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生物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展开注意事项:
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6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座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的位置。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人类和黑猩猩的基因相似度很高,主要是因为二者有共同的祖先。二者的共同祖先是
A. 猩猩
B. 大猩猩
C. 长臂猿
D. 森林古猿
【答案】D
【解析】
【分析】人类和类人猿的关系最近,是近亲,它们有共同的原始祖先是森林古猿。类人猿也叫猿类,包括大猩猩、黑猩猩、猩猩和长臂猿等,这些动物因与人类的亲缘关系最为接近,形态结构也与人类十分相似,所以统称类人猿。
【详解】在距今1200多万年前,森林古猿广泛分布于非、亚、欧地区,尤其是非洲的热带丛林,森林古猿的一支是现代类人猿,以树栖生活为主,另一支却由于环境的改变慢慢的进化成了人类,可见,人类和类人猿(如黑猩猩)的关系最近,是近亲,它们有共同的原始祖先是森林古猿。
故选D。
【点睛】关键点:人类和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
2.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母亲怀胎十月,支起我们生命的大厦,生命的起点是( )
A. 出生的那一刻B. 成熟的卵细胞
C. 受精卵D. 胚泡植入子宫内膜
【答案】C
【解析】
【分析】睾丸产生的精子和卵巢产生的卵细胞都是生殖细胞,精子和卵细胞受精的场所是输卵管,子宫是胚胎、胎儿发育的场所。
【详解】精子进入阴道,缓缓通过子宫,在输卵管内与卵细胞相遇,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所以受精卵的形成部位在输卵管。受精卵一经形成,就开始分裂,逐渐发育成胚泡,缓慢移入到子宫中。最终胚泡植入子宫内膜,就好比一粒种子落到了土壤中,这是怀孕的开始,C正确。
【点睛】掌握生命的起点是受精卵是解题的关键。
3. 下列人体生殖器官与功能的配伍,不正确的是( )
A. 睾丸——产生精子,分泌雄性激素
B. 子宫——受精卵形成的场所
C. 卵巢——产生卵细胞,分泌雌性激素
D. 输精管——输送精子
【答案】B
【解析】
【分析】男性的精囊、输精管、睾丸、阴茎等构成了男性的生殖系统;女性的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等构成了女性的生殖系统。
【详解】A.睾丸是男性的主要性器官,其主要功能是产生精子和分泌雄性激素,A正确。
B.子宫是胚胎和胎儿发育的场所,受精是在输卵管内完成的,B错误。
C.卵巢能产生卵细胞并分泌雌性激素,是女性主要的生殖器官,C正确。
D.输精管是能输送精子的管道,D正确。
故选B。
4. 下列是精子和卵细胞产生以后人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其中正确的顺序是( )
①受精 ②形成胎儿 ③受精卵分裂 ④排卵 ⑤胚泡植入子宫内膜 ⑥分娩
A. ①④③⑤②⑥B. ①⑤③②④⑥C. ④①③②⑤⑥D. ④①③⑤②⑥
【答案】D
【解析】
【分析】人体的生殖发育过程是先产生生殖细胞,两性生殖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受精卵发育成胚胎,进而发育成胎儿,胎儿发育成熟就从阴道产出,即分娩。
【详解】生殖细胞包括睾丸产生的精子和卵巢产生的卵细胞,含精子的精液进入阴道后,精子缓慢地通过子宫,在输卵管内与卵细胞相遇,有一个精子进入卵细胞,与卵细胞相融合,形成受精卵;受精卵不断进行分裂,逐渐发育成胚泡;胚泡缓慢地移动到子宫中,最终植入子宫内膜,这是怀孕;胚泡中的细胞继续分裂和分化,形成器官、系统逐渐发育成胚胎,并于怀孕后8周左右发育成胎儿,胎儿已具备人的形态;胎儿生活在子宫内半透明的羊水中,通过胎盘、脐带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怀孕到40周左右,胎儿发育成熟,成熟的胎儿和胎盘一起从母体的阴道排出,即分娩。可见D正确。
故选D。
5. 维生素和无机盐虽然在人体中需要量很少,却起着“人体运作的润滑剂”和“健康基石”的作用。下面所列物质与缺乏症,不相符的是( )
A. AB. BC. CD. D
【答案】D
【解析】
【分析】(1)维生素既不参与构成人体细胞,也不为人体提供能量,而且人体对它的需要量很小,但它对人体的各项生命活动有重要的作用;人体一旦缺乏维生素,就会影响正常的生长和发育,还会引起疾病。
(2)无机盐在人体内的含量不多,仅占体重的4%左右。无机盐对人体也非常重要,它是构成人体组织的重要原料。
【详解】钙缺乏会导致骨质疏松症,碘缺乏会导致地方性甲状腺肿,维生素A缺乏会导致夜盲症,而维生素D缺乏会导致佝偻病或骨质软化症。坏血病是由于维生素C缺乏引起的。因此,选项D中维生素D与坏血病不相符,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6. 如图是“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的实验装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本实验有三组对照实验
B. 三支试管一起放到25℃的温水中10分钟
C. ①滴加碘液不变蓝,证明其中有葡萄糖
D. ①②装置可用于探究唾液能消化淀粉
【答案】D
【解析】
【分析】(1)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2)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将馒头中的淀粉分解成麦芽糖;淀粉遇碘变蓝色是淀粉的特性,因此常用碘液来验证淀粉的存在。
(3)实验中馒头碎屑是模拟了口腔中牙齿的咀嚼、搅拌是模拟了口腔中舌的搅拌。
【详解】A.①与②对照,唯一的变量是唾液;①与③对照,唯一的变量是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②与③不能形成对照,因此本实验有两组对照实验,A错误。
