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5页未读,
继续阅读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第1单元 政治制度 同步练习(含答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2019)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1
展开
这是一份第1单元 政治制度 同步练习(含答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2019)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1,共8页。
第一单元政治制度同步练习1.晚清政府先后颁布《商人通例》、《公司律》、《奖励公司章程》等相关法规,还以低息借贷官款支持企业引进技术,以“公股”形式援助私人企业。据此推断合理的是( )A.清政府致力于全面改革 B.“重农抑商”政策开始被放弃C.清政府重视工商业发展 D.民族工业逐渐占据主导地位2.根据所学知识,下图所对应的朝代是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元朝3.秦朝时,蜀郡(现今四川地区一带)郡守产生的方式是A.世袭继承 B.皇帝任命 C.地方推荐 D.考试选拔4.中共八大、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共十四大都是在党的历史上有重要而深远影响的会议,其中关于会议主题关键词表述最恰当的一组是A.主要矛盾——国企改革——计划经济B.三大改造——经济特区——初级阶段C.经济建设——中国特色——市场经济D.探索开端——改革开放——市场经济5.陶片放逐法的实施需两次公民大会的投票:第一次投票决定这一年是否要启用该法,如多数人认为应当启用,则召开第二次公民大会来决定所要放逐的人选。第二次会议召开当日,投票者将被放逐之人的名字刻在陶片上,交到各自部落的投票处。这体现了古代雅典人A.重视对城邦民主的维护 B.对当权者缺乏起码的信任C.重视调和公民内部矛盾 D.具有强烈的城邦参与意识6.如图是我国古代某官职的印文,对该官职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①它是中央集权的产物 ②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治理③始设于秦始皇帝时期 ④监督朝廷和周边地区的官员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7.下图为雅典城邦和雅典卫城布局示意图。 据此图可知( )A.完善的城防工事表明雅典城邦思想观念封闭保守B.以广场为中心的开放空间有利于公民的直接参政C.雅典卫城布局集中表明城邦的城乡差别突出D.公民数量不断增加推动城邦面积的不断扩展8.据古希腊和罗马相关法律规定,成年男女必须在规定的年龄时段内结婚,适婚女子不结婚会被认为是极不名誉的事,男子过了婚龄仍不结婚生子是违反神意的,并会被处以罚款、剥夺在遗嘱上自由授予财产等权利。这说明古希腊罗马( )A.公民个人利益完全被忽视 B.法律内容丰富、体系完备C.社会生活以家庭为中心 D.崇尚城邦利益至上的原则9.“宋朝设官之制……故中书令、侍中、尚书令,不与朝政,侍郎、给事不领省职,左右谏议无言(进谏)责,而起居郎、起居舍人不执记事之笔;至于仆射、尚书、丞、郎、郎中、员外,居其官不知其职者十常七八”。对以上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A.官职不分 B.冗官现象严重 C.官俸开支巨大 D.大兴文治10.对王安石均输法的表述正确的是①使物资需求和供应得到了很好地配合②减轻了纳税户的负担③增加了政府收入④限制了富商大贾对市场的操纵⑤保证了农业生产时间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⑤11.高一某班四位同学分别撰写了关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方面的历史论文,其中论文标题明显错误的是A.《浅议商代的政治制度》 B.《趣谈周武王与分封制》C.《论隋唐三省六部制的历史影响》 D.《试论清代丞相与军机大臣的权力制衡》12.元朝时,西藏虽未设行省,但属于中央宣政院直接管辖,朝廷在其西部乌思、藏、纳里速古鲁孙三路设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在其东部设吐蕃等路宣慰司、驿站,并派驻军队,征收赋税。材料说明元朝A.行省制度设施并不完善 B.与少数民族关系融洽C.力图健全对边疆的管理 D.实际上并未完成统13.北魏孝文帝说:“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洛阳)王里,因兹大举(迁都)光宅中原。”这表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主要目的是:A.推动南下征伐,练兵强军 B.推进汉化政策,实行均田C.控制黄河流域,巩固统治 D.便于学习汉族,文化改造14.下面为汉至唐前期东南地区行政区划设置分布简表。根据表中东南地区行政区划设置变化过程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古代行政区划不断向东南拓展 B.人口和经济重心有南移趋势C.中央政府对地方管理不断加强 D.中央集权削弱地方权力加强15.关于国体与政体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国体决定政体,国体相同政体也必然相同 ②国体决定政体,政体体现国体③政体可脱离国体而独立存在并起作用 ④适当的政体能够巩固国体,不适当的政体会危害国体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16.据利簋铭文记载,西周早期一名叫利的官员跟随武王参加伐商战争,胜利后得到超乎自己阶级地位的大量青铜赏赐。利没有把这些昂贵材料铸造为铜币,而是铸造了既可供奉祖先、又可体现自身地位的重要礼器——簋,即利簋。这反映了( )A.周天子地位逐渐衰微 B.国家压制商品经济的发展C.周初出现私营手工业 D.周人有“礼”的政治理念17.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在其发展演变中,中央集权不断巩固和加强。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战国的一个重大变化就是逐渐用郡县制替代了分封制。郡县的长官,不再是世袭领主,而是由君主委派官员直接管理。