应当将 (选填“铁杆向上”或“铁圈向下”)调整。调整完成后,第3分钟温度计示数如图所示,请填入表格 。(2)小明是根据 (选填“温度计示数”成“水中气泡情况”)来判断水是否沸腾的。(3)分析表格中信息和水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实验数据可知:水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是 。(4)同组的小英继续探究水沸腾的条件如图所示,大试管和小试管里都装有水,给三支大试管中的水加热,使之保持沸腾,则大试管中的水不断沸腾的过程中,小试管中的水会沸腾的是 (只填序号)。 【题型七】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2024河南信阳期末)40.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中,如图所示,水平放置平面镜,白色纸板竖直立在平面镜上,纸板由E、F两部分组成,可以绕ON翻折。 (1)实验时,把纸板ENF垂直放在平面镜上,入射光线AO的法线是 ,光线AO的入射角大小是 度;(2)白色硬纸板的表面应尽量粗糙,其目的是使光在纸板上发生 (选填“镜面反射”或“漫反射”),这样我们在各个方向都能看清光的传播路径;(3)将一束光贴着纸板E沿AO射到镜面上O点,纸板F上会显示出反射光束OB,接着将纸板F绕ON向后翻折,则纸板F上 (选填“能”或“不能”)显示出反射光束,由此说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 ;(选填“同一平面内”或“不同平面内”)(4)若让另一束光沿BO方向射向平面镜,反射光将沿OA方向射出。该实验现象说明 。(填选项字母)A.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B.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可逆(2024广东汕尾期末)41.在“探究光的反射定律”的实验中,如题图所示,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白色纸板竖直放置在平面镜上,白色纸板由E、F两部分组成,可以绕ON翻折。 (1)使纸板E、F在同一平面内,移动激光笔,使入射光线绕O点沿逆时针方向转动,可观察到反射光线沿 时针方向转动;为了便于测量和研究,需要把光路记录在纸板上,你的方法是 ;(2)多次改变入射角大小进行实验,得到如下表格所示的几组数据,分析数据可得:在光的反射现象中, ;(3)以法线ON为轴线,把纸板F向后缓慢旋转至图所示位置,此时反射光线在 (选填“纸板F前方”“纸板F上”“纸板F后方”),说明光反射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三者在 (选填“同一”“不同”)平面内;(4)实验结束后,同组的小明和小刚都想从镜子中看到对方的眼睛,而不想让对方看到自己的眼睛,结果他俩谁都没有能做到,你认为没有能做到的原因是 。(2024辽宁沈阳期末)42.根据图所示的实验回答问题: (1)如图甲所示,将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听到响铃的声音逐渐减弱,由此推理可以得出 不能传声;(2)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中,如图乙所示选用的白色硬纸板的表面应尽可能 (选填“光滑”或“粗糙”),让一束光贴着纸板E射到平面镜O点,此时在F板上可以看到反射光线。接着将F板绕接缝ON向后折,如图丙所示,此时在F板上 (选填“能”或“不能”)看到反射光线。(2024江西宜春期末)43.在光反射的学习过程中,小明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1)如图甲所示,使用纸板进行实验的目的是 ;(2)在图乙中,将纸板B沿PQ剪开,把纸板B的上半部分向后折。实验时在纸板B上下两部分会观察到的现象是 ;A.都能看到反射光线B.都不能看到反射光线C.上半部分能看到反射光线,下半部分不能看到反射光线D.上半部分不能看到反射光线,下半部分能看到反射光线(3)由此可以得出结论: 。(2024江苏淮安期末)44.在“探究光反射的规律”时,小李进行了如图甲所示的实验。 (1)实验时,将一束光贴着纸板P 沿EO射到镜面上O点,纸板Q上会显示出反射光束OF。 接着将纸板Q绕ON向前或向后翻折,则纸板Q上不能显示出反射光束,由此说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 (选填“在”或“不在”)同一平面内,在纸板Q绕ON向后翻折的过程中,反射光线的位置 (选填“改变”或“不变”); (2)经过多次实验得出,光反射时,反射角 (选填“等于”或“不等于”)入射角;(3)若保持平面镜位置不变,将纸板向后倾斜一个角度(如图乙),入射光线仍能呈现在纸板上,且沿EO方向入射到平面镜的O点,此时 (选填“能”或“不能”) 在纸板上看到反射光线。(2024贵州毕节期末)45.物理实验小组的同学们在进行“探究光的反射定律”的实验,如图甲所示,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E、F是两块粘接起来的硬纸板,竖直地立在平面镜上,且可绕ON转动。(1)实验中的硬纸板的表面应尽量 (选填“粗糙”或“光滑”);(2)实验中,实验小组的同学移动激光笔,使入射角∠AON的度数为60°,测得反射角∠BON也为60°。为保证实验结论具有普遍性,下一步,实验小组的成员应当进行的操作是 ;(3)由步骤(2)可以得到的结论是:光反射时,反射角 入射角;(4)重新改正后,将纸板F绕ON向后翻转任意角度,如图乙所示,在纸板F上 (选填“能”或“不能”)看见反射光线,说明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和法线 (选填“在”或“不在”)同一平面内。(2024福建福州期末)46.如图是“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装置,其中ABCD是白色硬纸板制成的光屏,并能沿ON折转,ON垂直于CD。(1)为使实验效果更明显,整个实验过程应在较 (填“亮”或“暗”)的环境中进行;(2)如果光屏没有与平面镜垂直放置,当光贴着光屏入射时, (填“能”或“不能”)在光屏上看到反射光线,此时入射光线、反射光线 (填“在”或“不在”)同一平面内;(3)若将一束光贴着光屏沿FO射到O点,光将沿图中的OE方向射出,因为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 的;(4)实验过程共进行了6次,这样做的目的是 。 (2024四川成都期末)47.如图所示,是小明同学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他进行了下面的操作。(1)如图甲,使一束光贴着纸板沿某一个角度射到O点,经平面镜反射,沿另一个方向射出。在纸板上用笔描出入射光EO和反射光OF的径迹。改变光束的入射角度,多做几次,取下纸板,用量角器测量角度,然后得到了实验结论;小明多做几次的目的是 ;(2)如图乙,沿ON把纸板NOF向前折或向后折,这时在NOF上看不到反射光,说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的位置关系是 ;(3)使入射光线逐渐靠近法线ON,可观察到反射光线逐渐 (选填“靠近”或“远离”)法线;(4)若将一束光贴着纸板F沿FO射到O点,观察到反射光沿图中的OE方向射出,这是因为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 ;实验中,在纸板前不同的方位都能看到光的径迹,这是因为光在纸板上发生了 (选填“镜面反射”或“漫反射”)。(2024河北保定期末)48.在“探究光的反射定律”的实验中,如图(a)(b)所示,平面镜M放在水平桌面上,E、F是两块粘接起来的硬纸板,垂直于镜面且可绕ON转动。(1)如图(a),若将一束光贴着纸板F沿BO射到O点,光将沿图中的OA方向射出,说明光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 的;(2)如图(b),以法线ON为轴线,把纸板F向后缓慢旋转,在F上 (选填“能”或“不能”)看到反射光线OB,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探究 ;(3)在(a)图中,让激光紧贴纸板射向O点,多次改变入射光的方向,测得了几组数据,如上表所示,由此可得出结论:在反射现象中, ;(4)实验中改变入射角大小并测量对应的反射角,测量多组数据的目的是 (只填序号)。A.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减小误差B.多次测量,寻找普遍规律【题型八】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2024山西晋城期末)49.小明利用如图甲所示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他在水平桌面上铺张白纸,将玻璃板竖立在白纸上,把蜡烛A点燃放在玻璃板前面,把另一个相同的蜡烛B,竖立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从不同角度透过玻璃板看,它跟前面蜡烛A的像都完全重合。改变蜡烛A的位置,重复上述步骤,再做两次实验,并把三次实验中蜡烛A和B的位置记录在白纸上,如图乙所示。 (1)实验中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 ;(写出一条即可)(2)蜡烛B跟前面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说明像与物大小 ;(3)小明把白纸沿着玻璃板的位置对折,观察到像与物的对应点完全重合,说明 ;(4)小明取走蜡烛B,把光屏放在像的位置,发现光屏上没有像,这说明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是 像。(2024江苏淮安期末)50.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小兰在水平桌面上铺一张白纸,在白纸上竖直放置一块玻璃板,在玻璃板前放一支点燃的蜡烛A,再另取一支未点燃的蜡烛B放在成像处,如图所示。 (1)蜡烛B要与蜡烛A完全相同,这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 关系;(2)实验时,他应该在玻璃板 (前/后)观察蜡烛的像,(如图)所成的像是 (虚/实)像;(3)为了使实验效果更明显,所用玻璃板应该较 (厚/薄)一些。(2024河南驻马店期末)51.小明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选择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实验器材有:一块茶色玻璃板、支架、两根相同的蜡烛、火柴、白纸、刻度尺、铅笔。 (1)实验中小明将玻璃板 放在水平放置的大白纸中央;(2)为探究平面镜所成的像是实像还是虚像,小明拿走蜡烛B,将一个光屏放到蜡烛A像的位置, (选填“透过”或“不透过”)玻璃板观察,发现光屏上没有像,这说明平面镜成的是 (选填“实”或“虚”)像;(3)小明把四个模型按如图所示摆放在桌面上,用于研究像与物左右位置的关系,其中能够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 B. C. D. (2024山西晋中期末)52.镜子在生活中的应用很广泛,小华和同学利用如图所示的器材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1)实验时,应将透明玻璃板 放置在水平桌面的白纸上;(2)小华将点燃的蜡烛A置于玻璃板前,再拿另一支外形相同但不点燃的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跟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多次改变蜡烛A到玻璃板的距离,重复上述实验,并分别测量出A和B到玻璃板的距离,记录在表格中。分析数据可知: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 (选填“相等”或“不相等”);(3)当蜡烛A远离玻璃板时,像的大小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4)在蜡烛B的位置放置光屏,光屏上 (选填“能”或“不能”)呈现蜡烛A的像。 (2024广东东莞期末)53.如图甲所示,将茶色玻璃板M作为平面镜竖直放置在一张方格纸上,并准备了两支大小相同的蜡烛A和B、刻度尺、铅笔等,用来探究蜡烛A在平面镜中成像的特点。 (1)该实验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为了 ;(2)在寻找蜡烛像的位置时,应该移动蜡烛B,人要在蜡烛 (选填“A”或“B”)一侧,直到观察到手中蜡烛与另一蜡烛的像完全重合;(3)在研究像和物到镜面距离的关系时,应多次改变A蜡烛的位置,重复实验,多次实验的目的是 ;(4)在探究平面镜所成的是实像还是虚像时,小明应把光屏放在蜡烛B的位置处,然后 (选填“透过玻璃板”或“直接”)观察光屏,实验中他 (选填“能”或“不能”)在光屏上看到像;(5)如图乙所示,将平面镜和铅笔竖直放置在水平桌面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铅笔水平向右移动时,它的像将变小B.平面镜竖直向上移动时,铅笔的像也将向上移动C.若改用一块较小的平面镜,铅笔的像将变小D.若铅笔按图示箭头方向转过45°,铅笔将与它的像垂直(2024河北邢台期末)54.如图甲所示是某实验小组同学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情景。 (1)实验时应选 (选填“较厚”或“较薄”)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竖立在水平桌面上;(2)直尺的作用是便于比较物与像到平面镜 之间的关系;(3)操作中该同学在桌面上无论怎样调整后方的蜡烛、都不能与像重合,其原因可能是 。他经过调整后,找到了像的位置,发现像到镜面的距离和点燃的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 ,移去蜡烛B,并在其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不能接收到蜡烛A的火焰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成的是 像;(4)若将玻璃板和蜡烛下面的白纸换成方格纸进行实验,这种做法的优点是 。(2024江西宜春丰城中学期末)55.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同学进行一组光学综合实践活动。 (1)如图甲所示,通过三个不透明白板A、B、C的小孔去观察烛焰,若要看到烛焰,此时从小孔中看见的 (选填“是”或“不是”)烛焰通过小孔成的像;(2)人眼在图甲所示位置直接看火焰,其形状如图乙所示的①,此时想看烛焰通过小孔成的像,人眼应直接看白板 (选填“A”、“B”或“C”),所看到的像为图乙中的 。(选填序号)(3)如图丙所示,是某餐厅墙上的图片,在图片对面墙上的平面镜中可观察到的字母是 。(4)如图丁中的图(Ⅰ)所示,物体AB和平面镜MN都竖直放置在水平面上,AB与MN之间的水平距离为20cm。现保持AB不动,将MN水平向左平移10cm,如图(Ⅱ)所示,则AB的像水平向左平移 cm;若在图(Ⅰ)的基础上,保持AB不动,将MN绕N点逆时针旋转90°,如图(Ⅲ)所示,则关于物体AB中的点A的像A′,其运动轨迹为 (选填“直线”或“曲线”),像A′到N点的距离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024山东德州期末)56.如图甲所示,某小组同学在“研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中,选用透明玻璃板、刻度尺等器材做实验。实验中,首先在水平桌面上铺一张白纸,将透明玻璃板竖直放置在水平桌面上,并沿着玻璃板在纸上的位置画一条线,代表平面镜的位置。 (1)为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 环境中进行(填“较亮”或“较暗”),此外,采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这样做的目的是 ;(2)将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前,再拿另外一支外形相同但不点燃的蜡烛B放在玻璃板后移动,用蜡烛B来确定蜡烛A成像的位置,运用了 法,在寻找蜡烛A的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蜡烛 (填“A”或“B”)这一侧观察;(3)移去蜡烛B,将光屏放在蜡烛B的位置,发现光屏上并没有蜡烛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像;(4)通过实验现象的分析和数据的处理可知,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 ,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 。(2024广东潮州期末)57.小伟同学用如图甲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为了便于确定像的位置,玻璃板应 放置在水平桌面的白纸上;(2)将蜡烛1放在A位置,可看到它在玻璃板后面的像。拿一支相同的蜡烛2竖立着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跟蜡烛1的像完全重合时,该位置记为;(3)将光屏放在位置,任意移动都承接不到像,可知平面镜成的像是 像;(4)改变蜡烛1的位置,重复步骤(2),可得像与物位置的对应关系如图乙,可知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关于镜面 ;(5)将图乙中C处的蜡烛沿直线向玻璃板方向移动1cm,此时像与物之间的距离是 cm,像的大小的变化情况是 (选填:不变、变大、变小);(6)小伟看到自己的手表与同桌的相同,于是小伟突发奇想:用两块相同的手表替代A、处蜡烛,正立于玻璃板两侧,如图丙所示。此时A处手表指针指在9点整,那么手表的指针应调至 点才能与A处手表指针的像完全重合;(7)另一小组在做该实验时发现点燃的蜡烛A,同时出现了的两个像,其原因可能是所选的玻璃板较 (填“厚”或“薄”),通过测量发现两像间的距离为1cm,则所选玻璃板的厚度为 cm。(2024广东肇庆期末)58.实践小组用如图甲所示器材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请你解答以下问题。 (1)图甲中实验采用薄透明平板玻璃作为平面镜,是为了便于确定 (选填“像”或“物”)的位置;(2)在像所在位置竖直放置一个光屏,光屏上 (选填“能”或“不能”)呈现蜡烛的像,这说明蜡烛通过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选填“实”或“虚”)像;(3)该实验选择两个相同的蜡烛A和B,是为了便于比较蜡烛B与蜡烛A的像的 的关系;(4)该小组的同学在课后的实践活动中,又进行了以下的探究:①如图乙所示,小铭在黑暗的房间中,桌面铺上一张白纸,把一块小平面镜平放在纸上。让手电筒的光正对着平面镜照射,从侧面看 (选填“白纸”或“平面镜”)是亮的,这是因为光照在它上面发生了 (选填“镜面”或“漫”)反射的缘故;②如图丙所示,小华用手电筒对着平面镜中某物体的像照射时,观察到像比原来亮多了,其原因是 。(2024河北邢台三中期末)59.小亮同学在做“平面镜成像”实验时, 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架在一把直尺的上面,再取两段相同的蜡烛A和B一前一后竖放在直尺上,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观察,如图所示。(1)实验中应选择 (选填“较薄”或“较厚”)的玻璃板,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进行实验的目的是 。(2)两段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 的关系。调节蜡烛B的位置, 直到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 此时蜡烛B的位置即为蜡烛A的像所在的位置。(3)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 (选填“能”或“不能”)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所以平面镜所成的是 (选填“实”或“虚”)像。(4)小亮同学测出某次蜡烛离平面镜的距离为8cm,则此时镜中的像离前面蜡烛距离为 cm;接下来,他将前面蜡烛靠近平面镜 2cm,此时镜中的像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不考虑蜡烛烧短)【题型九】探究光折射时的规律(2024四川遂宁期末)60.小亮在家做了这样一个实验,把一牧硬币放在一个没有水的碗里,把碗放在桌子上并慢慢向远处推移,直到眼睛刚好看不到硬币为止。保持头部不动,缓缓地向碗中倒水,倒着、倒着,怪事出现了,小亮又重新看到碗底的硬币。(1)倒入一些水后看到的是因为光的折射,硬币在水中所成的像,请你判断硬币所成的像比硬币实际的位置 (选填“高”或“低”);(2)小亮想用作图方法说明这个结论,如图所示的四幅光路图中正确的是 。 (2024辽宁大连期末)61.在探究“光从空气射到某玻璃中时,折射光线沿什么方向射出”实验中,所用的实验器材有:激光笔、长方形玻璃砖、刻度尺、白纸。请回答:(1)实验前,在白纸上画一条直线表示空气与玻璃间的分界面,再在直线上方画出三条光线射向该直线,如图所示,表示空气中的 光线;(2)将长方形的玻璃砖上沿与直线重合固定在白纸上,激光笔发出的激光沿预设的入射光线射向玻璃砖,如何确定并在白纸上记录出玻璃中折射光线 ;(3)如图是某小组实验记录的光路图,分析可得出结论: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时①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 ;②折射角 入射角(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③入射角越大,折射角越 。(2024福建福州期末)62.小玲在学习了声与光的知识后,利用课余时间做了以下两个实验:(1)如图甲所示,在桌面上放一块平面镜,用激光笔向平面镜上射出一束光,墙壁上出现了一个静止不动的光点。当她用手敲击桌面,听到敲击声的同时看到墙上的光点晃动起来,这是因为桌面发声时在 ;若她用更大的力敲击桌面,她听到敲击声的响度 ,同时她会看到墙上光点晃动的范围 ;(2)如图乙所示,用激光笔向水面O点射出的一束光,光线与水面的夹角为30°,她测得水中折射光线与水面的夹角为50°,此时折射角的度数为 °;若将入射光线绕O点顺时针旋转20°,则折射角 (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2024江苏期末)63.如图是小明研究“光现象”的实验示意图。(1)向水槽中逐渐加入水并高于A点,小明从水面上方观察该标记时,看到它的像偏 (高/低);(2)保持入射光和水槽不动,当水面逐渐上升,水槽侧面的光斑向 (上/下)移动;(3)保持激光笔的位置不变,将水槽的左侧底部缓慢抬起,相应的反射角将 (增大/不变/减小)。(2024山东济宁期末)64.某同学在探究光的折射规律的实验中已经发现: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时,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折射光线的具体位置在哪里呢?(1)他进一步分析实验中记录在表中的数据,得出:①光从空气斜射到水面时,同时发生了 和光的折射两种现象;②光从空气斜射到水面时,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 (选填“增大”“不变”“减小”),当光从空气垂直射到水面时,折射角的度数为 °;③光从一种透明物质斜射进入另一种透明物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2)请你对上述结论中的③作出评价:他得出的这一结论的过程是否合理?答 (选填“合理”“不合理”)。简要说明理由 。(2024江苏南通期末)65.在验证“光的折射规律”的实验中,小华同学利用激光笔、水槽、水和一个可绕ON折转的光屏进行了如图所示实验。(1)实验中应选择表面较 (选填“光滑”或“粗糙”)的光屏来承接光路,打开激光光源,当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时,传播方向 (选填“一定”或“不一定”)发生改变;(2)光屏上呈现的光路如图所示,小华在光屏上记录下光路并标出了此时的入射角和折射角,据此她得出: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这一错误结论,小华得出该错误结论的原因是 ;(3)小华将折射光线所在的半个光屏向后折转一个角度,她这样操作的目的是为了验证 ;(4)解决第(2)问的错误后,保持入射光线不变,向水槽中缓慢地持续加水,小华发现折射光线在水槽底部形成的光斑逐渐向左移动,于是她认为折射角在逐渐变小。她的观点是否正确? (选填“正确”或“不正确”)。(5)小华测得如下表所示的两组数据:表一: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表二: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①表二中“◆”数据被遮挡住看不到,由表中信息可知这个数据是 ;②如果小华在探究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的折射规律时,完成了第4次实验,入射角是40°,折射角可能是 ;A.20° B.28° C.35° D.60°(2024上海闵行期末)66.小明做光的折射实验时,发现经玻璃砖两次折射后光线会发生“平移”,如图所示。为了研究平移光线之间的距离L和哪些因素有关,他使用不同厚度的玻璃砖,改变入射角进行实验,采集了如下实验数据。(玻璃砖厚度d1>d2) 表一:玻璃砖厚度d1表二:玻璃砖厚度d2 ①分析实验序号1~4或6~10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以得出结论: ;②分析实验序号 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以得出平移的距离与玻璃砖的厚度有关;③完成序号5空缺数据的填写。 。【题型十】探究透镜对光的作用67.(1)小明在判别直径相同的两透镜的类型时,分别将它们正对太阳,把一张纸放在它的下方,在纸上得到相应的光斑,透镜与光斑的大小如图所示(d1<d<d2)。其中形成甲光斑的 是凸透镜,形成乙光斑的 是凹透镜(以上选填“一定”、“可能”或“一定不”);(2)小华在测量凸透镜的焦距f时,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在透镜下方的白纸上呈现一光斑时,测得光斑到透镜的距离为l,将白纸再远离透镜一段距离,发现白纸上又出现了相同大小的光斑,则l f(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小华取一发光的小电灯放在凸透镜主光轴上离光心距离为l处,在透镜另一侧将白纸沿主光轴远离透镜过程中,纸上的光斑大小将 (“变大”或“变小”或“不变”)。【题型十一】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2024江苏扬州期末)68.在100cm长的光具座上进行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 (1)应当在光具座上放置下列哪个规格的凸透镜 ;A.焦距30cm的凸透镜 B.焦距40cm的凸透镜C.焦距10cm的凸透镜 D.以上透镜都可以(2)根据图中所示,烛焰的像成在光屏上边缘,则错误的调节方案是 ;A.蜡烛向上调 B.凸透镜向下调 C.光屏向上调 D.凸透镜向上调(3)李明手中拿着甲、乙两透镜,当它从甲透镜中观察远处的物体时,看到的是正立缩小的“物体”,而当她从乙透镜中看远处物体时,看到的是缩小倒立的“物体”,则乙透镜属于 透镜,乙中看到的是 (实/虚)像;放置好焦距f=10cm的凸透镜后,该同学实验数据如下表:(4)从上面的实验中你能总结出的一条规律是 ;(5)为了演示近视眼镜的作用,应适当 (增大/减小)透镜与物体之间的距离,然后在它们之间放上合适的 (凹/凸)透镜,使光屏上再次出现清晰的像。(2024河北沧州期末)69.小高用一个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1)实验前首先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在水平光具座上。点燃蜡烛后调节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和烛焰中心大致在 ,其目的是使像成在 ;(2)如图所示,在光屏上成烛焰清晰的像,此时成像特点是 (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的成像原理;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若将点燃的蜡烛向左移动3cm,则需要将光屏向 (选填“左”或“右”)移动适当距离,才能在光屏上再次成清晰的像。若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放大的清晰的烛焰的像,则此时像距范围为 ;(3)下列哪种性质的像不能利用凸透镜得到 (选填正确选项前的字母);A.缩小、倒立的像B.放大、倒立的像C.等大、正立的像D.放大、正立的像(4)现有两个凸透镜A和B(fA>fB),为了模拟眼睛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时晶状体形状的变化情况,他应选用凸透镜 (选填“A”或“B”)来模拟眼睛看远处时的晶状体。(2024湖北恩施期末)70.以下是小明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的部分操作:(1)如图甲所示,小明让平行光正对凸透镜照射,光屏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则凸透镜的焦距f= cm;(要求记录到准确值的下一位) (2)小明将LED灯牌、凸透镜和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通过调节使三者中心大致在 ;接着,小明调节元件至如图乙所示的位置,移动光屏,会得到 的实像。(2024宁夏中卫期末)71.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某小组同学利用图甲测出了透镜的焦距后,正确安装并调节实验装置如图乙所示,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由甲图可知该透镜焦距为40cmB.乙图中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符合放大镜的成像原理C.在乙图中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将蜡烛与光屏的位置互换,则成像情况符合投影仪的原理D.如果在烛焰与透镜之间放置一近视眼镜的镜片,则将光屏适当左移可得一个清晰的像理由: 。(2024辽宁辽阳期末)72.下面是小吴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1)按如图甲所示的操作,可测出该凸透镜的焦距f1= cm;(2)小吴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点燃蜡烛后发现烛焰的像成在光屏上方。此时应向 调节蜡烛,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中央;(3)小吴将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50cm的刻度线处,将蜡烛和光屏移至如图所示的位置时,光屏上出现了烛焰清晰的像,该像是 (填“放大”、“等大”或“缩小”)的;(4)保持透镜的位置不变,小吴将蜡烛移到35cm刻度线处,应将光屏移至 cm刻度线处,才能再次在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5)保持蜡烛不动,小吴接着将凸透镜和光屏同时向右移动相同的距离后,光屏上 (填“能”或“不能”)再次成清晰的像;(6)在图乙所示位置的基础上,小吴在原凸透镜位置更换为另一个凸透镜,小吴向右移动光屏,屏上重新呈现清晰的像,那么此凸透镜的焦距应 (填“大于f1”或“小于f1”)。(2024河南新乡期末)73.小明和小亮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实验前将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调至同一高度,目的是 ;(2)如图所示,光屏上呈现一个清晰的像,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向左移动一段距离,要再次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向 (选填“左”或“右”)移动,像的大小将变 (选填“大”或“小”),生活中的 (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3)用不透明的纸板将透镜的下半部分遮住,光屏上 (填“能”或“不能”)成完整的像,像的亮度会变 (填“亮”或“暗”)一些;(4)将近视眼镜的镜片放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变模糊了;使光屏远离透镜,又能在光屏上看到蜡烛清晰的像,这说明近视眼镜对光有 作用。(2024陕西汉中期末)74.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装置如图所示,其中焦距为的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刻度线处,光屏和蜡烛分别位于凸透镜两侧。 (1)进行实验之前,应先将烛焰中心、透镜中心、光屏中心调整至 ,为使实验现象更明显,该实验应在较 (选填“亮”或“暗”)的环境中进行。(2)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将点燃的蜡烛移至光具座上10cm刻度线处,移动光屏,直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则该像是 (选填“放大”“等大”或“缩小”)的实像。如果此时发现光屏上的像位置偏上,可 (选填“向上”或“向下”)调整蜡烛高度,使像成在光屏正中央。(2024湖北恩施期末)75.为探究凸透镜成像,将一个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安装在光具座上,完成以下实验。 (1)点燃蜡烛后,应首先将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 调节到同一水平线上;(2)固定透镜,将蜡烛放在左方,如图甲所示,要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此时光屏应向 方移动;(3)在如图乙所示情形下,得到了清晰的像,光屏上出现的应为 的像;(4)若用焦距为20cm的凸透镜做对比,在同样物距的条件下光屏上出现的清晰像,应比10cm焦距的透镜所成的像要 (选填“大”“小”或“相当”)。(2024陕西咸阳期末)76.小雪“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的装置如图所示。 (1)实验前,小雪需要调节 、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2)如图甲所示,将一束平行光正对凸透镜照射,光屏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时停止移动光屏,可测出凸透镜的焦距是 cm;(3)将蜡烛、凸透镜、光屏放在光具座上如图乙所示的位置,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此像的特点是倒立、 (选填“放大”或“缩小”)的实像,生活中 (选填“照相机”或“投影仪”)就是利用此原理工作的。77.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1)将蜡烛、凸透镜及光屏从左向右依次安装在水平光具座上,调整烛焰、透镜和光屏的中心在 ;(2)现已测得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当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在图中所示位置时,光屏上将呈现烛焰倒立、 (选填“放大”、“等大”或“缩小”)的实像,利用此原理可以制成 (“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 (2024河南驻马店期末)78.小明用蜡烛、凸透镜(焦距10cm)、光屏在光具座上进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 (1)实验在 (选填“较亮”或“较暗”)的环境下进行,现象更明显;(2)蜡烛、透镜和光屏位置如图甲所示,光屏上会出现烛焰清晰 (选填“放大”、“等大”或“缩小”)的像,此现象和生活中 (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的原理相同;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增大物距后,将光屏移动到适当位置,光屏上会重新出现烛焰清晰的像,该像与移动前的像相比会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3)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移动蜡烛至图乙所示位置,在透镜右侧通过透镜可以观察到烛焰 (选填“正立”或“倒立”)的像;(4)将图甲中的透镜换成焦距f=5cm的凸透镜,光屏上烛焰的像变模糊。将蜡烛向 (选填“左”或“右”)移动适当距离,光屏上重新出现烛焰清晰的像;若不移动蜡烛,在蜡烛和透镜之间放置一个度数适当的 (选填“近视”或“远视”)镜片,光屏上也会重新出现烛焰清晰的像;(5)做完实验后,将凸透镜平放在物理课本封面上,通过透镜看到书名《物理》的“物”字形状是图中的 。A. B. C. D. (2024河北张家口期末)79.如下图所示,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依次将点燃的蜡烛、凸透镜、光屏放在光具座上。 (1)实验前,调节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 ;(2)当蜡烛、凸透镜、光屏在如图所示位置时,光屏上刚好看到烛焰清晰的像,则凸透镜的焦距范围是 (用不等式表示),生活中的 (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应用了这个成像规律;(3)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把蜡烛移到45cm刻度处,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光屏上始终承接不到像。保持物距不变,小明观察到像的方法是 ;(4)实验中,观察光屏上像的特点时,小明不小心用手指遮挡住了凸透镜的上半部分,此时光屏上烛焰的像是 (选填“完整”或“不完整”)的。(2024山西晋中期末)80.物理学习小组利用如图甲所示的器材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凸透镜的焦距是10cm。 (1)为了在光屏的中心位置成烛焰清晰的像,实验前调整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 ;(2)将点燃的蜡烛和凸透镜固定在图甲所示的刻度线处,移动光屏至适当位置,可以在光屏上观察到烛焰清晰的 (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像。在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中,成像原理与之相同的是 ;(3)实验结束后,小组同学利用该透镜制作了一个照相机模型,用它观察远处的景物,在底片上观察到如图乙所示的像,要使底片上成的像如图丙,可以将相机靠近景物,同时 (选填“增大”或“减小”)镜头与底片的距离。【题型十二】测量固体的密度(2024河南信阳期末)81.如图所示,小欣为了测量某小石块的密度,进行了如下实验。 (1)用天平和量筒测量小石块密度的原理是 。(2)将天平放在水平工作台上,移动游码至标尺左端的 处,观察到指针指在分度盘上的位置如图甲所示,此时应将平衡螺母向 (选填“左”或“右”)调节,使指针对准分度盘中央刻度线处。