B.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发挥作用的最适宜温度是37℃,三支试管一起放到37℃的温水中10分钟,B错误。
C.①试管中唾液淀粉酶将馒头中的淀粉全部分解成麦芽糖,因此滴加碘液不变蓝,C错误。
D.①与②对照,唯一的变量是唾液,因此可探究唾液对馒头的消化作用,D正确。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能促进淀粉的消化以及对照实验的特点。
7. 呼吸道不具有的功能是( )
A. 温暖清洁空气B. 气体交换
C. 湿润空气D. 气体进出的通道
【答案】B
【解析】
【分析】呼吸系统由肺和呼吸道组成,呼吸道包括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鼻腔能预热吸入的冷空气,鼻腔内的黏液还能杀灭一些细菌并能湿润吸入的空气,鼻毛和鼻腔内的黏液能阻挡和粘住吸入的灰尘和细菌,对吸入的空气起到过滤作用,因此呼吸道对吸入的气体有温暖、湿润和清洁的作用;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是进行气体交换的场所。
【详解】A.鼻黏膜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血液的温度通常比空气高,因此可使吸入的空气变得温暖;人体的鼻腔的前部生有鼻毛,可以阻挡空气中的灰尘;鼻的内表面的鼻黏膜上的腺细胞能够分泌黏液,能使吸入的空气清洁并变得湿润,A不符合题意。
B.虽然呼吸道是气体进出的通道,但真正的气体交换(即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交换)是在肺部,特别是肺泡中进行的,B符合题意。
C.呼吸道内的黏膜和腺体可以分泌黏液,使吸入的空气保持湿润。这有助于减少空气对呼吸道的刺激,并有助于清除吸入的灰尘和微粒,C不符合题意。
D.气体进出通道是呼吸道最基本的功能。通过鼻腔或口腔,气体可以进入或离开肺部,为身体提供所需的氧气并排出二氧化碳,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8. 小强同学在教室按老师的要求做吸气运动,此时与呼吸有关的肌肉和骨骼运动状态正确的是( )
A. 膈顶部上升B. 膈肌舒张
C. 肋间肌舒张D. 肋骨向上,向外移
【答案】D
【解析】
【分析】呼吸运动是指人体胸廓有节律的扩大和缩小的运动,包括吸气过程和呼气过程,呼吸运动主要与肋间肌和膈肌的运动有关,人在平静状态下,肋间肌收缩时,肋骨向上向下运动,使胸廓的前后景和左右镜都增大,同时膈肌收缩,膈顶部下降,使胸廓的上下径都增大这样胸廓的容积就增大,肺也随着扩张,外界空气通过呼吸道进入肺,完成吸气的过程,相反呼气与之过程大致相反。
【详解】由分析可知,小强同学做吸气运动时,膈肌与肋骨间的肌肉收缩,肋骨向上、向外运动,胸廓扩张,肺随之扩大,肺内气压降低,肺内气压低于外界大气压,气体入肺,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选D。
9. 如图是平静呼吸时相关结构变化示意图,Ⅰ、Ⅱ表示胸骨和肋骨运动的过程。吸气时肋间外肌的状态、运动的过程和肺内气压分别是( )
A. 舒张、过程Ⅰ、高于大气压
B. 收缩、过程Ⅱ、等于大气压
C. 收缩、过程Ⅰ、低于大气压
D. 舒张、过程Ⅱ、低于大气压
【答案】C
【解析】
【分析】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而造成胸腔有规律的扩大与缩小,叫呼吸运动,包括吸气和呼气两个过程;呼吸运动实现了肺的通气,即肺内气体与外界气体进行交换;参加呼吸运动的肌肉主要有膈肌、肋间肌等呼吸肌,据此解答。
【详解】参加呼吸运动的肌肉主要有膈肌、肋间肌等呼吸肌。平静呼吸时,吸气:肋间外肌、膈肌收缩→肋骨向上向外移动即过程I、膈肌顶部下降→胸廓扩大→肺扩张→肺内气压<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呼气:肋间外肌、膈肌舒张→肋骨下降即过程II,膈肌顶部回升→胸腔容积缩小→肺回缩→肺内气压>外界大气压→肺内气体排出。因此,吸气时肋间肌的状态、运动的过程和肺内气压分别是收缩、过程I、低于大气压。
故选:C。
【点睛】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导致肺扩张或回缩,造成肺内气压与外界大气压之间存在气压差,从而使气体进入或排出肺。
10. 如图是肺泡与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过程Ⅰ表示吸气
B. 过程Ⅱ表示呼气
C. 气体分子A表示氧气
D. 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是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实现的
【答案】C
【解析】
【分析】肺由大量的肺泡组成,肺泡数目多,增加了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的面积。肺泡外面包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是一层扁平上皮细胞,这样肺泡与血液很容易发生气体交换。
【详解】A.膈肌与肋间肌收缩,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增大,膈肌顶部下降,胸廓的容积扩大,肺随之扩张,造成肺内气压减小,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内,完成吸气。图中,过程Ⅰ表示外界气体进入肺内,表示吸气,A正确。
B.当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时,肋骨与胸骨因本身重力及弹性而回位,膈肌顶部升高,结果胸廓容积缩小,肺也随之回缩,造成肺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肺内气体排出肺,完成呼气。图中,过程Ⅱ表示外界气体排出肺,表示呼气,B正确。
C.当血液流经肺泡外毛细血管时,由于吸入肺泡内的空气中,氧的含量比血液中的多,而二氧化碳的含量比血液中的少;因此血液中的二氧化碳便扩散到肺泡里,并通过呼气排出体外,同时肺泡中的氧气扩散到血液里;气体A由血液向肺泡扩散,是二氧化碳,C错误。