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取代贵族领主的职业官僚。材料二 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及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称“腹里”,由中书省直辖。中书省也称都省,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元制,凡有重大军事,则遣中书省官员前往督之,其班底仿中书省建制,故称“行中书省”。《元史·地理志》中载:“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威不逮元”。问题:(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郡县制的特点。(2)根据材料三,概括元朝行省制度的基本特征。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行省制度的历史意义。18.商鞅变法使秦国迅速走上了强国之路。阅读下列材料:材料:战国初期,秦国虽有一定的地缘政治优势,却是华夏体系中的落后国家,当时地处中原的国家都以“戎翟”这个贬义词来称呼秦国。商鞅确定的改革方略是:首先,只有国家强大,才能在战争中有立足之地;其次,只有改革落后的制度,秦国才能强大;再次,只有摧毁落后和保守的秦国宗氏制度,改革才能进行。为此,商鞅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农耕、军功、法治、集权四大方略。具体而言就是以重农主义为取向的农耕政策,以国家主义为取向的集权政策,以平民主义为取向的军功政策,以法治主义为取向的以法治国方略。商鞅新法推行10年,使秦国从原来的“始秦戎翟之教,父子无别,同室而居”的一个极其落后的国家,变成“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摘编自叶自成《商鞅的创新精神与秦国对大国的超越》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在“农耕、军功、法治、集权”四个方面所推行的具体举措。(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商鞅变法对秦国的影响。郡县数时期西汉三国西晋隋朝唐前期苏南浙江会稽郡北部31县4郡50县5郡70县7郡43县13州74县江西豫章郡18县4郡51县6郡58县7郡19县7州34县福建会稽郡南部1县1郡9县2郡14县1郡5县5州28县参考答案:1.C2.B3.B4.D5.A6.B7.B8.D9.B10.B11.D12.C13.C14.D15.D16.D17.(1)特点:官员从世袭变为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2)特征:行省拥有经济和军事方面的大权;是中书省的派出机构,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历史意义: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18.(1)农耕:奖励耕织、重农抑商;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实行军功爵制;法治:严刑峻法、推行法治;集权:废分封,行县制。(2)积极:①商鞅变法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促进经济繁荣,推动秦国社会进步;②壮大秦国国力,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的统一奠定了基础。消极:③轻视教化,刑罚严苛,加重人民负担。
第一单元政治制度同步练习1.晚清政府先后颁布《商人通例》、《公司律》、《奖励公司章程》等相关法规,还以低息借贷官款支持企业引进技术,以“公股”形式援助私人企业。据此推断合理的是( )A.清政府致力于全面改革 B.“重农抑商”政策开始被放弃C.清政府重视工商业发展 D.民族工业逐渐占据主导地位2.根据所学知识,下图所对应的朝代是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元朝3.秦朝时,蜀郡(现今四川地区一带)郡守产生的方式是A.世袭继承 B.皇帝任命 C.地方推荐 D.考试选拔4.中共八大、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共十四大都是在党的历史上有重要而深远影响的会议,其中关于会议主题关键词表述最恰当的一组是A.主要矛盾——国企改革——计划经济B.三大改造——经济特区——初级阶段C.经济建设——中国特色——市场经济D.探索开端——改革开放——市场经济5.陶片放逐法的实施需两次公民大会的投票:第一次投票决定这一年是否要启用该法,如多数人认为应当启用,则召开第二次公民大会来决定所要放逐的人选。第二次会议召开当日,投票者将被放逐之人的名字刻在陶片上,交到各自部落的投票处。这体现了古代雅典人A.重视对城邦民主的维护 B.对当权者缺乏起码的信任C.重视调和公民内部矛盾 D.具有强烈的城邦参与意识6.如图是我国古代某官职的印文,对该官职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①它是中央集权的产物 ②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治理③始设于秦始皇帝时期 ④监督朝廷和周边地区的官员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7.下图为雅典城邦和雅典卫城布局示意图。 据此图可知( )A.完善的城防工事表明雅典城邦思想观念封闭保守B.以广场为中心的开放空间有利于公民的直接参政C.雅典卫城布局集中表明城邦的城乡差别突出D.公民数量不断增加推动城邦面积的不断扩展8.据古希腊和罗马相关法律规定,成年男女必须在规定的年龄时段内结婚,适婚女子不结婚会被认为是极不名誉的事,男子过了婚龄仍不结婚生子是违反神意的,并会被处以罚款、剥夺在遗嘱上自由授予财产等权利。这说明古希腊罗马( )A.公民个人利益完全被忽视 B.法律内容丰富、体系完备C.社会生活以家庭为中心 D.崇尚城邦利益至上的原则9.“宋朝设官之制……故中书令、侍中、尚书令,不与朝政,侍郎、给事不领省职,左右谏议无言(进谏)责,而起居郎、起居舍人不执记事之笔;至于仆射、尚书、丞、郎、郎中、员外,居其官不知其职者十常七八”。对以上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A.官职不分 B.冗官现象严重 C.官俸开支巨大 D.大兴文治10.