(3)将小石块放在天平 盘中,另一盘所加砝码和游码位置如图乙所示,天平平衡时小石块的质量为 g。(4)如图丙所示,用量筒测出小石块的体积为 。(5)计算得出小石块的密度为 。(6)如果将小石块打磨掉一部分,使其体积减小,石块的密度将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2024江苏淮安期末)82.为了测量形状不规则石块的密度,小华做了如下实验: (1)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将游码移至标尺左端“0”刻度线处,发现指针在分度盘上的位置如图甲所示,此时应将横梁上的平衡螺母向 调节;(2)测量质量时,将石块放在左盘中,在右盘加入一定量的砝码后,天平的指针仍偏向左侧,再加入最小的5g砝码后,指针偏向右侧,这时石块的质量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右盘中砝码的总质量,接下来的操作是 ,直至天平平衡;(3)天平平衡后,所用砝码和游码位置如图乙所示,石块的质量为 g;(4)在量筒中注入的水,系上细线后将石块放入,水面位置如图丙所示,则石块的体积为 ,石块的密度为 ;(5)如果系石块所用细线的直径是,则所测石块的密度会偏 。(2024江苏淮安期末)83.小明用实验室的天平、量筒,测量一个摆件小肥猫(不吸水)的密度,操作如下: (1)将天平放置于水平台面上,将游码移至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上,指针偏向分度盘的右侧,此时应将平衡螺母向 (选填“左”或“右”)调节至天平水平平衡;(2)将肥猫放在天平左盘,在右盘增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天平平衡时,砝码和游码如图甲所示,肥猫质量 g;(3)小明发现肥猫体积过大,无法将肥猫放入量筒中。为了测量肥猫体积,他做了如图乙所示的实验:①先在烧杯中加适量的水,在水面处做好标记1;②再将肥猫全部浸没在水中,水面处做好标记2;③将烧杯中的水倒入空量筒直至烧杯中水面降至标记1;④读出量筒中水的体积即为肥猫的体积。(4)根据小明的测量,肥猫的密度 ,该测量结果 (选填“偏大”或“偏小”);(5)指出小明测量结果误差较大的原因: ,写出一种解决方法: 。(2024广东东莞期末)84.小明为了测量小石块的密度,进行了以下实验: (1)把天平放在水平工作台上,如图甲所示,在调节天平横梁平衡过程中的操作错误是 ;(2)纠正错误后,调节天平平衡时,指针如图乙所示,此时应将平衡螺母向 移动,使天平平衡;(3)将小石块放置于天平的左盘,往右盘中添加砝码,并移动游码,当天平再恢复平衡时,托盘中的砝码以及游码的位置如图丙所示,小石块的质量是 g;(4)用量筒测量小石块体积的过程如图丁所示,小石块的体积是 ;(5)小石块的密度是 ;(6)若实验中将(3)和(4)步骤对调,那么测测出小石块的密度将 (选填“偏大”或“偏小”)。(2024江苏扬州期末)85.小明用一架没有砝码的天平、一个量筒、两个烧杯、一只滴管和若干水,测量一小块雨花石(可拴细线放入量筒中)的密度。小明设计了部分实验步骤,请将下列横线上的测量步骤补充完整,并回答第(7)问: (1)将两个烧杯放在天平左右两盘上,将游码移至左端零刻度线,发现指针左偏,再将平衡螺母移至最右端,指针仍然左偏,这时可用滴管向 盘烧杯中加水至指针指在分度盘中央刻度线;(2)将雨花石放入 盘烧杯中;(3)向量筒中倒入适量(可完成全部测量需要)水,记下水的体积;(4)将 ,并用滴管调节直至天平平衡,记下量筒中水的体积;(5)将 ,记下量筒中水的体积;(6)计算出雨花石密度的表达式为 (用上述测量值表达,其中已知);(7)若在第(1)操作中,改为向右移动游码使天平平衡,此方案 (选填“可行”或“不可行”)。(2024四川凉山期末)86.在学习了密度的知识后,小强对于制作一元硬币的材料是否全是“镍”(ρ镍=8.9×103kg/m3)产生了兴趣,于是便设计了如下测量一元硬币密度的实验方案。(1)小强在调节天平平衡时,将游码移动到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后,发现指针如图甲所示,则接下来应向 调节平衡螺母; (2)小强选用了10枚相同的硬币进行实验。用天平称量硬币的质量时,在最小的砝码放入右盘后,指针由分度盘中央刻度线的左侧转至右侧,此时小强的下一步操作是 ;A.向左移动平衡螺母B.向右移动平衡螺母C.向右移动游码D.取下最小砝码,向右移动游码(3)实验中,为了测量硬币的密度,小强使用了10枚相同的硬币,而不是1枚硬币,这运用了物理科学方法中的累积法。下列运用了累积法的实验是 (填写序号即可);①探究光的折射规律②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③测量出心跳一次的时间(4)实验结束后,小强在整理实验器材的过程中发现一枚硬币因长期使用出现了磨损,则实验测得的密度值相对于硬币的密度 (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5)通过乙、丙两图可知该镍币的密度为 kg/m3;(6)受小强测量硬币密度的启发,小高同学想测量牛奶的密度,他选用了两个完全相同的水杯进行了如下操作:①用天平测出空水杯的质量m0;②将牛奶倒入水杯并装满,用天平测出水杯和牛奶的总质量m1;③将水倒入另一个水杯并装满,用天平测出水杯和水的总质量m2;④计算出牛奶的密度ρ= (水的密度用ρ水表示)。(2024陕西渭南期末)87.为了平衡营养,小明的妈妈买了多种杂粮。小明想知道红豆的密度,于是和学习小组的同学们一起利用天平和量筒进行测量.他们的操作如下: (1)将天平放在 桌面上,游码移至标尺左端零刻线处,发现指针位置如图甲所示,此时应将横梁上的平衡螺母向 (选填“左”或“右”)调节,使横梁平衡;(2)如图乙所示是小明用天平测量空烧杯质量的情景,小组同学指出他实验操作中有错误,他的错误是 ;(3)小明用天平正确测得空烧杯的质量为20g,向烧杯中装入适量饱满的红豆并放到天平左盘上,在右盘中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使天平平衡,所加砝码和游码位置如图丙所示,则红豆的总质量为 g;(4)测红豆体积时,小组设计了两种方案:①将烧杯中红豆倒入空量筒中,振动量筒,使红豆表面平整,测出红豆的体积。②在量筒内注入适量水,如图丁所示,将烧杯中的红豆缓慢倒入量筒的水中,此时量筒的读数为80mL,测出红豆的体积.由此计算得到红豆的密度为 ;(5)实验结束后,小组同学针对红豆体积的测量进行了详细分析:若采用方案①,由于红豆间存在较大间隙,导致测得红豆的密度会偏 (选填“大”或“小”)。(2024湖北期末)88.小明同学在“测量小石块的密度”实验中: (1)用天平测量小石块的质量时,应将天平放在水平工作台上,将游码移到 后,发现天平指针的偏转情况如图甲所示,此时他应将横梁右边的平衡螺母向 (填“左”或“右”)调;(2)调节好天平平衡后称量质量,改进后,所用砝码的个数和游码的位置如图乙所示,则小石块的质量为 g;(3)在测量体积时,小明发现小石块放不进量筒,改用如图丙所示的方法测小石块的体积;①往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水,使小石块浸没,在水面到达的位置上作标记,然后取出小石块;②先往量筒装入40mL的水、然后将量筒的水缓慢倒入烧杯中,让水面到达标记处,量筒里剩余水的体积如图丁所示,则小石块的体积为 cm3;(4)用密度公式计算出小石块的密度为 g/cm3;(5)根据以上步骤,你认为小明同学测出的小石块密度值 (填“偏大”或“偏小”)。(2024河南驻马店期末)89.谷爱凌同学买了一个小吊坠(如图甲所示)作为母亲节的礼物送给妈妈,谷爱凌利用天平和量筒测量小吊坠的密度进行鉴定。(取g=10N/kg,水的密度ρ水=1.0×103kg/m3) (1)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拨动 至标尺左端零刻度线,此时指针偏向分度盘中线左侧,他应该将平衡螺母向 (选填“左”或“右”)移动,直至天平平衡;(2)将解去挂绳的小吊坠放在左盘,往右 盘加减砝码,当最后放入5g的砝码时,发现指针指在分度盘中线的右侧,则他下一步的操作是 ;A.向右移动游码B.向左移动平衡螺母C.取出5g的砝码(3)天平再次平衡后,砝码和游码的位置如图乙所示,则该小吊坠的质量为 g;(4)先向量筒中加入30mL的水,将重新系好挂绳的小吊坠轻放入量筒中,水面如图丙所示,则小吊坠的体积为 cm3;(5)谷爱凌将测得的密度和表格中数据进行对比,发现小吊坠可能是 制作而成的,她仔细分析了自己的测量过程发现,小吊坠密度的测量值与真实值相比 (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题型十三】测量液体的密度(2024江苏南京期末)90.小明和小华在实验室测量液体密度:用天平和量筒 (1)将天平放在水平台上,调节天平平衡。用天平称出空烧杯的质量为31.2g,然后将液体样品倒入烧杯,放在天平左盘上称量,当天平重新平衡时,右盘中的砝码和游码的位置如图甲所示,则烧杯和液体样品的质量为 g;(2)将烧杯中的液体倒入量筒,其示数如图乙所示,液体的体积为 mL;(3)根据测量的数据,算出液体的密度为 ;(4)该实验测得的液体密度偏 。(2024云南红河期末)91.周末,小明一家人去超市采购生活用品。小明想知道购买的花生油的密度,于是利用天平和量筒测量花生油的密度。(1)小明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将游码拨至标尺左端的 处,指针静止时指在如图甲所示位置,此时应将平衡螺母向 (选填“左”或“右”)调节,使天平水平平衡。(2)调节好天平,小明将空烧杯放在左盘,向右盘加减砝码,当加至最小砝码时,指针的指向如图甲所示,小明接下来应该进行的操作是 ,使指针指在分度盘中央,测出空烧杯的质量为m1=45g。(3)将适量的花生油倒入量筒中,如图乙所示,量筒中花生油的体积为 cm3;再将量筒中的花生油全部倒入空烧杯中,用天平测量花生油和烧杯的总质量,天平重新平衡后,右盘中砝码数和游码的位置如图丙所示,则花生油和烧杯的总质量为m2= g;所测花生油的密度为ρ油= kg/m3。(4)由于花生油会附着在量筒内壁中,小明利用该实验方案测量得花生油的质量 ,密度 。(均选填“偏大”或“偏小”)(2024广东湛江期末)92.地沟油中含有大量对人体有毒的物质,一些不法商人对其进行简单的脱水、脱杂、脱臭处理后,提供给无良餐馆使用,假冒色拉油,严重伤害市民身体健康。小明想用测密度的方法来鉴别色拉油和地沟油。他查得优质色拉油的密度在0.90g/cm3~0.93g/cm3之间,地沟油的密度在0.94g/cm3~0.96g/cm3之间。然后,他进行了如下实验鉴别:(1)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将游码移至左端的零刻线处后,发现指针在分度盘上的位置如图甲所示,此时应将平衡螺母向 (选填“左”或“右”)调节使天平平衡;(2)取适量样品油倒入烧杯,用天平测出烧杯和样品油的总质量,如图乙所示 ;(3)然后将烧杯中部分样品油倒入量筒中,测出烧杯和剩余样品油的总质量,则量筒中样品油的质量表达式为 (用字母表示);(4)如图丙所示,读出量筒中样品油的体积 cm3;(5)利用实验数据,计算出样品油的密度 kg/m3;(6)根据测算出的密度,小明通过比对,该样品油 地沟油(选填“是”或“不是”)。(2024江苏连云港期末)93.用天平和量筒测量食用油的密度: (1)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游码移至标尺左端的“0”刻度线处,静止时指针偏向分度盘的右侧,调节 使指针对准分度盘中央刻度线。(2)进行下列实验操作:A.如图甲所示,将食用油倒入烧杯中,用天平测出烧杯和食用油的总质量 ;B.将烧杯中食用油倒入量筒中,测出这部分食用油的体积 ,如图乙所示;C.用天平测量倒出食用油后的烧杯质量如图丙所示。(3)计算出这种食用油的密度是 。(4)若进行上述步骤时,烧杯中的食用油没有倒尽,有较多残留,则对食用油密度的测量结果 (选填“有”或“无”)影响。(2024陕西咸阳期末)94.小明想知道某品牌果醋的密度,于是他和小红用天平和量筒做了如图实验: (1)将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移至标尺的 处,发现指针在分度盘上的位置如图甲所示,要使横梁平衡,应将平衡螺母向 (选填“左”或“右”)调,直至横梁平衡;(2)往烧杯中倒入适量的果醋,测得烧杯和果醋的总质量为106g;(3)将烧杯中部分果醋倒入量筒,如图乙;再测出烧杯和剩余果醋的质量,如图丙;则果醋的密度为 ,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 。(2024山东泰安期末)95.小明同学为了测量盐水的密度,进行以下实验。 (1)实验前,小明将托盘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将游码移至 处,指针静止在图甲所示位置,此时应将平衡螺母向 (选填“左”或“右”)调节,使天平平衡;(2)将盛有适量盐水的烧杯放在天平左盘内,测出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如图乙所示,则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为 g,然后将烧杯中的一部分盐水倒入量筒中,如图丙所示,则量筒中盐水的体积为 cm3;(3)再将盛有剩余盐水的烧杯放在天平左盘内,调节天平平衡,测得烧杯和剩余盐水的总质量为45.6g,则量筒中盐水的质量为 g;(4)根据上述实验数据计算盐水的密度为 kg/m3;(5)小明用一块密度为的石块和天平也测量出了盐水的密度,设计了如下方案:①先用天平测出石块的质量;②将石块浸没在放有适量盐水的烧杯中,在液面到达的位置作标记,用天平测出总质量为;③将石块从盐水中取出,向烧杯中加盐水到标记处,再用天平测出此时盐水和烧杯的总质量为;④则盐水的密度表达式为 (用已知量和所测物理量的字母表示)。(2024湖南株洲期末)96.小刚想测量自家的花生油的密度,于是他借来有关器材,进行了如下操作: (1)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将游码拨在标尺左端0刻度处,此时指针指在如图甲所示位置,小刚接下来的操作应该是 ,使指针指在分度盘中央;(2)将空烧杯放在左盘,向右盘加减砝码,当加入最后一个最小砝码时,指针的指向仍然如甲图所示。小刚接下来应该进行的操作是 ,使指针指在分度盘中央,最后测出了空烧杯的质量为m1=45g;(3)将花生油倒在量筒里(图乙),花生油的体积为V= cm3;(4)将量筒中的花生油倒在空烧杯中,将烧杯放在已调平的天平的左盘,向右盘中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使横梁在水平位置平衡,此时右盘中砝码和游码的刻度值如图丙所示,则花生油和烧杯的总质量为m2= g;(5)花生油的密度:ρ= g/cm3。(2024四川乐山期末)97.同学们在进行“测量盐水密度”的实验中,实验用砝码盒中配备有100g、50g、20g、10g、5g的砝码;他们的实验过程如下:(1)调节天平前应将游码移至 处,然后调节平衡螺母,使横梁平衡;(2)小琪同学进行了下列实验操作:A.将烧杯中盐水的一部分倒入量筒,测出这部分盐水的体积V;B.用天平测出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m1;C.用天平测出烧杯和剩余盐水的总质量m2;以上操作的正确顺序是 ;(填字母代号)(3)小明测量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m1时,估计盐水和烧杯的总质量在150g左右;加砝码时,用镊子夹取100g、50g砝码各1个放入右盘中,若指针右偏,则应取下 g的砝码,试加、取其它砝码,同时调节游码;(4)小蕊同学在实验过程中将烧杯中的盐水全部倒入量筒,这样会导致测得的盐水体积 ,密度 。(选填“偏小”或“偏大”)(2024山西晋中期末)98.疫情期间,小明班里的值日生每天都要配制一定浓度的消毒液对教室进行消毒。为测量消毒液的密度,小明准备了量筒、烧杯、托盘天平(含砝码)等器材,进行了如下实验。 (1)将天平放在 上,游码移到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观察到分度盘指针如图甲所示,应将平衡螺母向 (选填“左”或“右”)调节,使天平平衡;(2)用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为50g,将消毒液倒入烧杯,测量烧杯和消毒液的总质量,如图乙所示,总质量为 g;(3)将烧杯中的消毒液全部倒入量筒,如图丙所示,测得消毒液的密度为 g/cm3;(4)分析上述方法,测得消毒液的密度会 (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2024青海西宁期末)99.小明想知道酱油的密度,于是他和小华用天平和量筒做了如下实验:(1)将天平放在 工作台上,将游码放在 处,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2)用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为17g,在烧杯中倒入适量的酱油,测出烧杯和酱油的总质量如图甲所示为 g,将烧杯中的酱油全部倒入量筒中,酱油的体积如图乙所示,酱油的密度为 kg/m3;(3)小明用这种方法测出的酱油密度 (填“偏大”或“偏小”),因为 ;(4)小明不小心将量筒打碎了,小华说:只用天平也能测出酱油的密度,于是小华添加了两个完全相同的烧杯和适量的水,设计了如下实验步骤,请你补充完整。a、调好天平,用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为;b、将一个烧杯 ,用天平测出烧杯和水的总质量为;c、用另一个烧杯装满酱油,用天平测出烧杯和酱油的总质量为;d、酱油的密度表达式 (已知水的密度为)。 路程/m运动时间/s平均速度/经过某点时的速度/sAB=0.3tAB=0.5vAB=0.6vB=1.2sBC=0.9tBC=0.5vBC=vC=2.4sCD=1.5tCD=0.5vCD=3vD=3.6编号材料长度(cm)横截面积(mm2)A铜600.76B铜601.02C铜800.76D尼龙80时间/min012345678温度/℃9092949798989898时间/min01234678温度/℃9092949698999999时间/min01234567891011温度9092949698100101102102102102102时间/min012345678温度/℃9092949899999999气泡情况少量气泡,上升过程中气泡逐渐变小大量气泡,上升过程中气泡逐渐变大。实验次数1234入射角15°30°45°60°反射角15°30°45°60°实验次数123456入射角60°50°40°30°20°0°反射角60°50°40°30°20°0°实验次数1234序号123蜡烛A到玻璃板的距离/cm3.205.608.00蜡烛B到玻璃板的距离/cm3.205.618.00入射角α0°15°30°45°60°反射角β0°15°30°45°60°折射角γ0°11°22.1°35.4°40.9°序号123入射角α/°304560折射角γ/°223240序号123入射角α/°22◆40折射角γ/°304560实验序号入射角α平移距离L(毫米)160°6.5240°3.3330°2.2420°1.450°实验序号入射角α平移距离L(毫米)677°6.9760°4.3844°2.6930°1.51015°0.7次数物距u/cm像距v/cm像的大小像的正倒13015缩小倒立22020等大倒立31428放大倒立410∕两侧都有像正、倒56∕放大正立材质翡翠和田玉玻璃有机玻璃密度/g⋅cm﹣3约3.3~3.36约2.95~3.172.51.18参考答案:1. 减小 3 80.0 0.16【详解】(1)[1]实验时,为使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时间长一些,便于测量时间,应减小斜面的坡度。(2)[2]由图可知,小车从A点运动到B点所用时间为[3]由图知,小车从A点到C点的路程。[4][5]小车从A点到C点所用的时间为因此小车在AC段的平均速度为2. 0.25 小【详解】①[1]本实验测量平均速度采用的是一种间接测量法,通过测量小车通过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然后根据速度公式计算平均速度,所以这个实验的原理是。②[2]由题图可知,AB段的距离为根据可得,AB段的平均速度是③[3]斜面的坡度越大,小车在斜面上滑下的速度越快,在斜面上的运动时间越短,因此小车所放的斜面应保持较小的坡度,这样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时间会长些,便于测量。3. 停表 小 变速【详解】(1)[1]实验中需要测量路程和时间,根据得到平均速度,实验原理是公式。[2]根据实验原理,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是小车通过的距离和所用的时间,分别用刻度尺和停表测量。(2)[3]实验时,斜面的坡度应较小,减小小车运动的速度,使小车运动的时间更长,便于测量时间,提高测量的精确度。(3)[4]小车在AB段的路程为sAB=10.00cm-6.00cm=4.00cm=0.04m所用时间tAB=12s-10s=2sAB段的速度小车通过BC段的距离为s′=6.00cm-1.00cm=5.00cm=0.05m所用时间tBC=13s-12s=1s这个过程的平均速度小车在斜面下滑时做变速运动。4. 秒表 40.0 0.25 > 小 小【详解】(1)[1]实验中通过小车运动的路程与运动的时间之比来测量小车运动的速度,所以测平均速度的原理公式是。(2)[2]实验中需要测量小车运动的路程和运动的时间,所以用刻度尺测量小车运动的路程,用秒表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所以还需要测量时间的秒表。(3)[3]图中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cm,A点对应的刻度为80.0cm,B点对应的刻度为40.0cm,所以AB段的距离sAB=80.0cm-40.0cm=40.0cm[4]AB段的平均速度(4)[5]由于小车在斜面上做加速运动,小车在上半程平均速度小于小车在下半程平均速度,所以小车在BC段平均速度大于全程的平均速度,故大于。(5)[6]为了方便计时,应使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时间增长,所以应使斜面的的坡度较小。(6)[7]如果让小车过了B点后才停止计时,则测量的AB段的时间变大,AB段的距离不变,由可知,测量的AB段的速度变小。5. 便于测量时间 60.0 3 0.2 大【详解】(1)[1]使斜面的坡度缓些,可以延长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时间,便于测量小车运动时间。(2)[2]由图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cm,A点对应刻度为80.0cm,B点对应刻度为20.0cm,所以小车运动的AB段长度sAB=80.0cm-20.0cm=60.0cm[3]小车在AB段的运动时间t=00∶00∶03-00∶00∶00=3s(3)[4]小车在AB段的平均速度(4)[5]若释放小车时,稍微迟疑了一下才开始计时,则测量的时间偏小,运动长度不变,由可知,测量的平均速度比实际偏大。6. 较小 便于测量时间 0.12 小于【详解】(1)[1][2]实验过程中斜面如果太陡,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时间很短,不方便计时,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小,目的是减小测量时间的误差。(2)[3]由图知,小车通过全程的距离s1=60cm=0.6m运动时间t=5s,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4]小车上下半程的路程相同,而时间上半程是3s,下半程是2s,根据速度可知实验中小车通过上半路程的平均速度小于小车通过下半路程的平均速度。7. 小 80 25 变速直线运动 B 错误【详解】(1)[1]测量平均速度实验的原理是。(2)[2]为了计时方便,应该让小车运动的慢一些,因此斜面的坡度应该较小。(3)[3]由图可知,刻度尺分度值为1cm,小车从A点运动到C点全程经过的路程为[4]小车从A点运动到B点经过的路程为小车通过AB段时间,因此小车在AB段的平均速度为[5]小车从B点运动到C点经过的路程为,小车通过CB段时间小车在BC段的平均速度为小车在AB段平均速度为25cm/s,在BC段平均速度为50cm/s,因此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小车做的是变速直线运动。(4)[6]小车从AB段到BC段速度变大,即小车速度随着时间增加而变大。A.图像表示的是匀速直线运动,故A不符合题意;B.图像表示小车速度随着时间增加而变大,故B符合题意;C.图像表示小车处于静止状态,故C不符合题意;D.图像中路程与时间比值是定值,表示匀速直线运动,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5)[7]小车从A点运动到B点时速度不是0,若让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C点的时间,则测出的时间会变长,因此该做法错误。8. 秒表 很小 0.16 > 大于【详解】(1)[1][2]测平均速度需要用刻度尺测量路程和秒表测量时间,计算速度。因此实验原理为。(2)[3]为了更便于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斜面应保持较小的坡度,小车速度变化越慢,这样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时间会长些。(3)[4]由图可知,AC段的距离sAC=80.0cm,小车从A点运动到C点所用时间为tAC = 5s,则小车通过AC段的平均速度为[5]由图可知,AB段的距离sAB=80.0cm-40.0cm=40.0cm已知小车通过B点的速度为v1,由于小车在斜面上作加速运动,因此在第2.5s时小车还在上半段路程中,由于小车加速运动时越来越快,所以则v1与v2的大小关系是v1>v2。(4)[6] 由于小车在斜面上作加速运动,所以BC段的速度最快,则小车从A点到C点的过程中,BC段的平均速度大于AC段的平均速度。9. 刻度尺 1.8m/s 4.8【详解】(1)[1][2]测量平均速度的原理为,则实验中需用刻度尺测出小车运动的距离,用秒表测量小车行驶的时间;要完成实验,除了图中的实验器材外,还需要刻度尺。[3]根据速度公式,由表格中的数据可求得小球在BC段的平均速度为(2)[4]根据图乙可知,速度与时间成正比,每经过1s速度增加2.4m/s,则小球经过E点时的速度为10. 转换法 实验推理法 【详解】(1)[1]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观察到乒乓球被弹开,则发声的音叉在振动,说明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实验中不易直接观察到音叉的振动,这里乒乓球起的作用是将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通过乒乓球被弹起,采用的是转换法。(2)[2]玻璃罩内有空气,空气可以传声,空气越稀薄,空气传声能力越差,听到的铃声越来越小,由此推理,当没有空气时,就不能传声了,所以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经过实验推理得知:真空不能传声。这种研究方法叫实验推理法或理想实验法。11. 振动 能 B 碎石机 乙【详解】(1)[1][2]甲敲击音叉,泡沫球的弹开将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即使在月球,也是振动产生声音,只是不会传播,故在月球上做该实验,还是能看到泡沫球被弹起。(2)[3]真空不能传声,如图乙抽气一段时间后,随着空气的减少,声音应该越来越小,但听到的手机铃声响度不变,则可能是未塞紧瓶塞存在漏气,故B符合题意,A不符合题意。故选B;(3)[4]图丙揭示的原理是声音可以传递能量,人们利用这个原理制成了医院中的碎石机。(4)[5]甲丙都用到了转换法,乙用的是理想实验法,故综合对比三个实验,用到的探究方法与另外两个不同的是乙。12. 固体 液体 真空【详解】(1)[1]一个同学敲桌子,另一个同学耳朵贴着桌子,声音通过桌子传递到耳朵里,说明声音在固体中能传播。(2)[2]将音乐芯片放入水中,同学们都能听到音乐声,说明声音可以在水中传播,即能在液体中传播。(3)[3]丙图中当向外不断地抽气时,玻璃罩内空气越来越少,闹钟的“嘀嘀声”在逐渐地减弱,说明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13. AC 频率 振幅 响度 钢尺 增大 次声【详解】(1)[1]A、硬纸板接触齿数不同的齿轮,振动的频率不同,发出的声音的音调不同,符合题意;B、将正在发生的音叉放在面颊上有震感,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不符合题意;C、用塑料尺子在梳子齿上快慢不同的滑动时,梳子齿振动的频率不同,发出的声音的音调不同,符合题意;D、改变录放机的音量,喇叭的振幅不同,响度不同,研究响度跟振幅的关系,不符合题意;所以能探究音调与什么因素有关的是A和C。[2]通过AC探究可知:音调是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2)[3][4]发声体的振幅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因此在扬声器播放音乐时,调大录放机音量,发现小纸团跳得更高。(3)[5]将一把钢尺紧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面适当的长度,拨动钢尺,就可听到钢尺振动发出的声音。[6]逐渐增大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用同样的力拨动钢尺,其振动频率逐渐变慢,音调逐渐变低。[7]当钢尺伸出桌面超过一定长度,振动得很慢,即钢尺振动的频率小于20Hz属于次声波,所以人耳听不到。14. 乙 低 频率 大 大 小【详解】(1)[1]此实验研究钢尺振动时的音调跟钢尺振动频率的关系,应收集钢尺的振动频率和钢尺音调,其他声音会干扰实验结果,故应使直尺紧贴桌面,选用甲图所示的实验方法;听到直尺拍打桌面发出的声音,是采用了乙图所示的实验方法。(2)[2][3]钢尺发出声音的音调与尺子振动快慢有关: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振动越慢,发出声音的音调越低;因此说明:音调的高低与频率有关。(3)[4][5]钢尺发出声音的响度与尺子振动幅度有关:用力拨钢尺,钢尺振动的幅度越大,发出声音的响度越大。(4)[6]声音的响度除了与振幅有关,还与距离有关,站在离钢尺越远的地方,听到发出的声音越小。15. 音叉和气球之间 不变 二氧化碳 改变音叉和气球之间的距离多次实验【详解】(1)[1]该实验采用的是控制变量法,将充有二氧化碳气体、空气和氢气的气球,依次放在音叉和麦克风之间时,应该控制音叉和球之间的距离不变。(2)[2]根据图二可知,声音在空气、二氧化氮气体、氢气中相同时间内振动的次数相同,这说明麦克风接收到的声音频率是相同的。 [3]根据图二的乙和甲相比知,声波在通过充有二氧化碳气体的气球后,振幅变大,麦克风接收到的声音响度变大,说明充有二氧化碳气体的气球对声音有会聚作用;根据图二的丁和甲相比知,声波在通过充有氢气的气球后,振幅减小,麦克风接收到的声音响度变小,说明充有氢气的气球对声音有发散作用。(3)[4]本实验中只测量了一组实验数据,为了获得普遍的规律,应改变音叉和球之间的距离多次实验。16. 频率 低 声音的响度和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详解】(1)[1][2]控制刚尺振动时的振幅相同,改变刚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刚尺伸出桌边越长,振动得越慢,振动的频率越低,发出的声音的音调越低。所以图甲是在探究声音的音调跟频率的关系。(2)[3]实验中将音叉的振动转换成乒乓球被弹开,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越大,说明音叉的振幅越大,此时发出的声音响度越大,由此得出结论:声音的响度和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17. 7 瓶内空气柱 1 快 高【详解】(1)[1]用木棒敲击瓶子时,瓶子和水振动发出声音,且瓶内的水越多,振动的频率越低,相应的音调越低;因此,图示中从左到右的音调是逐渐降低的,则第7个瓶子发出的音调最低。(2)[2][3]用嘴贴着瓶口吹气,振动发声是由于瓶内空气柱的振动发出的,从左至右空气柱逐渐变短,振动的频率越来越快,因此音调逐渐升高的,则第1个瓶子发出的音调最低。(3)[4][5]音调是由振动频率决定的,水越多,瓶内的空气柱越短,空气柱振动越来越快,频率越高;因此根据音调的高度就可以判断水位的高低。18. AB 见解析 0.76 控制变量 松紧【详解】(1)[1]为验证猜想一,可选择长度和材料都相同,而横截面积不同的琴弦A、B进行研究。(2)[2]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可知,AC的横截面积和材料都相同,而长度不同,故探究的是音调与长度的关系,结论为:当琴弦的材料和横截面积相同时,琴弦的音调高低与琴弦的长度有关。(3)[3]验证猜想三: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应控制琴弦的横截面积与长度相同,而材料不同,选编号为C、D的琴弦做实验,编号为C的琴弦横截面积为0.76mm2,所以琴弦D的横截面积也应为0.76mm2。(4)[4]控制其它量相同,仅改变要研究的物理量,这种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叫做控制变量法。[5]旋动调音钮进行“调音”时,琴弦的松紧程度不同,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也不同,据此可以猜想: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松紧程度有关。19. 碎冰块 乙 -8 BC 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固液共存【详解】(1)[1]实验中宜选用等质量的碎冰块,均匀受热,可以减小误差,为了能够均匀受热,还应用玻璃棒不停地搅拌碎冰块。(2)[2]利用水浴法加热,不但能使试管受热均匀,而且物质的温度上升速度较慢,便于及时记录各个时刻的温度,故应选择乙装置。[4]由图知道,温度计的最小刻度值是1℃,且液柱在零刻度线下方,因此该温度计的示数是-8℃。(3)[3][5]冰属于晶体,晶体熔化过程的特点是吸收热量,温度不变。所以BC段是冰熔化的过程,熔化过程的特点是吸收热量,温度不变。[6]由图丙知道,在第5分钟时杯里的物质处于熔化过程中,所以是固液共存状态。20. 由下到上 受热均匀 慢 晶体 10【详解】(1)[1] 组装图甲所示的实验器材时,按照由下到上的顺序。(2)[2][3] 将装有萘的试管放入水中加热,这叫做水浴法,这样做不但能使萘受热均匀,而且萘的温度上升速度较慢,便于记录各个时刻的温度。(3)[4][5] 从图象中可看出,萘有固定的熔点,属于晶体,第25min开始融化,第35min熔化完毕,大约持续了10min。21. 晶体 D【详解】(1)[1]由图像可知,该物质熔化时有固定的熔点,所以该物质是晶体。(2)[2]当时间处于2min时,温度是0℃,物质刚开始熔化时,物质处于固态,当时间处于4min时,温度是0℃,物质处于固液共存态,当时间处于6min时,温度是0℃,物质刚好熔化完成,物质处于液态,故D符合题意。故选D。22. 低于 停表 液 碎盐冰【详解】(1)[1]冰雪的熔点正常应该是0°C,加入盐之后,降低了雪的熔点,因此说明加了盐的冰雪熔点低于0°C。(2)[2]探究冰和盐冰(加盐的冰)的熔化过程,也就是探究晶体熔化过程中温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因此需要测量温度和时间,故除了温度计还需要停表或者秒表。(3)[3]由图丙可知,BC段是碎盐冰的熔化过程,当碎盐冰完全熔化之后的温度升高到0℃时,试管中的碎冰开始熔化,即DE段为碎冰的熔化过程,故试管中冰的熔点是0°C,第7min烧杯中的盐冰已完全熔化,处于液态。(4)[4]烧杯中的冰受热,温度升高,由于初温是-10°C,所以在温度升高到冰的熔点0°C前,会先达到碎盐冰的熔点-2°C,故碎盐冰先熔化。23. 自下而上 需要 受热均匀 晶体 固液共存 6 错误【详解】(1)[1]实验利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所以先调整铁圈A的位置;利用温度计测量冰在熔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使用温度计测量时,温度计不能与容器底和容器壁接触,最后确定铁棒C的位置,故安装顺序为自下而上。[2]铁圈A的高度是由点燃的酒精灯外焰的位置来确定的,所以需要点燃酒精灯。(2)[3]水浴加热的好处是使物体受热均匀,温度变化缓慢,便于观察实验现象。(3)[4]由图乙可知,该物质在熔化过程中具有固定的熔点,属于晶体。[5]其熔化的起始时刻为第2 min,结束时刻为第8 min,第3min时物质在熔化过程中,处于固液共存态。[6]由图像可知,熔化持续的时间为t =8min-2min=6min(4)[7]图中没有酒精灯加热,但周围环境的温度高于冰的熔点0°C,能够从周围环境吸热而熔化,故该同学的想法是错误的。24. 水浴 海波各点温度趋于一致 48 5 不变 晶体【详解】(1)[1]将固体药品浸没在水中加热,可使药品受热均匀且温度变化较慢,利用温度记录,所以用水浴法加热。(2)[2]为了让海波受热均匀,各点温度趋于一致,用搅拌器给海波加热。(3)[3]由图丙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摄氏度,示数为48摄氏度。(4)[4]由题意知,第5min试管内出现液体,海波开始熔化,第10min时试管内固体全部变成液体,熔化完成,所以熔化持续的时间为5min。(5)[5]由图乙知,第8min时,测得的温度与前后时间的温度有较大差异,温度记录不准确,将其它各点用线连接,作图如下:(6)[6][7]由描出的图线知,第5min到第10min,海波熔化,熔化过程温度保持不变,是晶体。25. 受热均匀 48 固液共存 2 增加海波的质量【详解】(1)[1]根据实验目的,该实验中先把海波放入试管再放在烧杯中采用水浴法加热,可以使海波受热均匀。(2)[2][3]从图中可以看出,该物质在熔化过程中保持48℃不变,故48℃就是其熔点,根据图像可知,其熔化的时间段为2min-4min,所以加热至第3min时,海波处于熔化过程中,是固液共存态。(3)[4][5]根据图像可知,其熔化的时间段为2min-4min,则熔化过程经历了2min,要延长熔化的时间,可以增加海波的质量,使其需要吸收更多的热量。26. 自下而上 错误 ﹣4 持续吸热,温度不变 盐水的熔点比水的熔点低【详解】(1)[1]酒精灯需用外焰加热,所以要放好酒精灯,再固定铁圈的高度;而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没到液体中,但不能碰到容器壁和容器底,所以放好烧杯后,再调节温度计的高度,故应按照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组装实验器材。(2)[2]冰的熔点较低,放在室内时,室内的温度高于冰的熔点,冰也会从室温中吸收热量而熔化,所以小红的看法是错误的。(3)[3]由乙图可知,温度计的分度值是1℃,此时是零下,液柱上表面对准了第4个小格处,因此温度计的示数为﹣4℃。(4)[4]由丙图可知,冰在熔化过程中虽然吸收热量,但温度不变。(5)[5]由丁图可知,盐水的凝固点为﹣2℃,即盐水的熔点为﹣2℃,低于冰的熔点,在雪地上撒盐,降低了雪的熔点,可使雪在较低气温下熔化,因此撒盐可以除雪。27. 使被加热物体均匀受热 晶体 D 吸收 不变【详解】(1)[1]水浴法加热的目的是使固态物质受热均匀。(2)[2]根据乙图知道,该物质具有固定的熔点,所以该物质是晶体;[3]该物质熔化时温度保持50℃不变,所以其熔点为50℃;所以当温度为50℃时,该物质可能是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态,故选D。(3)[4][5]图乙中BC段反映出的规律是:晶体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28. 受热均匀 固 内壁【详解】(1)[1]由图可知,实验中使用了水浴加热法,特点是可以使物体受热均匀。(2)[2]由乙图可知,该物质的熔点为50℃,温度计的示数为25℃,未达到物体的熔点,所以物体处于固态。(3)[3]烧杯中的热水蒸气在上升过程中,遇到周围温度较低的空气便会遇冷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烧杯内壁上。29. 表面积 AC 不应该 控制变量 低 吸热 干燥【详解】(1)[1] A、B两图中,物质的种类、温度、上方的空气流速都相同,只有液体的表面积不同,所以该实验是探究蒸发快慢与液体的表面积之间的关系。(2)[2]要探究蒸发快慢与液体的温度,需要控制液体的种类、上方空气流速、液体的表面积相同,只改变温度,所以AC两实验符合题意。(3)[3]通过A、D两图探究水蒸发快慢与水表面的空气流速是否有关,需要控制温度相同,所以如果利用电吹风来改变空气流速不应该使用热风。(4)[4]实验中,当影响因素不唯一时,探究过程需要控制唯一变量,即用到控制变量法。(5)[5][6]湿温度计上带有水,因为水会蒸发吸收热量,所以会导致湿温度计的示数比干温度计的示数低。