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保定市易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生物学试题(解析版)
展开注意事项:
1.全卷满分60分,答题时间为6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次考试设卷面分。答题时,要书写认真、工整、规范、美观。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 科学家观察距今300万年前的少女“露西”的骨骼化石,发现其髓骨较宽阔,下肢骨更粗壮,根据此特点推断“露西”可以( )
A. 制造工具B. 语言交流C. 直立行走D. 使用火
【答案】C
【解析】
【分析】由露西冶少女的骨骼化石来看,她的骨盆的髋骨较宽阔,下肢骨的股骨较粗壮,由这些骨骼特点可以推测她的运动方式为直立行走。
【详解】露西是一具40%完整的骨架,生前是一个20多岁的女性。露西的脑容量只有400毫升,从“露西”的骨骼化石看,她的上肢比较细短,下肢比较粗长。“露西”的下肢骨具有较为粗壮的股骨,骨盆的髋骨前后扁、左右阔,这说明她很可能采取直立行走的运动方式。
故选C。
2. 欧洲大航海时代,在长时间的海上航行过程中船员们通常会患上坏血病或夜盲症。坏血病和夜盲症分别是由于体内缺乏( )
A. 维生素C和维生素B1B. 维生素A和维生素D
C. 维生素C和维生素AD. 维生素B1和维生素A
【答案】C
【解析】
【分析】维生素既不参与构成人体细胞,也不为人体提供能量,而且人体对它的需要量很小,但它对人体的各项生命活动有重要的作用;人体一旦缺乏维生素,就会影响正常的生长和发育,还会引起疾病。
维生素B1能够维持人体正常的新陈代谢和神经系统的正常生理功能,缺乏时会患神经炎、脚气病。
维生素D能够促进钙、磷吸收和骨骼发育,缺乏时会患佝偻病、骨质疏松症。
【详解】坏血病是一种由于体内长期缺乏维生素C所引起的疾病。维生素C在人体内具有多种重要功能,其中之一就是参与胶原蛋白的合成,而胶原蛋白是构成血管、皮肤、骨骼等组织的重要成分。当人体缺乏维生素C时,胶原蛋白的合成会受到影响,从而导致血管脆性增加、皮肤出血等症状,即坏血病。
夜盲症则是一种由于体内缺乏维生素A所引起的疾病。维生素A在人体内主要参与视网膜上视紫红质的合成,而视紫红质是眼睛在暗处能够看清物体的关键物质。当人体缺乏维生素A时,视紫红质的合成会受到影响,从而导致眼睛在暗处看不清物体,即夜盲症,C符合题意。
故选C。
3. 如图是肝、胆、胰、十二指肠的相互关系图,图中分泌胆汁和胰液的结构分别是( )
A. ①和③B. ②和③C. ②和④D. ①和④
【答案】A
【解析】
【分析】由图可知:①是肝脏,②是胆囊,③是胰腺,④是十二指肠,能够分泌胆汁的结构是肝脏,肝脏是人体内最大的消化腺,其分泌的胆汁储藏在胆囊中,再经导管流入十二指肠内。
【详解】①肝脏是人体内的重要器官,它有多种功能,其中之一就是分泌胆汁。胆汁是一种消化液,主要作用是帮助脂肪的消化和吸收。
②胆囊并不是分泌胆汁的器官,而是储存和浓缩胆汁的器官。肝脏分泌的胆汁会先进入胆囊进行储存和浓缩,当需要消化食物时,胆囊会收缩将胆汁排入十二指肠。
③胰是一个兼具内分泌和外分泌功能的器官。在外分泌方面,胰主要分泌胰液,胰液中含有多种消化酶,对蛋白质、脂肪和糖类等营养物质都有消化作用。
④十二指肠是消化道的一部分,位于胃和小肠之间,是接受胆汁和胰液的重要部位。胆汁和胰液都会通过十二指肠乳头进入十二指肠,与食物混合后帮助消化。
分泌胆汁和胰液的结构分别是①和③,A符合题意。
故选A。
4.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中国百姓几乎家家都要包粽子,粽子的馅料多是糯米、小枣、豆沙、蛋黄、鲜肉等。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糯米富含淀粉,淀粉最终在小肠中被分解成氨基酸
B. 鲜肉粽子富含的蛋白质被胃中的消化液初步消化
C. 粽子中的水和无机盐不需要消化能直接被吸收
D. 从食品安全角度分析,已经霉变粽子不能再吃了
【答案】A
【解析】
【分析】(1)产能营养物质:①糖类:人体主要的供能物质,也是构成细胞的一种成分。②脂肪:主要作为备用的能源物质贮存在体内。③蛋白质:是构建和修复身体的重要原料,人体的生长发育以及受损细胞的修复和更新,都离不开蛋白质。
(2)食品安全指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食品安全是指:防止食品污染;预防食物中毒。包括防止食品在生产过程中被农药等污染,蔬菜瓜果必须清洗干净;不吃有毒的食物(发芽的马铃薯、毒蘑菇);防止食品被细菌等污染,食用前要加热煮熟;保持厨房和餐具的清洁卫生;买经检疫合格的食品。应当关注食品包装上有关是否有添加剂,生产日期,保质期,生产厂家和厂家地址等内容。
【详解】A.糖类是人体主要的供能物质,也是构成细胞的一种成分,糯米富含淀粉,淀粉属于糖类,所以淀粉消化吸收后是人体的主要供能物质,A错误。
B.胃位于腹腔的左上方,上连食道,下接十二指肠。胃腺分泌的胃液中含有胃酸和胃蛋白酶,胃蛋白酶对蛋白质有初步的消化作用,所以鲜肉富含蛋白质,能在胃中初步进行消化,B正确。
C.维生素、水和无机盐等小分子的营养物质人体可以直接吸收利用,所以粽子中的水和无机盐不需要消化后就能被吸收,C正确。
D.粽子含丰富的营养物质,适合微生物的生存,使得微生物大量繁殖,导致物质的腐败、变质,此过程中还产生大量的毒素,所以发霉的粽子不能食用,D正确。
故选A。
5. 青少年患糖尿病的人数在逐渐增加,很大程度上与青少年因能量摄入过多、运动量过少而引起的肥胖有关。为了自身健康,在日常生活中不应采取的生活方式是( )
A. 积极参加户外活动,每天坚持体育锻炼
B. 多食蔬果和蛋白质含量丰富的食物,减少糖类及脂肪的摄入
C. 经常吃烧烤、牛排、汉堡等,尽情享受美食
D. 按时体检,必要时需遵医嘱服用处方药或者按时注射胰岛素
【答案】C
【解析】
【分析】(1)健康的生活方式:平衡膳食;适度体育锻炼;按时作息;不吸烟、不喝酒;拒绝毒品;积极参加集体活动。
(2)安全用药是指根据病情需要,正确选择药物品种、剂量和服用时间等,以充分发挥最佳效果,尽量避免药物对人体产生的不良作用或危害。
【详解】A.积极锻炼身体,积极参加户外活动,按时作息,是健康的生活方式,故A正确。
B.糖类是主要的供能物质,脂肪是主要的储能物质,同时注意食物合理搭配,食物多样性,食物清淡饮食,多食蔬果和蛋白质含量丰富的食物,适当减少糖类和脂肪的摄入,故B正确。