D.气体总是由多的地方向少的地方扩散,即总是由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扩散,直到平衡为止。肺泡与血液之间、血液和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都是通过这种气体扩散作用实现的,D正确。
故选C。
11. 如图是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人血涂片示意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不同血型的人输血发生凝集现象的是细胞①
B. 细胞②的数量高于正常值,很有可能是身体有了炎症
C. 细胞③因富含血红蛋白而呈红色
D. 结构④的作用是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和废物
【答案】C
【解析】
【分析】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血细胞由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组成。
图中,①是红细胞、②是白细胞、③是血小板、④是血浆。
【详解】A.①红细胞在不同血型的输血中会发生凝集现象,A正确。
B.②白细胞有吞噬病菌、防御和保护作用。当人体某处发炎时,白细胞会穿透毛细血管壁,聚集在伤口处吞噬病菌。因此,如果体内白细胞数量高于正常值,很可能是身体有了炎症,B正确。
C.③血小板是体积最小的血细胞,在显微镜下基本上看不到,无细胞核,形状不规则,有止血和凝血的作用,C错误。
D.④血浆是血液的液体成分,主要作用是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和废物,D正确。
故选C。
12. 下图是人体三种类型血管的连接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①管壁最厚B. ②流速最快
C. ③分布最广D. 血液从③流向①
【答案】A
【解析】
【分析】血管包括动脉血管、静脉血管和毛细血管。动脉血管把心脏中的血液输送到全身各处,大多分布在身体较深的部位,管壁较厚,弹性大,管腔较小,血流速度快。静脉血管把血液从全身各处送回心脏,分布较浅,管壁较薄,弹性小,管腔较大,血流速度慢。毛细血管进行物质交换,数量多分布广,管壁最薄,管腔最小,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血流速度最慢。图中①是动脉,②是毛细血管,③是静脉。
【详解】A.图中①管壁最厚,是动脉血管,A正确。
B.②是毛细血管,管壁最薄,管腔最小,血流速度最慢,B错误。
C.③是静脉,分布较浅,管壁较薄,弹性小,管腔较大,血流速度慢,但毛细血管分布最广,C错误。
D.血液在血管中的流向是:①动脉→②毛细血管→③静脉,D错误。
故选A。
13. 动脉血和静脉血的判断依据是( )
A. 血液中营养物质的含量B. 血液中氧气的含量
C. 血液在血管中的流向D. 血液的流速
【答案】B
【解析】
【分析】动脉血是指含氧丰富、颜色鲜红的血; 静脉血是指含氧量少、颜色暗红的血。
【详解】动脉血和静脉血主要根据血液中含氧量的多少来区分,当血红蛋白与氧气结合时,血液中含氧量高,呈鲜红色,此时的血叫动脉血;当血红蛋白与氧气分离后,血液中含氧量低,呈暗红色,此时的血叫静脉血。因此,动脉血和静脉血的判断依据是血液中氧气的含量。
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4. 某同学用新鲜的猪心脏做灌流实验。他将水从猪心脏的主动脉灌入,该同学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水从下列哪种血管内流出( )
A. 肺静脉B. 主动脉C. 肺动脉D. 下腔静脉
【答案】B
【解析】
【分析】在心房与心室之间具有房室瓣,心室与动脉之间具有动脉瓣,这些瓣膜只能向一个方向开:房室瓣只能朝向心室开,动脉瓣只能朝向动脉开,这样就保证了血液只能按一定的方向流动:血液只能从心房流向心室,从心室流向动脉,而不能倒流。
【详解】在心脏的灌流实验中,将水从猪心脏的主动脉灌入,因为心脏的瓣膜是单向的,由于水不会经过动脉瓣进入左心室,水仍然会从主动脉流出,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5. 正常人心脏内瓣膜有规律的开闭,能够防止血液倒流。当血液由心室流向动脉时,房室瓣和心室所处状态分别是( )
A. 关闭和舒张B. 打开和舒张C. 关闭和收缩D. 打开和收缩
【答案】C
【解析】
【分析】血液之所以能够在心脏和血管组成的管道系统中按一定方向循环流动,是因为在心脏和血管中有防止血液倒流的瓣膜,据此解答。
【详解】在心房和心室之间有房室瓣,房室瓣朝向心室开,在动脉与心室之间有动脉瓣,动脉瓣只向动脉打开,使血液只能由心房流向心室,由心室流向动脉,当血液由心室流向动脉时,房室瓣和心室所处状态分别是关闭和收缩。
故选C。
【点睛】关键是理解掌握心脏的结构特点和血液循环。
16. “无偿献血,无限光荣”。下列关于献血和输血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适量献血不会影响身体健康
B. 不提倡患有疾病的公民自愿献血
C. 为抢救A型血患者可大量输入O型血
D. 对严重贫血患者可输入血液成分中的红细胞
【答案】C
【解析】
【分析】安全输血应以输同型血为原则。在紧急情况下,如果找不到同型血,O 型血可以少量地输给其他三种血型的病人,AB 型血的病人原则上可以接受所有血型的血。
【详解】A.一次失血不超过体内血量的10%(约400毫升),所丧失的血浆成分和血细胞可以在短期内得到补充而恢复正常,不会影响健康,并且适量献血还能促进人体的造血功能,A正确。
B.我国实行无偿献血制度,提倡18~55周岁的健康公民自愿献血。不提倡患有疾病的公民自愿献血,B正确。
C.输血以输同型血为原则。但在紧急情况下,AB血型的人可以接受任何血型,O型血可以输给任何血型的人。如果异血型者之间输血输得太快太多,输进来的凝集素来不及稀释,也可能引起凝集反应。因此,紧急情况下,任何血型的人都可以接受少量的O型血,不是接受大量的O型血,大量输血时应输同型血,C错误。
D.严重贫血患者主要是红细胞数量过少或血红蛋白浓度过低,可以输入浓缩的红细胞悬液进行治疗,所以献血者捐献的红细胞可以用于治疗严重贫血患者,D正确。
故选C。