[7]若两温度计的差异越大,说明湿温度计蒸发的快吸收的热量多,导致湿温度计示数低,说明环境较干燥。30. 快 表面积 大 AC【详解】(1)[1]AD两个装置中,A处于静止的空气中,D中水滴表面吹风,其他条件都相同。结果是D中的水先蒸发完,这说明空气流动得越快(风是流动的空气),水的蒸发越快。(2)[2][3]图A、B两次实验中,除水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结果是表面积大的水先蒸发完,说明蒸发快慢与液体的表面积有关,表面积越大,蒸发得越快。(3)[4]要研究蒸发快慢与温度的关系,应该控制液体的温度不同,其他条件(水的多少、表面积、空气流动快慢)都相同。A与C中,因为C中用酒精灯对水进行加热,使两个装置的的液体温度不同,其他条件是相同的,故比较图AC两次实验可探究蒸发快慢与温度的关系。31. 自下而上 秒表 93 不变【详解】(1)[1]酒精灯需要外焰进行加热,所以要放好酒精灯,在固定铁圈的高度,所以此实验装置的组装顺序应为自下而上。[2]要完成这个实验,除了图中所示的器材外,还需要一个测量工具是秒表,用来测量时间。(2)[3]试验中某时刻温度计的读数如图甲所示,该温度计的分度值是1°C,此时水的温度是93°C。(3)[4]根据实验数据绘制水的温度随加热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乙所示,由图像可知:水在沸腾之前,温度随时间增大而升高;水在沸腾过程中要继续吸热,温度保持在98°C不变。32. 自下而上 时 96 温度不变 水的质量不同【详解】(1)[1]在组装实验装置时,因为酒精灯需要用外焰加热,所以要先放好酒精灯,再固定铁圈的高度,所以组装实验装置时,应该按照自下而上的顺序组装。(2)[2]乙中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变大,所以是沸腾时的现象。(3)[3]由图丙知,水沸腾时,不断吸收热量,保持96℃不变,所以96℃是水的沸点。[4]水沸腾时的温度特点:吸收热量,温度不变。[5]如丙图,A、B组得到两种不同图像,两个小组水初温相同,开始沸腾的时间不同,可能是水的质量不同。33. 96 98 不变 液化 降低 大【详解】(1)[1]由图乙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示数为96℃。(2)[2]由表格中数据知,水沸腾过程中温度保持98℃不变,可知水的沸点为98℃。[3]由表格数据知,第5min开始,水的温度保持不变,开始沸腾,所以水沸腾后继续加热,温度不变。(3)[4][5]水沸腾后把烧瓶从火焰上拿开,水不能继续吸收热量,水会停止沸腾,迅速塞上瓶塞,把烧瓶倒置并向瓶底浇冷水,烧瓶内的水蒸气遇冷的烧瓶壁液化变成小水珠,瓶内的气压减小,水的沸点降低,烧瓶内的水再次沸腾。(4)[6]沸腾时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不断有水蒸气进入气泡中,气泡体积逐渐增大。34. B 98 保持不变 减少热量散失 石棉网的温度高于水的沸点,水能继续吸热 a【详解】(1)[1]读取温度计示数时,视线应与温度计内液面相平,故B正确。(2)[2][3]水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水沸腾时,继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由图乙可知,水问保持98℃温度不变,所以水的沸点是98℃。(3)[4]使用中心有孔的纸板盖住烧杯,可以减少热量的散失,缩短水沸腾是的时间,同时也可以防止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附在温度计上影响读数。(4)[5]刚撤掉酒精灯时,石棉网的温度还高于水的温度,水可以继续吸热,所以不能马上停止沸腾。(5)[6]沸腾时,由于此时整个容器内的水温相同,气泡不断升高,深度不断减小,水压不断减小,并且有大量水蒸气进入气泡,气泡逐渐变大,图丙a是水沸腾时的情况。水为沸腾时,上部水温低,气泡在上升过程中遇冷会液化为小水滴,气泡变小,图丙b是水沸腾前的情况。35. 乙 A 98 不变 水银【详解】(1)[1]温度计的正确读数方法是视线应该和温度计内水银上表面相平,即上述三种情况中,甲属于俯视,读出数据会偏大;丙是仰视,读数为偏小;只有乙是正确的读数方式。(2)[2]A图中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增大,所以是沸腾时的现象,B图中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减小,所以是沸腾前的现象。(3)[3]由折线图可知,水在沸腾过程中保持98℃不变,所以水的沸点为98℃。[4]在沸腾过程中温度虽然保持不变,但是要不断吸热。(5)[5]温度计都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制成的,在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是100℃,酒精的沸点是78℃。水银的沸点是357℃,水银的沸点高于沸水的温度,所以测沸水的温度要选水银温度计。36. 温度计的玻璃泡触到烧杯底 甲 不变 质量 固液共存 晶体【详解】(1)[1]由图可知:温度计的玻璃泡接触了容器底部,使测得的温度不准确。(2)[2][3]沸腾前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减小,沸腾时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增大,则图甲是水沸腾时的情况。(3)[4] 水的质量、水的初温影响水沸腾的时间,由图可知,两次实验中水的初温相同,沸腾时水的沸点也相同,则水沸腾所用时间不同的原因是水的质量不同。(4)[5][6]由图像可知第8分钟时,海波正处于熔化阶段,故海波处于固液共存态;海波在熔化过程中吸热,但温度不变,是晶体。37. 自下而上 温度计的玻璃泡接触到烧杯底 D 99 吸 不会 调为小火【详解】(1)[1]探究水沸腾实验中,需要用酒精灯外焰加热,所以实验装置应按照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安装。[2]实验温度计测量时,温度计不能触底、碰壁,图1中温度计触底了。(2)[3]为了使水尽快沸腾,缩短沸腾时间,可以减小水的质量、提高水的初温或者给容器加上盖板以减少热量散失。故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故选D。(3)[4]分析表格中数据,发现水在沸腾后温度保持99℃保持不变,所以水的沸点是99℃。[5]水在沸腾时,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4)[6]将炖盅浸在大煲的水中,而且用蒸架把盅与煲底隔离,大煲内水由于火的持续加热,温度达到沸点而沸腾,经过一段时间的热传递,炖盅中的温度也会达到沸点温度,这样炖盅内外温度相等,没有温度差,不会发生热传递,也就不会继续给炖盅中水加热,里面的水只能是达到沸点温度而不能沸腾起来。[7]汤料沸腾以后,用小火炖能节省燃料。38. B A 降低 大 小水珠 升高【详解】(1)[1]由图示知,由表格数据知,第7min开始,水温度不变,已经沸腾,水的沸点为102摄氏度,高于水在一标准大气压下的沸点,说明实验时,水上方空气压强大于1标准大气压,所以实验时是选用加了盖的装置,选用B套装置。(2)[2]由图C知,两组同学所用的水的初温相同,但加热到沸腾的时间不同,则可能是所用水的质量不同,或所用酒精灯的火力不同,在相同时间内放出的热量不同,水吸收的热量不同,故A符合题意,B不符合题意。故选A。(3)[3]将热水放在玻璃罩中,抽出空气时,水的温度变化不大,但水上方空气减小,气压变低,水沸腾起来,说明此时水的沸点变低了,所以水的沸点随着气压减小而降低。(4)[4]水沸腾时产生的气泡在上升过程中逐渐变大,因为沸腾时,所有水的温度相同,上升时,水不断汽化,不断有水蒸气进入气泡,气泡的体积变大。(5)[5]水沸腾产生的水蒸气温度较高,通入放在冷水中的试管A中,水蒸气遇到冷液化成小水珠,所以A中产生的小水珠变多。[6]液化的水珠增多,温度计C示数会升高,这是因为水蒸气液体成小水珠时,放出热量,容器中的水吸收热量,温度升高。39. 铁杆向上 96 水中气泡情况 水沸腾前温度不断上升,水沸腾后温度保持不变 C【详解】(1)[1][2]实验中,温度计玻璃泡碰到了烧杯的底部,因此该小组应适当将铁杆向上调,使温度计的玻璃泡不能碰到容器底;图乙中温度计的分度值是2℃,读数为96℃。(2)[3]水在沸腾时的现象:气泡上升体积逐渐增大,因此可以根据气泡的变化情况判断水是否沸腾的。(3)[4]分析表中数据,水沸腾前后温度变化规律:水沸腾前温度不断上升,水沸腾后温度保持不变。(4)[5]小试管中的水要沸腾就需要达到沸点且吸收热量,AB中大小试管内的水的沸点相同,大试管水沸腾,小试管内水达到沸点不能吸热,则不能沸腾;C图中大试管内的气压高于外界,所以沸点高于外界,所以当小试管中的水达到沸点后还能继续吸收热量而沸腾。故选C。40. ON 40 漫反射 不能 同一平面内 B【详解】(1)[1]入射光射在O点,则通过O点与平面镜垂直的直线就是法线,即ON是法线。[2]入射角是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入射光线与镜面夹角是50度,则其与法线的夹角(入射角)为(2)[3]让光线掠过纸板,是为显示光线的路径:光线掠过纸板,有一部分光被纸板反射,反射光进入人眼,人就看见了光线的路径。为了使在各个方向都能看到光路,需要光在纸板上发生漫反射,因此纸板越粗糙越好。(3)[4][5]此时我们不能在纸板上看到光路,说明此时光线的位置不在纸板F上。而当两片纸板在同一平面上时,我们可以在两片纸板上看到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这说明: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4)[6]此时入射光线逆着原来的反射光线射在镜面上,而反射光线则逆着原来的入射光线射出。这说明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故A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故选B。41. 顺 见解析 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纸板 F 前方 同一 光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详解】(1)[1]入射光线逆时针转动,即入射角增大,反射角会随之增大,则反射光线应顺时针转动。[2]沿着光传播的方向在纸板上描点,在将点连线标上箭头即光路。做法是用笔在纸板上沿着光路取点,然后将其连起来(或用笔在纸板上沿着光路将其描画下来)。(2)[3]从表格数据可知,反射角始终等于入射角,即在反射现象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3)[4][5]纸板向后旋转,观察到反射光线仍然在纸板原来的位置,故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纸板转动后反射光线在纸板F的前方。[6]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所以两人始终能通过镜子同时看到对方。42. 真空 粗糙 不能【详解】(1)[1]当把玻璃罩内空气逐渐抽出过程中,里面近似于真空状态,听到响铃的声音逐渐减弱,由此可以推出真空不能传声。(2)[2]实验中为了显示光路,且各个方向都能看到光线,因此白色硬纸板的表面尽量选用粗糙的。[3]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当将F板绕接缝ON向后折,两平面不在同一平面内,因此不能看到对应的反射光线。43. 显示光路 D 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详解】(1)[1]实验中的纸板凹凸不平,不仅可以显示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我们还可以从各个方向观察到光线。(2)[2]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可判断纸板向后折时接收不到反射光线,故图乙中上半部分不能看到反射光线,下半部分能看到反射光线。则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故选D。(3)[3]由(2)可知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44. 在 不变 等于 不能【详解】(1)[1][2]在实验过程中,若将纸板Q绕ON向后翻折,让光线仍贴着纸板沿EO方向射向镜面,此时纸板P和纸板Q不在同一平面上,所以在纸板Q上就无法呈现出反射光线了,由此说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在纸板Q绕ON向后翻折的过程中,入射光线和反射面位置不变,则反射光线的传播方向不变,反射光线的位置不变。(2)[3]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当入射角增大时,反射角也增大。(3)[4]将纸板向后倾斜一个角度,沿EO方向入射到平面镜的O点时,反射光线与纸板不在同一平面内,但是反射光线、法线、入射光线三线在同一平面内,所以不能在纸板上看到反射光线。45. 粗糙 多次改变入射角的度数重复实验 等于 不能 在【详解】(1)[1]研究光的反射定律实验中,需要用粗糙的纸板,是为了让光发生漫反射便于观察,纸板要与平面镜垂直,目的是纸板上显示光路。(2)[2]只有一组数据,得出的结论不具有普遍性。为使结论更加普遍,我们应多次改变入射角度,记录多组数据,然后进行分析。(3)[3]由步骤(2),通过分析可知反射角等于入射角。(4)[4][5]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可知,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因此若将纸板倾斜,如图乙所示,让光线仍贴着纸板沿AO方向射向镜面,此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仍在同一平面内,但不能在纸板上看到反射光线,原因是此时反射光线、法线和入射光线所在的平面与纸板所在平面不是同一平面。46. 暗 不能 在 可逆 使实验结论更具普遍性【详解】(1)[1]光线和环境的对比度越大,光线越清晰,所以为了使光线更加明显,实验应在较暗的环境下进行。(2)[2][3]法线在纸板上,法线与镜面垂直,入射光线、法线、反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如果纸板与平面镜不垂直,则法线不在纸板上,入射光沿纸板照射后,反射光线不在纸板上,则我们在纸板上看不到反射光线;但此时入射光线、法线、反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3)[4]若将一束光贴着光屏沿FO射到O点,会发现反射光线沿OE方向射出,这表明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4)[5]在本实验中要采用多次实验,其目的是使实验结论更具普遍性。47. 为了寻找普遍规律 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上 靠近 可逆的 漫反射【详解】(1)[1]最后用量角器测量角度,反射角大小等于入射角大小,多做几次实验,是为了让实验结论带有普遍性,寻找普遍规律。(2)[2]由题意可知,沿ON把纸板NOF向前折或向后折,都看不到反射光,而纸板NOF和纸板NOE在同一平面时,能看到反射光,说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的位置关系是它们都在同一平面上。(3)[3]使入射光线逐渐靠近法线ON,根据光的反射规律,反射角大小等于入射角大小,入射角变小,则反射角也变小,可观察到反射光线逐渐靠近法线。(4)[4]若将一束光贴着纸板F沿FO射到O点,会观察到反射光沿图中的OE方向射出,说明反射光路是可逆的。[5]镜面反射只能从某个方向,观察到光线,而漫反射可以从不同的方向观察到光线;实验中,在纸板前不同的方位都能看到光的径迹,这是因为光在纸板上发生了漫反射。48. 可逆 不能 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 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B【详解】(1)[1]如图,从AO入射,从OB反射,那么从BO入射,从OA反射,说明光的反射中光路是可逆的。(2)[2][3]以法线ON为轴线,把纸板F向后缓慢旋转,在F纸板上不能观察到反射光线,只有F和E在同一平面内,才能同时看到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所以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3)[4]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可知,在光的反射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4)[5]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多次改变入射角大小并测量对应的反射角,是为了寻找普遍规律,故选B。49. 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相等 像到镜面的距离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是相等的 虚【详解】(1)[1]用透明的玻璃板,可以观察到玻璃板的另一侧,便于找到像的位置。 (2)[2]实验时采用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当蜡烛B和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时,表明像和物体的大小是相同的。 (3)[3]小阳把白纸沿着玻璃板的位置对折,观察到像与物的对应点完全重合,这表明像到镜面的距离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是相同的。(4)[4]实验中若移开蜡烛B,光屏放在像的位置,应该不透过玻璃板,而是直接观察光屏,看不到蜡烛A的像,说明平面镜成的是虚像。50. 大小 前 虚 薄【详解】(1)[1]实验时采用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一个充当物体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另一个放在玻璃板的后面代替镜前的物体,便于比较物像大小关系。(2)[2]平面镜成的像是光的反射形成的,蜡烛发出的光线经玻璃板反射,被人眼接收,才能看到像,故眼睛应该在玻璃板前观察。[3]平面镜所成的像是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交点所在位置,并非实际光线成形成的,所以为虚像,虚像不能出现在光屏上。(3)[4]因为厚玻璃板的两个面都可以当作反射面,会出现两个像,影响到实验效果,为了避免像有重影,应选择较薄的玻璃板。51. 竖直 不透过 虚 A【详解】(1)[1]实验中小明将玻璃板竖直放在水平放置的大白纸中央,这样可以保证所成的像不倾斜。(2)[2][3]拿走蜡烛B,将一块光屏放到蜡烛A像的位置,不透过玻璃板直接观察,发现光屏上没有像,不能在光屏上成像,这说明平面镜成的是虚像。(3)[4]由图可知,四个模型分别为C、A、T、V,从模型上看,只有C左右不同,而A、T、V左右相同,所以当小明把四个模型分别面对玻璃板直立在桌面上,用模型A、T、V不能达到实验目的,只有C左右不同,所以能够达到实验目的;故选A。52. 竖直 相等 不变 不能【详解】(1)[1]在这个实验中,为保证蜡烛B能与蜡烛A的像重合,纸板与平面镜放置要求是垂直放置。(2)[2]分析表格数据可知:蜡烛A到玻璃板的距离等于蜡烛B到玻璃板的距离,因此可得: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3)[3]由于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等,所以当蜡烛A远离玻璃板时,蜡烛A的大小不变,因此像的大小不变。(4)[4]由于平面镜所成的像为虚像,所以在蜡烛B的位置放置光屏,光屏上不能呈现蜡烛A的像。53. 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A 使结论更具有普遍性 直接 不能 D【详解】(1)[1]实验中为了便于确定像的位置,因为玻璃透明的特点,所以用玻璃板代替了平面镜。(2)[2]因为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需要在物体的同侧观察像的位置,即在蜡烛A一侧。(3)[3]实验中为了得到普遍规律,减小实验的偶然性,所以需要多次改变A蜡烛的位置,重复实验。(4)[4][5]想要判断所成的像是虚像还是实像,需要在光屏上直接观察,若能观察到像,说明为实像,因为所成的为虚像,因此不能在光屏上看到像。(5)[6] A.根据平面镜成像规律可知,铅笔水平向右移动时,它的像将不变,故A错误;B.因为物像关于平面镜对称,所以平面镜竖直向上移动时,铅笔的像位置不变,故C错误;C.根据平面镜成像规律可知,若改用一块较小的平面镜,因为铅笔的大小不变,所以铅笔的像将不变,故C错误;D.根据平面镜成像规律可知,若铅笔按图示箭头方向转过45°,铅笔将与它的像垂直,故D正确。故选D。54. 较薄 距离 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 相等 虚 便于探究像和物与平面镜的位置关系【详解】(1)[1]厚玻璃板会形成两个像,会影响对实验结果的判断;玻璃板越薄,两个反射面所成的像距离越近,这样可以更加准确地确定像的位置,所以应选用较薄的玻璃板。(2)[2]要比较像与物的位置关系,需借助直尺,用直尺测出两支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便可得出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并进行比较。(3)[3]在研究平面镜成像实验中,玻璃板应竖直放在水平桌面上;当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时,像会偏上或偏下,所以如果无论怎样移动蜡烛都无法与像重合。[4]像到镜的距离与物到镜的距离相等,所以像到镜面的距离和点燃的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相等。[5]光屏上不能接收到蜡烛A的火焰的像,说明蜡烛A的像不是由真实的光线会聚形成,说明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4)[6]将玻璃板和蜡烛下面的白纸换成方格纸进行实验,可以不用直尺去测量像距和物距,直接数方格纸上的方格即可,可以更加便捷地比较物距和像距,便于探究像和物与平面镜的位置关系。55. 不是 B ③ 20 曲线 不变【详解】(1)[1]根据光的直线传播可知,当三个小孔与烛焰、眼睛在同一条直线上时,我们就能看到后面的蜡烛;蜡烛的光通过三个小孔直接进入了眼睛,因此看见的不是蜡烛通过小孔成的像,而是蜡烛。(2)[2][3]想看烛焰通过小孔成的像,实际是利用了小孔成像,人眼应直接看白板B(光屏)进行观察,可以看倒立的实像,形状与甲相似,故所看到的像为图乙中的③。(3)[4]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当镜子直立放置时,选择正立、等大、左右相反的图形,即为镜中的像,如图(4)[5]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所以保持AB不动,将MN水平向左平移10cm,物距增加10cm,像距也增加10cm,物与像的距离增加20cm,即AB的像水平向左平移20cm。[6][7]将MN绕N点逆时针旋转90°时,A到镜面的距离随旋转而变大,像到镜面的距离等于物到镜面的距离,故A的像A′的运动轨迹是曲线;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A到像到N点的距离不变,像A′到N点的距离也不变。56. 较暗 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等效替代 A 虚 相等 垂直【详解】(1)[1]点燃蜡烛,烛焰在明亮的环境中,烛焰和明亮环境对比度较小,成像不太清晰;烛焰在黑暗环境中,烛焰和黑暗环境的对比度大,成像更清晰,便于观察,所以该实验最好在较暗环境中进行。[2]实验过程中,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一侧,既能看到蜡烛A的像,也能看到代替蜡烛A的蜡烛B,当蜡烛A的像和蜡烛B重合时,便于确定像的位置,从而便于比较物像大小。(2)[3][4]将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前,再拿另外一支外形相同但不点燃的蜡烛B放在玻璃板后移动,既能看到蜡烛A的像,也能看到代替蜡烛A的蜡烛B,当蜡烛A的像和蜡烛B重合时,便于确定像的位置,运用了等效替代法。由于蜡烛A的像在蜡烛B的一侧,我们通过玻璃板才能看到蜡烛A成的像,所以在寻找蜡烛A的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蜡烛A这一侧观察。(3)[5]将光屏放在蜡烛B的位置,光屏不能承接蜡烛A的像,说明蜡烛A的像不是由真实的光线形成,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4)[6]由图乙可知,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且通过连线测量可知,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57. 竖直 虚 对称 10 不变 3 厚 0.5【详解】(1)[1]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玻璃板应竖直放置在水平桌面上,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前面蜡烛所成的像可能偏高或偏低,这样前面蜡烛的像与后面的蜡烛就无法重合了。(3)[2] 将光屏放在A'位置,光屏能承接到的像为实像,承接不到的像为虚像,任意转动光屏都承接不到像,所以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4)[3]观察像与物位置的对应关系如图乙,物与像大小相等,与平面镜距离相等,所以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5)[4][5]移动前,蜡烛到平面镜的距离是6cm,向玻璃板方向移动1cm后,距玻璃板为5cm,物与像到镜面的距离相等,所以像与蜡烛的距离为10cm,像的大小等于物体大小,所以在移动过程中像大小不变。(6)[6] 由于平面镜成的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故表面上的刻度是左右相反的,因此当此时A手表指针指在9点整,那么A'手表的指针应调至3点才能与A处手表指针的像完全重合。(7)[7][8] 同时出现了如图乙所示的两个像,其原因可能是所选的玻璃板较厚,前后表面都发生了光的反射,出现了两个像。根据物像到反射面的距离相等,平面镜的前后两面所成的像之间的距离为平面镜厚度的2倍,即平面镜的厚度是0.5cm。58. 像 不能 虚 大小 白纸 漫 光通过镜面反射到物体上(或光在平面镜上发生镜面反射,射到物体上)【详解】(1)[1]图甲中,采用薄透明玻璃板替代平面镜,是因为玻璃板是透明的,可透光,又可直接通过玻璃板观察到成像情况,便于确定像的位置。(2)[2][3]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光线的反射延长线会聚成的虚像,在光屏上不能呈现蜡烛的像。(3)[4]实验蜡烛A和B相同,当B与A的像重合,则A的像与B相同,这样便于比较蜡烛B与蜡烛A的像大小的关系。(4)①[5][6]手电筒正对着平面镜照射,光照在平面镜上,发生镜面反射,反射光向上射出,没有反射光线进入眼睛,平面镜是暗的,光照在纸上,发生漫反射,反射光线向各个方向射出,人反射光线进入眼睛,纸面是亮的。②[7]用手电筒对着平面镜中某物体的像照射时,平面镜将手电筒的光反射到物体上,则物体射向平面镜的光线增多,反射光线增多,其像变亮。59. 较薄 便于找到像的位置 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不能 虚 16 不变【详解】(1)[1]使用较厚的玻璃板在成像时容易出现两个像的重影,不利于观察,为了避免这样的现象,便于观察,应该选择较薄的玻璃板。[2]平面镜不透光,用玻璃板来代替平面镜,既能透光又能反射光使物体成像,能看到前面物体在玻璃板后面成的像,也能看到玻璃板后面的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2)[3]选取两个相同的蜡烛可以对像与物的大小进行比较,所以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3)[4][5]平面镜成的像是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不是真实的光线会聚得到的像,所以是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所以不能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4)[6]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为相等,蜡烛到平面镜的距离为8cm,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也是8cm,则此时像离前面蜡烛的距离为16cm。[7]平面镜成像时,像的大小等于物体的大小,改变物距的大小,像的大小不变。60. 高 B【详解】(1)[1]水中的硬币反射的光自水中射入空气中时,向水面偏折,这些光射入人眼中,人逆着光线看去就产生了看见硬币的视觉。因此,看到的硬币的位置比真实位置要高。(2)[2]硬币反射的光自水中射入空气,发生折射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故ACD错误,B正确。故选B。61. 入射 在玻璃砖下沿找到出射电,记录在白纸上;移开玻璃砖连接入射点O和出射点即为玻璃中的折射光线 同一平面内 小于 大【详解】(1)[1]射向界面的光线为入射光线。实验前,在白纸上画一条直线表示空气与玻璃间的分界面,再在直线上方画出三条光线射向该直线,如图所示,表示空气中的入射光线。(2)[2]确定并在白纸上记录出玻璃中折射光线:在玻璃砖下沿找到出射光线,记录在白纸上;移开玻璃砖连接入射点O和出射点即为玻璃中的折射光线。(3)如图是某小组实验记录的光路图,分析可得出结论: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时:[3]①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4]②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为折射角,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为入射角,可知折射角小于入射角。[5]③入射角越大,折射角越大。62. 振动 变大 变大 40 变小【详解】(1)[1]桌面发声时,桌面振动带动镜子也振动,所以小光斑的位置会上下晃动,这说明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3]若她用更大的力敲击桌面,则声源的振幅变大,她听到敲击声的响度变大,可以观察到墙上的光斑晃动的幅度变大。(2)[4][5]测得水中折射光线与水面的夹角为50°,此时折射角的度数为已知入射光线与水面的夹角为30°,则入射角为若将入射光线绕O点顺时针旋转20°,则入射角减小20°为折射角随入射角的改变而改变,故折射角随之减小。63. 高 下 不变【详解】(1)[1]向水槽中逐渐加入水并高于A点,A点反射的光线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进入人眼时,折射光线会偏离法线,人眼逆着折射光线看过去,看到的是偏高的虚像。(2)[2]保持入射光和水槽不动,当水面逐渐上升,此时入射角不变,但入射点(折射点)会向左移动,折射光线也会随之向左移动,所以水槽侧面的光斑将向下移动。(3)[3]将水槽的左侧底部缓慢抬起,水面总保持相平,因为入射角不变,所以反射角不变。64. 反射 增大 0 不合理 见解析【详解】(1)[1]①光从空气斜射到水面时,反射和折射现象会同时发生。[2]②由表中数据可知,光从空气斜射到水面时,当入射角不断增大时,折射角也随之增大,故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变化关系是: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且折射角小于入射角。[3]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可知,当光线垂直于界面入射时,光线的传播方向不变,则折射角等于0°。(2)[4][5]光从空气斜射入其它透明介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光从其它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所以光从一种透明物质斜射进入另一种透明物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是不合理的。65. 粗糙 不一定 把折射光线和界面之间的夹角当成了折射角 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 不正确 32 B【详解】(1)[1]实验中应选择表面较粗糙的光屏来承接光路,打开激光光源,当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时,传播方向不一定发生改变。[2]因为光垂直界面入射时,传播方向不变。(2)[3]光屏上呈现的光路如图所示,小华在光屏上记录下光路并标出了此时的入射角和折射角,据此她得出: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这一错误结论,小华得出该错误结论的原因是:把折射光线和界面之间的夹角当成了折射角。(3)[4]小华将折射光线所在的半个光屏向后折转一个角度,她这样操作的目的是为了验证: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4)[5]解决第(2)问的错误后,保持入射光线不变,向水槽中缓慢地持续加水,小华发现折射光线在水槽底部形成的光斑逐渐向左移动,于是她认为折射角在逐渐变小。她的观点是不正确的,因为入射角不变,折射角也应该不变。(5)[6]①根据在折射中,光路是可逆的,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当入射角为45°时,折射角为32°,所以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角为45°,对应的入射角等于32°。[7]②根据表一,当入射角等于30°时,折射角等于22°;当入射角等于45°时,折射角等于32°;当入射角等于40°时,折射角应该在22°和32°之间,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66. 见解析 1与7、3与9 0【详解】①[1]通过分析实验序号1~4或6~10的数据发现,玻璃砖厚度不变时,光线的平移距离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②[2]因为玻璃砖厚度,分析两组实验中与、与,入射角不变时,玻璃砖的厚度大的光线平移的距离较大。③[3]因为光从空气垂直入射到玻璃的表面,传播方向不变,所以当入射角为时,平移距离为。67. 一定 可能 小于 变大【详解】(1)[1][2]因为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根据图示可知,甲一定是对光线起了会聚作用,而乙可能是对光线起了发散作用,也可能是形成放大的实像,因此形成甲光斑的一定是凸透镜,形成乙光斑的可能是凹透镜。(2)[3][4]将白纸再远离透镜一段距离,发现白纸上又出现了相同大小的光斑,说明开始光屏在焦点前,后一次在焦点后,即l小于f,将发光的小电灯放在凸透镜主光轴上离光心距离为l处时,光线通过凸透镜后是发散的,所以将白纸沿主光轴远离透镜过程中,纸上的光斑大小将逐渐变大。68. C D 凸 实 当物距大于焦距时,成倒立的像 增大 凹【详解】(1)[1]要完成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凸透镜左右两边需要留够大于2倍焦距的距离,所以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符合条件,选项C符合题意,故选C。(2)[2]根据图中所示,烛焰的像成在光屏上边缘,由于通过凸透镜中间的光不改变传播方向,要使像成在光屏中央,我们可以把蜡烛或光屏上调,或者把凸透镜下调;所以四个选项中D是错误的,D符合题意,故选D。(3)[3][4]她从乙透镜中看远处物体时,看到的是缩小、倒立的像,说明这是凸透镜,属于物距大于2倍焦距时成缩小倒立的实像。(4)[5]分析表中数据可以发现:当物距大于焦距时,成倒立的像;(5)[6][7]近视眼镜是凹透镜,凹透镜对光有发散的作用;为了演示近视眼镜的作用,应适当增大透镜与物体之间的距离,然后在它们之间放上合适的凹透镜,能使经凸透镜折射的光会聚范围变大,成像距离变大,使光屏上再次出现清晰的像。69. 同一高度 光屏的中央 投影仪 左 2倍焦距以外 C A【详解】(1)[1][2]探究凸透镜成像实验中,在光具座上依次放置蜡烛、凸透镜、光屏,所以凸透镜在蜡烛和光屏的中间。蜡烛、凸透镜、光屏,三者在同一条直线上,三者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像才能呈在光屏的中心。(2)[3]如图所示,此时光屏上成清晰的像,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小于像距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生活中的投影仪的成像原理与此时的成像现象相同。[4]若将烛焰向左移动,物距变大,像距应减小,即将光屏向左移动才能接到清晰的像。[5]若在光屏上得到了一个放大清晰的像,则此时物距应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像距在2倍焦距以外。(3)[6]凸透镜成像的情况是: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和摄像机;当u=2f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于幻灯机和投影仪;u<f,成倒正立、放大的虚像,应用于放大镜,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4)[7]我们看远处物体时,通过睫状体改变晶状体的形状,当睫状体放松时,晶状体变薄,焦距变长,远处物体射来的光线刚好落在视网膜上,所以为了模拟眼睛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时,晶状体形状的变化情况,他应选用焦距较大的A凸透镜来模拟眼睛看远处时的晶状体。70. 10.0 同一高度处 缩小【详解】(1)[1]平行光正对凸透镜照射,光屏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这个光斑就是凸透镜的焦点,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就是焦距,所以凸透镜的焦距(2)[2]为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应调节LED灯、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处。[3]蜡烛、光屏的位置为如图乙,所以物距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缩小实像。71. C 在乙图中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将蜡烛与光屏的位置互换,此时物距等于原来的像距,像距等于原来的物距,根据在光的折射中,光路是可逆的可知,光屏上能成清晰的像;此时物距小于像距,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小于像距,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投影仪就是利用此原理制成的【详解】[1][2]A.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在主光轴上一点,这点是凸透镜的焦点,焦点到光心的距离是凸透镜的焦距,所以凸透镜的焦距是故A错误;B.由乙图可知,此时物距大于像距,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大于像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就是利用此原理制成的,故B错误;C.