C.经常吃烧烤、牛排、汉堡等高热量食物,这种生活方式容易导致能量摄入过多,增加肥胖和糖尿病的风险,因此是不应采取的生活方式,故C错误。
D.处方药必须遵照医属服用处方药,胰岛素只能注射不能口服,故D正确。
故选C。
6. 防溺水教育是学校安全工作的重要内容。人溺水后容易窒息而亡,溺水主要影响了呼吸的哪个环节( )
A. 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B. 肺泡与血液间的气体交换
C.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D. 血液与组织细胞间的气体交换
【答案】A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肺泡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解题的关键是要掌握人溺水时,水进入了呼吸道,从而阻碍了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导致人体缺氧而死亡。
【详解】人体呼吸的全过程包括,肺泡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血液与组织细胞的气体交换四个环节,当人溺水时,水进入呼吸道阻碍了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导致人体缺氧而死亡,所以溺水者常常会因缺氧而危及生命,这是因为溺水直接影响到肺的通气。因此,BCD不符合题意,A符合题意。
故选A。
7. 《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规定我国实行无偿献血制度。身体健康、血型为O型的小明积极参加无偿献血。在安全输血的原则下,他捐献的血液可以大量输送到__________型血的人体内,健康成年人一次献血__________毫升,不会影响身体健康( )
A. O,600~700B. B,500~600C. AB,400~500D. O,200~300
【答案】D
【解析】
【分析】无偿献血是指为了拯救他人生命,志愿将自己的血液无私奉献给社会公益事业,而献血者不向采血单位和献血者单位领取任何报酬的行为。我国鼓励无偿献血的年龄是18-55周岁,男体重大于等于50公斤,女体重大于等于45公斤,经检查身体合格者,都可以参加献血。
【详解】在输血时,应以输同型血为原则。这是因为如果血型不合,红细胞会发生凝集反应,堵塞血管,甚至引起死亡。然而,在紧急情况下,如果找不到同型血,O型血可以作为一个特殊的“万能输血者”来使用,因为它的红细胞上没有A和B两种凝集原,不会与受血者的血清中的凝集素发生凝集反应。但需要注意的是,虽然O型血可以输给任何血型的人,但接受输血的人原则上应输同型血。小明作为O型血的人,他捐献的血液可以大量输送到O型血的人体内。健康成年人每次献血200~300毫升是不会影响健康的。这个量占体重的比例极小,而且献血后,由于造血功能加强,失去的血细胞很快得到补充。因此,定期献血不仅不会影响身体健康,反而有利于身体的健康。他作为健康成年人,一次献血200~300毫升是不会影响身体健康的,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8. 血管是血液流经的管道,如果将人体所有血管相连,可以绕赤道两周半,其中绝大多数是比头发还要细的毛细血管。图A为“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实验示意图,图B是显微镜下的观察视野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B中的血管①和血管③分别属于静脉和动脉
B. 图A中,为了便于观察,应选取尾鳍色素少的刚死亡的小鱼
C. ②是毛细血管,血液流经此处后血液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
D. 应使用高倍物镜观察小鱼尾鳍血管内血液的流动情况
【答案】C
【解析】
【分析】血管分为动脉、静脉、毛细血管三种。 动脉是把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身体各部分的血管;静脉是把血液从身体各部分运回心脏的血管;毛细血管是连通在最小动脉和最小静脉之间的血管,具有与进行物质交换相适应的特点,数量多、分布广,管壁极薄,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管腔极细,只允许红细胞单行通过,血流速度最慢。
【详解】A.由图示可以看出:血管①内的血液由主干血管流向分支血管,是动脉;血管③内的血液由分支血管流向主干血管,是静脉,A错误。
B.血液一般呈现红色,如果选择尾鳍色素较多的活小鱼来观察,看不清该血液流动情况,尤其是看不清红细胞单行通过毛细血管的流动情况。因此,为了方便观察鱼尾鳍血液流动的情况,应该选取尾鳍含色素少的活小鱼,B错误。
C.②血管管腔极细,只允许红细胞单行通过,是毛细血管,其功能是进行物质交换,血液流经此处后血液中氧气含量减少,二氧化碳含量增多,C正确。
D.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越暗,倍数越小,视野越亮,小鱼尾鳍内的毛细血管中有血液,颜色较重,因此我们要用低倍镜观察,视野较亮,D错误。
故选C。
9. 排泄是人体通过血液循环将代谢废物和过剩物质排出体外的过程。人体排泄可以排出体内的物质不包括( )
A. 食物残渣B. 尿素、尿酸
C. 二氧化碳D. 多余的水分和无机盐
【答案】A
【解析】
【分析】人体内物质分解时产生的二氧化碳、尿素和多余的水等废物排出体外的过程,就叫排泄。
【详解】排泄的途径主要有三条:呼吸系统呼出的气体,主要排出二氧化碳和少量的水;皮肤产生汗液,排出一部分水、无机盐和尿素;大部分的水、无机盐和尿素通过泌尿系统以尿的形式排出体外,是排泄的主要途径。食物残渣不属于代谢终产物,食物残渣排出体外叫排遗,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0. 下列结构中仅由毛细血管组成的是( )
A. 肾小球B. 肾小管
C. 肾小囊D. 肾小体
【答案】A
【解析】
【分析】肾脏是泌尿系统的主要器官,是形成尿的场所。肾脏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肾单位,每个肾单位是由肾小球、肾小囊和肾小管组成。