对王安石均输法的表述正确的是①使物资需求和供应得到了很好地配合②减轻了纳税户的负担③增加了政府收入④限制了富商大贾对市场的操纵⑤保证了农业生产时间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⑤11.高一某班四位同学分别撰写了关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方面的历史论文,其中论文标题明显错误的是A.《浅议商代的政治制度》 B.《趣谈周武王与分封制》C.《论隋唐三省六部制的历史影响》 D.《试论清代丞相与军机大臣的权力制衡》12.元朝时,西藏虽未设行省,但属于中央宣政院直接管辖,朝廷在其西部乌思、藏、纳里速古鲁孙三路设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在其东部设吐蕃等路宣慰司、驿站,并派驻军队,征收赋税。材料说明元朝A.行省制度设施并不完善 B.与少数民族关系融洽C.力图健全对边疆的管理 D.实际上并未完成统13.北魏孝文帝说:“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洛阳)王里,因兹大举(迁都)光宅中原。”这表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主要目的是:A.推动南下征伐,练兵强军 B.推进汉化政策,实行均田C.控制黄河流域,巩固统治 D.便于学习汉族,文化改造14.下面为汉至唐前期东南地区行政区划设置分布简表。根据表中东南地区行政区划设置变化过程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古代行政区划不断向东南拓展 B.人口和经济重心有南移趋势C.中央政府对地方管理不断加强 D.中央集权削弱地方权力加强15.关于国体与政体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国体决定政体,国体相同政体也必然相同 ②国体决定政体,政体体现国体③政体可脱离国体而独立存在并起作用 ④适当的政体能够巩固国体,不适当的政体会危害国体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16.据利簋铭文记载,西周早期一名叫利的官员跟随武王参加伐商战争,胜利后得到超乎自己阶级地位的大量青铜赏赐。利没有把这些昂贵材料铸造为铜币,而是铸造了既可供奉祖先、又可体现自身地位的重要礼器——簋,即利簋。这反映了( )A.周天子地位逐渐衰微 B.国家压制商品经济的发展C.周初出现私营手工业 D.周人有“礼”的政治理念17.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在其发展演变中,中央集权不断巩固和加强。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战国的一个重大变化就是逐渐用郡县制替代了分封制。郡县的长官,不再是世袭领主,而是由君主委派官员直接管理。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取代贵族领主的职业官僚。材料二 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及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称“腹里”,由中书省直辖。中书省也称都省,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元制,凡有重大军事,则遣中书省官员前往督之,其班底仿中书省建制,故称“行中书省”。《元史·地理志》中载:“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威不逮元”。问题:(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郡县制的特点。(2)根据材料三,概括元朝行省制度的基本特征。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行省制度的历史意义。18.商鞅变法使秦国迅速走上了强国之路。阅读下列材料:材料:战国初期,秦国虽有一定的地缘政治优势,却是华夏体系中的落后国家,当时地处中原的国家都以“戎翟”这个贬义词来称呼秦国。商鞅确定的改革方略是:首先,只有国家强大,才能在战争中有立足之地;其次,只有改革落后的制度,秦国才能强大;再次,只有摧毁落后和保守的秦国宗氏制度,改革才能进行。为此,商鞅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农耕、军功、法治、集权四大方略。具体而言就是以重农主义为取向的农耕政策,以国家主义为取向的集权政策,以平民主义为取向的军功政策,以法治主义为取向的以法治国方略。商鞅新法推行10年,使秦国从原来的“始秦戎翟之教,父子无别,同室而居”的一个极其落后的国家,变成“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摘编自叶自成《商鞅的创新精神与秦国对大国的超越》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在“农耕、军功、法治、集权”四个方面所推行的具体举措。(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商鞅变法对秦国的影响。郡县数时期西汉三国西晋隋朝唐前期苏南浙江会稽郡北部31县4郡50县5郡70县7郡43县13州74县江西豫章郡18县4郡51县6郡58县7郡19县7州34县福建会稽郡南部1县1郡9县2郡14县1郡5县5州28县参考答案:1.C2.B3.B4.D5.A6.B7.B8.D9.B10.B11.D12.C13.C14.D15.D16.D17.(1)特点:官员从世袭变为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2)特征:行省拥有经济和军事方面的大权;是中书省的派出机构,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历史意义: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18.(1)农耕:奖励耕织、重农抑商;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实行军功爵制;法治:严刑峻法、推行法治;集权:废分封,行县制。(2)积极:①商鞅变法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促进经济繁荣,推动秦国社会进步;②壮大秦国国力,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的统一奠定了基础。消极:③轻视教化,刑罚严苛,加重人民负担。
相关资料
更多