在乙图中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将蜡烛与光屏的位置互换,此时物距等于原来的像距,像距等于原来的物距,根据在光的折射中,光路是可逆的可知,光屏上能成清晰的像;此时物距小于像距,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小于像距,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投影仪就是利用此原理制成的,故C正确;D.如果在烛焰与透镜之间放置一近视眼镜的镜片,近视眼镜是凹透镜,凹透镜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会将光线推迟会聚成像,将光屏适当右移可得一个清晰的像,故D错误。故选C。理由:在乙图中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将蜡烛与光屏的位置互换,此时物距等于原来的像距,像距等于原来的物距,根据在光的折射中,光路是可逆的可知,光屏上能成清晰的像;此时物距小于像距,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小于像距,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投影仪就是利用此原理制成的。72. 10.0 上 缩小 80 不能 大于【详解】(1)[1]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在主光轴上一点,这点是凸透镜的焦点,焦点到光心的距离是凸透镜的焦距,所以凸透镜的焦距是为(2)[2]点燃蜡烛后发现烛焰的像成在光屏上方,根据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可知,此时应向上调节蜡烛,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中央。(3)[3]小吴将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50cm的刻度线处,将蜡烛和光屏移至如图所示的位置,此时物距大于像距,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物距大于像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4)[4]保持透镜的位置不变,小吴将蜡烛移到35cm刻度线处,此时物距等于原来的像距,根据在光的折射中,光路是可逆的,可知,要再次成清晰的像,应将光屏移至80cm刻度线处,让像距等于原来的物距。(5)[5]保持蜡烛不动,将凸透镜向右移动一段距离,相当于增大物距。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远像近像变小的规律可知,应将光屏向左移动才能得到清晰的像,而将光屏向右移动移动相同的距离,相当于物距不变,所以不能再次成清晰的像。(6)[6]在图乙所示位置的基础上,小吴在原凸透镜位置更换为另一个凸透镜,小吴向右移动光屏,屏上重新呈现清晰的像,说明像距变大,说明新凸透镜的折光能力要弱,所以此凸透镜的焦距应大于。73. 使像成在光屏中央 左 小 照相机 能 暗 发散【详解】(1)[1]为了使像成在光屏中央,应将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调至同一高度。(2)[2][3][4]如图所示,光屏上呈现一个清晰的像,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向左移动一段距离,此时物距增大,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远像近像变小,可知,要再次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向左移动,像的大小将变小,生活中的照相机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3)[5][6]如果用不透明的纸板挡住透镜的下半部分,上半部分仍能会聚光线成完整的像,但由于会聚的光线比原来减少,所以像比原来变暗。(4)[7]将近视眼镜的镜片放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变模糊了;使光屏远离透镜,又能在光屏上看到蜡烛清晰的像,说明近视眼镜的镜片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会将光线推迟会聚成像。74. 同一高度 暗 缩小 向上【详解】(1)[1][2]实验前应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到光具座上,把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调到同一高度;环境越暗,烛焰相对越亮,烛焰成像会越清晰,为使实验现象更明显,该实验应在较暗的环境中进行。(2)[3][4]当点燃的蜡烛移至光具座上刻度线处时,有则,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如果此时发现光屏上的像位置偏上,根据经过光心的光线的传播方向不变可知,可向上调整蜡烛高度,使像成在光屏中央。75. 中心 左 倒立、等大 大【详解】(1)[1]为了使像成在光屏中央,应首先将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调节到同一水平线上。(2)[2]固定透镜,将蜡烛放在左方,如图甲所示,此时像距物距根据,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减小像距,故要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此时光屏应向左方移动。(3)[3]在如图乙所示情形下,得到了清晰的像,此时根据此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4)[4]若用焦距为20cm的凸透镜做对比,在同样物距的条件下光屏上出现清晰的像,此时凸透镜焦距变大,相当于缩小物距增大像距,像距越大,像越大,故应比10cm焦距的透镜所成的像要大。76. 烛焰 10 放大 投影仪【详解】(1)[1]为了使像成在光屏中央,实验前,应调节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2)[2]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在主光轴上一点,该点是凸透镜的焦点,焦点到光心的距离是凸透镜的焦距,所以凸透镜的焦距是f=50cm-40cm=10cm(3)[3][4]将蜡烛、凸透镜、光屏放在光具座上如图乙所示的位置,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此时像距u=25cm-10cm=15cm满足2f>u>f所以此时光屏上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投影仪就是利用此原理制成的。77. 同一高度 放大 投影仪【详解】(1)[1]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将蜡烛、透镜和光屏三者从左到右依次安装在水平光具座上,为了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调整烛焰、透镜和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2)[2][3]由图可知,物距为50.0cm-35.0cm=15.0cm物距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光屏上将呈现烛焰倒立、放大的实像,利用此原理可以制成投影仪。78. 较暗 缩小 照相机 变小 正立 右 近视 A【详解】(1)[1]为了实验现象更明显,应该在较暗的环境下进行。(2)[2][3]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是物距,像到凸透镜的距离是像距;已知凸透镜的焦距f=10cm;图上看透镜在光具座刻度50.0cm处,而蜡烛在光具座20.0cm处,物距为u = 50.0cm-20.0cm= 30.0cm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其应用是照相机。[4]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增大物距后,像距会变小,像变小。(3)[4]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移动蜡烛至图乙时u= 50.0cm-43.0cm= 7cm<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4)[5]将图甲中的透镜换成焦距f=5cm的凸透镜,焦距变小,折射能力变大,像会提前会聚,在光屏的前方,可以适当向右移动,使像向右移动到光屏处。[6]此时像在光屏的前方,相当于近视眼,可以配戴凹透镜,即近视镜,使光线发散,成的像向右移动。(5)[7]将凸透镜平放在物理课本封面上 ,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故选A。79. 同一高度 投影仪 透过凸透镜向左侧观察 完整【详解】(1)[1] 实验前,调节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目的是让像成在光屏中心。(2)[2][3]当蜡烛、凸透镜、光屏在如图所示位置时,物距小于像距,属于投影仪原理,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则有<<,且>解得(3)[4] 把蜡烛移到45cm刻度处,物距为5cm,小于焦距,此时透过凸透镜向左侧观察,能观察到蜡烛正立放大的虚像,相当于放大镜。(4)[5] 不小心用手指遮挡住了凸透镜的上半部分,此时光屏上烛焰的像仍然是完整的,不过因为进光量减少,成的像会暗淡点。80. 同一高度 缩小 照相机 增大【详解】(1)[1]为了让烛焰的像呈现在光屏的中央,应将烛焰的中心、凸透镜的光心和光屏的中心调整到同一高度。(2)[2][3]点燃的蜡烛和凸透镜固定在图甲所示的刻度线处,此时的物距大于二倍焦距,移动光屏至适当位置,可以在光屏上观察到烛焰清晰的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的成像原理与之相同。(3)[4]根据图乙和图丙可知,图丙中的像大,由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可知,所以要使底片上成的像如图丙,可以将相机靠近景物,同时增大镜头与底片的距离。81. 零刻度线处 右 左 64 20 不变【详解】(1)[1]我们是间接来测量物质密度的,测出质量与体积,根据密度公式计算出密度,故本实验原理为。(2)[2][3]调节天平平衡分两步,一是将天平放置在水平面上,二是调节天平横梁平衡:在调节横梁平衡前需要将游码移至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再根据分度盘上指针的位置调节平衡螺母。因为指针指在分度盘中央刻度线左侧,说明天平左盘低右盘高,因此需要向右调节平衡螺母。(3)[4]放置物体与砝码时,要将物体放在天平左盘。[5]此时小石块的质量为(4)[6]小石块的体积为(5)[7]石块的密度为(6)[8]物质的密度是物质的特性,只与物质的种类有关。与其他因素无关。故将石块打磨掉一块,其密度不变。82. 左 小于 取出5g砝码,移动游码 33.8 13 小【详解】(1)[1]使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前,要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移动游码至标尺左端“”刻度处;由图甲可知,指针停在分度盘的右侧,要使天平平衡,应将横梁的平衡螺母向左移动。(2)[2][3]将石块放在左盘中,右盘加入一定量的砝码后,天平的指针偏向左侧,再加入最小的5g砝码后,指针偏向右侧,说明砝码的总质量较大,即这时石块的质量小于右盘中砝码的总质量;接下来的下来的操作是:变化幅度不大,取下5g砝码并向右移动游码,直至天平平衡。(3)[4]图乙中天平标尺的分度值为,石块的质量砝码的质量游码的示数,则石块的质量(4)[5][6]量筒中水的体积,图丙中石块和水的总体积,故石块的体积石块的密度(5)[7]如果细线的直径是,则其排水法测量的体积是细绳和石块体积之和,石块的体积偏大,根据可知,质量一定,体积偏大,所测石块的密度偏小。83. 左 144 2.4 偏大 将烧杯中的水倒入空量筒直至烧杯中水面降至标记1的过程中,肥猫为漂浮状态了,使肥猫体积测量的偏小 将烧杯中的水倒入空量筒直至烧杯中水面降至标记1的过程中,使肥猫仍为浸没状态【详解】(1)[1]将天平放置于水平台面上,将游码移至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上,指针偏向分度盘的右侧,说明左盘偏轻,所以应将平衡螺母向左调节至天平水平平衡。(2)[2]由图甲可知,肥猫的质量为(4)[3]根据小明的测量和图乙④知,肥猫的体积肥猫的密度[4](5)[5]小明测量结果误差较大的原因是将烧杯中的水倒入空量筒直至烧杯中水面降至标记1的过程中,肥猫为漂浮状态了,使肥猫体积测量的偏小。[6]利用排水法测量肥猫体积应将烧杯中的水倒入空量筒直至烧杯中水面降至标记1的过程中,使肥猫仍为浸没状态。84. 游码未归零 左 56.2 20 偏大【详解】(1)[1]把天平放在水平工作台上,调节平横梁平衡过程中应先游码归零,再调平衡螺母,如图甲可知,在调节天平横梁平衡过程中游码未归零。(2)[2]纠正错误后,调节天平平衡时,指针如图乙所示,指针偏右,表示左盘偏高,此时应将平衡螺母向左移动,使天平平衡。(3)[3]将小石块放置于天平的左盘,往右盘中添加砝码,并移动游码,当天平再恢复平衡时,托盘中的砝码以及游码的位置如图丙所示,小石块的质量是m=50g +5g +1.2g =56.2g(4)[4]用量筒测量小石块体积的过程如图丁所示,小石块的体积是V=80mL-60mL=20mL=20(5)[5]小石块的密度是(6)[6]若实验中将(3)和(4)步骤对调,先测石块体积,因为沾水,使测得的质量偏大,根据可知,在体积一定是地,由于质量偏大,测出小石块的密度将偏大。85. 右 左 量筒中的部分水倒入右盘的烧杯中 雨花石浸没在量筒中的水中 可行【详解】(1)[1]在实验过程中,当两个烧杯分别放在天平左右两盘上,游码滑至零刻度线处时,发现此时指针往左偏,调节平衡螺母至最右端,指针仍然偏向左侧,说明左边重,说明天平的左盘物体质量大,可以向右盘烧杯增加水,直到指针指到分度盘刻度线的中央位置。(2)[2]使用天平称量物体质量时,物体与砝码的放置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所以应将雨花石放入左盘烧杯中。(4)[3]将量筒中的部分水倒入右盘的烧杯中,通过使用滴管调节,知道天平平衡,此时记下量筒中剩下水的体积V2,使用天平称量物体质量时,物体的质量等于右盘物体的质量加上游码对应的刻度值,则雨花石的质量为(5)[4]取下雨花石浸没在量筒的水中,并记录下此时量筒中水和雨花石的体积,则雨花石的体积为(6)[5]由密度公式可得,雨花石密度为(7)[6]在天平无法调节在水平位置平衡时,当向右移动游码相当于向右盘增加了砝码,方案可行。86. 右 D ③ 不变 8×103 【详解】(1)[1]由甲图可知,指针偏左,说明天平左端沉,应向右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在水平位置平衡。(2)[2]在最小的砝码放入右盘后,指针由分度盘中央刻度线的左侧转至右侧,说明右端沉了,应减小砝码的质量,故需取下最小砝码,向右移动游码,直至天平平衡。故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故选D。(3)[3]实验中,由于一枚硬币的质量、体积较小,为了减小实验误差,使用了累积法测量。①探究光的折射规律实验中,是通过多次实验来寻找普遍规律,没有用到累积法;②探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的实验中,由于无法做到真空,所以本实验用到了科学推理法,没有用到累积法;③测量出心跳一次的时间的实验中,心跳一次的时间太短,一般的仪器无法准确测量,所以一般是通过测量1min或2min心跳的次数,再计算出心跳一次的时间,这里用到了累积法,故③运用了累积法。(4)[4]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硬币磨损后,质量和体积减小,但材料不变,所以密度是不变的。(5)[5]由乙图可知,硬币的质量为m=50g+10g+4g=64g由丙图可知,硬币的体积为V=38mL-30mL=8mL=8cm3该镍币的密度为(6)[6]①调好天平,用天平测出空烧杯质量为m0;②将牛奶倒入水杯并装满,用天平测出水杯和牛奶的总质量ml,则牛奶的质量为m奶=m1-m0③将水倒入另一个水杯并装满,用天平测出水杯和水的总质量m2,则水的质量为m水=m2-m0④烧杯内牛奶的体积为牛奶的密度为87. 水平 右 用手直接拿砝码 56.2 小【详解】(1)[1][2]使用托盘天平时,要将其放在水平桌面上;甲图中,指针左偏,说明左边重,应将平衡螺母向右调,给右边增重。(2)[3] 使用托盘天平测质量要用镊子夹取砝码。(3)[4]由丙图得烧杯和红豆总质量为76.2g,空烧杯质量为20g,所以红豆质量为(4)[5]丁图中水的体积为40mL,由排水法的红豆体积为所以红豆密度为(5)[6] 若采用方案①,由于红豆间存在较大间隙,测得的体积会偏大,根据会导致测得红豆的密度会偏小。88. 零刻度线 左 31.8 10 3.18 偏小【详解】(1)[1][2]天平上的平衡螺母在调节平衡时,将游码移到零刻度线,若天平的指针偏左,应将平衡螺母向右调节,若天平的指针偏右,应将平衡螺母向左调节。由图能看出,此时的指针偏向分度盘的右边,故应向左调节平衡螺母(2)[3]由图乙知道,天平标尺的分度值为0.2g,小石块的质量(3)[4]根据小石块浸没水中时,排开水的体积等于小石块的体积,由图丙知道(4)[5]小石块的密度(5)[6]由于拿出小石块时会带出部分水,即测出的体积是石块和带出水的总体积,这会导致石块的体积偏大,会导致石块密度偏小。89. 游码 右 C 24 8 和田玉 偏小【详解】(1)[1][2]正确使用天平:应先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然后将游码移到标尺左端零刻度线位置上,此时指针偏向分度盘中线左侧,说明右端轻,应将平衡螺母向右调,才能使天平平衡。(2)[3]天平平衡后,把小吊坠放在左盘,用镊子向右盘加减砝码,当把砝码盒中最小的砝码放入右盘后,发现指针偏向分度盘的右侧,接下来正确的操作步骤是把天平右盘的最小的砝码拿走,并向右移游码,使天平平衡,故AB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故选C。(3)[4]由图乙知,标尺的分度值为0.2g,所以吊坠的质量为m =20g +4g=24g(4)[5]由图丙知,水和吊坠的体积为38mL,所以吊坠的体积为V=38 mL- 30mI =8mI = 8cm3(5)[6]小吊坠的密度为和表格中数据进行对比,发现小吊坠可能是和田玉制作而成的。[7]根据题意当吊坠放入量筒中的水时.吊坠中间的孔可能会有部分气泡,使水和吊坠的总体积偏大,使测得吊坠的体积偏大,由密度公式可知测得吊坠的密度将偏小。90. 81.8 46 大【详解】(1)[1]由图甲可知,此时天平的示数为砝码的质量加游码的示数(2)[2]由图乙可知,量筒的分度值为2mL,因此此时读数为(3)[3]烧杯内液体样品的质量为所测液体的密度为(4)[4]将烧杯中的液体倒入量筒,烧杯壁会有残留,导致所测体积偏小,根据可知,密度会偏大。91. 零刻度 左 取下最小砝码,向右移动游码 20 62 0.85×103 偏小 偏小【详解】(1)[1]天平使用前应该调平,故将游码拨至标尺左端的零刻度处。[2]根据甲图可知,天平的指针偏右,说明右盘重,左盘轻,那么平衡螺母应向左调节。(2)[3]当加至最小砝码时,指针的指向右偏转,小明接下来应该进行的操作是,取下最小砝码,向右移动游码,使指针指在分度盘中央。(3)[4]根据乙图可知,量筒的分度值为2mL,则花生油的体积[5]根据丙图可知,标尺的分度值为0.2g,则游码的质量为2g,砝码的质量为那么烧杯和花生油的总质量为[6]则量筒内花生油的质量则花生油的密度(4)[7][8]由于花生油会附着在量筒内壁中,会导致花生油的质量偏小,根据可知,小明利用该实验方案测量得花生油的密度偏小。92. 左 63g 40 0.95×103kg/m3 是【详解】(1)[1]由如图甲知道,当调节天平横梁平衡时,指针偏向分度盘的右侧,说明天平的右端下沉,平衡螺母向上翘的左端移动。(2)[2]由图乙知道,烧杯和样品油的总质量m1=50g+10g+3g=63g(3)[3]量筒中样品油的质量(4)[4]量筒中样品油的体积V=40mL=40cm3(5)[5]由知道,样品油的密度(6)[6]由于样品油的密度在0.94g/cm3~0.96g/cm3之间,所以该样品油是地沟油。93. 平衡螺母 151.4 40 0.95 无【详解】(1)[1]调节天平平衡时,当指针偏向分度盘的右侧,平衡螺母向左调节,使指针对准分度盘中央刻度线。 (2)[2]如图甲,根据天平上的砝码和游码,测出烧杯和食用油的总质量m1=100g+50g+1.4g=151.4g [3]如图乙,将烧杯中食用油倒入量筒中,根据量筒中液面位置可知,食用油的体积V=40mL。 (3)[4]如图丙,用天平测量倒出食用油后的烧杯质量m2=100g+10g+3.4g=113.4g计算食用油的密度为 (4)[5]由于测量的质量是倒入量筒的食用油的质量,烧杯中的食用油没有倒尽,对食用油密度的测量结果无影响。94. 零刻度线 左 每果醋的质量为【详解】(1)[1][2]将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移至标尺的零刻度线处,由图甲所示指针偏向分度盘的右侧,说明左盘偏轻,所以要使横梁平衡,应将平衡螺母向左调,直至横梁平衡。(3)[3][4]图丙可知,烧杯和剩余果醋的总质量为则量筒中果醋的质量由图乙可知,量筒中果醋的体积果醋的密度果醋密度的物理意义是每1m3果醋的质量为1.1×103kg。95. 标尺的零刻度线 右 77.4 30 31.8 1.06×103 【详解】(1)[1]天平在调节时,首先应将其放在水平台上,将游码移至标尺的零刻度线处,再调节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央。[2]由图甲可知,指针向左偏,说明天平左侧重,所以平衡螺母应向右调节,直到天平水平平衡。(2)[3]由图乙可知,天平标尺分度值为0.2g,游码对应的刻度值为2.4g,所以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为m总=50g+20g+5g+2.4g=77.4g[4]由图丙可知,量筒的分度值为2mL,读数为30mL,即量筒中盐水体积为V=30mL=30cm3(3)[5]由题意可知,量筒中盐水的质量为m=77.4g-45.6g=31.8g(4)[6]盐水的密度为(5)④[7]添加盐水的质量为根据等效替代法可知,所加盐水的体积等于石块的体积,石块质量为m1,石块的密度为ρ石,则石块体积为添加盐水的体积为盐水的密度为96. 将平衡螺母向左调节 取下最小砝码,向右移动游码 20 62 0.85【详解】(1)[1]图甲中,指针向右偏,说明右托盘沉,应将平衡螺母向左移动使指针指在刻度盘的中央。(2)[2]加入最后一个最小砝码时,指针的指向仍然如甲图所示,说明托盘右侧沉此时应将最小的砝码取下,调节游码至天平平衡。(3)[3]图乙中花生油的体积为(4)[4]丙图中花生油和烧杯的总质量为花生油的质量为(5)[5]花生油的密度为97. 零刻线 B、A、C 50 偏小 偏大【详解】(1)[1]调节天平前应将游码移至标尺左端零刻线处处,然后调节平衡螺母,使横梁在水平位置平衡。(2)[2]为了避免盐水残留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正确的实验顺序为B.用天平测出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m1;A.将烧杯中盐水的一部分倒入量筒,测出这部分盐水的体积V;C.用天平测出烧杯和剩余盐水的总质量m2,正确的实验顺序为BAC。(3)[3]加砝码时,用镊子夹取100g、50g砝码各1个放入右盘中,若指针右偏,说明右盘中添加的砝码是质量偏大,则应取下50g的砝码,试加、取其它砝码,同时调节游码。(4)[4][5]小蕊同学在实验过程中将烧杯中的盐水全部倒入量筒,由于盐水会残留在烧杯内壁,这样会导致测得的盐水体积偏小,而质量测量准确,由得,密度偏大。98. 水平工作台 右 98 1.2 偏大【详解】(1)[1][2]将天平放在水平工作台上,游码移到标尺的零刻度线处,平衡螺母向上翘的一端移动,发现指针静止时指在分度盘中央刻度线的左侧,要使横梁水平平衡,应将平衡螺母向右调节。(2)[3]由图乙知,烧杯和消毒液的总质量m2=50g+20g+20g+5g+3g=98g[4]量筒中消毒液的体积是V=40mL=40cm3量筒里消毒液的质量是m=m2﹣m1=98g﹣50g=48g则消毒液的密度为(4)[5]将烧杯中的消毒液全部倒入量筒时,有一部分消毒液还沾在烧杯壁上使得消毒液的体积偏小,质量不变,根据可知,密度变大。99. 水平 标尺左端零刻度线 62 偏大 不可能把烧杯内的酱油全部倒入量筒内,所测体积偏小 装满水 【详解】(1)[1][2]天平在使用前,需将天平放在水平台上,并把游码移动到零刻度线处,再根据指针的偏转情况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2)[3]由图甲所示可知,游码标尺的分度值为0.2g,则酱油和瓶的总质量则酱油的质量[4]由图乙所示量筒可知,酱油的体积酱油的密度(3)[5][6]由于小明不可能把烧杯内的酱油全部倒入量筒内,导致测量的酱油的体积偏小,由公式知:密度测量结果偏大。(4)[7]小华不小心将量筒打碎了,只有天平,没有量筒,可以利用等体积的水和酱油,称量水和酱油的质量,根据体积相等求出酱油的密度;利用两个完全相同的烧杯,只要都装满液体,体积就相等,所以一个烧杯装满水,另一个烧杯装满酱油,则酱油的体积等于水的体积。[8]水的质量由可求得,水的体积酱油的质量由于烧杯相同,且都是装满的,烧杯内水的体积等于酱油的体积,酱油的密度表达式
专题10 探究和测量实验【题型一】测量小车平均速度(2024广西柳州期末)1.如图所示是“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装置。实验时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滑下,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数字分别表示“时:分:秒”),即可求出小车经过不同路段的速度。 (1)实验时,为了使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长些,便于测量时间,应 (选填“增大”或“减小”)斜面的倾斜角度;(2)小车从A点运动到B点所用时间tAB= s;从A点到C点的路程sAC= cm;利用公式vAC= ,算出小车经过AC段的速度为 m/s。(2024广东肇庆期末)2.用图装置测量小车在AB段的平均速度: ①本实验测平均速度的原理公式是: ;完成本实验除了用到图中的刻度尺外,还需要用到秒表;②若测得时间,则AB段的平均速度是 m/s;③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 (选填“大”或“小”)。(2024新疆阿克苏期末)3.艾力同学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格式为:时∶分∶秒)。 (1)该实验的公式是 ,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是路程和时间分别用刻度尺和 测量;(2)实验中为了便于测量时间,应使斜面的坡度较 (选填“大”或“小”);(3)由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小车在斜面下滑时做 运动(选填“匀速”或“变速”)。(2024广东广州广雅中学期末)4.如图所示,如图是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 (1)本实验测平均速度的原理公式是: ;(2)除图中的刻度尺外,本实验中用到的测量工具还有 (填测量仪器名称);(3)图中AB段的距离 cm,测得时间,则AB段的平均速度是 m/s;(4)实验中可以发现 ;(选填“>”、“<”或“=”)(5)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 (选填“大”或“小”);(6)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B点后才停止计时,则会使所测AB段的平均速度偏 (选填“大”或“小”)。(2024河南南阳期末)5.某实验小组利用下图所示的装置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将小车从带刻度的斜面上端A点由静止释放,用停表记录小车的运动时间(数字分别表示“时:分:秒”),请回答下列问题: (1)组装器材时,应使斜面的坡度缓些,这样做的目的是 ;(2)小车运动的AB段长度为 cm,小车在AB段的运动时间t= s;(3)小车在AB段的平均速度vAB= m/s;(4)若释放小车时,稍微迟疑了一下才开始计时,则测量的平均速度比实际偏(选填“大”或“小”) 。(2024辽宁沈阳期末)6.如图所示,这是小苏同学设计的“测平均速度的实验”装置,利用这个装置测小车在斜面上做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1)实验时,斜面的坡度应 (选填“较大”、“较小”),其原因是为了 ;(2)如图所示,若秒表每格为1s,该次实验中,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v= m/s,实验中小车通过上半路程的平均速度 小车通过下半路程的平均速度(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2024山东淄博期末)7.如图所示,在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时,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并开始计时,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算出小车在各段的平均速度。 (1)该实验的原理是 ;(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 (选填“大”或“小”);(3)测得小车通过AB段时间,通过AC段时间,小车从A点运动到C点全程经过的路程为 cm,小车在AB段的平均速度 ;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小车做的是 (选填“匀速直线运动”或“变速直线运动”);(4)下列图象中能正确反映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情况的是 ;A. B. C. D. (5)为了测量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小字让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C点的时间,从而计算出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他的做法是 (选填“正确”或“错误”)的。(2024广西玉林期末)8.如图所示,在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并开始计时。 (1)本实验的原理是 (用公式表示),本实验需要的测量工具是刻度尺和 ;(2)斜面的一端用木块垫起,使它保持 (选填“很小”或“较陡”)的坡度;(3)小车从A点到C点共用时5s,则在AC段的平均速度为 m/s,小车通过B点的速度为v1,在第2.5s时的速度为v2,则v1与v2的大小关系是:v1 v2(选填“>”、或“<”);(4)小车从A点到C点的过程中,BC段的平均速度 AC段的平均速度(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2024四川绵阳期末)9.在“测量物体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1)小球从A处沿斜面由静止开始滚下,用频闪照相机记录了小球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如图甲所示。要完成该实验,还需要用到的测量器材是 ,测量小球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 。实验记录的数据如表所示,小球在BC段的平均速度是 ;(2)进一步探究小球在斜面上的运动速度与时间的关系,根据实验数据作出了v-t图像,如图乙所示,假设斜面足够长,小球从A处滚下,经过2s到达E点(图中未画出),则小球经过E时的速度为 m/s。【题型二】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2024江西宜春期末)10.一位同学在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时,做了下面的实验:(1)如图甲所示,用悬挂着的 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乒乓球被弹开,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此时用到的物理研究方法是 ;(2)如图乙所示,将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并由此推理可以得出真空不能传声,进而得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此时用到的物理研究方法是 。(2024广西河池期末)11.如图所示是探究声现象的三个实验情景,请回答下列问题:(1)如图甲敲击音叉,泡沫球的弹开说明声音是由物体 产生的,若把该实验移到月球上去做, (选填“能”或“不能”)看到泡沫球被弹起;(2)如图乙抽气一段时间后,若听到的手机铃声响度不变,则可能原因是 ;A.手机铃声频率太高B.未塞紧瓶塞存在漏气(3)利用图丙揭示的原理制成了医院中的 (选填“B超仪”或“碎石机”);(4)综合对比三个实验,用到的探究方法与另外两个不同的是 (选填“甲”、“乙”或“丙”)。(2024湖南怀化期末)12.如图八年级(2)班物理活动小组成员在探究声音能否在固体、液体、气体、真空中传播时的一些场境。(1)甲图一个同学敲桌子,另一个同学耳朵贴着桌子能听到声音,说明声音在 中能传播;(2)乙图将音乐芯片放入水中,同学们都能听到音乐声,说明 能够传声;(3)丙图中当向外不断地抽气时,闹钟的“嘀嘀声”在逐渐地减弱,说明声音在 中不能传播。【题型三】探究声音的特性(2024江西宜春丰城中学期末)13.小凡通过实验来探究声音的特征: (1)为了探究“音调与什么因素有关”,小凡设计了下面A、B、C、D四个实验,如图甲,你认为能够完成探究目的的是 (填字母,可多选),通过探究可知:音调是由发声体振动的 决定的;(2)在图D的实验中,小凡在扬声器播放音乐时,调大录放机音量,发现小纸团跳得更高。这说明:发声体的 越大,声音的 越大;(3)如图乙,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面适当的长度,拨动钢尺,可听到 (填“钢尺”或“桌面被拍打”)振动发出的声音,逐渐 (填“增大”或“减小”)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发现音调逐渐变低了,当钢尺伸出桌面超过一定长度时,虽然用同样的力拨动钢尺,却听不到声音了,这是由于此时产生的是 波。(2024江苏淮安期末)14.在探究影响响度和音调的因素实验中,小明将直尺一端压在桌面上另一端伸出桌面。(1)拨动直尺,观察到直尺伸出桌面的部分在振动,同时听到直尺拍打桌面发出的声音,这是由于小明采用了图 所示的实验操作方法;(2)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振动越慢,发出声音的音调越 ,说明:音调的高低与 有关;(3)用力拨钢尺,钢尺振动的幅度越 ,发出声音的响度越 ;(4)站在离钢尺越远的地方,听到发出的声音越 。(2024山西晋城期末)15.太阳光在通过透镜时会被会聚或发散,那么声音在传播途中遇到“气体透镜”时,会不会像光一样也被会聚或发散呢?在老师的帮助下,同学们用音叉、三个相同的气球(内部充有不同气体)、示波器(显示声音的波形图)、麦克风等器材设计了如图一所示的实验装置,并进行了如下探究:(1)敲击音叉,让音叉发出的声音只通过空气传播,用麦克风将声音信号输入示波器,观察并记录此时的波形如图二中甲所示;保持 的距离不变,分别将充有二氧化碳气体、空气和氢气的气球,依次放在音叉和麦克风之间,敲击音叉让音叉发出声音,记录示波器显示的波形分别如图二中乙、丙、丁所示;(2)分析以上实验过程和现象可知:麦克风接收到的声音频率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声波在通过不同“气体透镜”时,充有 气体的气球对声波具有较明显的会聚作用,说明声音与光之间存在某种对应关系;(3)请你对本次实验过程提出一条改进建议: 。(2024湖南长沙期末)16.小宇和同学一起研究“声现象”教材中的两个实验:①拨动同一把钢尺,在保证其振幅相同情况下,改变其伸出桌边的长度,观察钢尺振动的快慢听声音的变化;②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音叉,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和声音的变化,来探究音叉振动时声音的响度与振幅的关系。(1)图甲是在探究声音的音调跟 的关系;实验时发现,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越长时,其振动发出声音的音调越 ;(2)做图乙实验时,敲音叉用力越大,音叉响度越大,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也越大,由实验现象可得到声音的响度与振幅的关系是: 。(2024河南商丘期末)17.如图1所示,从左至右7个瓶子里装着不同量的水(水越来越多)。(1)用木棒敲击瓶子时,发出的声音音调最低的是第 个瓶子;(2)用嘴对着瓶口吹时,由于 振动发出声音,发出的声音音调最低的是第 个瓶子;(3)如图2是我们往保温瓶里灌开水的场景,灌水过程中我们听声音就能判断出瓶里水是否快要灌满了,这是因为,随着水位的升高,瓶内空气柱振动越来越 (填“快”或“慢”),发出的声音音调越来越 (填“高”或“低”)。(2024江西南昌期末)18.小明在学习吉他演奏的过程中发现琴弦发出声音音调的高低,可能受各种因素影响,拧动弦钮,调整了琴弦松紧,音调高低也有变化。小明对此进行探究,经过与同学们讨论,做出了影响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的猜想:猜想一: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猜想二: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猜想三: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为验证猜想,他找来琴弦,规格如表所示:(1)为验证猜想一,可选编号为 的两组琴弦进行实验探究;(2)选择AC研究后发现音调不同,由此得出的结论是 ;(3)为验证猜想三,表格中琴弦D的横截面积应该是 mm2;(4)实验的研究方法是 法,你觉得琴弦音调高低还与琴弦的 有关。【题型四】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特点(2024广东湛江期末)19.小华设计了如图的甲、乙两种装置来探究“冰的物态变化规律”。 (1)实验应选用 (选填“大冰块”或“碎冰块”)来进行实验,效果更好些;(2)为使试管中的冰受热均匀,且便于记录各时刻的温度值,小华应选用 (选填“甲”或“乙”)装置来进行实验。实验中,小华测得某时刻冰的温度如丁所示,则此时冰的温度为 ℃;(3)用酒精灯对烧杯加热,当试管中的冰完全熔化后,继续加热一段时间,如图丙是整个实验过程中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图像,由图像可知:冰熔化的过程中是 段(用字母表示),熔化过程的特点是 ,在第5分钟时杯里的物质处于 态。(2024四川乐山期末)20.用如图甲所示装置探究萘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请回答下列问题。 (1)组装图甲所示的实验器材时,按照 (选填“由上到下”或“由下到上”)的顺序进行;(2)将装有萘的试管放入水中加热,而不是用酒精灯直接对试管加热,这样做不但能使萘 ,而且萘的温度上升速度较 (选填“快”或“慢”),便于记录各个时刻的温度;(3)图乙是萘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从图象中可看出,萘是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其熔化过程大约持续了 min。(2024安徽期末)21.