【详解】A.肾动脉进入肾脏后经过反复分支形成入球小动脉,入球小动脉分出的数十条毛细血管弯曲盘绕形成肾小球,肾小球的毛细血管又在另一端汇集成出球小动脉,出球小动脉又分支形成毛细血管,包绕在肾小管外面,这些毛细血管又汇集成肾静脉,因此肾小球是由毛细血管组成的,A符合题意。
B.肾小管是与肾小囊壁层相连的一条长为30~50mm的细长上皮性小管,具有重吸收和排泄功能,肾小管外面包绕着毛细血管,B不符合题意。
C.肾小囊是肾小管起始部膨大凹陷而成的杯状双层上皮囊,包绕在肾小球外,肾小囊中的液体是原尿,C不符合题意。
D.肾小体是由肾小囊和肾小球组成,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1. 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测定人体在安静和运动两种状态下通过不同途径所散失的水分,结果如如图所示。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安静时多余的水排出只能通过尿液和呼吸
B. 运动时汗液分泌增多,同时有利于热量的散失
C. 运动时呼吸频率加快,通过呼气散失的水分增多
D. 运动状态下散失的水分总量多于安静状态下
【答案】A
【解析】
【分析】人体主要通过排汗、排尿、呼气等过程散失水分,不同状态下不同途径散失水分的含量有所区别。
【详解】A.由图可知休息时,以汗液形式散失的水分为100mL;以尿液形式散失的水分为1800mL;以呼出气体形式散失的水分为300mL,故A错误。
B.人体在运动之后出汗,其实是身体在散热的一种表现。在出汗的时候,毛孔会打开,帮助身体散热,而且汗液在蒸发的时候也会带走皮肤表面的热量,故B正确。
C.运动时,以呼出气体形式散失的水分为600mL;休息时,以呼出气体形式散失的水分为300mL。可见,运动时呼吸频率加快,通过呼气散失的水分增多,故C正确。
D.休息时散失的水分总量为2200mL(1800mL+100mL+300mL),运动时散失的水分总量为3100mL(2000mL+500mL+600mL),因此运动状态下散失的水分总量多于安静状态下,故D正确。
故选A。
12. 正常情况下,控制进入眼球内部光线多少的是如图中的结构( )
A. ①B. ②C. ③D. ④
【答案】A
【解析】
【分析】图中①瞳孔,②角膜,③晶状体,④玻璃体。
【详解】虹膜中央有瞳孔,瞳孔的大小可以调节,能够控制进入眼球内光线的多少。光线强,瞳孔变小,进入眼球内的光线减少;光线弱,瞳孔变大,进入眼球内的光线增多,因此,①瞳孔可以控制进入眼球内部光线多少。
②角膜是无色透明的,利于光线的透入。
③晶状体似双凸透镜,对光线有折射作用,可以使远近不同的物体反射来的光线都能落在视网膜上。
④玻璃体是透明的胶状物,对光线也就有折射作用。
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13. 燃放爆竹和礼花时,在一旁观看的人最好张开嘴,或闭嘴、堵耳。这种做法主要是为了( )
A. 防止听觉中枢受到损伤
B. 保持鼓膜内外气压平衡
C. 使咽鼓管张开,保护听小骨
D. 保护耳内的听觉感受器——耳蜗
【答案】B
【解析】
【分析】当听到巨大声响时,最好张开嘴,或闭嘴、堵耳,目的是保持鼓膜内外气压平衡。
【详解】A.听觉中枢是大脑皮层一部分,它负责处理来自耳朵的听觉信息。然而,燃放爆竹和礼花时产生的巨大声响,主要影响的是耳朵的外耳和中耳部分,特别是鼓膜,而不是直接作用于听觉中枢。因此,张开嘴或闭嘴堵耳的做法并不是为了防止听觉中枢受到损伤,A不符合题意。
B.鼓膜是中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分隔了外耳和中耳。当外界气压突然变化时(如燃放爆竹和礼花时产生的巨大声响),如果咽鼓管(连接中耳和咽部的管道)不能及时开放以平衡鼓膜两侧的气压,鼓膜可能会受到损伤。张开嘴或闭嘴堵耳的做法有助于使咽鼓管张开,从而保持鼓膜内外气压的平衡,防止鼓膜受到损伤,B符合题意。
C.虽然张开嘴或闭嘴堵耳的做法确实有助于使咽鼓管张开,但听小骨并不是这种做法的主要保护对象。听小骨位于中耳内,主要负责将鼓膜的振动传递到内耳,它们并不直接受到外界气压变化的影响,C不符合题意。
D.耳蜗是内耳的一部分,它含有听觉感受器,负责将机械振动转化为神经信号。然而,在燃放爆竹和礼花时,主要影响的是外耳和中耳部分,特别是鼓膜,而不是内耳的耳蜗。因此,张开嘴或闭嘴堵耳的做法并不是为了保护耳蜗,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4. 醉驾会导致操作失误,从而造成交通事故,甚至人员伤亡。这是因为过量的酒精会麻醉或抑制人的( )
A. 呼吸系统B. 消化系统C. 神经系统D. 循环系统
【答案】C
【解析】
【分析】神经系统由脑、脊髓和它们所发出的神经组成。脑和脊髓是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叫中枢神经系统,脑由大脑、小脑、脑干组成。
【详解】少量饮酒可以促进中枢神经兴奋,在神经系统的作用下心跳加快,出现面红耳赤现象;小脑维持躯体的平衡,使动作准确协调,过量饮酒使小脑中毒,出现走路不稳的现象;过量饮酒酒精使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中毒,会出现说话不清楚的状况;过量饮酒时,酒精使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中毒,出现幻觉现象;严重时酒精会使整个神经中枢中毒,导致思维混乱、失去知觉、昏睡,由此表明过量的酒精会麻痹人的中枢神经系统。
故选C。
15. 在中国澳门举行的乒乓球世界杯比赛中,运动员在比赛中争夺决胜球时,往往会出现心跳加快、血压升高等现象,其体内分泌增多的激素是( )
A. 胰岛素B. 性激素C. 生长激素D. 肾上腺素
【答案】D
【解析】
【分析】激素是由内分泌腺的腺细胞所分泌的、对人体有特殊作用的化学物质。它在血液中含量极少,但是对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和生殖等生理活动,却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详解】A.胰岛素的作用是调节血糖在体内的吸收、利用和转化等,如促进血糖合成糖原,加速血糖的分解等,A错误。