17. 如图是人体泌尿系统结构示意图,箭头表示血液流向,①、②、③内尿素的浓度由低到高的正确顺序是( )
A. ③①②B. ②①③C. ③②①D. ①②③
【答案】D
【解析】
【分析】血液经过肾脏的作用后形成尿液,尿的主要成分是水、无机盐、尿素。分析图可知:①肾静脉、②肾动脉、③输尿管。据此答题。
【详解】肾动脉进入肾脏后经过反复分支形成入球小动脉,入球小动脉分出的数十条毛细血管弯曲盘绕形成肾小球,肾小球的毛细血管又在另一端汇集成出球小动脉,出球小动脉又分支形成毛细血管,包绕在肾小管外面,这些毛细血管又汇集成肾静脉;从肾动脉流入肾脏的血液,在沿这条路线流经肾小球时,通过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血液中的部分尿素和尿酸等废物随尿液排出,因此①肾静脉与②肾动脉相比,①肾静脉的血液中尿素浓度降低。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肾小管重吸收了大部分水,而尿素没有被吸收,尿素被浓缩。所以,剩下的物质----尿液中尿素浓度会明显增高,因此③输尿管的尿素浓度最高。所以比较①②③三处尿素的浓度,由低到高的正确顺序是①→②→③。
故选D。
【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知道经过了肾脏的作用,肾静脉是人体中尿素浓度最低的地方。
18. 人体每天形成的原尿大约180升,而人体每天排出的尿液约1.5升,比原尿少了许多,这主要是因为( )
A. 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B. 肾小球的过滤作用
C. 肾小球的过滤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D. 神经的调节作用
【答案】A
【解析】
【分析】(1)尿的形成过程主要包括肾小球和肾小囊壁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两个连续的过程。
(2)人体排出的尿液只是对人体无用的代谢废物,而原尿中有用的物质如葡萄糖则被肾小管重新吸收回血液。
【详解】血液流经肾小球时,血液中尿酸、尿素、水、无机盐和葡萄糖等物质会被肾小球过滤到肾小囊腔中,形成原尿;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全部葡萄糖、大部分水和部分无机盐等被肾小管重吸收送回血液,剩下的水、无机盐、尿素等形成尿液。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吸收了原尿中99%左右对人体有用的物质,最终原尿仅有1%左右会成为尿液即1.5升。因此,人体每天形成的原尿大约有180升,但排出的尿液只有1.5升。这是因为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故选A。
【点睛】解题的关键知道健康人每天形成的原尿约180L,而每天排出的尿却只有1.5L左右的主要原因是原尿中大部分的水被肾小管重吸收了。
19. 肾脏是人体重要的排泄器官,血液流经肾脏后,成分的变化是( )
A. 氧和营养物质减少,尿素增多
B. 氧和营养物质增多,尿素减少
C. 氧、营养物质、尿素都减少
D. 氧、营养物质、尿素都增多
【答案】C
【解析】
【分析】肾脏是形成尿液的主要器官,肾脏的基本单位是肾单位,肾单位包括肾小球、肾小囊和肾小管。
【详解】当血液流经肾脏后,肾脏进行呼吸作用消耗营养物质,氧化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产生二氧化碳,血液中氧气含量减少,二氧化碳增多,血液中的营养物质减少,
肾脏中的肾小球进行滤过作用和肾小管进行重吸收作用,使血液中的尿素含量减少,因此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20. 中国儿童、青少年近视率长期居高不下,用眼不当是导致近视的重要原因。近视眼成像位置及矫正需配戴的眼镜分别为( )
A. 视网膜前、凸透镜B. 视网膜后、凸透镜
C. 视网膜前、凹透镜D. 视网膜后、凹透镜
【答案】C
【解析】
【分析】(1)近视眼:如果晶状体的凸度过大大,或眼球前后径过长,形成的物像就会落在视网膜的前方,形成近视眼。戴凹透镜加以矫正。
(2)远视眼:如果眼球晶状体的曲度过小,远处物体反射来的光线通过晶状体折射后形成的物像,就会落在视网膜的后方造成的。戴凸透镜进行矫正。
【详解】如果我们长期不注意用眼卫生,会使晶状体的凸度过大,或眼球前后径过长,远处物体形成的像落在视网膜前方的眼,称近视眼,可配带凹透镜纠正。因此近视眼的成像位置及矫正方法是物像落在视网膜前方,佩戴凹透镜矫正。远视眼物像落在视网膜后方,佩戴凸透镜矫正。
故选C。
21. 人体听觉形成顺序正确的是( )
①耳蜗
②外耳道
③听小骨
④鼓膜
⑤大脑皮层
⑥听觉神经
A. ②④③①⑤⑥B. ②④③①⑥⑤C. ②①④③⑤⑥D. ②④①③⑥⑤
【答案】B
【解析】
【分析】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鼓膜的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了耳蜗内对声波敏感的感觉细胞,这些细胞就将声音信息通过听觉神经传给大脑的一定区域,人就产生了听觉。
【详解】听觉形成过程可表示为:外界声波→②外耳道(传递声波)→④鼓膜(产生振动)→③听小骨(传递振动)→①耳蜗(感受振动,产生兴奋,但不形成听觉)→⑥听觉神经(传导兴奋)→⑤听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产生听觉)。
故选B
22. 如图是神经元的结构示意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①是神经,分布于全身各处B. ②④是神经元的突起
C. ③是细胞体,内有细胞核D. 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答案】A
【解析】
【分析】神经元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神经元的突起一般包括一条长而分支少的轴突和数条短而呈树状分支的树突。长的突起外表大都套有一层鞘,组成神经纤维,神经纤维末端的细小分支叫作神经末梢。神经纤维集结成束,外面包有膜,构成一条神经。观图可知:①是神经末梢、②是轴突、③是细胞体、④是树突。