甲图是小明探究物质熔化规律的实验装置,请根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物质在加热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乙所示,根据图像特征可判断该物质是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2)的该物质的状态为 。A.固态 B.液态 C.固液共存态 D.以上都有可能(2024辽宁沈阳四十三中期末)22.小明发现寒冷的冬季,下雪的天气环卫工人在冰雪路面上撒盐,从而使冰雪熔化。 (1)这个现象说明加了盐的冰雪熔点 0℃(填“高于”、“低于”或“等于”);(2)第一次实验中大国要探究冰和盐冰(加盐的冰)的熔化过程。如图甲所示,在烧杯中装入适量碎盐冰,试管中装入适量碎冰,并用酒精灯给烧杯加热。组装好器材后(如图乙)进行实验,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是 ;(3)图丙是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试管内的碎冰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图像,第7min烧杯中的盐冰处于 态;(4)第二次实验,大国将试管和烧杯内的物质做了调换,如图丁所示,若实验中两种物质的初温仍为-10℃,则加热的过程中 (填“碎冰”或“碎盐冰”)先熔化。(2024云南临沧期末)23.如图所示是小明探究“冰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的实验。(1)在安装实验器材时应按照 (选填“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安装。在调整铁圈A的高度时 (选填“需要”或“不需要”)点燃酒精灯;(2)实验中采用水浴法的好处是能使物质 ;(3)小明正确实验后根据实验数据描绘出该物质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图像,如图乙所示,由图像可知该物质是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在第3min时该物质处于 (选填“固”、“液”或“固液共存”)状态;该物质熔化过程共持续了 min;(4)另一同学把冰放入如图丙所示的烧杯中,并未用酒精灯加热,冰也熔化了,于是他认为冰熔化不需要吸收热量,他的想法是 (选填“正确”或“错误”)的。(2024辽宁大连期末)24.探究“海波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时。(1)根据生活中冰、石蜡等物质都是在温度较高的环境下熔化的,因此实验装置中选择用酒精灯加热,同时为使固体药品受热均匀且缓慢,选择了 法加热;(2)实验中,为了使 ,以便更准确地记录药品温度,应不停地用搅拌器搅拌药品;(3)加热过程中,某时刻温度计中的液面位置如图丙所示,此时温度计的示数是 ℃;(4)实验过程中,小明每隔一段时间记录一次温度,观察到第5min时试管内出现液体,第10min时试管内固体全部变成液体,可知固体熔化持续了 min;(5)根据实验数据在方格纸上描点如图乙所示,请用笔画线,将图象补充完整 ;(6)由图像可知海波熔化过程,温度 ;由此可知海波是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2024河北邢台三中期末)25.小明利用如图甲所示的器材探究海波熔化时的变化规律, 请你根据图中信息完成下列问题:(1)该实验中先把海波放入试管再放在烧杯中加热的原因是 ;(2)由图可知海波的熔点是 ℃,当加热至第 3 min 时, 海波处于 状态 (选填“固态”、“液态” 或“固液共存”);(3)图中海波熔化过程共经历 min ,若要延长海波的熔化过程,可以 。(2024贵州毕节期末)26.学习了熔化和凝固的知识之后,同学们进行了一些实验研究。小红与小明分别设计了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冰的熔化过程。(1)小明组装实验装置时,应 (选填“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进行组装。(2)小红未对冰进行加热,可是试管中的冰仍然熔化了,小红认为冰的熔化不需要吸热。她的看法是 (选填“正确”或“错误”)的。(3)图乙是小红在某个时刻观察到的温度计的示数,此时所测的温度是 ℃。(4)小明根据实验数据,绘出了如图丙所示的冰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由图象可知,冰在熔化过程中的特点是 。(5)如图丁所示是小严探究盐水的凝固点所绘制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根据图象,小严知道了人们常在不能及时熔化的积雪地面上撒融雪剂(工业盐),可加快积雪的熔化的原因是 。(2024江苏淮安期末)27.如图甲是“探究物质熔化规律”的实验装置。(1)采用水浴法加热的好处是 ;(写出一点即可)(2)图乙是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该固体熔化图像,由图像可知该物质是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当温度为50℃时,该物质的状态可能是 ;A.固态 B.液态 C.固液共存 D.以上三种情况(3)图乙中BC段反映出的规律是:晶体熔化过程中,需要持续 (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但是温度 (选填“升高”或“不变”)。(2024四川遂宁期末)28.如图甲是某同学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的实验装置,实验时,他在烧杯中放入适量的水,用水浴法对物体加热,观察熔化过程中温度变化的情况。 (1)实验中,试管放在水中加热,目的是 。(2)如图乙是试管中的固体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某时刻该固体的温度如图甲所示,则此时该物质处于 态(选填“固”、“液”或“固液共存”)。(3)实验过程中,该同学发现水面上方的烧杯壁上有水珠出现,你认为水珠应出现在烧杯的 (选填“内壁”或“外壁”)。【题型五】探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2024广东东莞期末)29.探究蒸发快慢影响因素的实验中,在四块相同的玻璃板上各滴上等量的水,如图中A、B、C、D所示。 (1)选择A、B两图进行实验探究,可以探究蒸发快慢与液体的 是否有关;(2)选择 两图进行实验探究,可以探究蒸发快慢与液体的温度是否有关;(3)通过A、D两图的对比。可以探究水蒸发快慢与水表面的空气流速是否有关,实验中如果利用电吹风来改变空气流速, (选填“应该”或“不应该”)使用热风;(4)本实验运用的科学研究方法是 法;(5)干湿温度计是一种既能测量空气温度,又能测量空气相对湿度的常用测量仪器,仪器上有两支相同的温度计并列地安装在同一刻度板上,如下图(图乙为其背面),其中一支温度计的测温泡外面裹有被水浸湿的棉纱,为“湿”温度计;另一支温度计的测温泡直接裸露在空气中,为“干”温度计;通常情况下,湿温度计的示数比干温度计的示数会 (选填“高”或“低”)一些,这是由于湿温度计棉纱上的水蒸发要 的缘故,而且两温度计的差异越大,表示空气越 (选填“干燥”或“湿润”)。 (2024江苏无锡期末)30.实验小组在探究“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时,在相同的玻璃板上各滴一滴质量相同的水,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探究:(1)同学们在图A、D两次实验中,观察到图D实验中玻璃板上的水先蒸发完,由此可知水表面空气流动越快,水蒸发得越 ;(2)图A、B两次实验中,图B的水先蒸发完,由此可知,水的 越 ,水蒸发得越快。(3)分析比较图 两次实验可探究蒸发快慢与温度的关系。【题型六】探究液体沸腾时温度变化特点(2024河南信阳期末)31.如图甲所示是“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的实验装置。 (1)此实验装置的组装顺序应为 (选填“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要完成这个实验,除了图中所示的器材外,还需要一个测量工具是 ;(2)试验中某时刻温度计的读数如图甲所示,此时水的温度是 ℃;(3)根据实验数据绘制水的温度随加热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乙所示,由图像可知:水在沸腾过程中要继续吸热,温度 。(选填“升高”或“不变”)(2024河北沧州期末)32.如图所示,甲图是“探究水的沸腾特点”的实验装置。 (1)安装实验器材应按照 (选填“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的顺序;(2)如图乙所示,观察气泡可判断是水沸腾 (选填“前”或“时”)的现象;(3)图丙中,图像A、B是某班两个实验小组的同学根据实验数据作出的图像。由图像可知水的沸点是 ℃,水沸腾时的温度特点是 ;他们用相同的酒精灯和相同的烧杯进行实验,图像不同的原因可能是 。(2024黑龙江大庆三十六中期末)33.物理课上,李老师和学生一起进行了关于“水沸腾”的实验探究。(1)小佳组装好器材,如图甲所示,用酒精灯给水加热,在水温升高到90℃后,每隔1min观察1次温度计的示数,记录在表中:如图乙所示是第3mín时温度计的示数,此时水的温度是 ℃;(2)由表中数据可知,实验中水的沸点为 ℃,水沸腾后继续加热,温度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3)李老师在课堂上给学生进行了图丙的实验演示:水沸腾后把烧瓶从火焰上拿开,迅速塞上瓶塞,把烧瓶倒置并向瓶底浇冷水,结果发现已停止沸腾的水又重新沸腾,这是因为浇冷水时烧瓶内的水蒸气 (填物态变化名称)导致水面上方的气压减小,沸点 (选填“升高”或“降低”)造成的;(4)水沸腾时,其内部气泡自下而上越来越 (选填“大”或“小”)。(2024广东汕头潮阳实验学校期末)34.图甲是探究“水的沸腾”的实验装置。 (1)A、B、C三种读数方法正确的是 (填字母代号);(2)由图乙可知,水的沸点是 ℃。水沸腾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 (选填“升高”“降低”或“保持不变”);(3)实验器材中纸板的作用是 ;(4)实验结束后,移开酒精灯,发现烧杯内的水没有立即停止沸腾,可能的原因是 ;(5)实验现象中,沸腾时水中气泡的情形应为图丙中的 图。(2024四川凉山期末)35.图1是“探究水沸腾特点”的实验装置。当水温上升到90℃时,每隔1min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直到水沸腾5min后停止记录。 (1)图1中甲、乙、丙三名同学读取温度计示数的方法正确的是 。(2)图2中表示水沸腾时的现象的是 (选填“A”或“B”)。(3)根据实验数据,作出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3所示。由图象可知,水的沸点是 ℃,沸腾时,水的温度 。(4)标准大气压下,酒精的熔点是-117℃、沸点是78℃;水银的熔点是-39℃、沸点是357℃,若要测沸水的温度应选用 (选填“酒精”或“水银”)温度计。(2024广东东莞期末)36.在“探究水沸腾时的温度变化特点”的实验中: (1)小明组装的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其中的错误之处是: ;(2)小红观察到沸腾前和沸腾时水中气泡上升过程中的两种情况,如图2中甲、乙所示,则图 (选填“甲”或“乙”)是水沸腾时的情况。水在沸腾过程中的特点是:吸热,但温度 (选填“升高”“不变”或“降低”);(3)小明和小红虽然选用的实验装置相同,但加热到水开始沸腾的时间不同,他们绘制的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图象如图3所示,a、b两种图像不同的原因是水的 (选填“初温”或“质量”)不同;(4)取走酒精灯,将装有海波的大试管放入上面实验的热水中(如图4)。根据温度计A和B的示数,绘制了海波和热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5)。由图像可知,在第8min时,大试管内的海波处于 (选填“固”“液”或“固液共存”)态,海波是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2024江西吉安期末)37.在冬天,美味的炖汤深受人们欢迎。小芳利用以下装置进行水沸腾实验的探究。(1)如图1所示,实验装置应按照 (选填“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安装。图1中存在的一处明显错误是 ;(2)为了使水尽快沸腾,可以采取下列选项中的 ;A.掀开盖板 B.增加水的用量 C.撤去石棉网 D.提高水的初温(3)如表是水沸腾前后的实验数据,分析数据可知,此时水的沸点是 ℃,水在沸腾过程中需要 热(选填“吸”或者“放”);(4)如图2所示,炖汤要先把汤料和水置于炖盅内,再把炖盅浸在大煲的水中,并用蒸架把盅与煲底隔离。若汤的沸点与水的沸点相同,持续加大火力,盅内的汤 (选填“会”或“不会”)沸腾。通过这个实验,你会建议小芳在大煲内的水沸腾后选择 (选填“保持大火”或“调为小火”)继续炖汤。(2024湖南郴州期末)38.在标准大气压下,做“观察水的沸腾”的实验时,甲、乙、丙三个实验小组的同学分别从图中A、B两套实验装置中任选一套来完成实验。 (1)甲组同学从水温升高到90℃时开始记录数据,以后每隔1min记录一次水的温度,直到水沸腾5min为止,实验数据如表,分析表中的数据可知,甲组同学选择的是 (A/B)套装置;(2)乙、丙两组同学都选择了另外一套实验装置,这两组同学虽然选用的实验装置相同,但水开始沸腾的时刻不同,他们绘制的沸腾图象如图C所示,得到a、b两种不同图象的原因是: 不同。A.酒精灯火力 B.水的初始温度(3)实验后,甲组的同学对大家提出了这样的疑问:如果不对水加热,能让水重新沸腾吗?老师马上将一杯停止沸腾的水放进能抽气的密闭玻璃罩中,如图D,接通抽气机电源,随着玻璃罩中空气的抽出,热水居然沸腾起来。通过分析,同学们知道了发生此现象的原因是:抽气机抽气时,玻璃罩内的气压减小,水的沸点 (升高/不变/降低),因此在不加热的情况下,水能重新沸腾;(4)水沸腾时产生大量气泡,在上升过程中气泡逐渐变 (填“大”或“小”),直至水面破裂;(5)如图,将烧瓶内水沸腾时所产生的水蒸气通入试管A中,试管A放在装冷水的容器B内,过一段时间,观察到试管A中产生的现象是越来越多 (选填“水蒸气”“小水珠”“小冰晶”),同时看到温度计C的示数 (“降低”或“升高”)。这个实验说明了水蒸气液化时要放出热量。 (2024山东济南期末)39.小明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水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 (1)在组装器材时,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了烧杯底部,此时应当将 (选填“铁杆向上”或“铁圈向下”)调整。调整完成后,第3分钟温度计示数如图所示,请填入表格 。(2)小明是根据 (选填“温度计示数”成“水中气泡情况”)来判断水是否沸腾的。(3)分析表格中信息和水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实验数据可知:水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是 。(4)同组的小英继续探究水沸腾的条件如图所示,大试管和小试管里都装有水,给三支大试管中的水加热,使之保持沸腾,则大试管中的水不断沸腾的过程中,小试管中的水会沸腾的是 (只填序号)。 【题型七】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2024河南信阳期末)40.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中,如图所示,水平放置平面镜,白色纸板竖直立在平面镜上,纸板由E、F两部分组成,可以绕ON翻折。 (1)实验时,把纸板ENF垂直放在平面镜上,入射光线AO的法线是 ,光线AO的入射角大小是 度;(2)白色硬纸板的表面应尽量粗糙,其目的是使光在纸板上发生 (选填“镜面反射”或“漫反射”),这样我们在各个方向都能看清光的传播路径;(3)将一束光贴着纸板E沿AO射到镜面上O点,纸板F上会显示出反射光束OB,接着将纸板F绕ON向后翻折,则纸板F上 (选填“能”或“不能”)显示出反射光束,由此说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 ;(选填“同一平面内”或“不同平面内”)(4)若让另一束光沿BO方向射向平面镜,反射光将沿OA方向射出。该实验现象说明 。(填选项字母)A.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B.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可逆(2024广东汕尾期末)41.在“探究光的反射定律”的实验中,如题图所示,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白色纸板竖直放置在平面镜上,白色纸板由E、F两部分组成,可以绕ON翻折。 (1)使纸板E、F在同一平面内,移动激光笔,使入射光线绕O点沿逆时针方向转动,可观察到反射光线沿 时针方向转动;为了便于测量和研究,需要把光路记录在纸板上,你的方法是 ;(2)多次改变入射角大小进行实验,得到如下表格所示的几组数据,分析数据可得:在光的反射现象中, ;(3)以法线ON为轴线,把纸板F向后缓慢旋转至图所示位置,此时反射光线在 (选填“纸板F前方”“纸板F上”“纸板F后方”),说明光反射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三者在 (选填“同一”“不同”)平面内;(4)实验结束后,同组的小明和小刚都想从镜子中看到对方的眼睛,而不想让对方看到自己的眼睛,结果他俩谁都没有能做到,你认为没有能做到的原因是 。(2024辽宁沈阳期末)42.根据图所示的实验回答问题: (1)如图甲所示,将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听到响铃的声音逐渐减弱,由此推理可以得出 不能传声;(2)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中,如图乙所示选用的白色硬纸板的表面应尽可能 (选填“光滑”或“粗糙”),让一束光贴着纸板E射到平面镜O点,此时在F板上可以看到反射光线。接着将F板绕接缝ON向后折,如图丙所示,此时在F板上 (选填“能”或“不能”)看到反射光线。(2024江西宜春期末)43.在光反射的学习过程中,小明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1)如图甲所示,使用纸板进行实验的目的是 ;(2)在图乙中,将纸板B沿PQ剪开,把纸板B的上半部分向后折。实验时在纸板B上下两部分会观察到的现象是 ;A.都能看到反射光线B.都不能看到反射光线C.上半部分能看到反射光线,下半部分不能看到反射光线D.上半部分不能看到反射光线,下半部分能看到反射光线(3)由此可以得出结论: 。(2024江苏淮安期末)44.在“探究光反射的规律”时,小李进行了如图甲所示的实验。 (1)实验时,将一束光贴着纸板P 沿EO射到镜面上O点,纸板Q上会显示出反射光束OF。 接着将纸板Q绕ON向前或向后翻折,则纸板Q上不能显示出反射光束,由此说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 (选填“在”或“不在”)同一平面内,在纸板Q绕ON向后翻折的过程中,反射光线的位置 (选填“改变”或“不变”); (2)经过多次实验得出,光反射时,反射角 (选填“等于”或“不等于”)入射角;(3)若保持平面镜位置不变,将纸板向后倾斜一个角度(如图乙),入射光线仍能呈现在纸板上,且沿EO方向入射到平面镜的O点,此时 (选填“能”或“不能”) 在纸板上看到反射光线。(2024贵州毕节期末)45.物理实验小组的同学们在进行“探究光的反射定律”的实验,如图甲所示,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E、F是两块粘接起来的硬纸板,竖直地立在平面镜上,且可绕ON转动。(1)实验中的硬纸板的表面应尽量 (选填“粗糙”或“光滑”);(2)实验中,实验小组的同学移动激光笔,使入射角∠AON的度数为60°,测得反射角∠BON也为60°。为保证实验结论具有普遍性,下一步,实验小组的成员应当进行的操作是 ;(3)由步骤(2)可以得到的结论是:光反射时,反射角 入射角;(4)重新改正后,将纸板F绕ON向后翻转任意角度,如图乙所示,在纸板F上 (选填“能”或“不能”)看见反射光线,说明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和法线 (选填“在”或“不在”)同一平面内。(2024福建福州期末)46.如图是“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装置,其中ABCD是白色硬纸板制成的光屏,并能沿ON折转,ON垂直于CD。(1)为使实验效果更明显,整个实验过程应在较 (填“亮”或“暗”)的环境中进行;(2)如果光屏没有与平面镜垂直放置,当光贴着光屏入射时, (填“能”或“不能”)在光屏上看到反射光线,此时入射光线、反射光线 (填“在”或“不在”)同一平面内;(3)若将一束光贴着光屏沿FO射到O点,光将沿图中的OE方向射出,因为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 的;(4)实验过程共进行了6次,这样做的目的是 。 (2024四川成都期末)47.如图所示,是小明同学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他进行了下面的操作。(1)如图甲,使一束光贴着纸板沿某一个角度射到O点,经平面镜反射,沿另一个方向射出。在纸板上用笔描出入射光EO和反射光OF的径迹。改变光束的入射角度,多做几次,取下纸板,用量角器测量角度,然后得到了实验结论;小明多做几次的目的是 ;(2)如图乙,沿ON把纸板NOF向前折或向后折,这时在NOF上看不到反射光,说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的位置关系是 ;(3)使入射光线逐渐靠近法线ON,可观察到反射光线逐渐 (选填“靠近”或“远离”)法线;(4)若将一束光贴着纸板F沿FO射到O点,观察到反射光沿图中的OE方向射出,这是因为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 ;实验中,在纸板前不同的方位都能看到光的径迹,这是因为光在纸板上发生了 (选填“镜面反射”或“漫反射”)。(2024河北保定期末)48.在“探究光的反射定律”的实验中,如图(a)(b)所示,平面镜M放在水平桌面上,E、F是两块粘接起来的硬纸板,垂直于镜面且可绕ON转动。(1)如图(a),若将一束光贴着纸板F沿BO射到O点,光将沿图中的OA方向射出,说明光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 的;(2)如图(b),以法线ON为轴线,把纸板F向后缓慢旋转,在F上 (选填“能”或“不能”)看到反射光线OB,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探究 ;(3)在(a)图中,让激光紧贴纸板射向O点,多次改变入射光的方向,测得了几组数据,如上表所示,由此可得出结论:在反射现象中, ;(4)实验中改变入射角大小并测量对应的反射角,测量多组数据的目的是 (只填序号)。A.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减小误差B.多次测量,寻找普遍规律【题型八】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2024山西晋城期末)49.小明利用如图甲所示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他在水平桌面上铺张白纸,将玻璃板竖立在白纸上,把蜡烛A点燃放在玻璃板前面,把另一个相同的蜡烛B,竖立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从不同角度透过玻璃板看,它跟前面蜡烛A的像都完全重合。改变蜡烛A的位置,重复上述步骤,再做两次实验,并把三次实验中蜡烛A和B的位置记录在白纸上,如图乙所示。 (1)实验中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 ;(写出一条即可)(2)蜡烛B跟前面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说明像与物大小 ;(3)小明把白纸沿着玻璃板的位置对折,观察到像与物的对应点完全重合,说明 ;(4)小明取走蜡烛B,把光屏放在像的位置,发现光屏上没有像,这说明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是 像。(2024江苏淮安期末)50.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小兰在水平桌面上铺一张白纸,在白纸上竖直放置一块玻璃板,在玻璃板前放一支点燃的蜡烛A,再另取一支未点燃的蜡烛B放在成像处,如图所示。 (1)蜡烛B要与蜡烛A完全相同,这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 关系;(2)实验时,他应该在玻璃板 (前/后)观察蜡烛的像,(如图)所成的像是 (虚/实)像;(3)为了使实验效果更明显,所用玻璃板应该较 (厚/薄)一些。(2024河南驻马店期末)51.小明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选择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实验器材有:一块茶色玻璃板、支架、两根相同的蜡烛、火柴、白纸、刻度尺、铅笔。 (1)实验中小明将玻璃板 放在水平放置的大白纸中央;(2)为探究平面镜所成的像是实像还是虚像,小明拿走蜡烛B,将一个光屏放到蜡烛A像的位置, (选填“透过”或“不透过”)玻璃板观察,发现光屏上没有像,这说明平面镜成的是 (选填“实”或“虚”)像;(3)小明把四个模型按如图所示摆放在桌面上,用于研究像与物左右位置的关系,其中能够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 B. C. D. (2024山西晋中期末)52.镜子在生活中的应用很广泛,小华和同学利用如图所示的器材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1)实验时,应将透明玻璃板 放置在水平桌面的白纸上;(2)小华将点燃的蜡烛A置于玻璃板前,再拿另一支外形相同但不点燃的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跟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多次改变蜡烛A到玻璃板的距离,重复上述实验,并分别测量出A和B到玻璃板的距离,记录在表格中。分析数据可知: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 (选填“相等”或“不相等”);(3)当蜡烛A远离玻璃板时,像的大小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4)在蜡烛B的位置放置光屏,光屏上 (选填“能”或“不能”)呈现蜡烛A的像。 (2024广东东莞期末)53.如图甲所示,将茶色玻璃板M作为平面镜竖直放置在一张方格纸上,并准备了两支大小相同的蜡烛A和B、刻度尺、铅笔等,用来探究蜡烛A在平面镜中成像的特点。 (1)该实验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为了 ;(2)在寻找蜡烛像的位置时,应该移动蜡烛B,人要在蜡烛 (选填“A”或“B”)一侧,直到观察到手中蜡烛与另一蜡烛的像完全重合;(3)在研究像和物到镜面距离的关系时,应多次改变A蜡烛的位置,重复实验,多次实验的目的是 ;(4)在探究平面镜所成的是实像还是虚像时,小明应把光屏放在蜡烛B的位置处,然后 (选填“透过玻璃板”或“直接”)观察光屏,实验中他 (选填“能”或“不能”)在光屏上看到像;(5)如图乙所示,将平面镜和铅笔竖直放置在水平桌面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铅笔水平向右移动时,它的像将变小B.平面镜竖直向上移动时,铅笔的像也将向上移动C.若改用一块较小的平面镜,铅笔的像将变小D.若铅笔按图示箭头方向转过45°,铅笔将与它的像垂直(2024河北邢台期末)54.如图甲所示是某实验小组同学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情景。 (1)实验时应选 (选填“较厚”或“较薄”)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竖立在水平桌面上;(2)直尺的作用是便于比较物与像到平面镜 之间的关系;(3)操作中该同学在桌面上无论怎样调整后方的蜡烛、都不能与像重合,其原因可能是 。他经过调整后,找到了像的位置,发现像到镜面的距离和点燃的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 ,移去蜡烛B,并在其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不能接收到蜡烛A的火焰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成的是 像;(4)若将玻璃板和蜡烛下面的白纸换成方格纸进行实验,这种做法的优点是 。(2024江西宜春丰城中学期末)55.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同学进行一组光学综合实践活动。 (1)如图甲所示,通过三个不透明白板A、B、C的小孔去观察烛焰,若要看到烛焰,此时从小孔中看见的 (选填“是”或“不是”)烛焰通过小孔成的像;(2)人眼在图甲所示位置直接看火焰,其形状如图乙所示的①,此时想看烛焰通过小孔成的像,人眼应直接看白板 (选填“A”、“B”或“C”),所看到的像为图乙中的 。(选填序号)(3)如图丙所示,是某餐厅墙上的图片,在图片对面墙上的平面镜中可观察到的字母是 。(4)如图丁中的图(Ⅰ)所示,物体AB和平面镜MN都竖直放置在水平面上,AB与MN之间的水平距离为20cm。现保持AB不动,将MN水平向左平移10cm,如图(Ⅱ)所示,则AB的像水平向左平移 cm;若在图(Ⅰ)的基础上,保持AB不动,将MN绕N点逆时针旋转90°,如图(Ⅲ)所示,则关于物体AB中的点A的像A′,其运动轨迹为 (选填“直线”或“曲线”),像A′到N点的距离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024山东德州期末)56.如图甲所示,某小组同学在“研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中,选用透明玻璃板、刻度尺等器材做实验。实验中,首先在水平桌面上铺一张白纸,将透明玻璃板竖直放置在水平桌面上,并沿着玻璃板在纸上的位置画一条线,代表平面镜的位置。 (1)为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 环境中进行(填“较亮”或“较暗”),此外,采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这样做的目的是 ;(2)将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前,再拿另外一支外形相同但不点燃的蜡烛B放在玻璃板后移动,用蜡烛B来确定蜡烛A成像的位置,运用了 法,在寻找蜡烛A的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蜡烛 (填“A”或“B”)这一侧观察;(3)移去蜡烛B,将光屏放在蜡烛B的位置,发现光屏上并没有蜡烛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像;(4)通过实验现象的分析和数据的处理可知,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 ,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 。(2024广东潮州期末)57.小伟同学用如图甲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为了便于确定像的位置,玻璃板应 放置在水平桌面的白纸上;(2)将蜡烛1放在A位置,可看到它在玻璃板后面的像。拿一支相同的蜡烛2竖立着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跟蜡烛1的像完全重合时,该位置记为;(3)将光屏放在位置,任意移动都承接不到像,可知平面镜成的像是 像;(4)改变蜡烛1的位置,重复步骤(2),可得像与物位置的对应关系如图乙,可知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关于镜面 ;(5)将图乙中C处的蜡烛沿直线向玻璃板方向移动1cm,此时像与物之间的距离是 cm,像的大小的变化情况是 (选填:不变、变大、变小);(6)小伟看到自己的手表与同桌的相同,于是小伟突发奇想:用两块相同的手表替代A、处蜡烛,正立于玻璃板两侧,如图丙所示。此时A处手表指针指在9点整,那么手表的指针应调至 点才能与A处手表指针的像完全重合;(7)另一小组在做该实验时发现点燃的蜡烛A,同时出现了的两个像,其原因可能是所选的玻璃板较 (填“厚”或“薄”),通过测量发现两像间的距离为1cm,则所选玻璃板的厚度为 cm。(2024广东肇庆期末)58.实践小组用如图甲所示器材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请你解答以下问题。 (1)图甲中实验采用薄透明平板玻璃作为平面镜,是为了便于确定 (选填“像”或“物”)的位置;(2)在像所在位置竖直放置一个光屏,光屏上 (选填“能”或“不能”)呈现蜡烛的像,这说明蜡烛通过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选填“实”或“虚”)像;(3)该实验选择两个相同的蜡烛A和B,是为了便于比较蜡烛B与蜡烛A的像的 的关系;(4)该小组的同学在课后的实践活动中,又进行了以下的探究:①如图乙所示,小铭在黑暗的房间中,桌面铺上一张白纸,把一块小平面镜平放在纸上。让手电筒的光正对着平面镜照射,从侧面看 (选填“白纸”或“平面镜”)是亮的,这是因为光照在它上面发生了 (选填“镜面”或“漫”)反射的缘故;②如图丙所示,小华用手电筒对着平面镜中某物体的像照射时,观察到像比原来亮多了,其原因是 。(2024河北邢台三中期末)59.小亮同学在做“平面镜成像”实验时, 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架在一把直尺的上面,再取两段相同的蜡烛A和B一前一后竖放在直尺上,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观察,如图所示。(1)实验中应选择 (选填“较薄”或“较厚”)的玻璃板,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进行实验的目的是 。(2)两段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 的关系。调节蜡烛B的位置, 直到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 此时蜡烛B的位置即为蜡烛A的像所在的位置。(3)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 (选填“能”或“不能”)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所以平面镜所成的是 (选填“实”或“虚”)像。(4)小亮同学测出某次蜡烛离平面镜的距离为8cm,则此时镜中的像离前面蜡烛距离为 cm;接下来,他将前面蜡烛靠近平面镜 2cm,此时镜中的像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不考虑蜡烛烧短)【题型九】探究光折射时的规律(2024四川遂宁期末)60.小亮在家做了这样一个实验,把一牧硬币放在一个没有水的碗里,把碗放在桌子上并慢慢向远处推移,直到眼睛刚好看不到硬币为止。保持头部不动,缓缓地向碗中倒水,倒着、倒着,怪事出现了,小亮又重新看到碗底的硬币。(1)倒入一些水后看到的是因为光的折射,硬币在水中所成的像,请你判断硬币所成的像比硬币实际的位置 (选填“高”或“低”);(2)小亮想用作图方法说明这个结论,如图所示的四幅光路图中正确的是 。 (2024辽宁大连期末)61.在探究“光从空气射到某玻璃中时,折射光线沿什么方向射出”实验中,所用的实验器材有:激光笔、长方形玻璃砖、刻度尺、白纸。请回答:(1)实验前,在白纸上画一条直线表示空气与玻璃间的分界面,再在直线上方画出三条光线射向该直线,如图所示,表示空气中的 光线;(2)将长方形的玻璃砖上沿与直线重合固定在白纸上,激光笔发出的激光沿预设的入射光线射向玻璃砖,如何确定并在白纸上记录出玻璃中折射光线 ;(3)如图是某小组实验记录的光路图,分析可得出结论: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时①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 ;②折射角 入射角(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③入射角越大,折射角越 。(2024福建福州期末)62.小玲在学习了声与光的知识后,利用课余时间做了以下两个实验:(1)如图甲所示,在桌面上放一块平面镜,用激光笔向平面镜上射出一束光,墙壁上出现了一个静止不动的光点。当她用手敲击桌面,听到敲击声的同时看到墙上的光点晃动起来,这是因为桌面发声时在 ;若她用更大的力敲击桌面,她听到敲击声的响度 ,同时她会看到墙上光点晃动的范围 ;(2)如图乙所示,用激光笔向水面O点射出的一束光,光线与水面的夹角为30°,她测得水中折射光线与水面的夹角为50°,此时折射角的度数为 °;若将入射光线绕O点顺时针旋转20°,则折射角 (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2024江苏期末)63.如图是小明研究“光现象”的实验示意图。(1)向水槽中逐渐加入水并高于A点,小明从水面上方观察该标记时,看到它的像偏 (高/低);(2)保持入射光和水槽不动,当水面逐渐上升,水槽侧面的光斑向 (上/下)移动;(3)保持激光笔的位置不变,将水槽的左侧底部缓慢抬起,相应的反射角将 (增大/不变/减小)。(2024山东济宁期末)64.某同学在探究光的折射规律的实验中已经发现: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时,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折射光线的具体位置在哪里呢?(1)他进一步分析实验中记录在表中的数据,得出:①光从空气斜射到水面时,同时发生了 和光的折射两种现象;②光从空气斜射到水面时,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 (选填“增大”“不变”“减小”),当光从空气垂直射到水面时,折射角的度数为 °;③光从一种透明物质斜射进入另一种透明物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2)请你对上述结论中的③作出评价:他得出的这一结论的过程是否合理?答 (选填“合理”“不合理”)。简要说明理由 。(2024江苏南通期末)65.在验证“光的折射规律”的实验中,小华同学利用激光笔、水槽、水和一个可绕ON折转的光屏进行了如图所示实验。(1)实验中应选择表面较 (选填“光滑”或“粗糙”)的光屏来承接光路,打开激光光源,当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时,传播方向 (选填“一定”或“不一定”)发生改变;(2)光屏上呈现的光路如图所示,小华在光屏上记录下光路并标出了此时的入射角和折射角,据此她得出: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这一错误结论,小华得出该错误结论的原因是 ;(3)小华将折射光线所在的半个光屏向后折转一个角度,她这样操作的目的是为了验证 ;(4)解决第(2)问的错误后,保持入射光线不变,向水槽中缓慢地持续加水,小华发现折射光线在水槽底部形成的光斑逐渐向左移动,于是她认为折射角在逐渐变小。她的观点是否正确? (选填“正确”或“不正确”)。(5)小华测得如下表所示的两组数据:表一: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表二: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①表二中“◆”数据被遮挡住看不到,由表中信息可知这个数据是 ;②如果小华在探究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的折射规律时,完成了第4次实验,入射角是40°,折射角可能是 ;A.20° B.28° C.35° D.60°(2024上海闵行期末)66.小明做光的折射实验时,发现经玻璃砖两次折射后光线会发生“平移”,如图所示。