B.性激素的作用是促进性器官发育、促进第二性征出现、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B错误。
C.生长激素的作用是促进生长发育,C错误。
D.肾上腺素的作用是增强新陈代谢、增强心肌收缩力、兴奋心脏、提高爆发力等,D正确。
故选D。
16. 2024年6月6日是第29个全国“爱眼日”,今年的宣传主题是“关注普遍的眼健康”。下列有关眼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平时说的“黑眼珠”就是虹膜
B. 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会形成近视
C. 近视患者可佩戴凹透镜加以矫正
D. 远眺时,眼球的晶状体曲度会变大
【答案】D
【解析】
【分析】人的眼球包括眼球壁和内容物。如图所示:
【详解】A.虹膜是眼睛中的一个重要结构,它位于角膜和晶状体之间,中央的小孔称为瞳孔。虹膜的颜色因人而异,常见的有黑色、棕色等,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黑眼珠”,A正确。
B.近视是由于眼球的晶状体和视网膜之间的距离过长,或者晶状体的曲度过大,导致远处的物体成像在视网膜的前方,而不是准确地落在视网膜上。这样,人眼就无法清晰地看到远处的物体,B正确。
C.对于近视患者,为了矫正视力,需要佩戴一种特殊的透镜——凹透镜。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它可以使来自远处的光线在到达视网膜之前先被发散,从而使得成像点后移到视网膜上,达到清晰成像的效果,C正确。
D.远眺时,为了看清远处的物体,眼球的晶状体会发生相应的调节。具体来说,晶状体的曲度会变小,而不是变大。这是因为当晶状体曲度变小时,其对光线的会聚能力减弱,从而使得来自远处的光线能够准确地落在视网膜上,D错误。
故选D。
17. 安全出行,至关重要。某人在出行时不慎发生车祸,撞伤到腰部,虽得到了及时救治,但此人在下肢没有任何损伤的情况下还是形成了截瘫。截瘫是指下肢丧失运动功能,大小便失禁,其他功能正常。此人受损伤部位是( )
A. 肾脏B. 脊髓C. 腰肌D. 脑干
【答案】B
【解析】
【分析】大脑皮层是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最高级中枢;小脑的主要功能是使运动协调、准确,维持身体的平衡;脑干位于大脑的下方和小脑的前方,它的最下面与脊髓相连,脑干的灰质中含有一些调节人体基本生命活动的中枢(如心血管中枢、呼吸中枢等);脊髓有反射和传导的功能。
【详解】脊髓包括灰质和白质两部分,在脊髓的灰质里,有许多低级的神经中枢,可以完成一些基本的反射活动,如膝跳反射、排便反射、排尿反射等,脊髓里的神经中枢是受大脑控制的;白质在灰质的周围,白质内的神经纤维在脊髓的各部分之间、以及脊髓与脑之间,起着联系作用。腰部受伤的病人,若下肢运动功能丧失、大小便失禁,说明脊髓从腰部横断,脊髓里腰部以下的排便、排尿中枢失去了大脑的控制,导致大小便失禁;同时大脑的“指令”也不能传到下肢了,造成下肢功能丧失。因此,某人在出行时不慎发生车祸,撞伤到腰部,尽管及时进行了治疗,但此人的下肢没有任何损伤,但下肢仍然丧失了运动功能,说明脊髓的传导功能受损。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18. 如图是神经元的结构示意图,其中表示神经元突起的是( )
A. ①和②B. ①和③C. ②和③D. ③和④
【答案】C
【解析】
【分析】图中①神经末梢,②轴突,③树突,④细胞体。
【详解】神经元又叫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包括④细胞体(内有细胞核)和突起两部分。突起包括②轴突和③树突,因此,表示神经元突起的是②和③。故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19. 小红同学学习了人体生理之后,凭记忆写出了一些生理过程,请你帮她指出书写正确的人体生理过程( )
A. 空气→鼻腔→喉→咽→气管→支气管→肺
B. 左心室→主动脉→全身毛细血管网→上下腔静脉→左心房
C. 血液→肾小球→出球小动脉→肾小管→肾小囊→尿液
D. 光线→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视神经→视觉中枢
【答案】D
【解析】
【分析】人体的八大系统(消化系统、生殖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运动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下,协调配合,共同完成人体复杂的生命活动。
【详解】A.空气进入肺的正确途径是:空气→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肺,故A错误。
B.体循环过程为: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全身各处毛细血管→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故B错误。
C.尿液形成:血液→肾小球→肾小囊(原尿)→肾小管→尿液,故C错误。
D.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依次经过角膜、瞳孔、晶状体和玻璃体,并经过晶状体等的折射,最终落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物像。视网膜上有对光线敏感的细胞。这些细胞将图像信息通过视神经传给大脑的一定区域,人就产生了视觉,故D正确。
故选D。
20. 下列全部属于非条件反射的一组是( )
A. 蚂蚁搬家、蜘蛛结网
B. 公鸡报晓、惊弓之鸟
C. 嘤嘤求哺、鹦鹉学舌
D. 闻鸡起舞、老马识途
【答案】A
【解析】
【分析】非条件反射是指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成。而条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
【详解】A.“蚂蚁搬家”是蚂蚁为了寻找更适宜生活环境或避免灾害而进行的集体迁徙行为,这是蚂蚁生来就有的本能行为,属于非条件反射;“蜘蛛结网”是蜘蛛为了捕食而编织的网状结构,同样是蜘蛛的本能行为,也属于非条件反射,A符合题意。