【详解】A.①是神经末梢,分布在全身各处,A错误。
B.神经元的突起一般包括一条长而分支少的②轴突和数条短而呈树枝状分支④的树突,②轴突以及套在外面的髓鞘叫神经纤维,B正确。
CD.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神经元即神经细胞,神经元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③细胞体里含有细胞核。神经元的功能是受到刺激后能产生兴奋,并能够将兴奋传导到其他的神经元,这种可传导的兴奋叫神经冲动,CD正确。
故选A。
【点睛】神经元是一类特殊的细胞,由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组成,细胞核在细胞体里,突起包括轴突和树突两种。
23. 下列反射中,属于人类特有的是
A. 青梅入口,分泌唾液B. 谈论青梅,分泌唾液
C. 看到青梅,分泌唾液D. 嗅到青梅,分泌唾液
【答案】B
【解析】
【分析】非条件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成。
条件反射是动物和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简单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
人类特有的条件反射:与语言文字有关的反射是最复杂的,也是人类所特有的。
【详解】A.青梅入口,分泌唾液,是非条件反射,A不符合题意。
B.谈到“青梅”两字分泌唾液,是听说梅子很酸或吃过梅子后形成的分泌唾液的条件反射,是在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的参与下完成的,是人类特有的反射活动,B符合题意。
CD.看到青梅,分泌唾液 ;嗅到青梅,分泌唾液,都是条件反射,人和动物供有,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掌握反射的类型和特点。
24. 人体内多种多样的激素,都对生命活动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右图是某人吃饭前后体内血糖含量变化曲线图。请问引起CD段快速下降的是( )
A. 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B. 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
C. 胰腺分泌的胰液D. 胰岛分泌的胰岛素
【答案】D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激素的作用。激素是人体内含量少、作用大的一类物质,由内分泌腺分泌,分泌过多过少都会对人体不利。胰岛素是由胰岛分泌的激素,可以促进细胞对人体内糖类的吸收、利用和转化,达到降低血糖的作用。若胰岛素分泌不足,人体内血糖浓度过高,会造成糖尿病。
【详解】人吃饭后,由于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人体血糖浓度上升,即图中BC段;人体接收到血糖浓度上升的信息后,会促进胰岛分泌胰岛素,以促进细胞对人体内糖类的吸收、利用和转化,从而降低血糖,即CD段;血糖浓度降低到正常水平后,胰岛素分泌量减少,血糖浓度维持在一定范围内。
A.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作用是促进人体生长发育,不符合题意。
B.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的作用是促进生长发育,促进新陈代谢,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不符合题意。
C.胰腺分泌的胰液是消化液,不属于人体内的激素,起作用是消化糖类、脂肪、蛋白质,不符合题意。
D.胰岛分泌的胰岛素可以促进细胞对人体内糖类的吸收、利用和转化,从而降低血糖,符合题意。
故选D。
【点睛】解此题的关键是了解胰岛素的作用。
25. 下列有关生态环境问题的描述错误的是( )
A. 二氧化碳的过度排放会加剧温室效应
B. 煤和石油等燃料的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硫等气体会引起酸雨
C. 水、土壤中的重金属污染物,会通过食物链积累最终危害人体健康
D. 引入外来物种一定会引发生物入侵
【答案】D
【解析】
【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是非常严重的,为了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人们必须具有环保意识。
【详解】A.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不断增加,会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二氧化碳的增加使得地球的气温上升,从而引起了全球变暖的现象,这就是温室效应,A正确。
B.酸雨是由于人类大量使用含硫量很高的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燃烧后产生的硫氧化物或氮氧化物,在大气中经过复杂的化学反应后,形成硫酸或硝酸气溶胶,或为云、雨、雪、雾捕捉吸收,降到地面成为酸雨,B正确。
C.有些有毒物质在生物的体内不能被分解,无法排出,会随着食物链的传递而逐级积累,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就越多。因此有毒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人位于食物链的最顶端,因此,水、土壤中的重金属污染物,会通过食物链积累最终危害人体健康,C正确。
D.不是所有人为引入的外来物种都能成功地在当地环境下生存繁衍,对当地生态平衡造成破坏,D错误。
故选D。
二、非选择题(每空1分,共50分)
26. 2023年9月亚运会于杭州成功举办,本届亚运会为人们呈现了精彩的体育赛事,中国特色美食也在运动员中圈粉。图二为淀粉、蛋白质、脂肪在消化道各部分未被消化程度的曲线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运动员在比赛中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能量主要是从食物中获得的,人体的三大供能物质是_______。食物的消化依靠人体的消化系统来完成,消化系统包括消化道和消化腺,图1最大的消化腺是[ ]______,其分泌的消化液是_______。