为了研究平移光线之间的距离L和哪些因素有关,他使用不同厚度的玻璃砖,改变入射角进行实验,采集了如下实验数据。(玻璃砖厚度d1>d2) 表一:玻璃砖厚度d1表二:玻璃砖厚度d2 ①分析实验序号1~4或6~10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以得出结论: ;②分析实验序号 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以得出平移的距离与玻璃砖的厚度有关;③完成序号5空缺数据的填写。 。【题型十】探究透镜对光的作用67.(1)小明在判别直径相同的两透镜的类型时,分别将它们正对太阳,把一张纸放在它的下方,在纸上得到相应的光斑,透镜与光斑的大小如图所示(d1<d<d2)。其中形成甲光斑的 是凸透镜,形成乙光斑的 是凹透镜(以上选填“一定”、“可能”或“一定不”);(2)小华在测量凸透镜的焦距f时,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在透镜下方的白纸上呈现一光斑时,测得光斑到透镜的距离为l,将白纸再远离透镜一段距离,发现白纸上又出现了相同大小的光斑,则l f(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小华取一发光的小电灯放在凸透镜主光轴上离光心距离为l处,在透镜另一侧将白纸沿主光轴远离透镜过程中,纸上的光斑大小将 (“变大”或“变小”或“不变”)。【题型十一】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2024江苏扬州期末)68.在100cm长的光具座上进行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 (1)应当在光具座上放置下列哪个规格的凸透镜 ;A.焦距30cm的凸透镜 B.焦距40cm的凸透镜C.焦距10cm的凸透镜 D.以上透镜都可以(2)根据图中所示,烛焰的像成在光屏上边缘,则错误的调节方案是 ;A.蜡烛向上调 B.凸透镜向下调 C.光屏向上调 D.凸透镜向上调(3)李明手中拿着甲、乙两透镜,当它从甲透镜中观察远处的物体时,看到的是正立缩小的“物体”,而当她从乙透镜中看远处物体时,看到的是缩小倒立的“物体”,则乙透镜属于 透镜,乙中看到的是 (实/虚)像;放置好焦距f=10cm的凸透镜后,该同学实验数据如下表:(4)从上面的实验中你能总结出的一条规律是 ;(5)为了演示近视眼镜的作用,应适当 (增大/减小)透镜与物体之间的距离,然后在它们之间放上合适的 (凹/凸)透镜,使光屏上再次出现清晰的像。(2024河北沧州期末)69.小高用一个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1)实验前首先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在水平光具座上。点燃蜡烛后调节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和烛焰中心大致在 ,其目的是使像成在 ;(2)如图所示,在光屏上成烛焰清晰的像,此时成像特点是 (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的成像原理;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若将点燃的蜡烛向左移动3cm,则需要将光屏向 (选填“左”或“右”)移动适当距离,才能在光屏上再次成清晰的像。若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放大的清晰的烛焰的像,则此时像距范围为 ;(3)下列哪种性质的像不能利用凸透镜得到 (选填正确选项前的字母);A.缩小、倒立的像B.放大、倒立的像C.等大、正立的像D.放大、正立的像(4)现有两个凸透镜A和B(fA>fB),为了模拟眼睛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时晶状体形状的变化情况,他应选用凸透镜 (选填“A”或“B”)来模拟眼睛看远处时的晶状体。(2024湖北恩施期末)70.以下是小明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的部分操作:(1)如图甲所示,小明让平行光正对凸透镜照射,光屏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则凸透镜的焦距f= cm;(要求记录到准确值的下一位) (2)小明将LED灯牌、凸透镜和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通过调节使三者中心大致在 ;接着,小明调节元件至如图乙所示的位置,移动光屏,会得到 的实像。(2024宁夏中卫期末)71.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某小组同学利用图甲测出了透镜的焦距后,正确安装并调节实验装置如图乙所示,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由甲图可知该透镜焦距为40cmB.乙图中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符合放大镜的成像原理C.在乙图中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将蜡烛与光屏的位置互换,则成像情况符合投影仪的原理D.如果在烛焰与透镜之间放置一近视眼镜的镜片,则将光屏适当左移可得一个清晰的像理由: 。(2024辽宁辽阳期末)72.下面是小吴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1)按如图甲所示的操作,可测出该凸透镜的焦距f1= cm;(2)小吴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点燃蜡烛后发现烛焰的像成在光屏上方。此时应向 调节蜡烛,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中央;(3)小吴将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50cm的刻度线处,将蜡烛和光屏移至如图所示的位置时,光屏上出现了烛焰清晰的像,该像是 (填“放大”、“等大”或“缩小”)的;(4)保持透镜的位置不变,小吴将蜡烛移到35cm刻度线处,应将光屏移至 cm刻度线处,才能再次在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5)保持蜡烛不动,小吴接着将凸透镜和光屏同时向右移动相同的距离后,光屏上 (填“能”或“不能”)再次成清晰的像;(6)在图乙所示位置的基础上,小吴在原凸透镜位置更换为另一个凸透镜,小吴向右移动光屏,屏上重新呈现清晰的像,那么此凸透镜的焦距应 (填“大于f1”或“小于f1”)。(2024河南新乡期末)73.小明和小亮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实验前将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调至同一高度,目的是 ;(2)如图所示,光屏上呈现一个清晰的像,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向左移动一段距离,要再次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向 (选填“左”或“右”)移动,像的大小将变 (选填“大”或“小”),生活中的 (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3)用不透明的纸板将透镜的下半部分遮住,光屏上 (填“能”或“不能”)成完整的像,像的亮度会变 (填“亮”或“暗”)一些;(4)将近视眼镜的镜片放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变模糊了;使光屏远离透镜,又能在光屏上看到蜡烛清晰的像,这说明近视眼镜对光有 作用。(2024陕西汉中期末)74.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装置如图所示,其中焦距为的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刻度线处,光屏和蜡烛分别位于凸透镜两侧。 (1)进行实验之前,应先将烛焰中心、透镜中心、光屏中心调整至 ,为使实验现象更明显,该实验应在较 (选填“亮”或“暗”)的环境中进行。(2)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将点燃的蜡烛移至光具座上10cm刻度线处,移动光屏,直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则该像是 (选填“放大”“等大”或“缩小”)的实像。如果此时发现光屏上的像位置偏上,可 (选填“向上”或“向下”)调整蜡烛高度,使像成在光屏正中央。(2024湖北恩施期末)75.为探究凸透镜成像,将一个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安装在光具座上,完成以下实验。 (1)点燃蜡烛后,应首先将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 调节到同一水平线上;(2)固定透镜,将蜡烛放在左方,如图甲所示,要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此时光屏应向 方移动;(3)在如图乙所示情形下,得到了清晰的像,光屏上出现的应为 的像;(4)若用焦距为20cm的凸透镜做对比,在同样物距的条件下光屏上出现的清晰像,应比10cm焦距的透镜所成的像要 (选填“大”“小”或“相当”)。(2024陕西咸阳期末)76.小雪“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的装置如图所示。 (1)实验前,小雪需要调节 、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2)如图甲所示,将一束平行光正对凸透镜照射,光屏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时停止移动光屏,可测出凸透镜的焦距是 cm;(3)将蜡烛、凸透镜、光屏放在光具座上如图乙所示的位置,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此像的特点是倒立、 (选填“放大”或“缩小”)的实像,生活中 (选填“照相机”或“投影仪”)就是利用此原理工作的。77.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1)将蜡烛、凸透镜及光屏从左向右依次安装在水平光具座上,调整烛焰、透镜和光屏的中心在 ;(2)现已测得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当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在图中所示位置时,光屏上将呈现烛焰倒立、 (选填“放大”、“等大”或“缩小”)的实像,利用此原理可以制成 (“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 (2024河南驻马店期末)78.小明用蜡烛、凸透镜(焦距10cm)、光屏在光具座上进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 (1)实验在 (选填“较亮”或“较暗”)的环境下进行,现象更明显;(2)蜡烛、透镜和光屏位置如图甲所示,光屏上会出现烛焰清晰 (选填“放大”、“等大”或“缩小”)的像,此现象和生活中 (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的原理相同;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增大物距后,将光屏移动到适当位置,光屏上会重新出现烛焰清晰的像,该像与移动前的像相比会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3)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移动蜡烛至图乙所示位置,在透镜右侧通过透镜可以观察到烛焰 (选填“正立”或“倒立”)的像;(4)将图甲中的透镜换成焦距f=5cm的凸透镜,光屏上烛焰的像变模糊。将蜡烛向 (选填“左”或“右”)移动适当距离,光屏上重新出现烛焰清晰的像;若不移动蜡烛,在蜡烛和透镜之间放置一个度数适当的 (选填“近视”或“远视”)镜片,光屏上也会重新出现烛焰清晰的像;(5)做完实验后,将凸透镜平放在物理课本封面上,通过透镜看到书名《物理》的“物”字形状是图中的 。A. B. C. D. (2024河北张家口期末)79.如下图所示,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依次将点燃的蜡烛、凸透镜、光屏放在光具座上。 (1)实验前,调节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 ;(2)当蜡烛、凸透镜、光屏在如图所示位置时,光屏上刚好看到烛焰清晰的像,则凸透镜的焦距范围是 (用不等式表示),生活中的 (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应用了这个成像规律;(3)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把蜡烛移到45cm刻度处,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光屏上始终承接不到像。保持物距不变,小明观察到像的方法是 ;(4)实验中,观察光屏上像的特点时,小明不小心用手指遮挡住了凸透镜的上半部分,此时光屏上烛焰的像是 (选填“完整”或“不完整”)的。(2024山西晋中期末)80.物理学习小组利用如图甲所示的器材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凸透镜的焦距是10cm。 (1)为了在光屏的中心位置成烛焰清晰的像,实验前调整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 ;(2)将点燃的蜡烛和凸透镜固定在图甲所示的刻度线处,移动光屏至适当位置,可以在光屏上观察到烛焰清晰的 (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像。在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中,成像原理与之相同的是 ;(3)实验结束后,小组同学利用该透镜制作了一个照相机模型,用它观察远处的景物,在底片上观察到如图乙所示的像,要使底片上成的像如图丙,可以将相机靠近景物,同时 (选填“增大”或“减小”)镜头与底片的距离。【题型十二】测量固体的密度(2024河南信阳期末)81.如图所示,小欣为了测量某小石块的密度,进行了如下实验。 (1)用天平和量筒测量小石块密度的原理是 。(2)将天平放在水平工作台上,移动游码至标尺左端的 处,观察到指针指在分度盘上的位置如图甲所示,此时应将平衡螺母向 (选填“左”或“右”)调节,使指针对准分度盘中央刻度线处。(3)将小石块放在天平 盘中,另一盘所加砝码和游码位置如图乙所示,天平平衡时小石块的质量为 g。(4)如图丙所示,用量筒测出小石块的体积为 。(5)计算得出小石块的密度为 。(6)如果将小石块打磨掉一部分,使其体积减小,石块的密度将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2024江苏淮安期末)82.为了测量形状不规则石块的密度,小华做了如下实验: (1)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将游码移至标尺左端“0”刻度线处,发现指针在分度盘上的位置如图甲所示,此时应将横梁上的平衡螺母向 调节;(2)测量质量时,将石块放在左盘中,在右盘加入一定量的砝码后,天平的指针仍偏向左侧,再加入最小的5g砝码后,指针偏向右侧,这时石块的质量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右盘中砝码的总质量,接下来的操作是 ,直至天平平衡;(3)天平平衡后,所用砝码和游码位置如图乙所示,石块的质量为 g;(4)在量筒中注入的水,系上细线后将石块放入,水面位置如图丙所示,则石块的体积为 ,石块的密度为 ;(5)如果系石块所用细线的直径是,则所测石块的密度会偏 。(2024江苏淮安期末)83.小明用实验室的天平、量筒,测量一个摆件小肥猫(不吸水)的密度,操作如下: (1)将天平放置于水平台面上,将游码移至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上,指针偏向分度盘的右侧,此时应将平衡螺母向 (选填“左”或“右”)调节至天平水平平衡;(2)将肥猫放在天平左盘,在右盘增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天平平衡时,砝码和游码如图甲所示,肥猫质量 g;(3)小明发现肥猫体积过大,无法将肥猫放入量筒中。为了测量肥猫体积,他做了如图乙所示的实验:①先在烧杯中加适量的水,在水面处做好标记1;②再将肥猫全部浸没在水中,水面处做好标记2;③将烧杯中的水倒入空量筒直至烧杯中水面降至标记1;④读出量筒中水的体积即为肥猫的体积。(4)根据小明的测量,肥猫的密度 ,该测量结果 (选填“偏大”或“偏小”);(5)指出小明测量结果误差较大的原因: ,写出一种解决方法: 。(2024广东东莞期末)84.小明为了测量小石块的密度,进行了以下实验: (1)把天平放在水平工作台上,如图甲所示,在调节天平横梁平衡过程中的操作错误是 ;(2)纠正错误后,调节天平平衡时,指针如图乙所示,此时应将平衡螺母向 移动,使天平平衡;(3)将小石块放置于天平的左盘,往右盘中添加砝码,并移动游码,当天平再恢复平衡时,托盘中的砝码以及游码的位置如图丙所示,小石块的质量是 g;(4)用量筒测量小石块体积的过程如图丁所示,小石块的体积是 ;(5)小石块的密度是 ;(6)若实验中将(3)和(4)步骤对调,那么测测出小石块的密度将 (选填“偏大”或“偏小”)。(2024江苏扬州期末)85.小明用一架没有砝码的天平、一个量筒、两个烧杯、一只滴管和若干水,测量一小块雨花石(可拴细线放入量筒中)的密度。小明设计了部分实验步骤,请将下列横线上的测量步骤补充完整,并回答第(7)问: (1)将两个烧杯放在天平左右两盘上,将游码移至左端零刻度线,发现指针左偏,再将平衡螺母移至最右端,指针仍然左偏,这时可用滴管向 盘烧杯中加水至指针指在分度盘中央刻度线;(2)将雨花石放入 盘烧杯中;(3)向量筒中倒入适量(可完成全部测量需要)水,记下水的体积;(4)将 ,并用滴管调节直至天平平衡,记下量筒中水的体积;(5)将 ,记下量筒中水的体积;(6)计算出雨花石密度的表达式为 (用上述测量值表达,其中已知);(7)若在第(1)操作中,改为向右移动游码使天平平衡,此方案 (选填“可行”或“不可行”)。(2024四川凉山期末)86.在学习了密度的知识后,小强对于制作一元硬币的材料是否全是“镍”(ρ镍=8.9×103kg/m3)产生了兴趣,于是便设计了如下测量一元硬币密度的实验方案。(1)小强在调节天平平衡时,将游码移动到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后,发现指针如图甲所示,则接下来应向 调节平衡螺母; (2)小强选用了10枚相同的硬币进行实验。用天平称量硬币的质量时,在最小的砝码放入右盘后,指针由分度盘中央刻度线的左侧转至右侧,此时小强的下一步操作是 ;A.向左移动平衡螺母B.向右移动平衡螺母C.向右移动游码D.取下最小砝码,向右移动游码(3)实验中,为了测量硬币的密度,小强使用了10枚相同的硬币,而不是1枚硬币,这运用了物理科学方法中的累积法。下列运用了累积法的实验是 (填写序号即可);①探究光的折射规律②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③测量出心跳一次的时间(4)实验结束后,小强在整理实验器材的过程中发现一枚硬币因长期使用出现了磨损,则实验测得的密度值相对于硬币的密度 (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5)通过乙、丙两图可知该镍币的密度为 kg/m3;(6)受小强测量硬币密度的启发,小高同学想测量牛奶的密度,他选用了两个完全相同的水杯进行了如下操作:①用天平测出空水杯的质量m0;②将牛奶倒入水杯并装满,用天平测出水杯和牛奶的总质量m1;③将水倒入另一个水杯并装满,用天平测出水杯和水的总质量m2;④计算出牛奶的密度ρ= (水的密度用ρ水表示)。(2024陕西渭南期末)87.为了平衡营养,小明的妈妈买了多种杂粮。小明想知道红豆的密度,于是和学习小组的同学们一起利用天平和量筒进行测量.他们的操作如下: (1)将天平放在 桌面上,游码移至标尺左端零刻线处,发现指针位置如图甲所示,此时应将横梁上的平衡螺母向 (选填“左”或“右”)调节,使横梁平衡;(2)如图乙所示是小明用天平测量空烧杯质量的情景,小组同学指出他实验操作中有错误,他的错误是 ;(3)小明用天平正确测得空烧杯的质量为20g,向烧杯中装入适量饱满的红豆并放到天平左盘上,在右盘中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使天平平衡,所加砝码和游码位置如图丙所示,则红豆的总质量为 g;(4)测红豆体积时,小组设计了两种方案:①将烧杯中红豆倒入空量筒中,振动量筒,使红豆表面平整,测出红豆的体积。②在量筒内注入适量水,如图丁所示,将烧杯中的红豆缓慢倒入量筒的水中,此时量筒的读数为80mL,测出红豆的体积.由此计算得到红豆的密度为 ;(5)实验结束后,小组同学针对红豆体积的测量进行了详细分析:若采用方案①,由于红豆间存在较大间隙,导致测得红豆的密度会偏 (选填“大”或“小”)。(2024湖北期末)88.小明同学在“测量小石块的密度”实验中: (1)用天平测量小石块的质量时,应将天平放在水平工作台上,将游码移到 后,发现天平指针的偏转情况如图甲所示,此时他应将横梁右边的平衡螺母向 (填“左”或“右”)调;(2)调节好天平平衡后称量质量,改进后,所用砝码的个数和游码的位置如图乙所示,则小石块的质量为 g;(3)在测量体积时,小明发现小石块放不进量筒,改用如图丙所示的方法测小石块的体积;①往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水,使小石块浸没,在水面到达的位置上作标记,然后取出小石块;②先往量筒装入40mL的水、然后将量筒的水缓慢倒入烧杯中,让水面到达标记处,量筒里剩余水的体积如图丁所示,则小石块的体积为 cm3;(4)用密度公式计算出小石块的密度为 g/cm3;(5)根据以上步骤,你认为小明同学测出的小石块密度值 (填“偏大”或“偏小”)。(2024河南驻马店期末)89.谷爱凌同学买了一个小吊坠(如图甲所示)作为母亲节的礼物送给妈妈,谷爱凌利用天平和量筒测量小吊坠的密度进行鉴定。(取g=10N/kg,水的密度ρ水=1.0×103kg/m3) (1)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拨动 至标尺左端零刻度线,此时指针偏向分度盘中线左侧,他应该将平衡螺母向 (选填“左”或“右”)移动,直至天平平衡;(2)将解去挂绳的小吊坠放在左盘,往右 盘加减砝码,当最后放入5g的砝码时,发现指针指在分度盘中线的右侧,则他下一步的操作是 ;A.向右移动游码B.向左移动平衡螺母C.取出5g的砝码(3)天平再次平衡后,砝码和游码的位置如图乙所示,则该小吊坠的质量为 g;(4)先向量筒中加入30mL的水,将重新系好挂绳的小吊坠轻放入量筒中,水面如图丙所示,则小吊坠的体积为 cm3;(5)谷爱凌将测得的密度和表格中数据进行对比,发现小吊坠可能是 制作而成的,她仔细分析了自己的测量过程发现,小吊坠密度的测量值与真实值相比 (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题型十三】测量液体的密度(2024江苏南京期末)90.小明和小华在实验室测量液体密度:用天平和量筒 (1)将天平放在水平台上,调节天平平衡。用天平称出空烧杯的质量为31.2g,然后将液体样品倒入烧杯,放在天平左盘上称量,当天平重新平衡时,右盘中的砝码和游码的位置如图甲所示,则烧杯和液体样品的质量为 g;(2)将烧杯中的液体倒入量筒,其示数如图乙所示,液体的体积为 mL;(3)根据测量的数据,算出液体的密度为 ;(4)该实验测得的液体密度偏 。(2024云南红河期末)91.周末,小明一家人去超市采购生活用品。小明想知道购买的花生油的密度,于是利用天平和量筒测量花生油的密度。(1)小明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将游码拨至标尺左端的 处,指针静止时指在如图甲所示位置,此时应将平衡螺母向 (选填“左”或“右”)调节,使天平水平平衡。(2)调节好天平,小明将空烧杯放在左盘,向右盘加减砝码,当加至最小砝码时,指针的指向如图甲所示,小明接下来应该进行的操作是 ,使指针指在分度盘中央,测出空烧杯的质量为m1=45g。(3)将适量的花生油倒入量筒中,如图乙所示,量筒中花生油的体积为 cm3;再将量筒中的花生油全部倒入空烧杯中,用天平测量花生油和烧杯的总质量,天平重新平衡后,右盘中砝码数和游码的位置如图丙所示,则花生油和烧杯的总质量为m2= g;所测花生油的密度为ρ油= kg/m3。(4)由于花生油会附着在量筒内壁中,小明利用该实验方案测量得花生油的质量 ,密度 。(均选填“偏大”或“偏小”)(2024广东湛江期末)92.地沟油中含有大量对人体有毒的物质,一些不法商人对其进行简单的脱水、脱杂、脱臭处理后,提供给无良餐馆使用,假冒色拉油,严重伤害市民身体健康。小明想用测密度的方法来鉴别色拉油和地沟油。他查得优质色拉油的密度在0.90g/cm3~0.93g/cm3之间,地沟油的密度在0.94g/cm3~0.96g/cm3之间。然后,他进行了如下实验鉴别:(1)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将游码移至左端的零刻线处后,发现指针在分度盘上的位置如图甲所示,此时应将平衡螺母向 (选填“左”或“右”)调节使天平平衡;(2)取适量样品油倒入烧杯,用天平测出烧杯和样品油的总质量,如图乙所示 ;(3)然后将烧杯中部分样品油倒入量筒中,测出烧杯和剩余样品油的总质量,则量筒中样品油的质量表达式为 (用字母表示);(4)如图丙所示,读出量筒中样品油的体积 cm3;(5)利用实验数据,计算出样品油的密度 kg/m3;(6)根据测算出的密度,小明通过比对,该样品油 地沟油(选填“是”或“不是”)。(2024江苏连云港期末)93.用天平和量筒测量食用油的密度: (1)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游码移至标尺左端的“0”刻度线处,静止时指针偏向分度盘的右侧,调节 使指针对准分度盘中央刻度线。(2)进行下列实验操作:A.如图甲所示,将食用油倒入烧杯中,用天平测出烧杯和食用油的总质量 ;B.将烧杯中食用油倒入量筒中,测出这部分食用油的体积 ,如图乙所示;C.用天平测量倒出食用油后的烧杯质量如图丙所示。(3)计算出这种食用油的密度是 。(4)若进行上述步骤时,烧杯中的食用油没有倒尽,有较多残留,则对食用油密度的测量结果 (选填“有”或“无”)影响。(2024陕西咸阳期末)94.小明想知道某品牌果醋的密度,于是他和小红用天平和量筒做了如图实验: (1)将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移至标尺的 处,发现指针在分度盘上的位置如图甲所示,要使横梁平衡,应将平衡螺母向 (选填“左”或“右”)调,直至横梁平衡;(2)往烧杯中倒入适量的果醋,测得烧杯和果醋的总质量为106g;(3)将烧杯中部分果醋倒入量筒,如图乙;再测出烧杯和剩余果醋的质量,如图丙;则果醋的密度为 ,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 。(2024山东泰安期末)95.小明同学为了测量盐水的密度,进行以下实验。 (1)实验前,小明将托盘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将游码移至 处,指针静止在图甲所示位置,此时应将平衡螺母向 (选填“左”或“右”)调节,使天平平衡;(2)将盛有适量盐水的烧杯放在天平左盘内,测出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如图乙所示,则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为 g,然后将烧杯中的一部分盐水倒入量筒中,如图丙所示,则量筒中盐水的体积为 cm3;(3)再将盛有剩余盐水的烧杯放在天平左盘内,调节天平平衡,测得烧杯和剩余盐水的总质量为45.6g,则量筒中盐水的质量为 g;(4)根据上述实验数据计算盐水的密度为 kg/m3;(5)小明用一块密度为的石块和天平也测量出了盐水的密度,设计了如下方案:①先用天平测出石块的质量;②将石块浸没在放有适量盐水的烧杯中,在液面到达的位置作标记,用天平测出总质量为;③将石块从盐水中取出,向烧杯中加盐水到标记处,再用天平测出此时盐水和烧杯的总质量为;④则盐水的密度表达式为 (用已知量和所测物理量的字母表示)。(2024湖南株洲期末)96.小刚想测量自家的花生油的密度,于是他借来有关器材,进行了如下操作: (1)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将游码拨在标尺左端0刻度处,此时指针指在如图甲所示位置,小刚接下来的操作应该是 ,使指针指在分度盘中央;(2)将空烧杯放在左盘,向右盘加减砝码,当加入最后一个最小砝码时,指针的指向仍然如甲图所示。小刚接下来应该进行的操作是 ,使指针指在分度盘中央,最后测出了空烧杯的质量为m1=45g;(3)将花生油倒在量筒里(图乙),花生油的体积为V= cm3;(4)将量筒中的花生油倒在空烧杯中,将烧杯放在已调平的天平的左盘,向右盘中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使横梁在水平位置平衡,此时右盘中砝码和游码的刻度值如图丙所示,则花生油和烧杯的总质量为m2= g;(5)花生油的密度:ρ= g/cm3。(2024四川乐山期末)97.同学们在进行“测量盐水密度”的实验中,实验用砝码盒中配备有100g、50g、20g、10g、5g的砝码;他们的实验过程如下:(1)调节天平前应将游码移至 处,然后调节平衡螺母,使横梁平衡;(2)小琪同学进行了下列实验操作:A.将烧杯中盐水的一部分倒入量筒,测出这部分盐水的体积V;B.用天平测出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m1;C.用天平测出烧杯和剩余盐水的总质量m2;以上操作的正确顺序是 ;(填字母代号)(3)小明测量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m1时,估计盐水和烧杯的总质量在150g左右;加砝码时,用镊子夹取100g、50g砝码各1个放入右盘中,若指针右偏,则应取下 g的砝码,试加、取其它砝码,同时调节游码;(4)小蕊同学在实验过程中将烧杯中的盐水全部倒入量筒,这样会导致测得的盐水体积 ,密度 。(选填“偏小”或“偏大”)(2024山西晋中期末)98.疫情期间,小明班里的值日生每天都要配制一定浓度的消毒液对教室进行消毒。为测量消毒液的密度,小明准备了量筒、烧杯、托盘天平(含砝码)等器材,进行了如下实验。 (1)将天平放在 上,游码移到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观察到分度盘指针如图甲所示,应将平衡螺母向 (选填“左”或“右”)调节,使天平平衡;(2)用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为50g,将消毒液倒入烧杯,测量烧杯和消毒液的总质量,如图乙所示,总质量为 g;(3)将烧杯中的消毒液全部倒入量筒,如图丙所示,测得消毒液的密度为 g/cm3;(4)分析上述方法,测得消毒液的密度会 (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2024青海西宁期末)99.小明想知道酱油的密度,于是他和小华用天平和量筒做了如下实验:(1)将天平放在 工作台上,将游码放在 处,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2)用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为17g,在烧杯中倒入适量的酱油,测出烧杯和酱油的总质量如图甲所示为 g,将烧杯中的酱油全部倒入量筒中,酱油的体积如图乙所示,酱油的密度为 kg/m3;(3)小明用这种方法测出的酱油密度 (填“偏大”或“偏小”),因为 ;(4)小明不小心将量筒打碎了,小华说:只用天平也能测出酱油的密度,于是小华添加了两个完全相同的烧杯和适量的水,设计了如下实验步骤,请你补充完整。a、调好天平,用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为;b、将一个烧杯 ,用天平测出烧杯和水的总质量为;c、用另一个烧杯装满酱油,用天平测出烧杯和酱油的总质量为;d、酱油的密度表达式 (已知水的密度为)。 路程/m运动时间/s平均速度/经过某点时的速度/sAB=0.3tAB=0.5vAB=0.6vB=1.2sBC=0.9tBC=0.5vBC=vC=2.4sCD=1.5tCD=0.5vCD=3vD=3.6编号材料长度(cm)横截面积(mm2)A铜600.76B铜601.02C铜800.76D尼龙80时间/min012345678温度/℃9092949798989898时间/min01234678温度/℃9092949698999999时间/min01234567891011温度9092949698100101102102102102102时间/min012345678温度/℃9092949899999999气泡情况少量气泡,上升过程中气泡逐渐变小大量气泡,上升过程中气泡逐渐变大。实验次数1234入射角15°30°45°60°反射角15°30°45°60°实验次数123456入射角60°50°40°30°20°0°反射角60°50°40°30°20°0°实验次数1234序号123蜡烛A到玻璃板的距离/cm3.205.608.00蜡烛B到玻璃板的距离/cm3.205.618.00入射角α0°15°30°45°60°反射角β0°15°30°45°60°折射角γ0°11°22.1°35.4°40.9°序号123入射角α/°304560折射角γ/°223240序号123入射角α/°22◆40折射角γ/°304560实验序号入射角α平移距离L(毫米)160°6.5240°3.3330°2.2420°1.450°实验序号入射角α平移距离L(毫米)677°6.9760°4.3844°2.6930°1.51015°0.7次数物距u/cm像距v/cm像的大小像的正倒13015缩小倒立22020等大倒立31428放大倒立410∕两侧都有像正、倒56∕放大正立材质翡翠和田玉玻璃有机玻璃密度/g⋅cm﹣3约3.3~3.36约2.95~3.172.51.18参考答案:1. 减小 3 80.0 0.16【详解】(1)[1]实验时,为使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时间长一些,便于测量时间,应减小斜面的坡度。(2)[2]由图可知,小车从A点运动到B点所用时间为[3]由图知,小车从A点到C点的路程。[4][5]小车从A点到C点所用的时间为因此小车在AC段的平均速度为2. 0.25 小【详解】①[1]本实验测量平均速度采用的是一种间接测量法,通过测量小车通过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然后根据速度公式计算平均速度,所以这个实验的原理是。②[2]由题图可知,AB段的距离为根据可得,AB段的平均速度是③[3]斜面的坡度越大,小车在斜面上滑下的速度越快,在斜面上的运动时间越短,因此小车所放的斜面应保持较小的坡度,这样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时间会长些,便于测量。3. 停表 小 变速【详解】(1)[1]实验中需要测量路程和时间,根据得到平均速度,实验原理是公式。[2]根据实验原理,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是小车通过的距离和所用的时间,分别用刻度尺和停表测量。(2)[3]实验时,斜面的坡度应较小,减小小车运动的速度,使小车运动的时间更长,便于测量时间,提高测量的精确度。(3)[4]小车在AB段的路程为sAB=10.00cm-6.00cm=4.00cm=0.04m所用时间tAB=12s-10s=2sAB段的速度小车通过BC段的距离为s′=6.00cm-1.00cm=5.00cm=0.05m所用时间tBC=13s-12s=1s这个过程的平均速度小车在斜面下滑时做变速运动。4. 秒表 40.0 0.25 > 小 小【详解】(1)[1]实验中通过小车运动的路程与运动的时间之比来测量小车运动的速度,所以测平均速度的原理公式是。(2)[2]实验中需要测量小车运动的路程和运动的时间,所以用刻度尺测量小车运动的路程,用秒表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所以还需要测量时间的秒表。(3)[3]图中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cm,A点对应的刻度为80.0cm,B点对应的刻度为40.0cm,所以AB段的距离sAB=80.0cm-40.0cm=40.0cm[4]AB段的平均速度(4)[5]由于小车在斜面上做加速运动,小车在上半程平均速度小于小车在下半程平均速度,所以小车在BC段平均速度大于全程的平均速度,故大于。(5)[6]为了方便计时,应使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时间增长,所以应使斜面的的坡度较小。(6)[7]如果让小车过了B点后才停止计时,则测量的AB段的时间变大,AB段的距离不变,由可知,测量的AB段的速度变小。5. 便于测量时间 60.0 3 0.2 大【详解】(1)[1]使斜面的坡度缓些,可以延长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时间,便于测量小车运动时间。(2)[2]由图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cm,A点对应刻度为80.0cm,B点对应刻度为20.0cm,所以小车运动的AB段长度sAB=80.0cm-20.0cm=60.0cm[3]小车在AB段的运动时间t=00∶00∶03-00∶00∶00=3s(3)[4]小车在AB段的平均速度(4)[5]若释放小车时,稍微迟疑了一下才开始计时,则测量的时间偏小,运动长度不变,由可知,测量的平均速度比实际偏大。6. 较小 便于测量时间 0.12 小于【详解】(1)[1][2]实验过程中斜面如果太陡,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时间很短,不方便计时,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小,目的是减小测量时间的误差。(2)[3]由图知,小车通过全程的距离s1=60cm=0.6m运动时间t=5s,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4]小车上下半程的路程相同,而时间上半程是3s,下半程是2s,根据速度可知实验中小车通过上半路程的平均速度小于小车通过下半路程的平均速度。7. 小 80 25 变速直线运动 B 错误【详解】(1)[1]测量平均速度实验的原理是。(2)[2]为了计时方便,应该让小车运动的慢一些,因此斜面的坡度应该较小。(3)[3]由图可知,刻度尺分度值为1cm,小车从A点运动到C点全程经过的路程为[4]小车从A点运动到B点经过的路程为小车通过AB段时间,因此小车在AB段的平均速度为[5]小车从B点运动到C点经过的路程为,小车通过CB段时间小车在BC段的平均速度为小车在AB段平均速度为25cm/s,在BC段平均速度为50cm/s,因此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小车做的是变速直线运动。(4)[6]小车从AB段到BC段速度变大,即小车速度随着时间增加而变大。A.图像表示的是匀速直线运动,故A不符合题意;B.图像表示小车速度随着时间增加而变大,故B符合题意;C.图像表示小车处于静止状态,故C不符合题意;D.图像中路程与时间比值是定值,表示匀速直线运动,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5)[7]小车从A点运动到B点时速度不是0,若让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C点的时间,则测出的时间会变长,因此该做法错误。8. 秒表 很小 0.16 > 大于【详解】(1)[1][2]测平均速度需要用刻度尺测量路程和秒表测量时间,计算速度。因此实验原理为。(2)[3]为了更便于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斜面应保持较小的坡度,小车速度变化越慢,这样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时间会长些。(3)[4]由图可知,AC段的距离sAC=80.0cm,小车从A点运动到C点所用时间为tAC = 5s,则小车通过AC段的平均速度为[5]由图可知,AB段的距离sAB=80.0cm-40.0cm=40.0cm已知小车通过B点的速度为v1,由于小车在斜面上作加速运动,因此在第2.5s时小车还在上半段路程中,由于小车加速运动时越来越快,所以则v1与v2的大小关系是v1>v2。(4)[6] 由于小车在斜面上作加速运动,所以BC段的速度最快,则小车从A点到C点的过程中,BC段的平均速度大于AC段的平均速度。9. 刻度尺 1.8m/s 4.8【详解】(1)[1][2]测量平均速度的原理为,则实验中需用刻度尺测出小车运动的距离,用秒表测量小车行驶的时间;要完成实验,除了图中的实验器材外,还需要刻度尺。