B.“公鸡报晓”是公鸡在清晨时分因生物钟或光照变化而发出的啼鸣声,这是公鸡的本能行为,属于非条件反射;“惊弓之鸟”则是指被弓箭吓怕了的鸟不容易安定,比喻经过惊吓的人碰到一点动静就非常害怕。这里的“惊弓”是后天形成的刺激,因此“惊弓之鸟”属于条件反射,B不符合题意。
C.“嘤嘤求哺”是幼鸟向母鸟发出求食的叫声,这是幼鸟的本能行为,属于非条件反射;“鹦鹉学舌”则是指鹦鹉模仿人说话的行为,这是鹦鹉在后天通过学习和模仿形成的,属于条件反射,C不符合题意。
D.“闻鸡起舞”原意为听到鸡啼就起来舞剑,后来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即时奋起,这里的“闻鸡”是后天形成的刺激,因此“闻鸡起舞”属于条件反射;“老马识途”虽然看似是马的本能行为,但实际上也是马在后天通过多次行走和记忆形成的,因此也属于条件反射,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1. 如图是反射弧结构模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若该图表示眨眼反射,则①表示视神经
B. 若该图表示膝跳反射,则③位于大脑皮层
C. 若②受损,其他结构完好,则针刺指尖,能缩手
D. 若④受损,其他结构完好,则针刺指尖,不能缩手
【答案】D
【解析】
【分析】反射弧是指完成反射的神经结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的组成: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图中①感受器,②传入神经,③神经中枢,④传出神经,⑤效应器。
【详解】A.若该图表示眨眼反射,眨眼反射是简单反射,则①表示视网膜,A错误。
B.若该图表示膝跳反射,膝跳反射是简单反射,则③位于脊髓,B错误。
C.反射须通过反射弧来完成,缺少任何一个环节反射活动都不能完成,如②传入神经受损,反射弧不完整,此时无反射,同时感受器产生的神经冲动也不能通过传入神经传到神经中枢,再经过脊髓的白质上行传到大脑皮层形成感觉,C错误。
D.若④传出神经受损,其他结构完好,则针刺指尖,无法完成反射功能;但脊髓白质中的神经纤维没有损伤,仍能把针刺指尖的信息传递给大脑的躯体感觉中枢产生感觉,D正确。
故选D。
22. 下列反射中,属于人类特有的是( )
A. 吃酸葡萄分泌唾液
B. 遇到强光瞳孔缩小
C. 看喜剧时哈哈大笑
D. 小虫飞到眼睫毛时迅速眨眼
【答案】C
【解析】
【分析】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别在于人类有特有的语言中枢,因此人类特有的反射是通过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对抽象的语言文字、符号、特征建立的条件反射。
【详解】A.吃酸葡萄分泌唾液这一行为,从本质上来看,这种反射属于一种非条件反射,是人和所有动物都共有的本能反应,不是人类特有的,A不符合题意。
B.瞳孔对光的缩小反应是由于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感受到光线刺激后,通过视觉通路传递信号到大脑皮层,进而引起瞳孔括约肌收缩,从而使瞳孔缩小,这个过程是一种生来就有的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B不符合题意。
C.人们观看喜剧片时,哈哈大笑的行为是人类通过大脑皮层的语言和情感中枢产生的复杂反射,是人类所特有的,C符合题意。
D.小虫飞到眼睫毛时迅速眨眼这一行为,实际上是一种非条件反射,而不是人类特有的反射,这种反射是生物体为了保护自身免受外界侵害而进化出的一种本能反应,主要功能是保护眼睛,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3. 下列疾病中,可能与人体激素分泌异常有关的是( )
①艾滋病;②贫血症;③夜盲症;④呆小症;⑤糖尿病;⑥侏儒症
A. ①②⑤B. ①⑤⑥C. ③④⑥D. ④⑤⑥
【答案】D
【解析】
【分析】激素分泌异常症是:幼年时生长激素分泌不足易患侏儒症;幼年时生长激素分泌过多易患巨人症;幼年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易患呆小症;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易患甲亢;胰岛素分泌不足易患糖尿病。
【详解】①艾滋病是血液传染病,是由艾滋病病毒引起的;②血液中红细胞的数量过少或血红蛋白的含量过低都叫贫血;③夜盲症是由于饮食中缺乏维生素A导致的;④幼年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易患呆小症;⑤胰岛素分泌不足易患糖尿病;⑥幼年时生长激素分泌不足易患侏儒症。因此,④呆小症⑤糖尿病⑥侏儒症与激素分泌异常有关。故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24.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我们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下列有关叙述不合理的是( )
A. 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活动会影响生态环境
B. 为了加快经济发展,应该始终鼓励人口快速增长
C. 人类活动既能破坏生态环境,也能改善生态环境
D. 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破坏有些是可以修复的
【答案】B
【解析】
【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影响有两大方面,一是有利于或改善其它生物的生存环境;二是不利于或破坏其它生物的生存环境。从目前看,大多活动都是破坏性的。
【详解】A.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活动不断地影响自然环境,引起环境质量的变化,这种变化又反过来影响着人类正常的生活和健康,A正确。
B.人口快速增长会对资源、环境、社会产生巨大压力,B错误。