(2)运动员还需要吃大量高蛋白食品,以促进肌肉的修复和生长,因此应该多吃些图4中的_______层食物(填字母),人体摄入的这类物质在_______中初步进行消化,最终在图2的D中被最终分解为_______。
(3)图3为人体小肠及内壁的显微结构图,小肠内壁上有许多环形皱襞,其表面有许多突起,称为_______,使小肠具有巨大的表面积,所以小肠是人体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
【答案】(1) ①. 糖类、脂肪、蛋白质 ②. 6肝脏 ③. 胆汁
(2) ①. B、C ②. 胃 ③. 氨基酸
(3)小肠绒毛
【解析】
【分析】图1中,1口腔、2胃、3胰腺、4大肠、5食管、6肝脏、7小肠、8阑尾;图2中,甲曲线表示淀粉的消化过程、乙曲线表示脂肪的消化过程,丙曲线表示蛋白质的消化过程,B咽和食道,C胃,D小肠;图4中,A脂肪类,B奶类和豆类,C鱼、肉、蛋类,D蔬菜、水果类,E谷类。
【小问1详解】
人体的三大供能物质是糖类、脂肪、蛋白质,人体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主要是由食物中的糖类提供的。消化系统是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和肛门,消化腺包括唾液腺、胃腺、肠腺、肝脏、胰腺。人体的最大消化腺是6肝脏,能够分泌胆汁,胆汁能够乳化脂肪,促进脂肪的消化。
【小问2详解】
BC层主要提供蛋白质,人的生长发育以及受损细胞的修复和更新,都离不开它。蛋白质是从2胃开始初步进行消化的,因为胃中的胃腺能分泌胃液,含有蛋白酶,能够把蛋白质分解为多肽,多肽和蛋白质进入小肠后,被肠液、胰液彻底分解为氨基酸才能被吸收进入血液。
【小问3详解】
小肠内壁有环形皱襞,皱襞上有小肠绒毛,增大了消化和吸收的面积;小肠绒毛内有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都是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的,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营养物质通过消化道壁进入循环系统后随血液循环进入组织细胞。
27. 人体器官系统协调配合,才能使各项生命活动正常进行。下图为心脏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是______,主要由______组织构成。图中A,B、C、D四个腔壁最厚的是[ ]_______。
(2)心室与心房之间防止血液倒流的结构是_______。右心室中的血液经[ ]______运出心脏,输送到肺部毛细血管。
(3)图中A,B、C、D四个腔,充满动脉血的是_______。
(4)当人体发生煤气中毒时,则在心脏的[ ]_______(填心脏腔的名称)中最先发现一氧化碳。
【答案】(1) ① 心脏 ②. 心肌##肌肉 ③. B左心室
(2) ①. 房室瓣 ②. ②肺动脉 (3)AB##A、B
(4)A左心房
【解析】
【分析】图中:A是左心房、B是左心室、C是右心房、D是右心室;①是主动脉、②是肺动脉、③是肺静脉、④是上腔静脉、⑤是下腔静脉、⑥⑦是房室瓣、⑧是肺静脉、⑨⑩是动脉瓣。
【小问1详解】
心脏作为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主要由心肌组成,心脏壁主要由肌肉组织构成。心脏主要通过肌肉的收缩舒张,来推动血液在血管和心脏构成的封闭的管道内循环流动。心脏能将血液泵至全身,主要是心肌收缩与舒张的结果。心脏有四个腔:左心房、右心房、左心室、右心室,其中B左心室的壁最厚,这是与左心室收缩把血液输送到全身、输送血液的距离最长相适应的。
【小问2详解】
在心房与心室之间具有房室瓣,心室与动脉之间具有动脉瓣,这些瓣膜只能向一个方向开:房室瓣只能朝向心室开,动脉瓣只能朝向动脉开,这样就保证了血液只能按一定的方向流动:血液只能从心房流向心室,从心室流向动脉,而不能倒流。肺循环是指血液从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的循环;经过肺循环,血液由静脉血变成了动脉血。因此,右心室中的血液经②肺动脉运出心脏,输送到肺部毛细血管。
【小问3详解】
结合题图可知,心脏左侧为A左心房和B左心室,左心房连肺静脉,左心室连主动脉,都流含氧丰富、颜色鲜红的动脉血;心脏右侧为C右心房和D右心室,右心房连上、下腔静脉,右心室连肺动脉,都流含氧较少、颜色暗红的静脉血。
【小问4详解】
当人体发生煤气中毒时,一氧化碳由肺泡扩散至肺部毛细血管,通过肺静脉到达心脏的左心房;因此,当人体发生煤气中毒时,则在心脏的A左心房中最先发现一氧化碳。
28. 下图是人体血液循环过程示意图,请分析图并回答问题:
(1)人体血液循环包括两条途径_______和_______。
(2)心脏不断推动血液在血管中流动,血液不仅具有______作用,而且还具有防御和保护作用。
(3)人体输送血液的“泵”是_______。心脏四个腔心室壁厚度_______心房壁(填“大于”、“小于”或“等于”)。血液从[②]流出,经主动脉、经过全身各处毛细血管,汇集到上、下腔静脉流回______(填序号)的途径,叫做体循环。
(4)由于在肺泡处毛细血管发生了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肺泡中的______进入血液,所以肺静脉中流_______。(填“动脉血”或“静脉血”)
(5)小梅因感冒引起呼吸道感染,针对小梅的病情,医生通过点滴消炎药进行输液治疗。药液从手背上的静脉进入血液,随血液到达心脏。药物经过心脏四腔的顺序是______(用序号表示),药物从进入血液至患病处需经心脏______次。
【答案】(1) ①. 体循环 ②. 肺循环 (2)运输
(3) ①. 心脏 ②. 大于 ③. ③
(4) ①. 氧气 ②. 动脉血
(5) ①. ③、④、①、② ②. 2##两##二
【解析】
【分析】图中①左心房,②左心室,③右心房,④右心室。
【小问1详解】
血液在心泵的作用下循一定方向在心脏和血管系统中周而复始地流动。包括体循环和肺循环,并互相联接,构成完整的循环系统。
【小问2详解】