[3]根据速度公式,由表格中的数据可求得小球在BC段的平均速度为(2)[4]根据图乙可知,速度与时间成正比,每经过1s速度增加2.4m/s,则小球经过E点时的速度为10. 转换法 实验推理法 【详解】(1)[1]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观察到乒乓球被弹开,则发声的音叉在振动,说明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实验中不易直接观察到音叉的振动,这里乒乓球起的作用是将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通过乒乓球被弹起,采用的是转换法。(2)[2]玻璃罩内有空气,空气可以传声,空气越稀薄,空气传声能力越差,听到的铃声越来越小,由此推理,当没有空气时,就不能传声了,所以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经过实验推理得知:真空不能传声。这种研究方法叫实验推理法或理想实验法。11. 振动 能 B 碎石机 乙【详解】(1)[1][2]甲敲击音叉,泡沫球的弹开将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即使在月球,也是振动产生声音,只是不会传播,故在月球上做该实验,还是能看到泡沫球被弹起。(2)[3]真空不能传声,如图乙抽气一段时间后,随着空气的减少,声音应该越来越小,但听到的手机铃声响度不变,则可能是未塞紧瓶塞存在漏气,故B符合题意,A不符合题意。故选B;(3)[4]图丙揭示的原理是声音可以传递能量,人们利用这个原理制成了医院中的碎石机。(4)[5]甲丙都用到了转换法,乙用的是理想实验法,故综合对比三个实验,用到的探究方法与另外两个不同的是乙。12. 固体 液体 真空【详解】(1)[1]一个同学敲桌子,另一个同学耳朵贴着桌子,声音通过桌子传递到耳朵里,说明声音在固体中能传播。(2)[2]将音乐芯片放入水中,同学们都能听到音乐声,说明声音可以在水中传播,即能在液体中传播。(3)[3]丙图中当向外不断地抽气时,玻璃罩内空气越来越少,闹钟的“嘀嘀声”在逐渐地减弱,说明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13. AC 频率 振幅 响度 钢尺 增大 次声【详解】(1)[1]A、硬纸板接触齿数不同的齿轮,振动的频率不同,发出的声音的音调不同,符合题意;B、将正在发生的音叉放在面颊上有震感,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不符合题意;C、用塑料尺子在梳子齿上快慢不同的滑动时,梳子齿振动的频率不同,发出的声音的音调不同,符合题意;D、改变录放机的音量,喇叭的振幅不同,响度不同,研究响度跟振幅的关系,不符合题意;所以能探究音调与什么因素有关的是A和C。[2]通过AC探究可知:音调是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2)[3][4]发声体的振幅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因此在扬声器播放音乐时,调大录放机音量,发现小纸团跳得更高。(3)[5]将一把钢尺紧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面适当的长度,拨动钢尺,就可听到钢尺振动发出的声音。[6]逐渐增大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用同样的力拨动钢尺,其振动频率逐渐变慢,音调逐渐变低。[7]当钢尺伸出桌面超过一定长度,振动得很慢,即钢尺振动的频率小于20Hz属于次声波,所以人耳听不到。14. 乙 低 频率 大 大 小【详解】(1)[1]此实验研究钢尺振动时的音调跟钢尺振动频率的关系,应收集钢尺的振动频率和钢尺音调,其他声音会干扰实验结果,故应使直尺紧贴桌面,选用甲图所示的实验方法;听到直尺拍打桌面发出的声音,是采用了乙图所示的实验方法。(2)[2][3]钢尺发出声音的音调与尺子振动快慢有关: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振动越慢,发出声音的音调越低;因此说明:音调的高低与频率有关。(3)[4][5]钢尺发出声音的响度与尺子振动幅度有关:用力拨钢尺,钢尺振动的幅度越大,发出声音的响度越大。(4)[6]声音的响度除了与振幅有关,还与距离有关,站在离钢尺越远的地方,听到发出的声音越小。15. 音叉和气球之间 不变 二氧化碳 改变音叉和气球之间的距离多次实验【详解】(1)[1]该实验采用的是控制变量法,将充有二氧化碳气体、空气和氢气的气球,依次放在音叉和麦克风之间时,应该控制音叉和球之间的距离不变。(2)[2]根据图二可知,声音在空气、二氧化氮气体、氢气中相同时间内振动的次数相同,这说明麦克风接收到的声音频率是相同的。 [3]根据图二的乙和甲相比知,声波在通过充有二氧化碳气体的气球后,振幅变大,麦克风接收到的声音响度变大,说明充有二氧化碳气体的气球对声音有会聚作用;根据图二的丁和甲相比知,声波在通过充有氢气的气球后,振幅减小,麦克风接收到的声音响度变小,说明充有氢气的气球对声音有发散作用。(3)[4]本实验中只测量了一组实验数据,为了获得普遍的规律,应改变音叉和球之间的距离多次实验。16. 频率 低 声音的响度和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详解】(1)[1][2]控制刚尺振动时的振幅相同,改变刚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刚尺伸出桌边越长,振动得越慢,振动的频率越低,发出的声音的音调越低。所以图甲是在探究声音的音调跟频率的关系。(2)[3]实验中将音叉的振动转换成乒乓球被弹开,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越大,说明音叉的振幅越大,此时发出的声音响度越大,由此得出结论:声音的响度和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17. 7 瓶内空气柱 1 快 高【详解】(1)[1]用木棒敲击瓶子时,瓶子和水振动发出声音,且瓶内的水越多,振动的频率越低,相应的音调越低;因此,图示中从左到右的音调是逐渐降低的,则第7个瓶子发出的音调最低。(2)[2][3]用嘴贴着瓶口吹气,振动发声是由于瓶内空气柱的振动发出的,从左至右空气柱逐渐变短,振动的频率越来越快,因此音调逐渐升高的,则第1个瓶子发出的音调最低。(3)[4][5]音调是由振动频率决定的,水越多,瓶内的空气柱越短,空气柱振动越来越快,频率越高;因此根据音调的高度就可以判断水位的高低。18. AB 见解析 0.76 控制变量 松紧【详解】(1)[1]为验证猜想一,可选择长度和材料都相同,而横截面积不同的琴弦A、B进行研究。(2)[2]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可知,AC的横截面积和材料都相同,而长度不同,故探究的是音调与长度的关系,结论为:当琴弦的材料和横截面积相同时,琴弦的音调高低与琴弦的长度有关。(3)[3]验证猜想三: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应控制琴弦的横截面积与长度相同,而材料不同,选编号为C、D的琴弦做实验,编号为C的琴弦横截面积为0.76mm2,所以琴弦D的横截面积也应为0.76mm2。(4)[4]控制其它量相同,仅改变要研究的物理量,这种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叫做控制变量法。[5]旋动调音钮进行“调音”时,琴弦的松紧程度不同,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也不同,据此可以猜想: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松紧程度有关。19. 碎冰块 乙 -8 BC 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固液共存【详解】(1)[1]实验中宜选用等质量的碎冰块,均匀受热,可以减小误差,为了能够均匀受热,还应用玻璃棒不停地搅拌碎冰块。(2)[2]利用水浴法加热,不但能使试管受热均匀,而且物质的温度上升速度较慢,便于及时记录各个时刻的温度,故应选择乙装置。[4]由图知道,温度计的最小刻度值是1℃,且液柱在零刻度线下方,因此该温度计的示数是-8℃。(3)[3][5]冰属于晶体,晶体熔化过程的特点是吸收热量,温度不变。所以BC段是冰熔化的过程,熔化过程的特点是吸收热量,温度不变。[6]由图丙知道,在第5分钟时杯里的物质处于熔化过程中,所以是固液共存状态。20. 由下到上 受热均匀 慢 晶体 10【详解】(1)[1] 组装图甲所示的实验器材时,按照由下到上的顺序。(2)[2][3] 将装有萘的试管放入水中加热,这叫做水浴法,这样做不但能使萘受热均匀,而且萘的温度上升速度较慢,便于记录各个时刻的温度。(3)[4][5] 从图象中可看出,萘有固定的熔点,属于晶体,第25min开始融化,第35min熔化完毕,大约持续了10min。21. 晶体 D【详解】(1)[1]由图像可知,该物质熔化时有固定的熔点,所以该物质是晶体。(2)[2]当时间处于2min时,温度是0℃,物质刚开始熔化时,物质处于固态,当时间处于4min时,温度是0℃,物质处于固液共存态,当时间处于6min时,温度是0℃,物质刚好熔化完成,物质处于液态,故D符合题意。故选D。22. 低于 停表 液 碎盐冰【详解】(1)[1]冰雪的熔点正常应该是0°C,加入盐之后,降低了雪的熔点,因此说明加了盐的冰雪熔点低于0°C。(2)[2]探究冰和盐冰(加盐的冰)的熔化过程,也就是探究晶体熔化过程中温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因此需要测量温度和时间,故除了温度计还需要停表或者秒表。(3)[3]由图丙可知,BC段是碎盐冰的熔化过程,当碎盐冰完全熔化之后的温度升高到0℃时,试管中的碎冰开始熔化,即DE段为碎冰的熔化过程,故试管中冰的熔点是0°C,第7min烧杯中的盐冰已完全熔化,处于液态。(4)[4]烧杯中的冰受热,温度升高,由于初温是-10°C,所以在温度升高到冰的熔点0°C前,会先达到碎盐冰的熔点-2°C,故碎盐冰先熔化。23. 自下而上 需要 受热均匀 晶体 固液共存 6 错误【详解】(1)[1]实验利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所以先调整铁圈A的位置;利用温度计测量冰在熔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使用温度计测量时,温度计不能与容器底和容器壁接触,最后确定铁棒C的位置,故安装顺序为自下而上。[2]铁圈A的高度是由点燃的酒精灯外焰的位置来确定的,所以需要点燃酒精灯。(2)[3]水浴加热的好处是使物体受热均匀,温度变化缓慢,便于观察实验现象。(3)[4]由图乙可知,该物质在熔化过程中具有固定的熔点,属于晶体。[5]其熔化的起始时刻为第2 min,结束时刻为第8 min,第3min时物质在熔化过程中,处于固液共存态。[6]由图像可知,熔化持续的时间为t =8min-2min=6min(4)[7]图中没有酒精灯加热,但周围环境的温度高于冰的熔点0°C,能够从周围环境吸热而熔化,故该同学的想法是错误的。24. 水浴 海波各点温度趋于一致 48 5 不变 晶体【详解】(1)[1]将固体药品浸没在水中加热,可使药品受热均匀且温度变化较慢,利用温度记录,所以用水浴法加热。(2)[2]为了让海波受热均匀,各点温度趋于一致,用搅拌器给海波加热。(3)[3]由图丙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摄氏度,示数为48摄氏度。(4)[4]由题意知,第5min试管内出现液体,海波开始熔化,第10min时试管内固体全部变成液体,熔化完成,所以熔化持续的时间为5min。(5)[5]由图乙知,第8min时,测得的温度与前后时间的温度有较大差异,温度记录不准确,将其它各点用线连接,作图如下:(6)[6][7]由描出的图线知,第5min到第10min,海波熔化,熔化过程温度保持不变,是晶体。25. 受热均匀 48 固液共存 2 增加海波的质量【详解】(1)[1]根据实验目的,该实验中先把海波放入试管再放在烧杯中采用水浴法加热,可以使海波受热均匀。(2)[2][3]从图中可以看出,该物质在熔化过程中保持48℃不变,故48℃就是其熔点,根据图像可知,其熔化的时间段为2min-4min,所以加热至第3min时,海波处于熔化过程中,是固液共存态。(3)[4][5]根据图像可知,其熔化的时间段为2min-4min,则熔化过程经历了2min,要延长熔化的时间,可以增加海波的质量,使其需要吸收更多的热量。26. 自下而上 错误 ﹣4 持续吸热,温度不变 盐水的熔点比水的熔点低【详解】(1)[1]酒精灯需用外焰加热,所以要放好酒精灯,再固定铁圈的高度;而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没到液体中,但不能碰到容器壁和容器底,所以放好烧杯后,再调节温度计的高度,故应按照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组装实验器材。(2)[2]冰的熔点较低,放在室内时,室内的温度高于冰的熔点,冰也会从室温中吸收热量而熔化,所以小红的看法是错误的。(3)[3]由乙图可知,温度计的分度值是1℃,此时是零下,液柱上表面对准了第4个小格处,因此温度计的示数为﹣4℃。(4)[4]由丙图可知,冰在熔化过程中虽然吸收热量,但温度不变。(5)[5]由丁图可知,盐水的凝固点为﹣2℃,即盐水的熔点为﹣2℃,低于冰的熔点,在雪地上撒盐,降低了雪的熔点,可使雪在较低气温下熔化,因此撒盐可以除雪。27. 使被加热物体均匀受热 晶体 D 吸收 不变【详解】(1)[1]水浴法加热的目的是使固态物质受热均匀。(2)[2]根据乙图知道,该物质具有固定的熔点,所以该物质是晶体;[3]该物质熔化时温度保持50℃不变,所以其熔点为50℃;所以当温度为50℃时,该物质可能是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态,故选D。(3)[4][5]图乙中BC段反映出的规律是:晶体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28. 受热均匀 固 内壁【详解】(1)[1]由图可知,实验中使用了水浴加热法,特点是可以使物体受热均匀。(2)[2]由乙图可知,该物质的熔点为50℃,温度计的示数为25℃,未达到物体的熔点,所以物体处于固态。(3)[3]烧杯中的热水蒸气在上升过程中,遇到周围温度较低的空气便会遇冷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烧杯内壁上。29. 表面积 AC 不应该 控制变量 低 吸热 干燥【详解】(1)[1] A、B两图中,物质的种类、温度、上方的空气流速都相同,只有液体的表面积不同,所以该实验是探究蒸发快慢与液体的表面积之间的关系。(2)[2]要探究蒸发快慢与液体的温度,需要控制液体的种类、上方空气流速、液体的表面积相同,只改变温度,所以AC两实验符合题意。(3)[3]通过A、D两图探究水蒸发快慢与水表面的空气流速是否有关,需要控制温度相同,所以如果利用电吹风来改变空气流速不应该使用热风。(4)[4]实验中,当影响因素不唯一时,探究过程需要控制唯一变量,即用到控制变量法。(5)[5][6]湿温度计上带有水,因为水会蒸发吸收热量,所以会导致湿温度计的示数比干温度计的示数低。[7]若两温度计的差异越大,说明湿温度计蒸发的快吸收的热量多,导致湿温度计示数低,说明环境较干燥。30. 快 表面积 大 AC【详解】(1)[1]AD两个装置中,A处于静止的空气中,D中水滴表面吹风,其他条件都相同。结果是D中的水先蒸发完,这说明空气流动得越快(风是流动的空气),水的蒸发越快。(2)[2][3]图A、B两次实验中,除水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结果是表面积大的水先蒸发完,说明蒸发快慢与液体的表面积有关,表面积越大,蒸发得越快。(3)[4]要研究蒸发快慢与温度的关系,应该控制液体的温度不同,其他条件(水的多少、表面积、空气流动快慢)都相同。A与C中,因为C中用酒精灯对水进行加热,使两个装置的的液体温度不同,其他条件是相同的,故比较图AC两次实验可探究蒸发快慢与温度的关系。31. 自下而上 秒表 93 不变【详解】(1)[1]酒精灯需要外焰进行加热,所以要放好酒精灯,在固定铁圈的高度,所以此实验装置的组装顺序应为自下而上。[2]要完成这个实验,除了图中所示的器材外,还需要一个测量工具是秒表,用来测量时间。(2)[3]试验中某时刻温度计的读数如图甲所示,该温度计的分度值是1°C,此时水的温度是93°C。(3)[4]根据实验数据绘制水的温度随加热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乙所示,由图像可知:水在沸腾之前,温度随时间增大而升高;水在沸腾过程中要继续吸热,温度保持在98°C不变。32. 自下而上 时 96 温度不变 水的质量不同【详解】(1)[1]在组装实验装置时,因为酒精灯需要用外焰加热,所以要先放好酒精灯,再固定铁圈的高度,所以组装实验装置时,应该按照自下而上的顺序组装。(2)[2]乙中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变大,所以是沸腾时的现象。(3)[3]由图丙知,水沸腾时,不断吸收热量,保持96℃不变,所以96℃是水的沸点。[4]水沸腾时的温度特点:吸收热量,温度不变。[5]如丙图,A、B组得到两种不同图像,两个小组水初温相同,开始沸腾的时间不同,可能是水的质量不同。33. 96 98 不变 液化 降低 大【详解】(1)[1]由图乙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示数为96℃。(2)[2]由表格中数据知,水沸腾过程中温度保持98℃不变,可知水的沸点为98℃。[3]由表格数据知,第5min开始,水的温度保持不变,开始沸腾,所以水沸腾后继续加热,温度不变。(3)[4][5]水沸腾后把烧瓶从火焰上拿开,水不能继续吸收热量,水会停止沸腾,迅速塞上瓶塞,把烧瓶倒置并向瓶底浇冷水,烧瓶内的水蒸气遇冷的烧瓶壁液化变成小水珠,瓶内的气压减小,水的沸点降低,烧瓶内的水再次沸腾。(4)[6]沸腾时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不断有水蒸气进入气泡中,气泡体积逐渐增大。34. B 98 保持不变 减少热量散失 石棉网的温度高于水的沸点,水能继续吸热 a【详解】(1)[1]读取温度计示数时,视线应与温度计内液面相平,故B正确。(2)[2][3]水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水沸腾时,继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由图乙可知,水问保持98℃温度不变,所以水的沸点是98℃。(3)[4]使用中心有孔的纸板盖住烧杯,可以减少热量的散失,缩短水沸腾是的时间,同时也可以防止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附在温度计上影响读数。(4)[5]刚撤掉酒精灯时,石棉网的温度还高于水的温度,水可以继续吸热,所以不能马上停止沸腾。(5)[6]沸腾时,由于此时整个容器内的水温相同,气泡不断升高,深度不断减小,水压不断减小,并且有大量水蒸气进入气泡,气泡逐渐变大,图丙a是水沸腾时的情况。水为沸腾时,上部水温低,气泡在上升过程中遇冷会液化为小水滴,气泡变小,图丙b是水沸腾前的情况。35. 乙 A 98 不变 水银【详解】(1)[1]温度计的正确读数方法是视线应该和温度计内水银上表面相平,即上述三种情况中,甲属于俯视,读出数据会偏大;丙是仰视,读数为偏小;只有乙是正确的读数方式。(2)[2]A图中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增大,所以是沸腾时的现象,B图中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减小,所以是沸腾前的现象。(3)[3]由折线图可知,水在沸腾过程中保持98℃不变,所以水的沸点为98℃。[4]在沸腾过程中温度虽然保持不变,但是要不断吸热。(5)[5]温度计都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制成的,在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是100℃,酒精的沸点是78℃。水银的沸点是357℃,水银的沸点高于沸水的温度,所以测沸水的温度要选水银温度计。36. 温度计的玻璃泡触到烧杯底 甲 不变 质量 固液共存 晶体【详解】(1)[1]由图可知:温度计的玻璃泡接触了容器底部,使测得的温度不准确。(2)[2][3]沸腾前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减小,沸腾时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增大,则图甲是水沸腾时的情况。(3)[4] 水的质量、水的初温影响水沸腾的时间,由图可知,两次实验中水的初温相同,沸腾时水的沸点也相同,则水沸腾所用时间不同的原因是水的质量不同。(4)[5][6]由图像可知第8分钟时,海波正处于熔化阶段,故海波处于固液共存态;海波在熔化过程中吸热,但温度不变,是晶体。37. 自下而上 温度计的玻璃泡接触到烧杯底 D 99 吸 不会 调为小火【详解】(1)[1]探究水沸腾实验中,需要用酒精灯外焰加热,所以实验装置应按照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安装。[2]实验温度计测量时,温度计不能触底、碰壁,图1中温度计触底了。(2)[3]为了使水尽快沸腾,缩短沸腾时间,可以减小水的质量、提高水的初温或者给容器加上盖板以减少热量散失。故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故选D。(3)[4]分析表格中数据,发现水在沸腾后温度保持99℃保持不变,所以水的沸点是99℃。[5]水在沸腾时,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4)[6]将炖盅浸在大煲的水中,而且用蒸架把盅与煲底隔离,大煲内水由于火的持续加热,温度达到沸点而沸腾,经过一段时间的热传递,炖盅中的温度也会达到沸点温度,这样炖盅内外温度相等,没有温度差,不会发生热传递,也就不会继续给炖盅中水加热,里面的水只能是达到沸点温度而不能沸腾起来。[7]汤料沸腾以后,用小火炖能节省燃料。38. B A 降低 大 小水珠 升高【详解】(1)[1]由图示知,由表格数据知,第7min开始,水温度不变,已经沸腾,水的沸点为102摄氏度,高于水在一标准大气压下的沸点,说明实验时,水上方空气压强大于1标准大气压,所以实验时是选用加了盖的装置,选用B套装置。(2)[2]由图C知,两组同学所用的水的初温相同,但加热到沸腾的时间不同,则可能是所用水的质量不同,或所用酒精灯的火力不同,在相同时间内放出的热量不同,水吸收的热量不同,故A符合题意,B不符合题意。故选A。(3)[3]将热水放在玻璃罩中,抽出空气时,水的温度变化不大,但水上方空气减小,气压变低,水沸腾起来,说明此时水的沸点变低了,所以水的沸点随着气压减小而降低。(4)[4]水沸腾时产生的气泡在上升过程中逐渐变大,因为沸腾时,所有水的温度相同,上升时,水不断汽化,不断有水蒸气进入气泡,气泡的体积变大。(5)[5]水沸腾产生的水蒸气温度较高,通入放在冷水中的试管A中,水蒸气遇到冷液化成小水珠,所以A中产生的小水珠变多。[6]液化的水珠增多,温度计C示数会升高,这是因为水蒸气液体成小水珠时,放出热量,容器中的水吸收热量,温度升高。39. 铁杆向上 96 水中气泡情况 水沸腾前温度不断上升,水沸腾后温度保持不变 C【详解】(1)[1][2]实验中,温度计玻璃泡碰到了烧杯的底部,因此该小组应适当将铁杆向上调,使温度计的玻璃泡不能碰到容器底;图乙中温度计的分度值是2℃,读数为96℃。(2)[3]水在沸腾时的现象:气泡上升体积逐渐增大,因此可以根据气泡的变化情况判断水是否沸腾的。(3)[4]分析表中数据,水沸腾前后温度变化规律:水沸腾前温度不断上升,水沸腾后温度保持不变。(4)[5]小试管中的水要沸腾就需要达到沸点且吸收热量,AB中大小试管内的水的沸点相同,大试管水沸腾,小试管内水达到沸点不能吸热,则不能沸腾;C图中大试管内的气压高于外界,所以沸点高于外界,所以当小试管中的水达到沸点后还能继续吸收热量而沸腾。故选C。40. ON 40 漫反射 不能 同一平面内 B【详解】(1)[1]入射光射在O点,则通过O点与平面镜垂直的直线就是法线,即ON是法线。[2]入射角是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入射光线与镜面夹角是50度,则其与法线的夹角(入射角)为(2)[3]让光线掠过纸板,是为显示光线的路径:光线掠过纸板,有一部分光被纸板反射,反射光进入人眼,人就看见了光线的路径。为了使在各个方向都能看到光路,需要光在纸板上发生漫反射,因此纸板越粗糙越好。(3)[4][5]此时我们不能在纸板上看到光路,说明此时光线的位置不在纸板F上。而当两片纸板在同一平面上时,我们可以在两片纸板上看到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这说明: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4)[6]此时入射光线逆着原来的反射光线射在镜面上,而反射光线则逆着原来的入射光线射出。这说明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故A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故选B。41. 顺 见解析 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纸板 F 前方 同一 光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详解】(1)[1]入射光线逆时针转动,即入射角增大,反射角会随之增大,则反射光线应顺时针转动。[2]沿着光传播的方向在纸板上描点,在将点连线标上箭头即光路。做法是用笔在纸板上沿着光路取点,然后将其连起来(或用笔在纸板上沿着光路将其描画下来)。(2)[3]从表格数据可知,反射角始终等于入射角,即在反射现象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3)[4][5]纸板向后旋转,观察到反射光线仍然在纸板原来的位置,故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纸板转动后反射光线在纸板F的前方。[6]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所以两人始终能通过镜子同时看到对方。42. 真空 粗糙 不能【详解】(1)[1]当把玻璃罩内空气逐渐抽出过程中,里面近似于真空状态,听到响铃的声音逐渐减弱,由此可以推出真空不能传声。(2)[2]实验中为了显示光路,且各个方向都能看到光线,因此白色硬纸板的表面尽量选用粗糙的。[3]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当将F板绕接缝ON向后折,两平面不在同一平面内,因此不能看到对应的反射光线。43. 显示光路 D 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详解】(1)[1]实验中的纸板凹凸不平,不仅可以显示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我们还可以从各个方向观察到光线。(2)[2]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可判断纸板向后折时接收不到反射光线,故图乙中上半部分不能看到反射光线,下半部分能看到反射光线。则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故选D。(3)[3]由(2)可知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44. 在 不变 等于 不能【详解】(1)[1][2]在实验过程中,若将纸板Q绕ON向后翻折,让光线仍贴着纸板沿EO方向射向镜面,此时纸板P和纸板Q不在同一平面上,所以在纸板Q上就无法呈现出反射光线了,由此说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在纸板Q绕ON向后翻折的过程中,入射光线和反射面位置不变,则反射光线的传播方向不变,反射光线的位置不变。(2)[3]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当入射角增大时,反射角也增大。(3)[4]将纸板向后倾斜一个角度,沿EO方向入射到平面镜的O点时,反射光线与纸板不在同一平面内,但是反射光线、法线、入射光线三线在同一平面内,所以不能在纸板上看到反射光线。45. 粗糙 多次改变入射角的度数重复实验 等于 不能 在【详解】(1)[1]研究光的反射定律实验中,需要用粗糙的纸板,是为了让光发生漫反射便于观察,纸板要与平面镜垂直,目的是纸板上显示光路。(2)[2]只有一组数据,得出的结论不具有普遍性。为使结论更加普遍,我们应多次改变入射角度,记录多组数据,然后进行分析。(3)[3]由步骤(2),通过分析可知反射角等于入射角。(4)[4][5]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可知,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因此若将纸板倾斜,如图乙所示,让光线仍贴着纸板沿AO方向射向镜面,此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仍在同一平面内,但不能在纸板上看到反射光线,原因是此时反射光线、法线和入射光线所在的平面与纸板所在平面不是同一平面。46. 暗 不能 在 可逆 使实验结论更具普遍性【详解】(1)[1]光线和环境的对比度越大,光线越清晰,所以为了使光线更加明显,实验应在较暗的环境下进行。(2)[2][3]法线在纸板上,法线与镜面垂直,入射光线、法线、反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如果纸板与平面镜不垂直,则法线不在纸板上,入射光沿纸板照射后,反射光线不在纸板上,则我们在纸板上看不到反射光线;但此时入射光线、法线、反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3)[4]若将一束光贴着光屏沿FO射到O点,会发现反射光线沿OE方向射出,这表明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4)[5]在本实验中要采用多次实验,其目的是使实验结论更具普遍性。47. 为了寻找普遍规律 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上 靠近 可逆的 漫反射【详解】(1)[1]最后用量角器测量角度,反射角大小等于入射角大小,多做几次实验,是为了让实验结论带有普遍性,寻找普遍规律。(2)[2]由题意可知,沿ON把纸板NOF向前折或向后折,都看不到反射光,而纸板NOF和纸板NOE在同一平面时,能看到反射光,说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的位置关系是它们都在同一平面上。(3)[3]使入射光线逐渐靠近法线ON,根据光的反射规律,反射角大小等于入射角大小,入射角变小,则反射角也变小,可观察到反射光线逐渐靠近法线。(4)[4]若将一束光贴着纸板F沿FO射到O点,会观察到反射光沿图中的OE方向射出,说明反射光路是可逆的。[5]镜面反射只能从某个方向,观察到光线,而漫反射可以从不同的方向观察到光线;实验中,在纸板前不同的方位都能看到光的径迹,这是因为光在纸板上发生了漫反射。48. 可逆 不能 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 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B【详解】(1)[1]如图,从AO入射,从OB反射,那么从BO入射,从OA反射,说明光的反射中光路是可逆的。(2)[2][3]以法线ON为轴线,把纸板F向后缓慢旋转,在F纸板上不能观察到反射光线,只有F和E在同一平面内,才能同时看到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所以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3)[4]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可知,在光的反射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4)[5]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多次改变入射角大小并测量对应的反射角,是为了寻找普遍规律,故选B。49. 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相等 像到镜面的距离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是相等的 虚【详解】(1)[1]用透明的玻璃板,可以观察到玻璃板的另一侧,便于找到像的位置。 (2)[2]实验时采用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当蜡烛B和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时,表明像和物体的大小是相同的。 (3)[3]小阳把白纸沿着玻璃板的位置对折,观察到像与物的对应点完全重合,这表明像到镜面的距离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是相同的。(4)[4]实验中若移开蜡烛B,光屏放在像的位置,应该不透过玻璃板,而是直接观察光屏,看不到蜡烛A的像,说明平面镜成的是虚像。50. 大小 前 虚 薄【详解】(1)[1]实验时采用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一个充当物体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另一个放在玻璃板的后面代替镜前的物体,便于比较物像大小关系。(2)[2]平面镜成的像是光的反射形成的,蜡烛发出的光线经玻璃板反射,被人眼接收,才能看到像,故眼睛应该在玻璃板前观察。[3]平面镜所成的像是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交点所在位置,并非实际光线成形成的,所以为虚像,虚像不能出现在光屏上。(3)[4]因为厚玻璃板的两个面都可以当作反射面,会出现两个像,影响到实验效果,为了避免像有重影,应选择较薄的玻璃板。51. 竖直 不透过 虚 A【详解】(1)[1]实验中小明将玻璃板竖直放在水平放置的大白纸中央,这样可以保证所成的像不倾斜。(2)[2][3]拿走蜡烛B,将一块光屏放到蜡烛A像的位置,不透过玻璃板直接观察,发现光屏上没有像,不能在光屏上成像,这说明平面镜成的是虚像。(3)[4]由图可知,四个模型分别为C、A、T、V,从模型上看,只有C左右不同,而A、T、V左右相同,所以当小明把四个模型分别面对玻璃板直立在桌面上,用模型A、T、V不能达到实验目的,只有C左右不同,所以能够达到实验目的;故选A。52. 竖直 相等 不变 不能【详解】(1)[1]在这个实验中,为保证蜡烛B能与蜡烛A的像重合,纸板与平面镜放置要求是垂直放置。(2)[2]分析表格数据可知:蜡烛A到玻璃板的距离等于蜡烛B到玻璃板的距离,因此可得: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3)[3]由于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等,所以当蜡烛A远离玻璃板时,蜡烛A的大小不变,因此像的大小不变。(4)[4]由于平面镜所成的像为虚像,所以在蜡烛B的位置放置光屏,光屏上不能呈现蜡烛A的像。53. 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A 使结论更具有普遍性 直接 不能 D【详解】(1)[1]实验中为了便于确定像的位置,因为玻璃透明的特点,所以用玻璃板代替了平面镜。(2)[2]因为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需要在物体的同侧观察像的位置,即在蜡烛A一侧。(3)[3]实验中为了得到普遍规律,减小实验的偶然性,所以需要多次改变A蜡烛的位置,重复实验。(4)[4][5]想要判断所成的像是虚像还是实像,需要在光屏上直接观察,若能观察到像,说明为实像,因为所成的为虚像,因此不能在光屏上看到像。(5)[6] A.根据平面镜成像规律可知,铅笔水平向右移动时,它的像将不变,故A错误;B.因为物像关于平面镜对称,所以平面镜竖直向上移动时,铅笔的像位置不变,故C错误;C.根据平面镜成像规律可知,若改用一块较小的平面镜,因为铅笔的大小不变,所以铅笔的像将不变,故C错误;D.根据平面镜成像规律可知,若铅笔按图示箭头方向转过45°,铅笔将与它的像垂直,故D正确。故选D。54. 较薄 距离 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 相等 虚 便于探究像和物与平面镜的位置关系【详解】(1)[1]厚玻璃板会形成两个像,会影响对实验结果的判断;玻璃板越薄,两个反射面所成的像距离越近,这样可以更加准确地确定像的位置,所以应选用较薄的玻璃板。(2)[2]要比较像与物的位置关系,需借助直尺,用直尺测出两支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便可得出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并进行比较。(3)[3]在研究平面镜成像实验中,玻璃板应竖直放在水平桌面上;当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时,像会偏上或偏下,所以如果无论怎样移动蜡烛都无法与像重合。[4]像到镜的距离与物到镜的距离相等,所以像到镜面的距离和点燃的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相等。[5]光屏上不能接收到蜡烛A的火焰的像,说明蜡烛A的像不是由真实的光线会聚形成,说明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4)[6]将玻璃板和蜡烛下面的白纸换成方格纸进行实验,可以不用直尺去测量像距和物距,直接数方格纸上的方格即可,可以更加便捷地比较物距和像距,便于探究像和物与平面镜的位置关系。55. 不是 B ③ 20 曲线 不变【详解】(1)[1]根据光的直线传播可知,当三个小孔与烛焰、眼睛在同一条直线上时,我们就能看到后面的蜡烛;蜡烛的光通过三个小孔直接进入了眼睛,因此看见的不是蜡烛通过小孔成的像,而是蜡烛。(2)[2][3]想看烛焰通过小孔成的像,实际是利用了小孔成像,人眼应直接看白板B(光屏)进行观察,可以看倒立的实像,形状与甲相似,故所看到的像为图乙中的③。(3)[4]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当镜子直立放置时,选择正立、等大、左右相反的图形,即为镜中的像,如图(4)[5]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所以保持AB不动,将MN水平向左平移10cm,物距增加10cm,像距也增加10cm,物与像的距离增加20cm,即AB的像水平向左平移20cm。[6][7]将MN绕N点逆时针旋转90°时,A到镜面的距离随旋转而变大,像到镜面的距离等于物到镜面的距离,故A的像A′的运动轨迹是曲线;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A到像到N点的距离不变,像A′到N点的距离也不变。56. 较暗 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等效替代 A 虚 相等 垂直【详解】(1)[1]点燃蜡烛,烛焰在明亮的环境中,烛焰和明亮环境对比度较小,成像不太清晰;烛焰在黑暗环境中,烛焰和黑暗环境的对比度大,成像更清晰,便于观察,所以该实验最好在较暗环境中进行。[2]实验过程中,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一侧,既能看到蜡烛A的像,也能看到代替蜡烛A的蜡烛B,当蜡烛A的像和蜡烛B重合时,便于确定像的位置,从而便于比较物像大小。(2)[3][4]将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前,再拿另外一支外形相同但不点燃的蜡烛B放在玻璃板后移动,既能看到蜡烛A的像,也能看到代替蜡烛A的蜡烛B,当蜡烛A的像和蜡烛B重合时,便于确定像的位置,运用了等效替代法。由于蜡烛A的像在蜡烛B的一侧,我们通过玻璃板才能看到蜡烛A成的像,所以在寻找蜡烛A的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蜡烛A这一侧观察。(3)[5]将光屏放在蜡烛B的位置,光屏不能承接蜡烛A的像,说明蜡烛A的像不是由真实的光线形成,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4)[6]由图乙可知,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且通过连线测量可知,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57. 竖直 虚 对称 10 不变 3 厚 0.5【详解】(1)[1]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玻璃板应竖直放置在水平桌面上,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前面蜡烛所成的像可能偏高或偏低,这样前面蜡烛的像与后面的蜡烛就无法重合了。