C.人类活动既能破坏生态环境,也能改善生态环境。从目前看,大多数活动都具有破坏性,C正确。
D.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破坏在一定范围内是可以修复的,如果是严重破坏是无法修复的,D正确。
故选B。
25. 为了探究酸雨对生物的影响,某同学设计了“模拟酸雨对菜豆种子萌发的影响”的探究实验(pH值越小酸性越大),实验结果如下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实验中的变量是不同pH的溶液
B. 实验中每个装置都用100粒种子是为了减小误差
C. 本实验说明,pH值越大对种子萌发的抑制作用越大
D. 本实验告诉我们要有环保意识,应尽量减少对环境的危害
【答案】C
【解析】
【分析】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该同学以模拟酸雨为变量,设置了一组对照实验,目的是探究酸雨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详解】A.在这个实验中,我们想要探究的是酸雨(即不同pH值的酸性溶液)对菜豆种子萌发的影响。因此,实验中唯一改变的因素即自变量就是不同pH的溶液,A正确。
B.在科学实验中,为了减小偶然误差,通常会采用增加样本量的方法。这里每个装置都用100粒种子,就是为了使实验结果更加准确可靠,减小由于种子个体差异等随机因素带来的误差,B正确。
C.从实验数据可以看出,随着pH值的增大(即酸性减弱,碱性增强),种子的发芽率逐渐升高。这说明酸性环境对种子的萌发有抑制作用,而且酸性越强,抑制作用越大,C错误。
D.本实验证明酸度越大,对种子萌发的抑制作用越大,因此启发我们要有环保意识,减少对环境的危害,D正确。
故选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空1分,共35分)
26. 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各个系统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下图是人体消化系统和泌尿系统生理活动的部分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蛋白质是重要的营养物质,其消化的场所是图一中的________(填数字)。
(2)人体最大的消化腺是图一中的[ ]________,其分泌的消化液的特点是_________。
(3)在图二中,血液流经肾小球和紧贴着它的肾小囊内壁,经过过滤作用,再通过[④]________将大部分的水、部分无机盐和全部________重吸收,余下人体的代谢废物以尿液的形式排出体外。
(4)某人尿检化验单显示尿液中含有蛋白质和红细胞,其病变的部位可能是图二中的[ ]__________。
(5)代谢废物中的尿素除以尿液的形式排出外,还可以通过皮肤以________的形式排出体外。
【答案】(1)1、4 (2) ①. 2肝脏 ②. 不含消化液
(3) ①. 肾小管 ②. 葡萄糖
(4) ①肾小球 (5)汗液
【解析】
【分析】图一中的1是胃,2是肝脏,3是胰腺,4是小肠,5是大肠。图二中的①是肾小球,②肾动脉,③是肾小囊,④是肾小管,⑤肾静脉,⑥是收集管。
【小问1详解】
蛋白质是重要的营养物质,其消化过程相对复杂。在口腔中,蛋白质并不被消化,而是进入1胃后,在胃蛋白酶的作用下开始初步消化。但真正的消化主要发生在小肠中,特别是小肠内的胰液和肠液中含有能够彻底消化蛋白质的酶。因此,蛋白质的消化场所是图一中的胃和小肠,对应数字为1和4。
【小问2详解】
人体最大的消化腺是肝脏,对应图一中的2。肝脏分泌的消化液是胆汁,胆汁与其他消化液不同,它并不含有消化酶,因此不能直接分解食物。但胆汁中的胆盐、胆固醇和卵磷脂等可以降低脂肪的表面张力,使脂肪乳化成微滴,从而增加脂肪与酶的接触面积,有助于脂肪的消化和吸收。所以,胆汁的特点是不含消化酶。
【小问3详解】
在图二中,当血液流经肾小球和紧贴着它的肾小囊内壁时,会发生过滤作用。这个过程中,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质会进入肾小囊腔,形成原尿。随后,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大部分的水、部分无机盐和全部的葡萄糖会被肾小管重新吸收回血液,这个过程称为重吸收。因此,在图二中,[④]肾小管是重吸收的主要场所。
【小问4详解】
如果某人尿检化验单显示尿液中含有蛋白质和红细胞,这通常意味着肾脏的某些部分发生了病变。由于肾小球具有过滤作用,能够阻挡大分子蛋白质和血细胞进入尿液,因此病变的部位很可能是肾小球。在图二中,肾小球对应①。
【小问5详解】
人体代谢产生的废物有多种排出途径。除了以尿液的形式通过泌尿系统排出体外,代谢废物中的尿素还可以通过皮肤以汗液的形式排出体外。汗液中含有一定量的水分、无机盐和尿素等物质,通过排汗可以帮助人体调节体温和排出部分代谢废物。
27. 图一是人体部分生理活动示意图,1~4表示心脏的四个腔,a~g表示人体的部分生理过程;图二是某人一次平静呼吸中,肺内气压的变化曲线。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一中部分淀粉初步分解的场所是________;过程a、b发生的主要场所是________。
(2)进行过程c时,膈肌处于________状态,对应的是图二中曲线的________段。
(3)心脏的活动具有节律性,图中所示心室处于________状态,房室瓣处于________状态。
(4)正常情况下,血液流过肾脏后明显减少的物质有________(填两种物质)。
【答案】(1) ①. 口腔 ②. 小肠
(2) ①. 上升 ②. AB
(3) ①. 收缩 ②. 关闭
(4)尿素、氧气
【解析】
【分析】图一中:a消化、b吸收、c呼气、d吸气、e物质交换、e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滤过作用、f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1右心房、2右心室、3左心房、4左心室。图中:AB呼气、BC吸气。
膈肌与肋间肌舒张,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减小,膈肌顶部上升,胸廓的容积减小,肺随之收缩,造成肺内气压增大,大于外界大气压,肺内气体呼出体内,完成呼气。