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血细胞有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血液的主要功能是运输功能、防御功能。
【小问3详解】
心脏的壁主要由肌肉组织构成,能够收缩和舒张,推动血液在心脏和血管组成的管道中循环流动,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是输送血液的泵。心脏壁越厚,肌肉越发达,收缩和舒张就越有力。心室的收缩把血液输送到全身的毛细血管或肺部的毛细血管,而心房的收缩只需要把血液送入心室。因此,与心室及心房各自所承担的功能相适应,心室的壁厚度大于心房的壁。体循环是指血液由左心室进入主动脉,再流经全身的各级动脉、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最后汇集到上、下腔静脉,流回到右心房的循环。图中血液从②左心室射出,流经主动脉、经过全身各处毛细血管,汇集到上、下腔静脉流回③右心房的途径,叫做体循环。
【小问4详解】
新鲜空气被吸入肺后,肺泡中的氧气含量高于血液里的氧气含量,氧气由肺泡扩散到血液里;血液里二氧化碳的含量高于肺泡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二氧化碳由血液扩散到肺泡里;血液中氧气增多,二氧化碳减少,血液成分发生的变化是由静脉血变成动脉血。
【小问5详解】
小梅因感冒引起呼吸道感染,针对小梅的病情,医生通过点滴消炎药进行输液治疗。药液从手背上的静脉进入血液→上腔静脉→③右心房→④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网→肺静脉→①左心房→②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呼吸道。可见,药物经过心脏四腔的顺序是③、④、①、②,药物从进入血液至患病处需经心脏2次。
29. 如图是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及肾单位结构示意图,请分析回答问题:
(1)人体的泌尿系统中形成尿液的器官是[ ]______,其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由______(填数字)构成。
(2)人体尿液的形成是连续的,排出是间断的,这得益于膀胱的功能_______。
(3)图中[ ]_______中的液体称为原尿,原尿是通过______作用形成的。
(4)当健康人的原尿流经[ ]_______时,全部的_______、大部分的水、部分的无机盐被重吸收回血液,剩下的_______、多余的水、无机盐一起形成尿液。
(5)若某人检查报告单中出现了大分子蛋白质,推测肾单位中受损的部位是[ ]______。
【答案】(1) ①. 1肾脏 ②. 5、6、7 (2)暂时储存尿液
(3) ①. 6肾小囊 ②. 肾小球的过滤
(4) ①. 7肾小管 ②. 葡萄糖 ③. 尿素
(5)5肾小球
【解析】
【分析】图中:1肾脏,2输尿管,3膀胱,4尿道,5肾小球,6肾小囊,7肾小管,8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
【小问1详解】
泌尿系统由1肾脏、2输尿管、3膀胱和4尿道组成。1肾脏的主要功能是形成尿液,是泌尿系统的主要器官。肾单位是肾脏的结构和功能单位,是形成尿液的基本单位。肾单位包括5肾小球、6肾小囊、7肾小管。
【小问2详解】
肾中形成的尿液,经过输尿管流入膀胱,在膀胱内暂时储存。膀胱内储存了一定的尿液后,膀胱就会绷紧,产生尿意。在大脑的支配下,尿经尿道排出体外。因此,人体尿液的形成是连续的,排出是间断的,这得益于膀胱暂时储存尿液的功能。
【小问3详解】
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以外,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质,都可以经过肾小球过滤到肾小囊中,形成原尿。因此,图中6肾小囊中的液体称为原尿,原尿是通过肾小球的过滤作用形成的。
【小问4详解】
当原尿流经7肾小管时,全部葡萄糖、大部分的水和部分无机盐等被肾小管重新吸收,这些被重新吸收的物质进入包绕在肾小管外面的毛细血管中,送回到血液里,剩下的水和无机盐、尿素等就形成了尿液。
【小问5详解】
正常情况下肾小球不能过滤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若肾小球病变,肾小球的通透性增大。原本不能过滤的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进入了原尿。而肾小管又不重吸收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因此尿液中会出现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
30. “近日,“朋友圈”一条名为“45度让行法”的视频火了起来,请分析答题:
(1)听到急救车警笛声的私家车车主马上转动方向盘,使车头朝向侧前方45度,这一过程中,救护车的“鸣笛声”首先引起甲图中[ ]________产生振动,振动传到内耳后刺激[ ]_______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最终在乙图______(用乙图的字母作答)形成听觉。
(2)私家车车主看到急救车由远及近从眼前顺利开走,物像都能准确的落到视网膜上,是由于丙图中[ ]______的调节作用。视网膜上的信息通过[ ]______传到大脑皮层最终形成视觉。
(3)急救车上的伤员,医生用针刺其指尖能缩手,请写出缩手过程中神经冲动传导途径_________(请用丁图中的字母和箭头表示),也有痛觉,有痛觉说明脊髓具有________功能,请写出缩手过程中产生痛觉的神经冲动传导途径_______(请用乙图和丁图中的字母和箭头表示)
(4)神经系统可以协调运动,维持身体平衡的结构是______(用乙图的字母作答)。
【答案】(1) ①. 1鼓膜 ②. 3耳蜗 ③. A
(2) ①. ③晶状体 ②. ⑥视神经
(3) ①. a→b→c→d→e ②. 传导 ③. a→b→c→g→A
(4)B小脑
【解析】
【分析】(1)耳朵结构模式图中:1是鼓膜,2听小骨,3是耳蜗,4与听觉有关的神经;脑结构图中:A大脑皮层,B小脑;反射弧模式图中:a是感受器,b是传入神经,c是神经中枢,d是传出神经,e是效应器,f下行传导束,g上行传导束;眼球结构示意图中:①虹膜,②瞳孔,③晶状体,④角膜,⑤视网膜,⑥视神经,⑦玻璃体。