(3)[2] 将光屏放在A'位置,光屏能承接到的像为实像,承接不到的像为虚像,任意转动光屏都承接不到像,所以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4)[3]观察像与物位置的对应关系如图乙,物与像大小相等,与平面镜距离相等,所以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5)[4][5]移动前,蜡烛到平面镜的距离是6cm,向玻璃板方向移动1cm后,距玻璃板为5cm,物与像到镜面的距离相等,所以像与蜡烛的距离为10cm,像的大小等于物体大小,所以在移动过程中像大小不变。(6)[6] 由于平面镜成的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故表面上的刻度是左右相反的,因此当此时A手表指针指在9点整,那么A'手表的指针应调至3点才能与A处手表指针的像完全重合。(7)[7][8] 同时出现了如图乙所示的两个像,其原因可能是所选的玻璃板较厚,前后表面都发生了光的反射,出现了两个像。根据物像到反射面的距离相等,平面镜的前后两面所成的像之间的距离为平面镜厚度的2倍,即平面镜的厚度是0.5cm。58. 像 不能 虚 大小 白纸 漫 光通过镜面反射到物体上(或光在平面镜上发生镜面反射,射到物体上)【详解】(1)[1]图甲中,采用薄透明玻璃板替代平面镜,是因为玻璃板是透明的,可透光,又可直接通过玻璃板观察到成像情况,便于确定像的位置。(2)[2][3]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光线的反射延长线会聚成的虚像,在光屏上不能呈现蜡烛的像。(3)[4]实验蜡烛A和B相同,当B与A的像重合,则A的像与B相同,这样便于比较蜡烛B与蜡烛A的像大小的关系。(4)①[5][6]手电筒正对着平面镜照射,光照在平面镜上,发生镜面反射,反射光向上射出,没有反射光线进入眼睛,平面镜是暗的,光照在纸上,发生漫反射,反射光线向各个方向射出,人反射光线进入眼睛,纸面是亮的。②[7]用手电筒对着平面镜中某物体的像照射时,平面镜将手电筒的光反射到物体上,则物体射向平面镜的光线增多,反射光线增多,其像变亮。59. 较薄 便于找到像的位置 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不能 虚 16 不变【详解】(1)[1]使用较厚的玻璃板在成像时容易出现两个像的重影,不利于观察,为了避免这样的现象,便于观察,应该选择较薄的玻璃板。[2]平面镜不透光,用玻璃板来代替平面镜,既能透光又能反射光使物体成像,能看到前面物体在玻璃板后面成的像,也能看到玻璃板后面的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2)[3]选取两个相同的蜡烛可以对像与物的大小进行比较,所以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3)[4][5]平面镜成的像是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不是真实的光线会聚得到的像,所以是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所以不能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4)[6]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为相等,蜡烛到平面镜的距离为8cm,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也是8cm,则此时像离前面蜡烛的距离为16cm。[7]平面镜成像时,像的大小等于物体的大小,改变物距的大小,像的大小不变。60. 高 B【详解】(1)[1]水中的硬币反射的光自水中射入空气中时,向水面偏折,这些光射入人眼中,人逆着光线看去就产生了看见硬币的视觉。因此,看到的硬币的位置比真实位置要高。(2)[2]硬币反射的光自水中射入空气,发生折射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故ACD错误,B正确。故选B。61. 入射 在玻璃砖下沿找到出射电,记录在白纸上;移开玻璃砖连接入射点O和出射点即为玻璃中的折射光线 同一平面内 小于 大【详解】(1)[1]射向界面的光线为入射光线。实验前,在白纸上画一条直线表示空气与玻璃间的分界面,再在直线上方画出三条光线射向该直线,如图所示,表示空气中的入射光线。(2)[2]确定并在白纸上记录出玻璃中折射光线:在玻璃砖下沿找到出射光线,记录在白纸上;移开玻璃砖连接入射点O和出射点即为玻璃中的折射光线。(3)如图是某小组实验记录的光路图,分析可得出结论: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时:[3]①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4]②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为折射角,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为入射角,可知折射角小于入射角。[5]③入射角越大,折射角越大。62. 振动 变大 变大 40 变小【详解】(1)[1]桌面发声时,桌面振动带动镜子也振动,所以小光斑的位置会上下晃动,这说明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3]若她用更大的力敲击桌面,则声源的振幅变大,她听到敲击声的响度变大,可以观察到墙上的光斑晃动的幅度变大。(2)[4][5]测得水中折射光线与水面的夹角为50°,此时折射角的度数为已知入射光线与水面的夹角为30°,则入射角为若将入射光线绕O点顺时针旋转20°,则入射角减小20°为折射角随入射角的改变而改变,故折射角随之减小。63. 高 下 不变【详解】(1)[1]向水槽中逐渐加入水并高于A点,A点反射的光线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进入人眼时,折射光线会偏离法线,人眼逆着折射光线看过去,看到的是偏高的虚像。(2)[2]保持入射光和水槽不动,当水面逐渐上升,此时入射角不变,但入射点(折射点)会向左移动,折射光线也会随之向左移动,所以水槽侧面的光斑将向下移动。(3)[3]将水槽的左侧底部缓慢抬起,水面总保持相平,因为入射角不变,所以反射角不变。64. 反射 增大 0 不合理 见解析【详解】(1)[1]①光从空气斜射到水面时,反射和折射现象会同时发生。[2]②由表中数据可知,光从空气斜射到水面时,当入射角不断增大时,折射角也随之增大,故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变化关系是: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且折射角小于入射角。[3]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可知,当光线垂直于界面入射时,光线的传播方向不变,则折射角等于0°。(2)[4][5]光从空气斜射入其它透明介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光从其它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所以光从一种透明物质斜射进入另一种透明物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是不合理的。65. 粗糙 不一定 把折射光线和界面之间的夹角当成了折射角 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 不正确 32 B【详解】(1)[1]实验中应选择表面较粗糙的光屏来承接光路,打开激光光源,当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时,传播方向不一定发生改变。[2]因为光垂直界面入射时,传播方向不变。(2)[3]光屏上呈现的光路如图所示,小华在光屏上记录下光路并标出了此时的入射角和折射角,据此她得出: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这一错误结论,小华得出该错误结论的原因是:把折射光线和界面之间的夹角当成了折射角。(3)[4]小华将折射光线所在的半个光屏向后折转一个角度,她这样操作的目的是为了验证: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4)[5]解决第(2)问的错误后,保持入射光线不变,向水槽中缓慢地持续加水,小华发现折射光线在水槽底部形成的光斑逐渐向左移动,于是她认为折射角在逐渐变小。她的观点是不正确的,因为入射角不变,折射角也应该不变。(5)[6]①根据在折射中,光路是可逆的,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当入射角为45°时,折射角为32°,所以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角为45°,对应的入射角等于32°。[7]②根据表一,当入射角等于30°时,折射角等于22°;当入射角等于45°时,折射角等于32°;当入射角等于40°时,折射角应该在22°和32°之间,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66. 见解析 1与7、3与9 0【详解】①[1]通过分析实验序号1~4或6~10的数据发现,玻璃砖厚度不变时,光线的平移距离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②[2]因为玻璃砖厚度,分析两组实验中与、与,入射角不变时,玻璃砖的厚度大的光线平移的距离较大。③[3]因为光从空气垂直入射到玻璃的表面,传播方向不变,所以当入射角为时,平移距离为。67. 一定 可能 小于 变大【详解】(1)[1][2]因为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根据图示可知,甲一定是对光线起了会聚作用,而乙可能是对光线起了发散作用,也可能是形成放大的实像,因此形成甲光斑的一定是凸透镜,形成乙光斑的可能是凹透镜。(2)[3][4]将白纸再远离透镜一段距离,发现白纸上又出现了相同大小的光斑,说明开始光屏在焦点前,后一次在焦点后,即l小于f,将发光的小电灯放在凸透镜主光轴上离光心距离为l处时,光线通过凸透镜后是发散的,所以将白纸沿主光轴远离透镜过程中,纸上的光斑大小将逐渐变大。68. C D 凸 实 当物距大于焦距时,成倒立的像 增大 凹【详解】(1)[1]要完成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凸透镜左右两边需要留够大于2倍焦距的距离,所以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符合条件,选项C符合题意,故选C。(2)[2]根据图中所示,烛焰的像成在光屏上边缘,由于通过凸透镜中间的光不改变传播方向,要使像成在光屏中央,我们可以把蜡烛或光屏上调,或者把凸透镜下调;所以四个选项中D是错误的,D符合题意,故选D。(3)[3][4]她从乙透镜中看远处物体时,看到的是缩小、倒立的像,说明这是凸透镜,属于物距大于2倍焦距时成缩小倒立的实像。(4)[5]分析表中数据可以发现:当物距大于焦距时,成倒立的像;(5)[6][7]近视眼镜是凹透镜,凹透镜对光有发散的作用;为了演示近视眼镜的作用,应适当增大透镜与物体之间的距离,然后在它们之间放上合适的凹透镜,能使经凸透镜折射的光会聚范围变大,成像距离变大,使光屏上再次出现清晰的像。69. 同一高度 光屏的中央 投影仪 左 2倍焦距以外 C A【详解】(1)[1][2]探究凸透镜成像实验中,在光具座上依次放置蜡烛、凸透镜、光屏,所以凸透镜在蜡烛和光屏的中间。蜡烛、凸透镜、光屏,三者在同一条直线上,三者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像才能呈在光屏的中心。(2)[3]如图所示,此时光屏上成清晰的像,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小于像距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生活中的投影仪的成像原理与此时的成像现象相同。[4]若将烛焰向左移动,物距变大,像距应减小,即将光屏向左移动才能接到清晰的像。[5]若在光屏上得到了一个放大清晰的像,则此时物距应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像距在2倍焦距以外。(3)[6]凸透镜成像的情况是: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和摄像机;当u=2f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于幻灯机和投影仪;u<f,成倒正立、放大的虚像,应用于放大镜,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4)[7]我们看远处物体时,通过睫状体改变晶状体的形状,当睫状体放松时,晶状体变薄,焦距变长,远处物体射来的光线刚好落在视网膜上,所以为了模拟眼睛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时,晶状体形状的变化情况,他应选用焦距较大的A凸透镜来模拟眼睛看远处时的晶状体。70. 10.0 同一高度处 缩小【详解】(1)[1]平行光正对凸透镜照射,光屏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这个光斑就是凸透镜的焦点,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就是焦距,所以凸透镜的焦距(2)[2]为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应调节LED灯、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处。[3]蜡烛、光屏的位置为如图乙,所以物距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缩小实像。71. C 在乙图中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将蜡烛与光屏的位置互换,此时物距等于原来的像距,像距等于原来的物距,根据在光的折射中,光路是可逆的可知,光屏上能成清晰的像;此时物距小于像距,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小于像距,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投影仪就是利用此原理制成的【详解】[1][2]A.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在主光轴上一点,这点是凸透镜的焦点,焦点到光心的距离是凸透镜的焦距,所以凸透镜的焦距是故A错误;B.由乙图可知,此时物距大于像距,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大于像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就是利用此原理制成的,故B错误;C.在乙图中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将蜡烛与光屏的位置互换,此时物距等于原来的像距,像距等于原来的物距,根据在光的折射中,光路是可逆的可知,光屏上能成清晰的像;此时物距小于像距,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小于像距,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投影仪就是利用此原理制成的,故C正确;D.如果在烛焰与透镜之间放置一近视眼镜的镜片,近视眼镜是凹透镜,凹透镜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会将光线推迟会聚成像,将光屏适当右移可得一个清晰的像,故D错误。故选C。理由:在乙图中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将蜡烛与光屏的位置互换,此时物距等于原来的像距,像距等于原来的物距,根据在光的折射中,光路是可逆的可知,光屏上能成清晰的像;此时物距小于像距,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小于像距,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投影仪就是利用此原理制成的。72. 10.0 上 缩小 80 不能 大于【详解】(1)[1]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在主光轴上一点,这点是凸透镜的焦点,焦点到光心的距离是凸透镜的焦距,所以凸透镜的焦距是为(2)[2]点燃蜡烛后发现烛焰的像成在光屏上方,根据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可知,此时应向上调节蜡烛,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中央。(3)[3]小吴将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50cm的刻度线处,将蜡烛和光屏移至如图所示的位置,此时物距大于像距,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物距大于像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4)[4]保持透镜的位置不变,小吴将蜡烛移到35cm刻度线处,此时物距等于原来的像距,根据在光的折射中,光路是可逆的,可知,要再次成清晰的像,应将光屏移至80cm刻度线处,让像距等于原来的物距。(5)[5]保持蜡烛不动,将凸透镜向右移动一段距离,相当于增大物距。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远像近像变小的规律可知,应将光屏向左移动才能得到清晰的像,而将光屏向右移动移动相同的距离,相当于物距不变,所以不能再次成清晰的像。(6)[6]在图乙所示位置的基础上,小吴在原凸透镜位置更换为另一个凸透镜,小吴向右移动光屏,屏上重新呈现清晰的像,说明像距变大,说明新凸透镜的折光能力要弱,所以此凸透镜的焦距应大于。73. 使像成在光屏中央 左 小 照相机 能 暗 发散【详解】(1)[1]为了使像成在光屏中央,应将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调至同一高度。(2)[2][3][4]如图所示,光屏上呈现一个清晰的像,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向左移动一段距离,此时物距增大,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远像近像变小,可知,要再次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向左移动,像的大小将变小,生活中的照相机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3)[5][6]如果用不透明的纸板挡住透镜的下半部分,上半部分仍能会聚光线成完整的像,但由于会聚的光线比原来减少,所以像比原来变暗。(4)[7]将近视眼镜的镜片放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变模糊了;使光屏远离透镜,又能在光屏上看到蜡烛清晰的像,说明近视眼镜的镜片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会将光线推迟会聚成像。74. 同一高度 暗 缩小 向上【详解】(1)[1][2]实验前应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到光具座上,把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调到同一高度;环境越暗,烛焰相对越亮,烛焰成像会越清晰,为使实验现象更明显,该实验应在较暗的环境中进行。(2)[3][4]当点燃的蜡烛移至光具座上刻度线处时,有则,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如果此时发现光屏上的像位置偏上,根据经过光心的光线的传播方向不变可知,可向上调整蜡烛高度,使像成在光屏中央。75. 中心 左 倒立、等大 大【详解】(1)[1]为了使像成在光屏中央,应首先将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调节到同一水平线上。(2)[2]固定透镜,将蜡烛放在左方,如图甲所示,此时像距物距根据,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减小像距,故要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此时光屏应向左方移动。(3)[3]在如图乙所示情形下,得到了清晰的像,此时根据此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4)[4]若用焦距为20cm的凸透镜做对比,在同样物距的条件下光屏上出现清晰的像,此时凸透镜焦距变大,相当于缩小物距增大像距,像距越大,像越大,故应比10cm焦距的透镜所成的像要大。76. 烛焰 10 放大 投影仪【详解】(1)[1]为了使像成在光屏中央,实验前,应调节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2)[2]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在主光轴上一点,该点是凸透镜的焦点,焦点到光心的距离是凸透镜的焦距,所以凸透镜的焦距是f=50cm-40cm=10cm(3)[3][4]将蜡烛、凸透镜、光屏放在光具座上如图乙所示的位置,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此时像距u=25cm-10cm=15cm满足2f>u>f所以此时光屏上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投影仪就是利用此原理制成的。77. 同一高度 放大 投影仪【详解】(1)[1]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将蜡烛、透镜和光屏三者从左到右依次安装在水平光具座上,为了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调整烛焰、透镜和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2)[2][3]由图可知,物距为50.0cm-35.0cm=15.0cm物距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光屏上将呈现烛焰倒立、放大的实像,利用此原理可以制成投影仪。78. 较暗 缩小 照相机 变小 正立 右 近视 A【详解】(1)[1]为了实验现象更明显,应该在较暗的环境下进行。(2)[2][3]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是物距,像到凸透镜的距离是像距;已知凸透镜的焦距f=10cm;图上看透镜在光具座刻度50.0cm处,而蜡烛在光具座20.0cm处,物距为u = 50.0cm-20.0cm= 30.0cm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其应用是照相机。[4]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增大物距后,像距会变小,像变小。(3)[4]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移动蜡烛至图乙时u= 50.0cm-43.0cm= 7cm<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4)[5]将图甲中的透镜换成焦距f=5cm的凸透镜,焦距变小,折射能力变大,像会提前会聚,在光屏的前方,可以适当向右移动,使像向右移动到光屏处。[6]此时像在光屏的前方,相当于近视眼,可以配戴凹透镜,即近视镜,使光线发散,成的像向右移动。(5)[7]将凸透镜平放在物理课本封面上 ,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故选A。79. 同一高度 投影仪 透过凸透镜向左侧观察 完整【详解】(1)[1] 实验前,调节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目的是让像成在光屏中心。(2)[2][3]当蜡烛、凸透镜、光屏在如图所示位置时,物距小于像距,属于投影仪原理,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则有<<,且>解得(3)[4] 把蜡烛移到45cm刻度处,物距为5cm,小于焦距,此时透过凸透镜向左侧观察,能观察到蜡烛正立放大的虚像,相当于放大镜。(4)[5] 不小心用手指遮挡住了凸透镜的上半部分,此时光屏上烛焰的像仍然是完整的,不过因为进光量减少,成的像会暗淡点。80. 同一高度 缩小 照相机 增大【详解】(1)[1]为了让烛焰的像呈现在光屏的中央,应将烛焰的中心、凸透镜的光心和光屏的中心调整到同一高度。(2)[2][3]点燃的蜡烛和凸透镜固定在图甲所示的刻度线处,此时的物距大于二倍焦距,移动光屏至适当位置,可以在光屏上观察到烛焰清晰的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的成像原理与之相同。(3)[4]根据图乙和图丙可知,图丙中的像大,由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可知,所以要使底片上成的像如图丙,可以将相机靠近景物,同时增大镜头与底片的距离。81. 零刻度线处 右 左 64 20 不变【详解】(1)[1]我们是间接来测量物质密度的,测出质量与体积,根据密度公式计算出密度,故本实验原理为。(2)[2][3]调节天平平衡分两步,一是将天平放置在水平面上,二是调节天平横梁平衡:在调节横梁平衡前需要将游码移至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再根据分度盘上指针的位置调节平衡螺母。因为指针指在分度盘中央刻度线左侧,说明天平左盘低右盘高,因此需要向右调节平衡螺母。(3)[4]放置物体与砝码时,要将物体放在天平左盘。[5]此时小石块的质量为(4)[6]小石块的体积为(5)[7]石块的密度为(6)[8]物质的密度是物质的特性,只与物质的种类有关。与其他因素无关。故将石块打磨掉一块,其密度不变。82. 左 小于 取出5g砝码,移动游码 33.8 13 小【详解】(1)[1]使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前,要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移动游码至标尺左端“”刻度处;由图甲可知,指针停在分度盘的右侧,要使天平平衡,应将横梁的平衡螺母向左移动。(2)[2][3]将石块放在左盘中,右盘加入一定量的砝码后,天平的指针偏向左侧,再加入最小的5g砝码后,指针偏向右侧,说明砝码的总质量较大,即这时石块的质量小于右盘中砝码的总质量;接下来的下来的操作是:变化幅度不大,取下5g砝码并向右移动游码,直至天平平衡。(3)[4]图乙中天平标尺的分度值为,石块的质量砝码的质量游码的示数,则石块的质量(4)[5][6]量筒中水的体积,图丙中石块和水的总体积,故石块的体积石块的密度(5)[7]如果细线的直径是,则其排水法测量的体积是细绳和石块体积之和,石块的体积偏大,根据可知,质量一定,体积偏大,所测石块的密度偏小。83. 左 144 2.4 偏大 将烧杯中的水倒入空量筒直至烧杯中水面降至标记1的过程中,肥猫为漂浮状态了,使肥猫体积测量的偏小 将烧杯中的水倒入空量筒直至烧杯中水面降至标记1的过程中,使肥猫仍为浸没状态【详解】(1)[1]将天平放置于水平台面上,将游码移至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上,指针偏向分度盘的右侧,说明左盘偏轻,所以应将平衡螺母向左调节至天平水平平衡。(2)[2]由图甲可知,肥猫的质量为(4)[3]根据小明的测量和图乙④知,肥猫的体积肥猫的密度[4](5)[5]小明测量结果误差较大的原因是将烧杯中的水倒入空量筒直至烧杯中水面降至标记1的过程中,肥猫为漂浮状态了,使肥猫体积测量的偏小。[6]利用排水法测量肥猫体积应将烧杯中的水倒入空量筒直至烧杯中水面降至标记1的过程中,使肥猫仍为浸没状态。84. 游码未归零 左 56.2 20 偏大【详解】(1)[1]把天平放在水平工作台上,调节平横梁平衡过程中应先游码归零,再调平衡螺母,如图甲可知,在调节天平横梁平衡过程中游码未归零。(2)[2]纠正错误后,调节天平平衡时,指针如图乙所示,指针偏右,表示左盘偏高,此时应将平衡螺母向左移动,使天平平衡。(3)[3]将小石块放置于天平的左盘,往右盘中添加砝码,并移动游码,当天平再恢复平衡时,托盘中的砝码以及游码的位置如图丙所示,小石块的质量是m=50g +5g +1.2g =56.2g(4)[4]用量筒测量小石块体积的过程如图丁所示,小石块的体积是V=80mL-60mL=20mL=20(5)[5]小石块的密度是(6)[6]若实验中将(3)和(4)步骤对调,先测石块体积,因为沾水,使测得的质量偏大,根据可知,在体积一定是地,由于质量偏大,测出小石块的密度将偏大。85. 右 左 量筒中的部分水倒入右盘的烧杯中 雨花石浸没在量筒中的水中 可行【详解】(1)[1]在实验过程中,当两个烧杯分别放在天平左右两盘上,游码滑至零刻度线处时,发现此时指针往左偏,调节平衡螺母至最右端,指针仍然偏向左侧,说明左边重,说明天平的左盘物体质量大,可以向右盘烧杯增加水,直到指针指到分度盘刻度线的中央位置。(2)[2]使用天平称量物体质量时,物体与砝码的放置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所以应将雨花石放入左盘烧杯中。(4)[3]将量筒中的部分水倒入右盘的烧杯中,通过使用滴管调节,知道天平平衡,此时记下量筒中剩下水的体积V2,使用天平称量物体质量时,物体的质量等于右盘物体的质量加上游码对应的刻度值,则雨花石的质量为(5)[4]取下雨花石浸没在量筒的水中,并记录下此时量筒中水和雨花石的体积,则雨花石的体积为(6)[5]由密度公式可得,雨花石密度为(7)[6]在天平无法调节在水平位置平衡时,当向右移动游码相当于向右盘增加了砝码,方案可行。86. 右 D ③ 不变 8×103 【详解】(1)[1]由甲图可知,指针偏左,说明天平左端沉,应向右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在水平位置平衡。(2)[2]在最小的砝码放入右盘后,指针由分度盘中央刻度线的左侧转至右侧,说明右端沉了,应减小砝码的质量,故需取下最小砝码,向右移动游码,直至天平平衡。故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故选D。(3)[3]实验中,由于一枚硬币的质量、体积较小,为了减小实验误差,使用了累积法测量。①探究光的折射规律实验中,是通过多次实验来寻找普遍规律,没有用到累积法;②探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的实验中,由于无法做到真空,所以本实验用到了科学推理法,没有用到累积法;③测量出心跳一次的时间的实验中,心跳一次的时间太短,一般的仪器无法准确测量,所以一般是通过测量1min或2min心跳的次数,再计算出心跳一次的时间,这里用到了累积法,故③运用了累积法。(4)[4]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硬币磨损后,质量和体积减小,但材料不变,所以密度是不变的。(5)[5]由乙图可知,硬币的质量为m=50g+10g+4g=64g由丙图可知,硬币的体积为V=38mL-30mL=8mL=8cm3该镍币的密度为(6)[6]①调好天平,用天平测出空烧杯质量为m0;②将牛奶倒入水杯并装满,用天平测出水杯和牛奶的总质量ml,则牛奶的质量为m奶=m1-m0③将水倒入另一个水杯并装满,用天平测出水杯和水的总质量m2,则水的质量为m水=m2-m0④烧杯内牛奶的体积为牛奶的密度为87. 水平 右 用手直接拿砝码 56.2 小【详解】(1)[1][2]使用托盘天平时,要将其放在水平桌面上;甲图中,指针左偏,说明左边重,应将平衡螺母向右调,给右边增重。(2)[3] 使用托盘天平测质量要用镊子夹取砝码。(3)[4]由丙图得烧杯和红豆总质量为76.2g,空烧杯质量为20g,所以红豆质量为(4)[5]丁图中水的体积为40mL,由排水法的红豆体积为所以红豆密度为(5)[6] 若采用方案①,由于红豆间存在较大间隙,测得的体积会偏大,根据会导致测得红豆的密度会偏小。88. 零刻度线 左 31.8 10 3.18 偏小【详解】(1)[1][2]天平上的平衡螺母在调节平衡时,将游码移到零刻度线,若天平的指针偏左,应将平衡螺母向右调节,若天平的指针偏右,应将平衡螺母向左调节。由图能看出,此时的指针偏向分度盘的右边,故应向左调节平衡螺母(2)[3]由图乙知道,天平标尺的分度值为0.2g,小石块的质量(3)[4]根据小石块浸没水中时,排开水的体积等于小石块的体积,由图丙知道(4)[5]小石块的密度(5)[6]由于拿出小石块时会带出部分水,即测出的体积是石块和带出水的总体积,这会导致石块的体积偏大,会导致石块密度偏小。89. 游码 右 C 24 8 和田玉 偏小【详解】(1)[1][2]正确使用天平:应先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然后将游码移到标尺左端零刻度线位置上,此时指针偏向分度盘中线左侧,说明右端轻,应将平衡螺母向右调,才能使天平平衡。(2)[3]天平平衡后,把小吊坠放在左盘,用镊子向右盘加减砝码,当把砝码盒中最小的砝码放入右盘后,发现指针偏向分度盘的右侧,接下来正确的操作步骤是把天平右盘的最小的砝码拿走,并向右移游码,使天平平衡,故AB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故选C。(3)[4]由图乙知,标尺的分度值为0.2g,所以吊坠的质量为m =20g +4g=24g(4)[5]由图丙知,水和吊坠的体积为38mL,所以吊坠的体积为V=38 mL- 30mI =8mI = 8cm3(5)[6]小吊坠的密度为和表格中数据进行对比,发现小吊坠可能是和田玉制作而成的。[7]根据题意当吊坠放入量筒中的水时.吊坠中间的孔可能会有部分气泡,使水和吊坠的总体积偏大,使测得吊坠的体积偏大,由密度公式可知测得吊坠的密度将偏小。90. 81.8 46 大【详解】(1)[1]由图甲可知,此时天平的示数为砝码的质量加游码的示数(2)[2]由图乙可知,量筒的分度值为2mL,因此此时读数为(3)[3]烧杯内液体样品的质量为所测液体的密度为(4)[4]将烧杯中的液体倒入量筒,烧杯壁会有残留,导致所测体积偏小,根据可知,密度会偏大。91. 零刻度 左 取下最小砝码,向右移动游码 20 62 0.85×103 偏小 偏小【详解】(1)[1]天平使用前应该调平,故将游码拨至标尺左端的零刻度处。[2]根据甲图可知,天平的指针偏右,说明右盘重,左盘轻,那么平衡螺母应向左调节。(2)[3]当加至最小砝码时,指针的指向右偏转,小明接下来应该进行的操作是,取下最小砝码,向右移动游码,使指针指在分度盘中央。(3)[4]根据乙图可知,量筒的分度值为2mL,则花生油的体积[5]根据丙图可知,标尺的分度值为0.2g,则游码的质量为2g,砝码的质量为那么烧杯和花生油的总质量为[6]则量筒内花生油的质量则花生油的密度(4)[7][8]由于花生油会附着在量筒内壁中,会导致花生油的质量偏小,根据可知,小明利用该实验方案测量得花生油的密度偏小。92. 左 63g 40 0.95×103kg/m3 是【详解】(1)[1]由如图甲知道,当调节天平横梁平衡时,指针偏向分度盘的右侧,说明天平的右端下沉,平衡螺母向上翘的左端移动。(2)[2]由图乙知道,烧杯和样品油的总质量m1=50g+10g+3g=63g(3)[3]量筒中样品油的质量(4)[4]量筒中样品油的体积V=40mL=40cm3(5)[5]由知道,样品油的密度(6)[6]由于样品油的密度在0.94g/cm3~0.96g/cm3之间,所以该样品油是地沟油。93. 平衡螺母 151.4 40 0.95 无【详解】(1)[1]调节天平平衡时,当指针偏向分度盘的右侧,平衡螺母向左调节,使指针对准分度盘中央刻度线。 (2)[2]如图甲,根据天平上的砝码和游码,测出烧杯和食用油的总质量m1=100g+50g+1.4g=151.4g [3]如图乙,将烧杯中食用油倒入量筒中,根据量筒中液面位置可知,食用油的体积V=40mL。 (3)[4]如图丙,用天平测量倒出食用油后的烧杯质量m2=100g+10g+3.4g=113.4g计算食用油的密度为 (4)[5]由于测量的质量是倒入量筒的食用油的质量,烧杯中的食用油没有倒尽,对食用油密度的测量结果无影响。94. 零刻度线 左 每果醋的质量为【详解】(1)[1][2]将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移至标尺的零刻度线处,由图甲所示指针偏向分度盘的右侧,说明左盘偏轻,所以要使横梁平衡,应将平衡螺母向左调,直至横梁平衡。(3)[3][4]图丙可知,烧杯和剩余果醋的总质量为则量筒中果醋的质量由图乙可知,量筒中果醋的体积果醋的密度果醋密度的物理意义是每1m3果醋的质量为1.1×103kg。95. 标尺的零刻度线 右 77.4 30 31.8 1.06×103 【详解】(1)[1]天平在调节时,首先应将其放在水平台上,将游码移至标尺的零刻度线处,再调节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央。[2]由图甲可知,指针向左偏,说明天平左侧重,所以平衡螺母应向右调节,直到天平水平平衡。(2)[3]由图乙可知,天平标尺分度值为0.2g,游码对应的刻度值为2.4g,所以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为m总=50g+20g+5g+2.4g=77.4g[4]由图丙可知,量筒的分度值为2mL,读数为30mL,即量筒中盐水体积为V=30mL=30cm3(3)[5]由题意可知,量筒中盐水的质量为m=77.4g-45.6g=31.8g(4)[6]盐水的密度为(5)④[7]添加盐水的质量为根据等效替代法可知,所加盐水的体积等于石块的体积,石块质量为m1,石块的密度为ρ石,则石块体积为添加盐水的体积为盐水的密度为96. 将平衡螺母向左调节 取下最小砝码,向右移动游码 20 62 0.85【详解】(1)[1]图甲中,指针向右偏,说明右托盘沉,应将平衡螺母向左移动使指针指在刻度盘的中央。(2)[2]加入最后一个最小砝码时,指针的指向仍然如甲图所示,说明托盘右侧沉此时应将最小的砝码取下,调节游码至天平平衡。(3)[3]图乙中花生油的体积为(4)[4]丙图中花生油和烧杯的总质量为花生油的质量为(5)[5]花生油的密度为97. 零刻线 B、A、C 50 偏小 偏大【详解】(1)[1]调节天平前应将游码移至标尺左端零刻线处处,然后调节平衡螺母,使横梁在水平位置平衡。(2)[2]为了避免盐水残留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正确的实验顺序为B.用天平测出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m1;A.将烧杯中盐水的一部分倒入量筒,测出这部分盐水的体积V;C.用天平测出烧杯和剩余盐水的总质量m2,正确的实验顺序为BAC。(3)[3]加砝码时,用镊子夹取100g、50g砝码各1个放入右盘中,若指针右偏,说明右盘中添加的砝码是质量偏大,则应取下50g的砝码,试加、取其它砝码,同时调节游码。(4)[4][5]小蕊同学在实验过程中将烧杯中的盐水全部倒入量筒,由于盐水会残留在烧杯内壁,这样会导致测得的盐水体积偏小,而质量测量准确,由得,密度偏大。98. 水平工作台 右 98 1.2 偏大【详解】(1)[1][2]将天平放在水平工作台上,游码移到标尺的零刻度线处,平衡螺母向上翘的一端移动,发现指针静止时指在分度盘中央刻度线的左侧,要使横梁水平平衡,应将平衡螺母向右调节。(2)[3]由图乙知,烧杯和消毒液的总质量m2=50g+20g+20g+5g+3g=98g[4]量筒中消毒液的体积是V=40mL=40cm3量筒里消毒液的质量是m=m2﹣m1=98g﹣50g=48g则消毒液的密度为(4)[5]将烧杯中的消毒液全部倒入量筒时,有一部分消毒液还沾在烧杯壁上使得消毒液的体积偏小,质量不变,根据可知,密度变大。99. 水平 标尺左端零刻度线 62 偏大 不可能把烧杯内的酱油全部倒入量筒内,所测体积偏小 装满水 【详解】(1)[1][2]天平在使用前,需将天平放在水平台上,并把游码移动到零刻度线处,再根据指针的偏转情况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2)[3]由图甲所示可知,游码标尺的分度值为0.2g,则酱油和瓶的总质量则酱油的质量[4]由图乙所示量筒可知,酱油的体积酱油的密度(3)[5][6]由于小明不可能把烧杯内的酱油全部倒入量筒内,导致测量的酱油的体积偏小,由公式知:密度测量结果偏大。(4)[7]小华不小心将量筒打碎了,只有天平,没有量筒,可以利用等体积的水和酱油,称量水和酱油的质量,根据体积相等求出酱油的密度;利用两个完全相同的烧杯,只要都装满液体,体积就相等,所以一个烧杯装满水,另一个烧杯装满酱油,则酱油的体积等于水的体积。[8]水的质量由可求得,水的体积酱油的质量由于烧杯相同,且都是装满的,烧杯内水的体积等于酱油的体积,酱油的密度表达式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