【小问1详解】
淀粉的消化是从口腔开始的,在口腔中淀粉被初步分解为麦芽糖。
图一中过程a叫做消化,发生的场所是小肠。b为营养物质进入循环系统的过程,为吸收过程。
【小问2详解】
AB段示外界气压小于肺内压,外界气体排出肺,完成呼气过程,过程c呼气,膈肌上升。
【小问3详解】
心脏工作过程是:左右心房收缩,分别将血液压至左心室和右心室,此时,房室瓣打开,动脉瓣关闭;左右心室收缩分别将血液泵至主动脉和肺动脉,此时,房室瓣关闭,动脉瓣打开;全心舒张,血液经静脉被吸进心房,此时,房室瓣打开动脉瓣关闭。可见,图一心脏中的2右心室,4左心室同时收缩时,房室瓣处于关闭状态。由图可知,图中所示心室处于收缩状态。
【小问4详解】
从肾动脉流入肾脏的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通过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血液中的部分尿素等废物随尿液排出,因此从肾静脉流出的血液中,尿素等废物的含量减少。血液流经肾小管周围的毛细血管时,血液与肾小管的细胞进行了物质交换,血液中的氧气和养料进入肾小管的细胞,肾小管的细胞分解有机物产生的二氧化碳进入血液,因此血液中的氧气含量减少,二氧化碳含量增加,血液由动脉血变为静脉血。所以,肾静脉与肾动脉血液成分相比,明显减少的是氧气和尿素。
28. 2024年5月19日凌晨世界女排联赛巴西里约站比赛继续进行,中国女排连扳三局以3比1逆转击败对手获胜,距离进入巴黎奥运会越来越近。成绩的取得既需要女排队员们的协作和顽强拼搏,也需要机体的各个器官和系统共同运作。根据所学回答问题:
(1)当排球被女排运动员跃起击出时,我方运动员会紧盯排球飞出去的运动情况,此时队员眼球结构中4的曲度变化是________,光线依次经过眼球的结构,最终在________上形成物像。
(2)女排运动员在比赛的过程中,无论是接球还是传球、扣球,都要保持身体平衡,这依靠________的协调作用。赛场上,女排运动员听到裁判发球的哨声后开始发球,这属于________反射,此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 ]________。
(3)女排运动员在比赛的过程中,精神高度集中、动作灵敏、反应迅捷,这些动作的完成不仅需要消耗大量能量,还需要身体的调节机制使神经系统保持高度兴奋状态,进而促使心跳加快、血压升高等,这说明上述过程会受到________的调节。
(4)赛场上能取得如此优异的成绩离不开场下的刻苦训练,在训练的过程中,队员不慎摔倒,队医在给队员用酒精消毒时,队员缩手并感觉到疼痛。这说明脊髓具有________和________的功能。
【答案】(1) ①. 由小变大 ②. 视网膜
(2) ①. 小脑 ②. 复杂反射##条件反射 ③. ⑧大脑皮层 (3)神经系统和激素
(4) ①. 传导 ②. 反射
【解析】
【分析】图中:1角膜、2瞳孔、3虹膜、4晶状体、5视网膜、6玻璃体;①效应器、②传出神经、③神经中枢、④传入神经、⑤感受器、⑥脑干、⑦小脑、⑧大脑皮层、⑨下行传导神经纤维、⑩上行传导神经纤维;A听小骨、B半规管、C鼓膜、D耳蜗、E耳郭、F外耳道。
【小问1详解】
人视近物时,睫状体收缩,晶状体曲度变大;视远物时,正好相反。因此当排球飞向女排运动员时,接球队员眼球结构中4晶状体的曲度变化是由小变大。视觉的形成过程是:外界物体反射的光线,经过角膜、房水,由瞳孔进入眼球内部,经过晶状体和玻璃体的折射作用,在视网膜形成一个倒置的物像。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接受物像的刺激产生神经冲动,然后通过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形成视觉。
【小问2详解】
小脑的主要功能是使运动协调,维持身体的平衡,故女排运动员在比赛的过程中,无论是接球还是传球、扣球,都要保持身体的平衡,维持平衡主要依靠神经系统中⑦小脑的协调作用。女排运动员听到裁判发球的哨声后开始发球,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此反射类型是复杂(条件)反射,其神经中枢在⑧大脑皮层。
【小问3详解】
女排运动员在比赛的过程中,精神高度集中,此时大脑皮层就会特别兴奋,进而促使人体分泌较多的肾上腺素,可以增加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进而促使心跳加快,血压升高,这说明人体的生命活动受神经系统和激素的调节。
【小问4详解】
手指划伤产生痛觉的神经冲动传导途径是:⑤感受器→④传入神经→③神经中枢→⑩上行传导神经纤维→⑧大脑皮层。痛觉是在大脑皮层的躯体感觉中枢(或大脑皮层)产生的,队员缩手并感觉到疼痛这说明脊髓除反射功能外还具有传导功能。
29. 如下图所示,科学家对人眼球进行解剖后,绘制出眼球的构造图(甲图),并根据眼球的结构特点,进行了模拟成像实验(乙图)。请根据图示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正常人晶状体的曲度是由[ ]___调节的。当人看近处物体时,晶状体的曲度___。
(2)成像实验中的凸透镜相当于[ ]___,白纸板相当于眼球中的[ ]___。
(3)在蜡烛、透镜、白纸板位置固定不变的情况下,换上凸度较大的透镜,观察到蜡烛倒像由清晰变得模糊了,若要使物像恢复清晰,则可将蜡烛向透镜方向移动。若重新更换凸度较小的透镜,并要使物像清晰,则蜡烛的移动方向应与上次___。由此得出结论:眼睛是通过调节___来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的。
(4)模拟实验中,调节并固定蜡烛、白纸板、透镜的位置后,根据此时在白纸板上看见的蜡烛成像情况,可以推测出物体在视网膜上成的像是___。
【答案】(1) ①. ⑤睫状体 ②. 变大##由小变大
(2) ①. ②晶状体 ②. ④视网膜
(3) ①. 相反 ②. 晶状体曲度
(4)倒立的实像##倒立的##倒像
【解析】
【分析】图甲中①是瞳孔,②是晶状体,③是玻璃体,④是视网膜,⑤是睫状体。
【小问1详解】
人体能看远近不同的物体主要是通过睫状体调节晶状体的曲度完成的。人视近物时,⑤睫状体收缩,晶状体曲度变大;视远物时,睫状体舒张,晶状体曲度变小。
【小问2详解】
借助下面人眼球成像的示意图,我们可以直观的看到实验中的双凸透镜相当于眼球结构的晶状体,白纸板相当于眼球结构中的④视网膜,蜡烛则相当于我们看的外界物体,凸透镜相当于②晶状体。