(2)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包括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受大脑皮层的控制,非条件反射的神经中枢在脊髓,不受大脑皮层的控制。
【小问1详解】
听觉形成过程:外界声波→外耳道→鼓膜(产生振动)→听小骨→耳蜗(听觉感受器)→听神经→大脑的听觉中枢(产生听觉)。结合题图可知,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1鼓膜,引起鼓膜震动;震动通过2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了3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4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乙图A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
【小问2详解】
人体能看远近不同的物体主要是通过睫状体调节③晶状体的曲度完成的。人视近物时,睫状体收缩,晶状体曲度变大;视远物时,正好相反。视觉形成的过程是:角膜→房水→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成像)→视神经→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形成视觉)。可见,视网膜上的信息通过⑥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最终形成视觉。
【小问3详解】
结合题图可知,缩手反射的具体途径是:a感受器→b传入神经→c神经中枢→d是传出神经→e是效应器。脊髓位于脊柱的椎管内,上端与脑相连。脊髓由灰质和白质组成,灰质是神经元胞体聚集部位,有反射功能(能对外界的刺激产生有规律的反应),白质由神经纤维构成,有传导功能(能将神经信号传导到大脑)。可见,有痛觉说明脊髓具有传导。结合题图可知,能写出缩手过程中产生痛觉的神经冲动传导途径是:a感受器→b传入神经→c神经中枢→g上行传导束→A大脑皮层。
【小问4详解】
小脑位于脑干背侧,大脑的后下方,主要功能是使运动协调、准确,维持身体的平衡。可见,维持身体平衡的结构是B小脑。
31. 目前,糖尿病患者常采取注射胰岛素(一种蛋白质激素)的方法治疗。口服胰岛素是否能治疗糖尿病,为探究这一问题,某生物兴趣小组设计了如表方案,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胰岛素分泌不足时,会使血糖浓度________,一部分糖随尿液排出,从而使组织细胞供能不足,影响代谢,使人体患糖尿病,因此胰岛素可以_______血糖浓度。
(2)在该探究实验中,根据题干要求你认为该兴趣小组提出的问题是______?作出的假设是__________?
(3)在步骤1中将两只小鼠的胰岛破坏,目的是避免小鼠自身产生_______,对实验产生干扰:步骤2中①处的正确处理方式是:定时喂给乙鼠等量的全营养饲料,每次喂食前______与乙鼠等量的胰岛素。实验中设计甲鼠的目的是_______。
(4)该实验方案在设计上存在一处严重缺陷,请指出并改正________。
【答案】(1) ①. 升高 ②. 降低
(2) ①. 口服胰岛素能治疗糖尿病吗 ②. 口服胰岛素能治疗糖尿病或者口服胰岛素不能治疗糖尿病
(3) ①. 胰岛素 ②. 口服 ③. 对照 (4)小鼠的数量太少
【解析】
【分析】对照实验是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唯一变量。 一般的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为确保实验组、对照组实验结果的合理性,对影响实验的其他相关因素应设置均处于相同且理想状态,这样做的目的是控制单一变量,便于排除其它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和干扰。
【小问1详解】
胰岛素的功能是调节糖在体内的吸收、利用和转化等,如促进血糖(血液中的葡萄糖)合成糖原,加速血糖的分解,从而降低血糖的浓度,使血糖维持在正常水平。当其分泌不足时,会使血糖浓度升高,一部分糖随尿液排出,组织细胞供能不足,影响代谢,使人体患糖尿病;胰岛素的功能是调节糖在体内的吸收、利用和转化等,如促进血糖(血液中的葡萄糖)合成糖原,加速血糖的分解,从而降低血糖的浓度,使血糖维持在正常水平。
【小问2详解】
本实验探究的问题是口服胰岛素是否能治疗糖尿病;因此,该兴趣小组提出的问题是口服胰岛素能治疗糖尿病吗?作出的假设是口服胰岛素能治疗糖尿病。(或:口服胰岛素不能治疗糖尿病)。
【小问3详解】
当两只小鼠的胰岛破坏后,胰岛也就不起作用了,不能分泌胰岛素,这样做的目的是避免胰岛素作用的干扰。为保证变量唯一,步骤2中①处的正确处理方式是:定时喂与甲鼠等量的全营养饲料,每次喂食前口服与乙鼠等量的胰岛素。
【小问4详解】
实验时,为了排除偶然性因素的影响,在探究胰岛素对小鼠的作用实验中,所用的小鼠数量不能太少,应多用几只小鼠,保证实验结果更准确。选项
A
B
C
D
物质
钙
碘
维生素A
维生素D
缺乏症
骨质疏松症
地方性甲状腺肿
夜盲症
坏血病
步骤
甲鼠
乙鼠
1
将生长状况基本相同的甲乙两只小鼠的胰岛破坏
2
①
定时喂全营养饲料,每次喂食前注射适量的胰岛素
3
重复步骤2一段时间后,采集两只小鼠尿液,检测葡萄糖含量,分析得出结论
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生物试题: 这是一份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生物试题,共6页。
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生物试题: 这是一份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生物试题,共6页。
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生物试题: 这是一份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