【小问3详解】
实验中的凸透镜的凸度变大,说明焦距变小,在像距不变的情况下,只有缩小物距,将蜡烛向透镜方向移动,才能在纸板上形成清晰的物像;若重新更换凸度较小的透镜,说明焦距变大,要使像恢复清晰,可将蜡烛的移动方向与上次相反方向移动(扩大物距)。由此而得出:眼睛是通过调节晶状体曲度来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的。
【小问4详解】
眼球的结构包括三层,外膜(角膜和巩膜)、中膜(虹膜、睫状体和脉络膜)、内膜(视网膜),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依次经过角膜、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并经过晶状体的折射,最终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倒置的物像;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接受物像的刺激,将物像信息转变为神经冲动,然后通过视神经传到大脑的视觉中枢,从而形成视觉;由于大脑能够对接受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因此,我们看到的是总是正立的物像。
30. 某生物小组为了探究甲状腺激素对蝌蚪发育的影响,设计了如下实验步骤:
①取两个玻璃缸编号为A、B,在A、B两缸内各加入500mL池塘水和等量的蝌蚪饲料。
②在A、B两缸内加入同时孵化的相同数量的蝌蚪(不少于5只)。
③在A缸中加入适量的甲状腺激素,B缸不加。
④使A、B两缸内水温保持在22~25℃,每天观察和记录蝌蚪生长发育的情况。
请根据实验和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人体中的甲状腺激素是由___分泌的,其主要生理作用是___(至少答出1条)。
(2)步骤③设计的是对照实验,其中B组为___。该探究实验的变量是___。
(3)A、B两缸中的蝌蚪数量“不少于5只”是为了减少___。
(4)根据实验结果可得出结论:___。
【答案】(1) ①. 甲状腺 ②. 促进新陈代谢##促进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2) ①. 对照组 ②. 甲状腺激素
(3)偶然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4)甲状腺激素具有促进蝌蚪发育的作用(合理即可)
【解析】
【分析】(1)1对照实验是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2)甲状腺激素是由甲状腺分泌的,它的主要作用是促进新陈代谢、促进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小问1详解】
甲状腺分泌的甲状激素能促进新陈代谢、促进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小问2详解】
步骤③设计的是对照实验,对照实验中要设置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是施加实验变量处理的被试组,对照组是不施加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在该实验的变量是甲状腺激素,其中A缸加入了甲状腺激素,是实验组;B缸不作任何处理,是对照组,在实验中起对照作用。
【小问3详解】
每组只用少量的实验材料或生物个体做实验不科学,可能因实验材料或生物个体自身原因等偶然性而影响实验结果。因此,实验材料或生物个体的数量要多,这样可以减少其他因素的影响而导致的误差,排除偶然性,增强实验的准确性、可靠性。所以,A、B两缸中的蝌蚪数量“不能少于5只”,是为了减少偶然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提高实验的准确率。
【小问4详解】
根据实验结果“蝌蚪发育成青蛙A缸早于B缸”,可得出的结论是:甲状脉激素具有促进蝌蚪发育的作用。组别
a
b
c
不同pH的溶液
pH=3的醋酸模拟液
pH=5的醋酸模拟液
pH=7的水
温度/℃
25
25
25
种子数/粒
100
100
100
种子发芽率/%
25
70
99
组别
A
B
处理方法
加入适量甲状腺激素
不做任何处理
实验结果
提前发育成苍蝇般大小的青蛙
正常发育成青蛙
河北省保定市竞秀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生物学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河北省保定市竞秀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生物学试题(解析版),共32页。
河北省保定市竞秀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生物学试题(原卷版): 这是一份河北省保定市竞秀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生物学试题(原卷版),共12页。
河北省保定市竞秀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生物学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河北省保定市竞秀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生物学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河北省保定市竞秀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生物学试题原卷版docx、河北省保定市竞秀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生物学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4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